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重对待老年人输液

2024-04-20

慎重对待老年人输液(共4篇)

篇1:慎重对待老年人输液

抽调现象对加强人才交流工作的一些思考

抽调这一现象早在明清时代,就有较为详细地记录。但在新时期工作需求下,应对抽调给予一个科学的定义和正确的认识。一般认为:抽调是指因工作需要暂时将工作人员从原工作单位抽调到外部门和单位(含临时单位)执行指定工作的行为,抽调人员在抽调期间与原单位人事关系保持不变。目前在我国,抽调现象普遍存在。对这一现象,也就有了较大的探讨意义。

可以说,抽调的大量出现不是偶然的,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笔者尝试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机关传统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产生“抽调现象”的基础。以往,机关在进人的时候,出于工作衔接方面的考虑,较多的根据自己平时掌握的情况,把人员先抽调到本单位,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培养,遇着机会再把关系正式理顺。以达到整个工作连贯性的较优选择。

工作需求为“抽调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机会。每个地区,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临时性的中心工作,而每个临时性的中心工作都具有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的特点。要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这就为“抽调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机会。

社会待遇的差别是“抽调现象”形成的动力。机关所处的位置往往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它所提供的资源,要远远优于其它地方。地区之间的不平等大大激发了人们的动物本能,向“好”的地方趋

之若骛也就不足为怪了。

对于抽调现象,我们不能简单的将之判定为好或坏。我们应当意识到,人才流动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抽调作为人才流动工作的一种方式,合理利用,将对做好人才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对抽调现象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以作抛砖引玉:

抽调人员的选择。对于抽调人员的选择上,我们既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也要与时俱进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对于抽调这一现象而言,仍要坚持审定工作由组织部门统一实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考虑以各部门实际需求为主,各相关单位推荐为辅,组织部门积极发挥监管指导作用。对于一些具体业务部门,要正视其存在业务性强的特点,因此在人员抽调的问题上要充分尊重其业务需求性,尽可能在抽调人员素质能力的选择上,给予适当地放松。

抽调人员的培养。抽调人员的培养,要注重用人单位与被抽调人员的互动作用。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不能仅仅抱着“用”的想法,应当将抽调人员纳入原有的培训体系内,并长期有效的贯彻落实。这不仅仅对抽调人员有着极好的鼓舞作用,也将使抽调人员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挖掘自己的潜力,更快作出成绩;对于被抽调工作人员而言,应当端正认识,能“上”能“下”,正确认识抽调是一种工作上的需要,做到不功利看待抽调往上级部门,不悲观看待抽调去基层部门,本着加强工作能力的态度,以虚心、务实的心态做好抽调后组织上安排的工作。

抽调人员的管理。被抽调对象的行政、工资关系由原单位管理,党组织关系按《党章》规定办理。被抽调人员在抽调期间实行原单位和抽调单位双层管理,以抽调单位管理为主。建立被抽调人员抽调期满考核制度。抽调工作结束后,抽调单位应对被抽调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被抽调人员在抽调期间的综合表现及评价。考核情况必须形成书面鉴定,并送达区委组织部、被抽调单位备案和归档,作为被抽调人员奖罚、评先评优、任职、年度考核的依据。建立外出报告和请假制度。被抽调人员因公出差,抽调单位应向被抽调单位通报;被抽调人员因私请假,应向抽调单位请假,超过3天还须向原单位报告,因私请假并离开惠州的,还应说明外出原因及目的地。建立重大事件报告制度。被抽调人员在抽调期间如果发生意外或重大事件,抽调单位应向区分管领导、区委组织部、被抽调人员单位报告,以便及时掌握情况。

抽调人员的去留。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都会根据工作实际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的抽调期限。抽调期限到后,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被抽调人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在尊重抽调人的个人意愿下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依照相关组织规定,摸索出一条先“抽”、再“借”、最后“调”的可行道路。通过“抽”与“借”,充分观察考核被抽调人员。在抽调人员的去留问题上,做到公平公正、有理有据。

