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

2024-04-26

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共6篇)

篇1: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

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应计量测试技术发展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不断提高上海计量测试技术的综合能力,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国人部发[2006]53号文件],建立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第二条 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与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下简称“流动站”)的单位联合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以下简称“博士后”)。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按照依托项目、联合招收、优势互补、保证质量的原则,开展博士后的选拔培养工作。

第三条 根据人事部全国博士后领导小组人发[2001]136号《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的有关精神,结合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章 组 织 机 构

第四条 工作站接受全国博士后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上海市博士后工作办公室的领导和业务指导。

第五条 成立工作站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院领导、科技委、科研处、人事处和涉及研究项目所、中心负责人组成。

第六条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领导博士后工作站工作;审定工作站发展规划和各项规章制度;审定博士后进站人选及博士后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出站考核等各项考核结果;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七条 领导小组下设院博士后工作站办公室(以下简称博管办)。博管办设在人事教育处,成员由科技委、科研处、院办公室、财务处、条件处等负责人组成。

第八条 博管办的主要职责是:执行领导小组的决议,并督促有关部门落实领导小组决议;负责工作站的日常管理工作;拟定和完善工作站发展规划和各项规章制度;协调院有关专业机构和职能部门,切实保证博士后科研和生活条件落到实处。

第三章 博士后科研项目的确立

第九条 博管办根据院发展的需要组织制定博士后研究方向,并填写《企业博士后研究项目审批表》,报领导小组审定立项。第十条 博管办将《企业博士后研究项目审批表》报上海市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并根据研究项目的专业方向提出指导专家人选。

第四章 博士后招收与进站

第十一条 博管办根据每年确立的研究课题,制定博士后招收计划,报领导小组审定后执行。第十二条 博士后招收条件:

(一)在国内外已经获得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者;

(二)年龄40岁以下,品学兼优、身体健康;

(三)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敬业精神;

(四)具有与研究项目相关的专业知识;

(五)在职人员不得兼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六)工作站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三条 凡符合博士后招收条件者,有意来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可向工作站提出书面申请,递交有关申请材料。

第十四条 申请进站的人员须由两名本学科领域内具有正高职称专家的书面推荐。第十五条 工作站按“公开透明、严格考查、择优录取”的原则,和流动站共同协商确定招收博士后的人选,组织专家对申请进站的人选进行资格审查,并填写《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审查意见表》。由领导小组审定进站博士后人选,报上海市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备案。第十六条 博士后在进工作站前,院、流动站单位、博士后三方共同签订《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明确三方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第十七条 博士后进工作站时需与院再签订《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协议》,进一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第十八条 博士后进工作站时,领导小组聘请专家成立专家小组,指导课题研究;并根据需要,由研究项目所在的所、中心配备相应的科研人员。

第五章 博士后的管理 第十九条 博士后在站期间,应遵守工作站管理规定和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享受规定的待遇,并履行相应的义务。

第二十条 博士后进站工作时间一般为二年,期间主要在工作站单位工作;因课题需要,经博管办同意,可有部分时间在流动站单位工作,每一般不超过两个月。博士后在工作站单位工作期间的管理由工作站负责,在流动站单位工作期间的管理由流动站负责。第二十一条 工作站对博士后在站工作情况实行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检查。定期考核包括进站三个月内的开题报告、进站一年左右的中期报告和出站考核三项内容。考核工作由博管办负责组织安排,博管办建立由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和流动站单位等相关人员组成的考核小组。考核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方式。考核结果反馈流动站单位,存入博士后个人档案。第二十二条 为了保证科研工作时间,博士后在站期间,原则上不得申请出国,如确需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或短期交流的,必须经过工作站和流动站单位共同审核批准,期限一般不超过三个月。逾期不归的,报经上海市博士后工作办公室批准,按自动离站处理。

第二十三条 博士后在站期间违反院有关规章制度或因个人原因给院造成损失(包括经济损失、声誉损失等),应按院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四条 博士后因研究工作需要延长工作期限的,经工作站与流动站协商同意,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一年。

第二十五条 提前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且成果突出的博士后,经领导小组审定,由工作站和流动站单位联名报请上海市博士后工作办公室批准后,可提前出站。但在站总时间不得少于21个月。

第二十六条 博士后在站期间,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予退站。

(一)开题报告或中期考核或出站考核不合格的;

(二)受到警告以上行政处分的;

(三)无故旷工连续15天或一年内累计旷工超过一个月的;

(四)因病累计请假半年以上的;

(五)因其他情况不适合继续做博士后的。

第二十七条 经上海市博士后工作办公室批准退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从批准之日的第二个月起不再享受博士后研究人员待遇,并终止其研究工作和各项经费的支付。

第六章 经费和待遇

第二十八条 院设立专项博士后日常经费,日常经费分日常生活经费和科研经费两部分。博管办每年提出博士后日常经费预算,经领导小组审核,上报院批准后执行,其中3%的经费用于博士后日常管理工作,由博管办统一管理。

第二十九条 博士后日常生活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博士后的生活费用(包括工资、住房等)及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费用。

