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总结

2024-04-11

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总结(共8篇)

篇1: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总结

最 低 生 活 保 障

——文明服务工作总结

2008年龙首东南社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在莲湖区民政局、北关街办保障所的正确指导下,以《西安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为准绳,认真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开展人性化的管理,对低保户的初审、复审、申报工作做到调查入户,公示上墙、举报认真接待,通过上下齐心努力,使低保工作得到了领导和社区广大居民群众的认可,现将今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不断学习,加强低保工作认识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永远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在搞好低保工作的同时,时刻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会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学习,切实做到为居民着想,为广大居民服务。有了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才能通过实际工作加强对低保工作的认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低保政策不断调整,社区低保工作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承担的任务也日益繁重,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名社区的低保工作人员不仅要准确掌握新政策新法规,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和宣传解释工作,文明服务社区群众。

二、认真负责,切实干好低保工作

我们龙首东南社区共有居民2780户,7124人,社区管辖范围广,人口多,两劳、吸毒人员多,残疾人员多,人员情况复杂,属于一个人口密集型社区。截止目前享受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145户,共331人,低保户中包括两劳释放、夫妻双下岗失业、一家多残、单亲家庭等人员。

凡是来社区申请低保的居民,均严格按照《西安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执行,通过户主申请、提供资料、入户调查、上报街办等程序,认真做好低保初审工作,做到真正为困难家庭服务,让他们享受党的政策。

在今年的低保工作中:

有一户户主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不能劳动,妻子刚失业,看病的住院手术、治疗费花光了家里全部的失业补偿金,其有两个孩子正在上学,社区在知晓这些情况后,社区主任立即召开社区会议分配工作,组织人员上门慰问,帮助准备资料,上报民政,及时为该家庭办理了低保。当我们很快地把包含着地方政府温暖的低保金存折送到其家时,他感动的热泪盈眶,连连道谢,做为一名低保工作人员,使我也感到了莫大的心慰。

在今年10月份,一名低保户得了病,妻子和儿子由于家庭原因出走,他来到了社区,社区主任在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社区人员把他送往了北关医院,给他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治疗,在送他回家的路上,还特别叮嘱了他要注意身体,并给予了一定的生活费,切实做好了对低保户关心和爱护。今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社区的下岗、失业人员陆续增多,要求申报低保者也络绎不绝,针对这些刚刚下岗群体,我们更加热心接待,并耐心地倾听他们的经历,认真地记录信息。同时真诚地帮助那些不符合低保条件人员就业再就业,对于一时无法就业也不够办低保的“4050”人员,社区给予友情关注,积极推荐再就业,帮其解决暂时困难。对低保户中新近失业者进行上门入户,进行摸底调查,对于收入超标的人员给予停发,今年共停发低保户4户,这样既宣传了低保新规,又体现了政策的公平、公正,使广大居民群众交口称赞。

在低保管理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低保例会的作用,大力宣传新的低保政策,发动评议小组成员配合社区开展自查,经过调查核实,对那些有问题的低保户,将其情况及时反映给社区主任,在取得一致意见后,由低保专干找低保户见面,耐心做解释工作,使其在了解和认识低保条例的基础上退保。这样既坚持了按原则办事,又能把握好社区稳定,将矛盾消化在基层。

三、推荐就业,积极实施双轨并举保障困难群众生活 在日常低保管理的工作中,社区总结了关于那些依靠低保金维持生活的特困家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再就业。为了积极提供就业信息,推荐低保户走上工作岗位,我们一方面主动走出去,亲自带领低保户到北关劳动力市场登记求职,另一方面大胆请进来,在社区主任的领导和组织下,利用各种关系,广泛找寻岗位,优先考虑低保对象,今年共计介绍低保户就业二十人,其中安排二人到街办治安队,三人做交警协管员,一人为了支持社区的低保管理工作,在了解了低保条例后,主动提出退保。

回顾一年的低保工作,我们伴随着汗水、泪水一路走来,从艰辛、困苦中磨练了意志,提高了业务能力,坚定了为民服务的信念。坚定了“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愁”的工作信念,决心立足低保岗位,服务弱势群体,切实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做好低保工作。看着辖区的低保对象对社区、对政府心存感激,看着这些弱势群体的生活正在不断改善,看着社区旧貌变新颜,我们心理上有一种满足感,一种幸福感,一种自豪感。我们知道只有紧密联系社区广大居民群众、依靠低保民主评议小组成员,深入走访、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确确实实了解居民群众的疾苦,才能做到实实在在的应保尽保。真正做到“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开水解渴,一片诚心办事”。

我们相信,有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有我们自身的热情、能力和干劲,有社区同事的共同努力,我们将与时俱进,不负众望,努力将我们龙首东南社区的低保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龙首东南社区 2008年11月16日

