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群众文化在社会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024-05-16

浅谈群众文化在社会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精选9篇)

篇1:浅谈群众文化在社会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群众文化在社会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庞亚军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装点艺术人生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这种精神上的追求大大推动了我国群众文化的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已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人们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可以实现内心世界的变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自身人性与人格的健全发展。

篇2:浅谈群众文化在社会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群众文化自身建设

近几年我国群众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新一届政府提出了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但如今基层群众文化基础建设还很薄弱,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美育的需求也随着城市居民的增多,收入的不断提高而日益增长,群众文化建设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了满足这种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必须大力发展群众文化,通过群众文化的建设,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提高广大群众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加强群众文化专业队伍建设

加强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用人所长,人尽其才,关键是要通过改革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机制,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性发挥出来。群众文化要担负起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职责,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一支有过硬专业知识的专业化队伍,这支队伍的领导者要具备优良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懂得开展各项文化艺术活动的方式方法,有人格魅力,有领导艺术,尊重人才,尊重艺术规律。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必须依靠专业骨干力量,促进管理的专业化。队伍的建立、活动的开展、素质的高低、长效持久是文化队伍有没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在新世纪激烈的竞争中,要想繁荣群众文化事业,就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人才,这是摆放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加强群众文化硬件设施建设

硬件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必要条件,文化部对三馆都作了等级评定,明确了一系列硬件规定,因此政府和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重视群众文化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群文工作者要不断拓展群众文化设施建设渠道,争取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多方面资助,拓宽群众文化社会办的新思路,全力构筑群众文化新平台。

(三)创建特色群众文化活动

要创新载体,打造群众文化特色品牌。不断研究、不断实践,坚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活动的同时,打造创新型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四)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群众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他们既是群众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群众文化的受益者。群众文化活动的感召力、生命力、群众受审美教育的程度最终取决于群众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在群众中要积极培育一支业余骨干队伍和文艺志愿者队伍,他们能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让更多的`群众在活动中感受艺术的熏陶,得到心灵的净化。

二、群众文化与审美教育

群众文化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让人民群众从中受到教育,接受善与美,因此,社会审美教育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美育目光要放在人民群众和社会青年身上,用社会美育弥补学校美育的不足,使人随时随地都有享受美感教育的可能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群众文化不只是为了活动而开展活动,更重要的是发挥它的社会审美教育功能,使广大群众在自娱自乐中得到审美教育,懂得创造美,鉴赏美,从而提高修养,净化心灵。

(一)群众文化的审美教育方式。

作为面对人民群众的社会审美教育来说,有着比学校美育更为广阔的活动天地和更广泛的活动内容。群众文化的审美教育功能是通过各种活动体现的,在参与实践活动中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各种群文活动方式都是培养审美 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鉴赏真、善、美最丰富的社会实践。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式是多样而具体的,形象是鲜明的,生动的,这就更能直接的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科学、文化艺术知识,提高其道德水平和审美意识。在文艺辅导、演出中群文工作者要在语言、表情、动作,神态等各个方面有意识的去传达美的形态。在美术作品展览活动中,不只是专家学者在开研讨会,还可以组织业余骨干和广大群众。在演讲、比赛等活动中要大力宣传能震撼人心灵美的美好事物和社会现象,同时还要在生活礼仪、工艺、插花、服装设计、生活装饰用品设计等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培训、讲座、竞赛活动中传播美。因此要始终牢记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的目的是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去发现美,创造美,按照美的规律养成和体现心灵美、行为美和语言美。

(二)群众文化的审美教育功能

审美教育不仅对个人的思想、品格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作用,而且能够激发人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因此要大力宣传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在社会审美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它们能直接担负起对人民群众的社会审美教育重任,充分体现它们在群众文化实践活动中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审美教育功能。

社会审美教育之所以成为我国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于它具有自己的特点,即:以美育人,寓教于美。这就是说,美育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需要采取有约束力措施,也不同于多数宣传教育那样运用伦理的、说服的方式,而是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享受中,通过美的形象唤起人的情感共鸣,而群众文化工作的特点就是举办各种这样的活动,使人民群众在赏心悦目、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接受美的熏陶。政府主管部门,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及群众文化专业队伍,应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去看问题,履行自身社会审美教育的职能,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不断的实践创新,把“美”传授给广大群众。引导群众实现生活的艺术化。

三、结语

篇3:浅谈音乐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作用

音乐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所能起到的教育作用往往是最直接、最动人心扉的, 它往往超过其它姊妹艺术而发挥出强大的组织力量和鼓舞作用。自古以来, 无论中外, 都对音乐的教育作用给予高度的注意。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倡音乐教育的大师。他说:“广博易良, 乐教也。”意即利用音乐陶冶青年的性格, 使其有文质彬彬、温良敦厚的君子风度。古希腊人说, 体育和音乐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平衡和健康发展的两个手段。柏拉图曾说过:“音乐是一切国民的必修课。”也就是说, 音乐教育具有其它教育所无法替代的育人功能。欧洲中世纪以后的大学, 更把音乐列为四个主要的学科之一。经常接触优美音乐的人, 其思想感情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形成健康的心灵。

一、音乐对情感的教育作用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 它能深刻地作用于人的意识, 体现一定的德育功能。音乐是以引向信息传情达意的, 优美的乐声能够调节和平衡人们的感情, 陶冶人们的精神世界。音乐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自然起着别的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抓住音乐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三大基本特征, 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 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理解音乐的内涵。如欣赏名曲《二泉映月》, 学生会产生痛苦、哀伤、渴望等不同的情绪变化, 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又如欣赏《梁祝》时, 同学们会被这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深深的吸引、打动。这些健康的音乐作品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 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他们乐观地对待人生, 坚定地对待失败, 充满信心地对待困难,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二、音乐对思想品德的教育作用

