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试题

2024-05-08

高中历史复习试题(共6篇)

篇1:高中历史复习试题

高三历史自测试题1

限时训练: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周王东迁后,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周王都要依赖强大的诸侯国,社会的政治

秩序被彻底打破。其根源在于

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宗法关系的疏远

13、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该学者的主要理由是

A.法典明文规定保护所有人的私有财产

B.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C.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按律量刑,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14.下图甲乙两件文物分别是1907年和1980年在新疆考古发现的元代广告包装纸,其中乙件印有“打造南无佛金诸般金箔”、“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不误主顾使用”等广告内容。这两件文物反映了元代

①商品流通渠道通畅②印刷业有了发展

③经营者注重诚信经营和广告宣传

④杭州金箔制作行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A.《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B.《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C.《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D.《金瓶梅》:“情色二字,乃一体一用。故色绚于目,情感于心,情色相生,心目相视。”

16、代议制民主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也是古代民主制的复兴与发展,从文化发

展的内在规律来分析,既是对古代文明的承继,又是一次全新的发展。关于代议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代议制的核心是政府如何行使权力的问题

B.体现代议制间接民主原则的最好途径是完善普选制。

C.美国为议会主权代议制形式的典型代表

D.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对古代文明的彻底否定

17.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原是一个殖民商业垄断公司,代表英国控制着英国与印度、香港等殖民地的商贸关系,后在1874年被解散。纵观英国东印度公司兴亡史,导致其被解散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B.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其不合时代潮流

C.英国东印度公司与英国政府矛盾尖锐

D.英国殖民霸权的衰落

18、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数量上有所发展,但这是在殖民主义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实现的。以下各项对这一过程在中国所造成的影响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的传播

C、造成货币和资源的大量流失

D、农业商品化的进程受阻

19、《等待戈多》的作者贝克特是荒诞剧的代表作家,这种荒诞剧的主题所反映的是

A、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人的一生是痛苦的、绝望的B、世界是荒诞的,现实是丑恶的,人们的生活是一种毫无意义的重复

C、街头流浪汉、残疾者或精神病人的生活情形,他们每天都在等待

D、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20.当代一历史学家指出:“人类的物质文化在过去的200年中发生的变化远甚于前5000年。”从今天看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A.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

B.地理大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的联系

C.科学革命导致了一系列新发明的出现

D.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21.我国史学界曾就“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这一历史事件是

A.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B.北约的建立

C.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D.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22、列宁在1921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其失败的根本原因与下列中国的哪个事件相似

A.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运动23、2012年1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了美国新军事战略,高调宣称“战略东移”,霸权形象展现无余。历史上的霸权国家,从古代的罗马帝国,到19世纪的英国,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凭借军事力量,辅以行政手段和不平等贸易,直接劫掠其他国家和民族。当代美国与历史上的霸权国家不同主要体现在()

A.凭借强大的科技和军事力量获取最大利益

B.依靠掌控国际货币、金融、贸易体系获取最大利益

C.凭借庞大的出口贸易获取最大利益

D.依靠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获取最大利益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满分52分。

38、(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巨变和经济大发展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和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生产发展,各民族融合的加强以及对外交往的扩大,使文化也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材料二:

……真要学美国人的作法,那就学学人家开放的心胸,不要守着自己家里的几个古董,把喜欢外来文化的人都斥为崇洋媚外、食洋不化。在美国,如果一个学者着迷于中国文化,并大肆鼓吹中国文化高于美国文化,他往往受到非常大的尊重。这不是因为别人同意他的观点,而是人家珍惜对外来文化的热情和研究。在中国,谁要说美国文化高于中国文化,你看看会引来多少唾骂?……所谓“崇洋媚外”,往往是盛世之兆。

——薛涌《美国有国学吗?》

回答:(1)材料一中“私学文化”的兴起与孔子哪一教育主张有关?

又与其什么思想相矛盾?谈谈你对孔子的思想有何看法?

(6分)

(2)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你接触到的“市民文化”可能有哪些?“帝国文化’’的“定型”与“市民文化“的“幼弱”有何共同原因?

(8分)

(3)据材料二概括中美两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就中国举一例说明“崇洋媚外”“往往是盛世之兆”。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文化的发展?

(6分)

39、(26分)大约从16世纪开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称为现代化(又称近代化)。中国现代化探索的经历之坎坷、过程之曲折,在世界上极为罕见,给人们的启示也非常深刻。请阅读材料,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现代化探索起步于19世纪中期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曾经历过封建阶级“器物变革”的探索,又经历过资产阶级“制度变革”的探索,最后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走上了成功之路。

材料二:在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历程中不断地吸取世界大国崛起的经验,先后走过“日本式”的道路、“美国式”的道路和“俄国式”的道路,但均告失败。最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自己的路”,才取得了成功。

材料三:有日本学者认为,尽管中国经济增长迅速,但这种增长的特点是严重依赖低端产品和外资企业产品出口,同时严重依赖购买外国专利和外国技术,而一旦这些通道出现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就将难以为继。因此,随着中国越来越依赖外贸和外国技术及机械设备,发达国家也就越来越有能力控制中国。中国要谋求经济长期增长,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科研和开发,但目前中国既没有这个基础,也缺乏这方面的远见,于是只好购买日本的专利,继续引进日本的技术,这样一来就受制于日本,为自己套上了枷锁。因此,“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

