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资与就业

2024-04-26

最低工资与就业(通用9篇)

篇1:最低工资与就业

作者:王光新姚先国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12期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879804-0258-07

在自由市场中,各种资源会通过价格机制被配置到效率最高的用途上去,从而达到整个市场的均衡和经济效率的提高。然而,市场也存在先天性的不足,也会失灵,因此,在必要的时候就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干预,以弥补市场的缺陷与不足。但是,任何干预政策都是一把“双刃剑”,都会得到获益者的支持和受害者的反对,最低工资制度就是典型的一例。

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最早建立最低工资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制止和解决劳资争端,消灭“血汗工厂”,维护劳工的基本权利。由于其对改善收入分配、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很快被世界各国采用。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最低工资制度。

最低工资制度自从产生以后就遭到了许多雇主、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的反对。雇主们认为,该制度提高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减少了利润。经济学家认为,政府人为地制定一个高于自由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扭曲了价格机制,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1],企业家会用资本替代劳动,这样就减少了那些技能水平较低的工人的工作机会,降低了社会的就业,反而伤害了那些需要保护的工人。

最低工资制度必定会降低社会的就业吗?从新古典理论来看,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好像确实会导致这一结果。然而,劳动力市场与传统的商品市场不同,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完全采用新古典理论的静态分析方法对之进行分析并不十分妥当。如果从动态均衡的角度出发,考虑到最低工资制度实施以后的连锁反应,那结论将会如何?

本研究用传统的新古典理论对最低工资制度进行分析,并从一般均衡的视角探讨这一制度对就业所产生的影响,即考虑到最低工资制度实施以后它对收入分配和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1 最低工资对就业影响的争论:完全竞争与垄断的劳动力市场

认为最低工资制度会减少社会就业的观点主要来源于新古典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比较接近完全竞争的状态,最低工资制度阻碍了劳资双方的自由交易,人为地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水平,使其超过了工人的边际生产力,因而会招致解雇,从而减少了那些低工资工人的就业,到头来反而伤害了那些需要保护的工人。

传统的新古典理论认为,价格变动是灵敏的,它会根据市场条件的变化迅速调整,从而整个市场很快就会实现出清。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企业为了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工人,支付的工资不会低于市场出清时的水平,否则就没有工人愿意去应聘,原先已经聘用的工人也会立即跳槽。同时,工人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也不会要求超出市场出清时的工资,否则就没有企业愿意聘用他。这样供求双方双向竞争的结果必然会实现劳动力的最优配置[2]。市场上工人之间工资的差异是一些非市场因素作用的结果,如个人在工作能力方面的差异,对工作类型、休闲等方面的偏好的不同,当然还有可能是雇主对某些劳动力的歧视等[3]。政府的管制政策阻止了私人的自由交易,它会导致不平等和缺乏效率,并阻碍市场的出清[4]。

图1 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与最低工资

Fig.1 Perfectly competitive labor market and minimum wage

因此,在新古典理论看来,最低工资的提高最终是以失业者的工资损失和消费者支付更高的价格为代价。最低工资制度人为地把工人的工资提高到劳动者的边际生产力以上,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劳资双方的自由交易,雇主会用生产效率更高的工人或资本代替那些最低工资工人,这样社会的就业量会减少,特别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低工资工人的失业会增加,最低工资制度最终损害了它试图保护的工人。如图1,自由市场工资为,均衡就业为,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水平为,此时就业下降为,减少了。因此,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也就成了那些反对最低工资制度的人们及从实证研究中得出最低工资对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的学者们的理论支撑。

图2 垄断的劳动力市场与最低工资

Fig.2 Monopolistic labor market and minimum wage

然而,赞同这一制度的人们同样引用新古典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支撑。新古典理论同样表明,如果劳动力市场处于垄断状态,最低工资制度不仅不会造成低工资工人的失业,相反,它还会增加社会的就业。当劳动力市场处于买方垄断的状态时,政府实行最低工资政策(或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就会在增加劳动力平均成本的同时降低边际成本,迫使利润最大化的厂商沿着劳动力的供给曲线上移,这时,每个劳动者所提供的利润会减少,最大化利润水平在更高的就业水平处取得,即最低工资政策(或最低工资水平的提高)会增加社会的就业。如图2,垄断厂商给出的工资为,此时的就业为,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水平为,此时的均衡就业为,高于没有最低工资时的就业。

因此,最低工资制度到底对就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劳动力市场是处于完全竞争状态还是处于垄断状态就成了人们争论的归结点。

对于这种争论,笔者认为:

首先,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只是理论上的一种假设。在现实经济中,虽然有些市场比较接近完全竞争状态,如农产品市场,但是它永远也达不到这一理想的水平,它仅仅是理论分析的需要,劳动力市场就更是如此。这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市场存在地区、职业、性别等的分割。在很多国家,特别是在中国,各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存在一定的分割。如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农村和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不同行业的劳动力市场等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割。此外,对不同种类型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也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它同样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割。二是在某些劳动力市场上,特别是在低端的劳动力市场上,工人的工资并不是劳动力供需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很多情况下是“由资方说了算”。因此,可以说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在现实中确实只是一种假设。

