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一些思考

2024-05-10

关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一些思考(共10篇)

篇1:关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一些思考

关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一些思考 生产型增值税到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已成为我国税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正确认识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前后变化极为重要,尤其是可能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一些波动。

一、增值税转型可能带来的影响:1.财政收入减少。2.投资过热。3.劳动就业压力。

二、建议和展望

1.合理设计过渡期。增值税是一种中性公平的税种,如果在全国局部地区局部行业推行的时间过长,则会破坏增值税扣税机制的统一,是对全国其他地区公平的侵蚀,现实中会出现人为逃税,甚至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决策,形成“持币待购”现象,从而造成人为的经济波动,因此试点时期不应过长。

2.抵扣方式应采用“增量环比抵扣”法。由于生产型增值税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不可避免对财政造成较大的压力,如果一下子实现“全额抵扣”,尽管一定程度上更能体现增值税的税制特点,但是对财政会造成更大压力。由于增值税转型对财政的影响是呈逐年递增走势, 在一些贫困地区的县级财政因为国库资金不足,会出现企业退税难的问题。第一年由于增值税增量较小,因此对税收影响也较小,以后各年抵扣增多。新增固定资产的产出往往滞后投资年份,产出的增加正好能够抵消或减缓以后转型对税收收入的冲击。因此采用这种抵扣方法能大大降低转型初期带来的税收收入减收,缓解财政压力,很好地处理了短期减收与长期增收的矛盾。

3.推进配套改革

(1)调低小规模纳税人的纳税额,降低一般纳税人的申请标准。由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一开始就比一般纳税人重,现在增值税转型实际上优惠的是一般纳税人,客观上加重了小规模纳税人的负担。建议降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将部分纳税额较大、财务核算制度健全的、财务人员符合要求的小规模纳税人转为一般纳税人。

(2)分步骤适度扩大增值税课征范围,比如建筑安装,交通运输业等,这几类原先属于营业税课征范围,在增值税税基缩小且存在一定财政压力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符合增值税要求的其他税种划入增值税纳税范围。

(3)完善分税制管理体制,适度扩大地方税收。增值税转型改革带来了各种税收收入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地方与中央财力分配关系的调整。可考虑通过税权的调整,让地方因地制宜地开展诸如遗产税、财产税、社会保障税等税种,为增值税转型提供财力支持。

4.加强税收征管力度。根据转型要求,征收机关应该严格审查企业的行业认证,强化日常监督,尤其是抵扣发票的真实性,严厉打击各种偷骗税行为。

5.规范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政策。由于增值税转型改革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的税负,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对于此类企业可以取消相应的税收优惠。比如取消对进口和境内采购机器设备实施的增值税减免政策;外商投资企业和部分国内企业进口设备;取消各种形式的“免征后返”,“即征即退”,“以产顶进”,“以出顶进”等各种税收优惠。

总之,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政策导向和迫切要求,是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因此增值税转型改革既要避免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过高,经济过热,又要能促进企业技术升级;既要充分考虑财政承受的压力,又要保证中央的宏观调控。只有这样,新一轮税制改革才能健康平稳地运行。

1040106233

张佑琪

篇2:关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一些思考

关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探讨

摘要:1994年税制改革,由于考虑到当时的税负水平,及抑制投资过热问题,我国采取了生产型增值税,这种人为扩大税基的作法,在现阶段逐步妨碍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增值税转型(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是一种必然选择。文章就增值税转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消费型增值税 生产型增值税 增值税转型

增值税是对生产、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过程中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税种。增值税根据对纳税人所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的处理不同划分为生产型、消费型、收入型三种类型。在世界上采用增值税的130多个国家中,采用消费型的约占90%以上,而采用生产型的国家只有中国和印度尼西亚,采用收入型的有匈牙利、海地、土耳其等几个国家。我国1994年推进税制改革时,为了配合当时宏观调控的需要,以及保持税负的基本稳定,采用了生产型增值税制,这对于抑制投资过热、增加税收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生产型增值税的弊端愈益显露。

一、我国现行增值税制度弊端

(一)对外购资本的重复征税

对于当期购入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不允许抵扣,将其分期计入产品成本中,最终转入到销项税额的计税依据销售额中,其结果是该产品的销项税额中含有一部分增值税,等于固定资产在购买时承担了一道税、征收增值税时又课征了一道税,从而产生了重复征税, 货物流转次数越多,对已征税款的重复征税也就越严重。

(二)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采取的生产型增值税,在出口退税时,尚未包括为生产该商品而购买的固定资产所缴纳的税金,这样就出现了对出口货物的退税不彻底,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造成损失。我国从国外进口商品,由于国际上实行增值税的大多数国家选择的是消费型增值税,出口退税实行真正的零税率,完全做到以不含税价格进入我国市场。而我国国内产品却有重复征税的因素,这会使国外商品征收同样税率的增值税会比国内同类产品负担的增值税低。即进口产品由于比国内产品少了这一笔“投资税”,从而处于明显的优势竞争地位。在一进一出之间,给我国外贸和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损失。

(三)影响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由于购置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中所含增值税不能抵扣,加重了企业负担,影响企业投资的积极性。特别是影响企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及基础产业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新技术的采用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抑制了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核心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增值税中性作用的发挥。

二、我国增值税转型的原因

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和流通中各环节的增值额进行征税。按照增值税对购进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额扣除时间的不同,分为生产型、收入型和消费型。生产型对固定资产的增值税不予抵扣;消费型允许对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进行一次性抵扣;收入型则是对固定资产当期实现的增值额征税。目前,大多数国家都采用消费型增值税。收入

第1页

篇3:关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一些思考

增值税可分为三种类型: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不准许抵扣任何购进的固定资产价款, 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 计税依据即税基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 故称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只准许抵扣当期计入产品成本的固定资产折旧部分, 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 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收入, 故称为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准许一次性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用于应税产品生产的固定资产价款, 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 计税依据只包括各类消费品价值, 故称为消费型增值税。世界上采用增值税税制的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 实行的都是消费型增值税。目前在世界上采用增值税的130多个国家中, 采用消费型的约占90%以上, 采用收入型的有匈牙利、海地、土耳其等几个国家, 而采用生产型的国家更少, 只有中国、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等国家。

