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日战争的资料

2024-04-22

关于抗日战争的资料(精选6篇)

篇1:关于抗日战争的资料

关于战争的资料,二战成员国

法西斯国家:

德国、意大利、日本、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芬兰[1]。

反法西斯国家:

美国、英国、苏联、中国、波兰、南斯拉夫王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希腊、印度、法国等47个国家。[编辑本段]第二次世界大战

(World War II)

简称二战。

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北非,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的败北,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编辑本段]简介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为德国总理。

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继任了总统,成为了第三帝国唯一的真正拥有实权的最高领袖,在德语中称为“元首”。

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征兵制,从而突破了《凡尔赛条约》的限制。随后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并入第三帝国,捷克其余地区也在不久后被德国占领。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曼斯坦计划完成了对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波兰,法国等西欧国家的侵略。

为了接着征服苏联,希特勒策划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1940年9月7日柏林签定完毕。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了珍珠港。

1943年9月3日,意大利

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7月26日,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8月8日,原 子弹轰炸日本广岛。

1945年8月9日,原 子弹轰炸日本长崎。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篇2:关于抗日战争的资料

局部抗战兴起阶段(1931年9月至1932年12月)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国局部抗战开始兴起。

局部抗战发展阶段(1933年1月至1937年7月)

1933年1月1日,日军开始进犯山海关,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抗日救国游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6年6月至9月,中国国民政府和中国国民党内部的地方实力派爆发两广事变,事件几乎触发了一场内战,但是最终以双方达成政治妥协而和平结束。1937年2月15日,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会上宋庆龄等人联名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全会基本确定了停止内战,实行国共合作的原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全面抗战

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7月16日、17日,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庐山先后发表《蒋介石庐山抗战声明》,号召全民族抗战;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宣告战争已经全面爆发。1937年9月中旬,太原会战爆发,在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领导下,八路军第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等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淞沪会战失利后,日本华中方面军开始进攻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南京保卫战打响。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队侵占南京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作为摧残中国民众士气的手段,约三十万无辜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残暴地杀害(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为26万)。下令进行屠杀的司令官是松井石根,杀戮最严重的师团长是谷寿夫。

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至1943年7月)

篇3:关于抗日战争的资料

一、关于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定义及特征

(一)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定义和范围

非战争军事行动, 最早出现在1993年美国陆军《作战纲要》中。但该纲要没有对非战争军事行动作出确切的界定。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2001年版《联合作战纲要百科词典》中, 首次将“非战争军事行动”列入正式词条并解释为:包括战争以外所有运用军事力量的军事行动[1]。根据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出版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联合行动规则》, 非战争军事行动主要包括以下类型:军备控制、反恐、协助缉毒、实施制裁或海上拦截、实施区域隔离、确保航海和空中运输自由、人道主义援助、军队对地方政府的支持、国家间援助或镇压叛乱、非作战人员疏散行动、和平行动、船舶护航、修复行动、军事演习、空袭和打击等。

国内学界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定义颇多, 角度各异。有的从战争和非战争的角度, 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指“除武装斗争之外的军队和战争有关的各种具体活动”[2];有的从目的角度出发, 认为是指“武装力量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进行的, 不直接构成战争的军事行动。”[3]有的结合上述两个角度进行综合归纳, 将非战争军事行动界定为:“以防止战争、消除冲突、促进和平与稳定、支持行政当局为直接目的, 针对非军事力量难以完成的任务, 在公认的战争水平或国际法标准之下使用军事力量的一种军事实践活动。”[4]笔者认为, 要对非战争军事行动有一个准确理解, 应从前提、主体、目的、内容等方面进行界定, 将非战争军事行动和其他军事活动进行必要的合理区分。在界定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主体问题。国内学界一般把非战争军事行动主体确定为武装力量组织。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但根据《国防法》第22条规定: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在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指挥下, 担负国家赋予的安全保卫任务, 维护社会秩序, 民兵在军事机关的指挥下, 担负战备勤务、防卫作战任务, 协同维护社会秩序。由于武装警察部队担负的主要是国内的安全保卫任务, 对其承担的反恐、处突维稳等职能的行使现行法律法规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不需要纳入非战争军事行动中重新加以规定, 以避免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民兵和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在组织、地域、训练、权力等方面有很大差别, 也不应该视其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主体;二、非战争军事行动不包括军队参加国家建设活动。非战争军事行动是为了应付非传统安全威胁而在部队承担传统的防卫职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军事权的合理运用来消除非传统安全威胁, 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和被动性等特征, 而军队参加国家建设活动是军队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的一种举措, 不具备消除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功能, 也不符合非战争军事行动所具有的突发性、紧急性、被动性等特征;综合上述认识, 非战争军事行动应当界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和预备役部队, 为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对非军事力量难以独立完成的任务, 在法律的范围内采取的非战争性的军事活动。其主要包括反恐、处置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抢险救灾、国际维和、联合军演、武装护送以及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等事项。