其次,垄断的劳动力市场同样是一种极端的情况,在现实中很少见。但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即随着城市规模膨胀所带来的各种成本的提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的工业企业都开始向远离城市的乡村地区转移。这样在这些乡村地区,劳动力的需求者就只有一家企业。当某些劳动者的就业受到地域的限制时,如就业大军中的妇女,她们为了照顾小孩和处理家务,只能选择离家较近的唯一的企业,因而对于她们而言这唯一的企业就是垄断的需求者。在某些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如果在工资决定方面具有决定权同样表明垄断势力的存在。这方面的一个证据就是,经济中生产同一产品的企业为了实现既定的利润目标,它可以有多种技术选择。即使使用相同的生产技术,不同地区的企业之间、甚至是同一地区的不同企业之间所支付的工资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这表明企业在工资决定方面具有相当的垄断力量[5-6]。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使用垄断模型分析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时,并不必定要满足劳动力的需求者唯一这一条件[2]。相反,只要市场上工人工资的决定并不是劳资双方在平等条件下自由谈判的结果,而是资方处于明显优势,工人不具备对等的谈判实力,只能被动地接受,那么就可以把这一市场视为垄断的劳动力市场。在最低工资工人这种低端的劳动力市场上,工人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储备资源很少,他们和资方并不具有同等的谈判实力[7]。他们无法等待很长的时间,必须尽快找到工作,以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存。比如,一个人工一天的边际生产力是100元,但是他现在已经身无分文,家里还有老小等着他挣的工资养家糊口,这时,他就不得不接受每天50元工资的工作,这显然对他来说是不公平的。此外,他们的技术水平很低,很容易被替代。因此相对于资方而言,他们明显处于弱势,他们的劳动力供给弹性很大。由此可见,这一类的劳动力市场尽管需求者不唯一,但仍然具备垄断市场的特质。按照新古典理论,此时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或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只要最低工资水平不是太高)不仅不会减少这些非技术工人的就业,反而还可能会增加他们的就业。

篇2:最低工资与就业

下面先分析前3个条件是否满足,第4个条件将在本文的第3部分中进行分析。

根据边际生产力理论,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分配中所应取得的份额取决于各自的边际生产力。在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企业增雇一个工人所带来产量的增加就是该工人的边际生产力,它不仅决定了该工人的工资,同时也决定了该企业所有其他工人的工资。如果现有工人的工资偏离了这一边际水平,那么企业家会调整工人的数量,直到二者相等为止。

然而Clark[8]指出,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只是在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时才成立。经济已经实现充分就业,企业要多雇佣一个工人就必须向所有工人支付一个更高水平的工资。但如果经济中存在大量的失业,企业在增雇工人时所支付的工资可能就会低于其边际生产力,因为任何超过失业工人保留水平的工资对他们都有吸引力。企业的这一行为会影响到所有的在雇工人,其他人的工资水平都会跟着降低。于是在存在大量失业的情况下,整个市场出清时的工资就会低于工人的边际生产力水平。

当劳动力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时,最低工资会减少就业,这对于单个的企业或许成立,但是这仅仅是局部均衡的观点。如果从总体动态均衡的角度来考虑,把所有的劳动力需求者纳入一个总体的劳动力市场,事情可能并不会就此结束。很明显,最低工资制度会产生收入分配效应,这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最低工资会增加穷人的工资,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总额;二是最低工资会对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产生影响,这2点都具有宏观经济含义。

根据新古典主义的观点,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它所支付的真实工资水平,社会的就业量是真实工资的非增函数。那么最低工资水平的提高在减少就业的同时会对工人的总体收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如图1所示,在没有最低工资干预时工人的工资总额为所示的面积,如果实施的最低工资以后工人的工资总额为的面积。由于工资水平的提高,工人多得的收入为,而由于就业的减少,工人减少的收入为。工人净收入的变化为与的面积之差,这一面积之差是大于零还是小于零及其值的大小取决于最低工资工人的劳动力需求弹性和工资变化的幅度,如果对最低工资工人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即最低工资提高1%,这些工人的就业减少的幅度超过1%,那么工资总额就会减少,相反,如果对最低工资工人的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则最低工资制度或最低工资水平的提高就会增加工人的总收入。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们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最低工资对青少年就业的弹性为最低工资水平每提高10%使青少年就业减少1%~3%,如果控制更多的因素,延长时间序列则得出的弹性更趋向于1%~3%这一范围的较低的那一端[9-10]。这一结论表明,即使新古典的结论成立,那么最低工资制度或最低工资水平的提高仍然会增加工人的总收入,工人总收入的增加一定会提高社会的总消费水平。由于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社会总消费水平的提高会增加对企业生产产品的需求,从而企业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对社会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增加社会的就业,至少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工资水平的提高而减少的对劳动力的需求。

最低工资除了会通过增加穷人的工资总额直接增加消费,从而对就业产生拉动作用以外,它还会提高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这也会增加社会的消费,对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按照消费支出的来源,可以将社会上的消费者粗略地分为工薪消费者和利润消费者。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都属于前者,他们的消费主要来源于工资及其他劳动收入;而后者的消费行为与其工资收入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他们的消费来源不主要依赖于工资,而是非工资收入,或者说其消费只占其工资收入的很小一部分。Robinson[11]很早就指出工资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要高于利润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消费主要来源于工资收入的人基本上都是处于收入分配的中下层,他们差不多花掉了他们所有的收入,很少有剩余的资金用于储蓄。而那些企业主或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很高,他们的花费占其收入的比重很低,而其余的绝大部分都是用于储蓄或投资。因此,如果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由利润阶层转向工薪阶层,就会提高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从而会增加对产品的额外需求,这些增加的额外需求会对社会的就业产生有利的影响。很明显,最低工资制度提高的是那些处于收入分配最底层的人们的收入,也正是这些人期望从最低工资制度中获益,他们几乎花掉了增加的所有收入。因此,如果假定利润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没有降低的话,最低工资制度会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从而会增加总的消费,这又会增加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从而提高社会的就业水平。

