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质量管理的思考

2024-05-04

加强质量管理的思考(精选6篇)

篇1:加强质量管理的思考

加强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思考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发达国家的施工企业更多地进入我国的建筑市场,如何提高我们的实力与之竞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施工企业的质量更是与施工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而管理和技术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所以在新形势下,搞好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特别是加强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质量管理起源于美国,发展于日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质量管理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质量管理的第一阶段即从19到1940年的质量检查阶段也叫事后检查阶段开始,发展到从40年代到50年代的统计质量管理阶段,最后发展到第三阶段即从1961年到现在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它的每一次发展都意味着人类对质量管理的重视进一步提高。如今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树立全新的科学质量观,即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那么如何加强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呢?我认为应有以下几种具体做法:

一、以质量管理为中心,大力开展工程创优活动

1、强化质量教育,增强职工质量意识。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是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施工企业要始终坚持“振兴质量、以人为本、提高质量、教育先行”的方针,把质量教育摆在突出位置,

充分利用报纸、标语等媒介对职工进行质量教育,使全体职工增强质量第一意识、质量取胜意识、质量从严意识、质量自控意识、质量责任意识、质量标准意识、用户满意为最终目标意识。

2、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推动质量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所谓质量保证体系就是指企业为保证工程产品质量,运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把企业所有的质量管理职能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职有责有权、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形成由线到面,由一面到多面、环环相扣、连结紧密的有机整体。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是按科学程序运行,基本方式是PDCA循环。其中P为plan(计划)、D为do(实施)、C为check(检查)、A为action(处理)。现在,我国普遍采用的是ISO质量保证体系。自从ISO9000族标准引入我国以来,便以其旺盛的市场生命力,迅速在我国企业中生根发芽,为我国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面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国内竞争,他已提升到全球化的新高度。企业意识到质量认证是提高质量管理、增加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于是ISO认证在我国进入高潮。ISO认证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国认证工作,保证机构工作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目前,我国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已取得长足发展,认可制度已经确立,全社会特别是施工企业对质量认证的认识迅速提高,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认证机构和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认证队伍已经形成。当前ISO9000族贯标取证活动已在建筑行业普遍开展。为此,建设部成立了专门机构,出台了相关的方案和措施,对该项工作实施监督和指导。几年来,获证企业逐渐增多,企业贯标力度进一步加大,管理水平有了提高,市场竞争实力也有所增强。

篇2:加强质量管理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0-03-11信息来源:如东县地税局作者:潘永东

信息管税作为我国税收领域内近期出现的热点话题,进入决策者视线并在今年明晰为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的思路后,会不断在实践中把一些前所未有的重要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今年全省地税大集中系统的成功上线,可谓契合了这一变革性发展时期。如何依托这一平台,推进信息管税,是需要进一步深思和探究的大课题。本文以信息管税的核心——信息采集和利用为切入,对加强大集中下数据质量管理作一些思考和剖析。

观点一:提高对数据质量重要性认识的基础是对数据质量基本属性的认识。

数据是有效开展税收信息化管理和辅助决策分析的依据,是实现税收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其质量和时效性已经越来越受到高度关注。我们对数据建设和应用进行了重点投入,目的就是能够拥有丰富、准确、及时、有效的数据资源,占据现代税收信息化管理中的优势地位。数据就是资产的理念已被普遍认识,但要从基本上提高对数据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并潜化为工作方式和习惯,就必须立足于对数据及其质量本质的解析,从而推动实践,把握进程。

思考:大集中环境下数据的属性有哪些?如何去监控这些要素达到提高数据质量的目的?

数据作为税收信息化应用的主体,它具有多重属性,其基本质量特性主要包括适用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等五个方面,要对数据质量进行较好地控制,就必须对数据的五个基本质量特性进行很好了解,从而在各个方面采取措施,杜绝数据质量问题的出现,使数据监控工作能够真正达到控制数据质量的目的。

1.数据的适用性。在税收业务开展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各类税收数据,这些数据有税收动态信息等反应不断变化的数量型数据,也有相应税收静态信息等相对稳定的属性信息。这些数据有的是为税收管理和决策服务的,有的则是满足各级管理和分析的需求,这就从客观上造成数据的多样化,同时也是为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操作人员服务的。不同的数据具有不同的使用范围,每个数据的正确性都要求它是进入正确的专业应用,换句话说:无论多么准确、及时的数据,如果不具有适用性,它就不能产生任何效益,甚至操作人员使用之后会造成损失。

