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生态养殖甲鱼技术

2024-05-02

稻田生态养殖甲鱼技术(共12篇)

篇1:稻田生态养殖甲鱼技术

甲鱼稻田养殖饲养技术

1.投饵

稻田养鳖的投饵每天分2次,一般为上午9:00,下午4:00。饲料可购买厂家生产的成鳖料,投饵以鳖吃饱好吃并根据吃食情况、气候变化情况灵活增减,一些人担心鳖会捕捉田里的青蛙对水稻防虫害带来不利,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青蛙在田里本身的活动和反应比鳖灵敏,除了病伤的,鳖很难抓到青蛙。另外由于人工投饵,鳖在有食物保障的情况下也很少会去主动捕食活动能力比它强的水生动物。相反,田里的一些虫和虫卵及螺杂鱼等,倒是鳖捕捉的好饲料,也会给种稻带来好处。2.防止敌害

在稻田中养鳖,由于密度小,环境好,如鳖放养时体质好,消毒好,一般不会染病。但难免在养殖过程中有大型的敌害侵袭,如鼠、蛇和一些野猫,它们不但直接危害鳖的生命,也在钻洞挖穴后给鳖逃出创造了条件,所以在巡田时,必须十分认真检查进、出水口和拦墙,如发现敌害和洞穴,应马上清除和修复。另外,打药施肥是稻田的常规管理,但如不注意,也会给鳖带来毒害,所以在打药施肥前,应先到稻田走一趟,把鳖赶到鳖沟的水里,然后再打药施肥,而打药施肥时,也应注意尽量别把药喷洒到水沟里,以免鳖中毒死亡。3.注意农田水位

除了设闸门溢水口保持稻田水位不超过标准过,下雨应特别

晨辉饲料

注意田间巡查,如发现拦墙倾斜倒塌,就应及时修固好,闸门框栅网粘贴的杂物也应及时清出,以免堵死网眼影响溢水,对田埂破损的地方也应及时修复,以防塌墙逃鳖。4.捕捞

捕捞时间通常在水稻收割前后,当然最好是看市场情况,诱捕够规格的及时上市,诱捕可用倒须笼。最后放干水清底是捕捞的最终办法。但也不能完全捕出,所以即使清底后,也不应把防逃墙拆除,等捕捉到放养数量成活率基本接近时再放弃,为了方便捕捞,一些地方利用鳖喜钻沙底的习性,在鳖沟底部先捕上水泥板,然后在板上铺上20厘米左右的细沙,等捕捞放水时,大多数鳖都会钻到沙层中去,这样就方便了捕捞,但相对增加了设施和成本。

晨辉饲料

篇2:稻田生态养殖甲鱼技术

关键词:甲鱼;生态;养殖技术

目前,从事规模生态健康养殖甲鱼分为2个阶段,即温室育苗阶段和大塘养成阶段。第1阶段是整个甲鱼养殖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密度高、投饵集中、水质易污染和病害多的特点,因此,做好甲鱼的温室育苗工作对提高甲鱼养殖的经济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2阶段为外塘养成阶段,它不仅能提高甲鱼产量,更重要的是还能提高甲鱼品质,是甲鱼生态健康养殖的重要途径。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将甲鱼生态健康养殖的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和基层技术推广工作者参考。

1建好温室、养殖池和外塘

根据实际需要和规模大小,认真搞好温室、养殖池和外塘的建造,使之便于生产,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并且利于防病治病。

(1)温室建造应符合建筑管理的规定,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并配备相应的加温、增氧、进排水等设备。一般5000m2养殖池配备0.5t的锅炉2台,1.1KW增氧机10台,颗粒饲料机1台,加温池80m3,管理用房100m2左右。

(2)养殖池建造应符合甲鱼生活习性的要求,大小统一,每口面积20m2,池高1m,池壁顶端向内伸延10cm左右,以防甲鱼外逃。饲料台用长3m、宽0.5m的木板或水泥预制板搭设,淹没在水下15cm。池中设置网袋用以甲鱼隐蔽之用。

(3)外养大塘的面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一般1hm2放养1.5万只左右,塘四周要有防逃设施,以高1m的围墙为好,塘中搭建隐蔽网袋和饲料台。

2苗种的选择和放养

稚甲鱼应选择健康、无伤无病、活力强、反应快、规格整齐、体重3g左右、种质优良的品种。放养前,必须先进行消毒。将稚甲鱼放进塑料盆里,用15~20g/L食盐水浸泡10min或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min,浸泡水以没过稚甲鱼背为宜。浸泡过甲鱼的水溶液,要倒到池塘外面,不能随甲鱼倒进养殖池。

温室内合理的放养密度十分重要,一般稚甲鱼的放养密度为20~30只/m2,放苗后应在养殖池中直接开食,这样既可减少苗体损伤,又可使其早适应、早生长。开食饲料可用稚鳖饮料等商品饲料,且从第1次开食就可把新鲜的猪肝按10%~20%的比例添加于开食饲料中。

3温室温度的控制

水温30~32℃为甲鱼的最适生长温度,水温高于20℃时就开始摄食,摄食量随水温升高而增加。若低于最佳温度,消化酶合成水平低,饲料转化率低;若高于最佳温度,甲鱼活动量增加,也会降低饲料转化率。因此,室温一般控制在33~35℃,且尽量保持恒定。

4充分利用微生物和增氧机调控水质

甲鱼生性喜净怕脏,良好的水体环境是甲鱼稳定生长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充分利用微生物的作用进行水质调控,提高水体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微生物制剂的合理使用可大大节约水质调控及其他方面的投入。一般光线较暗的温室可用光合细菌或活水宝(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来降低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分解有机质和其他有害物质。采光温室可采用EM复合微生物制剂培养水中有益藻类来创造水体平衡,同时可减少换水次数和数量,节约水电费用。生产实践证明,使用有益微生态制剂是改善水质、净化底质及预防疾病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温室甲鱼养殖池人工增氧很重要,合理的增氧既能增加氧气,又可改善水体环境,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理化指标,促进甲鱼生长。放养密度为20~30只/m2的一般前2个月,1.1KW的增氧机每天开4h左右,第3~4个月每天开9h左右,第5~6个月每天开15h左右,6个月以后全天增氧,期间可以结合化学增氧制剂来调节水质。

5狠抓病害控制

温室养甲鱼由于集约化程度高,养殖密度大,很容易滋生病菌,引起疾病发生。因此,必须严格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在防治过程中,严格按照《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和《NY5070-2002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执行。要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强调“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可根据甲鱼生长不同阶段的发病特点,每15d消毒1次,消毒药物有生石灰、溴氯海因、光合细菌及EM菌等,可交替泼洒使用。同时,定期在饲料中交替添加免疫多糖、VC及病毒星等,以增强甲鱼的免疫力。药物防治时尽量使用生物制剂或中草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应用健康养殖技术,适当控制养殖密度,在饲料中添加酶益生菌、复合维生素等来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改善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若发现疾病立即查明原因,并根据症状,正确诊断,对症下药,及时治疗。