篇2: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总结

尊敬的范副主席、各位领导:

全力推进全乡农业农村工作之际,范副主席携各位领导莅临我乡检查指导工作,这是对我乡各族干部群众的关心和厚爱。在此,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及全乡1万2千多各族干部群众,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乡位于××县南部,距县城17公里。北靠上帕镇,东临兰坪县,南接子里甲乡,西与缅甸毗邻。境内山高坡陡,平均坡度为30度以上。国土面积为274.3平方公里,边境线长8.25公里。共有6个村委会、48个自然村、86个村民小组。境内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白族等少数民族。

XX年全乡年末总户数为3221户,总人口为12607人(其中农业户2842户、农业人口11941人);共有耕地面积12246.6亩(其中水田2135亩),人均耕地面积1.03亩;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1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48元,粮食总产量达418.91万公斤,人均有粮350.82公斤;年内牲畜出栏2232头(只)。由于受地理环境、自然历史和群众思想文化素质总体较低等诸多因素制约,我乡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是典型的集边疆、贫困、山区、民族、宗教为一体的特困乡。

近年来,在州、县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动态管理和提高标准为中心,不断加强调研,完善制度,规范操作,确保了全乡农村低保整体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下面,我就全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贯彻落实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实施农村低保工作的情况

(一)加强领导,统一部署

自开展农村低保工作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县人大的监督及县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我乡多次召开专题会,对农村低保工作进行研究。为加强对农村低保工作的领导,乡人民政府成立了由乡长为组长,民政助理为副组长,民政办、扶贫办和社会保障所等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在乡民政办设立了低保办公室,专人负责低保工作,同时,各村委会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由民政办负责具体业务指导及核实上报等工作,村委会负责低保户的`申请、核实,初步形成了三级联动、上下贯通、层层落实的农村低保工作组织网络,保证了农村低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有序运行。

(二)结合实际,制定相应政策

为了规范农村低保工作的操作和管理,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力度,我乡制定了《××乡人民政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方案》,建立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农村低保工作的有序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开展农村低保工作的主要做法

随着全乡农村低保工作的不断推进,各项制度进一步健全,农村低保管理逐步规范,工作中,我们严格执行申报、审核、审批和发放程序。

一是摸清底数,落实责任。对提出申请农村低保户的家庭情况、人口、人均收入、家庭主要劳动能力的身体状况等,进行入户调查,填写《农村低保入户调查表》,明确责任并坚持“谁入户,谁签字,谁负责”的调查责任制度,做到不重、不漏;

二是坚持三榜公布制度。即村委会受理农村低保申请后,在7天内对申请人家庭成员的户籍、收入状况进行调查取证,集体讨论认为符合保障条件的,在村委会进行张榜公布,群众无异议后,将申请表签署意见等相关材料,按属地管理的原则,上报乡镇人民政府。乡人民政府对接到的申请表和相关证明材料进行审核无误后,将符合保障条件的申请表连同相关材料报送县民政局。县民政局对上报的申请表和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保障条件的给予审批,并经乡镇人民政府通知村委会将发放金额张榜公布。张榜公布的内容包括户主姓名、共同生活家庭人口、补助金额。公布时间不得少于3天,让群众知情放心。对有异议的,重新审核,对不符合保障条件的,通知申请人,并做好解释工作。

三是建档立卡,严格审批。建立了农村低保家庭备案制度,对农村低保户的家庭情况、收入状况、年龄等都做了详细登记,同时实行农村低保对象动态管理,按季走访,按季审批。

篇3: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总结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是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在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 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 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承担了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生存所需基本条件的责任, 是维护农村困难群体基本生存权力的迫切需要, 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性保障措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 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是加强“三农”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重大举措。

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初的统计显示, 我国农村人口有7.37亿, 占全国人口的56.1%。截至2006年末,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有2 148万人, 低收入群体数量为3 550万人。据统计, 到2006年年底, 我国已有25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 2 133个县 (市、区) 初步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 509万农民享受了农村最低民生活保障。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2007年8月在接受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时表示[1], 到2007年6月底, 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经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覆盖了2068万人。我国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 它的目标是克服现实中存在的贫困问题。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部署和要求, 重庆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 (渝府发[2006]149号) [2], 决定从2007年起, 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止2007年7月底, 全市39个区县 (渝中区无农业人口) 已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有68.03万人享受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占农业人口的2.89%, 发放低保金9 053.6万元, 月人均补差22元。

重庆市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焦点和难点在渝东南地区的贫困农村。该地区突伸于黔、湘、鄂三省, 位于渝、鄂、湘、黔隆起的褶皱带山区。这里有6个区县, 辖380个乡、316个镇, 有5 969个村、740个社区居委。总人口300多万, 约为全市的1/10;但70%的人口是少数民族, 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3.1%, 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3]。渝东南地区的这6个区县2004年人均GDP只及全市平均值的30.1%。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区域[4]。而由于财力不足, 在以地方财政为主、中央补助为辅、社会多方参与的原则下, 渝东南贫困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面临社保能力的挑战。

