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改革的前景

2024-05-21

增值税改革的前景(精选九篇)

增值税改革的前景 篇1

一、增值税的涵义及分类

1. 增值税的涵义

增值税是以法定增值额为课征对象征收的一种税。所谓增值额是指企业或个人在生产经营中新创造的那一部分价值, 而法定增值额是针对理论增值额而言的。从理论上讲, 增值额相当于商品价值扣除在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以后的余额。相对于理论增值额, 法定增值额是在增值税税制的确定中, 由于各国规定的扣除项目不同, 增值额的具体内容也不相同, 也就是用于计税的增值额不是纯粹理论上的增值额, 而是依税法规定有所差异的法定增值额。

2. 增值税的分类

增值税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而产生的, 是适合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以及国家财政需要而产生的。但由于其计税依据也即对于购入固定资产, 如厂房、机器、设备等是否允许扣除则有不同规定。据此, 增值税分为三种类型:

(1) 消费型增值税。即征收增值税时, 允许企业将购入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款在购入时一次性全部扣除。也就是说, 纳税人用于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都不包括在课税范围内。从整个社会来说, 课税对象只是限于消费资料, 故称为消费型增值税。

(2) 收入型增值税。即征收增值税时, 只允许扣除固定资产当期折旧部分中所含的增值税款。就整个社会来说, 课税的依据相当于当期国民收入, 故称为收入型增值税。

(3) 生产型增值税。即不允许扣除固定资产中所含的增值税款, 这样就整个社会来说, 课税的依据包括生产资料, 相当于生产的固定资产和各种消费资料的生产总值, 课征的范围与国民生产总值一致, 故称为生产型增值税。

二、2009年增值税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目前世界上140多个实行增值税的国家中, 绝大多数国家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我国增值税对销售、进口货物以及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单位和个人征收, 覆盖了货物的生产、批发和零售各环节, 涉及众多行业。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 我国一直实行生产型增值税。2009年增值税改革是指从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2009年1月1日起, 全国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可以计算抵扣;

2. 购进的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不得抵扣进项税;

3. 取消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

4. 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降低为3%;

5. 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从13%恢复到17%。

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 其意义体现在:

1.转型改革将消除生产型增值税制存在的重复征税因素, 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 有利于鼓励投资和扩大内需, 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增值税是一种中性税, 具有链条式的抵扣机制, 环环相扣, 上环节减免的税款将自动在下环节补征上来, 因此, 从税收效率角度看, 增值税本身非常排斥减免税。但由于生产型增值税在经济生活中造成重复征税现象, 特别是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行业, 重复征税问题较为严重, 因此, 我国在1994年税制改革之后, 陆续出台了一些增值税优惠政策, 包括减税、免税和退税, 以照顾特定行业纳税人, 促进特定产业发展。增值税转型改革降低了纳税人税负, 消除了重复征税因素, 因此有必要将与生产型增值税相关的优惠政策加以清理, 规范完善税制, 堵塞管理漏洞。

3.适用转型改革的对象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改革后这些纳税人的增值税负担会普遍下降, 而规模小、财务核算不健全的小规模纳税人 (包括个体工商户) , 由于是按照简易办法计算缴纳增值税, 不抵扣进项税额, 其增值税负担不会因转型改革而降低。因此, 为了平衡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之间的税负水平, 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扩大就业, 需要相应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

现行政策规定, 小规模纳税人按工业和商业两类分别适用6%和4%的征收率。考虑到现实经济活动中小规模纳税人混业经营十分普遍, 实际征管中难以明确划分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 转型改革后, 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区分工业和商业设置两档征收率, 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统一降低至3%。

4.考虑到转型改革后, 矿山企业外购设备将纳入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 整体税负将有所下降。因此, 为了公平税负、规范税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将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的增值税税率从13%恢复到17%。

三、对中国增值税下一步改革的思考

中国目前的增值税是将劳务销售和农业排除在征收范围之外。而在理论上与实际中都对这种课税范围的选择提出调整的要求, 需要扩大课税范围。

1. 对劳务的处理

劳务作为重要的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成为经济发展不可低估的力量, 用在劳务上的开支与用在商品上的开支一样, 也能产生对人类需求的满足, 且具有较高的收入弹性。将劳务的销售排除在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之外, 征收营业税, 从理论上讲, 将会引起商品与劳务课税的差别待遇;抑制潜在的经济效率的发挥;引起对商品课征的增值税负的提高等。从实际操作中看, 则常常会使增值税抵扣链条出现中断;使增值税与营业税的衔接不得不靠一些特定的条款加以规定, 造成实际征收中的困难。

比如, 一家建筑安装企业当年的营业额为1000万元, 按照现有税法, 该公司应当缴纳3%的营业税, 即30万元。而其中含有的建筑材料为500万元的话, 这些材料所含的增值税进项税额72万元将不能抵扣。这样该公司实际承担税负为102万元, 税率为10.2%, 远远超过名义税率3%。随着材料比重的加大, 其税收负担越重。而当前不动产所含增值税不得抵扣的规定使得工商企业实际税率远高于名义税率。

但根据中国目前的具体情况, 将各类劳务全部纳入增值税的课征范围, 条件尚不成熟, 今后可能调整的范围是, 将交通运输、建筑安装两种与商品销售关系最为密切的劳务先纳入增值税课征范围, 以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从总体趋势看, 最终涵盖所有商品和劳务的销售将是增值税发展的方向。但这项改革涉及最为敏感的问题是中央与地方如何分税。增值税属于国税, 中央每年返还25%给地方, 而营业税为地税, 并且是地方的第一大税种, 如果营业税被增值税替代, 直接的后果是地方将失去第一大税种。因此在考虑增值税替代营业税的同时考虑分税比例的调整, 原则上该部分增加的增值税应当全部返还地方政府。

2. 对农产品的处理

现行增值税对农产品采购商购买免税农产品按买价的10%计算进项扣除, 在实施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主要是以农产品作为主要原材料的工业产品税负增高, 这样使经营农产品的企业无利可图或仅有微利, 影响了农产品的收购及向工业品的转化, 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对于农产品的税款抵扣问题, 国外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其一, 可采取“农业统一加价补偿法”, 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购入的投入物所含的增值税, 通过向采购商收取一个加价比例得到补偿, 这一加价比例可以作为采购商的进项税额予以抵扣, 这样农民不仅没有承担增值税的缴纳义务, 而且也没有造成增值税抵扣链条的中断;其二, 对于农业生产者可依据规模进行分别处理。即对那些大规模经营或从事商业性经营活动的农场, 将其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 按照正常的增值税制计算纳税;对于小规模经营的农户予以免税;对于界乎两者之间的农户, 则可实行依据购入的农业生产投入物进行退税的办法。

比如, 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购入的投入物所含增值税为100万元, 那么收购农产品的采购商在买价的基础上加上100万元和农民结算, 加上的这100万元采购商可以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 这样最终的增值税完全得到抵扣。

GPRS移动增值业务应用前景 篇2

摘要:在3G牌照迟迟没有发放的背景下,中国移动目前面临着如何利用现有的网络覆盖优势发展数据业务的挑战。主要介绍了GPRS的网络概况和协议模型,提出个人与企业应用的新领域,分析了利用GPRS网络大力发展移动数据业务的前景。

