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学生读后感范文

2024-04-25

当代中学生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篇1:当代中学生读后感范文

15.冯相和和相

冯相和和相都是朝中的重臣。一天,和相对冯相说:“你买的新靴子,它值多少钱?”冯相抬起他的左脚给和相看,说:“九百个铜钱。”和相的性子比较急,回头对一个小官吏说:“我的靴子为什么要花费一千八百个铜钱?”于是责骂那个小官吏,怀疑他有所贪污。紧接着冯相抬起他的右脚说:“这只也是九百个铜钱。”身边的侍臣都哄堂大笑。16.张溥嗜学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继续再抄写,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泡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原因在当时很有名气。

17牧童指瑕

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一幅戴嵩画的牛,他尤其喜爱,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

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斗角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应该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现在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真是荒谬啊!”杜某笑了笑,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奴隶,织布应当去问婢女。”确实是这样啊。

18唐太宗吞蝗

贞观二年,京师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捉了几只蝗虫念念有词道:“百姓把粮食当做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是害了百姓。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降罪百姓了,”将要吞下去。周围的人忙劝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正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

19食粥心安

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院学习(时),每天做一锅粥,经过一夜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折断几十根腌菜的茎吃。留守的儿子和他一起学习,(留守的儿子)回家告诉他的父亲(范仲淹的事),(他父亲就让他的儿子)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范仲淹放在一边,过了一会儿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惊讶地(对范仲淹)说:“我的父亲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食物,(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 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厚意,是因为我吃粥安定已久,现在突然享用丰盛的饭菜,以后怎么能再吃得下这粥呢?”

20陆绩怀橘

陆绩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学者。他曾经担任过太守,他对天文和历法很精通。陆绩六岁时,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命令下人拿出许多橘子来给陆绩吃。陆绩怀里藏了三只橘子,临走时拜别袁术,而橘子掉落到地上。袁术笑着说:“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为什么怀里藏了主人的橘子?”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这橘子很甜,我想藏在怀里留给母亲吃。”袁术说:“陆绩,你那么小就知道要孝敬父母,长大后必定是人才。”袁术认为这孩子与众不同,后来常常称赞他。

21陈遗至孝

陈遗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郡守的属官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当天内史袁山松就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被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十分孝顺的人的报答。

22晏子答梁丘据

梁丘据对晏子说:“我到死(恐怕)也赶不上先生您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地。我并没有比别人特殊的才能,只是经常做个不停,行个不止罢了。

23班超投笔从戎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24顾荣施炙

顾荣(顾荣:字彦先,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晋元帝镇江东,荣为军司马加散骑常侍。死后追赠骠骑将军。)在洛阳时,曾经应别人的宴邀赶赴宴席。(在宴席上)他发觉上菜的仆人脸上显露出对烤肉渴求的神色。于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让给他吃。同席的人都耻笑他有失身份,说:“他是仆人,怎么能给他吃呢?”顾荣说:“怎么会有整天做烤肉而不知道烤肉味道的人呢?”

后来战乱四起,晋朝大批人渡长江南流,每当(顾荣)遇到危难,经常有一个人帮助自己。顾荣对此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得到烤肉的人。

25祖逖闻鸡起舞

祖逖是东晋人,他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常常希望能够收复中原失地。后来他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两人交情很好,常常共被而眠。夜半时听到鸡鸣,祖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于是起床练剑。渡江以后,他招募勇士,铸造兵器,打算将胡人逐出中原。

篇2:当代中学生读后感范文

临邑县林子镇中心小学五年级二班:刘艺

一本好书是一个人成功的起源,在书中不断探索,不断有所收

获,一本好书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

在读《当代小学生》时,《校园科技风》中的一篇文章映入我的眼帘,那就是《牙膏的妙用》一文。

一开始,我以为牙膏的妙用也只是能把牙刷干净。可是,并不

这么简单,那牙膏能有什么妙用呢?不要着急,请听我慢慢到来。

《牙膏的妙用》一文主要讲的是:我喜欢练书法,有一天书法

老师要求写一页钢笔字,我写着写着不知道怎么回事写错了一个字,这时候,我只能用修正液,于是我到书房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我记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就在我离开时,淘气的妹妹把牙膏当成了修正液给我涂上了,我正想责备她,可错字不见了,我拿出一张草纸用钢笔在上面画了两下,挤上少许牙膏轻轻一抹,笔迹果然不见了,什么原因呢?我打开电脑开始查找,原来,牙膏里有一种化学物质,名叫磷酸氢钙二水盐,它具有强氧化性,而墨水的主要成分是鞣酸亚铁,遇到强氧化性就会被氧化。

噢!这就是牙膏的妙用,你发现了吗?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

识,俗话说:“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读书吧,让我们与故事一起发现,一起探索。把我们的智慧贡献与中华的崛起,祖国的腾飞和民族的兴旺。

热爱读书吧!让我们一起来提升自我吧!

