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历史资料大全

2024-05-05

抗日战争历史资料大全(精选8篇)

篇1:抗日战争历史资料大全

解店二中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活动总结

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我校利用教师会,安排布置“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主题教育内容。学校政教处对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做了安排,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活动为契机,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新学期的德育工作重点,不断深化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各班以班级为单位利用课前十分钟,让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讲述抗日战争的故事、电影,并写上自己的所思所想等。学校积极以广播、宣传栏、黑板报、国旗下讲话为载体,向学生介绍抗日战争的相关事迹,增强学生牢记历史、发奋学习的决心和信心。

1、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到来之际,9月3日上午,学校在升旗时,政教处老师讲述了抗战胜利中小英雄的故事,带领全校师生回顾了革命英雄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浴血奋战的峥嵘历史,并勉励学生们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做一个勤思考,爱学习的人,做一个讲诚信,守纪律的人,做品学兼优,感恩报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此次活动不仅营造了浓厚的开学气氛,还给同学们上了意义非凡的开学第一课,全体师生将把价值观时刻装在心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各班班主任开展了“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胜利73周年”主题班会活动。

3、开展了一次以观看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4、进一步学习“卢沟桥”事变、“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等历史。接着同学们交流自己的体会,缅怀抗日先烈,歌颂各族人民英勇抗战的不屈精神。

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顽强斗争、奋勇向前、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站在新的起点上重温那段血与火的悲壮历史,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深远意义,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民族精神的弥足珍贵。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既是为了重温那段血雨腥风的悲壮历史,缅怀抗日先烈的丰功伟绩,更是为了不断增强忧患意识,使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惜和平,振兴中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大力弘扬抗战中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通过加强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和立志报效祖国的伟大抱负。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活动已经圆满地结束了。但他所带给我们的一切还只是开始,虽然活动总体来说效果不错,但活动中也出现过不少弯路,无论如何她都为我们今后活动提供了一份参考,一份借鉴。希望以后能做得更加完美。

篇2:抗日战争历史资料大全

随着国内房价的不断攀升,我们也在向通货膨胀不断前进,《货币战争》读书笔记1000字。是什么主导了这个过程呢?前两天看完的《货币战争》已经给了我明确的答案,那就是人民币的超量发行。为什么人民币会超量发行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老百姓拿出自己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钱来买房子,银行为了眼前的既得利益,不断以个人购房的名义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钞票转账到了地产商、政府以及一手房东的手里,而这些既得利益者为了明天更高的回报,又把这些钞票拼命的撒向社会。一时的繁荣导致了国内的人民币数量猛增,而看看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你就知道了,还是那个房子,还是那斤猪肉,原来要1个铜板的东西,现在要一个金币才能买到了,这就是通货膨胀。

书中揭示了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一、以债务为货币发行的抵押,而非实物,这样就让有些机构有机会做一些不负责任的滥发货币行为;

二、现在银行的部分储备金机制。美联储就有凭借美元是世界货币的优势而滥发货币的嫌疑。以前美国凭借国债发行美元导致本国的通货膨胀,现在很多国家都有美国的国债,就相当于美国通过国债将通货膨胀转嫁到其它国家。中国也是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国家。因此中国的通货膨胀也是跟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持有美国国债的增加)有很大关系的。

通货膨胀会导致两个互相矛盾的现象:资产价值(如房子)的提升和其它货品价值的降低(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资产价值的提升恰恰体现了人民对拥有财富的不安全感的一种表现。

政府为了平易通货膨胀,只能想办法让老百姓手中的货币原地不动,怎么办呢?答案很简单,让这些货币在股市里窝着去,只要不出股市,这些多余的货币就不能去肆意的拔高商品货币价格。于是,今年年初,我们如期看到了股市上扬,如期看到了外资撤退后国资杀入的场面。但国资还能撑多久呢?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我们怎样能度过这个难关呢?

首先就是要想尽办法让你手中的货币保值。例如,将货币兑换成房产或是金条。当然,如果负债买房的话那也要承受一定的风险,因为在通货膨胀的过程中,银行将快速大比例的提高贷款利率,也许今天你要为供房付出5K,第二天醒来,已经要为房子月供1W了。

其次现在是人类重新认识金钱的时候了,人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人应成为金钱的主人,金钱应为人服务,而不应成为魔鬼的化身。人类需要全新的制度,全新政治,全新的文化。使金钱变成鸟笼中的鸟,为人类服务的鸟。人与钱,人与权,权与钱和谐相处的社会,以人为本的社会。重义轻利,重正义,重感情的社会。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现代人如何在不断变化的货币政策,产业环境下生存?是一个很值得人们思虑的的问题。

