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

2024-04-07

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通用8篇)

篇1: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

【法规名称】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

【颁布单位】重庆市人民政府

【颁布文号】渝府发〔2010〕86号

【颁布时间】2010-8-27

【实施时间】2010-10-1

【正文】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

渝府发〔2010〕86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认真贯彻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精神,做好当前民生工作,市政府决定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

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万盛区、双桥区、渝北区、巴南区等11个区及北部新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9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800元。

万州区、黔江区、涪陵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长寿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等13个区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6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600元。

南川区、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等16个区县(自治

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4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400元。

调整后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2010年10月1日起执行。

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来源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区县(自治县)民政部门根据调查情况编制资金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查列入财政预算。市级财政对区县(自治县)给予适当补助。

三、切实做好城乡低保标准调整工作

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关系到广大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精神,切实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全市各级民政、财政等部门要抓紧落实,让低保对象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二0一0年八月二十七日

篇2: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

我叫李一飞,今年36岁是坡头镇居委会老居民,住坡头集镇,老娘石三妹今年61岁,在家务农,我们一无田,二无土,三无经济来源,更无固定收入。我是一位多重残疾人不能做事,也没有成家,全靠母亲捡破烂供养,母亲也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及晚期血吸虫等多种疾病,我们都无钱医治,家中生活实在很困难......现搭帮党的好政策,解决城镇困难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为盼!

申请人:李一飞

篇3: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

一、政府的义务、公民的权利, 而不是恩赐

在制度实施过程中, 有些基层民政干部的公民权利意识淡薄, 将公民应当享有的最低生活保障权利当作本部门的恩赐, 片面强调“不养懒汉”。实际上, 以我国现有社会保障的水平不可能导致一个依赖救济的“懒汉”阶层的产生。

有些地方的官员用自己的价值取向选择救济对象, 有污点的人及其亲属往往遭遇社会排斥。一些地方政府规定, 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居民, 家里不能有吸毒、赌博人员, 不能违反计划生育条例。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干部和群众基础, 在我国有深刻的原因:一是我国几千年来一直受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 政府、社会团体、个人, 把对弱者的救助看作慈悲行为, 是对穷人的恩赐和施舍, 表现在利用价值取向来选择穷人。二是社会普遍存在社会救助“民政对象情结”, 没有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视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政府也没有将此视为自己应尽的职责, 所以才出现了上述种种不正常的规定, 造成对穷人的“社会排斥”, 其结果就是救助瞄准机制不准确。

最低生活保障 (社会救助) 是政府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是公民应获得的帮助和应享有的权利。这在我国《宪法》第45条中作了明确规定,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社会救助首先是政府行为, 是政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它体现了政府的一种社会政策取向——社会公平。

社会救济体现的是人道主义精神, 它不问致贫原因, 只看受助者是否真是贫困, 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后一道安全网。社会救济的责任仅仅是使受助者的生活相当于或略高于最低生活需求, 以避免产生依赖心理乃至不劳而获的思想。最低生活保障的退出机制以家庭收入超过政策规定为标志。

现代社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把社会救助看成是政府行为, 是政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社会救助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只要是穷人, 无论什么原因, 只要其收入低于贫困线, 他就有权利申请救助。政府选择救助对象不能根据贫困以外的标准。从理念的层次看, 社会保障从初期的附带各种侮辱条件的施舍救济向人道和人权并重的全面福利的发展, 这也是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标志。

二、保护申请人的隐私 (权) , 而非公布申请人

的隐私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 “管理审批机关为审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需要, 可以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核实。申请人及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当接受调查, 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对经批准享受城市居民最低活保障待遇的城市居民, 由管理审批机关采取适当形式以户为单位予以公布, 接受群众监督”。

现实中, 由于某些居委会采取社区张榜公布低保申请者的家庭困难情况以供辖区居民表决的办法, 不仅会让部分真实困难者望而却步, 而且也侵犯了申请者的隐私权, 损害了他们的尊严。因此许多人对低保制度担忧, 一是担忧公共权利过分地介入到私人生活;二是担心低保者的隐私和尊严受到损害。

穷人通常把申领救济金看成是社会耻辱 (1) 。而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实施细则, 不但程序相当复杂, 令人望而生畏, 而且还在收入上做相当严格的调查, 甚至进行公示, 使受益者毫无隐私可言。现在许多国家对申请者只做收入调查, 以证明他们达到了国家所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 便由国家和政府来给予社会救助。除此之外, 并没有就申请者做道德和法律的调查。甚至近年来, 一些国家不再对申请者的申报的家庭财产状况进行一一核实, 而是根据要求和标准发放救助金, 避免了对受益人的人格和心理产生不必要的伤害。

