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战争范文

2022-05-24

第一篇:东北抗日战争范文

东北抗日联军组织序列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装。它的发展经历了反日游击队、人民革命军和抗日联军几个阶段。

一、 抗日联军的建立和发展

(一)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

第一军的前身为磐石反日游击队(初建时称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和海龙反日游击队(初建时称海龙工农义勇军)。

磐石反日游击队:

1932年6月4日,在中共磐石中心县委的领导下,磐石反日游击队(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在磐东三道岗建立,共30余人,张振国任队长。杨君武任政委,辖第

一、

二、三分队。

1932年10月23日,游击队进行改编,孟洁民任总队长,张振国任政委,王耿任政治部主任,满汉生任参谋长,辖第

一、

二、

三、四大队。

1932年秋,中共满洲省委派杨靖宇到磐石整顿队伍,将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亦称磐石游击队),孟洁民任总队长,王兆兰任副总队长,初向臣任政委,辖第

一、

二、三大队和教导队。

1933年l月,游击队连续两次遭到反动地主武装的袭击。中旬,杨靖宇从海龙巡视回来,再次对游击队进行整顿,整顿后,袁德胜任总队长,杨靖宇任政委,李松波任参谋长,辖第

一、

二、三大队和教导队,全队共230人。

海龙反日游击队:

1932年8月,在中共海龙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建立海龙反日游击队(海龙工农义军)。

1933年l月,杨靖宇代表中共满洲省委对海龙游击队进行整顿,将海龙游击队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七军海龙游击队,王仁斋任队长,刘三春任政委。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

1933年9月18日,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以磐石反日游击队为基础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共300余人,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李红光任参谋长,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辖第

一、三团和政治保安连、少年营。

1933年9月,海龙反日游击队和抗日军苏剑飞营被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南满第一游击大队,属独立师序列。

1934年11月7日,经中共南满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正式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朴翰宗任参谋长,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辖第

一、二师和教导团。第一师下辖第

三、

五、六团,第二师下辖第八团。

1935年春,苏剑飞牺牲,南满第一游击大队改编为第二教导团,直属军部。到1935年末,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发展到1600余人。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

1936年7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全军3000余人,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安光勋任参谋长(后叛变),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辖第

一、

二、三师和教导团。第一师下辖第

三、

四、六团和少年连、保卫连,第二师下辖第八团和少年营、保卫连,第三师下辖第

五、七团。军部设有秘书处、军需处和军医处。

(二)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

第二军的前身是延吉反日游击队、和龙反日游击队、汪清、安图反日游击队和珲春反日游击队。

延吉反日游击队:

1932年夏,在中共延吉县委领导下,先后建立了老头沟游击队、依兰沟游击队、海兰区游击队和花莲里游击队。1933年1月,以上述各游击队为基础,正式成立延吉反日游击大队,共130余人,朴东根任大队长,朴吉任政委。

和龙反日游击队:

1932年

6、7月间,在中共和龙县委领导下,先后在开山区、大砬子、平岗等地建立了几支游击队。以此为基础,于1933年3月正式建立和龙反日游击大队,共80余人,张承汉任大从长,车龙德任政委。

汪清反日游击队:

1932年3月,在中共汪清县委的领导下,在小汪清建立一支游击队。同时,县委派李光等十余人到救国军中参加战斗,组成别动队。同年4月安图游击队成立,同年11月,安图反日游击队与汪清游击队以及别动队合并,正式编成汪清反日游击大队,共90余人,梁成龙任大队长。

珲春反日游击队:

1932年6月,中共珲春县委在烟筒砬子建立岭南反日游击队,队员30余人;同年7月,又在大荒沟建立岭北反日游击队,队员30余人。1933年4月,岭南、岭北两支游击队合编建立珲春反日游击总队,岭北游击队为第一大队,岭南游击队为第二大队,孔宪琛为总队长,朴泰益为政委。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

1934年3月,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以上述4支游击队为基础,组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共640余人,朱镇任师长(后叛变),王德泰任政委,辖第

一、

二、

三、四团。

1935年3月增建独立团,直属师部。

1935年5月,正式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全军1200余人,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委,刘汉兴任参谋长,李学忠任政治部主任,辖第

一、

二、

三、四团和教导队、游击大队。

1936年1月,二军扩编为2个师:

第一师辖第

一、二团,第二师辖第

四、五团。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

1936年3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全军2000余人,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委,刘汉兴任参谋长,李学忠任政治部主任,辖第

一、

二、三师。第一师下辖第

一、二团,第二师下辖第

四、

五、六团,第三师下辖第

七、八团和教导团。

(三)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

第三军的前身为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 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

1932年6月,中共满洲省委派军委书记赵尚志到巴彦游击队工作,1933年初巴彦游击队失败后,赵尚志又到义勇军孙朝阳队工作,在孙部瓦解后,赵尚志等7名同志,在珠河中心县委的领导下,于1933年10月10日在珠河县(今尚志县)三股流建立了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队员13人,赵尚志任队长,李福林任政委兼党支部书记。 哈东支队:

1934年6月29日,以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为基础,吸收一部分义勇军和反日山林队,正式编成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全队450余人,赵尚志为司令,李兆麟为政委,梁佐术为参谋长,辖第

