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资加盟加快电信业创新步伐

2024-04-24

民资加盟加快电信业创新步伐(通用8篇)

篇1:民资加盟加快电信业创新步伐

民资加盟加快电信业创新步伐

导读:近日,中国移动将完成与分享在线等17家企业转售业务协议的最终签署,接下来这些企业将携带协议及相关材料向工信部申请虚拟运营商牌照。牌照最快5月底发放。

一位业内资深分析师称,目前无论从估值还是业绩预计上来看,整个通信板块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投资机会。

“民营资本进入电信业,将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引入民营资本能够加快整个行业创新的步伐;二是随着这些民营资本的进入,电信业在局部经营市场会出现一些非常激烈的竞争局面。”分享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康志斌昨日表示。

近日,中国移动将完成与分享在线等17家企业转售业务协议的最终签署,接下来这些企业将携带协议及相关材料向工信部申请虚拟运营商牌照。牌照最快5月底发放。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行业发展部副主任白春霞表示,移动转售业务的开放会对我国通信市场的繁荣起到积极作用,最重要的影响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上移动通信服务的类型和商业模式会更加多样化;另一个是客户服务将更加深入和细化。

康志斌表示,民营资本的优势在于灵活的机制,将促进行业创新,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产品的分布性增强。另一方面是市场营销手段会更加多样化。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规划所市场经营研究部副主任张悦表示,目前的通信市场包含两大市场,一是消费者市场,二是生产企业市场。在消费者市场上,在多样化或者差异化的竞争过程中,消费者是最终受益者,因为这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服务和更低廉的价格。对企业市场来讲,这种转售形式会促进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融合,尤其是对一些民营企业来说,它们在客户服务和经营方面具备很多积累和资源,这些企业通过转售可以将通信业务和行业信息化业务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推进整个行业的发展,成为通信业服务于其他行业跨界融合的一股推动力量。今年4月初有消息称,工信部已草拟了《接入网业务试点方案》,随后将会同各方协商,在形成最终方案后正式对外公布,并向民资开放业务申请。这是继发放19家虚拟运营商牌照之后,工信部再次扩大电信业改革进程。

一位业内资深分析师称,2014年A股市场通信板块的投资主线主要聚焦4G投资、移动支付和专网通讯三大方面,经过前期的一波调整,目前无论从估值还是业绩预计上来看,整个通信板块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投资机会。

结语:目前无论从估值还是业绩预计上来看,整个通信板块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投资机会。

篇2:民资加盟加快电信业创新步伐

一、创新发展理念, 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没有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 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和大的跨越。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 实现我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要求我们必须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用科学发展观提升思想认识, 突破思维定式, 转变发展理念。要克服“见物不见人”的观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克服狭隘视野,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树立世界眼光, 加强战略思维;坚持统筹协调, 把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有机统一起来, 形成又好又快的良好发展局面;要居安思危, 克服自满思想, 增强忧患意识, 以强烈的进取心不断取得发展的新成效、新成果。

二、创新体制机制, 增添发展活力

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 我们要“破”、“立”结合, 重点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等方面, 进一步深化改革, 创新机制。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组,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加大投资、财税、价格、户籍制度和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资本、人才、土地等各类生产要素市场,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以全球视野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态势, 积极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 统筹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统筹发展好省内产业与外向型经济, 统筹协调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适应国际经济贸易规则, 加快建立健全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提高河南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抢抓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特别是服务业加速转移的机遇, 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促进省内产业优化发展。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增强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

三、推进经济转型, 保持经济的快速平稳增长

河南人口多、底子薄, 在新的时期实现新的发展跨越, 必须不断加快经济发展, 加速经济转型,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一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形成比较协调的三次产业结构。在积极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 大力培育信息产业等三大主导产业和食品工业等五大支柱产业, 增强主导产业的带动能力, 提高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度;以全省百户重点工业企业和50户高成长性企业为依托,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 促进企业规模扩张, 打造河南企业的“航母”舰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方式, 改造提升商贸、交通等传统服务业, 加快通信、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增强产业竞争力。二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作用, 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与支持, 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 探索适应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模式, 实现技术进步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重大专项, 扶持一批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壮大郑州、洛阳、新乡、许昌、安阳和鹤壁六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逐步形成郑州—洛阳和安阳—许昌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带。三是扩大消费和出口, 促进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与消费、出口拉动并重转变。坚持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向, 增加居民收入, 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为重点, 促进消费产品和消费服务创新, 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营造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的社会氛围。

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创新农业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因此, 我们必须要把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根本措施加以大力推进。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 增强农产品加工能力,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增加农产品技术附加值。大力推进优质、高效、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 加强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健全动物防疫、植物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以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畜禽新品种改良和快速扩繁、农作物病虫害和畜禽疫病综合防治、先进种养技术集成设备、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 开展联合攻关, 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以培养新型农民、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 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 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巩固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引导和促进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 鼓励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加快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步伐。

五、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保护资源与环境,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是我省在创新发展中必须切实解决好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为此, 要落实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建立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 促进经济发展由资源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要立足于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逐步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矿物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 加大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力度。大幅度提高环境质量, 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治理, 加强生态保护建设, 提高森林覆盖率,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基于我省原材料工业比重较大的特点, 必须要高度重视、抓紧抓好节能减排工作。重点抓好能耗1万吨标煤以上工业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 强力推进电力、冶金、化工、食品、建材、煤炭、造纸等行业的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确保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

六、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当前, 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城乡差异, 促进科学发展, 需要区域、城乡间建立起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良性互动、一体推进的协调关系, 形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一是积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 加快城镇化步伐。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构筑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 提升郑州的全国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加快城市群内“郑洛城市走廊”和“郑汴一体化”的发展, 使其成为带动全省城镇化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龙头;其他中小城市要建设成为特色优势突出、城市功能完善、综合实力较强、对所在地区能够起到较强带动作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发展县城和小城镇, 重点抓好省定123个重点城镇建设, 把其建设成为具有示范作用的现代化中心城镇。二是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强分类指导, 促进县域综合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支持实力较强的县市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 重点扶持13个困难县加快发展;以县 (市) 为重点创新体制,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三是加快黄淮地区发展。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发挥其在农业和农村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加快其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四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积极推动中原城市群、豫西、豫北、豫西南及黄淮地区的对接与整合, 支持各经济区内建立各自各具特色的跨县市的经济区、经济带;加强城市间的经济和社会联系, 建立中小城市群和城市带, 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 带动地区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七、推进社会发展, 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篇3:加快步伐 勇于创新

State Department replied that ZGC could be trying at first, Haidian would dare to innovate, and dare to blame, so will step further by self-renovation.

