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生本课堂的特点

2024-04-22

保康生本课堂的特点(通用9篇)

篇1:保康生本课堂的特点

保康县初中语文“生本课堂”研究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一、指导思想

以领导讲话精神、教研室生本课堂研究实施方案和“人本”理论为指导,遵循人的成长发展规律,遵循语文教学规律,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预期目标

(一)学生方面

1、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2、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3、具有初中学生应具备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4、具有良好的合作沟通能力;

5、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师方面

1、“生本”理念扎根教师脑海;

2、涌现出一批熟练运用“生本”理念进行教学的教师;

3、出现一批高质量的课例、导学案、论文;

4、出现一批成熟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基本要求

1、“生本”理念贯穿教学过程,一节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间不少于30分钟;

2、学生采用对坐形式,适时进行合作学习;

3、教学模式鲜明;

4、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

四、研究成员

全县所有初中语文教师。经个人申报确定主力成员和核心成员。

五、研究内容

(一)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现代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目标定向,自主预习——导入新课,检查预习——任务导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引领——整理反馈,总结提升——整合训练,巩固提高

2、文言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目标定向,自主预习——情境导入,朗读展示——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理解背诵,积累语言——拓展延伸,总结收获——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3、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复习内容概述——独立练习巩固——同伴互改互助——小组交流解惑——归纳共性疑难——全班集中攻关

4、试卷评讲课课堂教学模式:概述考试情况——自查薄弱环节——组内同伴互助——搜集共性问题——集中讲重解难——纠错总结提升

5、作文指导课课堂教学模式:

(1)明确目标——解说题目——当堂写作——佳作赏评——病例评改——课下升格

(2)明确目标——初步构思——组内互评——班内互评——完善自改——构思行文

6、作文评讲课课堂教学模式:回顾要求——总评得失——佳作推荐——自由演读——病例共改——自改完善

7、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确定专题,制定方案——自主合作,搜集资料——同伴互助,筛选资料——独立思考,整理资料——小组交流,取长补短——全班展示,修改完善

(二)常见文体教学研究

1、记叙文教学研究;

2、议论文教学研究;

3、说明文教学研究;

4、诗歌教学研究;

5、古文教学研究。

(三)专题研究

1、导学案设计与实施;

2、小组合作有效性;

3、学生积极有效参与学习;

4、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培养;

5、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6、学生作文能力培养;

7、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8、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9、语文知识教学;

10、利用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1、学习评价研究。

六、研究重点

1、现代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2、作文指导课教学基本模式;

3、记叙文阅读教学;

4、导学案设计与实施;

5、小组合作有效性;

6、学生积极有效参与学习;

7、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培养;

8、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9、学生写作能力培养;

10、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11、学习评价研究。

七、实施步骤

整个研究过程分三阶段实施。

推进阶段(2013年):2013年是“生本课堂”研究推进年,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积极推进“生本课堂”研究。本年度,“生本课堂”研究要全面展开,全体教师都要积极投入到“生本课堂”的研究中来,要用生本理念统帅所有语文教育活动,每一节课,每一次语文活动,都要做到以生为本来设计,以生为本来实

施,切切实实把“生本”理念落到实处。2013年重点研究的5个专题是:(1)现代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2)作文指导课教学基本模式;(3)导学案设计与实施;(4)小组合作有效性;(5)学生积极有效参与学习。

提高阶段(2014年):2014年“生本课堂”研究水平提高年,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着力提高“生本课堂”研究水平。本年度,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研究,着力提高教学模式的研究水平,文体教学的研究水平,教学专题的研究水平,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着力提高学生的成长质量。同时,要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是否发生了变化,是不是所有学生都发生了变化,若没有变化,要反思,要改进。

总结阶段(2015年):2015年是“生本课堂”研究成效年,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努力促进“生本课堂”研究产生良好效果。本年度,一方面继续进行“生本课堂”的纵深研究,一方面查找和改进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总结推广研究成果和经验,所有教师务必做好研究过程资料的积累,做课题研究的有心人。

八、方法措施

(一)专题研究与整合研究相结合我们把研究内容分成三个方面,只是为了归类的需要和阅读的方便,在实际教学中,这三者是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研究中,适合专题研究的进行专题研究,适合整合研究的进行整合研究,真正做到专题研究不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内容不离教学模式。

(二)活动推动

1、充分利用教研活动

(1)利用校本教研

学校是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校本教研是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生本课堂”研究要紧紧依托校本教研,依托教研组全体语文教师的力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打好“生本课堂”研究攻坚战。