三、城市低保是一种积极取向的社会救助, 而非消极取向的

目前的城市低保从实际上来说是一种消极的社会救助, 存在救助标准低、救助措施单一、救助工作简单, 不能有效地满足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需要, 更谈不上促进城市贫困群体摆脱贫穷。这样就会面临制造一个制度维持性的低收入阶层的问题, 低保对象将长期依赖救助金来勉强维持生存。目前制度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利用价值取向选择享受低保的穷人。二是政府在制度实施过程中附带了苛刻的条件。大多数受助者在得到救助后的收入水平仍然很低, 其收入只够糊口。经济上的匮乏使贫困家庭的社会交往受到限制, 接受教育存在障碍, 身心健康得不到保证, 尤其是患病时不能及时治疗和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 这一系列的社会剥夺和社会排斥使贫困家庭获得发展的机会很小。

实际生活中, 在低保金是否够用这一问题上, 0.6%的人认为很充足;6.2%的人认为够用, 而且略有节余;认为正合适有10%;但是有45.3%的人认为不够用, 但差不了多少;还有37.9%的人认为完全不够用 (2) 。低保制度的消极取向已经严重影响到制度的实施, 对此我们应进行反思。低保制度本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救助制度, 旨在帮助贫穷者保持基本的生活水准, 并有效地帮助其通过就业、再就业等活动脱离贫穷。应转变消极的取向为积极, 首先就是要区分和细分受助对象, 如有无劳动能力, 有无发展潜力等。对受助对象的细分是转变倾向的一个有益尝试, 以达到社会救助的目标定位。截止到2003年8月, 中国城市居民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数为2182.5万人。其中:特困职工和失业人员及其家属占95.8%, “三无”人员 (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 占4.2%。有学者认为,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考虑, 对于农转非人口中的贫困群体, 除了补偿性安置之外, 还可以进行发展性安置, 如安排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 将这些对象的近期生存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对下岗失业人员, 可以考虑在国企、集体企业破产兼并的时候优先安排其就业, 可减少失业。

四、城市低保是生活救助而不是生存救济

现行的制度基本上是一种生存救助制度, 因而救助标准整体偏低。大多数地方的救助主要是单一的现金救助, 生活服务援助不足, 难以有效地改善贫困家庭的生活质量。事实上, 贫困家庭既需要基本的温饱, 也需要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得到救助, 既需要现金 (实物) 救助, 也需要多种生活服务。根据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和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在上海、天津、武汉、兰州和重庆等5个城市进行的调查资料, 已经得到救助的贫困家庭在收入、食品、衣着、健康、教育和社交等6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如下:5个城市贫困家庭的人均月收入大致相当于当地人均月收入的21~31%左右;5城市贫困家庭每星期吃肉的平均天数在1~2天, 8成以上的家庭的副食都以素菜 (蔬菜) 为主;5城市90%以上的贫困家庭中成人都极少买新衣服, 30~60%的家庭成人穿的衣服主要靠亲友赠送;5城市贫困家庭中家庭成员患有慢性病和遗传病的要占30~60%, 但是生病时不去医院看病的要占50~70%;5城市贫困家庭负担不起学杂费的要占60~90%, 有50~80%的家庭在教育方面没有能够享受到政府或学校的优惠;5城市贫困家庭中有30~40%不爱和邻居与同事交往, 40~60%过年过节不走亲访友。 (3)

综上所述, 目前城市低保救助额仅仅能够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健康、教育和社交方面, 他们许多最起码的需求还是很难得到满足, 因此, 在他们的生活中还远远谈不上生活质量和做人的尊严。

为满足低保人群的基本需要, 应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架构, 根据人应享受的基本权利如生存权、受教育权、健康权、居住权等按照基本需要层次、扩展需要层次和附加提供层次来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基本需要层次——提供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救助额, 相当于现在的低保金, 不包括医疗、教育和住房支出。在这一层次, 部分救助金额可通过实物的方式来实现, 北京、上海、大连等都有类似做法, 这对于保证贫困家庭的生存权利很有帮助。另外还应考虑按家庭人口的规模和构成来确定救助金额, 不同规模和构成的家庭的需要是不同的。扩展需要层次——主要考虑低保家庭的受教育权、健康权、居住权等, 现行的减免手段难以落实。因此应考虑困难家庭在这方面的需要, 计入最低生活保障金。这样实际上是一种“正向补贴 (非减免) ”的思想。附加提供层次——考虑两个方面, 一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费用、教育部门收取的其他费用、大病医疗费用等;二是金额较大且生活必须的家庭设备, 这部分可以利用社会捐助的物品。如各地正在兴办的“福利超市”“爱心超市”等。

五、城市低保是一项系统的社会服务工作, 而非

单纯的行政工作

现行条例规定, 城市低保工作的管理审批机关为各级民政部门, 居民委员会根据管理审批机关的委托, 可以承担低保工作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目前在实际工作中, 大部分工作都在基层社区, 由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承担, 各地普遍反映基层负担过重, 希望增加行政机构和人员, 但是却没有深入考虑低保工作的属性, 考虑政事分离、职能划分的可能性。

目前制度实施的一个问题就是基层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缺乏大批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低保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 包括低保申请人的家庭收入情况、家庭资产情况、就业情况, 以及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对低保对象的 (就业) 培训、教育等许多工作都要求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素养, 有现代社会工作的理念, 而这些系统性、专业性的服务工作要由社会工作者来承担。