一、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历程

1、增值税转型改革的背景分析

我国从1980年开始实行增值税试点, 1984年正式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条例 (草案) 》, 增值税成为我国税制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税种,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的颁布标志着规范的增值税制在我国正式施行。自1994年我国正式推行增值税以来, 一直采用生产型增值税。当时正值宏观经济“软着陆”时期, 选择采用生产型增值税, 一方面是出于财政收入的考虑, 另一方面则为了抑制投资膨胀。出于对投资过热、通货膨胀、财政资金紧张等综合因素的考虑, 规定对购置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生产型增值税的采用在当时既有利于遏制非理性投资、防止通货膨胀加剧, 又能扩大税收收入、保证财政资金的充足。因此, 我国在增值税设立之初采用生产型增值税, 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和宏观调控需要的正确决策,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 生产型增值税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 重复征税、抑制投资、阻碍技术更新等问题层出不穷, 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必要性日益突出。

2、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具体内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适时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 “十一五规划”明确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增值税转型改革。2004年9月14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正式启动增值税改革试点, 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实行增值税转型试点改革, 当时采取的是“增量抵扣”方式, 改革试点领域也限定在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等八大行业。同年年底, 将“增量抵扣”方式转变为“全额抵扣”。2005年, 试点方案又从“全额抵扣”再度转为“增量抵扣”。2007年7月, 新增中部六省的26个老工业城市作为进行增值税改革试点。2008年7月, 内蒙古东部五盟市成为第三批试点。2008年8月, 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又纳入试点范围, 主要涉及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被确定为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51个县 (市、区) 。

2008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提交的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修订草案) 》, 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 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这是我国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扩大内需、深化税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此次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与试点改革相比, 此次全国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在总结试点地区、行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做了以下调整:一是在维持现行增值税税率不变的前提下, 允许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 而不再采用试点的退税办法;二是转型改革在全国所有地区推开, 取消了地区和行业限制;三是为了保证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扩大内需的积极效用, 转型改革后企业抵扣设备进项税额时不再受其是否有应交增值税增量的限制。

二、我国推行全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原因分析

1、增值税转型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和微观企业发展的影响

首先, 从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看, 增值税转型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投资、内需,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外部环境和“扩大内需”内部政策背景下, 增值税转型既是税收制度建设, 也是保护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手段。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特别是受美国、欧洲、日本经济衰败的冲击, 我国的出口遭受严重影响, 大规模地增加政府投资, 确保经济增长和就业, 成为目前最主要的应对策略。而增值税转型在客观上起到减税的效果, 作为拉动投资的举措之一, 将有助于刺激投资需求的增长, 启动民间投资和消费, 为企业扩大投资增加资金来源, 将会增加企业投资建设的总量, 起到调整企业投资结构的作用, 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其次, 从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来看, 增值税转型有利于降低企业投资税负, 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 长期以来在财政收入中占据较高比重, 将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企业抵扣其购进设备的增值税, 税前抵扣范围扩大, 税基减小, 消除了我国生产型增值税重复征税的弊端, 降低了企业税收负担。生产型增值税对企业扩大投资、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有抑制作用, 而转型后的消费型增值税有利于企业进行更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开展技术创新, 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 鼓励资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流动。此次改革在全面推行消费型增值税的同时, 还相应取消了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这一政策调整消除了内外资企业之间存在的税负不公, 使我国企业与外资企业在增值税减免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核心能力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2、实行全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方面, 试点地区的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推行暴露出诸多问题, 亟待全面转型改革的实行。东北等试点地区采用“增量抵扣”的办法, 即规定纳税人当年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 不得超过当年新增增值税税额, 造成实际抵退税额与各部门预期差距较大, 实际抵退户数、税额均显不足;试点转型政策表现为地区税收优惠政策, 违背了中性原则, 形成“投资洼地效应”, 干扰市场资金流动。增值税是中性税种, 具有产业链条长、环节多、关联度大的特点, 因此不宜较长时期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采用试点转型的办法固然稳健, 但却扭曲了增值税中性, 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整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有悖于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要求, 因此促使全国推行增值税转型的呼声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 试点地区成功的实践基础和我国财政收入的平稳发展为全面转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过去几年, 一方面由于担心消费型增值税在我国全面推广会造成财政收入的大幅减少;另一方面, 近年来我国经济过热趋势明显, 尽管考虑到增值税转型的各种优势, 但全面推行转型改革势必进一步刺激非理性投资, 造成通货膨胀, 影响宏观经济的有序运行。因此, 本着统筹规划、全面协调的精神, 增值税转型改革频频扩大试点而不全面推行。通过几年来试点地区的转型改革, 对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有了准确的把握, 为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而且试点地区的财政收入并未像预计中的产生大幅缩减, 转型改革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仍处在各级财政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国家有关部门对财政减收的顾虑。

另外,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长出现明显放缓势头, 甚至部分国家出现经济衰退迹象, 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中国自然不免牵涉其中。由于我国对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 伴随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压力, 对以加工出口贸易为特点的中国企业形成了巨大压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将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 对于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

在当前金融风暴肆虐全球、严重冲击我国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 国家及时出台增值税转型政策, 不仅体现了短期内缓解企业压力、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确保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要求, 也意味着我国税收体制进一步完善, 是构建和谐社会、践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举措。全面增值税转型改革的适时推出, 不仅迎合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也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外在挑战提供了途径。增值税转型改革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任何一次税制改革都涉及利益再分配问题, 除了增值税制度本身的改革外, 在后续工作中还必须考虑相关的配套机制。

参考文献

[1]祝虹:浅析增值税转型对税费的影响及纳税筹划[J].Commer-cial Accounting, 2009 (1) .

[2]张洪、博斌:对我国增值税转型政策的看法[J].财会月刊, 2009 (4) .

[3]张欣:增值税转型有减少就业的负效应[J].新华文摘, 2009 (3) .

[4]陈海秋:增值税转型新政策:必要性、主要内容与实施对策[J].青海金融, 2009 (3) .

