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言文翻译大全

2022-08-15

第一篇:经典文言文翻译大全

虞孚经典文言文翻译

【原文】虞孚

刘基

虞孚问治生于计然先生,得种漆之术。三年,树成而割之,得漆数百斛,将载而鬻诸吴。其妻之兄谓之曰:“吾尝于吴商,知吴人尚饰,多漆工。漆于吴为上货。吾见卖漆者煮漆叶之膏以和漆,其利倍而人弗知也。”虞孚闻之喜,如其言取漆叶煮为膏,亦数百瓮。与其漆俱载以入于吴。

时吴与越恶,越贾不通,吴人方艰漆。吴侩闻有漆,喜而逆诸郊,道以入吴国,劳而舍诸私馆。视其漆,甚良也。约旦夕以金币来取漆。虞孚大喜,夜取漆叶之膏和其漆以俟。及期,吴侩至。视漆之封识新,疑之。谓虞孚请改约期二十日,至则漆皆败矣。

虞孚不能归,遂丐而死于吴。

【译文】

虞孚向计然先生请教谋生之道,学会了种漆树的技术。过了三年,树长成便割树收漆,收获漆几百斛,准备运到吴国去卖。他妻子的哥哥对他说:“我曾经在吴国经商,知道吴人时尚装饰,很多上漆的事。漆在吴国是上等货。我见卖漆的人用漆叶煮成的膏和在漆里,他们的利益加倍而别人不知道。”虞孚听了很高兴,按照他的话拿漆叶煮成膏,也是几百瓮。和他的漆一起装载运进吴国。

当时吴国和越国交恶,越国的商人不能进入,吴国人正缺漆。吴国的买卖中间人听说有漆,高兴地到郊外迎接,带他进入吴国,犒劳他并让住在自己私人的馆舍。看他的漆,质量很好。约定短期内就用金币来换取漆。虞孚大喜,夜晚就取出漆叶的膏和进漆里等着(交易)。到交易的时候,吴国的中间人到。看见漆的封盖是新的,疑心他有诈。向虞孚请求改约二十天后(交易),到那时漆全都坏了。

虞孚无法回家(亏本),就行乞并死在吴国。

第二篇:打印学生版经典文言文人物传记翻译

经典文言人物传记翻译

一、《孟尝君列传》原文节选及翻译

【原文】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逃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

之,以故倾天(使„„倾倒)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孟尝君姓田名文)等。..

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赠与)其亲戚。 .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jǐng 用刀子割脖子)。 。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Jīng)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ǒu)人与土禺人相与语。

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禺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刚刚丧夫,最初指卓文君丈夫去世不久),好音。故相..

如缪(miù假装) 如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曰:“女不材,我不忍杀,一钱不分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只要)俱(一同)如(到)临邛,从昆弟(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假犹足为生,何到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lú酒肆),相如自著犊鼻裈(kūn,围裙)与保庸(佣人)杂作(一起工作 ),涤器于市中。

卓文孙闻而耻之,为杜门(闭门)不出。昆弟诸公更(gēng)请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相如字),长卿故(本来)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县令的客人),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三、《项羽本纪》节选

【原文】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shuì)曰:“汉有天下太半(大半,多半。),而(递进,而且)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通“疲”,疲惫)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趁着)其机而遂取之。今释(放走)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留下祸患)‟也。”汉王听之(他们的建议)。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使动用法,使……停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表承接,不译)击楚军。

四、负荆请罪

【原文】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

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

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不久)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动作偏指一方)与谏曰:“臣...

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不译)视廉将军孰与(与谁相比,哪个更„„)秦王?”曰:“(主语)不若(宾语)也。”相如曰:..

“夫(发语词)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的原因)不敢加兵(出兵)于(向)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

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的原因)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廉颇闻之,肉袒(裸露)负荆(荆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

宽之(我)至此也。”卒(终于)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誓同生死的好友)。

五、节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鲁人曹沫

【原文】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

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原文】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疑问句宾语前置。)”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

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的)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

首,下(动词)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

【原文】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发语词)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

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归还)予鲁。 ....