2.数据的准确性。数据的准确性一般是说数据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的符合情况,但在税务登记的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录入处理过程中,数据的准确性往往变成是指所采集入库的数据值与实际应采集记录的正确值之间的差异。在数据监控和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准确性越好的数据,其误差应该越小。影响数据准确性的因素很多,数据误差在数据采集、审核、录入、传输和处理等的各个环节都可能产生。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分析影响数据准确性的因素,同时有效控制不同类型数据的合理变化范围,将数据误差控制在尽可能理想的范围内,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3.数据的及时性。在税务部门日常数据的管理中,往往要求能够更快、更准地收集到所需的数据。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时间就是金钱”的说法。把这些要求应用到数据上,那就是说数据也必须要有及时性。比如对于地税部门某个分局数据,如果有一条线的税款征收发生滞后,导致税收统计不实了,但在税收数据上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获得有效税款征收信息,那么拿在手里的征收数据就没有任何及时性,也是毫无意义的。一个好的应用系统在使用数据时不仅要求数据的适用性还必须考虑数据的及时性,应用系统引入税收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把大量复杂、繁重的重复计算、统计、分类工作交由计算机处理并迅速得出准确结果。如果数据不及时,那么应用系统的处理结果就可能违背了程序设计和使用者的初衷,不仅无法提高工作效率,还可能由于数据滞后而影响税款征收的正常化。因此根据数据应用

需求及时采集数据,按照操作人员要求及时发布数据,是保证数据及时性的重要一环。

4.数据的完整性。数据的完整性相对于准确性和及时性来说并不显得那么重要,但其实它引起的问题并不比前两者轻松。数据的完整性就是我们日常所说“数据齐、全、准”当中的“全”。在数据采集过程中,要把所需信息全部采集完整,比如税务登记,如果只记录一组数字 “***871”,谁也不知道这组数字是什么东西,也就是说这组数字采集得不全。如果记录成“张三身份证号为 ***871”,那么这组数据就完整了,对税务登记的管理和分析才有意义。从这里可以看出,数据的完整性一点也不亚于准确性的重要程度,在数据表格、数据库充分应用的情况,对数字的规范化填写要求越来越完善,单独强调数据完整性的情况会越来越少。

5.数据的有效性。在解决好数据适用性、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的情况,需要考虑数据的有效性。对于一个及时采集获得,准确、及时、完整的数据,还需要考虑这个数据使用的时间和对象。一堆过期的数据无异于废品或垃圾,是不产生价值的,因此在使用数据时,要考虑它是否有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3年前采集了某个企业的按月征收的税款统计数据,记录了当月各种税款的征收数,而该企业现在已经注销了,那么我们拿着这一些数据来分析、管理这户企业,还有效没有呢?这是显而易见的,这很好地说明了数据的有效性问题。

当然,数据除拥有以上的质量特性之外,还具有可取得性、可衔接性、可解释性、客观性、专业性、可比性等属性特性,这些属性特性对于数据的质量控制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在重点监控五个基本质量特性外,也要关注这些属性特征,尤其是在加工和利用中通过技术手段来规范这类属性,达到提高数据质量的目标。

结论:数据是否可信、可用,这是税务部门关心数据的两个层面。是否可信是指数据在适用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方面,是否满足应用要求;是否可用是指数据的格式、内容等能否被操作人员读取和使用,能不能很方便地进行深入处理和分析。以上两个层面中,可信就是数据的基本质量问题,需要通过采取管理手段、技术手段等各方面的努力来解决;可用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主要通过技术手段使数据规范化、格式化。

观点二:坚持数据质量可控的前提下,对目前大集中运行中存在的数据质量问题要理性对待、科学解决、持续改进

随着大集中系统的成功运行,全省地税系统税收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又一历史性跨越,税收业务流程的处理愈加便捷,涉税数据的管理更加规范,数据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也对数据的准确性、操作的熟练性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自新系统运行以来,各层面尤其是基层总体感觉运行流畅、业务全面、满足需求,较原系统而言更合理化、人性化,但由于地区差异、管理模式差异,流程传递的差异,个别方面还存在个别矛盾有待化解。而数据质量作为影响整个流程的起始环节,其问题尤其使大家敏感和关注。

思考:目前大集中环境下,在数据质量方面的问题和难点主要有哪些?解决的路径如何去选择?

目前,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科学、规范、完整的数据质量标准。有些情况下对录入数据的格式或来源没有统一明确的要求,缺少统一、规范的审核程序和标准,在录入后就成为问题数据,或在数据加工、利用过程中形成垃圾数据。

2.数据采集手段相对单一,不能全面采集纳税人数据。目前,地税部门大多依靠纳税人自行申报来实施管理行为,信息来源面窄,获取信息的手段落后,致使数据质量受到影响。数据采集不全的问题比较突出,多侧重于对纳税人静态信息的收集,而对动态数据的采集不够全面,不能真实掌握纳税人的实际经营状况。

3.数据信息共享程度差。一方面表现为系统内部各软件间数据定义没有统一标准,数据

关联性差,信息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由于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国税、地税、工商、银行等部门之间信息化建设程度各不相同,不能有效利用社会信息资源。

4.缺乏系统的数据质量管理机制。如大集中系统操作人员无后台权限,查询不便、修改不便,导致数据纠错机制运转不畅;没有统一规范的数据质量标准,导致对数据审核、监督和考核机制缺失等等。

