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天的灵车诗歌

2024-04-12

当春天的灵车诗歌(精选4篇)

篇1:当春天的灵车诗歌

当春天的灵车诗歌

穿过开采硫磺的流放地

当春天的灵车穿过开采硫磺的流放地

黎明,竟是绿茵茵的草场中

那点鲜红的血,头颅竟是更高的山峰

当站立的才华王子解放了

所有伸向天空深处的手指

狂怒的蛇也缠住了同样狂乱的鞭子

而我要让常绿的凤凰树听到

我在抽打天上常在的敌人

当疾病夺走大地的情欲,死亡

代替黑夜隐藏不朽的食粮

犁尖也曾破出土壤,摇动

记忆之子咳着血醒来:

我的哭声,竟是命运的哭声

当漂送木材的川流也漂送着棺木

我的青春竟是在纪念

敞开的雕花棺材那冷淡的愁容

当隆冬皇帝君临玫瑰谷

为深秋主持落葬,繁星幽暗的烛火

也在为激烈的年华守灵

悲凉的雨水竟是血水

渗入潮汐世代的喧嚣也渗入竖琴

世代的.哀鸣,当祭日

收回复日娇艳的风貌

装殓岁月的棺木也在装殓青春

当我的血也有着知识的血

邪恶的知识竞吞食了所有的知识

而我要让冷血的冰雪皇后听到

狂风狂暴灵魂的独白:只要

神圣的器皿中依旧盛放着被割掉的角

我就要为那只角尽力流血

我的青春就是在纪念死亡。死亡

也为死者的脸布施了不死的尊严

篇2:当春天的灵车诗歌

盛满阳光或者雨水的杯子

有多少的鱼在海中徜徉

我想象它们

篇3:当春天的灵车诗歌

关键词:叶芝,爱情,诗歌

一、引言

世界上不乏歌颂女性的诗人, 但是却鲜有诗人能够倾其一生去歌颂同一个女性。

当你老了, 头发白了, 轻轻取下这本书, 还能为其中的诗行所打动;当我老了, 头发白了, 轻轻取下这本书, 还会为其中的诗行所打动。而打动我们的是什么呢?

首先, 是叶芝对茅德·岗的爱情。当然, 这样的爱情是单向的, 叶芝一生都没有获得茅德·岗对这份感情的积极回应。“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一江水。”其次, 由真挚的感情所激发出来的诗作一定具有恒久的文学魅力, 时至今日, 这首诗歌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激荡着人们的内心, 让现代的读者和学者们不断用全新的视角去诠释它, 注解它。

When You Are Old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当你老了

———袁可嘉译

当你老了, 头发白了, 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 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 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 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 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这首诗中娓娓道来的是诗人浓烈并且恒久的爱恋, 倾诉的对象是爱尔兰革命家茅德·岗 ( Maud Gonne) 。

1889 年1 月30 日, 23 岁的叶芝与22 岁的茅德·岗初次相识, 他们相识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 初次的相识在诗人的心中擦出了最绚丽的爱情的火花, 而且这份爱情, 被点燃之后, 燃烧了一生。1891 年, 茅德写了一封信给叶芝, 说她梦见他们前生是阿拉伯沙漠边境的一对兄妹, 叶芝错误理解了茅德·岗写给他的信中的含义, 认为是对他的爱的表示之后, 第一次向茅德岗求婚, 但是遭到了茅德·岗的拒绝。1891 年到1901年之间, 叶芝四次向茅德·岗求婚, 但是都被拒绝了。

1892 - 1895 年岗和法国右翼政客、记者吕西安 · 密尔瓦 ( Lucien Millevoye) 同居, 生育的第一个孩子夭折了, 随后他们生育了第二个孩子, 即女儿伊索尔德 ( Iseult) 。1903 年岗嫁给了同为争取爱尔兰民族独立而斗争的约翰·麦克布莱德少校 ( Major John Mac Bride) , 第二年儿子肖恩·麦克布赖德﹝ Seán Mac Bride ﹞, 随后不久, 岗和麦克布莱德的婚姻出现变故。即便如此, 叶芝也没能走进岗的婚姻生活。

