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经验、复习指导

2024-04-18

2018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经验、复习指导(精选9篇)

篇1:2018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经验、复习指导

2018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经验、复习指导

一战湖大新闻传播学学硕,我本科只是个普通二本,报考985院校也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回首备战考考的一年,走过很多的弯路,也经历过很多绝望的时候,同时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想写下这篇备考心得,希望能帮助到一些和我当时一样迷茫的学弟学妹们。

关于择校,我想说的是学校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关键是要看你自己的发展规划。第一步确定城市,如果家长不想你离家太远,你自己也喜欢竞争太过激烈的城市,那就首选你所在省份的省会。(北上广的同学也可以选择临近省份的省会)。如果你暂无目标,并向往节奏快的城市,那可以首选北上广深。第二步确定报考院校档次。如果你选的已经是内陆城市,我建议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好一点的院校。北上广深就要谨慎些,可能这几个城市的211报考难度会跟内陆城市的985相差无几。第三步经过前两步,目标范围就缩小很多了。这时候你就可以查看学校的报录比,招生人数,参考书等等进行一个横向比较。综合以上三点最终我选择了湖南大学。

我是从8月份开始复习政治的,我先是买了超有名的红宝书看的,但是看的我真的快绝望了,里面全是黑体字,重点也没有标记出来,看了一遍之后框架很不清晰。当时有点着急,而且因为高中学的是理科,政治的一些原理之前没有接触过,看了红宝书之后可郁闷了,然后就 果断报了一个新祥旭的全科一对一,然后8月份就基本上是在学习公共课了,辅导班的老师给了复习资料和真题,很详细全面,我自己又买了肖秀荣老师的精讲精练(后来肖八和肖四也买了),肖老师的书是绿色的字体,而且会标注哪些重点看,哪些略看,个人感觉还是很好用的,比较清晰。肖四肖八出来的比较晚,但是有等待的价值,尤其是大题真的是超准的!我今年政治考78,完全是超出预期的,毕竟我一个理科生而且对时政又很不敏感,个人觉得,只要找对方法政治绝对是一门低投入高产出的科目。

7月份就开始复习专业课了,参考书主要就是以下几本: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闻评论教程》(胡文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闻事业经营管理》(吴文虎)高等教育出版社

老师说714和854两门专业课教材看这6本书基本就可以了,书不在多,最主要是吃透,我前前后后每本书至少看了4遍,7月份开始复习时是把几本书都仔细看了一遍,然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始做框架笔记,当时老师跟我说笔记本最好是用活页的,方便之后看书往里补充内容,这样看起来比较整齐,背的时候自己看着也舒服,我以前一直用的普通笔记本,每次要加笔记的时候就不是很方便,要是早点认识 老师就不会走这么多弯路了啊。第一遍的时候是一个大的框架,这个框架一定要清晰的记在脑子里,每本书大致讲了哪些自己要非常清楚,第一遍我大概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看的比较慢。

8月份主要是在复习公共课了,算是进入9月份开始看第二遍专业课,第二遍的时候老师说在看的过程中要注意填充笔记,每天基本都是7个小时的专业课复习时间,做笔记做的我都快吐了,不过还好坚持下来了,后期背笔记也是轻松了很多。后期11月份开始我基本就是在背笔记,看真题,背书真的是很重要的,是其他一切的基础,只有把基础打牢了,提升才会比较快,做题的时候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老师说从真题中可以发现出题规律和答题方法,所以最少也是要研究三遍的。另外,老师让我看一些时事新闻,对一些热点问题要提高自己的敏感度,学校出题一般也都会结合当年的热点问题,平时自己看到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去思考分析其中的原理,湖南大学就很喜欢出大数据、新媒体啊这方面的题目。本来作为一个理科男我是不喜欢看新闻的,无奈我的老师每天拿出新闻跟我讨论,我只好硬着头皮看,事实证明他是对的,看新闻然后讨论对我的答题很有帮助,思路会更开阔,写起东西也会更得心应手,这里是真的要好好感谢老师。

最后,考研期间要注意劳逸结合,形成规律的生活方式,尽量不要熬夜,考研最重要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偶尔休息的时候去吃点好的,看个电影啥的放松一下也是好的。总之,既然做了考研的决定,就要 对自己负责,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篇2:2018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经验、复习指导

双非二本财经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战中大新闻与传播。初试专业120+,专业课成绩还ok,总算没白费心机,想想自己这一路走来也是很不容易,作为一个三跨生,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所以很感谢一直帮助我的老师同学,希望我的一点经验能帮助到大家。

中山不考史,整体考试风格是对知识的运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背诵,有一定的基础才能够把知识运用起来呀。此外,中山的专业二比较特别,考得很杂,参考书籍几乎只在简答题和名词解释发挥作用。所以我向很多师兄师姐请教,他们建议我去报个班,毕竟对跨专业的来讲,有老师带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有个师兄给我推荐了新祥旭的专业课一对一,他之前也在那里辅导过,效果很好,然后我就去查了有关新祥旭考研的资料,发现新祥旭在新传专业有很多成功案例,和很多高校也有合作,新祥旭辅导老师会耐心为考生提供全程咨询、全程答疑,合理规划各阶段复习目标、任务和复习策略,还会提醒考生注意事项,贴心服务伴随考研全程。最重要的是安排的专业课老师就是中山大学新传的研究生学霸,跟着学霸走准没错,于是我就报名了。然后辅导老师根据我的情况安排了复习的计划,后来在实践中不断填充和修正,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规划方案。

关于笔记:

我的老师也是报考了中山大学的考研,并且她考了当年的第一名嘿嘿嘿,于是我就用了她的笔记,但她的笔记基本上都是手写,于是我就结合她的笔记以及自己看书过程整了一份电子版的笔记。上面一直谈到的结合真题做笔记,举例来说明。例如真题问的是“PPS抽样法是什么?”那么就把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等全部都应当作为重点笔记。再比如“纵向研究是什么?都有哪几种?”那就必须把“横向研究”也作为重点笔记。

关于论文:

论文必须非常重视!而且中大经常会把某位老师的论文作为考试题目。首先,把中大副教授、教授级别的老师近几年的论文都应该认真翻阅,一年内的及其重要!以志安老师为例,志安老师的论文甚至可以试着去记下来,今年专业一的最后一题论述题就是志安老师的论文。并不要求每一篇都要记,发表在重要期刊上的,靠近考试日期的等等就尤为重要。其次,时间紧张不可能阅读期刊上所有论文,要试着去衡量不同论文的重要性。比如,张志安老师原来在复旦大学学习,去阅读复旦老师的论文,像是陆晔老师、李良荣老师、黄旦老师等等,就会发现他们的论文和张志安老师都会有一些联系,并且这几位老师的论文,张志安老师肯定也会关注的。最后,推荐的期刊:新闻记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评论、新闻爱好者、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大学。

关于真题:

真题的重要性无需质疑,官网上可以下载,零几年的真题网上似乎没有,我的老师是把真题分了类,比如分成控制研究、内容研究、研究方法等等,每次让我复习完一个板块,就去看看真题。我是从9月份开始做真题的,直接写在老师打印的答题卷子上,训练写题的感觉以及格式等等。到了后期,就直接写整张真题卷,连写三个小时。基本上把所有题目都写啦,只不过我的答案未必是正确的,文科答案也不会有标准答案。

关于课程、公众号:

我是跟着新祥旭来学专业课的,他们的辅导还不错,老师全程一对一,完全针对我的需求来讲课,很适合我自己的基础,而且还有专门的班主任来督促回访学习进度,很周到了,所以我觉得报这个班很值得,大家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去考虑。推荐的公众号:新京报传媒研究、国际新闻界、一本政经。一本政经经常会发中山老师的论文,有些知网上还搜不到,它上面就率先发布啦~其他公众号经常会对热点进行分析、也会办实务班,经常翻阅。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则也是经常发布一些推荐的论文,也是有时知网上还搜不到,公众号就先发了。

写在最后

篇3:河南电视台民生新闻传播经验研究

在“使用与满足”中吸引受众

作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形态, 其取得的每一点成功都是把握受众需求、遵循传播规律的结果。民生新闻节目的传播学价值在于充分利用了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敏锐地把握住了社会转型过程中受众需求的转变。

传播学者布鲁姆勒 (Blumler) 和卡茨 (Katz) 在他们的合著《大众传播的使用》一书中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 他们指出:人们使用媒介, 取决于人们自身的需求、希望和动机。受众常常基于个体的需求、兴趣和品位来选择媒介, 而受众最典型的需求就是获得信息、休闲、打发寂寞、进行娱乐以及“逃避”现实。同时此书在研究人们对传媒利用的基础上, 还考察了影响人们利用传媒的各种变量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出的中心议题是:受众为什么使用媒介, 他们用媒介来做什么?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R·赖特 (Charles R.Wright) 认为, 既然媒介是为各种社会需求———例如增强凝聚力、传承文化、进行社会控制, 以及发布公共信息而服务的, 那么就可以认为, 受众个体也同样是为了相关的目的———例如获取个人指南、休闲、调整、获知信息、形成认同而使用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 对于人们理解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使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为媒体的内容定位指明了方向。

布鲁姆勒和卡茨还描述了受众使用媒介并因此而得到满足的逻辑:即“社会和心理根源改变了受众的需求, 从而引起了他们的某些期望, 于是开始寻找大众媒体和其他消息来源, 因而导致了不同形式的接触媒体 (或从事其他活动) , 以致产生了需求的满足, 和其他大多数或许是无意的后果”。我们可以将这一过程以下面图表的形式来做更直观的描述: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是受众对大众媒体产生需求的主要原因。在这两个因素中, 社会因素又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因为虽然个体的心理因素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以及不可把握性, 但是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因此, 社会的改革和变迁对于受众需求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 河南电视台民生新闻又是怎样在“使用与满足”中赢取受众的呢?

首先, 社会因素的影响是构成河南电视台民生新闻出现的根本原因。如上文所述, 中国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开始了艰难的社会转型之路。所谓社会转型, 即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也就是由传统的以血缘、地缘为主要社会联结网的关系型社会转向以经济利益为主要交结点的信息型社会,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消弭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时差, 生活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快, 生存的压力却越来越大,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越来越少。而与此同时, 科技的发展为大众媒体的迅速扩张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由于国家政治民主进程的推进, 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 教育程度的普及, 受众对于生活的质量日益关注, 同时权益意识也在相应提高。受众对自我身边“微观环境”的关注超过了对国家“宏观环境”的关注, 因此, 传统的以“传递政府的声音”为理念的电视媒体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 否则就难以在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取胜。

其次, 受众本身的“需求”是电视民生新闻出现的前提。正是在受众这一“需求”的促进下,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抛却了以往目光向“上”的传播理念和传播姿态, 以受众的贴心人自居, 关注受众关心的事, 说出受众想说的话, 让受众充分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来, 并且在整个过程中贯彻平民理念, 真正以人为本, 关心普通老百姓的需求, 关心群众身边的利益。再小的事情放到中国, 乘以13亿人, 也不是小事。下水管道堵塞可能是小事, 但是一个下水管道的堵塞却可能影响到成百上千居民的生活, 那么新闻媒体就应该“莫因善小而不为”, 切实把老百姓的困难放在心上。因此, 百姓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 变成了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常见内容。老百姓体会到了媒体的关心, 对节目自然关注、喜欢了。以《民生大参考》栏目为例, 2010年1月1日, 该栏目播出的新闻内容是《元旦放假, 加班费多少?》。在这篇报道中, 记者通过采访部分单位, 为观众算了一笔“节假日加班费的账”。就新闻内容的价值而言, 看似无关紧要, 其实却与受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电视民生新闻正是在“满足”受众的“需求”中发展起来的。

用非语言符号构建平民化的传播情景架构

在传播的过程中, 语言的内容直接表达着传者想要传递给对方的信息。而对于面对面的传播而言, 不只是语言, 传者的一切都在传递着某种信息, 非语言符号便是传播中最重要的一种传递方式。非语言符号在信息的传递中具有立体性、生动性的特点, 尤其是长于同时表达复杂的感情和信息。非语言符号可以让人准确地把握传者的心理状态并且了解传者真实的思想意图。

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在他的著作《电视与社会》一书的开篇指出:“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完全被图像和信息所包围。图像和信息来源于众多渠道, 包括电视、广告、时装等。”在所有的大众媒体中, 电视对于图像的传递无疑是最具活力、最形象的一种。电视的传播是一种全息传播。电视图像是直观的形象系统, 这一系统包括事物的声响、色彩、形状和结构。据各种实验资料表明, 人的脑子接受眼睛的信息比接受耳朵的信息多30倍, 因此, 图像对于大脑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大大超过文字。综观河南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 我们发现, 较之其他电视新闻栏目, 民生新闻栏目的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试看下面几个方面:

服装。服装是指人们的穿着打扮, 它依附于人体并显示一定的含义, 因此传递着最为丰富的信息。在电视传播中, 不同的栏目形式对于服装有着不同的要求。传统的新闻类节目要求主持人的服装要庄重、大方, 而电视民生新闻则开辟了新闻类节目服装的新天地, 选择了与栏目风格一致的亲切、随和的服装类型。例如《都市报道扩大版》的主持人孟湛每次的穿着都非常休闲, 这样就给人一种比较平民、随和的感觉。

语调。语调是指人说话时的语气和声调。同样的一句话, 不同的语调, 意义就大不一样。民生新闻主播的播音语气语调全然是生活的原生态, 没有做作, 也没有特别的修饰, 既不属于义正词严式的严肃型风格, 也不是嘻嘻哈哈完全娱乐化的艺人式主持, 而是完全生活化的、平民化的和家常式的。对于新闻, 他们也不是传统的念着稿子播新闻, 而是侃新闻、聊新闻、说新闻、评新闻。正是这种“侃”、“说”、“聊”、“评”新闻的形式, 使观众觉得自己犹如在和一个知心人谈话, 因此赢得了受众的喜爱。

民生新闻的场景设置:场景设置是一种传播情景。不同的传播情景, 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所以, 我们看到电视新闻栏目都比较重视主播场景的设计, 比如,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播背后常常是央视的多台新闻传播屏幕, 给人一种即时感和专业感。但是, 较之其他电视新闻, 民生新闻的主播场景设计, 常常简单、随意, 给人一种平民化的感觉。

民生新闻在受众“需求”的促进下, 抛却了以往目光向“上”的传播理念和传播姿态, 充分利用非语言符号来构建平民化的传播情景架构, 以受众的贴心人自居, 关注老百姓的需求, 在传播过程中贯彻平民理念。

参考文献

[1]贾奎林.浅议电视文化[J].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2004 (3) .[1]贾奎林.浅议电视文化[J].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2004 (3) .

