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

2024-05-09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精选8篇)

篇1: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

二郎乡计划生育工作计划和目前存在问题及下一步

工作打算

去年我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县级领导和专业技术部门的培训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精心的工作安排下,在全体计生干部的努力工作下,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提高。在2010年度计生办将按照党委发(2009)60号,党委发(2009)61号文件精神认真扎实的开展工作,在此我就将一年的工作计划和目前存在问题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做如下汇报:

工作计划

一、全力抓好节育措施和补救措施及环孕情服务工作。

(一)是狠抓节育措施和补救措施的落实,达到节育措施的平茬,加大二女户的核查和节育工作。

(二)是要狠抓环孕情服务,扎实开展入户访视工作,严格执行非农业环孕情服务和管理工作。

(三)大力开展妇女病普查,不孕不育的摸底和诊断,健全档案。

(四)继续搞好过期节育器的清查更换工作。

二、严格执行依法行政管理,加大对违法生育的查处力度。

(一)增强法制意识,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严格按“八不准”要求规范执法程序。

(二)严格查处党员干部职工和农村计划外生育,要按照《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

三、大力开展优先优惠政策的宣传和落实。

(一)要通过入户宣传;标语宣传;宣传栏宣传等各种渠道让广大群众对优先优惠的知晓。1

(二)对于符合优先优惠政策条件的要及时按照申报程序上报。

四、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明确职责,强化责任,核情流动人口的流量和流向,免费办理婚育证,完善流动人口档案和流动人口电子照片上传于流动人口管理系统。

五、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

(一)加强WIS系统和GPL系统的应用和维护,及时更新数据库。

(二)积极向省市县人口网络投稿。

六、加强计生干部的管理和队伍建设,提高计生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敬业精神。

(一)加强计生干部的管理,实行考勤制度。

(二)经常性组织开展计生干部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优先优惠政策等。

七、认真开展当前的党员干部职工暨非农业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一)及时运转管理干部职工电子档案。(二)开展党员干部的人口和计划生育违纪违法生育的清查清理工作。

(三)严格执行干部职工及非农业环孕情服务工作。

存在问题

一、计划外生育仍然很存在,早婚,早育非法同居还很多,没有好的管理手段。

二、流动人口办证建档率虽高,但他们准确流出地址不清,流出参检对象不能参检到位,存在很大隐患。

三、村计生干部怕得罪人,不能很好地跟乡计生干部配合,村级月报告单和村级资料大多为乡计生包村干部填写运转,村计生干部

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开展当前的党员干部职工暨非农业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管理。

二、加大力度查处计划外生育,节育措施平茬。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

三、扎实抓好2010年第二季度的环孕情服务工作。

四、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让村干部能够积极配合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及时提供流动信息。

五、加强乡村计生干部的业务能力,学习计划生育各项法律法规,优先优惠政策。

六、加强计生干部的入户访视管理工作。

篇2: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

1、镇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财力不足,调控能力不强,各项社会事业投入不足,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发展的需求。

2、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明显优势的主导产业。企业生产基础薄弱,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规模小,未形成产业链;工业经济总量少、规模小,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第三产业整体素质较低,市场竞争力弱,对财政的贡献率不高。

3、发展意识不强。现代工业文明意识和商业竞争意识不足,创业欲望不强。对外开放程度低,与先进地区相比,在思想观念、体质创新、发展环境等方面,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做强支柱产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和农村工作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揽,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抓投入、上项目、育龙头、建基地为突破口,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做大做强做优主导产业,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我镇由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转换。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物流商贸旅游业快速发展 科学规划城镇建设布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城乡路网建设,加快供水、排水管网建设速度,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继续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大对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城镇建设,带动镇、村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小城镇功能,把经济以及文化、文明的吸引力和辐射力逐步体现出来,成为信息畅通、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新城镇。依托三合口岸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对朝边境贸易,使三合镇成为图们江流域开发开放和延龙图一体化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吉林省“通边进海”战略的重要通道。加快发展土地、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招商引资引智的吸引力。发展边境民俗旅游业,推进“农家乐”、“民俗餐饮”发展壮大。

三、搞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增加生态环保的投入,保持好国家卫生镇、省级生态镇的荣誉。继续加大对“三废”治理力度。对镇区内新上项目,严格把关,坚持预防为主,坚持杜绝新上污染项目。搞好城乡绿化和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抓好城镇公共绿地建设,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加强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为城镇居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继续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推广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

四、坚持以人为本,加速社会事业发展

篇3: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

1 门诊统筹工作推进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对门诊统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该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1 制度政策不断完善

居民医保试点之初,国家就要求探索门诊统筹,解决居民门诊医疗费用负担。《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提出,“有条用统筹”。在总结地方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7月,人社部、财政部、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09]66号),明确了门诊统筹的基本原则、筹资政策、支付政策、付费办法和服务管理等内容,初步建立了门诊统筹政策框架。门诊统筹工作推进很快,2009年、2010年分别覆盖30%、60%的统筹地区。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1]8号)提出,要扩大门诊统筹实施范围,普遍开展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门诊统筹,积极探索职工医保门诊统筹。为落实这一工作任务,人社部印发《关于普遍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有关问题的意见》(人社部发[2011]59号),进一步明确了门诊统筹的保障范围、支付政策、医疗服务管理等内容。在相关部门和地方的推动下,门诊统筹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1.2 重点探索稳步推进

