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对待

2024-05-04

不同对待(精选六篇)

不同对待 篇1

还有些学生比较受老师宠, 时间长了, 便会有些骄傲。这时我们需要换另一种方式, 比如:假装冷落他, 生他的气, 把关心转移到别的学生身上, 让这个学生有所反思、有所醒悟, 等他的认识开始有所转变的时候, 才去温暖、关心他, 让他珍惜这失而复得的关怀。

有的学生性格比较温柔、胆小, 说话做事优柔寡断, 像荡秋千似的摇摆不定。这类学生让人觉得没有个性, 而且做起事来效率不高。如果不加以改变的话, 长大后将会给他们的前途带来很大的影响。就如笔者所带班级的王霞同学, 看起来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女孩子, 又干净又腼腆, 但做事情常常不自信。例如:在老师提问中, 当她回答正确的时候, 如果再问一遍, 她就会停止回答, 不敢再说。又如:做作业时, 她的作业本来是对的, 如果她发现有同学和他不一样时, 她就要改变答案。这样的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总是问来问去的, 自己没有一点主见, 没有一点思考意识。这类学生大部分缺少自信, 老师千万不能对他们大吼大叫, 大声责备, 因为他们是一群自卑族, 心灵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 老师应该对症下药, 对他们关心, 给他们爱心, 深入他们的学习、生活、家庭中, 和他们做携手共进的朋友, 让他们不怕老师, 甚至很爱老师, 乐意听老师的话, 这样才能够慢慢引导他们步入学习的正确轨道。但需特别注意的是, 他们的一小点进步我们都应该加以表扬, 学生得到了表扬, 自信心也会随之而建立起来, 久而久之, 学生便就相信自己, 做事情就会得心应手。如果因为他们成绩不好而指责他们, 会导致他们将越来越自卑, 不利于他们的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不自信的学生的性格要想改变也需要花费老师更多的心思与更多的时间, 为了改变他们, 有时还需要舍弃学校和个人的利益, 要把学生的未来看得比任何东西都值钱, 在这一方面, 笔者认为我校李老师就做得不错。例如, 有一次, 县里要求选出一名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参加县举办的诗歌朗诵大赛, 校长很欣赏李老师所带班级一名很大方的学生, 希望李老师能够选他去参加比赛为校争光。但后来校长却大失所望, 李老师没有选那位学生, 而是选了一个很胆小的学生去参加比赛, 这位学生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但最后站上讲台的时候, 吓得忘了诗词。这种做法让很多老师不理解, 可李老师说他的做法很简单, 他只是想给这个学生一个展示、锻炼自己的机会, 他认为获不获奖对他来说并不重要, 在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 那就是把机会让给这个学生, 不能因为看重学校一时的名誉而让学生失去锻炼的机会, 甚至会毁了孩子一辈子的幸福。李老师的做法没有错, 相信大家都这么认为。这个胆小的学生虽然失败了, 但李老师却微笑着对他的学生说, “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的确有一定的道理, 这个学生经过这次锻炼, 变得大胆、开放了, 而且还主动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老师看到学生这样的改变, 就如同看到一棵枯黄的小树苗茁壮成长, 变得葱葱郁郁, 枝繁叶茂, 令人感到万般欣慰。

另一种学生的性格处于二者之间, 他们既不骄傲也不胆小, 做事往往思索再三, 办事有条有序, 请教问题有礼有节, 对于自己的不当之处总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加以改正, 对此类学生教师往往是最欣赏的、同学最喜欢的, 但教师应该注意不能对其过分偏爱, 要调整对策, 培养他们个性张扬。

例如, 笔者所带班级中有三个男孩, 他们总是一唱一和, 形影不离, 爱捉弄人, 欺负同学, 搞恶作剧, 干坏事。笔者一直对他们爱护有佳, 希望能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可想不到的是, 有一次他们就当着老师的面把学校旁边白杨树上的鸟窝给捅了, 鸟蛋也摔坏了, 还冲老师做着鬼脸。笔者急坏了, 不仅心疼小鸟的家被捣坏, 使小鸟无家可归, 无法孵化幼雏, 而且对他们不爱护鸟类, 欺凌弱小, 不懂得保护动物的行为心里百感交集。便随手扯一根竹竿, 打了他们一人一下。有个男孩当时就哭了, 其他两个也跟着流眼泪, 笔者心里不由一阵酸, 这是笔者第一次打学生。笔者告诉他们, 鸟蛋是鸟妈妈正在孕育中的宝宝, 鸟蛋摔坏了, 就是一个个小生命被杀害了, 你们捣毁了鸟妈妈的窝, 小鸟就无处安身了, 老师是因为对小生命的惋惜, 心里非常难受, 所以才会打你们。