此外,还需注意穷人的消费结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穷人都主要是将其收入花费在生活必需品上,即吃、穿、住、用、行等日常生活开支上,由于收入的限制,他们很难有用于奢侈品的开支,如购买那些高档的进口品、出国旅游等。他们所消费的这些生活必需品基本上都是国内生产的产品,也就是说这些穷人的收入基本上都是用于国内产品的开支,他们增加的是国内企业的收入,而国内企业收入的增加则会增加它们的投资,因此,低收入人群总收入的增加对国内的就业的增加具有积极的意义。

3 产品需求、市场预期与就业

传统的新古典理论之所以预测最低工资制度或最低工资水平的提高会减少社会的就业,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认为投资是储蓄的函数,社会的投资水平受储蓄总量的约束。最低工资制度人为地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水平,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减少了企业的利润,而利润是储蓄的重要来源,因此,最低工资减少了企业可供利用的资金,对其投资造成约束,从而减少了它所雇佣的劳动力数量。

然而,传统的新古典主义的这一观点并未考虑到企业还存在闲置的生产能力和社会上还存在失业这一经济事实,相反,后凯恩斯主义的观点更加接近现实。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认为企业的扩张活动,即投资要么受信贷体制的约束,要么受企业家对合理的市场规模预期的约束[12]。企业家对市场的预期是建立在社会对他们产品的需求及总体经济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如果经济繁荣,社会对企业产品需求增加,企业将会扩大生产规模,进而闲置的生产能力消失。如果通过充分利用闲置生产能力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那么企业将会进行新的投资。储蓄只有在充分就业和生产能力充分利用的非一般情况下才会成为一个约束条件。当经济中还存在闲置的生产能力时,储蓄不再是约束条件,企业家只要发现了赚钱的`机会,他们就会投资。在正常的经济条件下,发现赚钱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约束条件。因此,不是储蓄而是对产品的需求决定投资,从而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而现实的经济中失业和未充分利用的生产能力又是一种常态。最低工资提高了穷人的收入,增加了对企业产品的需求,提高了企业家对市场的预期,因此,会导致企业家更积极的投资和更高水平的就业。

那么,现实中企业家在做出投资和雇佣决策时,到底依据的是新古典理论还是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呢?Lester[13]的调查研究回答了这一问题。

1946年7月Lester对美国的430家制造企业关于雇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得到了有价值的问卷58份。有一半的企业家认为决定雇佣量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目前的和预期的市场对本公司产品的需求,另外28家选了2个或2个以上因素的企业也都选了预期这一因素,并且对预期给予的权重也占绝对优势,达到65%,而工资和利润的权重分别只占7.6%和5.1%。这些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高,有11家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占比为40%~60%,他们中只有5家认为工资是决定雇佣量的重要因素,其中劳动力成本最高的一家企业(60%)不在这5家企业之中。劳动力成本占比为12%~20%的10家企业中只有一家认为工资是重要的因素,劳动力成本占比为30%~39%的企业中只有1/10的企业选了工资这一项,占比为21%~29%的企业中有1/3的企业选了工资及其他因素。企业家们还认为,只有在企业的运营越接近于其设计的生产能力时,企业的盈利能力才会越强。如果活动量下降,工厂的效率往往会下降,工资成本不会和业务量成比例的增加。而产出提高,单位运作成本会更低。在企业还存在闲置的生产能力时是不太可能用资本设备替代劳动的,因为使用这些闲置的设备实际上是无成本的,对这些设备的固定支出是不可避免的。

20世纪30年代,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的困境,失业率居高不下。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尽快促进经济的复苏,德国于1932年实施了“Papen Plan”。该计划授权企业家可以以相当于当时工资一半的水平雇佣额外的工人。但是仍然因为缺乏订单,雇主不愿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在这一计划实施的头5个月里,德国的失业率仍然增加了20%[14]。

这一点在中国当前的企业中表现得也非常明显,尤其是吸纳就业大军的民营企业。中国几乎所有的民营企业最忙和招聘工人最多的时候就是企业拿到大量订单的时候,那时它们要求工人没日没夜地加班,生产几乎超负荷地运转,此时工人的工资也是挣得最多的时候。但是,一旦一批订单完成,在接下来的时间之内又没有新的订单,企业就开始给工人放假,有的企业甚至直接解聘工人,等到有了新的订单时再去另行招聘新的工人。

由此可见,当社会上还存在大量失业人员和企业还有剩余的生产能力时,决定就业量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对产品需求和企业家的预期,而不是工资率。最低工资制度增加了工人的收入,扩大了他们的消费,刺激了对产品的需求,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强化了企业家对市场的积极预期,从而对他们的投资活动产生了有利的影响,因此,它并不必定会降低社会的就业。

4 最低工资与劳动生产率

从表面上看,最低工资制度提高了企业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降低了企业的边际利润,但是,它所产生的工资收入效应对工人和企业来说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它会产生积极的外溢效应,对工人的职业道德、工作能力、获取技能的意愿及总体的工作绩效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又会降低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会远远大于企业从压低工人工资中的所得,这一点与效率工资理论不谋而合。

Leibenstein[15]很早就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普遍偏低,使得工人营养不良、身体素质差,这样工人在工作中的生产率就会很低。与低的生产率相伴而生的是低的工资收入,从而工人所能得到的消费及人力资本就会进一步降低。相反,如果工人的工资收入提高,他们所能得到的消费水平也会提高,其身体素质、工作能力和劳动生产率也都会提高,这最终会反映到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上来。

