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公务接待费报销管理细则

2024-05-10

国内公务接待费报销管理细则(共7篇)

篇1:国内公务接待费报销管理细则

附件:

国内公务接待费报销管理细则

一、国内公务接待制度规定

国内公务,是指出席会议、考察调研、执行任务、学习交流、检查指导、请示汇报工作等公务活动。

1、公务接待由委办公室统一安排、管理。严格接待审批控制,对能够合并的国内公务接待统筹安排。严格公务外出计划管理,科学安排和严格控制外出的时间、内容、路线、频率、人员数量。严格控制国内公务接待范围,不得擅自扩大国内公务接待范围,不得用公款报销或者支付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不得将休假、探亲、旅游等活动纳入国内公务接待范围。

2、国内公务接待实行公函制度。对无公函的公务活动和来访人员一律不予接待。机关工作人员公务外出活动确需对方接待的,由委主要负责同志批准,做好登记备案,并向接待单位发出公函,告知公务活动的内容、时间、行程、人员等。

3、建立公务接待清单制度。公务活动结束后,应当如实填写接待清单,由相关负责人审签,作为财务报销凭证。接待清单包括接待对象的单位、人员姓名、职务和公务活动项目、时间、场所、费用、用酒情况等内容。

4、加强公务接待费审核报销。公务接待实行一次一结账,在批准的预算规模内,对有明确接待范围、对象和目的,经单

2列支其他支出。

2、接待费资金支付应当严格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公务卡管理有关规定执行。具备条件的地方应当采用银行转账或者公务卡方式结算,不得以现金方式支付。

3、积极推进国内公务接待服务社会化改革,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为国内公务接待提供住宿、用餐、用车等服务,逐步向政府购买服务转变。

4、不得超标准接待,不得组织旅游和与公务活动无关的参观,不得组织到营业性娱乐、健身场所活动,不得安排专场文艺演出,不得以任何名义赠送礼金、有价证券、纪念品和土特产品等。

5、因招商引资等工作需要,接待除国家工作人员以外的其他因公来访人员,应当参照本办法实行单独管理。严禁扩大接待范围、增加接待项目,严禁以招商引资为名变相安排公务接待。

2015年6月10日

篇2:国内公务接待费报销管理细则

[武大校办字〔2014〕13号]

全校各单位:

现将《武汉大学国内公务接待管理细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武 汉 大 学

2014年4月30日

武汉大学国内公务接待管理细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公务接待工作,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中发[2013]13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教育部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实施办法》(教办厅[2013]8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学校机关职能部门、直属单位、学院(系)、科研机构及后勤服务集团所属各单位。

第三条 本细则所称国内公务,是指出席会议、考察调研、执行任务、学习交流、检查指导、请示汇报工作等公务活动。

第四条国内公务接待应当坚持有利公务、务实节俭、严格标准、简化礼仪、高效透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原则。

第五条严格控制国内公务接待范围。不得用公款报销或者支付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不得将休假、探亲、旅游等活动纳入公务接待范围。

第六条严格执行国内公务接待审批制度。接待单位安排公务接待活动前,应当填写公务接待审批单,连同派出单位公函一并报单位负责人审批,重要接待还应根据事由报分管校领导审批。审批单内容包括来访单位名称、接待事由、活动安排、经费预算、学校承办部门及经办人等。

第七条国内公务接待按归口分工负责。境外及港澳台地区人员来校公务活动,按照学校外事接待有关规定,由国际交流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牵头接待;上级部门、兄弟单位领导等来校出席的综合性公务活动,由党委办公室或校长办公室牵头接待,对能够合并的公务接待统筹安排,并协调相关校领导出席;其余专项性公务接待活动,原则上由各对口单位牵头接待。需要学校领导出席的公务接待活动,有关单位应提前向分管校领导报告,并向党委办公室或校长办公室报会,提供有关背景材料。

第八条国内公务接待不得在机场、车站、码头组织迎送活动,不得跨地区迎送,不得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得铺设迎宾地毯,学校主要领导不得参加迎送。接待活动只安排与工作密切相关的单位和人员参加,需要校领导出席的,原则上只安排1位校领导出席,除特殊情况外,不得要求学校主要负责人出席接待活动。

第九条公务接待对象需要安排住宿的,可以协助在校内招待所安排,因工作需要在校外接待住宿的,应安排在校外协议宾馆。来访人员住宿费应当回本单位凭据报销。住宿用房以标准间为主,省部级干部可安排普通套间。不得额外配发洗漱用品,不得在房间里摆放花篮和果篮。

第十条 接待对象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自行用餐。确因工作需要,学校可安排工作餐一次,接待对象在10人以内的,陪餐人数不得超过3人;超过10人的,不得超过接待对象人数的三分之一。用餐标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工作餐应当提供家常菜,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用餐地点原则上安排在校内餐厅。

因工作需要,在外地或学校驻外机构开展的公务接待标准,参照当地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公务接待中的出行活动应当集中乘车,合理使用车型,严格控制随行车辆。

第十二条 接待单位不得超标准接待,接待会场不得搭设背景板和摆放鲜花,不得组织旅游和与公务活动无关的参观,不得组织到营业性娱乐、健身场所活动,不得安排专场文艺演出,不得以任何名义赠送礼金、有价证券、纪念品和土特产品等。

第十三条 认真执行国内公务接待清单制度。公务活动结束后,接待承办单位需在5个工作日内如实填写公务接待清单,报相关负责人审签。接待清单应包括接待对象的单位、姓名、职务和公务活动项目、时间、场所、费用等。接待清单作为财务报销的凭证之一,并接受审计。

第十四条 公务接待报销实行一事一结。接待费报销凭证应当包括财务票据、公务接待审批单和公务接待清单等。

第十五条 学校公务接待费用应当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合理限定总额,单独列示。禁止在接待费中列支应当由接待对象承担的差旅、会议、培训等费用;禁止以举办会议、培训为名列支、转移、隐匿接待费开支;禁止向下级单位转嫁接待费用;禁止在非税收入中坐支接待费用;禁止借公务接待名义列支其他支出。

第十六条 学校内部接待场所应当建立健全服务经营机制,推行企业化管理,推进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与市场接轨,建立市场化的接待费结算机制,降低服务经营成本,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逐步实现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学校各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新建、改建、扩建内部接待场所,不得对接待场所进行超标准装修或者装饰、超标准配置家具和电器。

第十七条 纪检监察部门、财务部门应当对学校国内公务接待经费开支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审计部门应当对学校国内公务接待经费进行审计,并加强对学校接待场所的审计监督。

第十八条 公务接待坚持谁审批、谁负责,谁接待、谁负责,实行问责机制。

第十九条 积极推进国内公务接待服务社会化改革,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为公务接待提供住宿、用餐、用车等服务,提高接待服务质量。

第二十条 学校因办学和发展需要,接待除国家工作人员以外的其他因公来访人员,应当参照本细则实行单独管理,控制经费总额,严格审批管理和审计监督,杜绝奢侈浪费。

第二十一条 本细则由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纪委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武汉大学国内公务接待审批单

2.武汉大学国内公务接待清单

武汉大学国内公务接待审批单.doc

武汉大学国内公务接待清单.doc

武汉大学校长办公室 日印制

篇3:接待费管理与报销制度改革研究

公务接待本来是各单位工作中的一项内容, 正常、合理的接待有制度的保障, 无可厚非。可是, 凡事都要有“度”, 一但过度, 势必就乱。在公务接待领域中公私不分, 慷公家之慨, 或者虽然因公, 但漫无限度, 导致舌尖上的浪费, 滋生腐败。