教研组要统筹有序安排教研活动,按照“推进——提高——有效”的研究进程,做到教研活动有主题,课堂教学有专题,说课议课不回避问题。

(2)利用教学协作区教研

教学协作区要充分发挥和整合力量,把每学期的教学协作区教研活动办成交流“生本课堂”研究经验的平台,办成研讨“生本课堂”的舞台,办成展示“生本课堂”研究成果的擂台。通过经验交流,专题研讨,课堂展示,让老师带着问题来,带着收获回。

2、充分利用评选活动

(1)课堂教学评比

课堂教学是“生本课堂”研究的主阵地,最直接体现“生本”理念,是学生最受益的教育形式。2014年,将进行以“生本课堂”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竞赛,通过竞赛,发现人才,发现和研究问题,探讨解决的方法。

(2)导学案评比

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的评价练习于一体的师生共同使用的“教学合一”的文本。我们把在课堂使用导学案作为“生本课堂”的基本要求,希望通过实践,提高教师教学案的设计和实施水平。2013年秋季,将进行导学案评比。

(3)教学论文评比

教学论文是教师把教学经验、教学研究成果、教学研究思考写成的文章,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经验、研究、思考进行总结,并综合运用有关理论进行分析和讨论。要大胆探索,勤于思考,善于分析,把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整理成教学论文。2013年秋季,将进行2013年重点研究的5个专题的专题论文评选;2015年,将进行“生本课堂”研究专题论文评选。

(三)研究常态化

“生本课堂”研究是侧重于实践的研究,就是要把“生本”理念落实到常规教学中,因此,每一节课,每一次语文活动,都应紧紧围绕“生本”这个中心思考、设计、实施,决不能作表面文章,应付听课,应付检查。

篇2:保康生本课堂的特点

——保康县初中语文生本课堂研讨会学习体会

我于4月17至18号去寺坪中学参加了保康县初中语文生本课堂研讨会,获益匪浅。短短的一天时间里,来自全县的语文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共同体验“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共同探讨语文生本课堂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在学习中,我们首先观摩了三节关于生本课堂语文课,然后聆听了黄先平老师“现代文阅读教学三环节模式漫谈”的讲座、胡老师关于2013年“生本课堂”研究的回顾和2014年“生本课堂”研究重点的指导,我对“生本语文课堂”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是一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学习,尊重学生成长,师生共建的生态语文课堂。脑海里进一步形成一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能学不教”的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模式。下面谈一下我通过学习,对“生本课堂”的几点思考。

学生主体地位是“生本课堂”的宗旨。生本教育的课堂究竟是什么样的呢?通过观摩和讲座,我可以对生本课堂作出这样一个简单的描述: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流序”。“四突出”即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突出合作:4—6人的小组学习是最大特色;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三转变”即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四个基本流序”即前置性学习,形式不固定,比较灵活;小组合作学习,4—6人小组交流讨论,这是一个显著特点;全班展示,有小组代表展示,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引导点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燃烧。

在听课学习中我看到,虽然是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流程,但是,在所有的生本课堂上,老师们极力改变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课堂上呈现的是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局面。

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简化,有可操作性。从三节展示课看,老师均能做到教学环节的简要,均能考虑到能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方便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环节尽量简化,问题设计力求精要,可操作性强,即教师的设计简单化,让学生的活动容易化,从而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做”的机会,也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有能力“多做”。教师经过深思熟虑,抓住知识中最关键、最本质的东西后,再从中选择出最适合学生的起点、用最直接的方式交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坚实的支持、清晰到位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去汲取知识,领悟道理。

对鲜活生命的尊重成为亮丽的风景。生本教育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强调:生命如此神奇,其本能的感悟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极其优越、无可比拟。所以,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本能为根本任务,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感悟世界,自主地实现生命价值观的提升。基于这种认识,生本为语文提供了一条最简捷、最根本的思路:让阅读大写作与生活接轨。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思想,在讨论中交流思想,在写作中表达思想。当然教师也在欣赏学生的成长中感受到生本带给我们的快乐。

另外,我以为,语文的深度和广度应该怎么落实,老师的智慧引领作用应该怎么发挥,值得关注和研究。

篇3:生本课堂的图景构筑

一、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 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独特的认识过程, 同时也更应是个体生命独特的生长过程。因为, 就“人”的生长而言, 一方面包括有机体的存在和发展, 另一方面还包括有机体对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探寻。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人则是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1]从这一角度, 我们认为, 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人的生命价值得以追寻和生长的过程, 在对文本的解读中, 学生从这个世界探寻“真” (世界怎样) , 寻求“善” (应当怎样) , 实现“美” (“真”与“善”的“应当”统一) , 正是基于这种意义的探寻与构筑, 课堂的生命便在学生生命价值的追寻中得到体现;学生的生命价值便在对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多维思考中得以生长。

