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儿子的日常杂文随笔

2024-04-12

和儿子的日常杂文随笔(精选6篇)

篇1:和儿子的日常杂文随笔

儿子:妈妈,我要吃三只老虎

我:这不是老虎

儿子:哦,说错了,我是要吃三只老鼠[捂脸]

感冒有点小累,于是决定让爸比带着姐姐去上课,我留在家带弟弟,给儿子吃好饭,上过wc,洗刷好,万事OK了[阴险]太天真,接个电话,儿子把一盒撒在地上。加上早上的果汁和被摔的蛋糕,干脆把屋子都擦一下吧。给了儿子支马克笔让他自己在白板上画图、点名、做老师。就听到他说“Thomas,不要讲话了哦,不然扣你星星,one star没有了哦。”一会儿又是“跟着我念stand up。”“……”擦好三间房,突然听不到儿子的自导自演,不祥的预感。果真,一个人蹲在厨房的米箱旁把米倒进倒出弄的满地都是[捂脸]厨房的铃铛不在后真的很让人后知后觉!

好在在爸爸姐姐回来前房间全部整理好,还把儿子给哄睡了。现在夜深人静,妈妈我熬的不是夜,是自由!

篇2:和儿子的日常杂文随笔

自从我生了他,我把我拥有的最好的东西都给了他。

我给他讲故事,讲勇敢的小男孩是如何智斗坏人的;我为他做很多好吃的,他爱吃蛋糕,为此我还专门买了烤箱;他小时候有被开水烫的经历,所以我们家最近两三年才开始用水壶。没生他时,女儿是我的全部,生完他,这一个全部变成了两个全部,哪一个我都用尽力气去爱,原来人内心的潜能如此巨大,可以大到无穷,可以生出更多的全部!

我常常跟先生说笑,你有你有小情人,我也有我的小情人,这样就吵不了架了。是的,女儿之于他,那是一个根本没有原则可循的存在,不用她撒娇卖萌,先生就满脸宠溺了;儿子之于我,我总不愿意承认,我无条件的爱着他。他调皮,那是因为他聪明;他滔滔不绝,那是因为他懂得多;他好为人师,没办法,他有为人师的本领!你看,我比先生更没原则,我真怕把他惯坏了。

好在我只是担心而已,正是因为担心,我利用一切机会去引导他、帮扶他成长。效果还不错,就算他依然有一些不好的习气,但好的部分远远大于不好的,这就够了。我希望他越来越完美,但是并不希望他真的完美无瑕。那样的人生跟电脑设定好的机器人有什么区别,一点也不丰富,一点也不新奇。我的儿子,他以后的人生会足够精彩呢。

说实话,从母亲的角度来讲,我负责他的吃喝拉撒,学业兴趣,甚至人生规划的指引。但很多时候,他却是我的老师,给我鼓励,为我出谋划策,引领我向前走。我的每一篇文章,他都是我的第一读者,然后给我打下9分、9.9分、甚至10分的分数,更会给我指出文章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嗯,大部分我都按照他说的改了,也有例外,就是以他10岁年龄还不太懂的段落,我选择相信自己已写下的,不改。我是一个内心很柔软的人,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情绪左右,时常情绪低落,眼底有霜。起初我不愿让他看到,后来我主动跟他聊,他像一个大人一样,那些道理,那些故事,陪着我一路成长。昨晚我突然很害怕自己老去,我抱了他,我说,谢谢你,儿子,谢谢你让妈妈更勇敢。他用胖乎乎的小手擦去我的泪水,他说,妈妈,褚时健坐牢出来后,76岁又把褚橙卖到全世界,李嘉诚90岁才退休,巴菲特的偶像,那个毛毯厂的厂子,老太太87岁才创业,他们老吗?他们老去的是身体,不是心,他们的心是年轻的。妈妈,你要向他们学习,你心里要永远年轻。

从他表情稚嫩的脸上说出那样成熟的话,还那么有道理。我忍不住又笑了。儿子,为了你,我也不会老去,我还要看着你实现自己的梦想,见证你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辉煌呢。

