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重大事件时间表及框架图

2024-04-23

高中历史重大事件时间表及框架图(精选9篇)

篇1:高中历史重大事件时间表及框架图

一.历史大事年表

1、春秋末期:铁犁牛耕的出现

2、战国:商鞅变法中首次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3、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4、西汉:西汉中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丝绸之路出现;西汉的素纱禅衣很有名;西汉出现最早的纸

5、两汉:选官制度是察举制

6、六朝:开始出现农村集市“草市”

7、隋唐: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的印刷技术是雕版印刷术

8、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出现夜市

9、宋朝:儒学有了新发展—理学;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宋代的“市”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0、明朝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明成祖在中央设内阁;明朝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海禁政策始于明朝;明朝的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明末的李贽是反传统经典的思想家

11、明末清初:出现三位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共同主张是反封建专制

12、明清时期: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两大商帮徽商和晋商很有名

13、清朝雍正帝:在中央设军机处,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14、1840—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5、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记住其主要内容

16、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金田起义是爆发的标志;1853年定都天京是正式建立政权的标志;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这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方案

17、19世纪60、70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出现)

18、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了解初步发展的两大原因)

19、1899—19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189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

21、19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把同盟传报政治纲领发展为“三民主义”(其核心是民权主义)

22、1910月10日武昌起义,它成为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推翻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3、19,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它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24、民国初年(一战期间、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记住发展的三大原因、著名的民族实业家

25、19,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这场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前期最大的作用是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后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中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

26、19:五四运动,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的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7、19,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共成立

28、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大革命兴起。

29、1927年,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标志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30、1927—1937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快发展

31、1927年:南昌起义,中共开始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开辟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在井冈山时期,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32、1934—1936年红军长征,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1935年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3、1935年华北事变;八一宣言;一二九运动

34、1936年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

35、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正式开始;平型关大捷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6、1938年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第一次胜利

37、1940年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华北地区)

38、1945年中共七大

39、1946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40、1948—1949年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歼灭了国民党的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

41、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42、1949年9月,新政协召开,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43、1949年10月,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的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结束,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44、1953年,周恩来针对印度问题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45、1954年,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46、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

47、1953—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提出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政策,至1956年底,基本完成,它既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又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8、1953—1957是一五计划,其地域在东北,行业是重工业为主,记住主要成就。

49、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召开

50、1958年,中共在经济上出现“左”的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共提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标志。

52、1980年,开放四个经济特区,记住最早开放的四大经济特区的名称;1988年海南省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

53、1992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九二共识”的达成。

5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阶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基本确立;中共十五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走向完善,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55、19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港澳的回归都涉及了中国的外交,而台湾问题与外交无关。

56、建国后的科技: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70年代东方红一号。

二.世界史部分

1、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智者运动,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普罗塔戈拉,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2、14—16世纪是西方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含义是强调并肯定人的价值。

3、14—17世纪是新航路开辟时期。其中迪亚士是新航路探险的第一人;达伽马是第一个到达印度的航海家;哥伦布是第一个发现新大陆到达美洲的人;麦哲伦及其船队是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人。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形成雏形。

4、17—18世纪是西方历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其核心是理性主义。代表人物有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德国的康德。启蒙思想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基础。

5、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1721年,英国内阁制形成,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6、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了美国的总统共和政体。其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精神,原则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7、1765年珍尼纺纱机的问世,标志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8、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9、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它是人类历史第一次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0、192月的俄国的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1、1918—1921年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在战争时代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要记住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

12、1921—1927年俄国(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把商品、货品关系引入经济领域,从而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3、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斯大林模式的确立。这一模式在经济上重要表现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4、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经济危机,从而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15、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实质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16、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这也是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1947年关贸总协定成立。

17、1948年朝鲜半岛分裂为朝鲜和韩国

18、1949年德国分裂为东西德国。1949年北约成立,其性质是美国操纵的政治军事集团。

19、1955年华约成立。其性质是苏联操纵的对抗北约的政治军事集团。

20、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赫鲁晓夫进行改革。

21、1961年,不结盟运动开始。记住中国不是创始国。

22、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3、1967年,西欧共同体成立。

24、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戈尔巴乔夫实行改革。

25、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是《阿拉木图宣言》。

26、1993年欧盟成立。这是欧洲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组织。

27、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中国加入。

28、19欧元问世。

29、联合国的千年首脑会议。

30、19世纪初期,文学艺术的基本风格是浪漫主义;19世纪中期,基本风格是批判现实主义;20世纪以来是现代主义。

篇2:高中历史重大事件时间表及框架图

公元前450年,《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755-763年,“安史之乱”。

1215年,伦敦25名贵族迫使英王约翰签署了《大宪章》。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4-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

1487-1488年,迪亚士(葡萄牙人)航行到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1492-1504年,哥伦布(意大利人,西班牙支持)航行到美洲,发现了新大陆。16世纪,殖民扩张。

1517年,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519-1592年,麦哲伦(西班牙支持)完成人类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17-18世纪,启蒙运动。

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主战场。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有“海上马车夫”之称。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珍妮纺纱机”。(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18世纪60年代—19世纪30,4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

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1787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1789年,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爆发。1791年《人权宣言》。

1792年8月,巴黎人民起义,推翻王权。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

18-19世纪之交,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的时期。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0-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农民,资产阶级领导)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9世纪50—60年代,洋务运动。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1861—1865年,美国内战。

1861年,曾国藩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1862年5月,林肯颁布《宅地法》。

1862年9月,林肯颁布《解放黑奴宣言》。(南北战争的转折点)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65年,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国内最大的官办军用企业)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上海开通第一部电话。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提出了“寓强于富”的口号,开始创办民用工业。