(二) 划分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意义

基于作用范围和地域的不同, 非战争军事行动可以分为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和涉外非战争军事行动两大类, 所谓的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我国领域内所进行的非战争军事活动的总称, 包括国内反恐、处置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抢险救灾等内容。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适用范围、对象、类型、方法措施和适用的法律规则与国外非战争军事行动均有很大的不同。因此, 划分国内和涉外两类非战争军事行动, 有利于强化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认识, 深化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内在规律的把握。尤其是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 由于涉及到一国文武关系的合理配置以及人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军事权与行政权相互关系等问题, 因此, 对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法律规范的研究, 有利于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威胁, 履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更好的实现对国家安全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保障。

二、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法律性质

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一方面涉及军队的动用, 行动中的指挥, 行动中军队人员的行为规范, 具有很强的军事性;同时, 在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军队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和平时期国内安全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危, 这些职能在和平时期主要由政府运用行政权力行使, 军队行使这些职能只能作为地方政府的辅助性职能, 在行动中采取的手段也大多是行政权力的运作方式, 带有行政权的属性特征。国内非战争行动法律性质究竟是军事权的运用, 还是行政权的运作, 抑或是两者兼有之?关乎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主体和对象权利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救济设置, 笔者认为, 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是一种以行政权为主, 以军事权为辅的特殊权力运作方式, 原因在于:

1.从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指向的任务来看, 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任务范围主要包括国内反恐, 处突维稳、抢险救灾等事项, 这些事项一直以来都是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权限范围, 主要属于行政权的行使范畴 (当然, 也部分包括司法权的行使, 如对恐怖分子和破坏国家安全稳定的犯罪分子的刑事侦查及强制措施的使用) , 与传统军事权任务指向迥异。

2.从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指向的相对人来看, 军队面对的不是外国武装侵略、本国的武装颠覆, 而是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少数恐怖分子、蓄意制造骚乱、破坏社会秩序的人员, 与传统军事权指向的相对人不同。

3.从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采取的手段来看, 军队在执行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手段主要是一些常规武力的使用, 并且在使用中还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在执行抢险救灾以及重大疫情处置等任务中还不涉及到武力的使用, 这与传统军事权的运用手段也是千差万别的。

4.从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主体来看, 其内部的领导指挥、隶属关系属于传统军事权范畴, 其人员违法行为应该受到军事法律法规的制裁。

从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法律性质分析, 规范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应该从两个层面进行考虑:一是从支持地方政府角度出发, 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对外履行的是辅助地方政府的行政性事务, 应当从行政权的角度进行授权、规范并监督救济;二是从军队内部角度出发, 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和传统军事行动对军队履职要求、管理措施、违法行为的认定是有差别的, 应当从军事权的角度对军队成员进行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特殊性加以归纳, 通过制定军事法规和规章对军队从事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进行规范。

三、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立法建议

从现行关于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法律法规规定来看, 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立法通常散见于各个层级的法律文件中, 且规定的范围过于狭小, 无法涵盖目前军队实施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所有形态, 对军队从事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合法性问题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为此,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及时制定《军队从事多样化军事任务法》。军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目前对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范围学界有不同看法, 笔者认为多样化军事任务应该包括战争军事行动、非战争军事行动、军队参与国家建设活动这三种类型, 其中非战争军事行动又包含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和涉外非战争军事行动。鉴于目前法律法规中对国内非战争行为概括的抽象性、原则性不确定性及分散立法的弊端, 应在《军队从事多样化军事任务法》中规定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一般原则、军队职权、启动终结程序、武力动用、权利救济等一般性的规定, 以增强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

2.制定军事法规规章, 规范国内非战争行动中武装力量内部人员权利义务、武器动用、训练保障、违法行为追究等事项。

摘要:本文通过界定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定义和范围, 阐述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和意义, 分析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法律性质, 提出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立法原则和建议。

关键词: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法律性质,立法建议

参考文献

[1]朱荣榜, 李大军.国际军事学[J].国防大学训练部, 2004.