——摘自路爱国《中国改革发展的成败得失——国外的一些评价与看法》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从19世纪中期“器物变革”转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制度变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2)请列举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走自己的路”取得辉煌胜利的范例各一项(4分),并概括这一历程给人们的宝贵启示。(2分)

(3)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是“中国奇迹”出现的根本原因,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6分)

(4)材料三中,日本学者指出的中国改革开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4分)他认为“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你如何评价这一观点吗?请说明理由。(4分)

高三历史自测试题1

参考答案

CDBC

BBDDC

DCB38、(1)有教无类(2分);贵贱有序(2分)。孔子的主张既有进步性又有保守性。(2分)

(2)宋词、话本、南戏、风俗画、四大家书法。(2分,答对两点给2分)

专制主义的强化(2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2分)思想控制的加强。(2分)

(3)美国承认、尊重外来文化;(2分)中国对外来文化存有排斥心理。(2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增强了综合国力。(答大唐盛世亦可)

(2分)

(4)政治、经济的的发展推动文化的发展,先进的文化可推动社会的进步;(2分)文化是在借鉴、融合中不断发展的;(2分)文化具有多样性、民族性。(2分)

39、(1)主要原因:①器物变革的探索失败(或洋务运动的失败)(2分);②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严重;(2分)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2分)

(2)①范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2分);邓小平作出改革开放决策,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2分)

②启示:别国的经验必须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发挥巨大作用(2分)

(3)成就:a.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通过国企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2分)c.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分)

(4)①主要问题:a.中国的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出口、依赖外国技术和设备;(2分)b.中国缺乏独立科研和创新开发的精神。(2分)

②A.他的观点不正确。理由:长谷川庆太郎的根据以偏概全,过分夸大技术与专利的作用和影响。(4分)

B.他的观点是正确的。理由: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中国本土企业的许多核心生产技术还要依赖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较低。(4分)

C.他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比较偏激。理由:综合前面二者的理由即可。(4分)

(只有对观点的评价没有理由不给分;学生列举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篇2:高中历史复习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歌词对开国大典的描述,最为贴切的是(B)

A.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B.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C.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D.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2.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是(D)

A.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B.新疆和平解放C.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D.西藏和平解放 3.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的事件是(B)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抗美援朝的胜利 C.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D.镇压反革命运动 4.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坦克、一架飞机、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种局面的改变开始于(C)A.抗美援朝B.土地改革C.“一五”计划的实施D.三大改造 5.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B)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国民经济的恢复 6.“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词中“一桥”是指(B)

A.南京长江大桥B.武汉长江大桥C.九江长江大桥D.钱塘江大桥 7.B)

A.《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民法通则》 8.“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和“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他们的事迹出现在(D)

A新中国成立时B新中国政权巩固时期C社会主义过渡时期D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9.导致“文化大革命”延续十年之久的主要原因是(B)A.运动曲折、复杂、多变B.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 C.毛泽东指导思想错误D.群众思想上认识不清

1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转折”主要是指(A)A.党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B.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由农村改革转到城市改革上来 C.经济改革的目标由建立计划经济转到建立市场经济 D.国家的对外政策由奉行闭关锁国转到实行对外开放

11.某班开展以“一场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主题的课堂讨论。据此判断,他们讨论的是(C)

A.解放西藏B.土地改革C.三大改造D.“一五”计划 12.江西省永丰县潭城乡龙洲村某农户墙上刷有一条“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标语。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是在下列哪一时期刷写的(D)A.土地改革时期B.三大改造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13.A)

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14.B)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15.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C)

A.中共十三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 16.把江泽民“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D)

A.中共十三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 17.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得到完善和发展,是在以来(A)A.十一届三中全会B.三大改造C.土地改革D.大跃进运动

18.。这是赞扬(D)

A.土地改革B.农业合作化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国有企业改革首先从什么开始?(B)

A.改革经营模式 B.扩大企业自主权C.推进企业改组联合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0.词汇反映时代特点,下列词语能体现我国D)A.抗美援朝、反右派、整风运动、大跃进B.一边倒、阶级敌人、反革命、三个代表 C.三大改造、红卫兵、经济特区、一国两制 D.改革开放、经济特区、一国两制、三个代表 21.我国基本形成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的核心是(C)A.民法B.刑法C.宪法D.经济法 22.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B)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

23.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B)A.设经济特区B.民族区域自治C.设特别行政区D.一国两制 2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D)

A.新中国成立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二.材料分析题

1.1949年—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和巩固新政权的时期,请回答:

(1)这一时期我国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什么?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 答:《共同纲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这一时期新中国同帝国主义在军事上进行了什么斗争?结果如何?有什么意义?

