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改革论文

2024-05-22

增值税改革论文(通用6篇)

篇1:增值税改革论文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负责人就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答记者问

发布日期:2008年11月12日来源 : 中国政府网

字体:【大】【中】【小】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提交的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负责人11日就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推出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什么重大意义?答:增值税转型改革,允许企业抵扣其购进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将消除我国当前生产型增值税制产生的重复征税因素,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在维持现行税率不变的前提下,是一项重大的减税政策。由于它可避免企业设备购置的重复征税,有利于鼓励投资和扩大内需,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波及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全球经济增长出现明显放缓势头,一些国家甚至出现经济衰退的迹象,金融危机正在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在这种形势下,适时推出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于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测算,此项改革财政预计将减收超过1200亿元,是我国历史上单项税制改革减税力度最大的一次,相信这一政策的出台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问: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于完善增值税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增值税制的一大优点是能够避免生产专业化过程中的重复征税问题。根据对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税金扣除方式的不同,增值税制分为生产型、收入型和消费型三种类型。生产型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已征增值税,税基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税基最大,但重复征税也最严重。收入型允许扣除固定资产当期折旧所含的增值税,税基相当于国民收入,税基其次。消费型允许一次性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税基相当于最终消费,税基最小,但消除重复征税也最彻底。在目前世界上140多个实行增值税的国家中,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

1994年,我国选择采用生产型增值税,一方面是出于财政收入的考虑,另一方面则为了抑制投资膨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必要性日益突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适时实施这项改革,“十一五规划”明确在十一五期间完成这一改革。自2004年7月1日起,在东北、中部等部分地区已先后实行了改革试点,试点工作运行顺利,达到了预期目标。200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研究制定全国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同意的全国人大财经委关于预算草案审查结果报告,明确提出争取2009年在全国推开增值税转型改革。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决定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规范和完善我国增值税制度,使税收制度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并为最终完善增值税制、完成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5年内制定增值税法的任务创造条件。

问: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此次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是:自2009年1月1日起,在维持现行增值税税率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全国范围内(不分地区和行业)的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为预防出现税收漏洞,将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排除在上述设备范围之外。同时,作为转型改革的配套措施,将相应取消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

问:增值税转型改革在东北和中部等局部地区试点的情况如何?此次转型改革方案与试点办法有什么不同?

答:根据国务院的部署,2004年7月1日起,转型试点首先在东北三省的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等八大行业进行;2007年7月1日起,将试点范围扩大到中部六省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的电力业、采掘业等八大行业;2008年7月1日,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个盟市和四川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除四川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以外,其他试点地区实行的试点办法的主要内容是:对企业新购入的设备所含进项税额,先抵减欠缴增值税,再在企业本年新增增值税的额度内抵扣,未抵扣完的进项税余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

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东北和中部转型试点地区新增设备进项税额总计244亿元,累计抵减欠缴增值税额和退给企业增值税额186亿元。试点工作运行顺利,有力地推动试点地区经济发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也为全面推开增值税转型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与试点办法相比,此次全国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在三个方面作了调整:一是企业新购进设备所含进项税额不再采用退税办法,而是采取规范的抵扣办法,企业购进设备和原材料一样,按正常办法直接抵扣其进项税额;二是转型改革在全国所有地区推开,取消了地区和行业限制;三是为了保证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扩大内需的积极效用,转型改革后企业抵扣设备进项税额时不再受其是否有应交增值税增量的限制。

问:纳入抵扣范围的固定资产具体指什么?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能否允许纳入抵扣范围?

答: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中的固定资产主要是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因此,转型改革后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仍然是上述范围。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不能纳入增值税的抵扣范围。

问:此次改革为什么要相应取消进口设备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购买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

答:此次改革要取消的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政策,主要是指《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国发[1997]3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外经贸等部门关于当前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73号)规定的增值税免税政策。这些政策是在我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的背景下出台的,主要是为了鼓励相关产业扩大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但在执行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进口免税设备范围较宽,不利于自主创新、设备国产化和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振兴;二是内资企业进口设备的免税范围小于外资企业,税负不公。转型改革后,企业购买设备,不管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其进项税额均可以抵扣,原有政策已经可以用新的方式替代,原来对进口设备免税的必要性已不复存在,这一政策应予停止执行。

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也是在生产型增值税和对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的背景下出台的。由于转型改革后,这部分设备一样能得到抵扣,因此,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也相应停止执行。

问:请问将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采选产品的增值税率从13%恢复到17%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1994年税制改革时,部分矿产品仍实行计划价格和计划调拨、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经国务院批准,1994年5月起将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的税率由17%调整为13%。这一政策对采掘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适用低税率,不符合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要求;二是减少了资源开采地的税收收入,削弱资源开采地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三是矿产资源基本都作为原料使用,矿山企业少交的增值税因下个环节减少进项税额而补征回来,政策效果并不明显;四是导致征纳双方要对这类适用低税率的货物与其他货物划分,增大征收和纳税成本。

转型改革后,矿山企业外购设备将纳入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整体税负将有所下降,为公平税负,规范税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需要将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的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提高矿产品增值税税率以后,因下个环节可抵扣的进项税额相应增加,最终产品所含的增值税在总量上并不会增加或减少,只是税负在上下环节之间会发生一定转移,在总量上财政并不因此增加或减少收入。

问:此次改革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何具体措施?

答:适用转型改革的对象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改革后这些纳税人的增值税负担会普遍下降,而规模小、财务核算不健全的小规模纳税人(包括个体工商户),由于是按照销售额和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且不抵扣进项税额,其增值税负担不会因转型改革而降低。

现行政策规定,小规模纳税人按工业和商业两类分别适用6%和4%的征收率。因此为了平衡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之间的税负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扩大就业,需要相应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考虑到现实经济活动中小规模纳税人混业经营十分普遍,实际征管中难以明确划分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区分工业和商业设置两档征收率,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统一降低至3%。

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水平的大幅下调,将减轻中小企业税收负担,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此外,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还将通过调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政策在税收上进一步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

增值税转型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增值税转型改革从2009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因此,企业在2009年1月1日以前购进的固定资产,即当前已有的存量固定资产,无论是否取得专用发票等合法抵扣凭证,均不得抵扣税款。

二是准予抵扣的固定资产范围仅限于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内的固定资产,包括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三是小规模纳税人不能享受增值税转型的实惠。增值税转型是以允许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在销项税额中计算抵扣为标志的。而现行增值税制将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其中,一般纳税人按照销项税额抵扣进项税额的方法计算增值税应纳税额,小规模纳税人采用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不

抵扣进项税额。

四是增值税转型改革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原先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政策的东北、中部、内蒙古东部地区以及四川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也都纳入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总体范畴内,执行相同的政策。即不再按照增值税税收增量计算退税,直接计算抵扣,所留存的尚未退税的部分进项税额从当前“待抵扣”状态变成“可抵扣”状态。