偶然的情况下,拿到了《货币战争》,一部超级畅销的经济类书刊。就是这样一本书,居然让我一整天静静地坐在书桌前一口气看完了。

之所以这么入迷,也许是里面的不为人知的历史内幕深深吸引了我。超级世界财团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波云诡秘的政治风云与经济危机中翻云覆雨的手段与才能,操纵了多起世界金融史上鲜为人知的“不流血战争”。执掌经济领域的比尔德伯格俱乐部,负责整治挂帅的三边委员会,在世界银行家们组成的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协会和美国外交协会的领导下,将世界玩弄于股掌之间,读后感《《货币战争》读书笔记1000字》。对他们来说,战争只是发财的好机会,谁控制了货币谁就能支配一切。事实也正是如此,为了建立他们的私有中央银行系统,前后共有七名美国的总统被暗杀,多名国会议员丧命,最终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他们的私有中央银行,达到垄断的地位谋取暴利。其间他们的手段:制造金融恐慌,挑拨世界大战,引起政治**,然后通过“剪羊毛”来获取暴利。泰国,日本,整个欧洲,东亚都被他们屈服。这一切都是以前未曾听闻的害人事件,在令我震惊的同时也让我开始反思。

在中国的历史上,任何想要争夺皇位的人总是有一个超级大财团秘密支持着他。在宋鸿兵的这本书中,华尔街财团们几乎被神化了,达到了无所不能的境界,通过培养国家高官控制政治,收买经济学者扭曲文化,利用媒体误导欺骗大众,任何与之对抗的银行无不惨遭厄运。凯恩斯,萨缪尔森就是他们的文化工具,他把他们一下子从教科书中的伟大经济学者说成了毫无良知的工具。我不禁感到疑惑,按照作者的思路,如果他们是罗斯柴尔德财团的智囊工具,那么作者本身是不是可能又是某个财团的工具呢?既然当时的世界银行家们懂得运用媒体来引导大众的思想,那么这本书又是哪些银行家的工具呢?把诺贝尔的获奖者一下子贬到谷底,是不是带有太强的个人主观色彩呢?更为诡异的是,此书的作者本身就是这些财团控制下的房利美和房地美的高级咨询顾问,如果像作者所说,这些银行家们有如此神通广大的本领,又怎会容忍作者这个手下撒泼放肆,写下这些“大不敬”的言辞,让这本书顺利出版呢?他还不早就被秘密暗杀于某个角落了,这不禁引来炒作之嫌。

但是,我还是觉得这本书很有可读性,至少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不同的思路来看待我们的历史,一个复杂而诡秘的谜团。它里面还是有很多让我们大开眼界的解读,且不论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至少它把更多的可能解释摆在我们眼前,只有我们通过更广泛的阅读,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解释,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我们才能更进一步的走向历史的真相。

自从进入大学以来,自己的阅读越来越少,其实读书真的能让人发现自己的无知,书中的世界真的似真似假,有糟糠有精华,读的越多,选择性就越强,判断能力才更强。这本书,至少激发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望!

根据美国国家的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就是要为资本家服务的。之所以会提供各项的大众服务,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和身为一个国家政府其本身的职能就要求它要为人民大众提供各项的大众服务。而美联储是否就是私人了?!我不得而知,我还是那句‘在一个没有公有的国家中何来的私有?!’

如果说美联储和其他银行家合起来谋求统治世界,那就值得商榷了。前一轮美联储的几千亿加入,涉及10大欧洲银行,其影响力遍布全球金融市场,连我们小川哥都要关注它。如果说美联储是私人控制的,那同是资本主义的欧洲,怎么没有人说法国央行、英国央行、德国央行……是私人的呢?!我觉得人们之所以关系它的公私有属性,是因为它有发钞的权利。在HK,政府是没有固定的‘央行’的,它要发行钞票,是委托给发钞银行的。同理,如果你将美联储理解为发钞银行行不行呢?!但美联储中有央行的权利,如厘定利率等等;在HK,银行的利率都系有各自发钞银行厘定的;那如果美联储不是在美国,而是在HK,那不知它是属于私有银行定国有呢?!推广些想,会不会所有西方的银行系统都同HK的情况系一样呢,如果是这样,那美联储就系一间巨大化的恒生银行。