在城市低保的管理机构设置上, 各地的做法不一。有的在民政厅、局中增设行政机构, 一般称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处”, 如辽宁省就采用这种模式;有的在民政厅、局下设立事业单位, 一般称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服务中心”, 如黑龙江省;有的是既设行政机构又设事业单位, 如吉林省。综合而言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并行的管理服务模式能适应实际需要。

这一理念性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工作中分清角色。政府 (包括各级民政部门) 应该是政策制定者、出资者和监督、管理者。而低保事业机构, 应负责具体的服务和救助工作。应建立一家或多家独立的低保工作事业机构, 雇佣受过训练的社会工作者从事低保工作。按国际惯例建立社会工作职级制度, 目前上海、广东等地在此方面已走在前列。更为重要的是, 政府要积极做出导向, 鼓励社会工作人才到基层、社区去工作、服务。

摘要:目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差强人意, 存在许多问题。根源在于对城市低保制度的基本理念的理解还没有统一。对城市低保的相关理念问题做出澄清与阐述, 对政策制定和基层工作的实施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权利,目标定位,社会工作

参考文献

[1]吴玲, 施国庆.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伦理缺陷[J].南京师大学报 (社科版) , 2005 (02) .[1]吴玲, 施国庆.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伦理缺陷[J].南京师大学报 (社科版) , 2005 (02) .

[2]林莉红.从宪定权利到现实权利——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J].法学评论, 2001年第1期.[2]林莉红.从宪定权利到现实权利——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J].法学评论, 2001年第1期.

[3]齐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系统分析[J].社会福利, 2003年, 第5期.[3]齐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系统分析[J].社会福利, 2003年, 第5期.

[4]杨立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社会.2003年, 第4期.[4]杨立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社会.2003年, 第4期.

[5]方青.论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1999年, 第4期.[5]方青.论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1999年, 第4期.

[6]唐钧.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变迁与评估.中国社会学网.[6]唐钧.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变迁与评估.中国社会学网.

[7]唐钧.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 2002年, 第11期.[7]唐钧.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 2002年, 第11期.

篇4: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

【关键词】居民;生活保障;标准

我国城市居最代生活保障,(以下有时简称低保)制度自1993年创建,经1997年国务院向全国推广,到1999年10月,已在全国668个市和1689个县全部确立,为保障贫困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民政部救灾救济司2003年1月发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国已有8053万城市贫困居民享受低保。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比较分析

为了深入研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与实际贫困线进行比较,各个地区之间进行横向比较,不同年份保障标准变化的动态比较。

(1)各地公布标准整体偏低,大多数地区的公布标准低于实际贫困线。整体上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公布标准是偏低的。2012年初,全国平均的公布标准为252元/人/月,只占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19%。即使与1998年的实际贫困线相比,全国平均的公布标准也比实际贫困线少41元,仅占实际贫困线的79%。

(2)各地保障标准有差距,特别是补差标准的计算和实际标准方面差异较大。

1)各地公布标准相差较大。

根据民政部救灾救济司2012年1月提供的数据,全国平均的公布标准可以分为三类:最高标准是503元/人·月;中等标准要254元/人·月;最低标准是114元/人·月。具体地看,各地区的公布标准相差较大,最高标准为广东南海市,503元/人·月;最低标准为海南陵水县,114元/人·月,两者相差389地元。大体上,经济发达区的保障标准要高于经济落后地区;大城市的保障标准要高于中小城市;城市的保障标准要高于县城。2)各地补差标准的计算方法不一致。

3)各地实际福利标准有很大差别。

各地在确定保障标准方面的差别,突出地体现在实际标准的差别上。大体上,在经济发达、财政状况好的地方,政策规定的附加保障内容或优惠待遇要多一些,除了保障最低生活之外,低保户一般还会享受教育、医疗、水电、住房等方面的优惠,实际福利标准在高于名义标准,例如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其中,北京市除了每个月给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之外,同时还有多达10项的优惠措施。相反,在经济落后、财政状况比较差的地方,政策规定的附加保障内容或优惠待遇就很少,甚至没有。即使有一些所谓优惠政策,由于部门利益等原因,也很难得到落实,低保户最好的情况就是按时足额得到按名义标准支付的低保金。有时候,实际享受到的标准甚至要低于名义标准。我们在山东省淄博市考察时发现,由于财政困难,除了按名义标准发放低保金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优惠政策,有时按名义标准的低保金还发生拖欠。

(3)近年来各地公布标准都有所调整,但调整幅度相差较大。

在全国36个主要城市中,居民消费水平和物价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不一样,但是与保障标准动态调整不规范也有很大关系。

2.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执行情况

我们可以从三个主要方面来考察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执行情况;操作层次上存在的变通标准、低保金的按时足额发放情况和多元化标准的执行情况。