5.人员操作水平制约数据质量的提升。一方面,基层分局存在老龄化、信息化基础薄弱的现象。个别分局35岁以下的不到20%,40岁以下的不到 30%,部分老同志很多是军转干部出身,尽管系统上线前期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岗前培训,而且从主观上这部分同志也希望能够全面掌握,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导致操作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有所欠缺。也有极个别现象同志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待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缺少工作耐心,致使错误数据屡屡出现。另一方面,办税人员对网上申报等系统的掌握程度不一,以及诚信纳税的意识不同,也影响到了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结合目前工作实际,提出以下解决思路。

1.建立数据质量管理标准。有了统一的数据标准后,数据录入采集、加工处理等诸过程都将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数据混乱出错的情况将大为减少。需要整理发布的基础性数据标准包括业务元数据的标准和相关代码的标准。

业务元数据是关于业务数据的数据,即对业务数据或信息进行描述的数据。发布业务元数据的标准就是提供一个统一的业务数据项定义和描述方法,对数据元素名称、数据元素定义、数据来源、源数据载体、数据类型、逻辑一致性、采集主体、采集频率、更新等级、业务类别等方面作详细说明。例如定义业务元数据 “纳税人名称”的标准:

元数据名称

纳税人名称

描述

纳税人(企业)税务登记证上的正式名称

数据来源(输入)

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申请时,由税务机关根据税务登记申请审批表录入

数据用途(输出)

查询的输入参数,可以模糊查询;打印税务登记证正副本,各类查询的输出结果 数据格式

长度大于或等于4个字符的字符串

代码的标准就是提出相关代码规范化的取值范围。可分为三类处理。一类是已有国家级标准的,采用国家标准代码,如国标行业代码;另一类是暂时还没有国家标准的,但是国税总局或其他部委已制定标准的,依据总局标准或参考其他部委标准;第三类,是需要自己制定标准,在本市(本单位)范围内使用,将来会被更高级标准取代。比如收入归属代码、税金状态代码等。

2.完善数据质量管理机制。为了保证业务数据准确、及时、完整一致,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和岗位负责业务数据质量的监督管理。当前,各级要在建立健全税源管理中心的机制、职能的过程中,专门设置数据质量管理岗,或将数据管理的职能详细明确到相关岗位,牵头负责税收业务数据的质量管理,使得业务数据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化、常规化。如征管部门负责统筹税收业务数据质量管理工作,制定有关制度和办法,业务数据加工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按照规定进行技术岗位数据变更,并对系统税收业务数据质量情况进行考核;信息部门负责系统数据资源的安全传输和存储;各业务部门根据各自业务管理权限,负责对应范围内的税收业务数据质量管理,参与相关制度办法、数据审计规则和问题数据处理方案的制定;各基层单位所负责本部门业务范围内税收业务数据质量管理;各岗位人员对自身采集录入的业务数据质量负责;对其他岗位采集录入的,且属于本岗位管辖范围的数据质量负责。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应相应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确保落实过程中的可操作性。

3.提供数据质量管理工具。数据质量管理工具针对数据流中的特点,主要体现三个特点:前堵、中控、后审。

前堵——阻拦错误数据于进系统之前。在数据录入环节、纳税人涉税数据导入环节、部门间信息交换环节,设置相应的逻辑规则,自动排查错误数据,提高原始数据的准确度。建立征收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征收人员的相互交流,及时交流、解决征收大厅录入、开票、操作等问题,将可能的错误录入解决在数据进入系统之前。启动纳税人“权益平台”建设,依托纳税人客户端平台,形成点对点、点对面信息交流渠道,实现资料报送电子化、信息传递双向化、征纳互动制度化。

中控——通过数据审计及时校验、修正数据。开发检测软件、预警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后的自动审核,及时发现各类异常数据,分层面推送至相关人员进行纠正。数据审计是组织开展数据质量评估,保障业务数据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的重要手段。可以运用人工审计和软件审计两种方式。人工审计即运用随机抽样方法,从总体中选择一定容量的样本数据进行审计,重点审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主要方式是通过实地检查,调阅资料,手工对各类录入信息系统的电子数据与纸质资料内容进行对比核实。软件审计即利用专门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审核校验,重点审查数据的时效性、一致性、完整性及相容性。

后审——检测错误数据于日常维护之后。实施日常检查和稽查的核查、抽查。检查核查的范围是综合股到户日常检查的纳税人,稽查抽查的范围是稽查局到户检查的纳税人和县局确定的专项抽查对象,核查、抽查的内容为登记类、税源类、管理类三类信息。建立质量通报制度。利用辅助查询软件的检测功能,定期发布数据质量通报,将检测的异常数据下发基层核实维护,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4.完善大集中系统自身功能。一是加强系统间对接,减少重复劳动。大集中系统本身具备一定的处理功能,但是却使用单独系统处理个别业务或机外流转的现象依然存在,带来了一些重复劳动,最典型的是企业所得税的年度汇缴申报与货物运输业的管理。二是拓宽回流数据分析途径,实时反馈重点指标。在强调基础信息、数据的登记上报的同时,要关注上传数据的回流、统计、分析,以便更好地实施税源监控。如在查询分析上,需要更强大的组合查询功能,便于根据各种需要批量或单一实时分析,特别是按不同对象对收入进度进行的查询。三是完善系统内在设计不足。再好的系统与实际情况脱节的现象是必然的,百密难免一疏。后大集中时代,应对各种特殊情况已成为当务之急,对于诸如市内工程项目开票需更改账户划缴,项目开票退税需返回施工方管理员审核等问题应及时解决。四是结合系统整合流程文书,同步统一管理要求。根据大集中设定的相关流程、相关文书,对原有的所有管理办法、涉税文书都需要进行重新审视,对不符合新系统流转的管理办法需要进一步修改、制定。譬如对双定户的管理等,如此类推,不一而足。