第三十条 博士后科研经费的管理参照《院科研管理办法》执行。

第三十一条 博士后日常经费的使用要严格遵照国家规定,由院统一管理,单独立帐,专款专用。

第三十二条 博士后的工资福利待遇,采取年薪工资等双方协商约定的形式(含除住房补贴外的各类福利补贴)。工资按比例分每月和考核工资两部分发放,其中考核工资分别按开题报告、中期、出站三次考核的结果予以发放。博士后延长工作期间,按约定年薪的60%标准计发。

第三十三条 博士后的住房按国家、本市有关规定执行。采取由院给予住房补贴或提供住房的形式。

第三十四条 博士后人事关系由流动站单位管理,户口可落在工作站单位所在地。第三十五条 博士后工作期满出站,其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评定,由流动站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七章 博士后工作期满管理

第三十六条 博士后在站工作期满后,应完成进站时双方签订工作协议中所约定的工作任务,提供书面工作报告和科研成果,由工作站组织专家对其政治思想、学术水平、业务能力以及研究成果进行评议考核,合格者准予出站的,报上海市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审批,经审批同意后发博士后证书;经考核不合格者作退站处理。

第三十七条 博士后在站工作期满后经考核合格的,工作站和流动站单位须按有关规定办理出站等相关手续。博士后的就业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原则,对博士后中期考核和出站考核均达到良好以上的,博管办将优先列入院人才引进对象,按院有关规定推荐合适的工作岗位。第三十八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的研究成果归属计量院,并按照国家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办理手续。博士后不得将此研究成果泄密或转让他方。如有违约,按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予以追究。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博管办根据本办法精神另行制定《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博士后在站管理细则》和《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考核管理细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本办法由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办公室解释。

篇2: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市博士后管理工作,进一步发挥博士后制度在培养、吸引和使用高层次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国人部发„2006‟149 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发„2017‟20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6‟73号)、•关于做好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粤人社规„2017‟6号)、•关于加快新时代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粤组通„2017‟46号)和•关于进一步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若干意见‣(中山发„2017‟2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下简称“流动站”),是指在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具有博士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内,经批准可以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

本办法所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是指在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等机构内,经批准可以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

本办法所称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指经广东省人社厅备案,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机构中设立的、与流动站及博士后研究人员联合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组织。本办法所称博士后研究人员(以下简称“博士后人员”),是指在工作站或基地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 在本市设立的工作站、基地及博士后人员的管理及相关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博士后管理工作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注重提高质量,稳步扩大规模,健全完善制度。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五条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市人社局)是全市博士后工作综合管理和服务部门。主要职责:

㈠制定博士后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并组织实施; ㈡组织开展设立工作站的申报工作及指导做好基地的申报和备案工作;

㈢负责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基地)扶持资金、博士后研发经费、博士后工资外生活补贴的审核发放工作;

㈣协助设立工作站(基地)单位引进博士后人员,对工作站、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管;

㈤负责工作站、基地和博士后人员的绩效评估工作; ㈥协调落实博士后人员的各项服务待遇; ㈦负责博士后其他日常协调管理工作。

第六条 市直各有关部门、各镇区组织人社部门及有关单位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助市人社局进行协调管理。第七条 设立工作站的单位(以下简称“设站单位”)和建立基地的单位(以下简称“设基地单位”)具体负责本单位博士后管理工作。主要职责:

㈠贯彻落实博士后工作政策,建立健全博士后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㈡制定工作站、基地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㈢为博士后科研项目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和科研经费;

㈣制定博士后招收计划,设立博士后研究项目,组织落实博士后人员的招收、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并按规定办理博士后人员进、出站手续;

㈤建立健全博士后服务体系,为博士后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决其社会保障问题,不断提高其生活待遇;

㈥加强对博士后工作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更新业务知识,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第三章 工作站、基地的设立和管理

第八条 企业、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事业单位、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申请设立工作站,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㈠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经营或运行状况良好; ㈡具有一定规模,并具有专门的研究与开发机构; ㈢拥有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具有创新理论和创新技术的博士后科研项目;

㈣能为博士后人员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和必要的生活条件。

建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工程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等技术研发机构,承担国家或地方重大项目的单位,以及管理规范、成绩突出的基地可优先推荐申报设立工作站。

第九条 工作站的设立一般每两年进行一次,市人社局根据国家人社部、省人社厅的通知要求组织开展申报推荐工作。拟设立工作站的单位向市人社局提交申报材料,市人社局按要求审核材料,提出审核推荐意见后上报省人社厅。

第十条 申报设立基地的条件:

单位具备本办法第八条设立工作站的基本条件,但尚未设立工作站。

第十一条 基地的设立由各流动站设站单位负责,省人社厅对基地进行备案管理。拟设立基地的单位应与流动站设站单位签订共建基地合作协议,委托流动站招收博士后人员,并由流动站单位报省人社厅备案。省外流动站设站单位与我市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的基地,由市人社局汇总后报省人社厅备案。原则上设立基地时至少有1名博士后进站。

第十二条 设工作站、基地单位应成立由单位主要领导负责的博士后工作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具体负责本单位博士后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工作站、基地实行定期评估制度。工作站按要求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统一组织的综合评估和新设站评估,具体评估工作的内容、方式、程序和纪律要求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评估办法‣(人社部发„2008‟115号)进行。