在同样的一份感情中, 叶芝的感性衬托了一个坚定的爱尔兰民族主义斗士和理智的爱情旁观者, 而岗的理性甚至是冷漠则成就了一个不朽的伟大诗人和忠贞不渝的爱人。

爱情的花总是美丽的、让人艳羡的, 然而爱情的花结出的果却不一定都是甜美的, 有时候也会是苦涩的。

二、理想与现实

“他是一个像女人一样的男子, 我拒绝了他, 将他还给了世界”。

———茅德·岗

他将一生的苦恋献给了她, 而她却将一生都献给了整个民族。

曾经在叶芝向岗求婚“I’m unhappy without you” ( 没有你, 我不幸福) 的时候, 岗给叶芝的回复是: “Oh yes, you are, because you make beautiful poetry out of what you call your unhappiness and are happy in that. Marriage would be such a dull affair. Poets should never marry. The world should thank me for not marrying you. ”[5] ( 你在悲伤中, 创造出美丽的诗篇, 对此, 你感到快乐。而婚姻是如此乏味, 诗人永远不应该结婚。有朝一日, 世界会感谢我, 因为我没有嫁给你。)

无论有意无意, 茅德·冈都是以近乎残忍的冷漠一直在拒绝着叶芝, 而这也激发了叶芝的创作灵感, 《当你老了》、《他希望得到天堂中的锦绣》、《白鸟》、《和解》、《反对无价值的称赞》等都是叶芝为茅德·冈写下的名篇。

叶芝和岗的爱情无法从理想走向现实, 究其原因, 是由时代、家庭和性格的多重原因造成的。

首先, 当时的时代背景, 正值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 同样身为爱尔兰民族后裔的叶芝和岗都投身到了这样的运动当中。但是, 身为女性的岗选择了是革命和起义的暴力方式, 而受其影响参加民族运动的叶芝则更倾向于选择文化和文学的和平方式去参与这场民族解放斗争。政治抱负虽然相同, 但是实现的路线却截然不同。

其次, 家庭的影响和熏陶。岗的家庭中多是行伍出身, 从她的父亲, 到她的丈夫, 均是出自军中, 这也正印证了她所受到的熏陶和影响就是暴力革命。她的父亲是英军驻爱尔兰的第17 枪骑兵团骑兵上尉, 她在目睹了爱尔兰佃农受英裔地主欺压的悲惨状况后, 毅然决然地投身到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中来。她的丈夫麦克布莱德曾参加南非的布尔战争, 帮助荷兰后裔抗击英国人, 被爱尔兰人视为英雄。茅德眼中的婚恋对象应该是这样具备男子气概和英雄气质的人, 是能够和她在政治抱负上完全达成一致的人。岗自己也参加了1916 年的复活节起义 ( Eastern Rising) , 失败后, 丈夫被枪决, 而她自己也入狱半年。而叶芝的家族则是一个具有艺术气息的家族, 叶芝的父亲是肖像画家, 母亲经常给孩子们讲家乡斯莱果郡 ( County Sligo) 的故事和民间传说。不同的家庭环境所孕育出来的是两个人在对待爱尔兰民区独立运动上不同的态度: 一个强硬, 另一个温和。

再次, 性格上的迥然差异。茅德·岗理性、自信而果敢, 而叶芝则相对感性和含蓄。茅德·岗对叶芝求婚的一再拒绝, 最终让叶芝将所有的爱恋、无奈、酸楚和痛苦都写进了诗行, 留给了世人。

诗中的理想与诗外的现实, 就像是一个落入了尘埃之中的玉石, 摔得粉碎, 却撞击出了艺术的回响。正是这样的爱情悲歌, 成就了世人对诗人和这首诗歌的景仰。

三、现在与未来

《当你老了》这首诗立足的时间点是现在, 书写的却是未来。创作之时, 正值最美的青春年华的28 岁的叶芝, 致意27 岁的茅德·岗, 与其共同畅想多年以后的老年时光, 时光中有“你”, 时光中有“我”, 时光中还有我的“诗”以及我的“坚持”。

诗歌开篇第一句话“When you are old” ( 当你老了) 宛如搭建起一座时空隧道, 将读者带入了未来的时空中。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头发白了”, “睡意昏沉”, “炉火”, “打盹”以其诗歌语言的简朴和诗歌的意境勾画出了一个非常惟妙惟肖的老年画面, 带着读者走进了一幅年老时的图景。前两行诗中的“炉火”顿时使得整个画面跳跃、温暖和亮堂起来, 一个年老的妇人坐在炉火旁打盹, 这该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场景。而这个炉火旁打盹的老妇人, 也成为了一个用文字雕琢而成的雕塑, 永远地伫立在了文字之外的时光里。“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 取下这本书, 慢慢地读) , 在拉了一个时间的长焦距之后又放慢了镜头, 放在了老妇人身上, 她缓慢地取下书, 细细地读着这首诗。“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回想起你昔日的眼神柔和和他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透过记忆又回到了当年的青春时光, 浓重的双眼和花白的头发形成了时光的交错, 在这样的交错中, 诗人完成了不离不弃的追寻。在诗人假定的未来又去重现昨日的倩影是为了在时间的来与回中体味珍惜的可贵。在第三节最终完成了对爱情命题的阐释: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

