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调研

2024-05-03

镇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调研(通用8篇)

篇1:镇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调研

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镇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一、基本情况及十五”期间的发展思路是。***位于临翔曲中部、北纬23°29′,东经99°49′—100°26′,北连**,东接马台乡,西南与***接壤,西北与章驮想毗连,平均海拔1440米,全镇国土面积182平方公里。全镇下辖10个村委会和7个社区,81个

自然村、257个村民小组,有24个党总支支部,共有党员1486人。2003年末,有总户数25645户,总人口79646人,其中农业人口8218户,33405人,居住着汉、傣、彝、拉祜等十三个少数民族,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森林覆盖率41.7。辖区内共有企业1201个,其中有限责任公司18个,私营企业34个,个体工商户1149个。我镇“十五”期间的发展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挥一大优势(中心城镇)。抓住两大机遇(西部大开发、市政建设),打牢三个基础(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科技教育),实施四大战略(特色经济、结构调整、科教兴镇、可持续发展),主攻五大产业(经济林果业、商饮旅游服务业、建筑建材业、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狠抓六大重点(临沧县城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建设、昔本酱菜专业市场建设、新村集贸市场建设、灵山寺旅游景点建设、莲花塘旅游景点建设、南汀河开发建设),通过五年的艰苦努力,使我镇成为产业结构合理,个私经济兴旺,商贸旅游为一体,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实现小康的边陲重镇。

二、经济社会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十五期间凤凤翔镇党委、政府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团结和带领全镇各族人民欢迎光临517878秘书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励精图治,创新思维,攻坚克难,全镇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2004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6322.5万元,比2003年增1068.3万元,增幅为7。其中:第一产业收入达3832.4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23.5,比2003年49.4万元,增幅为14.7;第二产业收入达8367.3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51.2,比2003年增228.6万元,增幅为2.8;第三产业收入达4122.8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25.3,比2003年增158.3万元,增幅为4.2。粮食总产量774.6万公斤,比上年减48万公斤。农民人均吃粮237公斤,比2003年减10公斤,减幅为5.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97元,比2003年增163元,增幅为7.6,人均纯收入625元以下贫困人口有799户,2661人。乡镇企业总收入达34502万元,增幅为17.9。完成财税211.3万元。通过盘活存量固定资产,加大历史债务的偿还力度,有计划地减轻负债,年内共偿还银行贷款520万元,其中:农行220万元,工行300万元;支付机关职工宿舍等工程欠款73万元。

(一)明析思路,打牢基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新步伐。

1、有了一条符合镇情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我镇是一个集山区、半山区、城区为一体的综合乡镇,经济基础参差不齐,发展条件各有不同。结合实际,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村稳定,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工作方针,确定全镇围绕发展以山区、近郊、城区三种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的总体思路。在山区充分发挥地域宽广、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种植和养殖业,以粮食生产为突破口,发展农业生产,推广粮食生产新技术,增加复种指数,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粮食总产,带动研制业的发展,同时开发土地资源,大力种植经济林果,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在城市郊区大力发展近郊农业,紧紧围绕菜篮子工程作文章,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蔬菜和经济作物种植,在丰富城乡居民生活的同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向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迈进;城区抓住市政建设步伐加快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提高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努力使我镇形成山区多抓粮,坝区多抓钱,山区远抓林果,近抓畜牧,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实践证明,这条经济发展思路是符合我镇镇情的。

2、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一是历年来,借冬春水利建设之机,多渠道争取资金,发动群众掀起农田水利建设热潮,对全镇416件水利工程进行整复修,及时对受祥临路建设影响无法耕种的土地、需要修复的沟渠、复垦田地等问题进行协调,妥善的解决,投资86.8万元建设了文华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二是积极做好防汛工作,调购坝桩800棵,编织袋9300只,竹子370棵,对南汀河

篇2:镇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调研

加快全面小康村建设步伐

同志们: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市委、市政府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年初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出了加快建设全面小康村,实现“三农”新跨越的战略部署要求,后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面小康村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建设全面小康村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区委、区政府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要求,出台了《关于加快全面小康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旨在加快我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借此机会,我就全面小康村建设的有关情况作几点介绍。

一、全面小康村建设的内涵和具体标准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那么,什么是全面小康村?它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我们大家必须理解掌握。

1、全面小康村的内涵是指村强民富(集体经济更有实力,农民生活更加殷实,家庭住房更加宽敞)、村容整洁(道路更化,村庄绿化,水源净化,庭园美化)、村务民主(干部村民选,大事村民议,财产村民管)、村风文明(邻里和睦,敬老爱幼,崇尚科学,和谐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小康村”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村强民富”。不仅要求农民群众能够实现充分就业、收入水平高,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而且还要求村级集体要有足够多的可支配收入,以发展村级社会事业之需。二是“村容整洁”。要求对农村环境进行

综合治理,空气鲜、河道清、庭园美,还要做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更加协调,“全面小康村”之路应当是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之路。三是“村务民主”。村民自治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做到村里的干部村民选、村里的大事村民议、村里的财产村民管。四是“村风文明”。要求广大村民做到邻里和睦、敬老爱幼、崇尚科学,社会和谐安定,村风纯朴。

2、“全面小康村”具体指标。“全面小康村”具体标准包括六个方面、19项指标:第一个方面——经济发展,包括3项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或基本达到1000美元,人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100元,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0以上。第二个方面——社会发展,包括4项指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5以上,贫困人口控制在2以内,低保农户应保率100,计划生育率达100。第三方面——

人口素质,包括3项指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75岁以上,义务教育入学率100,“两生”专业技能培训合格率超过90。第四个方面——生活质量,包括3项指标:安全卫生水普及率超过90,农户享有卫生厕所超过75,农户室外道路硬质化比重超过80。第五个方面——民主法制,包括3项指标:农民对村务公开、村组织建设和社会安定满意度均超过90。第六个方面——资源环境,包括3项指标:村森林覆盖率超过25,垃圾集中堆放处理率100,河道(水塘、水库)疏浚清洁合格率超过90。

