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2024-04-19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调研报告(精选8篇)

篇1: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1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推进的新形式下,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使他们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并在“双向带动”中发挥积极作用,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一项重要举措。1党委积极探索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新机制,坚持教育、管理、服务三结合的原则,实现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把流动党员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双向带动”工作回顾

1、调查摸底,登记造册。

2007年并村以后,镇党委制定下发了《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关于加强流动党员“双向带动”活动的通知》,各党组织抽出一定时间抽调精干人员对本地区、本部门的流动党员进行调查摸底并登记造册,摸清了姓名、性别、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入党时间、流出时间、流入地点、从事职业和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我镇共有流动党员228人,占党员总数量的16%。从流动党员分布情况看,省内主要集中在合肥、六安、淮南一带,省外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深圳一带。从工作性质看,多数流动党员从事建筑、经商、办厂、餐饮等行业。从年龄结构看,以45—60岁的中老年党员为主,70、80后党员只占18%。从流出时间看,最长达25年,最短也在5年以上,其中10—15年约占45%。从收入情况看,年收入3-5万元约占65%,低于3万元,高于5万元的只占20%。约占流动党员10%的创业成功人员年收入达30-50万元。

1这些人一般文化程序较高,法律意识较强,有广泛的社会联系,他们通过办学、办厂、批发货物、承包工程走上了致富路。目前,我镇已将228名流动党员的信息输入电脑,建立起动态档案,以便于联系和管理。

2、真情服务,搭建平台。

针对流动党员久居他乡难以顾及家庭和子女的情况,镇党委推行“双向承诺”制度,搭建联系服务平台。流动党员在外出前填写《双向互动承诺书》,就外出期间遵纪守法、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定期向党组织回报工作,生活、学习情况,按期交纳党费等事项作出承诺。党组织就流动党员的技能培训、贷款担保、证件办理、土地转包等事项作出承诺。镇司法所承诺为流动党员提供工资纠纷、工伤事故赔偿等法律服务,尽可能维护其合法权益。对暂时找不到工作的流动党员、党组织,帮助他们解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面临的养老、入学等难题。

在流动党员的教育培训上,我们不断创新机制,实行开放式教育和专题式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了5个流动党支部,依托流动党支部开展形式多样、实用有效的教育培训活动。对本省的流动党员举办家政、缝纫、电焊、计算机等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就业、择业、创业的水平。对外省市的流动党员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寄送学习资料等方式传授科学发展观、党的惠农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他们要诚实守信,做文明的务工经商的带头人。春节农民工大量返乡时,党组织一班人走村串户与流动党员促膝谈心,发慰问信,召开联谊会、座谈会,通报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村(街)党组织换届选举以及党员活动开展情况,民生工程进展情况,增进他们对家乡的了解。

3、“双向带动”,回报家乡。

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流动党员中广泛开展以“双向带动”,回报家乡为目的的“六个一”活动。要求每位流动党员提供一条致富信息,传授一项专业技术,带去一名富余劳力就业,联系一名外地客商来家乡投资办厂,为所在地群众办一件好事,为党组织介绍一名优秀农民工做为发展对象。同时,把“六个一”活动与创先争优、双学双比、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密切结合起来,与评选“五个好”党支部和先进共产党员密切结合起来,在流动党员中掀起“学技术、比创业、学先进、比奉献”的双学双比热潮。

党组织的关心和帮助使许多流动党员深受感动。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居无定所,行无定踪,使流动党员的管理难度明显加大。流出地党组织难以管,流入地党组织不好管;二是由于缺乏正常的组织教育,有的流动党员宗旨观念淡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偏离,不履行党员义务,甚至长期不交纳党费,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三是少数流动党员从农村来到城市,受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经常出入于赌场、舞厅等场所,损害了党员形像;四是大量年轻党员外流,给农村党员队伍,干部队伍和党组织战斗力带来了一定影响。

三、建议与对策

在党员跨地区、跨产业流动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既是从整体上提高党组织战斗力的需要,也是从个体上提高党员素质的需要。对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

此,必须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1、以平等、客观的眼光看待流动党员。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党员流动意味着先进性资源的重新整合,因此不能只看到其构成复杂,难以管理的一面,更要看到其思想活跃、素质较高,接受新事物较强的一面。针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于党员自身的主观原因,要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机制,体制中去分析原因,寻找出路。

2、以开放、动态的理念容纳流动党员。

针对流动党员数量多,流动范围广,外出时间长等客观事实,必须打破传统观念,研究制定新的管理办法。党组织的设置要打破地域界限,以各种经济关系和社会联系为依托,重新划分流动党支部、党小组。做到党员流到哪里,支部就设在哪里,党员管理也就跟踪到哪里。城市党组织要敞开胸怀去接纳农村流动党员配合流出地党组织共同做好教育管理工作,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平台。

3、从统筹、和谐的角度关心流动党员。

对流动党员的服务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为管理注入新的内涵。不少流动党员离乡离土,无依无靠,成为城市的弱势群体。党组织在做好流动党员就业、培训和劳动保障的同时,对年老、病残、失去劳力的流动党员要为他们优先办理低保、新农合、新农保、大病救助等,把党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提高他们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居感。

4、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完善退出机制。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章第九条规定,党员如果缺乏革命意志,不履行党员义务,经教育仍无转变,应当劝他退党,如果坚持不退,经支部大会讨论可以将他除名。这一条还规定,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参加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根据这一规定,对极少数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损害党员形象的流动党员可以劝其退党或将其除名,以保持党的纯洁性,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让流动党员的旗帜更加鲜艳!

篇2: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各级党组织从实际出发,坚持管理创新,坚持服务为本,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扩大了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下半年,*市委组织部在*市范围内开展了流动人员中的党员(以下简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调查,通过“地毯式”摸底、座谈访谈、问卷调查和教育管理试点等多种形式,基本摸清了*市流动党员的整体情况及教育管理工作现状,对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市流动党员的现状与特点。

截至2021年*月,*市共有流动党员*人,其中外省籍的有*人,*市籍的有*人。从总体上看,*市流动党员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构成比较复杂,生存状况差异较大。

从年龄结构看,虽然青壮年占有相当比例,但各个年龄层次均有分布,其中*岁以下的占*%,*-*岁的占*%,*―*岁的占*%,*岁以上的占*%。从受教育程度看,流动党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在*流动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流动党员受教育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在*流动人员。从收入水平看,收入相对较高的(月收入*元以上)占*%。

二是热心社会公共活动,在流动人员中有广泛的影响力。

流动党员与普通流动人员相比,社会责任意识相对较高,与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及政府部门有比较广泛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联系普通流动人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座谈中,业主和群众普遍反映,流动党员的敬业精神比较强,工作业绩比较突出,在员工中有较好的影响。

三是社会分布高度分散,就业分布相对集中。

全市*名流动党员遍布全市各个区县、各个行业,就业岗位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建筑业(*%)、民营科技企业(*%)、商业饮食服务业(*%)、制造业(*%)、居民服务业(*%)等五个领域。这和*市流动人员总体分布的状况、*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具有一致性。

四是部分流动党员就业和生活趋于稳定,流动性降低。

民营科技企业、民办学校、民办医院、律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传媒影视等行业中的外省籍流动党员,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或正在*置办家业和产业,流动性降低。在调查中,他们很多人都不愿承认自己是流动人员。*市委组织部在对流动党员思想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中,共发出问卷*份,收回*份。调查显示,流动党员思想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主要表现在:

1、拥护党的富民政策,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较强。*%的流动党员认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拥护党的富民政策;他们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较强,除一小部分流动党员是因失业、无工作被动进入市场外,绝大多数流动党员都是主动进入市场、迎接市场挑战的。

2、对党的事业有信心,愿意继续做一名共产党员。问卷调查显示,*%的流动党员对党的事业充满信心或比较有信心;绝大多数流动党员表示,即使重新选择,仍然愿意做一名共产党员。

3、关注自己的合法权益,民主意识较强。在回答“您认为党员的哪些权利最需要保障”时,占前三位的分别是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的流动党员对党的政策“经常讨论”或“讨论较多”。这表明流动党员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对党内事务和社会事务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愿望。

4、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工作态度积极。调查显示,有*%的人表示“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愿意帮助他人”;有*%的流动党员认为在不损害党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个人利益。他们都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

在流动党员群体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思想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有所降低。有*%的流动党员“忙于生计,考虑不到组织生活问题了”,甚至有*%的流动党员表示“如果没有环境压力就退党”,有*%的流动党员表示“准备退党”。有*%的流动党员不愿主动接转组织关系,有的甚至不愿表明自己的党员身份,还有少数流动党员即使接转了组织关系,但长期不参加组织活动、不按时交纳党费。调研发现,一年或更长时间没有参加组织生活的流动党员达*%。二是部分流动党员对某些政策规定有不满情绪。有的流动党员对城市管理外来务工人员的办法意见较大;个别流动党员对社会存在不满情绪,甚至仇视心理等等。三是部分流动党员的党员意识不强。有*%的流动党员认为党员牌子虽然响亮,但自己要靠打工挣钱,当不当党员无所谓。

二、*市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探索。

*市委坚持把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纳入基层党建工作的总体格局,主动应对流动党员日益增多的挑战,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作用”的要求,与两新组织党建和社区党建紧密结合,遵循“条块结合”的原则,努力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方式,取得明显成效。

1、坚持组织先行,不断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基层党组织。近年来,针对流动党员以两新组织为主要就业领域的现状,*市加大了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力度。截至2021年*月,共在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个,其中,在大型摊群市场建立党支部*个,在商务写字楼建立楼宇党支部*个。同时,坚持双向互动,不断完善流入地和流出地“双向共管”的有效形式,建立异地托管或协管党组织*个。

2、坚持服务为本,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全市各级党组织坚持服务为本,急流动党员之所需、谋流动党员之所求,开展了以“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基层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员为群众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三服务”活动。各区县、各部门依托城市社区或农村乡镇,设立了流动党员服务站。*区在社区建立“*阳光驿站”,每天安排专人为流动党员提供咨询服务、吸收他们就近参加组织生活。*区职介中心党委紧紧抓住为党员就业提供服务这一突出问题,探索出职业指导谈心会、流动党员教育、青年职业生涯策略、政策课堂、心理测评、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信息、用工单位链锁式职业指导的“情景效能八平台”就业指导模式,受到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欢迎。

3、坚持管理创新,不断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方法。在实践中,全市基层党组织紧密联系不同流动党员群体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把党的建设与所在单位的业务工作或中心任务结合起来,努力使党的工作为社会所需要、为单位所支持、为职工所拥护、为流动党员所欢迎。*市场党支部开展“党员挂牌亮身份”活动,把党的建设与市场管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与提高个人经济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党员树形象、市场创品牌、党建促发展的良性循环。

虽然各级党组织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上做了很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甚至还相当突出。主要有:

一是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的同志认为流动党员数量不多,抓不抓无所谓,不想管;有的认为流动党员流动性强,情况复杂,不好管;有的认为流动党员是“泼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不必管;有的认为流动党员是外来的,不是“自家人”,不愿管。

二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少数基层党组织“有组织无活动”或组织活动流于形式,效果欠*;少数基层党组织沿用“单位制”下集中统一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忽视了流动党员分散、灵活、多变的特点和多样性、差异性的需求,难以吸引流动党员;此外,还普遍存在“没场地、没经费、缺教材”的难题,致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活动不起来、组织不起来、效果不明显”。

三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

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和基层党的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大量两新组织还没有建立党组织。即使是已经建立党组织的地方,其组织设置也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流动党员日益增多的需要,存在薄弱环节和空白点。

四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相关制度政策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在两新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受业主个人素质和态度的影响较大,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部分业主对党的工作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甚至抱有抵触情绪,以没有法律依据为借口予以拒绝。在组织关系接转过程中,存在手续繁琐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相关制度。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大和*届*全会精神,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强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意识、资源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创新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工作机制和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落实这一思路,一是创新意识。

要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以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相适应;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兼具开放、协调、服务、教育和监督的功能。二是服务意识。根据流动党员的特点,针对他们生活、工作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三是资源意识。要从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的高度,深刻认识流动党员群体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充分发挥组织功能,真正把这一重要资源的作用发挥好。四是责任意识。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流出地、流入地各级党组织的共同责任。要改变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相互隔离的工作状态,明确责任,协调配合,共同把流动党员教育好、管理好。

1、创新组织设置,切实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覆盖面问题。按照流动党员工作单位(条)、居住地(块)之间“谁更利于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就由谁负责”的原则,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通过将支部建在两新组织上、建在新建小区上、建在工程项目上、建在摊群市场上、建在社保所上、建在商务楼宇上等多种形式,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使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超越区域、所有制、行业等局限,形成组织健全、职责到位、工作有效的组织网络。对组织关系挂靠在市区各级人才、职介中心等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的党员,要及时将其组织关系转移到新建的党组织。对于外省籍流出地相对集中的流动党员群体,要继续完善各种有效管理方式,将其纳入全市党组织工作体系,不断加强教育管理。

2、创新活动方式,切实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问题。一是围绕中心创新活动方式。把党组织活动同流动党员的本职工作和两新组织的发展统一起来,把党的政治优势和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二是立足服务创新活动方式。

通过开展流动党员职业技能培训、法律维权讲座、建立流动党员利益诉求渠道等方式,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增强党内活动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

三是发挥优势创新活动方式。

*在高新技术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要善于发挥这些优势,尝试推广网络党日活动、创建流动党员活动基地等,通过活动方式的创新,有效解决流动党员“活动无场地、缺资金、时间无保证”等实际困难。

3、创新工作机制,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一是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与行业党建、区域党建紧密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条块结合、上下贯通的管理机制;

二是健全各级组织部门和工商部门、流动人口管理部门之间的情况通报制度,建立和规范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制度,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流动情况,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三是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党组织定期访问制度,建立流动党员日常管理台帐;

四是树立党建工作一盘棋的观念,建立由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密切配合、共同负责的流动党员双向管理机制;

五是健全、完善流动党员服务工作机制,在街道社区、农村乡镇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要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管理。

4、创新相关制度,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利条件。一是进一步细化党员接转组织关系的操作办法,切实解决党员接转组织关系程序复杂、手续繁琐的问题,为党员的合理流动提供便利。

二是探索更加灵活有效、更加符合流动党员实际情况的党费收缴办法。

三是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的措施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利。

一方面,保证他们同流入地党员享有同样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另一方面,使他们享有对本地区本单位事务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为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五是进一步界定流动党员的概念,一些党员在城市有固定工作、固定居住地,只是没有户籍,流动性已不明显,这样的党员还是不是流动党员、该怎样管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完善相关制度。