19世纪70年代前后,在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和影响下,民族工业出现。1871年,达尔文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1871年3-5月,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专政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1872年,李鸿章创办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1876年,中国境内第一条铁路,英国人建成-淞沪铁路。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创立贝尔电话公司。

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1881年,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开平煤矿(民用)。1881年,“唐胥铁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公映其拍摄的影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标志戊戌变法失败(维新变法)。19世纪末,电影传入我国。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量子理论是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3年,设立商部,兴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1905年,《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05年,废除科举制.1909年,詹天佑建成京张铁路。

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开端。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难夫难妻》。1914—1918年,世界第一次大战。

1915年,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兴起。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

1917.11.7(俄历10月25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8年,中国航空事业的起步。

1918—1921年,俄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1927年,俄国新经济政策。

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会议。1922年,12月,苏联成立。

1924年,国民党一大,标志:国民党一大,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1926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1927年之前,“默片时代”。

1927年起,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1927-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1927年8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1927年8月,“八七会议”。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

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井冈山会师。

1929年10月24日—1933年,“黑色星期四”,经济危机。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开始。

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1936年,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南京大屠杀,全面抗日战争开始。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世界第二次大战。1940年,百团大战。

1941年1月4日,皖南事变。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1945年8月,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1945年10月,联合国建立。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WB)即世界银行正式成立。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1947年,发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运动。

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开始。1948年,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1948年,冷战第一次高潮,柏林危机。1949年,苏联成立经互会。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国民党政权垮台。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谈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1950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意,德,比利时,荷兰,卢森堡。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1952年,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1956年,中国过渡时期,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953—1957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开始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颁布。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身分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55年,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年,赫鲁晓夫改革。

1957年,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苏联)。1958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一大二公”。1958年,实施“教育大革命”,大跃进。

1960年,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年,不结盟运动。

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1961—1975年,越南战争。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1966年,我国第一颗导弹试爆成功。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煤钢,经济,原子能一体)。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立。1967年,在曼谷正式宣告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落成,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长江上最长的铁路公路大桥。1968年,关税同盟建成。1969年,互联网在美国诞生。1969年,(美国)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逐渐陷入“滞涨”状态。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重量超过苏,美等国的第一颗卫星。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1972年,中日建交。

1974年,籼型水稻育成,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1978年,改革开放。

1979年,中美建交。

1980年,我国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

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是宇航事业的又一里程碑。

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

1983年,银河I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我国首次研制成每秒钟运算1亿次的计算机。1984年,全国人民六届二次会议正式确定“一国两制”为我国的国策。1985年,苏联经济全面滑坡,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1985年,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火箭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等达到新的水平。

1989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合作组织正式成立,简称“亚太经合组织”。

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1992年10月,“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0月,汪辜会谈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史称“九二共识”,成为两岸关系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证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1995年,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995年,欧盟决定将欧洲单一货币定名为欧元。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1997年9月,“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1999年,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发回,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的升空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资本输出和武力逼迫等方式,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1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六位。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02年,“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2003年,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究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篇3:高中历史重大事件时间表及框架图

1 理论回顾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将框架 (framing) 概念在《框架分析》 (Framing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一书中引入文化社会学后又被引入大众传播研究中, 成为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戈夫曼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管思想的重要凭据, 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3) 。1985年Fillmore提出框架是“知识或者连贯的经验图示的具体统一的构架”, 最近Fillmore把框架看作是“认知结构[…]编码于词汇中的预设知识 (4) ”。

对于新闻媒体的框架研究, 坦克德认为框架是新闻的中心思想。恩特曼 (Eentman) 认为框架包含了选择和凸显两个作用。潘忠党教授指出“框架”是“一种建构、处理新闻话语的策略”及对“话语自身特性”的研究 (5) 。在对新闻框架形成因素的研究中, 伍等认为, 框架是新闻工作人员、消息来源、受众、社会情境之间互动的结果 (6) 。

2 研究问题与方法

2.1 研究的问题

框架定义可分为两类, 一类指界限, 指新闻生产者在生产新闻信息的过程中使用选择策略, 包括强调和排斥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二是建构意义, 是人们解释社会现象时使用的一套内在结构。概言之, 媒介的框架是进行新闻选择的主要依据, 媒介框架有助于简化新闻判断、加快处理新闻信息, 是媒介编码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制度化环节 (7) 。

本问根据框架理论提出如下研究问题:

1)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 批判主义指导下的严肃媒体《纽约时报》是否会以政治议题作为内容框架?

2) 国际报道中《纽约时报》是执行政治中心还是读者中心的媒介属性框架?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样本选取时间为“5·12地震”发生后第一天开始, 到地震发生后一个月截止, 即2008年5月13日至6月12日。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纽约时报》网站2008年5月13日至6月12日对中国“5·12地震”的所有相关报道共71篇, 包括新闻报道、评论、新闻分析、图片、读者留言等体裁。选择《纽约时报》是鉴于其自身品质、影响力和代表性;选择网站是为方便取样。《纽约时报》网站在地震发生后即刻开辟了“中国地震”专版, 之后一个月, 一直放在首页的醒目位置。截止笔者撰文时 (2008-6-18) , 这个专版在“纽约时报重要话题”页面的点击量仍保持第二位。

本文主要采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由于只有1名编码员。鉴于样本量较少, 编码相对简单, 故采用EXCEL进行录入和分析。

3 分析结果

新闻的框架要素, 如议题、关键词和报道方式, 虽然是具体而微观的, 但也可以反映媒体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倾向, 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本研究采用以下3个指标对样本进行分析:报道主题、新闻来源和报道技巧。