在金融危机后,创新全球化的时代已经来临,全球创新地图在发生快速变化。美国硅谷、英国剑桥、法国索菲亚、印度班加罗尔等国际知名园区都在采取多项措施吸引各种创新要素,积极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新的战略制高点。海淀园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是中国的创新中心,也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要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必须加速创新发展步伐,进一步提升引领创新的能力。

其次,我认为海淀园的创新环境还存在三个大问题。一是大学在创新中的作用正在减弱。大学现行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导向与创新精神相背离,阻碍了创新;二是天使投资不发达。天使投资人给予创业者的不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人脉资源。后者对于企业的成长、壮大比资金的作用要大得多。我们知道,在学习硅谷方面,第一个成功者是台湾新竹。新竹为什么能成功?这是因为二战之后留在美国的5000多留学生中,有两百多人在硅谷;60年代台湾有10000多人到美国,其中有上千人留在了硅谷。这些人在台湾和硅谷两地跑,是新竹成功的人脉网络基础。“千年虫问题”给了印度机会,在硅谷最成功的外籍人就是印度人和中国人。印度人的人脉网络关系帮助印度的班加罗尔成功了。而犹太人,由于在风险投资领域有绝对的话语权,因此和硅谷有天然的联系,比中国人和印度人的关系还要紧密,所以以色列的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三是原创的新兴产业少。所谓原创性新兴产业,是指那些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出现的,需要原创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当前,这样的产业往往表现为新兴的高技术产业。这是因为在成熟的产业领域内,全球的产业布局业已形成。发达国家长时间的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积累使中国只能在产业链上融入全球产业体系。而在原创性产业领域,中国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中国的广袤市场、人才积累和政府力量都能使中国在这些原创性产业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产业主导权。过去30年,海淀园、中关村乃至整个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基本都是通过“汉化”欧美等发达地区的产品,跟随他们的发展步伐发展起来的,原创的东西还不多,类似于谷歌、微软、英特尔那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企业太少。未来10年,中关村要成为全球的创新中心,靠汉化和跟随肯定是不行的,必须培育原创的新兴产业。只有培育出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才能成长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企业。

第三,我认为创新全球化时代的全球链接非常重要,跨区域创业者、具有全球视野的产业组织者对一个区域的发展至关重要。互联网是使硅谷和中关村有广泛的产业联系的第一个产业。本世纪初,美国出现了网络泡沫破灭。这时在硅谷的很多互联网公司,只要是中国人开的,纷纷迁回中关村,他们在中关村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我们知道,在互联网泡沫之前,硅谷就有很多移民创业家;在互联网泡沫之后,中关村产生了很多跨区域创业家。在中国,把这些人叫留学生创业者;在美国,哈特在文章里说他们是移民创业家。我们现在说的跨区域创业中,很大一部分是移民创业家,他们的公司既在硅谷有业务,又在中关村有业务。这些留学生和跨区域创业者的典型,现在在大陆都很有名:如做集成电路的邓中翰;做通讯的陈大同;做互联网搜索的李彦宏等。现在这些创业者很多都成为了新产业的组织者。从我们对这些跨区域创业者和组织者的研究来看,他们成功的诀窍似乎也很简单——就是从硅谷获取的创意、技术和商业模式,加上从大陆获取的市场和人力资源。

第四,我认为要在海淀北部地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专业园。在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以海淀和昌平南部地区为依托,整合优化未来科技城、国家工程创新基地、软件园、生命科学园、环保园、创新园、永丰产业基地等空间资源,大力推进研发服务、信息服务等高端产业集聚,建设世界领先的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其实,早在200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就正式提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在启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时,我就提出 “多中心”不应当是空间上的中心,而是应该体现城市功能集聚的中心。在北京总规修编的征求意见会上,我提出要把海淀山后地区定位于“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这个观点引起了大家的热烈争论,后来总体规划基本体现了我的观点。现在国务院批复定位已经很明确了,海淀园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聚焦,学习借鉴硅谷、班加罗尔经验,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园,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进一步巩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地位,持续引领中国新兴产业发展。

最后,我认为海淀机制体制创新的步伐要迈得更快一些,更大一些。美国有很多普适性的政策,但硅谷靠着先行先试,领先一步,迅速发展起来了。同样,我们国家的大环境对各地而言也基本都是一样的,但苏州、无锡锐意改革,先行先试,也迅速走在了全国的最前列。总体看来,离市场越近的政府,越适于创新,越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区政府比市政府、比国家都更具有改革创新的基础和优势。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可以先行先试,我们海淀就要敢于创新、敢于负责任,将自主创新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

(作者系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著名战略咨询专家)

篇4:民资加盟加快电信业创新步伐

1 加快林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

山西省“生态兴省”战略提出, 到“十二五”末,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森林面积达到360万hm2, 森林蓄积量达到1.20亿m3。对此, 加快林业科技创新迫在眉睫、意义重大。

1.1 加快林业科技创新, 是推动林业产业升级、实现绿色增长、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强大动力

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依靠林业科技创新, 才能有效解决困扰经济增长的深层次矛盾, 打破日益严峻的资源能源瓶颈。发展生态产业、可循环的林产工业、生物产业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迫切需要林业科技创新来推动引领产业升级, 进而实现绿色增长, 使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