[2]张建珍, 吴海清.中国社会转型与电视文化的变化[J].中国传媒报告, 2005 (4) .[2]张建珍, 吴海清.中国社会转型与电视文化的变化[J].中国传媒报告, 2005 (4) .

[3]许剑.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建构[J].新闻大学, 2003 (1) .[3]许剑.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建构[J].新闻大学, 2003 (1) .

[4]李幸.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4 (3) .[4]李幸.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4 (3) .

篇4:2018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经验、复习指导

本文以美国4所高校新闻学院为研究案例,考察了其面对媒介融合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如培养“一专多能”记者、记者职能从采集新闻向知识生产和知识管理转变等,以及应对媒介融合的具体做法,如渐进式变革、将技术融进课程中、“边做边学”等。美国这4所高校在媒介融合人才培养上的理念与做法,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应对媒介融合现实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关键词:

媒介融合 新闻传播教育 密苏里模式 “边做边学”

近几年来,世界各国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纷纷探讨应对媒介融合的举措,如为应对媒介融合的挑战,美国开设有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校中,有50%左右的高校都采取了某些应对措施。本文选取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与新闻学院、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等著名新闻传播类高校为研究案例,对这些高校面对媒介融合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与具体做法等进行考察,以管窥媒介融合浪潮下美国高校的应对之道,并从中总结可资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一、媒介融合时代人才培养的理念

1.培养“一专多能”的记者。媒介融合的现实,要求新闻传播类人才除掌握新闻传播类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科学、经济、环境、管理、艺术等领域的知识,以及熟练的多媒体操作技能。这似乎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媒介融合背景下,专门教育应让位于通识教育。事实上,关于应将学生培养成“通才”以适应各种新媒介形态的要求,还是将学生培养成某一领域的“专才”,争论的声音从未停止过。作为美国最早开设媒介融合专业的高校,并在跨媒体人才培养方面形成自己特色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其媒介融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主要是“全能”记者,而是能够熟练掌握一两门报道技术、同时熟悉其他报道手段、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媒介融合意识的新闻人才。正如《融合新闻导论》一书作者所认为的那样:单个的背包记者(backpack,即掌握了多种媒介技能的“全能”记者)对于报道较小规模的新闻事件或处于较小市场的地方新闻媒体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是大型的媒介集团,或是报道规模较大的、内容比较复杂的新闻事件,就需以多人组成的跨媒体的“超级团队”来承担融合新闻的任务。

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美国的这4所著名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的设置,都遵循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技能训练与理论课程并重的原则。如在美国西北大学的梅迪尔新闻学院,为学生提供的45门选修课程目录中,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只有12到14门,这些课程主要讲授多媒体新闻记者所应掌握的写作、报道、编辑、生产、视觉、网络新闻技术等知识;其余3/4的课程都是非新闻专业的课程,如本科生需要在文理学院选修6门课程,在社会科学领域修3门课程,在艺术、宗教、历史、数学、文学或政治学选修一门课程,以此来确保学生能够为新闻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记者职能从采集新闻向知识生产和知识管理转变。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来源和信息传播渠道更为多元化。在多媒体融合的编辑部,记者和编辑的主要工作不仅是采集新闻,且要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整合,并努力挖掘出这些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意义。也就是说,媒介融合要求新闻从业者实现从采集新闻向知识生产与知识管理的转变。

作为美国唯一一所拥有新闻学院的常春藤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在其网站首页宣称其办学宗旨并不是通过学习让学生获得一份用以谋生的工作,而是让学生成为优秀的、专业的新闻工作者——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出事实的真相所在,并能以一种清晰的、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其传播给受众。在面向全球新闻从业者开设的继续教育项目中,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既设有侧重于技能操作层面的“数字媒体训练”项目,亦设有侧重于跨领域知识传播与管理的“Punch Sulzberger新闻媒体行政领导项目”。每年1月开始的“Punch Sulzberger新闻媒体行政领导项目”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战略运用、创新思维、市场营销、人口统计、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观等,以拓展新闻从业者的视野,使之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环境对新闻从业者职能转变的要求。

在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与新闻学院,为培养学生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技能要求,2010年学院成立了安南伯格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学界专家、企业法人的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安南伯格创新实验室,学生可以参与技术创新的研发工作,以及一系列议题的分析与探讨,如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商业模式,组织性或社会性的激励机制,制度设计,社会性网络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等。通过这些跨学科的训练,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闻与信息采集技能,而且是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技能。

二、媒介融合的实践

1.渐进式变革。媒介融合对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冲击,最直接的表现是促使教育界就传统新闻传播课程作出调整。2003年一项对美国46所新闻传播院系的调查表明,85%的新闻传播院系开始开设与媒介融合有关的课程。尽管美国各高校对媒介融合现实作出如此迅速的反应,但在接下来的步骤中,各高校多采取渐进式变革,即大体遵循“开设媒介融合课程——创办融合专业——设立媒介融合研究机构”这样一个渐进式进程。在美国各高校中,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是较早开设媒介融合课程的院系。早在1994年,安南伯格传播学院就尝试开设供本科生和研究生选修的数字媒体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网上冲浪的技巧、网站设计,接着又开设网络技术和网络新闻报道方面的选修课。2003年~2006年,经过4年的实践,安南伯格传播学院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媒介融合课程体系。现在,安南伯格传播学院开设有两个与媒介融合有关的专业,分别是广播电视与数字新闻专业和纸质与数字新闻专业。为更好地适应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引发的新变化,2007年以来,安南伯格传播学院相继成立了安南伯格创新实验室、安南伯格网络中心、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卡耐特数字媒体研究中心共4个新媒体研究机构,致力于研究应用于大众传播的新技术,以及新技术的社会影响,并致力于促进学界与业界的合作。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于2005年秋季开始开设媒介融合课程,接着创办媒介融合专业,并将媒介融合专业划分为5个具体的专业方向:融合图片新闻、融合广播报道和制作、融合电视报道、新兴媒体和新闻产业化。2006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成立了全球数字化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关涉全球化、电子商务和数字化的议题,并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教学、服务工作。另外,全球数字化研究中心还开设了硕士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项目,参加项目的学生在学习中可结识到本专业之外的教授和同龄人,与他们分享学术兴趣、共同完成课题。作为一家服务于密苏里州的教育与学术机构,全球数字化研究中心的所有公开演讲、座谈会、学术会议、专家报告向全体社会公众开放。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是一所研究生学院,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在理学硕士项目、文学硕士项目等中开设媒介融合课程,如网络新闻的写作、视频剪辑、flash短片的制作等。2010年创办的数字新闻中心则是顺应媒介融合潮流而设置的集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机构。数字新闻中心为学生讲授引领未来数字媒体发展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作为一个新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而存在。数字新闻中心由原英国《卫报》新闻与媒体数字内容部主任Emily Bell担任主管,致力于探讨数字化新闻报道的技能与方法,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服务。

