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技术

2024-04-16

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技术(共8篇)

篇1: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技术

农业科技写作

我国稻鸭共作技术的现状、对策及前景

摘要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食品安全更是成为每个家庭关注的重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稻鸭共作技术兼顾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生产出优质健康的稻米及食用鸭,发展前景尤为可观。但是,我国稻鸭共作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本文总结经验,寻找对策,以期推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关键词稻鸭共作技术;技术特色;现状;问题;对策;前景

1稻鸭共作技术的概念

稻鸭共作技术是由传统的稻田养鸭发展而来的,在水稻生长季节,向稻田里放养一定鸭龄、一定数量的役用鸭,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除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鸭子的活动产生的中耕浑水作用可以促进稻田的养分物质循环,增强植株的抗性。鸭子的粪便则为稻田提供了必要的肥料,除使用必要的有机肥外,基本不需要追施化肥。同时稻田为鸭子提供食物、水源以及栖息的场所。稻鸭共作技术使一片稻田同时生产出安全优质、无公害的稻米和鸭肉,是种养结合、降本增效的生态型立体式种养殖结合模式。2稻鸭共作的技术特色

2.1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已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而稻鸭共育通过充分发挥鸭的“役禽”效应,能大量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稻田里的害虫、浮游和底栖小动物,为鸭子提供了丰富的饲料;稻的茂密茎叶为鸭子提供了避光、避敌的栖息地。同时,鸭子在稻丛间不断觅食多种害虫,减少了对水稻生育的危害;鸭的排泄物是氮、磷、钾养分齐全的天然肥料。这种互惠互促的良性循环关系,能够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发展生态农业极为有利。

2.2能增强水稻自身生长活力,有利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业

鸭在稻丛间不断踩踏,起到了中耕的作用,使杂草明显减少,有着人工和化学除草的效果;鸭子吃草觅食,浑水松土,通气增氧,减低土壤有害物质危害水稻,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深扎;鸭过稻动,壅泥培土,增强水稻抗倒伏的能力。稻鸭共育不仅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而且还有利于形成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水稻的生产体系。

2.3能够达到省工节本高效的要求,有利于发展高效农业

试验对比结果,稻鸭共育比单纯种稻平均增产4.93%,每公顷增收节支4 273.5元;对1.54万hm2中心示范方统计结果,平均增产4.36%,增收节支3404.1元,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从而提高了种稻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种粮的积 1

极性,有利于确保粮食安全。

2.4能够达到稻鸭产品同时安全优质,有利于发展市场农业

农产品优质安全正在成为广大消费者的一种追求,也是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条件。采取稻鸭共育新技术,由于少施化肥、农药,生产的稻米品质上乘,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监测中心检测符合无公害标准,食用安全,纷纷被粮食和食品加工企业看中,与农民签订合同,加价收购。鸭子在自然生态下野养,瘦肉率高,鸭肉鲜美可口,完全不同于规模饲养的鸭子,符合当前群众的消费要求。

3我国稻鸭共作技术应用与研究现状

3.1我国稻鸭共作生态农业的现状

我国早在明朝时代就开始将家鸭放牧于稻田。明代霍韬记述了用鸭防治稻田蟛蛴的事迹,其后陈经伦饲鸭治蝗获得成功,陈九振、顾颜等人加以引用,证明该法行之有效,养鸭除虫便在生产上运用,稻田养鸭因此得以发展。近代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稻田养鸭逐渐减少。2000年,江苏省率先引进日本的现代稻鸭共作技术,在镇江市延陵镇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基地试验与示范应用。在各地农业、畜牧等单位大力协助下,稻鸭共作技术内容不断完善,推广应用范围迅速扩大许多地区特别是南方稻区,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和生产实际提出 了因地制宜的稻鸭共作技术体系。农业部于2003年在湖南省召开了南方优质高效无公害稻米生产示范观摩会,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技术作为无公害稻米生产的主导技术引起各地农业主管部门的关注。如今这项技术在浙江、江西、江苏、湖南、云南、湖北等省有较大发展,其中,推广力度最大的是浙江、江西和湖北。

3.2我国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推广模式

当前我国稻鸭共作技术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3.2.1种养结合模式:以农户为单位。按水稻面积多少,每667 m:稻田投放l2~15只野性较强的肉蛋兼用型鸭,以2000~3330m为一个种养结合小区并围网。在每个小区的稻田田头放置木制鸭舍,白天将鸭放进稻田,夜间将鸭收进鸭舍。这种模式无论是平原湖区还是丘陵地区的稻田,均可推广应用。

3.2.2分户种养模式:通过专业养鸭户的群鸭与一定面积的水稻相配套.按每667m2稻田投放12~15只鸭的标准,确定鸭群与稻田面积的配比。专业养鸭户在稻田旁建设鸭棚,利用或开挖相应面积的水面,做到鸭棚大小、鸭苗数量、水稻面积相匹配。白天将鸭投入稻田放养,夜晚回收饲喂。这种模式可在低湖地区推广。

3.3我国稻鸭共作技术研究进展

在稻鸭共作技术广泛推广应用的同时,国内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在积极进行相关的基础研究,探索稻鸭共作条件下的稻田生态规律,完善相应的配套技术措施。但是在诸如水稻品种及栽植密度、役用鸭品种与放养密度、稻田杂草控制、稻田病虫害控制、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研究中各个方面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亟待深入研究。