GPRS的及时引入,是中国移动参照国际通信技术走势,结合中国市场需求做出的重大技术举措。与传统的基于电路交换的数据业务相比,GPRS具有高速传输、永远在线、按流量计费、语音数据自由切换、快速登陆等特点。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的最大区别就是对信道资源的共享,GPRS在无线资源分配上采用了动态信道资源,提高了频率资源利用率,同时还可以与GSM在信道的利用上实现互补,降低了通信成本。因此,GPRS非常适合正在蓬勃发展的移动数据业务,中国移动不再是单纯的话音提供商,而迅速转变为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提供多媒体通信的服务商。

GPRS的网络结构

GPRS网络是基于现有的GSM网络来实现的。在现有的GSM网络中需要增加新的节点,如SGSN(Serving GPRS Supporting Node)和 GGSN(Gateway GPRS Supporting Node),如图1所示。

其中SGSN的主要作用是记录手机的当前位置信息,并且在手机和GGSN之间完成分组数据的发送和接收。GGSN主要起到网关的作用,它可以和多种不同的数据网络连接,如LAN、WAN和PDN等,有时也将GGSN称之为GPRS路由器。GGSN可以把GPRS分组数据包进行协议转换,从而把这些分组数据包传送到远端的TCP/IP网络或 X.25网络。

GPRS网络除了引入新的网络节点外还引入了新的网络接口:

・Gn:各种GSN之间的接口

・Gb:BSS和SGSN之间的接口

・Cr:SGSN和HLR之间的接口

・Gp:不同PLMN网络之间的接口(例如:漫游)

・Gs:SGSN和MSC之间的接口

GPRS的协议模型

手机和SGSN之间的GPRS分层协议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手机和SGSN之间的GPRS分层协议模型

Um接口是GSM的空中接口。Um接口上的通信协议有5层,自下而上依次为物理层、媒介接入控制(MAC)层、逻辑链路控制 (LLC)层、子网依赖结合(SNDC)层和网络层。

・Um接口的物理层为射频接口部分,而物理链路层则负责提供空中接口的各种逻辑信道。 GSM空中接口的载频带宽为200 kHz,一个载频分为8个物理信道。如果8个物理信道都传送 GPRS数据,则原始数据速率可达200 kbit/s.考虑前向纠错码的开销,则最终的数据速率可达 164kbit/s左右。

・MAC的主要作用是定义和分配空中接口的GPRS逻辑信道,使得这些信道能被不同的手机共享。GPRS的逻辑信道共有3类,分别是公共控制信道、分组业务信道和GPRS广播信道。公共控制信道用来传送数据通信的控制信令,具体又分为寻呼和应答等信道。分组业务信道用来传送分组数据。广播信道则是用来给移动台发送网络信息。

・LLC是一种基于高速数据链路规程HDLC的无线链路协议。LLC层负责在高层SNDC层的数据单元上形成LLC地址、帧字段,从而生成完整的LLC帧。另外,LLC可以实现_点对多点的寻址和数据帧的重发控制。

・BSS中的LLR层负责转送 MS和SGSN之间的LLC帧。LLR层对于SNDC数据单元来说是透明的,即不负责处理SNDC数据。

・SNDC层的主要作用是完成传送数据的分组、打包,确定 TCP/IP地址和加密方式。在 SNDC层,手机和SGSN之间传送的数据被分割为一个或多个 SNDC数据包单元。SNDC数据包单元生成后被放置到LLC帧内。

・网络层的协议目前主要是 Phase 1阶段提供的TCP/IP和 X.25协议。TCP/IP和X.25协议对于传统的GSM网络设备(如 BSS和NSS等设备)是透明的。

从GSM到GPRS,速度不同、手机用户的界面不同,使用模式也就不同,用户业务需求需要重新分析和满足。GPRS的应用有以下几个特点,枋谴输速度快,可以承载IP数据包交换;二是通过智能终端的引入,可以设计带有独特功能的应用;三是支持多种多样的加密手段,可以提供安全的.移动通信,这三个特点至关重要,使得GPRS有机会在两大类应用方面大显身手:一是个人应用;二是行业应用。

寻找个人市场上的“杀手级”应用

个人应用就是通过GPRS网络提供多种个人业务,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GPRS的个人应用大致有以下几种:

・提供移动银行、移动炒股等移动商务;

・提供信息点播、旅游指南、黄页等移动信息服务;

・提供网页浏览、收发E-mail等移动互联网服务;

・提供在线游戏、在线聊天等移动娱乐服务。

彩信业务的推出对GPRS是一个重要的推动,使移动用户通过GPRS技术可以享受到更丰富多彩的数据业务。同时,推出彩信业务也带动了整个通信产业链的升级,为手机制造商、通信设备制造商、内容提供商带来新的利润来源,因此,会有更多的力量共同推动彩信业务的商业化。

目前移动数据业务的现状是“以营销手段作为市场的主要推动力,但缺乏让人印象深刻的应用”.在短信这个市场上,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就可以推动一个消费市场,而对于GPRS,产品也成为竞争力之一。所以,一方面移动运营商在积极地寻找着“杀手级应用”,另一方面有志于这个市场的企业,也都在各出奇招,试图以GPRS业务应用作为发展契机,确立市场地位。

企业应用层出不穷

GPRS行业应用是指根据企业内部运作需求,将企业信息系统如CRM,OA,ERP及控制系统等应用于手机、手提电脑等手持终端。可以说,GPRS行业应用为企业信息化革命提供了助推剂,让企业更有活力、更加

迅速地响应各种需求和突发情况。目前GPRS行业应用有以下5大类:

(1)政府部门领域。利用 GPRS“无线移动”的特点,不仅可以为政府部门内部的移动办公提供解决方案,而且结合相应的系统开发和终端,可以实现人员车辆查验、税务、工商证照巡查收取等应用。

(2)公用事业领域。公用事业主要是指水、电、煤气等行业,由于应用覆盖的地理范围很大,要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往往涉及大规模的线路建设。但是通过 GPRS来实现无线抄表和智能监控,不仅安装便利、覆盖灵活,而且计费合理无需高昂的有线线路租用费用。

(3)交通物流领域。GPRS的出现,不仅使该领域的数据传输实现移动发送、移动采集,更因为其“实时在线”的优势保证了良好的实时性。配合GPS/MPS等定位服务,更使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成为可能。

(4)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应用。 GPRS为移动办公提供了稳定快速、覆盖全面、计费合理的接入方式。利用GPRS企业可以充分实现扩大办公范围、实现移动办公的需求。

(5)金融证券保险业领域。在这个领域内,各类活动不再受到场地和通信线路的制约,满足了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服务的需要。如移动 POS、移动炒股及远程理赔等。

“平稳过渡”不是梦

互联网的用户从窄带到宽带,除了感觉方便、舒服及高效率之外,使用模式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该收发邮件的收发邮件,该看新闻的看新闻,该玩游戏的玩游戏,除了偶尔需要在线看看电影外,好像“宽带”这个词是透明的。

