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技术创新特性分析论文

2022-04-30

摘要∶农业的发展较为重要,但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要以现代化技术为基础,随着现代化农业的持续完善,有机蔬菜种植技术也在现实情况中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推广,积极的响应国家的具体号召,希望能够以生态环保为基础,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种植现状,对有机种植技术进行推广,并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争取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赢得环保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生态农业技术创新特性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态农业技术创新特性分析论文 篇1:

浅议农村生态农业发展技术

一、生态农业的相对优越性

所谓相对优越性,是指一项创新的采用较未采用前的状况的改进程度。创新优越性与创新采用率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潜在采用者感到创新的优越性越明显,其采用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所谓生态农业的相对优越性指的是生态农业与以往其他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的相对优越程度。下面主要从效益性因素来分析。

这里所说的效益性因素包括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我国当前的生态农业的试点来看,生态农业的三个效益是较为明显的。

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在经济效益上的优越性并不突出。在全国2400多个生态村和生态试点中,几乎没有一个村镇经济发展水平能在当地居于首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者居多。纵观我国所有的亿元村镇,均是靠大力发展乡镇工业致富的。而追求生态建设的村镇,主要力量都放在了改土造田、林网建设、太阳能建设、沼气利用、生物链建设上了,工业往往发展不快,或者被有意加以控制。因此,在现阶段,由于各种限制,生态农业的生态效益还无法“显化”为丰厚的经济效益,它主要是综合效益明显,远期效益突出,而农民是最讲实惠的,他们只看重经济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并以此单项指标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从而大大缩小了农民对生态农业优越性的实际体验。

二、生态农业的相容性

相容性是指潜在采用者认为创新与其需要、既有的观念、以往及现在的经验等相适合的程度。从创新采用导致的不确定性而言,相容性越高,意味着采用创新的不确定性越小,从而对采用者的冲击越小,不至于受太大的抵制。一般来说,相容性往往会影响潜在采用者对创新的认可。

就目前来说,我国广大地区的农民对生态农业知识知之甚少,对常规农业存在难以割舍的恋旧情结,再加上我国农业的总体利益较低,农民们从心理上认为农业不能使自己致富,因而对生态农业持怀疑态度,没有情感上的需求。一方面是因为常规现代化农业从50年代起就开始宣传,已对农业科技人员、管理者和农民起到较深的潜移默化作用,人们一讲农业现代化就自然想起“四化”,对“四化”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不熟悉,对全球现今的新发展不了解,习惯性认识有意无意地阻碍着人们对生态农业的认同。另一方面,生态农业毕竟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的实质内涵、它的优越性和他的技术要求,推动起来也容易被动和盲目。此外,我国生态农业研究和实践上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的阐述比较复杂,科技研究还不够深入,实践效果的定量分析和描述也很不够,尤其是未总结出一套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短时间内就出效益的生态农业实用技术,这些也是影响生态农业相容性的原因。

三、生态农业的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一项创新被认为难以理解和使用的程度。一般说来,创新越易于理解和使用,其被采用的可能性也就较大。复杂性和采用者对自身能力的评估都是一种主观感觉。一种创新的复杂性越高,自觉可以领会和使用该创新的人就越少,因此人们采用创新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从总体上讲,我国生态农业比较复杂难以理解。首先,生态农业的系统既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又是一个松散的集合体,有多重时空上的相对独立的组分组成,这些组分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或构成时间上的延续,或得到空间上的互补。其次,在食物链设计上,试验的农业生物数量和种类、物质和能量投入的最佳值、生产管理条件等都要从实践中获得数据加以分析,拿出科学的依据,而这无疑是一个艰辛和复杂的过程。其三,生态农业的原理、原则过于抽象,难于为大多数农民所掌握。例如,何为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如何协调系统和组分间的关系?如何充分发挥系统的组织作用等等问题,这都是很难掌握的。最后,生态农业强调的是对现有的技术的优化组合,这是生态农业的创新之处,但过多的利用现有技术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即生态农业同其他农业形式没有什么区别。同时,由于生态农业的技术支持系统不过硬,缺乏具体的优化组合技术,又受系统复杂多样性的影响,如何在实际生产中实现技术的有效组合仍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如农业资源保护增殖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等都比较抽象难懂,再加上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要真正掌握生态农业的技术可以说是非常困难。