4我国稻鸭共作技术存在的问题

4.1研究不深入,技术不配套

虽然稻鸭共作正在全国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但技术空间的拓展程度不够充分,稻田生态的利用与研究不够深入。目前,主要在移栽稻的表观功能与生态效应上进行了相应研究,而在土壤理化性质、稻田生物多样性(如有益生物组成与变化、微生物效应、杂草库变化)、水稻生长发育特性(如根系构型、分蘖发生规律、群体特征、品质生理等)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物质、信息、价值流向和转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还很缺乏,对于不同种植制度与方式(直播、再生、抛秧)的生态效应研究更是鲜见。此外,传统手工栽插方式不适应稻鸭共作要求,而目前生产使用的各种国内外插秧机株行距调整范围尚不能满足稻鸭共作的需要,必须研制相适应的插秧机.使之既符合软盘育秧、双膜育秧等育秧方式的要求,又能满足稻鸭共作模式的需要。

4.2机制不适应,操作有困难

目前,我国的农户种植规模普遍偏小,应用稻鸭共作新技术后.户均增收数百元,对农户吸引力不大;而且稻鸭共作作为一项新技术,其应用有一定操作规程要求,农户对新技术示范兴趣小,往往选择风险不大效益稳定的稻一麦、稻一油菜两熟制;而新技术推广产生的效益与收入不挂钩,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推广新技术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影响该项技术推广应用。

4.3宣传不到位,认识有误区

由于各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工作不到位,很多农户认为在稻田里放养鸭子既要增加投入,管理又很麻烦、辛苦,鸭子还会踩倒秧苗、采食稻穗,从而引起减产减收,严重影响了稻鸭共作新技术的推广。

4.4政策不落实,推广有难度

近年来,中央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保证粮食生产数量,但在提高农产品品质方面出台的政策不多。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与传统农业相比需要增加鸭苗、饲料、生物农药、有机肥及围网投入,多数农民只关注投入的增加,不了解收入的增加特别是大米品质提高带来的效益,不愿意尝试,如无政策支持,多数农户仍会选择传统技术。以保证安全无风险。加之,目前绝大多数大米加工企业,只重视扩大收购加工规模,靠获得加工费实现利润的增加,不重视通过产品品质提升获取高附加值来增加效益,对采取稻鸭共作方式提高稻米品质增效不重视。

5加快稻鸭共作新技术发展对策

5.1组织技术攻关,加强系统研究

通过组织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基层农技人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稻鸭共作稻田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稻田有机肥投入技术、役用鸭饲养防疫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提高稻米产量品质,提高役用鸭成活率,提高示范农户的经济效益。

5.2创新栽培模式,延长产业链

充分挖掘稻鸭共作新技术巨大的生产潜力,实现产业链的接长加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培植壮大龙型经济。如:稻鸭共作稻田水稻收获后下茬进行种草养鹅,增加收入;在稻鸭共作下茬田种植大棚有机西瓜.形成全年有机食品生产模式,增加经济效益;利用稻鸭共作基地周边的低效鱼池,作为役用鸭离开稻田的过渡田块,进行鱼鸭混养,扩大役用蛋鸭的养殖。

5.3发展有机农业.实现稻田种养增收

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既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农业优质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有机食品由于它的生产工艺要求较高,所以它的附加值很高,如进口的日本有机大米90元/kg,国产的有机大米市场价格一般是普通无公害大米的1倍以上。但是,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不能使用化肥、不施用农药,因此有机稻的产量比常规水稻低,而一次性重施有机肥会降低稻米品质,影响了有机稻生产的推广,亟待探讨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方法。国内外的实践表明,稻鸭共作技术是建设高效农业、发展有机农业的新模式,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大特色。稻鸭共作,种稻、养鸭完全融为一体,既可生产安全、优质的有机稻米,又可为市场提供安全、无公害、符合传统消费习惯的优质禽肉,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的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

肥、农药而产生的面源污染问题,对保护水环境显得更为重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新技术。

5.4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培育组织,加速推广步伐

深加工是农产品实现增值、提高附加值的有效举措,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稻鸭共作生态栽培初级产品稻谷的销售增值,更要在推进实施稻鸭共作项目的同时,以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建立“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机制,通过有机稻谷生产及优质鸭肉制品的加工,实现效益的全面提升,加速稻鸭共作这一新技术的推广步伐。总之,稻鸭共作技术发展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为主线,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下,通过科技创新、政府扶持,达到提高农业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6稻鸭共作技术推广前景

稻鸭共作技术使种稻、养鸭完全融为一体,这样既可生产出安全优质的有机稻米又可为市场提供安全无公害的优质禽肉。最主要的是,稻鸭共作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中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引起的的污染问题与食品安全问题,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技术。稻鸭共作不使用农药化肥、农药及除草剂,既减少了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稻米的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是一项投资少、高产出的环保型农业技术。这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收的方式是我国现代有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必然拥有广阔的前景。将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新型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晓昆.稻鸭共作:无公害生产有机稻米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3:16—20.

[2] 李朝国.稻鸭共育的养鸭技术要点[J].湖北畜牧兽医,2005(1):6-9.

[3] 高厚坤,张选怀,薛峰.有机农业生产新模式鸭稻共作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4(2):109—110.

[4] 朱风菇,金连登,蔡宏法.稻米无公害化生产的稻鸭共育技术应用推广效果研究[J].中国稻米,2004(3):21—22.

[5] 黄兴国.稻鸭生态种养对稻鸭生长与营养品质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6] 沈晓昆,王志强.日本稻鸭共作技术及生态农牧业考察报告[J].中国家禽,2002(18):34—37.