5.提升操作人员数据应用水平。在培训模式上,建议根据岗位需要,分批分岗位培训,集中整理特殊环节、特殊业务处理的注意事项,尽快下发系统操作的帮助文档。实际应用中其实并不需要太多懂得全流程的通才,更需要熟悉自己岗位所涉及模块的专才,只要每个岗位都能熟练操作,那整个系统才能发挥应有作用。

结论:数据质量问题不外乎两方面原因,管理上(人)的因素和技术上的因素,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数据质量管理机制,从组织、制度、技术等层面保障对数据的有效监控,是破解如何保证数据质量难题的关键。

观点三:提高数据管理水平的过程中质量和效率的冲突、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冲突是必然的,但也是可以化解的信息化在人的意识中往往意味着速度、效率,当信息化在税收征管中全面应用、快速推

进后,手工作业已基本被电子化所取代,由此带来的工作提速是毋庸置疑的。这理应会带来工作量的减轻与征纳的便捷,而易于被征纳双方所接纳。但事实往往会与理论产生偏差,在推进信息管税的过程中,特别是初期,数据质量的提高必然要付出效率的牺牲,也必然会有来自纳税人的阻力,但提高数据质量或者说推进信息管税的根本目的决定了这种冲突是可以化解的。

思考:如何辩证地分析这些冲突的产生?

首先,数据质量的提升在短期内是以工作量的增加为代价的。数据是信息管税的关键。从实际情况看,涉税数据信息的采集与利用一直是我国税收工作的 “软肋”,信息数量少、质量低、利用差,最为重要的是与纳税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对纳税人所知晓、掌握的情况严重缺乏,这也是我们信息化运用多年而利用层次一直受限的主要屏障。现实背景下,信息是税收征管的核心,但数据采集、整理、利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长期必须以短期为基础,大量涉税信息的采集,不可避免的将集中在某一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短期内增加征纳税双方负担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其次,数据质量的提升一定程序上也取决于纳税人对税收征管的认识。从长远看,数据管理水平的提高将为纳税人提供公平、公开、公正的税收征管环境。但按照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原则,作为具体的纳税人而言,依法纳税与维护个体利益本身是个两难取舍,征管实践中,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就是要解决纳税不实问题,促使纳税人依照法律规定及时足额的缴纳税款。从纳税人角度衡量,信息管税的制度安排本身就是对其利益的一种更深度“侵害”和“侵犯”,在这种情况下,纳税人对提供真实的数据信息往往会产生一种不自觉的抵触,必然会影响原始数据质量。

篇3:加强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的思考

一、加强公路工程质量管理要把质量控制作为监理重点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和灵魂, 质量监理也是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循环过程。监理工程师应对公路工程的技术规范和规程以及合同文件熟练掌握, 融会贯通。严格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 在原材料、施工工艺和施工过程中, 进行全面的监控和管理, 增强工作者的责任心和主动性。工程管理者要根据工程项目做出明确分工, 通过对每道工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避免因工作混乱、职责不清而影响工作效率。

(一) 严格执行工程质量责任制。

即在建项目的项目经理、总工、质检负责人、工程主管技术人员、高监、副高监、监理工程师都应签订质量责任书, 建立起严格的质量责任制, 并在施工现场悬挂工程警示牌, 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为保证工程质量, 要加强对工程的定期、不定期检查, 每月对施工及监理单位的桥涵、路基、试验、内业、合同等进行检查和重点抽查。对项目实行每月考核。举办工程项目管理、监理计量支付等各种技能培训班, 进一步规范工程质量, 确保工程质量整体上档次、上水平、上台阶。

(二) 严格控制原材料进场质量。

原材料是影响公路工程质量的根本所在, 因此, 要加强对所用原材料的检验和检测。原材料进场前和进场后要不间断地进行抽样和检测, 一旦发现不合格, 就要拒其进场或使用, 将影响质量的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工程质量控制须全程监理。全程监理就是对工程质量实施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二、在现场施工中对工程质量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在经济社会, 质量管理理所当然地要和经济挂钩, 但这只是一种手段, 而不是真正的目的,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千万不能本末倒置。质量管理措施要有可操作性, 过高过低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现在指挥部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部对施工队都有了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状, 光有这些大目标还不够, 还要具体细化, 并确定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质量管理小目标。

三、明确工程质量管理与进度、效益的辩证关系

在效率第一的时代, 很多施工单位往往过度重视速度和效率, 而忽视了质量。他们常常认为只要强调工程质量, 过程的进度和综合效益就会大大受影响。其实, 注重质量和注重进度、效益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矛盾结合体。要看到, 如果工程质量搞不上去, 还需要返工, 工程款的结算也很可能受影响, 所以相对来说综合效益是能保证的, 也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 提高了经济效益。