3.1 报道主题体现人性而非政治化的新闻内容框架

报道主题反映了新闻生产者对新闻的取舍, 即哪些议题是他们所希望得到关注的, 而相对其它议题则是他们所不希望被讨论或关注的, 也就是在新闻框架构建中的界限。对样本的71篇文章进行分析后, 笔者按报道主题进行如下归类:

在《纽约时报》网站对“5·12汶川地震”的报道中, “救援”议题占总议题比重为26.8%;涉及政治、宗教 (8) 的议题占19.7%;对灾区现场的描述和由于地震中校舍坍塌造成大量儿童遇难的相关报道各占14.1%;地震中中国政府及媒体表现的议题占12.7%;环境议题 (9) 、奥运议题及其它议题各占4.2%。报道中“救援”、“灾情”主题构成最重要的内容框架, 另一内容框架是正面积极地报道中国国家领导人和媒体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同时西方媒介对作为弱势群体的儿童、人权和民主等公共议题的关注也体现在5·12地震报道中并形成另一内容框架。

3.2 消息来源构建接近、客观的新闻价值框架

消息来源是框架建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全面的消息来源将尽可能保证新闻的全面和公正。笔者将71篇文章中的消息来源 (news source) 按灾民 (S) 、官方 (A) 、专家 (E) 、救援者 (R) 、志愿者 (V) 、引用 (Q) (引用栏下分为外媒和国内媒体) 及其它 (O) 进行编码, 结果发现:

1) 71篇样本除去7篇评论, 剩下的64篇新闻报道中, 信源最多时达到22个, 最少为2个;信源在5个 (含) 以下的报道篇目为18篇, 占28.1%;信源在6~15个的报道篇目为42篇, 占65.6%;采用信源超过 (含) 16个的篇目为4篇, 占6.2%。

2) 按消息来源多少排位, 从高到低为灾民 (S) 、官方 (A) 、专家 (E) 、救援者 (R) 、引用 (Q) 及志愿者 (V) 。如下表显示:

笔者又将引用的信源进行再检索, 结果如下:

另外, 笔者将每篇报道的发回地进行归类, 发现从灾区现场 (北川、映秀、里县、都江堰、成都等) 发回的报道有38篇, 从国内其它地区 (北京、上海、香港) 发回的报道有19篇, 从海外及其它地区发回的报道或评论共计14篇。

由上分析可以看出, 65.6%的报道篇目采用了超过6个信源, 消息来源也包含了中国官方消息、专家意见、救援者及当事人。此次地震中中国民间力量的崛起和志愿者发挥的巨大作用国内媒体多有关注, 《纽约时报》的报道在这方面也有体现。比如采用了10个来自志愿者方面的信源, 也有专门的文章提及地震促使中国社会公民化进程。另外在引用的56个信源中, 有43个来自中国国内媒体。尽管报道中提及新华社总会有一句“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插入语解释, 但对新华社信源的引用还是达到26个, 大大高于路透社 (8个) 和美联社 (5个) 。对中国官方媒体消息的采用, 说明了《纽约时报》对信源可信度的承认, 截然不同于3.14“藏独事件”对中国政府的诟病。

3.3 报道技巧体现新闻价值框架和新闻内容框架

报道方式是建构新闻框架的重要手段。在《纽约时报》网站对“5·12汶川地震”的报道中, 我们看到了图片的使用和网络媒体惯用的“编读互动” (Q and A) 。

1) 图片的使用

71篇样本中, 配图的报道共计53篇, 占74.6%。图片来源如下表:

通过对报道技巧的分析, 我们看到大量图片的使用使得《纽约时报》网站的地震报道更鲜活更引人关注。同时在图片的选择中, 海外通讯社或媒体的新闻图片要多于国内通讯社的图片, 这也说明了海内外新闻生产者对价值框架理解的不同。

2) 编读互动

地震发生后, 《纽约时报》网站开通了“编读互动”版块 (Q and A) , 邀请读者就其关心的问题与纽约时报驻中国记者展开讨论。截至5月21日问答结束, 《纽约时报》网站共收到读者留言348条, 其中热点问题共9个, 分别为:

(1) 中国政府对地震的反应;

(2) 如何与身处灾区的亲戚朋友取得联系;

(3) 目前为止美国为地震做了什么;

(4) 外国援助物资是否能够顺利进入中国;

(5) 灾区倒塌房屋的建筑质量问题;

(6) 藏区受到地震什么样的影响;

(7) 中国媒体对地震的报道是否准确;

(8) 从长远看, 灾区需求是什么;

(9) 《纽约时报》的读者通过何种渠道可以给予灾民帮助;

(10) 地震及余震可否预测;

(11) 中国民众如何看待外国援助。

以上九类议题在《纽约时报》网站以后的报道中都得到了充分关注, 读者参与构建了《纽约时报》网站对“5·12汶川地震”报道的内容框架, 反映出以读者为中心的媒介属性框架。

4 结论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24小时, 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举行例行记者会回答记者提问。之后一个月,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汶川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情况举行了二十五次发布会, 外国记者也首次被允许“自由”在灾区采访。表明中国政府正在努力构建一个相对宽松的信息传播环境:由于信息公开, 海外媒体记者可以接近事发地和当事人, 来自灾民的信息才可能居信源之首, 大量的报道才可能从受灾现场发回, “救援”才可能成为最重要的内容框架。