四、生态农业的可实验性

可实验性是指用户在正式采用创新前对创新性能所能试验、考察的可能性。由于采用创新的决策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消除不确定性和风险感的过程,即使是有限度的实验或使用,也能够使用户对创新的特点和功能有一个实在的感觉,帮助消除诸多担忧和疑虑,从而有利于创新的扩散,因此,创新的可实验性越强,创新的采用率越高,它们之间有正向的相关关系。

总体上讲,我国的生态农业的可实验性较差。由于生态农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技术的生产体系,技术种类需要多而且整合起来还比较复杂,且短期内不易见效益,单靠农民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消化和掌握,更别提单独操作和实验了。特别是对生态农业的早期采纳者来说,它们对生态农业可实验性特别看重,因为它们可参考的经验不多,他们可以借鉴的通常只有从大众媒体获得的有关生态农业的一般知识。因此,他们常常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感,对采用可实验性较差的生态农业可以说是慎之又慎。从宏观上来说,对于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县或省,生态农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事业,建设面广,综合性强,单纯靠某一个部门的力量是难以奏效的,生态农业必须在政府的领导下,把相关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结合起来,按照各自的业务要求,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统一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农民采用生态农业的积极性,以弥补生态农业可实验性较差的不足。新晨范文网

五、生态农业的可察性

可察性是指创新的采用结果对其他人来说显而易见的程度。有些创新被采用后不易为人所知,有些创新的采用则一目了然,尽人所知,通常,对大多数创新来说,可察性是和其采用率呈正相关关系。

总而言之,我国生态农业虽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受各种条件所限,优越性不很明显,再加上它的可容性低、比较复杂、可试验性和可察性都比较低等特性,决定了其对农民的吸引力有限,而生态农业技术创新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对政府的吸引力很大(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所至),这也正是国内所有生态农业试点均为各级政府组织和扶持,而农民大范围的自发“学习”却是一个十分缓慢进程之原因所在。

作者:赵燕芬

生态农业技术创新特性分析论文 篇2:

有机蔬菜种植模式及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分析

摘要∶农业的发展较为重要,但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要以现代化技术为基础,随着现代化农业的持续完善,有机蔬菜种植技术也在现实情况中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推广,积极的响应国家的具体号召,希望能够以生态环保为基础,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种植现状,对有机种植技术进行推广,并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争取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赢得环保效益以及经济效益。据此,本文分析了相关问题,希望能够对现实有所裨益。

关键词∶有机蔬菜:种植模式: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应用

1有机蔬菜种植特点及生态农业概述

有机蔬菜通常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首先,对种植土壤要求高。农户或种植企业在种植有机蔬菜前必须甄选出最适宜的土壤环境,并根据种植需求和作物特性对土壤条件进行改良与完善,如降低种植土壤中亚硝酸盐含量、添加特定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等。其次,灌溉用水要求高。 为确保有机植物长势良好、无污染、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农户或种植企业必须对灌溉用水的水质以及灌溉频率、灌溉方式进行严格控制。最后,光照要求高。农作物的生长与光合作用有紧密的关系,因此,充足的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是确保有机蔬菜正常生长、充分吸收和生成营养物质的必要条件。

生态农业是以传统农业经验、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对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有效集合,同时,融合传统与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强化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从而最大化激发 农业生产优势,具有更高的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形式。

2有机蔬菜种植模式及推广生态农业技术重要性

想要发展有机蔬菜的种植,推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也非常重要,过去 中国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存在巨大破坏,导致农业生产水平较低,自然资 源大幅减少,土地肥力受到影响。所以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 广生态农业技术十分重要。同时,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有机蔬菜种植及技术推广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政府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农民传授有机蔬菜种植及推广应用相关知识,扩大了有机蔬菜种植知识宣传范围,有助 于促進单县有机蔬菜种植产业的不断发展。