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8〕17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推进增值税制度完善,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为保证改革实施到位,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自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实物投资,下同)或者自制(包括改扩建、安装,下同)固定资产发生的进项税额(以下简称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38号,以下简称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令第50号,以下简称细则)的有关规定,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以下简称增值税扣税凭证)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其进项税额应当记入“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

二、纳税人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是指纳税人2009年1月1日以后(含1月1日,下同)实际发生,并取得2009年1月1日以后开具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上注明的或者依据增值税扣税凭证计算的增值税税额。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六省老工业基地城市、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2009年1月1日以后发生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再采取退税方式,其2008年12月31日以前(含12月31日,下同)发生的待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期末余额,应于2009年1月份一次性转入“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

四、自2009年1月1日起,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应区分不同情形征收增值税:

(一)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二)2008年12月31日以前未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三)2008年12月31日以前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本通知所称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是指纳税人根据财务会计制度已经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

五、纳税人已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发生条例第十条

(一)至

(三)项所列情形的,应在当月按下列公式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固定资产净值×适用税率

本通知所称固定资产净值,是指纳税人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计提折旧后计算的固定资产净值。

六、纳税人发生细则第四条规定固定资产视同销售行为,对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无法确定销售额的,以固定资产净值为销售额。

七、自2009年1月1日起,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停止执行。具体办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另行发文明确。

八、本通知自2009年1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财税〔2004〕156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2004年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2004〕168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落实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政策的紧急通知》(财税〔2004〕226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东北地区军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实施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4〕22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企业认定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04〕143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2005年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28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2005年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固定资产进项税额退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176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东北地区军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实施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5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2006年东北地区固定资产进项税额退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56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中部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2007〕75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地区2007年固定资产抵扣(退税)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税〔2007〕128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7〕62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内蒙古东部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2008〕94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2008〕108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2008年东北中部和蒙东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固定资产进项税额退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41号)同时废止。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十九日

篇2:增值税改革论文

摘要:增值税由于具有许多优点,受到多数国家的青睐。我国实行增值税的时间不长,在增值税运行方面还缺乏经验,因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增值税转型问题、增值税的征收范围问题、关于小规模纳税人的问题、税收环境问题、运行机制问题以及税收管理问题比较突出。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征收管理

我国全面推行增值税以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也暴露出一些矛盾,影响了它的功能进一步充分发挥。此外,增值税的征收管理过于依赖增值税专用发票,也带来一些问题。

一、增值税转型问题

增值税的税基是货物和劳务的增值额。由于税基的价值构成不同,增值税分成三种类型:即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增值税转型问题,涉及几个方面:

(一)必要性

1、重复课税因素并未完全消除,由于我国推行的是“生产型”而非“消费型”增值税,对外购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款不予抵扣,因此,仍存在重复课税现象,并由于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不同,重复课税的程度也不一,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2、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由于资本有机构成较高,投资资本支付的增值税得不到抵扣,不利于产业政策的实现。

3、内陆地区采掘业等基础产业比重大,基础产业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税负高于沿海地区加工工业,不利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4、不利于扩大产品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不含税价格出口产品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也是提高本国产品竞争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税款抵扣不足,即使按照增值税法定税率计算退税,出口产品仍然含有一定的增值税。产品出口成本中,由于固定资产价值所含已征税款得不到退税,不利于扩大我国产品出口。

5、增值税抵扣项目审核比较困难。由于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税额不能抵扣,在实际工作中就出现了如何准确划分固定资产与非固定资产的问题。虽然财务会计制度对此做出了规定,但具体到一些单位价值超过标准、但使用年限不够,或使用年限较长、单位价值却不到标准的项目,尤其是低值易耗品和修理零配件,是否作为固定资产,容易与企业发生分歧。同时,一些企业为了达到多抵扣的目的,往往将大修理化整为零,增加了税收管理工作的难度。

6、不法分子利用扣税差异,偷逃国家税收。目前我国增值税允许抵扣的凭证种类多,扣除率不一,加上主要是依靠人工审核,辨别真伪较难,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扣税差异,大肆偷骗国家税款,使国家利益受损。

7、税收负担失衡

由于我国现行增值税在税率结构、政策和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生产型增值税税负与产业结构的资本有机构成密切相关,使得增值税税收负担分布失衡。

(1)行业之间增值税负担水平不同。一些高新技术等资金密集型产业,由于外购固定资产比重大,所含增值税款不予抵扣,税负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同时一些自然资源开采和以矿产品为生产资料的行业,增值税负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2)增值税两纳税人之间税负水平不同。由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

税人在计算增值税方法上不同,使得两者的税负水平存在差异,销售毛利率高的商业企业如果选择做小规模纳税人,就比选择做一般纳税人的税负低,反之则高。

(二)紧迫性:

1、21世纪是知识经济竞争的年代,资本品(包括无形资产)的投资要负

担税款的办法,会削弱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

2、我国加入WTO多年,但我国产品如仍背负着隐性的“投资税”,无异

带着枷锁与人赛跑,势必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正处结构转

型的关键时刻,需要进行资产重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步伐,积极推

进商品出口,保证经济发展速度。在这个时候将现行增值税由生产型转换为消费

型,已是十分迫切了。

(三)增值税税收负担分布失衡的弊端:

1、没有充分体现增值税公平税负的原则,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我国现行

增值税制虽然使同一行业的企业之间增值税税负基本相同,但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增值税税负相差较大,违背了增值税税负不因行业、企业和产品差异而有差别的原则。在销售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增值税税负水平主要取决于增值额的大小和

税率的高低。现行增值税税负分布不均,使得处于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能力

出现差别,影响了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影响了对税负较高行业的投资,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济结

构失衡是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个深层次矛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推

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我国现

行的生产型增值税使得企业更新设备、改造技术和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值税税

负较高,建设这些项目的投资多于一般产业,投资成本增加,经营风险加大,影

响了企业技术改造和投资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和优化。只

有尽快实施增值税转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四)转型风险

目前实施转型是会有一定风险的。风险之一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保障;风险

之二是企业承受能力的限度。这两个方面风险的程度又是此消彼长的,其关键则

在于转型的方法。

一般来说,在原税负的基础上选择生产型增值税由于税基宽,相对税率可

以定得低些;如果选择消费型增值税,由于税基没有了固定资产价值,相对税率

则要定得高一些。据1994年税制改革时测算,新税制中的增值税基本税率选择

生产型为17%,如果选择消费型要达到23%多,相差6个多百分点。现在如果

要将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则要基本税率相应调整到23%多,国家财政收入方面的风险就基本上可以化解。但是另一方面,各行各业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则将由于