一、

二、三总队。

1934年秋,哈东支队进行整编,赵尚志为司令,韩光为政治部主任,金策为经济部长,下辖第

一、

三、

五、

七、九大队和政治保安队、少年队、骑兵队。支队部设有秘书处、副官处和第

一、二执法处。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

1935年1月28日,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以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为基础,编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辖第一师(独立师),共500余人,赵尚志任军长,冯仲云(后张敬山)任政治部主任,辖第

一、

二、三团。军部设有秘书处、副官处、军需处、执法处、稽查处、少年连、保安营。

1935年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增编,建立第

四、

五、六团和延方游击团。

1935年底到1936年7月间,第三军以原有6个团为基础,逐步扩编为6个师。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

1936年8月1日,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为基础,正式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全军6000人,赵尚志任军长,李兆麟任政治部主任,辖第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十师和政治保安师。

军部设有秘书处、副官处、执法处、经济处、稽查处。

1938年6月,根据北满临时省委第八次常委会的决定,抗联第三军进行缩编,时因赵尚志赴苏联未归,由北满反日联合军总政治部主任李兆麟领导三军工作,金策任军政治部主任,部队缩编为4个师和1个警卫团。

(四)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

第四军的前身是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和密山反日游击队。 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

1933年1月4日,根据中共绥宁中心县委的指示,李延禄在救国军瓦解之际率补充团脱离救国军,成立了反日游击总队,队长李延禄,参谋长张建东。同年1月下旬,李延禄联合救国军王毓峰、冯守臣等部,在宁安南部的孟寡妇屯召开大会,宣布成立抗日救国游击军,共800余人,李延禄为军长,辖

一、

二、三团及步兵营、骑兵营、游击支队。

根据中共吉东局的提议,为便于联合其他部队共同抗日,救国游击军于1933年7月改称为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

密山反日游击队:

在中共密山县委领导下,1934年3月20日建立了密山反日游击队,张宝山(后朱守一,朱牺牲后张奎)为队长,崔成浩为副队长。

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

1934年10月中共满密山县委扩大会议决定,密山反日游击队与人民抗日革命军合并组成抗日同盟军司令部,李延禄为总司令。不久即正式建立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共230余人,李廷禄为军长,何忠国为政治部主任,胡伦为参谋长,辖

一、

二、三团及独立营、卫队连。

1935年9月,东北抗日同盟军扩编,饶河反日游击队加入四军序列,为第四团。扩编后李延禄任军长,罗英为代理政治部主任(后叛变),胡伦为参谋长,辖

一、

二、

三、

四、

五、

六、七团及独立第五旅。

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

1936年3月,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全军2100余人,李廷禄任军长(1936年3月李廷禄奉调入关,李延平代理,1937年李延平正式接任军长),胡伦任参谋长,黄玉清任政治部主任,辖

一、二(原四团改编)、

三、四师。一师下辖

一、

二、三团。二师下辖

四、五团。三师下辖

六、

七、八团。四师下辖

九、十团。

1936年11月,二师正式编为抗日联军第七军后,四军遂将原三师改编为第二师,辖第四团,另以原三师七团为基础,建立新三师,

一、四师建制不变。

(五)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

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的前身是绥宁反日同盟军。 绥宁反日同盟军:

1934年2月,根据共满满洲省委的指示,周保中以原救国军边区军

一、三连和宁安工农义务队为基础,吸收救国军柴世荣旅、付显明团、王毓峰团、王汝起团各部以及八道河子农民自卫队等,组成反日同盟军办事处,办事处主任为周保中,正式组成了绥宁反日同盟军,共500余人。同年3月,反日同盟军办事处改为反日同盟军联合办事处,办事处主任仍为周保中。

1934年5月,宁安反日游队建立,亦加入反日同盟军联合办事处。 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

1935年2月10日,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全军900余人,周保中为军长,柴世荣为副军长,胡仁为政治部主任,张建东为参谋长,辖第

一、二师。第一师下辖

一、

二、三团,第二师下辖

四、

五、

六、七团。

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

1936年2月,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改编为抗日联军第五军,全军3000余人,周保中任军长,柴世荣任副军长,胡仁任政治部主任,张建东任参谋长,辖第

一、二师和军部教导队。第一师辖

一、

二、三团,第二师辖

四、

五、六团。

1937年以后,二师增编一个游击团,军部教导队扩编为教导团。 (六)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

第六军的前身是汤原反日游击队。 汤原反日游击队:

1932年10月中共满汤原中心县委成立了共满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汤原民众反日游击队,但不久遭土匪袭击而失败,后几经挫折,于1933年11月,在中共汤原中心县委领导下,重建了汤原反日游击队,共50余人,戴鸿宾为队长,李仁根为参谋长。

1934年秋,根据共满满洲省委的指示,汤原游击队改编为汤原民众反日游击总队,戴鸿宾为总队长,夏云杰为政委,李仁根为参谋长,辖第

一、

二、三中队。

1936年初,汤原反日游击总队发展到700余人。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

1936年1月,汤原民众反日游击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夏云杰为军长,李兆麟为(代理)政治部主任,冯治纲为参谋长,辖

一、

二、

三、四团。

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 1936年9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夏云杰为军长,李兆麟为代理政治部主任,冯治纲为参谋长,辖