[2]谢丹.非战争军事行动法律问题初步研究[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08, (3) .

[3]吴志忠.科学理解非战争军事行动这一新概念[J].政工导刊, 2008, (10) .

篇4:关于抗日战争的资料

大转移时档案的接收和征集

1946年10月,气势汹汹的蒋介石反动派集重兵于陕北,进而觊觎延安。为保证党的文献档案的绝对安全,党中央决定转移中央档案。此后,经过三次大转移,这批中央档案进入北平。这批珍贵的历史资料在转移过程中途经三省20余县市,行程3000余里,能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确属不易。这中间,凝结了老一辈革命家和档案工作者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在历时两年多的转战过程中,档案工作者不仅完好地保存了档案资料,而且还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接收和征集了党政军群各机关在这里形成的大量的文件和电报,收藏内容十分丰富。战时上级传达指示,军队的作战部署,以及党政军务系统下属机关向上级的请示报告本来就很多,因此各地方、各机关和各部队形成了大量的文件材料,中办秘书处平均每年接收档案资料约2万余件,机要处仅1946年一年就收到电报1.8万件之多。在军情危机的情况下,为了档案资料的安全,根据党中央《关于秘密文件检查管理办法》,各级党政军群机关立即“清查”文件,并将清查的文件资料“典交”给党委秘书部门统一保管。这种“典交”与档案部门实行的“归档”是一致的,即由党委秘书处档案室负责将本地区同级机关办完的文件资料及时收集起来。例如,在1946年10月间,中共中央秘书处材料科就收集和接收了中央宣传部、中央政策研究室等许多机关的零散文件资料16000余件。在撤离延安之前,有些部门行事比较仓促,结果将一些不应销毁的文件也销毁了,这些情况报到毛泽东那里,引起了一贯重视档案保护、留藏的毛泽东的注意。毛泽东立刻发出指示:“疏散档案,不要惊慌失措。确实不需要的文电可以销毁,重要文电一定要保护好,片纸只字也不要落入敌人之手。但该保存的要好好保存,不能任意滥烧。”鉴于延安转移前处理文件不当的经验教训,1946年11月党中央曾发出保护秘密文件的指示,要求各地方、各机关和各部队在机关转移时应将所有文件资料分成“重要”与“不重要”两部分,重要的应集中收集起来“妥善保存”;不重要的可择地埋藏,不得已时再烧掉。中共中央指示中还指定各级秘书部门派人下去检查,如果发现违背中央指示精神的,应予纠正。中央指示下发后,各地方、各机关和各部队秘书部门对各单位处理文件资料工作进行了检查、督促,并借机开展了收集工作。

在解放战争初期,一些解放区为了收集保存党政军机关的文件资料,有的以党委秘书处档案科为主成立“游击档案室”,有的将党政军各机关文件资料收集集中起来由“后方留守处”保存。而有一些较小的、人数较少的机关,在战争环境中无力保护文件资料的安全,就将本机关形成的所有文件资料委托有档案部门的机关或上级机关档案部门代为保存,待机关转移后或到安全地带再接收回去。这是战争年代各解放区党政军机关档案部门实行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也可称之为“代管”。在延安,特别是在准备撤离延安时,为了确保档案材料的安全转移,遵照中央秘书长任弼时、中央军委秘书长杨尚昆的指示,1947年3月上旬,由中办秘书处材料科、机要处文电科、中组部材料科、总政治部秘书处资料室等单位组成材料保管委员会,统一负责收集、保存和转移中央各机关档案资料的工作。当时,它为中央各有关机关“代管”的重要档案资料就有96箱之多。

根据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秘密文件检查管理办法》的规定,在军情紧急时,各党政军机关首长个人一般不要保存机密文件资料。因此,在中央机关于1947年3月撤离延安前后,许多机关的领导干部、老作家、名记者、历史学家和新闻工作者纷纷把自己保存的文件资料交给了机关档案部门。据1947年6月编制的《中央材料委员会材料目录》记载: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在撤离延安前,即带头移交在自己身边保存的大批重要文件资料,比如毛泽东处交文件3箱,周恩来处交文件2箱又33包,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等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把个人保存的文件资料交给了中央秘书处或材料保管委员会。

