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经验

2024-05-07

2018中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经验(通用8篇)

篇1:2018中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经验

研途宝考研 http://csu.yantubao.com/

复习安排

九月之前,英语是唯一重点,专业书采用浏览法,不专门复习政治。

九月底出版“红宝书”后,加大政治复习的比重,英语依旧重点,吃透专业书。

最后两个多月,专业课疯狂背诵,全面复习。

初试经验

政治、英语经验请翻阅公共版块,精华太多太多了,受益匪浅,向前辈们致敬!

特别强调下英语真题的重要性,网上大神说要做五遍“阅读理解”是不无道理的。不要刻意记答案我是复印了好几份近八年的真题反复做。出题人真的是有命题规律的,循序渐进,慢慢会有感觉的。

政治辅导班,仁者见仁,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对我很受用,听他们吹吹牛也是一种考研乐趣„„(好吧,这个理由我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身边不报班的同学,大多还是会拿我们的资料去复印,询问讲课重点,所以,报不报班不一定,里面的讲义资料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另外,押题不能“迷信”,原题重现几率较小。但是一定要看,特别是答案,它会教你怎么扯淡,怎么从材料提取观点,与D和ZF挂钩起来,D和ZF就那么几个点,依靠人民为人民bulabula~

专业课的帖子比较少,说说我不成熟的经验。

1、客观来讲,中南新传专业课“卷面”难度不是很大。通过翻阅历年真题(附件)可以看出,大部分是考查“识记”,书本上都找得到答案的,除了最后写作题(其基本理论也源自课本),也就是侧重于死记硬背。

2、两门专业课内容的背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把课本通读,再加强理解(把条条框框的点代表的意思弄明白,如,什么是品牌策划、品牌控制指的是什么等等),后一阶段就是背诵大的条条框框。

最后达到的程度应该是,看到问题,就知道这个问题分为几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比如,“简述文化品牌塑造”。你就想到这个过程分为“品牌策划、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控制、品牌保护“(没带课本,可能错了,就是意思一下)。然后在每一点下面阐述。因为之前你有过这些条条的理解,这时候就不一定是书本一摸一样的话语了,能一样当然更好。所谓以点带面,应该是这么个意味吧。

3、考试答题纸:一大页一大页的白纸(好像共12页),没有题号,没有横线,每一面有左右两个答题区域,每个区域稍小于A4纸。所以答题的时候你要自己规划好,保持老师能一目了然。很多人问到写多少,这个就不太好量化了。肯定是和分值成正比咯,书上的表

更多考研专业课资料访问研途宝考研网 研途宝考研 http://csu.yantubao.com/

述多就多些一点,少就少写一点,老师出题肯定也就算好了。简答题你就把五六个点写出来,一一在后面加上一两句补充;论述的每个点后面就肯定就更要详实一些了。个人觉得,1、2、3、4„„序列化很有必要。

4、专业一考试范围:新的考试大纲中规定了“中外新闻史”,但是近两年来都没有考过,不代表14年不考,但是比例一定很小。

更多考研专业课资料访问研途宝考研网

篇2:2018中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经验

考研情况简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考研目前按三个大方向招生,新闻学、传播学、国际新闻,入学后再细分。专硕的话必须要有工作经验才能报考,并且集中上课,这种在职专硕和我们一般报考的全日制的研究生还是不一样的,和应届毕业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新闻学和传播学初试试题一样,在今年复试时也几乎是完全一样,面试是一组老师,所以初期大家不用在传播和新闻之间纠结太久,可以等报名的时候再决定,因为到了报名的时候大家都复习了几个月了,对新闻和传播会有初步的认识,那时候决定就不会这么困难了。

考研体会:

近几年出题的风格一直都是非常灵活,不禁锢书本,我觉得今年是在灵活的基础上又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考察,比如前两道简答题和最后的两道论述题以及复试时的一道大题,都不难,可以用纯理论来解释,并且有几题很华丽地考到了我的知识漏洞(=。=心塞),但是学校的目的肯定不是要你用干巴巴的理论去答题,它考察的是融会贯通。我觉得融会贯通有两层含义,一是对理论的运用,看到这个题能不能想起来这个理论,怎么用这个理论;二是对语言的运用,你会不会组织语言,比如名词解释中的几道题,抛开真理电影、无知之幕这些可能确实不会的,像新闻客户端这种的,人人都知道,可很少有人在复习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中会去想该怎么对它进行名词解释,这就考察你的语言组织能力了,新闻客户端的特征和性质,你能不能get到那个得分点,这才是最关键的。

而这个能力是在平常就可以积累起来的,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你都会复习到,考到不会的是必然,重要的是如何在不会的题中拿到分。另外,今年最后两道论述考的都是与新闻传播学著作有关的题目,《传媒的四种理论》和《乌合之众》,这两本书非常经典也可以说是必读的,这也提醒我们要注意这方面经典著作的阅读。

复习时间安排:

我觉得现在就开始准备考研的盆友是幸运的,战线不宜拉的太长,也不宜太短。但对于复习来说,没有一个固定模板,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你可以参照复习的步骤来计划自己的复习,我当初考研的时候为了稳妥报了新祥旭的一对一,是我的学姐给我推荐的,她之前也是在那辅导,效果很不错,听说机构的创始人是做北大清华考研辅导起家的,所以比较有经验,给我辅导的老师就是清华新传的研究生,她给我提出了很多复习的建议,比如专业课复习一遍肯定是不够的,需要看很多书,需要做笔记,需要背诵,需要做真题,这些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计划好。我觉得前期把书越早看完越好,比如9月份开学前看完,然后就开始精读并做笔记,对书本进行深入理解,书读多少遍这个没有一定之规,重在理解。同时十月份可以开始做真题,到十一月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的时候可以适当再添一两本课外书扩展视野,因为那时候已经有了复习的积累,对新闻传播相关的学术著作也能够理解,但这里要根据自身情况,不要舍本逐末了。背诵不宜太早,背太早会忘,也不可能只背一遍,所以自己需要计划好什么时候开始背,我是从十月底开始背诵第一遍的。

至于每天的复习时间,因为我不太习惯早起,所以就是七点半起床,八点半到图书馆准时开始,然后一直复习到晚上十点,中间午休吃饭都照常,总之没有苦了自己哈哈,偶尔还会出去吃顿好的犒劳下自己,注意劳逸结合很重要,提高复习的效率就可以啦。

各科复习: 专业课一:史论

我之前有报新祥旭的班所以参考书啊什么的都是老师给我推荐的,史论用到的书目大致有以下这些:

新闻学概论:《新闻学概论》刘建明,理论性很强,慢慢看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力推,写的很棒,对于入门理解很有帮助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有些内容(比如名词解释)看刘建明版的觉得很绕的时候我就会去看李良荣版的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五颗星,必看,很多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都可以借鉴里面的内容

《传播学引论》 李彬,很适合入门,语言很生动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塞弗林&坦卡德,清华之前书单中的一本,这本我看了还单独做了笔记

