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2024-05-15

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调研报告(共8篇)

篇1: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xx乡关于流动党员管理的情况报告

xx县委组织部:

为进一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进一步做好流动党的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作用,根据要求,现将我乡流动党员管理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设立流动党员服务机构、制定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乡党委根据特区组织部的要求,成立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组织的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设立了“xx乡流动党员服务站”,具体业务由乡党政办办理;各村设立流动党员联系登记点于各支部活动室,具体业务由村支部书记办理。“xx乡流动党员服务站”、流动党员联系登记点实行挂牌管理。乡制订了“xx乡流动党员服务站工作制度”,同时要求各村拟定相关制度。

二、对流动党员进行详细的摸底调查

认真组织各支部对本辖区内的流入党员进行排查,经排查,我乡暂无流入党员,流出党员有9人。

三、认真填发流动党员活动证

我乡在春节前后,对9名流出返乡的党员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同时建立相关台帐,实行建帐建卡管理。

范文网【】

四、认真做好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统计工作

按照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有关规定,乡流动党员服务站已明确专人负责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统计工作,并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统计台帐。

五、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服务管理

对流出返乡的党员,组织他们召开座谈会,集中学习《党章》、十七大精神、重温入党誓词,认真组织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特别是今年春节我乡遭遇几十难遇的雪凝灾害,在抗雪救灾工作中,组织返乡的流动党员参与,帮助困难群众送救灾物资、送技术、送知识、修路、铲冰护路等,让他们经受一次活生生的体验,接受了一次党性考验。

掌握流动党员联系方式,有事或有必要时及时与他们取得联系,教育流动党员,积极参加本支部每年一次的党员民主生活会,认真履行党员义力,在外出务工地点(单位)争先创优,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作用。教育他们按期交纳党费,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不同的岗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给村党支部压担子、下任务,以村支部为主体,随时关心外出务工党员的组织生活,经常邮寄学习资料给他们,让他们在外打工期间既熟悉掌握党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能学好一技之长,回乡后带动一方群众发展经济。乡党委要求各村支部、各有关站所在搞好常规工作和自身的业务的同时,严格按照要求为流动党员做好各类服务,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他们随时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共xx乡委员会

二○○八年三月二十六日

篇2: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落实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各项要求,使组织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区按照市委组织部要求,通过对有关人员的随访、座谈等形式,就当前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流动党员管理的现状,并就该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建议。

一、流动党员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统计,我区目前共有外出流动党员 195 名,其中持《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活动证》的流动党员 112 名;接收外来流动党员 346 名,其中持《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活动证》的流动党员 131 名。主要呈现出了以下的特点:一是流动党员数量不断增加。2010 年,我区流出党员 194 名,流入党员 303 名。2011 年流出党员 193 名,流入 380 名。总的来看,流动党员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之势。二是流动党员分布面较广。我区外出跨省流动党员共 98 名,占外出流动党员总数的 50.2%,主要在广东、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非公有制企业务工;接收外来流动党员中外省流入 138 名,占 39.9%,主要来自浙江、福建、湖北等地区,从事服饰经营、小商品销售等。三是流动党员身份比较复杂。从流动党员的构成上看,有农民、工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人员等。其中,以非公企业流动党员居多,流入党员中非公企业党员 275 名,占 79.5%。

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基本做法

近年来,芦淞区在抓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注重把握不同流动党员的特点,坚持分类指导,创新教育治理方式,积累了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1.夯实基 层堡垒,确保党员“流而有家”

我区把做好党组织的设置,建立流动党员之“家”作为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举措。一是夯实市场党组织。对外来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服饰市场、商贸区,及时组建多种类型的市场流动党支部,加强对该区域内的流动党员的规范管理。如在九天鞋业大市场建立单体型党支部、在智超女装市场建立市场主办单位和经营户的联合型党支部、在温州商会建立协会型党支部等。同时,针对市场流动党员的特点,按照地域或籍贯,设置了醴浏乡友会党支部、南大门市场湖北省大冶

市金牛镇驻株洲流动党支部等党组织。二是发挥党员服务中心作用。我区已建立1 个乡(镇)级党员服务中心,7 个街道级党员服务中心,45 个社区级党员服务中心。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在经费、场地、政策等方面给流动党员党组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南大门党支部,在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开通了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主动加强与流动党员的联系,确保“党员流动到哪里,党员的管理就跟踪到哪里。芦淞市场党支部设立“流动党员之家”,为流动党员提供咨询培训和爱心救助等服务,帮助解决其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三是抓好两新党组织组建。对有 3 名以上正式党员的“两新”组织,单独建立党组织;对具有一定规模但党员人数不足 3 名的“两新”组织,按照地域相邻或行业相近的原则,联合建立党支部。据统计,至 2013 年 7 月,我区单独建立“非公企业”党组织 217 个,向“非公企业”组织下派党建指导员员 101名,切实加强了非公经济单位中流动党员的管理,实现了党建工作的整体推进。

2.规范管理制度,确保党员“流而有管”

针对流动党员流动性强的特点,我区冲破以行政区域为主的静态管理限制,创新方法,强化措施,做到党员走到哪里,就管到哪里,使流动党员无论在哪儿,都能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是落实管理责任。我区建立起一个以区委组织部为中心,基层党委和党支部共同负责的责任体系,实行网格化管理。明确了各基层党组织流动党员管理责任,形成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合力,确保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实效。二是实行“双联双管”。加强与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动党员的联系,按照流入地日常管理,流出地跟踪管理的原则,定期把流入党员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和民主评议结果反馈给原籍党组织,使流动党员管理不断线、不漏档,党员的流出流入都在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之下。湖北、浙江等地先后多次来我区考察学习“双联双管”经验。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区委组织部定期对各基层党组织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检查,并将其列入基层党组织年终考核评比的一项重要内容,促使各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进行有效管理。

3.丰富活动载体,确保党员“流而有为”