评语:

小作者通过读《当代小学生》了解到了生活中的小奥秘,可见,小作者是个多么爱读书的孩子,同学们热爱书吧,他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篇3:论当代中学生的礼仪教育

礼仪,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延续,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说:“礼者何也?即中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管子也说“礼者,因人之情,象义之理,而为之节乐者也。”所以,礼仪是治事待人的准则,亦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范。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并以礼仪文化的历史悠久及影响深远为世界所景仰。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源远流长,早在周朝时期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包括其典章制度、宗教、法律,以及伦理风范、生活方式、做人本分。礼仪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之中,身为礼仪之邦的华夏子孙,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我国传统礼仪在其延续中不断扬弃和完善,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礼仪修养应该成为每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更合乎人性,并更有利于时代的进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这二十个字的方针中,已经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融进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礼仪教育,是加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切入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礼仪的重要性。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礼仪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今天的中学生将是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礼仪行为如何十分重要。教育重在育人。加强礼仪教育,不仅能有效地加强学校管理工作,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升华,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具有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明、讲究卫生的举止行为。

二、当前礼仪教育的现状

进入到21世纪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政治思想建设而忽略传统道德建设,中小学生的礼仪常识教育成了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不少人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导致思想品德滑坡。一些人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甚至随心所欲,满口粗言烂语;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为所欲为……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概括性的道德发展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行为养成强调的少,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操作性的技能技巧讲得少,道德的知识性传授多,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少。使得一些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在中学生中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例如,屡禁不绝的课桌文化;在卫生间、校园里、教室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的厕所文化;上课迟到早退;讲粗话、乱扔纸屑果皮等。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中学生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有个性;有的学生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人为何物,难以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已经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尽管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我们的学校德育过大、过空、过泛,质量不高,效果不尽人意,难以“入耳、入心、入脑”不无关系。把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入手,引导学生在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可以有效地加强德育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解决知与行不统一,学与做两张皮的问题。

三、如何加强礼仪教育

(一) “相互尊重”为首要前提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层次需求论”,为我们揭示了“尊重”在人际交往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每个人都期盼得到外界重视,注重自我尊严的维护,因而唯有做到交往中的相互尊重,才能建立和保持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相互尊重原则,主要指交往中应尊重对方的人格、信仰、习俗、个性及兴趣爱好等。当今,此原则已被世界各民族视为人与人交往的道德底线。

(二) “社会道德”为基本准则

社会道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从历史来看,作为个体的行为准则及价值取向,是通过社会舆论、内在信念、传统习俗的力量,来实现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因此,作为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同于法制规范带有强制性,必须依靠道德来维护。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道德则是构成礼仪的内在基础。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要求的是一种秩序道德观,即要求个体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条件下求得自身发展。社会道德反映了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关系,它维系着不可或缺的公共秩序和纪律,我们应当奉行这一原则。

(三) “平等相待”为情感基础

作为人类先进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礼仪,竭力倡导交往中“人格平等”的礼仪原则。这一原则表明,在礼仪面前,只有辈分、长幼、主宾的区分,而无贫富贵贱之别。诚然,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环境条件的优劣之分以及个人客观机遇的不同,造成了贫富差别的现象,但社会交往中的以礼待人是不可因人而异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推崇的不嫌贫爱富、趋势附炎的高尚品德,便说明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所共同建立和维护的一项重要的礼仪原则。作为参政党成员,理当自觉遵守和维护这一原则。

(四) “诚实守信”为必要条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皮注森曾做一项社会实验,在一张问卷表格上罗列了达500多个描述人的形容词,其问卷的调查结果表明,社会人际交往中成败的必要条件,取决于是否“真诚”。而作为“真诚”的外在表现形式、反映一个人行为规律性和稳定性的“守信”,则表现为交往中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表现出为人处事的信誉和坦然。孔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确从现实来看,“守信”俨然是对当今社会存在的讲空话、套话、假话等不良风气的严厉抵制。作为参政党成员应明白,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唯有奉行“诚信”的原则,才能提高自身信誉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最后,我们还应该看到,社会是一个大德育环境,青少年学生的摹仿能力很强,影视、报刊等宣传媒介和各种公共场所的影响作用不能忽视。应该在全社会倡导和营造文明礼仪的氛围。我们应该明白,崇尚礼仪,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重视,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只有促使青少年学生尽快养成文明礼貌行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才有希望,“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才能代代相传。

总之,成才先成人。礼仪教育要从行为习惯养成抓起,注重四个结合,即与养成教育相结合、与课堂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采取有力的措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惠莲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中学生的道德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10.