要政府统计国家金银储备,这个提议简直就系荒谬。我们当年初初读经济学的时候就知道,货币本身就系一般等价物,严格来讲,只有金银先系货币,而纸币只系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系金属货币的代表物,现在什麽国家的纸币本身都系不能兑换成等价的金银的(买卖金器个那些不算),纸币本身代表几多金银系由发钞国家自己定的(因而才有各自货币的汇率差),所以发行钞票的同时是不用增加金银实际的量的。如果每次发行钞票的时候就要增加的相应的金银实际的量,那金银实际需求多少才够呢?!某程度上讲,金银就是最后的支付工具,IF全世界政府都不承认美元,那美国人每次向外国买也都只能用金银实物了。如果说统计国家金银储备系保障自身国家的金融安全,那还说得过去,但实际上亦每这个必要,因为没可能每个国民都见到自己国家有几多金银储备,只要政府出黎讲两句就得啦,无必要去统计,亦无必要说给国民知道。就算美联储系私人的,它转移了美国人的所有金银储备,如果全球政府都不承认金银货币,都不能将金银换成等价的货币,那到时金银中有什么用呢?!所以脱离金本位的确有其好处的。如果真的要用到金银来搞垮一个国家的经济,那那个国家的货币首先要不被承认,而且到时就不是金融风暴了,是倒退回石器时代啊(那时是以贝壳做一般等价物的)!

篇3:抗日战争历史资料大全

关键词:历史教学,动机激发,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要搞好历史教学, 就应该了解学情。为此, 我曾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 动机不强, 学业成绩差。原因主要有:教师很多还是照本宣科, 没有凸显历史学科的独特性;多样化和开放式教学环境营造不够;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教材中的现成结论, 忽视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知识储备不足。要解决中学历史课堂存在的问题, 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抗日战争”专题教学就一些尝试性探索进行阐述。

一、从现实生活入境, 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课堂要改变学生课上兴味索然的现象, 首先设法在上课伊始就要紧扣学生心弦。所以新课导入的引线功能显得尤为重要。“抗日战争”专题开始, 就用课后“学习延伸”内容引入:“2003年8月4日上午, 中国公民李贵珍在齐齐哈尔市一个工地上发现五个铁桶, 其中四个整体完好, 一个在挖出来时被弄破, 里面的“油”溅得到处都是。李贵珍和同伴将这几个铁桶切割开, 送到废品收购站, 并将桶内的油状物倒在水坑里。当天晚上, 李贵珍等人先后出现头痛、眼痛、呕吐症状, 被送到医院, 确诊为芥子气中毒。在十几天里, 就有四十多人中毒, 李贵珍等人经抢救无效死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起芥子气中毒事件, 毒源就是当年侵华日军遗留下来的化学武器。芥子气是一种糜烂性毒剂, 曾有“毒剂王”之称。1937年, 日军在齐齐哈尔设化学武器部, 后称“五一六部队”, 进行毒气研究。日本投降前夕, “五一六部队”将大量化学武器就近掩埋或遗弃。目前, 中国已有十多个省发现过日本遗弃的化学武器, 约有两千名中国公民在和平年代受到伤害。中国的土地上仍然有两百万枚侵华日军遗弃的化学炮弹。”这样从日军遗留的化学武器伤害中国人民入手, 通过图片展示和内容表述,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激情, 进而上升到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的高度。

二、触动学生心灵, 唤醒生命意识

历史课堂不单单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 还必须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体验与升华。“通过历史学习, 进一步了解国情, 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理解。” (1) 在实际教学中因缺乏内化的强大情感动力导致学生缺少学习热情, 甚至麻木不仁的现象是存在的。若要改变或避免这种状况, 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 去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 展示真实而鲜活的历史课堂, 真实的历史才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进而, 把学生对生命的追思引向深处, 焕发其对生命的珍爱和同情。历史学科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 教师课堂上就要充分挖掘这些可利用的来自于课堂内外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在“抗日战争”专题中, 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反映战争惨烈和日本法西斯大肆杀戮场景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如《淞沪会战》、《血战台儿庄》、《屠城血证》等。从而激发学生对日本法西斯残暴行径的愤恨以及珍惜和平和珍爱生命的情感;也可以在课堂上模拟场景, 让学生扮演死者、伤者、孤儿等不同角色, 去亲身体验与死亡相关的情景, 那么学生就不会面对3500万同胞伤亡的数字而无动于衷, 从而触动了学生心灵, 唤醒了学生的悲情意识, 弘扬和培育了民族精神, 培养热爱祖国、发奋读书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设置历史场景, 体验感悟动情

按照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 创设形式多样的历史情景, 再现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生活场景, 以此去感染和震撼学生, 让学生从现实中走进历史, 置身其中去体验和感悟历史, 形成自主学习的活水源头。在“抗日战争”专题中, 可以设置下列历史场景:

一名英国战地记者为了真实报道中国的抗战, 从民国二十年初夏来到中国直到民国三十四年深秋回国, 在长达14年的中国生活中, 下列哪些情景他可能真实经历和记录? (1) 民国二十一年春在东北长春看到青天白日旗被新的五色旗取代。 (2) 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在西安看到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蒋中正被扣留的军事监禁事件。 (3) 民国二十六年九月在上海看到中国军队誓死卫国和抗击日军惨烈的战争场面。 (4) 民国二十九年九月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看到八路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全线出击日寇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5) 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 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校礼堂见证了侵华日军总司令、日本投降代表冈村宁次无条件在投降书上签字的情景。 (这几个场景他都能经历和记录: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 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政权;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 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发动兵变, 扣押蒋介石, 逼蒋抗日;1937年8月13日, 淞沪会战爆发, 中国军队誓死保卫上海;1940年下半年, 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根据地发起对日寇主动出击的百团大战;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9日, 中日双方在南京举行签字仪式) 。接着老师可以进一步设置问题情景:“假如你是生活在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热血青年学生, 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该怎么做?”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 情绪很自然激动起来。这样就将学生带进了约70年前中华儿女抗日的烽火岁月中, 使学生在课上成为历史中人, 而且通过历史情景的创设,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三维目标在过程体验中自然得到落实。

四、精讲点拨方法, 感染并激发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 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保证”。因此, 在学生合作探究与精彩展示以后, 教师要用简洁明了并富有激情的语言去点拨方法, 启迪思维。历史学习最基本的是记忆史实和积累史实, 学生的兴趣调动和动机激发, 思维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都是建立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 因而平时教师要通过精讲提炼和点拨方法, 让学生掌握有效记忆方法, 迅速储备史实。常见的历史记忆方法主要有目录记忆法、要素记忆法、数字记忆法、联系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等。在“抗日战争”专题中, 可以通过数字法来记忆:“1”:一条基本线索———全民族抗战, 一对主要矛盾———中日民族矛盾;“2”:两大抗日战场———正面战场 (国民党) 、敌后战场 (共产党) , 两条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 (依靠政府和军队) , 全面抗战路线 (依靠广大人民) ;“3”:三个发展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三大统治区域———中共抗日根据地、国民党统治区、日寇占领的沦陷区;……也可以协同几种方法来记忆。这样不仅迅速储备史实和夯实知识基础,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依托乡土资源, 强化学习动机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 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 这些资源就包含当地乡土历史, 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抗日战争”专题中, 我们充分利用我市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山烈士陵园”这一乡土历史资源———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材料, 并且分组展示, 了解“抗日山烈士陵园”的由来。进而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硝烟, 如“小沙东海战”战况:1943年3月17日拂晓, 新四军团以上干部、战士共51人赴延安学习, 途经赣榆县小沙东黄海海面时, 与日军巡逻艇遭遇, 于是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木船对铁艇的海战。新四军的将士们用手榴弹和驳壳枪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 从凌晨一直坚持到黄昏。在这场战斗中, 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八旅旅长田守尧等16名干部光荣殉国。还可以在清明节前后让学生身临其境前去陵园瞻仰烈士, 向长眠在这里的英烈们敬献鲜花, 以祭奠英灵。以此激发学生的崇敬之情和爱国之心。

总之, 适应当前规范办学和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形势的要求, 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 教师应力图通过构建生命鲜活的历史课堂, 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最大限度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打造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篇4: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抗日战争

在我国唐朝初年,朝鲜半岛处于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都想统一半岛,但又都无力消灭对方,于是便向东西邻国寻求援助,先后分别于大唐和倭奴建立了外交关系。高句丽在秦汉时代是隶属于我汉朝的辽东地方政府,李唐有意将它收复,故它靠拢倭奴(注:即当时的日本);新罗因与倭奴结怨,故和唐王朝亲近;百济与倭奴的关系较为密切,加之公元653年百济、倭奴“通好”以后,就形成了以高句丽、百济、倭奴为一方,新罗、唐朝为另一方的政治局势。

655年,新罗王金春秋称高句丽与百济、靺鞨(注: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联兵侵入,乞求唐朝出兵援助。唐高宗在遣使调解无效的情况下,先后派程名振、苏定方、薛仁贵等将领率兵出击高句丽,企图牵制其兵力以减轻对新罗的压力。然而,唐朝此举未能奏效,支援高句丽的百济继续向新罗发起进攻。660年,新罗王再次向唐告急,乞求唐朝出兵救援。唐高宗遂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领水陆大军10万余,从成山(今山东荣城)渡海击百济。百济军屯守熊津口(今锦江之入海口)进行抵抗,但在唐军南北夹击之下,很快溃败。接着,唐军与新罗联兵向百济都城泗沘进军,不到10日,便灭亡了百济。唐在百济故地设置熊津等五个都督府,以大将刘仁愿率兵留守。