在完善制度的过程中,人社部建立完善重点联系工作机制,加强对重点问题的探索。2010年3月,人社部确定了石家庄市、沈阳市、葫芦岛市、泰州市、芜湖市、厦门市、淄博市、长沙市、珠海市、东莞市、柳州市、南充市、玉溪市、咸阳市等14个城市为重点联系城市,开始探索破解难点问题,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目前,重点联系城市已分别就定点就医管理、首诊转诊就医管理、付费方式改进、协议谈判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5个门诊统筹专题进行重点探索。一年多来,各城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创造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为健全门诊统筹政策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

1.3 参保群众得到实惠

据初步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98%的统筹地区出台政策并实施了居民医保门诊统筹,1.9亿人次不同程度地享受了门诊统筹待遇。地方在开展门诊统筹工作过程中,一般不需要参保居民个人另缴费用,支付比例一般都达到了50%,参保群众门诊就医负担初步得到了减轻。在群众得实惠的同时,门诊统筹体制机制建设也取得初步成效,约一半的地区开展按人头付费的探索,大部分地区在门诊统筹中实施基层首诊,并积极探索双向转诊机制,对于落实医改提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门诊统筹工作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如部分地方门诊统筹政策和管理措施还不完善,地区间待遇水平还不均衡,具体管理标准也有待进一步规范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相互关联,并与大医改的推进密切相关,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通过加强探索、深化改革逐步加以解决。

2 需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门诊统筹不仅是提高参保居民医保待遇的重要内容,更是完善医保机制体制、推进深化医改的重要举措。做好门诊统筹工作,需切实处理好一系列基本的关系问题。

2.1 门诊统筹和住院保障的关系

妥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医疗保险保障绩效。一是在不单独筹资的情况下,综合考虑居民医疗需求、费用水平、卫生资源分布等情况,认真测算、合理安排门诊和住院资金。二是在支付政策上,结合完善就医机制,统筹考虑完善门诊、住院支付政策,做好相互的衔接,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三是在保障项目安排上,统筹安排普通门诊、门诊大病和住院,特别是门诊大病作为门诊和住院转换的节点,应积极引导既可以在门诊也可以住院进行的特殊治疗和手术在门诊治疗。四是在绩效评估上,既需对门诊统筹数据认真分析,掌握待遇支付和费用支出情况;也需对住院费用等相关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研究,门诊统筹开展后要注意对住院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进行监测,防止出现门诊、住院“两头翘”的情况。

2.2 提高待遇与基金平衡的关系

59号文件明确提出门诊统筹在基层医疗机构支付比例不低于50%,要达到这一要求并保持基金平衡,核心是坚持基本保障的原则。一是明确保障重点,坚持保大病原则,保障群众负担较重的多发病、慢性病。特别是要科学设计起付线、封顶线。二是严格限定保障范围,主要保基本的服务项目和药品。门诊统筹主要支付医保甲类药品、一般诊疗费和其他基层医疗服务必需的医疗费用。同时,应厘清医疗保险与公共卫生、个人责任的关系。三是控制医疗服务成本。主要保障在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未经基层医疗机构转诊发生的医疗费用原则上不支付。

2.3 创新管理机制和加强日常监管的关系

门诊就诊的频次高,难以像住院管理采取逐一审核的办法,必须创新管理机制,加强日常监管。一是创新就医机制,积极探索基层首诊、双向转诊。首诊医疗机构的确定要尊重参保人员的选择,体现竞争原则,既可以是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机构,也可以是企业、学校等所属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是基层医疗机构和医院衔接的通道,应探索规范基层医疗机构上转病人,将转诊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同时,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医院将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患者转到基层医疗机构治疗。二是团购谈判机制。应充分利用医保基金的资源调控作用,通过探索谈判机制,控制医疗服务成本。三是医药分开机制。从国外的普遍做法和我国国情看,门诊医疗和药品服务分开是发展方向。门诊统筹应适应这一趋势,探索逐步将医疗服务和药品服务分开,分别制定支付政策。对参保人员必需的乙类药品,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凭处方外购等办法,保障参保人员合理的门诊医疗需求。

2.4 推进门诊统筹和付费方式改革的关系

门诊付费方式改革是门诊统筹和付费方式改革两项重点工作的交叉点,二者应注意实现相互协调、共同促进。一是选择适宜的付费方式。从各国经验和地方实践的情况看,普通门诊可重点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门诊大病可重点探索按病

开展门诊统筹要坚持以下原则:坚持基本保障,重点保障群众负担较重的门诊多发病、慢性病,避免变成福利补偿;坚持社会共济,实现基金调剂使用和待遇公平;坚持依托基层

医疗卫生资源,严格控制医疗服务成本,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摘自人社部发[2011]59号《关于普遍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有关问题的意见》

开展门诊统筹的原则

种付费。但在付费方式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到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服务水平、经办管理水平、信息化技术水平等,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医疗保险付费方式。二是注重机制转换。应通过付费方式改革,充分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与改革和费用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医疗机构由扩张型发展向内涵管理型发展的转变。三是科学测算。可对改革前基层医疗机构的费用数据进行分析测算,以不同医疗机构参保人员就医分布以及费用支出水平为基础,确定医保基础付费标准。今后随经济社会发展、医保基金承受能力等进行动态调整。四是强化监管。可针对不同付费方式特点,完善监督考核办法,明确监管重点环节。按人头付费,应重点防范减少服务内容、降低服务标准等行为。

2.5 推进门诊统筹和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的关系

门诊统筹应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重以利用落实扶持,以服务促进规范,形成门诊统筹和基层医疗机构改革的良性互动,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一是支持基层医疗机构收费改革,将一般诊疗费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按规定比例予以支付。同时,应严格监管,避免分解就诊、重复收费等不规范诊疗行为的发生。二是保证医保甲类药品(包括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配备和使用,将基本药物制度落到实处。三是探索与全科医生制度等的衔接,国务院已下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要求推行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签约服务内容和服务费标准应与医保门诊统筹和付费方式改革相结合。四是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地区,可以采取措施调动医疗机构的积极性,争取将医疗保险服务情况纳入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与医务人员的收入挂钩,提高医务人员参与医疗保险管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R].2007.