一、

二、

三、

四、

五、

六、七团及保安团、保安连。

1937年2月,根据共满北满临时省委决定,六军进行整编,全军1500人,戴鸿宾为军长,兰志渊为政治部主任(后叛变),辖第

一、

二、

三、

四、五师。第一师辖

一、

二、三团。第二师辖

四、

五、六团。第三师辖

七、

八、九团。第四师辖十

一、十

二、十三团。第五师(1937年4月编成)辖4个团。

(七)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

第七军的前身是饶河反日游击队(当时称饶河农工义勇军)。 饶河反日游击队(饶河农工义勇军) 1933年4月,在中共饶河中心县委领导下,饶河农工义勇军在饶河县大叶子沟建立,崔石泉为队长,金文亨为政治部主任。

1933年6月,饶河农工义勇军编入饶河县境内高玉山所部救国军第一旅,为特务营,金文亨为营长,崔石泉为参谋长,朴振宇为政治委员,辖第

一、

二、三连及手枪队。

1934年2月,特务营脱离救国军,改编为饶河民众反日游击大队,李学福(后张文偕)为大队长,崔石泉为参谋长,朴振宇为政治委员,辖

一、二中队及手枪队。

1935年9月18日,根据共满吉东特委的指示,饶河民众反日游击大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四团,共250余人,李学福为团长,朴振宇为副团长,李斗文为政治部主任,崔石泉为参谋长,吴福林为党委书记,辖

一、

二、

三、四连及保安连。

1936年3月,人民革命第四团扩编为抗日联军第四军第二师,辖

四、五两团,仍属四军序列。

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

1936年11月,第四军第二师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全军700余人,陈荣久(后李学福)任军长,崔石泉任参谋长,辖

一、

二、三师。一师辖一团,二师辖四团,三师辖七团。

到1938年夏,七军发展到880余人。

(八)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

1934年3月,土龙山反日暴动后,以谢文东、景振卿为首组成民众救国军。同年10月中民众救国军失败,余部在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帮助下重整队伍。1936年9月,该部被改编为抗日联军第八军,全军共300多人,谢文东为军长(后叛变),滕松柏为副军长(后叛变),刘曙华为政治部主任,于光世为参谋长,辖

一、

二、

三、四团。

(九)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

该军前身为李华堂所部自卫军混成旅第二支队。1934年末,该支队遭到重大损失,后在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的帮助下于1937年1月改编为抗日联军第九军,全军800人,李华堂为军长(后叛变),李向阳为参谋长,辖

一、

二、三师。

(十)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

该军前身是以汪雅臣为首的反日山林队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双龙”队。1936年初,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将该队改编为人民革命军第八军,辖5个团和l个保安连,共800余人,汪雅臣为军长,侯启刚为政治部主任,王维宇为参谋长。

1938年冬,共满北满临时省委决定将该军改编为抗日联军第十军,汪雅臣为军长,齐云禄为副军长(齐叛变被处死后由张忠喜接任),王维宇为政治部主任。辖十余团,共1000余人。

(十一)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

该军前身为以祁宝堂(祁致中)为首的反日山林队“明山”队。1936年5月,在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和共满勃利县委的帮助下,改编为抗日联军独立师,祁致中任师长,富振声任政治部主任(后为周庶范),辖(1936年10月编制)第

一、

二、三旅。

1937年11月,在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和抗联第

三、五军帮助下正式建立抗联第十一军,共1500余人,祁致中任军长,金正国任政治部主任,白云峰任参谋长(后叛变),辖一师,一师辖第

一、

二、三旅。

二、 东北抗日联军各军组成了个路军

共满满洲省委撤销后,先后成立了共满南满省委、共满北满临时省委和共满吉东省委。为了便于对抗联部队统一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各军先后编为第一路军、第二路军和第三路军。

(一)第一路军:

1936年7月,南满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共6000余人,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王德泰任副总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辖第

一、二军。

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安光勋任参谋长(后叛变),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

一、

二、三师。

第二军,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委,全光任政治部主任(后叛变),下辖第

四、

五、六师。

1938年8月以后,第一路军实行新的建制,取消军的番号,组成三个方面军和一个警卫旅,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魏拯民任副总司令兼政治部主任,辖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三方面军及警卫旅。

(二)第二路军:

1937年9月,共满吉东省委决定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筹备委员会。IO月10日,成立第二路军总指挥部。第二路军周保中任总指挥,崔石泉任参谋长,辖第

四、

五、

七、

八、十军。

第四军:1937年

9、10月间,抗联4军进行改编,李延平任军长,王光宇任副军长,黄玉清任政治部主任,辖

一、二师。

第五军:1937年11月。五军共3000余人,柴世荣任军长,宋一夫任政治部主任(后叛变),辖

一、

二、三师。

第七军:

1938年1月,七军调整了干部,改编了队伍,全军1500余人,李学福任军长,郑鲁岩任政治部主任(后叛变)。辖

一、

二、三师。

第八军:谢文东任军长(后叛变),膝松柏任副军长(后叛变),刘曙华任政治部主任,于光世任参谋长,辖

一、

二、

三、

四、

五、六师。

第十军:汪雅臣为军长,张忠喜为副军长,王维宇为政治部主任。 此外,救世军(王荫武部)和义勇军(姚振山部)亦归二路军指挥。 (三)第三路军

自1938年夏到同年底,抗联第

三、

六、

九、十一各军分批西征。西征部队到达嫩海地区后,成立西北临时指挥部,李兆麟、许亨植(李照山)分别为政治、军事负责人。1939年初,西北临时指挥部将西征部队统一编为四个支队和两个独立师。西北临时指挥部辖第