过了好久, 我布置了一个题为《难忘的一件事》的作文, 其实笔者也是想探探这三个学生是否把这件事放在了心上。意想不到的是, 他们三个都写了捅鸟蛋的事情。在作文中, 他们这样写到:

“我哭了, 我看见老师也哭了, 我知道她是爱我们的, 我知道是我们错了, 我们不该捣坏鸟窝。”

“老师是疼我们的, 她虽然打了我们。但我看见她在楼道角落里悄悄抹去的泪水, 我知道老师打了我们一定比我们还痛。”

“老师, 我们错了。您别伤心好吗?我们今后一定听话, 一定热爱生命, 热爱大自然, 保护生态环境。”

笔者很意外, 这些感动的话语居然出自这三个学生之口, 没有想到老师一时的冲动会起到这么好的效果, 这使笔者误出了一个道理:有的学生吃硬不吃软, 适当的惩罚反而会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只要掌握得好,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材施教, 其教育效果非常乐观。

总之, 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性格的学生, 教师要分析学生的性格, 采取适当的方法做好引导。教师既要教书, 又要育人, 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联系起来, 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 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都能拥有一个完好的性格、完美的人生!

摘要:学生的性格因人而异, 变化无常, 千奇古怪, 即使是同卵双胞胎学生, 他们的性格也大相径庭。作为一名教师, 要想让学生全面发展, 健康成长, 必须先要了解学生性格,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对待他们。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呢?下面笔者将谈谈在教学中所收集到的一些经验。

不同对待 篇2

你真的会洗水果吗?不同水果不同对待!

就像不同的水果有不同的切法一样,不同的水果也有不同的清洗方法对于一个有强迫症的人来说,我洗水果前一定会把水果分成3大类。

第一类:去皮吃的水果――例如芒果、荔枝、龙眼、西瓜等。第二类:可以带皮吃的水果――例如苹果、梨、葡萄等。第三类:只能带皮吃的水果――例如樱桃、草莓、杨梅、树莓等。

不同类的水果有不同的清洗方法

第一类:用水冲洗后剥皮或切片就好,因为去皮,所以不用太过担心果皮不干净。

第二类:如果去皮吃的话,参照第一类水果的洗法用清水冲洗后削皮就可以;

如果想带皮吃的话,可以这样洗

清水冲洗――浸泡――刷洗――切除:先清水冲洗,然后浸泡(浸泡时可以用淘米水或是盐水或是小苏打粉水),再用软毛刷洗或者用盐搓洗,清水冲洗后切除蒂头与根部就好了。

第三类:对于这类水果,一般皮薄容易受损伤,所以和第二类的清洗方法稍有不同:

清水冲洗――浸泡――冲洗:先用清水冲洗,然后再浸泡(浸泡时尽量用盐水),再用清水冲洗就好了。

怎么洗桃子上的毛?

用水冲洗桃子,然后用食盐涂在桃子表面,轻轻揉搓后放到水里泡一会儿,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怎么洗葡萄?

把葡萄浸泡在清水里,放些面粉或是淀粉,不要用力搓洗,只需要轻轻地翻洗,表面的杂质很容易就会被洗掉,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怎么洗杨梅?

把杨梅浸泡在盐水里,浸泡一段时间再食用。盐水可以帮助去除藏在杨梅里的寄生虫。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清洗草莓。

怎么洗樱桃?

性质不同,区别对待 篇3

冲货是营销渠道中的常见现象,不仅发生在同一国家不同的市场之间,而且发生在国际贸易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水货”,就是来源于国际贸易中的冲货或窜货行为。在国际贸易中,它被称为“平行进口(parallel importing)”或者“灰色营销(gray marketing)”。

冲货并非总是有害的。比如,相邻市场的边界常常会有一个交叉区域,自然而然会形成一些跨区销售。另外,企业在市场开发初期,一些经销商也可能会跨区域将产品推向其他市场的一些空白处。只有那些为获取不当利益,蓄意向自己辖区以外的市场倾销产品的行为,对生产制造商而言,才是恶性的或有害的。它会扰乱企业的价格体系,引发价格战;使一些优秀的经销商对企业产品失去信心,丧失市场开拓的积极性,严重时会放弃企业产品的经销权;混乱的价格也会导致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或品牌的不信任。因此,企业需要认真对待并设法杜绝的是这种恶性冲货行为。