1.2 加快林业科技创新, 是加快林业建设、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

目前, 我国生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 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全国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每年都有近4亿亩农田受到不同灾害的影响。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林情, 决定了林业发展迫切需要攻克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技术瓶颈, 在高效可持续经营、困难立地造林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1.3 加快林业科技创新, 是实现林业“双增”目标、增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迫切要求

我国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 要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 000万hm2, 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m3。增强林业碳汇能力, 必须加强退化土地造林增汇、碳汇人工林定向培育、能源林建设、林业碳汇计量监测等领域技术研发, 促进碳汇林业快速发展。

1.4 加快林业科技创新, 是深化林业改革、实现兴林富民的有效途径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实现兴林富民, 迫切需要科技提高林业生产效益。必须加强系统化林业实用技术的研发力度, 提高林业生产效益, 满足林农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科技需求, 实现兴林富民。实践证明, 通过加快林业科技创新, 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已成为深化林业制度改革、实现生态良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1.5 加快林业科技创新, 是实现“绿化山西、生态兴省”必须破解的重大问题

目前, 山西正处在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合作深入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 凸显了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践表明, 林业科技创新就是第一生产力, 只有持续不断地加快林业科技创新, 才能破解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2 林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山西省紧紧围绕“生态兴省”战略, 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建设, 林业发展迈入快车道。近几年每年营造林近33.34万hm2, 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近1.0个百分点, 2011年达到了19%, 成为全国森林资源增幅最大的省份之一;2011年全省共投入林业建设资金70多亿元, 完成营造林30.20万hm2;69%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 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到2.70亿t, 风沙肆虐状况也有较大改观;林业产业蓬勃发展, 2011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255亿元。

成绩的取得与全省林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密不可分。重点围绕抗旱造林, 沙地、盐碱地等困难立地造林, 林木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干果经济林丰产等问题, 加强科技攻关、促进成果转化, 提升了林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能力。但是, 山西与其他绿化先进省份相比, 还存在林业科技基础较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总体水平不高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 全省林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亟需搭建林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条件平台, 亟需突破一些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 亟需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使林业科技创新在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愈发凸显。

3 对加快林业科技创新的几点政策建议

3.1 进一步加大科技攻关力度

要下大力气着力解决抗旱抗碱造林、困难立地条件造林、生物多样性维护与发展、林业增汇减排、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火灾预防扑救、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制约林业建设的关键技术。要大力发展乡土树种;加强产业技术关联, 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融合,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升林业生态服务功能, 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3.2 进一步抓好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对于先进的、成熟的实用技术要组装配套和推广示范。在黄土丘陵水土保持林区, 推广生态重建及质量管理、径流林业技术;在防风固沙区, 推广抗逆性树种繁育及造林、灌木型饲料培育、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集成技术;在太行山土石山区, 推广容器苗造林、覆盖造林等综合抗旱造林技术;在煤矿采空塌陷区, 主要推广矿山复垦和植被恢复技术;在经济林生产基地, 推广低产干果经济林改造以及加工转化利用技术。

3.3 进一步加强林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乡镇林业工作站、专业合作组织、企业以及林业科技特派员等在林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扶持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广泛开展科技示范、科技入户、科技下乡活动, 指导基层开展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 创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发动林业教学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开展前瞻性林业基础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不断增强林业原始创新能力。

3.4 搭建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平台

争取在全省范围内推动建立若干由省、市、县林业科研机构和国有林场合作的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平台, 树立各级各类科技示范样板, 逐步形成全省林业科技示范体系;继续开展林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林业科技园区、生物产业基地建设, 带动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林业标准化体系, 搞好生态效益监测、林产品质量检测、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科技条件建设。

3.5 进一步加大林业经费投入力度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林业建设资金的长效机制, 大幅度增加林业投入。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对于生态建设的转移支付, 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建立各级造林绿化、中幼林抚育、林木良种培育等财政补贴制度;加大省级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跨区域生态建设切块资金比例, 认真落实“一矿一企绿化一山一沟”的做法;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林业。

3.6 进一步加大林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机制, 造就一批林业科技领军人才、中青年拔尖人才和基层林业科技骨干;积极发挥林业科技社团的作用, 搭建促进科技交流和人才成长的活跃平台;依托科技研究院所和林业高等院校, 加大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专业技术培训力度;加强林业标准化技术培训, 提高基层林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摘要: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 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加快科技创新, 既是当前山西林业建设的紧迫任务, 更是“绿化山西”发展战略要求。介绍了山西林业科技创新现状, 提出了林业科技创新建议。

篇5:加快创新步伐 打造百年品牌

在人们日益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今天,中国客车业也早已进入品牌化、优质化竞争阶段。产品品质作为品牌最核心的支持与体现,已经成为各大客车企业竞争的根本要素之一。

夯实内功完善细节 提升产品品质

作为中国当前最大的专业城市客车制造企业之一,恒通客车始终深信好品质可行天下的运营之道。2012年恒通客车提出了“精品品质”的品牌传播主题,并通过概念导入、贯彻落实、延续深化等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精品造车工程,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恒通“公交运输方案解决专家”和“燃气客车第一品牌”的品牌形象。

恒通客车围绕品质提升提出的“精品造车工程”,期望通过“导入商用车开发体系,全面贯彻实施条码管理,严格推行ISO/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保姆式服务和供应商配套体系管理,科学管理底盘路试、发动机热管理以及整车阻燃性,全面实现国IV、国V排放”等举措,夯实内功,完善细节,从根本上提升产品品质,提升整车品质感,实现恒通品牌的落地和跨越式发展。

为了实现“精品品质”的顺利导入,恒通客车以公司一年一度的产品展示会和供应商大会为契机,向各公交用户、各合作伙伴以及各供应商推出恒通年度精品客车计划,并设计贴合相关主题的背景板、易拉宝、展板等,充分展示了公司在打造精品客车方面的信心和决心。