一、

二、

三、四支队及独立

一、二师。

1939年4月,共满北满临时省委第二次执委会决定以第

三、

六、

九、十一各军为基础建立抗联第三路军及其总指挥部。同年5月,第三路军正式建立,李兆麟任总指挥,冯仲云为政委(1940年任),许亨植为总参谋长。

1940年春,抗联三路军各部分别改编为第

三、第

六、第

九、第十二4个支队。

三、 东北抗日联军组建抗联教导旅

1940年冬以后,第

一、第

二、第三路军各部陆续进人苏联境内进行整训。1942年8月,抗联整训部队组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亦称苏联运东方面军步兵第八十八旅),周保中为旅长,李兆麟为政治副旅长,崔石泉为参谋长,辖第

一、

二、

三、四教导营及通讯连。

《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上)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共满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355--366页。

第二篇: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

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

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三省,除各种抗日义勇军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依靠群众,直接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极其艰苦的斗争。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加强与抗日义勇军的联系,并组织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从1932年起,先后组织了有汉、满、朝鲜、蒙古、回等民族爱国志士参加的十余支抗日游击队。这些抗日武装主要在南满、东满和北满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

1933年,中共中央向东北地区党组织和党员发出‘“一二六指示信”,首次提出在东北组织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策略。这一指示信对指导东北地区的党组织转变斗争策略起了重要作用。中共满洲省委及时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决定扩大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执行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党组织主动地争取团结各种抗日力量,收编和改造各种义勇军,到1933年底,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各地游击队已发展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力。

1933年9月,杨靖宇、李红光等领导的南满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第一师。1934年3月,童长荣、王德泰等领导的东满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同年夏,赵尚志、李兆麟等领导的珠河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同年秋,以李延禄领导的密山游击队为基础,组成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此外,周保中等领导的绥宁游击队,冯仲云、夏云杰等领导的汤原游击队以及饶河游击队等,也都在积极开展抗日斗争。这些游击队依托山区,化整为零,开展游击战争,伏击日、伪军“讨伐”队,袭击铁路交通,使敌人坐立不安,疲于奔命。

1936年2月10日,直接领导东北党组织工作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为适应反日统一战线的需要,统一全东北抗日军队的名称。2月20日,以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周保中等和汤原游击队、海伦游击队的名义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说明根据全国抗日运动的发展,有进一步巩固抗日军队、统一抗日行动、改革抗日军队建制的必要。于是,东北各抗日武装力量陆续改编为抗日联军的各军。

从1936年初到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已建立11个军,共3万余人,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北满三大游击区,在南起长白山,北抵小兴安岭、东起乌苏里江,西至辽河东岸的广大地区内,开展游击战争,同日、伪军进行大小几千次战斗,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讨伐”。

杨靖宇率第一路军部分兵力在通化、辑安地区伏击日、伪军,消灭伪满骑兵200余人,后在本溪附近消灭伪东边道“剿匪”司令邵本良主力1000人左右,给敌人以重大打击。第

三、第

四、第六军在松花江两岸的顽强斗争及其游击区的不断扩大,被日本称为“北部国防线上的心腹之患”。而第七军则分两路在乌苏里江沿岸和松花江下游开展游击战争,破坏敌人的“集团部落”政策,扩大抗日统一战线,联合当地的山林队、红枪会,使第七军发展到800多人。

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牵制了大量日军,支援和鼓舞了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东北抗联各部队团结各族人民,坚持游击战争,继续在白山黑水之间同日、伪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1937年7月起,由杨靖宇、魏拯民等率领的抗联第一路军所属第

一、第二军,在南满铁路沿线两侧地区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共进行大小战斗几十次,歼灭大批日伪军,并在南满地区的广大农村建立了游击根据地。

1937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筹委会成立,周保中任第二路军总指挥,赵尚志任副总指挥,崔石泉任参谋长,下辖第

四、第

五、第

七、第

八、第十共五个军。年底,第二路军开始艰苦的反“讨伐”作战。根据中共吉东省委的决定,1938年7月,第二路军第

四、第五军主力开始西征,试图与活动在南满的第一路军取得联系,进而沟通与关内的联系。他们沿途与尾追的敌人进行英勇战斗。 从1937年下半年到1938年,由李兆麟、冯仲云等领导的,活动在松花江下游两岸的抗联第

三、第

六、第

九、第十一军,按照中共北满临时省委的决定,以一部坚持原地斗争,主力则分三批远征海伦,开辟新的游击区。远征部队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胜利完成任务。

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评价。1938年11月5日,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发出给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和东北同胞的致敬电,称颂东北抗联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39年,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极端困难的阶段。由于日军实行大规模的疯狂的军事“讨伐”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使抗日联军的活动地区日益缩小,部队大部被迫转移到深山密林。冰天雪地,缺少粮食,部队常以树皮野果充饥,备受饥寒交迫之苦。

1939年10月,中共南满省委和第一路军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活动。杨靖宇率400余人转战数月,1940年2月,陷入日军“讨伐”队重围,最后战斗到只身一人,壮烈牺牲。

