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文言文和翻译

2024-05-04

项脊轩志文言文和翻译(精选6篇)

篇1:项脊轩志文言文和翻译

一、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失分原因分析

第一,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中学生强行翻译专有名词, 是造成失分的一个原因。在文言文翻译中涉及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国号、朝代、度量衡、典章等都不需要进行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原封不动的保留。比如, 《明史·郑濂传》“永乐元年入朝, 留为故官。未几, 复谢去。”这句话中, 永乐和元年都是代表年号, 就年号而言, 具有特定的含义, 因此在文言文中不需要进行翻译, 正确译文是“在永乐元年, 被征入朝, 留下来做原来的官职, 没有过多久, 又辞官不做了”。但是, 学生对其中的年号进行了翻译, 由于强行翻译年号, 造成了翻译的不准确, 从而失分。

又如, “其李将军之谓也?”这句话的正确译文是“这大概是说的李将军?”在这里, 将军是官职的名称, 因此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需要进行翻译, 这和当前将军理解为高级将领是不同的, 如果进行翻译, 无疑会造成失分。

第二, 文言文翻译过程中, 有的需要翻译的没有进行翻译, 同时存在文白混杂的问题。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部分, 部分考生在翻译的过程中没有彻底翻译个别词汇, 甚至不翻译个别词汇, 从而不能清晰到位地翻译词类活用词, 因而造成了翻译的译文存在文白混杂的问题。比如“燕兵既入, 有告建文帝匿其 (郑渶) 家者, 遣人索之。渶加厅事中, 列十大柜, 五贮经史, 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 所发皆经史, 置其半不启, 乃免于祸, 人以为至行所感。”这句话中的“使者至, 所发皆经史, 置其半不启, 乃免于祸, 人以为至行所感”的正确翻译为“使者到来, 将柜子打开全部都是经史书籍。丢下另外一半不打开, 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这是崇高品质感应的结果”。而考生翻译的“置其一半不打开”, 无疑文白混杂, 对于具体的含义并不明白, 因此需要进行彻底翻译。对于翻译的“至行”感应的结果中, “至行”具体的含义, 阅卷者也不明白, 会给阅卷者考生不会翻译的印象。

第三, 文言文翻译和语境相脱离, 进行孤立翻译。对于文言文的翻译, 在不同的语境中相同的词其翻译是不同的。对于具体的句子而言, 翻译脱离了语境, 无疑造成翻译的错误。比如“宅上种少竹, 春月夜有盗其笋者, 偶起见之, 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 至使此人颠沛, 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 令足通行。”部分考生没有正确理解语境, 因此翻译出现错误, 其译文是“原平认为由于不能广泛进行施舍, 从而使得此人颠沛流离, 因此在种植竹子的地方建造了小桥, 可以让人的脚通行。”但是实际上, 本文的语境是:在房子的旁边, 原平种植了竹子, 有人在春季的夜里偷竹笋, 被原平撞见, 在奔逃的过程中, 偷竹笋的人掉进了水沟。因此, 在这里“颠沛”的意思应该是跌倒的意思, 同时句子中的“足”应该翻译成“足以”, 指的是原平尽可能把桥建设得够宽。可见, 上文正确的翻译应是“原平认为由于不能广泛进行施舍, 从而使得这个人跌倒, 所以在种植竹子的地方建设小桥, 从而可以足够人的通行”。

二、提高学生语文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对策

第一, 重视一词多义。文言文中的很多词都属于多义词, 历来是高考中考查的热点。因此, 文言文翻译需要与具体的语境相结合, 从而在众多的义项中对最为恰当的义项进行选择。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 学生需要全面掌握语文大纲要求的重要词语的基本义项, 并区分、辨别词语的不同义项, 使得文言文翻译的正确性得到保障。

第二, 重视词类活用。文言文中一个特有语法现象是词类活用, 基于一定语言习惯, 在特定语言环境下, 某些词原本的词类意义以及功能失去, 但是临时性的具有某语法功能, 也就具有了新的意义, 对另外一类词临时充当。这是高考的重点与热点, 因此学生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要认真把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并且进行仔细的辨别。其次, 对词类活用类型进行判断, 从而对于其意义进行推断。