3有机蔬菜种植模式及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具体应用

3.1挑选合适的种植基地

有机蔬菜的生产对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其不仅可以满足社会的更高质量的需求,而且可以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从长远而言是极为有利 的。而有机蔬菜的品质得到保障的前提是有一个良好的种植基地,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蔬菜健康生长。因此在转型为有机蔬菜种植模式时,要提前 对种植基地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种植基地附近要有无污染的水源,只有水源得到了保证,才有利于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会遭受到有毒物质的污染,并且品质好的水源也是促进蔬菜健康生长的必要条件。

除此之外,土壤也是考量因素之一,首先种植基地要远离制造工厂场 所,因为制造工厂会产生许多污染气体和污水,会严重影响蔬菜的健康生 长。因此在选择种植基地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避免外部环境对蔬菜生长的影响。通过提供一个良好、无污染的种植基地,保障有机蔬菜模式的正常运行。

3.2选种

由于有机蔬菜对于环境气候的要求各不相同,而且受环境影响非常巨大,所以要选择合适的蔬菜品种进行种植。只有选择了合适的蔬菜品种,才能够保证蔬菜的健康成长,提高蔬菜质量及产量。单县在进行有机蔬菜种植时,应当结合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合理选择蔬菜品种,在原有种植品种基础上,引人新型蔬菜品种,完善当地蔬菜种植结构,促进单县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3.3防治病虫害

在有机蔬菜的生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病虫害的侵袭,不仅会导致该 品种蔬菜的减产,而且有可能造成整个种植基地蔬菜的减产,所以做好病 虫害的防治是极为重要的。

传统的病虫害防治主要是通过喷洒农药的方式,利用农药杀灭病虫,其见效快,而且成本低廉,但与此同时也使得农产品附着有毒物质,极有

可能因为后期清洗不干净而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除此之外,喷洒农药也会导致土地的大面积污染及土壤硬化,从而不利于有机蔬菜的健康生长,而且喷洒的农药通过地下径流的作用,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导致有机蔬 菜吸收了含有农药的水源,影响其健康生长。因此在有机种植模式中,要 杜绝使用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利用生物手段防治病虫害,不仅可以提 高农产品的品质,而且能够有效保护周边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具体策略

4.1健全生态农业管理模式

为了进一步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给地区的创新发展和经济发展提供更 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关农业部门应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指导思想,对现有农业管理模式进行科学优化和大胆创新,通过科学规划、有效整合 等方式促进生态农业技术的引人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首先,各地政府 应提升对生态农业技术研究的人力和财力投人,并给予多方面的政策支持,确保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实施效果,从而促进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 与普及。其次,要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与农学研究项目融合发展,构建全面的技术创新体系,将农技创新与科技创新紧密联系,从而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最后,建立健全相关监督管理机制,确保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够高效、有序开展。

4.2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首先应对现有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关培训,让他们能够学习到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其次对这些培训的技术人员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提高他 们的工作热情,避免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当地农业企业和农业学校也应该加强合作关系,实现校企联合,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提供大量专业 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企业还可以引人高校研究成果,来完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内容。

4.3加强对生态农业种植技术的创新

有机蔬菜种植是一种新式的种植技术,一方面其有效地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为农民的发展之路指明了市场方向,另一方面有效维护了生态平 衡,保护了周边环境和生态,拓宽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但如今的生态农 业种植技术并不完善,没有根据各个地区作出适当的调整,因此,为了有效地推广生态农业种植技术,加强对其的创新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技术层面上的创新,可以降低有机蔬菜种植的必要条件,使其可以在一些偏远 农村地区进行种植,从而拓宽有机蔬菜的种植规模,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并且为社会提供更加绿色和更有营养价值的蔬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业种植模式上,必须倡导使用有机蔬菜种植模式,推广和应用生态农业技术。如此,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带 动甘肃省整体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效益,从而进一步保证蔬菜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也 有利于促进甘肃省农业的转型.

参考文献:

[1]于善风. 有机蔬菜种植模式及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分析[J]. 种子科技,2020(7):83.

[2]董春霞.有机蔬菜种植模式及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要点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3):124-125.