我区从实际出发,根据流入党员从业多样、人员分散、劳动时间不一、流动性大等特点,坚持业余、小型、务实的原则,因时、因地、因业制宜地开展活动,努力使各项活动既符合党章规定,又为工作所需要,受到党员欢迎。一是加强技能培训。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个体劳动者党校,每季度举行一次集中培训;每年举办一期服饰高峰论坛,邀请国内外行业专家与党员及业主零距离交流;每两年开办一期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先后选派 200 余名市场骨干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深圳职业经理人商学院进行专题培训。二是创新组织生活形式。在全区 46个社区党员中开展“党旗飘楼栋,服务百姓家”活动,在株百、王府井等 30 家商场、超市开展“百店千岗无假货”、“党员示范岗”活动,在非公企业党员中开展“三带双培”活动,在个体劳动者协会党员中开展“遵纪守法、文明经商”活动,积极引导让广大流动党员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强素质、保先进、亮身份、树形象。全体市场党支部为党员经营户悬挂“四承诺”牌匾,成为市场一道亮丽风景。三是开展党员联系活动。党组织负责人、支部成员联系 1-2 名流动党员,鼓励有能力、有爱心的流动党员联系困难户,让流动党员为其提供致富信息和技术服务,帮助困难户致富。

三、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从整体上来看,我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措施较有力、方法有创新、效果较突出。但在调研中也发现,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行踪难掌握。流动党员逐年增多,流动范围日益扩大,流动地点不断变化,工作岗位经常变动,客观上增加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加上一些流动党员组织观念淡薄,不愿受约束,外出不领流动党员活动证,即使领了活动证,也不主动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导致了流动党员的去向难掌握,底子难摸清。二是关系难接转。有些流动党员在未设党组织的私企或从事个体经商,组织关系不知转到哪里,户籍地的社区党组织不愿接管或者是党员认为组织关系转到户籍地仍远离工作单位,过组织生活不方便,因此成为“隐性党员”。三是管理难落实。有些党组织设置相对滞后,管理方法不够灵活,造成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加上有些地方党务工作者队伍相对薄弱,一人身兼数职,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四是作用难发挥。有些流动党员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党性意识淡化,一心打工挣钱,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不想发挥党员作用,甚至把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看作是一种负担,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很有限。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过深入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原因主要

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深。少数党组织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流动党员规模小、数量少,管不管无关大局。有的认为流动党员四处分散,流动性大,就业形式和从业种类多,情况复杂,对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畏难情绪,导致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主动、不到位、不得力。二是党性观念不强。部分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外出时不愿向党组织报告,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怕受约束,把自己置于党组织之外。有的“党员意识”逐渐淡漠,忽视党组织生活,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由于一些流动党员淡化了党性意识,以致给党组织解决流动党员“四难”现象,增加了不少困难。三是教育管理不力。一些基层党组织重管理轻服务,一味地搞教育、抓管理、提要求,而没有寓教育、管理于有效的服务之中,造成部分流动党员存有抵触情绪,组织归属感不强;个别基层党组织抓流动党员管理停留在应付上级检查的层面,仅是建立一个名册,发放数封公开信,定期收取党费等,工作断断续续,缺乏整体规划和长远目标,教育管理的效果始终不能提高。

四、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建议

流动党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趋频繁,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必将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常态。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1.走出认识误区,解决流动党员“管不管”的问题。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团结凝聚广大流动人员,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流动党员中,多数是年富力强,具有一技之长,他们在外经风雨、见世面,学到了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用好他们,对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意义重大:有利于本地的干部群众更新观念、增长才干,提高致富本领;有利于带动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对流动党员管理无关紧要的错误认识,克服畏难情绪,把这项工作作为事关长远、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切实做到“两个消除”:一是努力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克服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无关紧要的错误认识,以及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畏难情绪。二是及时消除教育管理中的实际盲区,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摆上

重要议事日程,紧紧抓在手上,逐步解决好对流动党员疏于教育管理的问题。

2.构筑组织网络,解决流动党员“谁来管”的问题。根据流动党员不同的特点,尽可能的健全和完善组织设置,把流动党员按工作场所、性质分别编入党支部、党小组,形成一个覆盖面较广的党组织管理网络。首先,进一步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在有一定基础,生产规模比较稳定,特别是用工流动性较强的企业中及时建立党组织;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可按行业,就地、就近建立联合支部,接收在企业中务工的流动党员。同时,注重在各种新型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如各种商业协会、生产合作社、劳动就业中心和人才服务中心等,来不断满足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其次,以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工业区、商业区、村镇和街道为单位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对辖区内的流动党员进行统一管理。第三,依托社区党组织。在外来务工人员较集中的住宅区,当地社区党组织要将流动党员纳入管理范围,积极组织开展党组织活动,对其进行教育管理。

3.创新管理机制,解决流动党员“怎么管”的问题。流动党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强、分布广,要因地制宜,探索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一要构建四级管理网格。针对流动党员管理上存在的上管下不管,此管彼不管的现象,构建以“市委组织部—基层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四位一体流动党员管理网格,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和要求,做到职责明确、组织健全、管理到位,形成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合力,确保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实效。二要推广“双联双管”机制。以街道、社区为单位集中开展一次流动党员摸底调查,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及时与流动党员流出地党组织取得联系,明确各自管理职责,做到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双向联系、双向沟通、双向管理,共同解决流动党员管理的“盲区”。三要灵活选择管理模式。对在同一企业就业的党员,以非公企业为依托,实行“同企型”管理;对从事业务相近、利益趋同的党员,以行业协会为依托,实行“同业型”管理;对老乡带老乡,聚居在一起,形成地缘色彩浓厚的“同乡村”的党员,以同一地籍人员聚居地为依托,实行“同乡型”管理。确保党员不论流动到哪里,都能参加党的生活、得到组织关怀。