根据案例所提供的信息,绿洲啤酒公司的营销渠道系统是按制造商→制造商的大区事业部→制造商的省级销售分公司→制造商的直管办事处→分销商→零售商(饭店、卡拉OK场所和夜总会)→消费者来组建的。这种层层放大、呈金字塔状的营销渠道结构,为不同市场之间的冲贷提供了可能。

然而,仔细分析新佳公司和欣舜批发部的冲贷行为,两者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欣舜批发部利用“公司自提政策”,从上海提货后在往回走的路上沿途给一些批零网点配贷,虽然把货冲到了苏南市场,但是苏南各办事处“并不愿意跟它较真”。原因是欣舜批发部的冲货区域是绿洲啤酒在该地区内的销售薄弱区,偏远、非重点、量不大、利润也不高,如果欣舜不占领,还可能被竞争对手抢走。另外,苏南各办事处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抢占这一市场。而欣舜则可以通过过路过桥费、燃油费的节省以及批零差价获取更大的利润。简言之,欣舜批发部的冲贷行为既给自己带来了利益,又没有给苏南各办事处带来明显的损害,还为绿洲啤酒公司填补了一定的市场空白。因此,绿洲啤酒公司虽然不一定鼓励其冲货行为,但是却可以采取一种默许的态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相反,新佳公司的冲货行为则有所不同。它是在绿洲啤酒公司销售任务的重压之下,由江阴办事处的市场主管老陈与江阴的总经销商新佳公司串谋,蓄意向自己辖区以外的市场倾销产品的冲货行为。它已经扰乱了绿洲啤酒公司的价格体系,引起了其他区域经销商的不满,如果置之不理,将可能危及企业整个营销渠道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企业必须认真思考对策,解决这一问题。

然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不是靠彰诚的一己之力就可以办到的。首先,企业需要认真检讨“不切合实际的销售政策”和销售任务。过高的销售任务,再加上与之配套的、以销售业绩为依据的考核方法与薪酬制度,是恶性冲货的主要驱动力。企业确定考核指标时,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市场特点,设定不同的销售任务指标。为了鼓励新市场的开拓,可以在考核指标中对新市场开拓的销售额赋予较大的权数;为了杜绝恶性冲货行为的出现,还可以在考核指标中加入考察冲货的内容。

其次,正确认识营销渠道中的冲贷行为,一方面将良性冲赁行为与恶性冲贷行为区别开,对前者采取默许态度,对后者则要惩罚。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营销渠道中的冲贷行为很难完全避免,因此在监视恶性冲货行为时,切忌监视过严,以免“水至清则无鱼”。要明白监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合作,只要将冲货行为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就可以了,而不是要试图将其完全杜绝。

再次,建立可行的监督体系。在信息不对称的营销渠道关系中,经销商有可能从事冲货行为而不被察觉。监督的目的就是通过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另外,监督行为本身也会给被监视者形成一种压力,使被监视者在采取冲贷行为时有所顾忌。比如,康师傅建立的“渠道共同体”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销商的冲货行为。康师傅在各城市建立城市营业所,以自己的业务代理加强与下级经销商和零售店的联系,帮助一级经销商拓展业争一业务代理虽然争取订单,但是会将争取来的订单交给康师傅在当地的经销商,而不会直接向下级经销商或零售店供贷。因此,这些业务代理不但可以帮助经销商寻找新的商机,而且还可以掌握各级经销商的销售状况,减弱了信息不对称性对企业控制冲货行为的不利影响。

不同对待 篇4

1 中国人和美国人对于狗的不同态度

1.1 从定义上看

狗, “哺乳动物, 种类很多, 嗅觉和听觉都很敏锐, 舌长而薄, 可散热, 毛有黄﹑白﹑黑等颜色, 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 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 有的用来帮助打猎﹑牧羊等, 也叫犬。” (《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05)

A common animal with four legs, fur, and a tail.Dogs are kept as pets or trained to guard places, find drugs etc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 商务印刷馆, 2003, 第四版)

从词典的定义看, 《现代英语词典》对于狗的描述, 基本代表了中国人对于狗的看法和观点,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也基本代表了美国人对于狗的看法和观点。对于狗的外形, 两个国家的人基本都认可对方的描述。但在对代狗的态度上, 两个国家的人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对于狗的态度上, 基本上是从狗的用途上来进行描述的, 体现了中国人的功利主义的心理;美国人对于狗的态度与中国人有一定的交叉性, 也会说出其用途, 但是他们首先是把狗作为宠物来养的, 其次才是用途。从词典的定义上我们觉得, 美国人在态度上好像比我们更偏爱狗。