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不同而发生此消彼长。基础工业、采用高新技术的企业资本

有机构成高,税负下降;加工工业、一般传统技术的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税负

上升。而后者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困难比较多,承受增加税负的能力

弱,有可能会造成破产户数增加,欠税增多,使相当一部分税收不上来。为减轻财政风险实行收入型增值税,弊多利少。实施收入型增值税的固定资

产抵扣税额总量上并没有减少,只是最初年份可能少一些,以后逐年递增,财政

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生产型增值税的许多问题依旧存在。而且从操作上讲,抛

却了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扣税的链条机制,计算繁琐,税基的核实难度加大,征纳

成本增大。故我们把收入型增值税排除在选择之外。当然,如果产业结构调整得

快一些、经济效益提高,会减少财政风险。

(五)降低转型的代价

如果时机和方法的选择恰当,实施转型的代价就较小。有两种选择:

1、适当调高税率,做到一步到位。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政府宏观政策取向,首先应放在扩大内需、稳定汇率以振兴经济上,税收上需要采取断然措施,立即实施转型。

2、结合政策取向分期分批逐步推行。

上述做法比较彻底,收效快,但对财政和经济的振动也大,有些影响难以预期。如果政府宏观政策取向考虑稳定的需要,则宜采取稳步渐进的方法。

二、增值税的征收范围问题

从理论上说,规范化的增值税应该覆盖到货物和劳务的所有领域。但从世界上实行增值税的国家、地区来看,并非都是如此。现行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从社会再生产诸环节来看,主要集中在工业生产和商业流通两个环节,没有延伸到交通运输、建筑安装和其他第三产业;从课征的对象来看,主要是动产和劳务,没有涉及到不动产。由于征收范围较窄,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弊端。

1、增值税抵扣链条不完整,内在制约机制作用得不到充分有效发挥。按照增值税的基本原理,增值税具有道道征税、税不重征、环环紧扣、税负公平的特征。如果从产品的投入、产出、交换到最终消费环节全面实行增值税,就像一根链条,一环紧扣一环,完整而严密,增值税的内在制约机制就能充分发挥作用。然而,我国现行增值税仅仅是在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两个环节征收,其他领域特别是与工业和商业关系十分密切的交通运输和建筑安装等领域继续征收营业税,致使增值税的抵扣链条中断,内在制约机制的作用明显削弱,增值税的优越性难以充分发挥。

2、增值税主体税种的地位受到威胁。增值税是我国的一个主体税种,但是税制改革以来,增值税在全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主体税种的地位明显降低。

3、政策界限难以区分,征管实践中相互扯皮。由于我国现行流转税在征收范围上采取的是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税并立,前两者交叉征收,后两者互不交叉的格局,因此,在理论上,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政策边界可以分清。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活动行为日趋复杂,增值税和营业税对有些行为征收的政策界限难以准确划分,如混合销售行为和兼营行为等,再加上这两个税种分属不同的国税和地税机关征收,使得在实际征管工作中经常出现相互扯皮、发生争执的现象,给纳税人和税收征管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

4、不符合国际上增值税改革的发展方向。虽然世界各国推行增值税时,其征收范围并不完全相同,但总的来说,经济比较发达、社会基础较好、法制相对健全、管理手段较为先进的国家,增值税的征收范围覆盖面广;发展中国家在推行增值税初期,由于受主客观条件制约,征收范围往往都比较窄。然而,就增值税改革发展趋势而言,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增值税的征收范围都在不断扩大。

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一要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要有利于加强税收管理、增加税收收人;三要有利于税制简化,解决目前存在的矛盾。

三、税收环境问题

借鉴各国增值税改革的经验,增值税管理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立法程度、纳税意识、执法责任、管理水平等,社会环境又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就我国推行增值税所面临的社会环境而言,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首先,从内部来说,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较为淡薄,随意性比较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很普遍,主要表现为少数税务执法人员在增值税管理工作中,有章不循,有的甚至徇私枉法、内外勾结、共同作案。其次,从外部来说,全社会依法纳税和依法治税的观念还不强,具体表现在有些纳税人偷骗增值税的欲望强烈,税务违法案件有增无减,特别是少数地方党政领导随意干预税务机关依法行政,甚至指使、纵容偷骗国家税款的违法行为。

增值税管理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不完善,对强化和改进增值税管理十分不利。

1、破坏了国家税法的统一,扰乱了正常的税收秩序。在增值税管理过程中,有些地方不严格按照国家税法的规定执行,而是擅自制定违反全国统一规定的地方文件,使得国家统一税法名存实亡,不仅破坏了国家税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而且扰乱了正常的税收秩序。

2、增加了增值税管理的难度,提高了税收成本。由于各行其是,自定章法,虽然有些规定从本地区来看有利于强化增值税管理,但从全国来看,却可能产生管理漏洞,为不法分子偷骗国家税款打开了方便之门,给增值税管理增加了新的难题。为堵塞征管漏洞,改进增值税管理,势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使得税收成本居高不下,呈不断增长之势。

四、运行机制问题

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实行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税额进行税款抵扣的办法,强化了增值税管理内在监督制约机制作用,有利于保证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然而,目前增值税管理的内在制约机制正面临挑战。

(1)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数量逐年递减,制约机制赖以生存的主体日益萎缩。按照增值税有关规定,只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才能实行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额,因此,保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必要的规模,是增值税管理内在制约机制有效运用和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

(2)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制约机制赖以依存的载体问题很多。由于增值税专用发票具有抵扣税款的特殊功能,一些不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疯狂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各种涉税犯罪活动,如伪造、虚开、代开、盗窃、改码等,形式多种多样,花样层出不穷,金额越来越大,后果愈来愈严重。更为严重的是,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已达到了可以乱真的地步,使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危及整个抵扣链条的严密性和有效性。

增值税抵扣链条严重受损,内在制约机制作用逐步减弱,直接影响了我国税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

1、直接危及了我国增值税乃至整个税制改革的成败。由于目前在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很多,漏洞很大,不少地方为了防止税收流失,采取“定率”或“保底税负”等办法征收增值税,致使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扣税制度流于形式,有倒退到税制改革前采取“实耗扣税法”甚至按产品税征收的老路上去的危险。增值税在我国税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增值税改革失败,整个税制改革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2、增值税的征管效率明显降低。由于增值税抵扣链条中断,抵扣凭证存在的漏洞不断增多,增值税收入流失现象日趋严重,征管效率下降。

五、税收管理问题

(一)管理模式问题

目前我国的增值税管理主要集中在管好增值税专用发票上,通过管住这张票,实现对增值税进、销项税额的有效监控,从而达到保障增值税收入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票管税”模式。然而,由于现阶段我国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尤其是还很不具备现代化税收管理手段,使得我国增值税的这种管理模式并不完全适应现实需要,有效性比较差。