二、我区全面小康村建设的情况

建设“全面小康村”必须坚持全面推进、分类指导、分层展开、分批达标,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我区村村达标,其中今年5个村达标,明年5个村达标,后年8个村达标。被确定为今年首批达标的村有堡城村、黄金村、平山村、朱塘村、司徒村,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这5个村能够依据自身实际开展各项创

建活动,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加快经济发展的路子。各全面小康先行村结合本村产业优势,进一步理清经济发展思路,把抓好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解决产业板块不够大、经济总量不够高、特色不够特的问题,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堡城村利用原汽配厂的厂房,引进大小项目9个,引资1800万元,集体增收近125万元;黄金村引进了6个项目已全面投产,这些项目的引进,吸纳了当地劳动力就业,促进了集体、农民双增收。二是加大实事建设投入,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上半年5个全面小康村在农村道路、改水、改厕等实事建设上舍得投入,5个村累计投入60多万元,兴建和改建了公里水泥石子路,投入55万元改水320户,使自来水卫生普及率达100,兴建了50座垃圾房、300多只垃圾箱,村村明确专职保洁员。三是围绕全面小康村创建要求,着力解决一些农民群众迫切关心的

热点难点问题,各村认真调研分析村情,找出影响全面小康村创建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堡城村从有限的财力中拿出万元对考上大学、大专的学生家庭进行奖励,全村18个家庭受到不同档次的奖励;平山村对大部分劳动力进行了安置,就业率达99,对达到退休年龄无处领取退休金的老龄村民,统一发放每月150元的生活费,村还对所有村民每年发放定额补贴;朱塘村投资400多万元兴建为民服务中

篇3:镇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调研

一、群众文化建设的内涵

群众文化的涵义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宏观上来讲, 是指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组织机构制度;是指长期以来生产和生活中积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其中精神财富占据主要地位。从微观意义上来讲, 群众文化是指城市中各种具有文化元素的群众性娱乐活动。随着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不断深入, 群众文化建设也逐步体现出了它的重要性。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群众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1. 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得以实现的基础工程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社会主义社会群众文化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的内容尤为重要, 同时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支持。文化之于国家、民族和社会, 既是灵魂, 又是凝聚力和战斗力, 没有了文化, 国家、民族和社会将失去生机, 社会经济无法发展、社会不再进步。因此, 文化因素早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的智力和精神支持以及思想保障。

2. 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成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途径

以人为本的观点贯穿整个和谐社会, 重视人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对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由于我们自身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使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成为我们的根本目标。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增进人民群众凝聚力的作用,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后盾, 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繁荣稳定。所以, 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同时也是衡量社会和谐水平的主要标准。

三、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我党通过进行社会主义实践以及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策方针以及重要战略任务。那么, 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哪些重要作用呢?

1. 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给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撑

文化的传输与精神的融合是增进民族团结和提升战斗力的重要基础, 群众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 它既是信息的传播媒体, 又是舆论的载体, 因此, 它具有较强的传播和整合能力。通过对群众文化产品来推广群众文化产品, 组织各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 都体现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决心, 也对将来的美好愿景提出了构想, 并通过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稳定的宣传, 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逐渐另全社会所接受, 从而使整个社会营造出一种以“和”“善”“美”为中心的社会氛围。同时, 群众文化水平以及社会整体素质都在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得以提高, 群众文化建设教化了群众, 使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 具备了优良的品质和精神风貌, 润物细无声地传播了祖国传统文化, 经过世代传承, 成为“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

2. 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给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知识储备

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给群众包括国家在内的传输了知识并扩大了知识领域。人们通过群众文化活动这种形式互相交流, 增长了社会知识和才智经验, 这种群众文化的发展, 也给人们营造了一个寓教于乐及寓学于乐的良好氛围, 给群众提供了能够终生学习的空间, 使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持续提高。

3. 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上营造了氛围

国家或者社会想要发展, 环境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最需要的就是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习环境。这种情况在我们身处社会转折时期的时候更加显得非常重要。由于我国国内所出现的贫富差距增大和利益主义多元化的矛盾, 人们的社会情绪出现了一些波动, 想要消除这些不良的社会情绪既需要我们由外而内的调整政策, 又需要我们做好群众的工作, 消除他们心中的困惑, 文化活动的作用也随之更加重要。群众文化的建设使群众对中国国情的认知更加清楚;使群众之间的各种矛盾和隔阂都得到解除;使群众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 从而构建起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环境。

四、加快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群众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的作用是不能缺少的, 经过笔者调查发现我国群众文化建设还略显不足。以下是笔者总结的一些如何成功做好群众文化建设的办法。

1. 建设具有个性的城市形象文化

城市形象的一个主要代表是城市的外观建设, 整体和谐的城市风格融入本地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色。还有一些城市不适合大面积铺设的建筑, 可以通过一些设计亮点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典型代表就是悉尼歌剧院。

2. 群众文化工作要着重在突出地方性和历史性

群众文化活动通常具有地方特色, 通常会用一些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来突显出时代气息和健康的民俗特色。节假日期间组织一些大型的文艺联欢和趣味活动能够使地方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在节日中集中展示。

五、结语

建设群众文化对于提升我国国民素质, 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弘扬优秀文化精神, 维护和宣传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 我们要将建设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位置, 积极推动群众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惠荣.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牢坚实基础[J].群文天地, 2012 (23) .

[2]杨智伟.群众文化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J].神州, 2012 (23) .

[3]赵周娣.浅析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关系[J].群文天地, 2012 (16) .