在一些地方和部门, 公款吃喝风盛行。纵向上级吃下级, 一级吃一级。横向互相吃请, 今天你来, 明天我往。吃、喝、玩、送, 花的全是公家钱, 经费再紧, 也得报销, 有不少单位在饭店有签单, 有欠账, 来人就吃, 没钱就赊, 有权就赖, 当年结不了, 推到下年, 任期结不完, 推给下任。雪球越滚越大, 一些政府部门由于欠人家酒店吃喝款而被逼债和起诉的情况也时常见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的一项调查表明, 一些地方政府全年竟然有100~150天在接待各路官员, 吃饭犹如赶场子, 人财物力的浪费可想知。前些年发生的广东省陆丰县部分官员在“人民大厦”豪吃, 一顿饭能吃15万元, 多么令人吃惊。

不妨来看看下边的几则案例:

2013年4月19日晚, 江苏省泰州市滨江工业园区管委会在其招待中心公款大吃大喝, 消费的都是高档烟酒, 以及河豚等名贵菜肴, 遭到当地群众围堵, 为首的官员被迫跪在酒桌上喊话求饶 (2013年4月23日深圳商报) 。

2013年7月3日, 四川省达州市扶贫和移民局几位领导干部出差时, 要求下属单位安排用餐, 席间喝两瓶茅台酒, 酒后到娱乐会所唱歌, 被纪委立案调查 (新华社2013年12月8日报道) 。

2013年11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黑龙江省副省级干部付晓光因私公款消费, 大量饮酒并造成陪酒人员“一死一伤”。

2014年7月28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披露:多名高官被查前频繁出入会所。原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就在被组织调查的前几天还到会所里顶风大吃大喝;原安徽省政协副主席韩先聪自2013年1月任现职以来, 多次出入高档酒店和私人会所接受宴请。

一些商家为了自身利益, 诱导公款吃喝, 推出公款招待积分换现金的花样儿。对公款接待习惯接受打白条、欠条。试问, 个人吃饭有打欠条的吗?这样的行规是否也需要彻底改变一下呢?

有的单位出于某种考虑, 把一些不便或不能公开的支出, 变通为招待费支出, 从而导致招待费支出的增加。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举不胜举, 但危害却是一样的, 降低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吃掉了原则, 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透过现象看本质, 以上种种情形之所以屡见不鲜, 关键在于缺少有效的、细化的接待管理、报销和监督制度。过去曾经出台的一些制度, 由于修订、完善得不够及时, 应对变化了的形势显得疲软与无力, 接待制度本身与差旅、会议、培训等方面的配套程度也比较欠缺, 制度之间缺少相互呼应。可以说, 随意的报销制度是公款吃吃喝喝泛滥、接待随心所欲的源头。

二、多管齐下完善接待费管理与报销制度

(一) 从社交层面转变

我国乃“礼仪之邦”, 历来都有“热情待客”的传统, 吃喝接待也是被国人历来最看重的。难怪人们把工作叫饭碗, 谋生叫糊口, 做得好叫吃得开, 受欢迎叫吃香。甚至彼此一见面, 打招呼也离不开“你吃了吗?”

1.现实生活和工作中, 普遍认为接待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全力以赴”才是硬道理, 来者是客, 更多时候来者是官。在公众眼里, 官就意为着权力, 于是接待又具有极强的社交目的。有时双方都没有胃口, 偏偏非要在饭桌子上谈事, “酒杯一端, 政策放宽”, 人们将太多的功利与回报期待附加在了饭局上, 把接待、宴请视为公关的润滑剂, 招待费花得值还是不值, 有时已经不再是当前的经济账, 而是被一些人看作是政治账、长远账, 情感投资和人脉储蓄。

2.浪费才能显出好客, 已成为众多人的一种心态。

接待单位常以花得多、喝得好来显示自己的诚心。菜点少了显得小气, 价码低了上不了档次, 席上不能无酒, 孬酒拿不出手。一般都是摆得多、吃得少, 什么山珍海味、什么荤素搭配, 什么兼顾凉热, 什么本地特色。总而言之对菜肴数量、质量的要求日益提升, 有时甚至要潜心研究领导的胃口, 量身接待, 无微不至。来客一人, 陪客一群, 陪客少自己和对方都会感觉不够场面。

3.不贪不占, 吃点喝点不算什么, 已成接待和被接待双方的共识。

接待方千方百计要让“领导满意, 来宾满意”, 接待不好怕得罪;被接待方如果没有受到隆重接待, 自己会觉得没面子, 掉架子, 这种接待理念已经成为长久的习惯, 它必然造成吃喝费用的增高, 导致铺张浪费。据《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26日报道, 广西合浦县政府一办公室干部下乡慰问灾民, 由于所到乡镇的领导没有出面对等接待, 该干部撂下正在等待的灾民拂袖而去。

另有, 四川巴中白庙乡“晒裸账”后, 前来该乡的上级部门人员确实减少了一半, 但乡政府就水、电、路等问题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时, 也少见了回音。

这些说明什么?说明太在意, 习惯“被”接待。

早在10年前, 一个由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引用的数字显示:2004年全国公款吃喝3700亿元。我们不去探求数字本身的精准, 但数额惊人已是不争的事实。习惯成自然, 其影响可谓深远。

4.混淆接待和招待, 主动宴请演变成常态。

实际上, 接待和招待是有区别的, 接待有迎接、等待之意, 类于“守株待兔”。接待之后并非都要招待。而现代汉语词典对招待的解释是:对宾客或顾客表示欢迎并给以应有的待遇。辞海中解释:“招者, 召也。“以手曰招, 以言曰召”。显而易见, 招有主动意, 接有被动意。可是如今, 在一些地方和单位, 公款招待成了接待工作的代名词, 硬要请, 硬安排局, 显然不光是认识上存在误区, 行动偏离的是为了某种目的, 应当让“招待”在公务活动中淡化。

在国外, 对待公务接待和我们大不相同, 我们的近邻印度, 很多政府公务员竟然没有公款吃喝的概念。在俄罗斯, 一位政府官员如果想用公款请别人吃饭, 严格控制而繁杂的报销手续会让他望而却步, 对于大多数俄罗斯人来说, 到餐馆就餐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当年中国最高领导人访美, 美国人招待的也只是六菜一汤, 且是家常菜。

要遏制吃喝风, 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的社交方式, 营造健康的接待文化。特别是领导干部, 要牢记“两个务必”,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改进作风, 打破“上接下迎、相互宴请、自我宴请、餐桌公务”的歪风。饭店也要担起一份社会责任, 主动推出小份菜, 引导适量点餐, 耻于为舌尖上的浪费推波助澜, 消除满桌“剩”宴现象。当然, 我们的制度只规定了机关事业单位接待应该如何, 而对企业没有约束, 企业不在真空中, 也要和政府等单位打交道, 这不利于整个风气的改善。

(二) 从法律层面认识

毛泽东同志曾严厉指出:“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尽管公款接待用餐是吃到肚子里, 并没有直接进入个人腰包, 但公私不分, 奢侈摆阔乱招待, 无疑是侵占国家资财、侵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行为。

根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 公款大吃大喝这类挥霍浪费行为主要是违反财经法纪, 应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责任人给予包括撤职、开除在内的处分;对挥霍浪费行为追究刑事责任问题, 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意见。