渔药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农业部有关规定,禁止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产品执行标准的渔药,严禁使用违禁药品。药物作用后,要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

6高度重视从温室养殖到外塘养殖方式的转变

甲鱼从温室转到外塘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搞好转塘工作必须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搞好消毒和防病。外塘提前15d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450kg/hm2(或提前7d用强氯精15kg/hm2泼洒)。且在放养前对苗种进行消毒,消毒方法同稚甲鱼的放养。转外塘养殖的甲鱼容易患穿孔和咽喉炎等疾病,预防方法以内服为主,饲料中每100kg干料加双黄连或双黄毒片100g,连续喂5~7d。

篇3:泰和县生态甲鱼养殖技术

关键词:甲鱼,生态养殖,技术,江西泰和

甲鱼学名“中华鳖”, 又叫水鱼、脚鱼、团鱼等, 在动物分类学上属爬行纲鳖科, 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爬行动物。据有关资料统计具有明显的抗癌作用, 因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 甲鱼蛋白质含量也很高, 而胆固醇含量低, 是一种比较高档的水产食品[1]。为了帮助渔农增收致富, 调整水产品养殖结构, 促进全县渔产业经济总量上台阶, 在水产技术人员的大力推动下, 推行安全、优质、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养殖技术, 现总结如下。

1 养殖场地建设

选择环境安静、植被丰富、水质良好、背风向阳的山塘或当家塘。水域面积在3 333.3 m2以上, 水深1.2~2.5 m, 淤泥厚20~40 cm, 最好底质为壤土, 并铺设细沙, 在塘内坡整成坡比1.0∶ (0.5~1.0) [2]。在池塘塘埂上每隔2~3 m打1个固定木桩, 在其上面固定石棉瓦, 石棉瓦入土30 cm, 并且在上面留高1.5 m, 为了防止甲鱼外逃, 用50目双层钢丝网拦住出入口。

2 甲鱼入池前的准备

2.1 池塘消毒

用生石灰泼洒干塘消毒, 用量为1 500~2 250 kg/hm2, 1周后加水到1.5~2.0 m。

2.2 水生植物栽培

利用1/5~1/4的水面栽培一定量的水生植物, 如水花生、水葫芦等, 一方面可以供甲鱼隐藏躲避、遮阳降温和采食生长, 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净化水质。

2.3 饵料投放

为了让甲鱼摄食, 在池塘内投放活螺蛳让其繁殖, 投量为750 kg/hm2, 活螺蛳可以补充甲鱼对钙的需求。在投放前用食盐水对其进行消毒。

2.4 与常规鱼混养

为了给甲鱼提供一个安全的养殖环境, 可以与草鱼、鲢鱼和鳙鱼混合养殖, 用量为300~750 kg/hm2, 形成“鱼鳖互利共存”的生态养殖环境。在这种环境下, 甲鱼可以摄食一些体弱的小鱼, 甲鱼的粪尿可以供浮游生物食用。此外, 应保持水体透明度在20~45 cm之间。

3 甲鱼种放养

选择无病、无伤、2龄、体质健壮的甲鱼品种560只, 雌雄比例为5∶1, 每只大约为700 g/只, 用食盐水在入塘前浸泡15~20 min, 放养密度为1 350只/hm2, 让甲鱼自行爬出游入水中, 将消毒工具也放入水中。

甲鱼养殖最适宜的池塘水体p H值为7.6~8.6, 因为弱碱性可以防止白斑病的发生, 有利于抑制霉菌的生长, 调节方法主要是补充或换新水, 或者添加一些底质改良剂如活性炭、沸石粉等, 用明矾 (硫酸铝) 或熟石灰调节p H值[3]。

4 饲养管理

4.1 食台搭建

在池塘边可以固定搭建1~2 m2的平台, 一方面可以供养殖人员投放饵料, 另一方面也可以供甲鱼晒背。

4.2 科学驯养

在投饵台上投放事先已经捏好的一个个精饲料加水的小团, 引导甲鱼前来觅食, 等待一段时间之后, 用精饲料加鲜活鱼块作为甲鱼的食料, 最后全部换成鲜鱼块, 可以实现甲鱼投放饵料的转变。一是从摄食精饲料到完全鲜鱼块的转变;二是引导甲鱼单独觅食到集中岸边觅食;三是从水下觅食到投饵台摄食。另外, 可以通过在投饵台摄食, 以实现可防病、可见、可以控制饵料量。

4.3 投饵管理

4.3.1 对于饲料投放要做到“四定”。

饵料要求无污染、无变质和新鲜, 并用5%食盐水消毒10 min;每天喂2次, 11:00和17:00各1次;在投饵台上进行喂食;以甲鱼体重作为投饵标准, 投饵量为体重的5%~10%。

4.3.2 合理搭配。

为了提高甲鱼的免疫力, 确保甲鱼营养全面、品质优良, 在投放饵料时可以添加一些水产多维, 以瓜果蔬菜为辅、以鲜活鱼块为主。

4.3.3 及时清除残饵。

用5%食盐水对食台洗刷1次, 每隔5~7 d进行1次, 从而有利于养殖环境清洁无污染。

4.4 水质调节

为了确保甲鱼生长的水体不受污染, 每隔20~30 d对水体进行调节, 一方面确保p H值呈现弱碱性, 另一方面可以起到改良水质和消毒的作用, 可用消毒试剂有“EM调水王”、生石灰和二氧化氯等[3]。

在养殖过程中, 水体温度要控制在28~32℃。当水温在30℃时, 饲料利用率最高, 甲鱼生长率最快。在水上投喂时, 可以加入一些益生菌, 如芽孢杆菌、乳酸杆菌、活性酵母菌等, 可以按2‰的比例添加。添加益生菌可以加速分解水体中的有毒物质, 有助于提高甲鱼的品质, 促进甲鱼的生长[4,5,6]。

5 日常管理

一是早晚巡塘, 发现甲鱼生长和喂料中的不正常现象, 及时进行处理。二是保持安静的生长环境, 保持池塘投饵台的环境安静, 以免影响甲鱼摄食生长。三是做好巡查日志, 发现甲鱼死亡及时登记, 及时清理掩埋和检查死亡的原因。四是勤换水。为了确保水体肥、爽、嫩和活, 每周换水1次。

参考文献

[1]李进村, 刘其芝, 童厚广, 等.生态养殖技术推广效果研究[J].科学养鱼, 2011 (7) :30-31.

[2]吕欣荣, 黄海洋, 曹少平, 等.山塘生态甲鱼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 2010 (10) :29-31.