不仅如此,工人还对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有一定的回旋余地,因为很少有劳动合约能够严格规定工人表现的方方面面。要对工人的行为进行完全的监督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可能的,其成本也会相当高,最终可能是得不偿失。如果工人觉得他们的工资很低,就会滋生道德风险,即消极怠工、偷懒,因而企业劳动生产率会下降,企业的监督成本也会上升,同时也会加剧工人在企业之间的流动。如果企业支付的工资高于市场出清时的水平,不仅会减少工人的偷懒,还会迫使工人勤奋工作,否则他就要冒失去这份较高工资工作的风险。这在客观上也减少了工人的流失,会节约和降低企业招聘和培训新工人及解雇老工人的成本。

此外,工人的保留工资和其能力正相关,那么工资较高的企业就会吸引到更能干的求职者,从而会招聘到能力较强的工人。这些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较高,这样工资较高的企业的效率也就相应的较高,生产成本也相应的会较低。相反,工资的降低会对企业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导致工人的逆向选择,从而使企业招聘不到优秀的工人,进而产生效率的损失。19亨利福特将福特汽车公司工人的日工资提高到5美元,几乎相当于当时汽车业工人平均工资的2倍,并将工人日工作时间从9h降为8h所产生的效应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如果最低工资制度提高了低工资工人的收入,它就会鼓舞这些工人的士气,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减少他们的偷懒行为,提高他们获取技能的意愿及减少他们的流动性,从而对他们总体的工作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招聘到自己所需要的优秀工人,可谓一箭双雕。

5 结语

许多经济学家往往从新古典理论出发,采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得出最低工资会减少低工资工人就业的最低工资与就业结论。但如果把所有劳动力的需求者纳入一个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从动态均衡的角度出发,最低工资制度实施以后会产生“涟漪效应”。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或最低工资水平的提高会增加那些低工资工人的收入,提高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消费,从而扩大社会对企业产品的需求,增强了企业家对市场的积极预期,导致他们更多的投资及社会更高水平的就业。

工资水平的提高会减少工人的偷懒行为和他们在企业之间的流动,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流动成本及单位产品生产成本。高工资还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机制效应,使企业能够招聘到素质更高的工人,这也会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社会还没有充分就业及企业的生产能力还没有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工资水平并不是决定企业投资和社会就业水平唯一重要的因素,发现赚钱的机会和扩大社会对自己产品的需求才是企业家考虑的首要问题。

因此,新古典理论的最低工资会降低就业的观点对于单个的企业或许成立,但是从总体动态均衡的角度来看并不必定如此,从理论上无法精确地判断最低工资制度到底是会增加就业还是会减少就业,当各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较大的差异时更是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实证研究来检验这一制度在不同国家的经济效应。

篇3:最低工资就业效应实证分析

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的前提下, 用人单位所必须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进行了强制性的规定。中国1994年颁布了《企业最低工资规定》, 2004年颁布并实施了《最低工资规定》。2004年以后, 各地最低工资的调整幅度和频率逐渐加大。然而,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 中国失业现象严重, 反对最低工资的呼声越来越高。地方政府缺乏调整最低工资的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对最低工资就业效应的担忧。但最低工资对就业到底有何影响目前仍备受争议、缺乏定论。因此, 有必要对最低工资的就业影响这一问题倾注更多的关注。

一、中国最低工资标准现状

1. 中国最低工资标准变动趋势。

图1中将最低工资标准与同期人均GDP、与同期平均工资、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比较, 考察最低工资水平变动的相对趋势。1996—2010年全国平均最低工资和人均GDP的比值及最低工资标准与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比值不断下降, 说明最低工资的增长速度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低收入阶层的工资增长速度要低于其他收入阶层, 低收入群体并没有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最低工资标准和城镇居民家庭平均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值相对稳定, 但二者之间的绝对差距的扩大, 使得按照最低工资标准领取劳动报酬的劳动者生活状况变差了。

2. 中国最低工资与就业的关系。

将最低工资与就业的年增长率计算出来并作上页图2, 会发现最低工资的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当最低工资增长率上升时, 就业率下降, 反之亦然。

二、中国最低工资就业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1. 模型设定。

其中, Ln Eit为就业水平, ln MWit和ln MWit (-1) 分别为最低工资变量及其滞后一期, 同时从需求和供给角度考虑控制GDP和中国的潜在的劳动力数量LNLS。由于中国最低工资制度在2004年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变革, 因此, 建立时间虚拟变量T, 2004年以前的年份T值取0, 以后年份取值1, 通过时间与最低工资变量的交叉项即LNMW*T和LNMW^2*T的系数来考察2004年《最低工资规定》的实施的影响。为了得到最低工资的就业弹性系数并减少变量数据的波动性, 模型采用了对数线性形式。

2. 实证分析。

经过平稳性检验, 各变量均为一阶单整。通过Hausman检验判断模型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另外, 考虑到各省、市、自治区经济、文化差异等因素可能造成的截面异方差性, 我们采用截面数据加权的固定效应方法来估计模型。经过Q统计量检验, 残差序列存在一阶自相关, 因此, 在方程 (1) 中引入AR (1) 项消除自相关, 加入时间虚拟变量以后, 回归结果如下:

在回归结果中, 最低工资的就业弹性系数非常小, 且并不显著即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对当年的就业几乎没有影响。而最低工资滞后一期在5%的统计水平是显著的, 但就业弹性系数很小, 只有0.03。加入时间虚拟变量以后, 发现虚拟变量T和最低工资的交叉项并不显著。这说明2004年新的《最低工资规定》实施以后, 对就业的影响较之前并没有明显变化。劳动力供给变量对就业的影响系数非常小,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且不显著。主要因为中国劳动力市场为需求主导型市场, 就业主要受需求的限制, 而劳动力供给对就业影响不大。GDP对就业有显著的正影响, 这说明较快的经济增长会创造更多的就业需求, 提高就业水平, 这与“奥肯定律”理论预期相符。但就业弹性系数太小, 仅为0.174。