总的来说,抽调人员的选择、培养、考核、去留问题,需

要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各相关部门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予以调整,切实实现抽调工作人员的预期目的,将抽调作为人才交流的一种方式手段,有效的促进整个人才体系的良性循环。

篇2:谈谈老年人输液的护理体会

1 有效执行查对制度,防止输液差错发生

护士接受患者药物时必须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除核对当天剂量外,还要核对总剂量,告知患者第2天、第3天的用药剂量,并且提醒患者携带好预约单。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护士在加药、穿刺前采取“呼唤应答法”,核对患者姓名时进行查对;过硬的穿刺技术可避免反复穿刺并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和减轻患者的疼痛。

2 严格消毒注射部位

老年人由于输液速度慢,时间长,易感到疲劳,有的人会出现肌肉不自主运动。因此在挑选血管时,应选择比较舒适又利于活动的部位,如手背、足背、小臂背等,应避免在关节部位。扎止血带前,用双手自上而下按摩穿刺的肢体,使血液集中在肢体末端,血管明显暴露,便于穿刺。选择末梢血管输液时,可选择小号头皮针头,进针应快、稳、准,穿刺成功后可用夹板固定,以免滑脱。对活动度大的血管,须用左手握住患者注射部位,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以25°角快速刺入皮下后,快速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放平针体再进入少许,用输液贴固定;对比较脆的血管进针速度易慢,松解止血带不宜用力过猛。穿刺时,老年患者可不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这样进针快、回血快,可减轻进针疼痛感。给静脉压较低的老年患者穿刺时,若出现有失阻感,但又不见回血现象时,可采取挤压近心端血管或输液管下端,如有回血说明针头在血管内。对于因活动不便,长时间不洗澡,皮肤污垢较厚的老年患者,应用2%碘消毒后,再用75%酒精消毒3~4次,直到注射部位皮肤清洁为止,以免引起注射部位感染。

3 密切观察患者

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滴速不快,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因此要随时调节输液速度,一般患者输液速度为40~60滴/min,但老年患者因心肺功能减退,体质虚弱,应适当减慢输液速度。严重者根据病情需要,输液速度可控制在15~30滴/min。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输液滴速,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使患者感到舒适。对于请求输液滴速调快的患者,为避免发生意外,护士必须勤巡视勤观察,做好解释工作,以征得患者的理解。熟练掌握更换液体技巧,避免药物浪费,防止因滴管内液面降低或流空使空气进入静脉,造成空气栓塞的隐患。老年患者由于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减退,对疼痛等各种症状的反应迟钝,所以护士应加强巡视,细致地观察注射部位有无渗出、肿胀及输液反应,同时多询问患者,注意观察临床表现,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老年人体内代谢迟缓,吸收缓慢,又因肾功能降低,排泄缓慢,容易造成药物蓄积所以在给药时不仅要认真执行医嘱,更要注意用药后的疗效及副作用,尤其是易发生中毒副作用的药物。对老年患者要增加巡视次数,要及时更换下一组液体或及时拔针。观察得知,多数患者尤其是初次输液患者,输液完毕时,如果护士不在场,会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害怕空气进入体内危及生命。巡视护士要告知患者静脉内有一定压力,输注液体即使完毕空气一般也不会进到血管,让患者不要紧张,减轻其恐惧感。