篇3: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从2002年起,我校被塘桥镇人民政府确定为招收“流动的花朵”入学的公办定点小学。我校的学生中,“流动的花朵”从最初的占总人数的63.5%到目前的99.7%。这些“流动的花朵”,因其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环境,与本地学生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因来自全国二十一个省(市),隶属于九个民族, 各省市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学科不同,设置的学制不同,导致这其中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差异较大。再加上这些学生中72.64%的学生是非独生子女,户均2.48个孩子,这其中54.39%的学生是家庭孩子中的长子或长女,要协助父母照管好弟妹,处理好一部分家务。上述这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流动的花朵”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概念的界定

1.流动的花朵:原籍非张家港市,在我校接受义务教育,其父母现在我镇就业的外来人员。

2.享受:指“流动的花朵”在本地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在教育资源和精神生活等方面获得公平公正的体验与满足。

3.平等教育:指人们对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机会供给的认识和价值判断。

4.“让‘流动的花朵’享受平等教育”: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校内外宣传舆论氛围和提供均等的物质文化环境,让来我校就读的原籍非张家港市的“流动的花朵”从精神和物质等方面获得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引导全体教师牢固树立“爱满天下”“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为“流动的花朵”健康成长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流动的花朵”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言行举止。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初步形成与素质教育宗旨相吻合的,有利于流动的花朵学习知识、健康成长的社会、家庭、校园环境和管理机制。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四、研究的内容

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

1.“ 流动的花朵 ” 行为习惯的研究 。

2.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

3.“流动的花朵”校园管理的研究。

4.提高“流动的花朵”家庭教育质量的研究。

五、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法等。

六、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2年8月)

(1)对课题进行论证,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划分好子课题并进行完善。

(2)通过调查,建立“在校流动的花朵基本情况”数据库。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5年6月)

(1)对“在校流动的花朵基本情况”数据库中“流动的花朵”原有知识水平、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及时更新、详细分析,撰写出初期调查分析报告。

(2)通过课堂教学和多种渠道的实践活动,探索出适合“流动的花朵”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

(3)利用多种渠道和方法向家长传授先进的家教经验,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4)依据阶段研究成果,撰写中期汇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7月—2015年12月)

(1)收集整理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反思研究过程,撰写子课题研究报告。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七、研究的成果

1.在“流动的花朵”行为习惯的研究方面。

(1)从三个层面摸索出了转变“流动的花朵”心理行为的方法。 学校层面,老师通过谈心法、情境再现法、榜样示范法、讲座辅导法等方法,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心理辅导。家长层面,通过引导家长注意平时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更多地感受到父爱母爱。社会层面,转变了社会各界对“流动的花朵”的态度,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大环境。

(2)摸索出了如何提高“流动的花朵”学习水平的方法。通过对每一个新转进的“流动的花朵”进行摸底排查,建立跟踪档案,制定了《青龙小学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估细则》,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训练学生的同时,整合家校力量,共同促进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摸索出了注重“流动的花朵”养成教育的方法。

1抓好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将讲文明、讲礼貌、爱劳动、爱集体、 有爱心的教育贯穿到整个学年,各班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2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通过开展红领巾义卖、校村校企联合等形式,对各方面表现出色和家庭经济困难的“流动的花朵” 进行奖励、慰问。

3依托学校 “ 花乐少年宫 ” 这一阵地,结合平时的班会 、 晨会 、 重大节日庆祝和制作板面展示,让 “ 流动的花朵 ” 在活动中享受节日快乐 。

2. 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方面 。

探索出了实施平等教育的途径 。

( 1 )课堂教学方面,我们做到 “ 四个抓 ” :一抓教材内在的平等教育因素;二抓师生关系的构建;三抓教学评价的优化;四抓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

( 2 )课外活动方面,我们制订了系列活动安排表并开展了下列活动:一是开展全校师生参与的手拉手活动;二是开展 “ 爱心型班集体 ” 创建活动;三是开展 “ 平等教育 ” 辅导活动;四是指导学生开展课外互学小组活动 。

3.“ 流动的花朵 ” 校园管理的研究方面 。

( 1 )营造了让 “ 流动的花朵 ” 享受平等教育的育人氛围 。 通过对校园环境的每幢楼 、 每面墙 、 每个教室 、 每个宣传橱窗所作的精心设计和布置,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创设出最好的 “ 土壤和气候 ”。 通过开展 “ 民族之花 ”“ 四海花朵 ”“ 十佳之星 ”“ 班级之星 ” 等评比,展示了少数民族学生 、 各省市优秀学生代表 、 班级优秀学生事迹,突出了 “ 同享阳光快乐成长 ” 的办学理念 。

( 2 )探索出了尊重和爱的原则 、 民主平等的原则 、 示范引导原则 、 正面激励的原则 、 因材施教原则等平等育人的基本原则 。

( 3 )通过制订并落实 《 平等教育主要内容和要求 》《 教师实施 “ 平等教育 ” 的基本要求 》《“ 平等教育 ” 管理制度 》 ,规范了平等育人的过程管理 。 颁布了 《 青龙小学教师平等育人 “ 良好的教学习惯 ” 篇 》《 青龙小学教师平等育人 “ 文明用语 ” 篇 》《 青龙小学教师平等育人 “ 教师忌语 ” 篇 》 ,以此严格约束全体教师行为 。

4.提高“流动的花朵”家庭教育质量的研究方面

我们根据“流动的花朵”家庭生活的现状,组织教师通过每周的家校路路通、每月的家校联小报等途径,提高了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帮助他们创设了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全面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

篇4: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一、家庭因素

1.家长学历不高,不能处理好孩子的学习问题。从现有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看,他们中基本只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

2.家长和孩子缺乏沟通。在调查中,有65%的父母一天工作要10至12小时。这是流动人口迫于为追求更多收入,延长劳动时间是必然的生存选择。

二、外部因素

1.学校教育机会缺乏。学校教育机会的缺乏,包括客观上不能上学和主观上不愿上学两种情况。

客观上不能上学,就是指无校可上。主观上不愿上学,指的是流动家庭的家长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送孩子上学的情况。

2.社区环境。社区环境对于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不可或缺的,社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进行。

首先,流动家庭聚居区对家庭教育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一方面,同老乡住在一起会带来一种归属感和精神上的支持,这对于那些因为方言口音而难以同当地人交流和感到受当地人歧视的流动人口及其子女而言尤有裨益。另一方面,同当地居民住在一起则使流动家庭特别是其子女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其次,由于流动家庭居住地方经常变动,带来社区环境的经常变动,从而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对于许多流动家庭来说,城市生活是不稳定的,他们居无定所,面对微薄而不稳定的收入和不断恶化的生活条件,很难保证给子女提供稳定和良好的社区环境。由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缺乏相对稳定的社区环境,其子女的社会化和城市化过程被多次中断,造成了其子女社会化和城市化的不充分状态,无疑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往往导致家庭教育无法顺利进行。

3.同龄群体。所谓同龄群体,指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群集合体。同龄群体对个人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流动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是流动家庭子女社会化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

子女随着父母进入城市后,其同龄群体也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同龄群体中同学朋友数量的减少。这是因为,在农村中由于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上的亲近,同龄群体中同学朋友往往比较多,有时一个村子的孩子差不多就组成一个同龄群体。而在流入城市后,由于原有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基本上消失,流动家庭子女的同龄群体数量明显减少。