答: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粉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保卫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空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3)这一时期新中国同封建势力进行了哪些斗争? 答:土地改革运动,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4)西藏是如何解放的? 答:西藏和平解放。

(5)这一阶段的中国历史向世界证明了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国家。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断探索,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在实践中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依据提示信息,完成表格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1)1979年的那个春天到来与哪次会议的召开有关?歌词中的“春天”指什么? 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什么? 答:建立经济特区。

(3)歌词中赞扬的老人是谁?他到“南海边写下诗篇”被称为什么? 答:邓小平;南方谈话。

(4)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邓小平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指导并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材料一是什么的内容?它可以概括为什么? 答: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2)材料二是什么的内容?在它的指导下出现了什么运动? 答: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运动。

(3)材料三是什么的内容?它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什么?它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答: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共十三大。5.1956年—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1)1956—1966年,这段时间称为什么时期? 答: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2)在这一时期,共和国遭到了什么重大挫折? 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哪些先进人物? 答:“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和“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4)在这一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答: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大庆油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等。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材料二:国家引导农民从参加互助组发展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参加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材料三:在所有制方面搞“一大二公”,在分配上搞“一平二调”,大办公共食堂,吃大锅饭,掀起一股“共产风”。材料四:“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1)材料一是国家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哪一次调整?它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答: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农民获得了土地,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

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材料二是国家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哪一次调整? 答:农业合作化运动。

(3)材料三是国家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哪一次调整?它产生了什么不利影响?

答: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制度大大超越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性,违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挫伤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材料四是国家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哪一次调整?它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的回顾,你有什么认识? 答: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7.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请回答:

(1)这次大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哪方面上? 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这次大会还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 答: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这次会议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答:邓小平。

(4)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揭开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使我国进入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8.阅读下列材料: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歌曲《爱我中华》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事件是什么? 答:西藏和平解放。(2)“一五”计划期间,为改善西藏的交通,国家修建了哪些公路? 答:青藏、康藏、新藏公路。

(3)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有什么意义?

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

(4)1999年,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党和国家实施了什么战略? 答:西部大开发战略。

(5)2006年我国建成什么铁路通上“世界屋脊”? 答:青藏铁路。

(5)你认为我国应建立什么样的民族关系?

篇3:运用联想法复习高中历史

一、整体联想复习法

历史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 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 不可能把历史学好。现行的高考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内各知识点间的联系, 把大量分散、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 形成综合性和整体性知识。

1. 历史知识的点:

它指的是历史基本知识点。如复习“美国独立战争”, 可抓住六件大事展开联想: (1) 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 (2) 1775年“大陆会议”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 (3) 1776年7月发表《独立宣言》; (4)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5) 1781年康华利投降; (6) 1783年, 英美签约,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的起因、顺序、内在联系及影响, 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个历史事件。

2. 历史知识的线:

它指的是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如复习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可引导学生联想西汉的编户制度, 北魏的租调制, 唐初的租庸调制, 唐中期的两税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清初的“地丁银”制度等这些知识“点”, 由这些“点”就构成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这一条线索。

3. 历史知识的面:

它指的是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

4. 历史知识的体:

它指的是“点”、“线”、“面”构成的历史总体。如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 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 每个面的起讫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 每条线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点进行复习。中国历史体是由众多的面、线、点组成的。

二、纵横联想复习法

历史知识间既有纵向联系, 又有横向联系, 纵横交错, 相互渗透, 从而构成了既复杂又统一的历史整体。

1. 宏观纵横联想。

要放眼人类历史全貌, 寻找知识的来龙去脉。“纵”是从时间上找出人类社会发展中各领域各方面的历史现象, 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例如由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的发展, 由“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的发展等。“横”是从空间上找出同时代发生的历史事件。如复习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反对分裂和侵略这一内容时, 引导学生从方位顺序展开联想:东北打雅克萨之战, 签《尼布楚条约》, 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北方粉碎噶尔丹分裂势力, 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西北笑迎土尔扈特部归国,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置伊犁将军;西南册封达赖班禅, 设置驻藏大臣;东南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设置台湾府;中央设理藩院, 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2. 微观纵横联想。

要从小处着眼, 对每一件历史事件探因问果, 寻找内在联系。“纵”要找出某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与后果。例如唐玄宗后期统治腐败引起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的发生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 唐朝衰落导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这种混乱政局的出现。“横”是寻找其他历史事件或现象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与作用。如复习“西安事变”时, 引导学生联想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对事变的反应:德意日帝国企图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 以便趁火打劫;英美帝国主张和平解决;亲日派欲置蒋于死地, 力主“讨伐”;亲英美派营救蒋介石, 反对“讨伐”;广大人民要求报仇雪恨, 主张杀蒋;中共则是高瞻远瞩, 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三、古今联想复习法

1. 学史才能明理, 鉴古方能察今。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辩证的观察和分析, 总结经验教训,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如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这一专题时, 首先引导学生联想归纳各朝经济发展的原因, 统治者采取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历代经济发展表现及结果, 然后探究规律, 启示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经济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强弱;稳定的政局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稳定则兴, 动乱则衰;经济的发展, 一靠政策, 二靠科技;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2. 由今溯古, 重点突出。

例如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由此引导学生追溯联想“香港问题”的由来:1841年英军武力占领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占领香港 (日战败后仍归英) ;20世纪80年代签署《联合声明》, 洗刷民族耻辱。这样对香港问题就一目了然。