“以票管税”模式取得实效的前提是要管住管好增值税专用发票,而在目前条件下,增值税专用发票既难管住,也难管好,通过管理这张票来达到管好增值税的目的比较难。

“以票管税”模式本身存有缺陷,难以解决纳税人销售不开票、隐瞒经营收入等问题。“以票管税”模式要真正实现有效管理增值税的目标,必须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所有的销售收入均如实填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为前提。然而在现实中,企业销售不开票的行为大量存在,“零申报”、“负申报”等异常现象比较严重,在纳税异常企业中低税负企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增值税这种管理模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存在明显的弊端。

1、加大了增值税管理风险。“以票管税”模式,把管好增值税完全寄希望于管理增值税专用发票上,在目前情况下,存在较大风险。因为现阶段我国管理增值税专用发票,主要依靠手工管理方式,管理质量不仅取决于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而且与其法制观念、责任意识直接有关,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太多,稍有不慎,就会给增值税管理带来损失。

2、误导了增值税管理思想,忽视了对增值税的综合管理。“以票管税”不失为加强增值税管理的一条思路,但作为一种模式来强调,容易误导人们管理增值税的思想,以为管好增值税,只要管好增值税专用发票就行了,从而放弃了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账册、库存、资金、账户的全面监控,把对增值税纳税人的综合管理简化为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单项管理,影响了增值税管理的质量。

管票虽然是增值税管理的关键,但是它不能完全管住纳税人的税基。即使纳税人申报的进货发票和销货发票内容,通过计算机交叉稽核证明是完全真实的,也不能证明纳税人没有偷税。从事生产的纳税人可以用多增支出或虚报各种损失的方法将多生产的产品转入账外,向不要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买方销售。从事商业的纳税人更是可以用账外经营、体外循环的方法偷税。对于这样的不法行为,不通过类似突击盘点存货、查对运输记录等方法,审查其账务处理的真实性,是不容易管住纳税人的税基的。所以不能将“以票管税”视为增值税的管理模式。

增值税的管理模式应该是:管账是基础,管票是关键,管账与管票相结合。

(二)管理手段问题

增值税是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税种之一,其征收管理对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的要求比较高。综观各国推行增值税的实践,凡是运用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国家,其增值税的管理都比较严格和有效。目前我国增值税主要还是依靠手工管理,现代化程度还很低。增值税管理从登记、认定、申报、抵扣、稽核到查处等各环节基本还停留在手工阶段,虽然有些地区初步实现了增值税人机共管,但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工具的使用效率并不高。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工具覆盖面小,更未联成网络、形成合力。我国增值税现代化管理手段体系建设滞后,给我国税收工作带来了较严重的后果。

1、增值税改革缺乏先进管理手段的支撑,增值税的优越性难以充分体现。

由于计算机等现代化税收管理手段建设落后,不仅阻碍了我国增值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而且严重影响了现行增值税在经济生活中作用的发挥,使增值税改革缺乏必要的技术物质基础,实践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制约了增值税作用的发挥。

2、增值税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差,防范和打击偷骗税行为的能力弱。在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的情况下,大量增值税的管理信息难以有效收集,加上人工处理大量复杂信息的能力有限、时效性差,不能及时发现增值税管理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并进行深入稽核,有效防范和打击各种偷骗增值税不法行为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总之,目前我国在增值税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对这些问题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相关的理论研究和解决的尝试经验也不是很多,因此解决难度比较大。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管理手段的进步,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缓解或消除。

参考文献:

1、杨秀琴。国家税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王学礼。财税理论与改革实践,[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3、王敏钦。新增值税理论与实践,[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

4、理查德·M伯德等。发展中国家税制改革[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5、李庆章。关于全面推进流转税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税务研究,1992

(10)

篇3:小议增值税改革

2008年起,我国又开始实施新一轮的税制改革,其中所得税两税合一完成并正式实施后,另一个税改重点增值税改革也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2 0 0 9年“两会”期间将讨论财税体制改革方案,而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值税暂行条例》将有望在“两会”之前出台。此次增值税改革涉及内涵及外延的改革:一方面从生产型增值税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指在计算增值税时不允许将外购固定资产的价款从商品和劳务的销售额中抵扣;消费型增值税,则允许扣除当期购进的固定资产价款),另一方面调整增值税征税范围,可能将包括建筑安装业在内的其他行业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

值此之际,我们简单探讨一下增值税改革的合理性、可操作性以及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增值税改革的合理性

(一)避免双重征税,降低企业税负

目前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制度不利于降低投资税负,影响经济增长。据统计,生产型增值税17%的税率相当于消费型增值税23%的税率,尤其影响企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及基础产业投资的积极性,影响新技术的采用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降低技术更新成本,促进技术更新

建国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迅速,我国许多产业正面临升级换代的发展需求,对企业技术专业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应需要更多的设备投资,增值税重复征收的频率也越高。变革为消费性增值税制度,则能有效避免这种问题,降低成本将促进产业的深化和升级。

(三)提倡公平税负,提升国产设备的竞争力

外资企业通过进口设备免税优惠政策可以获得较国产设备成本低的进口设备。虽然国家也逐步推出国产设备退税等优惠政策帮助提高国产设备的竞争力,但是从整个申请、审批、退税的流程以及退税的范围来看,并没有足够的广泛性,企业仍然要承担较多的税负,导致购买同等条件设备时倾向于进口方式。

(四)实现完整退税,增强出口竞争能力。

增值税转型还可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目前虽然对一些鼓励出口的产品施行了出口退税优惠政策,但由于增值税抵扣范围有限,不能退回形成固定资产部分的增值税以及受出口产品退税范围及退税率的局限,在退税时会面临难以完整退税的问题。通过增值税转型,扩大抵扣范围,则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出口成本,对缓解部分行业出口下滑起到积极作用。

(五)引入国际经验,加强国际合作。

增值税的概念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欧洲,目前欧共体全面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从国际上的增值税实践来看,实行增值税的国家普遍都选择消费型增值税,包括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因此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对顺利与国际接轨,减少贸易摩擦,促进中外企业间的正常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二、增值税改革的可操作性。

(一)健康的财政收支为推行增值税转型提供经济基础。

2004年7月1日起,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首先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8个行业进行试点;2007年7月1日起,在中部地区6省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中的8个行业开展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试点;之后试点范围扩展到内蒙古东部五盟市;2008年8月1日又把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纳入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范围,主要涉及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被确定为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51个县 (市、区) 。

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试点所积累的经验为全国推行增值税转型打好了基础。试点一方面打消了对增值税转型可能引起投资过热的顾虑;另一方面也打消了转型对财政收入影响的过高估计。据测算,如果参照东北地区试点政策在全国铺开,则估计财政减收约1000亿元左右。