征集中共谈判代表机关的档案

自从蒋介石撕毁了和平协定,便向解放区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此时,中共驻国民党区域的谈判代表团、八路军和新四军驻国民党统治区的办事处,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武力逼迫下,也先后逐步撤回延安或其他解放区。在撤退前或撤退中,各代表机关对文件资料进行了有计划地收集、整理和转移。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在撤离重庆的时候,曾将中共中央代表团的文件、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文件、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重要文件秘密收集起来,运回延安。1946年5月3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由重庆抵达南京后,他立即派身边工作人员刘少文去上海接收中共中央上海地下档案库的档案资料。中共中央上海地下档案库是1931年初周恩来亲自创建的,秘密收藏着1922年至1934年中共中央及各地方、各机关和红军各部队历史文件资料20000余件。刘少文到上海后,在上海地下党组织帮助下,从中共中央上海地下档案库中取出5000余份文件资料,装在两个航空皮箱内,乘飞机由上海转南京再到西安,然后运回延安。一路之上,虽遇国民党方面盘查,均被刘少文利用“合法”身份和巧妙办法搪塞过去。只运了这一次,以后因内战爆发,中共代表团撤退,遂终止了接收中共中央上海地下档案库档案资料的工作。

此外,还收集了中共黄河问题谈判代表团文件。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抵达南京后,与国民党方面就黄河治理问题进行谈判。我方谈判代表团由周恩来、董必武主持,从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山东分局等处抽调一批干部,组成黄河治理谈判委员会,委员会下设若干小组。双方半年多,形成了大量文件资料。中共代表团非常重视这些文件、资料,并进行了有计划的收集和转移工作。每次委员会谈判或小组与国民党方面进行谈判,中共方面代表均作详细的会议记录。黄河花园口筑堤节流问题谈判记录、谈话要点备忘录等等,我方代表随时记录,随时移交给谈判代表团秘书组保存。如果谈判代表团未交记录,秘书组就主动去收集,确保收集一全套会议记录。对于谈判双方在报刊上发表的材料,中共代表团也不放过,无论是双方共同发表的,还是我方单独发表的新闻报道,一律收集。例如,1946年5月《解放区人民团体及我方代表对国民党不顾民命破坏协议和花园堵口问题向国内外的呼吁书》等,就是从报刊上裁剪下来并收入代表团档案中的。中共代表团还集中保存我方党政机关对谈判代表指导性文件。开封花园口黄河大决堤,殃及河南、山东及其他解放区,因此,我有关地区党政机关对黄河问题谈判十分关注,上呈下达过许多报告和指令性文件。如,1946年2月晋冀鲁豫中央局《关于黄河谈判问题的指示及区党委报告》,1946年8月山东省河务局《渤海区治黄工程计划修正草案》等等,均由我方黄河谈判代表收集起来。在双方谈判文件资料中,双方领导人信件是极其重要的。中共谈判代表团领导人与国民党谈判代表团领导人的书信也是收集的重点之一。在我方黄河谈判代表团收集的1000余份重要的文件资料中,有10余封周恩来、董必武的亲笔信,其中有周恩来给蒋廷蔽的信及蒋廷蔽的复信、董必武给国民党黄河水利委员会的信等等。这些信件对双方谈判问题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

1946年1月在北平组成的“军调处”,本来是为了实施《停战协定》而设立的,军调处由美国方面的代表、国民党方面的代表和中共方面的代表组成。但是,美国和国民党方面的代表没有和谈诚意。特别是1946年6月以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大打内战,军调处已无办法继续下去。为了在军调处撤销后中共方面文件资料得以安全保存不致散失,1947年1月30日,周恩来代中共中央起草并发出了《关于北平军调处文件的处理给叶剑英等同志指示》电,电报说,“关于军调处一年文件,前已函告处置办法,现执行部撤销在即,请叶指定专人,埋头整理两星期,将所有文件分类编成目录,连同全体,赶于丑文班机着董越千先送回延”。“丑文”是代月代日,即1947年2月2日由董越千将全部文件和目录乘飞机由北京抵西安再转延安。至此,军调处我方执行部全部文件资料也被及时安全地收集起来了。