4 加强心理护理

输液前可与老年患者进行简单的沟通,以分散患者对穿刺的注意力。根据老年患者特点,采用不同的静脉穿刺技术,尽量做到一针穿刺成功。穿刺完毕不要立即离开,应床边观察1~2min,并告知患者会按时来巡视,如果遇到输注速度改变、局部疼痛或其他不适等情况,不要紧张,可立即呼叫护士。每次巡视都应弯下腰双眼正视穿刺部位数秒,这样会给患者受重视及安全感。另外,输液室环境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灯光明亮,营造一种轻松、愉快、亲切的环境,给患者以温馨舒适之感。护士的关爱服务,可以提高护士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有利于患者康复。一些老年患者因为长年病重,性格急躁、易怒,加之长时间的输液、针刺时的疼痛和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易导致对输液的厌烦和消极的态度,给治疗带来不利影响。护士应掌握患者的心理,耐心解释病情,讲解药理作用,并解释药物对血管的刺激等不良反应,态度要亲切和蔼,使患者在输液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积极地与护士配合,从而使输液顺利进行。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只留压针眼棉球。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针眼。

篇3:慎重对待校园“暴力”事件

男是我班上的一个学生,他的家庭颇为殷实。因此,家人对作为独子的男“要求不高”。娇惯加放任,使男养成了冲动、易怒、暴躁的性格,还得了个“打架王”的绰号。但妈妈的结论是:“我们这小子挺怂的,和别人打架每次都是吃亏的那个。”而爸爸干脆就是:“下次要是挨了打回来,我还得揍你,爸爸小时候,可没你这么笨……”这无形中让男变得更加“威猛”。

后来据我留心观察,其实男惹事原本也没有多少恶意,但常常因为不知道轻重,就让“小事情”演变成了“大事件”。

比如一次课间的时候,男忽然跑到走在自己前面的寒旁边,拦腰把寒“夹”起来就走,寒没有防备,就被摔在地上。寒站起来追着男就打,男一边招架一边冲着寒大喊:“怎么了?不就玩一下啊,想怎么样啊你?”最后,两个人连拉带拽被送进了办公室。类似这样发生在男身上的事情层出不穷。

“老师,男叫来了他上初中的哥哥,要和五年级的孩子打架。”一个男孩子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

“什么?说清楚一点。”男一向爱惹事,但是竟然叫了“帮手”来打架,这还是第一次,让我很吃惊。

“男说上午被五年级的一个同学打了,他下午就叫了哥哥来给自己报仇。”

“现在人在哪里?”我一边问一边赶紧站起身往外走。我知道男是独子,所以这个“哥哥帮手”到底是怎么回事,让我的心一下子揪起来了。

大概是有人跑来报告我的同时,也早有孩子冲着教室里发出了“老师来了”的警告,那个孩子们嘴里的“男的哥哥”和我走了个迎面。

我认出这是一个原本应该上初中的男孩子,现在辍学在家。因为没有什么正当的事情,所以经常在学校附近的街上游逛,是一个很多人嘴里的“问题少年”。但不知道怎么就变成了男的哥哥。

“你是男的哥哥?他不是独子吗?”我微笑着对眼前这个瘦瘦的男孩儿说。

“不是亲哥哥。您是男的老师吗?”男孩儿做出了一副“嬉皮”的样子。

“是的,去我办公室谈谈吧。”我伸手做了一个“请”的示意。男孩子脸上没有任何表情,随着我来到了办公室。

“谢谢你对我用‘您这样称呼,这样的礼貌要多教给你弟弟啊。”我一边拉了一把椅子让他坐下,一边说。

“老师,我弟说五年级有个孩子老欺负他。”男孩儿没有买我的账。

我倒了一杯水递给他:“是吗?这件事男没有和我说起过。但是,你们男孩子是不是都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我还是微笑地看着他。

“嗯,男说这个孩子打了他好几次了,不然我也不会来管!”男的哥哥说得有些激动,无视我的“示好”。

“男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如果我早知道的话,哪里会等到他被欺负好几次。”我说得比他还“激动”。

随着一声“报告”,男进了办公室,看看我,看看哥哥,没有说话。

“男,你有个好哥哥啊!”我看着男的眼睛,认真地对他说,“他不仅在你遇到问题的时候站出来帮助你,还帮得非常得体。他先从同学那里了解情况,然后再反映给老师,交由老师来处理。这是一份尊重和信任,是个男人!你以后要多学着点哥哥啊,别总是那么冲动。”

男有些茫然地看看我,看看哥哥,没有说话。

“你说那个五年级的同学打你好几次了,真有这回事吗?你怎么没有来告诉我呢?显然你还不知道处理问题有更好的办法。以后要多向哥哥学习,知道吗?”“嗯,知道了。”

“那和五年级同学之间到底怎么回事?”