三、政策建议

1. 适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加强最低工资执行力度。

回归分析结果说明最低工资在长期中会增加就业, 其原因一是最低工资相对于平均工资和GDP增长过低;二是中国最低工资的执行力度不够, 许多中小企业并没有认真贯彻最低工资制度;三是随着最低工资的增长, 有更多的劳动力加入到劳动市场中, 从而就业人数上升。由此可以看出, 最低工资的适度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就业的增加。因此, 中国各地方政府应该对最低工资制度的调整和执行采取积极的态度, 使得最低工资制度达到其原有目的。

2.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篇4:最低工资制度对就业有负面影响

我国虽然从1993年开始实行最低工资制度,但目前国内学者们还停留在对我国要不要实行这一制度的争论上。反对这一制度的人们认为在我国实行最低工资制度会降低社会的就业水平,从而进一步恶化我国的就业形势,削弱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但赞同者认为在我国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有利于保护劳动者权益,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同时并不会造成失业。

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的整个数据为我国2000年至2010年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选择我国城镇单位中“其他就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他就业人员”是指劳动统计制度规定不作职工统计,但实际参加各单位生产或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他们的工资水平与正式职工相去甚远,是最容易受最低工资制度影响的人群。

研究发现,我国的最低工资与我国的“其他人员”就业之间呈现出一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最低工资水平相对于社会平均工资每提高10%,“其他人员”的就业在城镇单位就业中的比例下降约2.3%,这与国际上早期的时间序列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根据我们对基本估计的结果进行的各种敏感性分析以及考虑到就业对各种影响因素的滞后效应和遗漏变量问题进行的动态回归,最低工资的弹性范围扩大到0.09~0.29,这都表明中国最低工资制度降低了劳动就业。

最低工资是否会降低社会的就业除了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以外,还与最低工资的水平高低和执行的情况有关。国际劳工组织认为最低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的合理比率大约在40%~60%之间,而我国综合加权的最低工资占社会平均的比例都在40%以下,而且还在逐年降低,因此我国的最低工资水平并不高。

篇5:最低工资与就业

好像目前的法律只是规定公司缴纳的部分应该扣除,而没有说个人的部分:

举例而言:

佛山最低770/月,

个人交保险:155元,

请问扣除个人社会保险后公司应该发770元还是615元,

哪个合理呢?

如果是770元,请指出能证明的相关法律来.谢谢!

篇6:员工请假,工资低于最低工资

员工因怀孕请假半个月,按公司规定事假计算扣除请假日工资,扣除工资后不到当地最低工资,本月所发工资(缴纳社保前)低于最低工资,这样合法么?合理么?

[员工请假,工资低于最低工资]

篇7:广东最低工资标准基本工资

2015-2016年度广东地区薪酬排行:

1、深圳薪酬平均月薪 7631元/月

2、广州地区薪酬平均月薪 6921元/月

3、惠州平均月薪 6321元/月

4、佛山平均月薪 6256元/月

5、东莞平均月薪 6245元/月

6、中山平均月薪 6025元/月

7、珠海平均月薪 5970元/月

8、潮汕平均月薪 5068元/月

今年广东地区薪酬增幅趋缓,318个职业薪酬平均涨幅为4%。与去年情况一致,今年深圳、广州两地平均月薪仍居前二,其中,深圳连续3年保持榜首位置,平均月薪为7631元,广州位居第二位,平均月薪为6911元。惠州则首超佛山,跃居第三。

篇8:最低工资制度对就业影响文献综述

最低工资制度起源于19世纪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在国外,自该项制度实施以来在经济学理论上一直处于争论之中,争论的中心是最低工资制度的就业效应。反对者认为最低工资制度对就业有负影响。如:美国经济学家Stigler(1946)认为,在完全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若最低工资低于市场均衡工资水平,则最低工资制度失去意义。若最低工资高于市场均衡工资水平,会导致失业增加。Gindling和Terrell(2007)考察了哥斯达黎加的覆盖部门和非覆盖部门最低工资增长与就业的关系,通过使用1988—2000的面板数据模型得出结论,最低工资每增长10%,覆盖部门的就业量会相应地下降1.09%。但是,支持最低工资立法的学者基于劳动力市场的实证分析,也能证明最低工资标准不一定就会导致失业增加。如:美国经济学家Card和Krueger(1995)基于自然试验(natural experiment)法,研究了最低工资制度对美国新泽西州与宾夕法尼亚州的快餐食品行业就业情况的影响,他们认为增加最低工资未必导致失业扩大。Katz和Krueger(1992)、Card和Krueger(1995)等人的研究发现,在一些本应是易受最低工资影响的行业,青少年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并没有受到最低工资的显著影响,即使存在,也显示的是积极性影响。David Card(1994)通过对于1992年前后410家快餐店雇佣水平进行简单的估算,指出实证数据并没有支持最低工资制可能带来的失业率的上升。

在国外理论界就最低工资制度展开全面研究的同时,国内也有一些学者也进行了积极研究。反对者依据经典的最低工资失业效应模型,坚信最低工资制度是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扰,会扭曲资源配置,导致失业加剧。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甄实、关迪(2010)分别从技能工和非技能工来分析,指出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后,将导致本来应该受到保护的非技能工失业增加,或者使其被迫接受更加低廉的工资。周培煌、朱飞(2009)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最低工资对广东制造业的就业效应,研究结果是,最低工资每上升10个百分点,将导致广东制造业就业下降6.64个百分点,产生了较强的负就业效应。