[2]人社部,财政部,卫生部.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09]66号)[R].2009.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1]8号)[R].2011.

[4]人社部.关于普遍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有关问题的意见(人社部发[2011]59号)[R].2011.

篇4: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

一、积极就业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政策制定方面的原因

没有明确政策制定机制。积极就业政策的制定很重要,目前的文件并没有着重对政策的研究、制定的部门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就业的大政方针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制定,但具体的项目设计应由专门的专业机构负责。而这些政策中都没有落实,也就没有相应的机制规定。

政策目标不清晰。目前的创业扶持政策并没有在创业的就业目标和就业倍增目标之间做明确的区分。公益性岗位到底定位为,临时性岗位还是永久性岗位?3年一期的规定导致一些大龄公益性岗位人员没有保障。一些就业困难群体在三年公益性岗位期限满后,会重新回归社会,但他们一般年纪较大,技能不足,且缺乏学习能力,其回归社会之后的就业难问题凸显。

政策的目标群体不清晰。高校毕业生政策只限定在当年毕业的应届大学生,时间非常有限,往届高校毕业生是否需要与应届高校毕业生一样的特殊政策扶持?创业扶持政策的目标群体也不够清晰,是所有劳动者还是仅仅是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政策扶持的就业困难人员包括“4050”人员、残疾失业人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人员、失地农民、零就业家庭等,这种枚举法淹没了目标群体的共性,也使政策的精准性丧失。事实上,这些群体都应归为失业人员,是失业人员中最困难的人群,因而需要更特殊的帮助。可以将就业困难人员归结为就业困难的失业人员,包括大龄失业、残疾失业、长期失业、技能转换失业的人员,特别是家族性失业人员。要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不同的政策。

政策对象界定复杂且不全面。从下表可以看出,仅仅在鼓励创业的政策中,税收减免、行政性收费减免、小贷贴息、创业培训政策规定的扶持对象都不同,在这种枚举式的规定下,总难免遗漏、不能穷尽,如尚未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中央政策扶持不应有三六九等之分,应体现公平。

积极就业政策的范畴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聚焦。我国积极就业政策目前有两个口径,一是宽口径,指广义的促进就业政策,包括宏观政策和具体的就业扶持政策;二是窄口径,指狭义的就业促进政策,即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的特殊资金扶持政策。广义的就业促进政策涉及部门的协调、分工,不是一个部门能承担的;狭义的就业促进政策由于聚焦,因而更具有可操作性。目前,狭义政策目标与广义政策目标都不清晰,导致政策之间重叠交叉。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很多政策是一种特殊的行政性制度安排,可以不纳入积极就业政策体系。如“公务员优先招考录用高校毕业生”的规定应在公务员管理制度中规定;“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政策应在区域开发的人才政策中,自主权应交给地方;“鼓励中小企业吸纳”的政策应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合并,不实行倾斜政策;“鼓励科研项目吸纳”的政策应纳入科技项目的人才政策中。

(二)政策执行能力不足

积极就业政策的执行没有相应的机制规定。积极就业政策的制定很重要,但关键还是在执行。目前的文件并没有着重对政策执行的部门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具体项目还应由有人财物保障的机构负责执行。而这些政策中都没有落实,也就没有相应的机制规定。

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保障不足。目前,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劳动标准平台工作经费普遍不足。被调查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中,总体上,有44.4%认为当前公共服务机构缺少工作人员,有40.6%的被调查机构认为当前公共就业服务的工作经费紧缺,48.1%的社区/村级劳动保障平台认为工作经费紧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保障不足,可能会对就业政策实施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政策落实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一些地方在市本级除财政拨付给就业中心人员基本工资外,其他办公经费不足部分、开展就业管理服务工作一切经费均需自筹解决,区(县)就业服务机构经费缺口十分严重。还有相当部门就业服务机构、人才服务机构属于经费自筹事业单位,困难较大,严重影响了积极就业政策的落实。

信息化水平低。人力资源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对接等问题,导致人力资源市场发育先天不足,影响了市场配置人力资源和政府履行公共就业服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现有的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需要。具体政策的执行中,手续烦琐,审批过多,在信息网络发达的条件下,完全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

公共就业服务在基层有断层,政策落实没有下沉。以人力资源市场为载体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最多设在县级,有硬件软件投入,是人社部门的事业单位;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则属于基层政府单位,人财物力有限,并非专职负责劳动保障业务,还负责很多其他基层业务,实际上公共就业服务在基层有断层。

从落实就业政策及服务花费的时间看,除了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系列政策和服务、创业扶持政策和服务外,其他的政策和服务都没有充分下沉: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和职业供求信息服务、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主要在地市层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帮助小企业发展的小额担保贷款、贷款贴息和场租补贴政策主要在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平台。

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不足。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公共资源不足,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滞后,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面向大学生的互联网就业信息服务不足,信息共享程度低。传统的招聘会作为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方式,普遍存在信息质量不高、适合高校毕业生专业对口的岗位不多、毕业生求职成本高、成功率较低等问题。