[7] 卢跃红,魏红江,张曦.国内外稻鸭共生的研究现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1(1):81—85.

[8] 冉茂林,陈静.我国稻田养鸭的发展及研究现状[J].中国畜牧兽医,1993,29(5):58—60.

[9] 甄若红,王强盛,沈晓昆,等.我国稻鸭共作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技术展望[J].农村生态环境,2004,20(4):64—67.

[10] 王小龙,黄兴国,刘祝英,等,我国稻鸭共作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07,37(5):79—81.

[11] 谢俊龙.稻鸭共生模式在望江成功[EB/OL].(2006—10~09).

[12] 杨新笋.稻鸭共作生产技术[J]农家顾问,2005(3):26-28.

[13] 甄若宏,王强盛,周建涛,等.稻鸭共作复合系统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O08,36(21):9008-9Ol1,9021.

[14] 王强盛,黄丕生,甄若宏.稻鸭共作对稻田营养生态及稻米品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4):59—61.

[15] 甘德欣,黄梅,向平安.免耕稻鸭复合系统生态学特性研究I.土壤物理性状及养分动态变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24—28.

[16] 王成豹,马成武,陈海星.稻鸭共作生产有机稻的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03(4):194—196.

[17] 许德海,禹盛苗.无公害高效益稻鸭共育新技术[J].中国稻米,2002(3):36—38.

[18] 章家恩,陆敬雄,张光辉等.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的功效存在技术的问题探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6,22(2):94—97.

[19] 甄若宏,王强盛,何家俊等.鸭稻共作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5):615—617.

[20] 冉茂林,陈 铮,谷义成.我国稻田养鸭的发展及研究现状[J].中国畜牧杂志,1993,29(5):58—59,61.

篇2: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技术

瓦房店第八高级中学单兴路

老师们、同志们: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学校党总支、校长室研究决定今年9月份为师德教育月。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师德教育月活动动员大会,目的就在于动员全校教职工树师德、立师表、铸师魂、强师能、正师风,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一流的工作业绩,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下面,我就师德教育月活动的开展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投身师德教育月活动的自觉性

1.加强师德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体现。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统领教育工作,是进一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在教育上就是教学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根本目的就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教师的地位、作用和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水平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尺,师德建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开展师德教育月活动,就是为了解决我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做人民满意教师的必然要求。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学校全体教职工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注重言教和身教,才能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xx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殷切希望。他特别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这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师德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教师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当前我市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我校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我们所有教职员工都应该认真学习践行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对学生的挚爱、对教育事业的责任,以人民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3.加强师德建设是改善师风学风校风,创人民满意学校的迫切需要。

所谓师德,就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所谓师风,就是一个教师,一个教师集体,乃至整个教育行业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和由此而表现出的精神风貌、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就一所学校而言,师德师风决定着学风和校风,决定着学校的人文风格和精神风貌,决定着学校的形象和声誉,是学校办学软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最重要标志,是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最强大的竞争力。“师风、师德、师魂”任何时候都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是一种历史积淀下来的最重要的传统,也是校风、校魂之本,师德已成为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的精神保障。近年来,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学校师德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我高兴地看到,我们田中的老师有凝聚力、更有战斗力;有责任心,更有奉献精神;有爱心,更有集体荣誉感;有事业心,更有进取心,你们忠于职守,勤于耕耘,甘于奉献,为人师表,为我市、我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了贡献,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信赖,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尊重。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对照新师德规范的要求,对照新时期教育工作对教师素质提升的要求,对照学校师风学风校风建设的要求,我校在师德建设中确实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我们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手段还缺乏创新;我们的师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足以成为事业有为的精神支撑;部分教师心境浮躁,急功近利,缺乏事业心、进取心,缺乏爱校、爱教、爱生的基本职业道德,缺乏为人师表的教育良心和责任感,精神空虚,师德失范。一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影响的是教育形象、教师形象、学校形象,危害的是学生利益、家长利益、群众利益,对此,我们全校教职工都应从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增强师德建设的时代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自觉投身到师德教育月活动中去,认真排查并扎实有效地解决我们自身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问题,让崇高的师德深深扎根在我们每位教师的思想中,落实在我们每位教师的一言一行上,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的自觉行动与共同追求,努力促进学校师风学风校风的根本好转,把我校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学校。

二、准确把握师德教育月活动的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和工作步骤,努力提升我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一)总体要求

开展师德教育月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及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做一个有良心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做一个有本领的教师”这一活动主题,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创人民满意学校”为目标,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以解决教师队伍中的突出问题为关键,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严格恪守师德规范,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切实提高师德素养,造就一支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二)主要内容

师德教育月期间,将组织开展四项师德教育活动,每项活动的主要内容如下:

1.开展学习田家炳先生“创业、奉献”精神活动。学校在校园网上开辟介绍田家炳先生的栏目,组织学习田家炳先生的事迹和“创业、奉献”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搞好“四个一”活动。即:每人写一篇学习体会文章、开展一次家访活动、为困难学生办一件实事、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一条合理化建议。9月21日前,行政组、年级组将学习体会文章、家访记录、办实事记录和合理化建议收齐交校长办公室,9月底学校将学习体会文章汇编成册,并组织“金点子”评选,对提出优秀合理化建议的教职工进行奖励。