1 渝东南地区最低生活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2007年下半年对重庆市渝东南地区的5个区县秀山、酉阳、黔江、彭水、武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的调研资料, 截止至2007年7月, 各区县的具体实施情况有所差异, 武隆县从2007年1月开始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享受农村低保的人数占农村总人数的6.14%;彭水县从3月底开始实施, 享受低保的人数占农村人口的6.84%;酉阳、秀山和黔江从4月份开始实施, 享受低保的人数分别占农业人口数的5.78%、4.87%和3.46%。各区县对于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以尽全力达到应保尽保, 保障人们的最低生活标准。

从武隆县民政部门得到的数据显示, 截止2007年7月底, 全县农业人口有34.79万人, 其中绝对贫困户7 201户, 贫困人口20 116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7 685户, 贫困人口21 356人。2007年重庆市补助了武隆县农村低保资金350万元, 1~9月累计发放低保金382.5万元, 保障水平较高, 占农业人口的6.14%。根据2007年11月15日武隆府办发[2007]140号和武隆民发[2007]54号文件精神, 农村低保资金实行财政直发制度, 民政部门每季度将低保资金审批表交县财政局, 由县财政局将低保资金划拨到低保对象的个人存折上, 有效地确保了农村低保对象人心的稳定, 让民众放心低保制度的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

黔江区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3]和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文件精神, 黔江区民政局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施办法》, 对“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原则、保障范围及对象、保障时限、保障标准、保障工作程序、保障资金的管理及发放、保障工作责任”七个方面作了规定, 其中对“保障范围及对象、保障标准”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从2007年1月实施。据黔江的统计资料显示, 截止2007年8月底, 全区共有农村低保对象6 355户, 低保人口14 818人, 月享受低保金37.24万元, 累计发放低保金297.8万元, 通过财政直接补助的方式发放到低保户手中, 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全区农业人口有42.84万人, 农村低保户14 818人, 占农村贪困人口数3.46%, 是渝东南地区覆盖率最低的区县。在低保资金的来源上, 市级补助了该区农村低保资金300万元, 占财政预算65%, 得到了市财政的广泛支持。

以上两个地区分别是本次调研的5个区县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较高和较低的2个区县。通过对各区县、乡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发现, 在我国农村低保的实施过程中, 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影响着这一社会发展中要解决的民生大问题。

1.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存在“双低”

一是保障人数过低。从彭水县民政局的数据及调研资料上看, 渝东南地区被调研的5个县中, 保障水平最高的也只有彭水县占全县农业人口的6.84%, 而彭水县的农业人口有57.09万之多, 保障人数明显太低, 仅有少数极其贫困户才能享受到低保政策。据统计整个渝东南地区的平均保障水平也只占农村人口的5%左右, 而渝东南地区的总农业人口数达298万, 只有不到1/5的人口享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可见保障范围有限。

二是保障标准太低。在2007年1月建立保障制度的几个区县中, 保障水平最高的酉阳县年人均268元, 每月享有22元/人, 相对于农民的生活支出, 发放到农民手中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所起作用可谓甚微。

1.2 家庭收入核实难度大, 保障对象难以准确把握

在被调查的各个乡镇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准确问题, 对家庭收入的核实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例如, 农作物收入存在不稳定生, 农民的其他收入也难以核实, 不能准确计算出收入是否符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另外, 个别乡镇资金发放不及时, 有的乡镇发放不能按要求办, 代领现象也时有出现。秀山县有关人士指出, 该县地处山区, 农村人口众多且较贫困, 目前还没达到应保尽保;外出临时务工人员较多, 部分农村居民婚丧嫁娶和出生不去户籍管理部门登记, 给村委会调查收入和户口调查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这些复杂情况都给保障制度的正确、顺利实施带来困难。

1.3 立法薄弱, 法制不健全

在民政部门主管并负责实施的各种工作, 目前还只有相关文件“国发[2007] (19) 号文件”作为实践的依据, 没有正式的法规。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 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扮演什么角色、承担什么责任是不明确的, 民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也不确定的, 保障对象的权利与义务更不具体。因此, 导致在保障制度的实施中, 各种不当行为屡禁不止。个别乡镇和村组工作不够扎实, 监督工作做得不够, 没有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办理, 闭门造车、优厚亲友, 导致应保未保、不应保却享有的情况不能杜绝。为此应建立相关法规制度给予规范。