(三)政策投入机制不明确

职业培训投入机制不明确。以职业培训为例,调查显示,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中,52.1%的人在打工前接受过培训,其培训费用大多由自己承担,说明目前培训政策和机制存在“重岗中培训,轻岗前培训”现象,农民工就业前培训的机制存在缺陷,投入严重不足。调查表明,在本地务工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要高于在外省市务工的农民工比例,本县内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比例为58.6%,超过外省市务工农民工参加培训比例(49.4%)9.2个百分点。输入地城市如何将外来农民工纳入当地职业培训体系是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

注重直接的政策投入,对管理和服务的投入严重不足。以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为例(银发[2008]238号),中央财政按照各省市小额担保贷款年度新增额的一定比例,从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中安排一定的奖补资金,主要用于对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业绩突出的经办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信用社区等单位的经费补助,但并没有直接的工作经费安排,再如,鼓励创业的场租补贴政策不明确;又如,国办发[2008]111号文规定,组织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建立创业信息、政策发布平台,搭建创业者交流互助的有效渠道,但没有规定经费支持,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公经费不足。调研中普遍反映的申请补贴的手续繁杂等问题,与服务机构经费不足、积极性不高、效率低有关系,要实现政府从管理向服务转变,不将一些管理负担转嫁给目标群体,就必须改革资金管理办法,提高服务机构的日常经费,提高资金使用率。就业专项资金中,其他就业补贴支出的范围没有明确的说法,各地主要用于广告宣传、网络平台建设,成为变相的工作经费。

资金使用率较低,政策受惠面受限。由于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各地普遍存在就业专项资金大量结存的现象。一是专项资金使用条件和范围的规定严格,尤其是中央资金使用条件较为苛刻。二是相对于能享受到的资金而言,申领补贴要提供很多佐证材料、手续较麻烦,企业和个人对申领补贴的积极性不高。三是有的企业用工不够规范,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员工为了流动自由不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导致无法提供申请各项就业优惠补贴所必需的劳动合同等资料;有的企业未能做到全员参保,影响到社保补贴政策的落实。四是由于地方在使用就业专项资金过程中对政策理解不透,或觉得手续太麻烦,怕审计出现问题,尽量少用甚至不用就业专项资金开展就业促进工作。五是由于中西部地区部分县市财政困难,也没有资金进行配套,导致中央转移支付就业专项资金出现大量节余,使用率不高。

失业保险基金使用率低。2008年以来,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的支出,按有关规定执行。失业保险金的结余也较多,其开支范围有限,仅用于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待遇部分,失业保险基金收支严重失衡,基金结余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失业保险基金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作用亟待发挥。

(四)市场机制不完善

培训的市场化程度不够。一方面,政府自己搞培训能力不足,公共就业培训服务机构投资不足,缺乏培训场地、实操基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钩,导致就业技能培训生源逐渐萎缩。另一方面,政府对承担再就业培训的机构实行审批制,培训的市场化程度不够。

培训市场不规范。此外,调研中也发现,目前农民工培训存在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体责任不清,人社、农业、科技、建设、教育等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缺乏统筹规划等问题,导致目前培训市场不规范,培训机构散而小、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重复、培训资源和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

二、政策需求分析

(一)创业扶持政策需求分析

政策的目标和目标群体,就业扶持政策应该是针对有特殊需要的群体,帮助他们通过创业实现就业、融人社会生活;创业扶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应该是自发的市场效应。

创业的特点。鉴于创业者的素质等情况,多数都是生存型创业,服务业和商贸业所需场地和资源较少,容易起步,进入门槛低,容易模仿,也容易失败,就业稳定性不是很高。政策扶持的应该是生存型创业,类似于自谋职业、灵活就业;有市场竞争力的创业者应该得到大的创业政策的扶持,而这类政策不应在就业扶持政策的范围内。

(二)高校毕业生政策需求分析

完善基层就业政策,根据调查,目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中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增加更多到基层就业的机会”(44.08%),“提高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工资待遇水平”(43.44%)和“加强基层就业信息公开”(26.40%)。为拓展基层就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空间,被调查毕业生希望获得的扶持政策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提供更多针对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公务员招考指标”(59.15%),“为毕业生在当地干事业提供项目、资金和指导方面的政策支持”(44.21%),“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提供更多资金和培训等扶持政策”(32.30%),此外毕业生也提出在职位提升和职称评定中提供倾斜和为考研升学等提供加分优惠等政策诉求。

完善中小企业就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方面,毕业生最希望的政策是在工资待遇方面给予补贴,提高收入水平(74.28%),其次为监督企业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37.71%),规范企业用工管理保障职工其他劳动权益(37.21%),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帮助提高职业发展能力(30.28%)。

(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扶持政策需求分析

还有少数就业困难人员处于失业状态。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绝大部分就业困难人员在积极就业政策扶持下实现了就业,但仍然有近20%的人员处于失业状态,特别是残疾失业人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人员的失业率高,分别为31%、30%、25%。

目标群体面临的就业困难点不同,根据调查,不同类型的就业困难人员,其遇到的困难不尽相同,其中,“4050”人员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年龄偏大,而残疾失业人员、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人员、失地农民、零就业家庭遇到的最大困难均为缺少工作技能。为此,建议在政策制定时,应该细分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

就业困难人员现在大部分在灵活就业。在公益性岗位、企业招聘岗位有限的情况下,灵活就业是大部分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出路,有超过1/3的就业困难人员是自己找到工作的,这部分人员对工作满意的不到60%。

(四)公共就业服务政策需求分析

公共就业服务费时费力。各项积极就业政策都是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劳动保障平台落实的。从问卷调查的情况看,“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系列政策和服务”总体上花费时间精力最多(65.8%),并且越到基层,所花费的时间精力越多,80.8%的社区/村级劳动保障平台认为“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系列政策和服务”花费时间精力最多,此外,小额担保贷款、贷款贴息和场租补贴政策(54.3%)、职业供求信息服务、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49.3%)、创业扶持政策和服务(48.4%)、就业/创业政策咨询(37.0%)、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系列政策和服务(34.2%),也都需要花费较大的时间和精力。