在对西方媒体建构中国形象的分析中, “妖魔化”是一种极有市场的观点, 今年的西藏“314”事件更将这一观点推向高潮。但我们也要看到,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 西方媒体都已进入规模化市场化的运行轨道, “按新闻规律操作新闻报道”是市场化而不是政治化的要求。通过对《纽约时报》网站对“5·12汶川地震”报道的分析笔者发现, 以读者为中心的媒介属性框架非常明显地被建构。而数字时代点对点的互动传播模式更是日益彰显其重要价值。在“编读互动” (Q and A) 中提问的网民既有千里之外的美国人, 也有在中国工作或学习的美国人, 还有在外华人和本土中国人。“编读互动”的重要议题无一例外地反映在报道的内容框架中, 并没有因其为国际事务报道而强化政治性。尽管这一单独案例并不能说明《纽约时报》的国际新闻立场, 但笔者认为与不久前西方媒体在“藏独事件”中的“一边倒”态度相比, “5·12汶川地震”中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国外媒体的态度, 恰好体现了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对华国际舆论环境的改善。

从某种意义上说,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取决于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自美国加州的《圣何塞信使报》 (San Jose Mercury News) 1987年将报纸内容搬上互联网成为世界首家有网络版的纸质媒体至今, 所有传统媒体均已开通网络版。数字时代网络媒体的快捷、互动、简介、图片化的特性更是被不断放大。此次“5·12汶川地震”中国政府所表现出来的为信息透明所作的努力, 无疑可以视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而我国从政府到媒介从业者的各个链条若能意识到“开放”、“透明”对于中国国际化的意义, 进而影响到海外媒体的对华报道, 则善莫大焉。

参考文献

①http://www.modedu.com/msg/shownews.asp?InfoID=23563.http://www.scio.gov.cn/jrzg/wgrkzg/index.htm.

②南方周末, 2008-5-22, 31版.南方周末, 2008-5-29, D28版.

③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10) .

④刘丰, 田春燕.用框架理论分析媒体导向——以“9·11”事件后美国主要媒体报道的分析为例.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6) .

⑤Zhongdang Pan, Gerald M.Kosicki, Framing Analysis:AnApproachtoNewsDiscourse.郭晴, 周云红, 贾哲.对国内报纸北京奥运报道的框架研究.当代传播, 2008 (3) .

⑥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 (10) .

篇4:高中历史重大事件时间表及框架图

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炮舰迫使中国接受了带有西方殖民色彩的条约体系。清王朝时期的中国。开始从独立发展的封建的中国,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从此以后,清王朝在对外战争中,在对待强大的资本主义入侵者的过程中,步步退让。逐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印记。鸦片战争形成了晚清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严重影响了此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方向。

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矛头所向,虽然主要是清朝皇帝和各级地主官僚,但它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而深入内地的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迫使外国侵略者重新认识中国,认识中国的统治者和农民之间的关系。调整对华政策,明确了支持清朝统治者的政策方向;这场战争又迫使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农民造反是“心腹之患”,外国侵略是“肢体之患”。从而调整了对待农民起义和外国侵略之间的政策,因为这种大政策的调整。就影响到国内政治结构的转变,中央权力下移,汉人督抚当权,湘、淮军兴起。这些转变不仅直接影响了此后政局的发展,影响了中外关系发展的格局,也影响了此后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势。太平天国运动形成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二个转折。

洋务运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地主阶级当权派的自救运动。洋务新政首先抓军用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保证政权稳定,同时也有保卫国防、对付外国侵略(所谓“勤远略”)的动机。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发展起来,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被引进中国,与此相适应,一批西方社会科学书籍被翻译过来,一批洋务人才被培养出来,中国工业化由此开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产生。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生产方式。虽然并未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却是中国社会的新生事物,是推动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是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动力。因此,洋务运动的兴起客观上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三次转折。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纷纷在中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义和团的强烈反抗使帝国主义者看到了中国昂扬的民气,不得不改变“瓜分”政策。实行“保全”清帝国的政策,同时也迫使清政府实行若干改革,1901年的新政于是发生。经济政策的放松,鼓励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就加强了代表资产阶级的立宪派和革命派向清朝统治阶级要求政治权利的物质基础,造成了革命派和立宪派活动的空间;废除科举,鼓励海外留学,造就了大批接受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新型知识分子,从中形成了一批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皇权统治的基本力量;新式军队的编练和皇族内阁的组成,加剧了上层统治阶级内部满汉之间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辛亥革命就在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发生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是晚清历史发展的第四次转折。

二、民国时期的几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地位

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和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近代中国开始进入逐渐摆脱贫弱被奴役命运的上升期。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形成了民国时期中国历史的第一个转折。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掌握北京政权。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派失去政权。1913年宋教仁被刺,孙中山、黄兴发起“二次革命”,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宣布就任民国正式大总统。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蔡锷等在云南发动“护国战争”,袁世凯从称帝到败亡。黎元洪任大总统后,发生张勋复辟和段祺瑞“再造共和”那样的政治局面,这实际是专制与共和斗争的一个表现形式;接着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号召维护《临时约法》;接着发生北京学生的“五四”运动和上海工人的“六三”运动,掀起了前所未见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辛亥革命是中国由专制走向共和的转折期。这个时期。促成中国社会进步的阶级力量在明显地成长、壮大中。但因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物质基础还不够强大,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也就相对软弱。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形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这个合作导致了工农运动的高涨,导致了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的高涨,最终导致了北洋军阀的垮台。这是民国历史的第二个转折。这个转折标志着近代中国新兴的政治力量的形成。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是民国历史的第三个转折。这个转折埋下了国共两党长期不和、长期斗争的根苗,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影响了整个社会、文化、思想发展的走向,影响了社会制度选择的方向。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形成了民国历史的第四次转折。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步伐加快的形势下,中华民族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急剧增长,爆发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看到了西安事变并非张、杨的个人行为,看到了1931年以来的民族救亡的民众运动在反蒋的政治力量中的反映,看到了日本侵华导致了中国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民族矛盾的骤然上升,于是紧紧抓住了抗日的旗帜,代表了中国大多数民众的民族心理和要求,以此为据,促成了国共的再次合作。这次合作,不仅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初步改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废除了列强在华治外法权以及《辛丑条约》强加在中国身上的沉重负担。在国共A作进行抗日战争的八年中,国共之间有许多矛盾和摩擦,特别是皖南事变使这种矛盾和摩擦达到了高潮,都是因为民族矛盾超过了阶级矛盾而化解了,没有造成国共合作的再次破裂。由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空前调动了全民族的救亡意识、民主意识,正是这种意识,使得中国赢得了近代以来反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篇5:高中历史重大事件时间表及框架图