漠视学生生命价值的课堂会变成各种知识的跑马场或是道德伦理的训诫所, 更多把人作为“物”来处理。这样的课堂常常表现出型塑的霸权意志, 它可以把人当作一个必须要锻打的铁器, 一个必须要制造的部件, 进行算度、宰割、制服;它可以把人的不完美作为严重的个人缺陷, 也可以像处置一件“物”一样处置人。如果课堂伴随着强制和压迫, 伴随着痛苦和恐惧, 伴随着体罚和斥责, 伴随着灌输和愚弄, 这样的课堂就是非人的, 是对生命价值的扼杀和嘲弄。

在课堂上, 要做到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关注, 教师应当还“政”于“民”, 给学生以足够多的主动探索和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因为, 生命的重要体现在, 是否具有生机和活力, 生机和活力只有在自觉、自由和自为的状态下才能呈现, 有了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才有可能追问自己存在的价值, 审视世界的本然与应然, 建构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进而形成高举远慕的心态, 深思明辨的理性, 体会真切的情感, 执着专注的意志, 洒脱通达的境界, 阐幽发微而示之人所未见, 率先垂范而示之人所未行。这就是生命的价值与课堂的价值, 离开这一基点, 课堂便失去它的本真。

当然, 在课堂上给学生以足够多主动探索和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完全“离场”。课堂不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操纵, 同时, 也反对对学生的放纵。“在场”的教师不是事必躬亲, 而是“宏观调控”;不是戏剧的主角, 而是戏台的搭建者;不是知识与道德的代言者, 而是学生生命价值与意义得以寻求的呵护者。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 精心设计各种活动,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 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积极、主动、有序、有效地为每个学生个体生命价值提升助力。

二、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 构建平等、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2]在课堂这一小社会中, 学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着, 也会影响到其进入大社会后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抉择。在中国传统的课堂中, 教师因为“生乎吾前”, “闻道在先”, “术业有专攻”, 常常被认为是人类文化知识的拥有者、阐释者和传播者, 道德的立法者、监督者和宣判者, 在课堂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话语霸权。与此相比, 学生因为是“孩子”, 因为“知者少”、“闻者寡”, 常常勿庸置疑地被放到了人类文化知识的继承者和道德立法的遵守者位置, 规规矩矩地遵循“子曰诗云”的千年古训, 老老实实地履行“古圣先贤”的谆谆教导。于是, 课堂中也就形成了灌输与接纳、授命与受命、钳制与受制的关系, 专断与服从也就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的主要关系形式。进一步言之, 学生在进入大社会后会用这种方式复制更多的这样俯首帖耳、惟命是从的“学生”, 个体的生长性和民族的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

以生为本的课堂中, 应当打破这种师生之间壁垒森严的樊篱, 用民主、平等、对话的方式取代专断和师道尊严。因为, 我们首先把“孩子”当作一个“人”来看待, 才会发现他们并不是我们成人所认为的“白板”一块, 而是有着他们那个成长时期所独有的话语体系和思考方式。“童言无忌”说明他们还并未被成人世界的价值规范所束缚;“童心未泯”也表明了人们对儿童世界的留恋与向往。如果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那么, 课堂中就没有强制与征服的关系, 课堂教学也就变成了师生互动, 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 教师不是“教主”, 也不是“教仆”, 学生不是“学霸”, 也不是“学奴”。师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 采取对话的方式共同建构、交互发展, “当仁, 不让于师”, “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才会变成现实。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 构建自主、合作的生生关系

学生在课堂的生活状态的确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他们终日生活在几何图形排列的课桌椅中, 课桌上的“书山”与“题海”构成了所谓的知识世界;教师的讲解、提问与学生个体的倾听、回答构成了认识这个世界的最主要方式, 每个个体几乎都是孤立的, 整个课堂如同“由一些同名数相加形成的, 好像一袋马铃薯是有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3]成了一个单一的、同一的世界。在这样的状态下生活, 学生之间失去了交往, 失去了对共同价值的承担, 把学习变成纯粹的私人化行为, 以班级授课形式组织起来的集体变成了同质的集合。