被调查的政府部门中,68.8%认为对就业困难人员上门服务和“一对一”援助服务落实的难度最大,49.8%认为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和跟踪服务落实最困难。不难发现,这两项工作都需要主动去联系和服务工作对象,因此面临的困难相对较大。

培训政策。要给地方更大的自主权,更多地购买服务,借鉴国外经验,做项目,综合的,而不是单打一。

(五)农民工就业政策需求分析

农民工基本实现职业的非农化。调查显示,52%的农民工“基本不回去做农活了”,职业上完全脱离了“务农”;32.7%的农民工主要打工,只在“没活干或者农忙时回去干点农活”,表示每年都回去做一段时间农活的占9.7%;只有5.6%的人是“主要干农活,农闲时才外出打工”。需要将农民工纳入就业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

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农民工对职业培训的重视不足,需求较低,自主性、积极性不足。调查显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只有26.6%的人是自己去参加培训的,25.8%的人是由政府部门介绍去参加的,47.6%的人是由公司单位安排去参加的。没参加培训的农民工中只有31.7%认为自己很需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14.4%的人认为不需要,53.9%的人认为无所谓、有机会就培训、没机会就不培训。即便由政府部门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也只有52.1%的人表示愿意参加,6.0%的人不愿意参加,41.8%的人则表示要看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参加,应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培训政策。

篇5: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

步工作打算

一、今年城市管理检查工作基本情况

按照省委、省政府2012年工作安排,今年的城市管理检查活动与去年的城管检查相比,除内容上、标准上有所不同外,检查形式上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今年检查分明查和暗访,明查由省厅组成督查组组织实施,暗访则是由第三方调查公司自行安排,不通知具体时间、地点。且暗访检查的情况将纳入城市管理检查评比分数;在内容上除在“六项专项整治”基础上增加了“六个延伸”外,重点增加了“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的创建工作,同时将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大城管综合管理体制和政府对城市管理工作的保障机制纳入考核评分,荆州在本轮城管检查中是在城管体制和保障机制上丢分的极少数几个城市之一。

荆州本轮检查的具体情况

二、当前城市管理存在主要问题及成因

去年,荆州市中心城区城市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城市管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全省城市管理检查排名中一举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但在全市上下欢欣鼓舞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自

满情绪,思想上有些麻痹松劲,主要表现在争取领导不够主动,宣传发动不够充分,部门工作不够踏实,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未能形成,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㈠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不够健全

今年三月,市政府办公室专门发文对城市管理长效考核办法予以了明确,但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考核范围不全。仅仅将荆州区政府、沙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市直部门的城管局、交管局、园林局纳入了被考核单位,其他具有城市管理职责的如公安局、文化局、交通局、人社局、商务局、工商局、卫生局、环保局、河道局等等都没有纳入考核范围,在监管上出现空白,在地域上产生管理真空;二是考核权威不够。现行考核工作名义上以市城管办名义组织实施,实际上是城管局在负责具体组织落实,缺乏相对高端的协调督办,检查考核的权威性大打折扣,相关部门敷衍应付的现象较为严重;三是考核兑现不到位。按照考核办法规定,荆州区、沙市区、荆州开发区各出150万,城管局、交管局、市政园林局各出50万,市财政拿出150万共600万元,建立城管考核奖励基金,但至今考核基金没有到位,考核兑现也就无从说起。

㈡有关部门城市管理意识下滑,责任心不强,日

常管理工作不到位

今年的城管检查将暗查作为硬件检查的主要形式,也就对城市管理的日常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但我们许多有城市管理职能的相关部门缺乏应有的认识,总是检查时突击一阵,检查后不闻不问,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像长期困扰我市城市管理工作的几大顽疾:劳动力市场占到问题、机动车乱停乱放问题、行人乱穿马路问题、残麻摩的问题等等,在本轮城管检查中均有丢分。

㈢城市管理相关部门间缺乏联动机制,合力不足 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工作职责不清,联动机制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城管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对已集中的行政处罚权由于职能划分不细,该由职能部门提供有关执法资料的,有的部门不愿承担责任,不能及时提供或不提供资料,造成执法证据不足,致使执法难以开展,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二是我市城市管理只集中了部分行政处罚权,对未集中而又确需城管部门参与管理的环境保护部门的噪音扰民、工商部门的无照商贩、公安交通部门的车辆乱停乱靠等,由于没有联动平台,还是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治标不治本,没有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三是城市规划管理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违法建设处罚的责任主体属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但在实践中,却推到了城管部门身上,造成规划管理人员闲着,城管人员忙着拆违而没有时间精力管理市容市貌,荒了城管部门的主业,致使城市综

合执法的效能不高。

加之现行的低端协调机制导致许多问题的整改达不到效果,监督督办流于形式。

㈣工作不细,标准不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不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城市管理的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但我们许多部门城市管理的思想意识依然停滞不前,不能跟上形势需要,在这次城市管理暗查的结果中有充分体现:

㈤对城市管理的具体规划计划不够充分,缺少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

在去年的城管检查中,荆州在城市亮化工程、数字城管平台建设、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及无害化处理等几个方面均有加分。但去年城管检查排名后,省内其他城市动作都很大,重点在提升城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搭建现代化管理平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政府投入大幅度增长。荆州的原有优势不复存在。相反,由于我们的投入增长远低于其他兄弟城市,导致我们在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和数字城管平台建设上已经开始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虽然有大的规划目标,但没有具体的执行计划或者有计划也没有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去推动执行。