因为公款吃喝没有纳入法律所管辖的范围。许多人将公款吃喝定性为职业道德问题、思想问题或者说是党风、政风问题, 对于公款吃喝的治理措施主要为廉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制度约束等。出拳打击, 无法可依, 常规性的文件没少发, 结果依然是缺乏威慑力, 在某种意义上反而助长了公款吃喝风的盛行。

2005年5月, 北京律师韩传华向外界发布了他拟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餐饮票据管理法”, 共有七章, 四十七条, 希望通过这部立法建议, 不仅可以遏制公款吃喝, 还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的社交方式。尽管“无疾而终”, 但毕竟这种勇于思考和尝试, 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北京青年报》2004年11月1日消息, 国家级贫困县宁夏同心县100多家党政机关单位和部门, 在当地一家新月楼餐馆欠账吃喝, 历时十余年, 吃喝白条近5000张, 拖欠金额高达80多万元, 餐馆不堪重负, 一纸诉状将欠款大户县经济贸易局告上法庭。暂且不说这5000张“吃喝白条”到底是不是属于正当的工作和招待所需。餐馆老板的举动, 已经把公款接待留下的尾巴拖到了法庭。难道我们在看待这类问题时, 仅仅看作是一起经济纠纷?仅仅偿欠就完事吗?如果这里有浪费及不合理支出, 就不能再另案处理吗?有关人士也毫发无损吗?

有制度, 并不意味可以代替法律, 制度本身也有限度, 制度中规定的影响较大的问题, 如果长期不奏效, 让人感觉无关痛痒, 已成“抗药”时, 必须适当运用法律武器。

在意大利的刑法中, 利用公款吃喝玩乐被会定为贪污罪, 只要有人举报, 就会受到处罚。国外的一些做法, 也可结合我们的国情, 加以借鉴。

当今, 我们正在大力推行依法治国, 用法制引领和规范公务接待, 遏制公务接待的浪费现象, 让浪费有法问津, 从制度中的一些难点上升到法律层面, 值得期待。

(三) 从制度层面规范

无规矩不成方圆, 接待管理的“专门”规定就是我们日常接待要遵守的“规矩”。建国以来, 规定制定较详细的分别是1998年5月14日财预字[1998]159号《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招待费列支管理规定》, 2006年发布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以及2013年12月8日发布的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

截至目前, 省一级的根据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制定办法的有, 山东、湖南、四川、陕西, 湖北、辽宁、广东、江西、河北, 黑龙江省等, 市一级的不多, 仅有宜昌、德州等。北京市出台的新《办法》中规定:接待用餐原则上不安排陪餐人员, 报销无公函接待费用的, 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湖南省在新《办法》中要求:公务接待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一支笔审批。山东省在《办法》中指出:建立健全国内公务接待集中管理机制。对接待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分级负责, 对口接待。四川省在新《办法》中指出:公务接待实行一事一结制度, 每批次公务接待活动结束后, 应当按规定及时结算。建立对口接待制度, 一般以对口部门为接待单位, 接待联合工作组, 以牵头单位为接待单位。

但以上出台的都是办法, 虽然冠上了省 (市) 办法的名头, 但看不出有多少针对性, 远够不上实施细则的程度, 关键的问题细化的不够。

中办发[2006]33号《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各地党政机关要结合当地情况明确规定接待范围和相应开支标准, 可是后来迟迟未见有相应的内容出台。这次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出台后, 目前依然没有查到因地制宜的开支标准和相关要求。那么, 如何创新管理措施, 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更为细化的办法, 科学界定公务接待的范围, 制定严密和可操作性的细则, 尤其是要制定出报销列支的相关办法, 以便在实际接待和报销工作中操作, 是摆在各单位绕不过去的一道必答题。国家新出台的规定比以前的已细化了很多, 为了更利于执行, 这里再谈一些具体想法:

1.完善制度体系。

各地各单位要认真清理、结合新近出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修订现有的公务接待相关制度, 包括接待管理、财务报销、内外监督等, 明确制度规定,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加强接待费管理的“硬”约束。根据各地的财力和实际情况参照会议等标准分类别制定招待费的控制标准和控制额度, 实行数量、金额双控。过去我们搞过“四菜一汤”标准, 2007年时, 国宴的标准由以往的“四菜一汤”改成了“三菜一汤”, 事实证明, 只有量是管不住的, 而且量也有大有小。

2.统一核算要求。

凡实际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必须在“业务招待费”科目中列支, 不准串科目隐匿, 不得列入其他费用支出项目, 也不得列入内部宾馆、招待所、单位内部食堂的成本。不准用应收的租金、承包费和应上交的管理费、其他收入等抵顶。

3.合理界定内涵。

比如, 什么算公务, 什么算商务, 什么形式算自助餐, 什么档次算工作餐, 什么标准是宴请。

4.淡化身份接待。

吃饭分等级实无必要, 同样是填饱肚子, 不该看人下菜。应当不论来者身份如何, 一律同样标准接待, 不能按职务“水涨船高”, 主要采取对口接待, 淡化对等接待。

5.明确报销时限。

要一餐一单, 一次一结 (可能是一餐, 可能是连续的多餐) , 不允许将多次接待的票据混粘在一起, 财务审核尤其要注意发票编号不接续, 印章名称不一致的情况, 防止集中报销, 浑水摸鱼。接待工作结束, 报账不得跨月, 当年发生的招待费用必须当年结清, 不得跨年。

6.清楚“该”与“不该”。

用餐事由、陪同按规定, 就餐地点不滥用, 菜品、酒水有限定 (如不能用鱼翅、不能用高档酒) , 名茶、咖啡、用品、礼品、水果、香烟不可用, 等等。

7.自带酒水单控。

菜品好点酒难控, 这是公认的现实。实际接待当中, 用酒无外乎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本单位之外的接待场所, 要么在酒店选, 要么自带。凡自带的应当依价在总的接待标准中统一考虑。二是在单位内部场所接待, 大多平时按箱批量集中采购储存, 随用随取, 也应当考虑在接待标准总价以内, 不得游离之外, 额外突破。

8.规范“函”、“单”内容。

应当一律使用“接待专用公函”, 其格式和必备内容要统一, 要求要具体, 涉及人员一律实名, 涉及日期、天数, 人数, 一律大写, 防止人为更改。

“用餐审批单”应当完整体现、单位、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标准、审批和接待人等内容。样式及内容如下, 供参考:

注: (1) 审批前, 需持接待对象单位公函或其他佐证函件。

(2) 接待对象在10人以内的, 陪餐人数不得超过3人;超过10人的, 不得超过接待对象人数的三分之一。

(3) 报销凭证需具备: (1) 接待对象单位公函; (2) 公务接待用餐审批单; (3) 正规报销发票; (4) 公务卡消费凭证 (小票) ; (5) 用餐菜品清单。 (6) 自带酒水品名, 价格及用量清单

(4) 实际消费金额在批准标准额度内的可以凭据报销, 超出部分不予报销。

(四) 从票据层面完善

原始凭证 (票据) 是记录经济业务, 明确经济责任, 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站在财务报销审核的角度, 那么作为报销依据的餐费发票, 从形式到内容是不是尽如人意?