篇4:《当代中国语言规划研究》读后

LP从语言区域地理、语言生态、语言经济、语言政治、语言政策、语言法、语言传播、语言冲突等角度系统思考了语言规划的一些宏观问题,较有见地,值得推荐给读者阅读。

第2章《语言规划实践简史》,在介绍世界不同国家的语言规划历史事实以后,又根据周庆生的文献总结了语言规划的4种流派,认为“在我国,我们基本上认同语言动态规范的观点。语言是发展变化的,把语言当作静态的事物进行僵硬的规范化是有问题的,但是对语言放任自流也同样是有问题的”。就语言规划的四种思想,作者指出“影响语言规划的这些思想都具有时代性”,认为遗憾的是,还没有学者对这些大思潮的背景进行归纳。这些总结对我们认识语言规划的原则,非常有启发意义。

第4章《语言规划的经济学分析》是一个研究亮点。例如“艺术将是语言多样性最重要的根据地”,这是很有见地的。从艺术需要来看,语言不统一和规范,才能五彩缤纷、百花齐放,提高审美效率。文化往往成为历史差异构成的艺术。这种科学和艺术的矛盾使我们的语言生活经常处于两难境界,例如怎么对待普通话和方言、白话文和文言文、普通话白话文和文白夹杂的白话文、现代汉字和古代汉字、简化字和繁体字、拼音和汉字、词式书写(正词法)和字式书写等。

第5章《语言政治与语言立法》,对语言政治、语言政策、语言法律、语言集团做了系统分析。作者还分析了中国通用语言法律的成绩和不足。“过分地强调方言,是对公共空间的一种侵权。”“语言权利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对语言侵权要通过提供语言翻译等服务救济方式,而不是通过惩罚的方式来解决。这些观点很有启发性。

第9章《作为跨学科研究的语言规划》认为,语言系统具有开放性,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倡的是一个“虚假的理想化了的封闭系统”。其实,任何系统都是在封闭和开放的矛盾中动态存在的。但是,真正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关注的是一个共时的相对静态和封闭的系统,不可能认为这个系统是永恒的。所以,我们不必把结构主义语言学当作语言系统开放的对立面。实验室是一个理想化了的现实,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它是虚假的。过度的真实也许让我们无法找到符合规律的真正的真实。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相对封闭和绝对开放的关系,不能走极端。

第10章《区域、冲突、融合》深入地讨论了世界语言规划思潮的背景,值得我们关注。不过,我们也不能认为语言规划思潮的背景一直没有学者关注。例如,周有光《新语文的建设》(语文出版社,1992)对许多国家的语言生活规划背景做过介绍。王均《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凌远征《新语文建设史话》(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都对中国语言规划的历史背景做过介绍。

LP没有通过总结世界语言规划历史中的经验教训,深入探讨中国语言本体规划中的重大问题。例如根本没有涉及“汉语拼音”的现状和未来。对“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也只是轻描淡写。在狭义“语言”观念里,语言只是指口语,不包括书面语,更是没谈及文字。然而,文字规划或者文字改革是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要语言规划内容,中国也不例外。作者忌讳谈文字规划,也许是想回避这些争议比较大的敏感问题。

LP对某些语言学术语的使用,不知道是无意还是有意地跟一般理解不同。例如第1章《语言规划概述》在谈新中国的语言规划时说“在语言符号的规划方面,主要是汉字的简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接着谈的是“词汇”的规划问题。这里的“语言符号”显然不符合语言学术语的一般应用。符号是形式和内容约定结合的产物,词汇就是语言符号。然而这里的“语言符号”其实只是符号的书面形式,也就是文字。而作者在后面却使用了“词汇”术语,为什么这里却放弃“文字”这个常规术语,不得而知。

总之,LP有不少闪光的地方,对如何促使那些长期在内部语言学领域研究的学者关注外部语言学很有启发价值。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具有跨学科、跨语言学边界研究语言的兴趣,大家取长补短,团结协作,使中国语言规划研究更加成熟。上面是笔者阅读LP后的一些想法,纯粹代表笔者自己。如果有跟作者或者其他学者观点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开展讨论。笔者的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对促进语言规划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薄守生,赖慧玲.当代中国语言规划研究——侧重于区域学的视