据调查显示,大多数流动儿童同龄群体中本地儿童数量不多,以流动儿童为主体的同龄群体带有极强的边缘色彩,这种同龄群体的边缘性,不利于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正常交往,从而加剧了自身地位的边缘化,甚至造成了流动儿童之间不良行为习惯的相互传染。

4.大众传媒。流动家庭子女在随父母流入城市后,感觉最明显的一个现象便是大众传媒比以前更加丰富多样了。丰富的信息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和视野,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社会知识,激励孩子向成功人物学习;同时也满足了孩子的娱乐需要,充实了孩子的课余生活,缓解了孩子的孤独苦闷情绪。

但是,信息量的增加对孩子的教育也产生了明显的消极作用,不健康传媒中(包括影视、读物等)大量的暴力、色情信息腐蚀了孩子原本健康的心灵,大量的虚假信息混淆了孩子的视听,孩子因为过量的信息而产生了迷航现象,显得无所适从。

5.地方制度。从地方制度因素来说,流动家庭在子女家庭教育上出现的各种失调现象,其根源在于我国社会长期形成的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以及为维护和巩固这种城乡分割体系而设立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的最大影响就是户籍歧视,流动家庭及其子女往往因为其农村户口兼流动人口而被当作“三等公民”,遭遇诸多不合理的待遇。

三、对策及建议

流动人口是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群体,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确保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针对以上调研中发现的诸多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调查中发现一半以上的家长根本没有接触过家庭教育知识,再加上流动人口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严重影响着孩子身心的发展。我们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汇集社会各方力量,依托大众传媒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渠道、全方位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高教育效果。

2.创设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家庭文化是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因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在家庭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孩子修身养性,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家长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创设自己家庭良好的、具有特色的家庭文化氛围。要想方设法让孩子有一个相对稳定、安静的学习小空间(哪怕是只有一张小桌子的小角落),不要只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要注重孩子的精神生活。

3.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篇5: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落实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各项要求,使组织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区按照市委组织部要求,通过对有关人员的随访、座谈等形式,就当前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流动党员管理的现状,并就该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建议。

一、流动党员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统计,我区目前共有外出流动党员 195 名,其中持《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活动证》的流动党员 112 名;接收外来流动党员 346 名,其中持《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活动证》的流动党员 131 名。主要呈现出了以下的特点:一是流动党员数量不断增加。2010 年,我区流出党员 194 名,流入党员 303 名。2011 年流出党员 193 名,流入 380 名。总的来看,流动党员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之势。二是流动党员分布面较广。我区外出跨省流动党员共 98 名,占外出流动党员总数的 50.2%,主要在广东、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非公有制企业务工;接收外来流动党员中外省流入 138 名,占 39.9%,主要来自浙江、福建、湖北等地区,从事服饰经营、小商品销售等。三是流动党员身份比较复杂。从流动党员的构成上看,有农民、工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人员等。其中,以非公企业流动党员居多,流入党员中非公企业党员 275 名,占 79.5%。

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基本做法

近年来,芦淞区在抓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注重把握不同流动党员的特点,坚持分类指导,创新教育治理方式,积累了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1.夯实基 层堡垒,确保党员“流而有家”

我区把做好党组织的设置,建立流动党员之“家”作为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举措。一是夯实市场党组织。对外来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服饰市场、商贸区,及时组建多种类型的市场流动党支部,加强对该区域内的流动党员的规范管理。如在九天鞋业大市场建立单体型党支部、在智超女装市场建立市场主办单位和经营户的联合型党支部、在温州商会建立协会型党支部等。同时,针对市场流动党员的特点,按照地域或籍贯,设置了醴浏乡友会党支部、南大门市场湖北省大冶

市金牛镇驻株洲流动党支部等党组织。二是发挥党员服务中心作用。我区已建立1 个乡(镇)级党员服务中心,7 个街道级党员服务中心,45 个社区级党员服务中心。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在经费、场地、政策等方面给流动党员党组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南大门党支部,在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开通了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主动加强与流动党员的联系,确保“党员流动到哪里,党员的管理就跟踪到哪里。芦淞市场党支部设立“流动党员之家”,为流动党员提供咨询培训和爱心救助等服务,帮助解决其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三是抓好两新党组织组建。对有 3 名以上正式党员的“两新”组织,单独建立党组织;对具有一定规模但党员人数不足 3 名的“两新”组织,按照地域相邻或行业相近的原则,联合建立党支部。据统计,至 2013 年 7 月,我区单独建立“非公企业”党组织 217 个,向“非公企业”组织下派党建指导员员 101名,切实加强了非公经济单位中流动党员的管理,实现了党建工作的整体推进。

2.规范管理制度,确保党员“流而有管”

针对流动党员流动性强的特点,我区冲破以行政区域为主的静态管理限制,创新方法,强化措施,做到党员走到哪里,就管到哪里,使流动党员无论在哪儿,都能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是落实管理责任。我区建立起一个以区委组织部为中心,基层党委和党支部共同负责的责任体系,实行网格化管理。明确了各基层党组织流动党员管理责任,形成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合力,确保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实效。二是实行“双联双管”。加强与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动党员的联系,按照流入地日常管理,流出地跟踪管理的原则,定期把流入党员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和民主评议结果反馈给原籍党组织,使流动党员管理不断线、不漏档,党员的流出流入都在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之下。湖北、浙江等地先后多次来我区考察学习“双联双管”经验。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区委组织部定期对各基层党组织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检查,并将其列入基层党组织年终考核评比的一项重要内容,促使各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进行有效管理。

3.丰富活动载体,确保党员“流而有为”

我区从实际出发,根据流入党员从业多样、人员分散、劳动时间不一、流动性大等特点,坚持业余、小型、务实的原则,因时、因地、因业制宜地开展活动,努力使各项活动既符合党章规定,又为工作所需要,受到党员欢迎。一是加强技能培训。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个体劳动者党校,每季度举行一次集中培训;每年举办一期服饰高峰论坛,邀请国内外行业专家与党员及业主零距离交流;每两年开办一期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先后选派 200 余名市场骨干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深圳职业经理人商学院进行专题培训。二是创新组织生活形式。在全区 46个社区党员中开展“党旗飘楼栋,服务百姓家”活动,在株百、王府井等 30 家商场、超市开展“百店千岗无假货”、“党员示范岗”活动,在非公企业党员中开展“三带双培”活动,在个体劳动者协会党员中开展“遵纪守法、文明经商”活动,积极引导让广大流动党员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强素质、保先进、亮身份、树形象。全体市场党支部为党员经营户悬挂“四承诺”牌匾,成为市场一道亮丽风景。三是开展党员联系活动。党组织负责人、支部成员联系 1-2 名流动党员,鼓励有能力、有爱心的流动党员联系困难户,让流动党员为其提供致富信息和技术服务,帮助困难户致富。

三、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从整体上来看,我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措施较有力、方法有创新、效果较突出。但在调研中也发现,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行踪难掌握。流动党员逐年增多,流动范围日益扩大,流动地点不断变化,工作岗位经常变动,客观上增加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加上一些流动党员组织观念淡薄,不愿受约束,外出不领流动党员活动证,即使领了活动证,也不主动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导致了流动党员的去向难掌握,底子难摸清。二是关系难接转。有些流动党员在未设党组织的私企或从事个体经商,组织关系不知转到哪里,户籍地的社区党组织不愿接管或者是党员认为组织关系转到户籍地仍远离工作单位,过组织生活不方便,因此成为“隐性党员”。三是管理难落实。有些党组织设置相对滞后,管理方法不够灵活,造成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加上有些地方党务工作者队伍相对薄弱,一人身兼数职,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四是作用难发挥。有些流动党员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党性意识淡化,一心打工挣钱,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不想发挥党员作用,甚至把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看作是一种负担,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很有限。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过深入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原因主要