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大城管体制没有建立,职权不清,责任不明

㈦政府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保障不够充分,城市管理工作水平整体提升乏力

归结起来,本轮城管检查荆州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体制不顺,机制不完善,保障不充分,管理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

三、下一步整改措施

本次城管检查荆州成绩差强人意,但这仅仅只是上半年的考核成绩,按照检查规则,城管检查排名要综合上下半年两次的城管检查情况,荆州应该还有机会力争上游。但要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争取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再就是要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加大长效检查考核力度,提高政府保障水平,明确部门责任,强化管理措施和手段,加强高位协调和督办,具体建议如下:

㈠大员上阵,广泛发动,全民参与

㈡健全城市管理长效考核机制,更新提升城市管理标准,强化考核权威,扩大考核覆盖面,加大考核力度,严格奖惩兑现

㈢建立相对高端的协调监督机制,着力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巩固城管行动成果

篇6: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

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自下半年以来,在公司广大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生产经营工作继续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公司工作秩序、现场环境和员工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与公司管理的最终目标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部分单位还存在基础管理差、执行力不强,员工违纪现象还时有发生,这给企业正常运营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从公司主管部门抽查结果来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迟到。此类违纪现象存在较为普遍,员工迟到基本上集中在早晨上班阶段(7:51-8:30分之间)。

二、早退。

1、提前下班回家,主要集中体现在中午11:30-12:00之间;

2、提前离开岗位到食堂门口等待就餐,在历次的检查中,生产部司机,国贸综合部成品库、木材加工段工作人员,安全品质部压型检查组检查员,保卫部巡逻队员等在这方面比较突出。

三、工作期间干与工作无关的事。主要有员工上班期间利用手机上网聊天、玩游戏,利用手机或者视频播放工具(mp4、mp5)观看节目。

四、在岗睡觉。公司部分单位都存在此类现象,在主管部门不定期的抽查中,不时地能查处在岗睡觉的员工。

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了公司管理上的缺陷和各单位在基础

管理工作上的不严肃性。

作为公司执行力检查主管部门的综合管理部,通过不断采取各类措施,纠正在生产运营中存在的各类违纪行为。采取的措施有:

一、组织部门全体成员,不定期不定时的开展劳动纪律检查。

二、通过公司监控设施查看各生产现场状况,对各生产现场遵章守纪情况进行抽查。

三、不定期对公司考勤打卡系统进行筛查,从中检查各单位员工遵守劳动纪律及出勤状况。

四、对违纪事实清楚的员工按照公司制度进行经济处罚,同时,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从根源上杜绝违纪。

综合管理部下一步将要采取的措施:

一、继续组织部门全体成员,加大对公司劳动纪律的检查力度,将存在的轻微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单位,督促相关单位及时整改;比较严重的问题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罚。对违纪情况在每周调度会上进行通报。

二、利用考勤打卡系统和公司监控设施作为辅助检查手段,对员工的出勤和各生产现场劳动纪律遵守情况进行检查。

三、随着公司各方面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以人性化管理,构建和谐企业成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又一目标。公司提倡人性化管理,营造和谐氛围,但对于各种违纪现象,不讲求人情化管理,坚决予以处理。

四、主管部门将继续对公司现有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完善,加强对公司各项管理制度的宣传、贯彻。加大对违纪行为的考核力度和对员工的思想教育深度,做到“以制度管人”,考核及时、公平、公正、公开。

五、作为公司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在今后人员招聘时做好把关,加强新招员工对公司各项制度的学习,适当延长培训时间。

六、不断构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和服从、诚实的态度。要营造遵章守纪“不讲任何借口”的文化环境和思想氛围,把“不讲任何借口,无条件执行“作为干部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准则,使干部员工自觉超越自我,严格要求自我,树立公司干部员工遵章守纪的良好形象。

公司各单位要做到:

一、对本单位员工进行一次对公司各项管理制度系统的学习,加强本单位员工对公司各项管理制度的深层次理解。

二、加强对本单位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教育本单位员工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认真遵守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

三、基层管理人员要积极发挥作用,尤其是班组长一级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对自身的管理和员工的管理,要大胆管理,管理上要推陈出新,铁面无私。

篇7: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xx区2020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作简要汇报。

一、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防疫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两手抓,两不误”,认真念好“山海经”,年度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一)组织领导方面。出台《xx区东西部扶贫协作2020年工作要点》《xx区2020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目标任务清单》等文件,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等各类会议7次,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建立落实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为全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人才交流方面。选派x名党政干部、x名专技人才赴xx区挂职学习;

接收xx区x名党政干部、x名专技人才来我区挂职锻炼。制定干部人才提能培训计划,举办干部人才培训班1期,培训xx人次。

(三)项目实施及资金使用方面。xx个帮扶项目全部开工,其中3个帮扶项目建设进度达90%,xx个项目总体建设进度达50%以上;

已拨付项目资金xx万元,拨付比例xx%。已带动xx名贫困群众增收。

(四)产业合作方面。招引东部企业x家,累计完成投资xx亿元,其中2020年新招引xx家,完成投资xx亿元,带动贫困群众xx人。引导入驻园区企业3家,完成实际投资额xx万元,吸纳贫困人口就业xx人。新建扶贫车间4个,吸纳就业人口146人,其中贫困人口57人。积极开展消费扶贫,通过线上线下和机关干部“以购代扶”等方式,销售xx农特产品金额达xx余万元,直接带动xx名贫困群众增收。