支持者则认为最低工资未必导致失业扩大,甚至会产生正效应。如,陈叶,朱必祥(2010)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对2000-2007年间的最低工资水平就业效应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并指出最低工资的提高并没有造成就业总量的损失。孙书青(2006)通过对古典经济学家斯蒂格勒的最低工资失业效应模型分析,并指出在最低工资标准普遍偏低的情况下,适度提高不仅不会造成就业总量损失,还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

2 简要评述和结论

(1)研究假定问题:国外的学者大多都在研究最低工资制度对发达国家就业的影响,再加上Stigler的理论模型是假设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或者是买方垄断的市场,由于假定的条件不同,所以两个模型得出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而我国现在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劳动力市场更加接近于垄断竞争市场。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无法直接套用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些研究结果来解决中国最低工资制度在经济转型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2)目前国内学者对最低工资对就业影响的研究大多都只是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而上,具体对某些省份最低工资制度进行实地调研的很少。

(3)分析结果的不一致性:对于最低工资制的对就业的分析的结论不同,乃至相对立。分析结论的分歧,原因可能来自计量工具和模型的内生性、序列相关、无效的工具变量等问题。但是,更为可能的因素在于他们的样本数据缺陷以及数据遗漏研究,最低工资政策对就业有没有影响,正影响还是负影响,要取决于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劳动群体的具体情况。因此分地域、分行业、分劳动群体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摘要:最低工资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干预工资分配的一种制度,该制度设计是为了保障低收入劳动者,但是在实施中却引来了很多的争论。对此经济学家们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实施最低工资制度对就业影响。尝试对这些不同的观点进行梳理,以期能对最低工资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最低工资,就业,争论

参考文献

[1]StiglerG.The Economics of Minimum Wage Legisl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46,(36).

[2]Gindling,T.H.and Terrell,K.The Effects of Multiple Minimum Wages Throughout the Labor Market:The Case of Cosa Rica[J] .Labor Economics,2007,(14).

[3]Katz,Lawrence F,Alan B.Krueger.The Effect of the Minimum Wage on the Fast Food Industry[J].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1992,(46).

[4]甄实,关迪.企业如何为“最低工资标准”买单——-分析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可能带来的问题[J].商场现代化.

篇9:最低工资与就业

关键词:最低工资;买方垄断;劳动力供给

Abstract: Resently,many provices have raised the minimum wage standard. Under the strcture of nondiscrimination monopsony power of labor market, based on VAR model, and take Shen zhen for example, the article reserchs the encouragement effect of minimum wage to labor supply. Reserch find that raise in minimum wage can inhance labor supply,and the effect is wave-like in terms of time. In conclusion, in order to maxmimum the emplyment effect, minimum wage standar should be raised in particular interval.

Key words: minimum wage; monopsony; labor supply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在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自2004年以来,我国实行最低工资法已有17年的时间,但反对实行最低工资的呼声也一直存在着,反对的主要原因是认为最低工资的实施会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导致失业增加。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是典型的二元劳动市场结构,不同于经典模型假设中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就我国现实而言, 最低工资就业效应涉及的对象主要是那些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低技能劳动者, 由于农民工所从事的都是工资低廉、劳动时间长、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的职业,从理论上来说, 他们的就业受到最低工资制度的影响较大。在工会形同虚设的背景下,他们并不具备与企业谈判的能力,当前的劳动力市场无疑是一个典型的买方垄断市场, 显然与劳动力市场充分竞争这一理论前提相悖,我们不得不对我国最低工资就业负效应的结论提出质疑。

在当前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的情况下, 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对我国就业市场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最低工资水平几乎每两年提高一次,从2011年3月1日起,广东省再次上调最低工资,最高标准达到1300元,是最低工资制度实施以来上调间隔最短的一次。这项制度的实施对广东地区的劳动力就业情况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最低工资以怎样的间隔幅度上调才是最合理的?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最低工资经济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对贫富差距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福利和人力资本的影响上,自19世纪开始实施最低工资以来,争论最大的是最低工资对就业效应的影响。基于对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国内外研究可以分为支持最低工资制度与反对最低工资制度两大派。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最低工资反对派

1.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关于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的研究,主要包括失业效应模型、两部门模型、企

业反应模型等。国外最低工资制度的研究最早始于Stigler,以他为代表,认为最低工资会扭曲资源配置,导致失业加剧。Stigler(1946)认为政府制定最低工资制度是对劳动市场的一种干预。由于最低工资高于市场均衡工资,会导致企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失业人数增加。Welch( 1974) 的两部门模型也认为, 最低工资立法后, 覆盖部门的就业会减少, 虽然未覆盖部门的就业会增加, 但这种增加只能部分补偿覆盖部门中的就业损失, 总的来说,就业水平将低于最低工资实施前的情况。

2.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最低工资的研究较晚,主要集中在对我国失业效应的影响和最低工资的制定标准研究。与国外相类似,我国学者也存在着最低工资阻碍或促进就业的争论。张五常(2000) 认为,最低工资会降低由于中国劳动人口的竞争所促成的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同时也会破坏工商业分红制度,实施最低工资会使得下层工人找不到工作。薛兆丰(2004)认为,市场的供需是劳动力价格的唯一决定因素,用法律来规定工资和福利的高低是枉费心机,而这种硬性规定的后果是低薪工人失业。平新乔(2005) 认为,我国仍有65%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在当前农民年农业收入不到2500元的情况下,他们会接受月工资低于400元的工作,从而使得最低工资制度形同虚设。如果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只会提高企业用工的实际成本与违法成本,客观上降低城镇就业水平。