对媒介融合的挑战作出渐进式反应,从开设相关课程开始,逐步过渡到设置媒介融合专业和研究中心,这种渐进式的变革或许更适合当今的媒介现实:可在不断摸索和“试错”中总结经验与教训,探索更为可行的应对策略。

2.技术融入课程。在将技术融进具体课程中时,是将技术性内容融入到一般性课程之中讲授,还是将技术性内容单列出来,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关于这个问题,中美新闻传播教育做法似乎有所不同。在我国,几乎所有的新闻传播类院系都将网络传播、新媒体传播类课程单列出来,以独立于有关纸质媒体新闻报道或广电媒体新闻报道的课程。在美国各高校,更倾向于将技术性内容融进具体的课程中,即主张教会学生使用多媒体报道同一新闻的不同方面,而不是用不同的媒体重复报道同一新闻。

如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的媒介融合课程中,将“利用多媒体讲述故事”的内容有机地整合进所有的新闻报道课程中。这一点,在南加州大学新闻学院的媒介融合课程设置中亦得到体现。南加州大学新闻学院在进行媒介融合课程改革中,强调不能将纸质媒体、广电媒体和网络媒体“平等放置”,避免将新闻课程改革为零和游戏,而应将新媒体课程在不减损其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融合进已有课程中去。

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写作课程曾被限制为报纸写作,现在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也被要求制作三个电视短片;在学期末,学生还要制作一个网页,才算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中,应用于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技术以一种过渡的方式自然地穿插进新闻写作课程之中。

3.“边做边学”。在人才培养上,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以其特有的“密苏里模式”(The Missouri Method)而著称。“密苏里模式”的核心是“learning bv doing”(“边做边学”),通过实践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操作是其特色。现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拥有的自办媒体包括:VOX杂志、MOJO广告公司(全美最有影响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广告机构)、KOMU-TV8(美国高校中唯一一家商业电视台,同时作为NBc和CNN的附属电视台而存在)、KBIA 91.3 FM电台(全美最成功的公共广播之一)、Columbia Missourian报社(社区报纸《哥伦比亚-密苏里报》)、AdZou媒体策划公司、Global Journalist杂志社、Missouri Digital News中心共8家媒体。这8家自办媒体的主要记者、编辑人员均为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媒体的服务对象既有密苏里大学的学生、当地社区,也有少部分商业机构。

在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与新闻学院,学生以自办媒体的方式获得了充分的实践训练。该学院学生自办媒体主要有:Annenberg Radio News(安南伯格新闻广播)、Annenberg TV News(ATVN)(安南伯格新闻电视台)、Dany Trojan(特洛伊日报)、Impact(一份电视新闻杂志)、Intersections:The South LA Reporc(服务于北洛杉矶社区的新闻网站)、KXSC电台、NeonTommy新闻中心。以上学生自办媒体均创办了媒体网站,并在美国较有影响的社交网站Twitter或Facebook上进行了推广。

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自办的较有影响力的两大媒体为Medill News Chicago(梅迪尔-芝加哥新闻中心)和Medill News D.C.(梅迪尔-华盛顿新闻中心)。MediUNews Chicago的新闻制作人员为梅迪尔新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学生们完成从调查、采访到写稿、传送的全部流程,为芝加哥及周边地区的多家网站和纸质媒体提供新闻报道。多数新闻报道既配有图片,亦配有音频、视频、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MEDILL NEWS D.C.的主要成员亦为梅迪尔新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主要致力于华盛顿地区公共事务、公共政策议题的报道,如公共政策的社会反响、政府官员的渎职行为等。学生们以专业的、负责任的调查报道,赢得了来自业界的认可,曾获得美国专业记者协会以及美国调查性报道记者与编辑基金会颁发的奖章。

三、对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启示

1.人才培养的理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从目前来看,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新闻业务技能上,但这并不意味着仅靠加强学生新闻传播专业技能训练就可以应对媒介融合的冲击。新闻报道中,新闻价值的判断、跨领域知识的把握、新闻记者职业操守与社会责任等,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社会影响。从前面对美国4所高校教育理念的考察可以看出,尽管面对媒介融合,他们对多媒体技能有较多的强调,但同样没有忽视对学生跨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跨领域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融合的信息时代,精通新闻传播专业的核心知识,并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各学科知识的人才将成为急需人才。

2.培养模式的变革:加强实践教学。对于我国的新闻传播类院校来说,独特的“密苏里模式”似乎难以完全复制,但“密苏里”模式所倡导的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对我们思考媒介融合时代如何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具有启发意义。为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多媒体实践能力,首先,需要完善课程设置。一是充实和丰富传统的新闻传播课程,如新闻采访课程与写作课程应充实有关网络采访、网络写作等内容,新闻摄影课程应充实数字摄影的内容,新闻编辑课程应充实多媒体非线}生编辑的内容等,将多媒体技术渐进地、有机地融合进传统业务课程之中。二是开设有关媒介融合的技能与实践的新课程,特别是各类新媒介技术操作与运用的实践课程,如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新媒介实践课程内容主要有如何使用网页软件,如何创建、管理网站,如何使用音频及视频编辑软件等。再次,新闻传播院校可尝试与周边大中型媒体开展共建合作,将这些媒体建成学生的实践基地。最后,可尝试创办校园媒体,如面向大学生的社区网站、校园电视台、手机报、电台等。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校园媒体的采、编、播可全部由学生完成。

3.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担任融合新闻传播教育的教师有9人,且全都来自媒体一线,有的是自由摄影记者,有的是电视台的编导,有的是网站的数字新闻总监。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的44名教职人员几乎都曾有过媒体从业经验,并获得过各种媒体奖项。他们中有的曾是杂志社编辑,有的是畅销书作者,有的则是富有经验的新闻记者,甚至获得过普利策奖的殊荣。西北大学梅蒂新闻学院的52名教职人员中,其中至少有28名具有媒体从业经验。他们中有曾经的摄影记者、深度报道记者、杂志编辑、电视编导等。此外,依托地理位置的优势,梅蒂新闻学院有多名教职人员在《芝加哥论坛报》集团的各子媒体担任兼职。