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彭泽润.词和词式书写研究——中国语言规划新前景[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3]周庆生.中国语言人类学百年文选[Z].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篇5:浅谈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范文)

摘要:感恩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具有奇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字:大学生、感恩教育、和谐校园

感恩作为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已延续有几千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从“卧冰求鲤”的典故到《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床,孝于亲,所当执”的名句;从“孟宗‘哭竹’”的传说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处世信条,其中表达的感恩之情都让我们敬佩至极。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近年来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进入一个全新、高速的社会转型期,开放的现代化社会经济体制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和物质财富的增长,给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创造了优越的成长环境。“80后”、“90后”学生也有着非常可爱的精神特质,如:个性鲜明、心态开放、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参与生活。汶川地震后的义务献血、奥运会期间志愿者出色的表现等,都说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80后”、“90”是能够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的。但是,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国家的培育之恩、社会或他人的资助之恩不知回报的也屡见不鲜。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日益增多,据资料表明,大学生的自杀率高于同龄人,是同龄人的2-4倍,并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这些自杀的大学生不但没有做到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且连对自己的父母、亲人负责都没有做到。他们没有对生活抱有感恩之心,不仅给父母带来一生无法医治的伤痛,更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二、大学生缺失感恩教育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为很多人们提供了客观的经济利益,在竞争的压力下不断提升了自己的工作能力,满足了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但是市场经济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竞争性的观念也渗透到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不断的侵蚀着人们的精神层面,使人们产生了一种惟利是图的心态,由于竞争的压力,也使一些人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也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维判断,产生错误的思想,导致其价值观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发生畸形,所以大学生在意识上产生“失恩”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网络同样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将最新的咨讯以最快的方式传播给人们。但网络上的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不少内容过于强调自身利益的追求,美化个人主义,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一些不健康,偏激的文字,图片等也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判断。一些不求真实,不客观评论的文章,很容易误导阅历不深,识别能力缺乏的大学生。网络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各种价值观、生活方式、外来文化充斥着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

(二)学校环境因素

虽然学校一直以来都宣扬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但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在学校教育中长期存在,这就是学校教育的弊端。在中国,教育与升学率有很大关系,因此,在众多评价指标中,学习成绩成为首要的指标,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尤为注重成绩,对学校而言升学率高低与今后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学校只管“教书”而不管“育人”,而在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学校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学生关心最多是就业问题,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育人功能。感恩教育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被学校忽视、遗忘,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部分大学生为什么情感冷漠,自私自利,遇到挫折就会想到轻生了。另一方面,学校的感恩教育的匮乏,目前一些高校已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步开展感恩教育,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感恩教育没有落到实处;感恩教育只是短期教育,未形成长效机制;感恩教育的重点是使人们能够施恩,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知恩层面上,现代高校感恩教育应以“学生、活动、实践”为主体。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的因数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计划生育的政策发展至今,使得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些孩子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是在“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娇宠中长大的,家长在物质上基本上对子女是有求必应,却忽视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造成孩子看问题、做事情都以“我”为出发点,较少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不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这给他们感恩意识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带来极大的阻力,这就是家长教育方式的欠缺。从另一方面看,家长自身素质对于孩子的感恩意识的教育具有很大的负影响。很多家长由于自身素质较为欠缺,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有些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感恩意识教育,或者有的家长只是教孩子怎么做,而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比如有些家长教孩子讲文明,但自己常使用不文明的言语;孩子要尊敬长辈,但自己却不孝顺长辈。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教育不仅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论指引,同时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现实化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一)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一个具有和谐思想意识的人必然是一个感恩图报的人,而一个能够感恩图报的人也容易养成和谐的思想观念。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感恩教育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

人与人之间和谐了,学校也就和谐了,从学校走出来的毕业生进入社会,从而社会也就和谐了。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少些抱怨和对抗,多些友善和快乐。

(三)感恩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感,提高大学生

人文素质的重要基础感恩教育有助于唤起大学生的感恩心,融化他们的冷漠心、自我心和自私心,培养他们感恩图报,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良好品德和与

人善、宽容豁达的胸襟气度;有助于大学生内省内察,体谅父母的艰辛,体会社会的恩惠和大自然的恩赐,增进人情味社会责任感,促进内心的祥和宁静[7]。知道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肯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因而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会增强[8]。