1.目前最常见的是定额发票, 此类发票相对容易取得, 容易拆分、容易组合且不易核查, 发票从饭店发出后, 再就断了线索, 给一些单位虚开票据、虚报招待、乱支滥报提供了便利条件。要加强发票管理, 存根备查, 解决不留痕迹的漏洞。

2.定额发票设了刮奖区, 对于个人消费并无不妥, 然而, 对于公款报销的也同样适用, 未免说不过去。一但中奖, 岂不是单位埋单, 个人渔利。应当对单位个人消费的发票也有区分, 或者用颜色区分, 或者用编号首字母区分, 并明确规定单位报销的只能用哪一种类的发票。

3.税务部门要改进定额发票的格式设计, 增加必备内容, 如单位名称、日期、项目以及要求加盖时间戳记等, 对那些借用、串用、乱开、使用假票据和虚开发票的违法行为应予以严惩。

4.要限定定额发票的使用范围, 逐步实现就餐一律使用机打发票, 在过渡阶段, 可以规定一定额度以上的 (比如单次消费千元以上的大额支出) 不得使用定额发票, 可使用普通餐饮发票;或者规定凡公费报销的, 不得使用定额发票;酒店与宾馆、洗浴一体化经营、娱乐业及类似行业的发票, 要与餐饮专用发票严格区分。

(五) 从预算层面量化

作为财务部门来说, 对接待费用一切审核全在事后, 只有预算编制、下达在先。对于治理公款吃喝, 这些年从上到下采取的措施不可谓少, 但效果总是不太明显, 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严格的预算约束, 预算不单列, 决算随便列, 花多少都能顺利报销, 财政、审计等检查时也基本不太关注, 或者不想关注。因为检查者本身也接受着被检查单位好吃好喝的安排, 在没有专门要求的情形下, 对接待费用检查采取“绕道而行”。这样做的结果, 实际上是对实际报销接待费的一种默认, 给被查单位造成了报销即合理的错觉, 使得接待费开销更加随意, 更加理直气壮。因为他们认为财政、审计检查都没有提出意见, 那就说明资金使用没问题, 即便是有问题也是没问题, 难怪有饭店老板透出真言:吃10万元就能作出30万元的账, 表面现象是公款吃喝, 实际是为单位冲账。

其实, 为了严格控制业务招待费支出, 在1998年5月14日财政部就发布了财预字[1998]159号《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招待费列支管理规定》, 其中, 对招待费开支从预算的角度作了要求, 规定地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招待费的开支标准, 由各地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但不得超过当年单位预算中“公务费”的2%;中央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招待费不得超过当年单位预算中“公务费”的1%。并在财政部制发的“1998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一般预算支出目级科目”中增设一个“业务招待费”目级科目, 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必须统一在本科目中列支。但规定太过笼统, 而且多年未作修订, 随着市场、价格等经济环境的变化。以致和实际情况脱节, 到实行国库支付制度以后, 完全失去了可操作性。

2006年出台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 全文只提到要加强财政性接待经费预算管理, 并没有提及其他渠道资金, 且没有限定总额和如何列示的要求。

2013年3月“两会”闭幕后, 国务院提出“约法三章”, 要求包括公务接待在内的“三公”经费, 只减不增。2014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71.51亿元。其中公务接待费10.48亿元。与2013年年初预算相比, 公务接待费减少3.86亿元。与2013年执行数相比, 公务接待费减少1.61亿元。

2013年底, 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要求公务接待费用应当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合理限定接待费预算总额, 单独列示。这表明, 用预算来作为重要控制手段, 已经得到高度重视。

将公务接待费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意味着先预算后支出, 预算本身也是约束, 数字本身也是监督。有利于对其做到总量控制和规范管理, 使其不再成为“糊涂账”。各单位要根据单位性质和规模, 将年招待费额度纳入财政预算, 单独设立会计科目核算, 不得突破或串用别的项目, 既要有标准控制, 单次量化;又要有总量控制, 年度量化, 给接待戴上预算“枷锁”。

(六) 从监督层面约束

严格控制公务接待缺少的不是规定、制度、文件, 已发布的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更为密集。如:1997年3月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试行) 》;1997年5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2006年10月发布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2009年2月发布的《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2009年5月, 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厉行节约八项要求的通知》;2010年1月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2012年6月28日以国务院令第621号公布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2012年12月发布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2013年年初, 中央出台的“六项禁令”;2013年11月发布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2013年12月, 中央纪委、中央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发出的《关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严肃整治“会所中的歪风”的通知》等等, 都分别提到公务接待相关事宜。

人们也看到, 从2013年以来, 有了规范和治理才有了“立竿见影”的初步效果, 而之前却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普遍存在上级不好监督, 同级不愿监督, 下级不敢监督这样的为难和无奈。尽管没有一个文件为公款吃喝开绿灯, 倒是“三令五申”却管不住公款吃喝那张嘴。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 需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发挥舆论作用。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等媒体, 定期公示各单位、各部门的招待费支出情况, 接受公众的监督, 条件允许, 可以开设专栏, 持续持久地进行。对招待费管理混乱、支出数额大的少数单位或部门, 重点进行曝光, 起到警示作用。

2, 。要加大公示的步伐, 缩短公示周期。新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第十九条规定, 公务接待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按年度组织公开。其实, 一年度公开一次, 时间上可以再缩短。至少半年一次, 基层单位可以按季度公开, 把公开转为日常化的工作。

3.细化公示内容。控制招待费, 必须透明化, 公开化, 这方面国外早已有先例, 比如芬兰, 上至政府机关下至国有企业, 一起吃饭的有哪些人, 点了什么菜, 花了多少钱, 都要在网上公开其清单, 每位公民都能看得到、查得清。

4.走组织路线、群众路线, 通过支部、工会职代会监督。

5.开展专项审计, 纪检监察跟进。

6.会计监督:查四单齐备, 标准符合, 地点吻合, 时间吻合, 票据吻合, 人数吻合, 权限吻合, 结算吻合, 年度吻合, 预算符合, 真假查伪符合。

2011年, 备受关注的中央部门“三公”经费, 在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动下, 在舆论高度关注和公众热切期待中, 终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然, 公示当时的支出状况, 大都过于粗略和简单。

在日本, 从1994年起, 各地陆续建立了民间行政观察员制度, 民众自发成立“全国公民权利代言人联络会议”, 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 检查纳税人的钱到底是怎么用的。他们时常向政府提意见, 要求公开财务。民间强大的监督使得日本公款吃喝的现象很少。

在国内也有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关注, 如:安徽固镇县曾规定, 招待费报销的程序为:单位的招待费开支, 按月结算, 到监察局审核后, 方可到会计管理局报账。未经监察局审核和突破招待费总额标准的, 会计管理局一律不予报销。武汉市在2006年在全市统一推行公务接待公示制度, 给所有副处以上干部发了一张塑料黄牌, 上面印有“六条”禁令, 要求随身带提醒, 成为“拒请牌”。

要畅通举报渠道, 设立举报专项奖励基金, 鼓励反映线索。江西省于都市就曾对公款吃喝实施有奖举报制度。各层级的检查, 不光要有公开的“通知检查”, 更要多一些临时的“抽查”, 暗查暗访。审计机关, 可以对接待费设立专项审计。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发布公开消息称:2013年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开展国内公务接待专项整治, 中央国家机关公务接待费同比减少约33%, 接待数量同比下降50%。

公务接待中的吃喝风并非不治之症, 只要做到信息公开, 完善各类监督, 充分发挥群众举报和舆论的作用, 发挥和调动新闻舆论、人民群众对公务消费进行监督的积极性。让公众看到公务接待改革并不是纸面上的规定, 而是实实在在的制度。

既要有行政的专业监督, 也要有党内的监督;既要单位内部监督, 也要社会外部监督、舆论监督, 要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都实施相应的监督。