近些年来,受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各新闻传播院校对教师队伍的学历要求愈来愈高,这无疑对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准和研究能力大有裨益。但在重视师资学历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媒体实践经验和能力。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要求师资队伍除了精通新闻传播的专业知识和具有跨学科的背景知识外,更要掌握多媒体信息组合传播的技术与操作能力。但从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师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新闻实践经验缺乏,特别是多媒体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建议在引进师资,特别是媒介融合类师资时,以应聘者是否具有媒体从业经历作为考察指标之一;其次,教育部的新闻传播教育师资培训项目中应适当加大媒介融合方面的内容;最后,各高校亦可与当地大中型媒体联合,延请业界人士为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和讲座。

基金项目:2011年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类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篇5:2018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经验、复习指导

1.个人信息:武汉某211应届跨考生,初试总分407,外语政治均81,专业课一122,专业课二123,方向网络传播。选择武大是想要弥补自己高考的缺憾,同时武大新传的实力也无需赘言。考研,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充满了未知与困惑的征程。所以,希望这篇经验贴能够同样给在迷茫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帮助。

2.时间规划

决定考研是在3月份,之后买了参考书断断续续地看了一遍,正式开始准备考研是在七月中旬。关于参考书《传播学引论》只看了一遍,暑假期间主攻《大学语文》和《传播学教程》,同时,整个暑假期间将除引论之外的参考书背了两遍。九月开学以后一面背诵专业课,一面开始接触真题,并开始复习政治。九十月份补充了一些参考书之外的书目,这些在后面专业课的准备中会细说。在最后两个月主要归纳知识点,做真题训练。

暑假期间每天八小时学习时间,外语1.5h,其它就是专业课平分了。九月之后的每天的时间分配是政治2h-2.5h,法语3h,专业课一3h,专业课二3h。

3.政治

自我感觉今年的政治并不简单,能考到这个分数也出乎我的意料,但我一开始的目标就将政治定在了75分以上。政治方面,大纲出来后买了肖秀荣的1000题,看一章书做一章题,整个大纲看了两遍,1000题除较简单的第三四部分(做了两遍)外都做了三遍,做1000题的过程中会统计易错题,在题目旁边备注错题次数,同时错题会在大纲上找到对应原文进行钩划作为复习重点,后期复习的时候只看错题和自己标红的部分。

《风中劲草》背了一遍,它配套的题建议不用购买,太多太杂根本做不完。前期只用关注选择题部分。后期冲刺卷出来后,市面上有的LZ都做了,《任四》不太推荐,题目怪且偏。《蒋五》、《肖八》、《肖四》重点做,主观题部分这三套卷子也值得参考,尤其《肖四》,主观题我背了大概三至四遍。建议关注一下肖秀荣老师的微博,他会经常答疑,并给出正确率指标来衡量自己的复习进度和效果。

答题技巧方面:客观题拿不准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在1000题和模拟卷中是找不到任何原题的,但这种选择练习能培养直觉,当时还有人说我1000题做三遍是不是专业课能拿满分了..但是我认为政治的投入与产出要比专业课要高,正如学长和我说的,考研不仅看局部也要看整体,哪个都不能落下。主观题部分,除了背诵以外,大概就是不管会不会,都一定要分点分主次地尽可能往多了写。政治的三个小时,时间很充裕,先想清楚了再落笔,每个题目后给自己留白方便补充,很多人政治考试会提前交卷,遇到这种情况不用慌,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就好,LZ就写到了最后才交卷orz......4.法语240

因为本科小语种专业,所以外语选择武大自主出题的法语240。这一部分没有参考,我只找到了一篇10年的经验贴,过去比较久了武大的题型也发生了变化,这一部分主要说一下我自己的备考经验仅供参考。

参考书:(1)词汇《快速突破法语9000词》以及《TEF-TCF测试听力词汇解读》,两本书都是周力老师的,不过周老师本人不是很推荐硬背单词的方法,但也承认这种对底子薄弱的学生短时间内有效果,其中词汇解读这本对加强词汇理解、关注词汇搭配方面很不错。(PS:我现在是Madame周的脑残粉,周老师推荐从阅读和平时的练习中积累词汇)(2)语法:武大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很重视,语法书使用的是周力老师的《法语语法全解》,此外语法练习部分还有郭以澄的《大学法语考研必备》(这本书练习很全推荐)、陈建伟《法语语法练习800》以及《法语词汇练习800》,因为我自身底子很差,也把专四的语法选择题部分重新做了一遍(3)阅读:使用的是《法语专八阅读快速突破80篇》,一天做两篇(4)翻译:李军的《法汉汉法翻译训练》(5)作文后期每周一篇练手感,总共写了八篇,同时找了同学帮我修改。

真题:由于武大16年开始封题,所以只买到了15、14、13、12年的真题,真题主要分成两部分50分客观题,50分主观题。主观题每年都是法译汉15分、汉译法

15、作文20分。翻译部分关注时事,难度较大也是主要扣分点。作文要求最少三十行,题目通常就是一个一句话的问题。客观题部分变数较大,但我统计了一下,阅读一定会有,选择题的概率也很大,选词填空都很简单但不一定会出现,词义辨析有难度,如果出现阅读+resume模式只能祈祷自身实力过硬了。在这里要感谢我的学霸同学帮我分析真题,建议大家对真题拿不准的多问老师和同学。

重点:今年17年考的13年的真题原题,一个字没有改动,所以选择法语的学弟学妹真题一定要重视,要确保每张试卷吃透,我估计我的客观题部分应该没扣什么分,所以主要失分点都集中在了主观题,汉译法涉及的词汇接触的少。

5.专业课一:617综合知识

(1)其实选择考学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喜欢大语,《大学语文》我用的第四版,比第三版少的文章后期自己补充了一下。大学语文第一遍是通读课文,第二遍开始一边背诵一边对使用《大学语文导读》对课文解析进行补充。每一篇课文后的课后习题都必须做,因为很多年的真题都是直接选取的课后思考题,我想原因也很简单,老师想考你的不仅是对他给出的解析的记忆,而是你对整篇文章中心思想,艺术手法的理解,《大学语文》复习后期就是背诵自己整理归纳的要点,答题采取总分总模式即可,我的规划是每天四篇课文同时复习前一天的课文内容,在归纳的过程中记核心关键词。最后一周复习的时候可以快速的将所有课文过两遍。同时推荐用古诗文网对解析进行补充。百度百科对文章的赏析用来理解文章也很不错。

(2)政治、经济和法律基础

经济部分使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而且理论部分只考宏观经济。同时要结合时事要点以及政治的内容进行复习,比如今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属于政治复习时的送分题。参考书的《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可以过一遍。《法律基础》内容多且杂,在背的同时要注意法律的基础概念,第二三章是整本书的提纲,后面所有的实体法都是围绕它展开,这一本书我基本就是背了忘,忘了背,后期基本没怎么复习它。今年的法律题目考到民事责任时我只记得基础概念,因此这一块不能掉以轻心。

6.专业课二:809新闻与传播学基础

(1)新闻学:

除开参考书,建议补充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刘建明《新闻理论应试纲要》,看完这些书和参考书以后就可以对新闻学专题进行整理了,整理专题的同时可以看看真题,在往年的试题中辨析题出现的比较多,这就要求在整理专题的时候要汇集各家观点,明白武汉大学老师的倾向。但是专题也不宜多,我整理了大约12个左右的核心专题。

今年考试给我的感觉是老师更在意通过对大段相关的理论材料来考察你的理论基本功而且更多的和传播学相结合,因此我感觉自己在答题的时候都没有用到新闻学的知识.......这也表明新闻学和传播学本来就是一家,只是传播学范围要更广。对于新闻热点,各大新闻传播学考研公众号都会帮忙分析,因此不用耗费太多精力关注,考试的时候热点能用到是很好,但没有用到也不意味着就很差。

(2)传播学:

这一块的复习我个人认为比较难,使用的书目除《传播学教程》和《单向度》新版外还有胡翼青的《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

今年考到芝加哥学派的时候......我正好前天晚上说绝对不会考它,真是比较蒙,但是正好突出了学术史手册的作用,看这个本书的时候要结合流派来看,这本书对于建立学科框架有帮助,但不用背诵。

《传播学教程》是整个809的重头戏,可以说是每一句话都有价值,重点理解效果理论以及大众传播的相关内容。但同时因为比较老了,所以网络相关内容比较少,网络方面建议补充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的下编,这本书把重要理论在网络环境中的变化都进行了归纳总结。

单向度的新版换了名字是《批判视野下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补充了不少思想家,这本书我是硬记的,很多理论都看得不明不白,每一个思想家我只记了他最重要的思想贡献以及能适用的地方。

7.复试:

我的复试并不是很理想,面试时自己挖的坑并没有填好,老师问的问题都十分犀利,但基本都围绕着我的简历以及我上一个回答的某个关键词而来,没有问什么常规性问题。笔试真的就蒙了,往年没有考什么技术性题目,因此我完全没准备,有三十分左右没有写,但好险还是及格了。口试因为完全没准备,法语没说一句完全正确的,但好在小语种老师给分比较高。

附笔试题目: 1.为什么要进行数据压缩?数据压缩的原理以及常用格式及其特点(20)

2.简述各类显示器原理特点以及相关参数(20)

3.如何理解即时通讯工具,评价当前我国即时通讯工具公众信息服务的现状(30)

4.论述数字化背景下得传播伦理(30)

篇6:2018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经验、复习指导

考试科目及招生人数:

考研经验及参考书目:

冬去春来,花开的季节又来了!看着窗外校园美景,心中不禁想起刚过去不久的考研生活。那时候的日子想想都觉得美好,因为它让我觉得生命充实了很多。我想将自己去年的那段时光记录下来,并且与大家分享;一来算是纪念自己的考研青春,二来也是希望这些经历能帮助接下去考研的学弟学妹们!好了废话不多说,下面主要还是讲讲新闻传播考研的复习过程吧。

首先,考试科目:“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和“新闻学与传播学实务”。

其次指定参考书:

603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

1、《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人大版,2000年1月第一版;

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人大版,1999年11月第一版;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3、《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人大版,2002年11月第一版;

804新闻与传播实务:

1、《现代电视新闻学》,叶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3月版;

2、《报纸编辑学教程》,郑兴东,人大版,2001年12月第一版;

3、《广告学概论》,陈培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4、《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实务》,纪华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

5、《广告心理学》,黄合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版

关于新闻传播学考研专业课复习

新闻史:

(1)框架最重要。章节和章节,事件和事件,事件和背景,事件和人物,都需要联系起来,不然背到最后思维混乱到一塌糊涂是必然结果。比如说,关于新华社的发展,从十年内战开始,贯穿了整个现当代史,每个章节都有介绍,不要分开来背,集中记忆。比如,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与改进,包含了三部分: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新闻业务的建设和新闻教育的展开。这三部分又各有展开。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考试的时候当然不会让你论述整个工作和业务的探索和改进的过程,但是由于复习资料往往会忽略掉这个大标题而直接展开这三部分,容易让同学混乱掉这三部分的关系,以为是不同的事件,其实他们是属于一个时期的同一个大的事件。

所谓框架,就是课本的目录,搞清楚目录,然后在目录下面再做展开。

(2)所谓重点。很多同学觉得新闻史抓不到重点,内容很多很零碎。老师要考察的重点其实很简单,就是此时期的主流。例如,老师是不会考你十年内战时国统区的新闻事业的,也不会考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是怎么争夺新闻阵地的,不过这些做为背景资料和批判对象,还是需要了解一下的。不知道这么说大家能不能看懂,再具体一点,就是,在清政府和维新派之间,保皇派和革命派之间,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你猜老师会考你哪个呢?这所有的里面,我党的政策,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我党的著名报人,我党的新闻思想,是重中之重,要善于用国民党的一些事件来反衬我党新闻事业发展过程的英明和无限艰辛,以及取得的结果之重大。

传播理论:

(1)框架和总结最重要。我直接举例好了。关于有限效果论的研究总共分为三个方面:传播流的研究,霍夫兰的“说服性”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是《人民的选择》《个人影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响》《创新和普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做为传播流研究的总结性著作。如果这样整理出来,框架就十分清楚了,我相信很多同学都忽视了“使用与满足”研究同样也是有限效果论的一部分。如果同学能将框架整理出来,在框架的基础上慢慢的填塞进内容,那么复习效果一定很棒。

(2)善于用传播理论来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其实传播理论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同学们特别是跨专业的同学一定要学会用理论来分析现象。这是厦大考查的重点。看过真题的同学都知道厦大不会考你会不会背某个理论。关注新闻很重要,同学们要学会使用你背的理论来分析各种各样的新闻事件和新闻现象,这对于专二的复习也是同等重要的。

(3)重点。依旧是主流,马克思新闻观、新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贯穿始终。比如,大众社会论,这是基于精英史观的理论,了解知道即可,不用花大量时间记忆,但是一定要知道,并且记住书上是怎么批判这种观点的。另外,这本书的所有内容总结成一个词组就是借鉴和批判,这本书上介绍的都是资本主义传播理论,请同学们一定要把握住你们复习的方向„„

总结:课本是重点,紧紧的结合课本,如果你课本还没有理解复习到位就操心着要不要找点其他的什么背景资料来背背增加点课外知识,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这些全是白费劲。虽然厦大考试考能力和知识面,但是厦大考的重点是他给你的书单,而不是其他的什么扩展知识。先抓到你能抓到的分数,再考虑其他的东西。

新闻与传播高分考研辅导丽丽老师:电话(微信)要三三六六六三三九零三

篇7:2018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经验、复习指导

一、集训营辅导

考试科目以及招生人数:

参考书目: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袁军、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本)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雷跃捷:《新闻理论》

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修订版)雷跃捷:《媒介批评》

梁一高:《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修订2版)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谭云明:《新闻编辑》 王振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 赵玉明:《广播电视辞典》

334新闻与传播综合能力 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 沙莲香:《传播学》 李彬:《传播学引论》 邵培仁:《传播学》