1.4 农村低保金实行社会化发放难度较大, 成本较高, 硬件设施跟不上

目前农村低保工作在渝东南地区已经初步建立, 但仍有许多村民对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概念模糊不, 不知道何种情况可申请低保, 条件、程序并不清楚。又由于农村消息闭塞, 未能及时做到申报、领取保障金的大有人在, 并造成保障金积压。而对于该部分保障金的管理, 没有相关的规定。在发放过程中,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是农村唯一覆盖各乡镇的金融机构, 但是信用社却未实现免费代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业务, 需要额外列支一笔代办服务费,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协调, 以降低发放的成本。另外,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量很大, 数据处理问题多, 但是大多数乡镇民政办公室都没有配备电脑, 上报和打印低保数据和表册都是在外面电脑店处理, 即误时, 又增大了成本。这些都是乡镇进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统计工作跟不上, 耽误低保工作的核实与发放。在实施中存在延时误事现象, 影响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给人们带来不便。

2 渝东南地区最低生活保障的对策

2.1 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来源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最主要的困难是低保资金来源问题。目前为止, 农村大部分贫困乡镇地区低保资金靠财政补发, 县乡级财政很少有能自行解决的。在调查中的几个区县中, 市财政补助为80%, 不足的由县财政兜底;来源情况好一些的区县, 市财政补助约60%, 县财政约出35%。据了解, 市区一级的资金来源情况比县一级的要好很多, 例如南岸区低保工作中资金来源可以自足, 基本不用财政拨款。发达地方和欠发达地方, 是否有钱做好农村低保工作, 涉及到地方的财政收入水平, 更涉及到其财政支出结构, 关键是要把财政收入尽可能地向保证和改善基本民生来倾斜投入;因此, 在一定的财政收入状况下, 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以保证低保资金来源。

2.2 对于低保的标准, 应制定评估办法, 合理核算收入

一是确定核算范围。计入申请对象家庭收入的项目的计算要详细及时, 证据充足。例如:各种养殖业、劳务收入;接受捐赠或资助的收入;房屋设备出租、出售等财产性收入。不计入申请对象家庭收入的, 也要提供相应证据, 并充分调查。如:有优待抚恤金、困难学生救助金、意外伤害补偿费、计员划生育奖励扶助金、特困医疗救助金等项目。

二是明确计算标准。对粮食、果木、畜禽等种养殖业收入, 按由民政、农业、林业、畜牧、物价、统计等相关部门依据市场行情研究制定统一的价格参考标准计算, 并派专门人进行核实。外出务工人员, 能提供工资证明的, 按证明工资计算;不能提供工资收入证明的, 按务工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收入。

三是规范入户调查。应由驻村的乡镇干部, 根据申请对象的申报情况, 与村组干部一道进行入户调查, 即:看家庭成员构成以及生活状况;询问家庭收入来源以及基本支出;检查承包土地实有数量及收入多少;走访邻里乡亲, 核实情况是否属实。然后填制入户调查表, 载明家庭人口及收入的核实情况, 由申请人签字或盖手印认可。

2.3 健全立法, 建立相应法律制度

立法薄弱是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实行过程中的一大阻碍。在农村低保得以有效实现之前, 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完善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特别是指导思想明晰化的过程。动态管理、分类管理、档案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对于推进和巩固低保制度十分必要。市县一级政府与省、中央级政府相比, 发挥管理职能有一定的时滞。加强立法, 有利有于促进低保工作的及时顺利进行。才能在发挥各级民政部门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较好地协调各级民政及财政、农业、扶贫、统计和物价等部门, 执行好农村低保资金管理政策、监督制度;并建立监督管理网络, 对低保规章、政策、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加强各级乡镇、村委做好农低保对象的申请受理和评议、审核以及资金发放等工作。

2.4 建立低保工作机构, 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低保工作队伍

随着农村低保制度的完善, 政府应投入一定的资金, 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 对低保工作进行管理和服务。工作人员实行招聘制, 并进行相应的培训, 办公费用由财政安排。管理的工作重点要放在乡镇, 同时在村委会设立兼职的低保协助人员, 保证农村低保户的利益及低保工作的合理有效进行。

3 结束语

在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同时, 必须加强农村脱贫致富工作。而要彻底改变农村的贫困落后状况, 关键是加强科学文化教育, 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术能力, 加强思想教育, 转变思想观念, 同时提供技术培训, 广泛扩宽就业渠道, 使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有相对固定的收人;同时还要指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向高效农业和科技农业发展, 增加农民的收人, 使农民最终走向富裕道路, 才是最低生活保障的终极目标。

摘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新型社会救助制度, 它是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途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于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构建和谐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就农村低保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调研,渝东南地区,问题和对策

参考文献

[1]郭晋辉:《财政部将下发30亿农村低保补助基金》[N];《第一财经日报》2007.08.01。

[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2007] (149) (http://www.cq.gov.cn/zwgk/zfgw/49954.htm) 。