[3]吴君, 宋理平, 王爱英, 等.甲鱼养殖的水质调控技术[J].河北渔业, 2012 (8) :29-30.

[4]郑林惠.甲鱼池塘仿生态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4) :257.

[5]欧秀莹.甲鱼的生态养殖技术[J].农家之友 (理论版) , 2009 (4) :62-63.

篇4:池塘甲鱼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关键词] 池塘;生态鳖;高产高效

池塘生态养殖甲鱼技术是模仿甲鱼自然生长习性的一种健康养殖方式,养殖周期较长,经4年以上养殖的甲鱼一般达到商品规格,因而生产的甲鱼具有野生特性的优良品质,在市场上十分俏销。2006年至2010年通过南陵,芜湖繁昌等地的实验与统计,池塘生态养殖甲鱼一般平均亩产150kg左右,亩均年产值在5100元左右,可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一、材料与方法

1.养殖池建设与选择

生态养殖池宜建在环境安静、靠近水源、水质无污染的区域,养殖池要求都是土池,以正方形为宜,池底土质以砂壤土为宜,淤泥厚不超过15cm,要求池底平坦,池深1.2~2.5m,面积一般3~5亩,以不超过15亩为宜,有条件的可配套建设亲鳖池、幼鳖池、稚鳖池,养殖池可用石棉板、砖墙、水泥板等建防逃设施,池中要移植水草,在春季要投放适量螺蚬、河蚌等贝类,使池中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另外,根据需要设若干饲料台及晒背栖息台。本次试验地点在寿县双桥、堰口镇,芜湖繁昌等地,5口池塘,120亩。

2.幼甲鱼投放

种苗投放利用土池常温养鳖,在每年春季4~6月份开始放种。适宜投放体重在50g以上的幼鳖,要求规模整齐、年龄相同、体质健壮,对于外地选购的鳖种要进行暂养强化培育1个月后投放,自繁自育的苗种可直接投放,投放前应用高锰酸钾等药物消毒,防止疾病的发生,根据各地不同的生态条件,放苗密度一般亩放200~400只。本实验120亩池塘2004年投放幼甲鱼3万只,亩放250只,规格为50~100g/只。

3.分池饲养

每年根据鳖的生长情况,及时做好挑选,将规模大小基本一致的放在一起饲养,防止残杀和造成病害,有利于甲鱼的养殖管理,促进生长。

4.饲料投喂

饲料投喂饲料以鲜活饵料为主,搭配部分植物性饵料为自配饵料,主要種类有:鲜活螺、蚬、小杂鱼、动物内脏、饼类、麸类、南瓜等,在水温上升到18℃以上时开始投喂,日投喂量为鳖体重3%~6%。每天投喂1~2次,具体视水温及天气情况而定,在投饵时可搭配少量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一般不使用甲鱼颗粒饲料,禁用添加剂和含激素类或有残留的药物。

5.水质调控及病害防治

甲鱼生态养殖过程中,控制甲鱼疾病及提高甲鱼品质关键在于水环境控制,重点是搞好水质调控,尽量营造甲鱼的自然生长环境,建立水体的生态平衡,主要应做好:①搞好池塘生态设置。一是投放活螺、蚬、河蚌等贝类,在春季3~4月份亩放200kg;二是移植水草,要移植苦草、伊乐藻、水葫芦等,覆盖面达1/3,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达到塘内自净。②定期加水和换水,每10~15d应适量换水和加水,换水量一般不宜超过1/3,保持水质清新稳定。③定期泼洒生石灰调节水质、保持pH值稳定。④控制投饵,减少饵料对水环境破坏。首先投喂饵料要控制在2h内吃完;其次,坚持检查,避免过多投喂造成残饵破坏水质。⑤定期添加微生物制品。如光合细菌等,可定期泼洒和每天添加到饵料中,起到净化水质、防病促长、提高饵料转换率等作用。总之,在防治病害方面,必须坚持生态防治为主。

6.起捕上市

经4年以上的常温露天养殖,养殖甲鱼一般达到500g以上,这时就要根据市场要,及时起捕上市,可用笼捕或干塘捕捉。

二、结果

2004年至2008年对寿县双桥、堰口镇,芜湖繁昌等地的池塘生态养殖甲鱼进行统计,养殖四年以后雌甲鱼平均体重可达500g左右,雄甲鱼可达750g左右,雌雄甲鱼平均体重可达600g左右,回捕率平均在80%左右,销售价格大多在85元附近,亩产值(四年)=250只×1.2斤×80%×85/斤=20400元,每年的亩产值为5100元。平均每亩成本约3000元,平均亩利润2100元,投入产出比为1︰1.7。

三、分析与讨论。

1.场地选择和要求

生态养殖池宜建在环境安静、靠近水源、水质无污染的区域,养殖池要求都是土池,以正方形为宜,池底土质以砂壤土为宜,淤泥厚不超过15cm,要求池底平坦,池深1.2~2.5m,面积一般3~5亩,最大不超过15亩为宜,有条件的可配套建设亲鳖池、幼鳖池、稚鳖池,养殖池可用石棉板、砖墙、水泥板等建防逃设施,池中要移植水草,在春季要投放适量螺蚬、河蚌等贝类,使池中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另外,根据需要设若干饲料台及晒背栖息台。

2.甲鱼放养前的准备

甲鱼池要经过彻底消毒、曝晒一周后,放水施肥,培养水质,做到肥水 下塘。在肥活爽自然的水环境中,幼甲鱼一般不互相撕咬,栖息在池底时比较安定;当水质培育成茶绿色或黄绿色时池壁表面全附上一层生物膜,幼甲鱼放养后不易在攀附游动时擦伤体表;在光照条件下,由于肥水水体有大量进行光合作用增氧的浮游藻类,便于控制水中溶解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水体有一定的肥度能控制真菌对甲鱼的浸染,使甲鱼苗减少水霉病的发生;肥水水体中有一定的浮游动物能使幼甲鱼自由捕食以补充营养丰富的活性饲料。

3.幼甲鱼的投放密度与分级饲养

种苗投放:利用土池常温养鳖,在每年春季4~6月份开始放种。适宜投放体重在50g以上的幼鳖,要求规模整齐、年龄相同、体质健壮,对于外地选购的鳖种要进行暂养强化培育1个月后投放,自繁培育的苗种可直接投放,投放前应用高锰酸钾等药物消毒,防止疾病的发生,放苗密度一般亩放200~400只/亩。此外,养殖池中应搭配放养适量的白鲢、鳊鱼、黄颡鱼、青虾等品种,提高水体利用率,同时可以解决一部分龟鳖饵料。分级分池饲养是关键:分池管理每年根据鳖的生长情况,及时做好挑选,将规模大小基本一致的放在一起饲养,防止残杀和造成病害,有利于甲鱼的养殖管理,促进生长。

4.注重搭配混养鱼种

在甲鱼池搭配养殖滤食性的鲢鱼、鳙鱼和草鱼和其他成鱼。每亩水面放养规格为20cm以上的大规格鱼种200尾左右,其中链鱼100尾,草鱼50尾,鳙鱼50尾。鲢、鳙鱼不需另外投饵,草鱼、鳊鱼需适当投喂饲料。还可在混养池中投放活螺蛳,即在当年4月底至5月初,每亩水面投放150kg成螺,这样能增殖新螺100kg,不断供应成鳖食用。?