四、中外联想复习法

中外历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复习中要将中外历史融为一体, 复习中国历史时联想到世界史, 学习世界历史时联想到中国史。以时间为轴线, 把中外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展现在历史发展屏幕上, 通过对比分析, 求同寻异, 强化记忆, 加深认识。

1. 国国联想。

在复习中联想到另一个国家的历史。如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 引导学生联想同时期的中国史: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 当时中国处于明朝封建统治后期, 李自成起义进入河南, 提出“均田免粮”口号;1644年, 英国克伦威尔指挥骑兵取得马斯顿荒原大捷, 开始扭转战局, 中国李自成起义攻占北京, 推翻明王朝;1645年英国克伦威尔率“新模范军”在纳西比一役, 击溃王军主力, 内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中国李自成起义却在湖北九宫山遭地主武装袭击而失败。这样联想, 就加强了对这一段中外历史的识记。

2. 国际联想。

在复习时联想到两国以上的历史叫做国际联想。如复习1919年“共产国际”时, 引导学生联想:苏俄粉碎协约国进攻, 中国爆发“五·四”运动, 朝鲜发生“三·一”运动, 印度展开民族解放运动, 土耳其掀起资产阶级革命, 埃及爆发独立运动, 德国建立魏玛共和国, 匈牙利成立苏维埃共和国, 协约国召开分赃的巴黎和会。

篇4:高中历史复习试题

【关键词】改革模块;试题解析;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4-0054-03

【作者简介】雷慧清,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江苏南京,210000)副校长。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放在当时社会发展的大历史背景下去分析,去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每一次改革,成功的找出其理由,失败的分析其原因,注意全方位地分析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了解这些改革活动,探究它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分析考情,提出策略,仅供同行参考。

一、考情分析

1.纵观几年来改革模块命题的主要特点。

(1)试题形式:材料情境,2~4个问题。(2)试题的命制:小切口,深层次,提供新情景、新材料。(3)材料和问题设计:材料的呈现简洁明了;问题设计上,对考生能力要求较高。(4)试题类型主要有:①分析改革的原因、背景类;②比较;③概括特征类;④评价类;⑤启示认识。(5)体现新课程新史观。(6)试题的区分度主要在准确地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并正确地撰写答案上。(7)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深挖和琐碎性记忆,突出对“大概念”的掌握和能力考查。

2.以近三年的江苏高考试题为例分析命题特点和应试策略。

(1)从命题范围看,江苏高考严格遵循考试说明,考查改革部分的重点知识,选材具有典型性。考点知识分布如下表。

根据近三年江苏高考的考查内容来看,建议要重视江苏高考近三年未考的知识点。

(2)从题型和能力要求看,全部为材料型主观题,注重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表达个人见解的能力。

例如:(2014年高考江苏卷选修模块试题24A)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材料二 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美)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

材料三 (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3分)(能力要求:准确地解读和获取有效信息)

②材料二中“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的。(5分)(能力要求:准确地解读和获取有效信息)

③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2分)(能力要求:准确地解读和获取有效信息;准确地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地表达自己对材料和问题的理解)

(3)从材料呈现和问题设计看,材料简洁明了;历史改革的问题设计,对考生理解题意和分析、归纳、判断等方面的要求较高;而文化遗产方面的问题设计更易理解,易得分。

例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选修模块试题24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孙中山先生曾说:“长城之功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城之利,烽燧明而野易清也,攻拒久而兵易集也,粟入多也,生息繁也,小举之莫能犯也,大举之易于调伏为应援突击也,虏归之难而不敢深入也。

——(明)尹耕《塞语》

材料二 南京罗缎铺,苏杭绸缎铺,潞州绸铺,泽州帕铺,临清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

——(明)万历《宣府镇志》

材料三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1368~1644),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世界遗产委员会

材料四 我看见一段段长城得以修复。可是简单的、粗暴的修复,唯一的作用就是让长城失却了历史,同时失却了灵魂!我就只喜欢拍那些真实的、残缺的、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长城。因为,那是历史,那是美的语言,那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财富。 ——陈长芬《仰望长城》

请回答:①据材料一,概括长城的作用。②材料二反映了长城关口张家口互市贸易的情形,从中你获得怎样的历史信息?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③材料三中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评价长城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样评价的依据。④据材料四,指出保护长城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及其原因。

(4)从难易度、区分度看,难易度适中。改革史题目能力要求较高。区分度主要在准确地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正确地撰写答案上。建议:重视材料题的训练和讲评(准确、规范)。

如:(2013年高考江苏卷选修模块试题24A)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请回答:①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4分)②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案要点为:

①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②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从题目的设计来看,难度不大,差异主要在于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是否能准确地表述上,如第1问,答向东方诸国学习亦可得1分,而答秦国与东方诸国相比文化较落后则不得分。特点部分,对“制度创新”答得较好,“办法彻底和功效明显”部分学生则答不出来。第2问中,“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答得较好,但对“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这个答案要点,抄材料的,如“魏初风俗至陋”给1分。很多学生答“魏民族落后”或答“汉文化先进”,则不得分。