接收一切旧政权档案资料

一切旧政权的档案资料,都是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是历史的文字记录。在敌伪政权被消灭、国民党军政当局溃败时,这些档案有的被带走了,有的被焚烧了,有的被遗弃了,有的在旧政权供职者手中,散失极其严重。特别是抛弃在战场上、社会上的文件资料,如不及时收集起来就有完全被毁掉的可能。因此,尽管解放战争仍在紧张剧烈地进行,中共中央却三令五申,采取一切有效办法,对旧政权档案资料进行了及时地收集和接收工作。

1945年9月2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新解放城市工作方针的指示》中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已经无条件投降,有些大中城市将被解放。各省区党委、边区民主政府和军区机关可抽调得力干部成立接收委员会,以便对敌伪财产和大汉奸的企业等进行接管,还要求接收委员会内设立文献管理处,接收旧政权档案。如,1945年9月7日,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机关抽人成立了“张垣敌伪物资清理接收委员会”。该委员会所属“敌伪文献接收处”在敌伪仓库中、办公处所、垃圾堆中、社会上或个人手中购买来旧政权文献一万余卷,图书资料九万余册,从造纸厂购来上述类似材料五千余斤。

国民党及其政权机关或军事单位,还是比较重视积累档案资料的。特别是1923年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以后,建立了一系列档案收集管理制度,保存了大量档案资料。但是,随着国民党反动派军事上的失败和反动政权垮台,其档案资料损失是严重的。尤其是当蒋介石败局已定,国民党方面在溃逃时,出现了乱丢档案、乱扔档案、乱烧档案、乱拿档案的现象。为了保护国民党方面档案资料的安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多次下指示、发布告,号召及时收集和保护国民党政军一切文件资料,而且制定了有功者奖、有过者罚的政策。1947年2月8日在《中共中央关于收集敌政权档案文献给刘邓贺李电》中指示:请刘伯承、邓小平、贺龙、李井泉等通知前线各部队“在打开一、两个城市时,收集顽方政权一切档案、文献、法令,转送后方,得便送延安”。1949年4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中规定:所有在国民党党政军中供职的人员、企事业单位人员等,在人民政府接管前均须照旧供职,“并负责保护资料、机器、图表、帐册、档案等,听候清查及接管。保护有功者奖,怠工破坏者罚”。由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重视和及时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政府各级接收委员会接收和保护了数以百计的大量国民党方面的档案资料。对于接收的国民党方面的文件资料,还采取了分级接收和分级管理的原则,即国民党中央一级党政军机关的档案资料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接收委员会档案组接收。这个档案组在南京解放以后,不到一年时间内就从南京、重庆等许多城市收集到国民党中央一级党政机关文件资料130余万卷(件)。于此同时,各级人民政府也组织人力对本地方国民党党政机关的文件资料进行了及时接收和收集,成绩也很突出。

解放战争时期收集工作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从敌统一领导和国民党档案资料中寻找革命历史文件资料。在敌统一领导档案资料中所以有中国共产党的文件资料,或者人民政权、人民军队的文件资料,那是在地下斗争或者战争中被敌人掠去的。这其中就发生过中共中央东北局从敌伪档案资料中拣出12麻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材料的罕见事例。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48年5月13日,中共旅大地委调研室负责人廖华给刘少奇写了一封信,报告他从大连一些单位调查研究工作时,收集到数以万计的旧政权文件资料,从中拣出12麻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件资料,请中共中央领导同志指示处理办法。因为战争环境,此信在路上“传递”了三个月后才邮寄到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当时中共中央就住在这里。刘少奇接信后立即交中央办公厅和中央宣传部会办。1948年8月11日,中共中央给东北局和廖华发去“未真”复电。复电由毛泽东、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圈阅,周恩来修改批发。中央“未真”复电指示:

⑴廖华收集的这批历史资料,都“是国家的极宝贵的财产,责成廖华同志以全心全力管理此项财产,向中央直接负责。旅大地委及东北局应对此项工作尽一切可能帮助之。”

⑵廖华收集的档案资料中有12麻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材料,先交东北局。中央责成东北局对该项材料组成“党材料管理机关,妥善保管,绝对不准遗失、损坏、拖散和外借,并继续进行搜集。”