《传播学精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绿皮的,我当时是借助这本书把传播学所有的要记忆的东西串联起来的,它很适合概念梳理和记忆,需要自己不断补充。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对传播学流派、范式的介绍非常棒,对于概念厘清非常有用(借用四月姐姐的话)《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董璐,帮助你厘清传播学中的概念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麦奎尔,看了一遍,没有细致做笔记以及背诵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感觉网络传播是传播学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了,清华的考题也频繁涉及,占的比重还很大,所以当时就看了,还做了一点笔记。

因为自身对新媒体也很感兴趣,复试的时候老师给我推荐了匡文波的《新媒体概论》,二者部分内容差不多。同时对于学界和业内的一些著名人物,比如凯文凯利、舍恩伯格等等,老师让我关注他们的著作和观点,比如《失控》、《大数据时代》etc。

新闻史:《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知识性更强,适合梳理知识点和记忆

《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的视角》 陈昌凤,内容如书名,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从另一个视角来展现中国新闻传播史,很重要的一本书吧 《全球新闻传播史》 李彬

研究方法:这个是我的老师给我的资料,比如定量定性的区别、调查方法的区别、信度效度等等,大家也可以通过真题来查找

至于哪些书该重点读哪些略读,这个我也不太清楚。但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最好还是都看一下,多多益善,没有时间的时候就请洒脱放弃。当你把所有的书都看过一遍之后,再对着真题一看,心里自然就会清楚哪些书是重点哪些书不是了。我基本上都是将所有的书都读了一遍,然后将书中的内容糅合到一起综合理解,然后根据真题来判断重点。我没有把所有的书都做笔记,我是分类做的笔记,比如这部分是新闻学理论的笔记,我就会把新闻学理论的几本参考书里的知识点归纳到一本笔记里。新闻史我是按照老师教我的方法分几个主题来做的,比如著名报人、报纸,申报、大公报的几次变化,新闻业务的发展等等,那样梳理起来会非常清晰,也方便从纵横向的视角来看待这段历史,老师这个做笔记的方法是真的很好用。笔记不用太多,也不要抄书,笔记的意义还是在于帮助你理解。

除了书单里的书,再就是我在开头提到的几本经典著作,有时间的话还是看一下。另外老师如果这一年有出书或者译书,以及发表的论文,在初试时有余力的话是可以看一下的,比如今年的危机传播(再次心塞)……考清华新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多读书……一定不要学的太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死。

专业课二:业务

清华新传从13年开始改革业务题,所以老师把近几年的真题都拿来给我复习,按照真题可以了解它的出题方向。在这里还要再一次强调真题的重要性。通过对这两年真题的分析,老师帮我分析了一下出题的偏好和风格,虽然他觉得出题内容涉及老师论文、传媒热点问题、研究方法和实务操作,这个说法并不十分准确,老师心海底针,但分析真题和找规律,还是很重要的。通过这样一分析,业务的复习基本被简化为以上四个部分。从十一月开始就重点复习业务,业务的复习一直到考前花了1个半月,在这期间史论主要是背诵和做真题。

有很多小伙伴问怎么看老师的论文以及期刊杂志。其实我觉得不要泛泛地去看杂志期刊和老师的论文,阅读重点要放在你所报考院校的专业的老师的论文上。带我的老师让我看了清华新传专业的老师在近一年发表的论文以及他的研究兴趣和研究重点,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摘抄与归纳,最后吸收成自己的东西,他说答题时都可以用上,事实证明的确是这样的。总之,有针对性的看才是最有效的。像清华新传院的陈昌凤、金兼斌、史安斌、曾繁旭、周庆安等老师的论文大家都可以看。我的老师告诉我陈昌凤老师的论文肯定是很重要的,所以重点看了,初试时将这些老师的论文看了一部分,后来复试的时候把所有老师近一年的论文全部看了一遍。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关于其他:

考研心态,这个不多说啦,人生有很多种可能,条条大路通罗马,我当时考完后觉得肯定没戏,整个人状态不好了一阵,后来寒假也在家里找实习找工作,但没想到最后很幸运地通过了,我非常地感激上天,同时也觉得人生很多事情真的没办法提前做预设,不论最后是哪种结果,勇敢接受积极面对就好。

我报了新祥旭专业一对一的辅导班,带我的老师是清华新传的研究生,老师上课很有风格,是我喜欢的类型,而且机构的工作人员都很热情,所有的培训机构价格都差不多,所以选择一个性价比高的很重要,新祥旭就是这个性价比高的,事实也说明我没有选错。

篇3:河南电视台民生新闻传播经验研究

在“使用与满足”中吸引受众

作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形态, 其取得的每一点成功都是把握受众需求、遵循传播规律的结果。民生新闻节目的传播学价值在于充分利用了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敏锐地把握住了社会转型过程中受众需求的转变。

传播学者布鲁姆勒 (Blumler) 和卡茨 (Katz) 在他们的合著《大众传播的使用》一书中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 他们指出:人们使用媒介, 取决于人们自身的需求、希望和动机。受众常常基于个体的需求、兴趣和品位来选择媒介, 而受众最典型的需求就是获得信息、休闲、打发寂寞、进行娱乐以及“逃避”现实。同时此书在研究人们对传媒利用的基础上, 还考察了影响人们利用传媒的各种变量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出的中心议题是:受众为什么使用媒介, 他们用媒介来做什么?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R·赖特 (Charles R.Wright) 认为, 既然媒介是为各种社会需求———例如增强凝聚力、传承文化、进行社会控制, 以及发布公共信息而服务的, 那么就可以认为, 受众个体也同样是为了相关的目的———例如获取个人指南、休闲、调整、获知信息、形成认同而使用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 对于人们理解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使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为媒体的内容定位指明了方向。

布鲁姆勒和卡茨还描述了受众使用媒介并因此而得到满足的逻辑:即“社会和心理根源改变了受众的需求, 从而引起了他们的某些期望, 于是开始寻找大众媒体和其他消息来源, 因而导致了不同形式的接触媒体 (或从事其他活动) , 以致产生了需求的满足, 和其他大多数或许是无意的后果”。我们可以将这一过程以下面图表的形式来做更直观的描述: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是受众对大众媒体产生需求的主要原因。在这两个因素中, 社会因素又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因为虽然个体的心理因素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以及不可把握性, 但是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因此, 社会的改革和变迁对于受众需求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 河南电视台民生新闻又是怎样在“使用与满足”中赢取受众的呢?