孩子是父母的什么?不同的人给出过不同的答案,都对也都不对,我们有着最直接的关联,却是无比独立的个体,在各自人生的某一阶段,缘分让我们能相伴几十年。儿子,我的二十几岁到终老,你从在我肚子里到几十岁,这样的一段,成就的就是一段母子情分。你让我的人生更完整,我也竭尽全力让你的人生更出彩。

说实话,很多时候,我都有些恍惚,因为对于儿子,我不仅是以一个母亲的角度去爱他,更掺杂了一个女士对一个男孩的欣赏。我想象不出,他长大了,会有一位什么样的女孩能走进他的生命,能和这么美好的男子一起生活。那个女孩一定是幸福的,因为我的儿子足够优秀,还那么温暖。写到这,我忍不住自顾自的笑出来,因为天底下所有妈妈都对自己儿子如此肯定,但是写出来,毫不掩饰的让很多人看到,我恐怕是古今中外第一人吧。

篇3:和儿子的日常杂文随笔

现在有些杂文依然是严肃有余而幽默不足,批判有余而美感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由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首倡的杂文“闲适格调”就特别值得借鉴。

一、“闲适格调”的手法和技巧

有人把林语堂的“闲适格调”看作内容上表现“闲情逸致”,语言上则一味“自然平和”。这种看法未免失之片面,或者说未能理解和把握这种格调的实质。林语堂在《人世间》发刊词中曾经阐明,他所倡导的“闲适格调”,不是指思想内容和描述对象,而是指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所谓“格调”,就是笔调;所谓“闲适格调”,就是一种带有闲适特点的个人笔调。大量阅读林语堂的杂文之后,他的“闲适格调”可作如下两方面的归结。

(一)平中见奇的杂谈琐议

西方将散文分为小品文和学理文,认为小品文闲适,学理文庄严;小品文下笔随意,学理文章法分明;小品文不妨杂谈琐议,学理文则为题材所限而谨言慎行。因此,西方人称小品文为个人笔调(Personal style),也可译为“闲谈体”或“娓语体”。总之,杂文的“闲适格调”,就是一种清闲安逸的行文方式和语言特色。这种格调自然适于叙写山间明月,江上清风,身边琐事,闲情逸致。但是除此之外,也完全可以用于暴露丑态,戳穿伪善,抨击时弊,斥责罪行。人们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攻击假恶丑必定要义愤填膺,怒火中烧,慷慨激昂,骂语连篇。当然,这样做非常痛快、非常解恨,但是如果篇篇如此,那也未免单调。杂文也完全可以采用闲适的格调,表面上是山间明月,安然祥和,实际上却是地火汹涌,义愤填膺;表面上是江上清风,清闲安逸,骨子里却是狂风怒号,慷慨激昂。这样的行文方式比起骂语连篇,自然更有情趣。这种杂谈琐议,之所以被称为“平中见奇”,其“平”,在于表面上的清闲安逸;其“奇”,则在于骨子里的慷慨激昂。

如林语堂《谈言论自由》中的一段文字:

《伊索寓言》一书,专门替鸟兽造谣,谤毁兽类与人类一样的奸诈。假定鸟兽能读这种故事,他们也不会懂得。比方狐狸看见树上葡萄吃不着,只有走开,决不会无聊地骂酸葡萄。惟有人类才有这样的聪明。

文中说人类“聪明”,不过是运用反语,实则是以人类和兽类相比,讽刺人类的虚伪。林语堂此处或有实指,却并不明言,让读者去联想那讽刺的对象;他也不直言在这一点上“人不如兽”,反而刻意夸奖人类。语言是平和的,讽刺却有些辛辣。

(二)绵里藏针的针砭讽喻

所谓“针砭”,原是中医的一种医疗手段,这里是借指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所谓“讽喻”,不是讽刺,这是一种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讲明道理的修辞手法。针砭用的是小小的银针而不是投枪,讽喻相对来说应是温和的,而讽刺却是犀利的。

所谓“闲适格调”,就意味着一种恬静的心态、一种平淡的语气、一种温和的语言;而不是亢奋的心态、冲动的口气、激昂的语言。文章的内容可能并不恬静平和,而作者却完全可以采用这种相对温和的格调对假恶丑进行揭露和批判。作者并不怒骂,怒骂就意味着正颜厉色的抨击;也不嬉笑,嬉笑就意味着笑谈戏言的嘲讽。“闲适格调”则意味着一种柔中带刚、绵里藏针的行文手法。如果同味觉相联系,那么,正颜厉色的抨击会使人感到辣,笑谈戏言的嘲讽会使人感到苦,而这种恬静平和的漫谈,则使人初始感到淡,而后却感到余味浓厚。