篇4:基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思考

摘要:生产型增值税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是我国税制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对当前增值税转型改革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以及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提出了转型改革实施过程中注意的问题,为读者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改革;意义;影响;注意的问题

一、增值税转型改革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1994年我国选择采用生产型增值税,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等各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生产型增值税对购入固定资产所缴纳的税金不抵扣,使固定资产的投入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期望收益率也相对降低,影响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不利于固定资产设备的更新换代。由于生产型增值税的这种扣税不彻底,固定资产等生产投入物的重复征税问题也较为突出。

增值税转型改革后的消费型增值税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从根本上解决了重复征税的问题,并且大大地降低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在短时间内,企业可以抵扣的税金会明显增长,国家税收会减少。但从长远来看,消费型增值税可以鼓励企业对生产设备的投资,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随着实体企业的逐步向好,税收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步增加,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二、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带来的影响

1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现金流的安全、稳定与否不仅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且影响着企业价值创造与可持续发展。在金融危机情况下,企业生存的关键,就是保证现金流足以维持生产经营所需。但企业要想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设备更新和科技创新是至关重要的,设备的更新又带来了现金流的压力,这是一把双韧剑。增值税转型改革后,采购固定资产可抵扣增值税17%,当月的增值税可少交17%,同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等附加税费可减少17%×10%=1.7%。这一改革极大的减轻了企业现金流的压力。那些现金流充足的企业也有更多的资金可以用于扩大生产,有效地增强企业后续发展能力。

2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影响。因为购进设备税款的抵扣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使得企业的投资倾向于能够带来进项税抵扣的设备投资。国家已经出台了诸多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换代的政策,这次国家推出的转型政策给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明显地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企业会有更多的资金用来进行设备、技术的更新,这样企业的投资回收期也会相应缩短。

3对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影响。转型改革以后,企业设备方面的固定资产增加会使折旧额也随之增加。但与转型前相比,由于新增设备税款可以抵扣,故单项设备的平均折旧低于转型前。同时此次转型将影响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企业会根据这些情况做出相应的会计变更,因此折旧也会受到增值税转型的影响。

4对企业竞争力带来的影响。消费型增值税导致企业的税负明显地降低,降低产品成本,增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转型使企业设备投资增加,将会给企业带来设备更新加快、生产工艺改进、生产规模扩大及经营种类增加等影响。既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又增加了产品的产出量,而且产品成本在不断地降低,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地增强,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对企业筹资带来的影响。生产型增值税将间接增加企业筹资,企业投资规模的增大,导致企业产生融资的需求。设备投资所需资金量巨大,企业除了利用已有积累及内部融资来进行投资外,一般还需要通过其他渠道来筹集自己所需要的资金。税负减轻以后企业的营运资金需求相对会增加,也间接增加了企业的内部融资需求。

三、增值税转型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1增值税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在大多数欠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它强调的是增值税的财政功能,而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它更多的是在鼓励企业技术更新,增加企业竞争力。所以,我国增值税转型应该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推进。这既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导向,又可以缓解财政的压力。

2转型中要处理好国家与地方之间的财政收入分配关系。此次增值税转型提出全行业全面征收增值税,像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很多企业符合增值税纳税人条件,会逐渐由缴纳营业税转型为缴纳增值税。据笔者了解,一些缴纳营业税的建筑企业纷纷注册新公司,将建筑装修中提供给甲方的设备或劳务拨离出来,新公司在买入设备时所收到的增值税就可以抵扣,这样适当减少了税负。营业税属于地方税,增值税属于国税,如果营业税被增值税替代,那么地方收入将受到影响。因此此项转型改革必需要有相关财税政策配套实施。

3无形资产的抵扣问题尚需进一步规范明确。从目前的已有信息来看,新出台的增值税改革方案没有涉及到无形资产对应的税款问题。如果要全面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无形资产所对应的增值税是应该予以抵扣的,这样才能完全消除重复课税的问题,解除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障碍。但是要实行对无形资产对应的税款抵扣,实际操作起来更棘手,涉及范围更广,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大。

篇5: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思考

专业: 国民经济学

姓名: 覃洁学号:1210250015

课程名称:《中国经济理论专题》课程类型: 必修

上课学期: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总课内学时:40课时

考核方式:论文考试时间:2013年1月

成绩:

任课教师评语:

任课教师(签章)

年月日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思考

——基于铁道部撤销的探讨

摘要: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中国发展起来了一大批大型国有企业,但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无论是对国有企业产权进行私有化改革,还是在现有背景下通过完善国有企业的制度建设来提高效率,这些措施在实践中都是不可行的。一个较好的办法是重新界定国有企业中政府参与度与市场自发调节的双边作用,首先政府应放权,让企业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例如铁道部实行的政企分开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突破,本文将以铁道部为例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字:国有企业;政企分开;对策

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国有企业在数量减少的同时,经营效果显著增加,经营管理体制也逐步向现代公司制度转变,并发展起来了一大批大型企业。但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也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国企本身的强大实力造成了自我改革的动力不足,政企不分的格局又进一步导致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恶化,最近关于“铁道部撤销”引起了新一轮对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思考。

一、国企改革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改革中浅层次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但改革的实质问题仍然存在,道路依然艰巨,这影响了国有企业自身素质及国民经济的整体提高。当前,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国企改革的历史现状及方向,才能深层次挖掘国企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当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对国家政策依赖性较强,行业之间利润及增长不均衡,国有企业效益过度依赖国际环境。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并未真正走入市场,政企不分的状况比较严重。这些不仅为国企改革提供了契机,同时也为国有企业如何走向市场化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例如铁道部长期的政企不分造成我国铁路行业的低利润运行,大量的铁路债务也进一步凸显了垄断行业的不足。虽然这几年我国铁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保障了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人民生产生活需要,但政企不分、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衔接不畅等问题依旧严重。为推动铁路建设和运营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障铁路运营秩序和安全,充分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有必要实行

铁路政企分开,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2013年3月17日,铁道部被正式撤销,取而代之的是“中国铁路总公司”的牌子,将铁道部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然而这也并不意味着铁路完全进入了市场化。实际上,从迈出第一步到实现真正的市场化,中国铁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国企改革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国企改革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许多实质性问题,对国企改革的现状进行剖析,发掘其内部存在的矛盾,加深对国企改革存在问题的分析力度,试图从这些问题中找出国企改革合理对策。

国企改革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公司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在产权改革及法人治理结构方面,二是国有企业跨行业过多,分布面广,资本过于分散。这两个方面导致企业之间具有结构趋同、重复投资、恶性竞争等问题。三是政企不分现象屡有存在。国家监管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四是企业竞争力与国际大公司相比占劣势,经营效率与投入不成正比。这几个问题暴露出国有企业与国际跨国企业之间存在的差距,而要使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就必须深化国企改革,吸收国外科学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注重实效。