唐军灭了百济之后,原百济王扶余璋的部下福信及浮屠道琛率众据周留城,抗击唐军。10月,福信遣使至倭奴,请迎立在倭奴为人质的百济王子扶余丰,并向倭奴乞求援师。为了保住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同时也为了缓和国内的政治危机,倭奴之齐明天皇很快就做出了送扶余丰回国和出兵援助百济的决定。12月天皇及太子中大兄等从内地的飞鸟京迁至沿海的难波城,并成立了战时最高指挥部。661年1月,将战时指挥部迁至九州西岸,在与百济隔海相望的盘濑设置了行宫。7月,齐明天皇驾崩,太子中大兄素服称制,是为天智天皇。8月,天智天皇任命阿昙比罗夫,阿倍比罗夫,秦田来津分率前军、后军和别动队,组成了一支援助百济的远征军。至9月,遣将狄井槟榔,朴市田来津等率兵5000余人护送扶余丰返国即王位。

此前,因驻守百济的唐军刘仁愿部被福信和浮屠的百济军围困在熊津府城内,故唐高宗急调刘仁轨率军渡海增援,府城之围遂解。4月,唐军44000人以水陆两路向高句丽发起进攻。7月,唐军进至平攘,因久攻平攘不下,乃于次年2月撤军。是时,唐高宗诏令刘仁轨:“平攘军回,一城不可独固。宜拔就新罗,共其屯守。若金法敏借卿等留镇,宜且停彼;若其不须,即宜泛海还也。”(《旧唐书·刘仁轨传》)可刘仁轨认为:“主上欲吞灭高丽,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今平攘之军既回,熊津又拔,则百济余烬,不日更兴……况福信凶暴,残虐过甚,余丰猜惑,外合内离,鸱张共处,势必相害。唯宜坚守观变,乘便取之,不可不动也。”(《旧唐书·刘仁轨传》)于是他一面“飞表闻上,更请兵船”;一面镇兵伺机出击,先后攻拔了支罗城及伊城、大山、沙井等栅,又与新罗联兵攻克了“临江高险,又当冲要”的真砚城,“遂通新罗运粮之路”。而福信与扶余丰也果如刘仁轨所料,两人发生内讧,福信被杀,百济之残余力量因此严重削弱。

663年6月,倭奴天智天皇令倭将毛野稚子等率27000余人向新罗发起进攻,夺取了沙鼻歧,奴江二城,切断了唐军与新罗的联系。不久,由孙仁师率领的7000名唐朝援军也渡海到达熊津,与刘仁轨会师,唐军军势因此大振。刘仁轨与诸将计议,认为:“周留,贼之巢穴,群凶所据,除恶务本,须拔其源。若克周留,则诸城自下。”遂制定了进攻周留城的计划。刘仁愿和孙仁师以及新罗王金法敏率军从陆路进攻;刘仁轨,杜爽则率领唐水军并新罗水军由熊津江入白江口,溯江而上,从水上进攻。8月17日,唐新联军从陆路三面围攻周留城,城外据点逐一被攻克,百济和倭奴守军相继投降。周留告急,倭将庐原君臣领军万余越海而来,准备自白江口登陆。周留城即建筑在白江河口上游不远处的左岸山地上,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峻溪隘,易守难攻。当时,尽管唐新联军已从三面包围了周留城,但百济只要能确保周留至白江一线安全畅通,就能得到倭奴从海上的支援,从而据险固守。因此,白江成为维系周留存亡的生命线,两军都誓在必争。

唐新水军首先到达白江江口。27日,倭奴水军也从海上抵达白江,两军遭遇。从当时双方的实力来看,大唐水军7000余人,170艘战船;倭奴水兵万余,1000多艘战船。倭奴虽然在人、船数量上多于我方,但大唐水军船坚器利,武器装备优于倭奴。对于这次战斗,中国的史书记载简略。在《旧唐书·刘仁轨传》中仅有“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余丰脱身而走”的概括。倭奴史籍对此则有详细的记叙:“大唐军将率战船一百七十艘,阵列于白江村。戊申(27日),日本船师初至者,与大唐船师合战。日本不利而退,大唐坚阵而守。己申(28日),日本诸将与百济王不观天象,而相谓之曰:‘我等争先,彼应自退。’更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大唐便自左右夹船绕战,须臾之际,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朴市田来津仰天而誓,切齿而嗔杀数十人,于焉战死。是时,百济王丰璋与数人乘船逃去高丽。”(《日本书记》卷二十七《天命开别天皇》)