1939年上半年,抗联第二路军总部和第五军遭到日军6000余人的轮番“讨伐”。中共吉东省委决定第二路军总部率直属警卫部队、第五军军部教导团及第

一、第二师等部,分别向宝清、密山和穆棱、东宁方向转移。

5、6月间,第五军及第二路军总部突出重围,分别到达宁安镜泊湖地区和宝清兰棒山后方基地。

1939年4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部成立,总指挥李兆麟,总政治委员冯仲云、金策,总参谋长许亨植,下辖第

三、第

六、第

九、第十一军四个军。他们在黑龙江省北部十余个县境内,坚持游击战争,先后开辟朝阳山、阿荣镇、甘南等游击区。

由于日、伪军不断加强殖民统治和疯狂“讨伐”,再加上抗联没有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部队屡遭挫折。到1940年,各部队的活动更加困难。1月24日,中共吉东、北满临时省委代表周保中、冯仲云和赵尚志等在苏联伯力举行会议,决定采取逐渐收缩、保存实力的方针,将抗联三路军缩编成支队分散活动。

此后,东北抗日联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依靠汉、朝、蒙、回、鄂伦春、达斡尔等各族人民,继续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到1940年冬,仅剩下不足2000人。抗联领导人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等经与苏联代表谈判,达成协议,将抗联部分部队转移到苏联境内进行休整。此后,抗联领导人继续派小股部队到北满地区和饶河一带,袭扰敌人,坚持斗争。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前夕,在苏联的抗日联军随苏军反攻而回到东北,并配合苏联红军展开对日作战。1945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

东北抗日联军所进行的抗日游击战争,其环境之艰苦,斗争之残酷,时间之长久,牺牲之壮烈,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是少有的。他们的英勇斗争,大量消耗和牵制了敌人,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坚持和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篇:东北抗日联军不懈寻求与党中央恢复联系

【摘要】东北沦陷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孤悬敌后,为寻求与党中央恢复联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东北抗日联军;孤悬敌后;党中央;联系

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是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最令抗联官兵痛苦忧虑的事情,既不是敌人不断的疯狂军事“大讨伐”、严厉的经济封锁,也不是弹尽粮绝、挨饿受冻,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敌人武器与粮食,而是孤悬敌后,得不到党中央的领导与指示。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人民军队。1933年4月下旬,中共满洲省委开始正式接受上海中央局(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下简称“中共代表团”或“代表团”)的双重领导。1935年2月,上海中央局遭到大破坏,东北党组织、抗联部队与党中央失掉了联系。1936年1月,中共代表团正式撤销满洲省委,东北各地党组织和抗日联军失去了统一的领导;而代表团又远在莫斯科,由于主客观原因这种领导关系也时断时续,抗联实际上处于无上级管理状态。1937年以后,抗联与代表团的联系彻底中断。面对敌强我弱、孤悬敌后、被分割包围的严峻形势,抗联必须迅速恢复与党中央的联系,以解决抗日斗争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为此,他们一方面独立地完全靠自己摸索,坚持领导以游击战争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性的抗日运动,一方面想尽一切办法寻求与党中央建立联系。东南满方面,为声援中央红军1936年2月东征抗日,打通与党中央的直接联系,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南满省委书记魏拯民决定采取军事行动。6月、11月,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师分别进行了西征。由于大批日伪军警日夜围堵,加之第二次西征限于天气的原因,两次西征均未达到预期目的。

1938年5月11日,第一路军总部与南满省委高级干部联席会议决定,为了和党中央取得联系,抽调人员补充第三师,在适当时机再次进行西征。6月底,一师师长程斌等叛变使第一路军面临紧急而又十分严峻的形势。7月中旬,杨靖宇主持召开会议,取消原定的西征计划,准备派人去关内与党中央取得联络。但由于敌人严密封锁,未能实现。

1940年3月中旬,魏拯民主持召开干部会议,决定派陈秀明(李明山)赴苏联,以便通过苏联的帮助恢复与党中央的联系。4月,魏拯民给代表团写的报告中谈到:“在1935年秋季,„„就完全断绝了中央与北满的关系,因而也就得不到中央的具体指示与中央所发行的文件与通讯„„。一切的工作,都是幼稚的。我们有如在大海中失去了舵手的小舟,有如双目失明的孩提,东碰西撞,不知所从。„„我们终日所希望的,就是不要再度长期中断了联络。”①但未见回音。

吉东方面,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曾多次派人寻求与党中央取得联系,并于1938年1月受吉东省委临时会议的派遣亲自去苏联远东比金,试图会见代表团代表杨春山。他先后两次写信给杨春山,表达了希望“能于迅速接得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代表团的关系”。回信告知:此地联络站已取消,中共代表团已于1937年秋停止对满洲党的领导,改由中央政治局与满洲党建立领导关系,在未建起新关系前,应独立工作。②周保中返回东北后,一直期待着党中央派人来建立联系,但一直没有音讯。

1938年10月中下旬,周保中派秘书到关内,带去他写给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信:“„„现在我们对于中央的迫切请求,就是要赶快建立中央对东北的领导联系和有最大效力的解决一切斗争问题。”③

1940年9月,王鹏受党中央派遣由山东经海路来到东北。周保中打算待有机会让他从苏联通过新疆去延安,以与党中央建立联系,但因苏方答复难以做到而未果。

北满方面,为了打通与党中央的联系,解决种种问题,第三军曾派一团团长刘海涛、青年团珠河县委书记晓梦(韩光),北满临时省委派执委朱新阳等去莫斯科向代表团汇报工作,但都未被派回来。