四、工地试验室是现场施工中工程质量管理的前哨

施工单位往往对工地试验室不加重视, 试验室的房屋简陋, 试验仪器残缺不全, 完全不能适应高速公路建设的需要。工地试验室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企业自检的一个重要部门。试验室一定要按标准建设, 装备齐全。并且试验人员的素质要高, 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的认真精神。才能真正确保工程的质量。

五、现场施工要密切关注设计质量

目前, 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强烈要求提高设计质量。设计质量的优劣与施工质量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很多工程的施工由于设计文件中地质资料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相吻合, 致使某些桩基础的桩长与设计桩长不相同, 原定工期内可施工完的项目, 结果延长两个月才最终结束。这不仅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 影响了施工进度, 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六、加强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

试验检测是进行公路工程质量检测的一种有效手段。这项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某个产品或工程项目的检测, 以便根据其检测的结果来判断工程质量或产品质量是否符合现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道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也是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公路工程质量控制评定验收的一个主要环节。一个产品或一项工程质量的好坏必须依靠试验检测这种手段得以实现。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通过试验检测, 能充分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 便于就地取材。

譬如建设地点的砂石、填料等等, 可借助试验检测这种有效手段, 以确定上述材料是否满足施工技术规定的要求。便于就地取材, 降低工程造价。

(二) 通过试验检测, 有利于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及时有效地对某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试验检测, 以鉴别起可行性、适用性、有效性、先进性, 从而为工程施工积累经验教训。这对于推动施工技术进步, 提高工程进度, 质量等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 通过必要的试验检测, 可地评定路用各种原材料及其成品、半成品材料的质量好坏。

有了这套有效科学的测试手段, 对于任何一种材料均可通过对其规定性能的相关检验, 从而评定其产品是否合格。这对于合理地应用材料, 提高工程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四) 通过试验检测能合理的控制并科学的评价施工质量。

一项工程质量的好坏, 包括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竣工后的评定验收。试验检测无疑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和手段。

综上所述, 可见试验检测对于提高工程质量, 加快工程进度, 降低造价, 推动施工技术进步, 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加强试验检测工作, 势在必行, 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七、结语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 工程质量将会逐步走上系统法、法制化的轨道, 施工人员和质保人员的素质将会有很大提高。我们作为一个建设前线的工作者, 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搞好现场施工质量管理, 预防质量事故的发生, 减少国家集体的损失。只有拥有先进的技术, 人才和配套的施工设备作为实施的保障, 才能提高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 提高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温希伟, 黄喜冬, 祝国林.浅析公路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9

[2].蒋德光.跨海大桥工程施工安全管理[J].现代职业安全, 2009

篇4:加强桥梁工程质量管理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桥梁施工管理;工程质量控制

一、加强桥梁施工管理力度的重要性

公路桥梁建筑的施工属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它不仅和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和我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步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桥梁施工的整体质量及管理工作的好坏对于桥梁日后能否发挥正常的使用功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公路桥梁的建设过程中,施工环境是最主要的环境,所以,进行该环节的工作时,必须要协调好各段管理工作的质量,并保证其能够默契配合,这样才可以在保证公路桥梁工程整体质量的基础上取得一定程度的突破。质量控制工作是桥梁施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必须协调和把握好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投资目标三者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使施工质量满足有关规定,高效的完成业主所规定的工程项目目标。综合以上论述,在开展桥梁工程管理工作时必须给予施工工作足够的重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有保障,必须严格的进行桥梁施工管理工作,只有控制好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才能保证其有较好的使用性能。

二、目前我国桥梁施工管理工作和质量问题

现今我国的交通运输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步着,这也使得其对道路桥梁工程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可是在实际进行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工作时,仍不可避免的频频出现各种质量问题,其中主要有下列几点:

1.桥梁的施工技术和相关设备没有随着施工难度的增加而提高

我国的道路桥梁施工技术水平在持续的提高,同时也在施工期间加入了更多的创新型设计,这无疑使得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有了更高的难度。进行桥梁施工工作时并不是仅仅完成现场施工工作就行了,还要高质量的完成桥梁的设计、施工和施工管理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建筑企业在进行设计、施工管理工作时已经在积极的进行创新。可是桥梁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设备等方面却未得到预期的效果和提高。尤其和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后发现,现今我国在桥梁施工技术的创新方面、桥梁设计理念的创新及设备的更新换代方面与其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2.桥梁实际使用质量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

桥梁的使用质量是由多方面决定的,桥梁的设计、施工质量、材料的质量以及日后的检查和维修工作灯。目前我国桥梁的实际使用质量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大多是因为出现了裂缝或病害。桥梁病害和裂缝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桥梁的使用质量,间接地限制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3.工作人员工作素质偏低

许多的建筑企业都有着施工工作者流动性大的特点,这便使得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及自身素质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进行桥梁工程的施工期间,往往会出现不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施工、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的现象,这使得施工管理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