[3]乔广奇:《加快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的思考》[N];《重庆日报》2003.07.05, 第3版。

篇4: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绩效评价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低保工作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全面客观衡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年度低保工作的规范性、效率性和有效性。

第三条 民政部、财政部负责组织开展低保工作绩效评价。根据需要,可委托地方民政、财政部门和具备资质的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等第三方组织具体实施。

第四条 低保工作绩效评价坚持城乡统筹、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公开透明、激励鞭策的原则。

第五条 低保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工作保障、工作管理和工作效果3个评价指标构成,每个评价指标分解为若干项评价内容,具体评价内容可视年度工作情况作适当调整。

第六条 低保工作绩效评价主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省级人民政府相关政策文件,各地低保工作情况及相关统计数据。

第七条 低保工作绩效评价采用评分法,满分为100分。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评价得分90分以上为优秀,80分以上90分以下为良好,60分以上80分以下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八条 民政部、财政部根据全国低保工作进展情况,逐年确定公布当年低保工作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第九条 低保工作绩效评价采取以下步骤:

(一)自我评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财政部门应根据本办法,对照年度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对本地区低保工作进行绩效自评,并将自评报告报民政部、财政部。

(二)实地核查。民政部、财政部组织力量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低保工作情况进行实地核查。

(三)综合评价。民政部、财政部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评情况、实地核查情况和相关数据,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低保工作绩效作出量化评价,划定绩效等级。

(四)通报。民政部、财政部将低保工作绩效评价结果通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对评价结果为优秀和良好的予以表扬,对评价结果为不合格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约谈。

第十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低保工作绩效评价结果,作为督促指导地方改进低保工作、通过“以奖代补”分配中央财政城乡低保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

第十一条 对在低保工作绩效评价中弄虚作假、瞒报谎报情况的,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绩效直接评价为不合格等级。

第十二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财政部门应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低保工作绩效评价办法,并组织开展年度绩效评价。

第十三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低保工作绩效评价适用本办法。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民政部、财政部负责解释。

篇5:浅析我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以杭州市余杭区的低保工作为例的分析

班级:社区0331 学号:030233150 姓名:

社区0332 030233245

[内容摘要]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社会稳定机制、经济调节机制和政治调节机制。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保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是一项社会效益极佳的民心工程。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在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实现“应保尽保”的工作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并制约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调节作用。研究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对构筑城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城乡 最低生活保障 建议

本文所称的“低保”是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简称“低保”)。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部分地区的农村居民也开始享受低保。本文就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最低生活保障状况为例,对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及对策。

一、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基本情况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令[2001]131号文件中规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其户籍所在的县(市)或设区的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村民,除《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有特别规定的外,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

余杭区自1996年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通过多年的实践,已建立了一套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帮扶为辅的低保模式,初步构建起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低保工作网络。低保工作在不断完善,特别是在实行应保尽保后,保障面不断扩大。到2006年3月,全区有低保对象4586户,10511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1.29%,月支出保障金达八十多万元,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补尽补。

二、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最低生活保障在实施过程中相继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余杭区低保工作在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的情况下,同样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救助对象

现行低保政策对救助对象有所区别,但总体来看,政策对救助对象区分的不够详细:一是对不同情况的救助家庭没有区别。现行政策仅仅关注救助对象的收入情况,而对其支出情况、需求情况考虑的不够,由此造成了救助效果不同,因为收入相等的不同类型家庭,他们的生活支出情况,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家庭中有重病患者或是有孩子上学,他们的生活开支要高得多。二是对不同人数的救助家庭没有区别。对单人户、双人户、多人户以及单亲家庭、老人家庭实行同一个保障标准,显然会对实际保障作用有影响,因为单人户与双人户、多人户相比,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成本要高得多,所以,在获得相同保障金情况下,其救助效果也不相同。单人户的生活相对困难,这种情况在单亲家庭、残疾人家庭、独居老人家庭中会表现得更加突出。

目前的低保政策,对于低保对象的界定仅是以家庭成员的收入来考虑,没有考虑因病致贫等因素,这就出现了救助不公平问题。一些家庭收入高于低保标准,但因其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生活水平低于低保标准。这类困难人员得不到救助,造成救助不公平现象的存在。

(二)进来容易退出难

无业家庭的低保收入和就业家庭的总收入差距不大,目前余杭区城镇低保标准为260元,一个三口之家,如无任何收入,每月可领低保金780元,但如有一人出去工作,每月收入600元,再给予低保补差,家庭收入还是780元。现行政策对低保对象的优惠较多,比如低保家庭除了享受每月一定补贴外,还在租房、水费、使用管道煤气、缴纳治安联防、卫生清洁费等方面享有不少优惠,有的甚至全免;如遇到大病、子女读书,政府还将给予一定资助等。因此,一些家庭宁愿享受低保政策的扶助,也不愿意出去找工作,造成政府买单养懒汉。同时也使得一部分人产生错误的思想认识,一是“政府的钱不要白不要”;二是相互攀比,“他困难,我也困难,他吃我也吃”;三是下岗了、失业了,单位不给钱,就找政府要;四是一旦入保,就不再退保,以吃低保为荣。