(二)最低工资支持派

1.国外文献综述

当然并非所有的模型都认为最低工资制度只会产生负效应,对最低工资对劳动供给持正效应观点的有:Agenor、Aizenman( 1999) 在对效率工资模型进行分析后, 认为最低工资的引入会对抑制低工资工人的怠工产生积极影响, 从而减少厂商的监督成本, 降低其效率工资的支付, 并最终降低总失业水平。Cubitt 和Hargeraves (1996) 利用人力资本投资模型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最低工资会对低生产率工人产生激励作用,其原因在于他们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会主动接受教育和培训,由此提高了人力资本含量,并通过个体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改变来促进整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的增加及就业机会的增长,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福利的改善。Fraja( 1999) 建立企业反应模型, 其研究也认为, 最低工资标准的实施或提高并不一定会导致雇主解雇工人,它有可能通过减少工人福利、增加固定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等手段来抵消最低工资提高带来的损失。

2.国内文献综述

韩兆洲等(2008)构建了一个封闭环境下最低工资经济增长效应模型,均衡解表明:最低工资制度一方面具有失业效应,就业率为关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减函数;另一方面,最低工资制度具有经济增长效应,经济增长率为最低工资标准的增函数。国家有必要实施最低工资制度,但应通过其他的社会保障措施来弥补由此引发的失业效应。张智勇(2007)运用马克思理论分析认为,我国农民工工资低下,使得这个庞大的群体有效需求不足,必将导致经济难以持续增长。鉴于农民工工资低下的事实和民工荒现象的存在,企业执行最低工资政策是有能力也是有必要的。罗小兰(2007)研究了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条件下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在无歧视的买方垄断条件下,实行最低工资能促进就业;在完全歧视的买方垄断条件下,实行最低工资对就业没有影响。

综合地看,国内外对于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各有分歧,至今仍无定论,国外对最低工资就业效应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角度和内容都比较深入;我国近几年来对最低工资的研究趋热,薛兆丰、张五常和平新乔反对实施最低工资的理论依据基本都是Stigler 的失业效应模型和Fraja 的企业反应模型,但是模型假设并不切合我国实际市场结构,对最低工资的研究缺乏以中国市场结构为依据的模型,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在分析中国劳动市场结构的情况下,采用VAR动态模型,以深圳市为例,分析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三、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条件下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分析

不充分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分为买方垄断与卖方垄断。买方垄断条件下形成的工资较低, 而卖方垄断(工会垄断)条件下形成的工资较高。所谓买方垄断, 就是指企业是大量劳动力的唯一买方。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中, 劳动供给过剩, 劳资双方力量、谈判和博弈能力高度倾斜, 呈现出买方垄断市场的典型特征。而且我国工会发展较晚且体制不健全,影响力较小,对于劳动者,特别是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来说,城市厂商或企业在某种程度总是处于垄断地位,所以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为买方垄断市场。根据企业是否对劳动者实行工资歧视, 可以将买方垄断分为无歧视的买方垄断和完全歧视的买方垄断。无歧视买方垄断是指随着企业雇佣劳动力数量的增加, 企业不仅要给新雇用的每一个劳动力支付较高的工资, 还要为已经雇佣的劳动力支付与新雇佣劳动力相同高的工资。完全歧视买方垄断是指企业可以对不同的劳动者支付不同的工资水平, 即开始雇佣的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较低, 随着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和劳动力供给量的不足, 企业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来吸引新的劳动者,但企业原有劳动者的工资可以不变, 仍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根据《2010珠三角企业薪酬调查报告》,由于工资刚性的存在以及近年来“用工荒”现象的出现,珠三角企业通过提高工资的办法来吸引和挽留农民工,基本上可以认为,对同等技能水平的工人来讲,是无歧视的买方垄断的市场。

对于无歧视的买方垄断者来说, 他在以较高工资雇佣新劳动者的同时, 必须给原有的劳动者涨工资, 只要他们的技能相同,否则会影响其劳动积极性的发挥。这样, 企业雇佣劳动者的边际成本就会大于平均工资成本。

图1 无歧视买方垄断下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

图1描述了无歧视劳动力买方垄断下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其中, AC 为企业平均工资成本, 即劳动力供给曲线, MC 为企业的边际成本线, MRP为企业的边际收益线。当厂商是无歧视的买方垄断厂商时, 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 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企业雇佣的最佳劳动数量为Q0点, 支付的工资为W0,低于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均衡就业点Q*及均衡工资水平W*。如果政府规定最低工资标准W1,那么对于劳动者来说,工资为W1时他们愿意提供的劳动供给为Q1;对于企业来说, 他们的边际成本也相应发生变化。表现为: 达到Q1之前, 边际成本等于最低工资水平, 呈水平状;超过Q1之后, 边际成本回复到原来的边际成本曲线, 呈向右上倾斜状。此时, 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 企业的均衡点就会发生变化, 雇佣数量达到Q1, 大于没有实行最低工资法时的雇佣数量Q0, 增加量为(Q1-Q0)。从理论上讲, 恰当的最低工资标准应在W0至W*之间, 而不能高于W*点, 否则会增加失业。如在W2点, 就有(Q2-Q1)数量的工人失业。最好的结果是制订的最低工资标准等于W*, 这时的工资和就业量与完全竞争的工资与就业量完全一致, 即依靠政府的干预消除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垄断。根据韩兆洲的测算,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比例关系处于0. 30~0. 36之间,而国际上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的比例关系一般在40% ~60%之间,显然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偏低,适度增加最低工资对失业没有太大的影响,即最低工资标准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四、VAR模型及结构分析