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 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 音乐在实现思想教育作用时, 并不是靠强制的方式, 它依靠音乐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 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 震撼学生的心灵, 对学生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冼星海对此有过非常精彩的描述:“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通过音乐教育, 从而产生了对参加各种有益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有助于抵制腐朽丑恶的东西的侵蚀, 帮助学生区别真善美和假恶丑, 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例如, 歌唱艺术中, 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必须敞开心扉, 用真情把音乐作品的思想表达出来。一首富有律动, 感情温和的《摇篮曲》, 是非常纯洁的母爱之声, 能唤起母亲对孩子的热爱体贴;一首庄严雄伟、刚毅豪迈的《北京颂歌》能唤起人们对祖国和大好河山的热爱;一首《血染的风采》能唤起人们对军人的敬佩和爱戴。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 人们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可爱;听施特劳斯的《维也纳圆舞曲》, 人们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从《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声中, 可以想象到那个春风和煦、明月当空、山水相连的动人画面, 并从内心感叹祖国山河的无比美好;《义勇军进行曲》给人以奋进的力量;《黄河大合唱》又使多少人受到鼓舞。那亲切优美的民歌、色彩斑斓的民间器乐演奏, 如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清新华彩的广东音乐等, 不仅能够使人获得音乐的美感, 更使人产生一种由衷的民族自豪感。总之, 良好的音乐素养, 对于年轻人良好品德和性格的形成, 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状态上来看, 音乐是一种形态、行为和观念的三维道德存在;从历程上来看, 音乐是一种道德文化的历史存在;从内构上来看, 音乐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对应着人的德性。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 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也是人的道德品性的一种反映。音乐之所以能给人以美, 就因为它内涵德性。音乐之美, 实为道德之美。音乐是一种德育语言和德育情感方式、是一种德育思维方式和德育行为方式。音乐直接参与内在德性和外在德行的积淀和建构, 为德育过程提供逻辑起点。德育作为意识流动的特殊运作方式, 实际上也是一项美的活动, 按照也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

三、音乐对智力发展的教育作用

有人认为: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音乐可有可无, 学它会浪费时间。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恰恰相反, 音乐是启迪智慧的钥匙, 能促进智育的发展。音乐对发展我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而丰富的想象力又是人们事业成功的基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 “音乐家给我的比任何科学家更多”。加拿大物理学家赫兹堡博士认为, 古典音乐可以激发科学想象力, 得到自然世界隐秩序的情绪暗示。研究表明, 好的音乐能促进脑肽物质的大量释放, 这种物质通过情绪的调节, 来促进记忆力的增强, 促进人的形象思维。大量事实也证明, 正确的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的发展确实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古今中外许多名人, 如孔子、爱因斯坦、列宁都酷爱音乐, 可以说音乐对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爱因斯坦说过:“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 如果我在早期没有接受音乐教育, 那么无论什么事业都将一事无成。”研究表明, 初生婴儿在哺乳活动或睡眠时听一些优美、愉快的音乐, 可以使婴儿提前讲话。学校音乐教育, 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 扩大知识面。音乐课让学生欣赏和唱歌时, 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都会得到发展, 思维会变得活跃起来。让学生弹奏乐器, 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 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实践也证明, 喜爱音乐、经常参加音乐活动的学生, 大多感情丰富, 兴趣广泛, 思维敏捷, 语言表达力强, 具有活泼、乐观等方面的性格特征, 而这正是当代青年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正确的音乐教育对学生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还可以医治疾病。我国古代名医朱震亨说:“乐者, 亦为药也”。马克思也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一些歌唱家、指挥家比其他职业的同龄人显得更年轻一些, 这是因为音乐对他们有一种怡情健身的作用, 学校的音乐教育与学生的身体运动结合起来, 如自由体操、广播操, 不仅发展学生音乐感受能力, 而且锻炼了学生体质, 使大家精力充沛。舞蹈表演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把抽象的音乐通过形体来表现, 促使学生头脑变的灵活, 身体协调。音乐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记忆力。记忆是人类的思想与活动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基础。音乐活动本身离不开记忆。作曲者记忆素材, 演唱 (奏) 者背记乐谱都是直接的记忆活动, 而欣赏者在倾听音乐时的知觉、感受及其想象、联想等, 也是以记忆为前提的。同时, 音乐活动又促进和培养人们的记忆。在音乐活动中, 不论演唱、演奏和欣赏音乐, 都强调人们聚精会神, 而且引起记忆、思维、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四、音乐对审美的教育作用

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对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音乐能把千锤百炼、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凝聚呈现为明显直观、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 因此它在提高审美感受能力的同时就给人以教育, 不仅仅对智力开发给予有力的促进。如:提高联想、幻想和创造性想象能力, 提高抽象思维、敏捷推理的能力, 提高对于外来信息的记忆、反馈能力等;而且对各种非智力因素如:自制力、毅力、细心、专注的适度培养以及性格、情操方面的塑造, 都具有深远持久的作用。在原始公社时期形成而以后保存在奴隶主子弟教育项目中的“乐”, 就是音乐发挥其审美教育功能的古老而朴素的形态。

篇4:浅谈群众文化在社会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艺术教育 素质教育 创新意识

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整体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攀升,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了重新的审视与定位,在此社会大背景下,国家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在今天的重要作用与现实意义逐以突显。素质教育下的艺术教育理论一直在争论当中,而主观的认识不清必然会影响到客体的发展,所以为了更好的研究和探讨艺术教育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我们有必要对素质教育下的艺术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进行重新的认知与阐述。