1937年下半年,中共北满临时执委会主席、第三军军长赵尚志接连给代表团写信,希望得到国际与中央的直接领导和帮助:“我们累次派交通员关系去,已送过很多文件,除今夏日来一次交通外,连我们派送过去的人也没有回来一个。”“我们要求中央经常的、及时的给予我们以正式的直接关系的指示。„„我们坚决要求中央能切实的派负责人员来解决各种复杂问题。”④然而,代表团对这些信件未作任何指示或答复。

1938年后,东北抗日游击运动进入极端艰难困苦时期。为解决斗争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抗联各部从未间断寻求与党中央的联系,但因种种缘故,皆未实现。

1939年9月中旬,北满省委又派常委冯仲云赴苏,寻求苏联的援助及与党中央的联系。1940年1月,吉东、北满省委代表联席会议在苏联伯力召开。会议期间,赵尚志、周保中、冯仲云要求通过苏联的协助尽快与党中央恢复联系。苏方当时应诺,后未兑现。

3月24日,周保中和冯仲云以吉东省委和北满省委代表的名义,给中共中央写了一份报告(由伯力转交),内中提出:“我们现在向党中央唯一的请求,就是要得到联系的建立和新的指示。”⑤

6月12日,周保中、赵尚志联名致信苏方代表王新林,强调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必要与中共中央取得直接联系,希望苏方协助达成。但苏方没有回音。8月初,赵尚志作为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全权代表赴苏与王新林面商有关请求军事与技术支援、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等问题。苏方态度并不积极。

由于苏方宣称将有中共中央代表参加12月召开的“第二次伯力会议”,所以,抗联各部领导人怀着热切的心情齐聚伯力,但中央代表没有出现。会间及会后,抗联一再请求苏方设法代为接通与中共中央的联系,都未能如愿。

1945年10月20日,周保中等在沈阳向中共中央东北局做了初步汇报,移交了抗联全部党的关系及党费、档案等。东北抗联终于回到了党的怀抱。

在孤悬敌后的险恶境遇下,东北抗联一直寻求与党中央的联系,虽因种种缘故皆未实现,但充分体现了他们一心向党的热切情怀。同时,他们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以抗日必胜的坚定信念,为实现民族的自由、独立和解放,与敌人展开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正如冯仲云所说:“他们的精神是不朽的,他们的志气是超卓的,他们的毅力是坚决的,他们都能整个的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和勇敢的精神。”⑥

注释

①王承礼:东北抗联史(下),第711页。

②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下转55页)(上接53页)黑龙江省档案馆: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第五十一册,第173页。

同②,甲第五十三册,第109页。

④同②,甲第二十三册,第379页。

⑤同②,甲第二十九册,第132页。

⑥冯仲云: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97页。

参考文献

[1]赵俊清:赵尚志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3版

[2]赵俊清:周保中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

[3]赵俊清:杨靖宇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2版

[4]《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作者简介

孙桂娟(1967-),汉族,研究生毕业,现工作于东北烈士纪念馆研究部,副研究馆员。

第四篇: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的关系

10汉语言文学(1)班王丹丹 10205042 摘要:民俗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应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而民歌是反映人们生活,社会,自然等各种事物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从中可以看出,民歌的起源、演变、发展都与民俗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民歌与民俗就是一对孪生姐妹。本文以东北民歌为中心,从民俗的视角来探讨民歌与民俗之间血脉联系。

关键词:

东北

民歌

民俗

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我们民族不朽的民俗文化,一直以来劳动人民就在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创造了极其丰富和具有民间特色的民间歌谣。东北民歌是居住在东北的劳动人民用智慧与汗水记录的他们的风俗习惯,反映他们的民俗特色的一种重要形式。我们无法否认民俗与民歌之间如孪生姐妹间的亲密联系,只能从民俗的角度,去更加深入的挖掘民歌在起源、发展过程中民俗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东北民歌在内容上与民俗的联系

东北地域辽阔,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以狩猎、游牧,打渔为主要生活方式。在明清以后,大量中原地区的人们带着自己的风俗习惯涌入东北,为东北民俗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都使东北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风格。民歌的起源、发展都与这些各具特色的民俗的关系极为密切。从东北早期主要的生活方式可知民歌的主要内容。如以狩猎为主的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猎歌”就是他们民歌的主要题材。而生活在三江流域的赫哲族,“捕鱼”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因此,像《乌苏里江》、《捕鱼歌》、《四季》等反映打渔生活内容的民歌就源于此。

随着农业发展、进步,农耕生活便代替了狩猎、游牧的生活方式,民歌内容也由与狩猎,打渔有关变为与农业生产有关,东北的劳动号子产生与此。劳动号子的种类很多,有直接反映劳动场面、劳动情景的,如《哈要挂》、《拨粮包号子》、《打路基歌》等,也有表现劳动人民勤劳勇敢、不怕困难,积极乐观心态的,如《姐妹上场院》、《生产忙》、《打桩歌》。还可以按林区劳动号子、“码头工人号子”、“渔民号子”来分类。除了这些本地居民创造的民歌外,一些外来民族,如17世纪朝鲜族迁入东北,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习俗,创造了有着民族特色的民歌,最典型的要属《道拉基》:“道拉基,道拉基,雪白的桔梗哟长在山里,只要我能挖上一两根,就可以装满我的小菜篮子„„”