铁道部一直被视为我国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它统管中国铁路的规划、投资、建设、监理、运营以及安全,既是行业监管者,又是被监管者。这种高度集中、统一指挥、半军事化的管理体制,保证了我国85%的木材、85%的原油、60%的煤炭、80%的钢铁,以及粮食、化肥、棉花等农资的低成本运输,在应急抢险及国土开发上发挥了极大的优越性。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这种僵化的管理体制也暴露出种种弊端——铁路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社会资本却被排斥在外。截至 2012 年底,铁道部已背负逾2.6万亿的债务,资产负债率超过 61%,在建项目举步维艰。运输市场瞬息万变,铁路却长期执行计划价格,按计划调度运输,导致“一车难求”、“一票难求”与资源闲置并存,像高铁商务座等性价比不高的运输产品大量存在。最终,产能严重不足的铁路,却陷入了“越建设、越亏损”的经营怪圈。

此次改革,首先撤销铁道部,从政企分开入手,实际上是重划了政府与企业的边界,扫清了铁路改革的制度性障碍。其基于以下三点考虑,首先通过改革,有利于形成政府依法管理、企业自主经营、社会广泛参与的铁路发展新格局。中

国铁路总公司成为市场主体,可以落实经营自主权,促进企业内部改革,提高发展内生动力,增强铁路发展后劲,推动铁路建设和运营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通过改革,明确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国家铁路局的安全监管责任,有利于厘清企业和政府角色,有利于从体制上保障铁路运营秩序和安全。三是通过改革,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

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改革的好处,在其未来面临的道路上存在着种种困难,例如政企分开给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提出了两大挑战。首先一个是给交通运输部带来了挑战,怎么摆正位置,怎么整合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规划和政策,制定职能和工作流程;怎么制定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改变我国交通运输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状况;怎么投入资源等。交通运输部需要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流程。另一个是给新组建的国家铁路局带来了挑战,包括国家铁路局如何整合行政管理资源,如何制定铁路运营技术标准,如何对铁路运输企业进行安全监管,还要研究如何进行经济监管。

三、国企改革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政府应重新审视自身角色定位,尽快从一些经营性领域退出。政府不能既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又自己跳进来参与。中国垄断行业大体包括五类:一是全国性自然垄断产业,如电信、电力、民航、邮政、铁路、石油;二是区域性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行业,如供水、热力、燃气、公共交通、港口、垃圾处理;三是本应属于企业化经营但采取了事业单位体制的行政垄断行业,如有线电视、医院;四是本应属于竞争性行业却采取了行政垄断体制的行业,如机车车辆制造业、核工业、航空工业、飞机制造业等;五是特种行业,如造币、烟草、食盐、医药、能源、资源、殡葬等。其中,第三类和第四类就是政府可以尽快退出的领域。

(二)深化企业改革,必须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做好规范改制工作;妥善解决职工出路和保障问题,包括建立双向选择的现代用工制度,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解决再就业问题等;完善企业配套服务,移交企业社会职能;建立政府管理新机制,促进企业多种经济成分改造等。因此,在处理改革问题时,我们既要看到改革的关键点,又要注意各个节点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如何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平衡,是为改革创造有利环境的过程,也是国企改革面临的根本性难题。

(三)国企改革必须贯彻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的思路,研究和践行国企改革

和改组问题。按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层次不同,分为以下几种途径:对关系到国家主权,安全,特种产品生产的企业,实行国有经营;对关系到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生产企业,实行国家控股的股份制改造;对关系到幼稚型产业的企业和蔽利性企业,应公有资产控股的股份制改造;对一般性国有企业,原则上应该放开;对长期亏损的企业要全部放开,灵活转换经营机制等。因此,在国企改革问题我们既要从微观剖析企业存在的问题,又要宏观上把握企业层次特点,集中解决主要矛盾,不能以偏概全。

(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思路选择在于制度创新基础性工作,包括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化,在于开拓市场,围绕市场开展经营;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市场;进行产业机构调整及优化等。在深化国企改革时,一方面,注重企业的“内修”,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及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必须与市场紧密结合,时刻保持企业发展活力。

最后政府要重视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目前,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着许多进入门槛,税费负担重,官员寻租厉害,踏踏实实从事实体经济的民营企业家赚不到钱,转投虚拟经济的现象非常严重,“国进民退”的说法也多了起来。事实上,中国的市场经济要想真正发育成熟,没有民营企业的参与是不可能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活下来的民营企业都是依靠自身的竞争力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政府应鼓励民营资本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进入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领域,消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

综上所述,国企改革应是“内修”和“外调”的系统过程,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妥善解决职工问题,调整企业内部管理,积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等,另一方面,如企业的社会职能、政府行政干预企业管理现象依然存在,如何取得有效的外部支持,尽可能地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是国有企业必须加强的领域。另外,国企改革必须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修订政策。在国家现有政策允许下,探索出符合当地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这是面向市场,走入市场的有利途径,也是国企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必然要求。

篇6:关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一些思考

是从长期看,均会刺激经济发展。但是,短期会对税收收入产生较大的减收效应,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结构减收效应大小、程度也不同;随着政策的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不断显现,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又会带来税收收入增长,所以从长期看此项改革对税收收入的减收效应会逐渐减弱。当然,分析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的思路方法也不同。

一、分析增值税转型税收经济效应的思路和方法

分析增值税转型改革的税收经济效应的思路和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局部均衡的思路和方法,二是一般均衡的思路和方法。

(一)局部均衡的思路和方法

局部均衡的思路是:增值税转型改革作为一个政策冲击,降低了设备购进和使用价格,推动设备需求上升,进而导致设备价格开始上升,供给也随之增加,最后在新的价格体系下形成设备市场的新均衡。在新均衡下得出设备需求量,再根据税收政策计算增值税的减收效应。

局部均衡的思路和方法假设政策变化仅影响设备供求市场、及此市场内的经济主体的决策,而其他市场--比如要素市场、商品市场和国际市场—及这些市场的经济主体决策是不受影响,是静止的。这种假设的优点是简化了分析过程,降低了分析难度和数据要求。缺点是它割裂了整个经济系统,分析过程是不完整的,得出的结论与实际差距较大。较适合于短期效应分析。

(二)一般均衡的思路和方法

一般均衡理论认为,如图1所示,经济活动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各个市场及其主体是普遍联系的。在一个政策冲击进入经济系统后,通过价格体系传导改变所有市场主体的决策,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相互影响、博弈后,各个市场达到新的均衡。比较新老均衡数据计算政策变化对税收和经济的影响。