GPRS引入的数据业务基本模式与3G相同,主要集中在以提供位置信息为基础的始终在线、媒体和移动商务等业务上面。3G业务只是对GPRS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并将其个性化、丰富化。可以说,GPRS能否在业务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客观上决定了3G业务的成败。同时GPRS手机在探索数据化、个性化手机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妨把GPRS视为3C楼阁的地基和框架。移动运营商可以在打地基和搭框架的阶段积累经验,以此保证全新3G楼阁的稳定牢固。更为重要的是,运营商可以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努力探索并找到适合终端用户需求的各种应用模式,开发大量适合市场的新业务,为3G的业务发展打下基础。此外,运营商借此也可以锻炼市场营销队伍,使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3G市场时也能从容应对并做到游刃有余。

关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探讨 篇3

一、我国现行增值税制度弊端

1. 对外购资本的重复征税

对于当期购入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不允许抵扣, 将其分期计入产品成本中, 最终转入到销项税额的计税依据销售额中, 其结果是该产品的销项税额中含有一部分增值税, 等于固定资产在购买时承担了一道税、征收增值税时又课征了一道税, 从而产生了重复征税, 货物流转次数越多, 对已征税款的重复征税也就越严重。

2. 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采取的生产型增值税, 在出口退税时, 尚未包括为生产该商品而购买的固定资产所缴纳的税金, 这样就出现了对出口货物的退税不彻底, 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 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造成损失。我国从国外进口商品, 由于国际上实行增值税的大多数国家选择的是消费型增值税, 出口退税实行真正的零税率, 完全做到以不含税价格进入我国市场。而我国国内产品却有重复征税的因素, 这会使国外商品征收同样税率的增值税会比国内同类产品负担的增值税低。即进口产品由于比国内产品少了这一笔“投资税”, 从而处于明显的优势竞争地位。在一进一出之间, 给我国外贸和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损失。

3. 影响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由于购置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中所含增值税不能抵扣, 加重了企业负担, 影响企业投资的积极性。特别是影响企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及基础产业投资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新技术的采用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抑制了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核心产业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增值税中性作用的发挥。

二、选择消费型增值税符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分布实施税收制度改革, 将增值税由现行的生产型改为消费型, 使设备投资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增值税转型主要是指我国现行生产型增值税转向消费型增值税,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消费型增值税是指纳税人在计算增值税税额时, 允许扣除固定资产所含的税金。相当于为企业注入一笔流动资金, 从而刺激企业使用新设备、新技术, 增加有效需求, 带动经济增长, 企业会更加重视投资的长期效益, 企业间的竞争会被引向技术竞争, 从而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的质量;同时也会让投资正效应向整个社会扩散, 让更多的人分享到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消费型增值税也在客观上解决了地区间税负的不平衡, 有利于缩短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 这不仅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政策相吻合, 而且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平衡, 促进国内企业经济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 同时将有利于同国际上发达国家增值税制度接轨, 使我国经济和税收进一步国际化, 对外资和先进技术更具有吸引力, 最终达到提高我国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的目的。我国于2004年7月1日起, 对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工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军品工业等八大行业率先实行扩大增值税扣税范围改革, 允许企业抵扣购进固定资产中机器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金。截至2006年底, 税务机关已累计为企业办理抵扣退税88亿元, 这对于促进东北地区企业加快技术改造, 调整产品结构, 增强市场竞争力, 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增值税转型中出现问题的探讨

增值税是我国最大的税种, 在税收总收入中增值税目前占到全国税收收人的近50%, 如果实行转型,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在短时间必将下滑。这种改革带来的“成本”, 如何降到中央和地方财政所能接受的程度, 就成了转型中的最大问题。并且, 我国的增值税收入75%归中央, 25%归地方, 如果仅按这一比例进行分配增值税转型带来的税收收入减少, 那么不同地区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同, 地方财政收入受税制改革的影响也不同, 如何在地方间公平地分摊税制改革的“成本”?

1. 增值税的转型要分步进行

就地正法我国目前的财政承受能力, 增值税转型改革可采取分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先在东北地区进行试点, 第二步将试点范围扩大到中部地区部分老工业基地城市, 第三步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的方案。这两个步骤, 可看作是国家既为增值税改革积累有益的试点经验, 又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税收政策扶持, 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经过几年的试运行, 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从效果上来看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增值税转型政策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作用已经凸起到了鼓励增加机器设备投资、加快设备更新改造的作用, 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二是增值税转型改革与产业政策紧密结合, 带动了东北地区投资规模的扩大, 投资与发展良性循环的态势初步显露。三是对增值税转型对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有了准确的把握, 为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四是税务机关采取各种加强征管的措施, 有效防范了骗税行为的发生, 东北地区税收收入保持高速增长, 并为下一步增值税转型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现在, 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增值税转型的方案, 已成当务之急。

2. 逐步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以保持增值税的“链条”的完整, 促进增值税的规范化管理, 增强增值税的内部制约作用, 减少部分税收流失, 增加一部分收入。建议把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全部列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可先将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邮电通信和销售不动产四大行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畴, 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拓展, 相应地影响了地方收入;同时需要对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作适当调整, 改变增值税中央与地方的分享比例, 适当提高地方分配比例。

3. 进一步减小增值税减免税优惠范围

减小增值税减免税优惠范围, 能更好地体现“普遍征收”原则和“中性”原则外, 也可增加一部分税收收入.在增值税转型过程中, 适当放宽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 把增值税纳税人最大限度地列入增值税专用发票链条式管理的范围。要鼓励小规模纳税人加强财务会计核算, 建帐建制, 尽可能向一般纳税人靠拢。这样可以对更多的中小企业实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

4. 实现全面的增值税管理

我国应将增值税征管的重点放在掌握纳税人的各种税收信息、摸清税源等方面, 对增值税发票张张验审, 票票过关查验虽然很重要, 也很有效, 但关键是增值税的征管应实现由“治标”到“治本”、由被动到主动、由以“管票”为主到以“管户”、“管税基”为主的转变。

5. 关于固定资产存量的抵扣问题

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引起税基的减少, 为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性, 应借鉴国际上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一些成功经验。我国目前固定资产的存量太大, 如允许所有已购置固定资产所含税款进行抵扣, 有可能会使财政收入缺口过大, 而危及经济的正常运行。因此, 可对在实行新的消费型增值税以前5年购置的固定资产所含税款可以分年 (如5年) 按比例 (规定一个扣除比例) 进行部分抵扣。对抵扣期限的长短可以灵活一些, 从我国现状看, 可比发达国家相对长一些, 这对收入影响的程度也较小, 如第一年可以抵扣20%, 此后每年提高10%。使投资具有均衡性, 避免为获得较多的抵扣额而将投资移动。

摘要:1994年税制改革, 由于考虑到当时的税负水平, 及抑制投资过热问题, 我国采取了生产型增值税, 这种人为扩大税基的作法, 在现阶段逐步妨碍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增值税转型 (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 是一种必然选择。文章就增值税转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消费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增值税转型

参考文献

[1]刘凤娟郜维良:关于增值税转型问题初探.科技咨询导报, 2007 (25)

[2]陈曦:从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效果谈我国的增值税改革.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7 (03)