(五)劳务协作方面。扎实开展劳务协作“春风行动”,专车专岗护送1078名贫困群众到岗就业,其中到浙江省就业xx人,省内就近就业xx人,到其他地区就业xx人,东部省份稳定就业贫困人口xx人。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4期,培训贫困群众xx人。

(六)携手奔小康方面。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开展各类帮扶活动10余次,直接帮助xx名贫困群众。接收xx区社会各界捐赠资金及物资xx万元。

(七)创新工作方面。不断强化宣传总结和经验推广,在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刊发20余条,《特殊时期的远程监督》被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发,《提升脱贫质量聚焦聚力增收》被四川日报专刊刊发,《xx市xx区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推进“xx经验”落地生根》被省协作办简报(第7期)刊发,《xxxx:线上+线下模式消费扶贫“闯新路”》被人民网四川频道刊发。

(八)反馈问题整改方面。截止目前,2019年国家成效考核和省市审计反馈发现的5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结对帮扶活动开展少。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61对结对关系中,仅有3对开展了帮扶活动,其余58对还未开展实质性帮扶活动。

二是个别项目推进慢。个别帮扶项目受前期招投标、用工、材料供应等因素影响,工期滞后。

三是招商引资难度大。受疫情影响,东部地区部分企业对外投资信心受挫,招引难度加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区将坚决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特别是冯磊副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两手抓、两不误”,采取超常举措,持续念好“山海经”,唱好“协作曲”,坚决确保如期全面高质量完成东西部扶贫协作年度目标任务,全力创建东西部扶贫协作示范区。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保障。进一步落实xx-xx高层联席会议制度、工作推进督导制度等一系列协作机制,加快落实两区党政主要领导互访对接,通过高层沟通解决产业合作、项目帮扶等领域问题和困难,确保签定的各项协议尽快落实落地。

二是加快项目实施增效益。牢牢锁定项目建设“6月底前全部完工”要求,咬定目标任务不放松,顺排工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坚持“5+2”、“白+黑”,逗硬督查督办,确保13个实施项目6月底前全部完工。同时,加大协作资金管理,针对上级反馈问题,举一反三,全面整改,切实发挥协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实现协作资金与产业发展、贫困户获益紧密联结,发挥协作资金的最大效益。

三是加力产业合作优服务。加大东部企业的引进力度,严格执行5大类17项优惠政策,力争再招引3家东部企业来朝投资。鼓励两地企业在科技开发、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方面合作,促进双方农业、工业、商贸旅游业协同发展。同时,认真学习借鉴“广安经验”,创新产业合作模式,促进产业深度合作。

四是加速消费扶贫促增收。加强与xx区党政机关、企业、社会团体对接,创新开展“以购代扶”“结对认购”等帮扶活动。用好“四川扶贫”商标,着力打造土鸡蛋、土蜂蜜、核桃饼等15个新产品,帮助贫困群众销售农特产品,切实增强“造血”功能,促进贫困群众长效稳定增收。

篇8: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

等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总称, 它包括:环保设备制造业、资源综合利用业和环境服务业等行业。目前, 环保产业在发达国家已成为重点发展的领域,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循环经济的推进以及节能减排指标的落实, 现在各地已将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并正在采取积极措施使其做大做强。

一、天津市环保产业现状

近年来, 天津环保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 按照“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的要求,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节能减排工作, 在危机中抢抓机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以优化结构为主线, 努力培育行业新增长点,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 全市专职或兼职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业约800家, 从业人员近4万人, 实现产值近290亿元, 同比增长16.9%。

(一) 环保设备制造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目前, 天津市已形成以天津国际机械产业园和津南密集区为主导的环保产业装备制造业发展布局。天津国际机械公司以环保通用设备、水处理装备和工程成套环保装备为重点, 发展机电“六大成套”和“十大重点产品”, 成为集设计、制造、施工、运营为一体的企业集团, 目前企业已打开全国市场, 相继在重庆、长春等地中标承建污水处理厂项目, 年销售收入超过12亿元, 成为我市环保产业龙头骨干企业。津南环保产业密集区拥有环保设备制造业企业100余家, 拥有6个大型环保企业集团公司, 环保设备研究所10余个, 产品涉及水处理、废气处理、噪声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等领域, 并能承揽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等领域的大型项目, 截至2009年底, 全区环保产业产值约45亿元。

(二) 资源综合利用业推向深层次

作为老工业城市, 天津市资源综合利用业起步较早, 传统粉煤灰渣、钢渣、电石渣、脱硫石膏等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矿产资源的资源综合利用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多年保持在98%以上。随着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工作的深入推进, 我市已从传统的“四大渣”简单利用向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能、气、水、固体大社会、大流通方向发展。天铁、天钢、钢管、荣程和振兴等企业相继建立余热余压电站;静海子牙环保产业园、和昌环保、海泰环保、泰达环保再生资源产业化基地和企业不断壮大;其中, 静海子牙环保产业园目前拥有各类企业105家, 每年可向市场提供原材料铜40万吨、铝15万吨、铁20万吨、橡塑材料20万吨, 其他材料5万吨, 形成了覆盖全国各地的有色金属原材料市场, 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 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命名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昌环保有限公司年处理废家电33万台的能力, 可回收废钢铁、塑料、铜、铝、玻璃等近10000吨;泰达环保双港生活垃圾焚烧电厂年处理生活垃圾40万吨, 年发电量1.2亿度, 上网电量1.01亿度。2008年, 我市被国家发改委命名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目前全市正按试点方案全面落实。