二、学情分析与改进方法

1.在阅读理解和材料处理方面能力差。

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无法读懂材料。历史学科有人把它理解为“贝多芬(背多分)学科”,意思是只要记忆,只要多花点时间就能考高分,一些教师可能也存在着教学处理简单化的做法,“与其费劲地讲解不如让考生强化记忆”,甚至教给考生一些方便记忆的程式化的东西,导致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欠缺,处理材料能力较差。所以考生要改进简单记背的学习方法,要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切忌不求甚解以致懵懵懂懂,辞不达意。必须回归教材,查漏补缺,课后适当补习文言文,历史学科的文言文不需要整段或精准的翻译,但必须结合一些关键词理解基础史实。

2.在历史阐释方面,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能力差。

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知识与材料脱节,不能真正理解题意,不知道运用哪些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确立材料与课本知识的联系,准确理解题意,有针对性地答题。有的设问甚至可以在教材中“对号入座”,有些答案尽量用教材语言作答,则得分率高。

3.文字表达方面存在问题。

大部分考生失分的普遍原因是表达不到位、不准确——只具体,不概括;照抄材料;语言啰嗦;不量体裁衣。一道题目往往因一个关键性的字或词而使答题的要求受到特别限制,如不加以认真注意则导致出错。教师应指导学生审清题意。先概括,后阐述;先摆出观点,再补充史实;对材料提炼概括,分析比较归纳;抓住设问关键词答题;看清题目要求,看分答题。

三、复习策略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主观性试题,旨在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未学过的历史材料中发现、获取和整理有效信息,并由此形成相应的认识、评价等。然而学生对这种题型往往无所适从。笔者认为改革模块材料解析题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复习。

1.明确模块立意,提高理解的准确性。

要从历史发展和变化的角度了解改革,探讨改革的意义。要善于整体把握历史问题的核心,概括规律性认识,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深挖和琐碎记忆。通过学习认识到,改革是历史发展和前进的表现,是对新制度新思想的催生,是新与旧势力的激烈较量,改革的道路往往是曲折坎坷的,改革要有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改革的成功与失败都留下教训。

2.抓住核心知识,落实考纲要求。

改革史的重点知识是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改革史难得分的地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析历史现象,建构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内在联系,概括某些现象的特点。涉及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批判、借鉴、论证、探讨等能力要求。二是用不同史观解读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进行个性化认识。如:俄国1861年改革,可以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等角度去考查。

3.重组教材结构,适当整合知识,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习改革史内容,需要重建专题知识结构,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归纳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探讨改革的影响。注意专题之间的纵横联系,结合必修课知识进行复习。

4.加强史料教学,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笔者总结了三句口诀:精选史料,读懂读透;推敲设问,针对答题;规范表达,分分必争。

5.精选或自编试题,加强针对性训练。

纵观近几年江苏历史高考选修部分的题目,呈现出新情景、新材料,注重考查学生能力的特点。因此,有针对性的训练非常重要。这样可以熟悉高考题型,分解答案要点,提高解题能力。

篇5:高中历史复习试题

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标志是()

A.禹成为夏国王B.启继承禹的位置C.桀继承禹的位置D. 夏朝的建立

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A.商朝B. 西周C.夏朝D.东周3、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古鼎()

A.四羊方尊B.司母戊鼎C.青铜立人像D. 青铜面具

4、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是()

A.鲁国B.齐国C. 魏国D.秦国

5、城濮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晋国和秦国B. 齐国和赵国C.晋国和楚国D.吴国和越国

6、战国初年,瓜分晋国的三家不包括()

A.韩氏B.魏氏C.田氏D. 赵氏

7、战国末期,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进攻的一场大战是()

A.马陵之战B. 牧野大战C. 围魏救赵D.长平之战

8、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B.奴隶主和封建地主的矛盾

C.封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D. 农民和平民的矛盾

9、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应从哪个朝代开始()

A.夏朝B.商朝C. 西周D.东周10.今天的农历,源于哪个朝代的历法()

A.夏朝B. 商朝C. 西周D. 东周11.春秋战国之际,提出望、闻、问、切四诊法的名医是()

A.伊尹B. 姜尚C.扁鹊D. 班鲁

12.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的思想家是()

A.老子B.孟子C.孔子D. 孙子

13.记录老子学说的著作是()

A.《春秋》B.《道德经》C.《尙书》D.《论语》

14.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的是()

A.道家学说B. 儒家学说C.墨家学说D.法家学说

15.下列不属于孔子思想主张的是()

A.温故而知新B.因材施教C.反对苛政D.民贵君轻

16、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是()

A.普遍使用青铜工具B.人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C.石器和木器的改进D. 铁器和牛耕使用

1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商朝文化内容的是()

A.历法较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B. 有关日食、流星雨的最早记录

C.青铜器驰名中外D. 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18、下列各项中,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有()

①多次观测日食 ②盛行“钟鼓之乐”③屈原创作《离骚》④ 采用四诊法治病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 ①③④D.①②③④

19、明朝时。掌管地方权力的是()

A.行中书省B.六部C. 中书省D. 三司

20、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

A.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B. 为了摆脱南方大地主的控制

C.为了巩固刚夺取的政权D.为了发展社会经济

21、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的加强君权的措施有()

①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② 设立特务机构东厂③在地方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④实行削藩政策⑤迁都北京⑥八股取士⑦设立特务结构锦衣卫