林语堂在《谈言论自由》一文中举例“猫叫春”,认为猫是“非常自由,很有魄力的”,反衬人类在求偶时就不会有如此的自由了。即便有,也断无如此的魄力。作家笔锋一转,说中国的老百姓“痛时只会回家咒骂,而且怕人家听见”,这分明是批评当时的政治生活不民主,人们没有“喊痛的自由”。但作家并不用诸如“独裁”“专制”“压制民主”等极端的字眼去抨击当局,而是用一种淡泊的态度、幽默的文笔娓娓叙谈,这正是所谓的“娓语体”。读者仿佛可以窥见那“绵里”隐藏的“针”的影子了。这种抨击,并不是握着匕首,猛刺过去,使论敌遍体鳞伤,而是稍稍闪动一下“针”的锋芒,使对方感到隐隐作痛。这些文字,虽然是一种平和的中性的言辞,但是,难道我们不能从这种恬静平和的讽喻中感到一种坚硬、愤懑的指斥吗?

林语堂一篇杂文中还有一段题为《言论系讨厌的东西》的文字:

中国向有名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又谓知人秘事者不祥,又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由此可以推知言论是讨厌的东西,岂容你自由?所以好言人是非者,人家必骂为狗:“狗嘴吐不出象牙。”只有称赞颂扬人的,人人喜欢,奉为象。政府所喜欢的,也是守口如瓶的顺民,并非好喊痛的百姓。比如此刻有侦探在坐,必认为林某人讨厌,而认守口如瓶之诸位是比我好的国民。……

所谓“言论是讨厌的东西”,这是当局者的看法。作家这段文字,意在抨击当时的社会没有言论自由。“政府所喜欢的”,“只有称赞颂扬人的人”,起码“也是守口如瓶的顺民”,而“并非好喊痛的百姓”。对于没有言论自由,甚至不许“喊痛”的社会,作家自然是深恶痛绝的,但是他并不用激烈的言辞予以迎头痛击,却是以清闲安逸的笔调,以说“风凉话”的形式,给以旁敲侧击。这种笔调和形式给予批判对象的虽然不是切肤之痛,以至于使其生出彻骨之恨,但也使其感到小小的不自在,感到自己的世界并不十分美好。

林语堂议论时政而且内容颇为敏感的另一篇杂文是《论政治病》。作家写道:

……在要人下野电文中比较常见的,我们可以指出:脑部软化,血管硬化,胃弱,脾亏,肝胆生石,尿道不通,牙蛀,口臭,眼红,鼻流,耳鸣,心悸,脉跳,背痈,胸痛,盲肠炎,副睾丸炎,糖尿,便闭,痔漏,肺痨,肾亏,喇叭管炎……还有更文雅的,如厌世,信佛,思反初服,增进学问,出洋念书,想妈妈等(毛病就在古文的不是,“养疴”二字若不是那样风雅,就很少人要生病了。)……总之,人世间上可有之病,五官脏腑可反之常,应有尽有了。只有妇科不大有,其理由是中国女子上台下台者尚少,不然一定子宫下坠,卵巢左倾……

政坛上重要人物(即文中所谓“要人”)的凡此种种病症,其实往往是一种托词,是一种勾心斗角的手段,这其实是一种“政治病”,“是他们政治上斗争的武器及失败后撒娇的仙方”。有趣的是,作家不厌其烦地列举了那么多的疾病,而有的病并不见得就有,比如“卵巢左倾”等,这些都是为了说明政坛上的“要人”为了与政敌较量而挖空心思,胡编乱造,扰乱视听。林语堂这一段犹如相声一般的语言,给人的感觉是好像不是在写文章,却像是好友之间的闲谈、神侃、东拉西扯。原来,杂文也是可以这样写的!杂文完全无须板起面孔训人,瞪起眼睛骂人,而完全可以用一种轻松活泼、信马由缰般的语言来论事说理。