2.开展“践行新规范,做人民满意教师”活动。通过橱窗、校园网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先进教师的先进事迹。组织一次师德报告会,邀请有关专家和师德典型作报告,号召全体教职工向先进教师学习,全面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开展“践行新规范,做人民满意教师”签名承诺活动,促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树立师德意识,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3.开展“做正人,行正事,成正气”讨论活动。在校园网上开设“做正人,行正事,成正气”讨论专栏,调动全校教职工对我校师德师风状况进行调研,并积极参与讨论,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建言献策。以行政组、年级组为单位,结合学校实际,开展集中讨论,查摆学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汇总形成讨论活动成果。召开“做正人,行正事,成正气”讨论活动成果交流会,组织行政组和年级组在大会上做交流发言,努力形成大张旗鼓弘扬正气,自觉抵制歪风邪气的良好氛围。

4.开展首届师德标兵评比活动。遵循“民主评选、公开评选”的原则,采取自下而上、逐级评选推荐、考察公示的方法进行。9月21日前,行政组、年级组根据学校分配的名额初评出师德标兵候选人,并将候选人材料上报校长办公室,9月25日前,校师德标兵评选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候选人工作实绩以及教职工测评结果和学生、家长调查情况,评选确定师德标兵名单,在橱窗或学校网站上公示后报校长室审批。9月底校长室对评选出的首届师德标兵进行表彰。

(三)工作步骤

师德教育月活动时间为9月1日至9月30日。活动分三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1.宣传发动(9上旬):成立学校师德教育月活动领导小组,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宫传智任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活动安排。在校园网上开辟师德教育月活动专栏,加大师德教育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召开师德教育月动员大会,对活动进行动员部署,统一思想,明确要求。

2.组织实施(9月中、下旬):围绕“做一个有良心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做一个有本领的教师”这一主题,精心组织开展学习田家炳先生“创业、奉献”精神活动、“践行新规范,做人民满意教师”活动、“做正人,行正事,成正气”讨论活动以及师德标兵评比活动。行政组、各年级组根据党总支校长室的统一部署,按照师德教育月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组织教职工参与活动,切实保证师德教育月各项活动顺利开展。

3.总结表彰(9月底):完成师德教育月活动成果汇编及各类评选工作。召开师德教育月活动总结表彰大会,对师德教育月活动的情况进行总结,同时对活动中评选出的师德标兵和合理化建议等评比获奖者进行表彰。

三、精心组织师德教育月活动,确保取得明显成效

1.坚持三个原则,认真组织实施师德教育月活动。

一是坚持领导干部带头的原则。学校领导要以普通教师的身份参加师德教育月活动,带头参加学习、带头做学习笔记、带头写心得体会、带头查摆问题、带头搞好整改,做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表率。

二是坚持发扬民主的原则。教职工是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扬民主是搞好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前提。要尊重教职工的民主权利,充分调动教职工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坚持问题解决优先的原则。在师德教育月活动中,要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干部教师队伍中突出存在的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最终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解决不好。

2.强化四个结合,进一步丰富师德教育月活动内涵。

一是把师德教育月活动与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结合起来,增强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把师德教育月活动与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严格执行省“五严规定”,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三是把师德教育月活动与促进学校管理结合起来,努力构建校园文化,提升办学品位和层次。四是把师德教育月活动与促进全局工作结合起来,立足学校发展的大局,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扎实推进师德教育月活动,在五个方面求实效。

要按照师德教育月活动方案要求,稳步实施,扎实推进,要通过活动,在以下五个方面求实效:一是坚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在提高教师政治素质、师德素养上求实效;二是注重教书育人,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求实效;三是增强服务意识,在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构建和谐校园上求实效;四是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上求实效;五是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在促进学校“争先创优”上求实效。

老师们、同志们,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我们教育者的使命在于用人格孵化人格,用智慧点燃智慧,用生命影响生命。这样的使命要求我们必须凝心聚力,倾情奉献。让我们在市委教工委、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秉承田家炳先生的“创业、奉献”精神,践行新规范,争做师德标兵,做正人,行正事,成正气,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做人民满意教师、创人民满意学校”的庄严承诺,努力开创我校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教育强市、推进教育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1年 8月29日

师德工作发言稿

瓦房店第八高级中学

篇3:谈南昌历史地名的保护及管理

地名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内含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担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关系到精神家园的维护,关系到先进文化的建设,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定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捍卫中华民族文化主权的客观需要,也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历史地名自身具备历史和文化的涵义及其发展过程,但没有用肉眼就能看到的历史,只能借助于文字语言或其他手段叙述,所以本身极易受到损害,更需要受到人们的关注和保护。地名是城市文化的折射和缩影,承载着当地的历史发展和风土人情,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出行息息相关。

二、南昌市历史地名丰富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

南昌市,现为江西省省会城市,是中国特大城市之一,八一军旗在这里升起,共产党也就是在这里诞生。南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著名文化古城。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有人在此生产生活。南昌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革命英雄城市,具有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南昌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

地名文化蕴含城市文化特有的精神价值,是城市文化的载体,每一个历史文化名城都蕴藏着大量的独具特色的地名文化。而如今随着日益发展的城市建设,那些饱含历史文化的老地名逐渐被新地名所取代。本文选取“万寿宫”这个最具代表性的地名进行阐述,以折射南昌市历史地名丰富的文化遗产。