参考文献

[1] 王卓,朱清顺.中华鳖养殖的质量控制措施,科学养鱼,2008,10:29

[2] 谢全森,李俊伟.中华鳖幼鳖继饥饿后的补偿生长研究,淡水渔业,2008,(38)3:22~26

[3] 叶世洲,雷思佳.摄食水平对中华幼鳖生长的影响,淡水渔业,2004,(34)6:12~14

篇5:稻田生态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1.1稻田的选择

稻田选择进排水方便,土壤层较厚、泥层20-30cm,土质疏松肥沃,少泥沙、雨天不溢水、保水力强的田块为好。面积2-3亩。

1.2稻田的改造

1.2.1田埂改造。此举为了保持水位,预防旧埂渗漏。田埂高度以50-100cm,埂基的宽度以100-120cm,埂顶的宽度以40-60cm为宜。要夯实,防止大雨冲垮田埂。1.2.2鱼沟设置。鱼沟通常由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沟三部分组成。环沟是养殖泥鳅的主要场所,沟上口宽为80cm,底宽50cm,深50cm,沿田岸四周开挖,成环形,开挖的泥土用于加宽、加高、加固稻田堤岸。田间沟是供泥鳅觅食活动的场所,视田块大小而定,可按“#”、“+”字形设置,一般宽、深30-40cm。在田的对角各挖一个暂养沟,面积一般可占稻田总面积的15%-25%。在开挖环沟的同时,给稻田设置进水口和排水口,用双层密网片做成拦鱼栅,防泥鳅鱼逃跑。1.2.3防逃设施。用聚乙烯塑料薄膜把稻田四周圈围起来。塑料布选择宽度为70cm。每隔50cm插一个竹竿,以支撑固塑料薄膜,塑料薄膜下端埋入土中10cm左右。

2施肥

2.1稻田施肥

肥料要以饼肥和发酵的有机类肥为主,化肥为辅。施肥要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比例为65%和35%。在水稻栽插前10-15d将有机肥一次性深翻入土,并保护好沟、窝不被破坏。

2.2施追肥

水稻插秧结束后一星期,施分蘗肥,稻田每隔15d施鸡、猪粪肥25kg亩,施生物肥5kg亩。以后每隔15d施鸡、猪粪肥25kg亩,直到8月中旬结束。施肥的目的是养稻,也可培育水中浮游生物喂鱼。通常情况下,在插秧后15d内施完,田水深度在5-8cm时,先施半边田,次日再施另半边田。每批追肥分2-3次施放。

3养殖模式

3.1水稻种植

3.1.1前期准备1)选择抗病抗虫抗例伏的优质稻种,如如牡响一号、绥粳18等。2)切实抓好耕翻碎土,上水把平,上溶无块,四周田埂夯实防渗漏等整地工作。3)苗移栽前3d使用用微生态制剂增强水免疫力。3.1.2种植方法1)采用“大双行、边行加密”的模式,它可以增强稻田内的通风、透光性,还能减少水稻病害的发生,尤其在水稻生长的中后期效果更加明显。2)秧苗抛栽,移栽前换苗要施一次送嫁农药,移栽时要求扩行稀植,一般行距30cm,株距14cm,每亩达1.7万穴,5叶龄共5万苗即可;如采用抛秧方法,同样要求稀植。这样有利于通风透光,可有效防止病害的发生。3.2鳅种放养待水稻移栽后,追施的肥料全部沉淀一般7-10d,在第10d,用几尾杂鱼放塘试养,观察池水水质是否安全,若安全,则投放鳅苗,放养规格5-20cm,每亩放20kg-25kg。投放前用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3-5min,或用3%-5%的食盐水浸洗5-10min.保持沟窝水质透明度25-30cm。

4饲养管理

4.1饵料投喂

泥鳅放养初期,秧苗移栽后25-30d,池内天然饵料比较丰富,加之刚从野外捕来的鳅鱼对新环境不习惯,摄食少,不需要人工投饵。水稻生长中后期,鳅鱼对田间环境基本适应,要逐渐增加鳅鱼投饵量。投喂的饵料主要种类有米糠、麸皮、豆渣、豆饼、蚕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废弃物等,投饲时要求做到“定时、定量、定点、定质”。每天投饵量为鱼总量的3%-6%。泥鳅鱼日投饵三次,上午07;00-0800,11;00-12;00,下午17;00-18;00,上午的投饵量占全天投饵量的30%,下午占70%。以投喂细稻糠为主。在泥鳅摄食旺季,不能让泥鳅鱼吃得太多,因泥鳅贪吃,过多的食物会引起肠道充塞,影响肠的呼吸,从而造成缺氧。阴雨天少投或不投,水温在30℃以上不投喂。总之要让鱼吃得均、匀、饱。

4.2水质管理

鳅鱼放养初期,主要是调节好秧苗分蘗与鱼需水层之间的矛盾,保持稻田水深5cm左右,秧苗分蘖后25-35d时间搁田,沟、窝水要加到满水,2-3d换水一次。水稻生长中后期,田间水深10-15cm。大暑季节更要注意换水,以防残饵碎屑腐烂,败坏水质。一般每星期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0cm。在日常巡查中,如发现泥鳅浮头、受惊或日出后仍不下沉,应立即换水。

4.3

日常管理坚持经常巡田,检查各项设施是否有损坏,特别在雨天要对进、排水口及堤坝进行严格检查。

5病害防治

篇6:稻田生态养殖甲鱼技术

随着休闲垂钓业的发展,休闲垂钓者对垂钓产品的品种、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过去,常规鱼品种还不能满足垂钓者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市悄然兴起—常规鱼套养生态鳖的新型养殖模式。