篇2:文言文翻译的规律和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 翻译 规律方法

针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来高考的考查重点之一。从分值上看,越来越多,2004年以来,由5分增加到10分。从考查难度上看,逐步加大。对于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为帮助考生有效地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特作以下几点提示:

一、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的目的出发,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要译出原文用字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同原文保持一致。

这就要求考生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注意文言文翻译的关键点

文言文翻译的关键点包括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和固定句式,这五个关键点也是采分点。

(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省略宾语,省略介宾短语以及介词的省略)。在复习中,考生必须对各种句式的表现形式做到心中有数,考试时才能运用自如。如:

(2008·天津)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这有什么困难的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2008·江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译文: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了。以上两例中,“何难之有”和“不吾叛”都是疑问句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现象,翻译时须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译出。

又如:(2008·江苏)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此例中,“遂见亲信”,是被动句,“见”字表被动。只有弄明白了句式才好下手。

(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考查得比较多的是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如:(2008·广东)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译文: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员,周访推荐他担任主簿,两人结为朋友,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要翻译好这个句子,须弄清“妻”字是名词动用,意为“嫁给”。又如:(2008·山东)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译文:哥哥说:“不要说弟弟不能砍柴,纵然能砍柴,还是不能去。”于是他让弟弟赶快回家。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归”是使动用法。再如:(2008·全国I) 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译文: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句中第二个“君”和第二个“兄”,均是名词的意动用法,知晓这两个字的活用现象,才能翻译得准确得体。

(三)通假字

通假现象大致有五种情况:1、音同形似;2、音同形异;3、音近形似;4、音近形异;5、音异形似。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有180个左右,平时注意积累,考试时就不为难了。

(四)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的考查近几年在文言文客观题中时有出现,并且多以古今异义的复合词出现。2001年全国卷考查了“反间、南面、鼓噪、扰乱”,2002年北京卷考查了“穷困”,2003年北京卷考查了“具有”等等,2004年之后则拓展到了主观翻译题中。

如:(2008·山东)“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就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句中的“夫人”一词,就不能按现代汉语中的“夫人”翻译。

四、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

这是确切理解并翻译古文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非常广泛,而教材中又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许多内容是分散在各篇课文的注释之中,往往不被重视。再加上近几年的高考明确了古代文化常识不作考试内容,这就更加让考生觉得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偏离了高考复习的方向,这实在是一大误区。因为考生如果对古代文化常识一无所知,势必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当然也不能准确地翻译。就拿古代称谓来讲,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指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存在某种联系,在翻译时都应注意。对高中学生来说,只要能掌握好课文中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也就够了。

五、专门训练从课文抓起

篇3:项脊轩志文言文和翻译

本人结合多年高三备考指导的经验, 总结出文言文备考的“四原则”和“三注意”, 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四原则

1. 以“本”为本的原则

即在备考中, 要以课本为本。理由有: (1) 因为高考所考查的文言知识基本涵盖在课本知识的范围之内; (2) 因为课本知识是基础、是前提, 只有熟透了课本知识, 才不会使我们的备考工作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特别是在第一轮复习中, 一定要回归课本, 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归纳, 使课本知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其中120个实词、18个虚词和4种句式 (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 是重点。

2. 以“读”为先的原则

即首先要细读文本, 要求读出文本大意, 读出疑难点, 读出考查点。读出文本大意是一个前提。因为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一般选用的是人物传记, 所以, 我们首先要了解材料写的是哪个朝代的什么人, 写了他的哪几件事, 其任职的变迁过程以及个性特征怎么样等。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 所选文本主要讲了李揆自幼聪明好学、入仕后有远见卓识、与吕某交恶、遭元载报复等几件事, 其任职由右拾遗直升至宰相, 因吕某事而一再贬官, 后又再次升迁, 直至“以疾卒”。李揆的性格特点主要有:聪明敏捷, 好学上进, 有远见卓识, 但又汲汲于名利、嫉妒他人、傲慢自恃等。了解了这些基本内容, 就可以把握住文本大意, 解答试题也就容易多了。