(四)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感恩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因此容易获得工作岗位,从而得到锻炼而迅速成长起来,大大增强大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增强感恩教育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完善人的德性,教会学生识恩、知恩,让学生懂得知恩图报

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每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从情感层次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那就不可能感恩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启发学生的感恩潜意识,让学生心存感激、培养学生“知恩”的心。

(二)以认知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从现代德育目的论来看,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手段,使学生学会感恩是德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从实践论来看,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目的就是实践主体在活动之前预先有意识地设计的活动结果,是人的主体需要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整合后产生并存在于人观念之中的一种预期”。识恩是感恩的前提。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就不可能有感恩意识和行为。因此,感恩教育首先应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实上,当我们每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就已经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开始享受前人创造的科技、文化的一切成果了。要在唤醒他们的爱心,让他们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学会知恩图报的同时,教会他们施恩不图报。在现实社会中,凡是具有爱心的人都是施恩不图报的人,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重,他们是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三)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建立高素质的感恩教育队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了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且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师的道德修养水平是确立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本。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大学要有具有人格魅力的名师,他们既是学术大师,更是做人楷模。要强化教师的榜样作用,要引导学生感恩,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让学生从教师的口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的学会感恩。常言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四)建立有效的感恩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效果都是与相关的教育评价体系分不开的,感恩教育也应当建立相应的感恩评价体系。比如,对见义勇为受惠者的忘恩行为在道德和法律层面上予以鞭挞和打击,对知恩图报的美言善行予以褒奖。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感恩教育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使大学生的自律与感恩评价体系的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感恩意识,促进感恩习惯的养成,使感恩成为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在建立评价制度时,要充分体现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的原则,在实践中体现道德守则,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五、总结

感恩作为一种人文精神,其历史悠久,其意蕴深厚。大学教育不光要教知识,教技能,还得教做人,而做人就要知道感恩。大学生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对同学、对老师、对学校和对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从而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感恩观、高尚的感恩情,并以实际行动做一个有为大学青年,才能促进整个校园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陈治国,《儒家“孝”观念的原始意义及其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

郑学刚,周洁《论高校感恩教育》

篇6: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大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位置。

在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以提高自身素质为基本要求,只有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够符合高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而我们应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发展呢?这需要我们做到发扬新“五四”精神:

一、要树立远大理想。“守志如行路,有行十里者,有行百里者,有行终年者,行十里者众,行百里者寡,行终生者鲜。”我们要树立终生远大的理想,并努力为之奋斗。一个人,只有心中有理想,人生才会有方向、有激情,才会不断进步,我们大许文生应该好好利用我们有限的学习时光,不碌碌无为。

二、要善学习。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也是一个人学习的最好时期、最少保守思想、最能接受新生事物的一群人。我们要刻苦学习,不仅学知识、学本领,而且要学习做人。学习要持之以恒,切忌心浮气躁。尤其要打好基础,要善于求知求新,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事物;既要学会动脑,又要学会动手。我们还是一名学生,学习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不得不承认,在欧美一些国家的教育制度与方式,比我们国家的优秀,这也是他们青年学生的创造力比我们强的原因之一吧。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应注重实践动手能力。

三、讲道德。青年要懂得真、善、美,懂得自己肩负的责任,从年青时就培养讲道德的良好品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拥有无限的生命财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扬中华美德,为创造和谐社会献智献力,提高自身能力、积极投身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志愿队伍中去。

四、要自立。我们要善于独立思考,从年轻时就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学会判断事物的真伪,思考了解事情真理,做出正确判断。还要做到勇于创新、不墨守成规。我们运离故土、在异乡求学,要学会独立生活、提高自身能力,不仅要学好习、更要勤锻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调查显示:中国有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有力气建设国家。

五、要勇于奋斗。我们要树立为实现崇高理想 勇于献身、不怕牺牲、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综上所述,在我们今后的人生奋斗征途中,一定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学习好本领,练好基本功,掌握新的知识,使自己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不息,塑造无悔的青春。

篇7:当代中学生读后感范文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更应该要积极地去践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去发扬我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一种值得赞赏的精神。这是千百年固定下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内容和思想基础,是民族前进的动力。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我们克服了数不尽的困难,传承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

爱国,就要大力弘扬自尊的民族精神。自尊,是一个人得到尊重的前提。同样,自尊的民族精神,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到世界尊重的前提。它基本的要求,就是保持做一个中国人的尊严,自觉维护和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尊严。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这是中华民族子孙的义务。

众所周知,千百年来,我们古老的中国经历了多少辉煌与屈辱,饱尝了几多坎坷与磨难。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奋勇抗战,砍断了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推翻了反动的蒋家王朝,在战争的废墟上创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

在“12.9”学生爱国运动纪念日到来前夕,让我们再一次怀着沉重的心情,重温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不朽历史,追寻一代代爱国先驱的闪光足迹,缅怀中华学子洒血报国的惨烈壮举,抒发我等青年学生牢记历史、报效中华的爱国情怀,从而弘扬自强不息、源远流长的爱国

之魂!