1960年,苏联的航空航天技术发展迅速,卫星上了天。美国反思后认为是艺术教育出现了问题,随后制定了著名的曼哈顿零点计划加强艺术教育,培养创新能力。2004年,美国政府又启动了白宫计划:艺术与科技创新计划。 1987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艺术教育法》决定在今后十年里为艺术教育投资19亿法郎。该决定还把每年5月18至23日定为法国中小学艺术周。1994年美国政府以法律形式通过《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该法令把艺术课程(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剧院艺术)增列为美国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美国多数学校都把艺术作为必修课,学生必须拿到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 艺术教育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它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整体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们对艺术教育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与艺术教育功能效应的不断开发,时代赋予了艺术教育更重更新的历史使命与责任,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艺术教育健全人的心理结构,填充主体精神空白

尤·鲍列夫指出:“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局部性质的话(例如道德形成的是道德规范,政治形成的是政治观点,哲学形成的是世界观,科学把人造就成专家),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就完整的个性” 。在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一方面造成了物质生活的巨大进步,使人类生活的基本资料得到了极大满足。另一方面,科技社会和工业生产使社会分工越加细化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高效率强负荷的学习与工作压力,给人类造成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不同步,极大的造成了人的心理扭曲,人性被迫分裂,特别是在当下的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物质拥有的多少成为了衡量主体成功的标准,导致人类的精神生活极大失衡,从而在人性的建构上出现了缺陷。而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正是通过艺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健全人的心理结构,满足人的精神生活之所需,促使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均衡发展。培养人的完美品格。

2 艺术教育乃创新意识之根源,注重感性思维的培养

21世纪将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当前国际竞争,实际是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在知识经济大潮中占得先机,谁将有更大的发言权,但要正视的是,我们缺乏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无论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处在落后的境地。作为人才培养的教育,培养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新型人才为当前之急需。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大师、哈佛大学教育学家加登纳在解析“创造力”的时候曾详细论述过“创造力”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成年人的创造力普遍会比幼儿时期低很多,原因在于社会行为的惯例与规则约束了成人创造思维的发展,要改变现状,只能由无统一标准各种形式的艺术来给予人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并从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哲学以及其他认知科学领域的观点进行了详细深刻的论述。

艺术教育之所以在现代社会的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就因为它可以培育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通过艺术教育活动,既能让学生的脑功能和思维功能协调发展,同时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直觉、灵感、想象、创造等创造性思维。

3 艺术教育修补艺术文化传承的裂痕,推动艺术文化的发展

世界著名音乐评论人诺曼·莱布雷希特曾经在《谁杀了古典音乐》一书中开宗明义的断言音乐界是被“性、谎言、商业”所摧残,它们灭杀了古典音乐,造成今天古典音乐的尴尬现状。在笔者看来这是个扭曲的见解,原因有两个,一方面音乐不过是历史长河中不断新生的东西,任何艺术都有其产生的时空背景,现代人有没有必要把生活中西方歌剧、交响乐的比重,维持在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或浪漫主义时期,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来讲。另一方面,古典音乐在现代人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少,根本原因应该在于没有欣赏古典音乐的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的减弱。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在古典音乐上有所体现,在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上表现都很明显,特别是在文革以后,出现了“文革不敢听,现在是听不懂”的局面,我国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出现了裂痕,并且在现代社会这种裂痕越来越深,越来越宽。为了修补裂痕,艺术教育应该承担起本体的责任,将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广为传播与传承,也只有在全国国民整体艺术素质提高的前提下,才能推动我国现代艺术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处处长在2006年度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发言》,2006年

[2]尤·鲍列夫.《美学》,198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

[3]霍德华·加登纳著,兰金仁译《艺术与人的发展》,1988年光明日报出版社

[4]郭声健 .《艺术教育》,2008年教育科学出版社

[5]彭吉象.《艺术学概论》,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篇5:浅谈群众文化在社会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现在的经济全球化已经发展到国家、市场、经济互相结合的阶段,国际上各大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也日益激烈。与此同时,企业文化的出现,决定着每个企业发展的趋势和兴旺,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司的兴衰与成败与自己的企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虽说企业文化是个比较新颖的话题,属于新兴的社科类话题,但它却对企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关键字:企业文化;企业发展;重要性 1 企业文化构建的必要性

1.1 企业文化是公司发展的灵魂

在当今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经济时代,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长期发展的精神支柱,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一点都不为过。一般来讲,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指这个公司企业的员工形象和企业发展中的领导精神,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凝聚人心,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反映这个公司的公司形象,还可以进一步说明这个公司的潜在实力与历史发展成果,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不是短短时期内企业的成败结果,而是从这个公司的建立到现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驱动力。所以要想深刻的认识和分析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首先要从头到底的了解这个企业与公司,达不到刨根问底,也要做到清晰认识这个公司与企业。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重要的资源和财富。以企业文化助推企业的发展,以文化决定市场,这也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1.2 企业文化的内涵

如果要了解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的内涵所在,首先先要知道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大体上讲,人类发展到现在,文化的始终存在反射出了社会发展历史中的各种坚持不懈、社会财富和价值。细分来说,社会文化决定着与其相匹配的社会形态与社会组成,反映出了与匹配的社会形态在当时的时代所存在的社会意义。而现在,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可以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来解释和分析其社会内涵,在以往,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也被叫做这个公司和企业的组织文化,或被称作做一个公司的公司文化。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不是一个人或者一部分人努力奋斗的结晶,而是一个公司长时间以来上上下下坚持不懈共同努力才创造出来的各种凝聚力、推动力。所以,总体上讲,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是这个公司和企业在外公司形象和社会价值的根本体现和内涵所在。1.3 如何构建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

