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莹偷读文言文和翻译

2024-04-21

祖莹偷读文言文和翻译(通用4篇)

篇1:祖莹偷读文言文和翻译

文言文《祖莹偷读》选自《北史·列传第三十五》,这则短文记叙了祖莹自幼夜以继日勤奋苦读的事迹,说明了只要勤奋好学,就能学有所成。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

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WWW、SlKJ、ORg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以才名拜太学学士。

【注释】

1、范阳遒:范阳郡遒县。

2、位:官职。

3、耽:迷恋,沉溺

4、恐:担心。

5、驱逐:赶走。

6、蔽塞:遮盖。

7、为……所:被。

8、由是:因此。

9、尤:特别。

10、甚:很。

11、盛:大。

12、属(zhǔ):撰著。

13、每:常常。

14、悉:全,都。

15、遗:遗漏。

16、严毅:严厉,严肃,要求严格。

17、以:凭借。

18、拜:授予官职。

19、恐:担心,害怕。

20、披:通“被",指被子。

【翻译】

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人。父亲叫季真,担任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职务。

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的学生。他迷恋读书,日日夜夜地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灰里藏木炭,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木炭读书,用他的衣服和被子遮盖窗户和门,担心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名声传得更广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还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谈到他都)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他最终会大有作为的。”

当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主讲。学生们都聚集来听。祖莹在夜里读书不觉疲倦,不知道天亮了。老师十分着急地催促他去讲课,他却错拿了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学生——赵郡李孝怡的《曲礼》卷去听课。博士严厉,他不敢再回去,就把《曲礼》放在面前,背诵多篇《尚书》,不遗漏一个字。祖莹讲完之后,孝怡因为对他感到惊异,就向博士说这件事,所有的学生都很惊讶。后来高祖听说这件事,召他入宫,让他背诵五经的章句,并且陈述大概意思。(祖莹成功做到了,)皇帝称赞并赏赐了他。(再后来,)他凭借着自己的才能成为太学学士。

【赏析】

《祖莹偷读》这则短文记叙了祖莹自幼夜以继日勤奋苦读的事迹。他深夜偷读,勤奋刻苦,学有所成,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皇帝任命他为太学博士。祖莹勤奋学习的精神仍值得今天的青少年学习。只要勤奋好学,就能学有所成。

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中的‘密’、藏、驱逐、蔽塞这些词,可看出祖茔对学习的炽爱程度之高,也为后文成就人生做铺垫。

《祖莹偷读》阅读答案

祖莹,字无珍,范阳遒①人也。父亲真,位中书侍郎、矩鹿太守。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②学生,耽书③。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同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④文,中书监高允第叹曰:“此子才器⑤,非诸生所及⑥,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痤。博士严毅⑦,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北史·祖莹传》

【注释】

①遒:qiú,遒县。

②中书:即中书省。官署名。

③耽书:酷爱读书。耽,迷恋,沉溺。

④属:写,撰著。

⑤才器:才气。

⑥及:比得上。

⑦严毅:要求严格。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生徒悉集()

(2)以才名拜太学博士()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

译文:

18.本文主要表现了祖莹怎样的特点?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

13.(2分)⑴使……听到 ⑵即使(每题1分)

14.(2分)由这件事看来,大王你受蒙蔽很深了。(重点词:观 蔽)

15.(3分)

(1)围绕“有自知之明”或“善于思考”批注。

(2)围绕“进谏的人多”和“齐国的积弊多”批注。

篇2:祖莹偷读文言文和翻译

文言文《祖莹偷读》选自《北史·列传第三十五》,这则短文记叙了祖莹自幼夜以继日勤奋苦读的事迹,说明了只要勤奋好学,就能学有所成。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

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WWW、SlKJ、ORg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以才名拜太学学士。

【注释】

1、范阳遒:范阳郡遒县。

2、位:官职。

3、耽:迷恋,沉溺

4、恐:担心。

5、驱逐:赶走。

6、蔽塞:遮盖。

7、为……所:被。

8、由是:因此。

9、尤:特别。

10、甚:很。

11、盛:大。

12、属(zhǔ):撰著。

13、每:常常。

14、悉:全,都。

15、遗:遗漏。

16、严毅:严厉,严肃,要求严格。

17、以:凭借。

18、拜:授予官职。

19、恐:担心,害怕。

20、披:通“被“,指被子。

【翻译】

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人。父亲叫季真,担任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职务。