多数地区在操作层次上采用了变通标准、按条例的规定,各地的公布标准,即家庭人均收入标准是判断某个家庭是否可以享受低保待遇的最重要的标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家庭收入很难核算,比较普遍地存在着隐性就业,隐性收入和隐性财产的情况,所以,各地比较普遍地采用了变通标准。事实上,变通标准的采用是不事避免的,这里,主要原因在于条例本身不够完善,社会信任缺失和居民收入监控手段不全。即使像视同收入这种变通标准,尽管民政部表示反对,但是,目前在一些地方也还依然存在。某些方面的视同甚至有条例本身的规定作为依据。例如,条例规定,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应当给付的赡养费、扶养费或者抚养费应当计算为家庭收入,但是,实际上有些人拿不到相关费用。对于这种情况,很多地区依然采取视同的做法,并认为这种做法有助于督促相关人员尽责。

篇5: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

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的通知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的通知

(石政发〔2008〕6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提高城乡贫困居民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健康发展,依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提高社保对象保障水平的意见》(冀政〔2008〕80号文件)精神,经市政府研究决定,自2008年10月1日起,提高我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具体标准

(一)城市低保标准:从2008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困难县(赞皇、灵寿、行唐,下同)每人每月200元;一般县(市)(平山、晋州、深泽、无极、赵县、元氏,下同)每人每月220元;较好县(市)、区(井陉、鹿泉、正定、栾城、辛集、藁城、新乐、高邑、矿区、长安区、桥东区、桥西区、新华区、裕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下同)每人每月240元。从2009年1月1日起,困难县每人每月不低于225元;一般县(市)每人每月不低于245元;较好县(市)、区每人每月不低于265元。

(二)农村低保标准:从2008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困难县每人每年840元;一般县(市)每人每年960元;较好县(市)每人每年1080元。从2009年1月1日起,困难县每人每年870元;一般县(市)每人每年990元;较好县(市)每人每年1110元。

(三)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2008年第四季度起,在原有标准基础上每人每年增加100元,提高后的供养标准为:鹿泉、辛集、藁城、晋州、新乐、正定、栾城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1500元,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2100元;无极、赵县、元氏、井陉分

散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1400元,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1900元;平山、赞皇、灵寿、行唐、高邑、深泽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1300元,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1700元。

二、要按照新的保障标准,认真做好保障对象的审核和确定工作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切实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将符合条件的贫困居民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

三、要按照新的保障和供养标准,认真做好摸底测算和补发工作

各县(市)、区要根据实际情况,相应增加本级财政保障资金预算,实行保障金和供养资金通过金融机构发放的方式,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同时,要加强低保机构建设,解决好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问题,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篇6: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2-03-31 来源:鞍山市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224 鞍政办发[2012]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

鞍政办发[2012]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的通知》(辽政办发〔2011〕72号)要求和我市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水平的总体情况,市政府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和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增幅度

(一)城市低保标准调增幅度。城区城市低保月标准由330元调整为406元;海城市城市低保月标准由272元调整为335元;台安县、岫岩县城市低保月标准由222元调整为273元。

(二)农村低保标准调增幅度。城区农村低保年标准由1900元调整为2400元;海城市农村低保年标准由1800元调整为2300元;台安县、岫岩县农村低保年标准由1700元调整为2200元。

(三)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调增幅度。城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年标准由4360元调整为4960元,分散供养年标准由2820元调整为3420元;海城市、台安县集中供养年标准由3160元调整为4360元,分散供养年标准由2020元调整为3000元;岫岩县集中供养年标准由2860元调整为4060元,分散供养年标准由1520元调整为2500元。

二、资金保障

提高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所需资金,由省、市、县(市、区)财政共同承担。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所需资金由市、县两级财政按照5:5比例纳入预算解决。

三、相关政策调整

(一)按省政府要求自2012年1月1日起,停止发放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在乡重点优抚对象的价格临时补贴和肉价临时补贴。

(二)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后,按照《鞍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鞍山市城乡低保边缘户救助制度的通知》(鞍政办发〔2008〕108号)规定,相应调整城乡低保边缘户界定标准。

(三)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城市低保分类救助工作。对城区低保或低保申请人按照“先上浮后保障”的原则予以救助或审批,具体标准如下:对城市低保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三无”人员,每月按低保救助标准上浮203元予以全额救助;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人员(一、二级重度残疾和经鉴定终身或阶段性丧失劳动能力人员)本人及未成年子女,每月按低保救助标准上浮203元予以差额救助,其他成员每月按低保救助标准上浮102元予以差额救助;70岁以上老人本人,每月按低保救助标准上浮102元予以差额救助;在乡重点优抚对象本人,每月按低保救助标准上浮102元予以差额救助;有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病残人员(三、四级残疾和经鉴定终身或阶段性丧失部分劳动能力人员)的城市低保家庭,单亲家庭中有未成年人、有在校大学生或高中阶段学生的城市低保家庭,家庭成员每人每月按低保救助标准上浮102元予以差额救助;男年满22周岁、女年满20周岁的未婚残疾人的抚养费按父母人均收入超出当地低保标准6倍以上部分的25%计算,本人月收入(含抚养费)低于当地保障标准(含分类救助上浮部分)的,予以差额救助。