以上两点,应是林语堂“闲适格调”的具体表现。

二、“闲适格调”的价值和局限

林语堂的杂文,往往牵涉严峻而敏感的话题,大多表现政治内容,而作家却都以清闲安逸的文字来表现,反映了他特有的格调。可以说,林语堂在鲁迅的匕首、投枪之外,在杂文的园地里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丰富了杂文的艺术手法,这应是其“闲适格调”的价值之所在。

但是,几十年来,人们一直推崇鲁迅及其杂文,于是,林语堂的杂文及其“闲适格调”就不被重视,甚至遭到批判。“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甚至以鲁迅“划线”:赞同与追随鲁迅的作家,便是革命作家;反之,便是反动作家。林语堂便成为批判对象。

鲁迅和林语堂在当时都是著名杂文家,同时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职任教,又同时经历了当局枪杀刘和珍等青年学生的“三·一八”惨案。事后,二人为了悼念自己的学生,分别写出《记念刘和珍君》和《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两篇著名杂文。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就可见两位杂文家文章格调的不同。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文字,是愤怒,是控诉,是锋芒逼人,是长歌当哭。现引录两段于后: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的杂文,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面对论敌那丑角般的表演,他会写出嬉笑式的文章;面对论敌残暴的行径,他便失去了嬉笑的情绪,而只能给予严斥和怒骂。面对自己所器重的学生“无端在府门前喋血”,他只有痛惜、震惊、愤懑,面对反动当局的暴行,他毅然痛击、怒斥、冷嘲热讽。这是一篇感情深沉的悼文,也是一篇锋芒犀利的檄文。

林语堂《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一文,也写得情真意切,认为刘女士“称为中国新女性而无愧”“可称全校革命之领袖”。文中也表达了作家的哀痛之情和对自己学生的怜惜。此文最后一段如下:

刘杨二女士之死,同她们一生一样,是死于与亡国官僚瘟国大夫奋斗之下,为全国女革命之先烈。所以她们的死,于我们虽然不甘心,总是死的光荣,因此觉得她们死的可惜,却也死的可爱。我们于伤心泪下之余,应以此自慰,并继续她们的工作。总不应在这亡国时期过一种糊涂生活。

与鲁迅的文章相比,这篇文章毕竟缺少深情,缺少锋芒,缺少深刻的思辨。不同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精神境界和理论深度,必然表现为其文章的深浅、优劣以至于成败。这里,倒不是说林语堂文章是浅薄和低劣的,而是说,题材相同的两篇文章,鲁迅写得更为精彩。

面对同一题材,不同的作家固然可以采用不同的思想风格和语言风格,而且有时同样能取得上佳的效果,使得文章显得异彩纷呈。但应当注意的是,内容和形式的搭配应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任何内容和任何形式都能适当搭配的。作家一旦形成自己的风格,就很难超越它,这实在是可悲的事情!不论面对什么题材都统统采用一种固有的风格,那就未必能写出佳作。一个作家应以不同的风格驾驭不同的题材。风格的多样化才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

林语堂的“闲适格调”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问题在于,如果用同样一种风格去应付各种题材的写作,那么写出的文章就有高下之分了。前述他与鲁迅面对同一题材而写的那两篇文章之所以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原因就在这里。也就是说,若“闲适格调”运用不当,就会影响文章的质量。

当然,林语堂也有自己的苦衷,面对当局的暴行和青年的鲜血,他何尝不想严斥和怒骂,但在那文祸惨烈的岁月里,他起初也有锋芒毕露的激昂,后来因为明哲保身,也只有将锋芒收敛了许多,而终于无奈地选择了“闲适格调”。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在其自传中写道:“我初时的文字即如那些学生的示威游行一般,披肝露胆,慷慨激昂,公开抗议。”这显然是指他20世纪20年代收入《剪拂集》的那些小品文。自传又道:“那严格的取缔,逼令我另辟蹊径以发表思想,我势不能不发展文笔技巧和权衡事情的轻重,此即读者们所称的‘讽刺文学’。我写此项文章的艺术乃在发挥关于时局的理论,刚刚足够暗示我的思想和别人的意见,但同时却饶有含蓄,使不至于身受牢狱之灾。”“在这个奇妙的空气当中,我已经成为一个所谓幽默或讽刺的写作者了。也许如某人所说,人人太悲惨了,因此不能不世故圆滑,否则将要闷死。”“这一路的滑口善辩,其中是含有眼泪兼微笑的。”