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的学生。他迷恋读书,日日夜夜地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灰里藏木炭,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木炭读书,用他的衣服和被子遮盖窗户和门,担心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名声传得更广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还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谈到他都)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他最终会大有作为的。”

当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主讲。学生们都聚集来听。祖莹在夜里读书不觉疲倦,不知道天亮了。老师十分着急地催促他去讲课,他却错拿了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学生——赵郡李孝怡的《曲礼》卷去听课。博士严厉,他不敢再回去,就把《曲礼》放在面前,背诵多篇《尚书》,不遗漏一个字。祖莹讲完之后,孝怡因为对他感到惊异,就向博士说这件事,所有的学生都很惊讶。后来高祖听说这件事,召他入宫,让他背诵五经的章句,并且陈述大概意思。(祖莹成功做到了,)皇帝称赞并赏赐了他。 (再后来,)他凭借着自己的才能成为太学学士。

【赏析】

《祖莹偷读》这则短文记叙了祖莹自幼夜以继日勤奋苦读的事迹。他深夜偷读,勤奋刻苦,学有所成,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皇帝任命他为太学博士。祖莹勤奋学习的精神仍值得今天的青少年学习。只要勤奋好学,就能学有所成。

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中的‘密’、藏、驱逐、蔽塞这些词,可看出祖茔对学习的炽爱程度之高,也为后文成就人生做铺垫。

《祖莹偷读》阅读答案

祖莹,字无珍,范阳遒①人也。父亲真,位中书侍郎、矩鹿太守。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②学生,耽书③。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同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④文,中书监高允第叹曰:“此子才器⑤,非诸生所及⑥,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痤。博士严毅⑦,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北史·祖莹传》

【注释】

①遒:qiú,遒县。

②中书:即中书省。官署名。

③耽书:酷爱读书。耽,迷恋,沉溺。

④属:写,撰著。

⑤才器:才气。

⑥及:比得上。

⑦严毅:要求严格。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生徒悉集( )

(2)以才名拜太学博士(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

译文:

18.本文主要表现了祖莹怎样的特点?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

13.(2分)⑴使……听到 ⑵即使 (每题1分)

14.(2分)由这件事看来,大王你受蒙蔽很深了。(重点词:观 蔽)

15.(3分)

(1)围绕“有自知之明”或“善于思考”批注。

篇3:祖莹偷读文言文和翻译

一、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失分原因分析

第一,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中学生强行翻译专有名词, 是造成失分的一个原因。在文言文翻译中涉及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国号、朝代、度量衡、典章等都不需要进行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原封不动的保留。比如, 《明史·郑濂传》“永乐元年入朝, 留为故官。未几, 复谢去。”这句话中, 永乐和元年都是代表年号, 就年号而言, 具有特定的含义, 因此在文言文中不需要进行翻译, 正确译文是“在永乐元年, 被征入朝, 留下来做原来的官职, 没有过多久, 又辞官不做了”。但是, 学生对其中的年号进行了翻译, 由于强行翻译年号, 造成了翻译的不准确, 从而失分。

又如, “其李将军之谓也?”这句话的正确译文是“这大概是说的李将军?”在这里, 将军是官职的名称, 因此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需要进行翻译, 这和当前将军理解为高级将领是不同的, 如果进行翻译, 无疑会造成失分。

第二, 文言文翻译过程中, 有的需要翻译的没有进行翻译, 同时存在文白混杂的问题。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部分, 部分考生在翻译的过程中没有彻底翻译个别词汇, 甚至不翻译个别词汇, 从而不能清晰到位地翻译词类活用词, 因而造成了翻译的译文存在文白混杂的问题。比如“燕兵既入, 有告建文帝匿其 (郑渶) 家者, 遣人索之。渶加厅事中, 列十大柜, 五贮经史, 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 所发皆经史, 置其半不启, 乃免于祸, 人以为至行所感。”这句话中的“使者至, 所发皆经史, 置其半不启, 乃免于祸, 人以为至行所感”的正确翻译为“使者到来, 将柜子打开全部都是经史书籍。丢下另外一半不打开, 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这是崇高品质感应的结果”。而考生翻译的“置其一半不打开”, 无疑文白混杂, 对于具体的含义并不明白, 因此需要进行彻底翻译。对于翻译的“至行”感应的结果中, “至行”具体的含义, 阅卷者也不明白, 会给阅卷者考生不会翻译的印象。