[3]贾晓君.有机蔬菜种植模式及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运用研究[J].新农民,2020(1):32.

[4]艾海军.有机蔬菜种植模式及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探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6):182,184.

作者:宋文东

生态农业技术创新特性分析论文 篇3:

浙江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对策研究

高效生态农业:浙江现代农业

发展的目标模式

浙江人多地少、山多田少,是我国人均耕地资源最少的省份。在长期的小农经济发展中形成了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的传统。新中国建立以来,受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以及“以粮为纲”的农业生产政策的严重影响,形成了人民公社集体统一经营的僵化的农业经营体制和以粮、棉、油、猪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产业结构,导致农业长期的低效率和低效益。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和市场取向改革的不断深化,浙江农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和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蓬勃兴起,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浪潮的推动下,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不断下降,兼业经营农户大量出现,在相当一些地方农业出现“副业化”倾向。但是由于受严格的粮食区域自给政策和粮食定购任务的制约,浙江农业生产结构尤其是耕地种植业结构调整迟迟迈不出步子,造成相当一部分农民即使是低效益和亏本的情况下也只能种粮的尴尬境地。这种“户户粮棉油、家家小而全”的农业生产状况和僵化的粮食产销体制成为浙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严重障碍。199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以改革创新精神,作出了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战略决策,全面取消了糖食指令性定购任务,大胆放开了糖食购销,把农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真正还给农民,从而促成了2001年在全国率先实行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这些改革举措使浙江在农业市场化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促进了浙江农业生产力的新发展。“什么来钱种什么”成为浙江农民理解效益农业的真谛。大力发展效益战略的提出,对浙江农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浙江农业发展历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强有力地推动了浙江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热潮的兴起,促进了农业效益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可以说,发展效益农业功不可没。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国性农业结构调整、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全面推开,农产品买方市场特征更加明显,农产品卖难和价格波动加剧,成本偏高、规模偏小的浙江大宗农产品生产经营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同时,绿色消费浪潮兴起,生态环境意识、食品安全意识普遍增强,“食以安为先”的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农业生态功能凸现,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仅仅依靠什么来钱种什么的市场意识已不足以应对农业遇到的众多新挑战。进一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提升效益农业发展水平,实现从效益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的飞跃显得越来越迫切。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浙江农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的新飞跃。高效生态农业是对效益农业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我们说,省委省政府在20世纪末作出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战略决策,鼓励农民“什么来钱种什么”,这使浙江农业实现了全面迈向市场化的一次飞跃,那么,现在提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则是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农业发展,以工业化城市化支持农业发展,把农业引上集约和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又一次飞跃。这一战略决策既符合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导向,也符合浙江农业自身特点和时代要求,将对浙江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农业建设实践起到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浙江农业应对新挑战、再创新优势的大战略。当前浙江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人口密度大、人多地少的浙江,农业资源减少和商品农产品需求增加的趨势不可逆转。同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国内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农产品买方市场特征更加明显,世界性绿色消费浪潮和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同时兴起,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风起云涌。这些趋势都表明,浙江农业必须独辟蹊径,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工业化和经济生态化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路子。这也就是说,浙江农业必须走类似于荷兰农业的发挥比较优势和专业化、特色化、生态化、国际化发展路子,才能再创浙江农业新优势,才能开拓发展的新天地。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总抓手。高效、生态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所谓高效,就是要体现农业有很高的土地产出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务农也能致富的要求,使农业成为能让农民增收致富的现代产业。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为社会提供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又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业转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必然会引发农业思想观念、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经营管理体制的一系列大变革,能够更加充分地把工业化、城市化成果应用到现代农业建设中来。因此,只有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才能有效带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充分挖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潜力。

高效生态农业的科学内涵、基本原则和有效模式

高效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既不同于偏重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石油农业,也不同于偏重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放弃高投入高产出目标的自然生态农业,是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双重特征、集约化生产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具有五个基本特点:一是以绿色健康消费需求为导向,体现农产品的绿色化、特色化和品牌化的统一性;二是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理念为指导,体现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三是以农业资源集约、精细、高效和可持续开发利用为前提,体现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与生态化循环经济方式的有机耦合;四是以科技创新为农业增长的主动力,体现高产优质高效科技与绿色安全生态技术的有机结合;五是以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为支撑,体现专业化、企业化、规模化生产主体与合作化、产业化、社会化的经营服务组织的有效连接。