这无疑是指林语堂20世纪30年代采用“闲适格调”所写的抨击黑暗政治和社会弊端的小品文。他对自己文章格调的转变是深感痛惜和无奈的。其实,这种痛惜和无奈,即便有胆有识的鲁迅也不能免除。林语堂所讲的“如某人所说”的“某人”,极有可能就是指鲁迅。20世纪30年代左翼作家曾对林语堂在其创办的《论语》《人世间》《宇宙风》中提倡“性灵”“幽默”“闲适格调”提出尖锐的批评,其中不免有些过火,但鲁迅对这一问题的批评还是切合实际的。鲁迅对林语堂杂文的“闲适格调”深表理解,他自己在杂文写作中也往往“先行抽去有些骨头”并为此痛惜而无奈。而林语堂20世纪30年代的杂文之中,“哈哈地”吐闷气者颇多,而“为笑笑而笑笑的”也不少。其实,鲁迅的杂文也并不都是“匕首”和“投枪”,恐怕此类作品尚未占其半数,此外,也有“哈哈地”吐闷气者,也有“为笑笑而笑笑的”,也往往采用“闲适格调”。此种格调虽为林语堂首创,却为众多杂文家所采用,可见此种格调的生命力之强大。

林语堂的“闲适格调”应当肯定;准确地说,应当有条件地肯定。我们经常赞赏“文学的百花园”,这是指文学文体的多样性。其实,就某一种文体来说,也应是一个百花园。比如杂文的写法,除匕首投枪之外,还可以杂谈琐议,还可以针砭讽喻,还可以闲聊神侃,还可以吐闷气,还可以只是“笑笑”,还可以说俏皮话,还可以……

篇4:杂文随笔儿子爱上洗洁精

儿子自小就喜欢吹泡泡,但这小子是买一次吹一次,吹一次丢一次,吹不完的想方设法倒掉。自从她姐姐告诉他洗洁精也可以吹着玩时,他立马就瞄上了厨房里的洗洁精。

刚开始还好,儿子趁我不备,把洗洁精倒一些在他吹泡泡的塑料瓶子里,拿到大门外和小朋友吹着玩,不到两分钟,儿子连吹带倒,拿了空瓶子就往厨房跑。我呵斥了他,也没放在心上,那么大一壶呢,他能玩多大一点。

那是个闷热的中午,儿子哄我说:“妈妈,你去睡觉吧。我自己玩,绝对不乱跑。”那个午觉,我睡的特别美,醒来,家里静悄悄的,心想儿子准是趁我睡觉的时候偷跑出去玩了。推开屋门,我惊呆了,儿子赤条条坐在院子里的大盆里,拿着一粗粗的吸管对着大盆里的水吹,那些白色的泡泡一群群冒出来,带着儿子无尽的喜悦,溢满,外流,飘散。我走过去,捡起被儿子丢弃在大盆边的紫色洗洁精壶,晃晃,空空如也。我对着儿子光光的脊梁就是一巴掌,儿子朝我大嚷:“妈妈,你凭什么打我,我在做法术保护你,这些泡泡都是我的兄弟,很厉害的哦。”

又一个闷热的中午,儿子不好好吃饭。哄来哄去,还是不吃。忽然儿子睁着小眼睛狡黠地说:“妈妈,要我吃饭也好办,你得答应中午不让我睡觉?”这算啥条件,我点头答应。儿子端起碗就吃,呼呼有声,好像那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饭菜。午睡起来,真是上了儿子的`当。这次儿子没用大盆,而是把厨房里的碗啊盆啊瓶子啊都拿出来摆在院子里,倒了水和洗洁精在里面,拿一长长的吸管,挨个儿吹,透过树荫的阳光照在儿子汗津津的小脸上,那些晃动在碗里盆里瓶子里的泡泡对儿子献出谄媚的笑,一如等待皇帝宠幸的妃子。我走过去,捡起被儿子丢在一边的黄色洗洁精壶,晃晃,轻飘飘,刚买没几天,全被儿子给糟蹋了。一时火起,追着打儿子,儿子边跑边躲:“妈妈,你可不能打我,我玩一会就帮你洗碗洗盆呢。”看我还追,儿子声嘶力竭:“妈妈,我是在帮你呢。你要打我就是没良心啊。”