第三, 文言文翻译和语境相脱离, 进行孤立翻译。对于文言文的翻译, 在不同的语境中相同的词其翻译是不同的。对于具体的句子而言, 翻译脱离了语境, 无疑造成翻译的错误。比如“宅上种少竹, 春月夜有盗其笋者, 偶起见之, 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 至使此人颠沛, 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 令足通行。”部分考生没有正确理解语境, 因此翻译出现错误, 其译文是“原平认为由于不能广泛进行施舍, 从而使得此人颠沛流离, 因此在种植竹子的地方建造了小桥, 可以让人的脚通行。”但是实际上, 本文的语境是:在房子的旁边, 原平种植了竹子, 有人在春季的夜里偷竹笋, 被原平撞见, 在奔逃的过程中, 偷竹笋的人掉进了水沟。因此, 在这里“颠沛”的意思应该是跌倒的意思, 同时句子中的“足”应该翻译成“足以”, 指的是原平尽可能把桥建设得够宽。可见, 上文正确的翻译应是“原平认为由于不能广泛进行施舍, 从而使得这个人跌倒, 所以在种植竹子的地方建设小桥, 从而可以足够人的通行”。

二、提高学生语文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对策

第一, 重视一词多义。文言文中的很多词都属于多义词, 历来是高考中考查的热点。因此, 文言文翻译需要与具体的语境相结合, 从而在众多的义项中对最为恰当的义项进行选择。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 学生需要全面掌握语文大纲要求的重要词语的基本义项, 并区分、辨别词语的不同义项, 使得文言文翻译的正确性得到保障。

第二, 重视词类活用。文言文中一个特有语法现象是词类活用, 基于一定语言习惯, 在特定语言环境下, 某些词原本的词类意义以及功能失去, 但是临时性的具有某语法功能, 也就具有了新的意义, 对另外一类词临时充当。这是高考的重点与热点, 因此学生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要认真把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并且进行仔细的辨别。其次, 对词类活用类型进行判断, 从而对于其意义进行推断。

篇4:文言文翻译的规律和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 翻译 规律方法

针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来高考的考查重点之一。从分值上看,越来越多,2004年以来,由5分增加到10分。从考查难度上看,逐步加大。对于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为帮助考生有效地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特作以下几点提示:

一、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的目的出发,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要译出原文用字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同原文保持一致。

这就要求考生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注意文言文翻译的关键点

文言文翻译的关键点包括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和固定句式,这五个关键点也是采分点。

(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省略宾语,省略介宾短语以及介词的省略)。在复习中,考生必须对各种句式的表现形式做到心中有数,考试时才能运用自如。如:

(2008·天津)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这有什么困难的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2008·江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译文: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了。以上两例中,“何难之有”和“不吾叛”都是疑问句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现象,翻译时须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译出。

又如:(2008·江苏)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此例中,“遂见亲信”,是被动句,“见”字表被动。只有弄明白了句式才好下手。

(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考查得比较多的是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如:(2008·广东)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译文: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员,周访推荐他担任主簿,两人结为朋友,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要翻译好这个句子,须弄清“妻”字是名词动用,意为“嫁给”。又如:(2008·山东)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译文:哥哥说:“不要说弟弟不能砍柴,纵然能砍柴,还是不能去。”于是他让弟弟赶快回家。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归”是使动用法。再如:(2008·全国I) 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译文: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句中第二个“君”和第二个“兄”,均是名词的意动用法,知晓这两个字的活用现象,才能翻译得准确得体。

(三)通假字

通假现象大致有五种情况:1、音同形似;2、音同形异;3、音近形似;4、音近形异;5、音异形似。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有180个左右,平时注意积累,考试时就不为难了。

(四)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的考查近几年在文言文客观题中时有出现,并且多以古今异义的复合词出现。2001年全国卷考查了“反间、南面、鼓噪、扰乱”,2002年北京卷考查了“穷困”,2003年北京卷考查了“具有”等等,2004年之后则拓展到了主观翻译题中。

如:(2008·山东)“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就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句中的“夫人”一词,就不能按现代汉语中的“夫人”翻译。

四、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

这是确切理解并翻译古文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非常广泛,而教材中又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许多内容是分散在各篇课文的注释之中,往往不被重视。再加上近几年的高考明确了古代文化常识不作考试内容,这就更加让考生觉得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偏离了高考复习的方向,这实在是一大误区。因为考生如果对古代文化常识一无所知,势必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当然也不能准确地翻译。就拿古代称谓来讲,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指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存在某种联系,在翻译时都应注意。对高中学生来说,只要能掌握好课文中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也就够了。

五、专门训练从课文抓起

上一篇:二“创模”工作总结下一篇:早餐状况问卷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