市民政局、财政局《关于适当提高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水平的通知》(鞍民发〔2010〕17号)中有关分类救助的规定相应废止。海城市、台安县、岫岩县城市低保分类救助标准参照城区上浮数额自行调整。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全面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是市委、市政府重点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民政部门要精心组织实施,财政部门要积极组织落实保障资金,其他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全面完成调标任务。

(二)加强动态管理。各县(市)、区在调增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时,要进一步做好动态管理工作,认真核对保障对象家庭的经济状况,按新标准确定保障对象的进出和保障金的增减,将符合保障标准的城乡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确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三)做好低保边缘户管理救助工作。各级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城乡低保边缘对象界定标准的调增工作,适时加强城乡低保边缘对象管理,与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面落实城乡低保边缘户的各项社会救助政策。

篇7: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

近年来,上海市的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增长幅度连续几年在全国居首位。1999年,上海的人均GDP已达到4000美元,率先跨入中等发达城市的行列;2000年的人均GDP又上了一个台阶,达到4180美元。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准,基本生活需求层次提高,本市的“十五”规划把“重点保障社会特殊群体与特困家庭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作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目标,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1993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实施最低保障制度,当时的最低保障标准是全市人均收入的47.9%。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本市的最低保障标准也相应提高了,但与全市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了。因此,制定符合本市目前社会经济状况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就成为我们贯彻执行“十五”规划,保障低收入群体共享社会发展经济成果的第一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高低,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近年来,本市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向高层次迈进,一些原本属于高档商品的消费品已进入普通市民的家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因此,我们在制定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时,要改变过去那种“生活必需品”一成不变的旧观念。根据本市“十五”规划保障特困家庭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精神,这些消费品也应列入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范围。国际上实施最低保障制度初期,很多国家都采用“菜篮子法”和“基本需求法”,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限制在最小值,并据此制定最低保障标准。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这种被认为是“吝啬”的方法逐渐被取代。大多数国家基本上是以收入为主要依据制定保障线,有以家庭每月平均收入的一半作为保障线,也有以个人收入的三分之二作为保障线。但是,在我国综合经济实力还比较落后情况下,以收入标准作为制定最低保障线的参考依据还为时过早。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又决定了我们制定的最低保障标准必须符合本市实情,切实起到保障的作用。因此,在受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环境下,制定本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可以用以下的方法进行。

一、食品类消费品的最低保障标准计算方法

食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首要消费,食品的弹性需求系数是各项消费品中最小的。对于食品类的最低保障标准,我们可以采用世界上早期普遍运用的“菜篮子法”,即由营养学家根据维持人体生存所需的基本营养,计算出基本食物的消费量,然后根据本市当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提出较为符合本市实情的食品最低保障标准。本市居民月基本食品需求表

主要包括几个项目:食品种类、规格、自然人消费量(公斤)、社会人消费量(公斤)、当年价格(元/公斤)、自然人所需金额(元)和社会人所需金额(元)

食品包括:谷类大米 蔬菜水果肉、禽蛋鱼、虾 豆类及豆制品奶类及奶制品油脂调味品(食盐、酱油、味精等)茶叶在外用餐(元/次)包括食堂

中国营养学会1998年向国民推荐了膳食平衡金字塔,根据其推荐的基本营养要素,我们可以选择符合本市居民消费习惯的大类食品规格,并测算出自然人(指不参加任何工作的居民,如退体老人、无业人员)和社会人(指参加轻体力劳动的社会成员,如办公室文员等)维持生存所需的基本食品消费量。然后依据2000年采集的这些食品市场价格或特困职工家庭的实际消费价格,计算出食品的基本消费支出。

用“菜篮子法”测算出的食物消费量和消费金额,我们可以看出这个食品消费标准不仅 1

低于目前本市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也低于2000年本市特困职工家庭和10%最低收人家庭的消费水平。在本市社会经济已进入世界中等发达行列的今天,这种消费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称的。事实上,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发达国家进入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都出现过用“菜篮子法”计算出的食物标准明显偏低的情况。因此,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对以上测算作修正,以2000年特困职工家庭人均消费量作自然人的消费标准,以2000年10%低收入家庭的人均消费量作社会人的消费标准,增加食品种类如下表。

本市居民基本食品需求表

包括:糕点、饮料、烟、酒、其它食品

通过以上调整,合并计算得出的结果才是较为符合本市居民当前最低食品消费状况的。

二、衣着消费品的最低保障标准计算方法

虽然用“菜篮子法”计算的最低保障标准明显偏低,与实际消费存在的差距,但由于其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优点,我们仍将运用这个方法对其它生活消费品的最低需求作测算。衣着消费品同食品一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要消费品,但它的弹性系数要大于食品。因此,对衣着消费的需求也压低到最小值,运用“菜篮子法”,并配以2000年采集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每月最低的衣着消费支出。