(三) 环境服务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 我市环境服务业紧紧依靠国家节能减排政策, 积极拓展国内、国际市场, 产业发展迅速, 2009年实现收入近30亿元, 比2005年翻两番。我市环境服务业以运营企业和节能环保设计咨询为主体。在运营方面, 天津创业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市环保产业的龙头企业, 直接运营我市中心城区四座污水处理厂, 2009年创业环保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对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进行提升改造, 同时通过污水厂水质的过程控制管理, 科学调整工艺, 统筹安排生产及维修项目, 确保出水水质基本稳定达标。在设计咨询方面,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承揽的大宗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任务占国内市场40%以上, 同时受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影响, 天津市环科院、化工设计院、天辰公司、水泥设计院等环境服务单位发展迅速, 成为我市节能环保咨询服务机构的主要力量。此外, 在大力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 我市水工业公司天津水工业工程公司还大力拓展国际市场, 承接了安哥拉污水处理厂项目, 在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下, 该公司圆满地完成了项目的验收, 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同时带动了我市环保设备企业的发展。在原有院所不断壮大的同时, 我市大力扶植新型节能环保咨询服务机构, 目前, 全市从事能源审计机构20家, 能源评估机构25家, 清洁生产审核服务机构15家, 环评机构30余家, 为推动全市节能减排工作贡献了力量。

(四) 产业逐步向专业化过度

随着企业转型和重组, 我市环保产业企业从过去大而全的生产经营方式, 向专业化生产经营方式转化, 产品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不断加强。例如, 中天仕名环保公司收尘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当代水平,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产品涉及电收尘器、袋收尘器、高耐磨料粉分离器等六大系列50个品种, 在水泥、冶金、电力等行业的大气污染治理领域拥有一定声誉。天津膜天膜科技有限公司中空纤维膜材料研究、膜技术加工、应用和产业化等方面均居国内领先地位, 该公司年产100万m 2中空纤维生产基地规模居亚洲第一, 被列为国家产业化示范基地。

产业专业化分工进一步细化, 环境服务领域由过去单纯以技术和咨询服务为主发展到工程总承包、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和投融资风险评估等更广泛的服务领域。

(五) 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竞争能力不断加强

我市是全国环保产业的主要研发基地之一, 拥有一批代表本市最高水平的科研开发机构和一批国内知名专家, 人力、技术资源丰富, 形成了大量科研成果, 环保研发能力的增强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为本市环保产业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目前, 本市污水、污泥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和国际差距已经明显缩小, 中小型污水处理设备成套化和工程化技术、污水处理和污泥后处置新型工艺及装备技术、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和回用装备技术等居国内先进水平;工业用水处理药剂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外专利;膜材料加工、膜技术应用、膜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国内领先, 部分产品和成套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水和苦咸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技术全面, 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特别是海水预处理、反渗透、低温多效等方面实现了廉价装备材料的研制及选用、主要设备及部件的研制、系统优化设计等重大突破, 达到国际当代水平;城市垃圾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其资源化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城市生活垃圾破碎、储运成套装置在全国也具一定地位;高能耗、低污染锅炉制造技术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 汽车尾气净化设备和技术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 我市环保产业企业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加大科技投入, 2009年, 我市环保产业科技投入近20亿元, 约占总产值的7%, 推出新产品新工艺100多项, 申报专利300多项, 大部分达到国际水平。同时加大与德国、法国、丹麦等国家的交流合作, 在2008北京奥运会之前共同完成了“北京董村分类垃圾综合处理厂小武基生活垃圾精分选线”、“北京奥运会香港马术场MBR中水”等项目, 不仅为奥运的顺利召开提供了后勤保障, 而且提高了我市企业的技术水平。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 我市将编制《天津市环保产业“十二五”指导意见》, 并以意见为指导, 努力把我市环保产业做大做强, 不仅使其成为我市节能减排工作的技术支撑, 而且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一) 完善产业管理体系

改组环保产业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充分发挥协调作用, 加强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确定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和实施策略, 加强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引导。

(二) 加快培育具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结合高新产业高地和八大优势产业发展, 不断壮大产业规模, 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是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支持优势企业进行国内外市场融资, 推动资本向优势企业流动和集中;二是通过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 改善民营企业的市场发展环境, 鼓励具有经济实力的民营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和重组, 整和资源, 壮大企业规模;三是通过制定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和改善投资环境, 积极引进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来本市投资建业。

(三) 多渠道争取政策支持

充分利用环保、科技、技改、节能和中小企业等各类专项资金支持环保产业发展, 重点支持环保产业重大项目和市场急需的关键技术、核心产品、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的自主创新、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示范工程和国产化等项目的贷款贴息、风险担保等。同时积极创造条件, 大力吸引国内资本和民营资本投入环保产业, 加大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力度, 鼓励国外公司采用BOT模式、清洁生产机制参与本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四) 加快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环保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是产业发展孵化器和奠基石。一是在北方环保科技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基地, 加强环保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专业技术的科研开发, 对重大技术项目组织本市科研院所联合攻关, 实施重点突破, 并通过环保工业园加快科研成果生产力的转化;二是加快建立产业发展技术体系, 按照环保产业三大体系发展的要求, 构建起包括废弃资源处理技术、现代制造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等在内的, 全面完整的产业发展技术体系, 形成产业发展的强大技术支撑;三是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 通过企业自主开发和产学研联合开发的方式, 加强技术创新系统中各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与协同, 加快科研成果的创新和转化应用。同时还要加强对国外先进生产技术、设备的引进与合作, 加快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

(五) 加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上一篇:非法医疗行为在患者死亡中的参与度(附10例分析)下一篇:小蜗牛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