江西的地方文化,毫无疑问,万寿宫是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我国的地方文化中,特别具有地方象征意义的人物有三位:山西的关帝、江西的许逊、福建的妈祖。许逊率领民众治理水患,功德盖世,赢得千万民众的尊敬和崇拜。后来,许逊渐渐地被神化了,其历尽千辛万苦的治水也就变成了神乎其神的斩蛟龙的传说。江西的老百姓感谢许逊的恩德,遂尊其为“江西福主”、江西地方保护神,各地纷纷修建“许仙祠”。北宋徽宗和二年,追封为“神功妙济真君”,赐额为“玉隆万寿宫”。赣商在明朝前期独领风骚,在明朝中后期及清朝前期与晋商、微商成三足鼎立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赣商行走全国经营瓷器、茶叶、大米、木材和丝绸。“万寿宫”随着江西人的脚步遍布全国各地,乃至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和国家。万寿宫,也称为江西会馆、江西同乡会馆、江西庙。万寿宫是我国古代会馆文化的典型代表。

将近两千年来,万寿宫的香火不断。许逊是赣商的精神文化偶像,而遍布全国各地的万寿宫是赣商财富与实力的象征。有江西人聚住的地方,就有万寿宫,万寿宫是江西人的家乡情结的象征。

三、南昌市历史地名文化建设保护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随着近年来南昌市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房地产大规模的开发,很多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建筑物被拆除,一些老地名不复存在,这其中地名文化保护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保护行为有待完善。

尽管南昌市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当重视并制订了相关规划,但在实施过程中,对权责没有严格分清,造成了部分历史地名无人管理现象。对历史地名保护数量、种类和保护层次等认识上的差异,使得大批最能体现城市历史风貌的老地名得不到有效保护。

长期以来,在地名保护工作方面,考虑较多的是部分单一地名的维护,没有考虑将其融合到整个城市建筑体系,这样很容易与城市建设发生冲突。如果孤立地进行保护,会让人觉得很突兀。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南昌部分地区工地角架林立,部分未界定的历史建筑更处险境。据统计,城市中许多晚清至民初时期的历史建筑尚未列入文物保护范围。一些历史地名在较长一段时期得不到界定,增加了保护的难度。

2、有纪念意义的老地名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被抛弃。

地名是城市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它的演变折射出历史的轨迹。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一些老城区的许多建筑物或标志性街区被拆除,其中一些具有传统意义的老地名被“抛弃”,这是由于我们保护地名文化意识还不强造成的。

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名城保护产生矛盾,使历史街区风貌受到较大影响。由于城市保护意识淡薄,部分历史街区被推倒重建、改建蚕食,部分街区内插建了不少现代建筑。南昌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等部分文物的历史环境被现代建筑包围。黄秋园纪念馆就在新四军军部旧址附近,地处系马桩,但被淹没在了一大堆民居的店铺当中,如果不是有意去查找的话,恐怕很难发现其踪影。类似于黄秋园纪念馆和新四军军部旧址这样的历史古迹在南昌还有很多,但大多数的命运都是淹没在小巷深处少人知。八一起义、新四军,这些在历史中响当当的名词,如今却连本地市民也不知道他们的踪影。本应该为南昌的城市名片增添新条目的它们以及它们身后的遗迹,却被人遗忘在炊烟四起的市井里弄,默默的数着门前的春夏秋冬。城区内一批传统的建筑被拆,一些百年老店徒有其名。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交通基础设施铺设工程,造成南昌市很多历史街区消失,城市面貌雷同,失去了古城的风貌。

篇4:鸭稻共作 经济环保

“这项技术很有新意,但鸭子的活动难道不会影响秧苗生长吗?”面对笔者的问题,王启龙回答说,不会的,鸭子们的目标是害虫和杂草,它们在水面上左穿右插,不吃锯齿状的稻叶,不会影响稻秧生长。

据王启龙介绍,他于2013年成立了淯源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每亩1200元的价格流转了村民450亩土地种植有机水稻。第一年种植就遇上让他感到头疼的问题:种植有机水稻,不能打药除草,稻田的草只能靠人工拔除,去年稻田先后拔了3遍草,第一遍草多草小,7个人1天才拔1亩。算下来,种1亩有机水稻,一年仅拔草至少需要16个工日,一天一人60元,一亩稻田仅人工拔草费用近千元,去年支付拔草费用达四十多万元。土地流转费和人工拔草费两项,每亩成本高达2200元,年底一算账,种植有机水稻不赚反亏。

王启龙说,他想起村里老一辈人种水稻的情景,当时没有农药,村民家家喂鸭子,天一明鸭子就被赶进稻田里吃草吃虫,稻田的草很难长起来。受此启发,2013年8月中旬,合作社从养鸭场买来4000只大龄金定蛋鸭放进稻田,结果除草效果并不理想。王启龙蹲在稻田里观察、思考,终于找出了其中原因:这些鸭子是在大棚里养大的,已经习惯靠人喂食,自主找食能力差,放进稻田时,草已长高,鸭子即便想吃草,也够不着和稻苗一样高的草叶。

2014年水稻插秧不久,合作社又买来4000只金定蛋鸭苗放进稻田。“这些鸭子天不明就‘上班’,天黑了还不‘收工’,在稻田里吃草吃虫。”王启龙说,“鸭子很少有趴着不动的时候,整天在稻田里不停地钻来钻去,连吃加踩踏,小草根本长不起来。只有夹在稻秧间的草能够长大,合作社雇人拔了一遍,总共花了不到1万元钱。另外,鸭子长大后卖给蛋鸭场,每只至少还能赚10元钱。”