3. 以“词”为重的原则

即以理解文中实词为重点。这不仅是做试卷中第四小题的需要, 也是翻译的需要。其方法主要有:代入法、推测法。“代入法”就是将选项中的解释代入句子中, 联系上下文, 看是否说得通。“推测法”就是联系上下文来推测这个词应该怎样解释, 再联系课本中所学知识加以印证。如《清史稿·列传第十一》中“夜薄其城, 率骁卒先登”中的“薄”字, 根据句意可推测为“接近、临近”之意, 再联系《陈情表》中“日薄西山”一词, 可断定其应解释为“迫近”。再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中的文言文阅读第4小题判断对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与否, 其中B项对“少聪明好学, 善属文”中的“属”字解释为“撰写”, 这就更简单了, 只要我们回想起课本中《张衡传》中的“衡少善属文, 游于三辅……”的句子就可以作出判断了。

4. 以“达”为主的原则

即在文言翻译时, 要做到语言通顺明白, 合乎事理和情理。严复先生在《天演论》中曾提出过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原则, 那是较高层次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考纲》中对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是“能译出句子的大意”。因此, 文言句子的翻译只要能做到“达”就可以了。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中的文言文翻译第2小题“其牧守稍薄, 则又移居, 故其迁徙者, 盖十余州焉”, 只要译作“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 就又迁居, 所以他搬迁的地方, 大约有十多个州”就可以了。

二三注意

1. 注意字字落实

文言翻译, 首先要求字字落实。一般的方法是将句子以词为单位切分开来, 然后逐词翻译、串连成句。要防止出现漏译的现象。如“若子才, 无施不用, 焉用赠?” (《新唐书·张文瓘传》) 一句, 有的学生译为:你很有才能, 不用馈赠, 哪里用赠送礼物呢?其中将“若”漏译, 导致将“施”错译。应译为:至于你的才华, 没有什么干不好的, 哪里需要用赠物 (的方式来警策) ?

2. 注意省略成分

文言中有许多省略的现象, 如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量词等, 如果在翻译时不能将其补充进去, 句子就说不通, 前后文就难以衔接。上文所举就是一例。再如“上医医国, 其次 (医) 疾人”、“大夫规诲, 士传言, 庶人谤, 商旅 (议论) 于市”、“0以 (之) 为轮”、“然力足以至焉 (而不至) , 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沛公军 (于) 霸上”、“轩凡四 (次) 遭火”……

3. 注意第6小题的内容

高考试卷中的第6小题 (即文言文阅读第3小题) 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其选项内容对我们理解文本大意, 甚至解释字词都有一定的帮助, 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有效信息, 准确解释词句、理解大意。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部分, 第6小题D项中有“元登相位后, 对他报复, 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 在各州漂泊十多年”的话, 就可以作为翻译第2小题时的参考。这一点已成广大师生的共识, 此就不赘言了。

篇4: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弄清语境,把握文义

要准确翻译出划线句子的含义切忌不读原文,一见划线句子就急着动笔。应该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段的大意。

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材可将五百乘。”公曰:①“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②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

这段文字主要写的是子思和卫侯在谈论该不该重用苟变一事。卫侯认为苟变有缺点而不能任用,而子思认为用人应唯才是举,不能因其有缺点而全盘否定,并用木匠取材作比。许多学生在翻译第①句时,由于没有整体把握好文义和弄清人物间的关系,因而不能明白“然变也尝为吏”中的“变”即为苟变其人,而是把它当作动词而无法译出;还有学生由于没有注意到文章最后一句中的“二卵”而不明白句中的“鸡子”即为“鸡蛋”。在译第②句时,一些学生由于没有明白句中子思拿木工取材比做选拔人才而不知道文中“官人”应理解成“授官于人”,因而错误的译成了名词“官员”。

第二步:抓住“采分点”,逐词解释

根据划线句子的语素,将文言文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再逐一解释,同时务必要译准“采分点”,即关键词的含义。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译准在句中起关键作用的词。

解释这类关键词,主要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固定结构、古今通假、词类活用等情况。请看以下几例:

例(1)“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2009年陕西卷)