(七) 从履职层面问责

将招待费开支是否超预算, 作为领导人年度履职的必备考核内容, 按隶属关系由上级考核部门查账核实, 记入考核档案, 追究责任, 给领导权力戴上“紧箍咒”。

事实证明, 没有问责, 不设高压线, 再好的制度也难奏效。早在2007年, 河南信阳市就出台了以“官帽”处理的地方禁酒令, 吓怕了不少官员, 因此半年时间竟然节省酒水费用高达4300万元。江西贵溪市也曾规定, 招待费实行经济责任制追究制, 各单位行政领导为第一责任人, 分管财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 招待费超过核定限额的单位, 按超过部分的60%征收扶贫基金, 上缴市财政, 同时, 责任人分别负担10%, 20%。面对这种后果, 单位领导当然会三思而行。2013年, 吉林省洮南市市纪委对全市党政机关公务接待实行目标管理, 并制订“招待费责任书”, 这些尝试都值得研究和适当借鉴。

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开展反“四风”活动以来, 问责已不再单单是印在纸上词汇, 从全国范围来看, 2013年全年, 因为公款大吃大喝, 有1206人被处理, 起到惩一儆百的作用。

作为领导有接待的审批权, 被问责理所应当。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与他人无干, 接待违规操作、违规报销, 不光要追究领导人的责任, 也要连带追究接待部门责任, 财务部门责任, “板子”都要打, 促使各个环节都真正负起责任, 对“越线”的事敢管、敢碰。

领导是表率, 好的作风需要带动, 要加强作风建设,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

总之, 制止奢侈浪费, 治理接待乱象, 是党风廉政和反腐败的重要任务, 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迫切需要。要管理好接待管理与报销工作, 必须用行之有效的制度作抓手, 遵守规定不打折, 执行预算不开口、监督问责不放松。

参考文献

[1]李洪军, 李响, 陈燕.谈新形势下的招待费的核算与管理.管理观察, 2011 (8) 下旬刊

篇4:国内公务接待费报销管理细则

【关键词】公务招待费 问题 管理及建议

一、高校招待费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超标准接待现象屡有发生,形成浪费

中国历有“礼尚往来”传统,在接待方面,唯恐招待不周,客人不满意,有损形象,因此在招待方面,可谓面面俱到,无微不至。部分高校领导干部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对严格执行招待费制度意识不强,在招待方面存在着讲排场、好面子倾向,超规模、超标准接待,直接导致招待费用“超支”。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存在浪费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在报销时,由于费用较多,不符合财务制度要求,无法进行处理。

(二)对招待费科目认知程度不深,招待费科目核算口径不一

在高校“公务招待费”科目中,核算内容与有关规定不符。如有的学校将工作人员加班的工作餐、假期招生人员工作餐费计入招待费;或有的学校本科目仅核算餐饮费,而将该属于招待费内容的客人住宿费列为会议费或差旅费核算;还有的高校为减少招待费总额,将招待外聘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的费用列在了专项业务费进行核算。以上种种做法,使得招待费用与实际支出有较大差异。

(三)结算不及时,无法疏理每一笔招待费用

一些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扩大销售,在公款招待上推行消费打白条、欠条,定期结算的做法,并允许较长时间结算一次。工作人员在报销招待费时,由于时间较长、项目较多、费用较大,往往不能正确对应招待对象、招待人数、招待费用、陪餐人數等,无法准确填写招待费用审批、报销单据内容,人为造成招待费用在各月份支出不均衡,为招待费用执行分析带来困难。

(四)部分高校预算管理模式不利用招待费用的管理

一些高校实行“经费砍块”、“经费包干”的做法,将招待费用额度与教学经费等“打包”下放到各学院,招待费用审批权、使用权归各学院所有。各学院在实际执行时,对招待标准、招待规模无法形成统一认识,随意性较强,加大了招待费管理制度执行难度;另外,当有些部门的经费有结余时,会想办法拼凑出招待费用进行报销,难以保证招待费的真实性。

(五)支付方式不符合规定,存在诸多隐患

部分工作人员习惯于使用现金支付,对超过现金支付限额的招待费用,没有采用银行转账、公务卡方式进行结算。上述违反财经管理规定的做法,虽然有客观上无法使用转账或公务卡结算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故意通过某些账务处理来隐匿超支的招待费用;另外则有可能通过借招待费用之名多开、虚开报销发票,来侵占、贪污钱财、套取现金。

二、以上问题形成原因

近几年,国家有关加强招待费管理的文件相继出台,三令五申要求“三公经费”(这里专指招待费)公开、透明,并报道了多起因违反招待费管理规定、部分领导接受组织处分的典型事例,但仍有人触犯这一“高压线”。究其原因,一是在于领导的主观认识不足,认为不贪不占,不揣在兜里,用于公务支出、用于学校发展建设方面吃点儿、喝点儿不算什么,问题不大;二是监督不畅,校内监督受学校领导,发挥作用受到限制;三是问责较少,虽然招待费有超标、违规支出,但大多都没有进行相关的责任追究,使得学校管理制度完善,但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及执行。

三、加强招待费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执行相关管理规定

如在去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对公务接待的形式、规模、标准等都有详细的规定。高校应从领导做起,仔细研读、领会《规定》的精神实质,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内部公务接待费管理细则并贯彻执行。

(二)执行“事前请示”、“一只笔”审批制度

为有利于招待费的管理,高校不应将审批权下放到各学院,而应归由指定校级领导专人负责,并执行“事前请示”制度,对接待地点、接待标准进行事前审批,指定与业务相关的人员陪餐,一方面避免“一(几)人来访,多人陪餐”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吃起来没数,超出了标准,撑破了‘度’”。

(三)严密报销程序,严格“四单”管理

财务人员在报账时,要审查的一是“申批单”,上面应标明被接待对象单位、姓名及职务、随行人员姓名、陪餐人员姓名、餐费标准等信息;二是公函,审查是否因公接待,无公函一律不予报销;三是接待清单,审查用餐是否符合规定,审查是否存在高档酒水、菜肴;四是审查餐饮发票,是否于审批标准、接待清单一致,审查发票的真伪。

(四)统一口径,确保接待费支出核算真实、规范

招待费是指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在执行公务或者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个人及相关单位需要的合理开支,其中包括接待地发生的交通费、用餐费和住宿费等,都统称为招待费。加强对公务接待费管理的主要目的规范接待行为,控制公款吃喝。因此,有必要将所有与接待有关的费用都统计进来,其中包括会议费、培训费及其他各种形式接待费用。只有核算完整,才能了解公务接待费用支出的总体情况,为下一步加强管理制定措施。

(五)提高内部接待场所的竞争力

高校面临迎接检查、往来交流、专家讲学、指导等多项接待任务,应提倡内部接待。在内部接待管理中,创新内部公务接待管理方式,推进企业化的管理形式,将公务接待环节的进行细分。通过人员定编、人员培训、人员竞聘、技术比赛等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对食堂原料、招待用品的采购采用招标方式,以节约资金,降低成本。

(六)充分发挥内、外部审计监督作用

一是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内部监督体系的作用,如通过内部审计和教工代表大会进行监督;二是要加强社会、政府两方而的监督作用,政府部门、财政部门应制定财政资金使用的总体规范和资金支出标准,实行不定期对高校“三公经费”实行专项检查,及时纠正“三公经费”中存在的不合规支出。

(七)引进问责机制,加大惩处力度

正常的开支招待费之外,应对过度消费、奢侈浪费种种形为进行惩处。一是从内部业务检查、审计监督入手,强化对接待活动的问责;另一方面,财政、审计部门应加强对接待经费支出情况和内部接待场所的检查,严肃追究接待单位相关负责人、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涉嫌过渡消费、奢侈浪费的应由责任人负责偿还,涉嫌贪污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避免“舌尖”上的腐败,是全国人民的心声,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加以规范公务招待费的管理。高校作为先进思想的引领者,更应该成为实际行动上的排头兵。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财审专项)课题编号:1252CS204。