A.①②③④B.②④⑤C. ②③④D.①③⑥⑦

22、明代时,全国的丝织业中心是()

A.苏州B. 南京C. 成都益州

23、清代广州的十三行是()

A.政府的外贸管理机构B.官营贸易机构

C.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D. 外商设立的贸易机构

24、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是()

A.设置军机处B. 废除丞相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D.制造“文字狱”

25、郑成功从下列哪一国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A.葡萄牙B. 日本C.俄国D. 荷兰

2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阶级矛盾尖锐

27、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顺治帝年间的是()

A.设置驻藏大臣B. 册封“**喇嘛”C.土尔扈特部回归D. 册封“**额尔德尼”

28、关于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结果,下列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A.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B.不利于我国的海外贸易

C.有利于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是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29、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A.《天工开物》B.《本草纲目》C. 《梦溪笔谈》D. 《农政全书》

30、代表我国古典小说创作高峰的作品是()

A.《三国演义》B.《西游记》C.《红楼梦》D.《水浒传》

31、下列对清朝设置台湾府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加快了台湾开发B. 强化了闭关锁国的状态

C.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D.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32、发生在17世纪末,被英国学者赫德森评为“在中国与欧洲国家的首次战争中,获胜的是中国人”的战役()

A.戚继光抗倭B. 郑成功收复台湾C. 雅克萨之战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33、清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下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

A.广州B. 苏州C. 宁波D. 漳州

34、明朝时,掌管地方权力的机构是()

A.中书省B. 三司C.行中书省D. 六部

35、国民革命军失败的原因是()

A.黄埔军校的建立B.“四一二”反革命政变C. 丁泗桥战役D. 贺胜桥战役

36、国民革命北伐在两湖的对象是()

A.吴佩孚B. 孙传芳C. 张作霖D.曹锟

37、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 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召开③渡过乌江④ 强渡大渡河

A.①②③④B. ②③①④C. ③②④①D.③②①④

38、在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

A.遵义B. 会宁C.吴起镇D.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39、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B.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C.新文化运动的推动D.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40、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B. 五四运动辛亥革命D.义和团运动

41、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心工作是()

A.确定党的名称B.建立党的地方组织

C.制定党的革命纲领D.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42、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

A.中共二大B.中共三大C. 国民党一大D. 创建黄埔军校

43、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

A.南昌起义B. 秋收起义广州起义D.武昌起义

44、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排列下列事件的顺序()①秋收起义②“八七”会议③三湾改编④ 南昌起义

A. ①②③④B. ④②①③C.②①③④D.②③④①

45、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评述,正确的是()

A.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彻底肃清了“左”倾错误的思想根源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D.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例行会议

46、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适应了中国农村目前生产力水平

B.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C.是对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D是党中央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

47、“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是农民对哪一政策衷心拥护的写照

A.土地改革B. 人民公社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减轻农民负担

48、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78年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两者的共同根本点是()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坚持民主集中制D. 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49、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最大的区别在于()

A.法律制度B. 经济制度C.社会性质D. 政治制度

50、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的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是()

A.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B. 改革开放的实行及其成就

C.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D. 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51、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的是()①“求同存异”的方针②“一边倒” ③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 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A.①②③B. ①③C.②③D.③④52、1960年尼克松在竞选总统时说:“我们对中国的态度不应该太过于僵硬,我们不应对一个有六亿人口的政府永久不予承认的态度。这表明()

A.美国政府要与台湾当局断绝往来B. 中国的综合国力与美国势均力敌

C.尼克松要承认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 美国统治阶层内部对中国的政策已出现分歧

53、新中国外交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经济的发展B. 综合国力的提高

C.外交政策的运用D. 西方国家对华态度的改变

5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分别成立了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这个“特别”的内涵是()

A.政治上不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B.与原宗主国(英、葡)还有政治联系

C.香港、澳门人的国籍不变D.享有高度自治权,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

55、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请回答:这段歌谣涉及到哪几个历史事件?

56、材料一(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材料二(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请回答:

1、材料

一、材料二分别指什么会议?分别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篇6: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7

一、选择题

1.1628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请愿书》,造成的影响是()A.捍卫了新教徒的宗教自由 B.导致议会与国王之间的政权之争 C.使得民众对国王不满情绪高涨 D.直接引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1629年,查理一世驱散议会,主要是因为议会()A.反对国王对外扩张 B.要求实行宗教自由 C.反对国王擅自征税 D.提交《权利请愿书》

3.《大抗议书》实质上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核心要求,即()A.废除国家的税收制度 B.废除封建税收特权 C.废除落后的君主制度 D.获得议政参政权力

4.(2012·皖南模拟)《独立宣言》第一行写道:“……在世界各国之间依照自然法则和上帝的意旨,接受独立和平等的地位……”;最后一行写道:“为了支持这篇宣言,我们坚决信赖上帝的庇佑,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财产和我们神圣的名誉,彼此宣誓。”这主要表明()A.北美人民信仰上帝 B.《独立宣言》体现天赋人权思想 C.天主教统治着北美大陆 D.英国对北美大陆实行宗教迫害

5.(2012·佛山模拟)“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统治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独立宣言》认为政府产生的前提是()A.人人平等