在生本课堂中, “一花一世界, 一佛一菩提”, 每个学生个体都是独立的、自主的, 同时又是共生的、共在的, 在自主中合作, 在合作中自主成为他们主要的生活状态。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 在生活世界中, 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构成了一定的社会共同体, 社会共同体有两种类型, 一是“所有的普遍的共同体”, 这种共同体通过外在的纽带如语言、肤色、共同处境将人联结起来;二是“生存共同体”, 这种共同体能够保证个体自我实现、每个人都能够作为主体和目的得到充分的发展。[4]不难看出, “生存共同体”是一种真正的人的联合体, 是人的自由王国, 在这一共同体中, 人与人保持严格的平等, 他们相互提醒、相互提问、相互为对方的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 从而使每个人超越有限的经验自我、实现自我的充分完善和真正的自由。

构建自主、合作的生生关系, 需要建立一种契约, 即在“生本课堂”中师生需达成培育尊严、尊重差异, 对话合作、共同分享, 公平竞争、相互促进、民主平等、共同发展的共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只有当教育能够在精神上提高每个人, 使每个人能够确立自尊感并能自重的时候, 它才能成为一种教育力量, 从这方面说, 培育尊严也是建立生本课堂中生生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尊重差异, 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应尊重每个个体的发展差异, 二是应尊重每个个体的认识差异。只有尊重每个个体的发展差异和认识差异, 才会形成“丛林”存在状态及“和而不同”、见仁见智的多元认识取向。在生本课堂中, 每个个体之间还应是对话合作的关系, 对话合作完成了彼此之间的“共享”与“互惠”, 在“共享”与“互惠”中, 又实现了差异形与丰富性、独特性与完整性的有机统一, 从而突破了个体生活经验的狭隘性和封闭性, 促进每个个体的丰富、扩展和提升。在生本课堂中, 个体之间的尊重与合作并不意味着竞争的消弭, 但这种竞争不是单打独斗, 而应是一种基于合作的竞争, 只有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才能更加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营造出一种奋发向上、充满勃勃生机的团队文化氛围, 从而促进学生自我实现与共同发展的有机统一。

四、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打通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域

传统的课堂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 而其知识也多是以文本形式呈现出来的关于人类对世界的不同认知和把握。为此, 传统的课堂教学目的和课堂活动也多是以文本知识的掌握和领会为中心而进行设计、开展和评价的。不可否认, 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 因为, 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下, 它能够快捷、高效地将这些知识“批发”和“复制”给学生, 从而缩短其认知路径, 促进更多的学生更快地发展。同时, 我们认为, 如果只把文本世界当成课堂教学的整个世界和唯一世界, 则有着很大的局限, 甚至可以说这样的课堂会成为扼杀学生创造力和发展力的囚笼。因为, 在这样的课堂中, 教师所关注的是知识而不是学生, 所关注的是结论性的或实事性的知识, 而不是策略性的或操作性的知识, 学生所学的内容大多只是一堆冷冰冰的符号、空洞的结论、抽象的定理和公式, 而无法体会文本知识之后的曲折与艰辛, 无法体会文本世界之外的斑斓与绚丽, 学生视学习为畏途、课堂气氛沉闷也就不足为怪了。

生本课堂不应是以文本为唯一世界, 以文本解读和掌握为唯一方式的课堂, 而应当是文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并存, 文本解读与生活体验互渗的课堂。杜威认为, 教育活动要区分两种人, 一种是“拥有许多知识的人”, 一种是“睿智的人”。前者固然拥有一大堆见解和知识, 但这些知识无助于智慧的生长, 甚至会阻碍其生命的灵性和智慧的闪现, 而“睿智的人”则能阐幽发微, 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时时展现出理性的光辉, 事事折射出智慧的光芒, 他们才是教育者孜孜以求的培养目标。“睿智的人”只靠一堆死知识是难以培养和造就出来的, 而只有打通文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间的壁垒, 让学生在波澜壮阔、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感知、体验和验证, 才会真正感受到知识的体温和脉动, 才会真正获得知识的力量。这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凡不是从经验里发出来的文字都是伪的文字知识”、“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 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 然后别人的知识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5]同时, 由于每个人的禀性相异、生活世界不同, 对待同一个论题见仁见智, 才会形成“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灵动课堂, 才会造就出“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和“纸上得来终觉浅, 悟到深处始自知”的重行动、善思考的新型人才。

综上所述, 生本课堂是人的生命得以尽情绽放的场所, 是人的尊严得以尊重、人的价值得以实现的境域。《中庸》认为:“唯天下至诚, 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6]唯有尽最大限度地“尽人之性”, 学生才能为将来更好地“化育天下”而奠定好牢固的根基。

参考文献

[1]杜正聿.简明哲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24.

[2]王松等.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3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1) :693.

[4]周宏.雅斯贝尔斯交往理论探析[J].现代哲学, 2000 (1) .