如图2所示,增值税转型改革降低了含税要素价格,即资本的使用价格,设备需求者(主要是生产者)首先直接感受到政策变动的影响,开始调整其生产决策。生产决策的变化既包括其设备和劳动力等要素需求,也包括商品生产数量和价格等。生产者的要素需求变化首先影响要素市场和要素价格,要素市场逐步进入新的均衡,从而影响要素收入及消费者收入。生产者的商品供给决策的变化一方面影响商品的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另一方面影响商品供给量以及进出口,最终在商品市场上达到需求和供给平衡。在新的均衡下,增值税转型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引起消费、投资、物价、就业、进出口等指标变化,也带来税收收入增加;同时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降低了增值税收入。增减相抵,则可以得出增值税转型改革税收收入的影响。

图2 增值税转型改革的税收经济效应示意图

与局部均衡方法相比较,一般均衡把政策冲击的税收经效应描述的更系统、完整和细致,得出的结论误差更小,比较适合于长期效应分析。但是,一般均衡方法比较复杂,需要用联立方程组来刻画各个市场、各种主体的行为,以及收入、消费、投资、进出口以及物价、税收政策等变量;对数据的要求也更高,需要描述整个国民经济运程成果的投入产出数据,以及国民收入二次分配等数据。

二、分析增值税转型改革税收经济效应时需要注意的若干关键问题

国务院会议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同时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

根据上述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内容,在分析其效应时需要注意以下关键问题:

(一)此次增值税转型并没有完全转为消费型。一般来说,在消费型增值税情况下,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均可以抵扣,而当前政策仅允许抵扣固定资产中的设备购置进项税额,仍不允许抵扣固定资产中的建筑安装工程和其他费用进项税额。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现行增值税征收范围较窄,主要对采掘业、制造业、水电气生产和供应业及批发零售业纳税人征收。

(二)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不同地区影响各异。由于各地区产业结构差异,所受影响也不同。总地来说,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财政让利受益较大大,但也可能税收减收较多;设备器具生产企业较比重大及矿产品生产能力大消费较少的地区税收增收效应较大;在电力价格不变情况下,火电生产能力较大的地区税收减收较多。

篇7:关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一些思考

汉中市财政局

增值税在我国税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到2007年底,增值税收入已占全国国税收入的56%,占陕西省国税收入的66.9%;占汉中市国税收入的58%;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崛起,生产型增值税对企业设备更新、扩大再生产、资源有效配置等方面的抑制也日渐凸显。因此,为进一步给我国经济和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空间,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允许所有行业的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抵扣其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的增值税。为确保增值税转型改革在我市顺利实施,同时,为积极应对因此项改革带来的财政收入减少而影响到财政支出等问题,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对有关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测算。

一、增值税转型对我市税收及财政收入的影响分析

所谓增值税转型改革,其实质就是将我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即:在生产型增值税税制下,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所包含的增值税税金,不允许税前扣除,而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则意味着这部分税金可以在税前抵扣。作为一项给纳税人减负的改革,增值税改革从2004年7月起在东北地区“三省一市”的八个行业开始试点,2007年7月起又延伸到中部6省26个城市继续试点,为改革推向全国不断积累经验。2008年以来,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迅速扩大。先是内蒙古东部5盟市纳入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继而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除国家限制发展的特定行业外,所有行业纳入增值税转型范围。2009年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后,将会对我市企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可增加企业利润。增值税税基由生产型转向消费型,可以降低增值税税负,直接增加企业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额,减少企业的增值税负担,少交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增加企业现金流量,让更多的资金留在企业。固定资产进项可以抵扣,减少了固定资产原值,减少了折旧,增加了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间的利润。

2.扩大固定资产投资。长久以来,生产型增值税一直是束缚企业更新改造和技术升级的重要障碍,企业创新和工艺进步比不上外资企业的原因有重要的一部分来自于生产型增值税的限制和束缚。对于规模以上企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转型后,由于购进固定资产的数额大,允许购进抵扣能够明显减轻规模较大企业的税负,鼓励技术改造,推动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继而形成的引导效应能鼓励资本的后续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3.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值税转型带来的税收收益,会降低设备采购企业的购买成本,从而促进设备生产企业的销售增长,将对设备生产企业的销售数量、定价等方面造成影响。企业产品成本的降低,不仅有利于企业扩大资本积累、增强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增强对出口产品的拉动作用,而且将引导企业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附加值高的产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我市产品的竞争力。

但从近期看,由于抵扣进项税额较多,在保持税率不变的情况下,会对全市税收总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消费型增值税是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

资)中的设备工具、器具购置投资的增加额为基准的。按照汉中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第二产业预计固定资产投资约56亿元,按购进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40%计算,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中的设备工具、器具购置投资的增加额为224000万元。下面就增值税转型后对税收和财政收入的影响逐一进行具体分析。

1.对增值税收入的影响

从消费型增值税来看,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金计算公式为: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1+17%)×17%,这样,2009年我市增值税收入减少额约为:224000÷(1+17%)×17%=32547(万元)(由于转型改革从今年开始,因此2009年投资额即为增加额)。

2.对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影响

根据现行税收政策,凡交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交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其计算公式为:

应交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应缴增值税+应缴消费税+应缴营业税)×适用税(征收)率(我市城建税税率为6%、教育费附加征收率为3%)。

因此,转型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的减少数额为:32547×(6%+3%)=2929万元。

3.对企业所得税收入的影响

转型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一是由于转型后固定资产价格由原来的含税价变为不含税价,使得原值减小,计提折旧额下降,从而使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缩小,带来企业所得税的增长。二是由于转型造成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减收,进而减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带来企业所得税增收。计算公式是:折旧额的减少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可抵扣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额÷折旧年限×企业所得税税率

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减少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减少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税率

假定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为10年,2009年对我市企业所得税的影响数额(增收额)为:32547÷10×25%+2929×25%=1546(万元)

4.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的下调对增值税的影响

作为增值税转型改革的配套措施,将相应取消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由6%或4%统一调低至3%,以2007年小规模纳税人纳税数为基础,按照近两年工业与商业小规模纳税人25%和15%的增值税增幅推算,2009年因为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的下调将减少增值税3434万元。