1.2 从语言习惯表达上来看

英语和汉语中对于狗的描述有一定的交叉部分, 除此之外, 英汉中对于狗的描述有很大的差别。

在汉语中, 对于狗的描述, 即使有对狗表现友好的成语或俗语也是寥寥几个罢了, 其它多与贬义有关, 许多的意思都表现了对于狗的不齿, 比如:狗眼看人低、猪狗不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等等;就连与狗的身体部位有关的词都没什么好的意思, 比如:狼心狗肺、狗头军师、狗血喷头、狗尾续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汉语词中"落水狗"和"丧家犬"不但得不到同情, 反而有“棒打落水狗”的说法;狗就连够做了好事都得不到表扬, 比如: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还罢了, 有时候还会来到中国人的餐桌, 成为盘中餐, 但还是得不到应有的赞扬, 所以才有“狗肉上不了大席面”的说法。真是被中国人从生贬到死。

美国人受到他们的“狗是人类的朋友”思想的影响, 因而在其语言中一般都有较为积极的意义。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Be top dog (处于支配地位) , Gay dog快活的人等等;狗在美国人的语言中, 常常用来和人相提并论, 比如:A lucky dog (幸运儿) , A jolly dog (乐天派) , 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时) ;美国人的语言中有较多描述狗的忠实勇敢的品质的语句, 比如:doglike (忠实) , as faithful as a dog (忠诚的人) , Dog does not eat dog. (同类不相残, 同室不操戈) ;甚至对于优秀人物, 也常常用dog来描述, 比如:big dog要人, old dog (有经验的人) , sea dog老练的水手, top dog优胜者等等。可见, 美国人不仅仅是把狗当作人类最好的朋友, 而且在语言中也把狗夸了个方方面面。

1.3 从看待狗的不同方式上看

《三字经》云:“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看来够在中国人的眼中狗的位置比较靠后。即使食肉时也不忘来分个等级“挂羊头卖狗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狗肉是比较低级的食品, 虽然它的功效较高。而且, 中国人对狗的描述大都是贬义, 即使是褒义也是从不同的看待方式来说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 与弟子相失, 孔子独立郑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 其颡似尧, 其项类皋陶, 其肩类子产, 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 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 然哉!然哉!”;杜甫曾在《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诗中说:“昔如纵壑鱼, 今如丧家狗。既无游方恋, 行止复何有。”这两则记述并非说古人在赞赏狗, 自己是与之同类, 其实无论是孔子还是杜甫, 说自己如丧家之犬都是从形似和境遇相像来说的, 一方面表现了我们中国古人的诙谐幽默的一面, 另一方面对于把自己当时的状况做了恰当的比喻, 当真也率真的可爱。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他们比喻的都是自己陷于困境时的状况, 本身就是有“贬”的意思。同时, 他们没有说自己是狗, 而是自己当时所遇到的状况如丧家之犬罢了。如果有人指着鼻子说他们是狗的话, 恐怕我们的孔夫子和诗圣也不会静默不语, 以言来还击还是会的。

美国人在看待狗的方式上就比较直白。比如:

养狗是唯一一种金钱能买到的爱。———美国-史塔克

不曾养过狗的人, 很难想像与狗一起生活是什么样子, 养过狗的人, 则无法想像没有狗的日子该怎么过。

———美国-卡洛琳

不管我睡的有多沉, 依旧能听到你们的呼唤, 所有的死神都无力阻止我兴奋快乐的地对你们摇尾巴的心意。

———《一只狗的遗嘱》 (美) 尤金.奥尼尔

“不养狗的人才养孩子。狗儿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更慈爱, 更温柔的世界”。———美国-哈妮

从这些语录中可以看出, 无论从他们的外在还是内在, 美国人对于狗的热爱淋漓尽致。他们不仅仅说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家庭成员来看待, 而且更有甚者说狗的品质凌驾于人之上。他们对于狗的热爱不像中国人只在形似时, 自嘲的说如丧家之犬, 而是无论怎样, 他们不避讳表现出对于狗儿的赞美之情。

从以上的比较中有使我们感到比较奇怪的地方, 为什么中国人心中是爱狗的, 怎么反映在文化上就完全不同了呢?笔者尝试对这种对待狗儿的不同态度进行分析, 进而弄清楚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一些差异。

2 中国人和美国人对狗的态度不同的可能原因

2.1 思维方式

美国的语言学家罗伯特·卡普兰 (Robert Kaplan) 指出美国学生和东方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思维模式, 语言的思维模式影响到双方对事物的看法。