浙江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一是坚持以观念创新为先导。突破现代石油农业与自然生态农业不相容的传统观念,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新理念为指导,把农业的工业化生产与生态化生产有机整合起来,使高效生态农业兼有农业高土地产出率、高投入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特征。

二是坚持以结构创新为基础。着眼于对稀缺农业自然资源的高效永续利用,把兼容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特性的高附价值的精致型农业产业作为高效生态农业的主导产业。

三是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把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有机整合起来,把技术标准化与技术绿色化结合起来,注重研发和推广与精致型农业产业相配套的标准化高效绿色农业技术。

四是坚持以体制创新为动力。把提高农业生产主体的专业化、企业化、规模化水平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

五是坚持以管理创新为保障。综合运用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在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同时,政府为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高效率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推动在农户自愿基础上的土地使用权的有偿流转,促进土地等自然资源向具有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专业农户和农业企业集中,促进高效绿色的精致型农业产业的成长。

在农业资源禀赋稀少的浙江,随着绿色健康消费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专业农户和农业企业纷纷进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实践探索,已经创造了一批效果明显、前景良好的成功典型,从浙江人均农业自然资源稀少和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省情出发,按照高效生态农业基本特征,结合对这些实践经验和典型的系统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值得推广的7种高效生态农业的有效模式:

1.设施栽培农业模式。这是一种着眼于提高土地产出率,通过地膜覆盖、大棚栽培、温室栽培、无土栽培等多种方法,营造“全天候”的农业生产条件,创造具有更高产出率的光照、热量、气温和土壤等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作物周年生产、多季收获、高产优质、安全高效的生产模式。这种设施栽培能够大大提高土地年产出率,有限的耕地能够生产出更多更符合消费需求的绿色、特色农产品,这种模式对人多地少的浙江来说,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

2.集约生态养殖模式。这主要是指在水产、畜禽养殖业中把工厂化集约生产嫁接到生态化养殖上,实现由集约化工厂化生产方式能够生产出具有天然养殖特性的绿色农产品,从而既提高农业产业率又提高农产品的价值量。如工厂化生态养鳖、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海水网箱养殖等。

3.立体种养模式。这个依据动植物生态共生圈和食物链原理,把耕植业和养殖业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优化组合,充分挖掘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诸如桑基鱼塘、稻田养鱼、稻田养鸭、水产多层混养、柑园养土鸡、竹园养土鸡、稻田种菇等多种模式。

4.观光休闲农业模式。这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休闲时代到来的需要,开发农业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使第一产业的农业具备第三产业的性质,从而提高农业效益的一种有效探索。如把养鱼与垂钓、餐饮结合起来的现代休闲渔业;把果蔬、花卉、茶叶生产与观光休闲结合起来的观光果园、休闲茶园、生态农庄;把林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的森林公园等。

5.绿化园艺业模式。这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农业发挥美化生活,优化环境功能的重要产业,也是都市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这一产业把花卉苗木种养业与园艺业和绿化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包括种子种苗业、花卉苗木种植、科研开发、市场营销、绿色园艺工程在内的很长的产业链,既不断增加农业附加价值,又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这已经成为浙江高效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6.有机农业模式。这是崇尚绿色、自然消费,专门生产有机农产品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有机农业以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专用有机或生物肥、药为主要特点,生产有机农产品的土壤和水也必须没能化肥、农药的残留(其土壤必须三年内不施化肥和化学农药),通过认证的有机农产品以其特殊的绿色安全、高品质,其价格也大大高于一般农产品。但这种有机农业也不同自然生态农业,虽然不施化肥、农药,但却要施用有机或生物肥药,也广泛采用设施栽培、各類农业机械设备,故也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一种类型。诸如有机茶、有机蔬菜等。