篇4:加快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近年来,惠州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大手笔投入资金建设和发展革命老区,使老区人民的经济收入快速增长,老区的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成效显著。

力度:7年投32亿解决“一保五难”问题

惠州市有老区乡镇56个,老区行政村692个,老区村庄4606个,老区人口156万人左右。绝大多数老区村庄分布在偏远地区和高山深山地区。因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一直以来大多数老区群众仍生活在相对贫困的状态中。

一直以来,惠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老区建设工作,把老区建设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专门召开政府常务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十一五”以来,惠州市以解决老区“一保五难”问题为突破口,投入了扶持老区社会建设资金32.43亿元,用于扶持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黄业斌说,革命老区发展滞后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老区建设工作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扶持革命老区建设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更是政治任务。

对于老区建设工作的经验和做法,黄业斌归结为三点。他说,首先是做好“一个优先,两个倾斜”。即要有优先发展革命老区的理念和规划,资金的安排要倾斜、工作的力度要倾斜。二是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做好革命老区工作。大力推进老区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村企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大学生村官,建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组织开办农机集市等。三是发挥优势、分类指导。革命老区的情况千差万别,要从实际出发、分门别类、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切实帮助革命老区和老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康。

成效:57个老区贫困村年集体收入均超5万元

惠东县高潭镇曾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权之一——高潭区苏维埃政府。该镇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不少村庄属于省级贫困村。然而,日前走进高潭老区却发现,如今的高潭已经焕发新姿,不少老区农户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通过养蜂、种植淮山和腌制明姜等特色农业,走上了脱贫致富路。除此之外,村村都实现了村道硬底化,不少村庄还建起了文化广场,村民们闲暇之余还跳起秧歌舞。

高潭镇的变化其实只是惠州老区发展的一个缩影。经过多年来的大力推进,惠州的老区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经济发展方面,惠州各级各有关部门积极引导老区农户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针对部分较为贫困的老区行政村,惠州市将其列为省级贫困村,纳入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进行帮扶。全市已落实帮扶资金3.69多亿元,帮扶57个省级贫困老区村实施脱贫项目449个。

在解决老区群众“五难”问题上,惠州市各级党委、政府优先安排老区行政村卫生站建设,累计投入5467万元,为692个老区行政村新建和改建了卫生站801间,改造老区镇卫生院63间,较好地解决了老区群众“看病难”问题;全力推进老区水源保护、饮水安全和监测体系等工程建设,累计投入23300万元,为692个老区村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了37万老区群众“饮水难”问题;把老区中小学建设作为农村学校改造建设工程的首要任务来抓,累计在老区中小学危房校舍改建投入2.35亿元,修建老区中小学校舍234幢,较好地解决了老区群众子女“上学难”问题;在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建设中,优先抓好老区群众危房改造工作,累计投入革命老区危房改造建设资金46139万元,解决了692个老区村的13431户共6.1万老区群众的“住房难”问题;优先安排革命老区村村道硬底化工程建设资金,累计投入14.2亿元,实现老区村道硬底化4059公里,较好地解决了老区群众“行路难”问题。

此外,对于部分边远分散革命老区村庄实施搬迁安置工作,目前已实施两批老区村搬迁安置建房。第一批博罗、龙门两县5个村庄59户275人搬迁安置工程已于2009年底完成;第二批计划搬迁48户208人,于2009年开展安置建房工程,目前已按计划完成前期建房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房一层楼工程计划建设。

目标:把老区建成村民富裕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做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可以说,没有老区人民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饮水当思源,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关心老区、关爱老区、扶持老区建设。”黄业斌表示。

“老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是党和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黄业斌说,扶持革命老区建设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惠州将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省及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努力探索惠州革命老区建设的新途径,促进老区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引导老区人民奔康致富。

篇5:镇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调研

●蔡学瑾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和农民,我们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必须进一步分析研究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新形势与挑战,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决心和信心,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当前,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农业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阶段。一是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二是农业发展面对入世的挑战;三是农业发展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影响;四是农业面临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全面向市场经济迈进的新要求;五是农业发展向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迈进的新要求。

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新时期我市农业发展的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为保障,以做强做大“一特两化”、推进农产品质量升级、强化农业产品市场开拓、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农业发展要力争实现“七个形成”。即: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强势的优势主导产业;形成无公害绿色食品的产业优势;形成“龙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形成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形成完善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业新体制框架;形成城乡经济互动协调发展新局面。

今后农业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育具有区域优势特色的主导产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新阶段的农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种多种少,种什么不种什么,而是要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就是要跳出传统农业的模式,突出发展市场农业、外向型农业、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市场占有率、国际竞争力和农业比较效益;跳出“农”字抓农业,跳出农业抓农村,突出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跳出传统的依靠增加农产品数量、提高价格和外延扩张来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通过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农村富裕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来增加农民收入。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主攻方向是突出发展节水型特色农业,打特色农业的牌子,走特色之路,集中抓特色产业、主导品种、优势区域、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形成各具区域特色的有竞争力的优势主导产业,形成无公害、绿色食品的产业优势,实现品种调新,品质调优,规模调大,农民调富的工作目标。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发展思路,培育和发展养殖、牧草、蔬菜、啤酒原料、林果“五大特色”产业,加快高标准农产品基地建设,选用名特优新良种和先进技术,努力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坚持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通过资金、土地承包权、劳力、技术等要素的优化组合,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开发,鼓励工商企业、龙头企业投资基地建设,建立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内在机制,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打好基础。

二、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

质量是生命、是效益,也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不解决质量问题,农产品不仅进入不了市场,而且已有的市场也可能丧失。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既是当务之急,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是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急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形成主要农作物和“菜篮子”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使生产经营者全面了解和掌握产品质量标准,自觉按标准组织生产,力争用3—5年的时间,全市主要农产品质量达到或基本达到国际标准。继续做好绿色食品的认证工作,打造绿色品牌。二是加强产地环境监测管理,启动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工程,在3年内基本完成全市农产品产地环境的检测和评价。同时加强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管,农药的使用严格执行已公布的停产、禁用、限用品种目录和范围的规定。三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在完善市级质检中心的基础上,在主要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启动县级农业质量检测站建设,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快速检测点,配置农药检测速测仪。四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制度。根据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组织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实行标识统一归口管理,加快推进市场准入制度,保护生产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食品安全,进一步改变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的状况。五是搞好农业标准化典型示范。农民是实施标准化的主体,要抓好培训,强化意识,全面普及标准化知识,增强农民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自觉性,把种养大户培养成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带头人。在“五大特色”产业和产、加、销各环节培养农业标准化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群体,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三、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科教兴农