因此,增值税转型使我市2009年税收减少35981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减少8007万元。

2009年增值税转型后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额分别为:

中央财政收入减少:32547×75%-1546×60%=23482(万元)。

地方财政收入减少:32547×17.5%+2929-1546×40%=8007(万元)。根据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增值税转型对汉中财政收入必然会产生一定影响,使财政收入总体有所下降,但减幅不大,对汉中市财政收入影响表现得不是特别明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下降幅度会逐步变小。加之目前,全国的税收形势看好,税收收入增加较多,其中增值税的增长形势也较好,这种增收态势还会持续下去,即使增值税转型会出现暂时性短收,但转型

后,一方面可减少税收负担,增加企业经营利润,企业所得税会有所增加,也不致影响财政平衡; 另一方面,增值税存量资产抵扣政策陆续到期,可增加增值税税收收入。再者,转型后的增值税将会刺激投资,以此带来经济规模的扩大也会带来其他方面税收的增加。

二、对策及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增值税的征收管理,从加强征管中增收,为增值税转型改革过渡期中的财政增收创造条件。

二是加大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后对财政减收影响宣传力度,使人们了解、支持财政工作。

三是强化预算管理,从细化预算管理入手,视财力,科学规范编制预算。四是着力优化支出结构,严控财政供养人员,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政府运行成本。

五是加大非税收入管理力度,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六是协调税收征管部门,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尽最大努力降低或减缓增值税转型后对财政工作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汉中市统计局:2008年汉中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孟颉:增值税转型及其影响探究(税务研究2007)

3.汉中市统计局:汉中统计年鉴(2007-2008年)

4.财政部网站

5.国家税务总局网站

篇8:对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 我国财政税收收入连续实现高增长, 在国家财政收入里面税收显得越来越重要, 增值税更是中国第一大税, 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高达35%左右。目前我国采用生产型增值税, 企业购进生产设备的支出不能抵税, 而在国际上, 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消费型增值税, 购进生产设备可以抵税, 这使得国内的企业税收负担较重, 无法与外国企业处于平等竞争地位。

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自2003年下半年, 增值税改革的各项工作就紧锣密鼓的逐步推进。2004年9月14日, 经国务院批准,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若干问题的规定》。9月20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又下发了《2004年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的通知。这两份文件明确了在东北地区进行增值税改革的具体内容、方法。2004年12月27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落实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政策的紧急通知》, 更对原前面的规定进行了修改, 取消了必须有当年新增增值税税额才能享受抵扣的限制, 进一步加大了改革的力度。2007年7月我国又在中部地区进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试点。

二、增值税转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04年9月, 我国在东北三省一市进行了增值税转型试点工作。结果表明, 增值税转型试点对财政收入的负面影响并没有阻碍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从2004年7月1日到2006年年底, 东北地区因增值税转型发生的可抵扣进项税额仅121.9亿元, 共抵扣增值税90.62亿元, 虽然有一定财政减收压力, 但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并且, 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促进了东北地区企业技术改选和产业结构调整, 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东北改革的经验, 我们可以看到, 尽管实施增值税转型会在短期内对增值税收入和财政收入造成减收影响, 但从长远来看, 将有利于培养经济发展后劲。

1.对企业的影响。

总体上, 增值税转型将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利于降低企业增值税税负。按照增值税计税原理, 固定资产进项税纳入抵扣范围后,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将因进项税额的增大而减少;并且, 固定资产进项税从总值中剥离出去后, 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将会相应减少, 销售价格随之降低, 企业销售收入和销项税额也会有所减少, 将会带来企业增值税税负的下降。同时还能够加速企业资金周转, 提升产品竞争能力。当然, 税负下降的幅度要视企业类型而再加以分析。

2.对经济的影响。

增值税转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投资领域。由于设备投资不再背负进项税额负担, 因而能够激发企业对设备投资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 形成投资拉动作用, 从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增值税转型带来的生产设备成本的降低, 使得纳入试点范围的各个行业更有条件通过更新机械设备来提高生产力。另外, 增值税转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还体现在公平税制上。增值税转型后, 取消对外资企业购买国产设备的增值税退税政策, 无论是内资外资, 无论是国内采购还是进口国外设备, 均有同等固定资产抵扣待遇, 从而有利于平衡内外资企业、国产产品和进口设备的投资成本, 实现税制统一, 形成公平的税收政策。

3.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从短期来看, 增值税转型后企业购进和自制固定资产由不予抵扣改为按新增增值税进行抵扣, 将缩小税基, 进而带来增值税收入的减少。但从长远来看, 由于增值税转型增加了企业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以企业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为基础, 因而转型后增值税投资, 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 将有利于培植税源进而促进税收收入的增加。同时, 由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以企业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作为税基, 因而转型后增值税收入的消涨也会带来前两者的同向变动。另外, 增值税转型后, 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将会随着所含增值税税金的扣除而减少, 进而导致计提的折旧额降低, 带来计税所得额和企业所得税的相应增加。

三、我国现行增值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尽管在东北和中部地区实行了增值税转型试点, 但是, 整体来说, 全国范围内还是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 在实践中仍然存在问题。

(一) 生产型增值税问题日益凸现。实行生产型增值税,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征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发展, 这种对企业资本货物的重复征税产生的问题逐步突出起来,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品投资税负高, 不利于企业进行设备投资和改造, 也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行业间, 甚至地区间造成了差别影响, 不符合增值税中性的原则。

2.由于资本品税收不能抵扣, 造成企业出口产品退税后, 仍然不能像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国家那样成为完全无税的产品, 客观上造成了税负成本劣势。

3.资本品的重复征税使原有产品税对产业分工、协作和价格扭曲的情况仍然存在。

(二) 在增值税的征管实践中, 由于还需要区分不予抵扣的增值税项目和能够抵扣的增值税项目, 增加了征管的复杂性和工作量, 不利于增值税统一规范化的管理。

(三) 尽管在部分地区的部分行业中实行增值税扩大抵扣范围的试点对于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东北振兴与中部崛起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 对部分纳税人的优惠就是对其他大部分纳税人的歧视, 特别是对于西部地区。首先, 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其他区域, 虽然近几年部分经济指标差距有所缩小, 但从总体上看,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正在逐渐拉大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其次, 虽然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确实在一段时间内为西部地区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 西部大开发税收税收优惠政策在范围和内容上已经越来越来不适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第三, 从西部现在享受的优惠政策与其他区域政策相比较看, 基本没有优越性可言。所以, 西部地区当前面临着相当多对于经济发展不利的因素, 急需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四、对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思考