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深。少数党组织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流动党员规模小、数量少,管不管无关大局。有的认为流动党员四处分散,流动性大,就业形式和从业种类多,情况复杂,对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畏难情绪,导致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主动、不到位、不得力。二是党性观念不强。部分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外出时不愿向党组织报告,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怕受约束,把自己置于党组织之外。有的“党员意识”逐渐淡漠,忽视党组织生活,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由于一些流动党员淡化了党性意识,以致给党组织解决流动党员“四难”现象,增加了不少困难。三是教育管理不力。一些基层党组织重管理轻服务,一味地搞教育、抓管理、提要求,而没有寓教育、管理于有效的服务之中,造成部分流动党员存有抵触情绪,组织归属感不强;个别基层党组织抓流动党员管理停留在应付上级检查的层面,仅是建立一个名册,发放数封公开信,定期收取党费等,工作断断续续,缺乏整体规划和长远目标,教育管理的效果始终不能提高。

四、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建议

流动党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趋频繁,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必将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常态。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1.走出认识误区,解决流动党员“管不管”的问题。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团结凝聚广大流动人员,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流动党员中,多数是年富力强,具有一技之长,他们在外经风雨、见世面,学到了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用好他们,对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意义重大:有利于本地的干部群众更新观念、增长才干,提高致富本领;有利于带动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对流动党员管理无关紧要的错误认识,克服畏难情绪,把这项工作作为事关长远、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切实做到“两个消除”:一是努力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克服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无关紧要的错误认识,以及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畏难情绪。二是及时消除教育管理中的实际盲区,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摆上

重要议事日程,紧紧抓在手上,逐步解决好对流动党员疏于教育管理的问题。

2.构筑组织网络,解决流动党员“谁来管”的问题。根据流动党员不同的特点,尽可能的健全和完善组织设置,把流动党员按工作场所、性质分别编入党支部、党小组,形成一个覆盖面较广的党组织管理网络。首先,进一步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在有一定基础,生产规模比较稳定,特别是用工流动性较强的企业中及时建立党组织;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可按行业,就地、就近建立联合支部,接收在企业中务工的流动党员。同时,注重在各种新型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如各种商业协会、生产合作社、劳动就业中心和人才服务中心等,来不断满足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其次,以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工业区、商业区、村镇和街道为单位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对辖区内的流动党员进行统一管理。第三,依托社区党组织。在外来务工人员较集中的住宅区,当地社区党组织要将流动党员纳入管理范围,积极组织开展党组织活动,对其进行教育管理。

3.创新管理机制,解决流动党员“怎么管”的问题。流动党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强、分布广,要因地制宜,探索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一要构建四级管理网格。针对流动党员管理上存在的上管下不管,此管彼不管的现象,构建以“市委组织部—基层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四位一体流动党员管理网格,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和要求,做到职责明确、组织健全、管理到位,形成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合力,确保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实效。二要推广“双联双管”机制。以街道、社区为单位集中开展一次流动党员摸底调查,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及时与流动党员流出地党组织取得联系,明确各自管理职责,做到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双向联系、双向沟通、双向管理,共同解决流动党员管理的“盲区”。三要灵活选择管理模式。对在同一企业就业的党员,以非公企业为依托,实行“同企型”管理;对从事业务相近、利益趋同的党员,以行业协会为依托,实行“同业型”管理;对老乡带老乡,聚居在一起,形成地缘色彩浓厚的“同乡村”的党员,以同一地籍人员聚居地为依托,实行“同乡型”管理。确保党员不论流动到哪里,都能参加党的生活、得到组织关怀。

4.多方关心服务,解决流动党员“管得好”的问题。流动党员来到株洲,人生地不熟,要倡导“来了就是株洲人”的理念,引导他们融入企业、融入株洲,发挥作用。政治上要更关心。切实保障流动党员应享有的权利,特别是要妥善解

篇6: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调研报告

一、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教育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积极建立新机制,探索新方法,搭建新载体,构建了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1、建立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网络体系

一是创新党组织设置。针对党员教育管理难、党员发展纳新难、党员作用发挥难的“三难”问题,及时印发《关于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意见》。按照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党组织开展活动、有利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原则,以经济关系和社会联系为纽带,以各种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为依托,突破城乡界线和行政区域,通过抓延伸、抓拓展、抓统筹,在农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组织和“农村党组织科技致富示范基地”中建立产业党小组84个。采取文秘杂烩网“单独建”和与所在村、相邻企业“先联后建”的方式,建立非公企业党支部17个,规模上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到100%。结合实施“农户增收计划行动”,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党组织中建立城乡、村企帮联型党组织100对,使城乡基层党组织动态延伸、全面覆盖。

二是实施网络管理服务。依托县党建网,设立流动党员信箱,公布“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建立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库,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通讯技术,搭建党员互动平台,逐步实现了党员信息化管理、网络教育培训和网上咨询服务。同时,积极开展“三项教育”。即:实行“远程教育”,流出地党组织指定专人,每月通过网络或qq群,加强流动党员的联络、教育和管理,并建立工作情况记录本,将每月工作情况详细记载备查;开展“网上教育”,在县党建网上开设流动党员信箱,加强流动党员的联络、教育和管理;实行“委托教育”,对外出党员进行行前教育,并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委托他们代为教育管理。

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针对流动党员来去难掌握、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我们及时印发《县流动党员管理办法(试行)》和《县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知识问答》,探索建立十项新机制。(1)登记备案制度。基层党组织设立《流出党员登记薄》、《流入党员登记薄》,对流动党员逐一登记造册,做到流入流出时间清楚、去向住址清楚、联系方式清楚、发挥作用情况清楚。(2)定期报告制度。流动党员在外出期间,定期或不定期向所在地党组织汇报思想、学习、工作以及参加流入地党组织活动等情况。基层党组织每月向县委组织部报告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情况,并及时调整流动党员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3)专用电话受理制度。开通“12371”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印发《县“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受理暂行办法》,明确受理时间、受理方式、受理范围、办理程序等,确保与流动党员联络畅通。(4)持证管理制度。对短期外出(6个月以内)的党员,核实情况后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并每年查验1次。(5)流动党员接收制度。认真做好流动党员的接收工作,对拒不接收按规定转来党员组织关系或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及时进行查处。(6)定期联系制度。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卡,指派专人负责,经常与外出流动党员所在组织生活党支部联系,与其互通情况,掌握信息,并以印发《致流动党员的一封信》等形式,将支部有关工作情况和要求转告外出流动党员。(7)定期走访制度。对流入党员,及时了解情况,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8)流动党员补课制度。对未能参加党组织重大活动的外出流动党员,党支部指定专人通过电话、网络、qq等多种方式负责对其进行补课。(9)流动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坚持“三会一课”等制度,通过建立流动党员“活动日”,定期组织外来流动党员上党课、观看电教片,引导他们在本地做贡献,为家乡谋发展。(10)流动党员奖惩制度。对在外出期间表现突出的流动党员,党组织给予表彰奖励;对外出流动党员无正当理由不及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事宜、长期不与党组织联系,连续6个月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的,党组织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组织处理。