近年来,我国财政税收收入连续实现高增长,2008年上半年国家预算收入完成3.48万亿,同比增长33.27%,预算支出2.29万亿元,同比增长27.69%,收支相抵盈余1.19万亿元。基于国家财政充足的财力,在此时改革增值税制度,正处于良好的时机。

(二)提供经济发展催化剂,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

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由于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而面临外需下降、内需不稳、成本增加、价格波动、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压力,宏观经济运行已进入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防止经济下滑成为宏观调控的新目标。

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式为从紧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相结合。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软着陆”,避免长期更大的经济风险与危机,货币政策当前只能在从紧的基调下适度放松,这就需要财政政策提供稳健、有效的方法,以带动经济发展。旨在降低固定资产成本的增值税改革则成为促进企业发展与转型的有效催化剂。

三、增值税改革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科学预计改革对财政总额、各时期影响问题

在维持现行17%增值税率不变的情况下,用消费型增值税替代生产型增值税,虽然减收总额在财政承担范围内,但改革的财政成本仍需精确预估、合理规划,并关注时期间的平衡。调整相关政策实施的时点、范围,避免财政短期失衡。

(二)存量固定资产所含税金抵扣的问题

《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2006年底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固定资产净值为10.58万亿元,按增值税基本税率推算所含税额巨大。如果允许存量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抵扣,势必对短期财政造成巨大冲击;如不予抵扣,则存在新老企业竞争不公平,导致企业成本寻租行为。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会选择购买新设备,造成资源重复;或者,企业通过关联企业买卖原固定资产,使原有固定资产不能抵扣的税款得以抵扣,使存量固定资产所对应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的政策名存实亡。

东北地区试点增值税改革时,除对行业作了规定外,要求仅对新增固定资产(2004年7月1日后购入)适用,同时规定新增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从当年新增的增值税收入中抵扣,超过部分转入下一年继续抵扣。

在推行增值税改革时,必须加强对于存量固定资产所含税金政策上、方法上和执行上的重点规范。

(三)地方间及地方与中央间财政平衡影响的问题

增值税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增值税金按照比例75%、25%分别缴入中央国库、地方国库。鉴于目前固定资产制造商分布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分布的区域不平衡,对于地方、中央财政的影响会有区别。尤其对于实行免抵退税政策的出口企业,还会产生退税事宜。对于此,不仅需要国家财政在总量上规划、控制,还要在区域间有效调控,保障地方间财政平衡,以及各地方财政充足,便于退税及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扩大税基的问题。

扩大税基是指扩大增值税的纳税范围,即将电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及其他服务行业等现在征收营业税的行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统一征收增值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增值税的征收范围都在不断扩大,如法国、荷兰、丹麦等,有些甚至将房屋与建筑物等不动产纳入征收范围。扩大税基,有利于行业间税负平衡与管理,但是纳入增值税体系,除在政策面调整外,还需要技术面(防伪税控体系等)全面支持。

(五)会计处理、税收征管难度的问题

增值税转型过程中相关措施的复杂性对于会计处理、税收征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加强宣导与培训,确保财会、税务及相关管理人员切实了解政策目的、内容与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实施细则上尽可能标准化、自动化,便于执行人员的检查与自我检查,监督与自我监督。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的增值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在目前严峻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下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政策制定方面,需要国家宏观调控上能够涵盖足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而在政策落实方面,需要企业微观执行上充分理解、认真履行纳税义务。

摘要:1994年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税改, 真正意义上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政税收体制。这一财税体制与我国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在之后的十五年中, 为中国现代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贡献了不菲之力;在此期间, 我国财税专家也不断吸取国外的经验, 结合当下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 在财税政策实施细则、操作技术等方面不断完善、提高。

关键词:增值税,改革,转型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 2007

[2]、杨震, 中国增值税转型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篇4:增值税改革的前景

2011年11月16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财税[2011]110号文和财税[2011]111号文,规定了上海市增值税试点改革的具体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增值税试点办法”)。110号文规定了增值税改革试点方案的基本框架,而111号文规定了适用于上海试点地区的具体执行办法。该增值税试点安排是日后进行更广范围的增值税改革而率先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标志着中国增值税制度进入了历史新时代。

增值税改革试点为何选择在上海?选择上海进行率先试点,得益于上海的财政承受力;上海国税局与地税局合署办公,较少行政牵掣;较为成熟的税收行政。另外,上海市地方税务局在2010年发布了《营业税差额征税管理办法》,使得营业税与增值税的理论差距大为缩小。

增值税改革试点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试点,取决于试点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也有技术上考量。交通运输业目前征收营业税,税率为3%。

部分现代服务业试点范围能放宽来看,将交通运输业纳入增值税范围,其相关联的物流业、代理业等如果继续隔离,则增值税的效应将大打折扣。如果能将现代服务业试点范围尽量放大,这既是增值税中性的要求,也是对中国整体税制改革规划的需要。

就大家关心的税率变化而言,增值税试点之前一般纳税人适用17%标准税率及13%低税率,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本次增值税试点在现行税率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此外,税率还包括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物品和旧货等,适用按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减按2%征收率征收增值税。

试点行业原营业税优惠政策可以延续,并根据增值税特点调整。现行营业税的处理包括差额计税,营业税优惠包括减税及免税等。试点改革后仍然可采用差额征收的办法,原享受的营业税优惠政策也可实行平稳过渡。同时,试点改革后的增值税优惠包括适用低税率、即征即退等。增值税不鼓励减免税方式优惠,因为会导致增值税抵扣链条断裂,而且免税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试点将对纳税人产生哪些影响?首先从纳税人税负变化而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一项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措施。结构性减税,是指对于现行征收增值税的行业,通过抵扣向试点地区购买应税服务的进项税额,达到降低税负的效果。但是,具体到某一个纳税人,判断其实际税负是降低还是增加需要结合纳税人的实际情况来看。

纳税人若能够借此机会重新审视并提高本公司的税收效率,将比较有可能收到试点改革所带来的税收经济效应。

虽然增值税试点改革由上海市开始实施,但其影响却不局限于上海的纳税人,而是对于试点内、外的整个试点行业的纳税人均产生影响,这主要是由增值税的流转性质所决定的。

由于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试点纳税人与非试点纳税人业务相互联系的情况千变万化,在决定适用的增值税处理方法存在一定的复杂性,纳税人有必要借此机会思考本企业目前的供应链设计是否合理。鉴于增值税扩围的发展趋势,建议企业从增值税角度对中国区甚至其全球的供应链进行整体规划,未雨绸缪,而不要仅局限于上海地区的试点企业的供应链和税收影响。

增值税合并营业税是既定的国策,这场改革与94年新税制改革可以等量齐观,是对94年税制改革的修正与发展。但一个中性的良好税制,助益于释放现代服务业的经济活力,建立一个统一而不是被税法分割的市场经济,就能离税收正义更近。