市人社局每年年底对全市的工作站、基地进行绩效评估,具体评估办法另文制订。

第十四条 市人社局根据年度评估结果,优先推荐评估优秀基地申报设立工作站;对评估优秀的工作站、基地进行表彰;对管理不善的设站(基地)单位视情况予以警告、限期整改直至报请有关单位取消其设站(基地)资格。

第四章 博士后人员的招收

第十五条 工作站和基地要主动加强与流动站设站单位联系和沟通,建立长期或单项的合作关系,认真做好博士后人员招收工作。工作站应联合流动站招收和培养博士后人员。博士后工作成效突出的工作站,经省人社厅推荐、全国博管办核准,可以独立招收博士后人员。基地须委托流动站进行招收博士后人员。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工作站(基地)招收留学人员、港澳台和外籍人员进站(基地)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第十六条 申请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人员,应当向设站(基地)单位提出书面申请,提交有关证明材料,并与设站(基地)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工作目标、课题要求、在站工作期限、产权成果归属、违约处罚等。

第十七条 设站(基地)单位应按照国家、省关于招收博士后人员的条件、程序、形式等方面的规定开展招收工作,在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和已取得的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择优招收,并按有关规定办理博士后人员进站手续。

博士后人员进站手续完成后,设站(基地)单位须将博士后人员的进站介绍信、联合培养协议书等材料报送市人社局。

第五章 博士后人员的管理

第十八条 博士后人员在站(基地)工作期限一般为2年,根据项目需要可在2-4年内灵活确定。由于研究课题进度等客观原因确需延期的,经设站(基地)单位同意,可适当调整在站时间。博士后人员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总期限不得超过6年。

第十九条 博士后人员的管理以设站(基地)单位为主,博士后人员在站(基地)期间享受设站(基地)单位职工待遇,设站(基地)单位应按单位性质与博士后人员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企业劳动合同或工作协议,并按有关规定为博士后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博士后人员在站(基地)工作期间的工资、补贴,设站(基地)单位要按照不低于设站(基地)单位同岗位同条件人员工资标准的原则,由双方协商确定。

第二十条 设站(基地)单位须按合同或协议规定为博士后人员提供日常经费,博士后日常经费须单独立账,专项核算。

第二十一条 博士后人员进站(基地)报到后,凭人社部门出具的有效介绍信等证明材料按有关规定办理落户手续。

第二十二条 设站(基地)单位、流动站应分别选派相关专家或导师作为项目的研究指导人和学术指导人,共同指导博士后人员的研究工作。如有需要,设站(基地)单位可成立科研项目小组,配备技术人员参与博士后项目研究。

第二十三条 博士后人员在站(基地)期间,根据研究项目需要,经设站(基地)单位批准,可以到国外开展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进行短期学术交流,时间一般不超过三个月。经设站(基地)单位批准,可根据项目情况适当延长。

第二十四条 设站(基地)单位应建立博士后人员中期和出站考核制度,对博士后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存入其在站档案。对业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予以退站。

第二十五条 博士后人员的研究成果归属,依照国家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及所签订的协议办理。第二十六条 对进站前未进行过职称评定的博士后人员,设站单位应予以认定中级职称。博士后人员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其获博士学位后的业绩成果可与在站期间获得的业绩成果合并计算,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不作为评审的必备条件。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的科研成果应作为在站或出站后评定职称的依据。

第二十七条 博士后人员工作期满,应按国家、省有关规定办理出站手续。

出站手续完成后,设站(基地)单位需将出站博士后人员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登记表‣报送市人社局。

第二十八条 对出站考核合格的博士后人员,由相应部门按有关规定颁发•博士后证书‣。

第二十九条 博士后人员工作期满出站,除有协议的以外,其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各有关部门和设站(基地)单位要为出站博士后人员的合理使用创造条件,做好出站博士后人员的就业引荐等服务工作。

第三十条 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予退站:

㈠ 进站半年后仍未取得国家承认的博士学位证书的; ㈡ 提供虚假材料获得进站资格的; ㈢ 中期或出站考核不合格的;

㈣ 严重违反学术道德,弄虚作假,影响恶劣的; ㈤ 被处以刑事处罚的;

㈥ 因旷工等行为违反所在单位劳动纪律规定,符合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情形的; ㈦ 因患病等原因难以完成研究工作的; ㈧ 出国逾期不归超过30天的;

㈨ 合同(协议)期满,无正当理由不办理出站手续或在站时间超过6年的; ㈩ 其他情况应予退站的。

第三十一条 退站的博士后人员,不享受国家、省、市对期满出站博士后人员规定的相关政策。设站(基地)单位须及时向市人社局报送退站博士后人员信息。

第三十二条 市人社局每年年底对全市在工作站(基地)工作的博士后人员进行绩效评估,具体评估办法另文制订。

第六章 优惠政策

第三十三条 对新设的工作站、基地,在招收博士后人员进站、基地后,分别给予80万元、30万元一次性资助。基地经批准设立工作站的,按工作站的资助标准补齐差额。

第三十四条 博士后人员除享受国家、省的优惠政策外,还给予下列优惠待遇:

㈠ 每人每年提供15万元的科研经费和生活补贴,期限2年,其中研发经费5.4万元,生活补贴9.6万元,按每人每月8000元的标准发放,由设站(基地)单位分别在5月、11月底为完成开题报告或年度评估合格及以上的博士后人员统一申请,其中生活补贴直接拨付到博士后个人账号。