首先, 社会因素的影响是构成河南电视台民生新闻出现的根本原因。如上文所述, 中国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开始了艰难的社会转型之路。所谓社会转型, 即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也就是由传统的以血缘、地缘为主要社会联结网的关系型社会转向以经济利益为主要交结点的信息型社会,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消弭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时差, 生活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快, 生存的压力却越来越大,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越来越少。而与此同时, 科技的发展为大众媒体的迅速扩张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由于国家政治民主进程的推进, 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 教育程度的普及, 受众对于生活的质量日益关注, 同时权益意识也在相应提高。受众对自我身边“微观环境”的关注超过了对国家“宏观环境”的关注, 因此, 传统的以“传递政府的声音”为理念的电视媒体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 否则就难以在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取胜。

其次, 受众本身的“需求”是电视民生新闻出现的前提。正是在受众这一“需求”的促进下,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抛却了以往目光向“上”的传播理念和传播姿态, 以受众的贴心人自居, 关注受众关心的事, 说出受众想说的话, 让受众充分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来, 并且在整个过程中贯彻平民理念, 真正以人为本, 关心普通老百姓的需求, 关心群众身边的利益。再小的事情放到中国, 乘以13亿人, 也不是小事。下水管道堵塞可能是小事, 但是一个下水管道的堵塞却可能影响到成百上千居民的生活, 那么新闻媒体就应该“莫因善小而不为”, 切实把老百姓的困难放在心上。因此, 百姓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 变成了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常见内容。老百姓体会到了媒体的关心, 对节目自然关注、喜欢了。以《民生大参考》栏目为例, 2010年1月1日, 该栏目播出的新闻内容是《元旦放假, 加班费多少?》。在这篇报道中, 记者通过采访部分单位, 为观众算了一笔“节假日加班费的账”。就新闻内容的价值而言, 看似无关紧要, 其实却与受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电视民生新闻正是在“满足”受众的“需求”中发展起来的。

用非语言符号构建平民化的传播情景架构

在传播的过程中, 语言的内容直接表达着传者想要传递给对方的信息。而对于面对面的传播而言, 不只是语言, 传者的一切都在传递着某种信息, 非语言符号便是传播中最重要的一种传递方式。非语言符号在信息的传递中具有立体性、生动性的特点, 尤其是长于同时表达复杂的感情和信息。非语言符号可以让人准确地把握传者的心理状态并且了解传者真实的思想意图。

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在他的著作《电视与社会》一书的开篇指出:“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完全被图像和信息所包围。图像和信息来源于众多渠道, 包括电视、广告、时装等。”在所有的大众媒体中, 电视对于图像的传递无疑是最具活力、最形象的一种。电视的传播是一种全息传播。电视图像是直观的形象系统, 这一系统包括事物的声响、色彩、形状和结构。据各种实验资料表明, 人的脑子接受眼睛的信息比接受耳朵的信息多30倍, 因此, 图像对于大脑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大大超过文字。综观河南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 我们发现, 较之其他电视新闻栏目, 民生新闻栏目的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试看下面几个方面:

服装。服装是指人们的穿着打扮, 它依附于人体并显示一定的含义, 因此传递着最为丰富的信息。在电视传播中, 不同的栏目形式对于服装有着不同的要求。传统的新闻类节目要求主持人的服装要庄重、大方, 而电视民生新闻则开辟了新闻类节目服装的新天地, 选择了与栏目风格一致的亲切、随和的服装类型。例如《都市报道扩大版》的主持人孟湛每次的穿着都非常休闲, 这样就给人一种比较平民、随和的感觉。

语调。语调是指人说话时的语气和声调。同样的一句话, 不同的语调, 意义就大不一样。民生新闻主播的播音语气语调全然是生活的原生态, 没有做作, 也没有特别的修饰, 既不属于义正词严式的严肃型风格, 也不是嘻嘻哈哈完全娱乐化的艺人式主持, 而是完全生活化的、平民化的和家常式的。对于新闻, 他们也不是传统的念着稿子播新闻, 而是侃新闻、聊新闻、说新闻、评新闻。正是这种“侃”、“说”、“聊”、“评”新闻的形式, 使观众觉得自己犹如在和一个知心人谈话, 因此赢得了受众的喜爱。

民生新闻的场景设置:场景设置是一种传播情景。不同的传播情景, 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所以, 我们看到电视新闻栏目都比较重视主播场景的设计, 比如,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播背后常常是央视的多台新闻传播屏幕, 给人一种即时感和专业感。但是, 较之其他电视新闻, 民生新闻的主播场景设计, 常常简单、随意, 给人一种平民化的感觉。

民生新闻在受众“需求”的促进下, 抛却了以往目光向“上”的传播理念和传播姿态, 充分利用非语言符号来构建平民化的传播情景架构, 以受众的贴心人自居, 关注老百姓的需求, 在传播过程中贯彻平民理念。

参考文献

[1]贾奎林.浅议电视文化[J].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2004 (3) .[1]贾奎林.浅议电视文化[J].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2004 (3) .

[2]张建珍, 吴海清.中国社会转型与电视文化的变化[J].中国传媒报告, 2005 (4) .[2]张建珍, 吴海清.中国社会转型与电视文化的变化[J].中国传媒报告, 2005 (4) .

[3]许剑.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建构[J].新闻大学, 2003 (1) .[3]许剑.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建构[J].新闻大学, 2003 (1) .

[4]李幸.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4 (3) .[4]李幸.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4 (3) .

篇4:2018中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经验

本文以美国4所高校新闻学院为研究案例,考察了其面对媒介融合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如培养“一专多能”记者、记者职能从采集新闻向知识生产和知识管理转变等,以及应对媒介融合的具体做法,如渐进式变革、将技术融进课程中、“边做边学”等。美国这4所高校在媒介融合人才培养上的理念与做法,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应对媒介融合现实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关键词:

媒介融合 新闻传播教育 密苏里模式 “边做边学”

近几年来,世界各国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纷纷探讨应对媒介融合的举措,如为应对媒介融合的挑战,美国开设有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校中,有50%左右的高校都采取了某些应对措施。本文选取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与新闻学院、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等著名新闻传播类高校为研究案例,对这些高校面对媒介融合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与具体做法等进行考察,以管窥媒介融合浪潮下美国高校的应对之道,并从中总结可资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一、媒介融合时代人才培养的理念

1.培养“一专多能”的记者。媒介融合的现实,要求新闻传播类人才除掌握新闻传播类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科学、经济、环境、管理、艺术等领域的知识,以及熟练的多媒体操作技能。这似乎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媒介融合背景下,专门教育应让位于通识教育。事实上,关于应将学生培养成“通才”以适应各种新媒介形态的要求,还是将学生培养成某一领域的“专才”,争论的声音从未停止过。作为美国最早开设媒介融合专业的高校,并在跨媒体人才培养方面形成自己特色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其媒介融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主要是“全能”记者,而是能够熟练掌握一两门报道技术、同时熟悉其他报道手段、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媒介融合意识的新闻人才。正如《融合新闻导论》一书作者所认为的那样:单个的背包记者(backpack,即掌握了多种媒介技能的“全能”记者)对于报道较小规模的新闻事件或处于较小市场的地方新闻媒体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是大型的媒介集团,或是报道规模较大的、内容比较复杂的新闻事件,就需以多人组成的跨媒体的“超级团队”来承担融合新闻的任务。