本市居民基本衣着需求表

表格内容主要包括:

春秋装:茄克衫、长西裤

夏装:汗衫、涤棉衬衫、薄型西裤

冬装:中空棉衣、毛线衣、羊毛衫、内衣、棉毛衫、棉毛裤、棉布短裤

鞋类:皮鞋、拖鞋、袜子

用以上方法计算出的衣着消费最低标准略高于去年本市特困职工家庭和10%最低收入家庭的消费,低于10%低收入家庭的消费。这是因为特困职工家庭由于受收入限制,他们穿着的服装大多数是亲朋好友赠送的,所以衣着消费支出很低,处于非正常消费状态。这种非正常消费状态不能作为测算服装消费最低标准的依据。

三、日用品的最低标准测算方法

日用品的消费量,根据其用途和价格分为日常用低值消耗品、床上用品和高档耐用消费品三大类,三类商品的人均需求量仍被确定在最小值。被列入高档耐用消费品范围的商品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在本市居民家庭中的拥有量达到80%以上,二是特困职工家庭的拥有量也达到80%。价格是以2000年采集的市场价格为主,特困职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实际消费价格为辅的原则确定。

本市居民基本日用品需求表

毛巾、牙刷、牙膏、香皂、卫生纸、洗发、护肤、床上用品、耐用品(录音机、洗衣机、电视机、电风扇和自行车等)

四、居住消费最低标准的制定

居住消费支出中的住房,以本市目前人均最低6平方米为基本面积,水、电、煤以本市特困职工家庭2000年的消费量为基本消费量测算。

本市居民月基本居住需求表

五、其它消费标准的制定

主要包括交通费、文娱费、通讯费、医疗保健、服务费等其它费用。其中自然人的消费以特困职工家庭或10%最低收入家庭的实际消费为依据,社会人的消费支出则以10%低收入家庭实际支出为依据。

本市居民月其它基本需求表

由于特困职工家庭长期患病成员较多,医药费、保健费支出均处于非正常状态,因此医药费、保健费支出以10%最低收入家庭去年的人均消费作参与标准,以这个标准计算出的全年医药费、保健费支出总额控制在个人医疗帐户金额之内。

六、教育消费最低标准的制定

教育消费最低标准,主要是指求学年龄段的社会成员为完成义务教育所需支出的费用,除学杂费、书簿费、预收款按教育局制定的收费标准确定,其余各项收费标准均以特困职工家庭就学子女的平均消费支出为依据制定。

本市学生教育需求表

以上列出的都是学生的必须支出,且控制在最低限度内,不仅所列项目远远少于目前学校实际存在的收费项目,实际支出也低于现状。据调查,2000年本市特困职工家庭就学女子每月的支出(不包括伙食费、交通费〉高达147.19元。因此,将上面所列的支出作为教育消费的最低标准是符合本市实情的。

(来源于上海总工会网站)2000年通过以上六大消费最低标准的测算,我们可以对本市居民的基本生活费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即一个不参加任何劳动的本市居民,目前维持其日常生活的最低费用每月需要326.13元,这个消费水平仅是2000年本市10%最低收人居民家庭人均月收入的63.4%;参加社会劳动成员的基本生活费用每月最低需要478.38元,是2000年10%最低收入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92.7%;一个在校生每月的最低生活费是414.75元。

篇8: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

关键词 农村居民;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最低生活保障

中图分类号 O 212文献标识码:A

1 引 言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病致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而造成月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线进行差额补助.我国自1994年在上海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发展,该制度已经于2007年在全国普遍建立起来.据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2004年至2007年保障人数快速增加,2005年比2004年增长69.1%,2006年比2005年增长93.1%,2007年已实现低保人数3 566.3万人,比上年增长了123.9%.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低保标准依据不足、低保标准制定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如何科学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就显得非常重要.所谓最低生活保障线是指维持生存(包括维持健康和工作能力)所必须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最低费用[1],它是一种不管是否有收入都必须消费的用以维持基本生存的需求数量.因此,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线的确定应以消费支出为根据较为合理.

2 研究模型与方法

我国主要将居民生活消费的商品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商品等种类,由此,最低生活保障线就包括两部分费用:一部分是最低食品支出费用,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线;另一部分是最低非食品支出费用,包括衣着、住房、交通通讯、家庭设备、文教娱乐、生活用品、医疗、教育、服务等.农村居民生活状况则可由此划分为三种状态:1)极度贫困者,指消费支出低于最低食品需求,其生活处于基本的温饱线以下;2)生存消费者,指其消费支出在最低食品需求和最低生活保障线之间,这部分群体除了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以外,还在衣着、居住、交通、教育、医疗保健等项目上有一些支出,用以对生存质量的部分改善;3)享受和发展消费者,其消费支出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上,他们已解决了维持基本生存所需要的消费需求问题,其消费行为将向着通过物质消费的支出来满足自己心理、精神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在更高层次上提升生活质量[2].