我们不会忘记,70年前,东洋倭寇吞我河山、掠我财富、蹂躏我同胞;腐败的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屡屡丧失良机。

我们似曾目睹,1935年12月9日,北京,6000多名爱国学生在共产党人黄敬、姚依林、郭明秋等组织和指挥下,潮水般涌到新华门,高呼 “反对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保卫华北、捍卫主权!”等口号,向国民党北平当局递交了请愿书,继而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然而,丧心病狂的反动军警动用一切残暴手段,疯狂殴打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被激怒了的爱国学生奋起自卫,与反动军警展开了英勇的搏斗,不惜付出巨大的牺牲!

我们引以自豪,“12.9”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北京学生发起、全国各地积极响应的数千人参加的抗日救国运动。

时光飞逝,转眼间这一切已经成为一段可歌可泣的悲怆历史。然而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这段历史呢?那就是铭记历史教训,弘扬爱国之魂!

而同样的,爱国主义也应该要与时俱进。当今的爱国主义,更加突出了理性的特点,强调情感到理性的升华,主要表现为面向世界和未来的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当前,面对一些西方媒体的不公正报道,我们应该理性地爱国,也只有理性地爱国,才会爱得深厚持久,爱得有效。

虽然当今,我们已经远离了曾经的血雨腥风,远离了硝烟四起。然而,世界并不太平,危机此起彼伏。记得08年年初,面对“藏独”分子打砸抢烧、破坏奥运的行径,面对西方某些媒体歪曲事实的报道,我们青年学生和亿万中国人民一道,用慷慨的言行表达了自己的愤懑和抗议,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力量,感受到每个中华儿女对国家和民族那浓烈而深沉的热爱。我们似乎又来到了一个新的战场,虽然这里没有血雨腥风,没有了刀光剑影。但依然有激烈的角逐和竞争。这场竞争是知识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是争夺人才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处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我们需要的是自强不息,需要的是顽强拼搏,需要的是同仇敌忾,需要的是科技腾飞,需要的是民族振兴!

如今,我们伟大的祖国正走在大国崛起的征途中。特别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日新月异的变化,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已经不再是往日那个贫穷、落后、愚昧的旧中国,而是一个文明、发展、强大的的新中国。作为世界公认的大国,我们的心态理当更加开放、包容、理性、自信,在爱国热情的表达上也当如此。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政治多元化、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改革开放已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在这种世界格局背景下,一方面,我们要坚定自己信念,走自己的路,让自己真正强大起来;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加大改革步伐,以更加开放的意识与胸怀,融入世界,共享人类文明成果。

可以说,没有什么比爱国情感更为珍贵,也没有什么力量比理

性更为强大。爱国热情与理性爱国并不矛盾,我们需要爱国的热情,我们更需要爱国的理性!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是一个文明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台独”、“藏独”,保障国家安全稳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爱国热情的根本体现。然而,并不是单纯呼呼口号,或者单单抵制“日货”就足以表达的。只有在法律的框架下,合法有序地表达,才是理性的爱国;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才是最大的爱国。

我们还应该要懂得,爱国不一定是非要我们喊出来不可,把国家时刻摆在自己心里最崇高的位置更是一种深沉持久的爱国精神。新时期下,要履行爱国使命,我们大学生可以做的很多,很多。只要我们牢记社会主义荣辱观,时刻绷紧“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根弦,无论何时何地,心系祖国,情系人民,忠实履行当代大学生的义务,我相信,美丽圣洁的大学校园,就会处处唱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我们是共和国的一代新人,是为人们所羡慕的时代骄子。我们正当风华正茂,肩负着报效祖国、振兴民族的历史使命,不仅需要我们的一腔热血和慷慨激昂,还要有丰富的知识、睿智的头脑、勤劳的双手;不仅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还要有远大的志向,还要做到知国、爱国、报国的有机统一,做到理性爱国与感性爱国的和谐统一。