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美国的这4所著名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的设置,都遵循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技能训练与理论课程并重的原则。如在美国西北大学的梅迪尔新闻学院,为学生提供的45门选修课程目录中,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只有12到14门,这些课程主要讲授多媒体新闻记者所应掌握的写作、报道、编辑、生产、视觉、网络新闻技术等知识;其余3/4的课程都是非新闻专业的课程,如本科生需要在文理学院选修6门课程,在社会科学领域修3门课程,在艺术、宗教、历史、数学、文学或政治学选修一门课程,以此来确保学生能够为新闻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记者职能从采集新闻向知识生产和知识管理转变。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来源和信息传播渠道更为多元化。在多媒体融合的编辑部,记者和编辑的主要工作不仅是采集新闻,且要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整合,并努力挖掘出这些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意义。也就是说,媒介融合要求新闻从业者实现从采集新闻向知识生产与知识管理的转变。

作为美国唯一一所拥有新闻学院的常春藤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在其网站首页宣称其办学宗旨并不是通过学习让学生获得一份用以谋生的工作,而是让学生成为优秀的、专业的新闻工作者——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出事实的真相所在,并能以一种清晰的、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其传播给受众。在面向全球新闻从业者开设的继续教育项目中,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既设有侧重于技能操作层面的“数字媒体训练”项目,亦设有侧重于跨领域知识传播与管理的“Punch Sulzberger新闻媒体行政领导项目”。每年1月开始的“Punch Sulzberger新闻媒体行政领导项目”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战略运用、创新思维、市场营销、人口统计、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观等,以拓展新闻从业者的视野,使之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环境对新闻从业者职能转变的要求。

在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与新闻学院,为培养学生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技能要求,2010年学院成立了安南伯格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学界专家、企业法人的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安南伯格创新实验室,学生可以参与技术创新的研发工作,以及一系列议题的分析与探讨,如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商业模式,组织性或社会性的激励机制,制度设计,社会性网络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等。通过这些跨学科的训练,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闻与信息采集技能,而且是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技能。

二、媒介融合的实践

1.渐进式变革。媒介融合对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冲击,最直接的表现是促使教育界就传统新闻传播课程作出调整。2003年一项对美国46所新闻传播院系的调查表明,85%的新闻传播院系开始开设与媒介融合有关的课程。尽管美国各高校对媒介融合现实作出如此迅速的反应,但在接下来的步骤中,各高校多采取渐进式变革,即大体遵循“开设媒介融合课程——创办融合专业——设立媒介融合研究机构”这样一个渐进式进程。在美国各高校中,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是较早开设媒介融合课程的院系。早在1994年,安南伯格传播学院就尝试开设供本科生和研究生选修的数字媒体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网上冲浪的技巧、网站设计,接着又开设网络技术和网络新闻报道方面的选修课。2003年~2006年,经过4年的实践,安南伯格传播学院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媒介融合课程体系。现在,安南伯格传播学院开设有两个与媒介融合有关的专业,分别是广播电视与数字新闻专业和纸质与数字新闻专业。为更好地适应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引发的新变化,2007年以来,安南伯格传播学院相继成立了安南伯格创新实验室、安南伯格网络中心、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卡耐特数字媒体研究中心共4个新媒体研究机构,致力于研究应用于大众传播的新技术,以及新技术的社会影响,并致力于促进学界与业界的合作。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于2005年秋季开始开设媒介融合课程,接着创办媒介融合专业,并将媒介融合专业划分为5个具体的专业方向:融合图片新闻、融合广播报道和制作、融合电视报道、新兴媒体和新闻产业化。2006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成立了全球数字化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关涉全球化、电子商务和数字化的议题,并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教学、服务工作。另外,全球数字化研究中心还开设了硕士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项目,参加项目的学生在学习中可结识到本专业之外的教授和同龄人,与他们分享学术兴趣、共同完成课题。作为一家服务于密苏里州的教育与学术机构,全球数字化研究中心的所有公开演讲、座谈会、学术会议、专家报告向全体社会公众开放。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是一所研究生学院,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在理学硕士项目、文学硕士项目等中开设媒介融合课程,如网络新闻的写作、视频剪辑、flash短片的制作等。2010年创办的数字新闻中心则是顺应媒介融合潮流而设置的集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机构。数字新闻中心为学生讲授引领未来数字媒体发展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作为一个新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而存在。数字新闻中心由原英国《卫报》新闻与媒体数字内容部主任Emily Bell担任主管,致力于探讨数字化新闻报道的技能与方法,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服务。

对媒介融合的挑战作出渐进式反应,从开设相关课程开始,逐步过渡到设置媒介融合专业和研究中心,这种渐进式的变革或许更适合当今的媒介现实:可在不断摸索和“试错”中总结经验与教训,探索更为可行的应对策略。

2.技术融入课程。在将技术融进具体课程中时,是将技术性内容融入到一般性课程之中讲授,还是将技术性内容单列出来,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关于这个问题,中美新闻传播教育做法似乎有所不同。在我国,几乎所有的新闻传播类院系都将网络传播、新媒体传播类课程单列出来,以独立于有关纸质媒体新闻报道或广电媒体新闻报道的课程。在美国各高校,更倾向于将技术性内容融进具体的课程中,即主张教会学生使用多媒体报道同一新闻的不同方面,而不是用不同的媒体重复报道同一新闻。

如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的媒介融合课程中,将“利用多媒体讲述故事”的内容有机地整合进所有的新闻报道课程中。这一点,在南加州大学新闻学院的媒介融合课程设置中亦得到体现。南加州大学新闻学院在进行媒介融合课程改革中,强调不能将纸质媒体、广电媒体和网络媒体“平等放置”,避免将新闻课程改革为零和游戏,而应将新媒体课程在不减损其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融合进已有课程中去。

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写作课程曾被限制为报纸写作,现在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也被要求制作三个电视短片;在学期末,学生还要制作一个网页,才算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中,应用于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技术以一种过渡的方式自然地穿插进新闻写作课程之中。

3.“边做边学”。在人才培养上,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以其特有的“密苏里模式”(The Missouri Method)而著称。“密苏里模式”的核心是“learning bv doing”(“边做边学”),通过实践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操作是其特色。现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拥有的自办媒体包括:VOX杂志、MOJO广告公司(全美最有影响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广告机构)、KOMU-TV8(美国高校中唯一一家商业电视台,同时作为NBc和CNN的附属电视台而存在)、KBIA 91.3 FM电台(全美最成功的公共广播之一)、Columbia Missourian报社(社区报纸《哥伦比亚-密苏里报》)、AdZou媒体策划公司、Global Journalist杂志社、Missouri Digital News中心共8家媒体。这8家自办媒体的主要记者、编辑人员均为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媒体的服务对象既有密苏里大学的学生、当地社区,也有少部分商业机构。

在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与新闻学院,学生以自办媒体的方式获得了充分的实践训练。该学院学生自办媒体主要有:Annenberg Radio News(安南伯格新闻广播)、Annenberg TV News(ATVN)(安南伯格新闻电视台)、Dany Trojan(特洛伊日报)、Impact(一份电视新闻杂志)、Intersections:The South LA Reporc(服务于北洛杉矶社区的新闻网站)、KXSC电台、NeonTommy新闻中心。以上学生自办媒体均创办了媒体网站,并在美国较有影响的社交网站Twitter或Facebook上进行了推广。