4.多方关心服务,解决流动党员“管得好”的问题。流动党员来到株洲,人生地不熟,要倡导“来了就是株洲人”的理念,引导他们融入企业、融入株洲,发挥作用。政治上要更关心。切实保障流动党员应享有的权利,特别是要妥善解

篇3:论流动党员的管理与教育

杭州临安市人才中心自1993年实行人事代理制度以来, 至今已代理12249人, 其中党员309人。1999年, 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后, 党员组织关系挂靠人才中心党支部。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使人事代理与党建工作有效结合, 我们主要采用以下“三个做法”:

1.1 构筑流而不散的组织机构。

人才中心党支部从健全组织着手, 深入分析流动党员的工作性质、地域分布情况, 建立了流动党员流而不散、流而不乱的管理组织, 变“有党员无组织”为“有党员有组织”。具体做法如下:按地域建立党小组。在流动党员人数较多, 职业相对稳定, 且有相对稳定活动区域内建立党小组;党小组内推选小组长。党小组中工作相对稳定, 组织协调、活动能力较强的党员推荐确定为党小组长, 负责对流动党员的直接管理。

1.2 构建离乡不离党的管理机制。

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方式, 变“有组织无活动”为“有组织有活动”。具体做法如下:建立制度, 规范管理。制订出台《临安市人才中心支部发展党员规定》具体规定。要求党小组组长做到管思想、管学习, 管工作、管作风, 管生活。强化教育, 分类管理。以流动党校、网络教育为裁体, 积极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集中学习与分散相学习、重点学习与一般学习相结合, 鼓励个人自学, 广览政策法规, 广学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 寓管理于教育中。加强联系, 跟踪管理。把流动党员管理和人事关系管理结合起来, 在办理人事关系代理登记的同时, 登记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1.3 发挥流动党员创业致富的积极性。

人才中心党支部的流动党员大多在外闯荡, 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创业, 有厂长、经理、技术骨干, 信息量非常大。党支部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通过各种形式, 经常为党员提供交流学习机会, 变“有活动无效果”为“有活动有效果”。

通过加强流动党员队伍建设和流动党支部建设, 绝大多数流动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自觉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为临安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许多党员主动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 自强不息, 艰苦创业, 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充分展示当今共产党人的风采, 为社会做出了较大贡献。

2 流动党员管理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年来临安市人才中心党支部流动党员的数量发展、地域分布和思想状况的深入调研。人才中心支党部流动党员呈现以下三个态势:第一、流动党员的数量逐年增多。增加党员数量以学生党员为主, 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第二、流动的范围逐步扩大。从市内、省内流动为主转向全国范围内流动;第三、流动性有所降低。部分流动党员就业和生活趋于稳定。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党员流动越来越频繁, 进入人才中心党支部的流动党员也与日俱增, 流动党员管理面临新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

2.1 组织运作难。

我们在杭州地区设立了个8个党小组, 从党小组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 由于党员数量逐年增多, 个别党小组缺乏相应的运转经费和严格的党员管理制度, 党小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2.2 管理到位难。

流动党员的身份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有从事个休商贸经营的老板, 有在企业担任要职的厂长、经理, 有退休或即将退休党员, 学生党员人数逐年递增。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党支部有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2.3 活动开展难。

人才中心党支部目前有正式党员141名, 预备党员15名。党支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已难承受, 组织活动开展更难, 党组织无法为预备党员按期办理转正手续、党费收缴难。

2.4 作用发挥难。

流动党员也有部分党员党性意识不强, 不能很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在群众中威信不高, 形象不佳。加上缺乏对流动党员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对流动党员的监督显得苍白无力。

3 流动党员管理与教育实践中的主要对策

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和要求, 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 积极创新思路, 采取有效措施, 突出流动党员教育与管理的个性化。

3.1 创新组织设置, 促进组织建设网络化。

按照流动党员工作单位、居住地之间“谁有利于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就由谁负责”的原则, 使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超越区域、所有制、行业等局限, 形成组织健全、职责到位、工作有效的组织网络。具体做法:按照地域相邻, 人员相知、工作相联、便于活动的原则, 在临安市内流动党员相对固定集中的地方成立党支部;在市外相对集中地区有流动党员3人以上的成立临时党支部;流动党员的各基层党支部要确定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系, 一人一挂钩, 使外出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

3.2 创新管理办法, 促进党员管理长效化。

流动党员的频繁变动, 使得党支部对其现实表现及履行党员的义务情况掌握不够全面, 监督管理不够到位。依据这一情况, 一是要明确管理责任, 做到基层组织一盘棋。针对在流动党员管理上分散广、集中难现象, 明确各党支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职责, 建立起一个以党总支为中心, 党支部和党小组共同负责的责任体系, 以保证人才中心流动党员流出流入都在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之下。二是要健全管理制度, 形成一套操作性比较强的流动党员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党员外出流动报告制度、联系制度、学习活动制度、党员发展制度。三是要严把入口、疏通出口, 加强流动党员接转关系管理。四是要开展“三常”活动。常回家看看, 常说说心里话, 常通通电话。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的措施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利, 保证他们同流入地党员享有同样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同时, 享有对本地区本单位事务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 为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3.3 创新活动载体, 促进活动方式多元化。

中心创新活动方式, 把党组织活动同流动党员的本职工作统一起来, 有效解决流动党员“活动无场地、活动无资金、活动无时间”等“三无”困难。精心策划组织活动, 方便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建立流动党员网上家园, 利用网络快捷方便、覆盖面广等特点, 设立“党的知识”、“预备党员”、“情况通报”和“党员信箱”等栏目, 为流动党员建立网上学习活动家园。开展流动党员职业技能培训、法律维权讲座, 建立流动党员利益诉求渠道等方式, 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网上家园建成党支部与党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 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交流思想和工作情况的阵地。