[5]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 (2) :85.

篇4:生本课堂的特点及其构建

生本课堂特色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生的直接认识倍受重视

改变以间接认识获得间接经验,令学生以直接认识获得间接经验,并且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倡导“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读和做、缓说破”等,在给予学生间接认识的方式的同时,学生的直接认识倍受重视,它为学生直接认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突出了学生直接认识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以直接认识的方式学习间接经验的教学特色十分鲜明。

二、讨论的生本化、常规化是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机制

运用讨论法而进行的课堂交往形式的实际境遇并不尽如人意。通常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课堂上只有教师的告知、讲授,学生的静静聆听,教学完全沦为说听式的“情况通报会”,而无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讨论,更无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交往。

第二种情况:讨论变成了公开课上的一种装饰、点缀,变为“只不过使学为教者的教学作铺垫、作桥梁,好使我们的语流顺畅一些、教学过程顺利一些”。

而在生本教育体系那里,讨论这种交往形式受到高度重视。

首先,讨论以学生为本。在生本教育实验学校组织的每一次讨论,都力图使每个学生能参与进来,每次讨论都让学生尽兴发挥;学生讨论的问题,不限于由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讨论积极性的激发者。这种课堂讨论既回归了讨论本身的真实——人人参与讨论,也回归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基本理念——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回复到了教育的本体——学生身上,因而使讨论这种交往形式成为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机制。

其次,讨论常规化了。生本教育体系的教学把讨论作为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交往形式,作为一种教学常规。在生本教育的实验学校,我们可以见到课堂上学生秧田形的座式安排,已改为方块形的座式安排。教学组织形式的这种变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成为学生人人参与讨论、讨论具有充分性、讨论常规化的组织保障。

“生本”课堂的构建

一、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要开展生本教育实验,并使实验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是有正确的理论为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能够非常自觉地学习、研究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自觉接受生本教育的理论培训,积极参加生本教学实践,及时撰写教学心得体会。在生本教育实践的全过程中,自觉按照生本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去做,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评价观。

二、抓好生本课堂中的小组建设

四人小组活动是生本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能培养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实现自身价值欲望,并从中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因此,必须抓好小组建设。

1. 培养得力的小组长

小组长是否得力是小组活动是否得以活泼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当小组成员的观点发生冲突时,小组长要组织讨论、分析,使组员之间相互理解、接纳、支持,最后达成共识。为避免组员在活动中旁观或逃避现象发生,教师必须在课前对小组长进行业务培训,以达到每位组员最大限度地参与。

2. 明确每次小组活动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每次活动前,教师都要指出小组活动的目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小组活动中应该做什么、如何做,比较困难的活动要先做示范,让大家知道怎么做,避免活动时冷场。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

生本课堂并非放任学生不管,相反,教师更需高超管理技巧。教师如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训练学生听口令的习惯,要求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每次小组活动,都要在听到“小组活动开始”的命令之后才能进行小组活动。

(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习惯,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发挥团队精神,培养合作品质,使学生品味合作的效用。

(3)培养学生吸纳他人观点的品质。要求学生在听其他同学发言时做到:坐端正,眼看发言的同学,闭上嘴巴留心听;组内同学简要记录发言同学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意见进行比较。同时,要时常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白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是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养成倾听的品质。

篇5:创设“生本”的科学教学课堂

一、让兴趣带着学生走进课堂

郭思乐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源源不断的兴趣,教是为了不教。大自然的奇特现象与变化规律本身就是一个极赋兴趣的文本,能引发儿童极大的兴趣。教师把“激趣”的环节由原来在课堂上的初始环节,即“导入新课”,放在前置性预习阶段,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科学课堂。

在教学《认识地形地貌》一课时,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世界各地的图片、照片、报纸和网址等。教师检查前置作业时发现其内容及其丰富,囊括沼泽、湖泊、盆地、高山、平原和峡谷等地形地貌资料。上课铃一响,许多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到讲台上展示,利用实物展示台摆着获得这些资料的途径以及文字图片内容。图片一张接一张,展示一个接一个,一双双好奇的目光,一阵阵喝彩声,开启了这节科学课的前奏。带着这样的兴趣驱动,让学生走进关于地形地貌的认知,获取关于地形地貌的信息。