(一)模型构建

国外关于最低工资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通常是控制其他影响因素不变, 对就业与最低工资及经济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本文将沿用这一思路对深圳市进行实证分析,基于VAR模型,用脉冲响应分析来观测最低工资对劳动供给以及失业的影响。以深圳特区为分析对象的原因有三:第一,深圳从1992年开始实施最低工资制度,相对于其它地区来说,实施时间较长,能够更好地观察其反映出的经济效应。第二,目前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范围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农业生产中几乎没有实行最低工资制度,而深圳的生产产出主要以第二、三产业为主,据此分析深圳特区的数据能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第三,近年来广东地区出现了“民工荒”问题,特别是东莞、深圳等地,有必要对这些地区的最低工资经济效应研究倾注更多的热情。

本文以深圳地区1992-2009年最低工资(用DMWAGE表示) 、劳动力供给(用DLSUPPLY)以及失业率(UR)三个变量为分析对象,分别进行平稳性检验。样本容量为18,数据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和《深圳统计年鉴》。经检验,三个变量的一阶差分为平稳数列。因为各变量平稳且因果关系相互交叉, 故对DMWAGE,DLSUPPLY,UR建立无约束的VAR模型。

VAR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yt=α+βy+γx+u

其中:yt是内生变量向量,x是外生变量向量,α,βt-1,βt-2,…,βt-p,γt-1,γt-2,…,γt-i是待估参数,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分别有p和r阶滞后期,ut是随机扰动项。若滞后期p和r足够大,则可完整地反映模型的动态特征,但滞后期越长,自由度就会越少,并且滞后期有可能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所估计出的每个系数未必都能统计上显著。根据AIC和SC最小准則,确定模型为两阶滞后。

模型估计结果为:

DMWAGE = -0.0565* DMWAGE(-1)+0.7765*DMWAGE MIN(-2)+ 0.1485*DLSUPPLY(-1)-0.3112*DLSUPPLY(-2)-497.8813*UR(-1)+7.8021*UR(-2)+1.3538

LS=0.0239*DMWAGE(-1)+0.2458*DMWAGE(-2)+ 0.8139*DLSUPPLY(-1)-0.1916*DLSUPPLY(-2)-188.0365*UR(-1)+397.6162*UR(-2)-1.3538

UR=0.0006*DMWAGE(-1)+0.0001*DMWAGE(-2)-0.0011*DLSUPPLY(-1)-0.0001*DLSUPPLY (-2) -0.02*UR(-1) -0.04*UR(-2)+0.010

(二)格兰杰非因果关系检验

双变量格兰杰非因果关系检验由 Grange(1969)提出,后由 Sims(1972)推广。其实格兰杰非因果关系检验并非检验一个变量变动是不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而是一种预测能力的检验,即一个变量的大小是否对另一个变量的预测具有显著影响。下面给出检验结果:

表1 格兰杰非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由表 1可以看出,最低工资变化是劳动力供给增长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失业率变化是劳动力供给增长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而劳动力供给增长变化是失业率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三)脉冲响应分析

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何,而是分析一个变量的随机误差项的冲击对每一个内生变量的当期及以后各期的影响,即脉冲响应函数。

图2中的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响应期数, 纵轴表示经济受到一个新息冲击的变化百分比。蓝色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

图2 劳动力供给增长对最低工资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形

由图2可以看出,最低工资一个标准差的随机冲击,可以促进劳动力供给增长,在第4期之前对劳动力供给增长的效应处于增长期且在第三期达到最大为17%,之后便开始下降,并逐渐趋近于零。这表明,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将会使得劳动力供给在短期内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愈来愈小。也可以说明最低工资对劳动供给具有长期的拉动作用,只不过长期效应不如短期效应明显。按现行标准来看,最低工资的实施需要有间隔的提高,才可最大化地促进劳动力供给的增长。

五、结论和建议

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在买方垄断的劳动市场结构下,最低工资的提高可以促进劳动供给的增加,而且,在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偏低的体制下,最低工资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根据VAR模型实证分析结果。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对劳动供给具有正效应,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短期内将促进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而且对劳动供给具有长期的拉动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逐渐趋缓,所以最低工资标准需要有间隔的提升,才可以最大化地促进劳动供给的增加,并在此基础上有效解决“民工荒”的问题。

综合上述研究结论,我们给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方面,广东省的最低工资仍有上涨的空间。近年来,广东省的最低工资虽然每年都有所提高,但经过物价折现后的实际最低工资的增幅却十分有限,并且最低工资与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比值也呈现下滑趋势。鉴于目前广东省制定的最低工资还比较低,提高最低工资不但不会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相反会吸引外省劳动力流向广东省,进而提高就业水平,考虑到最低工资制度实施的初衷是为了减少贫困,改善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广东省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适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升的幅度,同时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提高贫困工人的生活水平, 使其真正成为低收入阶层的有利保障。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最低工资政策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目前最低工资制度在广东沿海一带的执行情况并不是很理想,由于相关部门监管不力,企业采取各种方式变相规避,实际支付的工资仍然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为确保最低工资制度的有效执行,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不执行最低工资行为的惩罚力度,严格监督企业实施情况,同时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最低工资制度的宣传力度。只有在最低工资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况下,最低工资制度的建立才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Mincer J. Unemployment effectsof minimum wag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6,84, (1):87-104.

[2]Fraja G.(de).Minimum wage legislation, productivity and employment [J].Economica, 1999, 66(264) :473-488.

[3]韓兆洲,安宁宁.最低工资、劳动供给与失业——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暨南学报。2007(1)

[4]林原,袁伦渠.经济转型期我国最低工资制度实施的必要性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

[5]罗小兰.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农民工就业效应分析——对全国、地区及行业的实证研究[J]. 财经研究,2007,(11):114-123.

[6]孙书青:调整最低工资政策对中国就业影响的经济分析[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7]王弟海。垄断劳动力市场、最低工资限制和不平等[J].浙江社会科学,2008(11)

作者简介:

上一篇:游洞作文650字下一篇:区纪委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