三、如何加强桥梁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

如果我国的桥梁工程施工质量和管理工作的水平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无疑会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可以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加有保障。下文论述中作者所举的这个例子,便很好的阐述了桥梁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提高方法:

1.某桥中心桩号为K10+271,桥面宽为19.8m的混凝土斜交桥梁。该桥的上部结构是采用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简支T梁,由9片T梁组成的,每一片T梁翼板的宽度是2.20m,厚度为0.15m,高度为1.10m,采用C30混凝土。

细致的分析上述桥梁检查数据不难发现,这个桥梁的大多数T梁及两侧的桥台台背都是处于顶死状态的,这便使得梁端的混凝土发生了大区域的破损和钢筋外漏甚至是腐蚀情况。可以发现,大多数的T梁病害都属于混凝土破损或是漏筋,且这种情况都是大范围出现的。另外,在较大的车辆荷载下,因转动限制而出现的斜向剪力也会使梁体的端部产生大范围的毁坏、脱落,严重者还可能出现漏筋情况。

(1)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施工

施工单位开展施工时必须以相关的施工技术标准为依据,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构件的高质量,并在众多的建筑材料和构件中选择最优质的,还要科学的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可以适量的加入减水剂或防水剂等效果较好的添加剂。还能够在混凝土的构件中加入预埋件,并结合施工实际来实时的调整施工方式,严格进行施工管理工作,保证工程的高质量,这样才能使桥梁工程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2)严格预防病害情况的出现

对于上面提到的岭前桥工程,笔者提出了几点有建设性的维修意见:对桥梁的每个T梁的梁端开展切割或隔缝工作,还要对梁端底部的破损区域开展修补及加固工作;开展病害的维修工作时,还要在桥面重新设置伸缩缝,还应再次修筑桥面两边的人行道栏杆;此外,若桥梁的支座发生了较严重的形变,还要进行支座的更换工作。如果桥梁出现了病害等恶劣状况,则会使桥梁的使用质量变差。所以,施工企业一定要在事先做好预防工作,针对桥梁的设计方案进行多次和讨论和检查,并在施工过程中完全依据相关规范开展工作,将桥梁病害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2.某桥中心桩号为K324+790,桥面宽18m,跨径组合为1X18m。埔头岭桥的上部结构为空心板,下部结构则采用了重力式桥台。

认真检查这些数据后得出,桥面的中轴线区域,钢筋混凝土所铺成的桥面板上产生了一个区域大概为2立方米的塌陷,且对应区域的板梁也产生了断裂及塌陷等情况,但是左、右两侧的梁板间并未设置湿接缝或者是其他作用较强的横向连接。板梁对应桥面的穿孔区域也是产生了板梁断裂或穿孔等情况,许多的纵向主筋也已经折断或是外漏。

(1)加强对于施工环境温度的控制,预防裂缝的出现

配置混凝土时,可以适当地在混凝土中添加干硬性混凝土,降低水泥比重,通过这一措施减少在混凝土中的水分,以免外界环境或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而导致裂缝的出现。对于天气突然变冷或寒冬时节进行施工时,要及时采用保温措施,并选择合适的拆模时间,也可有效地防止桥梁裂缝的出现。

3.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

建筑单位一定要定期的组织工作人员的培训及教育工作,还要在这项工作完成后实行考核,其主要目的是让建筑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质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另外,领导者还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这样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并根据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安排工作内容,做到人尽其才,尽量每个员工的潜力发挥到极致,这样也有助于企业实现长远发展。

4.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为避免产生安全事故,施工企业必须科学的安排工作者的作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最好采用轮班工作的方式,这样既能保证工期又能保证工作者的休息时间。此外,施工单位还应定期安排有关的培训及讲座,提高员工在工作时的规范性及标准性。不规范作业率的降低,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也能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

四、结语

桥梁整体的工程质量和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高低及现场管理质量是有着直接关系的,所以一定要控制好施工的质量,这样才能使桥梁工程的整体质量有所提高。施工企业还要随时掌握施工期间的各种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来适当进行施工计划的变更,这样不仅能使施工时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更有保障,也可以使整体工程质量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5:如何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思考

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到施工、竣工验收等,都有一个质量管理问题。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也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因此,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的质量管理,是工程项目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工程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推行了20多年的时间,国家为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也相继出台了不少文件,在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实际情形却不容乐观,推行过程中形式主义严重,导致造桥桥塌、筑堤堤决、建房房倒、修路路陷等恶性事故频发。只有真正认识问题的严重性及其产生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贯彻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保证工程质量。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项目管理论坛

我国现行的工程质量管理大多是处于阶段性的管理模式,缺乏建设项目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我国规定,工程项目建设应严格依照以下四个阶段,即:计划任务书阶段、设计和工程准备阶段、施工和生产准备阶段以及竣工验收、交付使用阶段。而在这四个阶段中,各个阶段所开展的质量管理往往各自脱节,彼此毫无衔接,某些阶段的质量管理则干脆流于形式。