进入21世纪新时代,市场经济全球化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以至于能够大力扩展和发展下去,国际上公司与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也渐渐紧密与加深。为了应对如此强烈的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正面积极冲击,现在的公司与企业都应当做好自己这一方面,建设和完善好自己的企业和公司文化,增强自己公司在社会上的核心价值,这样才能保证让公司和企业能够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保持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一个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社会价值所在。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在当前社会的构建可以细分为几个方面的建立,一是公司的企业物质文化,二是公司的企业精神文化或者说是一个公司与企业的价值观体系。一个公司的企业物质层文化从客观上来讲包括公司办公设施、经营场所、门店设置和修饰等多个硬件方面的体现,主观上讲也包括各种公司和企业之间的联谊活动或者公司与顾客之间的营运活动。也就是说一个公司的企业物质层文化包含了硬件设施和人文软件设置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公司与企业的精神文化包括的内容更为深入和抽象,一个公司与企业从上到下大大小小的员工和管理层的价值观和对这个公司与企业的价值体现。这里包括从基层建设和基础管理层到直接管理层的领导对公司和企业的核心价值所在。这也是最终决定一个公司企业文化的关键价值所在。所以要想建立并完善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必须从一个公司的企业物质层文化和精神层文化两方面着重建立,做到上下一条心,一起坚持不懈地去做好公司与企业所需要的各种工作。2 一个公司企业文化重要性的体现 2.1 一个公司的企业道德

这里的公司与企业的企业道德不仅仅包含调整与协调各个企业与公司相互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和一个公司和自己顾客群之间的行为准则与法律规范,也包含了自己企业与公司内部工作人员相互关系、相互工作的行为约束与准则。虽然在现在社会,一个公司的企业道德还起不到国家法律所给人和公司带来的约束性和强制力,但也从各个方面为一个公司与企业带来积极向上的影响,为一个公司和企业指明了健康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所以一个公司的企业道德可以作为约束自己公司与企业全体上下员工的积极手段和重要方法,这在全世界的企业与公司中都是同样存在和适应的,具有很高的实用性。2.2 一个公司的企业形象和团体意识

在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全球国际化经济发展下,一个公司的企业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公司的发展运行具有不可或缺的、极其深远的意义。例如,一个公司与企业的外部硬件设施可以很直观的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是一个公司与企业的基本象征所在。店面环境与内部修饰可以体现出这个公司与企业的实力与营业能力,更直观地反映出对顾客的尊重和重视。另一方面,公司运营一定要光明磊落,除了不触及法律底线外,还要用自己公司与企业的道德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保持其它公司与企业以至于全社会对自己的信任。

一个公司能够强大离不开自己的员工,员工如果没有团体意识,也就相当于这个企业与公司没有强大的凝聚力,也不会更深地推动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公司与企业的团体意识是希望每个公司员工都可以把公司看成自己的家、自己的归属,自己的家强大起来,员工也感到幸福和光荣。说到底,这也是一种最自然的企业荣誉感。3 总结

篇6:浅谈群众文化在社会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范畴就是“和”。其内涵有两个层次,其中之一便是“和谐”,即异物相杂,矛盾各方面既有主次之分,又相辅相成,相反相济,对立统一。其二是“平和”,无过无不及,即所谓“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使各种因素处于“和乐如一”的平和状态。由此而结合当今社会观之,音乐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作用:

1.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当今社会寻求人与人之间沟通与理解的方法与途径已成为社会的一大课题。音乐艺术应当能够在这一课题上发挥它的重要价值。因为音乐具有审美的超越性,它超越了某些民族、时代、阶级的界限,而最容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就像我们听到《第九“合唱”交响曲》,其普遍意义在于能够产生一种共同感受,即为这种伟大的博爱精神而热血沸腾。人间中的一切美好、善良以及对生命的关切,对他人的理解与爱,都可以通过欣赏者与演奏者在音乐的交流中实现心灵的交流。如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其中包含的意义就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五十六个民族人们的民族情感,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可以说,“音乐真切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呻吟、痛苦和欢乐,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感、梦幻与理想,音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血脉,也是一种文化意志的灵魂。”音乐中的民族情感促使各族人民审美心理的沟通和共鸣。因为有了沟通和理解,我们的各族人民才能不互相歧视和排斥,和睦相处,互相依赖,互相支撑于一个大家庭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谐稳定而各出其力。看到如今社会上流行的各种集体音乐活动形式,如合唱、合奏、社区的文艺演出等,便能感受到群体和谐的氛围。这种氛围有益于个体和群体的交往、合作,有益于融洽人际关系。而各种各样的音乐会、演唱会场所犹如一个个充满情感的世界,人们在其中分享着共同的情感体验,自我情感自由流淌。在这样的审美场中,“人们获得了一次真挚深切而又无言的集体心灵对话”。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集体合作的愉快关系,更是一种审美化、艺术化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充满爱的关系。而爱,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得到协调,使人的情感产生和谐感与幸福感。爱的态度是一种注重过程的态度,这与不计较直接外在功利的审美态度又是内在一致的。爱美、爱音乐可以使人以一种超脱的心境对人对事,从而克服由功利思想带来的人际交往上的障碍,更加珍惜人类彼此交流情感的体验。2.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提升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

作为21世纪的人类社会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艺术产业,它从各种渠道,以各种形式和方式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音乐艺术更是如此,它的消费市场之大 令人难以想象。音响、音乐考级、各类演唱会、艺术启蒙教育等,这是音乐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音乐还有许多间接的经济效益在人类对音乐的不断开发中得以产生,如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销售量的增大等。当然,这只能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音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但也不难看出音乐在提升物质文明中的重要价值。相比之下,音乐更重要的是提升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认为,“审美教育通过既有生活又有形象的艺术培养了人的美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性,然后才能克服当前社会的腐败与粗野,以及人性的分裂现象,为将来全人类的和谐做准备。”音乐形态美的审美功能在于可以给人听觉上的愉悦、幻想力的发挥、情绪上的期待。音乐情态美的审美功能在于它对人类情感交流、体验、宣泄、调节等需要的满足,并在移情、交流、共鸣的过程中让人类美好的情态流入自己的心灵,使之更纯洁、更高尚。它可以使人从现实世界中的心累、物累的紧张状态中解放出来,进入神经松弛、心境恬淡的状态。音乐意境美的审美功能则可以使人类从物质的与人为的压抑中,从异化状态中回归到人的自然状态,恢复生命本来的意义。总之,通过音乐审美实践,可以培养人们热爱美的心理定势和审美价值定向,并以此来使他们按照审美理想去审视自己的心灵与行为,对社会的美和丑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同时,人们在先进审美理想的引导下,以美的法则来塑造自己、以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使社会结构、生活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在美的旋律中。另外,高度发达的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凝聚力强。而音乐艺术在这方面无疑是有其独特作用的。1943—1944年,居住在上海的犹太难民在日军当局的高压下,在恶劣的生活状态中,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成为他们生存斗争的手段、救济的来源,也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食粮,乃至维系着他们复国的理想,延续着他们的民族性和民族精神,并在上海虹口凝聚起一个真正的犹太社会。如果中国的公民都能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都能较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较好地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情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就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心灵深处,并且在社会行为中表现出来。