由上可知,此战唐将刘仁轨首先采用以逸待劳的战略战术,以旺盛的士气,率战船阵列于白江,因而在第一次较量中,轻而易举地就使倭奴“不利而退”。接着在次日的战事中,又利用唐军之战船高大坚固的优势,将倭奴的船只左右夹住,使其不得回旋,再施以火攻战术,焚倭奴之战船400多艘,取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而倭奴则是盲目冒进,8月27日刚至白江,就与严阵以待的唐军交战,被迫“不利而退”。次日竟“不观天象”,仅凭一股蛮勇,毫无秩序地向早以列成“坚阵”的唐军冲击,结果在“须臾之际”惨遭失败。倭将朴市田来津被格毙,百济王扶余丰逃之夭夭。

倭奴水军惨败的消息传至周留城,守城的百济王子扶余忠胜见大势已去,遂于9月7日率百济守军及倭援军向我天朝投降;倭奴之陆军闻此,也不寒而栗,“相谓之曰:‘州柔(即周留)降矣,事无奈何。百济之名绝于今日,丘墓之所,岂可复往?’”(《日本书记》卷二十七《天命开别天皇》)遂于白江之战的幸存者一道,乘船滚回了倭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抗日战争至此结束,日本势力退出了朝鲜半岛,其入侵中國的野心也随之破灭。

篇5:抗日战争历史资料大全

纸上谈兵 草木皆兵 炮火连天 用兵如神 心花怒放 欣喜若狂 喜不自胜 忐忑不安 学习认真的词语 “ 然”字成语

一丝不苟 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一心一意 恍然大悟 庞然大物 肃然起敬 油然而生 无-无-式词语 含反义词语

无影无踪 无声无息 无法无天 无边无际 左顾右盼 东张西望 七上八下 大惊小怪 含近义词语 含比喻义词语

千辛万苦 眼疾手快 生龙活虎 惊天动地 一贫如洗 挥汗如雨 宾至如归 福如东海 含夸张的词语 含数字的词语

气吞山河 一字千金 人山人海 一步登天 一心一意 二话不说 三言两语 四面八方 含动物的词语 人物优秀品质

胆小如鼠 力大如牛 虎背熊腰 狼心狗肺 赤胆忠心 宁死不屈 高风亮节 胸怀大志 含人体器官的词语

篇6:抗日战争历史资料大全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何梅协定》和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八一宣言”。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一二·九”运动的经过及其意义。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通过《何梅协定》的签订和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和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从反面激发学生爱祖国、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感情。2.通过“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从正面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领导推动作用,特别是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 通过思考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从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要点

一、华北局势危急

1.《何梅协定》(1935何应钦、梅津美治郎)2.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

二、中国共产党制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八一宣言”(1935.8.1)2.瓦窑堡会议(1935.12)

三、“一二·九”运动 经过及其意义(1935.12)

四、西安事变

1.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1936.12.12)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西安事变。

本课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二、新课开始前,可先提问有关“九一八”事变的问题,然后教师总结: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已经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华北的大门也已洞开。接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提要,从而导入新课。

三、如有条件,可以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青春之歌》,并组织讨论。还可以看电影《西安事变》或其他有关张学良的电视剧,以配合“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的学习。

四、本课的主题是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教师要掌握好三个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一个子目,“华北局势危急”是救亡运动高涨的历史背景;第二个子目,“一二·九”运动是救亡运动高潮的掀起;最后一目,在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发生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终于扭转了时局,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局面。这里要注意共产党在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中的历史作用:“一二·九”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西安事变也是在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推动下发生、在共产党正确主张、努力调解下和平解决的。

五、“华北危急”一目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何梅协定》。何梅协定的内容只要按课文说明,不必补充,但要向学生明确指出其实质,即,蒋介石把河北拱手送给了日本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实际控制了河北全省的军事、政治、经济。(二)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教师可以利用《华北五省自治示意图》,使学生边听边看,在中国地图上,华北五省偌大一片国土,将继东北三省和热河而沦丧,加深认识当时华北局势危急,中华民族已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教师还可以利用插图,按图注进行讲解,并说明汉奸殷汝耕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和国民政府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实际上冀察两省已经“自治”。

六、“一二·九”运动一目虽不是本课重点,但也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题。教师要结合图《“一二·九”运动游行学生与军警搏斗》(此图要求掌握)、《北大学生游行队伍》和参考“资料和注释”、利用课文上的小字,用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言进行描述,以激发学生爱国激情。也可以利用幻灯、录像、电影等电化教育手段增强效果。