充分依托院地、校地合作和科研部门,重点搞好五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一是科技引进工程。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加强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力争在优质专用品种培育、农业标准化生产、日光温室监控、节水农业技术、肉羊生产最佳杂交模式、农产品精兴加工、新型农业机具开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重点引进啤酒大麦、优质肉羊、优质牧草、优质水果、无公害蔬菜、专业化制种等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二是农业科技体系创新工程。以改革为动力,充分考虑农业科技自身的特点和我市农村的实际,加强政策引导,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速建立高水平的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专业队伍与农民科技组织相结合的推广服务体系、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和强有力的农业科技保障体系。大力调动农民、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切实解决部分推广人员素质不高和农业生产一线科技力量薄弱的问题,实现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二是科技攻关工程。加强种子、种苗、种球、种薯等育种技术研究,积极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储藏、保鲜技术和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攻关,立足科技创新,抢占科技前沿;三是科技推广工程。重点推广规范化栽培、无公害仪器安全控害、平衡施肥、生物有机肥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要加大对农村能源生态技术的推广力度,重点推广“四位一体”、秸秆气化、太阳能热水器等新技术;四是科技示范工程。发挥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推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市级科技示范园区,农村能源生态家园示范工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生态示范村等,不断为农业发展提供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储备新产业。五是科技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启动实施一户一个明白人培训计划,开展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农村妇女培训,培训一批科技骨干和农民科技带头人。

四、加强网络技术应用,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

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导,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在农业工作中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对传统农业实施技术改造,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一是广泛宣传网络知识。各级政府和新闻媒体要大力开展对网络知识的宣传,总结推广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搞活农产品流通并获得较好效益的典型,要以“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为龙头,结合送科技下乡活动,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项目,增加网络课程,在广大农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我市农业信息主要是发展农村网络,扩大信息到户和网络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要加快网络硬件基础建设,改变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无网络、主产区无网络的状况,发展和普及网络业务,并不断推动网络延伸,接通乡村到农户的“最后一公里”,解决终端入户难的问题,发展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打破农产品流通信息来源有限、存储不够,信息流通不畅的局面。三是推进信息主体上网工程。要将有关农产品信息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公开,积极推进农产品经纪人,信息中介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等信息主体上网工程。不断扩大农产品网上销售,积极推动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利用现代营销手段,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四是加强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制定优惠政策和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同时积极引进信息技术人才,促进知识及其结构更新,适应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五、开拓农产品国内外市场,推进农业国际化进程

(一)拓宽思路,搞活机制,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的综合功能,担负着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按照“农业增效、财政增收、富民强市”的发展目标,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产业优势,围绕“五大特色产业”,突出扶持壮大以面粉、啤酒原料、食品、饲草加工业为主的特色主导加工业,把面粉加工业建设成为省内外闻名的优势龙头加工企业;把啤酒原料加工业建成河西乃至甘肃最大的啤酒原料生产加工基地;把食品加工业发展成以畜产品、洋芋淀粉和精炼食用油加工为主的重点行业,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肉羊冻精改良中心和全省一流的肉羊加工基地;把饲草加工业提升改造成具有全省一流草加工技术水平的重要基地。并抓好农产品储运保鲜和流通服务业,真正把我市建成全省的绿色工业城。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签订产销合同、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保护价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数量返还利润,包括以产权为纽带,吸收农民入股等方式,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特别是要鼓励和支持中央、省驻金企业围绕农业办企业,发挥其资金、技术优势,以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占领市场,带动农民,服务农民,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工业强市”、“农民得实惠”。

(二)积极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发展现代化商品农业的前提条件。要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在大宗重要农产品的产地或集散地,建设一批大中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形成初级市场为基础,共域性批发市场为骨干,大型全国性批发市场为龙头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要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特别是要帮助广大农民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联合,参与大宗农产品的购销、贮藏、运输,大力发展农民协会和中介组织,培育壮大农民专业运销队伍,规范购销合同管理,努力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有关部门要在注册登记、提供集贸场地和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

(三)巩固和开辟对外交流渠道。重点加强同国外和沿海发达地区的交往和交流,邀请国内外客商来金昌进行有针对性的实地考察和洽谈。同时要开展赴发达省市和境外技术及市场考察、经贸洽谈和人员培训工作。积极组织和参与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展销和经贸洽谈活动以及全国农业博览会、全省优质农产品展销会等。

篇6:镇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调研

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是提高城镇区域经济增长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经济发展优势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华阴市地处关中平原东部,位于秦晋豫三省交汇处,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通往西北大地的必经之地。市境有闻名中外的西岳华山,旅游景点多达210处。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优质的旅游资源,对于华阴市加快城镇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华阴市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华阴市按照“依山兴城、以城带乡”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旅游兴市、工业富市、开放开发、项目带动”战略,创新经营城市理念,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设步伐,深化体制改革,强化管理体系,不断壮大以华山旅游为主的三产服务业。至2008年底,全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城镇服务功能有了显著提高,集聚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发展成效显著。

1、城市框架不断扩大。先后改造了太华路、华岳路、岳庙西街、老城街、环城西路等城市干道,新建了府北路商业步行街,开工了长城路、杨震路等;至2008年底,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1.53平方公里,比2005年新增2.53平方公里。后期,随着华山拆迁安置小区、十冶住宅小区、华山北站广场、实验学校的建设,城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城区道路面积达69.7万平方米,比2005年新增 14.9 万平方米;城镇人口14.4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5.13%,比2005年提高了1.4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5个百分点,主要由于华阴市的厂矿企业多,城镇人口比例高。

2、城市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加快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市医院住院楼、中医院,启动了实验学校建设;广电通讯事业取得长足进步。至2008年底,广播综合覆盖人口23万人,覆盖率达88.6%,比2005年增加1.5万人,电视综合覆盖人口25.84万人,覆盖率达99.5%,比2005年增加0.34万人;全市电话普及率为45部/百人,比2005年增加了5部,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29部/百人,比2005年增加了4部;商贸流通业更加繁荣。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37亿元,比2005年增长1.13倍,年均增长28.6%。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7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26%。