【生平简介】曹沫,鲁国人,以力大勇敢著称。鲁公对他很欣赏,任命他为将军,同齐国交战。不料三战皆败,鲁公心怯,赶紧商议割地求和。但是并未责怪曹沫,仍用他为将。曹沫以其忠诚勇敢和不烂之舌,既要回了土地,又保全了性命,可谓绩效显著。一说曹沫和曹刿是同一个人。

第三篇:文言文大全哲理句子翻译

文言文句子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训练方法之一。它可以让学生在翻译文言文句子中积累文言词语、感受古代汉语习惯,更重要的是准确理解原作内容。

文言文翻译要忠于原文,沟通古今。 忠于原文,就是原文中每一个字都要落实。根据实践经验积累,我认为翻译文言文有以下技巧。

一、录

“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

“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些词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释;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例句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曾子杀彘》)句中“欺”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为“欺骗”;“今、是”属古今异义的词,要翻译为“现在、这”。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另一方面得根据自己积累的古代汉语词汇进行解释。

三、补

“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例句③:“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句中“便”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初”前省略了主语“洞口”。例句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之(这点)”。

四、添

“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例句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此句是判断句,在翻译时需在“高尚”前加“是”。例句⑤:“虽鸡狗不得安宁。”(《捕蛇者说》)此句应翻译为“(不要说人,)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内容一定要必要,二要与语境吻合,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五、删

“删”,就是删除原文有而翻译句可略的字眼。例句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弱篷,为楫,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这句话中共有七个“为”字,翻译时只需要保留第一个即可,其余省略不翻译,这样反而显得简洁利落。文言句子中,还有些虚词也是不翻译的,也应该删除。例句⑦:“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但也值得注意。

六、调

“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例句⑧:“屠惧,投以骨。”(《狼》)句中“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翻译为“把骨丢(给它)”

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还需注意五看: 一看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省略宾语,省略介宾短语以及介词的省略)。 在复习中,考生必须对各种句式的表现形式做到心中有数,考试时才能运用自如。 二看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考查得比较多的是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 三看通假现象

通假现象大致有五种情况:

1、音同形似;

2、音同形异;

3、音近形似;

4、音近形异;

5、音异形似。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有180个左右,平时注意了积累,考试时就不为难了。

四看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的考查近几年在文言文客观题中时有考查,并且多以古今异义的复合词出现。 五看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查点。常见的固定结构有20多种,笔者认为以下几种需特别引起注意:

如??何、奈??何、若??何,译为“对(把)??怎么办呢”?如:若楚惠何?对楚国的恩惠怎么办呢?

何??为、何以??为、奚以??为 译为:“还要??干什么呢”?如: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上天要使我灭亡,我还要渡河干什么呢?

得无??乎、无乃??乎 译为:“恐怕??吧”?如: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 庸??乎、其??乎 译为“难道??吗”?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难道我中国果真是老大吗?篇二:【免费】文言文翻译技巧大全

文言文翻译技巧

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

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 2016.2.14 1.0.0版篇三: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作者:彭忠勤

《考试·高考理科版》 2008年第10期 字数:2724 字体: 【大 中 小】

关键词:文言文

一、坚持两条原则,符合翻译标准 (一)信。忠于原文,以直译为主,做到字字落实,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二)达。译文要语意顺畅,语气连贯,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二、掌握六种方法。提高翻译技能 (一)留。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如“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的“永乐元年”为年号,可以保留不译。

(二)对。将文言文的单音节词用现代汉语对译出来。

1、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近义词或词缀,合成一个双音词。如“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的“恶”译为“憎恶”。

2、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如上句的“从”译为“跟”、“亦”译为“也”。 (三)拆。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拆成两个单音词来分别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白话文中的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无论”是两个单音词,需拆开分别翻译,“无”翻译成“不”,“论”翻译成“说”。

(四)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1、句子的省略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以”“于”必须增补出来。如“秦王不怿,为一击缶”中“为”的宾语“之”省略,应增补译为“秦王不高兴,给赵王敲了一下缶”。

2、词类发生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增内容。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中,数词“一”用作意动,应加上“以??为”即“把??看作”翻译,译为“我本来知道把死生看作一样是荒诞的”。 (五)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可删去不译。如“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的“焉”为语气助词,可删去不译。 (六)调。古今汉语语序不尽相同,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把文言文中倒装的成分调整过来。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的“莫己若”和“我之谓”均为宾语前置,应将宾语“己”和“之”移后,译为“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

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

三、遵循三个步骤,确保翻译准确 (一)审。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命题者总是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必须仔细琢磨,确保翻译到位。 (二)译。运用上文介绍的六种方法,先将文言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把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准确翻译出来,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和固定结构的解释,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子,注意增删词语和调整特殊句式的语序。 (三)查。对照原文,核查译文,检验译句是否做到字字落实,是否有漏译现象,语句是否通顺,上下文是否连贯,以减少失误,增加得分。 [同步训练]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刘敬者,齐人也。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为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后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

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嫡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讽喻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高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1)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讽喻以礼节。 译文:

答案:(1)两国交兵,这时该炫耀显示自己的长处才是。现在我去那里,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一定是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而埋伏奇兵来争取胜利。(注意实词“矜、见、徒”和虚词“以”的意义。) (2)汉朝天下刚刚平定,士兵们被兵火搞得疲惫不堪,对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服的。冒顿杀了他的父亲自己做了君主,又把他父亲的许多姬妾作自己的妻子,他凭武力树威势,是不能用仁义道德说服的。(注意“罢”的通假、“妻”的活用、“可以”的古今异义。) (3)果真可行的话,为什么不能办!只是该怎么办呢?(注意实词“诚、顾”的意义、“何为”的倒装、固定结构“奈何”的解释。) (4)为什么要这样办?因为匈奴贪图汉朝的丰厚礼物。陛下拿一年四季汉朝多余而匈奴少有的东西多次抚问赠送,顺便派能言善辩的人用礼节来开导启发他。(注意实词“币、鲜、遗”和虚词“者、因”的意义、“讽喻以礼节”的倒装。)篇四: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

因为 对楚有二心 1 贰于楚也。

因为它对晋无礼,而且对楚有二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 这

2 我不能早任用您,如今事有紧急就来求您,这是寡人的过错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 表承接 拿、用 把 这 3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冒昧的拿这件事麻烦您,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当做

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为什么 来 取独 取独

4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势力雄厚了,您的势力就薄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之为,把它作为 取独 通“供” 他们 5 如果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

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秦国也没有什么害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

6 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标志 代词,它 代词,代“土地” 7 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他们的边境,又想要延伸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图的土地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靠、凭借

的 他 结交 用 语气副词,还是 8 代词,郑国

依靠别人的力量反而去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所结交的同盟,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也撤离了郑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荆轲刺秦王》 1 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万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今有一言,

“为之奈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进兵北略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鸿门宴》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良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张良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篇五:必修2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兰亭集序》

1、原文: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

2、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抬头观望辽阔的宇宙,低头品察地上繁盛的事物,用来使眼界开阔、使胸怀敞开,(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3、原文: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有的人从自己的胸怀抱负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喜好的事物寄托情感,不受任何约束地、自由放纵地生活。

4、原文: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翻译: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或静

或动,各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高兴而满足,竟不知道老年即将到来。

5、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翻译:以前感到高兴的事,顷刻间已经变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命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归于消亡。

6、原文: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翻译: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7、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赤壁赋》

1、原文: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翻译:听任苇叶般的小船自由飘流,越过那苍茫的广阔的江面。

2、原文: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翻译: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驾风而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遗弃尘世,变成了神仙,登上仙境。

3、原文: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4、原文: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翻译:(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又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哭泣。

5、原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翻译:我神情变得忧伤起来,整好衣襟,端正而坐,向友人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

6、原文: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翻译:何况我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

7、原文: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翻译:(我们)把像蜉蝣一样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

8、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翻译:知道(这些)不可能经常得到,(我只能把这种无奈)通过箫声寄托在这悲凉的秋风中。

9、原文: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翻译: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却并没有流去;时圆时缺的(月亮)像那样(不断地圆缺),却终于没有增减。

10、原文: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

共适。

翻译:这是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宝藏,你和我可以一起享用。

11、原文: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翻译: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显出白色。

《游褒禅山记》

1、原文: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翻译:大概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讲,尚且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2、原文: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翻译: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却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3、原文: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第四篇:中考指导文言文翻译(大全)

63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举!”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每次叫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甲寅年,世祖出京在秦中为王(受封秦中为王),想用来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于是征召衡担任京兆提学。

64 一个屠夫晚上回家走在路上,因为被路上的狼盯上,看到路旁有一所被夜里耕地的人遗弃的房子,跑进去趴了下来。狼把爪子伸进去探寻,屠夫立即抓住,让狼的爪子缩不回去。可是又没办法杀死狼。只有一寸的小刀,于是就割开了狼爪子下的皮,用吹猪皮的办法吹狼。用了力气吹过后,觉得狼不能动了,才用腰带绑上。出去一看,狼胀得像牛一样,大腿不能弯,嘴巴张开不能合上。于是屠夫就把它背回家了。如果不是屠夫的话,怎么能够想到这个计策呢?

75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68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6分) 黄筌画雀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1.上文作者是

代的文学家苏轼,我们曾学习过他的一首咏月词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验之信然。

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 B.虽画师且不能。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乃知观物不审者。

乃不知有汉。

D.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本文揭示了一个艺术创作规律,那就是:

。(2分) 译文:

黄筌一次画了一只飞鸟,脖子和脚都是伸展开的。有人对他说:“飞鸟缩起脖子才能把脚张开,把脚缩起来才能把脖子伸出来,没有像这样两者都张开的。”黄筌就去验证了一下,发现果然是这样。

由这件事我们知道,如果不能仔细的观察事物,就算只是个画师,也无法做好本职工作,更何况是做大事的人呢?因此君子应该认真的学习并且善于提问才是。

人有负盐负薪者

人有负①盐与负薪者,二人同释②重担,息树阴下。少时,且行,二人争一羊皮,各言为己藉③肩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时雍州刺史李惠,谓其群下曰:“拷此羊皮可知主乎?”群下咸无对者。惠遣争者出,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惠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罪。