⑶除12麻袋党史材料外,其他材料仍“由廖华负责收集保存,所需人员、经费由地委切实帮助,作为中央托管的财产。”

篇5:抗日英雄事迹资料

1880年调北洋水师。同年到英国接“扬威”巡洋舰,回国后任“扬威”管带。1887年再到英国接“致远”巡洋舰,任“致远”管带,职中军中副将。是北洋海军管带中,唯一一位未曾出洋留学或实习的管带。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邓世昌在抗日战争中多次参战,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邓世昌:

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在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因“致远”舰受伤,弹药用尽,难以继续战斗,便意图撞沉日舰旗舰“吉野”,但“致远”舰因为日舰攻击引起鱼雷爆炸而沉没,邓世昌决心与战舰同存亡,从而在落水后拒绝救援,与爱犬“太阳”一同壮烈殉国。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清廷谥以“壮节”,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还赐给其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追赠太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邓家用此款在原籍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为邓世昌修了衣冢,建起邓氏宗词。抗日战争日军侵占广州期间,日军士兵慑于邓世昌的威望和英气,不敢破坏邓氏宗祠。

199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以“世昌”号命名一艘远洋综合训练舰,以示纪念民族英雄邓世昌。

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将领

丁汝昌这位陆军行伍出身的海军将领,是以其所任之北洋舰队提督一职而为其军事生涯之最辉煌顶点的;而他在这一显赫职位上所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又将他送到生命的尽头。甲午战争,使丁汝昌交上了厄运,给这位英勇却不善战的海军统帅披上了一件充满悲剧色彩的厚重外衣。

在丰岛初战之后,丁汝昌数次率舰队出海未能击敌,他就开始受到朝廷一些高级文官的奏参。8月26日,朝廷将丁汝昌革职,经李鸿章多次上奏力保,丁汝昌方得“暂免处分”,但日后“倘遇敌船猝至,有畏缩退避情事,定按军法从事,决不宽姑。”

在山东半岛战役中,丁汝昌始终处在戴罪留任而以观后效的境地里,情绪悲观低落,内心矛盾重重,自然难以从容指挥战事。1895年1月24日,丁汝昌在打给李鸿章的电报中说:“致海军如败,万无退烟(台)之理,惟有船没人尽而已。旨屡催出口决战,惟出则陆军将士寒心,大局更难设想。”

丁汝昌:

在冰天雪地而又炮声隆隆的威海卫军港内刘公岛上,久经沙场的丁汝昌知道,处于日军严密海陆夹击之中的北洋舰队已形同瓮中之鳖而在劫难逃。丁汝昌更清楚的是,这支由大清王朝花费巨资历时二十年建成的舰队一旦被日军彻底歼灭,在北京城等待他自己的只能是一座断头台。因此,丁汝昌此时已下定战死在刘公岛的最后决心,他甚至还请来六名木匠为自己打制了一口棺材,并亲自躺进棺材里一试尺寸是否合适。1月27日,丁汝昌给威海卫陆军统领戴宗骞写了一封亲笔信,这封信真实地流露出丁汝昌当时悲观失望至极的心态:“······汝昌以负罪至重之身,提战余单疲之舰,责备丛集,计非浪战轻生不足以赎罪。自顾衰朽,岂惜此躯?······惟目前军情有顷刻之变,言官逞论列曲直如一,身际艰危,又多莫测。迨事吃紧,不出要击,固罪;既出,而防或有危而不足回顾,尤罪。若自为图,使非要击,依旧蒙羞。利钝成败之机,彼时亦无暇过计也。”

丁汝昌

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因丁汝昌“获咎甚重”而未对他议恤。直至光绪皇帝死后的1910年(宣统二年)4月2 5日,清政府方以丁汝昌当年在战争中“力竭捐躯,情节可怜”,开复其原有官职军衔。丁汝昌的遗体被运到安徽老家,安葬在无为县严桥乡梅山村的小水鹳山的土岗之上。一代无大作为的海军统帅,就这样长眠在安徽无为的山冈上。历史,就是如此这样的令人不可思议。