3、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据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全年用于城市建设维护的资金达1.2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32.98%,比2005年增长了6倍,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增加了19.4个百分点。加大“创卫”工作步伐,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步伐不断加快。新建了城北休闲公园,绿化了城市主干道和城中村闲置土地,城区绿化覆盖面积457公顷,绿化率39.6%,人均绿地面积1.76平方米,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109公顷、16.6个百分点和0.16平方米。建设了宝莲灯雕塑,实施了政府广场和太华路、华岳路、环城西路等城区主干道及主要建筑的亮化工程,城区夜景更加亮丽;启用了华岳垃圾处理厂,健全了垃圾清运系统和城市卫生保洁体系,垃圾处理率达80%,城市“脏乱差”现象基本得到根除;加快污水处理产业化项目建设步伐,城区污水管网铺设基本完成,排水管道铺设长度达66.3公里,比2005年新增13.3公里。

4、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7.38亿元,比2005年增长45.6%,年均增长13.35%。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1.61亿元,比2005年增长47.2%,年均增长13.8%;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实现8608万元,比2005年增长了1.16倍,年均增长29.3%。财政预算内支出3.82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92倍,年均增长42.9%;旅游业健康发展。全年接待旅游人数140.3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14.9%,年均增长4.7%。其中华山登山人数实现113.4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32%,年均增长9.7%。旅游总收入6.4亿元,比2005年增加48.8%,年均增长14.2%。

5、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收入大幅增长。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0968元,比2005年增长64.3%增加4293元,年均增长18%增加1431元;消费能力不断扩张。人均消费性支出达7887元,比2005年增长40.9%增加2290元,年均增长12.1%增加763元;住房条件不断改善。至2008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8.73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了7.1平方米,年均增加2.37平方米。

二、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硬件建设相对滞后。

近年来,华阴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无法满足当前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需求。如供气工程正在做前期工作,集中供热工程还未开展,城区路网建设缓慢,污水处理项目正在实施,蔬菜市场仅有一处,城区地热资源开发还正在起步等,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华阴市城市的扩张。

2、城市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

华阴市作为一个新兴的风景型旅游城市,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构建山水绿色华阴和打造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的奋斗目标,但由于种种原因,华阴市城市的服务功能还不完善。具体体现在:主要路段的环卫设施和公厕太少,城区没有体育运动场所,城关中学和小学生源超饱和,教学压力加大。劳动力市场处于自发状态,文化活动、图书馆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正常文化需求,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共设施较少,卫生服务能力不强,档次高规模大的宾馆和会场基本没有等。

3、强大的旅游优势对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

华阴市一直以旅游作为主导产业,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东扩南接”的城市发展思路,但城区与华山共享旅游资源优势,分享旅游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还不是十分明显。重要原因:一方面是现代便利的交通优势,另一方面是西岳庙等城区旅游景点的宣传促销力度还不到位,导致部分游客短时间或仅在华山景区游玩,而不到城区来或不在城区居住等。这样,对城区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商品零售等势必带来不利的因素,不利于城区消费市场的发展繁荣。

4、城中村改造相对滞后。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华阴市的城中村愈来愈多,已扩展到现在的城关、南寺、东宫、南寨等近20个村子。由于村集体经济软弱,致使村内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环境卫生状况较差,村民住宅建筑风格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华阴市的对外形象。同时,各村都是独门独户,况且新规划的庄基地越来越大,老村中土地闲置,严重浪费土地资源。华阴市要加快城镇化步伐,必须首先解决“城中村”问题。

5、城镇管理不够规范,市民素质亟待提高。城区的建筑风格不一,在主要路段还存在着未经审批的违章建筑,严重影响城市整体形象;受群众习惯影响,还存在着“马路市场”,尤其是逢集,占道经营非常严重,部分市民素质不高,还存在乱贴乱画、乱倒垃圾等不良现象。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当前,正处于国家扩大内需,东资西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全省加快“一线两带”建设和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时刻,华阴市应紧抓发展机遇,按照既定的城市“东扩南接”的发展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创新经营城市理念,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努力提升城镇化水平,为构建山水绿色华阴和打造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奠定坚实的基础。

1、完善城市发展规划。

规划是城镇化的指导蓝图,是建设龙头。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城镇化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目前,华阴市要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坚持高起点、突特色,科学实用理念,制定详细的建制镇的发展规划、城中村改造规划、城市街景规划等分项规划,明确区域的功能,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协作,强化其优势功能互补,扩充城镇规模,增大容量,力争在现有2个“关中百镇”的基础上,将剩余的2个建制镇纳入省级重点支持范围。同时,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审批一支笔,管理一条龙”,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2、创新城市经营理念。

城市建设必须走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路子,以经营的手段来加快城市建设。一是土地资源资产化。要加大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整合闲散土地,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公开挂牌,竞价拍卖,以地生财;二是基础设施市场化。对可经营的基础设施和市政公共设施实施市场化运作,如出售公共停车场、公厕经营权,拍卖公共场所和建筑物上的广告发布权等,将所得资金再投入城市建设,实现再投入,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三是建设项目社会化。按照“政府抓规划,民力搞建设,社会出效益”的要求,变单纯的依赖财政投入为政府投入为导向,开发商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四是加快“华山城投公司”运作。城投公司作为政府的融资平台,要在开行融资完成太华路改造的基础上,以供气、供热、道路、公园、学校、医院、地热开发等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产业类项目为重点,以开行和市辖各金融机构为融资对象,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形象;五是大力实施土地置换项目。即以闲置的土地资源为兑换条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解决华阴市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加快开发了闲置土地,繁荣了华阴市经济。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多方筹集资金,加快项目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打造安全、舒适、便捷的宜居环境。一是有效开拓西岳庙旅游市场。聚集各类民俗文化,合理增加老腔等文化演出时间,加大宣传促销,打造民俗文化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带动城区经济发展。二是拓展商业服务网点。以华岳路、太华路和正在建设的长城路、杨震路及将要建设的华山北站广场、杜峪河公园等为重点,统一规划,加大政策引导,社会融资,建设特色商业街、步行街和地热温泉养生等休闲娱乐项目,满足游客及市民的休闲娱乐需求,拉动城市经济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华山旅游消费的聚集区和承载区;三是健全文化休闲设施。加快建设杜峪河公园、城河公园、体育场,在宝莲灯雕塑的基础上,再在主要路段规划建设“市树”“市花”或杨震等历史名人雕塑,同时规划建设布点丰富的文化广场和城市文化休闲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四是加快房地产市场建设。加大政策引导,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建设与华阴市文化相匹配的规模化住宅小区,不断改善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社区环境和人居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同时以市场化运作模式,采用村民住宅小区的形式,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节约土地资源,全力改善城市面貌;五是完善便民设施。在城区各路段合理规划设置垃圾箱,规划建设公厕。同时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在华岳路、太华路南段和岳庙街等主要路段规划建设2个便民蔬菜市场、1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各类专业市场,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六是加快教育、卫生、广电等各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档次,完善服务项目,满足人民群众的正常需求。