我国建筑市场管理仍然不规范,影响工程质量。招投标工作很大程度上还流于形式,招标的公正性得不到有效监督,工程大多私下交易,暗箱操作,缺乏公开公平竞争。一些建设单位无视法律、法规,不办理相关手续、随意压低价格、肢解工程、串标、私下发包规避招、投标,应委托监理的而不委托,未办理施工许可证就擅自开工;承包方出卖营业、资质证照、证章,层层转包;许多拥有虚假资质的施工企业和设备材料厂家并不具备应有素质和质量,只有靠人情或回扣来取得承包权,这些都从根本上影响了施工阶段的施工质量。一些国有施工企业挂靠施工队伍从事施工过程中,因机制不顺,缺乏制约手段,管理上较混乱,致使这些企业产生了许多工程质量、安全问题。如此种种不规范行为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为工程质量留下了不可逆转的隐患。

“外行领导内行”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建设项目前期决策失误。由于个别领导的个人能力缺陷或道德缺欠,往往会做出不符合经济规律的行政决策,最终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质量。例如前面所提及的正在追加大量投资进行扩建的高速公路就是一例。这种现象还普遍存在于那些短期难以见效的社会公益项目建设中,如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建设,江河堤坝建设等,个别领导人不懂工程,缺乏远见,盲目节约投资,或是为了在不长的任期内表政绩、谋私利而不顾公众长远利益,擅自更改专家意见,降低设计标准,后患无穷。项目管理者联盟文章

项目设计阶段的问题影响后续阶段的工作质量。一些工程没有勘察报告就进

行施工图设计;有的项目设计不做抗震验算,构造措施不符合抗震设计要求,结构尺寸错误,配筋量不做计算或滥估冒算;还有的项目不严格执行标准规范,尤其是没有很好地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甚至有的项目设计仍然采用淘汰的标准图和建筑产品等等。设计人员在没有必要的设计基础资料的情况下,拍脑袋设计或私下无证设计。转自项目管理者联盟

施工过程中质量责任制流于形式,现场人员质量意识淡薄。部分施工单位缺少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责任制没有很好地落实到实处。现场作业人员包括一些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淡薄,疏于质量管理。尤其我国现行建筑行业的一线施工人员大都来自于农村富余劳力,他们缺乏专业系统的施工训练,技术及操作水平低,在施工中不严格执行标准规范,尤其是没有很好地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提高质量管理的对策措施

3.1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理顺企业与项目的关系项目管理者联盟文章

项目管理实施以后,管理重心下移,企业管理与项目管理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理顺企业与项目的关系,成为推进项目管理的必要环节。实行项目管理,其目的是发挥项目短小精悍的优势,使企业从全面干预转向行使决策、监控、协调、指导、服务职能,保障项目经理顺利地行使其职权,保证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推进现场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

3.2 加强人员组织及内部管理

加强项目的内部管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是决定工程质量优劣的关键。加强项目管理首先是建立一个能打硬仗的领导班子,精诚团结,配合默契。加强项目管理,就是要坚持施权到位、管理到位、责任监督到位。其次是要求每个项目部在工程开工前要编制项目管理大纲,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包括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分包监控体系和经济约束体系,把工程项目质量落到实处。

3.3 加强材料的质量管理

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各种建筑材料、构配件、设备进行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对进场的各种建筑材料、构配件、设备等,都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和试验报告,必须经取样复检合格方准予使用;对混凝土、砂浆试块必须在监督下取样制作;对进场的各种设备,除必须有合格证、准用证和使用证明外,还应严格检查、认真安装调试,经试运行确认无问题后,方可投入使用。

3.4 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

工程项目的质量是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是达到质量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每道工序开工前,应对各工序的具体准备工作、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进行检查落实;严格工序交接检查和隐蔽工程检查验收,坚

持上道工序不经检查验收不准进行下道工序的原则;督促施工人员严格按计划要求或施工规范操作,对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坚决行使质量否决权。

3.5 推行科技进步,确保工程质量

施工质量管理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技术因素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体现在施工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技术进步的作用,最终体现在产品质量上。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在施工的全过程中,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以确保工程质量。

3.6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管理因素在质量控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工程项目应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责任。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控制,各分部、分项工程均要全面实施到位管理。在实施全过程管理中,首先要根据施工队伍的自身情况和工程的特点及质量通病,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再结合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攻关措施,明确实施内容、方法和效果。在实施质量计划和攻关措施中要加强质量检查,其结果要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对取得的经验要加以总结,并转化为今后保证质量的标准和制度,形成新的质保措施;对暴露出的问题,则要作为以后质量管理的预控目标。