2、探索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新方法

一是全面推行“党员政治生日”制度。由乡镇党委、县级部门党组(党委、工委)统一印制“党员政治生日”贺卡,在流动党员政治生日来临前,由所在党支部采取上门走访、网上谈心、手机短信、信件邮寄等方式,为流动党员发放“党员政治生日”贺卡,开展谈心交心活动,了解流动党员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听取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并将谈话过程在《党员政治生日谈心谈话登记簿》上记录,党支部及时进行研究,帮助解决问题。截止目前,全县共向流出党员邮寄“党员政治生日”贺卡129张,上门发放70张,发送祝福短信178条。

二是全面推行 “编外指导员”制度。对农村流动党员,由乡镇党委负责,主要选配乡镇领导、包村干部、村干部和流动党员亲属中的党员担任“编外指导员”,实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结对联助机制。通过乡镇领导包抓、包村干部包联、村干部包管、亲属党员一包到底的“四包”方式,加强流动党员的联络教育。对居民党员,由所在党组织负责,主要挑选社区党组织书记、支委、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原工作单位负责人以及亲属党员,担任“编外指导员”。流动党员“编外指导员”每月以电话、网络、手机短信等现代化手段与外出党员联系,做流动党员的政策宣讲员、学习辅导员、意见收集员、工作监督员。

三是学习推广“党员中心户”制度。学习借鉴安塞县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新制度新做法,在全县农村推行了“党员中心户”制度。按照“居住相邻、从业相近、易于集中、便于管理”的原则,各村党支部通过设置党员中心户、中心户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形成了“村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党员+群众”的农村党建工作新机制,进一步延伸了基层党组织功能,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全县共设置党员中心户436户,联系党员2130人,联系群众7310户。

3、搭建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新载体

一是深入开展“双向沟通”活动。利用春节流动党员返乡访友的有利时机,组织开展“双向沟通”活动,即:党组织开展“送学上门”,对外出务工返乡党员进行党性教育,通报支部活动开展情况;外出务工返乡党员向党组织汇报思想,谈学习体会、谈打算,对群众谈见识、教技术,互通有无、互相促进。

二是丰富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回村就职、回乡创业、回报家乡”等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带资金、带技术、带信息、带订单、带朋友回乡兴业,带动农村闲置劳动力外出谋出路。黄牛铺镇黄牛铺村流动党员李保才, 从2005年开始就带着五六个人去宝鸡找活干,如今他所在的建筑工队已壮大到四五十人,还经常手把手给工友教技术,保证他们出得去、长久有钱挣。面对破旧不堪、岌岌可危的村级小学校舍,他与村支书带头各捐款500元,动员村民集资,并利用自己的瓦工技术,加固维修校舍,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三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积极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动员优秀流动党员主动与流出地贫特困户结对子,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家乡公益事业捐款捐物。截至目前,全县流出党员共引进资金7.4万元,发展产业项目6个,带动就业141人。各级党组织先后为流动党员家庭办实事好事49件,开展创业就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120人次,帮助6名流动党员解决了创业资金,走访慰问流动党员91名。

二、问题与难题

由于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与新形势新任务相比,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亟待破解的难题。

1、行踪难掌握,不利于一体化管理。少数流动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外出前和返回时不向流出地党组织汇报,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有的流动党员担心影响打工挣钱,不愿公开甚至刻意隐瞒党员身份。有的流动党员不愿受约束,外出不领流动党员活动证,即使领了活动证,也不主动与党组织取得联系,造成流出地、流入地“两不管”现象。尤其是部分大学毕业的学生党员和复转军人党员只是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人却长期在外流动,管理难度更大。

2、活动难开展,不利于一体化教育。由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体制缺位,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规范有序的管理体制,一些流动党员到外地后,用人单位对流动党员管理不够重视或没有党组织,致使部分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无法落实。一些流动党员不主动亮身份,不与所在地党组织联系,使流入地党组织无法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一些流动党员工作不固定,工作和居住地经常变换,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均无法对其进行经常性思想教育,党组织生活也无法进行。

3、作用难发挥,不利于一体化服务。部分流动党员外出期间对原党组织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不愿发挥党员作用。部分流动党员迫于生存压力,一心打工挣钱,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不想发挥党员作用。一些流动党员对自己放松要求,长时间脱离组织,放任自流,甚至做出有损党员形象的事情。

三、对策与思考

1、建立“上下联动”责任制。逐级建立县、乡、村三级党组织抓流动党员工作责任制,落实乡镇、部门党组(党委、工委)书记“第一责任人”、村党组织书记“直接责任人”和流动党员编外指导员 “具体责任人”的责任,实行“专人抓、专人管、专人负责”,加大党建目标责任考核,逐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网络。

2、建立一体化管理机制。建议依托居民身份证管理系统,把党员信息作为居民身份信息的重要组成,随时随地查询党员的信息。同时,建立全国联网的党员信息库,实现流出、流入地党组织信息共享、情况互通和远程查询,为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夯实基础。

3、建立教育培训积分机制。按照“突出重点、分类计算、累计积分”的原则,对党员教育培训实行积分制管理,凡参加各级组织培训的党员,凭培训证、学历证等到上级党组织区分级别积分备案,全年累计积分至少要达到12分,每半年公布1次积分情况。对达不到积分要求的,限期进行补课;补课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党组织对其批评教育、甚至进行组织处理。对流动党员教育培训积分重点加强监管,实行全国信息共享,让未参加教育培训或有补课记录的流动党员自加压力,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篇7: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持续推进,人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流动性也不断增大,流动党员作为特殊的劳动力资源,其流动性也在不断加快。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确保外出流动党员管住、管好、管活,使流动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是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鉴于此,根据中共xx市委组织部《关于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进行调研的通知》(x市组字„2012‟55号)精神,县委组织部对全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进行了一次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流动党员基本情况

全县共有31个党(工)委(其中24个乡镇党委)、39个党总支、781个党支部(其中299个村党支部、19个社区党支部),总人口78万,党员21085名,其中流动党员735名,属跨省流出637名,省内跨市流出24名,市内跨县流出74名;已纳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2名,未纳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733名;已持《流动党员活动证》735名;男性687名,女性48名;年龄45岁以下的415名,占流动党员总数的56.46%。由于流动党员队伍以中青年党员为主,部分党员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和一技之长,所以流动党员的数量总体呈现逐年上升之势。流动党员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及闽三角地区。从业的单位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分布的行业主要以轻工业、建筑业、商业及饮食服务业为主。部分流动党员已具有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特点,一些党员已连续多年在外务工经商。此外,大部分跟随子女生活的退休老党员很

持、用证率均达100%。四是切实实行行前教育制度。各基层党(工)委、村党支部在每年春节前后,面对面为返乡过年流动党员和即将外出党员上一堂行前专题教育课,重申党员外出行前报告制度,教育他们在外期间要时刻铭记党员身份,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五是有效落实专人定期联系制度。针对每一个流动党员党支部(小组),指定一名县委组织员和一名乡镇党委委员负责“一月一联系”,每月通过手机、网络等渠道了解党支部(小组)建设状况,研究解决其发展难题;对每一名流动党员,指定一名支委委员和一名党员亲属作为其联系人,实行“一季一联系”,定期了解其思想动态、工作进展情况。六是建立健全经费保障制度。按每名党员100元的标准,将党组织活动经费列入县、乡财政预算;按照县财政、县党费留存、乡镇3:1:1的比例,每年为每个流动党员党组织统筹安排了5000元工作经费。