3.可以加强国际间的理解与交流

在未来频繁的跨文化交流中,我们确实需要发展一种对不熟悉的音乐文化的宽容态度和海纳百川的气度。因为这可以使我们自己具备一种积极的跨文化意识,当然,这也就具备了一种文化理解沟通和与他人相处的前提。以《论语》中的“知言”“知人”“知命”来说明音乐问题,那就是知道他人音乐所言是什么,知道他人音乐所代表的是“什么人”的文化,知道他人音乐存在的“文化生命”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一种平等对话的跨文化音乐交流,才能对人类音乐文化的性质作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种族歧视、大国欺凌弱国小国等时有发生,其原因就是缺少沟通和交流。而全世界艺术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了机遇。透过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人民的生活、风俗文化、审美情趣等,因为了解才能彼此尊重,因为了解才能平等对之,因为了解才能更好地促进友谊的发展。在弘扬民族文化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忽视对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因为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我们也需要世界的理解和尊重。音乐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其价值就在于更好地促进这种交流与共处。正如罗门所说:“艺术能够也应该被作为获得世界性理解与同情,从而获得和平与积极的文化合作的手段来加以利用。它们可以用来缓冲种族、宗教、社会和政治集团之间的敌对,并发展相互的宽容与友谊。”

总之,音乐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是极其显然的,关键是在对待音乐艺术的观念上,我们的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能达成共识,并能在艺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各司其职,齐心协力,那么,一个和谐的社会就会在音乐艺术的迅速发展中逐渐成长、壮大起来。

参考文献:

[1]Ivo Supicic 周耀群 《社会中的音乐:音乐社会学导论 》 湖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杨桃源杨琳 《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意图》 望新闻周刊 2月21日

[3]张前主编 《音乐美学教程》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4]罗小平《音乐美的寻觅——罗小平音乐文集》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5]谢嘉幸 《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 音乐博士学位论文集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 2005

[6]谢嘉幸《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 音乐研究 1994.2

[7]郭声健 《音乐教育论》 湖南 湖南文艺出版社

[8]汤亚汀 《1943—1944年上海虹口隔都的音乐生活——上海犹太难民社会音乐生活之二》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3

[9]郎丽旋 《世界音乐》 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7:浅谈群众文化在社会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来主张文道统一,要求学习者读书做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通过后天的“习染”修身养志,达到“修身、齐国、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孔子“克己”,孟子“赡养浩然之气”,屈原注重“内美”,司马迁讲“忍性”,诸葛亮“俭以养德,静已修身”等等,他们莫不是通过读书学习,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读书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思想品德的修养,在当代,做好青少年的德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德育工作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一些地方或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放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制教育,至使少数学生受不良风气影响,误入歧途,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最近新闻媒体披露的有关案例,虽然是极个别的,但确实令人震惊,发人深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我国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致使一大批人需要下岗在就业,其子女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在当前的商业活动中,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现象时有发生,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扭曲了一些人的思想,以及西方思潮的泛起等因素,加重了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任务,要做好德育教育,教师必须启发学生。教育,就是从爱出发的,没有爱,教育的阳光就无法照射进学生的心田。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罗木塔尔和雅可卜曾做过一次教育实验。1968年的一天,他们来到美国一所小学,从1—6年级中各选3个班,对18个班的学生“煞有介绍”地做出发展预测,并以赞赏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并要求教师保密。8个月后,他们对18个班进行测试,发现名单上的学生大有进步,活跃,开郎,求知欲旺盛,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教师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皮格马利翁是古代传说中塞浦路斯岛上的一位年轻国王。他精心雕刻一尊象牙少女雕像,精诚所致,少女活了,做了他的王后,白头偕老。由于教师们相信罗森塔尔等人的“权威性”谎言,格外爱那些在名单中提到的学生,“爱”滋润了学生的心田,使他们自尊、自爱、自强,因此学生的进步很大。这就是着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件事充分说明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会产生相应的良好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神圣的爱,它不同父母对子女的天然人伦之爱。也是不同于男女之间的亲昵之爱。这种爱是最纯洁的,掺不得半点私心杂念,不允许有任何需情假意的成分。它的本质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崇高的情感态度,是长者对幼者的爱抚,是师生之间的一条感情通道,是照亮学生心灵的灯塔,是培养人的重要途径。

我班有一个小男孩,他的父母一直分居,父亲让他离开母亲,母亲要他仇视父亲家族的人,这个男孩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毕竟面对的自己最接近的人。上课经常神思恍惚,下课沉默寡言,成绩直线下降,我从侧面了解到情况后,先试探地问他成绩下滑的原因。他冲我苦笑笑,摇摇头转身走了。从此,我更加密切注视他的一举一动。一次升旗时,他突然晕倒,我及时的扶住了他,并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马上抬到医务室进行护理,等他睁开眼,第一眼看到的是满脸焦灼的我,他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我又联系到他的母亲,陪同他们到医院做了全面的检查。之后,我又跟他做了一次较深入的谈心,终于他肯敞开心扉向我吐露一切。我告诉他:“父母感情不和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自己一定能解决好,要你做的事你做不到,可以和父母单独谈谈自己的看法”,并鼓励他就把这件事当作一次磨练自己的机会吧。现在笑容又回到了他的脸上。