老妇人垂下头来, 在火光跳跃的炉子旁, 凄然地呢喃着爱情的消逝是多么地悄无声息, 不着痕迹。爱情在头顶的山峦之间踱步, 又在群星之间掩埋了面庞。诗人借助时光的机器和自己心中炽热的爱情订立了一次浪漫的约会, 诗中的浪漫其实是现实中无法企及的爱情。而这诗中所有的浪漫和畅想瞬间又都变成了无奈和叹息, 其实这个叹息与其说是老妇人的, 不如说是诗人自己的。

而他的无奈和他对爱情的坚守则在第二节完美地表达了出来: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多少人曾仰慕你年轻时貌美的容颜, 无论是出于假意还是真心, 但是只有一人仰慕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苍老的脸上深深的皱纹。”在时间的旅行中, 也许你的身旁有无数的爱慕者, 但是始终有一人能够敢于去跟着时光赛跑, 去追随, 去陪伴, 去等待, 去忍耐。第二节不同于第一节和第三节, 不再是描述, 而是倾诉。这样的倾诉, 终究未能让诗人最钟爱的女子动容, 却打动了整个世界。

四、结论

无论叶芝经历了多少爱情的尝试与挫败, 希望与绝望, 最终, 她的美丽定格在了诗歌的艺术里, 他的坚守定格在了无情无尽的追寻里。理想与现实的对话, 现在与未来的携手, 都是因为诗歌搭建起的桥梁。

诗歌的艺术是不受时间、也不受国界的限制的, 对于这首诗的注解也被不同时代、国家和民族的人们不断地赋予新的含义。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 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2]王钰.中国叶芝译介与研究述评[J].外国文学, 2012 (4) .

[3]W.B.叶芝著, 袁可嘉译.叶芝诗集[M].长沙: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6.

[4]李小均.感伤与超越——析叶芝名诗《当你老了》中的张力美[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2) .

篇4:当春天的灵车诗歌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 “道”是一种天然的存在状态, “法”即师法、效法。“道法自然”是要使世间万物按照原本的样子发展变化。在《文心雕龙》开篇《序志》中, 刘勰即指出“为文之用心”始于“自然之道”。相对于道家把“自然之道”与宇宙观、人生观紧密联系,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的“自然”只是取其“自然而然”、“本应如此”的含义, 主张人“文”的产生和存在是“自然之道”的体现。《文心雕龙·原道》写道:“言之文也, 天地之心哉!”说明语言须有文采, 才算是天地的心灵。而锦绣文章从何而来呢, 《原道》一篇中也有明确的解释:“玉版金缕之实, 丹文绿牒之华, 谁其尸之, 亦神理而已。”玉版上的金字内容, 绿简上红字的文采, 是谁造成的?是神秘的启示罢了。 (1) 这里的“天地之心”和“神理”与古希腊的文艺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千五百年前, 在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中国有孔子、老子;古希腊有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的“轴心时代”, 柏拉图用他在《伊安篇》和《裴德若篇》里所集中阐述的“灵感说”对诗人的创作动力进行了阐释, 他认为文艺创作是凭着灵感, 而所谓灵感就是诗神凭附后的神力驱遣, 这与刘勰的理论颇有相通之处。他把世界分成两层, 一层是人类感官感知的事物所组成的“感觉世界”, 另一层是由理智领悟的由一般概念组成的“理式世界”。所有的艺术本质是在摹仿人类的感觉世界, 而被摹仿的客体只是感觉世界, 而非理式世界。所以艺术的摹仿不过是模本的模本, 影子的影子, 和自然真实体也即理式世界隔着三层。由此, 他提出了著名的“摹仿说”。他主张诗人在创作时对自己所写所歌的内容并不了解, 而只是神的代言人, 是代神说话, 这一点与道家自然论哲学观的“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也很相似。刘勰在《丽辞》篇中谈论对偶的时候写道:“造化赋形, 支体必双, 神理为用, 事不孤立。” (2) 也指出艺术创作是对自然的摹仿, 虽然创作者并不能了解自然造物的奥秘, 但在“神理”的启示下也能做出最美妙的作品。

但是如果深一层分析, 柏拉图的诗神在创作过程中完全控制了诗人, 诗人没有任何技巧和个人的理性思维, 柏拉图认为:“凡是高明的诗人, 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 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 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 有神力凭附着。” (3) 他把文艺创作和艺术鉴赏的原动力归为神力, 并认为诗人创作时失去了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的状态, 从而落入了神秘主义的迷沼。完全否定了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对创作的作用, 而片面强调“神力驱遣和无知无觉的灵感在创作中的决定作用”。 (4)