该句中“合境”“从而”为古今异义。“合境”是“全都”,“从而”是“跟从他到……”之意。

例(2)“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可也。”(2008年全国卷)该句的关键词是“君之”“兄之”中的“君”“兄”,均是名词作动词,译为“用国君礼对待他”“用兄长礼对待他”。

译准在句中起关键作用的词,是准确翻译全句的首要条件,也是得分点。

(二)要恰当处理一些修辞格。

文言文有时也运用一些比喻、借代、委婉等修辞格。我们在翻译文句时必须事先找出,否则就会出错,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中的“藩篱”和“金城千里”中的“金城”,就不能按原意译成“篱笆墙”和“金子修成的城”,而要按比喻义译成“边防”和“钢铁般的城防”等;“布衣”“縉绅”“万钟”借指“未做官的人”、“官员”和“高官厚禄”;“会猎”“更衣”等是委婉的说法,应该译成“出兵讨伐”和“上厕所”。

还有一些习惯用语,如官场中的“下车”“视事”“乞骸骨”“除”等,务必按现代的说法去翻译,不可望文生义。否则就会闹笑话。

第三步:根据表达习惯,理顺译句

在完成第二步的逐词翻译后,还须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此时常用的方法是留、对、拆、增、删、调、还、贯。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对”就是对译、对换。一是将已有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如:“唯恐他将之来”——只害怕其他将领来到。二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固定结构等都要换成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说法。三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岁征于民间”中“岁”应换成“年”。“尔翁归,自与汝复算尔。”中“尔”“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

“拆”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词来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的词义去解释。如“穷饿无聊,追购又急”中的“无聊”,“无”是没有的意思,“聊”是依靠的意思。跟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无聊”的词义相去甚远。“名为汉相,其实汉贼”中“其实”为“他实际上”之意。

“增”,就是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加的内容。如“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该句中的“是”“非”是词类活用,属于意动用法,翻译时应增补为“以……为”或“把……看作”。

“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是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中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意,应删去。

“调”就是调整语序,把文言文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蚓无爪牙之利”应调成“蚓无利爪牙”的形式。

“还”就是还原。对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还原成原来的样子。如“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这句是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的金银财宝是六国君主所经营、收藏、积累起来的精英。

“贯”就是贯通。古人在文章中经常使用典故,翻译时要将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的译出。

以上是文言文翻译主观题应试的几个步骤和方法,旨在增强答题的操作性,当然,要真正学好文言文还须注意平时对文言文字、词、句等知识的积累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在高考中提高文言文翻译主观题这一题型的得分率。

篇5:浅谈文言文实词推断和句子翻译

一、实词推断

1.从语境推断词义。

试题中实词考查的是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所以把握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所在的语境。仔细分析上下文的内容或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就可以推断实词的意义。如,“高祖迪,以元帅右监军权济南府事务”,推断“权”的意义:这一句话里“高祖张迪”是人名,“元帅右监军”是官职,“济南府事务”是名词性偏正短语,“以”是凭借什么身份。整个句子说的是张启岩的祖父张迪以元帅右监军的身份“如何”济南府的事务,由句子的语境来看,“权”应是“管理”之意。

2.从词性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基本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子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和语法功能,为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句子的基本结构通常为:【句首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等。推断实词意义的时候,可以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们的词性,进而推知它们的意义。如,“张奉璋恃功,以缙是儒者易之,不如律令” ,推断“易”的意义:“易”字前有主语,后带宾语,它应是作谓语,是动词“轻视”。

3.从句法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利用文言句法的这个特点,借助类似结构中的对应语义相关的词语,就可推断所考查词的词义。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推断“亡”的意义: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由此,可推断“亡”与“有”的意思也应相对,当“无”讲。

4.从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学生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如,“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推断“济”的意义:可从成语“同舟共济”,推知“济”是“渡江”的意思。

5.从迁移推断词义。

联想课文有关语词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如,“岊乘陴大呼搏贼”, 推断“乘”的意义:可从《诗经·氓》中“乘坯垝垣,以望复关”,推知“乘”是“登上”的意思。