教师热爱学生,就能想方设法地教好学生,就能尊重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从而引导学生得到思想的升华,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这学期,在教第八册中《麻雀》一课时。上课铃响,走进教室,学生窃笑不已,拼命忍着。我环视一周,和蔼地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同学们想笑就笑出来吧。我们开心地笑过之后,就要集中注意力上课”。同学们安静下来,全神贯注地看着我的一举一动。

我开始叙述作者打猎归来遇上的什么事物,板书课题,当我的眼睛看着学生,右手下意识地揭开粉笔盒盖,手触摸到一个温温的,软软的,毛茸茸的东西,我触电似的缩回了手,看着我这受惊的怪样子,教室里顿时爆发了一阵哄笑,有几个调皮的男学生甚至笑弯了腰。我的心被激怒了,感到老师的尊严受到了挑战,愤怒的火苗烧灼着我,怎么办?

立即发怒,不再讲课,用严厉语言的鞭子抽打学生,或令学生互相检举、揭发查出搞“恶作剧”的人……无论选择哪种,这一节课都会泡汤,并毁了我一向温柔慈爱、要求严格、遇事有办法的形象。于是竭力静下心来,用对学生的全部的爱心劝自己往好的地方想。因此,微笑地说:“是谁这么有心计呀,知道我们要讲《麻雀》一课,给我们捉来了一只小麻雀,提供了活标本,课文中说,小麻雀无可奈何的拍打着翅膀,呆呆地立在路中央,我们看一看这只离开母亲的小麻雀是什么样?和作者描写的一样吗?”我用手小心托着小麻雀送给学生们看,学生的思维引上了正路,讲完课我问:“假如你是小麻雀,你妈妈会怎样?小麻雀会怎么想?我们应该怎么办?”孩子们用自己稚嫩的心设想了很多很多,我最后总结说“爱是最伟大的,无私的,我们应该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象爱别人一样爱自己。这样的话,我们这个世界……”说到这儿我故意拉长了声调,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将会变得更美好。”课是在孩子们的感情得到升华中结束的。这也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爱的重要作用。

教师爱学生,要热爱所有的学生。教师的爱,对任何学生是没有限界的,没有等级的。教师秉公无私,对学生一视同仁,没有偏爱偏恨。不能以貌取人,因哪个学生长得漂亮、伶俐一些就施爱愈多;不能以分取人,因哪个学生成绩好一些就施爱愈深,反之则愈少愈浅。这是不对的,不公平的,不仅不符合教学的原理,更违背一个人民教师起码的师德。只有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教师爱学生,尤其要爱学困生,学困生是学生的一部分,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的“差”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或是先天不足;或是父母离异,心灵受到伤害;或是寄人篱下,无人管教;或是溺爱所致,等等这些带来他们品德上、学习上的“差”,对待他们更应格外扶持,格外关心,被加爱护。像对待伤残的花朵一样,找出原因,区别对待。让每一个学生都抬的起头走路。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教师爱学生,更要严格要求学生。“爱心启迪,严慈相济”。这是爱生的重要准则。教师爱生不是放任宽容,不是溺爱,不是把学生视为心肝宝贝似的疼爱。如此,充其量是“母鸡式的爱”〈高尔基语〉。教师爱生是严肃的,严格要求的爱,富有教育意义的爱,“严是爱,松是害”,“教不严,师之惰”,这些有益的格言是值得教师认真记取并严格实行的,要知道“严师出高徒”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我班有一个女同学聪明伶俐,家庭条件也很好,惟一的不足是家里对其溺爱。一天上午,第四节课是音乐课,她谎称自己肚子疼没去上课,与另外一名学生留在了教室。原来她是看到有一个学生带了20元钱,想花钱而自己没带。就利用教室没人而窃取了这20元钱,中午丢钱的学生告诉了我,并说某个学生告诉了她是这个女同学拿的,并在校外小卖部都花掉了。我叮嘱丢钱的学生先不要声张,然后去小卖部核实情况后,回来找这个女同学谈话。在事实面前,她终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我没在同学们面前批评她,而是找来家长说明情况,共同对她进行教育并作了赔偿。即保全了她的面子,又严厉地指出她的错误责令其改正。

篇8:浅谈群众文化在社会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群众文化发挥着宣传和谐理念的作用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群众文化, 具有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品格和重要内容,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指向。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诞生之始, 就寄托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憧憬, 就充满了和谐精神:有“和为贵”的为人处事信条, 有“家和万事兴”的家庭伦理观念, 有“和气生财”的经商理念, 有“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 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还有“协和万邦”的政治社会理想。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和谐”因子, 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绵延不绝, 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

我国的群众文化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又具有形态各异的地域特征, 呈现出“和谐共生, 和而不同”的文化之核。和谐, 是当代我国群众文化的重要品格, 又是当前我国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所在。群众文化的和谐性, 表现在它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群众文化是传播“和谐”信息的平台, 参与者之间互相传递着信息, 交流着思想和观念, 无形之中就起到了宣传和谐理念、普及和谐风气、形成和谐氛围的作用。同时, 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 人们的性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人们的情操得到陶冶人, 群众文化活动对参与者的思想、理念、性格、修养、素质各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自觉或不自觉之中就会接受和谐理念的规范和约束, 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