增值税制度改革的思考(共) 篇4

一、以推行消费型增值税和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为主要内容,对增值税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现行增值税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端已制约经济发展。在抵扣范围上,纳税人购买的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能得到抵扣,导致制度性重复征税和税收征收管理的复杂性。在征收范围上,仅对货物和部分劳务征收增值税,绝大部分的服务业和农业没有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致使增值税运行的链条断裂。现在,增值税管理中诸如货运发票抵扣、农产品收购进项抵扣、商业税收征收管理等难点,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增值税征收面偏窄所致。在具体征收方式上,将增值税纳税人区分为按规范化办法征税的一般纳税人和按简易办法征税的小规模纳税人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但我国现行增值税制度中两类纳税人是按照销售收入界定的,不利于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很少一部分纳税人按照规范化的办法缴纳增值税,而众多的纳税人被排除在按规范化办法征收增值税的范围之外,且要负担较高比例的增值税。据统计,2006年,河南省一般纳税人户数为6.2万户,仅占整个增值税纳税人73.7万户的8.41%;小规模纳税人户数为67.5万户,占整个增值税纳税人户数的91.59%。小规模纳税人实际增值税税负大大高于一般纳税人。

目前,社会各方面对增值税制度的改革有较高期望。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新一轮税制改革八个方面的内容。排在前三位的是改革出口退税制度、统一各类企业所得税制度、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将设备投资纳入增值税的抵扣范围。前两项改革已经完成,增值税改革自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二、消除增值税改革进程的两大思想障碍

1.消除孤立地看待改革、过分担心增值税改革减少财政收入的思想障碍。

现有税收规模和收入稳定增长机制能够承载减税的压力。河南省国税局税收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全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外购固定资产519亿元,如果全面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2007年将减少增值税75.4亿元,占同期全部增值税的14.38%,占同期国税部门组织收入总额的9.38%。而这一统计口径尚未考虑享受减免税企业等方面的情况,实际影响收入的数额比这个数要小。据有关专家测算,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全国一年约影响增值税收入1300亿元~1500亿元。近几年税收增收的总额都在5000亿元以上,2007年增收近12000亿元,这样的增长规模完全能够承载增值税转型所带来的财政减收。

税制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将带来税收增收。在研究税制改革时,我们绝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税种、某一项改革措施对税收的影响,而是要全面、系统地看待税制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综合性影响。企业所得税改革、增值税改革等必定会促进税收与经济发展同步稳定增长的较优税制的形成。财产税等新税种的开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快速增长、增值税和其他税种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稳定增长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增值税转型带来的减收。

2.消除我国目前难以实施规范化增值税制度的思想障碍。

只有实施规范化的增值税制度,即彻底地扣税和保证尽可能宽泛的征收面,增值税的职能才能得到有效发挥。有学者指出,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基础决定了西方模式增值税的不可行性,即使强制推行也会造成制度规定和实际结果的巨大不一致。因此,不少人提出诸如要实行实耗扣税法、进一步扩大按征收率征税的纳税人范围等。笔者认为,尽管我国在法制环境、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和经济交易结算制度等方面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我国已具备实行规范化增值税制度的条件。

增值税在我国实践了近30年,较为规范的增值税制度实施了14年。增值税不仅保障了我国税收的稳定增长,而且较好地避免了重复征税的矛盾,体现了公平税负的原则,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尽管增值税制度在运行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体运行是有效的。

三、增值税改革的基本设想

笔者认为,对增值税改革不应再迟疑观望、局部试点、缓慢推进,而应明确时间、综合改革、整体推进,建立起符合国际通行的规范化的增值税制度,实行彻底扣税,将条件成熟的服务业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并采取税收立法的形式巩固增值税改革的成果。应在2009年底完成增值税改革和立法任务,从2010年开始全面实行规范化的增值税制度。增值税改革要重点考虑“三个扩大”、“两个降低”,并实现“三个配套”。

1.“三个扩大”。一是扩大增值税的抵扣范围,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对纳税人外购固定资产所支付的增值税税金给予一次性抵扣;对于期初存量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可采取分抵扣的办法。二是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尽可能将服务业纳入

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在征收范围的确定上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方法。在当前至少要将交通运输、建筑安装等与货物生产、流通关系密切的行业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待条件成熟时再将其他服务业和农业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逐步把断裂的增值税链条连接起来。三是扩大按规范化办法征收增值税的纳税人规模。在科学确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划分标准的基础上,允许纳税人自由选择是按一般纳税人规范化的征税办法缴税,还是按小规模纳税人的简易办法缴税。

2.“两个降低”。一是降低增值税的整体税收负担,进而降低流转税收入在整个税收中的比重。扩大抵扣范围实质上是缩小了税基,未来可以维持增值税的现行税率不变。二是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征收率。从世界范围看,实行增值税的国家和地区对小规模纳税人或是给予免税或是确定较低的征收率。例如,韩国对特别纳税人按销售总额适用2%的特殊税率。我国台湾地区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台湾称之为营业税)的征收率为1%。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增值税的征收率,工业纳税人应降为4%,商业纳税人应降为2%或者1%。与此同时,与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相配套,调高增值税的起征点,体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照顾。

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的影响 篇5

增值税相关理论概述

增值税是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间接税。所谓增值额, 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 是指企业或个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新创造的那部分价值, 即相当于商品价值 (C+V+m) 扣除在生产上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 (C) 之后的余额 (V+m) , 它主要包括工资、利润、利息、租金和其他属于增值性的费用。增值税具有“道道征税, 税不重征”的特点, 这一特点使纳税人税负相对公平, 促进了商品的生产流通以及社会化大生产。

在具体实践中, 增值税计税依据中的增值额是由各国的增值税法规定的, 而各国增值税法不同, 增值额的内涵及外延也各不相同。对外购的生产资料中的非固定资产项目, 如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燃料、动力、包装物等, 在计算增值额时都是允许抵扣的, 但对于固定资产, 如厂房、机器、设备等的扣除规定, 则各不相同, 由此而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不同类型的增值税, 即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三种类型。

1994年的税制改革确定了增值税在我国税收体制中的主体地位, 生产型增值税在过去10年间的实施促进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但其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弊端,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利于鼓励企业扩大投资。根据规定, 我国企业购入固定资产所支付的增值税直接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不能计入进项税额予以抵扣。由于生产型增值税对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不予扣除, 因而企业投资的税负较重, 不利于企业扩大投资, 促进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 (2) 导致重复征税。生产型增值税将购入固定资产支付的增值税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因此会导致对固定资产的重复征税。 (3) 不利于高新技术等高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基础设施企业以及投资较大的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高, 固定资产投资较其他企业要高得多。高新技术企业设备更新非常快, 基础设施以及高投资企业投资非常大, 因此, 生产型增值税极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基础设施企业和高投资企业的发展。 (4) 不利于我国产品与外国产品竞争。如前所述, 世界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 这样, 在增值税税负成本上, 这些国家的产品就比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的国家要低。