7.种养加一体化经营模式。主要是把具有产业关联度的种养业、养殖业和加工业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紧密地结合成有序的产业链,使农产品得到循环利用,多次增值,开发创造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产品效用和附价值。尽可能拉长农业产业链,充分挖掘农业增效和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实现农业高效益和农民高收入。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对策举措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政策举措。要坚持以促进农业发展观念更新为先导、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着力点,以加快农业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强化农业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增加农业投入为保障。

(一)以新型工业化和经济生态化理念为指导,推进农业发展观念的创新。要根据广义工业化理论,主动地把农业现代化建设纳入到整个社会工业化进程之中,要借鉴新型工业化理念来指导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农业工业化发展路子,要把工业化设施装备、工业化质量控制、工业化标准生产、工业化经营管理贯穿于农业再生产的全过程。同时,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还要强化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理念,要从绿色消费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已深入人心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农业工业化生产与生态化生产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二)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立体调整,做大做强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支柱产业。就是要借鉴荷兰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在产业选择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高附价值、节地型精致农业。把农业品种结构、区域布局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做大做强能充分发挥浙江农业人力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在形成特色化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基础上,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加工业和流通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和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以农产品加工业大发展促进种养业结构大调整。要在已经形成区域化布局的种养业产业带和加工企业群的地方,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创造招商引资和技术改造的平台,集聚更多加工企业、发展配套产业,集农产品加工中心、交易中心、种子种苗中心、科研开发中心于一地,形成以加工业为主导的农业块状经济新格局。同时,发挥农业资本经营的优势,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把农产品种养基地延伸到省外和广大中西部地区去,拓展浙江农业发展的新空间,把浙江建成种业大省和农产品加工出口强省。

(三)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整体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要下决心率先推行农业绿色生产革命,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实行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使浙江全省率先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省。要尽快建立覆盖全省、权威高效的农产品质量与卫生的检验检测体系和管理体系。推进从种子种苗、基地生产、加工营销等整个产业链的标准化生产。并从农药、肥料农资生产供应到农业生态环境整治等各个环节都要体现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的要求,提供有效的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高效低残留的生物农药、有机肥生产的支持,加大对土地和水污染的治理。

(四)着力培育规模经营的专业农户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着力形成以家庭专业化生产为基础的贸工农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要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例。要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进一步推动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土地向专业农户集中,提高家庭经营专业化、规模化水平。要大力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户生产专业化、农产品专用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行业振兴、行业服务、行业调控等作用。努力在若干个特色农业支柱产业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的产业率先建立起“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的四位一体的贸工农一体化龙型经济的组织体系,进一步提升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创新农业科技投入和科研推广机制。从增加国家对农业投入和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入手,切实把现代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按照“强化公益性服务、搞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要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使农业科研机制和科技人员主动走向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战场,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根据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优化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合理布局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形成综合性的基础科学研究与特色性实用技术推广机构、国家举办事业性科研、推广机构与农业企业举办民营科研机构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以“千万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为抓手,全面开展农业绿色证书培训,努力造就一大批有文化素质、有专业技能、懂经营管理的新型产业农民。

(六)加快高标准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生态功能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按照“绿色浙江”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设要求,把全社会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把农田水利建设与城乡环境整治,再造秀美山川的生态工程结合起来,把提高农业抗御洪、涝、风、旱自然灾害能力与整治农业污染结合起来。切实抓好千里标准海塘、标准江堤、千万亩标准农田、万里清水河道、千库保安等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抓好生态公益林和城市森林、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建设。以“万村整治、千村示范”工程为抓手,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七)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增强对“三农”支持和保护的力度。要根据我国加入WTO和我省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实际,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这一弱质产业和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业竞争力。要用好“绿箱”政策,用足“黄箱”政策,调整和优化农业投入的结构,特别是要将过去补贴粮棉流通环节的资金用于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者。要增加对农业科技、农民培训、农民产业化与信息化、农业环境整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开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农业资金短缺和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抓紧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和保险支持。

(作者系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作者:顾益康

上一篇:计划培养的非金属材料工程论文下一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