二、群众文化发挥着社会道德教育的作用

对人民群众进行以“和谐”为底色的社会道德教育, 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群众文化中吸纳了中华民族丰富的道德精华, 诸如“寓德于乐”“寓德于文”“寓德于情”“文以载道”等, 都是当前我国群众文化的传统特色。以群众性、广泛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活动, 在人的品质培育、人的灵魂塑造、人的精神内涵丰富、人的文化精神提升各个方面功能的发挥, 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 振奋人们的精神状态, 陶冶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 群众文化一直都在大力弘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社会道德传统, 使得参与者自觉主动滴运用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 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比如, 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中, 都结合开展了诸如“模范家庭”“模范夫妻”“道德楷模”“奉献爱心”等等内容, 振奋了群众精神, 激励了群众热情, 增进了社会团结, 营造了高尚的道德氛围, 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道德水平。

三、群众文化发挥着凝聚力的作用

人民群众共同的理想和信念,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和思想基础。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 就需要群众文化的引导。通过开展广泛的群众文化活动, 积极创作和展示弘扬和谐理念的优秀作品, 可以传播和谐社会的理想, 宣传建设和谐社会的观念, 使得和谐社会的建设深入人心, 最大限度地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 更进一步把和谐社会建设的理想和信念内化为全社会的意识, 在人民群众中形成“和为真、和为善、和为美、和为贵”的共识, 就会极大地提升全民族的内心凝聚力, 从而引导全社会形成齐心协力共建和谐社会的滚滚洪流。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群众文化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还表现在, 它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和谐社会的内在精神和魂魄, 在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领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 和谐社会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失去根本。在社会结构变动、经济体制变革、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的形势下, 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群众文化的广泛开展, 正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途径。群众文化的广泛开展, 通过多种多样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逐步地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 转化为社会共识, 并以此逐步地形成全社会的价值体系, 就能够消解思想冲突, 提升社会认同, 润滑社会摩擦, 避免社会动荡, 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保证。

四、群众文化发挥着素质支撑的作用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建设和谐社会, 需要发挥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群众文化在提升国民素质的过程中, 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

国民素质的培育和提升, 是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实现的。提升国民素质, 第一要使国民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还要培育全体国民的个性力量、人格力量, 培育全体国民克服困难、面对艰难困苦的适应力、承受力和应激力等等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二要培育全体国民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提升科技文化素质。第三要培育全体公民的政治素质、法制观念、责任意识、开放意识、爱国意识。第四要培育公民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群众文化是一种多方位的、特殊的知识和能力的载体, 它具有普及各种知识、传授各种能力的作用。人民群众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 可以提高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能力, 可以扩大知识面, 可以提高生活和工作能力。群众文化活动具有传授和交流的功能, 可以使人们在参加群众文化活动中增长经验和才智。群众文化还是对国民进行终身教育的一个好途径。群众文化的终生教育功能, 具有灵活、方便、业余、广泛、普及、实用的特点, 为人民群众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 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群众文化有一个学校教育和其他一些常规教育难以比拟的特点, 那就是它独特的“乐中增智”的效能, 也就是“寓教于乐”的功能, 它能让参与者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增长才智, 所以也就更加富有吸引力。群众文化的这种“寓教于乐、乐中求智”的特色, 保证了人民群众享有终生受到教育的权益, 从而在提升国民素质中发挥出了独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加珍.当代群众文化的特征[J].戏剧丛刊, 2006 (1)

[2]王中海.构建和谐社会赋予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内涵[J].黑龙江科技, 2009 (5) .

篇9:浅谈群众文化在社会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审美教育;有效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的高校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发展,大规模扩招,大规模投入,大胆探索教育改革、教育模式,已经发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但教育大国不等于教育强国,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质量远远落后于很多国家,在2016年世界一流大学排名中,只有北大第(42名)、清华(47名)勉强挤入前五十名。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在原因,有外部因素,内因主要是教育观念落后,精英教育与普及本科教育之间的矛盾,素质教育的空泛,高校毕业的考核方式等方面,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后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外部原因,市场经济、信息化、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观的碰撞、国外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影响、就业压力、重名利思想等,造成了我们的高校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学改革等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没有自己系统教育模式,使得我们的高校教育形式化越来越严重,求规模、重成绩,轻视思想教育,使得我们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多方面出现严重问题,道德滑坡,无理想信念,无爱国情怀,无奉献精神,无创新精神,问题的严重性令人汗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如何树人,树什么样的人,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树人,不仅是传授文化,如何做人、做有用的人才是根本,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问虽高,终难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人实现理想的阳光雨露,是指路明灯,需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有意识地培养。目前我们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所接触的生活环境、思想现状完全脱节,多靠《思想品德课》《马克思主义原理》《形势政策》等课程进行教育,考核方式也以背诵理论为主。然而我们现在的高校大学生所接触的社会和生活环境已经复杂化、多样化、信息化,各种自由化主义、功利主义、市场经济等影响,让很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学习目标。因此如何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主要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教育,主要指培养人格、道德、意志问题;二是政治教育,主要指法制教育、政治思想、国际形势等方面。现在也有很多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论著和论文,但大多关注的是政治教育内容,忽略了审美意识的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研究。梁启超对审美教育作出过很大贡献,并将美育纳入了教育方针来,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他认为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席勒认为政治上的改进要靠人格的高尚化,而人格的高尚化只能通过艺术。在当代的欧美各国,审美教育已成为国民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以上情况说明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具备育人功能,审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审美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自我修养

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运用自然、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方式,以达到净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思想道德与智慧为目的。从审美角度来看,审美内容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多内容是一致的,审美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同样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宣传正能量,教人向善,净化心灵。

审美内容包括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三者是互相补充,相互重叠,集中体现在艺术美方面。艺术美不仅仅只是指美术作品,它包含文学、美术、音乐、舞蹈、影视作品等多方面的艺术形式。没有美的心灵,就没有美的理想,没有美的理想就更不可能有美的行动。