从2009年1月1日起, 我国开始进行由生产型增值税到消费型增值税的改革。消费型增值税相较于生产型增值税主要有以下优点: (1) 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优化。消费型增值税允许资本性投资的进项税额抵扣, 使企业的成本费用降低, 投资收益率相应提高, 将激发企业将大量的投资应用于技术开发。 (2) 明显提高产品竞争力。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有利于降低企业投资成本, 激励企业投资于技术开发、引进和加快设备更新, 生产出高品质、高技术含量、适销对路的产品。 (3) 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可以使不同行业的国内企业产品税负相同, 另外也可以使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税负相同, 有利于企业在税收负担上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竞争。 (4) 便于规范税收征收管理。消费型增值税下税法规定外购固定资产准予抵扣进项税, 使增值税专用发票扣税链条完整, 环环相扣的机制, 不仅便于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而且纳税人无机可乘, 便于税收管理。

消费型增值税对企业的影响

东北三省早在2004年就已开始了增值税转型的试点工作。下文以东北三省为主要研究对象, 分析消费型增值税对企业的影响。

一、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从近期来看, 2007年仅国内增值税收入就超过1.5万亿元, 约占全年税收收入的31.6%。根据测算, 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增值税转型改革, 将减少当年增值税收入约1 200亿元、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约60亿元、教育费附加收入约36亿元, 增加企业所得税约63亿元, 增减相抵后将减少财政收入共约1 233亿元。不过, 增值税转型在全国推开后, 由于同时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 因而对政府而言, 又相应具有增收效应, 部分对冲了转型改革的减收效应。

二、对投资的影响

增值税转型总体上促进了东北三省投资的增长, 但对各省的影响却存在差异。增值税转型前, 东北三省的投资增长缓慢, 其中黑龙江省投资增长率最低, 其投资增长率在2002年、2003年都低于东北三省的平均水平。增值税转型实施后, 东北三省的平均投资增长率迅速上扬, 并在2005年、2006年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状态。

三、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面临的困难

一是固定资产存量问题难以解决。《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 仅2005年全国工业固定资产净值就达58 027亿元, 如按增值税基本税率推算, 所含税额将达9 864.6亿元, 加上1990年至2000年期间固定资产净增加值, 所含税额还要大。如此巨大的存量资产所含税额, 对国家的财政收入有严重的影响;二是专用发票管理压力及税收收入流失的风险加大。增值税推行的10多年时间里, 反映最为突出的是纳税人利用增值税扣税机制, 通过伪造、虚开、违法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偷逃税款。如果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固定资产可以抵扣, 由于其对应的税额较多, 在现有的征管条件下, 专用发票征管压力进一步加大, 税收收入的风险和压力将更大;三是财政收入以及企业承受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四是无形资产的抵扣仍存在问题。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对于无形资产所对应的税款能否抵扣, 仍然是个问题。如果不予抵扣, 那么实行的消费型增值税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不仅重复课税的因素并未完全消除, 而且一定程度上仍然阻碍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果准予抵扣, 那么将如何抵扣, 是否应维持其现行征收营业税的税负水平, 而且改征增值税还影响地方财政收入, 其牵涉范围更大、问题更棘手。

应对增值税转型影响的措施

一、取消增量抵扣的办法

在转型中采用增量抵扣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政府财政无力承担转型所带来的压力, 从东北三省增值税转型实施情况来看, 退税额度比预计数少得多, 没有对政府财政收入造成很大的影响。相反, 增量抵扣还存在着骗取退税, 影响企业投资积极性等负面效应。因此取消增量抵扣既能发挥较大的政策效应, 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通过新办企业骗税的现象发生。

二、实施增值税转型应有相应的配套政策

增值税转型对各个行业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研究发现, 转型对高新技术行业的影响相对来说不利, 如果没有增值税转型相应配套政策来保障高新技术行业的利益, 那么转型的长期结果就是固定资产比例高蓬勃发展, 而高新技术等行业反而相对萎缩。因此, 应该建立相应的转型配套政策以降低这类企业的负担, 促进这类企业良好发展。

三、解决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可操作性差的问题

目前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是通过应交税金中单独以“待抵扣固定资产”项目列示的、单独申报、增量抵扣, 这给企业的固定资产进项税的抵扣带来了许多实际操作的困难。国家应对下达的过渡文件进行改革和完善, 尽快制定具体可行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办法, 将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抵扣纳入正常的统一的进项税额抵扣渠道, 与存货的进项税额抵扣办法并轨。

四、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消费性增值税对税收征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传统的税收征管工作不能够满足消费型增值税复杂的要求, 计算机征管可以大大提高征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情况下, 企业避税、骗取退税的可能性增加。因此, 必须加快计算机联网建设, 早日实现税务信息化管理, 这样即能提高税源管理的效率, 又能强化税源监控。在消费型增值税下应该改进仅凭发票抵扣税款的制度。税务人员加大依法治税的力度, 就能有效地为市场行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 由原来的生产型增值税全部改为与国际接轨的消费型增值税。

增值税改革的几点建议 篇6

一、取消小规模纳税人

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的划分,给征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捷性,也节省了大量的征管成本。但是,也给纳税人带来了不公平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借“小规模纳税人”之壳偷取国家税款的中小企业及个人还很多,尤其是不能抵扣金额与收入比大于20.05%的纳税人、很少开具发票给客户的纳税人以及从购买方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较少的纳税人,都会“想办法”办成小规模纳税人,因为这样会少缴增值税。

另一方面是小规模纳税人及其他偶发交易的纳税人,当不能抵扣金额与收入比小于20.05%时,由于不能按一般纳税人计征,而多缴增值税。详见下表表一所示:

因此,笔者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营业税的取消,对小规模纳税人及其他偶尔发生应税行为的组织或个人,可以统一按一般纳税人计征增值税。其好处如下:

第一,消除纳税人通过对征管方式的选择来逃避应缴的增值税税款。

第二,由于税收法规对所有的纳税人都是公平的,因此可以在确保市场公平性方面排除税收对市场的影响,促进公平竞争。

第三,强化纳税人税收意识,增强增值税发票管理。使增值税发票管理由国家强制管理转变购买方或支付方(包括偶尔发生应税行为的组织或个人)自发获取,减少偷税漏税行为,降低发票管理方面的征管成本。

第四,短期看,可能会增加计算机及其信息技术的投入,增加税务人员的工作量;但从长期来看,不管是社会效应,还是经济效应都是显著的。其影响不仅是增值税,其他税种也能通过该系统的建立,共享纳税信息,对打击偷税漏税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计算增值税时,销项税税率实行差别化,进项税税率全部统一为一个税率

现行的增值税税率有17%、13%两档,还有免税、减税、简易征收、出口退税、即征即退等,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将会出现更多的税率及征收方式,这些都是国家通过税收政策的影响来调整相关产业,对经济发展取到了很好的效果。然而,上一环节的这些税收优惠、征管方式等,却下一环节要承担这些因不能抵扣带来的税收负担(农产品除外),详见下表表二及表三,本例的负担金额为60, 004.27元,比例为84.00%。

为了不让上一环节的相关因素影响下一环节,笔者建议:将上一环节的因税收优惠、征管方式等带来的不能抵扣的税收负担,由目前的下一环节承担改为由全社会承担,即上一环节的销项税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征收,销售方都必须开具增值税发票给购买方,购买方均可以按发票金额,采用全国统一的进项税税率计算进项税额进行抵扣,详见下表表三与表四。