3.4 创新考核机制, 促进党员创业积极性。

当前, 一些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 除了其自身原因外, 缺乏有效的党员考核激励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借鉴政府行政机关部门党员干部“双争双评”的做法, 积极开展先进评比活动, 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优秀流动党员的先进事迹, 激励广大流动党员创新创业的热情。

篇4:关于流动商贩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流动商贩管理情况 产生原因

关于流动无照商贩的现场整治执法,历来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难题,牵涉了城市管理执法单位的大量人力物力,耗费了大量精力,却收效甚微。从衡量一座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来看,对流动无照商贩的现场执法水平的高低是其中一项极其重要的指标。所以,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现场执法方法,对提高工作效率,顺利开展执法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1 存在现状及产生原因

产生原因:通过对市场周围的流动商贩和市场内的业主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流动商贩由于没有固定的营业摊位,每月可以节省设施费、税费、物业管理费、水电费等800-1200元。流动商贩的进货渠道和市场内的业户进货渠道几乎相同,有的流动商贩还凭借着自己流动性强、销售量大的特点,购进一些低成本的物品来与市场内业户进行竞争,个别流动商贩还有着8两秤的秘密武器。与此同时市场内业户平均每日要支付约20元税费。一个流动商贩就比市场业户每月多节省一千多元费用。从以上调研分析,投资少、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是流动商贩产生的根源所在。

存在现状:从调查分析看,现阶段无照经营的主体人员复杂,其中下岗职工、待业人员、困难人员、劳释人员占了相当比例,他们中绝大多数是社会中低收入的弱势群体,生活比较困难,以从事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的居多;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城镇、城乡结合部和主干道路两侧,骑三轮车的、推手推车的、挑扁担的、摆地摊的,形式多样。流动商贩见执法人员来便一哄而散,待执法人员离开后又重新聚集贩卖商品。对于城管执法人员来说,所管辖的区域大,人数有限,清理规范比较困难。

2 现阶段海港区城管局针对流动商贩采取的主要措施

根据街道办事处的管辖区域,设置了两个执法大队,各自下设5个执法中队,建立队长包区片、队员包路段责任制度,确立“突出重点、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分步解决”工作思路,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在清理占道经营上下功夫。加大了对各类违规占道经营的整治力度,先后组织开展了清理摊点棚亭,取缔露天烧烤、马路市场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二是投资建设规范化摊位。部分缓解了闹市区流动商贩堵塞交通问题,改善了流动小吃卫生差和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三是做好流动摊点规范疏导。启动了“心系弱势群体,构建和谐城管”的“民心工程”,按照“主干道严控、次干道严管、小街巷规范”的原则,在“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容、方便群众生活”的前提下,经征求市民意见后,有计划地设置夜市烧烤摊群,修鞋、修车、配钥匙等便民摊点,以满足弱势群体的谋生需求和居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

3 针对现场治理流动商贩存在问题的几点分析

要保证对流动无照商贩现场执法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总结以往经验和教训,根据所辖区域路段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一套相对完善的现场执法工作机制,细化制定出现场执法工作流程,确保现场执法快速有效,真正做到文明执法与有效执法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的发生,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这些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是时间问题。流动无照商贩具有随时流动的特点,且对周边环境情况保持高度警惕,时刻防备执法人员的出现。所以,对流动无照商贩的现场执法在时间上应注重“准”和“快”。“准”是对流动无照商贩出现的时间、地点掌握准确,这就要求前期调查工作必须做到位。现场执法的具体时间,应尽量避免在交通高峰期间执法。“快”是现场实际操作必须快,包括进入现场必须快,完成执法程序必须快,撤出现场必须快。

二是策略问题。在对流动无照商贩现场执法时,一定要注意策略。如对较大规模流动无照摊群,应有选择,有重点,分阶段,分批次将其逐步整治完毕。如发现流动无照商贩在奔逃过程中可能发生交通事故之类的危险,应立即停止追赶,留待以后计划周详再进行执法整治。特别是现场指挥员,如遇到特殊情况造成现场执法无法进行下去的,应当机立断,及时撤离。

三是围观和暴力抗法问题。在现场执法遇到群众围观时要冷静、机智、艺术地给予处理。由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特殊性,群众大多对行政相对人有同情心,可能会产生一些过激言行,其中难免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题发挥,故意挑拨。这时,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头脑,过火的话不说,过激的事不做,通过冷处理的方式使事态得到控制。

4 对完善管理,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强化法制机构职能建设,确保城管行政执法工作始终纳入法制框架之中。城管部门应该在内部建立起一整套围绕法制机构而展开执法行为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形成环环相扣、层层负责。在城管行政执法实践中,大量的事实证明:以法制机构为中轴线的行政执法组织监督体制一旦建立完善,不但可以在客观上有效地对具体执法行为进行规范监督,而且这种体制还能发挥出其促使执法人员按照法律的要求,强化自身法制观念的巨大能动性。可以说:法制机构的建设和不断强化,是城管行政执法部门步入法制化正轨必不可少的坚实基础。

二是完善执法监督制度,使城管行政执法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强化法制机构建设的同时,为了进一步使法制工作具体化,城管行政执法部门在执法工作的过程中,要不间断地自觉检视自身的执法行为,并根据实际完善整套的城管行政执法监督制度体系,这一体系应该包括: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承诺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两错”追究制等。城管行政执法实践表明,制度体系的健全,不但可以极大地促进城管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主观自觉性,而且在客观上也可以促进城管行政执法队伍整体法制化水平的提升。

三是加强岗前、岗中法制业务培训,树立“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良好风气。由于城市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城管行政执法队伍也不断壮大,突出的特点是年轻人所占比例较大,这在客观上造成队伍法制观念以及相关法律基础知识水平的参差不齐。因此,将年轻的城管执法队伍锻炼成为一支合格的“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行政执法队伍,就必须从改造城管队员的思想、向城管队员灌输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入手。基于这样的思路,利用各种机会在城管执法人员中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制业务培训活动就显得十分必要。实践证明:高强度、大容量的法律培训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有效地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只有具备了这种良好的法制观念,城管行政执法才能更准确、更理性、更好地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潘登科,张蕾.流动商贩治理模式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03).