该养殖模式是在养殖常规鱼的基础上,亩增放甲鱼50只。

一、技术要点

1.山塘水库选择 选择交通便利,电力设施全,光照充足,水源充足,上游无污染,水质清新的山塘水库为宜。

2.放养前准备

(1)清塘 在冬季干塘捕捞后,用生石灰100~120kg/亩进行清塘,以清除有害生物和病原体。

(2)防逃 库塘四周水位线以上用表面光滑坚硬的坚固材料(如铝板、PVC板,石棉瓦等)围栏,栏板高出地面40cm,四周最好程圆形,如有直角应出檐10~15cm。

3.苗种放养

(1)常规鱼养殖 按常规鱼养殖模式放养。

(2)甲鱼放养 要求放养的甲鱼苗种规格一致,健壮无伤的外塘生态苗种。亩放养甲鱼50只左右,甲鱼规格为0.25~0.5kg/只。

4.日常养殖管理

(1)饲料投喂 按“定时、定质、定量”原则,常规鱼按常规鱼要求投喂。甲鱼则投喂螺蛳、野杂鱼等鲜活饵料,每天二次,早上8~9点一次,下午4~5点一次,投喂量掌握在3%~5%。(2)病害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原则,定时使用生石灰10~15kg/亩全塘均匀泼洒。甲鱼在该养殖模式放养密度低,水体环境好,鳖病发生较少,但应注意入池前的消毒,常用10PPM的高锰酸钾药浴10~15分钟。

(3)水质控制 养殖山塘水库水体pH值在7.5~8.5,一般每月亩施生石灰10~15kg,水质要保持一定肥度,透明度应保持在30cm左右,水色黄绿色或茶褐色。

(4)日常巡查管理 坚持每天早晚巡塘一次,观察养殖水质、防逃设施是否完好及甲鱼和鱼类摄食、活动、生长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并做好饲料投喂、渔药使用等养殖记录。

二、典型案例

篇7:2014年甲鱼养殖技术系列一

近年来,甲鱼养殖成为了热门的水产养殖品种,甲鱼养殖利润高,可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效益,市场前景良好。那新手养殖户要想养殖甲鱼应该怎么做呢?今天就先给大家介绍健康养殖甲鱼环境的要求。

健康养殖甲鱼环境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1、水体环境。水是甲鱼生存的必须空间,并且主要依靠水中提供各种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水环境的质量和状态直接影响其生命的各个阶段和生活的各方面。

① 水源

水源要以无污染的江河水、湖水或大型水库水为好。这种水溶氧量较高,水质良好,适宜于甲鱼生长。使用井水时,可先将井水抽至一蓄水池中,让其自然曝气和升温,通过理化处理后也可作为水源。总之,应确保水源水质的各项指标符合农业部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中淡水养殖水源应符合的规定,最大限度地满足甲鱼对水质的需求,使甲鱼在相对优越、安全的条件下快速生长。

② 水质满足健康养殖需要的水体不但要有充足的水量,而且要有适合其生理特点的理化性质的水质。

③ 溶氧水中的溶氧,一方面来源于大气,另一方面是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产生。水流动时,与空气接触面大,可使空气中的氧

溶解速度增加。然而池塘水体小,且流动也小,一般空气中溶入水中的氧很少。池塘中的溶氧主要来源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甲鱼生活在水中,水中充足的溶氧对甲鱼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加之甲鱼在池底营爬行生活,池水的上下氧差对其尤为敏感。

④ 水温水温是包括甲鱼在内所有水生动物的重要环境条件之

一。甲鱼对水温尤其敏感,甲鱼有“三怕”,即怕冷、怕热、怕吵,其中前 “两怕”都与水温有关。研究表明,甲鱼的生长温度范围为20~33℃,最适的温度范围为30~32℃。当水温下降到15℃以下时,甲鱼停止摄食。在夏季当水温超过35℃时,甲鱼就要寻找无日光曝晒的地方纳凉。

⑤ pH与其他pH不仅可以指示氢离子浓度,也可以间接地表示水中二氧化碳、碱度、溶氧、溶解盐等。一般来说,池中二氧化碳越多,pH越低,二氧化碳越高,pH过低对甲鱼生长不利,酸性环境使甲鱼血液的pH下降,减低其载氧能力。

⑥ 有机物质有机物质其主要来源有光合作用的产物、浮游植物的细胞外产物、水生生物的排泄废物、生物残骸和微生物等。在甲鱼养殖中,它可以作为甲鱼饵料生物的食物。但数量过多时则会败坏水质,影响甲鱼的生长。

2、土壤环境。池塘的土质以沙壤土最好。沙壤土透气性好,粘土容易板结、通气性差,养殖池的底质应无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无大型植物碎屑和动物尸体,底质无异色、异臭,自然结构。底质有毒有害物质最高含量应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

求》中的规定,底质应无异色、异臭,结构自然。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对渔业水域土壤环境质量规定了汞、镉,铅、锌、铬、砷及六六六,滴滴涕的含量限值,其残留量应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的规定。

甲鱼养殖场的选址、设计和建设应考虑潜在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素。水体环境的化学污染,土壤与水的相互作用对水质的影响有可能对商品甲鱼质量安全造成危害。土壤的性质能够影响池塘的水质,水的酸碱度等因素与土质也有关。甲鱼虽然适应性强,但酸性土壤易降低水的pH值,并有可能使土壤中的部分金属析出,这会影响甲鱼养殖效果。

池塘也能通过邻近的农田、水域或其它途径而受杀虫剂以及其他化学品污染,从而导致商品鳝含有过量化学有毒有害物质。因此,养殖场周围一定范围内应无污染源(包括污水、粉尘、有害气体等),池塘开挖前应进行土壤调查,以确定该土壤是否适合于甲鱼养殖。

3、大气质量。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对大气环境质量规定了4种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即总悬浮颗粒物(TSP)、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氟化物(F),浓度应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规定。

4、交通与机电。交通要方便,有利于种苗饵料、和商品甲鱼的运输和销售;电力供应要可靠,保证排灌、人繁设备的正常运转,保障生产正常发展。如通过人工配合饲料进行高密度集约化养甲鱼,要根据生产水平和规模相应配套好增氧设备和饲料加工设备及其他机

电设备,提高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益。

总结

以上就是健康养殖甲鱼的环境要求介绍,这是养殖甲鱼的第一步骤,更多甲鱼养殖技术将于过后介绍。

篇8:稻田龙虾生态养殖技术

1 稻田工程建设

稻田面积60×667 m2, 其中环沟面积10×667m2, 宽10 m, 环沟深1 m, 沟的内岸与稻田水平, 便于龙虾进入稻田, 沟的外岸高出稻田0.8 m, 坡比1∶3, 坡度越小越好, 稻田与环沟之间有小田埂, 埂高15 cm, 宽20 cm, 沿沟四周用聚乙烯网片做防逃设施, 网片埋入地下30 cm, 地上70 cm, 网片用竹竿或木桩支撑, 网片上端缝宽为20 cm硬质塑料片, 每667 m2稻田施基肥 (发酵干鸡粪) 200 kg。