这样操作既可以支持上一环节产业的发展,或者是便于税收征管,又可以消除上一环节因税收优惠、征管方式的不同对下一环节产业发展的影响;消除下一环节纳税人在做购买决策时不选择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纳税人;避免下一环节纳税人在做购买决策时不得不选择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纳税人,因税收影响而压低购买价格,使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纳税人可能会失去相应的竞争机会,使国家对上一环节的税收优惠失去应有的意义。特别是目前的小规模纳税人,在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将会面临更加困难的发展环境,不利于国家对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

以上所述内容可以通过下面三张不同情况下测算的增值税表来说明:

通过以上三张表的和测算可以看出:

第一,“标准”情况下测算的结果表二与当前情况下测算的结果表三相差60, 004.27元,比例为84.00%,主要是因为征管方式不同、存在税收优惠的结果。

第二,按笔者的建议测算的结果表四与“标准”情况下测算的结果表二相差25, 578.38元,比例为35.79%,除环节2因税率优惠影响外,其他环节全部相同,既能体现国家税收优惠的意义,又不会对下一环节造成任何影响。所以,笔者建议按此方案计征增值税。

三、将增值税专用发票与普通发票统一为一种增值税发票

取消小规模纳税人、消除上一环节的税收优惠、征管方式的影响后,增值税可以恢复到按其最基本的原理进行征管,这时再区分增值税专用发票与普通发票已经没有任何意思了。因此,可以将增值税专用发票与普通发票统一为一种增值税发票,这对于国家、单位及个人来说,管理起来都比较容易。

四、对不同类别的纳税人,规定不同的增值税发票抵扣认证期

对于偶尔发生应税行为的组织或个人,可以不规定认证期限,发生转让时边认证、边抵扣,或者是规定所购买货物(或劳务)的经济寿命期为增值税发票抵扣认证期。这会增强所有人获取发票、保管发票的积极性,降低征管成本。

我国增值税改革问题的相关研究 篇7

关键词:生产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改革

增值税是我国的第一大税种,约占每年税收收入的30%。我国在1994年进行税制改革时,全面实行生产型增值税,这与当时我国的经济状况有很大的关系。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生产型增值税本身所固有的负面效应逐渐显露出来。

生产型增值税已经不适合我国现在的国情和国际环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生产型增值税已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导致重复征税

生产型增值税存在多次或阶梯式重复课税的现象,导致税负不公平现象的发生。生产型增值税在计算增值税额时,不允许抵扣外购固定资产价款中所包含的增值税额,所以企业只能把税款计入固定资产原始价值。在企业使用固定资产期间,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折旧额是以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为基数来进行计算的,固定资产原始价格中的税款部分就会通过折旧计入制造费用,进而计入产品成本,提高了产品成本。企业最后销售产品时,又会对销售额征税,这样固定资产中的税款就再次作为基数计入了应纳税所得额,被重复征收了税款,以致税上征税。

二、阻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绝大部分国家都采用消费型增值税,在经济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不可避免的要与国外企业合作、竞争,但是在生产型增值税体系下,我国企业和国外企业并没有站在同样的高度,竞争或合作的地位是不对等的,这对我国企业非常不利。这种不利表现在一下两点,一是内外资企业的竞争并不公平,外商投资企业购买国家规定的国产设备时,可以退还其所缴纳的增值税,但内资企业在同样的情形下却不允许实行增值税退税,这就使我国本土企业在国内市场与外资企业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二是生产型增值税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增长。我国政府采取出口退税制度,符合WTO规定的促进出口的措施,但是在生产型增值税条件下,对外购的固定资产部分不允许做任何税费上的扣除,出口企业不能获得完全、彻底的退税,出口产品的成本比较高,这不利于中国出口外贸的发展。

三、税收征管困难

这一点表现在生产型增值税给凭发货票抵扣税款的实施带来很多麻烦,使发票抵扣更为复杂化。因为外购资本品所包含进项税额不得抵扣,这样企业在进货时不但要看是否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而且要区分进货中资本性货物的使用范围,把资本品所含进项税额分开,还必需把可以抵扣的购进货物、劳务的增值税与不可抵扣的购进货物和劳务的增值税分开。这样使增值税的计算变得更为复杂,相对应地也增加税务机关审查的工作量,提高了税收成本。同时,这也给增值税的管理带来很大的漏洞。

四、抑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

高新技术产业一直是我国的弱势,政府一直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为此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高新技术产业一般需要投入许多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但是生产型增值税并不允许企业对外购固定资产价款中包含的增值税款进行抵扣,这样一来开发高兴技术产业就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许多企业面对高昂的成本望而却步。如此一来,就更加不会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了,因为技术创新需要高新技术产业奠基。

根据以上几点笔者对于我国增值税改革提出几点意见:首先要从生产型增值税像消费型增值税转变,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上文所诉说的生产型增值税的弊端。消费型增值税体系下,允许企业对当期购进的固定资产所含税款进行抵扣,这样一来生产流通环节不会对增值税征收的规模和水平都产生太大的影响,所以实施消费型增值税能解决重复征税问题,同时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已纳税款可以扣除,这样就会吸引企业加速设备更新,积极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新的技术,进而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并且能简化税制并增强税收征管的严密性等等。

其次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也在许多领域与商品销售活动紧密相关、相互渗透,所以我国不将服务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是非常不合理的,它割断了增值税征收的链条。因此我们应该将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扩大到第三产业。

对我国增值税“扩围”改革的思考 篇8

一、我国增值税“扩围”改革实施的背景

2007年底,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次年, 危机迅速蔓延到国际金融市场, 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 并逐步影响到各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亦深受影响, 外需不足, 内需不旺, 私人投资大幅萎缩, 不少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我国GDP增长率从2007年的14.2%下滑至2009年的9.2%。为了抵御国际金融危机, 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中央政府果断推出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 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 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但时至今日, 世界经济形势仍动荡难平, 欧美市场复苏缓慢, 经济有二次探底的可能。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 2012年1季度我国GDP增长率为8.1%, 2季度GDP增长率为7.6%, 经济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

注:1.绝对额按现价计算, 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2.2007—2010年数据为最终核实数据, 2011年数据为初步核算数据。3.数据来源为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我国政府及早地预见了这种形势的变化, 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调整经济结构, 提高服务业比重。服务性消费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不易出现饱和, 增长空间大, 可成为我国经济的下一个增长点。目前, 服务行业属于营业税的征收范围。营业税的计税依据是营业收入全额, 并且是有多少流通环节就要征多少道税, 流通环节越多, 重复征税的问题就越突出, 这成为当前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增值税则是对商品生产和流通中各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税, 其最大优点在于可以避免重复征税, 具有税收中性的属性。把服务业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 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我国增值税“扩围”改革试点的进展情况

上海市增值税“扩围”改革试点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选择上海地区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 (指围绕制造业、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提供技术性、知识性服务的业务活动) 作为试点行业;新增设11% (适用于交通运输业) 和6% (适用于除有形动产租赁服务以外的现代服务业) 两档低税率;营业税改征的增值税, 由国税局负责征收;试点期间,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的收入仍归属试点地区。

