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在学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022-09-23

学科是大学承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基本单元, 是其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个特色概念, 近年来得到了大量的关注和研究, 涉及到学科建设的功能、内容、条件、原则及模式等[1, 2]。可以相信, 只要大学存在, 作为大学建设核心的学科建设就会是永无完结的论题。学科文化是学科与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 由于其自身的抽象、复杂性特点, 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焦点。本文运用通识教育的相关理念, 探讨了其在学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 学科文化的基本内涵

学科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 具有文化的共性及文化的相应特征, 在文化的主体形式和层次分类中属于一种组织文化。如果说文化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 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那么学科文化也应具备这些基本内涵。

同时, 学科文化作为产生并服务于学科的一种文化, 又处处体现着学科的特点, 其产生、发展及最终成熟都将与学科紧密结合。一个成熟的学科同时拥有知识性、精神性和规约性等主要因素:知识性强调物质基础因素, 包括课程、教材及实验设备等。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知识的保存、传播和生产, 它是组成学科的命脉和基础;精神性体现学科组成成员在学科形成与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理念和价值观, 包括学科精神、学科风格、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 往往是一个学科优越于其它学科的重要标志;规约性主要指学科发展中形成的各种工作规范、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 是一个学科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学科文化既然是学科走向成熟的产物, 自然也体现着学科的特性并保障着学科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根据学科的特性, 学科文化也应分为三大部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分别对应于学科几大特征。

2 当前学科文化建设的不足

现阶段, 各大高校和研究所热衷于学科建设研究, 而对学科文化建设关心较少, 也就造成了当前学科文化问题较多的原因所在。综合起来, 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2.1 物质文化建设走向狭隘

由于知识的爆炸性增加与交叉发展, 学科建设者越来越难将某一内容单纯归于一个独立的学科, 于是学科的知识体系越来越细, 越来越专业化。以课程的设置来说, 由于受苏联培养“专才”教学模式的影响, 各个学科都侧重以专业为核心实施教学, 即开设的课程都与培养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有关。近年来, 虽然有许多高校对课程结构进行了修正, 加强了公共课和人文选修课程, 但在根本上仍延续旧的框架体系, 过分强调专业课的学习, 对学习过程本身及学习主体周围的社会、人文漠不关心。以致培养出来的许多大学生“有学历、没能力”。

2.2 精神文化建设认识不够

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使人们对学习, 乃至学科建设的认识一直停留于课程的学习, 也即限于物质文化建设部分。而对于学科存在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或需要形成的学科精神、价值取向等无形因素重视不够。特别是如今学科划分十分精细, 除教育学等少数学科的建设主体外, 大部分学科主体对教育理论知之很少, 对学科为何物、如何建设、为什么要建设尚搞不清楚, 自然谈不上作为学科文化建设灵魂的精神文化建设。因此如今社会上流言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知识、没素质”, 这正是精神文化建设严重欠缺的表现。

2.3 制度文化建设缺乏

制度文化作为一个学科有别于其它学科、表现其特色的重要因素, 理应在学科形成之初就已旗帜鲜明。但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学科都按统一的模式建设, 参加统一标准的考核, 实在是学科建设的一大误区。

3 通识教育理念对学科文化建设的作用

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倡的“自由教育”, 后经过英国的纽曼、美国的帕卡德、艾略特、洛厄尔、赫钦斯、科南特、罗索夫斯基等代表人物的长期发展而形成。“就性质而言,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教育;就其目的而言,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3]。其目的与文化及学科文化建设的目标极其吻合, 提倡通识教育, 无形中即开展了优秀的学科文化建设。

3.1 通识教育的性质迎合了学科文化的物质广博性需求

通识教育要求学生不只接受专业学习, 同时关心大量非专业知识, 这对于克服目前学科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日趋狭隘现状, 十分及时。以通识教育做的比较好的哈佛大学为例, 其所有学科的大学课程同时涉及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自然科学、道德推理、社会分析与定量推理。培养出来的学生, 不只是掌握了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专才, 更是一个对社会、对做人、对科研, 继而对学科发展和建设有着独立思考的创新性个体, 而不是学科高度细化后的“偏食者”。

3.2 通识教育的目的与学科精神文化建设相协调

学科文化要求建设主体拥有较高的道德品质、行为表率与科学精神, 这正好与通识教育所培养的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道德公民相一致。纽曼在其《大学理念》中指出大学教育不应局限于特定的行业[4], 而应注重净化大众的思想情操, 提升国民的素质和口味, 使人具有真知灼见, 与通识教育的目的可谓如出一辙。

3.3 通识教育的内涵是学科制度文化的集中体现

通识教育的内涵指出教育的过程和目标的实现都在于主体本身, 教育固然可以创造诸多边际效益, 但这些都是第二义的附带价值, 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主体性自身的完善。学科文化中制度规约的建立无非是使学科主体更趋完善, 因此二者相得益彰。

摘要:学科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 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等因素。目前我国高校学科文化建设尚存在许多不足和认识误区, 通识教育在性质、目的内涵上与学科文化有共通之处, 二者相得益彰。学科文化建设中注重通识教育, 将取得事半功倍速的效果。

关键词:学科,学科文化,通识教育

参考文献

[1] 周京华.我国高校学科文化建设研究述评[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4 (4) :63~65.

[2] 蒋洪池.大学学科文化的内涵探析[J].江苏高教, 2007 (3) :26~29.

[3]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4] 肖海涛.大学的理念[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柄松动原因分析及假体设计构想下一篇:论英语面试作为口语测试方法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