恒通客车为完善细节提升产品品质,在研发设计上导入了目前国际通用的商用车开发体系,并采用最新的产品开发手段—CATIA航天三维开发软件与CAE、CAD等计算机辅助工程及设计软件相组合的开发方式;在车身结构设计上引进了缜密计算和分析实验,有效提高了车体结构强度和刚度;在原材料质量控制方面优选国内外领先且通过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的供应商,并设立专门的检验实验室,在原材料进厂之前进行多重严格检验,确保入厂原材料符合规定要求;在生产工艺上借鉴国内先进制造企业的成功经验,全面提升生产制造流程,并重点推进底盘热试工艺项目,尤其对车身密封、车身隔热、底盘漏气漏油、底盘安全件的安装定位、油漆、内装外饰装配水平等工艺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艺规程,提高匹配和总装质量;在细节处理上严格控制车身附件的装配质量,使焊装、涂装、总装等外露部件的细节处理能力大大提高。

加快创新步伐

强化品牌建设

近年来,恒通的品牌宣传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品牌宣传不再停留在知名度的提升与企业优势的宣传上,开始落实到品牌内容的实质—产品对市场及用户的适用性,尤其针对重点客户开展精准性、深入性的传播。确定了以产品为主要方向的品牌推广策略,提出了“主流化、主力化”的品牌传播概念,推出了“电动先锋、干线主将、燃气统帅”三大主力产品组合,并通过“恒通客车快充纯电动客车暨2011新春新品品鉴会”、“上海车展”、“渝洽会”、“重庆恒通电动客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项目合资合同签字仪式 ”等系列活动,强调产品性能与客户使用案例,进一步以“产品体验”强化了客户对恒通客车的认同。公司将“活动精品化、内容精准化、传播扩大化”做了很好的演绎,逐步形成了具备恒通特色的“活动少而精、内容深而准、传播高而广”的品牌宣传特色。这一点在行业内同样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不论是媒体还是同业竞争对手,对于恒通客车几年来的品牌建设都颇为认可,认为恒通客车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具有自己特色的品牌建设之路。

经过一年多的推广之后,通过对整体产品系列的宣传,恒通“公交运输方案解决专家”的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知名度的提升与客户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恒通人也越来越意识到“产品品质”是品牌得以跨越式发展的最根本的基础,只有过硬的产品品质,才能让用户体验与品牌传播形成良好互动,真正形成深入人心的品牌印象。因此,从2012开始,恒通客车的品牌宣传进一步深入到了企业的根本,即产品品质的提升,提出了“精品品质”与“精细生产”的年度推广主题。当然,这一概念的提出,对公司的内部管理与执行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在公司高层的决策与大力支持下,恒通秉持“言必行,行必果”的理念,在内部举办了“质量提升工程”、“供应商大会”、“春季新品展示会”、“员工岗位技能大赛”等深化“精品客车”计划的全系统、多层面的工作,深入挖掘企业内部管理、产品研发、质量提升及新产品等产品品质方面的核心价值,实现品牌落地和跨越式发展,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并在各大媒体、报纸、网站上投放相关稿件和广告,使用户及业界等所有受众知晓恒通客车产品性能特点,提高受众的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提高公司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结合北京车展、南京车展,通过设计贴合相关主题的背景板、易拉宝、展板等宣传方式,充分展示公司在打造精品客车方面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巩固了恒通客车“公交运输方案解决专家”和“燃气客车第一品牌”的品牌形象。一年来恒通客车还荣获多项奖项,为销售招标中赢得加分而争取更多定单。

到目前为止,恒通的“精品计划”与“精细生产”在企业内部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通过一系列活动的推行与开展,公司的产品品质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为公司的长期品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提升核心竞争力

打造百年品牌

对恒通品牌建设力度,近期内恒通将在“四个继续”上做好品牌推广工作:

继续坚持“公交运输方案解决专家”观念,加大品牌宣传工作,投入更大的支持和资源进行品牌建设与传播,这是公司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方向。

首先,从公司自身情况分析,公交产品优势明显,仍以公交客车为主扎根公共交通领域及在新能源方面为公司宣传目标不改变,“公交运输方案解决专家”基本定位不改变。其次,从宏观环境分析中国客车市场的未来,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判断:随着公路建设的15年高潮已过,2009年作为分水岭,今后的十几年,客运交通增长的主流是铁路,公路客车市场增长已无动力;公路客车市场的重点将向西转移、向城乡疏散转移、向乡镇转移;中国城市化进程依然迅猛,城市公交客车市场依然有内在动力,其增长可期;新能源客车尽管有一哄而起的倾向,但因政府的推动,仍大有作为。因此,“公交运输方案解决专家”这面大旗,只能加强而不能减弱。再次,客车市场早已进入“品牌为王”的时代,客车行业的竞争开始由产品力竞争转向以品牌力为核心的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品牌推广力度大,影响力就会更大,隐含价值也就会更高,市场竞争力就会越强;同时,对公司本身来讲,在公司内树立品牌信仰和品牌意识,可以增强团队凝聚力、核心竞争力、产品溢价能力、品牌形象及品牌推广的延续性。

nlc202309040248

继续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增加产品研发的针对性,深化“顾客导向型产品研发”之路。

市场瞬息万变,公司能否不断研发出市场性强、符合用户使用特点,并支持公司品牌理念的产品,已经成为品牌建设最主要的指标之一。恒通客车通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基本建立起了适销对路的公交客车产品系列。在后续的品牌建设工作中,公司应该进一步加大投入,设立专业作业团队,对顾客的需求心理、需求趋势变化做深入持续的调查和研究,为产品研发提供更多方向上的建议与指导,真正做到因需而变、应势而生,让产品成为名副其实的“公交客车产品主力”。

继续苦练内功,切实提高产品的品质,真正打造出符合客户需求的“精品客车”,使用户体验产品与品牌形象宣传形成良好的互动,这将是恒通品牌后续建设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除了产品的研发方向之外,如何提高产品力对品牌形象的支撑,也将是品牌建设的永久课题。用户对产品体验是品牌建设的基石,离开了这个基石,所有的传播与推广都是空中楼阁。只有当用户使用体验的结果和传播内容一样,用户才会相信公司所做的推广和传播,最后信服公司产品,成为公司忠实的用户。这也是公司在2012年提出“精品客车”概念的根本原因所在,同时也是恒通未来品牌建设强化工作的重点之一。