沃纳.赛佛林等:《传播学理论:起源、方法及应用》 戴元光:《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

考研经验:

我本科就读国际关系学院新闻传播专业,考研时选择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第一年由于对考研这件事还没有太强烈的内驱动力,只是作为一个选项去尝试,没有太努力所以妥妥地落榜了。继而心有不甘遂开始了二战。接下来说说作为一个二战狗,能够给各位分享些什么。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1、考研是什么

我觉得所有打算报考2016年和2017年研究生的学子先好好想想这个问题。就好像哲学中最重要的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儿去。之所以要搞清楚,是因为考研是个艰苦的过程,尤其是在最后的一个月里。这个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的因素影响而放弃了考研,比如周围谁谁谁拿到了几个offer,哪个大企业来学校校招了或者自己的研友放弃了考研影响了你。当你搞清楚了考研对你是什么之后,就能在之后怀疑自己考研初衷想放弃的时候,重新劝服自己坚持下去。

确定了之后,把这些理由写下来,贴在你的复习的桌子前、写在你背书时面对的墙上、窗户上,时刻提醒自己。

2、如何获取考研资源

虽然并不建议大家必须要报一个考研班,但是报考研机构的好处就是,很多信息、书本他会替你收集、整理,也会请一些老师来讲课。如果你报了,好好利用这些资源,在北大专业课尤其是新传方面新祥旭比较好。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此外,心态要摆正,师兄师姐或者导师给予你考研方面的信息一定要予以感谢,即使没给予你,但至少给予了你接触他们的机会。这对于初试或许没太大的帮助,但在复试时就会体现出很好的效果。

3、学习方法胜过学习内容本身

考研英语的心得,第一次英语考了66,完全是方法的错误,只顾着背单词没研究真题。第二年的英语几乎没怎么看过单词书,主要使用了英语二真题。吃透真题比背单词有用多了,近来在图书馆看到很多参加2016年考研的师弟师妹又开始捧着各种单词书开始背,我真的很想告诉他们背单词书基本没多大的用处,可是说了他们也不信,我觉得你们可能也不会信,你们或许会反驳说单词是基础,没有词汇量怎么读懂阅读?我同意单词是重要的,但是背单词书这个行为属于吃力不讨好,A到Z能不能每个LIST都过一遍首先是个问题,其次背完了你会用么?

在这里我就说个我的方法,就是吃透真题,把真题里的陌生的单词、词组背出来,然后就朗读真题。我每天早上7:30-8:30朗读历年真题的阅读或者完型,连续这样做了三个月多,很多阅读都几乎背出来了,这一点不论对我的语感还是写作都有了很大的帮助,而且在专业课的考试中也用到了朗读的真题有关媒体的一篇文章。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英语作文的话从11月开始,每天晚上我都练习一篇大作文,或者一篇小作文,到了十二月每天大小作文各一篇。开头、中间、结尾分开来联系,直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模板能够用熟。

4、考研之后的决定

对于还没有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学弟学妹,这个问题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里主要针对那些参加了2015考研但是没有考上的学子。考研之后,考研这回事就成为了过去式了,我们需要去思考的是未来怎么办,在这里要明确认识到考研不是人生的必要条件,只是一个充分条件。如果考上了理想的院校,的确会成为你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如果没考上,那又怎么样呢?你的人生不会因此变得苍白,变成一张废纸,只要你努力的继续走下去去工作去努力,也会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且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是那两年就能把这辈子所有需要的知识都学完,活到老就要学到老。而且现在有很多的在线学习的方式,比如国外的coursera、TED。

那对于没考上学子,和我一战失败一样,基本就这样三条路。

1、选择二战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打算二战的同学,现在还不用急着开始,可以先总结自己失败在哪儿,定好一个复习计划。其次是吧本科的毕业论文写好,这个将会成为你在二战时证明你学术能力的一个筹码,也是你对自己本科四年最好的一份总结。我在决定二战后,就全身心投入到了毕业论文的写作中,然后获得了优秀毕业论文,这个证书在二战中甚至在我之后的找工作中都提升了我在他人心中的学术能力较强的印象。

2、找工作

考研一结束。不管最后是否初试是否通过了,都要去好好地找工作,别把这段时间浪费了。特别是今年开始考研的时间和初试成绩公布时间提早后,离放寒假还有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还是有很多企业会招聘的。争取拿到几份OFFER,拖到了过年后再签约,这样就能够根据初试的结果来决定未来的去向。多条腿走路,一定好过死磕考研这一条路。

3、准备出国

但一般美国英国的学校在考研结束后就截止了申请或者离截止申请的时间都不远了,如果语言成绩和相应考试成绩都还未准备好的话,建议这些同学也是先找工作,可以选择一些不是很忙的工作,再准备考研或者出国。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最后呢,就送大家一句古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考研是个磨练的过程,不论最后成功与否,对自己都将会是一个升华。

篇8:2018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经验、复习指导

2018考研心得: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硕

士经验分享

考研的复习时间还有不到40天了,去年这个时候的那种紧迫感我依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回想那将近一年来的考研时光,让人既辛酸又怀念。下面我就说说我自己的考研经历吧,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带来一定的帮助。

我初试分数为391分,英语70、政治71,专业课分别为123和125,复试结束后总分为399,这样子的成绩还是比较满意的。

我报考的是中山大学的新闻传播学,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也是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

篇9:2018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经验、复习指导

【学习方法篇】

一、英语二(86)具体复习安排 单词关:从3月份到9月份,每天都会看网络视频课刷单词,一天一个单元,大概刷了四遍,再结合真题,考研词汇也就弄得很明白了。从9月到12月,单词就不能花费大量时间,一般时间在午睡后的半个小时,方式主要是通过翻看,不强求记忆。

阅读关:9月份前我一天两篇,第二天早上反复读昨天做过的,熟悉单词。9月份开始后,开始用真题试卷复习。由于英语二的真题不多,所以大多备考英语二的都会从英语一开始做起。我选择从10年的英语一试题做起,专门做阅读,每天一份四篇,认真订正看解析。这套试题前后也做了两遍。后续就是将英语二真题做了两遍,除了作文之外都做,并且注意掐时间。考前一个月做了几套模拟题,觉得和真题差距很大,就不推荐大家尝试了,以免打击自己的自信。考前可以把所有真题拿出来好好看看。补充一点,一定要充分利用考研机构录制的视频帮助学习。

翻译和作文关:翻译和作文均在10月份后才开始准备。英语二翻译相对来讲不是很难。至于作文,我一直跟着是视频课,最后阶段冲刺背书。因为时间不够,我英语作文练笔不是很多,所以可能这是我复习过程中一个不足吧。

Ps:总结一下,我的英语复习过程,大概是视频课+看辅导书+自己做笔记+识记这几方面组成,前期的英语用时比重可以多一点。而专业课背诵和政治复习开始后,没有那么多时间看英语,则需要自己挤出碎片时间高效复习。