我们都知道,文科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其中历史最多,尤其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对应时间,要牢牢记住,运用在考试之中,对于孩子们而言工作量是巨大的。高中的学习时间紧,强度大,大部分孩子都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科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然而,归纳总结这一学习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和高效率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每个班级都有几个看上去没有很认真学习的孩子,也不会花过多时间在学习上,他们能够合理分配、运用自己的时间,以便劳逸结合,但成绩却远比“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成绩好,这是为什么呢?据我多年的教育经验观察,这些孩子课后几乎都会做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工作,以及课后反思,这才是用脑子学习,而不是浑浑噩噩只知道做题。为了帮助孩子们尽快掌握历史事件与时间,下面我分享一份这方面非常有用的资料,希望各位家长能够为孩子收藏!

1、课本系统分类的历史知识“时间轴”:

篇6:高中历史重大事件时间表及框架图

2.人物=时代(国名)+职务+作为+评价

3.作品=时间+作者+内容+意义

4.会议=时间+地点+人员+内容+作用

5.条约=时间+地点+签订双方+内容+影响

6.改革=时间+改革人+内容+意义

7.战役=时间+作战双方+经过+后果

抽取字头或核心字,利用一下谐音,把一些抽象的枯燥无味的知识变成形象的鲜活的故事片段

1.在鸦片战争中,出现了很多位抗击侵略者的民族英雄,把人名、地名编成一句话,关天培是在虎门英勇抗敌的,就简称为:关门;葛云飞在定海简称:葛定(疙腚),陈化成在吴淞简称:陈吴(陈胜、吴广)。连在一起就是“陈吴关门葛定”。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从南向北依次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抽出字头就可以这样记忆:广厦福宁上。

3.南昌起义的领导人有刘伯承、贺龙、叶挺、朱德、周恩来等,取每个人名的字头,再根据谐音刘(留)贺(荷)叶朱(煮)周(粥),连在一起就是:“刘贺叶朱周”,意思是:留着荷叶煮粥。

5.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三大派系,冯国璋和曹锟一派形成直系军阀,由英美两国扶植;段祺瑞一派形成皖系军阀,靠日本支持;东北的张作霖也靠日本支持,形成奉系军阀。抽出一些字,可以这样来记忆,冯(逢)曹直(曹植)英美,段(端)皖(碗)日,霖(临)奉(风)日。意思是:(今天做梦)逢遇曹植了,长得英俊美丽,(今天是)端碗的日子,(也是)临风的日子,(碗里有酒,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6.满清统治者依次为努尔哈赤、皇太级、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记为“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7.“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记为“谭刘林,杨杨康”。

9.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共八人──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编为“新(訢)翻(藩)译(李)坐(左)洞审(沈)日昌”。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可记为:

经过=四次突然袭击(突然袭击波兰、丹麦和挪威、苏联和珍珠港)+六次主要战役(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攻克柏林、不列颠空战、中途岛海战)+四次重要会议(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三次登陆(北非、西西里、诺曼底)+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各国反法西斯斗争。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部历史事件。

例如:东汉的统治?

1.王莽改制a公元8年,改国号为新。b绿林、赤眉起义。昆阳之战。

2.光武中兴a公元25年,刘秀,定都洛阳。

3.外戚和宦官专权a外戚梁冀b宦官“五侯”

4.党锢之祸a太学生3万多人b名士范滂

5.黄巾起义a公元184年,张角,太平道。黄巾军。

篇7:明朝重大历史事件

当时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为求长生不老,要以“吸风饮露之道”成仙。古人还有以蕉叶待露的习俗。在园中可植蕉数株,每早,阔叶上必布满甘露,晨起口干舌燥之即,吮吸若干片,可觉甘甜爽口,并有延年宜寿之说。这也只合生在环境尚未污染之时的古人使用,今人断不可取,盖今日之晨露,已囊括了多种金属重粒子矣。可惜明世宗嘉靖帝不懂此法,此人对修道成仙已近于癫狂,为采集甘露饮用,日命宫女们凌晨即往御花园中采露,导致大量宫女因之累倒病倒,遂演壬寅宫变。杨金英等十数名宫女用黄绫布几乎把这位皇帝勒死。

在这时其中一个胆小的宫女因害怕,报告给方皇后。方皇后赶到,将宫女们制服、并下令斩首,首犯凌迟处死。而且,连当时服侍嘉靖帝之端妃,也一并斩首。由于此事发生在在嘉靖壬寅年(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所以后世史学家称之为“壬寅宫变”。