地方戏二人转也是反映东北地区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民歌的一个代表,如《东北风》、《月牙五更》、《小拜年》,还有传统曲目《蓝桥》,演唱的内容是蓝瑞莲向魏公子介绍自己家住哪里,不仅介绍了东北房屋建设的结构特色,也充分展示了东北农家的生活面貌。

二、东北民俗赋予东北民歌的独特性

东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性格特征,东北地区的各个民族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都使东北民歌在创作打上了独特印记。众所周知,满族的规矩多是出了名的,满足妇女不准“缠足”,与汉族的思想截然相反,而以自然的“天足”为美,这与她们参与耕作有关。在当时,这种健康清新的风尚也有一首与之相应的民歌——《做绣鞋》“:找个鞋匠锛鞋底,找个木匠做鞋帮,绒线用了一板半,细布用了八皮箱„„姑娘伸脚试绣鞋,鞋小脚大箍得慌„„”这些歌词将满族姑娘的大脚描写的夸张有趣,也反映了满族妇女的生活面貌。不仅如此,她们在饮食上也有自己的特色,粘食是满族最喜爱的食品,什么峰糕、五花糕,金丝糕、盆糕各式各样,逐渐也形成了风俗习惯,饮食风俗反映在民歌里,也被赋予了特殊感情,如“黄米糕,粘又粘,红芸豆,撒上面,格格做的定情饭,双手捧在我跟前,吃下红豆定心丸,再吃米糕更觉粘„„”这是一首通过粘食来表达男女间爱情的民歌,“粘”也有暗示两人感情越来越好之意。

朝鲜族在世代的生活中也逐渐与汉民族融合,但也保留其自身的一些特色。跳板舞是朝鲜妇女由于旧社会封建礼教而不得出庭院半步,为了观赏庭院外的风光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舞蹈“„„跳跳板,跳跳板,„„踢球做了,我们结伴来跳跳板„„”就展现了该种舞蹈的内容。以前,朝鲜族有一风俗习惯,就在每到正月十五,村里的小伙子就会用木架子搭一个台子,他们叫“望月台”,请数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到台子上,当明月升起时,哪位老人先看到,就说明这位老人将来全家会幸福,望月之后,就用树枝、木杆等燃起一个火堆,人们就会围起火堆唱歌,这种歌曲就叫“轮舞歌”,它的历史久远,早在朝鲜卫国战争时期就已流传,像《强羌水越来》、《快吉那庆庆那捏》就是轮舞歌。

除了少数民族,汉族也有自己的民俗民风,如在黑龙江农村大部分地区都有秧歌队,每到过年初二开始,就有秧歌队到各家各户去拜年、演出,一进院就开始演唱,扭秧歌,演唱的歌词大多都是即兴编的,有《拜年喜歌》、《贺年调》等。

三、民俗也对一些民歌的形成具有约束性

我们知道民歌的起源、形成都与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民俗对一些民歌的起源、发展也具有限制、约束性。一是在民歌演唱形式上的约束,从上面举出的民歌的例子中能够感觉到,东北民歌中对歌形式很少,很多都是单独演唱,如现在新疆的锡伯族,他的发源地本是东北,后迁至新疆的,早期就有这样的婚俗,在女方举办婚礼的时候,男方要带来几个擅长即兴对歌的小伙子去赴宴,席间,他们要向女方亲朋好友对歌并胜过他们,才被视为有能力娶女方。因此,在这里,对歌作为一种婚俗就显的必不可少。另一方面,东北一些民俗在民歌演唱的时间也有限制,如朝鲜族在拔秧和插秧时在不同时间唱什么歌也有限制,早晨的歌是:“太阳升起,太阳升起„„梅花正月正复返,为何还不下地去?”上午劳动时唱的歌就是:“三响水田要插完,只剩半边月亮大,„„”中午时就这样唱:“太晚了,太晚了,中午时间已过去。„„芹菜水灵菠菜绿,为尝新菜来得迟。”等等,几乎不同时间就有不同的歌曲演唱,这些歌都与劳动内容本身联系不大,大多是休闲、娱乐性质的。

再如,在辽宁地区的蒙古族,婚礼在程序上也有相应的仪式歌,定亲的时候、娶亲的时候、在宴会上,都有不同的歌曲。如果有女儿要嫁人,在将要离别娘家时,父母、兄长就要唱《送亲歌》:“„„不要以为炕沿矮就跳上炕,不要以为丈夫厉害就顶撞,妹妹哟!哥哥嘱咐的话可就记心上。”以表示眷恋之情。

四、总结 东北地区悠久、深厚的民俗文化不仅给民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不同的内容,也赋予了属于东北独特的文化内涵,使这些色彩斑斓民歌深深地打上了东北乡土的烙印,是东北民俗文化最好的展示。作为东北人民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这块艺术瑰宝更好地保护传承下去,在保持它的原始形态的同时注入时代精神,使之更具生命力与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宏. 东北民歌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辽宁师专学报,2010-04。

【2】赵德山. 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文化研究,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12。