“那天,明明是他放学下楼的时候撞到我了,却对我说‘你等着。”男满脸的委屈。

“是不是他没有道歉,还威胁你,让你很生气?”

“是。”男使劲点头。

“那个同学后来有没有再找你的麻烦?”

“他瞪我。”男忽然又有些气愤。

“他瞪你的时候,你就想起他威胁你的话,心里不服气,又担心他真的会对你动手,所以就叫哥哥来威胁他,对不对?”男转头看了哥哥一眼。

“如果他也叫了一个更厉害的哥哥,然后你怎么办?本来大家是不小心碰到的,你先说句‘对不起不就没事了吗?你是害怕所以叫哥哥来给自己壮胆,他没准儿也是害怕了才说那句‘你等着呢。下次见面自己把这件事和对方说开,都是同学,又不是故意的。”

我本以为这件事就此结束,两个孩子可以一起离开了。男的哥哥却对男说:“你先去吧,我和老师说几句话。”

看着男走出办公室,他转过头特别诚恳地对我说:“老师,其实我就知道,肯定不是大事!男的胆子挺小的,他就是希望我来给他壮壮胆。我既不能拒绝男,也不想让家里人为我们操心。”

我也真诚地对他说:“我非常理解,所以这件事到此为止。不过你要记住,我们每个人必须自己遭遇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才能得到成长,谁也代替不了谁。”

“我明白了,不打扰您了老师。”男的哥哥转身离开了。

一场风波就这样过去了。

(案例提供:北京市新教育实验学校 王丽君)

1.对孩子期望过高或者没有期望,都不是负责任的态度。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并不知道该对孩子提出怎样的“要求”。

2.一个家庭里的所有成员,对孩子的要求应该达成一致,并且尽量采取正确的态度。否则,孩子会无所适从,干脆谁的话都不听了。比如故事中家人对男和小朋友“打架”的态度,明显是不当的。正确的做法是大家一起帮助孩子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教给孩子正确处理问题和疏导自己情绪的办法。要教孩子保护自己,不能教孩子“以暴制暴”。

3.很多时候,父母冷静几秒钟,就能让一件事情的结果截然不同。这不同的结果,很有可能造成父母、孩子甚至几个家庭的不同命运。

4.对父母来说,不仅仅承担着养育子女的责任,更要以自我的不断成长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所以,成长也是父母的一种责任,而且是重要责任。

1.面对孩子之间的矛盾,老师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轻易把孩子的行为“上纲上线”。孩子们往往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一件事情,或者感觉到了委屈,却不知道如何倾诉来平衡自己内心的感受,才会选择夸大某种最容易获得同情和支持的东西,来为自己赢得安全感。老师要细心地洞察孩子们的这些“小心思”,让孩子既要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真切关怀,又懂得该怎样用合适的办法来处理问题。

2.有时候,老师善意的谎言是必要的。故事中哥哥来替弟弟“出头”的时候,已经是带着情绪的。老师先把哥哥带到办公室,是为了避免这件事情影响面的扩大。而且,老师温和的态度也稳定了哥哥的情绪。在之后的沟通过程中,老师借助和男的对话,委婉提出了对哥哥行为的引导和建议,也告诉了两个孩子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3.当男的哥哥委婉表达出对家人知道这件事的担忧时,说明他是一个懂得考虑别人感受的孩子。老师明确表示这件事“到此为止”,这样有利于彼此建立信任关系,避免再发生更恶劣的事件。