美国的人是直线型的思维模式。无论是在说还是在写的方面, 他们一般都会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 因为他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重逻辑思维。这也就限定了他的思维模式是直接的, 一般是从问题到结果, 不能太多的分散, 思考时不会过多考虑联想到的因素。他们看到的是狗儿给他们带来的好的东西:忠诚, 勇敢等, 因而, 在他们考虑对于狗的描述时, 就会偏重这些方面。

中国人的思维是螺旋形的, 也就是说, 中国人不会向美国人那样在看事物时直接看到结果, 他要在寻找结果的过程中不断地涉及到其他的东西。中国人强调“悟”的思维模式, 不会直接告诉对方结果是什么, 由于具象性思维的影响, 我们在看待事物时, 常常会“意在言外”。同时, 在此过程中, 中国人的形象化思维是非常发达的, 这在我们的文学作品和平时的说话中都可以明显看出来。因而, 中国人在看到了狗的优点的同时, 从狗儿表现出的德行上也联想到了它不光彩的一面。这也许对于中国人心里对狗喜爱而在语言中多为贬义的原因之一吧。至于是如何联想的, 在下面的原因中会继续探讨。

2.2 文化因素

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 对于狗的需求较少, 中国人养狗最多也就是看家护院, 因而对于狗也就不会有很多的喜爱。另外由于他的一些表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德行有相悖之处, 这也就决定了其被中国人所不齿。在《周易》中就有记载:“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卦)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卦)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 即使颠沛流离, 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 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 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而且,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文化中对于君子的操守和德行有很多限制条件, 无论你是什么身份, 都要以此来要求自己, 否者, 就会出君子之外。《曾子立事》篇还说:“君子不绝小不殄微也, 行自微也不微人, 人知之则愿也, 人不知苟吾自知也, 君子终身守此勿勿也。”, 以及“君子见利思辱, 见恶思诟, 嗜欲思耻, 忿怒思患, 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这些对于君子的说法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所以才会有后来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流传千年, 近代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接受救济粮”的故事为人称颂。再来看狗儿的表现。仗势欺人, 摇尾乞怜是其能事。只看主人脸色, 狂叫乱吠, 没有自己的主见, 只有主人在他眼中是人, 其他外人不足道哉, 真是仗势欺人;主人来了, 把亲昵之情尽量展现, 极尽讨好之能事, 实为摇尾乞怜。而且, 有些时候, 如果有人给它吃的, 不是人为训练的狗儿, 一般都会立刻接受, 甚至对于施食者也大表殷勤, 有“有奶便是娘 (主人) ”之嫌, 这和中国的君子之风相差甚远。因此, 虽然狗儿很多时候表现不错, 但已经我们的祖先们把其和君子之风进行对比联想就改变了其原先的形象, 多以贬斥对之。由此来说, 狗儿也是有许多冤枉的。

西方人的文化起源于游牧文化, 对于狗的依赖较多, 与之感情深厚, 因而在这种感情基础上赞的多而贬的少。同时, 在美国人的心中有一种基本信念:宠物有受到妥善对待的权利。美国人很艰难的摆脱了英国的统治, 对于本民族内部的平等概念理解极深, 对于家庭成员的概念也比中国人广泛, 他们把自己养的狗也视为家庭成员之一, 以彰显他们的平等主义。同时, 由于他们语言思维的影响, 美国人会因为对于狗儿的爱进而看到的是狗对于他们的重要性, 而会忽视它的一些瑕疵。他们不会因狗的一些缺点而像中国人那样进行联想对比。而且, 从美国总统华盛顿开始, 美国总统就开始有了养狗的习惯, 每位总统的家庭成员, 除了有第一夫人, 第一女儿等家庭成员外, 还会有第一狗, 这并是说每个总统都喜欢狗, 即使不喜欢, 他也得弄个第一狗出来, 因为美国民众养狗成风。原因有两点:其一是美国的文化中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对狗要给予保护和尊重;其二是美国人认为他们的总统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这样才能服务于人民, 而养狗就能很容易体现出他的爱心。由于有民族文化的需求, 加上美国总统应国民的要求而表现出的行为, 反过来国民会受到总统养狗的影响, 这两者会相互促进。因此, 美国人的狗文化会世代继承和发扬下去。