作为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勤奋学习、顽强拼搏、立志成材的强大动力,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紧跟时代和社会前进的步伐,努力掌握现代

化科学文化知识,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早日成为栋梁之材。要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中国、观察世界,时刻铭记历史教训,牢记时代嘱托,弘扬伟大的爱国之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时代在召唤”——回想在高中的每个朗朗清晨,听到运动场上回荡这一句响亮的起操口号时,心都会一颤。我想,爱国、报国是每一个大学生心目中都在燃烧的情绪、早已坚定的信念;我也相信,当我们认真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看清了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循着心中理想的方向,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挺起胸膛,担起肩膀。

外国语学院 09级师范一班

陈水娇

篇8:当代中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

一、家庭层面的防治策略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会以父母为榜样, 他们会审视父母的言行举止, 做出人格定位。家庭环境在人的发展中对孩子的作用是贯穿一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中学生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家庭教育。

1. 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 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 以身作则, 建立平等、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 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只有失败的父母”, 许多家长应当检讨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 不能依靠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许多问题的造成源于家庭教育的失败。家庭教育方式的落后已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父母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教育孩子”, 父母应采用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积极主动地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 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尊重、关爱和肯定。父母要积极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同时善于发现存在孩子身上的问题, 表扬鼓励孩子的同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使孩子和家长互动的同时获得快乐, 建立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这样, 可以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

(2) 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与道德品质。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使孩子即使没有别人的监督也能够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开始时可能会有难度, 目标可以小一些, 要求可以低一些, 当孩子对小事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后, 再提高目标;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选择机会, 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服从自己, 在尊重孩子自己选择权利的同时, 父母可以提供建议。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期, 人格正在塑造, 主体意识尚未形成, 他们不能主动道德塑造, 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要依靠成人的引导。家长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成长实际出发,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道德修养, 使之作为行为主体自我立法、自我调节、自觉执行, 养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文明自律行为。

2. 对家长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做中学生的网络护航员

(1) 家长应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信息社会要求家长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 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 成为中学生网络生活的指导者。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上网, 可以防止孩子偷偷浏览不良网页, 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孩子们进行沟通交流、增进感情、增加共同语言, 合理对待孩子的上网行为。事实证明, 这样的家长能正确引导孩子上网, 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孩子的上网问题。家长要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 做个懂电脑的信息社会的现代人, 成为合格的网络护航员。

(2) 家长要有防范意识。家长应具备一定的防范意识, 有些孩子因逃避压力、厌学等而长时间上网, 家长要和孩子经常沟通交流, 多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掌握孩子上网情况, 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对于孩子的上网要求, 应多加分析, 找出孩子上网的真正目的, 引导孩子从互联网上获取有利于自己学习、生活的知识和信息, 了解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哪些网站不可以登录, 同时收集一些内容健康的网站网址, 推荐给孩子, 让孩子学会利用互联网, 而不是让孩子盲目上网漫游。家长应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社会、学校举行的各种有益活动, 转移孩子的兴趣。家长要协助孩子制订上网计划, 科学安排时间, 避免孩子无节制上网。禁止孩子去黑网吧、毒网吧、管理不规范的网吧上网, 最好让孩子在家公开上网。

二、学校层面的防治策略

学校是社会机构中专门培养人的场所, 培养人是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学校的教育功能是不容置疑的, 学校能够很好地弥补家庭教育在预防中学生网络成瘾方面的不足。因此, 学校在预防网络成瘾方面, 能够发挥其指导和引导的作用。

1. 创新教育体制模式, 与中学生兴趣发展相协调

《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 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在现代社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 还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 能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在信息社会, 教师还应该具有信息素养, 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使用能力。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 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赶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样, 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要去掌握有利于提高信息素养的系统知识, 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与学生的兴趣相协调。

2. 多种方法开展学校教育, 增强课程对中学生的吸引力

培养人是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 学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要采用多种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学校有责任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给具有不同爱好特长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这些活动, 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展现自身价值。同时, 学生通过参加活动, 广交朋友, 丰富思想, 释放精力, 从而避免因空虚寂寞而求助于网络。学校组织的活动, 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健康心理的最好途径。作为学生的教育活动, 社会和国家也应给予支持。政府应拨专款建设少年宫、科技馆以及社区少年活动场所, 让中学生有更多的活动空间而远离网络。