篇5:增值税未来改革趋势

迄今为止,“营改增”试点已经进行了1年多的时间,未来“营改增”怎么走,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增值税改革的现状

(一)“营改增”的进程

自201月1日起,我国开始在上海选择部分行业进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自 年8 月1 日起,试点区域已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和厦门、深圳 10 个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5月27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 《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明确了208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相关税收政策,主要变化在于扩大部分现代服务业范围,将“广播影视服务”也纳入了“营改增”的范围。

(二)“营改增”的具体方案

1.试点行业及计征方式。

包括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体育业、销售不动产和转让无形资产,适用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金融保险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适用增值税简易计税方法。

2.税率。

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

其中租赁有形动产等适用17%税率,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适用11%税率,其他部分现代服务业适用6%税率。

3.计税依据。

纳税人计税依据原则上为发生应税交易取得的全部收入。

对一些存在大量代收转付或代垫资金的行业,其代收代垫金额可予以合理扣除。

4.过渡性政策。

试点期间保持现行财政体制基本稳定,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收入仍归属试点地区,税款分别入库。

因试点产生的财政减收,按现行财政体制由中央和地方分别负担。

并规定原营业税优惠政策可以延续,但对于通过改革能够解决重复征税问题的,予以取消。

二、我国未来增值税改革的趋势

增值税作为一种中性税种,避免重复征税、扩大课征对象、确保税款征收链条完整是其终极目的。

目前,我国的增值税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改革的空间依然存在,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笔者认为我国增值税改革,除了抵扣范围进一步扩大外,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统一纳税人身份

在我国现在的增值税体系下,将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营改增”后,一般纳税人的税率在17%和13%的基础上,增加了11%和6%的两档税率,而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为3%,由于增值税政策没有赋予小规模纳税人抵扣税款的权利,其实际税负远高于一般纳税人,造成了小规模纳税人不愿从一般纳税人那里购货,使增值税链条无法得到延伸。

因此,随着我国增值税改革的深入,统一纳税人身份将会成为我国增值税改革的一大趋势。

(二)重新分配增值税分成比例

自1994年财税改革以来,我国一直是增值税和营业税共存的局面,增值税属于地方和中央共享税,营业税则属地方税收。

增值税作为共享税是我国目前的第一大税种,分配比例为中央、省级、市级财政各占75%、8%、17%。

1994年进行分税制改革,导致了地方事权与财权严重失衡。

据统计,中央与地方年均财政收入结构由年均30%比70%调整为52%比48%,与此同时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由年均42%比58%调整为29%比71%,地方以全国收入总额的48%却承担了全国支出总额的71%。

严重的收支差异造成了地方财政困境。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随着“营改增”试点的运行,根据计算,以2012年财税数据为例,若营业税完全被增值税所代替,则地方政府营业税将比原来减少11 810.65亿元。

因此,只有通过调整增值税分成比例,才能保持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才能使“营改增”扩围顺利推进,才能实现分税制改革的突破。

(三)整合税务机构

我国目前税收征管机构分设为国税、地税两个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和保障了中央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但也增加了税收征管成本。

试点期间保持现行财政体制基本稳定,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在改征增值税后仍归属试点地区,税款分别入库。

这意味着“营改增”部分增值税与原来的增值税虽然都属于同一税种,但却被人为分解成两种不同的税收分享方式,这明显与增值税中性原则以及税收公平一致性原则相背离。

这无疑给整合税务机关带来了契机,因为扩围后,若将增值税全部划归国税机关征管,则地税机关会被“边缘化”;若将增值税改由地税机关征管,由于其控管系统“金税工程”并未覆盖地税系统,其条件并不具备。

有鉴于此,伴随着增值税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税务机构将会出现整合的趋势。

(四)调整增值税税源分配

“营改增”以后,增值税占整个税收比例将扩大到40%以上,呈现“一税独大”的局面。

现今的增值税征收采用的是简易征收的方式,其来源主要是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制造业企业,而东部工业产品在占领西部市场的同时把税负转移到西部消费者。

其实质是增值税由东部企业缴纳,但实际却是由西部消费者承担,这无疑造成税源分配不公平。

另一方面,增值税缴纳地和实际承担地域不一致,许多地方会在大力招商引资引进企业的同时使用行政手段设置种种障碍阻止其他地区的商品流入本区域或者采用垄断等区域保护手段阻止外地商品流入本区域。

这样一方面容易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区域保护主义的抬头,还不利于全国商品及物流的分配,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完善。

因此,未来在征收增值税的过程中,增值税及税收转移分配的调整也是势在必行,应当兼顾产品消费地的税收利益。

(五)拓展增值税发票开具范围

“营改增”将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改革的试点范围,增值税的抵扣链条也将延伸到这些行业。

这就意味着,以前征收的营业税现在改为征收增值税后也将可以抵扣。

但现实是,一些交通运输企业难以从加油站、修理店取得增值税发票,过路过桥的通行费也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部分服务业中的人工、交通、房租、物管等费用在成本费用中所占比重较大却难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这就意味着,这些费用和项目难以抵扣。

因此,在未来改革中,相关发票的使用和开具的改革势在必行。

(六)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

好的政策需要有好的配套措施予以保障。

现行试点采取的政策是“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在改征增值税后仍归属试点地区,税款分别入库”,但这毕竟是试点时期的过渡办法,至于以后相应税款由谁征收、如何分配,这些具体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需要进一步明确。

同时税务系统内部在制度、人员、设施上也要做好相应的准备。

(七)试点区域和行业进一步扩大趋势

“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纳入了试点范围,与其有关的行业涉及的增值税可以进行抵扣,这样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强化行业分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但同时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方面,从区域的角度,根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试点纳税人以机构所在地作为增值税纳税地点,其在异地缴纳的营业税,允许在计算缴纳增值税时抵减。

非试点纳税人在试点地区从事经营活动的,继续按照现行营业税有关规定申报缴纳营业税。

这样会造成税负不公以及非试点区域企业为了抵扣避税向试点区域集聚的现象出现,形成税收“洼地”效应,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

另一方面,从行业的角度,金融保险业没有纳入试点范围,其涉及到的增值税无法抵扣。

因此,为了使增值税抵扣链条趋于完整,扩大试点区域和试点行业也将成为我国增值税未来改革的趋势。

(八)税收法制体系有待调整完善

目前,《营业税暂行条例》和《增值税暂行条例》分别是营业税和增值税征收管理方面的法律依据。

实行“营改增”以后,原先征收营业税的最终都将改征增值税,因此这两个条例均已不适合现实的税收工作的需要,无法指导相应的税收征收管理。

这就要求相关立法部门和专家学者根据“营改增”的现实国情,结合试点地区的立法建议,进行相关的经验总结,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符合“营改增”的法律法规,使我国的税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三、结束语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我国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税收结构性减负的重要举措,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此次“营改增”迈出了税收结构性减负的重要一步,虽然实施的范围有限,时间不长,但效果良好。

但不可否认的是改革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这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把握好改革的方向,开展更加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创新,并以更大的决心和努力来贯彻落实;另一方面也需要企业和个人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主动参与配合这项改革,共同推进“营改增”的成功实现。

参考文献:

1.黄栀梓.“营改增”扩围触及多方阵痛[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15).