2.3 情感因素

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会形成各自独特的对社会事物的认知和情感。

在中国进入古文明时, 食物比较匮乏, 一般家庭是养不起狗的, 只有富人才会养狗, 这样狗就成为了富人的帮凶, 穷人恨它, 恨不得杀之而后快。在狗看来, 其他人对其主人都是危险的, 他的本能护主被其他人看成是帮凶。在中国的等级社会中, 富人家的狗都比穷人生活的好。而且, 在中国人看来, 与人相比较, 狗都是次等的, 如果狗都在人之上了, 那绝对是不允许的。因此, 中国人的仇富思想就转移到了狗的身上。另外, 中国人认为狗之所以不如人是由于它的“劣根性”的存在, 与人相比, 它显得凶残、丑陋、低级、野蛮。比如:脏乱、好斗、吃屎、当众淫乱、狗仗人势等等。这些劣性让中国人从内心对其反感。虽然这些都是狗儿的本能, 但是中国人对于这些行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的。动物的形象特征较为突出, 因而就会被用来去描述人的一些品质、个性, 这样就显得较为形象生动, 中国人对于狗的联想往往是夸大了他的劣性而忽视了他的高贵的品行。这种审美价值取向和民族的心理因素形成了我们对狗儿进行大贬特贬的原因之一。

美国人的对于狗的情感除了以上提到的历史上形成的深厚感情外, 美国人大都认同“养宠物利大于弊”。因为宠物能够满足我们人类情感上的需求, 而且在美国养宠物还能拓展你与其他人的人际关系。美国人对于狗的情感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家庭情感意识, 他们大行狗道。可以随主人出厅堂、进厨房、进主人卧房, 甚至同住人睡一张卧床。有一种说法, 在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标志是:一对夫妻, 两辆车, 三个孩子, 一条狗。由此可见, 美国人把狗的位置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其二是社会情感意识, 他们广泛认同, 狗有狗权。你在家里教训自己的孩子, 只要家人不去告发, 可能别人并不会干涉, 但是你要在家里教训自己家的狗儿, 邻居听见了就会告你虐待动物。这种社会的情感深入大多数美国人的内心。

3 结束语

语言的学习是为了交际, 不管是口头交际还是书面交际, 由于文化的不同会造成一定的“文化休克”。在不同的背景文化中, 交际的双方应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来改变自己对于某一事物的看法和理解。文化交际不能存在刻板印象和文化偏见和民族中心主义, 当然对于对方有损民族尊严的行为也要坚决予以纠正。文化没有优劣之分, 只有是不适应时代变化的文化。因而对于语言和事物的理解, 要深入到对方的文化当中去, 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比如:英语中“Mad dogs and Americans go out in the midday sun.”意思是美国人在中午最热的时候出去从事户外体育活动。这对于美国人来讲, 丝毫不会影响他们的情绪, 因为他们认为人和狗是平等的。但是如果你在说中国人是a good dog或者a lucky dog时, 你翻译为你是一直好狗或者你是一条幸运的狗, 那将会激起中国人的怒火, 因为说人是狗, 那对中国人是极大的侮辱。可见, 了解交际双方的种种不同是进行有效交流的前提条件。

摘要:该文从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狗的不同态度入手, 进而分析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思维方式、文化因素和情感因素方面的一些差异。旨在让大家了解要进行有效的交流, 就必须深入交际对方的文化之中来理解对方对于语言和实物的真正含义。

关键词:文化,狗,思维,情感,态度

参考文献

[1]平洪, 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不同劳动关系的职工如何对待 篇5

我们先来看看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有何不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务合同是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以提供劳务为内容而签订的协议。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第一,两者的法律性质不同。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的依据,属于劳动法的范畴,而劳务合同是建立民事、经济法律关系的依据,属于民法、经济法的范畴。

第二,对合同主体要求不同。劳动合同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务合同的主体既可以都是公民,也可以都是法人,或者是公民与法人,劳务合同对主体没有特殊要求。

第三,合同主体的地位不同。劳动合同签订后,劳动者便成为用人单位的一员;劳务合同的主体之间并不存在这种隶属关系。

第四,合同的内容不同。劳动合同的一方面当事人用人单位要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用品;劳务合同无须规定这方面的内容。

第五,确定报酬的原则不同。在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及国家的有关规定给付劳动报酬,体现按劳动分配的原则;而劳务合同中的劳务价格是按等价有偿的市场原则支付。

再来看看事实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事实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在法律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事实劳动关系是相对合法劳动关系而言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形成的劳动关系,一种是按《劳动法》要求通过劳动合同建立的劳动关系,即合法的劳动关系;另一种是通过各种不规范的方式建立的劳动关系,通常称之为事实劳动关系。对待由事实劳动关系产生的争议,《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不论是否订立劳动合同,只要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并符合《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受案范围,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均应受理。”仲裁委员会处理事实劳动关系双方之间的劳动争议时,应按照《关于劳动争议受理问题的复函》第4条规定办理,即首先应督促双方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签订、续订或终止劳动合同;其次要区分双方当事人在形成事实劳动关系过程中各自所应承担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可按照补签的合同和双方对形成事实劳动关系责任的大小,予以妥善处理。对当事人拒绝补签合同,以及同意终止劳动关系的,应依照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处理。