㈡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的,给予1∶1比例的配套扶持。

㈢每年安排一次免费体检,享受我市处级干部体检标准。

㈣为博士后人员出具与入站时间相同期限的•中山市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证‣,享受我市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除市政府特殊津贴和购房补助外的其他优惠待遇。

㈤每年组织一次疗养活动。

第三十五条 博士后人员出站后留在我市工作,属于新引进且年龄在45岁以下的,给予总额不少于20万元市政府特殊津贴及购房补助;符合•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培养引进紧缺适用人才的意见‣(中委„2010‟7号)高层次人才条件并被认定为高层次人才的,可按规定享受相应层次的购房补助和市政府特殊津贴。按就高不就低原则适用,不重复享受。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所需经费在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经费的申报审批、监督管理按照•中山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委办„2010‟43号)执行。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篇3: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

(1) 在站博士后存在“宽进宽出”现象。博士后入站存在“宽进”问题, 在于有的企业建站目的不纯, 仅是为了提高企业知名度, 争取国家和省部级优惠政策支持, 招收博士后只满足于招收到人, 对人员是否合适不太关注, 无形中放宽了入站条件;也有一些综合实力较弱的设站企业, 在地理位置、学术氛围、科研能力、合作导师、科研团队、科研设施、就业预期等方面, 与其它设站企业相比差距较大, 再加上全国企业工作站数量众多, 竞争对手较强, 从而导致工作站对博士后的吸引力较弱, 博士后入站积极性不高、报名数量不多, 入站对象挑选范围有限, 甚至无人可选, 更谈不上优中选优, 只能“宽进”。还有一些企业工作站, 担心如果两年以上招不到博士后, 将会面临整改甚至撤站摘牌的压力, 为了保住工作站牌子, 一些企业不得不对博士后放宽入站条件。博士后出站存在“宽出”问题, 在于一些企业工作站对入站人员的中期和出站考核标准不高, 量化不细, 考核内容覆盖面窄, 仅满足于有一项专利或者申报过课题、获得过基金扶持, 再或者发表过几篇论文, 等等, 条件宽松, 从而导致博士后出站压力不大, 也影响了工作站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2) 科研课题偏离企业发展需要。有些企业工作站对企业发展和产品更新面临的技术瓶颈不明确不关注, 也有一些企业研发能力和研发团队较弱, 客观上都导致了平时缺少紧贴企业发展需要的科研课题储备, 虽然对博士后科研工作比较重视, 但博士后入站后开题仍存在“临时抱佛脚”, 听任博士后自由选择科研课题的情况。由于博士后入站不久就面临开题, 往往因为对企业情况不熟悉使得自由选择的科研课题项目不能紧贴企业发展需要。此外, 由于科研工作站一般不具备独立招生资格, 多需要与设在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流动站联合招生, 在站博士后在科研课题选题方面经常会受到合作导师影响, 选择更偏重理论研究方面的课题, 从而偏离企业生产经营所需。

(3) 企业承担经费成本高。工作站的运行成本除管理人员的费用之外, 主要包括在站博士后日常经费 (含工资福利待遇) 、科研经费、联合招收单位的合作管理费、配备科研设备与办公条件的费用等。企业工作站入站博士后待遇一般相对科研流动站较高, 如果参照中级三档专业技术人员待遇标准, 企业每年要支付博士后税前工资及五险一金费用15万元左右。此外, 企业还要为每名博士后提供一套公寓住房, 再加上向联合招生的流动站交纳的合作管理费、配备给博士后的科研项目启动经费、科研设备与办公设施等相关费用, 设站企业承担的工作站运营成本相当高, 企业的压力较大。

2 提高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运行效果的措施

(1) 争取生源, 严格考核, 提高在站博士后质量。由于当前工作站数量多, 博士后入站选择余地大, 设站企业要采取各种网络和媒体宣传、到大学现场答疑等多种方式, 加强工作站招收宣传工作。同时, 还要为入站博士后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 做好筑巢引凤工作。对于入站博士后关注的专业与企业需求 (科研课题) 契合度、科研成果对企业生产实践的转化、为博士后配备的合作导师的指导能力、核心合作伙伴和科研团队的合作能力、以及企业提供的工作工作环境、工资及生活待遇等等, 都要尽量满足博士后的预期。只有更好地争取优质生源, 才能优中选优得到高质量的入站人才。选拔博士后入站, 要坚持宁缺勿滥, 决不能因担心招不到人而降低标准。博士后入站之初, 专家组要对其进行能力测试、研究课题计划书论证, 并关注其对企业发展需要的了解程度。初步确定录用后, 要迅速组织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选题论证, 通过后方可正式入站。要加强考核, 把牢出站关口。博士后在站时间只有两年, 却需要完成立项、开题、实施、中期考核、结题总结等工作, 时间紧任务重, 必须加强在站期间的督促检查与考核。要细化量化考核标准, 将完成科研课题、申报及获批专利、论文数量及质量、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带科研团队能力以及申报横向课题等内容列入中期及出站考核内容, 区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 对考核较好者, 差别化挂钩发放其绩效工资和奖励费, 对考核不合格者, 给予警告甚至退站处理。