《明史·后妃传·世宗方皇后》记:“宫婢杨金英等谋弑帝,赖后救得免。……是夕,帝宿端妃宫。金英等伺帝熟寝,以组缢帝项,误为死结,得不绝。同事张金莲知事不就,走告后,后驰至,解组,帝苏。”《明实录》所记与此大致相同,只增多杨金英以下九个宫女姓名:蓟州(有误,别书作“苏川”)药、杨玉香、邢翠莲、姚淑翠、杨翠英、关梅秀、刘妙莲、陈菊花、王秀兰。以上为官书记载。私人著作有张合的《宙载》。张合在当时做刑部主事,亲见此案。这里将刑部审讯口供的回奏原文抄录如下,以资明经过真相:

司礼监张佐题为谋害事: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奉懿旨(方皇后的命令):“好生打着问!”得杨金英,系常在、答应(低级宫婢)供说:“本月十九日,有王、曹侍长(指王嫔、曹妃即端妃)在东稍间点灯时分,商说:‘咱们下了手罢,强如死在手里!’(“手”字前可能漏一个“他”字,指朱厚熜,录供时或有意避讳)杨翠英、苏川药、杨玉香、邢翠莲在旁听说,是杨玉香就往东稍间去,将细料仪仗花绳解下,总搓一条。至二十二日卯时分,将绳递与苏川药,苏川药又递与杨金花拴套儿,一齐下手。姚叔皋(《明实录》作淑翠)掐着脖子。杨翠英说:‘掐着脖子,不要放松!’邢翠莲将黄绫抹布递与姚叔皋,蒙在面上。邢翠莲按着胸前,王槐香按着身上,苏川药拿着左手,关梅秀拿着右手,刘妙莲、陈菊花按着两腿,姚叔皋、关梅秀扯绳套儿。张金莲见事不好,去请娘娘(方后)来。姚叔皋打了娘娘一拳。王秀兰打听(当作发)陈菊花吹灯。总牌陈芙蓉说:‘张金英叫芙蓉来点着灯。徐秋花、邓金香、张春景、黄玉莲把灯打灭了。’芙蓉就跑出叫管事牌子来,将各犯拿了。”

这个奏文比官书详细得多,事件的动手情状和曲折过程,历历如绘。然而也尽有蓄意捏造,诬陷不实之处,主要是方后妒忌曹妃得宠,乘机把她打成主谋者之一。结果曹妃同王嫔并宫女等一起被凌迟处死。奏文所云“奉圣旨”,实出方后之意,因为此时朱厚熜身受重创,“病悸,不能言”。在别一《世宗方皇后传》(《古今图书集成·宫闱典》)中记载:“(端)妃实不知也,以宠故及于难。帝遂衔后。二十六年十一月乙未,宫中火,中官(太监)请救后,帝不应,后遂崩。”这虽然属于宫闱间后妃妒忌私斗,但为弄明内幕情实,却有必要把它揭露出来。

篇8:高中历史重大事件时间表及框架图

摘 要:历史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人学”,究其本质即是一种思想教育。历史虽然纷繁复杂,但确是由一次次重大的事件所组成。高校如何发挥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等作用,吸引大学生主动、自主地接近历史、思考历史、感悟人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上海九所高校的师生进行调查研究,从心理学分析入手,分析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并结合个体人格结构中的稳定性、有恒性、世故性、自律性对大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认知程度,以及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重大历史事件;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31-02

历史教育以其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人类经验,赢得了人文社会学科核心课程的位置。历史学习不仅是接受前人的传统,继承前人的光荣,总结前人的经验与教训,更可以借助历史事实锻炼我们的思考,提高质疑、尝试、反省乃至包容、理解、欣赏能力。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学习、了解历史能增强国家意识、民族认同和历史使命感,懂得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对社会的发展趋势、对国家政策的制定、理解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文基于上海市德育课题“重大历史事件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影响实证研究”,我们关注的是个体生活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以及大学如何创造一种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教育环境,在上海九所高校师生中通过访谈和问卷(发放调查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62份)的方式,分析探讨高校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的关系。

一、大学生对历史事件认识的现状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33.78%的学生对历史事件很有兴趣,另有50.11%的学生对历史事件有点兴趣。但在回答对钓鱼岛事件的关心程度及相关历史的了解问题时,虽然有83.48%的学生表示很关心,却只有30.84%的同学表示很了解(见表1、2)。在被要求写出了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相对应的主要人物时,学生们能写出新中国成立、鸦片战争、改革开放及相关人物,其他事件也能写出一些,却不能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表3是大学生获得资讯的渠道统计,可以看出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学生接受知识、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其次是传统的纸质媒体、影视作品,课堂、学校主题活动选择比重较低。这些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求知欲望,但他们对中国的近代史知识比较欠缺,课堂之外,学生们关注的可能仅仅是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

在数据分析中我们还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程度、对历史资讯的了解渠道是有区别的。性别与“对历史事件感兴趣程度”的点二列相关系数为-0.14047,p<0.05,表明男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高于女学生。教育程度与“对历史事件感兴趣程度”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14,P<0.05,表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随着接受教育年限的提高逐渐增强。对性别与“了解历史咨询的主要渠道”进行卡方分析,得卡方值为12.57,p<0.001,表明不同性别的学生了解咨询的主选媒体是有差异的,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选择境内媒体来了解这方面的资讯。

二、对重大历史事件与个人成长关系的认识

在回答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一问题时,共有58.67%的学生给出了合计38个回答。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九一八事变(16.61%)、南京大屠杀(12.18%)、抗日战争(8.86%)。学生们对自己选择的解释(见表4)显示出重大历史事件在培养、孕育爱国情怀、民族热情和增强责任感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都是我们希望在学生人格建构中需要拥有的元素。