中美对待精神心理疾病的不同 篇6

作为一名精神、心理科医生,我在国内工作多年,同时又在美国多所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工作多年,我深深感觉到中美在心理学和精神学上存在差异。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科技、健康教育的头号强国,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的情况如何?美国人是如何看待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下面从几个方面做一简单比较。

很气恼VS很高兴

一位著名的美国心理治疗专家到中国来访问,与中国的心理医生们交谈,他说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一对青年男女初次约会,女青年准时到达约会地点,而男青年迟迟没有露面。正在女孩焦虑等待中,男孩姗姗来到。女孩很气恼,问男孩;“你看,都几点了?你干什么去了?”男孩不好意思地回答。“十分抱歉,我迟到了,因为我刚去看心理医生。原订看半小时的,未曾想被一个心理问题所困绕,直到心理医生给予了详细指导才解决问题,所以迟到了。”

这位美国心理治疗专家问中国的同行们,“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中国,那位女孩会怎么想这位男孩?她会做什么?”大家议论纷纷,认为女孩会毫不犹豫地说“神经病!”然后扭头而去。

中国的心理医生们好奇地反问美国同行同样的问题,“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美国会怎样?”美国心理治疗专家说:“女孩会很高兴。”“为什么呀?”望着中国同行们惊讶的目光,这位美国专家慢悠悠地说:“女孩会很高兴,主要有两点,一是女孩会认为这个男孩的个人素质不错,重视心理健康,二是这个男孩收入不错,因为在美国看心理医生收费很高”。

近几年,众多的心理诊所和心理门诊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出现。看心理医生和精神病医生的现象逐步增多,然而看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仍被视为“见不得人”的“丑”事,人们总是竭力掩盖,害怕被别人知道而带上“精神病”的标签而受到歧视。尤其是很多人虽然被心理和精神疾患所困绕,内心痛苦不堪,但又不愿被别人知道,甚至不愿对自己的家人述说,只能默默忍受痛苦。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人不得不中断学业或停止工作。

在美国,看心理医生是很平常的事,就像去综合医院看其他科医生一样,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就像上面的例子,美国人认为能去看心理医生的人都是高素质、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没有人认为看心理医生是“丑”事、甚至是耻辱的事。

1VS15

笔者所在的耶鲁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拥有250名左右的faculty (指的是具有博士学位的精神病学家、教授和研究员),几乎与我们国家整个精神医学领域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相当。而在美国精神医学界。耶鲁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排名第四。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所拥有高学位的高端人才更多。据统计。美国精神医学界有4万多名具有医学博士学位(M.D.)的精神科医生,还有数目相当的拥有博士学位(Ph.D.)的科研人员,而我国整个精神科领域大约有1万五千名精神科医生,其中很多人还是中专和大专学历。另外专职从事精神医学研究的人员寥寥无几。据统计,美国有3亿人口,而中国有13亿人口,所以美国精神科医生的比例大约是我国的15倍左右,因此我国精神医学界还需要很多的精神科医生,笔者相信在未来的10至20年,随着我们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程度进一步提高。对精神和心理健康的进一步关注,将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从事精神医学。

还有,在美国,精神医学是医学院中的重要科目,以笔者所在的精神医学系为例,耶鲁大学医学院在美国大学医学院中排名一直在前104,而精神医学系在医学院中是仅次子内科的第二大系,可想而知它在医学院中的重要地位。相反,在我国知名大学医学院和医科大学中,大部分几乎没有专门的精神医学系,只是在一些省级的医学院校中有精神医学系,这可能是我国缺少受过专门训练的精神科医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可喜的是,这种状况正在改变,如首都医科大学刚刚成立了精神医学系,相信以后的若干年内,将有更多的大学成立精神医学系。