[2]石磊,陈伟,谢剑波.六位一体:流动商贩治理的公共服务模式探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04).

[3]石磊,谢剑波,喻娇.从我国流动摊贩的历史沿革观其存在的合理性[J].现代商业,2010(17).

篇5:农村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农 村 组 织 处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日趋频繁广泛,农村流动党员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加强对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按照部里的安排部署,我们选择舒兰市,就农村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农村流动党员流动趋势及管理现状

舒兰市共有乡镇街区党委22个、村党支部312个、农村党员9594名。2003年,全市农村外出流动党员1192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2.4%。其中,在省内流动的469名,占39.4%,在省外流动的339名,占28.4%,在境外流动的384名,占32.2%。

当前农村流动党员流动有三个趋势:一是数量逐年增加。舒兰市2001年有农村流动党员532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6.5%,2002年增加到931名,占10.4 %,2003年1192名,占12.4%,数量和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二是流动范围更广。外出党员的流动范围已从本乡本土流动逐步向省内、国内乃至国外流动,流动范围日趋广泛。比如,平安镇在国外打工党员89名,域外143名,占全镇农村党员总数的22%,分散在韩国、俄罗斯、日本等五六个国家和全国各大城市、乡村,打工地点极为分散。三是流动时间更长。部分流动党员流动地点相对比较固定,有的已连续多年在一个地方务工经商,短时间流动现象正在逐步减少。全市在外地一年以上的流动党员占流动党员总数的44.8%左右,有的甚至已在外地安家落户。如平安镇金星村一些党员在韩国打工已5、6年,打工地点基本固定。由于农村流动党员具有队伍逐步扩大、流动范围广、流动时间长、居住地分散等特点,给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造成了极大困难。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基本上是通过电话、书信、向流入地发函、返乡教育等形式,不定期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情况,管理比较松散。其中,以电话联系的占66.9%,以书信联系的占12%,从外地回来后联系的占11.3%,能主动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或党组织能够联系上的占90.2%,绝大多数流动党员能够自己主动交纳或通过亲友按时交纳党费。但对有些长年在外失去联系的流动党员,党组织处于失管、失控状态,一年以上联系一次或失去联系的流动党员占58 %。

二、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

目前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四难”。

一是去向难掌握。有些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不辞而别,一走就是几年,他们不与党组织联系,党组织也就无从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情况。据统计,在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中,近半数在外出前未向党组织报告,有10%的党员没有与所在党支部保持联系。加之这些外出党员的流动性比较强,不确定因素比较多,有的无固定地点且居无定所,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二是管理难落实。一方面流动党员远离原居住地,即使返乡也是来去匆匆,无法参加原居住地党组织活动;另一方面大多数流入地党组织对外来流入党员不闻不问,有90%以上的流动党员不能参加流入地党组织活动,使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出现了盲区。据统计,在1192名流动党员中,能较好参加本支部活动的党员429名,占36%,不能参加支部活动的655名,占55%,能参加外地党组织活动的108名,占9%。

三是党费难及时足额收缴。大部分流动党员在春节返乡时一次性补交全年党费或外出前一次性提前交纳全年党费;有的委托家属代交党费,党组织因找不到本人也只好找其家属收缴党费;还有少数流动党员不愿交纳党费或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党组织无法收缴党费。据统计,在流动党员中,未按时交纳党费的占一半以上,由亲属代交党费的占40%左右,不交纳党费的占2.3%。同时,由于流动党员的真实收入很难掌握,党费收取标准也很难确定,只能按原标准收取,产生党费收缴不足额问题。据了解,长期在外流动党员年均纯入最低的达到了3000元以上,有的可达几万元、十几万元,但由于无法了解流动党员的真实收入情况,只能按普通农民党员标准收取党费。

四是对“三不党员”难处理。党章规定,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支部大会应当决定把这样的党员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一些现实情况,基层党组织难以一除了之。其一,农村党员流动绝大多数是外出务工经商,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是有益的,是应当鼓励和支持的;其二,他们不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能做党所分配的工作,是由于流动距离比较远等客观原因造成的,并非党员的主观故意,他们中绝大多数能够通过邮寄或由亲属代交党费,有的还经常汇报思想,只是不够及时而已。其三,当前农村流动党员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简单地对“三不党员”一律除名,不利于农村党员队伍的稳定。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受到很大的消极影响。

一是造成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由于农村有活动能力的年轻党员和优秀青年的纷纷外出,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农村党员年龄结构老化,后备力量不足。这种情况在朝族村尤为明显。舒郊乡宏光村人口总数为435人,党员27名,在韩国打工的有114人,其中党员12名,在国内打工的党员2名,外出打工党员占全村党员总数的51.5%。在家的13名党员大多是老弱病残,其中40岁以下3人、50岁以下6人、50岁以上4人,村党支部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支部,并且由于优秀青年的外出,造成了党员队伍的后备力量缺乏。这个村已有两年没有发展新党员。平安镇金星村总人口2548人,党员81名,全村400多人在国外打工,600多人在国内打工,其中,20名党员在国外打工,8名党员在国内打工。全村除9名村干部外,其他党员基本都是老弱病残。据统计,舒兰市农村35岁以下青年农民85%以上都在外打工,给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二是影响村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优秀年轻党员的大量外出,使村党组织班子成员的整体结构失衡,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受到削弱。个别村外出打工党员占全村党员总数的一半以上,村党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党员不能达到半数,不符合党的组织规定,无法进行表决。如金马镇团结村有党员25名,外出流动的有16名,只有9名老党员在家,党组织活动很难开展,党组织功能难以发挥。三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有所减弱。部分流动党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挣大钱”的心态比较严重,外出期间,对村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除客观上起到了带领群众闯市场,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的作用以外,其他方面的作用难以体现。通过调查,在农村流动党员中,能较好发挥作用的仅占17%左右。