二、让互助成为学习的基本形式

生本课堂的精神是教师把学习、讲解的权利交给学生,实现为学生而教的目的。在教学《建高塔》一课时,学生对铁塔特点的认识很迅速、清晰,能比较容易地找出铁塔不倒的原因。有些学生知道可以用吸管扩大底部的面积,用沙土和水增重;而有些学生则在塑料瓶的连接处也用上吸管,使塔底与塔身连接处更加牢固;还有些学生用小塑料瓶将塔顶做得较小。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互助、操作、交流,领会了有关“重心”的概念。虽然之前他们没学过关于“重心”的知识,但通过实验和对实验过程的描述,产生了这样一个新发现:高

流程和操作要求,掌握生产操作规范和安全,是中职学校教学内容的生命线,这样教研活动内容才不会凭空意造,才能明确的指示航标。四是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以及开展教研活动后的经验体会要善于总结,要掌握写作的一般知识,更要在实践中反复练笔,这样既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又为学校工作留下了印记。五是提供一定的教研活动经费。对教研活动的评价、教研课题和教研开展及成果应用才会有活力,一定程度提高教师教研竞争和参与热情。

二要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新世纪的到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理论、新学科不断涌现,反映到教育中来,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才能不被落伍、淘汰。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普塔重心的高低和塔的高度、重量和体积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塔重心的重力产生的力矩能够抵抗外力产生的力矩时,塔就不容易倒。这一结论的获得,是学生合作、动手、动脑、观察、思考、总结、提炼形成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

三、让科技小制作铺开创新的道路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科学教学的使命。一个单元的开启或结束,教师经常结合单元知识点让学生开展科技小制作,这个过程既是知识学习系统化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利用学生喜欢做生态瓶、小赛车、太阳能热水器、生物钟、潜望镜、两用舟和机器人等兴趣特点,让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启迪,发挥所想,激活创新的智慧。在方案拟订、图纸设计、材料准备、设计制作并讨论修改方案和作品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怎样“与众不同”而不是纠错,是提出问题而不是修改作品。虽然学生经常想得比较天真,缺乏科学性,但也应给予高度评价。因为这些天真的想法就是他们不断探索的力量源泉,教师何必在意他们创意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呢?

四、让科技小论文成为认知的深化

训练学生写科技小论文的能力,是深化他们对于科学知识的认知。教师应当加强选题、构思、列提纲等指导。要求选题要小,题材与学习、与生活、与社会息息相关。篇幅要小,做到观点明白、思路清楚、表述语言通顺,发现、发明、结论要新颖,无须长篇大论。学生喜欢写科幻论文,因为他们对大自然、对人类、对社会、对生活一直充满幻想与憧憬,可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去有明确选项、有个性思考、有过程有价值地幻想,提起笔时常一句话都写不出来,这就需要样板引路。教师选择一些科幻片让学生观看。例如《黄金罗盘》、《生化危机》等,告诉学生要抓住一个题材,尽情展开想象,把理想和现实融合在一起。这个创作过程,也是学生再学习、再观察、再思考、再实践、再创造的过程。

遍存在知识面狭窄、动手能力跟不上、组织能力差的问题。所以各教研组要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扎实朴实的教研活动,统筹安排工作时间,既要照顾当前教学急需,又要看到长远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吸纳新知识、新理念,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向中职教师能力标准看齐。

三要努力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最终都是为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服务的。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发展,也应该落脚到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策略层面上,故教研组必须明确教育科研与教学质量的关系,树立科研提质、向科研要质量的观念。有了质量,才有效益;有了效益,学校才兴旺发达。

篇6:生本课堂的体会

课堂教学改革强调以生为本,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着,如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在教材上下功夫

教材是教育教学专家和名特优教师的集体智慧结晶,教材中知识点的确定、材料的选择、内容的编排方式都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往往是集知识性、教育性、人文性于一体。我们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要从内容、顺序上吃透编者的教学意图和教育意图。要在教学中灵活使用教材,做好学生和编者的牵线人,力求还原教材编写的本意,深入感悟教材资源,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清楚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点,知识脉络,把握好各章节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教师才能收放自如,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在课堂中下功夫

(一)心中有目标

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有上好课的前提。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征,制定出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的目标。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过程的把握过程中,注意明确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有效地克服一刀切的弊端,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人性化的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活动有情境

学习情境应该指情境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学、合理,并不是为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有其实在的意义。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如增力剂一样,使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构建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科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因此,构建有现实性、趣味性、科学性、时代性的情境,才是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三)引导有方法