4、落实管理责任,健全管理体制。

城市的管理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和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一是强化城市管理。加大工作力度,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机制,以规范建设、交通秩序、市场管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重点,落实门前卫生“四包”责任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市场规化管理。加大城市综合执法力度,划行归市后,坚决取缔马路市场、明火亮灶、乱搭乱建和占道经营行为;三是健全城市卫生保洁体系。加强垃圾处理厂后期运作,进一步完善垃圾清运系统,继续实行分段包干的卫生保洁制度,定期洒水,彻底改变城市“脏、乱、差”现象。

5、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篇7:镇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调研

调研报告

一、现状

伊宁市位于伊犁河谷地区中部,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南北长52.8公里,东西宽35.3公里、呈L型,行政界限总长度298.97公里,总面积675.54平方公里。

根据伊宁市市域总人口45.92万人其中,乡镇人口17.46万人,市区人口28.46万人。全市城镇化水平(城镇非农业人口/总人口)为61.978%。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等35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49%,汉族占35%、回族占7.5%、哈萨克族占5%。下辖8乡、1镇、1场,耕地总面积23.15万亩。目前,伊宁市全市仅有一个建制镇---巴彦岱镇,市域城镇分布密度较低。

按照伊宁市总体规划新一轮的论证,依托伊宁市跨越式发展的前景,整个伊犁河谷的人口都有很大规模的向伊宁市转移,到规划末期2025年伊宁市域将有120万人。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将会使城市用地空间膨胀,城市周边的乡村、城镇逐步被城市吞并,随之而来的城市问题(城中村、环境污染)也将会日益明显。

国际上一些国家城市化的历程表明,当城市化率达到50%的时候,城市的分散作用开始超过集聚作用,将会出现城市人口和产业向城外净流出和扩散的现象,主要是流向离城市中心地区 不太远而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郊区,如大城市郊区的中小城镇或卫星城镇。

2009年伊犁州统计数据得出,伊宁市人均GDP已经达到2558美元。这说明伊宁市目前提出要强化卫星城镇和小城镇的建设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也是发展区域经济,增强全市经济发展实力,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世界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卫星城镇镇已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有效疏散市区的人口与环境容量的压力,改善市区生态环境;输出中心城市的先进科学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带动城市周边地区生产力快速发展;可以疏散城区人口,控制市区人口发展规模;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改善市中心区、近郊区、卫星城镇镇、远郊区等多层次的产业结构。

二、存在的问题

1、城镇等级规模呈典型首位分布,缺少中间层次城镇类型,支撑体系不完善。伊宁市市域仅有一个市区,一个建制镇,市域中心城区首位度高,整治等级规模结构不完善,市区非农业人口28.46万人,而巴彦岱镇镇区非农业人口仅1万余人,中心城镇缺位,城镇发展缺乏层次性、系统性、递进性体系结构。

2、中心城区综合职能尚不完备,整体有待进一步全面提升。长期以来,伊宁市整体定位于发展第三产业,建设旅游商贸型城市,城市工业发展乏力,第二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工业企业 2 整体竞争能力不强。虽然城市部分单项服务功能较强,但城市基础设施相对不足,城市综合职能尚不完善。

3、现有小城镇规模偏小,前期规划缺位,无明确发展方向。目前伊宁市仅有巴彦岱镇一个建制镇,且镇区面积较小,镇区非农业人口仅有1万余人,且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相对缺欠,规模效益难以发挥。长期以来,建制镇的发展完全服从和服务于城市的整体发展,自身缺少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镇区发展方向不明确,产业配置存在较大程度盲从性。镇区仅兼负农贸集散与行政管理中心职能,对周边乡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4、村镇分布零散,中心村聚集辐射带动能力弱。伊宁市“八乡一镇”下辖46个行政村,147个自然村(283个村民小组),2009年全市乡镇人口17.46万人,市域村庄分布密度(自然村个数/市域总面积)为22个/百平方公里,村均人口1071人(约230户左右)。从伊宁市域村镇空间分布来看,近郊地区村镇密度明显高于远郊,村庄整体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相对滞后,村级经济发展缓慢,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具备中心村发展优势的村庄特色不突出,整体发展相对滞后,中心村的资源聚集功能及对周边村庄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5、市域内近郊乡镇发展迅速,后继力量强劲。尽管市域内城镇规模偏小,城镇体系首位分布特征明显,但近几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重大项目的落实,市区近郊乡镇都呈现出明显的增长 势头。G218沿线乡镇有着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地缘优势,随着基础相对较好,是人流和物流集散之地,吸引力和辐射力明显强于边远乡村,发展优势较为明显。毗邻中心城市的巴彦岱镇、汉宾乡、喀尔墩乡、塔什科瑞克乡、达达木图乡等乡镇近几年均保持较高增速,相对于市域其他乡具有绝对优势。

6、远郊乡镇规划滞后于建设,建筑档次不高影响了城镇建设的整体形象。乡财政困难、基础设施欠帐多拖了城镇建设后腿。具有中心村地缘优势的村庄拆迁成本高,土地价格一时又上不来,将会影响建设进度。管理制度和城管队伍不健全或处于空白状态,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致使乱拆乱建,环境污染等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三、意见和建议