继续品牌推广与建设,尤其是一些产品和客户契合度比较高、直接面对用户的品牌推广与建设活动。

在获得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之后,品牌建设的重点将是加深用户信任度与满意度。因此,恒通客车在后续的品牌推广中将以各种直接与用户见面的市场推广活动为主要方式。在这样的活动中,一方面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及面对面的推广,获得更多客户需求的一手信息;另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同时还能提升用户对公司产品的好感,容易发现问题,并形成忠诚消费。并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将“品牌落地”与“概念提升”相结合,对产品的议价能力,对用户价格预期产生影响,不断将品牌利益转化为产品利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品牌的建立就如同对人的塑造一样,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与坚持。通过八年来的坚持与努力,从最初的“我是谁”到今天的“为什么是谁”,从品牌知名度到品牌美誉度,从企业优势到产品品质,从高屋建瓴到精准传播,恒通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形象与品牌理念,也拥有了较好的品牌基础,同时也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品牌建设途径与方法。但路漫漫其修远,恒通客车的百年品牌建设之路才刚刚启程,相信恒通必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客车品牌建设专属快车道,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篇6:民资加盟加快电信业创新步伐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到2020年要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国开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征程。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中国经济能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1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的必要性

1.1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否成功,关键看自主创新,关键在于能否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大批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从高消耗、高污染到节约资源、清洁生产,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自主创新、技术进步已成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的主要途径。

目前,我国不少企业仍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商品所占比重近年来虽有提高,但远未成为主导产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特征还比较明显,已经到了必须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等带动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型发展阶段。自主创新,决定着我们能否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决定着我们能否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我们必须加快自主创新步伐[1]。

1.2 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自主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支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企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技术水平的竞争,企业竞争优势已不再主要取决于资源禀赋和劳动力成本,科技创新已成为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是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源泉,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竞争制胜的核心,是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所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没有创新能力,企业就难以适应市场变化,最终将会被市场淘汰。只有加强自主创新,才能促使企业不断发展。

在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的形势下,简单模仿没有前途,贴牌生产难有丰厚回报,走别人的路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要避免受制于人,不做低端产品的加工装配车间,就应当让自主创新成为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改善产品结构、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核心战略。我国工业总量虽然很大,但许多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不少企业技术“空心化”,关键部件依靠进口,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多而不优、大而不强”的状况,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规模经济效益,就应当加快自主创新成的步伐。企业只有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地实现技术进步,才能不断地推动企业经济结构与市场的要求相适应,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才能促使企业不断发展。

1.3 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

2008年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对中国冲击很大,许多企业关门甚至倒闭,广东2008年大约注销6万家企业。各地在分析倒闭的原因时,有的报称是原材料涨价,有的报称劳动力成本上升,有的报称融资困难,等等。但最主要原因是自主创新能力弱,导致经济效益差,在金融危机来临时,无法抵御风险而倒闭[2]。

我们也可以来看一个实际例子,广东省东莞市所生产的芭比娃娃,卖到美国价格是一个1美元,目前基本上是零利润。芭比娃娃在美国零售价是一个9.9美元。这多出来的8.9美元就是美国企业的灵魂,是它的创新所得,它透过六大块创造出来,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这六大块的利润率达到惊人的40%。我们每年生产、出口一亿个芭比娃娃,辛辛苦苦创造出1亿美元的产值,却同时替美国创造出8.9亿美元的产值,其中包含3.56亿美元的利润。从这个产业链可看出创新的价值,如果企业仅仅是专注于来料加工、来样生产、来件装配、贴牌生产,而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的话,是很难有经济效益的。根据调查,在世界企业中,75%的企业增长依靠科技创新。

1.4 是突破经济资源约束的必然要求

自主创新就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中产生,经过技术研究、开发或引进,运用到商业化生产和市场的整个过程的一系列技术经济活动。自主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的活动,从而突破经济资源的瓶颈约束,成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个地方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创新能力是无限的。能否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决定能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技术进步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在20世纪初为20%左右,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广泛应用后,达到90%。据测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相当于一般出口商品的两倍。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经济的比重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发展面临极大的资源环境压力。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样的发展难以为继;牺牲稀缺而宝贵的资源环境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这样的代价过于高昂。要突破经济资源的瓶颈约束,就应加大自主创新步伐,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应当让自主创新成为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经济生态效益、有效保护环境的基本途径。

1.5 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有的甚至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循环能力,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我国30多年来的高速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资源能源等要素驱动,长此以往,发展的成本将增加,发展的优势将减少,发展的活力将下降,发展的可持续性将难以为继。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要在过去基础上继续保持经济长时期的较快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当让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发动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主要依靠自主创新,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技术进步,靠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更替陈旧落后的设备,实施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亚洲四小龙经济在上世纪取得大发展之后,能一直持续到今天,就是因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形成了创新能力,是成功的典范。而拉美在上世纪快速发展繁荣后,陷入了停滞,其根源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形成创新能力。

2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的对策思考

2.1 建立多层次的技术创新体系

重点要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1.1 要确定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活动、技术开发投入、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提高国家、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是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世界工业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源于企业的创新活动,而任何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必然由企业担当。一百多年来,世界上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技术几乎全部源自企业,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是在大企业中完成的。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这是我国50多年经济建设和科技工作的经验教训,也是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成功的做法。事实证明,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自主创新的动力就越充足,成功的概率就越高。目前,大多数企业还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没有形成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使得企业技术创新落后,为此,我们要确定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研发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1.2 要大力推动产学研相结合