“一二·九”运动是“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由爱国学生首先行动起来的影响于全国全民范围的爱国运动。教师要启发学生学习“一二·九”时期的爱国学生,关心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要继承发扬“五·四”和“一二·九”时期爱国学生忧国忧民的光荣传统。教师还要强调指出:“一二·九”运动以后,青年学生走上了同工农结合,为工农服务的革命道路,造就出了一代爱国爱民的栋梁之才。“一二·九”运动的意义值得重视:“一二·九”爱国运动,冲破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造成的恐怖气氛,给全国各阶层人民以巨大的震动和鼓舞,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一二·九”运动的背景可归纳为华北局势危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七、“西安事变”一目是本课的重点。西安事变故事,通过电影电视的渠道,学生早有所知,求知欲强烈。教师对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平解决宜作较为详细的交待。课本上的小字、插图(张学良、杨虎城两幅插图要求学生掌握)都可以充分利用。在课外知识比较丰富的班级里,教师也可以列出问题组织学生搜集资料进行整理。问题为:张学良、杨虎城是什么人?西安事变之前他们和陕北红军的关系怎样?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能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和红军停战?张、杨实行兵谏的目的是什么?„„ 关于怎样解决西安事变的问题,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抓住蒋介石以后怎么办?”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然后介绍事变后出现的复杂形势,从具体分析中使学生懂得西安事变只有和平解决才能有利于抗日,有利于人民,有利于革命,才能符合全民族的利益。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政策的英明正确。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周恩来回到延安,毛泽东、张闻天等到机场迎接》要求学生掌握。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蒋介石被迫答应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从此,延续十年之久的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了。对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这个意义,教师要给以强调。

九、本课小结可以采用归纳内容,整理线索、深化主题的方法:──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何梅协定》的签订,“华北自治运动”的推进,华北局势危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蒋介石仍旧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外敌,全力打内战。在共产党的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迎来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新局面的到来。本课重点

重要年代 1935年12月9日 “一二·九”运动 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变 重要地名 西安

重要人名 何应钦 蒋介石 张学良 杨虎城 周恩来

重要词语 《何梅协定》 华北五省自治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附一:课本思考题答案提示

一、想一想,我们今天应向“一二·九”时的爱国学生学习什么? 答:①时刻关心国家大事、民族前途;②热爱祖国,不顾个人安危,投身爱国活动;③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答: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内部的亲日派何应钦力图扩大内战,想乘机置蒋介石于死地,以夺取他的统治地位。如果发生内战,日本将乘机扩大侵略中国,不利于抗日,不利于人民,不利于革命。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逼蒋抗日,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附二:本课参考书目

《中华民国史纲》(张宪文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章第1、2、3节 《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8册82辑 《一二·九运动资料》第1辑 《西安事变资料》第1辑

篇7:抗日战争资料

局部抗战兴起阶段(1931年9月至1932年12月)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国局部抗战开始兴起。

局部抗战发展阶段(1933年1月至1937年7月)

1933年1月1日,日军开始进犯山海关,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抗日救国游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6年6月至9月,中国国民政府和中国国民党内部的地方实力派爆发两广事变,事件几乎触发了一场内战,但是最终以双方达成政治妥协而和平结束。1937年2月15日,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会上宋庆龄等人联名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全会基本确定了停止内战,实行国共合作的原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全面抗战

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7月16日、17日,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庐山先后发表《蒋介石庐山抗战声明》,号召全民族抗战;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宣告战争已经全面爆发。1937年9月中旬,太原会战爆发,在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领导下,八路军第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等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淞沪会战失利后,日本华中方面军开始进攻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南京保卫战打响。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队侵占南京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作为摧残中国民众士气的手段,约三十万无辜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残暴地杀害(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为26万)。下令进行屠杀的司令官是松井石根,杀戮最严重的师团长是谷寿夫。

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至1943年7月)

篇8: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历史进程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后, 原东北军的一部分爱国官兵、东北的爱国工人、学生、农民、知识分子、地方官吏士绅、绿林队伍和民间团体、“红枪会”、“大刀会”等同仇敌忾, 纷纷组织起“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名称不同的抗日武装队伍, 在很短的时间里, 迅猛发展壮大到30余万人, 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虽然当时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 没有统一的指挥, 但他们高举爱国抗日的大旗, 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浴血拼杀, 谱写了东北近现代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丽篇章。然而, 也正是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孤立无援、没有后方保障等多种原因, 到1933年义勇军基本溃散。