事实上, 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试点肩负着支持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与探索完善增值税制之路的双重任务, 终极目标则是探索建立规范化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近年内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是可行的。第一, 我国的增值税已经经过了27年的实践, 就是建立较为规范的增值税制度也有十多年了。第二,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增值税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当前增值税制度的缺陷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第三, 我国宏观经济税负偏高, 客观上要求通过增值税转型适度降低增值税的整体税负水平。第四, 我国目前财政收入的状况对增值税改革有较强的承受能力。笔者认为, 在近年内, 增值税应全面推进。增值税转型是对我国增值税制度的一次制度性规范, 同时, 作为流转税应该保持增值税的中性原则, 保证增值税制的统一性。

1.从理论上分析, 转型方案可以这样设计:

在现行增值税税率水平的基础上, 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全行业实现增值税转型, 即允许新购入机器设备所含进项税金予以抵扣。

2.配套政策的调整方案。

增值税转型后, 原有在生产型增值税制背景下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以避免优惠政策的重复, 这也是规范增值税税制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一是进口免税政策的调整。考虑到目前进口设备免税政策享受面过宽, 长期实行不仅导致中央财政的大量减收, 而且造成对国内设备生产企业的不公平竞争, 冲击国内生产, 因此, 增值税转型后进口设备免税政策应予以规范, 即时取消。二是外商投资企业购买国产品退税政策的调整。这一政策的出台背景同进口设备免税政策基本相同, 因此, 在实行增值税转型后应予取消。三是国内部分行业和产品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的调整。一部分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的出台是出于解决生产型增值税制度下部分行业税负过高的问题, 随着转型后企业进项税额的增加, 企业税负会趋于合理化。因此, 可以区分不同情况逐步调整取消。

3.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修改。

增值税转型后最大的调整内容就是允许新增机器设备进项税金予以抵扣, 其涉及的法律问题就是需要调整1994年出台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同时, 1994年以来国家根据产业政策调整的需要也出台过一些增值税政策和管理办法, 有些也与暂行条例中相关内容不符, 因此, 增值税转型改革全面推开后, 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修改工作需要马上开始。

4.加快增值税的立法进程。

我国增值税法停留于国务院于1993年底颁布的暂行条例上。随着增值税全面扩大抵扣范围的时机成熟和增值税制度的基本完善, 我国应着手研究增值税法的立法问题, 以提高增值税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总之, 增值税转型是我国税制改革过程中一项重大举措, 改革的成效会直接影响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各级财政部门的可支配财力, 它既是一个制度完善的过程, 也是一个国家税收调控技术成熟的过程。积极稳妥地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将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的必然选择。

摘要:增值税转型改革已在我国部分地区推行。本文分析了增值税改革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并就现阶段我国增值税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提出我国应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增值税转型的改革, 全面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

关键词:增值税,改革,影响

参考文献

篇9:关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目前,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各地区和学校都投入到改革的大潮中。自2006年9月始,我们六安市毛坦厂中学全面开展高中新课程改革。进入新课改后,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理论学习、听课研讨、案例分析等活动比以前大大增多了。从平日听课、案例分析以及和兄弟学校的研讨活动中,我感到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更新,教学方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便是教师们存在的几点问题,以及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问题一:教学行为缺乏新课程理念的支撑

在课堂上不难发现,封闭的、机械的、死板的“授业解惑”依然照旧,教学设计与流程一成不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一位老师在讲解《赤壁赋》时,只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讲,逐字逐句地翻译,然后让学生按课文练习。这样下来,30分钟即“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后面时间不知要做什么。新课程理念在一些老师面前显得陌生,他们我行我素,埋头“拉车”不看路。华东师大教授袁振国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郑重指出:“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就一定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只不过一些人比较明确,一些人比较模糊。”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的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的是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倡导的是师本资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借助于新课程理念的支撑。因此可以说,一门没有改革与创新的课程,不是与时俱进的课程;一种缺乏教育理念引领的教学,是缺失方向的教学行为。

问题二:“师生互动”停留在简单提问与机械应答的层面上

在一些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学生做;一问一答,教一步、学一步,练一步、考一步,是老师们惯用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封闭与自卑,学习信心的不足,对教师的课堂提问不回答,对老师的交流、谈话不热心,组织活动不积极,任凭老师花“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济于事,老师深感费时误课。在有上级领导或同行听课时,这种“师生互动”也只是牵强附会或是流于形式的。要知道,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起来,不仅让他们“在思维”,更要他们“会思维”。上述的“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的做法,按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这不一定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

问题三:“合作学习”只是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而已

有些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动不动就分组讨论,将三、五个学生围成一桌,营造合作“讨论”氛围,没有明确的分工及学习任务,没有以思考为基础的学习内容,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没有给予启发性的点拨和诱导。这充分暴露出教师对“合作学习”认识的不深入和操作的不规范。其实,有些教师追求的只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是用来应付检查的“花架子”,用来表演的“道具”而已,是徒有其形而不具其神的,不是新课程所提倡的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

问题四:把学生“自主探究”当成自主练习

由于老师们受传统教学的意识所支配,错误地理解了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一些教师“讲”的时间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少。老师提出的问题、给出的一些案例缺乏启发意义和探究讨论性,没有深度,思维的空间很小,情境创设处于一种机械练习之中。大教育家第斯多慧有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程追求的课堂,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悟课文,在真实的、模拟的生活情境中“经历—体验—探究”。让知识与生活结合,让课堂与情境结为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习活动置于思维情境当中,用富有启发性、真实性的点拨,为学生提供开阔的思路和视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之中学会探究,在尊重中学会尊重,在民主当中学会民主……这本身就是教育者应该追求的教育目标!