三、对目前学校历史教育现状的判断

调查中有47.38%的大学生认同高校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成熟有很多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咨讯的完善、思维的深刻和人格的建构上(见表5),仅有1.74%的大学生认为高校重大历史事件的主题活动对学生的思想成长没有帮助。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所在学校此类活动的信息渠道比较畅通,但在参加与否的行为选择上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60.58%的学生时常参与、3.77%的学生总是参加、35.65%的学生几乎从不参与。数据反映了大学生在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知、行上的不一致,虽然在思想上认识到其意义,可是却没有参与的热情和行为。这种现象在不同政治面貌、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都普遍存在,不管是一般学生、团员、党员,还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六个变量上也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的启示是,应更多地关注活动本身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并在方式方法上做更多积极有效的探索。

“对学校举办的哪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印象深刻” 问题的答案中,九一八纪念活动(21.64%)、国庆纪念活动(19.4%)、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活动(17.16%)、辛亥革命100周年(17.16%)排在前四。在“学校中哪些活动最吸引你”的问题调查中,同学们的选择分别为: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33.27%、学术交流与讲座30.72%、社团活动20.35%、学业就业指导类讲座12.89%、其他1.76%。选择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的仅三分之一,通过和大学生的交流,汇总大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主要有:历史资讯具有事实性,在信息时代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学业负担重,时间紧张,活动的日期与社团活动密集或复习迎考时间段重叠;活动形式大同小异,给出的判断多过于描述和还原,给学生自主独立思考的空间仍然很小;相对事实性的历史资讯,一些非知识性的、情景性很强的东西是需要在人际互动中体会、感悟的,这些对个人发展更有作用。

四、历史教育与人格的相关性

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研究所雷蒙德·卡特尔教授编制的16PF测验在国际上颇有影响,被译成多种文字,被许多国家修订。16种个性因素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一个人独特的人格,完整地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全貌。我们在调查中选用了16PF中稳定性、有恒性、世故性、自律性四个人格维度。将其与大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兴趣程度、重大历史事件参与意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次数、新中国历史教育必要性的主观认识等七个变量做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6。

个体对历史事件的感兴趣程度与个体的有恒性有显著正相关(.19***),感兴趣程度越高,个体的情绪稳定性、道德感也比较高,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一般也都能沉着应对。个体对学校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的参加意愿与人格中的有恒性、自律性有显著地正相关(.16**、.12*),那些积极主动参加此类活动的个体,同时也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并会持续地去追求;对人对事都有比较强的责任意识;崇尚并遵从行为的社会化标准和外在强制性规则的水平比较高,自我激励意识和能力比较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次数、对在高校中进行新中国历史教育的必要性程度的判断与稳定性、有恒性和自律性三个人格变量都呈现出显著相关(.15**、.14**、.12*;.15**、.22***、23***)。在样本中有20.78%的学生表示3次以上参观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表示有很多收获(见表7)。

在表7中我们还看到大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的参与程度、主观认识、参与意愿以及大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次数、对新中国历史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代表的民族精神认同程度这六个变量与人格结构中的世故性呈现出负相关。

在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的设计中既要直面大学生的思想现实,又要保持教育的引导性。教育中既要引导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同时要更好地利用网络媒介为教育服务。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力求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增强活动的探讨性以使主题活动能对学生有更强的吸引力,提供给学生一个具有相当自由度的思考、探索的平台,一个使其在主动、自主的感受中接近历史的真实,思考历史、感悟人生的平台。

篇9:高中历史重大事件时间表及框架图

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4.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5.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6.几乎每个封建王朝都跳不出这个从初期兴起,到逐渐昌盛,再到后期腐败、衰亡的周期律。

7.清政府实行禁鸦片措施,特别是钦差大臣林则徐于1839年6月在广东虎门销毁所收缴的鸦片的行动,完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

尊严的正义行动。

8.1840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同年6月,英国侵华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

9.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

约》。

10.其他西方列强: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10月中法《黄埔条约》。11.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

12.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发生质的变化。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开始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3.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半殖民地(丧失独立地位,殖民化;半封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

1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②封建势力衰败、勾结,成为

资-帝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③自然经济的基础遭到破坏,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成为社会发展障碍;④新型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但是发展缓慢力量弱小;⑤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处于不统一状态;⑥三座大山使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5.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依然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农民由于社会地位地下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是中国民

主革命的主力军。

16.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来源: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 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早期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多,却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优点:伸手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恶劣,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强,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

17.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

企业转化而成。

18.近代中国的买办,是半殖民地中国的产物。洋行:佣金、分红、利息 19.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官僚买办资本家、民族资本家。

20.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1.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2.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23.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24.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掠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

25.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渗透: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26.人民:台湾总兵刘永福、吴彭年、杨泗洪的黑旗军;吴汤兴、徐骧的义军;27.官兵:冯子材、关天培、陈化成、海龄、史荣椿、乐善、邓世昌、林永升等 28.帝国主义列强没有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的原因:中华民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

制约。

29.义和团运动的意义: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30.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由于当时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所以存在着笼统的排外主义的错误;由于认识

不到帝国主义联合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以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义和团曾蒙受封建统治者的欺骗;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中还存在着迷信、落后的倾向。

31.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经济技术的落后。

32.民族意识的觉醒: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33.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奇异,建号太平天国。

34.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35.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

36.《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实际上是起义农

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它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不过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仍然

描绘的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并未付诸实行。

37.《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1859年,洪仁玕。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主要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外

交、外国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38.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

39.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是中国旧式农民战

争的最高峰,两个文件使其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是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40.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农民阶级不是心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

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其向心力和战斗力。太平天国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不能正确指导斗争反而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保留了封建纲常伦理原则。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认识。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是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41.洋务运动的兴起: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镇压天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

42.洋务派: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

办洋务的官员。

43.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对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后