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自办的较有影响力的两大媒体为Medill News Chicago(梅迪尔-芝加哥新闻中心)和Medill News D.C.(梅迪尔-华盛顿新闻中心)。MediUNews Chicago的新闻制作人员为梅迪尔新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学生们完成从调查、采访到写稿、传送的全部流程,为芝加哥及周边地区的多家网站和纸质媒体提供新闻报道。多数新闻报道既配有图片,亦配有音频、视频、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MEDILL NEWS D.C.的主要成员亦为梅迪尔新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主要致力于华盛顿地区公共事务、公共政策议题的报道,如公共政策的社会反响、政府官员的渎职行为等。学生们以专业的、负责任的调查报道,赢得了来自业界的认可,曾获得美国专业记者协会以及美国调查性报道记者与编辑基金会颁发的奖章。

三、对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启示

1.人才培养的理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从目前来看,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新闻业务技能上,但这并不意味着仅靠加强学生新闻传播专业技能训练就可以应对媒介融合的冲击。新闻报道中,新闻价值的判断、跨领域知识的把握、新闻记者职业操守与社会责任等,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社会影响。从前面对美国4所高校教育理念的考察可以看出,尽管面对媒介融合,他们对多媒体技能有较多的强调,但同样没有忽视对学生跨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跨领域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融合的信息时代,精通新闻传播专业的核心知识,并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各学科知识的人才将成为急需人才。

2.培养模式的变革:加强实践教学。对于我国的新闻传播类院校来说,独特的“密苏里模式”似乎难以完全复制,但“密苏里”模式所倡导的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对我们思考媒介融合时代如何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具有启发意义。为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多媒体实践能力,首先,需要完善课程设置。一是充实和丰富传统的新闻传播课程,如新闻采访课程与写作课程应充实有关网络采访、网络写作等内容,新闻摄影课程应充实数字摄影的内容,新闻编辑课程应充实多媒体非线}生编辑的内容等,将多媒体技术渐进地、有机地融合进传统业务课程之中。二是开设有关媒介融合的技能与实践的新课程,特别是各类新媒介技术操作与运用的实践课程,如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新媒介实践课程内容主要有如何使用网页软件,如何创建、管理网站,如何使用音频及视频编辑软件等。再次,新闻传播院校可尝试与周边大中型媒体开展共建合作,将这些媒体建成学生的实践基地。最后,可尝试创办校园媒体,如面向大学生的社区网站、校园电视台、手机报、电台等。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校园媒体的采、编、播可全部由学生完成。

3.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担任融合新闻传播教育的教师有9人,且全都来自媒体一线,有的是自由摄影记者,有的是电视台的编导,有的是网站的数字新闻总监。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的44名教职人员几乎都曾有过媒体从业经验,并获得过各种媒体奖项。他们中有的曾是杂志社编辑,有的是畅销书作者,有的则是富有经验的新闻记者,甚至获得过普利策奖的殊荣。西北大学梅蒂新闻学院的52名教职人员中,其中至少有28名具有媒体从业经验。他们中有曾经的摄影记者、深度报道记者、杂志编辑、电视编导等。此外,依托地理位置的优势,梅蒂新闻学院有多名教职人员在《芝加哥论坛报》集团的各子媒体担任兼职。

近些年来,受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各新闻传播院校对教师队伍的学历要求愈来愈高,这无疑对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准和研究能力大有裨益。但在重视师资学历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媒体实践经验和能力。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要求师资队伍除了精通新闻传播的专业知识和具有跨学科的背景知识外,更要掌握多媒体信息组合传播的技术与操作能力。但从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师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新闻实践经验缺乏,特别是多媒体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建议在引进师资,特别是媒介融合类师资时,以应聘者是否具有媒体从业经历作为考察指标之一;其次,教育部的新闻传播教育师资培训项目中应适当加大媒介融合方面的内容;最后,各高校亦可与当地大中型媒体联合,延请业界人士为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和讲座。

基金项目:2011年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类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篇5:2018中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经验

考研的这段路,算是告一段落了。忙完毕业的相关事情,也就等着开学后的下一段经历了。本人出身于武汉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的编辑出版学,荒诞无知的度过了大学二年,到大三开始在就业和考研之间做决策。当然,可想而知,最后还是考研了。考研是一场拉锯战,历时长,环节多,一步出了差错,就很可能竹篮子打水了。

有规律的作息和学习是相当重要的,这是我首先要强调的。其次,就是坚持了,过去一年多的时间,我基本是一个人上下自习的,生活简单轻松,现如今回想起来,也是相当不错的经历。话不多废,直接上我的拙见!我报考的是新闻传播学出版方向的。首先说说相关的考查科目:两门公共课——政治和英语以及两门专业课——新闻传播理论和出版发行综合

一、政治

十月份开始。去年红宝书是九月底出的,我是在那之后开始准备政治,提前点也没关系。

政治主要考察马哲、毛概、史纲、法基和当前的形势政治。我是文科生,总觉得政治应该不算难事,于是乎尝试着做了12年的真题的选择题部分,结果自信心重创,更别说主观题了(关于政治历年真题,大家做做选择题部分就行了,感受一下难度,主观题看一下就行了,不用花太多的时间研究)。

之后调整了心态,开始前前后后,来来回回的背诵红宝书,是的,我选择了一种最笨拙的苦行僧方式来复习这门课。当然背诵的过程,不是死记硬背了,要做到心中条块分明,要有基本的框架(熟记目录)。到12月份,基本熟记了整本,厚厚的一本书全是标记,相当有成就感。

等到你发现自己可以进行知识迁移的时候,复习成果就称得上相当赞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么多的书都背下来了,完全是不可思议。至于热点部分,我买过蒋中挺的时政热点的书,但基本没看,不太建议买,预测卷上都有热点的影子,有所了解就行了。

我政治花的气力比较大,结果却其实并不如意,76分,其实不太满意。“像练肌肉一样练记忆力”,我觉得我的记忆力还算可以,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我。我们也都是半借鉴半摸索的走过来的,找到自己的方法最重要。

复习资料:

1.红宝书+考纲(均是教育司出的;至于配套的练习题,我当时买了《1600题》,很脑残的一本书,建议大家买《肖秀荣的2000题》,虽然两本书我都没做完)

2.任汝芬(《四套题》)

3.肖秀荣《最后八套》+《最后四套》

4.《最后五套》

二、英语

我的英语复习进度是这样安排的:

1.大三下。这一阶段主要单词,辅以阅读理解,练语感。

2.暑假。开始真题,复习单词。

3.大四上。真题研究,再次做真题,阅读理解部分则是逐字逐句的翻译。我的语法部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分还可以,所以翻译的部分,重难点是单词。作文部分,小作文背诵相关的模板,大作文则是自己总结模板。考研的作文说到死终究还是应试作文,你要很清楚你的文章的布局和结构,明白通常一片英文作文就是三段式,十来句。以大作文而言,第一段两句,第二段九句话,第三段两到三句。