(2) 做好课题储备, 利用合作优势, 紧贴企业发展需要确定科研课题。工作站要结合企业的科研发展规划和生产经营需要, 平时储备至少5-10项与企业高精尖技术创新或产品升级改造相关的科研课题。招收博士后入站时, 就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所储备科研课题专业对口或相近的人员, 以利于入站后能够紧贴企业发展需要选择科研课题, 并能将研究成果尽快用于企业实践。入站博士后要端正进站动机, 将工作站作为做科研出成果、培养科研能力和带科研团队能力的平台, 在选题时有意识地选择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科研课题项目, 即使这些课题不易出科研成果, 完成难度比较大, 且将来出站的压力也比较大。企业工作站和在站博士后要扬长避短, 利用好联合培养的优势。选题时尽量避免受流动站合作导师的影响, 不要选择那些偏重于“学、研”结合和理论成果的科研课题, 而要选择那些与提升企业效益相关的偏重于“产、研”结合和生产成果的科研课题, 多产出以生产效益衡量的技术成果。工作站在选择合作导师时, 也应该遵循“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储备科研课题、根据课题内容选择本领域知名专家任博士后合作导师、招收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博士后”的程序, 从而避免合作导师专业领域、博士后科研课题选题、企业发展需要三者脱节的问题, 真正发出挥联合培养的优势, 实现院校和企业优势互补。

篇4:博士后管理工作的难点探讨

关键词 高校 博士后 管理

我国博士后制度开始于20 世纪80 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制度,为我国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作出了重要贡献①。随着我国博士后招生规模和渠道的增加,管理工作的难点日益凸显。博士后管理工作存在头绪众多,工作量庞大,事务繁杂等特点,对高校的管理人员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1 博士后管理流程简介

博士后的主要管理流程主要分为进站、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出站②,过程类似于博士学制期间的培养过程。博士后不同于博士的管理流程在于博士后的出站周期一般为两年,而且在每个过程的考核更加严格,在进站和出站环节,又分为校聘博士后、企业博士后和外聘博士后等,针对不同的培养类型有着不同的评价和考核标准。博士后在站期间除了上述过程,作为高校的管理者,还要在后勤保障和生活、科研上予以关心,体现管理的人性化。

2 难点的根源性分析

博士后管理工作的难点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即组织分类管理、不同类型博士后的区分管理和整体过程把关。

2.1 组织分类管理

组织分类管理主要体现博士后管理工作的职责权限落实,如流动站的申报、建设、发展、政策法规制定等应设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通过群策群力予以科学化的实现。日常的管理与协调应由博士后管理办具体负责。导师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经费来源和科学指导方面。

2.2 博士后的分类管理

目前博士后的类型主要分为校聘博士后、企业博士后和外籍博士后等,从管理手段和培养类型的区别对待来说,必须在考核、管理手段、经费配套以及后勤保障等多个方面予以区分,使得博士后管理工作头绪较多,任务繁重。

2.3 整体过程把关

博士后从申报到出站的整体过程中,涉及到的环节众多,具体院系在博士后管理工作中承担的工作任务相对较少。从涉及的职能来看,博士后管理办需要协调相关院系以及人事、财务、科技、研究生、国际合作、后勤保障等相关的多个职能部门,这就要求博士后管理办的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和高效的工作能力。在当前管理编制普遍紧张的情况下,高校必须要合理和充分地发挥院系和导师在整体过程把关中的作用。

3 管理过程中体现的难点

博士后管理工作的具体难点主要集中在管理的过程中,具体来说,体现在进站考核、经费和待遇管理、在站和出站管理等方面。

3.1 博士后进站

博士后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要体现出人才的高水平和宽阔的科学视野。因此首先要在生源的质量上做到严格控制,还要尽量体现出跨一级学科交叉的特点。在进站的考核时要充分考虑生源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业务专长、科技成果、获奖等科研背景。考核时应充分发挥大专家的作用,通过成立高水平专家考核小组来加以把关,做到公平公正和严要求。在录用后,为确保博士后人员专心留校开展工作,还必须制定相关的工作协议加以约束,明确博士后人员的职责、待遇和违约责任等。

3.2 经费和待遇

经费和待遇管理是博士后管理中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首先,不同类型的博士后经费来源不同,涉及的经费管理对象也不同。例如企业博士后经费来源于企业,校聘型来源于高校和导师科研经费,有的经费则来源于项目的申报。其次,由于经费来源广,归口单位不同,经费使用的范围也不尽相同,这些问题使得经费管理头绪较多。再者,在博士后待遇方面,针对不同类型的博士后,也有一定的区分,为了留住优秀的博士后,还要充分考虑优惠策略和吸引人才方面的因素。例如,在博士后子女入学、配偶工作、住宿保障条件等方面都要面面俱到,这些方面也给博士后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3.3 在站管理 (下转第179页)(上接第168页)