纵观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革命家、领导人无不都是受到很好的审美教育,爱因斯坦一生酷爱音乐,出色的小提琴手,发现侠义相对论时,是在弹奏钢琴时突然迸发出灵感。他自己认为自己的很多科学成就是从音乐启发出来的。鲁迅一生酷爱版画,并把版画介绍到中国,使版画艺术在解放战争中成为了重要抗日宣传方式,为中国的版画发展做出来杰出贡献。诗人、学者闻一多最早其实首先是一位画家。诗人、文学家艾青同样有很深的绘画功底,曾毕业于国立湖南艺术学院绘画系。毛泽东不仅是革命家、军事家,同样是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可见审美修养的提高对于一个人的思想政治修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2 规范思想行为

有美的修养,才会美的心灵,有美的心灵才会有美的思想行为。现代很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色情、暴力。长此以往,培养出来的一定是自私、功利、无能的性格,更无从谈远大理想和抱负。

人的思想行为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中形成的,长期接触的是社会阴暗面就会对社会对生活失去希望,长期接触负能量,就会使他们的内心也处于黑暗中,丑陋的心态只能产生丑陋的行为,他们的政治信念、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就会背离正确的人生轨道。审美教育的内容是多是积极向上,反映的是正面人物、正面历史、正面社会形象、正面的情感表现、美丽的自然风貌,审美过程也是让人愉悦的,寓教于乐。我们小学课本的插图雕塑作品《艰苦岁月》,作者潘鹤,至今让我们印象极其深刻。他们乐观的性格,坚定的革命英雄主义信念,坚强的革命意志,至今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小时候看过的《南征北战》《刘胡兰》《雷锋》等老革命片子,其爱国主义教育思想至今深深影响着我们。人们英雄纪念碑上的“虎门销烟”“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等浮雕,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表示全国人民对英雄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无需解说,仅仅只是瞻仰,不亚于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很多老革命歌曲《松花江上》《保卫黄河》《大刀进行曲》《太行山上》《十送红军》等至今让我们耳熟能详,热血沸腾。可以说,很多60后、70后的爱国主义情怀无不是通过这些可视、可听的艺术作品,陶冶了我们的思想,让爱国思想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未来的人生过程中自觉的爱家爱国,维护正义,维护共产党的领导。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中小学没有严格的中小学思想政治政治教育,仅仅只是靠一些极少的艺术作品,就让很多人在思想上得到了很好的教育。而现代的很多思想教育恰恰忽略来这方面审美教育,很多所谓的艺术作品娱乐性大于教育性,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让我们的大学生更多的时候关注的是享受、娱乐。行为上就不免趋向于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缺乏人生的理想和追求。

3 促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人生能否取得成功,执着、坚强、能力、平台等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起点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不仅仅只是靠一小段时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所能决定的,要靠长期的耳濡目染、切生感受来强化和固定,上课听懂了,不一定就能确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明白理解什么是正确的人生方向,才会最终确定人生理想,形成正确价值观取向。有效的高校审美(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教育就是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一个催化剂。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除了理论教育,培养美的心灵就得靠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形成,如果从走进校门那一刻开始,审美教育无处不在,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能处处直观体现出来,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我想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有效的审美教育,一定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4 审美教育有效传播方式

现代很多大学,忙于扩招、扩建,同时也受一些现代思潮的影响,审美教育无法跟上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变化,没有正确积极的引导,审美教育的效果就无法体现出来。只有充分应用现代手段和平台,才能结合现代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形成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不至于走形式。

现代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其实并非不够丰富,而是没有很好的指导和利用,比如教室文化,现代的教室大多以美观为主,几张相关专业的图片,或几张书法,学生板报已经销声匿迹,这些图片一挂就是四年,或几届学生都不一定换。学生基本上不会看。如果我们利用现代手段把形式多样的板报办得灵活多样,审美性、教育性、文艺性强些,耳濡目染,无形中学生就会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比如我们的迎新晚会、毕业晚会及其他节日晚会,能在娱乐的同时,强化人生教育、爱国教育、审美教育,多些正能量的宣传,也会起到课堂上理论教育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学校的学生团体,也应该有具体的指导思想、指导教师,除了学习以外,多些为学生服务的审美娱乐活动。比如,摄影协会,不要只是拍摄风景,更多的拍摄出表现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宣传正能量的图片进行展览,不仅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我们的几千年的传统文明也会不断得到强化。开设一定形式主题的课外影视欣赏课、影视教育课也是很好的审美教育方式,不仅减少了学生一味的上网、外出娱乐时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会在这些影视欣赏教育中提高。多举办一些直观的艺术活动,让更多更好的名家、名画进校园,学生的艺术修养、品味就会不断提高,相信会比那些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讲座会有效果。我们常常会有这样一个印象,思想政治教讲座,学生多在打瞌睡、玩手机,学校报纸、刊物除了宣传一定的学校重大事件及论文以外,也应该有一定的版面进行审美教育。校园网络也应该多些审美内容,多些传统文化教育宣传,形式丰富多样化,学生也多点浏览的兴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的传统文明教育等内容,教育方式同样也可以用图片形式展现,会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比如《环球时报》2014年1月4日的报纸,用整版刊登了由中国网络电视台制的《当代中国二十四孝行》剪纸,宣传讲文明树新风的公益广告,就很生动、形象、简明而又较能触动人们心灵。以前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多于娱乐,学生的接受信息渠道单一、思想单纯,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矛盾不是很突出。现在就不一样,现在是娱乐多于教育,学生思想复杂,接受信息多样,没有强化和正确引导,就容易偏离正确的轨道。同时,我们也应该很好利用好社会实践平台,走进历史、走进民族文化、走进艺术殿堂、亲近自然,而不仅仅只是能力实践,修养提高了,思想自然得到升华。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理论教育,通过考试能完成的,必须多形式、多渠道的引导和强化,必须紧跟时代,把握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审美教育有效出传播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更好的重视,才能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仓山.中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周国琴.美善相谐[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上一篇:如何树立人生目标下一篇:设备管理软件免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