第五篇:【东北师范大学专业】东北师范大学招生网站-东北师范大学分数线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东北师范大学专业】东北师范大学招生网站-东北师范大学分数线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有关规定,为更好地贯彻教育部“依法治招”的要求,保障学校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工作(以下简称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合我校办学实际,特制订本章程。 第二条 东北师范大学(国标代码10200)是教育部直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学校注册地址为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本科招生专业分布在校本部和净月两个校区。 第三条 我校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对象为参加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含自主选拔录取、农村专项自主选拔录取、艺术类、体育类、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少数民族预科班、内地西藏班、新疆高中班)及保送生、港澳台及华侨考生。 第四条 我校招生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德、智、体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接受纪监部门、考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第五条 学校成立本科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本科生招生工作的领导。 第六条 学校成立本科生招生监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本科生招生工作的监督。 第七条 招生办公室作为学校的常设工作机构,负责国家教育部招生工作规定的贯彻执行及学校招生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三章 招生计划第八条 根据教育部招生政策和来源计划需求建议,在教育部审核批准的招生总规模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各省份生源情况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因素,合理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并报教育部审核。 具体招生计划以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为准。 第四章 录取办法第九条 文史、理工类1.优先录取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在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但不能低于该省份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若符合条件非第一志愿考生生源仍不足,则将剩余计划收回并调剂到其他生源质量好的省份。 2.调档时,原则上承认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政策性加分。 最大调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招生计划数的105%以内(在平行志愿省份)或120%以内(在非平行志愿省份),具体比例视各省份生源情况而定。 3.对于进档考生按高考实考分数(不含加分)由高至低和专业顺序由先至后原则安排录取专业。

一、二专业志愿级差5分,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二、三专业志愿级差3分,其他专业志愿为平行志愿;有专业志愿与服从专业调剂级差1分。 实考分数相同时,优先录取享有政策性加分的考生,无加分情况下优先录取相关科目成绩高的考生。 若考生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并且服从专业调剂,则按实考分数由高至低并兼顾相关科目成绩调剂到其他专业(公费师范专业只接受有公费师范专业志愿的调剂生),满额为止。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只录取有专业志愿的考生。 4.对于实考分数低于所报专业录取分数线,又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做退档处理。 第十条 自主选拔录取只录取第一院校志愿考生,专业调剂仅限预选合格类别专业,其他要求按本章程“第九条”及《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简章》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农村专项自主选拔录取只录取第一院校志愿考生,专业调剂仅限预选合格类别专业,其他要求按本章程“第九条”及《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农村专项自主选拔录取招生简章》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艺术类专业只录取第一专业志愿考生,不允许专业调剂,其他要求按《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艺术类本科招生简章》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体育教育专业考生参加考生所在省份组织的体育专项统一测试成绩应达到75分(100分制),并且高考成绩不低于考生所在省份体育类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对于进档考生按高考实考分数(不含加分)由高至低和专业顺序由先至后原则安排录取专业;

一、二专业志愿级差5分;公费师范专业只接受有公费师范专业志愿的调剂生。 其他要求按本章程“第九条”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录取办法按国家相关政策和《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简章》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高水平运动员的录取办法按国家相关政策和《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录取办法按国家相关政策和本章程“第九条”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内地西藏班、新疆高中班、保送生、港澳台及华侨考生的录取办法按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江苏省考生选测科目等级要求为AB,对于进档考生按“先分数(投档分)后等级”及专业顺序由先至后原则,结合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指标,安排录取专业。 第十九条 国际政治、旅游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中美合作办学类均有英语授课,非英语语种的考生应慎重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报考。 英语类专业要求高考外语语种为英语。 对于报考外语类专业的考生,如考生所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组织外语口试,则考生外语口试成绩应达到75分(100分制)、4分(5分制)、B(ABCD等级制)或良好(优秀良好等级制),其他情况以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规定为准。 第二十条 体检标准按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和教育部、卫生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执行。 身体或头脸部有明显缺陷、残疾的考生,毕业后当教师可能会遇到困难,应慎重报考师范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要求男生身高1.70米以上,女生身高1.60米以上。 新生入学后学校进行体检复查,对于复查不符合者,按教育部和学校学籍管理相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 其他第二十一条 公费师范生入学前须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具体培养及就业政策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学校设立多项奖学金鼓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设立助学金、助学贷款、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筹集社会捐助等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第二十三条 学校住宿费标准一般为600-1200元/年,学费标准以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为准。 第二十四条 新生入学一年后,符合条件者可按学校转专业管理相关规定申请转专业。 第二十五条 对于在自主选拔录取(含农村专项)及保送生、艺术类、体育类等招生考试中有资格造假等违规行为的考生,一经查实,按教育部相关规定取消入学资格;已经报到入学的,取消学籍。 第

六章 附则第二十六条 学校校址及联系方式学校校址:吉林省长春市

(校本部: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邮编:130024; 净月校区: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大街2555号,邮编:130117)咨询电话:0431-85098500,85687511(传真)招生网址:http://zsb.nenu.edu.cn电子信箱:zsb@nenu.edu.cn第二十七条 本章程由东北师范大

学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

东北师范大学重点专业: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东北师范大学全景地图:

东北师范大学历年分数线:

东北师范大学报考指南:

东北师范大学招生计划:

东北师范大学人气校友: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上一篇:瓷砖销售技巧范文下一篇:村镇银行名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