笔者认为,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呈现出的典型问题,究其实质主要是对新课标的精神吃不透,盲目地赶潮流,求轰动,在形式上做文章所造成的。

在走进新课程时,我们应该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在实践中总结,在反思中成长,走出与新课改理念“貌合神离”的迷途,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教学策略。让我们共同努力,陪伴新课程改革一路走好。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

[2]张天宝.新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关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一些思考

**投资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是应融资平台改革转型政策大趋势、经**市国有资产管理局批准成立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9年1月,注册资金33亿元(具体资金来源尚未落实),经营范围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棚户区改造;易地扶贫搬迁;房地产开发;市政工程建设与施工;采砂、码头经营(不含危险品);文化旅游投资、开发、经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广告经营;公用事业运营;招商引资服务。公司设六个部室,分别为综合部、纪检监察部、财务部、投资开发部、资产经营部、融资部),党委成员5人(其中**借调至武汉办事处负责招商引资)。

公司目前有关联子公司6家,分别为:城投公司、**公司、开元发展、**扶贫公司以及新注册的**物业公司和五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此外,交通局名下的交通干线公司已办理法人工商变更(法人代表已变更为我公司总经理**),以及城管局名下的市政公司、水利局名下的安沅公司,该三家公司国资局拟划转至我公司名下经营管理,但具体实施管理办法尚未出台。

一、公司运行现状

1.债务化解情况

我公司主要债务包括银行贷款、融资租赁和债券融资等贷款及欠付工程款、征拆安资金等方面。截至目前,公司债务余额累计约62.36亿元,其中:银行贷款、融资租赁和债券融资等贷款约47.36亿元(其中隐性债务约35亿元、存单质押贷款6.79亿元);欠付工程款、征拆安资金约15亿元,包括公司本部欠付历年工程款、新增工程款、征拆安资金等约11亿元,外加建设局重点办、城管局重点办等单位工程款约4亿。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好三大攻坚战的有关要求,根据《**市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实施方案》,我公司牢固树立防患风险意识,1-9月份共计支付还本付息、工程款及土地报批等各类款项超过12亿元,10-12月份还需偿付约10.41亿元。

2.融资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截至目前,已完成融资贷款5.5亿元,其中到位长沙银行**市支行流动贷款资金1.7亿元,到位企业债券资金3亿元,华融湘江银行贷款0.8亿元。下一步融资计划(共计约9.97亿元):1、建设银行流动贷款3亿元;2、长沙银行妇幼保健项目贷款3000万元;3、国开行贷款4亿元;4、盘活农业发展银行贷款资金2.67亿元。

3.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并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我们将加强与兄弟单位的协同合作,确保拟建项目的期准备工作顺利开展、完成,并加快推进在建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如期施工,当前实施的项目包括:狮山东路项目、碧桂园附属道路项目、学堂园高压走廊项目、城区市政公用设施维护维修项目、城区小型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南洞庭大道及石叽湖大桥项目、瑞丰市场西侧人行道路项目、红星美凯龙家居市场建设项目、城区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熊家冲棚改等5条道路配套建设工程、城区三个加油站项目、中医院门诊大楼建设项目等都在实施或规划当中。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举债规模大,偿债能力低。原城投公司作为体制内融资平台公司所产生的债务均为政府隐性债务,还本付息资金原则要求财政纳入预算。但目前,基本上由**投资公司以借新还旧或从财政借资解决还本付息资金来源。但因债务余额大,加上近五年正值还本付息高峰期,且原融资建设项目均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项目,收益少甚至无收益,导致公司还本付息压力大。

2.融资工作难度大,财务成本高。受公司改革转型及国家金融政策影响,公司既缺乏银行支持贷款的建设项目,也没有用于贷款抵押的优质资产,导致很难争取到政策性银行的贷款支持。即便包装项目争取到贷款,在以后的提款工作中必将困难重重。

3.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无明确来源。目前公司仍在履行着城市基础设施相关项目的建设职责,但项目无明确具体的资金来源。根据《**市融资平台公司改革转型工作方案》有关规定,**投资公司与政府应形成新的经营架构,对于承担的工程建设项目,政府应通过授权委托、委托代建、购买服务、特许经营权等合法合规、灵活多样的方式,与**投资公司建立市场化的合同关系。但目前基本没有实行该规定。

4.公司自身无经营性资产、造血功能低。对于公司投资建设并已运营的项目,基本上划归所属主管部门。比如公司投资建设的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经营性项目,均不属我公司经营管理;由我公司投资完成征地、拆迁、报批等有关出让土地,土地收益却不属于我公司,等等。

三、公司转型后的运行与发展的思考

根据目前的形势及我市实际,我公司要实现市场化转型和良性发展,必须用两条腿走路。一是依托基础设施建设责任主体,负责建设、管理、运营好城市基础设施。二是促进企业市场化发展,大力发展企业经营。

1.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方面应构建的核心竞争力。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过程中,一般来说,**投资公司应参与项目的价值链有规划前期、项目评估、融资、方案设计、项目招标、工程代建及监理、运营管理。上述价值链环节中,对于**投资公司来说,最重要的一项是前期规划,应努力参与规划条件和方案的制定,研究项目投融资方案及资金问题解决方式或盈利模式。二是项目建设。在既定的规划条件和方案下,**投资公司以乙方的方式参与项目建设,既能满足政府对建设项目功能性的要求,也能获取项目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三是项目运营。由我公司投资建设的公用事业类资产,交由我公司运营管理,增加我公司现金流,有效提高我公司经营效益。四是项目融资。作为项目法人,资金保障是关键要素,融资能力也决定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必然就要求公司着重发展投融资方案及模式等项目策划能力、融资能力及运营能力。

2.大力发展企业经营。一个公司要保持良好运行与可持续发展,必然需要一些盈利的产业来支撑、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一方面,公司依托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所累积的技术经验,进一步经营这些基础设施或特许经营权,包括水务、广告媒体、停车场、公园、公租房、燃气、加油加气、物业管理、采砂权等。另外一方面,利用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如工程管理等各种专用知识、技术,对外提供工程代建、工程项目管理、园林绿化及区域建设,参与外部项目招投标建设。

3.建立现代法人治理体系。一是规范企业管理。通过改革转型,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公司市场化水平和经营管理效率。二是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合理设置母公司与各子公司的管理权限及各子公司和内部管理权限。三是完善人才任用制度。完善市场化导向的选人和用人机制,同时逐步完善业绩考核与薪酬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对高管和公司员工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此激发内部职工积极性和吸纳外部有价值的员工加入。

目前公司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发展机遇期、债务风险高发期,任务十分繁重,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我们迫切需要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加大对**投资公司输血,以强化公司的造血能力。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以更加开阔的眼光,更加创新的思维,更加昂扬的士气,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创造公司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上一篇:新冠肺炎防控工作要点下一篇:感谢言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