篇5:教育部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规范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内公务接待坚持有利公务、务实节俭、严格标准、简化礼仪、高效透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原则。

第三条 加强公务外出计划管理,外出人员一般应提前5个工作日提交公务外出计划申报表,经批准后安排外出。要科学安排和严格控制外出的时间、内容、路线、频率、人员数量,减轻接待单位的负担。

第四条 部长外出计划应按规定报国务院批准,其他部领导外出计划报部长或主持工作的副部长阅批。除特殊情况外,部领导AB角不同时外出,部领导不同期前往同一省份。

第五条 司局主要负责人外出计划由办公厅核报分管部领导批准,其他干部外出计划由所在司局主要负责人批准。遇有重大会议活动筹备、重要文稿起草等重要公务时,主办司局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不得外出。

第六条 经批准在京外举办会议,出席人员由会议主办单位统一提出建议,经办公厅核报部领导批准。除特殊情况外,出席会议的部领导最多不超过3人,司局级干部不超过5人,工作人员不超过10人。部领导到京外调研,司局陪同人员不超过3人;司局安排的工作调研一般不超过3人。

第七条 面向地方教育部门、学校开展的各类检查、评估、验收等工作,须制订计划并经部党组批准后实施。从严从少安排次数和人数,各类工作组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

第八条 未经批准,不准擅自在京外举办会议活动,不得参加地方和学校举办的内部会议活动,不得以公职身份参加各类礼仪庆典活动和社会活动;禁止组织或参加异地部门(学校)间没有特别需要的一般性学习交流、考察调研,禁止重复性考察,禁止以各种名义和方式变相旅游,禁止违反规定到风景名胜区举办会议和活动。

第九条 公务外出确需接待的,司局须至少提前3个工作日向接待单位发出公函,告知内容、行程、人员和联系方式等。

第十条 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范围,不得用公款报销或者支付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不得将休假、探亲、旅游等活动纳入公务接待范围。

第十一条 公务接待实行先审批、后接待,先预算、后报销,严格接待审批控制,无公函的公务活动和来访人员一律不予接待。

第十二条 部机关重要公务接待由办公厅负责审批,一般性公务接待由承接司局办理,接待经费按有关规定事先报批。

第十三条 公务接待不得在机场、车站、码头组织迎送活动,不得跨地区迎送,不得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得组织师生迎送,不得铺设迎宾地毯,不得有意造势或搞夸张性宣传;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主要负责人不得参加迎送。严格控制陪同人数,不得层层多人陪同。严谨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生活秩序。

第十四条 接待住宿要严格执行差旅、会议管理的有关规定,优先安排在学校内部接待场所,按标准结算;确需在校外安排住宿的,要安排在定点饭店,执行协议价格。出差人员住宿费须回本单位凭据报销,与会人员住宿费按会议费管理有关规定执行。接待对象不得指定超出规定的住宿地点,不得要求地方和学校支付住宿费用。

第十五条 住宿用房以标准间为主,部级干部可以安排普通套间。不得超标准安排接待住房,不得额外配发洗漱用品,不得在房间内摆放花篮和果篮。

第十六条 到地方和学校执行公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自行用餐或按照当地接待办法的规定方式用餐,按规定标准支付餐费。确因工作需要,可以接受接待单位安排的工作餐一次,严格控制工作餐陪餐人数,接待对象在10人以内的,陪餐人数不得超过3人;超过10人的,不得超过接待对象人数的三分之一。学校工作餐标准不得超过当地规定的开支标准。

第十七条 部机关公务接待确需安排用餐的一律安排在机关餐厅,原则上安排自助餐,确需安排桌餐的,用餐标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第十八条 工作餐应该供应家常菜,不得提供鱼翅、燕窝等高档菜肴和用野生保护动物制作的菜肴,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用餐地点一律安排在单位和学校内部餐厅,不得使用私人会所、高消费餐饮场所。

第十九条 国内公务接待的出行活动应当安排集中乘车,合理使用车型,严格控制随行车辆,严禁违规使用警车。校内出行活动尽量步行。

第二十条 接待单位不得超标准接待,不得在会场搭设背景板和摆放鲜花,不得组织旅游和与公务活动无关的参观,不得组织到营业性娱乐、健身场所活动,不得举办师生专场文艺演出,不得以任何名义赠送礼金、有价证券、纪念品和土特产品等。

第二十一条 认真执行接待清单制度,公务活动结束后,接待单位须在5个工作日内如实填写接待清单,由相关负责人审签。接待清单包括接待对象的单位、姓名、职务和公务活动项目、时间、场所、费用等内容。

第二十二条 接待费报销凭证应当包括财务票据、派出单位公函和接待清单;出差人员报销费用须提供财务票据和公务外出计划申报表。凭证不全或不符合有关规定的,财务部门不得报销。具备条件的地方,应当采用银行转账或者公务卡方式结算,不得以现金方式支付。

第二十三条 公务接待费用应当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实行总额控制,单独列出。禁止在接待费中列支应当由接待对象承担的差旅、会议、培训等费用,禁止以举办会议、培训为名列支、转移、隐匿接待费开支;禁止向下级单位及其他单位、企业、个人转嫁接待费用,禁止在非税收入中坐支接待费用;禁止借公务接待名义列支其他支出。

第二十四条 部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由办公厅统筹协调,人事、财务、机关党委、纪检监察、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分工负责。各管理部门应当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务接待规章制度的制定情况、公务外出计划申报情况、接待标准执行情况、经费管理使用情况、公务外出计划申报情况、接待标准执行情况、经费管理使用情况、接待信息公开情况、接待场所管理使用情况等。对地方、学校和师生群众举报的违规违纪问题,及时核查处理。第二十五条 公务接待情况应当按予以公示,公示内容包括公务接待制度、标准、经费支出、接待场所、接待项目等,接待社会监督。

第二十六条 公务接待坚持谁接待、谁负责,实行责任追究制,对国内公务接待违规违纪行为,严肃追究接待单位相关负责人、直接负责人的责任。

第二十七条 接待对象要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和接待纪律,摆正位置,严格自律,厉行节约,严禁向接待单位提出违规或不合理要求。

篇6:国内公务接待费报销管理细则

修订《规定》的背景和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公务接待活动出现的问题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完善公务接待制度等厉行节约制度体系,坚决刹住铺张浪费之风,切实遏制公务接待等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对规范和简化公务接待提出了明确要求。

中央领导同志带头垂范,以身作则,在公务接待活动中吃工作餐、住普通套间、不清场封路、不组织迎送活动、不层层多人陪同,展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亲民为民、节俭务实的优良作风,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作出了表率。

为了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相关要求,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成果,切实强化公务接待管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2006年印发的规定进行了全面修订,旨在解决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制度和标准,创新管理机制,推进社会化改革,强化监督问责,为加强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改进工作作风,树立党和政府良好形象提供有力支撑。

修订《规定》的总体思路

《规定》以公务接待厉行节约为主线,紧紧抓住创新管理和深化改革这两个“治本”之策,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突破,力求根治公务接待顽疾,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总体可以概括为四个关键词:

一是减量,建立接待双向约束机制,严格控制接待范围和项目,坚持接待分类管理,严格区分公务接待与商务接待等其他接待,切实压减不必要的公务接待活动。

二是限支,管住接待经费预算,分类别、分地区制定接待费开支标准,强化接待费报销结算管控,把接待经费支出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三是问责,对公务接待实行全过程监管,推进接待信息公开,严格接待工作问责,强化对接待活动的刚性约束,增强内外监督合力,形成不愿、不敢、不能违规违纪接待的正确导向和正面预期。

四是改革,着力深化公务接待管理体制改革、接待服务社会化改革、机关内部接待场所转制改革、机关所属接待资源集中统一管理改革等四项改革,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公务接待违规浪费行为的土壤。

《规定》呈现的新特点

《规定》体现了四个新特点。一是严字当头。严格和细化各项要求和标准,共提出了38项禁令,包括11项“禁止”事项和27项“不得”要求。

二是着眼创新。对2006年印发的规定内容进行了大范围、大幅度修改和增加,修订后共26条,其中,15条为全新内容,7条进行了大幅修改。

三是全方位覆盖。覆盖了适用范围、接待单位、接待对象、接待项目、配套改革等接待管理的各个要素,规范了事前审批控制、事中规范、事后监督问责等接待管理的全流程。对接待活动食、宿、行、迎送及警卫、预算和报销等关键环节作出了严格细致的规定。

四是注重操作性。与差旅、会议、培训等方面的政策规定相互呼应,标准衔接,统筹联动;根据公务活动实际,规定接待标准、范围和项目,对规范开展接待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可操作性强,便于抓好制度落实。

《规定》提出的新举措

《规定》提出了三个方面13项新举措。

一是源头管控,双向约束,从起点和源头压减公务接待活动数量。为此,《规定》提出:

——严格公务外出管控。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加强公务外出计划管理,科学安排和严格控制外出的时间、内容、路线、频率和人员数量。公务外出确需接待的,派出单位应当向接待单位发出公函,告知内容、行程和人员。

——严控接待范围。明确要求接待单位严格审批控制,无公函不接待,探亲、旅游、休假等因私活动不接待;对能够合并的公务活动统筹接待;不得用公款报销或支付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

——建立接待清单制度,实现接待“留痕”。接待单位应当填写反映接待对象的单位、姓名、职务和公务活动项目、时间、场所、费用等内容的接待清单,作为报销凭证之一,留存备查。

二是明确标准,综合治理,简化和规范公务接待活动。为此,《规定》提出:

——简化接待礼仪。明确规定地区、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不得参加迎送,不得层层多人陪同。

——限制接待住宿房型,接待对象自负住宿费用。住宿用房以标准间为主,接待省部级干部可以安排普通套间,不得额外配发洗漱用品。

——从严控制接待用餐的次数和陪餐人数,严格限制用餐地点和消费内容。

——规范警卫安排。尽可能缩小警戒范围,不得违反规定管控交通,不得清场闭馆。

——接待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合理限定接待费预算总额,单独列示。

——接待费开支标准参照会议等标准分地区制定并进行动态调整。

——严格接待费报销管理。明确报销凭证种类,具备条件的地方应当采用银行转账或公务卡结算,不得以现金方式支付。

三是全面公开,强化问责,坚决杜绝公务接待中的“破窗效应”。为此,《规定》提出:

——县以上各级党政机关全面建立接待信息公开机制,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立体式的接待工作监督检查体系,明确监督检查内容。

——将接待工作纳入问责范围,强化责任追究和惩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落实深化改革要求,从根源上破解公务接待管理难题

《规定》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深化四项改革来破解公务接待管理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难题:

一是深化公务接待管理体制改革。首次明确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本级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工作,指导下级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工作,从而统一接待管理,防止攀比浪费。

二是积极推进接待服务社会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提供接待用餐、住宿、用车等服务。推行接待用车定点服务制度。

三是推进机关内部接待场所转制改革。推进机关内部接待场所建立健全服务经营机制,推行企业化管理,建立市场化的接待费结算机制,逐步实现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四是推进机关内部接待场所集中统一管理改革。推进各级党政机关对机关内部接待场所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和利用,建立接待资源共享机制。

《规定》对根治国内公务接待中公款大吃大喝顽疾,作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

《规定》要求接待对象按照规定标准(即差旅、会议、培训等伙食标准)自行用餐,不得向接待单位转嫁。确因工作需要,接待单位只可以安排一次工作餐。陪餐人数严格控制,接待对象在10人以内的,陪餐人数不得超过3人;超过10人的,不得超过接待对象人数的三分之一。

同时,《规定》对接待工作餐的用餐地点和消费内容作出严格限制:工作餐应当供应家常菜,不得提供鱼翅、燕窝等高档菜肴和用野生保护动物制作的菜肴,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不得使用私人会所、高消费餐饮场所。

《规定》对国内公务接待开支标准制定问题作出规定,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为严格落实厉行节约要求,同时确保接待开支标准符合实际,避免在接待工作中留下突破标准的借口,维护制度的严肃性,《规定》坚持分地区、分类别制定接待开支标准,要求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价格等实际情况,按照当地会议用餐标准制定本级接待工作餐开支标准并定期进行调整;接待住宿执行接待对象在当地的差旅住宿费标准;接待开支标准报上一级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备案。

《规定》从经费预算源头规范公务接待费支出

经费预算是公务接待费支出的源头,规范接待费支出,首先要严格预算管理。《规定》要求公务接待费用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单独列示,总额控制,禁止在非税收入中坐支接待费用,避免多头来源和支出规模失控。为防止负担转嫁,《规定》明确禁止在接待费中列支应当由接待对象承担的差旅、会议、培训等费用,禁止以举办会议、培训为名,列支、转移、隐匿接待费开支,禁止向下级单位及其他单位、企业、个人转嫁接待费用,禁止借公务接待名义列支其他支出。

《规定》增强公务接待活动的透明度,强化监督问责

为了增强公务接待活动的透明度,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规定》要求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按组织公开本级国内公务接待制度规定、标准、经费支出、接待场所、接待项目等有关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问责是破解公务接待管理难题的关键一环。没有问责,不设高压线,再好的制度和标准也难奏效。《规定》从加强业务检查、加强财政审计监督、加大惩处力度这三个角度强化了对接待活动的监督问责。要求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级党政机关各部门和下级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工作的监督检查;财政、审计部门加强对接待经费开支和机关内部接待场所的监督;纪检监察机关严肃追究接待单位相关负责人、直接责任人的党纪责任、行政责任并进行通报,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贯彻落实《规定》的具体任务

篇7:国内公务接待费报销管理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全市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根据《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和《湖北省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市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国内公务,是指出席会议、考察调研、执行任务、学习交流、检查指导、请示汇报工作等公务活动。

第四条 国内公务接待应当坚持有利公务、务实节俭、严格标准、简化礼仪、高效透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原则。

第五条 各级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部门应当结合当地实际,完善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制度,制定国内公务接待标准。

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本级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工作,指导下级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工作。

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应当加强国内公务接待管理,严格执行有关管理规定和开支标准。

第二章 国内公务接待行为管理

第六条 加强国内公务外出管理。各级党政机关应当加强公务外出计划管理,科学安排和严格控制公务外出的时间、内容、路线、频率、人员数量。公务外出须经所在单位相关负责同志批准。公务外出确需接待单位接待的,由派出单位向接待单位发出公函,告知内容、时间、行程、人数和人员身份。