相比之下, 刘勰的“神理”更加倾向于自然对人的启示, 并且在《文心雕龙》中对文艺创作的技巧进行了全面阐释。同时他也强调在文艺创作中作家本人的风格对作品的影响, 在《风骨》篇中, 他写道:“若能确乎正式, 使文明以健, 则风清骨峻, 篇体光华。” (5) 倘若能够确立正确的体式, 使得文辞鲜明而刚健, 那么风力清新, 骨力高超, 文章整篇都具有光彩。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在杜甫之后, 模仿他的风格者众, 能接近者却少之又少, 只有在宋代同样经历了国家危难和由北至南颠沛流亡的陈与义才能略得其精髓。两位经历了人生苦难的诗人发而为诗, 一方面, 两人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 另一方面陈与义对杜甫的律诗写作技巧也有师承, 所以二人作品呈现相似之处。这也证明了柏拉图将文艺创作完全归因于诗神凭附而忽视作者本人风格和技巧对作品的影响确实有失偏颇, 传世经典的产生有神理对作者心灵的启示作用, 同时也是作者个人风格和创作技巧的体现。即使相似的题材, 不同的作者写起来也会因为个人气质不同而有天壤之别。

在西方诗歌作品中, 也可以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来证明风骨对作品的影响。在2015年的春节晚会上, 有一首歌曲《当你老了》, 歌中唱到:“当你老了, 头发白了, 睡意昏沉;当你老了, 走不动了, 炉火旁取暖, 回忆青春。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 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虔诚的灵魂和你苍老的, 脸上的皱纹。”在晚会的字幕上, 这首歌的词作者是叶芝。作为爱尔兰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威廉·巴特勒·叶芝的代表作还有一首根据爱尔兰古民谣改编的名为《柳园里》的诗, 也被谱上乐曲, 至今这首英文歌曲仍然被全世界各国歌手传唱, 小学和中学的校园典礼上这首歌也是常常出现的经典曲目, 当眼神清亮的学童们用稚嫩的声音唱出“但我当年年少无知, 不愿接受她的心语”时, 这首古老的民谣经由叶芝的改编被赋予的深意往往使观众席里的人们像诗中描述的那样“泪满衣衫”。

与《柳园里》相似, 《当你老了》也是叶芝根据前人的创作改编的, 这首诗的原型由创立了七星诗社的法国诗人龙沙 (Pierrre de Ronsard) 于1574年所作, 写给一位叫埃莱娜的女孩, 名为《致埃莱娜十四行诗——当你到了老年》。原诗是龙沙的代表作之一, 虽然写的也很优美, 但与叶芝的改编版本相比, 因为诗人气质的不同, 原作在意境和胸怀上完全不能与后者相比。在诗的开头, 两位诗人都通过描写在炉火旁睡意昏沉独自回忆青春的老妇人而感慨岁月匆匆, 红颜易逝, 但是从诗的第二节开始, 两位作家的风骨开始显示出了各自对作品的影响, 叶芝在诗中写出了使无数人感动的名句“只有一个人爱你那虔诚的灵魂和你苍老的, 脸上的皱纹。”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而龙沙的诗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不要等待明天, 在被埋入尘土之前我们要珍惜现在而生活, 收藏你生命中仍然甜美的花朵。” (Vivez, si m'en croyez, n'attendezàdemain:Cueillez dés aujourd'huy les roses de la vie.) 在诗的结尾处叶芝写道:“逝去的爱在头顶的群山中踱着步子, 在灿烂群星中隐藏了脸庞。”这样的咏叹以由近及远的视角, 将诗的场景由一个火炉边的老妇人扩展到一间屋子, 再提升到远山和星空, 将一个人的故事转变成一个具有形而上意味的普遍的真理, 使诗歌有了不一样的胸怀。与之相比, 龙沙的原作从头至尾一直局限于个人的感受以及“有花堪折直须折”的劝诫。题材一致, 叶芝的改编诗作却展现出原作完全不具备的平和深远的优美意境, 因此, 如果要体味什么是刘勰的“风清骨峻”, 读读叶芝的诗也是不错的选择。■

注释

11 2《文心雕龙今译》, 中华书局, 周振甫, 2013年, p12、p317

23《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朱光潜译, 1963年, p8

34《西方文艺理论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章安琪等著, 2010年, P8-9

上一篇:写喜欢的花作文下一篇:办公室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