由于实行鸭稻共作,王启龙的生态农场种植出来的有机大米质量好,加上省了人工拔草费用,基本不用农药和化肥,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对于鸭稻共作的好处,王启龙说,鸭粪作为有机肥料取代了化肥,鸭子的走动能减少病害的发生。另外,鸭子吃虫还代替了农药治虫,鸭子啄食杂草替代了除草剂,稻田完全不需喷洒农药、化肥、除草剂,水稻和鸭子在这个生产模式下相得益彰。据他介绍,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并不能填饱鸭子的肚皮,工作人员每天早晚还要进行两次喂食:早上只喂个五成饱,好让鸭子还有足够的食欲去捕捉害虫,晚上可以喂个八成饱。

王启龙说,稻田养鸭要注意几个问题。放养时间:以插秧后1个星期为宜。放养密度:每亩15只左右。放养鸭龄:25~32天的鸭苗最好,太小了难以自主觅食,再大了难以养成自主觅食的习惯。放养时间:约3个月,水稻出穗前,要把鸭子赶出稻田,以防鸭子啄食稻穗。放养效益:购买鸭苗每只四五元,每只3个月投食总费用约15元。3个月卖给蛋鸭养殖场,每只最低售价30元。算下来,每只纯利不少于10元。

在我国农村一直有放鸭下田的习惯,农民下田时,顺便把自家养的鸭子赶到田里去吃虫吃草,以节省一部分鸭饲料;到了傍晚,又把鸭子赶回家。“鸭稻共作”与之有很大的不同,此项技术是把鸭子全天候地围养在稻田里,鸭群留在稻田里觅食,直到禾苗抽穗灌浆时才把长大的鸭子赶上来;待稻谷收割后,再把鸭子赶下田觅食遗落的稻穗。在这期间,鸭子成了役畜,以往很难对付的杂草、害虫变成了鸭子的饲料,而鸭粪又是上好的有机肥。鸭群在田里日夜不停地啄食和搅动,促进了稻田养分物质(包括水体中的氧气)的流动,刺激了水稻的生长发育,为水稻生长起到除草、捕虫、施肥和中耕等作用。最难除治的福寿螺更是鸭子爱吃的佳肴。此外,稻田养鸭还可舒缓土壤板结、恢复地力、增强稻秧抗病和抗倒伏能力、促进生态环保……好处数不胜数。

“鸭稻共作”使鸭子、水田、水稻形成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通过鸭群的活动使该系统活跃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多级食物链网结构和动物循环再生利用体系。

从经济效益分析,“鸭稻米”与常规水稻的产量相差不大。然而,“鸭稻米”无农药、化肥污染,是有机食品,备受消费者欢迎,售价是普通米的2~3倍,每亩可增收千元。更为重要的是,此项技术如果在国内水稻产区得到全面推广,将会为农民增收开辟一条新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避免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开创出一个新的模式。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临沂市水田路水田小区5号楼三单元信箱 邮编:276002)

篇5: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技术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网站-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

一、学院概况学校全称: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代码:1313校 址:江

苏省南通市青年东路148号办学类型:公办普通全日制高等专科学校办学层次:大专学

制:三年

二、学院简介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创办于1945年,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位于南通市市中心,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占地面积658亩,建筑面积20.2万m2。设有生物工程系、园林园艺系、环境与资源系、机电工程系、经济贸易与管理系、人文科学系、信息工程系、基础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开设专业(方向)59个,各类注册在籍生10000余人,教职工400余人。有实验实训室69种93个。建有国家级教育实训基地1个、国家职业教育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3个、省重点专业群3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精品课程5个、省农村污染防治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科技平台”4个。学院坚持“双证书”制度,以保证学生毕业时除获得相应专业毕业证书外,同时还可获得一种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证书,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院建有近300个校外紧密型校企合作基地,学生毕业即就业,涌现出不少成功创业典范,是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院升学渠道广泛顺畅,在校生可参加全省专转本、专升本考试,录取后即可转入有关本科院校的相同或相近专业继续深造学习。另外我院已与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等院校构建了“专接本”渠道,在校二年级学生即可报名免试入学本科院校,全日制攻读本科课程,获得相关本科院校文凭。在校生还可通过成人高考等途径升入其它本科院校继续深造。部分专业的在校生还可到我院的国外友好大学短期留学。

三、招生专业计划及收费标准招生计划以江苏省教育厅核定公布信息为准。

四、报考条件

1、符合中职注册入学报名基本条件,参加中职注册入学报名或者参加了对口单招考试且未被对口单招录取的考生。

2、考生必须参加中职注册入学体检,其身体

健康状况要求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等标准执行。

五、录取办法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1、凡符合注册入学条件的中职考生,通过网络登录江苏省教育考试院中职注册入学网上管理平台,向我院提出注册申请。

2、我院根据考生的思想品德表现、专业培养、技能学习情况或对口单招成绩择优录取。

3、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考生可以优先录取,考生须在中职注册入学开始前,将有关证书的复印件等证明材料报我院审核。(1)参加对口单招文化统考和技能考核取得成绩的考生。(2)参加校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的考生;(3)具有人保部门签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生;

(4)有艺术或体育特长的考生;(5)思想品德有突出表现的,经所在学校推荐,并经我院招生领导小组认定的考生。

六、学历证书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成绩合格者由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颁发国家承认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专科毕业证书。

七、收费标准及奖励措施 1、收费标准:待定2、奖助措施:设有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及学院奖学金。其中:国家奖学金8000元/生.年,励志奖学金5000元/生.年,国家助学金3000元/生.年,学院奖学金600元/生.年。学院还为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并积极协助新生在生源地申请办理助学贷款。

八、联系方式招生热线:0513—81050555,*** 0513—81050666, *** 传 真:

0513—81050666 学校网址: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计划: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气校友:

篇6:生态农业推广技术研究论文

1.1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适合生态农业技术推广

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建设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很多地方农业推广服务基层仍沿用传统的推广体系,使我国生态农业推广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现阶段农业推广工作的开展主要由政府机构直接领导并统一管理,农业科研成果由乡镇示范点进行实验推广和培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没有统一结合;科技、教学、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服务组织体系协调困难,难以产生协同效应。同时,在推广过程中忽视了对农产品安全问题和农业自然资源及环境的保护,特别是一些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其推广工作停滞不前,推广功能名存实亡,大多情况以销售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为主,不能积极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此,我国现阶段必须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农业发展推广机制,以改变落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比较单一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仍沿用传统的推广形式,大多都以实验和示范为主,没有更好的把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去。这种推广形式往往只是单纯的重视推广过程,而忽略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仅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生态环境工作不管不顾,最终将导致资源的浪费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从根本上看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影响。

1.3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农业建设从长远角度看主要是综合效益比较明显,相比于其他传统农业短期内没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立足长远利益,长期推广实施。研究表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在农业推广方面资金投入占到了其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5%左右,占世界农业生产总值的1%,而我国目前的投资仅仅占到了0.2%,远低于世界农业推广资金平均水平。这将是严重制约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1.4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缺乏

生态农业是一门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较高的产业,需要技术推广人员有扎实的农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水平,但目前我国基层农业推广工作者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学习和进行专业培训的机会很少,不能及时更新传统技术,新科研技术成果无法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农民朋友,使得生态农业在农村的推广缓步不前。同时大多数农业技术推广站点推广人员不足,设备配备不齐全,缺乏相应的推广技术和专业人才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生态农业的推广和发展。

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对策

2.1建立新型科技创新体系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主要以农业科技发展为依据,以确保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建立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依托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合作农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二是建立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使最新科研农业技术成果和推广专业人员及农民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有效解决研究和推广脱节的产业发展问题。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体制。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开放性、保密性差等特点,因此,要建立保护农业科技创新扶持政策,确保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和快速发展。

2.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农业在我国分布面积广泛,很多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和生产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建立不同形式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从而有效的解决我国不同地区的各种差异性问题。建立生态农业推广机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考虑,一是培训和宣传使农民了解生态学规律并学会利用,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维护和保持农村生态体系平衡发展;二是建立新型农业信息发展网络互动平台,及时公布国家农业政策和农业科研成果,指导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

2.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通过一系列政策补助优势,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期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依靠政府支持,积极促进发展合作技术推广,建立多重有效的投资机制。

2.4提高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

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生态农民科技培训机制,定期对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做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知识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完善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奖励制度,对工作中取得的重大成绩的推广人员进行奖励。

3结语

篇7:生态农业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

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

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块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

二、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

三、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

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和利用技术,在牧区实施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实施退耕还草,在南方草山草坡区实施种草养畜,在潜在沙漠化地区实施以草为主的综合治理,以恢复草地植被,提高草地生产力,遏制沙漠东进,改善生存、生活、生态和生产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使草地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

包括:牧区减牧还草模式、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模式、南方山区种草养畜模式、沙漠化土地综合防治模式、牧草产业化开发模式。

四、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

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是指借助接口技术或资源利用在时空上的互补性所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或组分的复合生产模式(所谓接口技术是指联结不同产业或不同组分之间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的连接技术,如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饲草,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其中利用秸秆转化饲料技术、利用粪便发酵和有机肥生产技术均属接口技术,是平原农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平原农区是我国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和畜产品乃至蔬菜、林果产品的主要产区,进一步挖掘农林、农牧、林牧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能力,对于我国的食物安全和农业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包括:“粮饲-猪-沼-肥”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林果-粮经”立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林果-畜禽”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块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五、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

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采用传统农业的间、套等种植方式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合理充分地利用光、热、水、肥、气等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六、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

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是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和清洁生产思想、理论和方法进行畜牧业生产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达到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同时生产优质的畜产品。

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的特点是在畜牧业全程生产过程中既要体现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清洁生产工艺,从而达到生产优质、无污染和健康的农畜产品;其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实现饲料基地、饲料及饲料生产、养殖及生物环境控制、废弃物综合利用及畜牧业粪便循环利用等环节能够实现清洁生产,实现无废弃物或少废弃物生产过程。现代生态畜牧业根据规模和与环境的依赖关系分为复合型生态养殖场和规模化生态养殖场两种生产模式。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包括:综合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殖场生产模式、生态养殖场产业开发模式

七、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该模式是遵循生态学原理,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按生态规律进行生产,保持和改善生产区域的生态平衡,保证水体不受污染,保持各种水生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和食物链网结构合理的一种模式。包括以下几种模式及配套技术。

池塘混养模式及配套技术池塘混养是将同类不同种或异类异种生物在人工池塘中进行多品种综合养殖的方式。其原理是利用生物之间具有互相依存、竞争的规则,根据养殖生物食性垂直分布不同,合理搭配养殖品种与数量,合理利用水域、饲料资源,使养殖生物在同一水域中协调生存,确保生物的多样性。

包括:鱼池塘混养模式及配套技术、鱼与渔池塘混养模式及配套技术。

八、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

我国丘陵山区约占国土70%,这类区域的共同特点是地貌变化大、生态系统类型复杂、自然物产种类丰富,其生态资源优势使得这类区域特别适于发展农林、农牧或林牧综合性特色生态农业。