在消费函数的相关模型中,线性支出系统(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LES)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xten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ELES)模型常用于对消费结构的研究中,下面就这些相关模型进行介绍和分析.

2.1 LES模型

英国计量经济学家R.stone于1954年根据直接效用函数(Klein and Rubin,1947)提出了线性支出系统模型[3](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LES),模型基本形式为Ci=PiXi+bi(V-∑nj=1PjXj) .(1)

式中,Ci表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的实际消费支出;Xi表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量;PiXi表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bi表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的边际预算份额,其满足0≤bi≤1,∑ni=1bi=1;Pi表示第i种商品的价格;V表示消费者生活消费支出总额.

模型(1)是根据消费者在预算约束V=∑ni=1PiQi下寻求效用U(Qi)=∑ni=1biln (Qi-Xi)的极大化推导而来的,其中Qi为消费者对商品i的实际需求,即

max[∑ni=1biln(Qi-Xi)],

s.tV=∑ni=1PiQi.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L(Q1,Q2,…,Qn,λ)= ∑ni=1biln (Qi-Xi)+λ(V-∑ni=1PiQi) ,由函数L分别对Qi和λ求一阶偏导,并令其等于零,可得方程组: 

biQi-Xi=λPi, i∈[1,n],

V=∑ni=1PiQi.(2)

因此,可求得

bj(PiQi-PiXi)=bi(PjQj-PjXj), i∈[1,n], i≠j;

bj∑ni=1PiQi=bjV. (3)

由式(3)的n-1个式子两边相减得:

bjPjQj+bj∑ni=1PiXi=bjV-(PjQj-PjXj)∑ni=1bi, i≠j.

进一步整理,有经 济 数 学第 27 卷

第2期文先明等: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实证分析

bjPjQj+PjQj∑ni=1bi=bjV-bj∑ni=1PiXi+PjXj∑ni=1bi

=bjV-bjPjXj-bj∑ni=1PiXi+bjPjXj+PjXj∑ni=1bi, i≠j.

即 PjQj∑ni=1bi=bjV-bj∑ni=1PiXi+PjXj∑ni=1bi.

又因为∑ni=1bi=1,从而有

PjQj=PjXj+bj(V-∑ni=1PiXi).

即证得模型(1)结果

模型(1)虽然形式简洁,经济意义明确,但由于模型中Ci和Pi为外生变量,待估参数为基本需求量Xi和边际预算份额bi,而总消费预算支出V是对所有商品的消费总和,为内生变量,无法外生给出,故而模型参数估计困难[4].为此,经济学家们在LES模型基础上通过改进形成了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用于对消费结构的研究.

2.2 ELES模型

经济学家Luch于1973年对R.Stone提出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进行了两点修改[5],即以收入Y代替了支出C,将bi的概念由边际预算份额转化为边际消费倾向,修改后的模型为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模型为

Ci=PiXi+bi(Y-∑nj=1PjXj),(4)其中,0≤bi≤1,∑ni=1bi≤1.

对于截面数据,模型(4)中的PiXi和∑nj=1PjXj是常数,令

ai=PiXi-bi∑nj=1PjXj.(5)

于是模型(4)可变为

Ci=ai+biY. (6)

将式(5)两边对i求和,可得

∑ni=1PiXi=∑ni=1ai(1-∑ni=1bi). (7)

式(7)代入式(5)得

PiXi=ai+bi∑ni=1ai(1-∑ni=1bi).(8)

对式(6)利用截面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可以求得ai和bi,再利用式(8)求得PiXi,即为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量,∑ni=1PiXi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线.然而在实际中对某些样本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6)时,常常会出现bi显著而ai不显著的情况.如果对式(6)进行过原点估计,即ai=0,虽然可以满足显著度要求,但是据此由式(8)计算出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就变为0,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为了解决此问题,需对ELES模型进行适当修正以使其测定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需要:假设在对模型(6)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时有m种商品常数项不显著,不妨假定前m种商品的估计方程的常数项不显著,bi显著(i=1,2,…,m),其他商品方程估计结果ai,bi均显著[6].

首先对前m种商品的方程去掉常数项重新估计,得出bi (i=1,2,…,m),因此,当ai=0,i∈[1,m]时,由式(5)可知以下式子成立: 

0=P1X1-b1∑mk=1PkXk-b1∑nj=m+1PjXj,

0=P2X2-b2∑mk=1PkXk-b2∑nj=m+1PjXj.

0=PmXm-bm∑mk=1PkXk-bm∑nj=m+1PjXj.

以上式子两边相加得

0=∑mk=1PkXk–(∑mk=1bk)∑mk=1PkXk–(∑mk=1bk)∑nj=m+1PjXj.

从而求解得

∑mk=1PkXk=(∑mk=1bk)∑nj=m+1PjXj(1-∑mk=1bk).