来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题,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44.19世纪60-90年代洋务事业: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45.洋务运动历史作用:客观上促进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

商业者地位上升。

46.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标志: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企图以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对外

国具有依赖性,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管理基本上仍然是封建衙门式的。

47.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向皇帝上书1895公车上书;著书立说《新学伪经考》《孔子

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办学会(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设学堂,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办报纸(时务报、国闻报、湘报。他们希望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48.1989年6月11日明定国是

谕旨变法开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京师大学堂。103天。一次爱国救亡运动;资产阶

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思想启蒙运动。

49.局限性: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50.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5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辛丑条约巨额赔款各阶层人民斗争风起云涌 5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5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孙中山。阶级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及

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骨干力量:戊戌维新运动以及20世纪初兴学堂、派留学生→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54.孙中山:1894年上书李鸿章不受重视;同年11月,檀香山革命团体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 广州武装起义失败流亡海外从事反清革命;1904年,《中国问题的真解决》提出“中华民国”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

55.宣传与组织:1903年,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保皇;邹容《革命军》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1904年开始的革命团体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和宋教仁等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民报》机关报,确定革命纲领。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56.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回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民报发刊词中孙将其概括为三大主义即

57.民族主义:一: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58.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也没有明确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

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59.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治革命忽略劳动人民

60.民生主义:社会革命。核定全国土地的低价,革命后的增加归国家,为国民共享。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61.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亚非拉觉醒开始反对

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62.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计划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计划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

之间的矛盾导致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63.二战由德意日三国发动。1931年九一八日本侵略东三省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1939年9月德军入

侵波兰二战全面开始

64.1942年元旦,美英苏中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竭诚反法西斯联盟。1942-1943苏联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二战发生根

本性的转折。1944年6月美英发动诺曼底战役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1945年8月广岛苏联对日宣战长崎8月14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和大本营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二战结束。

65.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的三个重要的新情况:第一,在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德意日三个发四喜国家被彻底打败;战胜国英法也被严

重削弱;美国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吧主。第二,苏联经过战争考验,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欧洲东部、中南部和亚洲东部、东南部出现一系列由工人阶级正当领导的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冲破已过范围在多国取得胜利。第三,亚非拉及南太平洋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许多原殖民地、附属国争取了活正在争取政治上的独立,殖民主义体系几句瓦解。在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影响显著增长,工人运动有了新的发展。

66.三座大山: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67.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一、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1927年以后形成为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顽固的反动势力

是民主革命的对象。代表是北洋政府和国民党统治集团。方案是军事独裁哦那个值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二、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方案是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代表是中国共产党。方案是首先惊醒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心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边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68.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69.两个基本选择: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70.一个最终方案:走社会主义道路

71.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酒文化的斗争。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

办《青年杂志》(后新青年开始。1917年蔡元培出任被打校长,聘请陈独秀,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至北京。1918年1月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的刊物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鲁迅、护士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杂志和被打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72.口号:民主和科学。

73.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五四以后开

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74.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第一,倡导者批判空穴,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是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第二,他们把改造国民性质与优先地位,但是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第三,那是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75.但是也有人对资本主,持某种程度的怀疑和保留的态度因为: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

暴露出来。第二,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实施,更使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

76.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1919年9月、11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明确把马克思主义成为“世界

改造原动的学说”并且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77.五四运动的条件:首先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其次是新文化运动嫌弃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再次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

响。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顾维钧

78.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第一,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第二,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

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护法运动的失败 79.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首先是无私一签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代表李大钊和陈独秀。其次是无私爱国运动的左翼骨

干代表是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杨匏安等。再次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代表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李大钊、陈独秀属于先驱者和擎旗人,毛泽东等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则是其主体部分。

80.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第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第二, 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81.1920年11月创办《共产党》标志着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旗帜在中国树立。82.中共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第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陈望道《共产党宣言》。第二,到工人中去进行

宣传和组织工作。第三,进行关于建档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83.1921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中共一大。最后一天该在嘉兴南湖。参加大会的有12名代表,代表50多名党员。

陈独秀和李大钊未出席。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中共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方面,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坏之后。另一方面,踏实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84.1921年9月经过共产党人的努力,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开展反抗地主压迫的斗争。

85.1933.10围剿→1934.10长征开始→1935.10中央红军长征结束→1936.10三大主力红军长征结束。

86.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87.20世纪40年代前期整风运动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最主要的任务;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

顿文峰。

88.1945年8月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

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8月28日与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89.1946年1月10日,国公双方下达听占领。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

党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38人。周恩来,推动会议达成五项协议。政协协议规定,改组国民党一党政府,成立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委员的一半由国民党意外的人士充任。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同年10月11日,国民党军占领华北解放区重镇张家口。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主要是由于它违背了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医院,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将全国各阶层人民至于饥饿和死亡的界限上。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宣布“本会当前之革命任务为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实现中国之独立自由民主与和平。”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通过实际的教育,它公开表示承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90.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挡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

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飙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人民民主转正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共同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节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参加会议的代表共662人。

91.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中共的领导。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92.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93.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结构形式: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在单一制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94.新中国建立的初面临的考验:第一,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第二,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 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第三,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第四,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共和政府的工作:第一,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第二,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第三,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第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95.新中国成立后最初三年1949至1952年期间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行表现在:第一,魔兽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

济的领导地位。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9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原因:一方面,随着民主革命一流任务的彻

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而来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一变化集中体现在公私比例上。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挡在这个国

度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意思是: ” 主要的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 而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历史表明它完全正确。97.1956 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 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

上一篇:断了线的风筝的歇后语下一篇:推陈出新学习英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