又一个中午,小侄女来了,他们兄妹两个不睡午觉,随他们玩吧。我午休起来,院子里一片狼藉,两个孩子正玩个不亦乐乎。稍一检查,那一大瓶新买的沐浴露空了,朋友送我的价钱不菲的洗面奶也给挤完了,那块老公刚买的香皂被丢弃在水盆里。跑厨房一看,那瓶我新买的洗洁精也没能幸免。我追着打儿子,儿子满肚子委屈:“妈妈,你别只打我啊。我就玩了你的洗洁精,其他的都是名名(小侄女)干的。”

大热的天,我又跑去买了一洗洁精瓶。这次多了个心眼,用完放在儿子看不到的地方,儿子也去厨房翻腾,无果,安生了几天。

前天带儿子去超市,一向吃嘴的儿子绕过那些美味的零食区,到生活区抱了一大壶洗洁精:“妈妈,我就要这个,这个可以吹很多很多的泡泡,可好玩了。”我告诉儿子家里有,儿子恋恋不舍把洗洁精放回购物架。

今天中午午休起来,去厨房洗西红柿,发现厨房的地上湿湿的,滑腻腻的,还有一些碎泡泡。心生疑惑,但看了一眼自己放洗洁精的地方,放心了,洗洁精瓶子好好的摆在一堆瓶子后面呢。屋里,儿子光着身子窝在椅子上看动画片。看我进屋,儿子偷偷瞟了我一眼,没事人一样接着看动画片。我一声厨房里咋回事啊。女儿接腔说:“你宝贝儿子又把你的洗洁精祸害完了。”我一边说不可能一边往厨房跑,拿出那瓶藏在众多瓶子后面的洗洁精瓶子,傻眼了,又是空空如也。我大声嚷:“我怎么把洗洁精藏到哪里你都能找到啊?”儿子得意洋洋:“我聪明,脑子转的快嘛。”女儿说:“前天你在超市说家里有洗洁精,你儿子回来就去厨房翻腾,今天中午终于得手。并向我炫耀说,咱家就他聪明,脑子转的快。你把洗洁精藏到哪里他都能找到。”

想起这段儿子的折腾,真是火不打一处来。对儿子挥着巴掌:“我现在命令你去睡觉,说,是让我把你打打你再睡,还是你安安生生自己去睡。”儿子猴子般从椅子上跳下来,跑里屋:“妈妈,别打,我自己睡。我知道你打的可疼了。”我追到里屋,恶狠狠地说:“闭上眼,两分钟给我睡着。”儿子用毛巾被盖了身子,捂了嘴脸:“妈妈。别打,我一分钟就可以睡着。”

篇5:日常杂文随笔

01

宽松的纯白衬衫,外套件墨色的无领毛衣,简简单单的穿衣打扮,却被带上了如青怱翠竹般的高雅秀逸。

“……”

他环手,只是静静的站在那里,周围一切却好像都静止了一样。 微微皱起的眉头,嘴角浅浅的一丝微笑,有着几分与世隔绝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

“樂樂?”窅尔眯着眼上下打量,说道:“看不出来啊,樂樂这身到挺适合你的,云岫提供的假发,白橘提供的.衣服。不过,白橘可真行,连男生的衣服都有,虽然尺码大了点,但不碍事。”

白樂樂转头看向窅尔,向前,一步步将她逼到墙边。

湛蓝色的礼服衬得窅尔本就白皙的肌肤更显资色,平日散落的银发被细长的浅蓝纱带高高束起,露出不常见的细嫩的后颈,浅青色的血管若隐若现。

“谁让你自己手气不好咯~所以你呀,就别想了,这可是任务需要。再说了,不是还有白橘陪你吗?” 她挨靠在墙上,看着一步之遥的白樂樂,眼底满是玩味。

温温润润的嗓音,宛如天使在耳畔的低语。

窅尔笑了笑,嘴边勾起恰到好处的弧度,端庄却又不失妖媚的微笑,为她添上几分与众不同的色彩。

白橘慢悠悠地低着头玩手机从化妆间里走出来,抬起头时,正好看到这刺激的一幕。她吓得手一抖,“啪”的一声,手机直接掉到大理石地板上。

"白樂樂你记住了,尽量少说话,装高冷,现在的女孩可最吃这套了。还有窅尔你……别搞事情!!!”