2 合理种草

从沟底往上依次栽种伊乐藻、水花生、空心菜、马优草。从2月初开始在沟内种伊乐藻, 3月上旬栽水花生, 4月初播种空心菜种子, 4月下旬种马优草, 空心菜和马优草种栽在水旱交界处, 并随水草生长逐步加水。水草栽种数量和方法要根据龙虾的放养量及池塘条件来确定, 但必须确保春夏秋水草的连续性, 为龙虾提供充足的水草。同时根据水草生长情况追施有机肥, 水草面积占水面30%左右。

3 苗种放养

苗种放养前20 d用生石灰80 kg/667 m2干塘消毒, 将生石灰化成浆水全池均匀泼洒, 苗种来源主要以收购从当地河沟用地笼捕捞的未达商品规格的龙虾为主, 从3月开始收购放养到6月下旬结束, 共投幼虾3 000 kg, 边收购边放养, 实行轮捕轮放, 苗种应选择当天捕捞的新鲜无病、无残、活泼的青壳龙虾, 规格为120~200尾/kg, 用食盐水消毒后放入环沟内, 龙虾放养要均匀, 不能投放在同一个地方。

4 水稻管理

水稻品种为武运粳3号, 6月20日用插秧机进行栽插, 水稻生长全程不需施肥和施药, 水稻烤田时间尽可能要短, 逐步降低田面水位到田面露出即可。

5 饵料投喂

龙虾饵料以投喂螺蛳和吃食水草为主, 精料为辅, 从3月开始收购螺蛳断断续续到8月下旬结束, 根据水质情况和龙虾摄食情况及时补充活螺蛳, 始终保持水域内存有一定密度螺蛳, 满足龙虾的摄食, 螺蛳要沿环沟四周分别均匀投放在沟内。全年共投喂螺蛳3 000 kg。由于龙虾吃食螺蛳、水草及稻田中昆虫, 一般精料投喂较少。精料投在沟边浅水区, 顺着岸边呈条状抛洒, 要投足投匀。精料投喂从3月开始少投, 3—6月上旬投喂量为全年精料的1/3, 麦收后多投, 占全年精料的2/3, 每天傍晚17:00—18:00左右投喂一次, 日投饵量以投饵后2h吃完无残饵为宜。同时要根据季节、水温、天气情况具体来定。全年共投喂精料1 500 kg。

6 龙虾进稻田时间

稻苗栽植后1个月, 从稻田四周把田埂挖开, 使稻田与环沟相通, 便于龙虾进入稻田觅食。

7 水质调节

初期3—5月份水位宜浅, 保持50~60 cm, 6—8月份水位随水温升高逐渐加深, 保持100~120 cm, 后期9—10月份保持水位稳定在80 cm左右。高温季节结合稻田灌溉适时换水和加水, 保持深水位到120 cm以上。定期泼洒生石灰, 15~20 d每667 m2每米水深泼洒生石灰10 kg一次, 消毒水体, 保持水质清新, 促进龙虾蜕壳生长。

8 适时捕捞龙虾

从放养龙虾一个月后开始用网眼较大不卡幼虾的地笼捕捞, 捕大留小上市销售, 龙虾从8月份开始掘窟进洞, 10月以后干池捕捞, 把幼龙虾捕捞上来, 剩余进洞的老龙虾留作下一年种虾。

9 效益分析

篇9:稻田生态养殖小龙虾技术

稻虾连作有三个优点:一是充分利用水体资源,增产增收;二是小龙虾能吃掉稻田中的野杂草和水生生物,消灭包括蚊子在内的危害性幼虫,可起到除草、除害的作用;三是小龙虾游动或觅食有助于给稻田松土、活水、通气,增加了稻田水体溶氧量,同时小龙虾通过新陈代谢排出大量粪便,起到了增肥的效果。

一、稻田准备

1.选址

虾稻连作应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强、天干不旱、洪水不淹、生态环境良好、周围无污染源、土壤肥沃且底质为自然结构的稻田,一般低湖田、冷浸田及冬泡田比较合适;稻田面积大小不限,但若面积太小则不划算,最好以3.33~6.67公顷(50~100亩)为一个养殖单元。对于规模较大、产量和效益要求较高的基地,还要考虑交通便利、电力供应有保证等。

2.稻田改造

包括环形沟和田间沟的开挖,田埂加宽、加高、加固,水质和水位的控制,水草种植等。

(1)挖沟。沿稻田田埂内侧的四周开挖环形养虾沟,沟宽2.0米、深1.0米。环形养虾沟离田埂2.0米远,拐角处最好呈弧形。一个6.67公顷的养殖单元,还要在田中间开挖“十”或“井”字形田间沟,沟宽0.5~1.0米、深0.5米。环形沟和田间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5.0%~10.0%。

(2)筑埂。利用开沟挖出的土加宽、加高、加固周边田埂,田埂顶面宽2.0~3.0米,高出田面至少0.8米,田埂要夯实,以防渗水或坍塌。

(3)种草。种植水草既能为小龙虾提供优质饵料,又能为其栖息、蜕壳、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是小龙虾养殖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水草是指沉水植物,也可种植水葫芦或水花生。

(4)控制水质和水位。水质应符合健康养殖要求,小龙虾对重金属和农药(如敌百虫、菊酯类杀虫剂等)非常敏感,应加以注意。水位一般应保持高于田面0.3~0.6米;秋、冬季节气温下降迅速,宜提高水位,以便保温;春季气温上升较快,且太阳照射强,应降低水位,以便提升水温;夏季气温过高,水位宜深,从而达到适当降温的目的。

3.清除敌害

稻田中威胁小龙虾生存的敌害较多,如水蜈蚣、蛙、水蛇、黄鳝、泥鳅、肉食性鱼类(鲶、鳅、乌龟等)、水老鼠等都是小龙虾的天敌。因此,放养小龙虾前须用药物(如生石灰)彻底清除稻田中的敌害。此外,进水口要用350~833微米纱网过滤,排水口也要用密网围住,防止敌害侵入。

二、苗种放养

坚持早放、放足,并注重质量。实施虾稻连作的稻田,应在9~10月份投放幼虾或在7~8月份投放亲虾(可在稻田附近设置亲虾暂养池,最好与养虾的稻田连在一起,待中稻收割后及时灌水放虾入稻田)。投放量:每年的9~10月份中稻收割后,往灌水的稻田里每667平方米(1亩)投放1厘米以上幼虾1万~2万尾;或在每年的7~8月份中稻收割前,往稻田的环形沟或附近的暂养池中投放亲虾,每667平方米稻田投放15~20公斤(宜在晴天的早晨或傍晚进行),投放的时间越早,养殖效果越好。为保证成活率,亲虾最好就近直接从养殖池塘或天然水域捕捞,应注意亲虾离水的时间最好不超过2小时;还要坚持选种质量标准,尽量选择附肢齐全、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躯体光滑、无附着物、活动能力强且个体体重在30克以上的雌雄虾作为放种亲虾,雌雄比例控制在(2~3)∶1。