4.很多教育的契机,是需要老师敏锐捕捉、牢牢抓住、充分利用的。对男这样的孩子,老师要多观察、多发现,帮助孩子找到感兴趣的事物,并发展自己的兴趣,从而为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4:谈老年人静脉输液的护理

一、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分析, 做好充分的准备

1.护士应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住院环境, 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存在问题, 加强沟通, 适当使用触摸技巧使其放松。针对老年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及对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 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 给予老年患者心理安慰和心理支持, 消除老年患者悲观、焦虑、抑郁等情绪。让老年患者产生信任感、亲切感, 进而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2.要精心选择血管穿刺的办法

一般要选择暴露、粗直、宜固定的血管, 如上下肢浅静脉。长期输液的老年患者应从远端细小静脉开始使用, 如手指、手背、足趾、足背、前臂等。危重抢救和滴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 应选择较粗的静脉。心功能较差者, 应选择距心脏较远的小静脉, 以免加重心脏负担。脱水休克需快速补液者, 则选择近心端心管。对反复穿刺失败、特别是伴有呼吸衰竭时, 采用四肢远端浅静脉穿刺难度较大时, 可考虑使用胸壁浅表静脉进行穿刺。如没有特殊的要求, 可选择小号的穿刺针以减少血管壁的损伤。

二、要注意因人而异

针对老年人静脉特点, 进针角度不同, 结果不一样。对血管粗、直易固定者, 采用30°角正面或侧面快速进针。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 用左手绷紧皮肤固定血管, 用25°角快速穿破皮肤直接进入血管, 见回血后再缓慢平行进针许。对比较脆的血管, 穿刺时患者可不用握拳, 手背向上自然伸直, 以5~15角进针穿刺, 进针速度易稍慢, 松解止血带要轻柔, 不要用力过猛。

由于疾病因素须长时间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 常常因翻身、活动或进食等原因而担心针头滑动, 常使腕关节、指关节处于紧张强直状态, 可将柔软的毛巾或小筒状物体垫于患者的腕部或握于手掌内, 可提高输液过程中的舒适度和安全度。也有老人常因输液时间长, 不注意输液的手而乱动, 引起针头脱出, 可增加夹板固定, 采用保护性约束。

三、要加强在输液过程中的细致观察

在老年病人静脉输液的过程中, 要勤巡视、勤询问, 关心老年病人在输液时的感受, 及时发现不良反应。老年人心肺功能较差, 而且自身调节储备能力不足, 特别是快速输液或输液量过多时, 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如心衰、急性肺水肿等。一般无心肺功能不全的老年病人滴数可控制在50滴/分左右, 如有高血压、冠心病、明显心肌缺血及肺心病或其他心脏疾病的病人, 滴数需控制在30~40滴/分, 或根据药物的性质及治疗要求调整滴数。老年病人血管弹性差、管腔小、脆性大, 同时因输液时间较长, 或有认知障碍等因素易发生输液过程不畅、液体外渗等情况, 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如果液体外渗, 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 同时用33%硫酸镁局部外敷。护士要熟悉药物的性能、药物的作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 在老年病人静脉输液的过程中, 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及生命体征, 注意输液局部情况, 一旦出现异常反应, 要迅速处理, 以保证老年病人的用药安全和疾病康复。

四、两点体会

1.护士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与老年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老年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如整洁的仪表、健康的情绪、和蔼可亲的态度, 都能使老年人减轻恐惧、焦虑的情绪。其次, 要有过硬的操作技能, 尽量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做到一针见血。老年患者由于患病时间长、活动量减少、血流缓慢而易发生静脉血栓形成, 如反复穿刺可导致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变性而致血管损伤, 因此, 要选择合适的血管和合理使用血管, 并交替使用静脉, 切忌连续多次使用同一条血管, 以保证血管有进行自我修复的时间。

2.老年患者因各脏器功能低下, 易发生心衰、肺水肿等不良反应, 护士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并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才能做好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护理。

上一篇:对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特点、原因及治理对策的浅析下一篇:迎校区管理督导评比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