(三)“老养小”与“人户分离”

《杭州市市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提出,低保人员与其父母是同一个户口并共同生活的,其父母的收入也要计算在家庭收入内。一些老人辛苦一辈子,本身退休养老金就十分微薄,又要倒贴给子女,不符合《宪法》关于“子女有赡养父母义务”的原则精神。

按照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低保必须在户籍所在地申请。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改造步伐的加快,使人员居住分散,人户分离的矛盾十分突出。人户分离现象的大量存在,既增加了收入和就业情况核实等工作的难度,也造成了地区间的矛盾,从而影响到低保工作的正常受理。一是入户调查难。如申请者与亲属同住,其家庭财产和生活水平很难确定。二是公示难。如申请者居住在其他地区,就使张贴公示失去意义。三是监督难。享受低保者如为隐性就业,又不向相关部门如实汇报收入情况,则造成低保失实。

(四)家庭收入调查核算难 政策规定,低保对象的保障金是按其家庭月人均收入与所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间的差额加以确定,差多少补多少,因此,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与核算,是实施社会救助的前提,是保证社会救助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性工作。从现状来看,在家庭收入核算上,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法,给低保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申请人申报的情况,有的与实际收入有明显差异,有些申请人的隐性收入无法确定,骗保现象也有发生。如:(1)申请者所在单位出具的证明不统一,有的只计算基本工资,不算奖金、津贴,造成证明上的收入小于实际收入;(2)个体经营户的收入不易核实,多数情况下只能申请者报多少就是多少;(3)有的职业,如营销员,单位只发保底工资,其余的如业务提成,单位未必掌握,因而也无法证明其实际收入;(4)有的人在外面有工作,但由于现在邻里交往较少,向邻里进行调查较困难,致使其在申请低保时,隐瞒了这部分收入。

(五)低保工作人员不足及对政策把握不够

由于低保标准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下岗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进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者行列。近年来,余杭区低保人数猛增,从1997年的1605户3232人到目前的4586户10511人,10年间,低保人数增长了2.25倍。现在低保人数已占到全区总人口的1.29%,并每月持续增长。目前乡镇、街道低保工作人员都是兼职的,对低保工作要求的入户调查、组织参加公益劳动、征求群众意见等工作,无法一一实施。同时,乡镇、街道基层民政干部调动较快,低保工作经费和机构也没有得到完全的落实,低保工作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无法达到低保工作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要求。低保工作的现有力量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很难做到动态管理。

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和对政策理解的不同,在低保调查审核中存在把关松紧不一的现象。对一些政策没有规定的情况,缺乏统一标准。

(六)就业和低保工作未能有效衔接

在享受低保的人员中,有一半属于30至50岁有劳动能力的人员。这些人的就业安置难问题,给低保工作、政府财政带来很大压力。目前救助与就业,民政和劳动部门互不相连,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网络不健全,造成低保管理的断层。

(七)“低保证”发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

一张“低保证”有很高的使用效益,减免房租、减免学费、住房拆迁、廉价租房申请、看病挂号等都能使用“低保证”,拥有“低保证”,就可以享受诸多福利待遇。致使很多居民千方百计编造条件。这与国家制定低保制度的初衷相悖,对低保工作的正常进行也产生不利影响。

(八)公益劳动工作没有跟上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尚未就业的城市居民,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应当参加其所在居民委员会组织的公益性社区服务劳动”。这项工作在各个乡镇(街道)开展的并不平衡,一些乡镇(街道)重视,一些乡镇(街道)不重视,个别乡镇(街道)一次也没组织低保户参加公益劳动,缺乏具体的操作规定。

三、解决“低保”问题的建议

由于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必须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建立和健全本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加强审核监督力度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职能部门力量,加强对低保审批的监督力度,除进一步健全完善审批结果公开制度外,将低保审核的重心放在村(社区)、乡镇(街道)。建议村(社区)成立低保评估小组,对低保申请者进行资格(包括其参加公益性服务劳动的情况)评估;乡镇(街道)建立低保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或建立低保工作服务中心),每月对乡村(社区)上报的低保申请资料进行复核;区一级对乡镇(街道)上报的对象做原则审核。

(二)对人户分离对象实行“双重管理”

户籍所在地负责救助金的支出,居住地负责管理、收入等工作。上级财政部门运用资金调控手段对因人户分离引起的人口导入区给予适当补助,以解决部分困难地区财政与救助任务不成比例的问题。加强对人户分离救助对象的科学管理,减少地区差别或相互推诿所产生的矛盾,使社会救助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逐步改善现行户籍制度,实现迁徙、居住自由。