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协作。目前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还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它们的研究成果很多,但远离企业,远离市场,导致技术创新供求错位。即使是好的科研成果,也由于与企业良性互动的技术转移机制不完善,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自身的转化能力有限。企业虽然直接面对市场,市场空间很大,转化能力较强,但没有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外部优质科研资源。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产学研联合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很好的建立,一方面大多数企业缺乏技术和产品的储备,另一方面科研单位许多好的科技成果找不到转化和产业化的机会而束之高阁。为此,应鼓励、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协作,联合攻关,尽快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最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也要为企业量身度做企业需要的科研课题,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2.2 完善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根源在于创新动力缺失,自主创新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比如,投入资金多,投资风险大,项目实施周期长,一旦自主创新项目实施失败,企业除遭受巨大经济损失外,企业领导、管理层也要承受决策失误的巨大压力,这使企业决策者不愿增加技术创新投资,不愿承担技术创新风险。有的企业决策、管理层认为,创新不是政府、投资者交办的硬任务,不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保持增长速度更能立竿见影,并能令政府主管部门兴奋,这就使得很多企业宁愿低水平扩充生产能力,却吝啬于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宁愿在同类同档次产品上持续进行低成本的恶性竞争,而不愿意采取差异化战略,探索通过创新、品牌和服务提高效益;宁愿引进再引进,持续跟踪、模仿,而不愿意下苦工夫完成一次技术学习的过程,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

为此,政府要制定、完善、实施一系列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强有力的财税政策、投资政策、技术引进政策等政策措施体系,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产学研相结合,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如可考虑,凡是被认定为创新型企业的,给予享受降低增值税税率、所得税税率等优惠税收政策;除国家限制出口或者另有规定的以外,对创新型企业生产的产品免征或者少征出口关税;明确规定政府采购中自主创新产品要占一定的比例;在融资、户籍、用地等方面鼓励高素质人才自主创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在科研立项、经费支持以及评价体系方面向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倾斜。

2.3 构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保护体系

目前国内企业专利侵权的现状非常严重,这直接影响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创新的积极性。而政府打击侵权力度、维权力度不够,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果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往往是一项自主创新成果刚刚成功地推向市场,假冒者和仿制者就会蜂拥而至,瓜分企业的超额利润,客观上造成自主创新企业“得不偿失”,企业的创新在现条件下存在为世人免费做“嫁衣”的现象。企业对开发新技术望而生畏,有的企业甚至认为“不创新等死,创新是找死”,企业普遍存在“创新恐惧症”,造成企业不能全力以赴开展自主创新工作。

当然我们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是这类官司一旦打起来,旷日持久,耗时耗力,往往出现官司打赢了,企业拖垮了。因此,为了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持续发展,政府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培育有效率的市场,全面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为创新保驾护航。

2.3.1 要完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相关政策法规

不但要制定与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要进一步做出细化的规定,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增加其透明度,从而提高执法水平。

2.3.2 要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知识产权部门、海关、公安、工商等相关执法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打造一个保护知识产权的平台。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打击力度,惩处力度,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及时有效地处理知识产权侵权和纠纷案件。

2.3.3 要积极主动提供法律援助

在专利侵权发生时,支持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官司诉讼,并制定相应的执行方式,对拒绝不履行法院裁定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打击。降低企业进行知识产权诉讼的成本,缩短诉讼周期。企业面临跨国知识产权诉讼时,各级政府应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

企业也要构筑保护自主创新的体系。虽然我国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但目前还有不少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不懂得用知识产权法来保护自己的发明创造和创新技术。因此,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上需要下大功夫,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防范知识产权流失和被盗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这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

2.4 构建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增加科技投入是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的物质保障。为此,要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

2.4.1 要稳定增加财政投入

技术创新投入资金多,风险大,项目实施周期长,企业不愿意或者没能力进行技术创新投资、承担技术创新投资风险。因此,政府应加大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逐步提高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稳定增加财政投入,特别是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等的投入。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政府,如美国政府都很重视技术创新投入。

2.4.2 要确立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

企业不愿增加技术创新投资,我们要给企业实惠,引导、确立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技术开发[3]。

2.4.3 要鼓励金融机构给予信贷支持

政府应给金融机构贴息、免税等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创新型企业实行信贷倾斜,引导银企合作。建立、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组建再担保公司,完善风险补偿机制,解除金融机构后顾之忧。

2.4.4 要搭建各种投融资平台

健全投融资渠道,鼓励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参与科技创新、开发、产业化。成立科技创新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发展创业投资,扶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公司,积极引导民间资金通过资本运作,建成以金融资本为核心的多元化民间投资体系。加快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创业板上市的步伐。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由政府担保公司牵头,探索企业集合发债模式,以此向社会筹集资金。

2.5 造就雄厚的自主创新人才队伍

人才是科技自主创新的关键,我们要造就一支雄厚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一方面要大力引进和培养各种优秀人才,一方面要留住用好各类优秀人才,做到引进培养各类人才与留住用好各类人才并重,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知识是基础,创新精神、创新的技巧,特别是创新的激情,对整个创新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但是现在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都存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创新教育体制,从重知识的灌输转向重学习、研究方法的培养,从分数导向转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管理体制、学科和组织结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深入改革。

留住人才的办法不仅仅是提高物质生活条件,比靠高薪酬、高职位吸引高学历者更重要的是人才成长的环境、发挥才干的环境。越来越多的人才更看中“拥有发展的机会”“被欣赏”“具有团队精神”“拥有较多的社会联系”“具有挑战性”“自治性”“拥有弹性的工作时间”等等。可见,要留住人才,不能简单靠一两项措施,而应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努力营造文明开放、爱惜人才、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努力为人才施展才能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鸿宇.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2]郑良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J].全国商情,2010(8).