伴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我们的课堂势必会发生一些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要变成“畅所欲言”,学生的“纹丝不动”要变成“自由活动”。“师说生听”要变成“自主探索”,那么在这些的背后,我们教师千万不要使自己的课堂失去效力,要组织有效的活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积极参与是指心理上、情感上对参与的体验,学生的参与应该是积极的、活跃的、主动的、自觉自愿的,而不是消极、被动、应付地参与。学生在课堂中一方面表现出对活动具有浓厚的活动兴趣和高昂的活动热情,自始至终体现出了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从参与活动的范围上,不是少部分人参与,而是人人都卷入其中,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与认知的深度,思维的品质相关。那种通过简单的思维和简单的活动方式参与课堂活动的,只能称作浅层次或低效的参与;有效参与是涉及内在思维和复杂活动方式的一种深层次参与。有效参与是学生认知发展、有效学习的保证,离开学生的思维的有效参与,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结果。有效的活动是学生积极参与与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

(四)作业有创新

灵活而多样的作业练习是有效课堂的保证。尤其是前置性作业练习,是对学生课前所学知识的检测。作业设计,不应停留在对知识的重复模仿、机械记忆,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打破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注重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凸显学生主体,变被动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设计内容生活化、活动主体化、形式多样性、过程探索性作业,让学生做问题的探索者。设计分层作业,让学生做实践的成功者。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在作业的提供上,可以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减少统一性,增加选择性与弹性。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做学习的创新者。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題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为此作业设计中,我们应以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为目的,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会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创新。设计自主性作业,让学生做知识的建构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应享有学习的主动权。在作业设计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为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编写作业题,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有效的教学应建立在对学生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之上,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分层作业、开放作业、自主作业形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延伸与发展,同时也体现了生本教育下的生本课堂。

(五)教后有反思

课后的有效反思是生本课堂的助推剂。新课程标准下强调了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和案例分析,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从而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对教师来说都是财富。课后将这些宝贵的财富及时进行分析、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再来指导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就可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增强教学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教师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出现已经出现过的缺陷,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7:追寻生本化的课堂

这一古一今, 一中一西, 异曲同工之处便是诠释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不禁会问自己:当下生本化的教育课堂应该如何构建呢?

生本化课堂, 必须重视体验和感悟。首先要让知识真正进入儿童视界, 只有儿童喜欢的知识, 乐于接受和感悟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其次应以丰富的体验为基础, 让学生对知识和思想获得一种整体的状态感, 从而对外部知识深层内化, 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为此, 我们必须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学会感悟, 体味生活, 在与知识的相遇、相识、相知中, 使知识逐渐深刻, 在自己“生产”知识的过程中, 让知识融入血液, 更有生命, 产生刻骨铭心的思想。同时, 教师在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中也点化自己, 学生和教师在生本课堂环境中共同提升生命质量。

生本化课堂, 必须重视讨论与倾听。儿童个体的体悟比较简单, 可以通过深入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讨论, 使儿童对已有体悟不断深入、深刻。学生之间的互动, 成了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与思想之间的有力碰撞, 让每个学生对原有的认知产生新的认识、新的看法、新的观点。课堂, 成了一个神秘园, 同学真正成为了伙伴、学伴, 学习的渴求自然生发, 课堂的磁场性自然增强。为此, 只要是学习需要的就可以讨论, 让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 使学生进入“乐知”“好知”“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的境界。同时, 当进入积极的讨论佳境时, “倾听”就成为了必须, 学生在自由民主的课堂环境中共同提升生命品质。

篇8:保康生本课堂的特点

一、“五还”

“生本”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就如学生所说的:我的课堂我做主。要怎样才算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呢?我们教师应看看我们教学时是否做到了“五还”。

1、把时间还给学生

一节"生本”课堂,老师只占10分钟的授课时间,点拨、总结、提升、真正做到浓缩就是精华。不要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去采用满堂灌的老方法,我们要看结果上的比较。不要总担心没讲到位,我们应该用学生的成果展示和检测来看效果。通过检测的情况,发现学生没掌握的地方,老师这时还可以再来讲解再来强调。

2、把学习权还给学生

“生本”课堂,我们要讲学习权还给学生,教师只在关键的地方讲解点拨。我们要学着放手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提炼去概括、让学生自己去解读感悟。

3、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以前常听老师抱怨:“这个班真差,学生一点活力都没有,我让学生说可是他们就是不说,说不出来,怎么办?”我想,我们有可能是给学生的时间不够,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来小组合作讨论,最后小组内先整合答案。总之我们要把足够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使学生的话语权真正得到尊重。

4、把探究权还给学生

教师要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切入点,尽量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才是印象最深刻的。”我们不能让我们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和记忆过程,而要放手让学生去提问去思考。

5、把教学权送给学生

学生先自己思考学习,不会的小组讨论讲解,本组的人都不会可以由班上会的人来讲解。如果全班学生都不会,那么只能老师自己讲解了。“生本”课堂应以学生自主互助学习为主,以学生互助教学为主,老师最后再来查漏补缺。