2.傅光明,马桂荣.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之我见[J].地方财政研究,2012,(5).

篇6:我国增值税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事业迅速发展。然而,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总体而言,西方增值税制度的理论和方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其制定的会计准则或会计标准中,许多国家都有专门的税收制度出台。

一、我国增值税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增值税制度1954年产生于法国。当时在法国全国成功地推行之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逐步发展和进一步完善的先进的增值税,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风靡一时。70年代后期,增值税在亚洲国家得到了推行,并在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制度。截止2001年底,全世界已有135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增值税。由此看出,增值税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实用税种是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我国的增值税制度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对国营企业的利润实行统收统支,根本谈不上增值税的征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原有的单一的工商税制已不适应新形势,影响了税收作用的发挥。因此,1979年开始对税制进行了改革和调整,适当恢复了一些税种,增加了一些新税种,于1979年引进了增值税。经过试点和广泛征求意见,1984年第二步利改税时正式建立增值税制度。此时的增值税还不是西方国家盛行的真正意义上的增值税,只是有中国特色的适应当时经济发展需要的‘表面化的增值税’。它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统收统支的分配格局,基本上适应了十年来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但是,它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其中存在一个较严重的问题是: 增值额的确定依赖于财务会计制度,造成税基确定上的刚性不足,致使税 基严重受到侵蚀,破坏了增值税法的严肃性和独立性。因此,为强化税收管理,严格依法治税,努力增加税收刚性,充分发挥增值税在平衡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组织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1987年本着统一和简化的原则,逐步完善了增值税的计税方法,由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完善增值税征税办法的若干规定》。1993年底我国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税制改革,以增值税改革为核心,旨在建立新的规范化的流转税制格局。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134号令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1993年12月25日财政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为规范专用发票的管理,1993年12月27日国家税务局发布了《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试行)》自199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1994年建立的增值税基本上是按照国际惯例建立起来的规范化的增值税。遵循了普遍征收的原则,中性的原则,简化的原则。征税地点由原来的在极少数地区试点,进展到了全国。征税范围由原来的机器机械和农业机具’二行业‘及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三大件’扩展到货物的生产、批发、零售、进口四环节及劳务活动中的加工和修理修配。税率设置也趋向合理,只设17%和13%两档税率,除个别情况外,均适用基本税率,为今后增值税制改革向单一税率过渡奠定了基础,先进合理的中性税收的特点保证了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新税法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建立独立的计税规范标准,改变税法从属于企业财务制度的习惯作法,统一规范税前扣除项目和标准。税法还明确规定,增值税计税销售额的计算,以税法规定的全部流转额的标准和范围为准,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计算计税销售额与税收法规有抵触的,应以税法为准。这样,就可把应纳税额的确定办法独立于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之外,使我国的企业增值税与国际惯例接轨,使之逐步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真正意义的增值税。以适应加入wto后我国增值税制与wto成员国税则协调一致。但是,由于具体条件的限制,建立一套完善规范的、与财务会计制度完全分离的增值税制,不论在设计上还是在具体操作上,都还有一定的实际困难,计税依据的确定还不能完全脱离企业财务会计制度。

二、我国增值税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增值税会计需要在它所依据的两个尺度——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及增值税法相对完善的前提下建立和发展。“两则”和新税法已提供了这样的条件,然而,无论是“两则”还是新税法都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增值税的政策改革,既要考虑我国国情,又要贯彻落实国际惯例。同时还要考虑可操作性。财务报告真实而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变动及现金收支等情况,是为相关的投资者、债权人等进行决策提供的可靠依据。而应交增值税报表又是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改革和完善增值税制度势在必行。

下面从两个基本点来谈一下增值税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979--1994年税制大调整以前增值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是征税范围窄,当时仅限于生产环节的部分产品。1979--1983年增值税征税范围仅限于机器机械两大行业和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三大产品。1984年只限于在生产环节的12项工业产品征税。1986--1988年征税范围扩大到对31大类产品实行增值税。由于改革力度不够,时机不成熟,直到1994年税制大调整前,有相当数量的产品如酒类、化工类、烟草仍未实行增值税。1987年增值税的改革本着统一和简化的原则,逐步完善了增值税的计税方法,财政部于1987年颁发了《关于完善增值税征税办法的若干规定》,在实际中得到了有效地贯彻实施。

第二是增值税征收模式方面的问题。1984年10月,第二步利改税将工商税改革为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税率设计上比较落后,仍沿用产品税的模式,采用在生产环节与产品税并立且不交叉征收的税制结构,导致税率档次多,调节功能层次不清,使增值税丧失了应该很好的发挥作用的中性税种的特征。第三是增值税的类型方面的问题。根据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增值税以扣除项目中对外购固定资产的处理方式为标志,将增值税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的价款,不利于鼓励投资,可以保证财政收入。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采用的一种形式。

收入型增值税是一种理论上可行的增殖税,由于外购固定资产的价款是以计提折旧的方式分期转入产品价值的,转入部分没有合法的外购凭证,而增值税是采用的是税款凭票抵扣法,导致不能扣税,限制了这种方法的广泛使用。消费型增值税允许将当期购入的固定资产价款一次全部扣除,会减少财政收入,最适合凭发票扣税,利于纳税人操作,方便税务机关管理,是当前国际上最先进、最流行、最能体现增值税制度优越性的一种类型,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推崇的方法,有利于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也是我国入世后增值税制发展的方向。也有利于电子扣税办法的执行。

第四,扣除项目不全面。原增值税采取列举税目扣税的办法,虽扣除了主要流动资产项目,但任没有包括外购固定资产等项目。

2、1994年至2001年增值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征税范围仍然偏窄。国际上规范化的增值税范围为:所有货物销售、生产性加工进口、修理修配、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建筑安装业、劳务服务业等。从当前国际增值税发展趋势看,增值税制度越规范,征税范围越宽,覆盖率越大,就越能保证增值税机制的良好运转,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能逐步解决重复征税问题,实现公平税负;有利于提高增值税管理的效率。而我国现行税制范围窄,与发达国家相比之下,相差甚远,直接导致增殖税销售货物与营业税应税劳务抵扣链条的中断,削弱了增值税的环环相扣的制约作用。不利于公平竞争。第二,税率设计仍然偏高。根据有关方面资料,目前国际上征收增值税的国家的税率大体在8%--20%之间,将我国目前生产型增值税17%的税率换算为消费型增值税税率在24%,说明我国税率仍很高。并且税率也不统一。