1、根据伊宁市建成区的发展现状分析,对于建成区周围的乡镇巴彦岱镇、汉宾乡、喀尔墩乡、塔什科瑞克乡整个乡镇、达达木图乡靠近市区部分建议采取“撤乡建居”,逐步纳入城市管理范围。对于远郊乡托格拉克乡、潘津乡、英也尔乡建议采取“撤乡建镇”,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

2、由于伊宁市的小城镇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等问题),建议应结合实际,科学地制定建设规划。规划应适当超前,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重科技合理布局,一步到位,建设可分期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 4 盲目建设。如城市发展区内的村镇应该按照城市更新改造的方式进行,周边远郊的村镇应以基础设施改善为主。

3、卫星城镇建设要准确定位,卫星城镇建设必须以产业为依托,增强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产业是立镇之本,产业是兴镇之基。只有产业的发展和推动,城镇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才能实现。例如以发展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促进卫星城镇经济发展。又如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挥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强卫星城镇发展的后续动力。要把卫星城镇建设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卫星城镇经济发展。

4、实施建设卫星城镇和中小城镇,必须要改变人口聚集为产业分工。卫星城镇和各类城镇的发展必须强化以产业做依托的思路。如果没有一定产业为基础,要把全市的农业人口变为城镇人口是非常困难的。卫星城镇和中小城镇做大产业规模,也是提升伊宁市产业规模的潜力和空间。发展卫星城镇和中小城镇的产业,需要高度重视产业发展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引导分散在乡镇中的企业向卫星城镇镇转移,更应从全市宏观角度去解决农业产业化的协调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服务,引导他们做强做大,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要注意发展有特色的城镇,变全能城镇为特色城镇。城镇的魅力不在其大而全,而在于其有特色和强项。、5、建设卫星城镇和中小城镇,要避免盲目扩大城镇规模。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必然要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进入城镇。伊宁市再过20年全市城市化人口的总规模要达到80%以上。但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值得很好研究。据测算,目前全国平均每进入城市一个人,需要个人支付成本1.45万元,公共支付成本1.05万元,总计需要支付社会总成本2.5万元。相对全国而言,伊宁市每一个农民进入城市所要付出的社会总成本将要高于这个平均水平。要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必须要把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重点放到中小城镇上,依靠这些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来吸纳农村人口,这是伊宁市城市化过程中的基本渠道。另一个方面,需要研究卫星城镇镇的就业问题。目前伊宁市城镇就业的压力依然很大。如果过快地将农村人口盲目地吸引到城镇中,将会进一步加剧城镇就业的压力。因此我们不能指望靠废弃户籍制度来解决城市化的问题,还需要很好地运用户籍制度,有秩序地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同时要积极采取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经营城镇的道路。要强化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卫星城镇建设投资体系,通过存量资产置换、出让公共设施经营权、财政贴息贷款等途径,吸收社会投资和外资,来筹措卫星城镇基础建设的资金,以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加快城镇水、电、路、气、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在基础设施上要做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树、环境共保、防止各行其是,重复建设,以最大限度降低开发成本。

6、加快卫星城镇建设,必须提高卫星城镇镇和中小城镇的服务水平。目前卫星城镇和中小城镇的服务水平不高,是制约伊宁市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把提高服务水平放到与其他硬件建设一样的重要地位。要加快卫星城镇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卫星城镇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追求高标准,过于超前,否则就会使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很高。要尽可能多地降低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成本,进而使农民进城的成本降低。要注意加强卫星城镇镇的教育、医疗设施建设,特别是通过对各种教育、医疗资源的整合提高中小城镇的服务水平。

篇8:镇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调研

关键词:农村小康,小康社会,重点工作,河北

河北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规划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表”和“路线图”, 吹响了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军号。然而, 不可忽视的是, 由于发展的不平衡, 农村无疑是河北省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习近平在对河北省阜平县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调研时就曾明确指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 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 河北省要实现提前建成小康社会, 就必须以研究“短板”为重点, 探寻“补齐”之策, 促进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实现后发同至。

第一, 变理念, 加强对农村建小康的组织领导。全省都要按照统筹城乡的要求, 先把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三规合一”的全域规划搞起来, 形成一个县一本规划、一个蓝图, 持之以恒地加以落实。要树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理念。要善于运用市场机制, 盘活农村资源, 活化生产要素, 壮大市场主体, 激发内在活力, 把农业这个“大金矿”真正炼成“金元宝”。要树立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理念。抓住有利时机, 加强项目推介和精准招商, 每个市县都要谋划和建设国别农业产业园、境外合作产业园;各地都要有重点地打造一批百年老店, 培育一批名牌产品, 特别是把河北独有的一些老字号传承好、发展好, 让河北更多的农副产品走出河北、走出国门。要树立老传统与新办法相结合的理念。要继续选派大批干部进驻贫困村、农村面貌改造提升重点村, 实行一个村庄一支工作队蹲点、一个部门分包, 指导工作、解决问题。同时, 还要创新农业农村工作领导方式, 探索出一些新的办法来。

第二, 促共识, 抓住“三农”这一龙头问题不放松。“三农”工作是全党的重中之重。河北是农业大省, 农村人口占大头, 做好“三农”工作更有着特殊意义。从全面建成小康看, 农村始终是重点难点所在;从统筹城乡发展看, 农村是最需要重视的薄弱环节;从农业基础地位看, 越是现代化越要重视“三农”工作;从农业发展潜力看, 对农业的一些传统看法正在颠覆。工业要强起来, 农业也要强起来, 而且完全有条件强起来。全省4, 000多万农民要富起来, 还要靠农业。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 我们对农业农村工作都不能有丝毫的放松, 这要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