3. 开设网络教育课程, 协助中学生正确走向网络

(1) 加强健康上网教育, 引导中学生正确上网。网络道德教育是预防学生网络成瘾的一种有效方式。网络道德教育对人生观、世界观发展也很重要。学校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使学生学习网络道德规范, 使学生明了网络道德要求。学校还要把网络道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同时还可以讲座、咨询、研讨等形式开展, 力求产生强势宣传效应。学校可以增设“网络心理导师”, “网络心理导师”可以由班主任、思想政治课老师、信息技术老师等构成, 他们要熟悉网络技术, 熟悉网络心理指导。他们与学生交流网上的活动, 帮助学生分析判断网上信息, 鼓励学生审视自己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判断和行为选择, 有选择性地读取对自己学习、生活有帮助的信息, 培养自己健康的情感、高尚的情操, 学会情绪自知和情绪自控, 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侵蚀, 拒绝从事不道德网络活动。

(2) 加强校园网建设, 为中学生上网护航。现在的很多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任课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教学, 鼓励学生上网查资料, 学校可以在网上开设“网上论坛”“教师电子信箱”“热线服务”等栏目, 以用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以便于学校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处理好学生的心理困惑, 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还可以为学生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网站, 解决困扰他们的心理困惑, 并为上网学生提供自我展示平台, 提供合理宣泄场所。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空间、博客等, 以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排解自己的情绪, 同时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的网络使用技巧。另外, 学校还可以对学校电脑实行监控管理, 在电脑上安装过滤软件, 对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不良信息进行屏蔽。

三、社会层面的防治策略

防范中学生这一群体的网络成瘾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是家庭或学校单方面努力就能完成的, 社会这一大环境对成长中的中学生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 预防中学生网络成瘾也要关注社会这一环境, 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防范中学生网络成瘾方面提供有效支撑。

1. 营造有利于中学生网络使用的健康氛围

(1) 加大宣传力度, 正确认识中学生网络成瘾。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把中学生网络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好, 要利用各级各类网络协会、信息化人才协会、软件协会等正式组织, 各类研究会、兴趣小组等非正式组织, 各类网上社团等虚拟组织引领绿色网络文化。各种舆论工具要等深入持久地宣传绿色网络文化, 要牢固确立网络文化时尚的正确导向, 高度重视网络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提醒全社会防范网络的危害, 提高对中学生网络成瘾危害性的认识。

(2) 加大对网络营业场所的管理力度, 规范网络经营。国家早就颁布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规定条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作出了“认真落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关于开展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整治意见的通知》规定, 进一步优化校园周边环境, 中小学校园周边200米内不得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 不得在可能干扰学校教学秩序的地方设立经营性娱乐场所”等一系列规定。但仍有网吧超时服务, 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为盈利未执行规定, 严重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通过立法来加强网络营业场所的管理, 相关部门还应针对行业的特殊性,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制定道德规范, 设立举报热线, 聘请专职监督员等, 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 加大对其的整理力度, 确保中学生健康上网。

2. 净化不利于中学生网络使用的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其中的一些有害信息, 正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始作俑者。因此, 国家应要保障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 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入, 开发出优良的教育、文化信息资源, 作为中学生健康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早在2004年, 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就启动“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 开发出100种大型民族网络游戏, 形成一系列带有民族特色、弘扬科学精神和普及科学知识的网络游戏精品。目前, 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民族原创网络游戏已成为国际市场的新宠, 并受到了越来越多海外玩家的喜爱, 中国民族原创网络游戏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中国网络游戏企业今后要多为青少年开发生产出益智互动的网络游戏。有的游戏充斥帮派、色情、暴力等元素会对中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对游戏软件实施分级管理, 对于网络游戏的级别也应该详细设定。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出台绿色游戏推荐标准, 根据静态5个指标、动态7个指标, 同时通过划分使用者的年龄层次, 将游戏软件实施分级。当然, 通过对网络游戏分级所发出的警示, 需要其监护人配合才能发挥作用。

在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 不要忽视对不良信息的整治。政府应对每年进口的游戏软件进行严格审查, 杜绝容易产生危害的不健康游戏软件在市场出现。设计者应该从消费者健康消费的角度出发, 不要一切“向钱看”, 网络协会也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摘要:网络成瘾的防范和治疗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 要达到预期效果, 就要把教育管理的“新视野”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相结合,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 学校、社会、家庭相互联系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构建一个“以家庭为中心, 学校、社会为支撑”立体防范的城市中学生网络成瘾体系。通过科学管理筹划, 帮助中学生摆脱网瘾的诱惑,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成瘾,防治

参考文献

[1]陶宏开.孩子都有向上的心[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偏心”的老师作文下一篇:个险银保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