二、政治(66)具体复习安排

由于我高中是学理科,所以复习时候为了保险,八月中旬就开始复习政治了。复习的时候马原和毛概看过视频辅导课,然后反复看书和刷1000题,直到考前一个月。考前一个月开始做冲刺卷,背诵大题。政治按部就班地复习,就不会出错。前期政治复习时间不能太长,不能挤占专业课和英语课时间。越到考前,越要加大政治复习时间配比。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政治属于一门可以“突击”的考试科目。

三、专业课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334(121),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440(136)两门专业课其实不用严格的进行区分,因为有些内容是相通的,并且复习时候最好同时进行,混着来,不能光复习一门而忽视另一门。此外,针对有的同学是跨专业备考,刚开始可能会有点慌,不过大可放宽心。我本科也是学新闻传播的,然并卵好吗?上课根本没认真听,考研仍然从头学。

考试大纲可以去官网找去年的,每年考纲变化不大,复习的时候可以随时参考。334,综合能力,通俗来讲就是偏传播学知识的内容。一般是考试第二天上午进行,考试题型是简答题、论述题,没有名词解释等题型,这意味着334复习方法不用抠很小的点去背,而是需要去把握框架、理解理论。440,业务基础,可以分为三大板块:中外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题型这几年一直多变但正趋于稳定,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业务写作题。相对334而言,440更强调一下基础知识记忆,记住了就是分。(一)参考书

复习首先就是要从看参考书开始,虽然很多机构列了很多书,但是我后来发现大部分书不用细读。下面给一个我用过的书单,供参考。【334】

精读书目(认真研读,前两本每一句话都要看):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①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二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②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③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略读书目(大致翻一翻就行了):

①邵培仁、陈兵《媒介管理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②王军《传媒法规与伦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③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12;选读书目(跨专业、有时间的可以拿来看): ①李彬《传播学引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③许颖《媒介融合的轨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40】 精读书目:

袁军、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雷跃捷《新闻理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王灿发《现代新闻业务基础教程》(第二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选读书目: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五版),复旦大学出版社;曹林《时评写作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二)具体复习安排

3月初-6月底,主要是把参考书浏览一遍。看书重在把握结构、框架,不要去抠细小的知识点。边看书,边在书上做标记、圈重点,并且要在笔记本上整理出所看书的框架,不求工整,只求能帮助后续复习理解回顾。这四个月,我因为学校课程原因,零碎时间复习状态并不好,也希望各位吸取我的教训改进。

7月初-8月底,这个时期是要开始整理笔记。会有人问到底是自己整理好,还是直接买学长姐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因人而异。有的人逻辑能力强写字快,整理起来得心应手,就适合为自己量体裁衣定制一份笔记。就我而言,我的440是自己整理的,手写了整整一个7月;334整理了一小部分,时间来不及只能直接背学长姐的参考资料。所以我给出一个面向大多数人的建议:选择一两本质量有保障的学长姐参考资料,直接在上面进行批注,节省时间。我用过夏日之阳的资料,内容质量不错,内容充实讲的很透。至于其他机构或者个人的资料,我没用过,所以也没资格评判。但是这里给大家提个醒,选择辅导资料的时候一定要多问问资料质量和反馈,不要盲目追求资料的多,选择一种质量好的资料吃透效果会更好。整个七八月我一直在整理笔记、看笔记,这些工作无非是需要大量时间、前后联系、多思考,没什么捷径可言。

9月初-10月底,背诵开始,看论文与真题。背书就是一个人拿着小椅子坐在教室走廊背背背了,每天给自己定个目标,背多长时间,多少内容,背诵时候多琢磨技巧,比如“提字法”(提炼字编口诀)、“框架法”(政治、经济、文化之类或者5W就是框架思考问题)。看论文,看的是名家、大家的最新力作,陈力丹、喻国明、陈昌凤、彭兰等学界大咖,熟悉他们关注的热点和写作的行文思路,好的观点、案例要着重记录。我推荐将论文在网上打印出来,很便宜,纸质版便于批注且利于多次查阅。看真题,就是要知道考试的内容,我们复习的目标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覆盖最大范围的考试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效率,不要去做无用功浪费时间。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11月初-考试前,背诵依旧、论文依旧、整理热点、开练论述和实务。背诵的话我用了一个背诵周计划的表,是学长圈出来的考试重点,划定一周七天背诵一遍,各位也可以试着自己做一个。这一时期的看论文除了行业热点,还要重点看中传老师自己出的论文,因为他们的论文与试题有很高的相关度。举个例子,今年的案例分析题我就是直接用的电视学院老师的论文。整理热点,可以从各类考研公众号整理,也可以从论文里整理。这个阶段我报了一个觅游的冲刺班,内容有帮忙改论述题和模拟考试,用处都很大。论述题不是靠看能写好的,论述题强调“形式重于内容”,1分=40字左右,30分的论述题就是一篇1200字左右的小论文,论述题有很多门道,具体的我在这就不说了。实务方面,中传考试的有消息、策划等,评论到现在还没有考过。我练习的篇数不是很多,主要跟的是“考新闻”和“爱传播”两个公号在练,“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拖鞋哥还做了个公益的业务抢救讲座,获益匪浅。说了这么多,只是想告诉你们,考研不是考背书,不能只关注书本知识,要关注新闻热点、学界热点,这些都会成为你考试时候的案例。另外,提一点教训吧,希望大家注意并且想办法解决一下吧。我看公号热点其实不是很多,一来我关注的公号太多,二来不带手机上自习,时间难以分配。我的热点知识一部分来自论文,一部分来自辅导班热点课程,所以如何处理看公号、自习、休息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好好规划一波。【窍门技巧篇】

1、每天多门课程复习交叉进行,多种方式交叉进行。英语、政治、专业课,不能因为一门课忽视另一门。学习长了会枯燥,看书、做笔记、看网课、背书、都可以交叉进行,让自己学习效率更高;

2、笔记我建议使用活页笔记本或者A4纸直接整理。我买了一垛A4纸来写笔记,一来便于翻阅,二来便于随时修改补充。

3、善于总结、归纳、调整。一段时间的复习,自己要进行梳理,想一想复习的效果如何,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不断修正自己的复习方案,达到最优解;

4、小技巧、小手段用起来。比如背书的时候拿个录音设备录下来,走路或者睡觉前听熟悉一下。再比如用个便利贴将当天复习的东西整理随身带着,没事拿出来看看。总之,这篇经验贴基本上描述了我备考初试过程中的一些方法、时间节点。具体到某一单项,比如背诵,比如论述题,又有很多东西可以展开讲,这里就不赘述了。很多人会觉得第一次考研,没有经验什么都不懂。我在备考中其实一直在回顾三年前我备考高考时的状态、方法,总结当时哪些地方自己做的不好。以过去的自己做参照系,不断扬弃,提高复习效率,你们也可以试试这么做。以上,就是我初试备考经验,希望给18级的你们一点启示吧。说的再多,也是我的,真正动脑动手去做了,才是你的。少说话,多做事。愿你们这一年风雨兼程,中传再会。

上一篇:3关于成立“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的通知下一篇:甲方结构设计师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