包括:“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与配套技术、生态经济沟模式与配套技术、西北地区“牧-沼-粮-草-果”五配套模式与配套技术、生态果园模式及配套技术.九、设施生态农业及配套技术

设施生态农业及配套技术是在设施工程的基础上通过以有机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无机营养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的共生互补良性循环等技术构成的新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十、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篇8: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技术

一、对《剑器舞》的概念做简要概述

剑舞, 又被称作剑器舞, 是手执短剑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短剑的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的装置, 表演者可以自由甩动以及旋转短剑, 使其发出有规律的声响, 再与舞者优美的舞姿相互融合, 营造出一种气势恢宏的战斗气氛。舞蹈节奏称为“打令”。剑舞原为男性舞蹈, 经过长期流传与发展, 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缓慢而又优雅的女性舞蹈。它的种类比较多, 通常为4人舞蹈。还有一种由流浪艺人流传下来的少年剑舞, 其风格为武术表演形式, 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剑器舞》舞原为独舞, 晚唐时期已发展成为是群舞的演出形式, 一直到宋代才发展为宫廷队舞, 按大曲形式表演。既有勾念、自念、对答、歌舞等表演形式, 表演者轮流出场, 并有“鸿门宴”、公孙大娘舞剑、张旭等一类简单的故事情节, 其中也有男女对舞形式。公孙大娘所舞《剑器舞》她的舞姿柔中带刚, 女子身着华丽地戎装手执宝剑, 表现一种英勇威武的舞蹈姿态, 《剑器舞》不是唐代原有的舞蹈造型, 而是剑舞的优秀传统在唐代得到了继承发展的结果。

《剑器舞》真正形成一种流派2, 并且登上大雅之堂而千古闻名的却是公孙大娘, 公孙大娘开拓创新的功劳不可埋没。公孙大娘是开元盛世时的唐宫第一舞人以舞《剑器》而闻名于世。她善舞剑器, 而且擅长多套剑舞, 例如:《西河剑器》《剑器浑脱》《裴将军满堂势》等。其中的《剑器舞》则是唐代著名“健舞”之一, 是舞者手执宝剑, 把剑术与舞蹈完美的结合起来而舞, 因此得名为剑器舞。《剑器舞》通过舞剑来表达某种振奋人心的思想境界颇得唐代人们的喜爱。而公孙大娘则是把《剑器舞》发挥的完美无比的不二人选。她在民间献艺, 观者如山。虽然以公孙娘子盛唐第一的技艺著名, 但最终结局却是流落江湖, 寂寞而终。然而, 她的盖世技艺是与中国历史上的两座文化高峰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因为她, 我们才有幸看到了草圣的一卷绝妙丹青, 才有幸读到了诗圣的一首慷慨悲凉的《剑器行》。这位绝代佳人当再不寂寞。

二、从诗词中理解《剑器舞》

公孙大娘可谓是唐代最著名的舞蹈家之一, 最擅长舞《剑器舞》, 经常在民间献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他的诗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这样写道:“昔有佳人公孙氏, 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爠如羿射九日落, 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江海凝清光。”读着杜甫的诗句, 突然觉得你如同亲眼目睹了公孙大娘那优美的舞姿一般, 那舞姿英姿飒爽、手执剑器而舞、洒脱明朗、动作快速有力。杜甫的诗句把剑器舞的场面和舞姿描述的淋漓尽致。当然, 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不仅仅是为舞而发的。杜甫观看《剑器舞》更多的则是感时抚事之语, 但遭逢“安史之乱”的杜甫, 无法去说“乐与政通”之类无补于政的话。社会是需要安定, 而从动乱到安定是不可能通过乐舞来实现的。不能通过乐舞来实现社会安定, 却能通过观舞之语来“感时抚事”。从杜甫的诗句和他的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来看, 他对舞蹈的兴趣远远不及由《剑器舞》激起的感时抚事, 只能为他增添些许哀愁而已。《剑器舞》通过舞剑来表现某种精神情感、展示奋发向上的势壮之美, 颇为唐人推崇。因而“舞剑”通常被视为激发艺术创作灵感的媒介。

三、《剑器舞》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

杜甫3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曰:“往昔者吴人张旭, 善草书, 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 自此草书长进, 豪荡感激, 即公孙可知矣。”从张旭观看公孙大娘所舞《剑器舞》而自己的草书得以渐长, 由此可见公孙大娘《剑器舞》确实非同凡响, 在当时被当作艺术创造灵感的来源。公孙大娘舞《剑器舞》的影响之大还波及到当时唐代人们对所穿服饰的审美中。在当时公孙大娘舞《剑器舞》时身着戎装, 司空图《剑器》的诗词中写道:“楼下公孙昔擅场, 空教女子爱军装”这足矣说明《剑器舞》的魅力之大。

四、结论

唐代著名舞人公孙大娘所舞《剑器舞》是盛开在唐代舞蹈发展史上的一朵绚丽多彩的“花朵”, 历史上鼎鼎有名的“诗圣”杜甫观看《剑器舞》之后写诗词歌颂它的优美壮观, 而且又成就了“草圣”张旭的书法作品。唐、宋的《剑器舞》虽然早已失传, 可是“剑舞”这种舞蹈形式却流传至今, 戏曲中优美雄健的“剑舞”和民间武术里多种多样的剑术, 都是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剑舞的优秀传统, 才使它具有今天这样高度的技巧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同行和专家来对公孙大娘所舞《剑器舞》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能在不久的将来用完美的舞蹈作品来展现它的神秘和魅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姜庄村创建市级文明村典型材料下一篇:排管自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