结束语

篇6:关于加强背街小巷管理的思考

作者:邱祖凤

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安康中心城市九十年代以前修建的主干道只有大桥路、兴安路、解放路等道路,次干道有果园路、静宁路等道路。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新增了江北大道、滨江大道、文昌南路、黄沟路、金堂寺路等主干道,据统计,安康中心城市主次干道共有51条,支路及小巷道共有98条,涵盖35个社区。主次干道少,支路多的特点,决定了安康中心城区其实是以主次干道后面的支路、小街道、弄堂、居民社区等生活空间为主体的背街小巷构成。因此,加强背街小巷的管理,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背街小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巴山深处的安康城,素来以寸土寸金著称,居民建房时,留的路面非常有限,如老城办辖区的西井巷,仅只能容纳一辆摩托车和自行车通过。由于规划滞后,居民建房的随意性较大,造成房屋密度大、人口过于集中、绿地面积少,如新城办辖区的当铺巷,邻居之间的房屋无缝隙,近30米长的巷道没有一棵树,而且,由于邻里建房权属的原因,一间约60平方米的房子,几十年不能修建,至今已摇摇欲坠,极大地损害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2、配套设施跟不上城市的发展。随着我市城市化建设的强力推进,原来的镇村道路变成了城市道路,如党校新村路、怡园新村路等道路。由于这些道路建设标准普遍偏低,只能承载拖拉机行驶,现在却担负着城市交通支路的作用,特别是受到载重汽车的频繁碾压,路面破损十分严重。另一方面,镇村道路变成城市道路后,配套设施却没有相应跟上,大部分没有雨污分流,下水道不通畅或者根本没有下水道,没有或者缺少路灯等市政基础设施,如新城办所辖区的马家巷、江北办所辖区的晏台巷等,到了下雨季节,雨水排流不畅,不仅给市民出行带来不方便,而且也带来安全隐患。

3、房地产开发造成城市管网严重损坏。近几年,我市加大了老城改造力度,加快了老城改造步伐,但是在老城改造的同时,由于施工单位管理不善,高强度的开发,对原街巷里弄道路、排水设施造成严重破坏,使本已路况不好的背街小巷更是雪上加霜。如培新街社区,在兴安房地产开发公司建房时,在开挖过程中,将排污管道形成北高东低,致使大流污水排不出去,涌入一楼住户家中,老百姓怨声载道。

4、背街小巷基础条件较差。客观上说,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市政府下决心狠抓城市硬件建设,城市功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由于资金匮乏,市政管理部门只能把有限的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到城区主、次干道的建设与维修,而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背街小巷的支路。从道路完好率看,城区主、次干道的完好率明显得到提升,支路完好率明显下降。社区居委会资金、设备有限,很难保持小区以外道路的完好状况。有些背街小巷是在小区建设之前完工,在小区建设过程中,对这些背街小巷产生了很大破坏,如金川社区,这里人群活动频繁、居住密集,但道路破损严重,卫生状况较差,形成了城市的卫生死角。

5、管理人员严重缺失。社区属于自治管理范畴,管理人员工资大多数在600元左右,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双双低下的桎梏,使社区难以招聘到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也难以调动现有人员的积极性,其工作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

二、对背街小巷管理的建议

1、树立“小街巷大民生”意识。背街小巷管理与大社会管理相比是极其微观的管理,但它又是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细胞。提高市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等工作,在背街小巷都能产生显著的社会效应。因此,全社会都要从“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安康的高度,重视背街小巷的管理工作,让背街小巷的市民享受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2、建立背街小巷长效管理机制。要使背街小巷管理长期达到干净整洁、管理有序,必须建立 “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 的管理机制。一是进一步确立汉滨区政府在背街小巷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理顺市、区、街道和社区的管理体制,明确背街小巷管理的依据、工作标准、保障措施,特别是明确各自在背街小巷管理中的作用和职责,形成以市为核心、区为重点、街道为基础、社区配合的管理体制。二是按照“权随事转”、费随事走"的思路,积极探索建立由街道牵头实施、以辖区职能机构配合并由社区广泛参与的互动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管理中横向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协调和纵向不同隶属关系之间分权协调的突出问题。三是做好在建章立制上的责任落实工作。建立背街小巷管理工作领导责任制,量化、细化背街小巷管理工作目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并与干部政绩考核挂钩。将街道辖区的背街小巷细化为片、块,分级责任包干,实行定点定岗定人定责,确保不留空白、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四是资金保障机制,市、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背街小巷改造,同时要调动辖区内沿街单位、企业和个体商业户积极性,在不强行摊派、增加居民负担的前提下,各社区、居委会可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开展多种方式的自愿捐款、捐物活动,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背街小巷建设。

3、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针对社区自治的特点,各街道办事处可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业主大会、发布招聘启事等方式,在社会上广纳贤才参与背街小巷管理,根据业绩以以奖代补的形式,提高管理人员的经济待遇。同时,对于连片的破旧房屋,可以进行房地产开发,由房地产商一次性统一购买、统一开发,给所辖居民门面和住房,其余的作为商品房出售。这样,既解决了背街小巷的陈旧破败问题,也解决了困难户的生活出路,同时也繁荣了市场,收到多重效果。

4、发挥社会大学校作用提高市民素质。背街小巷居住的市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提高他们的素质对于提升安康中心城市整个文明程度,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各相关单位,要加强对市民的文明礼仪、交通法规、安康市情、生态旅游、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市民做一个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文明知礼的合格市民。

上一篇:义教均衡发展实施方案下一篇:地方一中联欢会策划方案及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