(二)着力加大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力度,不断拓宽党组织覆盖面。我县在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方面,探索并实施了“安家暖家兴家”工程,主要是以“调查衔接组建”模式延长管理触角,加大党组织设臵力度,为流动党员“安家”;以“流出地对接流入地”模式拓宽服务平台,加强管理联系,帮流动党员“暖家”;以“流动党员及党支部结对帮扶务工群众”模式提高引导水平,强化服务措施,让流动党员“兴家”。按照以上工作思路,我县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突出实效、发挥作用的原则,在流动党员人数较为集中、条件较成熟的地方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小组),把所在地流动党员编入。截至目前,全县已在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深圳市、江苏省常州市成立了2个流动党员党支部,1个党小组,共24名流出党员纳入管理,实现教育管理全覆

向他们通报家乡建设情况,让他们畅谈所见所闻所感,交流在外工作的成功经验,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组织学习各级会议、文件精神和重要决定决议,通过交流座谈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的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把外边好的经验、做法带回家乡,发展地方经济、带领群众致富。今年春节期间,全县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96场次,收集到建议433条。三是开展“一人一技能”活动。采取上党课、专题讲座、岗位练兵等形式,定期组织流动党员参加理论提升、实用技能培训,要求其至少掌握1以上门实用技术,同时,免费为党员提供择业指导、职业介绍和维权指南等服务,积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对外出务工的优秀人员进行跟踪和动员。2011年至今,全县开展各类流动党员技能培训51场次,提供各类创业就业服务345人次,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72名,发展党员164名。

(四)着力强化流动党员创先争优意识,积极发挥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制定《流动党员职责手册》,明确流动党员职责、权利义务,实行流动党员与党支部签订责任状管理制度,让流动党员带着责任干工作,引导其做外出务工人员中的表率,并开展“设岗定责”、“担任党组织后备干部”等活动,组织流动党员为外出务工群众提供劳动合同、薪金发放、困难帮扶等服务。2011年以来,流动党员为外出务工群众服务7000余次,转移劳动力3500多人,为家乡发展、改善民生捐款捐物折币达40多万元,为家乡特困户办实事560多件。同时,大力实施“创业回归工程”,各纳入党支部管理的流动党员为返乡创业的群众提供资金、技术等各项扶持帮助,并充分发挥其范围广、门路多、信息灵的优势,为家乡献计献策、牵线搭桥、创办产业。截至目前,全县流动党

流动党员外出后,忙于挣钱,外出期间很少向原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很少向家乡传递致富信息,发挥不了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的作用。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由于流动性大,不好管。随着流动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流动范围不断扩大不好管。二是认识不清,不想管。一些基层党组织则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管好流动党员的不如管好当地的,把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当作额外负担,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三是模式老化,不会管。在社会基层单位建立党组织的传统模式已逐渐不适应,即使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也因当地隶属关系不清,出现无法管理,或挂靠单位不愿管理等情况。四是思想复杂,不服管。一部分流动党员,跨地域流动,广泛接触社会各层,长期脱离党组织,党性和纪律性逐渐退化,对党组织的态度冷漠,不服从党组织管理。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责任体系和工作考核机制。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重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摆上重要的位臵。市、县成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各基层党组织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并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情况作为基层党建工作和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起层层责任制和逐级汇报制,基层党(工)委书记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各支部书记为具体责任人,并定期向上级党(工)委汇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情况。

(二)创新流动党员组织设置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对流动党员的有效覆盖。以基层党(工)委为单位,结合实际,按照“该

流动党员创先争优意识,加强党性锻炼,提升流动党员素质。三是继续加大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创新培养考察方式,积极培养和吸收新鲜血液加入党组织,增强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五)以流动党员的特殊需求为介入点,切实做好服务流动党员工作。着力发挥流动党员党组织“四个中心”和“流动党员服务中心”作用,着重在教育、劳资、参与、健康、家庭等领域做好服务流动党员工作。注重流动党员的职业技能培养、开展读书活动、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等;注重融洽劳资关系,帮助搭建与企业沟通、对话、协商平台,确保企业经济效益与职工切身利益“双实现”;建立人大政协代表和流动党员的沟通机制、青年咨询会(理事会、议会)等;注重防止酗酒、吸毒、吸烟等健康风险行为、女流动党员互助活动,大力推进流动党员体育活动,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心理疏导等;开展流动党员联谊会、服务青年流动党员孕妇、服务年轻母亲培育子女等工作和活动,为流动党员提供各类生产、生活服务。

篇8: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托达罗的二元经济模型认为, 生活在农村的人们, 对城市的工资水平预期较高, 即便是有风险, 如果一旦找到工作, 那么收入就会比在农村的收入高很多很多, 很多人依然会冒着在城市中找不到工作的风险迁移到城市中。当他们来到城市中, 一部分人学历水平较高, 较快适应城市生活的人找到了工作, 获得了交到了收入,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学历水平较低, 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 不能很好的适应城市生活, 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工作, 于是只能住在条件非常差的城市边缘, 从事一些收入水平较低的体力劳动。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向城市流入, 会出现流动儿童的问题。在这些流动儿童中, 由于家长工作比较忙、学历程度不高, 在家庭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城市流动儿童是社会上相对来说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 他们能否适应本地区的生活, 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晋城市自1985年建市以来, 到现在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 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晋城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是我国非常著名的无烟煤产区, 化工工业也比较发达。依托丰富的煤炭和煤层气资源, 这个年轻的城市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 必然会带来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再加上, 和人口输出大省河南省之间的地理位置比较近, 就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汇进这座年轻的城市。

我选择进行走访调查的苗孟庄社区, 毗邻晋城主要的商业街新市西街, 外来务工人员从事商业活动比较方便, 并且, 随着黄花街改造、开发区的建设, 这里变得没有从前那样热闹繁华, 很多的本地居民选择到市郊居住, 就空闲下来一些房子, 这些房子也大多沿袭山西民居的特色, 通常是两层楼带有小院子的独立居所, 可以好几家居民合租, 房租就相对比较便宜, 因此, 这一带, 就聚集了很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本次社会实践, 主要是对苗孟庄社区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发放调查问卷, 了解他们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对他们的子女进行访谈, 了解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学习状况。按照这样的思路, 在社区共发放了50份调查问卷, 回收了47份, 回收率为94%, 并且抽选了来自不同地域、家长从事不同职业的10个孩子进行了访谈。

二、对流动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 流动儿童家长的基本情况

(1) 流动儿童家长的职业状况。从回收回来的调查问卷结果看, 外来务工人员从事建筑业、装饰装修的占51%, 从事个体户职业的占37%, 干零活的占8%, 其他的占4%。外来务工人员从事个体户职业, 主要是卖蔬菜、卖水果、卖小吃、小型家电维修点、收购站等等。由于学历水平较低, 外来务工人员大部分从事体力劳动, 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环境脏乱差、工资水平较低, 生活处境十分艰辛。

(2) 流动儿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长的受教育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上有一些影响, 此外, 家长的学历水平, 对家庭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收回的调查问卷结果来看, 流动儿童的家长初中学历居多, 占较大的比重。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来, 流动儿童的家长的工作量很大, 日夜操劳来维持一家人的开支, 工作非常辛苦, 当他们下班回家后, 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好好休息, 根本就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更不要提对孩子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了。此外, 家长学历水平不高, 使得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方面力不从心, 并且在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上较多的会受农村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 对流动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及其原因

(1) 家庭教育的内容。在问到“您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您最关注哪个方面?”54%的家长选择了学习, 39%的家长选择道德, 仅有7%的家长选择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由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 由于学历程度较低, 在城市中流动儿童家长只能从事脏、苦、累的体力劳动, 家长就希望孩子能通过学习改变命运, 因此, 十分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在访谈中, 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小女孩就跟我讲, 爸爸妈妈只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关注较多, 每每到寒暑假的期末考试, 他们都反复询问成绩, 对自己生活上的事情就不是很关心, 也不关心在学校发生的事情, 不关注自己在和老师同学相处中遇到的问题。在问到“您认为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 主要应该包括什么哪些方面的内容?”