丁汝昌不管怎么说也算个英雄,因为最后被困刘公岛时,眼见败局已定,便自杀殉国了。《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九,记载到(27):“日舰宵入口门,击沉来远、威远,众益恐。道员牛昶炳等相乡泣,集西员计议。马格禄欲以众挟汝昌,德人瑞乃尔潜告曰:„众心已变,不如沉船夷炮台,徒手降,计较得。‟汝昌从之,令诸将同时沉船,不应,遂以船降,而自饮药死,於是威海师熸焉。”

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解放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国军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时左腿负伤,仍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过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药包,以自己的身体充当火药支架。随着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敌军的暗堡被炸毁,董存瑞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阎锡山

1946年秋天,国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住文水一带的八路军调往晋西作战,阎锡山趁机扫荡晋中平川,形势恶化。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中共文水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留少数干部组织“武工队”,坚持敌后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刘胡兰也接到上山的通知。但经过锻炼逐渐成熟起来的刘胡兰,想到自己年龄小易于隐蔽,敌后工作更需要她,请求留下来坚持斗争,上级批准了她的请求。在艰苦的环境里,她深入敌区;收集情报,发动群众,开展斗争。经常出入“青纱帐”,隐匿“古墓穴”;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协助“武工队”镇压了云周西村罪大恶极的反动村长石佩怀。

黄继光

上甘岭战役打响后,黄继光被抽到营部当通信员。六连的战斗任务是依次收复六号、五号、四号和零号阵地。拿下了前面的三个阵地后,六连的90多人只剩下十来个人了。19日凌晨,连长万福来把剩余的战士编成三个爆破小组,对零号阵地的几个地堡实施爆破。结果,三个爆破组轮番上阵,全部伤亡殆尽。

正在这时,黄继光、吴三羊和肖登良冲了上去。他们三个人交替掩护爆破,很快炸掉了三个小地堡,只剩下最后一个大地堡了。这时,吴三羊牺牲了,肖登良也重伤后奄奄一息。指导员在敌照明弹的光亮上看见只剩黄继光一个人带着伤在运动时,连忙爬过来用机枪掩护黄继光。黄继光拖着受伤的腿,慢慢爬到地堡前,然后奋力投出一颗手雷。不料这个大地堡很坚固,手雷爆炸后只炸塌了地堡的小小一角。敌人的机枪依然疯狂喷吐着火舌。这时,黄继光的身体向机枪射孔果断移动,用身体堵住了那条炽烈的火舌……

王二小

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八女投江

“八女投江”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与日军血战到底而决不屈服,最后集体投江殉国的英勇事迹。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兰、杨贵珍、郭桂琴、黄贵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被包围的八名女战士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中……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8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她们中最大的25岁,最小只有13岁。

赵一曼

赵一曼的原名叫李坤秦,她1905年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里。她勤奋好学,从小就向封建习俗示威。她逃脱了裹小脚的恶习,她还带头把长辫子剪了,从此走上了追求革命真理的道路。1926年赵一曼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山省。在这紧急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派出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发动人民抗日战争。赵一曼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复杂的对敌斗争中赵一曼经受了种种挑战。为了便于工作,她毅然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乡下,一直到牺牲,她一直没见过自己的孩子。

1935年赵一曼在白雪茫茫的山林中被捕了。敌人用用尽了残酷的手段,也无法使赵一曼开口。1936年8月2日,敌人用子弹取了赵一曼年轻的生命。

抗日英烈之戴安澜将军

1904年生,字衍功,号海鸥,安徽无为人。1942年初,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要求,中国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援缅军)。同年3月,戴安澜率所部万余人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扬威国外,藉伸正义”。在东瓜战役中,他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表示了决一死战的坚定信念:“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的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在十多天激烈的东瓜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部孤军奋战,击毙敌军5000余人,掩护了英军的撤退,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美国官方认为,东瓜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蒋介石对此的赞誉是:中国军队的黄浦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重庆的报纸称东瓜保卫战“无论在中国抗战史或世界大战史均有其不朽的价值”。英国的《泰唔士