博士后进站后,学校既要从各方面培养和关心博士后,也要严格要求,使其心无旁骛地开展研究工作。在站期间,博士后的开题和中期考核必须充分发挥导师和专家小组的作用,进行严格把控,尤其在其工作进展的节点方面把握好,合理地安排好博士后工作的周期。对于博士后出国留学或学术交流也应制定良好的鼓励措施和约束机制。学校还应与博士后签署具体的知识产权归属和保护协议。对于博士后在站期间学校还应有具体的奖惩措施来鼓励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和避免一些不利情况的發生,此外,还要体现出人性化的管理,经常关心博士后的日常生活和业余活动。这些博士后在站期间繁杂的事务使得博士后管理的工作量非常庞大。

3.4 出站管理

博士后由于其培养类型和学科背景不同,在出站时应体现出不同的科研评价标准。例如,企业博士后应充分体现企业培养的要求,除了体现博士后的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以外,还应考虑研究成果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作为企业高端人才所体现出的工作表现、解决实际问题及组织管理的能力。而校聘博士后出站标准应体现出学校相关学科的需求和特点。对于博士后出站还应设立不同的衡量标准,对于优秀的成果应予以奖励。此外,为了确保博士后出站的严要求和公正,除了尊重导师的意见以外,还应在设立出站考核专家小组时确保学校以外专家的比例。

4 结语

博士后管理头绪众多,工作量庞大,事务繁杂,对于管理工作者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此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博士后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基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985年被国家人事部第一批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设有9个博士后流动站,覆盖39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建站以来,共招收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100余人(包括外籍博士后6人)。为了有效地推动博士后管理工作,学校共制定博士后相关的管理制度80余个,内容涵盖人事处、财务处、科技处、国际合作处、后勤保障处以及各相关院系等20余个二级机构,通过规范的规章制度,博士后管理办公室较好地理顺了学校的博士后管理工作。

篇5: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

管理工作规定》的通知

(人发〔2001〕136号

2001年12月26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人事(干部)部门,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各博士后设站单位:

为保证博士后事业健康发展,使博士后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更好地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现将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制定的《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三章

流动站、工作站的设立 第四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 第五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管理 第六章

博士后经费管理及工作评估

第七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工资福利、户口迁移及其配偶子女的随迁 第八章

博士后科学基金 第九章

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保证博士后事业健康发展,加强和规范博士后管理工作,根据国家实施人才战略的方针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国家建立博士后制度,旨在培养、吸引和使用高层次优秀人才。博士后管理工作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博士后管理工作是指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下简称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管理及其相关工作。

第四条

本规定所称流动站是指在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的一级学科内,经批准可以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

本规定所称工作站是指在企业、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和特殊的区域性机构内,经批准可以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

在流动站或工作站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称为博士后研究人员。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五条

人事部主管全国博士后管理工作,负责制定全国博士后管理工作的政策、规章、规划,并组织实施。

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由国务院人事、科技、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有关地区的负责人和专家组成,负责对全国博士后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协调。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负责全国博士后工作具体业务及日常管理。

第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人事部门,国务院有关部委的人事(干部)部门,按有关规定负责本地区和本部门的博士后管理工作。

第七条

设有流动站、工作站的单位(以下简称设站单位)具体负责本单位博士后管理工作。

第三章

流动站、工作站的设立

第八条

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申请设立流动站,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具有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和一定数量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并已培养出取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承担着高水平的研究项目,科研工作处于国内前列;具有必需的科研条件和科研经费,并能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

第九条

大型、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等企业或其他组织申请设立工作站,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具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健全的研究与开发机构,有高水平的科技人员队伍和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具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重视人才工作,能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和必要的生活条件。

第十条

流动站的设立,由拟设站单位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部门或其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由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第十一条

工作站的设立,由拟设站单位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部门或其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专家评议,由人事部审核批准。

第四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

第十二条

已取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四十岁以下的人员,可以申请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职人员不得兼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第十三条

申请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人员,应当向设站单位提出书面申请,提交有关证明材料。委托培养、定向培养和在职工作以及具有现役军人身 份的人员申请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应当向设站单位提交其委托单位、定向培养单位、工作单位或者所在部队同意其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证明材料。

第十四条

留学博士回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由国家按国内同类人员的标准进行资助,可以自主选择设站单位或具有开展博士后研究条件的非设站单位(学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也可以依托国内的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外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

第十五条

设站单位培养的博士,除特殊情况经批准外,不得申请进本单位同一个一级学科的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第十六条

工作站应当与流动站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双方单位应当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保证质量、共同受益的原则签定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对具有独立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能力的工作站,经批准可以单独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第十七条

设站单位对申请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人员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和已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评议审核,择优招收,按有关规定办理进站和落户手续,并在人事部注册登记。

第十八条

对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非设站单位或已设站单位的非设站学科,经批准可以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招收项目博士后研究人员。

第五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管理

第十九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工作期限一般为两年,也可以根据科研工作需要适当延长,但最长不超过三年。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后必须出站,或者转到另一个流动站或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第二十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其行政、工资、组织等关系由设站单位按规定管理。

第二十一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应当与设站单位签订工作协议。博士后研究 人员的研究成果归属依照国家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办理。

第二十二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根据研究项目需要,经设站单位批准,可以到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进行短期学术交流,时间一般不超过三个月,如因科研工作需要,经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第二十三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应当对其进行定期考核。对研究成果突出、表现优秀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四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退站:

(一)考核不合格的;

(二)受警告以外行政处分的;