(三)搞好政策配套

当前低保工作面临的许多问题,如“老养小、小不养老”、因病致贫、低保标准与就业动力的矛盾等都与政策不配套有关。政府要加强对贫困家庭进行救助的具体办法研究和制定工作,完善低保家庭收入的方法,出台鼓励低保对象就业的有关政策及其它相关措施。

(四)加大公益劳动的组织力度

组织低保户参加村(社区)公益劳动是增强低保户劳动观念、使其重新回归社会的有效途径。成立由街道民政科或社会保障站负责人为社长、低保户中的优秀分子为副社长的公共服务社,参加者按劳取酬,工资由用工单位支付,以鼓励低保户劳动脱贫。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低保户增加带来的财政压力。针对低保对象以身体不好为借口,不参加公益劳动或不从事社区介绍的工作这一问题,建议建立贫民医院或指定几家医院鉴定低保对象的身体状况。

(五)加强基层工作力量,工作重点放在村(社区)

发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健全基层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服务网络。建立和完善低保资格评议和公示制度,由村(社区)居委会、村(社区)民警和村民(居民)代表等组成低保资格评审小组,讨论评议本村(社区)低保对象资格等事宜。困难群众提出申请后,村民委员会(居委会)将其家庭收入情况、困难程度向辖区村(居)民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对有争议的困难家庭,评审小组征求群众意见,进行调查核实,减少骗保现象发生。

(六)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工作

随着改革的深入,低保工作的范围和标准在不断调整,现行低保政策中没有涉及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低保条例的落实增加了难度。面对新的形势和工作任务,要加大调研工作的力度,全面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困难群体的基本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完善立法提供依据。

除上述这些之外,还须加强低保工作力量,改变低保工作人员不足的想象,提高低保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就业帮扶机制,针对困难家庭的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帮扶,设立就业帮扶基金,鼓励低保对象发展生产,走上脱贫道路;家大舆论宣传力度,使群众了解低保标准和相关政策,使执法部门和工作人员提高认识,切实把工作做好;推进低保工作的信息化和社会化管理,提高低保工作效率和动态管理水平。

低保工作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和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存权的一项根本措施。加强低保信息化建设,改进工作手段,实施分类救助,增强救助效果,逐步建立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互助为补充,政府责任意识明确,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社会化、保障法制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想适应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起着只管重要的作用。

篇6: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申请审批程序

1、接受申请。凡户籍在本社区内的居民,符合大连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由本人向所在社区提出书面申请,详细说明家庭成员构成、经济收入及生活概况,并按要求提交审验相关手续,填写援助就业意向申请登记表。

2、援助就业。按照先就业,后保障,鼓励保障对象劳动自救的原则,有劳动能力未就业居民在申请保障时,先援助就业,后呈报保障。社区在接到居民递交的援助就业申请表后,一个月内可以通过所在街道或与劳动就业部门沟通,帮助其提供两次就业机会。对有劳动能力,两次自动放弃就业机会的居民,不予办理保障待遇。

3、填表。经社区初步审查合格的居民,实事求是地填写《申请保障承诺书》以及《大连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审批表》,并按要求提交办理保障待遇的相关手续及复印件。

4、调查核算。社区居委会接到相关政策调查、核实其家庭状况,实事求是地核算其家庭收入,填写入户调查登记表。

5、公示。各社区每月1日前,将上月填写表申请保障的家庭,根据个人申报、入户调查及核实情况,把家庭基本情况分别在社区公告栏和所在楼院张榜公示3-5天,征询群众意见。

6、呈报。对申请低保的家庭经调查、安置就业、填表、公示后,形成规范的调查核实材料,由社区居委会集体讨论通过后,于每月10日前上报街道社会保障所(科)。

7、监督及证件回收。居委会对保障对象进行日常监督,关注

其家庭收入变化情况,并接受保障对象每月一次的家庭经济状况汇报;对因各种原因不再享受保障待遇的对象,要及时回收其《保障证》,并负责于次月10日前上交街道。

8、变更。保障户户籍发生迁移的或户主变更的,由本人到原

申办社区居委会申请变更登记。居民委员会核实后,上报街道社会保障所。

9、组建社区公共服务站并开展活动。在街道公共服务社的指

篇7: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总结

我县低保工作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从1997年开始实行城镇低保工作,到2006年8月,全县现有2336户、3837人享受城镇低保,上述低保对象完全按照《赤城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的要求进行管理和救助,累计发放低保金802万元,基本上做到了应保尽保。几年来,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把这项“民心工程”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县政府的积极努力下,目前,我县已经基本形成了组织健全、制度完善、措施配套、运转有序的城镇低保工作机制。