从1931年冬开始, 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央的指示, 陆续派遣党、团员到东北各地乡村组织农民群众创建工农义勇军和反日游击队, 开辟抗日游击区。杨靖宇、张甲洲、赵尚志、李兆麟、周保中、冯仲云、赵一曼等就是这个时期被派到东北各地发动群众, 组织抗日武装的。1932年初, 中共满洲省委迁至哈尔滨, 新任满洲省委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驻东北代表罗登贤, 在民族危亡时刻, 坚定地站在抗日第一线指挥斗争, 明确提出东北党组织的中心任务就是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满洲省委发动各级党组织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组织反日救济会、互济会、反帝大同盟等群众团体, 动员人力物力支援义勇军等抗日力量。同时, 积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 开展反日游击战争。先后创立了磐石、海龙、延吉、珲春、安图、巴彦、珠河 (今尚志) 、汤原、海伦、密山、饶河、宁安等10几支反日游击队。开辟了磐石红石砬子、延吉王隅沟、汤原太平川、饶河暴马顶子等地跨20余个县数十个抗日游击区。

1933年, 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在东北地区实行全民族的反日统一战线的指示, 东北各种反日武装力量以反日游击队为基础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从当年9月到1936年2月,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六军、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等6个军相继组成, 共6千余人。东北人民革命军依托抗日游击根据地, 打破日伪军多次“讨伐”, 攻克日伪军占领的数十个城镇, 歼灭日伪军万余人, 成为坚持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中坚力量。

1936年2月20日, 中共东北党组织和东北人民革命军, 根据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关于东北抗日军队统一改编的决定和《八一宣言》的精神, 将东北人民革命军、反日联合军、反日游击队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至六军依次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至六军, 第八军改称第十军, 另以第四军第二师为基础编成第七军。同时, 由东北抗日义勇军改编成第八、九、十一军。至此, 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11个军, 鼎盛时期总兵力达3万余人。除一、二军活动在辽、吉两省外, 其余9个军都战斗在现黑龙江地区。1936年抗联第二军的寒葱沟伏击战、1937年抗联第五军的五道岗子伏击战等, 每战歼灭日伪军均达400余人。赵尚志指挥下的第三军, 1937年3月7日在通北县的冰趟子, 巧妙利用气候和地势特点与七八百日伪军激战, 毙伤日伪军300余人, 取得重大胜利。抗联将领高超的指挥艺术倍受世人赞誉, 让日伪军胆寒。

1936年初, 中共满洲省委被撤销, 先后成立南满、吉东、北满省委。东北抗日联军为适应游击战争的发展需要, 也随之编成3个路军, 分别归3个省委领导。第一路军辖第一、第二军, 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 副总司令王德泰, 政治部主任魏拯民。第二路军辖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十军及救世军、义勇军, 总指挥周保中, 副总指挥赵尚志 (1940年) , 参谋长崔石泉 (崔庸健) 。第三路军辖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军, 总指挥张寿篯 (李兆麟) , 政委冯仲云, 参谋长许亨植 (李熙山) 。

1938年下半年, 日军为巩固在东北地区的战略基地, 将日伪军警增至60余万人, 同时加紧实施治安肃正、保甲连坐、归屯并户、建立集团部落、制造无人区等残酷统治政策, 连续进行三江大讨伐、间岛、吉林、通化三省联合大讨伐等疯狂的军事大讨伐, 企图彻底歼灭东北抗联。抗联采取积极对策顽强斗争, 以转战、远征等战略行动跳出敌人包围圈。虽然部队损失惨重, 但仍然毙、伤、俘日伪军万余人。1938年五军在宝清县十二烈士血战小孤山;10月下旬在林口县的八女投江战斗中谱写了光照千秋的爱国诗篇;1938年9月, 七军在饶河县挠力河畔击毙日本高级军官日野武雄少将;1939年6月第一、二路军在敦化县大浦柴河苇塘沟与日本守备队150人和伪军300人作战, 击毙日军中岛大佐;1939年9月18日, 三路军六军攻克讷河县城, 都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1940年1月, 中共吉东、北满省委决定把各军缩编为支队, 继续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实行分区作战, 开展小群分散游击战。由于敌我力量极度悬殊, 东北抗联的后方密营遭敌破坏, 大片游击根据地丧失, 部队锐减至不足两千人。为了保存实力, 从1940年11月至1941年12月, 抗联各部队陆续进入苏联边境组成南、北野营和教导旅进行军事政治训练, 同时, 派遣10几支小分队不断返回东北战场进行游击活动。

上一篇:车间培训教材下一篇:公司年会的独特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