我推荐《考研英语——写作高分攻略》,这是自己淘到的一本书,我认为相当正点,里面有相关的讲解,大家可以对照方法,自己总结出有自我特色的模板。考研英语时间有限,你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下笔如神。自己总结模板非常重要,有时候开窍就是一瞬间。以我的经验来说,大四上学期就开始背范文,当然也背新概念,但每次下笔写作文,都不带感,有时甚至憋足了劲都写不出几句。直到十二月份,突然之间就开窍了,厚积薄发嘛,前期准备的越充分,后期就相对轻松些。

复习资料:

1.真题。准备两套,一份用来练手体验难度,一份用来研究。

2.《新航道阅读200》,比较不靠谱!每天做两篇找找感觉即可。

3.单词(俞敏洪绿皮乱序版)。

4.《考研英语——写作高分攻略》,大作文的布局谋篇的技巧。

5.《写作必备三十六篇》,绿皮影印资料的各大培训机构的内部资料,大部分学校书店一般有卖的,网上也应该搜得到,主要看应用作文的模板,归纳找感觉。

三、新闻传播基础

我虽然是编辑出版出身的,传播学事先也有所接触,但是碰到一个打酱油的老师,基本等同于没学,新闻学也是门外汉,所以这门课可以算得上零基础了。关于这门课,我就不赘述了。新闻今年程度不深,预计时间越往走,难度应该会有所增加的。

四、出版发行综合参考书目主要是《现代出版学》(师曾志)、《图书营销学》(方卿等),主要是这两本了,复习以这两本书为主。其中,《现代出版学》尤为重要,虽然只是一本书,它包含的内容蛮多的,复习必须做到每个知识点都要能信手拈来。

当然,出版方向的名词解释考得一般比较细,我本科是学编辑出版的,所以相关的书我也看了不少,在复习过程中,也可以翻翻相关的专业书(这个可以去图书馆随意翻翻),这里我强调一下前些年大理工公布的一本参考书《编辑出版学导论》(罗紫初)【这本书的结构其实蛮清楚的,通过这本书,你可以理解出版的一些重要流程,只是里面的有些说法可能有些过时,仅做参考】。

当然还有一些数字出版方面的热点,复习时也要特别注意了。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考纲其实只能做参考,今年考了一些有些考点考纲上没做强调(比如出版与传播这一章,今年考了一个出版传播效果的名词解释),所以必须复习必须得全面啦。注意!出版方向,今年数字出版考得比重较大。而公共课传播学,批判学派是考查重点。

再次强调,复习以参考书目为主,考纲和真题仅仅起参考。关于真题的使用,主要是看一看,然后在书上的相应页码做标记(其实就是在书上找答案),注明题型和考查年份,你会发现有些知识点是习惯性考点。当然有些在书上找不到相关的出处,这就可以求助网络,找业界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相关的研究论文了。补充一句真题我也是只买到了10年的。

注意:关于做笔记,我认为只要心中有框架和结构,其实不必做笔记,因为比较费时。当然每个人对此观点都不一样。

篇6:2018中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经验

2018考研心得: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硕

士经验分享

考研的复习时间还有不到40天了,去年这个时候的那种紧迫感我依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回想那将近一年来的考研时光,让人既辛酸又怀念。下面我就说说我自己的考研经历吧,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带来一定的帮助。

我初试分数为391分,英语70、政治71,专业课分别为123和125,复试结束后总分为399,这样子的成绩还是比较满意的。

我报考的是中山大学的新闻传播学,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也是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

篇7:2018中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经验

【学习方法篇】

一、英语二(86)具体复习安排 单词关:从3月份到9月份,每天都会看网络视频课刷单词,一天一个单元,大概刷了四遍,再结合真题,考研词汇也就弄得很明白了。从9月到12月,单词就不能花费大量时间,一般时间在午睡后的半个小时,方式主要是通过翻看,不强求记忆。

阅读关:9月份前我一天两篇,第二天早上反复读昨天做过的,熟悉单词。9月份开始后,开始用真题试卷复习。由于英语二的真题不多,所以大多备考英语二的都会从英语一开始做起。我选择从10年的英语一试题做起,专门做阅读,每天一份四篇,认真订正看解析。这套试题前后也做了两遍。后续就是将英语二真题做了两遍,除了作文之外都做,并且注意掐时间。考前一个月做了几套模拟题,觉得和真题差距很大,就不推荐大家尝试了,以免打击自己的自信。考前可以把所有真题拿出来好好看看。补充一点,一定要充分利用考研机构录制的视频帮助学习。

翻译和作文关:翻译和作文均在10月份后才开始准备。英语二翻译相对来讲不是很难。至于作文,我一直跟着是视频课,最后阶段冲刺背书。因为时间不够,我英语作文练笔不是很多,所以可能这是我复习过程中一个不足吧。

Ps:总结一下,我的英语复习过程,大概是视频课+看辅导书+自己做笔记+识记这几方面组成,前期的英语用时比重可以多一点。而专业课背诵和政治复习开始后,没有那么多时间看英语,则需要自己挤出碎片时间高效复习。

二、政治(66)具体复习安排

由于我高中是学理科,所以复习时候为了保险,八月中旬就开始复习政治了。复习的时候马原和毛概看过视频辅导课,然后反复看书和刷1000题,直到考前一个月。考前一个月开始做冲刺卷,背诵大题。政治按部就班地复习,就不会出错。前期政治复习时间不能太长,不能挤占专业课和英语课时间。越到考前,越要加大政治复习时间配比。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政治属于一门可以“突击”的考试科目。

三、专业课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334(121),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440(136)两门专业课其实不用严格的进行区分,因为有些内容是相通的,并且复习时候最好同时进行,混着来,不能光复习一门而忽视另一门。此外,针对有的同学是跨专业备考,刚开始可能会有点慌,不过大可放宽心。我本科也是学新闻传播的,然并卵好吗?上课根本没认真听,考研仍然从头学。

考试大纲可以去官网找去年的,每年考纲变化不大,复习的时候可以随时参考。334,综合能力,通俗来讲就是偏传播学知识的内容。一般是考试第二天上午进行,考试题型是简答题、论述题,没有名词解释等题型,这意味着334复习方法不用抠很小的点去背,而是需要去把握框架、理解理论。440,业务基础,可以分为三大板块:中外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题型这几年一直多变但正趋于稳定,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业务写作题。相对334而言,440更强调一下基础知识记忆,记住了就是分。(一)参考书

复习首先就是要从看参考书开始,虽然很多机构列了很多书,但是我后来发现大部分书不用细读。下面给一个我用过的书单,供参考。【334】

精读书目(认真研读,前两本每一句话都要看):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①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二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②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③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略读书目(大致翻一翻就行了):

①邵培仁、陈兵《媒介管理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②王军《传媒法规与伦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③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12;选读书目(跨专业、有时间的可以拿来看): ①李彬《传播学引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③许颖《媒介融合的轨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40】 精读书目:

袁军、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雷跃捷《新闻理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王灿发《现代新闻业务基础教程》(第二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选读书目: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五版),复旦大学出版社;曹林《时评写作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二)具体复习安排

3月初-6月底,主要是把参考书浏览一遍。看书重在把握结构、框架,不要去抠细小的知识点。边看书,边在书上做标记、圈重点,并且要在笔记本上整理出所看书的框架,不求工整,只求能帮助后续复习理解回顾。这四个月,我因为学校课程原因,零碎时间复习状态并不好,也希望各位吸取我的教训改进。

7月初-8月底,这个时期是要开始整理笔记。会有人问到底是自己整理好,还是直接买学长姐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因人而异。有的人逻辑能力强写字快,整理起来得心应手,就适合为自己量体裁衣定制一份笔记。就我而言,我的440是自己整理的,手写了整整一个7月;334整理了一小部分,时间来不及只能直接背学长姐的参考资料。所以我给出一个面向大多数人的建议:选择一两本质量有保障的学长姐参考资料,直接在上面进行批注,节省时间。我用过夏日之阳的资料,内容质量不错,内容充实讲的很透。至于其他机构或者个人的资料,我没用过,所以也没资格评判。但是这里给大家提个醒,选择辅导资料的时候一定要多问问资料质量和反馈,不要盲目追求资料的多,选择一种质量好的资料吃透效果会更好。整个七八月我一直在整理笔记、看笔记,这些工作无非是需要大量时间、前后联系、多思考,没什么捷径可言。

9月初-10月底,背诵开始,看论文与真题。背书就是一个人拿着小椅子坐在教室走廊背背背了,每天给自己定个目标,背多长时间,多少内容,背诵时候多琢磨技巧,比如“提字法”(提炼字编口诀)、“框架法”(政治、经济、文化之类或者5W就是框架思考问题)。看论文,看的是名家、大家的最新力作,陈力丹、喻国明、陈昌凤、彭兰等学界大咖,熟悉他们关注的热点和写作的行文思路,好的观点、案例要着重记录。我推荐将论文在网上打印出来,很便宜,纸质版便于批注且利于多次查阅。看真题,就是要知道考试的内容,我们复习的目标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覆盖最大范围的考试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效率,不要去做无用功浪费时间。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11月初-考试前,背诵依旧、论文依旧、整理热点、开练论述和实务。背诵的话我用了一个背诵周计划的表,是学长圈出来的考试重点,划定一周七天背诵一遍,各位也可以试着自己做一个。这一时期的看论文除了行业热点,还要重点看中传老师自己出的论文,因为他们的论文与试题有很高的相关度。举个例子,今年的案例分析题我就是直接用的电视学院老师的论文。整理热点,可以从各类考研公众号整理,也可以从论文里整理。这个阶段我报了一个觅游的冲刺班,内容有帮忙改论述题和模拟考试,用处都很大。论述题不是靠看能写好的,论述题强调“形式重于内容”,1分=40字左右,30分的论述题就是一篇1200字左右的小论文,论述题有很多门道,具体的我在这就不说了。实务方面,中传考试的有消息、策划等,评论到现在还没有考过。我练习的篇数不是很多,主要跟的是“考新闻”和“爱传播”两个公号在练,“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拖鞋哥还做了个公益的业务抢救讲座,获益匪浅。说了这么多,只是想告诉你们,考研不是考背书,不能只关注书本知识,要关注新闻热点、学界热点,这些都会成为你考试时候的案例。另外,提一点教训吧,希望大家注意并且想办法解决一下吧。我看公号热点其实不是很多,一来我关注的公号太多,二来不带手机上自习,时间难以分配。我的热点知识一部分来自论文,一部分来自辅导班热点课程,所以如何处理看公号、自习、休息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好好规划一波。【窍门技巧篇】

1、每天多门课程复习交叉进行,多种方式交叉进行。英语、政治、专业课,不能因为一门课忽视另一门。学习长了会枯燥,看书、做笔记、看网课、背书、都可以交叉进行,让自己学习效率更高;

2、笔记我建议使用活页笔记本或者A4纸直接整理。我买了一垛A4纸来写笔记,一来便于翻阅,二来便于随时修改补充。

3、善于总结、归纳、调整。一段时间的复习,自己要进行梳理,想一想复习的效果如何,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不断修正自己的复习方案,达到最优解;

4、小技巧、小手段用起来。比如背书的时候拿个录音设备录下来,走路或者睡觉前听熟悉一下。再比如用个便利贴将当天复习的东西整理随身带着,没事拿出来看看。总之,这篇经验贴基本上描述了我备考初试过程中的一些方法、时间节点。具体到某一单项,比如背诵,比如论述题,又有很多东西可以展开讲,这里就不赘述了。很多人会觉得第一次考研,没有经验什么都不懂。我在备考中其实一直在回顾三年前我备考高考时的状态、方法,总结当时哪些地方自己做的不好。以过去的自己做参照系,不断扬弃,提高复习效率,你们也可以试试这么做。以上,就是我初试备考经验,希望给18级的你们一点启示吧。说的再多,也是我的,真正动脑动手去做了,才是你的。少说话,多做事。愿你们这一年风雨兼程,中传再会。

篇8:2018中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经验

一、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主要数据来源, 以文献计量学与数理统计学方法对《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2000—2008年的发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这两本期刊都是国内著名高校新闻学院主办 (从我国的期刊管理制度来说, 其主办方是两高校而非两校所属的新闻学院, 但是在实践中, 它的具体承办者是新闻学院。本文以“主办”称之, 是简捷的说法) , 是国内办得比较成功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权威期刊。用它们来分析“院内发文”现象很有代表性。分析指标主要有发文总篇数, 院内学者的发文篇数与页数及所占比例, 院内教授发文总篇数、页数 (分年度) 及所占比例, 排除院内发文, 两刊教授们发文篇数、页数及所占比例等。希望从其发文情况来了解新闻传播学界学术生态的一个面相。

二、统计与分析

(一) 2000—2008年论文发表汇总及分析

经统计, 《新闻大学》2000—2008年共发文885篇, 3894页。具体情况见表一。

经统计, 《国际新闻界》2000—2008共发文1142篇, 5596页。具体情况见表二。

在2005年前, 两刊的年发论文数大致持平。2006年以后, 《国际新闻界》的发文数大大增加, 每年高出《新闻大学》将近100篇。这与2006年《国际新闻界》改为月刊有关, 也与它严格限制论文的篇幅有关。

(注:《国际新闻界》从2006年开始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二) 2000—2008年两刊院内学者论文篇数、页数及其及其在总篇数、总页数中所占比例统计及分析

经统计, 《新闻大学》2000—2008年共发院内学者文章371篇, 1684页, 占发文总篇数、总页数的百分比分别为41.92%、43.24%。具体情况见表三。

经统计, 《国际新闻界》2000—2008年共发院内学者文章471篇, 2313页, 占发文总篇数、总页数的百分比分别为41.23%, 41.33%。具体情况见表四。