(三)无故旷工连续十五天或一年内累计旷工一个月以上的;

(四)长期患病难以完成研究项目的;

(五)出国逾期不归超过一个月的;

(六)其他情况应予退站的。

退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不再享受博士后研究人员待遇,其户口迁落手续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人事部门或人事部协助办理。

第二十五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应当向设站单位提交工作总结、研究报告等书面材料。

第二十六条

设站单位接到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出站申请后,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其科研工作进行评审,形成书面材料归入其个人档案。

第二十七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出站,设站单位可以根据其在站期间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工作成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其评定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或提出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建议。

第二十八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出站,除有协议的以外,其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第二十九条

对考核合格的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颁发由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监制的《博士后证书》。

第六章

博士后经费管理及工作评估

第三十条

博士后日常经费是用于博士后研究人员日常生活和科研补助的专项经费。博士后日常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地方财政拨款和设站单位筹资。

第三十一条

博士后日常经费由设站单位统一管理,单独立帐,专款专用。设站单位可以提取不高于博士后日常经费总额3%的经费用于本单位博士后管理工作。

第三十二条

博士后日常经费的资助标准,由人事部和财政部共同制定,各设站单位自筹经费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经费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所定标准。

第三十三条

建立和推行博士后工作评估制度,加强和规范博士后管理工作。具体评估办法由人事部制定并组织实施。

第三十四条

人事部根据评估结果,对管理工作优秀的设站单位进行表彰,对管理不善的设站单位予以警告、限期整改或取消其设站资格。

第七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工资福利、户口迁移及其配偶子女的随迁

第三十五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的工资待遇,按照不低于设站单位同岗位同条件人员工资标准的原则,由设站单位和本人协商确定。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应视同本单位在职人员管理,按其进站时间和有关规定享受与设站单位工作人员同等的社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

第三十六条

设站单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住房等必要的生活条件。设站单位提供博士后公寓的,其收费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后,应当及时从博士后公寓中迁出。

第三十七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在设站单位所在城市落常住户口,凭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人事部门介绍信和其它有效证明材料,到公安户政管理部门办理户口迁出和落户手续;博士后研究人员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以随其流动,按有关规定到当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暂住户口手续。

第三十八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期满出站,凭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或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人事部门的介绍信和其它有效证明材料,到公安户政管理部门办理本人及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户口迁出和落户手续。

第三十九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可以凭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或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人事部门的介绍信,办理其子女入托、入学的有关事宜,享受当地常住户口居民的同等待遇。设站单位应当给予协助。

第八章

博士后科学基金

第四十条

国家设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用于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中有科研潜力和杰出才能的年轻优秀人才。

第四十一条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专项拨款,各级政府拨款,以及国内外各种机构、团体、单位或个人的捐赠。

第四十二条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负责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评审和管理工作。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申报条件、项目设置、资助金额和使用办法,按照《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条例》执行。

第九章

第四十三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人事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人事(干部)机构可以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第四十四条

本规定由人事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篇6: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人事部《关于同意设立北京海淀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批复》(人函[1999]62号)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印发《企业博士后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博管发[1997]5号),结合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以下简称海淀园)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建站目的是为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和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科技人材和管理人材,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保证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第三条 与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下简称流动站单位)建立联合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制度,并与相关流动站单位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第四条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下简称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一期成员单位为:联想集团 四通集团 北大方正公司 时代集团 北新建材集团 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章 工作站的组织管理机构

第五条 成立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企业博士科研工作站管理委员会,负责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的工作,包括工作站的建设,对有关博士后人员的进站、科研选题、出站和其它相关事宜进行管理决策。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管理委员会主任由海淀园管委会主任担任,副主任由海淀园管委会副主任担任,委员由相关部门领导、流动站单位领导或专家、成员单位领导或专家组成。

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管理委员会下设海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办公室。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博士后招收与管理工作,以及对上级单位、流动站单位和其它单位的联系工作。办公室常设在海淀试验区管委会。

第六条 设立学术专家委员会,设秘书长1名,聘请15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相关学科专家担任委员。职能:负责进、出站博士后科研人员的考评;科研选题、科研成果的评定;为海淀园博管会提供技术支持。

第三章 研究项目与招收计划的确立

第七条 博士后研究项目应符合国家、行业以及海淀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并在二年左右能够完成。项目内容包括:项目名称;拟解决的经济、技术问题;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科研单位的科研装备条件;指导专家及经费情况等。

第八条 博士后研究项目的立项:根据海淀园当年工作安排和要求,由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成员单位提出研究项目。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管委会在立项过程中应主动与流动站单位联系,交换对研究项目的意见。最后,由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管委会确定研究项目。成员单位负责填写《企业博士后研究项目立项表》。

第九条 海淀园博管委办公室根据每年博士后研究项目,制定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报全国博管会办公室核批后实施。

第四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招收

第十条 凡新近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尚未正式分配工作,年龄在四十岁以下,品学兼优,身体健康,且从事过与立项项目相关学科研究,愿到我站作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均可向海淀园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提出申请

第十一条 申请者需向本工作站提交以下材料 1.《博士后申请表》 2.《专家推荐信》 3.《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4.培养单位证明或有关用人单位同意做博士后的意见 5.本人身份证或护照复印件