报》称之:“东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

抗日英烈之佟麟阁将军

佟麟阁(1892—1937),河北高阳人,中国抗日英雄。出生于农民家庭。

1933年初,日军进逼热河,二十九军奉命调至长城一带迎敌,他参加了长城抗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长城抗战失败后,回驻张家口,兼任张家口警备司令。同年5月,日军进逼华北,冯玉祥响应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号召,在张家口建立察哈尔省抗日同盟军,冯被推举为总司令,他任察哈尔省代主席兼第一军军长。与方振武等部配合作战,收复宝昌、多伦等地。8月,抗日同盟军失败,被迫撤销,改任张家口公安管理处处长,一度到北京香山隐居,消愁度日,等待时机报效祖国。1937年初,应冯治安、赵登禹等人邀请,出任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军官教导团教育长、军训团团长。在军训团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日本不断侵逼我国,是我们的仇敌。抗日保国是军人的天职……我个人一定和大家一道拿起武器奋勇杀敌,为民族的生存而战斗,为国家的荣誉而献身。”

抗日英烈之赵登禹将军

1898年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山东荷泽人。家境贫寒,塑造了他的嫉恶如仇的性格。1922年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和凤翔剿匪,屡立战功。1929年,国民党军改编,回任第二十八旅旅长。1930年,改任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九旅旅长。

1933年1月,日军进犯山海关。奉令率部作为先头部队,移军通县,继驻三河、蓟县,构筑工事备战。日军主力在飞机数十架的支援下向南苑发起猛攻,与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起指挥南苑驻军顽强抵抗。右臂中弹负伤,部属劝其退出战斗,执意不肯。未久,腿部等处亦受伤,仍督部力战。后奉命率部向城南大红门集结,准备反击,不幸被日军伏兵击中胸部,壮烈殉国。殉国后,1937年7月31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授其为陆军上将。

抗日英烈之谢晋元将军

篇6:第1课 鸦片战争资料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对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了解,储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他们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对感性的事物容易理解,但是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有限,对世界历史知识也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深入浅出,结合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虽然现在历史要参加中考,但是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开卷考,还不是很重视,所以我注重提高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努力实现“堂堂清”。

教学目标:

1、记住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人物;能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2、通过学习鸦片战争背景和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1、重点 本课的重点,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二是《南京条约》内容及鸦片战争的影响。因为这是《考纲》对本课的基本要求,虎门销烟有重大历史意义,《南京条约》和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有深远影响。

2、难点

确定鸦片战争的影响为本课的难点,主要是基于八年级的学生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概念比较难以理解。

导入:

对于清朝通过电视我们都非常的熟悉,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且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它遭受了外国殖民者的侵略、经历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变。让我们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我们学习的目的是: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从历史中得到借鉴和经验。

讲授内容:

(一)、虎门销烟

1、想想—英国为什么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英国侵略中国哪三步?输入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2、虎门销烟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我们该如何评价领导了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二)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起因:启发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直接、根本)。

2、经过:指导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战争经过,正确认识战争的性质和中国战败的原因、结果。

(三)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指导学生识记内容。(赔款、割地、通商、关税协定)

强调:①香港岛并非香港地区。②1银元=0.72两白银,(2100万银元=1512万两白银)

2、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逐一分析,特别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学生活动:

1、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小组:讨论鸦片输入的危害。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3、逐一分析《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4、说说本课的收获与疑问

作业一: 选择题

1、鸦片战争开始的标志是()

A、林则徐到广州禁烟 B、英国侵略军到达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 C、虎门销烟 D、1841年,派兵侵占香港岛

2、“弱国无外交”是中国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给我们的警示。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A、中俄《尼布楚条约》 B、中英《南京条约》 C、中英《天津条约》 D、中法《黄埔条约》

3、“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这副对联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事件对中国人民的危害()。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鸦片输入 D.烟草输入

3、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陪了夫人,又折兵”不算,还搭上了许多银子,最主要的是让人家割走了中国近代第一块地()

A.九龙司

B.澳门

C.台湾

D.香港岛

4、有人说,“近代史开始于南京,结束于南京”,其中“开始于南京”指的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太平天国定都于此 C.中华民国的建立 D.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5、19世纪40年代前期,中国开始了历史性的巨变。这个巨变是指()

A.中国的大门首次被打开 B.香港岛被英国割占 C.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出现了租借地

6、《南京条约》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的条款是: A.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B.赔款2100万元

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作业二

一、简答题

1、说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有哪些?虎门销烟有何历史意义?

2、读右图《鸦片战争形势图》后,回答问题:(1)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条约名称_____________及签订的时间_________。(2)写出图中ABCDE五处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名称: A______ B______ C______ D______ E_______ 及在这次战争中被割占的地点F的名称__________。

上一篇:陈市长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动员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在职法律硕士报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