二、句子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信,即忠实于原文;达,即通顺畅达;雅,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现原文写作的风格。翻译有两种,直译和意译:直译要求在翻译时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式与原文一致;而意译则不必拘泥于字句,可根据原文的句子特点灵活处理。

翻译方法,可归纳为六个字:留、删、替、移、补、贯。

1.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2.删:把实际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陪衬词、虚词、语气词删去。

3.替:用现代词替换古词,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把古今异义词换成现代词语,把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把通假字换成本字,把典故、部分修辞格、各种习惯语、现已不用的词或固定结构等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替换。

4.移——把文言句中的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及其他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要求调整过来。

5.补——句中省略的主语、宾语、谓语、介词、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成分等,翻译时要补充完整。

篇6:漫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三”字——信﹑达﹑雅。

信:译文忠实于原文,要求准确无误,不能随便增删内容和改变其风格。

达: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雅:译文文字优美,文句流畅,鲜明生动,富有为采。

以上三个原则,对初中生的学习来说,前二个信和达是主要的、基本的要求,雅是较高要求,因此在译文过程中,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总原则。那么什么是直译?什么是意译呢?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和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它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语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尽量做到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二、文言文翻译的注意点

(一)找准译准句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指那些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标志句式的词语,也就是考试中的“给分点”

(1)落实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它们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多并且较难掌握的,常考的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

①确定词性;②确定词义。

A.语法结构分析法

如: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孟子》二章中“饿其体肤”的“饿”如果翻译成“饥饿”,因其后面跟代词和名词,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应该是做宾语的,但饥饿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 ,所以“饿”要活用为使动词“使……饥饿”,这就是从语法结构的角度去判定翻译词语才能是正确的。

B.句式结构分析法

古代汉语十分讲究对称,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为推断词义提供了方便。如《孟子》二章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中的“苦”“劳”“饿”“空乏”“乱”均为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2)落实虚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无法分开的,因为虚词的意义是它在句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所以虚词的翻译不能脱离语境。如《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两个“以”,用法就不相同,前者是连词,后者是介词,所以意义也不相同,分别翻译为“因为”和“拿”。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代替,硬翻译反而别扭,所以不翻译,如发语词,补足音节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夫战,勇气也。”“怅恨久之”,“何陋之有?”“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其中往来种作”等的“夫”“之”“者”“其”分别对应以上用法。

(二)关注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有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而以上各种特殊句又可细分为很多种,这里不再一一细分。如:(桃花源人)见渔人,(桃花源人)乃大惊,(桃花源人)问”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句)何以战?(倒装句)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被动句)如太行﹑王屋何?(固定句式)

(三)恰当处理修辞格

(1)互文,互文不可直译,上下文各有交错却又相互补充,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表达意思。如《捕蛇者说》里“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要翻译为“(悍吏)到处叫嚷骚扰”。

(2)借代,如“布衣”代百姓;“三尺”代法律;“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3)比喻,如《与朱元思书》里“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前半句译为“像老鹰飞到天上追求高位的人”,运用的就是比喻修辞法。

(4)婉曲,主要是避讳,如《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应为“民风”,因为唐朝时为了避讳太宗李世民的讳。凡是遇到类似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翻译就行了。

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在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把它的翻译方法具体归纳为如下几点:

(1)留(保留),凡古今义相同及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名﹑年号﹑庙号﹑帝号﹑时间﹑日期等),照录不翻译。如“人、天、地、火”和“十年春,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中“十年”均不译照录。

(2)删(删除),删去文言文中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句首发语词、表停顿和补足音节助词、起连接作用的连词等,删去不必硬译(举例见落实虚词)。

(3)补(增补),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充出句子中省略的成分或语句或词语活用后新增的内容,用小括号括起来表示。如“帝感(于)其诚”(《愚公移山》)

(4)换(替换),有些單音词不能用该词作语素组成双音词,要用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如“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中的“吾”与“汝”译为“我”“你们”;把通假字换成本字再作解释,如“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同“嘱”译为“嘱托”。

(5)拆(拆分),文言文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翻译时要拆分成两个单音词,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译为“妻子、儿女”

上一篇:送长辈的感恩节短信祝福语下一篇:铅锌矿申请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