三、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部分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不强。一些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

强,外出前不愿向党组织报告,外出后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怕受约束,把自己置于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之外。他们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所在地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两地党组织都无法掌握党员在流动地的政治思想动态及工作表现,不能进行跟踪管理教育,从而出现流动党员名义上没有离开组织,而实际上已经脱离党组织的混乱现象;部分流动党员对党员的责任义务存在模糊认识,认为只要按时交纳党费就算履行了义务,就应该保留其党员称号;还有流动党员的认为当党员限制多、好处少,有当不当无所谓的思想,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管理教育意识淡薄。

二是基层党组织对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畏难情绪。流出地党组织认为农村流动党员数量大、流动性强,又比较分散,管理难度大,管理太严还会引起流动党员不理解,导致对流动党员管理信心不足,劲头不大,消极等待上级出台更有效的管理办法。流入地党组织担心流动党员不稳定,不好管理,怕麻烦,怕影响自己的工作,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一般不太愿意接转组织关系,对流入党员情况不闻不问,很少组织他们参加组织生活。

三是基层党组织设置还不适应党员流动性增强的需要。农村流动党员绝大多数从业于个体私营企业,但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组织建设还不够健全,适应不了农村党员流动性增强的需要,长期在非公企业打工的农村流动党员,党组织关系无人接收,党的组织活动不能参加,权利、义务无法履行,作用不好发挥。流动到境外的党员更是如此。

四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当前基层党组织对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方式上还处在以流出地党组织管理为主,互不沟通情况,各自为战的状态。在管理措施上,主要还是采取电话、书信、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开具《党员证明信》等传统办法,没有从制度、机制上建立起指导全局、协调统一运作的管理办法,造成了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杂乱无章的混乱局面。

五是部分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原则性不强。有些村党组织负责人碍于情面,认为本人入党不容易,在外务工经商,不与组织保持联系,很多情况都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主观上对党是有感情的,并不想脱离党的队伍,如果予以除名在感情上过不去。因此,对流动党员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大胆管理,而是用感情代替了原则,从而造成了“三不”党员数量的增多。

四、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通过调研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我们就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指定专人负责流动党员的经常性联系和管理。有流动党员的各党支部都应确定专人负责与流动党员联系。做好流动党员外出前的思想教育工作,明确纪律要求。流动党员到达外出地后,必须及时向所在党支部和联系人提供联系电话号码和通讯地址。指定的联系人每季度至少同流动党员联系一次。联系的主要任务是: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向他们传达上级有关精神、党支部的活动安排及作出的决议,以及对他们的要求;通报支部工作情况;征求他们对党支部工作的意见、建议及对家乡建设的计策。

二是及时接转组织关系。党员外出时间6个月以上,从业的地点和单位比较固定,且从业地和单位建立起党组织的,原居住地党组织应将党员正式组织关系转入流入地方或流入单位的党组织,以利于外出党员参加其组织生活并交纳党费。与此同时,对流入本地的外地党员,各级党组织也应做好组织关系接转和对流入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

三是组建临时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流入地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一种有效办法。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隶属于原所在地党组织领导,并协助原所在地党组织教育管理流动党员。由于外出党员远离属地,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不能及时有效地接受原所在地党组织直接的指导和督促,所以各原所在地党组织要特别注意选配思想素质好、自律意识强、有一定威信和组织领导能力的党员作为临时党组织负责人,并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四是继续坚持好《流动党员活动证》管理制度。对未转移组织关系又没有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管理的流动党员,继续实行《流动党员活动证》管理。党员外出前,必须向党组织报告,对外出时间6个月以内,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外出后,应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外出所在地党组织,接受外出所在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外出党员返乡后,原党组织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对外出时间3个月以内的党员,开具《党员证明信》。对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和《党员证明信》的外来党员,流入地的党组织验证后,应按照就地就近、行业归口、便于管理的原则,将其编入有关党支部、党小组,同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并组织他们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篇6:乡流动党员工作情况报告

一、基本情况

乡辖区总面积26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0%,境内最高海拔3953米,最底海拔2200米,下辖四个村民委员会,45个村民小组,农户1840户,全乡人口7580人,社区共有党委1个(乡党委),7个党支部(村委会4个,机关3个),党员281人(村委会228人,机关53人)。

流动党员中,无流入党员;流出返乡党员3名。在持续的调查排摸中,我们发现乡的流动党员有三个特点:

1、分布散。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原因,大部分流动党员居所不固定,调换频繁,广泛的分布于辖区内外,集中教育管理难度大。从事工作上,有相对固定的岗位,也有长期变动的岗位,散见于各行各业。

2、人数较少。据统计,我乡只有初外出打工返乡的杨志祥、阿说阿叶、马文贵三名流动党员。

3、流动频率高。流动党员群体的流动频率较高,流动时间不确定,流动地点不确定,党组织对其进行有效跟踪管理难度较大。

二、主要做法

乡党委高度重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实行党支部书记负责制,要求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严格按照区委的统一部署,把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纳入本党建工作计划和目标管理考核之中,并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与村委会年终先进评比挂钩。鉴于我乡流动党员少而且均集中在农村的情况,明确了由乡党委进行面的指导,各村委会支部书记对本村委会内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个别包干指导教育的工作机制。利用“十一”、春节和其它节假日,抓住流动党员返乡的机会,对返乡党员进行教育。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出打工找工作难度增加,乡党委对返乡流动党员进行时事经济形势分析教育,鼓励他们根据本地实际现状和本地经济条件自己创业,自谋发展。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1、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来源:好范文 http:///)纪律性不强。个别流动党员“党员意识”逐渐淡漠,在回乡时不愿主动向流出地党组织报告,怕受约束,不愿暴露党员身份,忽视党组织生活,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