篇7:加快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步伐

江苏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色

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较强,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2006年,江苏提出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在“十一五”期间新兴产业发展较早、较快、较稳健。2010年,六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到20647亿元,同比增长35.83%。今年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5988亿元,同比增长36.87%。南京市在2009年把风电光伏、智能电网和电力自动化、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通信、新材料、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八大产业确定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新兴产业。2010年,八大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8亿元,同比增长29.1%,今年1-5月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6亿元,同比增长34.7%。常州市在“十一五”的发展基础上,把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与服务外包、物联网等7大产业,确立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2010年,7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37亿元,同比增长34.5%。扬州市经过“十一五”期间的持续培育,尤其是近年来的大力推动,以“三新一网一书”(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电子书)为主体的五大新兴产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在规模化、链式化和集聚化发展方面取得全面突破。五大新兴产业在2010年增长近40%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实现产值375亿元,同比增长47.1%。

江苏拥有跻身世界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制高点的新兴产业以及一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领域。以太阳能光伏电池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到2010年光伏电池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0%,连续4年超过欧洲和日本居世界第一。全球光伏看中国,中国光伏看江苏,江苏是世界光伏产业“第一省”。太阳能光伏产业不仅填补了江苏没有世界前沿技术领域新兴产业的空白,而且为江苏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经验,产生了示范效应。与太阳能光伏产业相似的是智能电网产业。江苏这两大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都有世界量级的产业领军人和创新团队。据介绍,江苏在基因芯片、抗体诊断等生物医药技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集成技术等领域,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并拥有了一批龙头企业。

江苏新兴产业所集聚的载体,即高新园区转型升级加快,初步形成了高端化、特色化、规模化效应。全省16个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园)区产出了全省40%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60%的新兴产业产值。在新兴产业向同区集聚的过程中,园区自身也在加快由“兼收并蓄”型向“优势特色”型转变。我省拥有3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5个国家级软件园、11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同,是全国各省中数量最多的,国内1/3的科技孵化器和1/5的在孵企业在我省。4个高新区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验同区,泰州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无锡国家物联网产业高技术基地、设在县级市的昆山国家级高新区和刚晋升为国家级的江阴高新区,都具有全国“唯一性”,“唯一性”体现了制高性竞争力、创新资源的集聚整合力以及产业和区域创新的主导地位。高新园区作为集聚新兴产业的载体,有力有效推进了光伏、风电、智能电网、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集聚和完整产业链形成。

积累和形成了具有江苏特点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推进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经验和做法。主要有,省各有关部门执行有力、措施得当、服务到位、成效明显;各级党委政府推进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导向鲜明,强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技术创新的中心环节;重视政府支持下的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的建设,注意发挥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的引导作用。

江苏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加快推进江苏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克服的困难。主要有:一是多数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基本为世界500强企业所控制。一般说来,关键设备只要肯花钱还能够引进,但核心技术是封锁的。一些新兴产业的市场、原料和技术“三头在外”,受制于人的状况还未有根本改变。我省许多领域的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受国外控制,总体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6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二是新兴产业发展资金不足、人才短缺,各地引资、引才、引项目竞争激烈,存在重复建设、结构雷同的隐患。三是产学研结合创新的问题,“学”和“研”方面技术创新储备不足、创新度和成果可转化度不高;“产”即企业方面,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和市场风险。虽有政府支持撮合,但心有余而财力有限。缺少有实力的风险投资机构,有效运行的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科技金融的规范运作和长效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积累经验。四是“产业新兴、环节低端”的状况普遍存在,“龙头”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产业集中度较低。从整个工业看,2010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3万家,平均主营业务收入1.48亿元,低于北京、浙江、上海、广东(分别为2.0、1.9、1.8、1.6亿元)。五是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问题,包括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竞争机制、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等等。

关于推进江苏新兴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加强新兴产业市场调研,提升政府在市场导向上的服务功能。新兴产业发展的根基在市场。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其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都处在变动之中。把握住市场动态,才能够抢抓机遇,拓展市场。在这一方面,与企业相比,政府具有信息、人才、政策等多种优势。建议在创新驱动战略和“6+3”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确立和确定之后,通过加强新兴产业市场调研,及时发布新兴产业市场信息,积极引导江苏新兴产业企业的投资方向、市场开拓区域、产品结构调整,促使江苏新兴产业企业快速、稳健发展。

扩大开放型经济既有优势,构筑新兴产业发展新的竞争优势。发展新兴产业仍然要利用和整合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招商引资仍然是重要方式方法。关键在于,一是强化招商引资“路径依赖”的正反馈效应,即招人才引智力,彻底清除负反馈残留,杜绝为抢项目,招商引资“追高逐低”(指开放初期和一些经济薄弱地区在招商引资中一度出现的现象,过分放宽对外资的监管,以牺牲环境和劳工利益来吸引外资)。二是建立新兴产业项目储备和引进的科学规范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独立高效的评估程序。项目或成果评估评前准备不足,评中独立性不强,结论顺应领导或主办方意图,走程序成走过场的现象,在各地并不鲜见。三是利用规划的科学权威性和法规约束性,依托高新技术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项目、资金、企业三位一体,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形成特色,构建优势。

强化新兴产业兼容发展观念,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作用。发展新兴产业,不仅要抓大企业,更要抓中小企业。江苏的新兴产业中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他们或拥有自身的专利,但规模不大;或产品处在产业链上游,利润有限;或市场定位狭小,仅局限于国内。由于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大,获取资金和人才资源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差,创新意识更强。如何促使它们做大做强,这是江苏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为此,在政策层面上,应给予它们更多的优惠,在资源分配上,给予它们更多的支持。

以新兴产业项目为抓手,构建政产学研结合新模式。新兴产业是以高科技为载体的产业,它依赖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的推动力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外引进,二是自主创业,三是产学研共同孵化。纵观江苏的新兴产业,相当多的知识产权还在国外企业手中。只有自主创业和产学研共同孵化的企业,知识产权属于我们自己。而自主创业的企业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高校和科研单位。由此可见,要降低我省企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提高我省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地位,必须高度重视政产学研的结合,使之成为我省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点。建议围绕新兴产业项目,有关部门进一步制定和出台优惠的扶持政策,研究和构建政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探讨并实施政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路径。

篇8:民资进军电信业终“破冰”