B.保障人权 C.推翻旧政权

D.人民同意

6.法国大革命伊始,资产阶级便颁布《人权宣言》。其政治意图是()A.否定君主专制

B.反映大众利益 C.宣传启蒙思想

D.表达政治诚意

7.法国宪法修改更迭频繁,但多部法国宪法都以《人权宣言》为序言,这是因为它()A.宣布废除君主制 B.确定了法国的政治体制

C.宣布了关于人权、公民权和法制的一系列原则 D.充分阐明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8.法国《人权宣言》提出:“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可见,《人权宣言》认为政治民主化就是要保证()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议会是立法机关 C.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D.人们的绝对自由

9.《独立宣言》所体现的民主思想,哪一点是对启蒙思想的发展()A.平等的思想

B.天赋人权学说 C.“主权在民”的学说

D.人民革命权利 10.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灭亡说明了()A.法国封建传统根深蒂固 B.拿破仑违背了历史潮流 C.军事专政不符合资产阶级的要求 D.欧洲封建势力十分强大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向人民征税或借债;任何人如未被指出其具体罪状,不得加以逮捕;任何人如无法庭判决,不能被剥夺财产;不可让士兵强占民房;在和平时期不能用军事法对公民进行审判……

——《权利请愿书》

材料二 历数国王即位以来的弊政:强制性借款,未经议会同意征税,出售专卖权,对议员们的非法传讯、罚款和监禁,强行解散四届议会以及无议会的个人独裁等。重申议会下院掌握税收、拨款等财政决定权;要求国王只能从“议会有根据相信”的人中任免大臣和高级官员。

——《大抗议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权利请愿书》提出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2)《权利请愿书》和《大抗议书》是17世纪英国政治史上的重要文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共同的历史作用。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统治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

材料二 1963年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牧师在林肯纪念堂前向25万人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州的红色山冈上,昔日奴隶的儿子能够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同席而坐,亲如手足。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肤色的深浅,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

(1)根据材料一,概述《独立宣言》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为什么《独立宣言》通过近200年后,马丁·路德·金仍在追求这一梦想?它反映了民主政治演进历程有何特点?

13.(2012·吉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北美的13个殖民地,英国对所有出版物施行许可制度,任何想要从事出版的人都必须事先申请许可证。通过《反煽动性诽谤法》,该法律把对政府及其官员的不恭言辞都视为犯罪,要求所有出版机构都必须尊重政府。即使所言为真,比如指控某官员收受贿赂,也不能构成辩护理由,因为,言出有据的批评比不实的指控“危害”更大。控罪一旦成立,即可被处以包括死刑在内的任何刑罚。

——《世界博览》

材料二 美国著名政治家乔治·弗里斯比·霍尔在1898年美西战争时批评政府,反对在菲律宾军事殖民时说:“目前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是,在没有得到一个国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的国会能不能强行征服和统治这个国家……你没有权利依仗武力把你的《独立宣言》、你的宪法、你的自由观和价值观强加在别人头上。”

——《世界博览》

(1)根据材料一,说明英国是如何压制北美人民言论自由的?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建立后,在法律上是怎样保证言论自由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霍尔的言论有何历史意义?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而后,非经国会法案共表同意,不宜强迫任何人征收或缴付任何贡金、贷款、强迫献金、租税或类此负担。

——《权利请愿书》

材料二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人权宣言》

(1)材料一、二的相同主张是什么?指出这一主张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根源。

(2)为“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哪些政治原则? 15.(2012·大同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在宇宙万物的体系中,人类本来是平等的……

可是,还有一种不能用真正自然的或宗教的理由来解释的更大的差别,那就是把人们分成“国王”和“臣民”的差别……

除君主政体的弊害以外,另外还有世袭的弊害;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因为,既然一切人生来是平等的,那么谁也不能由于出身而有权创立一个永远比其他家庭占优越地位的家庭,并且,虽然他本人也许值得同时代人的相当程度的尊敬,他的后辈却可能绝对不配承袭这种荣誉……

对大不列颠的任何屈从或依附,都会立刻把这个大陆卷入欧洲的各种战争和争执,使我们同一些国家发生冲突……既然欧洲是我们的贸易市场,我们就应当同欧洲的任何部分保持不偏不倚的关系。北美的真正利益在于避开欧洲的各种纷争,如果它由于对英国处于从属地位,变成英国政治天平上的一个小小的砝码,它就永远不能置身于纷争之外。

——马清槐等译《潘恩选集》(1)材料中潘恩阐述了哪些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76年潘恩发表《常识》的原因。16.(2011·咸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人权宣言》

材料二 英国人阿瑟·扬在亲临法国大革命初期的国民议会现场后,有如下评论:“旁听席上的群众被允许以鼓掌和其他表示赞许的声音来干预辩论,这样做太欠雅观,也很危险,因为他们既然可以表示赞许,也就可以表示反对,既然可以鼓掌,也就可以发出嘘声。据说,他们已经这样做了,而这样是会压制辩论,影响议事的。”

——《1787~1789年法国游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谈谈你对民主与自由的认识。