县(市、区)、开发区、市直单位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应向市委、市政府报告。

第七条 严格国内公务接待范围。出席会议、考察调研、执行任务、学习交流、检查指导、请示汇报工作等公务活动,属于国内公务接待范围。国家工作人员的休假、探亲、旅游等非公务活动不得纳入国内公务接待范围。无公函的公务活动和来访人员不予接待。

第八条 实行对口接待。上下级党政机关之间、同级党政机关之间、异地党政机关之间开展公务活动,原则上由对口部门和单位负责接待。没有对口单位的,根据来访单位性质和公务活动内容,相对应地由党委办公室、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政府办公室、政协办公室确定接待单位。

第九条 实行“一支笔”审批。各级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活动要从严把关,从紧控制,实行统一管理,“一支笔”审批。接待单位安排公务接待活动前,应当填写《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审批单》,连同派出单位公函一并报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审批。

审批单内容包括填报单位、承办部门及承办人、派出单位名称、接待事由、活动安排和经费预算等。

第十条 简化接待礼仪。不得在车站、高速公路出入口、机场、码头和辖区边界组织迎送活动,不得跨地区迎送,不得张贴悬挂标语横幅(包括电子屏幕显示),不得安排群众迎送,不得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地区、部门主要负责人不得参加迎送。一般不安排合影。

接待单位安排的活动场所、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应当有利于公务活动开展。安排外出考察调研的,应当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得走过场、搞形式主义。

第十一条 严格控制陪同人员。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到基层调研,陪同的县(市、区)负责同志不超过2人,乡镇(街道)1人;其他市领导到基层调研,县(市、区)只安排1名与考察调研工作相关的负责同志陪同,主要负责同志可不陪同。市直部门负责同志到基层调研,不得要求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参加陪同。

第十二条 严格食宿标准。国内公务接待活动中,接待住宿应当严格执行差旅、会议管理有关规定,在定点饭店或者机关内部接待场所安排,执行协议价格。住宿用房以标准间为主,接待省部级干部可以安排普通套间,厅(局)级干部可以安排单间。接待单位不得超标准安排接待住房,不得额外配发洗漱等房间用品。出差人员应当按照差旅费管理有关规定交纳住宿费,回本单

位凭据报销。与会人员住宿费按会议费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接待对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自行用餐,接待单位协助安排用餐的,餐费由接待对象自理。确因工作需要,接待单位可以安排工作餐一次,严格执行规定标准,严格控制陪餐人数。接待对象在10人以内的,陪餐人数不得超过3人;超过10人的,不得超过接待对象人数的1/3。对能够合并的公务接待统筹安排。工作餐以本地家常菜为主,不得提供鲍鱼、燕窝、鱼翅等高档菜肴和用野生保护动物制作的菜肴,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不得使用私人会所、高消费餐饮场所。

第十三条 坚持低碳环保出行。国内公务接待的出行活动应当安排集中乘车,合理使用车型,严格控制随行车辆。

第十四条 严格执行安全警卫规定。接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使用警车,不得违反规定实行交通管控。确因安全需要安排警卫的,应当按照规定的警卫界限、警卫规格执行,合理安排警力,尽可能缩小警戒范围,不得清场闭馆。

第十五条 如实填写接待清单。公务活动结束后,接待单位应当如实填写接待清单,由相关负责同志审签。接待清单包括接待对象的单位、姓名、职务和公务活动项目、时间、场所、费用等内容。接待清单作为财务报销凭证之一,并接受审计。

第三章 国内公务接待经费预算和管理

第十六条 科学制定经费开支标准。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价格等实际情况,参照当地会议用餐标准制定本级国内公务接待工作餐开支标准,并定期进行调整。接待住宿应当按照差旅费管理有关规定,执行接待对象在当地的差旅住宿费标准。

接待开支标准应当报上一级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备案。全市各地接待开支标准不得高于市本级统一标准。

第十七条 实行预算管理和总额限定。各级党政机关应当加强对国内公务接待经费的预算管理,合理限定接待费预算总额。公务接待费用应当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单独列示。

第十八条 规范资金支付。接待费资金支付应当严格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公务卡管理有关规定执行。具备条件的地方应当采用银行转账或者公务卡方式结算,不得以现金方式支付。

应当由接待对象承担的费用,按照接待对象在当地的差旅标准由接待对象进行支付结算。

第十九条 严格支出报销审核。接待费凭据报销,报销凭证包括财务票据、派出单位公函、接待审批单和接待清单。不得报销任何超范围、超标准以及与公务活动无关的费用。

第四章 国内公务接待设施管理

第二十条 严格控制接待设施建设。各级党政机关不得以任何名义新建、改建、扩建内部接待场所,不得对机关内部接待

场所进行超标准装修或者装饰、超标准配置家具和电器。

第二十一条 建立接待资源共享机制。各级党政机关要推进本级机关所属接待场所的集中统一管理和利用,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利用效率。

第二十二条 推进接待服务社会化改革。建立健全服务经营机制,推行机关所属接待场所企业化管理,推进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与市场接轨,建立市场化的接待费结算机制,降低服务经营成本,逐步实现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和资本参与机关所属接待场所的服务经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为公务接待提供住宿、用餐、用车等服务。推行接待用车定点服务制度。

第五章 国内公务接待纪律

第二十三条 严格公务外出活动纪律。禁止异地部门间没有特别需要的一般性学习交流、考察调研,禁止重复性考察,禁止以检查指导、学习培训、研讨交流等各种名义和方式变相旅游,禁止违反规定到风景名胜区举办会议和活动。

第二十四条 严格公务接待行为纪律。不得超规格、超标准接待,不得随意增加接待项目,不得组织旅游和与公务活动无关的参观,不得组织到营业性娱乐、健身场所活动,不得安排专场文艺演出,不得以任何名义赠送和收受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纪念品和土特产品等。

禁止上下级之间、部门或单位之间借各种名义用公款相互吃请。禁止接受影响执行公务的吃请。

第二十五条 严格接待经费管理纪律。禁止在接待费中列支应当由接待对象承担的差旅、会议、培训等费用,禁止以举办会议、培训为名列支、转移、隐匿接待费开支,禁止向下级单位及其他单位、企业、个人转嫁接待费用,禁止在非税收入中坐支接待费用,禁止借公务接待名义列支其他支出,禁止用公款报销或者支付应当由个人负担的费用。

第六章 国内公务接待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监督检查主体。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级党政机关各部门和下级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财政部门对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经费开支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审计部门对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经费进行审计,并加强对机关内部接待场所的审计监督。

第二十七条 监督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公务接待规章制度制定情况,国内公务接待标准执行情况,国内公务接待经费管理使用情况,国内公务接待信息公开情况,机关内部接待场所管理使用情况。

党政机关各部门应当定期汇总本部门国内公务接待情况,报同级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部门、财政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备

案。

第二十八条 接受社会监督。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部门每年应当会同财政部门按组织公开本级国内公务接待制度规定、标准、经费支出、接待场所、接待项目等有关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九条 严格责任追究。各级党政机关要将国内公务接待工作纳入问责范围,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及时进行通报,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依照本办法制定本地国内公务接待实施细则。

第三十一条 各级政府应当对商务活动加强管理,严格审批。因招商引资等工作需要,接待除国家工作人员以外的其他因公来访人员,应当参照本办法实行单独管理,明确标准,控制经费总额,加强审批管理,强化审计监督,杜绝奢侈浪费。严禁扩大接待范围、增加接待项目,严禁以招商引资等名义变相安排公务接待。

第三十二条 国有企业、国有金融企业和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委市政府接待办公室会同有关部

门负责解释。

上一篇:继续教育公共课培训通知下一篇:接力赛叙事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