二、主要工作

(一)领导重视,组织严密,为低保工作开展提供了保障

县政府领导十分重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把此项工作作为关系全县安定团结大局的大事来抓,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政府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低保金全额到位,资金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为保证低保工作运行顺畅,落实到位,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明确了由县民政局负责,部门配合,乡镇和社区具体操作、分工把关的工作责任制。形成了上下联动,目标明确,责任清楚的低保组织体系。社区定期召开低保工作会,了解辖区内低保情况,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力求为低保户解决实际困难。政府领导重视,工作支持,为我县低保工作顺利、全面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以人为本,分类施保,缓解受保人员生活压力

为了缓解低保对象的生活压力,充分保证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水平,县政府千方百计为低保户提供帮助,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各项相关政策。如对低保对象,农村电网低改费一律免费,并在子女入学、就医、电费等方面给予优惠。由于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救助措施,工作开展得细致认真,基本能够满足低保对象的正常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对低保家庭的影响。

(三)克服困难,深入调查,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我县低保人员较少,其中有的是下岗职工、有的是“4050”人员,他们克服了许多困难,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查和登记工作。为了全面摸清我县低保户的真实情况,为规范低保工作掌握可靠、详尽的第一手资料,低保工作人员不顾低保对象居住分散、情况复杂、不便沟通等困难,深入到每户低保申报家庭进行调查走访。对虽然没有申请,但生活确实困难,符合低保条件的人员,主动帮助其进行低保申请;对没有达到低保标准的申请人,认真耐心地做宣传、说服工作,取得理解,争取支持。低保人员对低保标准和相关政策都能够较熟练地掌握,对分管辖区内的情况了解细致,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重病、重残、孤儿、孤老等重点照顾对象的低保金,都由低保干部送到家中。低保干部的工作在群众中得到了广泛的支持,特别是低保户对低保干部更是充分肯定,全县低保干部真正发挥了为弱势群体送温暖的纽带作用。

(四)健全制度,动态管理,积极构筑城镇低保救助体系

县政府在开展低保工作中,注重创新,科学管理,不断完善和健全各项低保工作制度,优化低保工作方式、方法,促进低保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县民政部门以低保对象动态管理为主要手段,从规范低保户档案管理,建立全县低保信息化网络入手,完善和健全各项低保工作制度。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严格按照低保户申报评议公示制度、低保资金管理使用制度、监督制度、信访接待制度和民政部门优质服务承诺标准等执行,较好地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原则。2004年以来,有307户,466人在享受了低保又后走出了低保。而有282户,407人成为新的低保对象。在政府及职能部门的积极努力下,我县的城镇低保救助体系正日益健全,功能正日益完善,低保工作正以良好的发展势头向更高水平迈进。

三、问题及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感到,我县低保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为维护我县社会稳定、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有以下几点:

篇8: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总结

点评:国家对最低工资标准的要求是“每两年至少要调整一次”。在实际操作中, 各省市目前大多都形成了一年一调整的机制, 而且每年的调整幅度都在15%左右。然而, 与经济发展情况相比、与物价上涨等因素给老百姓带来的压力相比, 最低工资标准给人的感觉, 依然是在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线上徘徊。一些省市的最低工资标准甚至陷入了“高收入者觉得与己无关, 而低收入者觉得调不调整一个样”的尴尬境地。

一调再调的最低工资标准依然很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物价上涨、与老百姓的生活压力相比低。近些年来, 物价上涨迅猛。1620元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 能买什么东西, 能够一个人生活一个月吗?相信仔细算过账的人都会有“很悬”的感觉。如果连吃穿用行、通讯医疗等基本生活都很难保障, 遑论意外支出储备、养老储备、子女教育储备等需求了!

二是与平均工资相比很低。据2013年4月2日《新闻晨报》报道, 2012年上海市职工平均工资为56300元, 即月平均工资为4692元。如果一个基层劳动者, 其工资收入正好在最低标准线上, 那么无疑意味着, 其工资收入只有平均工资的34.5%。而目前很多企业, 特别是公益性岗位、私营企业, 都是以比最低工资标准略高的工资支付劳动者报酬的。也就是说, 为数众多的劳动者, 其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至于与最高工资、与国企高管的天价工资相比, 最低工资标准更是低得可怜!

可以说, 目前全国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依然停留在保障劳动者基础生活需求这个标准线上, 其与劳动者的期望、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需要还是相差甚远的。因此, 很有必要考虑在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时, 尽快跳出“最低保障”的思维, 加大调整幅度, 向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总目标靠近。理由有三:一是大幅提高劳动者收入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必须;二是增加工资收入是广大劳动者的迫切愿望;三是实践证明, 增加劳动者收入, 提高劳动者工资, 并非企业不可承受之重。

上一篇: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材料作文37例下一篇:营销人员面试复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