上海市自开展增值税“扩围”改革试点以来, 各项政策措施有机衔接, 运行情况总体良好, 减税效果明显。超过13万户的企业被纳入试点范围, 其中有九成企业减轻了税负, 与试点企业交易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税负也因为进项税额抵扣范围扩大而普遍降低。试点企业中, 小规模纳税人占大多数, 他们的税负下降较为明显, 原先按5%征收营业税, 改革后按3%的征收率缴纳增值税, 税负下降约40%。试点企业中一般纳税人的税负变化则视情况而不同。交通运输企业因为路桥费等未纳入试点范围, 不能抵扣的项目比重大, 缴纳营业税时税率为3%, 缴纳增值税时税率为11%, 所以税负与原来相比有所增加。部分服务企业人工成本较高, 亦因不能充分抵扣而存在税负增加的情况。对于税负增加的企业, 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一项过渡性的财政扶持政策, 确保试点企业税负基本不增加。

增值税“扩围”改革试点在上海市产生了“洼地效应”。因为上海市的试点企业可以提供增值税抵扣发票, 所以无论是本地企业还是外地企业纷纷把订单抛给了上海;还有不少外地企业直接到上海注册并申请加入试点, 在上海缴纳税收。面对资金流出和税收流失的双重压力, 包括北京、深圳在内的多个省市积极申请改革试点, 增值税“扩围”改革正在加速。

三、全面开展增值税“扩围”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 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上海市增值税“扩围”改革试点方案规避了一些棘手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将影响增值税“扩围”改革的全面推进。具体来看, 以下三个问题必须妥善处理:

1.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问题

根据我国目前的分税制体制, 增值税属于共享税, 中央和地方的分享比例是75︰25, 由国税局负责征收。营业税基本可归入地方税, 是地方第一大税种, 由地税局负责征收。2011年, 全国营业税收入为13679亿元, 其中划归地方的营业税收入为13504.44亿元, 占地方全部税收收入的32.85%, 占地方本级收入25.70%。虽然房产税和资源税的改革也在逐步推进, 但短期之内还不可能替代营业税在地方税收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成为地方主体税种。当前, 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继续回落。2012年1-6月, 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7543万平方米, 同比下降19.9%。受此影响, 有地方“第二财政”之称的土地出让金大幅下降, 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税收收入亦相应减少, 地方财力普遍出现紧张的状况。增值税“扩围”改革将原本属于地方的营业税收入变成了中央与地方共享的增值税收入, 而且还是中央占大头, 地方占小头, 这对地方财政无疑是“雪上加霜”。长此以往, 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矛盾会更加尖锐, 进而引发其他的社会经济问题。

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中央与地方收入分配关系如何调整, 上海市试点方案是维持原来的格局, 即原归属地方的营业税收入, 改征增值税后收入仍归属地方。但这样做的结果极易产生“税收竞争”。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之后, 虽然货物和劳务都征收增值税, 但对货物所征收的增值税只有25%划归地方政府, 而对劳务所征收的增值税基本上都划归地方政府, 因此部分地方政府可能会出台一些政策引导当地企业通过“转移定价”等手段来扩大劳务部分的增值税税基, 从而侵蚀货物部分的增值税税基。如何才能在保证地方财力不减少的同时又避免“税收竞争”, 笔者认为, 首先要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分享比例且改革后的增值税仍由国税局负责征税。若调整后的中央与地方分享比例为5:5左右, 全国超过2/3的省份能维持现有的财力水平。而且从长远看, 由于降低税负可以刺激GDP增长, 随着经济总量增大, 税收收入亦会上升。其次要加快推进房产税和资源税改革, 为地方财政培育新的主体税种, 尽快摆脱失去营业税后地方税收体系没有主体税种的尴尬局面。

2.关于税率设计的问题

现行的国内增值税基本税率为17%, 低税率为13%, 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则为3%, 上海市试点方案又新设了11%和6%两档税率。目前, 上海市增值税合计已有5个税率档次, 这势必影响增值税“中性”优势作用的发挥, 并且提高了税收征管成本。

理想的增值税应是单一的税率, 将复杂的差别税率结构可能会对经济运行产生的干扰降到最低。因为具有消除重复课税等优点, 增值税自从1954年在法国问世后便迅速在全球流行, 成为大多数国家的主体税种。从增值税的国际实践看, 由于服务业的情况差别很大, 单一税率的实行效果并不太好, 许多国家都采用差别税率以适应不同行业的发展需要。从实现各行业税负均衡的角度考虑, 我国现阶段的增值税税率结构亦应该采用分行业的差别税率, 但税率档次不易划分过多过细。

3.关于税收征管的问题

首先是税务机构的人员配置问题。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由国税局负责征收, 国税局工作量大增, 而地税局则会相应出现人员过剩, 两个机构的人员配置需要重新调整。随着房产税和资源税改革的推进以及新税种的开征, 地税局人员过剩的问题在未来几年会得到解决。至于国税局缺少的人手可先从地税局借调, 然后再逐步招募新人。

其次是小规模纳税人的管理问题。大多数的服务行业具有投入少、规模小、企业分散、会计制度不健全等特点, 距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标准有很大的差距。数量庞大的小规模纳税人增加了税收征管的难度。同时, 小规模纳税人采用简易征收的方法, 被排除在抵扣链条之外, 亦使增值税的“中性”优势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建议出台一些相应的激励措施, 鼓励小规模纳税人健全会计制度或请记账公司等中介机构代为记账, 加入增值税抵扣链条。

参考文献

[1]杨默如.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的收入归属方案选择[J].税务研究, 2010 (5) :75.

关于增值税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9

2004年7月1日起, 我国首先在东北三省的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等八大行业进行增值税转型的试点;2007年7月1日起, 将试点范围扩大到中部六省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的电力业、采掘业等八大行业;2008年7月1日, 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个盟市和四川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

试点工作的运行顺利, 有力地推动了试点地区经济发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为全面推开增值税转型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 当前我国实施增值税转型的条件已经具备。其一, 随着税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税法宣传和税收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 现阶段我国税收法治环境已大为改善。其二, 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 我国税收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 政府承受增值税转型的能力也大为增强。

在我国各税种中, 增值税一税独大, 占据半壁江山。在东北增值税转型试点前, 按许多专家较为一致的看法, 如在东北8个行业进行税改的成本将可能达到150亿元, 而若全国推开, 我国每年就要减少财政收入800亿元到1000亿元。所以选择在东北实行试点, 重要的一点考虑就是要验证财政负担能否承受。试点多年的结果表明, 增值税转型试点对财政收入的负面影响并没有阻碍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增值税转型促进了各地区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对提高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改革的必要性

1. 我国全面推行增值税以来, 暴露出现行税制的一些矛盾:

一是现行增值税制尚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征税现象。表现在购进固定资产中所含的已征税款不准扣除, 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资源开发型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在生产型增值税下, 开发费用和固定资产均不能抵扣, 致使高新技术企业既要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又要多缴税款。无形中使得投资者更愿意将资金转向成本少、税负低、回收期短的项目,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者向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投资的积极性, 客观上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其结果必然加剧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失衡。