2、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很难落实。由于流动党员在外地从事的行业不同,返乡时间不统一,培训学习很难集中,另外,有个别流动党员,自我约束力不强,即使返乡,对支部组织的教育培训也不重视,找借口回避培训学习。

3、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很难发挥。部分流动党员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关心不够、支持不够,不能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有些党员外出期间求职与一般群众相同,有的求职本领甚至不如群众,党员不能用言行带动群众,先锋模范作用发挥难。

4、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还不够完善。我乡流动党员少,没有专门的单独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已经建立的党支部由于经费紧张,资金短缺,条件有限,不能完全按照要求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制度设施也不完善,导致个别流动党员脱离组织管理,我行我素,思想退化,不能做一个合格的党员。

5、教育培训工作的内容形式落后。外出返乡的流动党员走南闯北,接受新鲜事物多,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呈多元化趋势,教育需求多种多样。而目前对于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都是采用传统的集中教育管理的办法,教育内容比较单

一、教育手段比较陈旧,缺乏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

四、措施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意识。要进一步在全乡各党支部中提高认识,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督促各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任务,克服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无关紧要的错误认识,以及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畏难情绪。努力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寻求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的办法,树立流动党员是本地人才资源的思想意识,摒弃淡漠流动党员、视流动党员为包袱的观念,加强党员与党组织的联系,充分发挥好他们在外务工或回家带头致富的作用。要强化领导联系责任制。以党支部为单位明确一把手负责制,根据系统内流动党员的数量进行分工负责联系,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联系流动党员工作。负责联系的党员干部通过适当方式与党员所去单位、地

区的党组织联系,了解党员返乡后的思想、工作情况,及时向返乡党员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活动和工作部署。

(二)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变硬性管理为教育引导和耐心服务,多些人文关怀,少些硬性要求,主动为流动党员排忧解难,使流动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感受到党组织是自己的后盾,使其思想深处更加依赖党组织,需要党组织,靠

近党组织,从而增强流动党员自我管理的意识。一是完善登门走访制度。在外出党员回家期间,党组织要到党员家中走访,做一次认真谈话,交流思想,沟通情况,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提出要求、交待任务,把党的关怀和党的要求“走访”到流动党员心中,使流动党员铭记党员身份,牢记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时刻遵守党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党员作用。二是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后顾之忧。各党支部要把关心和解决流动党员家庭困难的事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要真正抓实落靠,为流动党员在外安心工作,解决后顾之忧。有联系流动党员任务的党员干部要主动负起责任来,主动了解外出党员的工作及其家庭生活情况,协调党组织帮助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困难,使流动党员感受到“党员之家”的温暖。三是为流动党员致富提供信息服务。针对流动党员的各自情况,各级党组织要将流动党员反馈的信息和党组织自身掌握的信息进行综合汇总,及时了解流动党员想了解什么,有什么需求,然后认真研究,寻找解决的办法,要为他们找一些致富信息,找到流动党员需求的兴奋点,使他们更加愿意与党组织沟通联系,以期望得到更好地发展。

篇7:洪江市流动党员管理情况汇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市的流动党员近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人才流动带来的党员频繁流动给我市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我们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创新工作措施,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流动党员管理现状

我市各级党组织十分重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开拓思路,扎实进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一是登记备案制度。基层党组织设立《流出党员登记薄》、《流入党员登记薄》,对流动党员逐一登记造册,做到流入流出时间清楚、去向住址清楚、联系方式清楚、发挥作用情况清楚。二是定期报告制度。流动党员在外出期间,定期或不定期向所在地党组织汇报思想、学习、工作以及参加流入地党组织活动等情况。基层党组织每月向市委组织部报告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情况,并及时调整流动党员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三是专用电话受理制度。明确“12371”为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开通以来,我们安排专人及时受理各类流动党员相关咨询,确保与流

动党员联络畅通。四是流动党员接收制度。认真做好流动党员的接收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和就近管理制度,对流入到我市的党员将组织关系转入到其居住地或工作单位所在党组织,及时将党员档案转入关系所在党组织,按时收缴党费。六是定期联系制度。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卡,指派专人负责,经常与外出流动党员所在组织生活党支部联系,情况,掌握信息,并以印发《致流动党员的一封信》等形式,将支部有关工作情况和要求转告外出流动党员。七是流动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坚持“三会一课”等制度,村(社区)党支部定期邀请居住在本地的外来流动党员上党课、观看电教片,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引导流出党员通过红星视频进行学习,鼓励他们在本地做贡献,为家乡谋发展。

虽然市委高度重视流动党员工作,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作中党员的流动,给基层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如,流动去向难掌握、组织生活难开展、管理制度难到位等问题。下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工作举措,狠抓工作落实,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二、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理顺组织关系,构建教育管理网络。一是强化责任。各级党组织必须增强意识,将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党建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来抓,建立健全党委负责、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目标责任制,并将责任制落实到各级党组织及其负责人身上。二是实行流入地与流出地双管制。弄清流动党员的地址、从事的工种及近段心理、思想状况,积极与党员流入地取得联系,搞好党员流入地与流出地的双方衔接,实行双方协作管理。三是因地制宜建立党组织。依托外来人口聚居地和行业类型建立党组织。在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沿海农民工集中的地区建立临时党组织,做到党员走到哪里,党组织管理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二、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流动党员行为。流动党员流动性强、流向复杂,应进一步规范流动党员的行为,实施流动党员监管机制。一是报告登记制度。党员流进流出,均要报告登记,进行分类,党员外出前写出报告,注明拟外出的时间、地点、从事行业以及联系办法,党支部及时对外出党员的情况进行登记。二是定期汇报制度。要求流动党员在外每年至少向支部以书面形式汇报自己的工作(生产、经营)、思想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两次,汇报材料存入本人档案。三是分工联系制度。党员原单位(流出地)党支部委员每人分工联系2-4名流动党员,负责流动党员的教育,定期向他们寄发教育资料,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家中的实际困难。流入地党组织不仅要主动接纳,而且要明确专人进行联系,并及时与流动党员走访谈心,为其排忧解难。