三、日常管理

1.防逃

由于小龙虾一般在底栖爬行且逆水上溯的能力较强,因此要注意防逃。养虾稻田的进、排水口要设置防逃设施,进水口用350~833微米的网片过滤进水,排水口也要用密网围住,以防小龙虾逐水流而外逃;稻田四周田埂上要用70厘米宽的密眼网片或石棉瓦围拦,网片下端埋入土中20厘米,土上部分呈90°向内倾斜。用石棉瓦做防逃墙比较经济,每米成本2.5元,效果也比较好。平时要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和封闭网片或石棉瓦有无漏洞(老鼠可咬破网片),防止小龙虾外逃。

2.饲养

适当投饵施肥是提高养殖产量的重要措施。小龙虾食性杂,常用饲料有螺、蚬、野杂鱼虾、畜禽下脚料、水陆草类、蔬菜、玉米、谷物、米糠、麦麸、豆渣及饼类。养殖时,应以水草、农家肥为主,适当配以豆渣、米糠、麦麸、饼类等农副产品及小龙虾专用饲料。投喂做到“四定”,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具体地讲,早期宜以动物性饲料为主,中期以水草、农家肥和农副产品为主,后期以农副产品和人工配合饲料为主。坚持每日投喂1~2次(在傍晚和晚上投喂),日投喂量控制在存虾总量的1%~3%(以当天投喂的饵料在3~4小时内吃完为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多投喂螺和蚬。投喂饲料虽然会增加成本,但可以提高龙虾的质量和产量,使总体效益得到提高。

3.巡田除害

平时要勤巡查,及时清除田内敌害生物。有条件的可在田边设置稻草人或彩布条,以恐吓、驱赶水鸟,也可人工驱赶鸟类;对于老鼠,可用毒饵放于田埂上诱杀,但要注意须及时清除被毒死的老鼠和余下的毒饵,以防对田中的小龙虾产生毒害。

四、病害防治

小龙虾抗病力强,在粗放模式下基本无病害发生。在高密度养殖环境中,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加强日常管理,主要是注意调控水质、投喂优质饵料、及时清除病死虾,在养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以提高小龙虾的品质。小龙虾对农药敏感,当稻田需要喷药时,宜将水位提高,在下午进行喷药,喷头尽量向上,喷完后立即换水。

五、捕捞上市

适时捕捞、捕大留小是降低养殖成本、增加产量的重要原则。每年从5月初开始,就要采用虾笼和地笼网陆续将达到商品规格的小龙虾捕捞上市;未达到规格的,则继续留在稻田内养殖。如此一来,既能将大规格的小龙虾及时捕起卖个好价钱,减少死亡损失,又能降低稻田中小龙虾的密度,促进小规格的小龙虾快速生长,提高产量和效益。每次连捕10天,停捕7天后再捕,如此反复至10月初小龙虾捕获全面结束,留在塘中的小龙虾下年作亲本用。捕捞方法:将虾笼和地笼网(网眼规格2厘米左右)置于稻田虾沟内或稻田中,每天清晨起笼收虾。虾笼和地笼网隔一段时间要移动一下位置,以利于捕虾,有条件的可在笼中设诱饵引诱小龙虾进网。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张泳涛 邮编:430070)

篇10:稻田养殖南美白对虾技术

稻田养殖南美白对虾是在稻田内施以人为的措施,既种稻又养虾,使稻田内水资源、杂草资源、水生动物资源、昆虫以及其他物质能源被南美白对虾充分利用,并通过南美白对虾的生命活动,起到除草、除虫、疏土、增肥等作用.从而达到稻虾互作、互利的目的`.近几年,丰南区广大农民积极尝试这种养殖模式,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稻田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实用技术,现将主要技术内容报告如下.

作 者:张兰稳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农业盲牧水产局,063300 刊 名:现代农村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GUN KEJI 年,卷(期): “”(2) 分类号:S9 关键词: 

篇11:稻田龙虾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1 稻田选择与改造

稻田养殖龙虾最好选择面积在6 666.67 m2以上的稻田, 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土壤肥沃、保水性好、阳光充足[2]。面积小于6 666.67 m2的稻田可以直接在其四周开挖深0.8~1.2 m、宽1.0~1.5 m的水沟即可;面积大于6 666.67 m2的可视稻田形状在四周开挖深0.8~1.2m、宽1.0~1.5 m的水沟, 还要在中间开挖出“十”字形的水沟, 沟深0.5~0.8 m、宽0.5~0.8 m, 所有的开沟都要留有一定的坡比, 便于龙虾活动摄食, 且四周的边埂要比中间稻田面高出0.5 m。平整沟渠, 夯实边埂, 进排水口用网过滤, 防止敌害进入以及龙虾逃逸。用生石灰1 125 kg/hm2消毒, 清除野杂鱼等敌害生物。在四周沟内种植水花生、轮叶黑藻等供龙虾摄食及隐蔽用。沿田埂四周用网片、石棉网、塑料薄膜或其他材料设置高40~50 cm的防护栏, 防止龙虾逃跑。

2 虾种放养

2.1 一般放养模式

虾种放养一般有3种模式, 即亲虾放养、抱卵虾放养、幼虾放养。第1种亲虾放养模式是在中稻收割前1~2个月 (7—8月) 或中稻收割后 (9—10月) , 于稻田环形沟中放养亲虾300 kg/hm2, 亲虾放养后以稻田中的有机碎屑、底栖生物、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稻茬新芽和水草为食, 待水稻收割后再采取秸秆还田并施有机粪肥, 以培植饵料生物[3]。该养殖模式一般不需要投喂人工饲料, 但是由于龙虾的繁殖周期较长, 虾苗育成后还需经过3~4个月的越冬, 虾苗生长期较短, 因此养成的商品虾规格较小, 产量也不高。第2种是抱卵虾放养模式, 即在水稻收割前1~2个月投放抱卵虾225kg/hm2, 或在9—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抱卵虾进行孵幼和养殖, 抱卵虾放养前, 应在稻田中设置一些人工虾巢供抱卵虾越冬用。放养抱卵虾可缩短幼体孵化期, 增加虾苗和生长期, 养成商品虾规格相对整齐, 其效果优于亲虾放养模式。第3种幼虾放养模式, 即每年7—10月放养幼虾, 幼虾放养前先在稻田中设置人工虾巢, 并施肥培育饵料生物供虾苗食用, 一般放30万尾/hm2左右, 若管理得当, 该模式养殖效果较理想。