第三,税款抵扣方面问题严重。一是扣税不彻底。导致扣税操作不规范,抵扣环节中断,造成重复征税,固定资产资产税款不能抵扣,增大了出口产品成本,削弱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限制了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影响了海关征税,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二是,农产品扣税率较低。根据增值税条例第八条,购进免税农产品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按照买价和10%的税率计算。制约了农业企业和加工业的发展。第三,抵扣时间不合理。税法规定,工业性企业购进货物入库后,商业企业购进货物付款后,一般纳税人购进应税劳务费用支付后才能抵扣。理论上不合理,实践中不可行,征税机关难以操作。第四,抵扣凭证不规范。现行制度规定,法定扣税凭证为单证齐全的增值税专用

发票或海关完税凭证。但实际上有例外,废旧物资收购凭证(10%)、运费发票(7%)等符合条件的可抵扣。直接导致了虚开、虚扣、偷税问题严重,既不利于守法纳税企业,又加大了税务机关征管的难度。

第四,减税、免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太乱。既有法定减免、特定减免、临时性减免,又有针对出口企业的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环节太多,手续繁杂,漏洞太大。

第五,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划分依据不合理。现标准是:工业100万元,商业180万元。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不同,使许多纳税人无法达到上述标准,难以实现凭票扣税的规范化办法。据报道,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沂源县、高青县成为一般纳税人的工商业户不足增值时户的15%。小规模纳税人由税务所代开专用发票,限制了它与一般纳税人的商业往来,不利于增值税收政策的连续性。

第六,从小规模纳税人购进货物或劳务不能抵扣,进口货物的税额不能抵扣,规定不合理。

第七,不完善的价外税很难推动增值税的规范化管理。

从发展趋势看,我国税法的改革正朝着规范化的方向进行,实行先进的消费型增值税是客观必然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对增值税的改革,已基本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

三、完善我国增值税改革的措施

第一,进一步通过研讨会、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广泛开展增值税会计学术活动,进一步研讨与国际惯例基本协调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增值税改革发展思路。鼓励纳税人、会计部门、税务部门、海关、大专院校等共同探讨增值税改革的发展方向,使其符合国情、易于操作。

第二,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促进增值税的规范化管理。

第三,参照国际惯例,适当降低税率,实行单一税率,优化税率税目结构。第四,进一步扩大扣税范围,提高农产品抵扣幅度,规范扣税时间和扣税凭证。

第五,改革增值税优惠政策,促进公平竞争。

第六,科学合理的规定两类纳税人的划分标准。力求切实可行。

第七,制订措施,施行完全可行的价外税制度。

第八,实行彻底的与国际统一的先进的“消费型增值税“。

第九,重视增值税的合理纳税策划,实行先进的审计企业偷逃增值税的方法,强化增值税征管;严格税务执法工作,制定缜密合理的税控政策,加强反偷、逃、骗税工作。在实践中审计企业偷逃增值税的可行方法有:

1、账簿封锁法,是指将被审单位的全部账簿实行预先封锁,再根据需要逐一取出审查的方法。该方法是针对企业惯以设置真假两套账偷税而研究设计和使用的。对设置真伪两套账的单位,如果我们还沿用传统的“要账”方式,想查什么账向会计索要什么账,那么只能就他编造的专门应付你的那一套

“外部账”情况审查,最终也查不出什么结果,这恰好上了企业的当。现在,我们采取比较讲究审查策略的“账簿封锁法”在实施审查前先把装存已用、在用和未用会计资料的档案柜、办公桌抽屉等全部加贴“封条”待查;然后再分步逐本逐册地取出详审细查。这样,就能让被查人隐瞒无隙,辩解无益,所有隐瞒收入的涉税问题便可查个水落石出。

2、成本分析和推算技术,是指审查人员有理由认为企业的材料消耗或销售收入不实时,可以根据会计相关成本资料,沿正反两个方面逐步分析各指标构成要素和推算其涉税业务的应发生额,再与企业实际发生额相对照,以求得发现疑点,取得证据的专业技术方法。如审查期企业材料消耗明显高于历史水平,由此而导致材料财入的批次、频率和额度相应增加,进项税额偏高。这时,就可以在了解企业的工艺配方、材料市场价格等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审查企业生产成本计算表中的材料消耗的结构和数额,并逐笔审阅材料明细账的贷方发生数额,必要时还应该对材料库存予以盘点,以查明用于非应税项目的材料放出方向及其数额,最后证实企业有改变用途、变卖材料、以物易物等发出而挤入成本又未转出进项税额,或有通过虚列生产消耗达到增加购进多扣进项税额目的的偷税事实。

3、发票对号法,是指在利用“顺差法”审阅企业原始凭证时,对本企业已经开出并入账的“记账联”号码与“存根”号码相核对的技术手段。该方法应用简便,对审查企业隐藏发票偷税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检查时,应首先将直接牵联增值税的《工商业统一发货票》和《增值税专用发货票》,无论数

额多寡,一律将票号顺次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后,看先后是否连号。如果有断号,经核查“存根”又没有“误填作废”,则表明企业有“压票”或隐匿发票的偷税事实。

4、跟踪追查法,即在审查甲方的涉税购销业务结束后,按照甲方业务中存在的乙方向其书立的或其书立给乙方的凭据为线索,直接跟踪到乙方追查,以考证双方同笔业务一致性和取得延伸审查效果的方法。比如我们审查某农药厂时,发现该厂1999年先后9次从本地一化工厂购进材料共191.87万元,9张增值税发票共注明税额326179元;到第二个月我们审查该化工厂销售业务时,便拿出审查农药厂时掌握的材料,结果发现有一笔发票开出发票数额28.36万元(含税)的票据没有进账反映销售,另有一张增值税发票比开给农药厂的金额285744.12万元少了235294.12元,减少税额正好4万元。从而证实了该化工厂有不上账和

开“大头小尾”发票偷增值税的事实。

5、网络检索法

伴随信息高速公路的诞生,我国经济管理已进入计算机网络时代。税务审计机构应该跟上社会发展步伐,增加计算机设备和网络投资,做到与全国各地的税务机关发票管理部门联网。实施税务审计时,就可以在网面上迅速地检索出被审单位接受或开给异地特别是偏远地区单位的发票的真伪性和填写内容的准确性、数额真实性等,从而增强对开假发票、大头小尾发票、空头发票等的辩别和鉴定能力,提高审查的效率。

6、重点抽查询问法

上一篇:停电撤人制度下一篇:医疗器械耗材采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