从表三可以看出, 《新闻大学》院内发文数在2000年到2004年间呈逐步上升态势, 从40%升到了47.56%, 到2005、2006年有一个明显的回落过程, 院内发文一度降低到了31.52%, 这是因为2005、2006年, 《新闻大学》进行改版扩容, 校外来稿明显多于往期, 这说明《新闻大学》的改版革新, 得到新闻学术界的支持, 编辑部也努力以此为契机, 扩大院外学者的发文比例。但是, 到了2007、2008年, 一则由于院外教授的投稿热情度降低, 二则是为保证稿件质量, 倚重本院教授, 以及为本院青年学者提供更多的发文机会, 导致院内发文比例又迅速回升。截止2008年, 院内发文篇数超过一半, 达到了51.85%。

从表四可以看出, 《国际新闻界》院内发文数在此九年间有升有落。2000、2001年院内发文是此九年的最低;2002、2003、2004、2005年间院内发文篇数迅速上升, 分别为44.31%、46.31%、51.65%、47.17%, 其院内发文页数比分别是45.98%、48.59%、52.47%、55.03%;2006年《国际新闻界》开始改版, 将之前的双月刊改为月刊, 每期容量较以前略有增长。改版后, 更加注重校外来稿, 院内发文比例有明显降幅, 基本保持在40%左右。

两刊的“院内发文”比例十分接近, 且院内论文的篇幅长于院外论文。

为了更好地比较, 笔者统计了文学、法学领域同时期的两本权威期刊的“院内发文”情况, 它们是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文艺理论研究》以及北京大学法学院主办的《中外法学》。详情见表五、表六。

从表五可看出, 《文艺理论研究》“院内发文”数量较少, 比例最高的2001年也只有18.32%。《中外法学》“院内发文”篇数, 所占比例自20.00%到44.68%不等, 从2000到2003年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比例, 从2004年到2008年, 院内发文所占比例基本上保持在三分之一以内。两刊的“院内发文”篇数的平均比例分别是:14.67%、34.11%。相比较而言, 《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的“院内发文”数量明显偏多, 所占比重明显偏高。

(三) 2000—2008年两刊院内教授 (包括研究员、副教授) 发文篇数、页数及其在总篇数、总页数中所占比例统计与分析

(注:2000年《国际新闻界》没有对发文作者的职称做说明, 故无法统计。)

从表七、表八看出, 《新闻大学》院内教授 (含副教授, 下同) 发文篇数的比例基本在11%—30%之间, 且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平均比例是:19.08%;《国际新闻界》院内教授发文篇数的比例基本在20%到34%之间, 除2005年外, 基本上呈平稳态势。其平均比例是:25.66%。教授发文页数所占比例基本上高于发文篇数所占比例, 这说明, 他们发表的基本上是长稿长文, 其篇幅超出其他作者的文章。拿表七、表八分别与表三、表四比较, 九年里, 《新闻大学》年平均“院内发文”41.11篇, 教授平均发文18.67篇, 占“院内发文”的45.41%;八年里, 《国际新闻界》年平均“院内发文”52.33篇, 教授平均发文33.88篇, 占64.74%。在这方面, 两刊相差将近20%, 由此可以推断, 比较而言, 要么是《新闻大学》更注重扶持本院青年教师的学术研究, 要么是比较而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的写作积极性不够或不特别看重这个学术发表空间。

(四) 其他院校教授 (包括副教授) 发文篇数、页数及其在总篇数、总页数中所占比例统计与分析

(注:2000年《国际新闻界》没有对发文作者的职称做说明, 故无法统计。)

比较表九与表七发现, 无论是篇数还是页数, 《新闻大学》院外教授的论文数都要高于院内教授的论文数, 两者呈一致分布, 即页数与篇数同高;比较表十与表八, 《国际新闻界》的院外教授发文篇数要高于院内教授, 但发文页数有高 (如2001、2002、2004、2006、2007年) 有低 (如2005年) , 也有大致持平的 (如2003、2008年) , 这说明:该刊虽然强调控制论文篇幅, 但有时在操作中“内外有别”, 即对外严格控制, 对内有张有弛。总的说来, 为了繁荣学术, 扩大影响, 两刊都比较重视院外教授的文章。《新闻大学》的院外教授论文篇数占总论文篇数的平均百分比是29.74%, 《国际新闻界》是38.56%, 高出院内教授发文比例十至十三个百分点。而前文所示, 两刊的院内发文的比例大概是40%, 即院外发文的比例高出院内发文近二十个百分点。其他的7%至10%的空间落到了院外青年教师那里。综合表七、表八、表九、表十的发文页数比例, 再结合两刊的院内、院外发文的四六开比例, 《新闻大学》留给院外讲师、助教和学生的空间是29.18%, 《国际新闻界》则是22.10%;两刊留给本院青年教师和学生的空间分别是:19.45%、14.74%。相对而言, 从数据上看, 院外讲师、助教在《新闻大学》上有多一点的发文机会, 但两刊差距很小 (何况, 九年里《国际新闻界》的发文总页数是《新闻大学》的1.4倍) ;两刊院内、院外青年学者的发文空间差距微乎其微, 只差两个百分点。而且, 由于前者是一个庞大的学术群体, 而后者在两学院内是屈指可数的几人, 所以, 基于经费来源、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考虑, 两刊发文是极大地倾斜于院内年轻人的。

三、结论

结合上述量化分析以及平时的质性观察, 我们有如下结论:

第一, 我国新闻传播学刊物存在着明显的“院内发文”现象, 学院刊物从发文数量和发文篇幅上更优待本院教师。据资料称, 美国一些大学的法学院的“法律评论”刊物存在着很明显的“院内发文”现象。何谓“明显”?文章显示, 美国法学院教授们的平均“院内发文”页数占论文总页数的13.4%, 其中弗吉尼亚大学的比例是27%, 哥伦比亚大学是10%, 康纳尔大学是17%。[1]试比较, 上文中的《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院内教授的发文页数比例分别是21.36%、25.63%, 这再次证明, 两刊存在“明显”的“院内发文”现象已是确凿无疑。

第二, 新闻传播学权威的学院刊物重视院内外教授的论文, 其发文页数占到了总页数的51%至64%, 但更倚重“院内”教授们的影响, 也更愿意为其教授及其研究生提供学术发表的园地, 但对待院外的学术新生力量存在一定的“傲慢与偏见”, 这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其中国新闻传播学术重镇的意识, [2]也一定程度上表征了中国新闻传播近亲繁殖的学术生态。

第三, 新闻传播学刊物的“院内发文”现象远比文学、法学刊物严重。九年里, 《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的院内发文平均篇比分别是41.75%、41.79%, 总平均篇比是41.77%, 高出《文艺理论研究》院内发文平均篇比 (14.67%) 二十七个百分点, 高出《中外法学》院内发文平均篇比 (34.11%) 将近八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

[1]成凡.从引证看法学——法学引证研究的三个基本方面[J].法商研究, 2005.

上一篇:直接和间接营销渠道的优缺点下一篇:《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与效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