(2)分析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的民主各自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斯图亚特王朝君主不经议会通过而任意征税和强行借债的做法,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滥用王权、凌驾于议会和人民之上。《权利请愿书》的通过则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这里的“权利”包括了国王与人民的权利。A项不符合史实,B项“政权之争”言之有过,而D项错在“直接”一词上。C项所述是提高了民众觉悟,为后来的革命创造了条件。

2.【解析】选C。查理一世虽然批准了《权利请愿书》,但不久他又故意曲解请愿书的原意,继续不经议会同意擅自征税。当议会号召人民抗税时,他于1629年解散议会,实行无议会统治。

3.【解析】选D。《大抗议书》从表面上看是抗议国王滥用税收特权,但是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要求获得议政参政的权力。

4.【解析】选B。由材料中“在世界……依照自然法则和上帝的意旨,接受独立和平等……”“信赖上帝的庇佑”说明人是生而平等的,这种权力来自于上帝,体现了天赋人权的思想。A、C、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排除。

5.【解析】选D。抓住关键信息“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统治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即可得出正确结论。

6.【解析】选A。通过内容分析可知,法国资产阶级用以法律为基础的国民权利,取代了以君主个人意志为标志的封建特权。

7.【解析】选C。《人权宣言》宣布的关于人权、公民权和法制的一系列原则体现了近代社会的基本要求,因而被用为序言。A、B、D三项在《人权宣言》中都没有体现。

8.【解析】选A。政治民主化是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前提的,但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9.【解析】选D。本题旨在考查对两个不同事件之间的比较,A、B、C三项在启蒙运动中都已经出现,只有D项是《独立宣言》对启蒙思想的发展。

10.【解析】选D。拿破仑帝国是被以欧洲封建主为主体的反法联盟打败的,说明当时欧洲的封建势力仍十分强大。

11.【解析】本题主要以议会与国王的斗争为主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归纳、比较的能力。第(1)题,注意以材料一为依托,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即可。第(2)题,解题时注意关键词“共同的”,依据材料中对“议会”、“国王”不同权限的规定分析其相同的历史作用。

答案:(1)原因: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为抗议和约束查理一世的胡作非为,议会于1628年通过了《权利请愿书》。

意义:①它的通过表明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国王的矛盾进一步尖锐。②表明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开始了反抗国王专制统治的斗争。(2)共同历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提高了议会的地位。

12.【解析】本题主要以《独立宣言》为主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第(1)题分析归纳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思想主张。第(2)题从材料“在佐治亚州的红色山冈上,昔日奴隶的儿子能够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同席而坐,亲如手足”,“一个不是以肤色的深浅,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概括其梦想,原因与特点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

答案:(1)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人民主权。(2)梦想:人人生而平等。

原因:美国建国后实行的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一直存在着种族歧视。特点:民主政治历程具有渐进性;追求真正的民主政治的道路具有曲折性;民主政治的实现要通过不懈的斗争。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题英国压制北美人民言论自由采取的办法根据材料“对所有出版物施行许可制度”“通过《反煽动性诽谤法》,该法律把对政府及其官员的不恭言辞都视为犯罪”概括出两种方式,美国的做法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捍卫自由、权利和民主方面回答。

答案:(1)英国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事先限制的施行许可制度,阻止非正统观念的传播。第二种方式就是事后惩罚的《反煽动性诽谤法》,压制北美的言论自由。通过美国宪法修正案的规定保障人民权利。(规定人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示威等自由权利)(2)捍卫自由言论的核心价值;捍卫宪法赋予的权利;捍卫宪政代议制民主的真谛。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归纳共同点,根源要从经济因素上去分析。第(2)题考查启蒙运动中的主要思想主张,根据所学知识把主要的学说观点归纳全面即可。答案:(1)主张:维护人权。根源:适应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原则: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分权制衡、社会契约、法治取代人治。

1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人类本来是平等的”“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对大不列颠的任何屈从或依附,都会立刻把这个大陆卷入欧洲的各种战争和争执”等方面概括。第(2)题根据北美独立战争的背景回答。答案:(1)①倡导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批判君主制、世袭制。②指出独立的诸多好处,独立不但会给北美人民带来自由,而且还能使他们享受经济繁荣。相反,如果继续与英国保持联系,则只能延长北美人民的痛苦。

(2)①潘恩认为1775年北美人民之所以拿起武器却不是为独立而战,而是与英军作战。②潘恩认为要破除人们对国王的幻想,对国王的幻想将会对北美的反英武装斗争带来不利的后果,使得英国有可能把北美革命运动扼杀在萌芽状态中。③潘恩明确告诉他们:北美独立就是战争的目标,使人民的思想感情从依附于英国转到独立,从君主制转变到共和的政府形式,以鼓励北美人民更勇敢地走上战场。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题从材料信息“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说明民主与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法律的约束。第(2)题从材料中国民议会的现场,可分析直接民主的利弊,而间接民主的利弊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概括归纳。

答案:(1)民主与自由是人民应该享有的权利,但是如果超越了法律,那就是极端自由主义,会危害其他人享有民主的权利,会威胁社会的稳定。因而我们应该增强法制意识,营造一个依法治国的良好社会环境。

(2)直接民主:人民主权原则和平等观念获得广泛认同;动员群众,形成革命的根本动力;行之过当,社会秩序不稳。

上一篇:网络中心职责下一篇:大干一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