不过幸好白橘的手机防摔防砸还防水。

“云岫呢?就差她了。”

篇6:我眼中的穷养儿子富养女杂文随笔

穷养儿子富养女,此乃从古代就口耳相传下来的一条育儿理念。

从古至今,这条育儿古训也被很多家长推崇并且付诸实践,儿子就要少给他花钱,穿着简朴,食用简单饭菜。女孩呢,则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还要尽量的伺候好她的日常生活。

单从字面上看,这样子育儿好像没有什么错误,但是我们深入的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观念完全曲解了穷养和富养的真正内涵。

我认为,此“穷养”非物质上的“穷养”。而此“富养”也绝非是金钱和物质上的“富养”那么简单。

所谓的穷养,并不是物质上的匮乏,金钱上的短缺。而是给予孩子适当的锻炼和磨砺,历练心性,磨砺意志。比如多让孩子独立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有挑战性的集体活动,锻炼孩子的身心,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果断勇敢的品质和抗挫折的能力。

因为,男孩子将来是要肩负起家庭顶梁柱的重任的。如果从小一味的灌输贫穷概念,对金钱方面就缺乏自信,容易引起自卑心理。长大了也许能够吃苦耐劳,肯上进,但是也会把金钱看的比较重,而变得不大方得体,小气抠门。不利于社会关系的展开,也不利于自己家庭的组建和和谐。

我认识一个男孩,从小家境不错,父母怕他养成大手大脚的毛病,从他记事起就一直制造了家境贫寒的假象。很少给他零花钱,也不给他买新的作业本,让他用姐姐用过的笔记本背面写字。穿衣上也是如此,我记得他十岁的时候还穿着他姐姐的裤子。

正因为如此,造成了他对金钱认知的偏差,他一直认为他家很穷,需要节衣缩食,勤俭节约才能维持家庭生活。

所以,他特别看重钱,以至于长大了挣钱了都存起来,自己舍不得花不说,找了个女朋友,他也舍不得给人家买点东西,请女友吃饭也是总去大排档或者简陋的小饭馆。

如今,我儿子都会打酱油了,他三十多岁了却仍旧是孤身一人。不是他条件不够优秀,也不是他长得不帅,只因为他太抠门,钱攥的很紧。听说他从来没买过一件礼物给交往过的女朋友。

一个男孩,如果从小物质金钱各方面都不缺,在同学朋友面前有存在感和优越感,他往往是比较自信的。父母再适时的多给他提供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学会自己思考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他独立生活克服困难的能力,增强他的抗挫折的能力,这样的孩子,一定是有担当、能自立的人。

接下来,我们谈一谈富养。女孩富养,并不是物质上给予她想要的一切,而是精神方面给予足够的培养。

如果一个女孩子,想穿什么买什么,想吃什么给什么,要星星不敢给月亮,想要什么都满足。不仅不会让她成为举止优雅,不受金钱诱惑的女孩子,而且容易养成大手大脚、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毛病。这样子培养出来的女孩只能是娇滴滴的拜金女。

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将来,一旦父母不能给予她足够的物质满足,她又不能自立,这样的.女孩很有可能会为了继续追求高品质又不劳而获的物质生活而放弃了自己的尊严。

女孩子的富养,讲究的是精神层面和文化素养的富养。要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上,开阔其视野,丰富其精神。如果家庭确实富足有条件,可以多带孩子外出旅游参观丰富她的阅历与见识。让孩子接受正规的教育,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孩子知书达礼、高贵典雅、勇敢乐观、开朗活泼又自信从容的气质。

总之,无论是穷养还是富养,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要本着一个原则,那就是物质上给予他们稳定的成长环境,精神上多让孩子接受教育,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教育,还要有思想品德、劳动、社会实践等全方面的教育,多带孩子走出家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培养孩子豁达的心态、自信勇敢的性格以及谦和有礼的态度。

上一篇:2022民族团结工作总结_民族团结个人总结下一篇: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