注释

①负:背。

②薪:柴。

③释:放下。

④藉:垫衬;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

⑤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⑥顾州纲纪: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州纪纲,州府的主簿。纲纪:随从人员。

⑦群下:部下,属员。

⑧咸:都。

⑨实:事实,真实的。

⑩伏:通“服”,文中指趴在地上认罪。 遣:派,此处指打发。 译文

有背着盐的和背着柴的人,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阴下休息。一会儿,将要走了,争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垫肩的东西。李惠让他们出去,回头看州府的主簿说:“凭借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下属官吏都不能回答。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坐席上面,用棒子敲打,看见(发现)有少许盐末,就说:“得到实情了!”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背柴的人于是伏在地上承认了罪过。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①之物。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④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选自 《北史•李惠传》)

【注释】①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②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纲纪:随从人员。州纲纪指州府的主簿。④群下:部下,属员。⑥实:事实,真相。

19.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2分)

A. 同释重担息树阴(解释) B顾州纲纪(回头看)

C惠令人置羊皮席上(放) D得其实矣(得到)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2分) A. 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拿) B.徐喷以烟(用)

C.仁以为己任(可以)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凭借) 21.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用手杖(棍子)敲打羊皮,看见有少量的盐屑(掉下来)。 22. 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2分) 做人要诚实,不能见利忘义;遇事要善于动脑筋。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见而哂②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③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去。

【注释】①息:呼吸。②哂(shěn):讥笑。③竟月:满一月,整整一个月。

13、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气竭汗雨( ) (2)行者服而去(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此句:甚矣,农之惰也。 (2分)

15、行者服而去中“服”的原因是: (2分)

16、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农夫耕田的时候,“数息而后一锄”,说明农夫是个懒惰的人。 B.行者解衣下田,最后累倒在田里,表现出他劳动非常卖力。 C.“乃子之术谬矣”中的“术”具体指耕作的方法技术等。 D.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方法正确,再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 参考答案:语文网

13.(2分)(1)尽,完了(2)离开 14.(2分)你这样做农活太懒惰了!

15.(2分)行者认识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或行者认识到了自己当初对农夫耕田的看法是错误的)、(2分)C

16翻译: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见了说:“你真是太懒了!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这样一个月也干不完。”农夫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可以向我示范耕地的方法吗?”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还没过多少时间,他的力气用完了,汗如雨下,气喘吁吁的样子,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将要倒在田里,他对农夫说:“我到今天才知道耕地的困难。”农夫说:“困难的不是耕田,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 过路人心服口服地走了

第五篇:道德经以柔克刚文言文翻译大全

以柔克刚是一个汉语成语,指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道德经以柔克刚文言文翻译吧,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以柔克刚】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说的意思是: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

【注释】

1、无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意为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

2、受国之垢:垢,屈辱。意为承担全国的屈辱。

3、受国不祥:不祥,灾难,祸害。意为承担全国的祸难。

4、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好像反话一样。

【引语】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八章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本章可与八章的内容联系起来阅读。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最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这就清楚地说明,老子所讲的软弱、柔弱,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此处,由于水性趋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阐扬卑下屈辱的观念,实际上反而能够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坚强的力量。本章后面有一句话:“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辩证法思想,其含义十分深刻、丰富。

【评析】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对水的赞美;二是“正言若反”。张松如说:“在世界上,弱能胜强,柔能制刚的事例是不乏见的。生活在春秋末年的老子,他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的许多大变化,看到了曾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由盛到衰的演变,这不能不对他的思想发生重大影响;同时,在这个时期,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人类在征服自然界的斗争中,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在更远的时代,水的特点还没有为人们所了解,保留《山海经》中禹治洪水的传说,和老子书中对于水的柔性和作用的认识,是很不相同的。”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再说“正言若反”。老子所说“正言若反”是老子对全书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论的高度概括,例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等等。孙中原说:“这里连句子的结构都是类似的。……他们本来是彼此相异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但在某种条件下,某种意义上,表示某种特定事物的概念和它的对方具有了统一性,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彼此同

一、一致。这样,在同一个判断中,就包含了对立概念的流动、转化,体现了概念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是有条件的,老子中的话也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有意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经典文言文翻译大全】相关文章:

文言文大全及翻译初中04-14

经典文言文翻译范文06-12

活版文言文翻译04-07

文言文翻译在线04-08

怎样翻译文言文04-21

高中文言文目录大全08-13

文言文大全爱情句子08-29

上一篇:酒店客房宣传广告语下一篇:机电物资部管理职责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