选择孝敬父母、照顾兄弟姐妹选项的家长占57%, 选择遵守社会公德的家长占29%, 选择不偷东西、不说脏话、不和同学打架的家长占14%。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来, 家长大多只关注对孩子进行传统日常的道德品质培养, 如孝顺、爱护兄弟姐妹、和同学团结友爱, 对孩子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关注的非常少。少年儿童今后要成长为社会中的公民, 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公德心淡漠, 将会制约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此外, 在问到“您对孩子进行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什么?”, 选择内化孩子道德品质的家长占78%, 选择我们的工作比较忙, 不希望孩子再给我们惹麻烦的占22%, 这说明有相当比例的家长没有给予家庭道德教育恰当对位, 仅仅认为这是减轻自己负担的手段, 并不是为了提升孩子的道德素养。此外, 家长在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严重缺位, 孩子从熟悉的地方来到陌生的城市, 面对城市五彩斑斓的花花世界, 一定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并且, 班级里大部分孩子是城市里的孩子, 他们生活条件优越、学习成绩优异, 从小就培养了各种各样的艺术特长, 这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会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自卑, 不敢和他们相处做朋友, 另外, 城市中对外来人员歧视的大环境氛围, 无形中也会加剧孩子的自卑感。

在访谈中, 一个五年级的女孩跟我说, 她是去年暑假才从家乡来到这里, 和父母亲生活在一起, 班里同学大部分都是城市孩子, 他们有非常多的零用钱, 他们有非常昂贵的书包, 有非常漂亮的笔袋, 这些她想都不敢想, 并且, 他们在课后, 能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 她没有任何的基础, 报名去上了一节课后, 老师说她基础太差, 没有办法教, 就不让她再参加了。

在走访中, 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小男孩讲到, 他从家乡农村小学来到新的班级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由于远离了自己从小玩到大的好伙伴, 他感到情绪非常低落, 在学校里, 就不是很愿意讲话, 慢慢的, 同学们都觉得他很好欺负, 就给他起各种各样明显歧视的绰号, 甚至, 班里有几个男生, 聚集在一起, 在他放学路上, 合伙欺负他, 这样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家长只片面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对孩子心理上的变化完全没有察觉到, 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 不知晓孩子遇到的心理困难, 不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这样长久积压心中, 孩子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 会诱致自卑、自闭、孤单、抑郁等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 严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2) 跟孩子的交流沟通状况。家长和孩子能够进行有效地沟通, 是良好家庭教育的保障。家长把孩子接到城里来, 带到自己的身边, 就是觉得自己外出打工, 把孩子留在家中, 不能很好照顾和教育, 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疼爱, 心里比较愧疚, 把孩子接来, 一方面方便照顾, 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对他们的管教, 不至于在乡村比较宽松的环境下, 养成很多不良的习惯, 但是, 在实际条件下, 很多家庭中家长和孩子间缺乏沟通交流, 不能在温馨的环境中内化对孩子的教育。在问到, “您的孩子有苦恼时, 愿意和您倾诉吗?”18%的家长选择经常倾诉, 28%的家长选择偶尔会倾诉, 54%的家长选择不会倾诉, 从来没有听孩子提起过。在问到“您经常带孩子出去游玩吗?”选择选择没有时间带孩子出去玩的家长占63%, 选择偶尔, 孩子有要求时, 会带孩子出去玩的占21%, 选择经常会带孩子出去玩的占16%。

(3) 教育方式方法方面的情况。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 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家长对待孩子行为的态度和具体细化的方式方法对家庭教育成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些家庭属于家长制, 不尊重孩子的尊严和人格, 家长吩咐什么, 孩子就照着做, 完全没有自由, 有些家庭比较民主, 比较注重孩子自己的意见, 将家庭教育的内容内化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在问到“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 你会听从孩子的意见吗?”61%家长选择我们做主, 孩子服从就可以了, 24%家长选择偶尔听孩子的意见, 15%家长选择会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在问到“您在看到孩子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时, 会怎样对待?”选择严厉责问的家长占69%, 选择询问原因, 进行耐心开导的家长占31%。可以看出来, 有一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 比较严厉, 这样容易造成孩子对待家长的恐惧感, 由于惧怕家长的严厉责问, 有些孩子就会弄虚作假, 瞒过一时是一时, 这样更加造成孩子道德品质的下降, 或者有时会演变到更加极端的情况, 久而久之的打骂, 孩子就会和家长越来越疏远, 并且这时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 会形成逆反心理, 对家长的教育置之不理, 这样就会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 孩子就不愿意再服从家长的管教, 家长也认为怎样对孩子进行教育都起不到有效的作用, 就放任自流, 不再管教, 这样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在走访中, 一个家长在小区里开了一个小饭店, 经营生意, 中午的时候格外忙碌, 这时候, 看到他们家十四岁的孩子在饭店大厅电脑上玩游戏, 店里这么忙, 他都不会主动帮家长分担。这个家长颇为无奈的说, 我们这么累, 还不是为了他, 整天跟他说好好学习, 将来才能找个好工作, 才不会向我们这样, 一辈子受苦的命, 看到他的成绩单, 我总是恨铁不成钢, 拿起手旁的东西就打, 打多了这孩子就皮了, 管也管不住了, 怎么样管教都没有用, 就随他去吧, 我们也管不住了。

从调查访谈的情况可以看出来, 外来务工人员由于沿袭了农村的家长制的教育模式, 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中, 通常是家长做主, 吩咐命令, 孩子依着做, 在遇到有分歧的问题时, 如果孩子不服从命令, 就会对孩子责怪, 造成了孩子对家长逐渐疏远, 害怕家长责备, 宁愿弄虚作假。

三、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位状况的相应措施

(1) 政府层面。政府应当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禁止企业拖欠工资的行为, 完善安全保障措施, 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能够找到较为稳定的工作。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中工作, 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居住条件差等问题, 政府应该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 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此外, 应该进一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进入公立学校上学的问题, 使得流动儿童能够到接受更好的教育。

(2) 学校层面。在学校层面上, 学校老师应该多到孩子家中进行家访, 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告知家长, 多和家长进行沟通, 并就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育方案和家长进行商讨, 和家长积极配合。

(3) 家长层面。家长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素质, 应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 可以利用假期的实践多带孩子出去游玩, 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内化家庭教育。家长不仅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在社会公德、道德品质培育、心理状态调整方面都应该给予关注, 应该多参加家长会, 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并且应当注意转变传统家长制的教育方式, 尊重孩子的意见, 采用说理式的方式, 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进而起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涤.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调查与研究[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2]杜宇.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道德教育探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2008, (4) .

上一篇:唐突的词义以及历史出处下一篇:修坟建祠捐款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