篇8:如何更好地管理企业流动党员

随着改革开放的更深入发展, 我国的党员数量不断增加, 党员队伍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流动党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党员群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户籍管理政策更加开放, 就业政策也更加灵活, 流动党员的数量进一步增加, 给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加强企业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 让流动党员在流动过程中也能及时的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更好的接受党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更好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 管理企业流动党员的必要性

1.1 流动党员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目前,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聘用一些流动性党员, 并且建立了较为有效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如果想了解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 需要首先了解一下中国共产党员, 中国共产党是工农阶级的代表, 代表着人民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员的义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他们在享有中国共产党员的权利, 同时也需要履行共产党员的义务。而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使用党员原因在于共产党员自身的精神和意志, 同时还因为共产党员了解更多的国家政策, 企业要想顺利地发展, 关键就在于是否顺应了国家的相关政策, 也就是说流动党员在企业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是企业快速发展的一股强大的力量。

1.2 好的管理促进企业与流动党员的亲密性

流动党员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很明晰了, 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使用流动党员, 但大部分企业在流动党员的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企业了解了流动党员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但不能更好地管理, 所以说企业只懂得使用流动党员是不够的, 还需要有科学的管理机制。虽然对于企业流动党员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难点, 主要体现在企业党组织建设不够完善, 造成了流动党员管理不善, 同时很多企业还是不重视企业流动党员的管理, 这也是导致企业管理流动党员不到位的原因。但是流动党员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是肯定的, 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可以说好的管理促进企业与流动党员的亲密性[1]。

1.3 企业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多数企业在对流动党员更好的教育和管理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企业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认识程度不够, 教育和管理方面较欠缺。不少企业只注重企业生产上的管理, 严重忽略了对流动党员管理, 一些企业虽然意识到企业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但是基于流动党员档案情况复杂, 不便于管理, 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而且有些企业的流动党员管理受定员和定岗等因素的限制, 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

其次, 制约企业流动党员管理的另一个问题是企业的党组织建设不完善。由于企业内部的党组织建设不完善, 缺乏专人负责专项工作, 因此在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中存在很大的疏漏。由于对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接受不及时, 出现了大量的隐形党员。一方面原因是由于党组织关系的转接比较复杂, 流动党员没有按照相关程序及时转接组织关系, 另一方面原因是流动党员长时间不与党组织联系, 党员管理工作没有办法进行。

再次, 一些企业的流动党员管理办法不能有效的实施是影响企业流动党员管理的又一个因素。部分企业的流动党员管理意识比较薄弱, 管理方法还处于初探时期, 所制定的一些管理条例和管理办法的可操作性不强, 由于企业流动党员存在分散、多变和灵活的特征, 教育管理模式的调理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部分从事党务工作的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不能灵活变通, 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应付的态度对待流动党员管理工作, 管理方法老套、死板, 只讲究形式, 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

2 党员“流”出与党员返回

2.1 企业流动党员的去向

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 很多企业都会忽视流动党员的管理, 以至于让很多企业流动党员缺少了归属感, 在流动党员许多需求和归属感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 他们会慢慢地离开这个企业, 去寻求可以满足他们需求和归属感的企业或者其它单位, 这就造成企业流动党员的流失, 其实这是企业的巨大损失。

2.2 做好流动党员管理

做好企业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 目的是让党员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 积极参加企业的各类党建活动, 并更好的发挥在企业的经营中高层管理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 因此要建立健全企业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 建立党员专人管理的制度, 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的建设。而做好企业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就需要理顺企业流动党员管理体制;还需要建立企业流动党员专人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同时还要建立企业流动党员活动场所保障制度。另外, 还需要不断地采用新兴的、有效的、科学的党员管理措施。总之, 要做好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

2.3 让党员体会“家”的温暖

每一个流动党员都需要归属感, 所以企业在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时, 需要考虑到如何才能满足流动党员的归属感, 只有满足了流动党员的个人需求时, 企业才能留住流动党员, 党员除了肩负的责任大一些, 需要履行的义务多一些, 他们跟普通人民有着同样的生活需求, 同样也会因为得不到满足而不满, 企业的流动党员也会因为没有归属感以及得不到相应的福利而离开企业, 去寻求可以满足他们需求和给他们归属感的企业或者其它单位。因此, 如果企业想留住优秀的流动党员就一定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同时要给他们家的温暖, 让他们拥有足够的归属感[2]。

3 如何让群众路线在建章立制中起到最大作用

3.1 为人民服务

任何事情的实施都需要有相应制度来作为保障, 企业流动党员管理也一样, 要想做好企业流动党员管理就需要建章立制, 而建章立制也需要有强大的依靠, 群众路线就是流动党员制度建立和实施的很好的保障, 而为人民服务是群众路线最有代表性的, 所以要依靠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加强流动党员管理[3]。

3.2 走好群众路线, 系统建章立制

建立系统的企业流动党员管理体制就需要依靠群众路线, 在流动党员管理中一定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党员具有很强的使命感, 他们始终肩负着为人民服务的义务[3]。因此, 对于流动党员管理必须依靠群众路线, 这样才可以系统地建章立制, 最终才可以做好企业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

4 结语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时期, 劳动力的行业和地区之间的流动性越来越大, 伴随着党员流动性的不断加大, 流动党员数量的增加给企业流动党员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如何更好地让流动党员在学习和工作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是一个关键问题, 因此企业必须认识到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性,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确保党员很好的接受党组织的监督和教育, 时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做一名优秀员工的同时也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参考文献

[1]傅桃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3) :45-47.

[2]张德江.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设工作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J].党建研究, 2013 (4) :54-58.

上一篇:广告工作室创业计划书下一篇:雨花区社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