二、“七戒”

在“生本”课堂里,老师要适当的进行有效指导、有效提问。有效提问就要做到“七诫”。

一戒:专叫优生。提问专叫优生,可以省事省力省心,但这没有做到面向绝大部分,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不能作为课堂效果的反馈。

二戒:专问差生。明知差生不会的还问,那叫哪壶不开提哪壶,这样会让差生越来越没兴趣和信心,而且也达不到真正的反馈。

三戒:不给时间,突然发问。不给时间的突然发问就等于为难学生,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探究。

四戒:模棱两可。老师提问,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清楚明白,不要问题模棱两可指向不明。这样学生抓不住重点,提问就失去了意义。

五戒:越俎代庖,自问自答。老师提问是让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学生不会老师可以适当引导,但不能为了省事为了节约时间而自问自答。

六戒:不置可否,不给评价。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后,老师应有相应的引导或评价,不然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老师应有恰当的评价性语言,比如:很好、不错、大部分都正确,就这个地方还不够全面……

七戒:问题多如林。老师提问应少而精,专注重点来切入,学生以此问题思考贯穿全篇全课堂。比如《秋天的怀念》这一课,老师只需抓住标题的关键字“怀念”来提问就可以构建全篇课文了。

篇9:享受生本课堂的愉悦

人物分析

当我问到“你对《水浒传》里的人物,印象最深刻的是谁”时,小手如林。这对于向阳小学的学生来说,可谓小菜一碟。大量读书,读大量课外书,的确增长了不少知识。孩子们跃跃欲试,一个男生一个女生,竞赛式地介绍水浒里的英雄人物:“宋江,梁山首领,外号‘及时雨’。”“卢俊义绰号‘玉麒麟’,棍棒天下无双,是梁山老二。”……“林冲,豹子头,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在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六,马军五虎将第二。”我随机板书“林冲”二字,一个个男孩儿精神抖擞,眼睛紧紧盯着黑板。后来我又板书“洪教头”,学生对洪教头也了解,并且解释得很幽默:“洪教头,柴进庄上枪棒教师也。”原来,这堂课孩子们都是有备而来的呀,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听着他们滔滔不绝的介绍,我的兴致也来了,立刻板书“棒打”二字,故作悬疑:“林冲棒打洪教头,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一番。”

话说英雄

由于课文是一则故事,我们就按照事情“起因一经过一结果”的顺序读读故事内容。孩子们复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抑扬顿挫。当我抛出本节课的重点“话英雄”——林冲和洪教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时,孩子们又开始了默读、圈画,忙得不亦乐乎。交流环节中,孩子们发挥各自的本领,抓住关键句子、重点词语列出了林冲和洪教头的性格特点,黑板上呈现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词语。当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的时候,孩子们读得淋漓尽致,特别是班长和同桌对读“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时,那洪教头“骄傲自大、嚣张狂妄”的样子跳出了纸面,那气势、那架势统统展现于我们面前。当读到“林冲”的时候,“谦逊礼让,武艺高超”的声音又把我们带到了故事中。

超越课本

为了拓展思维,我让孩子们续说一段话:“洪教头扑倒在地,他想:______,______地说:‘______。’众人______。”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孩子们越说越生动,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能力,我提示大家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林冲和洪教头的句子,看看哪个写得具体,是从哪方面来写的。这一画不要紧,新的问题出来了。有同学质疑:“课文中林冲给大家留下了好的印象,而洪教头是坏形象的代表,为何却将洪教头详写呢?岂不是详略安排不当吗?”这个问题的提出,马上引起学生们的思考。片刻,有学生举手了:“这是作者故意这样做的,为的就是通过侧面描写,起到衬托的作用。”一语道破,在我的赞赏声中,孩子们恍然大悟,教学的难点迎刃而解。

扮演英雄

为了让孩子们尽兴,我最后设计了“演英雄”这个环节。这可是孩子们最兴奋的事了。有的孩子选择了最精彩的部分:“洪教头恼恨林冲,又想赢得这锭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哈哈大笑起来。”他们来到教室前面,顺手就地取材,拿起笤帚当洪教头的“枪”,对方顺手拿起教鞭当林冲的“棒”,开始了课本剧表演。课堂上异彩纷呈,台上的同学表演投入,台下的同学掌声不断。下课铃声响起,有同学追着我还要演,我告诉他们回去好好准备,明天继续。

上一篇:虞姬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下一篇:分组讨论市人大常委会和“两院”工作报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