二是征税范围偏窄, 有失公平竞争。国际上规范化的增值税范围为:所有货物销售、生产性加工、进口、修理装配、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建筑安装业、劳务服务业等, 涵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我国增值税的范围是对所有销售货物或进口货物以及加工修理装配劳务征收增值税, 而对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建筑安装业、劳务服务业等行业不征收增值税。这导致了增值税销售货物与营业税应税劳务抵扣链条的中断, 削弱了增值税的环环相扣的制约作用, 不利于公平竞争, 影响了其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地区和产业经济平衡发展的调节作用。

三是抵扣范围偏窄, 不利于企业增加投资, 影响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现行增值税仅限于抵扣外购货物与部分劳务所支付的进项税金, 对包括机器设备在内的外购固定资产所支付的税金是不允许抵扣的。由于我国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尚未覆盖建筑安装、交通运输等服务业领域, 增值税的抵扣更无法涉及纳税人外购劳务所支付的税金。由于购置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中所含增值税不能抵扣, 因而企业投资的税负较重, 资本投入大,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税负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客观上遏制了企业在高新技术开发方面的积极性, 严重妨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

四是现行增值税增大了出口产品成本, 削弱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限制了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 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由于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的设备有免税的规定, 而内资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税款不得抵扣, 阻碍了许多企业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的积极性, 使这些内资企业在国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影响本国工业的发展壮大。由于来自美国等国家的竞争对手并不征收增值税, 现有税制打击了我国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加入WTO融入国际经济大环境的条件下, 生产型增值税制度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2. 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值得指出的是, 在当前实行增值税转型, 有利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因此, 国务院把增值税转型作为扩大内需, 应对金融危机的十大措施之一。增值税转型的减税效应, 有利于增加企业收入, 扩大企业需求, 促进企业发展。但这并不等于说, 增值税转型就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 实际上没有金融危机的爆发, 也需要增值税转型, 也会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只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快了增值税转型的步伐, 缩短了转型的过程。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所谓增值税转型就是把我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是指在计算纳税人当期应纳税额时, 只允许在销项税额中抵扣外购的原材料的已纳税额, 不允许扣除外购的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额, 就整个社会来看, 相当于对国民生产总值课税, 所以, 称为生产型的增值税;而消费型增值税则是在计算纳税人当期应纳税额时, 允许在销项税额中扣除外购的原材料和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额。就整个社会而言, 相当于只对消费资料征税, 所以, 称为消费型的增值税。

增值税转型的主要内容有:

1.从2009年1月1日起, 在维持现行增值税率不变的前提下, 允许在全国范围、各个行业的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在当期的销项税额中增加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 当期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可结转下期继续抵扣。

2.对企业新购进设备所含进项税额和外购的原材料的已纳税额一样, 采取规范的抵扣办法, 不再采用试点地区实行的退税办法。

3.采用全额抵扣方法, 不再采用试点地区的增量抵扣办法。

4.为平衡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在扩大一般纳税人进项税额抵扣范围、降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负担的同时, 调低了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把增值税的征收率, 分别由6%和4%调低到3%。

5.与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相配套, 取消了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同时, 将矿产品增值税率恢复到17%。

四、改革的意义

1.从总量上看, 各种类型的增值税都有促进投资增加的作用, 但消费型增值税推进投资增长的作用最大, 而且特别有利于促进固定资产的投资, 生产型增值税促进投资增长的作用最小, 仅有利于存货投资的增加。增值税转型能形成对投资需求的拉动效应, 其现实意义是增值税尽快转型能较好地适应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资本有机构成加快的投资发展趋势。

2.从对行业投资的刺激上看, 消费型增值税有利于促进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投资的增长, 而生产型增值税仅有利于促进劳动密集型行业投资。这说明实行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不仅有利于促进投资增长和科技进步, 还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就业。

3.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 在经济出现逐步下降的时候, 消费型增值税可以起到保护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经济增长旺盛的时候, 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 对投资的促进作用有可能加剧通货膨胀的程度。实际上, 在资本有机构成越来越高的经济条件下, 经济增长越快, 固定资产投资越多, 消费型增值税也就越刺激投资的膨胀。增值税转型形成对通货膨胀的刺激效应。

4.从一些具体项目看, 第一, 增值税转型有利于促进设备的更新改造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促进产业升级。在生产型增值税制度下, 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税额不能抵扣, 致使高新技术企业既要承担多投固定资产的压力, 又要承受多缴税的负担,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者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 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而增值税转型可以使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企业得到更多进项税额的抵扣, 获得更多的减税收入, 有利于刺激企业改进技术, 采用先进设备, 提高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产业改造和产业升级, 优化产业结构。第二, 增值税转型有利于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条件下, 由于固定资产所含税额不能抵扣, 企业不愿意更新设备, 造成设备老化, 技术陈旧, 资源浪费, 环境污染。增值税转型有利于鼓励投资, 更新设备, 提高技术, 从而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同时, 在增值税转型中国家对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采选产品恢复按17%税率征税, 有利于矿产品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进一步促进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第三, 增值税转型有利于增加出口退税, 促进出口企业的发展。实行生产型增值税, 由于抵扣进项税额从而出口退税不彻底, 导致出口产品以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 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 在与外国不含税产品的竞争中, 处于不利的地位, 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值税转型, 企业外购的机器设备已纳税额可以抵扣, 在出口环节, 增加了产品的出口退税, 降低了出口产品的成本, 增强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有利于出口企业的发展。

五、有关改革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实施增值税转型, 需要在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中, 进一步完善增值税的制度。笔者建议:

1. 提高增值税的起征点。

我国现行增值税制规定, 个人纳税人销售额未达到起征点的, 免征增值税, 达到起征点的实行定率征收。这部分纳税人大多小本经营, 属于低收入人群, 应当给予适当照顾。

2. 尽量减少增值税的税收优惠。

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制度规定了较多的税收优惠项目, 这不但不符合增值税道道征收、环环相扣、链条相连的原理, 造成增值税链条中断和税负不均;也不利于加强税收管理, 减少税收流失。对某些确需给予照顾的困难企业, 最好采用财政返还而不是税收优惠的形式。对个别确要给予税收优惠的, 也应严格控制优惠的范围和数量。

3. 创造条件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我国将要实行的增值税转型, 严格说是扩大抵扣范围, 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转型。因为企业外购的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额, 并没有给予全部抵扣。允许抵扣的只是其中的设备部分, 而不动产部分, 因交纳的是营业税, 其税额不可能作为进项税额予以抵扣。因此, 完整意义上的增值税转型, 有赖于增值税征税范围的扩大。笔者建议, 为了创造条件逐步改营业税为增值税, 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推动增值税完全转型, 应当把营业税改为中央地方共享税或中央税, 同时将企业所得税改为地方税, 并提高地方共享增值税的比例。

摘要: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因此, 增值税转型改革是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最重要的内容。目前, 由于全球经济金融危机持续蔓延, 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事实上, 危机已经对东部沿海地区的不少企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增长放缓至9%、企业利润加速下滑、工业增加值快速回落, 以及财政收入出现快速回落等, 都表明了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伤害。在这种形势下, 实施增值税转型是否有必要, 是否适宜?文章就我国增值税改革的背景、必要性、改革内容和意义作了思考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生产型,消费型

参考文献

[1].高培勇.2008:新一轮税制改革步入实质操作阶段.财政监督, 2008 (5)

上一篇:网络文化发展繁荣问题下一篇:防控方法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