首批八家企业签署协议

从今年5月17日, 工信部公布《方案》后, 作为鼓励民资进入电信业的重要一步, 虚拟运营商的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按照流程, 三大电信运营商先要发布相关转售业务事宜。6月初,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相继发布了洽谈公告。

按照工信部发布的《方案》要求, 在有转售企业提出合作意向之日起4个月内, 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应 (三大运营商) 与2家以上转售企业签署合作协议, 也就是说10月底是最后协议签署期限。10月20日晚, 苏宁宣布已经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两大运营商就移动通信转售业务签署合作协议。有消息称, 自10月20日起到12月份将有企业分批次与运营商签约, 获得工信部的移动通信转售资格。据报道,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两家运营商已于近日分别与上述八家企业签署了转售业务协议, 而中国移动也将在本月底完成与相关企业的协议签署。

从目前已得知的企业名单来看, 基本符合了三大类型。迪信通、乐语传统手机连锁渠道, 其自身条件非常符合运营商转售业务对象, 加上多年与运营商的合作, 代理运营商业务, 可谓轻车熟路。

综合渠道商国美、苏宁有着同运营商一样的全国性实体店经营渠道, 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 加上3G以来和运营商的紧密合作, 自然在名单之列;阿里巴巴、京东虽没有上述实体门店渠道, 但电商渠道的影响力则符合工信部对通信业务差异化竞争的要求, 加上这几年运营商对电商渠道的高度重视, 入围也属正常。

据悉, 虚拟运营商放号已经进入倒计时——明年1~4月为转售商与合作运营商的系统对接期和准备期, 从5月1日起正式放号。

三大运营商表现不一

对于此次虚拟运营商的引入,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有新的入局者可以能给行业带来新的变化, 改变三大运营商博弈的困局, 忧的是新的入局者介入也有可能会成为新的竞争对手。

其实早在2005年, 我国就开始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电信业, 但由于当时的大环境和各方博弈, 这项工作一直没有进展。直至2012年6月, 工信部正式明确民营资本可进入电信业的8个重点领域, 这项工作才算真正开始。某专家坦言, 此次虚拟运营商一旦进入电信业, 对传统运营商必将会带来巨大冲击。

该专家透露, 此次三大运营商的洽谈过程也是一波三折, 表现最积极的是中国电信, 在接到工信部的《方案》下发后, 迅速成立了对应的工作小组, 先后三次与申报企业进行了洽谈, 直到与企业完成协议签署。在中国电信看来, 虚拟运营商的介入可以帮助其更好的发展业务拓展客户。

与中国电信有着同样想法的还有中国联通。在中国电信确定签署后休整的一天, 得知消息的中国联通快马加鞭, 仅在上周的一次洽谈就完成了这八家企业的签署, 据说当时是由董事长常小兵亲自带队才如此高效地完成签署。而中国移动的态度相对消极。毕竟从整个市场来看, 中国移动的“地盘”是最大的, 如果虚拟运营商的介入带来的结果就是分流用户。据悉, 中国移动将在本月底完成相关协议签署, 具体企业将有可能在这八家之外选择。

从三大运营商方面来说, 新入局者展现出的姿态其实更多的是合作的一面, 能形成直接业务竞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真正竞争局面则是三大运营商及其合作伙伴形成阵营之间的对垒。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三大运营商和这些合作伙伴纵横交错的竞合态势则有利于打破长期以来三大运营商赤裸裸血拼的零和博弈困局。

除了与运营商之间的博弈外, 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各大新进场的虚拟运营商之间也必然存在激烈的竞争。据工信部数据统计, 受互联网OTT业务的冲击下, 2012年语音通话市场增长乏力, 逐年下滑, 全国移动话音业务收入4 814.3亿元, 仅增长4.9%。虽然各家数据业务大幅增长, 正成为新的增长驱动力, 但初期并不会轻易把相关业务下放到虚拟运营商层面。在这种情况下, 留给虚拟运营商的业务发展空间其实已不多。

如何共存荣是关键

虚拟运营商的介入看上去很不错, 但也有申请虚拟运营商牌照的企业担忧, 虚拟运营商真正运营、赚钱并与基础运营商“共生共荣”其实并不容易。首先是批发价格。基础运营商以打折方式将短信、话音、流量等卖给虚拟运营商, 批发价格直接决定了虚拟运营商的利润和可操作空间。但有消息人士向南都记者表示, 目前6到6.5折的价格并不是太优惠, 应该还有下调空间。其次是如何与运营商“共生共荣”。目前国内移动电话普及率已经高达8成以上, 虚拟运营商既要创新, 又要避免与三大运营商“正面冲突”。

据悉, 目前全球共有1 100多家移动虚拟运营商, 其中大部分位于欧美等发达地区。据统计, 预计到2015年, 全球虚拟运营商的移动用户数将达到1.86亿, 占全球移动电话用户数的2.6%。

全球最大的虚拟运营商是维珍移动, 其母公司维珍集团是世界最著名的品牌之一, 涉及交通、零售、财经、旅游等领域。维珍移动将通信产品或服务捆绑打包, 形成有特色的增值服务产品, 对其客户群进行细分, 把服务分成三大类:标准服务、特别服务、其他服务。其中“其他服务”一项给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了开发交叉销售、升级销售的机会。维珍移动目前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开展业务, 用户规模已超过了1 500万户。作为虚拟运营商, 需要拥有包括品牌、网络、资费、客服、系统、渠道在内的多方面条件才能成功。

虽然虚拟运营商在国外运营多年, 但真正成功的案例目前少之又少。此次转让协议的签署只是虚拟运营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如何与三大运营商在合作中共存共赢将是他们未来最大的难题。

链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民资加盟加快电信业创新步伐】相关文章:

民资造林分析论文04-16

民资投资环境论文04-15

加盟商加盟条件及申请审批程序04-13

加盟经理范文05-16

加盟创业范文05-16

加盟饰品范文05-16

配饰加盟范文05-17

院线加盟范文05-18

加盟代理协议04-13

网站加盟合同04-18

上一篇:原煤车间先进班组下一篇:2018年度党规党纪知识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