第三, 换方式, 围绕“强、富、美”总要求建小康。围绕“强、富、美”总要求抓好“三农”工作中的大事。习近平指出, 中国要强, 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 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 农民必须富。这三句话, 既揭示了“三农”工作与农村建小康的内在联系, 又指明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大方向。河北的“三农”工作, 就是要围绕这一总要求, 向着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的目标去努力。农业要强, 就是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提高技术装备层次, 创新生产经营方式, 完善综合服务体系, 做大做强市场主体, 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比较效益, 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农村要美, 就是要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和生活方式, 使基础设施明显改观, 使村庄建设水平显著提高, 使人居环境有大的改善, 使生态环境得到较好修复, 努力打造保持田园风光、融入现代生活的美丽乡村, 让河北大地呈现出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美好景象。农民要富, 就是要为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农民找到稳定增收致富的路子, 使农民的就业水平、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有个大的提高, 逐步缩小与城镇居民的差距, 让广大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吃住行的条件好起来, 过上更加殷实富裕的生活。总之, 就是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第四, 转职能, 强化农村建小康政策扶持。要紧紧围绕农村建小康这一根本任务, 促进农业农村加快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第一, 认真履行政府服务“三农”职责。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简政放权, 大力推进涉农行政管理方式创新, 把为广大农民服务的重心转移到农民自身解决不了的事情上来。要为基层乡镇配好权, 全面启动市县政府机构改革, 赋予乡镇履职必要的事权和财权, 为更好做好“三农”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第二, 持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力度。要保障农业农村投入,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 建立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一批有利于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公益性项目, 破解农村地区发展瓶颈。要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提高农业发展的综合保障水平;第三, 打好新时期扶贫开发攻坚战。要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思路, 全面实行贫困县脱帽出列的动态管理机制, 着力抓好产业扶贫, 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抓好智力扶贫, 提高农民致富本领;第四, 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要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入手, 下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要在改善农村民生的基础上, 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把进城落户的农民纳入城镇基本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进城人员后顾之忧;第五, 注重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要重视解决“空心村”问题,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广泛推行农村清洁能源应用, 减少农村燃煤和面源污染, 全面禁止秸秆焚烧。继续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实现农业农村的永续发展。

第五, 抓改革, 实现农业现代化。要从“农业必须强、农民必须富、农村必须美”的战略高度, 重新审视“三农”工作, 确立抓“三农”工作就是抓全局、抓基础、抓长远的理念。围绕让农村土地资源活起来、资产活起来、新型市场主体活起来、劳动力资源活起来、流通活起来、金融活起来、城乡良性互动机制活起来“七个活起来”, 加快农村资产确权登记,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资产交易, 培育农业股份制合作企业, 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组织开展农村改革试点工作。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坚持党政推动, 运用市场手段, 创新发展模式, 强化科技支撑, 发挥金融撬动作用, 狠抓规范管理, 确保现代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今年每个县 (市、区) 都要力争建设几个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和农业股份制合作企业。要深入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 今年确定的3, 000个重点村要一步到位, 在全省面上抓好改厕等6项任务, 彻底消灭“连茅圈”, 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 推进农村太阳能分布式发电;要选派工作队驻村帮扶, 抓好规划编制、资金筹措、相关人员培训和重点村班子建设;要构建政府主导、重点投放、多元参与的筹资机制, 统筹规划、重点推进、分步实施的建设机制, 三级负责、以村为主、人人参与的管理机制, 突出特色、一村一品、打造精品的发展机制, 政府联系、部门结对、干部驻村的帮扶机制。要全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 充分运用市场思维和市场机制抓扶贫, 创新产业扶贫机制、财政金融扶贫机制、社会帮扶机制、贫困县考核机制。要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 特别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开展植树造林。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 全面推广“四个覆盖”,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和乡镇政权建设, 维护农村和谐稳定。要提高领导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能力, 各级党委、政府要适应形势变化, 改进工作方法, 自觉提高乡村规划能力、政策设计和制度创新能力、运用市场机制能力、依法管理能力, 把“三农”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六, 抓组织, 发挥党员干部作用。农村建小康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 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要组建好村支部。首先要选好“领头雁”, 重视培养选拔带头人, 切实把思想素质好、有能力、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强的优秀分子选拔为村支书, 建设战斗力强的村支部, 带领贫困村群众艰苦创业, 建设新农村;二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通过“三培两带”, 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 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 解决贫困村班子年龄老化、知识缺乏、缺少后备干部问题。加强对农村党员的培训, 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创业致富的能力、组织发动群众的能力、为民办事谋利的能力, 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三要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 完善村干部正常离职后一次补发补贴机制, 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途径, 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 工资上有保障, 正常离职后有依靠, 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第七, 抓规划, 引导科学有序发展。农村发展的现状决定了农村建小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 一是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 从制定规划着手, 区分轻重缓急, 突出建设重点,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统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 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山区特点, 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 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 做到规划一步到位, 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 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 因地制宜, 不搞一刀切,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要合理确立示范点, 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 量力而行, 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 如实施人饮工程、沼气池建设工程、村道建设工程、茅草房改造工程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 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

第八, 抓教育,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树立“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 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农民教育责任制, 建立培训基地, 改进教育方式, 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制文明教育;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 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 引导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 激励农民群众发挥好主观能动作用;二是加强农民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机制, 建立县级统筹、乡镇具体负责、行政村配合的培训组织体系。对农民进行种养加工技术等培训, 使年满16岁的山区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领域就业技能培训, 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培养一批能人, 带动一方发展, 搞活一方经济, 富裕一方群众”的人才效应, 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搞好帮带, 引导乡土人才创办、领办经济实体,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大力发展贫困村的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 全面实行两免一补政策, 使贫困村的孩子上得起学, 都能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教育。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在贫困村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 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第九, 抓发展,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农村最本质、最中心的内容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一要求在贫困村显得尤其迫切。因此, 必须采取超常规手段,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使贫困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二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当前,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 仍然是贫困村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 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 对贫困村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 逐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提高收入水平。三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鼓励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 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

第十, 抓基础, 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尽快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也是推进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改善贫困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加大对贫困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把乡村公路延伸到农民集中居住点;要让贫困村的农民都能喝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要积极推广沼气能源建设, 带动改圈、改厕、改厨, 改善贫困村农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要加强卫生室规范化建设, 切实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廖桂蓉.转型期中国农村区域贫困原因新探[J].农村经济, 2008.8.

[2]杨安娜.我国农村贫困村贫困原因及脱贫对策[J].企业家天地, 2009.7.

[3]赵勇.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让农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J].河北省农村工作会议讲话, 2013.

上一篇:中央银行复习总结下一篇:小学写景作文:美丽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