另外,在美国精神科医生的社会地位和收入都排在医生中的前列,据说精神科医生的收入仅次于脑外科、心血管内科和肿瘤外科医生,排在第四位。

长期住院VS社区医院

精神疾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慢性疾病,很多病人病情反复发作。需要终生服药治疗。实际上,在药物治疗精神疾病方面中美双方差异不大。因为随着我们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上著名的制药公司基本上都在我国开拓市场或拥有分公司,很多在我们国家设有制药基地,因此国际上有的抗精神病药,在我国都能得到,虽然价格上有些过高。但最重要的差异在于对待精神病的观念上,在我国长期以来,精神病人一直受到歧视,得不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精神病人被称为“疯子”就是典型的表现,尤其是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疯子”就应该被关进“疯人院”,接收长期住院治疗。事实上情况确实如此,以笔者所在的北京回龙观医院为例,医院里有许多长期住院治疗的病人,很多患者住院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以上,有的甚至从医院成立起就住在医院里了。长久以来,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就是精神病医院住院病人越来越多,床位逐步增加。目前仅在北京回龙观医院,就有住院病人近1400人。

而在美国,在几十年前,美国也拥有大型的精神病院,病人长期住院治疗。但近年来精神病院的住院病人数和床位数逐步减少,很多精神病院仅仅有几十张床位,甚至仅有十几或二十几个住院病人,而大量的精神病人回归社会,在社区医院中接收治疗,以利于他们的精神康复。在美国,精神病人患病后。首先是到社区医院中接收通科医生的治疗。通科医生接受过精神科的专门培训,能够处理和治疗常见的精神疾病,只有治疗效果不好或者是那些病情严重、具有强烈的冲动和暴力倾向的病人,才被送到精神病院。而且病人住院的时间很短,只有几个月或几周,在急性期病情缓解后,病人就被送回家,继续在社区接受治疗。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美国医学界,精神病人不再被看作是“疯子”,而是需要接受治疗的“人”,可以参与正常的生活和社会活动。

顺便提一下,美国对于吸毒和药物成瘾者的观念也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在美国吸毒和药物成瘾是很大的社会问题,人数众多,美国政府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对付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而精神科是担负药物成瘾治疗和研究的主要机构。在美国。吸毒和药物成瘾不再被认为是个人品德和道德问题,而是一种病、一种与脑功能异常有关而需要治疗的疾病,而且在治疗观念上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吸毒和药物成瘾被认为是同其他精神疾病类似的一种长期、慢性疾病,病人需要长期治疗,而且治疗也不再以让病人戒除药瘾为治疗目的和目标,因此没有强制的治疗手段。美国医学界认为,很多药物依赖病人即使通过戒毒治疗。在短期内戒除毒瘾,但从长远来看,复吸率几乎达到100%,而且戒毒治疗对药物依赖病人是个非常痛苦甚至残忍的过程。一个新的观念是,吸毒和药物成

瘾是无法戒除的终生疾病,病人需要长期接受治疗,所以治疗观念是,可以用一些成瘾性较小、副反应较轻的药品来替代那些常用的毒品,如目前逐步流行的美沙酮替代海洛因就是在这种观念下产生的治疗方法。一个逐步达成的共识是,如果病人每天服用一次那些毒瘾小、副作用低、药性持续时间长的药品来替代那些常用的毒品。在此基础上病人能坚持工作、学习和生活,那么就是很好的治疗方法了。

几百万元VS上千万美元

正如笔者在前面所述,在美国拥有人数众多的精神科医生,同时还拥有同样人数的、从事精神科研究的专门科研人员。在美国医学界,精神疾病的研究是医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政府每年投入巨大的科研基金用于各种精神疾病的研究。比如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是美国的主要科研机构。类似我们国家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美国国立研究院下共有三十余个研究所,其中与精神疾病有关的研究所就占了5所,比如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国立药物依赖研究所(NIDA),国立酒成瘾和依赖研究所(NIAAA)等,而在我们国家,尚无国家级的精神疾病的专门研究机构,而且我们国家对精神疾病研究的科研投入尚不足。不过,最近2~3年来,我国政府开始注意对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的科研投入,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973和863项目中,开始资助专门研究精神疾病的项目。

在我国精神疾病的专门研究机构中,也存在科研人员少、科研经费不足、科研水平低下的情况,以笔者曾经攻读博士的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为例,这个研究所是我国情神医学界最好、知名度最高的科研机构之一,然而目前在研究所中只有几位能带博士的教授,而且研究室也只有十几个,每年全所的科研经费只有几百万元,而每年在国际专业杂志上只能发表几篇或十几篇英语论文,与笔者所在的耶鲁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相比,差距非常大。如笔者所在的研究组,就有近20位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员和教授,带领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博士后和博士们从事药物依赖研究。每年的科研经费达到上千万美元,发表几十篇英语文章。也就是说一个研究组的科研实力比我们国家最好的研究所的科研力量都强。

上一篇:儿科疗法下一篇:滑雪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