2.2 多轮放养模式

在水稻收割前1~2个月 (7—8月) 往四周沟内投放35 g以上亲虾300 kg/hm2, 雌雄比约为2∶1, 此时亲虾放养后以稻田中有机碎屑、水生动物、稻茬新芽、水草等为食, 不需另外投喂。到9—10月水稻收割后, 再投放1 cm虾苗22.5万尾/hm2, 除施肥培育天然饵料外, 还需适当配以人工饲料或廉价的植物性、动物性饵料, 以提高养成规格和产量。翌年3—4月再补充投放3~4 cm的幼虾450 kg/hm2。养殖期间应适时捕大留小, 由于龙虾生长速度不一, 适时捕捞可减轻互残且能降低密度, 便于后期补放虾苗。该模式可以充分挖掘生产潜力, 最大发挥养殖效益, 一般管理得当的情况下, 翌年可收获成虾约1 800 kg/hm2, 水稻6 000 kg/hm2, 平均效益达3万元/hm2以上。

3 日常管理

坚持“四定”原则, 同时视天气、水温、水质及龙虾吃食情况灵活掌握投饵量。投喂的植物性饵料有马铃薯、山芋、玉米、水草等, 动物性饵料有野杂鱼、螺蚌肉、动物内脏等, 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4]。养殖水质应保持清新, 不受污染, 不使用菊酯类或有机磷农药, 否则影响龙虾蜕壳和生长。每隔20 d左右, 用生石灰75~150 kg/hm2对水全田泼洒。养殖期间春季水位不低于30 cm, 高温季节和冬季水位不低于1m, 还要根据水质情况施肥, 可施沤熟的农家肥 (猪、牛、鸡粪等) 750~1 500 kg/hm2。养殖期间坚持每天巡视, 检查防逃网和进出水口是否完好, 检查田中稻草人是否完好等。由于稻田堤坝较低, 雨天应尤其注意, 要及时排水和修补防逃围栏, 防止龙虾逃跑。

4 捕捞

一般在田沟中设置地笼, 以便长期捕捞、及时销售。注意捕大留小, 轮捕轮放。

参考文献

[1]杨慧.稻田生态养殖小龙虾[J].科学种养, 2010 (3) :53.

[2]邹德良.稻田龙虾多茬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 2007 (10) :34-35.

[3]张良华.小龙虾稻田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1) :321, 324.

篇12: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关键词: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86-1

水稻田养殖泥鳅有很多优点和好处。第一,在不破坏稻田原生态系统及不增加使用水源的情况下可以做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效益。每亩稻田可收获泥鳅70-100kg,水稻可保持原产量,直接提高经济效益。第二,生态效益更为突出,主要表现泥鳅可直接吃掉水中的有害昆虫,起到生物防治病虫害的部分功能,节省农药,减少粮食污染。第三,泥鳅在稻田中的生命活动可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使水稻增产增收。第四,节约饵料、降低养殖成本。

1 稻田的基本选择条件

符合稻田养泥鳅的田地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必须水源充足,以地表水灌溉为好,水质适合养泥鳅的生长需要,地势平坦,注排水方便,不受旱涝影响;土壤粘土、壤土为好,因为它具有较高保水力和保肥力;养泥鳅的田块以3-5亩为宜,有条件的可以再大一些。

2 养殖前的准备工作

2.1 加高加固田埂

为了保持水位,预防田埂渗漏。田埂高度50-80㎝,埂基的宽度以100-120㎝,埂顶宽度40-60㎝为宜。并夯实,以增加保水蓄水能力和防止大雨冲垮田埂。

2.2 设置防逃网

稻田排水沟分别设在两个脚的田埂上,有利于水位交换。注排水上一定要夯实,在田埂的基部,下挖20㎝预埋防逃网,上部预埋在高出最高水位线5㎝,网目的密度以鱼不能逃出为准。

2.3 挖鱼沟、鱼溜

挖鱼沟、鱼溜的作用,主要解决稻田施肥、施药及晒田与水产养殖所产生的矛盾,另个作用是便于泥鳅回捕。鱼沟宽度一般50-60㎝,深40-50㎝,鱼溜就是鱼坑,在进排水口通往鱼沟的地方挖一个3-5m2小坑。

2.4 鱼沟、鱼溜施肥

放养前要在鱼沟、鱼溜内施足基肥,每平方米施0.4-0.5㎏发酵好的有机肥,以利于繁殖饵料生物。

3 大垄双行式

与平板式不同之处,主要是水稻种植方法与传统种植方法有所区别,行距则为6寸、12寸大垄双行增加光照,有效提高水稻产量。

4 泥鳅放养

鱼种放养时间一般在插秧后10天进行。放养前用3-5%食盐水浸洗鱼种5-10min。放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放养3-4㎝的鱼种30-40尾或5-8㎝的鱼种20-30尾。

5 饲养管理

5.1 饵料及投放

泥鳅饵料排放非常广泛,野生幼鱼、幼虾、昆虫、豆渣、米糖、豆饼以及人工配合饵料等均可摄食。投喂饵料要注意营养物质的全价平衡。尽量物美价廉,营养全面、适口性好的全价配合饲料。日投饵一般为鱼总量的8-5%,视鱼的吃食情况增减,投饵地点营造在鱼沟内。日投饵两次。

5.2 病害防治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原则

要彻底清塘,鱼种消毒,调节水质,细心操作,避免鱼受伤,同时要精心管理,合理放养,均衡营养等,一旦发生疾病要正确诊断,合理用药,防止误用药物造成损失。

6 泥鳅几种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6.1 水霉病

发病时水温较低,而且多在鱼体受伤后,体表为可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绒毛。感染此病后可用3-4%的食盐浸洗病鱼5-7min左右,然后用0.3mg∕L的二溴海因全池泼洒。

6.2 打印病

病灶红肿,病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主要在鱼体后半部。1mg∕L的漂白粉全池泼洒,隔一天一次。或用0.3mg∕L的二溴海因。

6.3 腐鳍病

病鱼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烂掉。可全池泼洒二氯异氰尿酸钠,使池水成0.3-0.5mg∕L。

6.4 车轮虫病

病鱼体色发黑,体表、腮粘液增多,在头部、体表、鳍等虫体密集的部位产生一层白翳。可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7㎎∕L。

6.5 生物敌害防治

主要敌害有蛇、鸟、凶猛鱼类、蛙和水鼠等,这些生物都是泥鳅的天敌,要加强管理,及时捕杀或驱赶,減少不必要的损失。

7 泥鳅的起捕

泥鳅的起捕方法很多,有笼捕、药物驱捕、网捕、干塘捕。其中以笼捕方法较为常见有效。

笼捕是根据泥鳅的习性,将笼设置在稻田环沟内,在笼中放置泥鳅喜食的饵料如油炒的米糖或蚕蛹等进行诱捕,捕泥鳅用的笼多为芦苇编织,一般长为30-40㎝,直径10㎝的桶状,内置锥形漏斗,一般晚上起捕效果较好,2-3h收获一次,起捕率可达80%左右。

上一篇:抗宫炎胶囊说明书下一篇:《光明日报》整版报道: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教育系统有这些新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