代入式(4)可得前m种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计算公式为

PiXi=bi∑nj=m+1PjXj(1-∑mk=1bk).(9)

而后n-m种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仍然用式(8)计算.3 实证分析

文章以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2007年全国各省(市、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情况为截面数据,分别以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商品支出为因变量、人均纯收入为自变量进行各类消费支出的回归分析.为了说明这种测算的可行性,首先以地区因素为行变量和商品因素为列变量,对它们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影响进行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由于FR=8.741 051>Fα=1.513 648,FC=182.105 6>Fα=2.053 383,所以地区和商品两个因素都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有显著的影响.其中,SSR/SST=8 433 125/56 180 972=0.1501,SSC/SST=40 994 440/56 180 972=0.729 7,

即地区和商品两个因素合起来总共解释了生活消费支出差异的87.98%,其中地区因素占15.01%,而商品因素占72.97%.其他因素只解释了生活消费支出差异的12.02%.从而以地区因素为自变量、生活消费支出为因变量对各类商品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可行.又因为在地区因素中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有密切关系的是人均纯收入,因此,下面对各种商品以各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自变量、生活消费支出为因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

由表2结果显示,从总体上观察各个R2,模型拟合的较好,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说明人均纯收入是影响各类商品消费支出的显著因素.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对于ai,除了食品和文教娱乐的Pvalue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外,其他各项支出均不显著,因此,直接由式(6)计算出的各项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另外,居住和文教娱乐两项支出为负数,这显然与现实情况出入较大,而各项基本支出之和为637.58元,与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需求相比明显偏低,因此该测算结果不可信.

如果对常数项不显著的方程进行原点回归,通过运用式(9)计算出这些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而常数项显著的方程所对应的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则仍然采用式(6)和式(8)计算,则有可能使测算结果的可信度大大提高,增强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状况的解释力。表3就是对参数ai的显著度大于0.05的方程重新修正估计后,用式(8)和式(9)计算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通过对模型中常数项不显著的方程过原点重新作回归发现, bi的显著度仍然很高,且各个方程的拟合度大大提高,显示很强的线性关系,测算结果可信。

由以上测算和分析可以看出:

1)农村居民的温饱线为年人均662.83元,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线为年人均1078.46元.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线测算结果比较符合我国2008年提出的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合二为一、对2007年人均纯收入1067元以下的农村人口实施同样的扶贫政策的文件精神,适应了我国当前农村社会保障的实际需要,有利于农村居民生活救助向主要以低保为主的方向转变.因此,所测算温饱线和最低生活保障线可以作为我国调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重要测度依据.

2)从表3测算结果及表4数据可以看出,低收入人口年人均实际生活消费支出高于基本需求水平,表明我国农村居民从平均水平上看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尤其是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两项支出远大于基本消费支出,这说明我国农村全面取消义务教育收费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正显现较好的保障效应.

3)以上数据并不意味着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已经全面脱贫.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按年人均收入分组的户数占调查户的比重中,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户数比重占4.27%,1000元-1200元之间户数占1.97%,并且这些低收入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但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却较为明显,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在低保的覆盖人群还是低保标准方面都比东部发达地区滞后.东部地区94.4%的农村社会救助人口是享受低保者,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而中西部地区只有37.3%的救助对象是享受低保者(张国华,2008).在低保标准上,据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全国农村平均低保标准82.3元/人、月,人均补差50.4元/月,显示了较好的保障绩效,但仍有待于提高.另外,从分地区比较来看,有的县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还很低,每年仅有百元左右.因此,虽然农村居民最低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局部地区仍然偏低.

4 结 语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我国的普遍建立起来对保持农村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整体水平以及区域比较来看,还有显不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良好绩效的取得还任重道远.因此,各地在制定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应在综合考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不断改进保障标准的测度方法和依据,完善工作思路,以求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提高一种良性的演进路径.

参考文献

[1] 马敏娜,车延杰.城镇居民贫困线计算方法的比较[J].技术经济,2000,(10):44-46.

[2] 王留豹,董栓成.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核算的经济计量[J].统计与决策,2006,(4):81-82.

[3] R.STONE.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s and demand analysis:an application to pattern of british demand [J].Economic Journal,1954,64:511-527.

[4] 张文爱.基于ELES模型的四川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7,(5):49-53.

[5] LUCH.The 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 [J].Europern Economic Review, 1973,15: 21-32.

[6] 韩振国.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估计方法的修正及实证检验[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1(1):61-64.

Positive Analysis on the Rural Resident's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of Our Country

WEN Xianming1,CAO Wenxian2,3,XIONG Ying1

(1.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gement,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Changsha , Hunan 410076;2.Economy School,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Hunan 410128;

3.Department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Xiangnan University , Chenzhou , Hunan 423000)

Abstract For the no scientific problem of some local governments in establishing the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tandard of rural resident,this article considered the ELES correction model and used it to examine the minimum food and living security line of rural resident of our country.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 measurement result is feasible.So it can offer a kind of important estimation basisfor the adjustment of the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tandard .

上一篇:涉外文秘自我评价下一篇:《文明只差一步》漫画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