第十二条 对向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提出申请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由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管理委员会组织流动站单位和成员单位共同考察、确定。对已确认进站的人员,成员单位和流动站单位应分别指定本单位的辅导专家,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第十三条 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成员单位和设立流动站单位在确定招收人选后,签订《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明确三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并将协议书报全国博管会备案。博士后研究人员应按照博士后管理有关规定和《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中的有关条款,分别与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成员单位和设立流动站单位签订协议。鉴于企业博士后研究工作的特点,博士后研究人员还应与成员单位签定有关知识产权问题的《保密协议》。

第十四条 招收人选确定后,由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将有关材料汇总报全国博管会办公室审批。

报送材料:

(1)《博士后研究人员申请表》

(2)《企业博士后研究项目立项表》(复印件)

(3)《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审查意见表》

(4)《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复印件)

第五章 博士后工作期限和管理

第十五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我站工作期限为两年。工作期满后,必须流动出站或转到下一站。

第十六条 博士后在两年内未能完成课题,需适当延长时间时,须向成员单位申请,由海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委会批准。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第十七条 博士后在我站提前完成了科研项目,由本人向我站成员单位申请。经海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委会批准,可提前结束在我站的研究工作。

第十八条 博士后在我站工作期间,其表现不适于继续做博士后研究工作时,经我站管委会批准,劝其离站。离站后,博士后的其他待遇即随之消失。

第十九条 博士后在站工作期间,因病、事假连续请假半年以上者,应终止其研究工作,劝其离站。离站后,博士后的其他待遇即随之消失。

第二十条 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成员单位和设立流动站单位每半年对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科研工作及其他方面进行中期考核,并将结果存入博士后个人档案。

第二十一条 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须遵守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成员单位和设立流动站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享受国家规定的一切待遇,并履行相应的义务。

第六章 研究经费及工资福利待遇

第二十二条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成员单位应为本单位博士后人员提供充足研究项目经费。

研究项目经费由工作站成员单位负责提供及管理;但如工作需要,经成员单位与流动站单位协商,可以划出部分经费由流动站单位负责管理。

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如需使用流动站单位的仪器设备和其他物体、费用从项目经费中列支。项目经费的批准和使用应符合工作站成员单位的财务制度。

第二十三条 工作站成员单位应为博士后提供不低于每年2万元的日常经费,由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成员单位提供,日常经费的数额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日常经费由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成员单位负责提供及管理;也可根据协商,在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时一次性拨到流动站单位。

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日常费用,主要用于支付国家规定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工资,补贴和在流动站工作期间的必要福利开支。

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工作期间,其工资福利待遇应参照成员单位同岗位、同资历工作人员的收入发放。同时,可根据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工作表现,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给予必要的收入补助。

第二十四条 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成员单位应向流动站单位提供必要的行政管理费用和专家的指导费用,其划拨方式和具体数额应在《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中明确规定。

第二十五条 从博士后终止本站工作的下一月起,停止支付各项费用。

第七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的住房

第二十六条 海淀园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本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按国家统一标准租住公寓,供博士后及其家属使用。水、电、煤气、供暖、电话等费用由博士后及所在单位支付。

第二十七条 博士后在完成我站工作时,从下一月起必须迁出租住的博士后公寓。否则,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八章 博士后户口及配偶、子女随迁

第二十八条 博士后进入我站,由我站成员单位凭国家人事部出具的介绍信,到公安部门办理博士后的户口落户手续,户口落在成员单位所在地;也可根据工作需要,户口落在设立流动站单位所在地。

第二十九条 博士后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户口可随本人流动。

第三十条 随博士后流动的配偶,如是国家正式职工,成员单位应按借调人员安排适当工作,按照原工资标准发工资,生活福利及奖金等享受成员单位职工同等待遇,或按成员单位同岗位待遇安排。

第三十一条 博士后流动期满安排工作后,博士后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包括农村户口)由接受单位当地公安部门凭国家人事部出具的证明,办理常住落户手续。配偶如是国家正式职工,其工作由用人单位负责安置,如有困难,则请当地劳动人事部门协助安排。

第三十二条 配偶不随本人流动的博士后每年可按国务院有关规定享受探亲假,探亲路费从博士后研究人员日常经费中支付。

第九章 博士后工作期满管理

第三十三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时,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管委会,组织成员单位和流动站单位对其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及科研成果进行全面考核、评定。

第三十四条 博士后工作期满后,根据国家博士后工作有关规定和成员单位需要,愿留成员单位工作的,可留成员单位工作。需流动到下一站或外单位工作的,报全国博管会安排。

第三十五条 海淀园管委会办公室填写《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期满分配工作意见表》,并汇总有关材料,报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办理工作分配和本人及其配偶子女户口迁移等有关手续。

第三十六条 流动站单位和成员单位可根据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申请,按照国家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和博士后工作的有关规定,受理其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第十章 企业博士后研究成果

第三十七条 企业博士后研究成果应按照国家知识产权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公正、合理地处理其权益归属。

1.企业博士后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原则上归海淀园成员单位企业。

成员单位企业和设立流动站单位如共同合作完成企业博士后研究项目,或设立流动站单位有阶段成果转让,则双方应预先明确企业博士后研究成果的归属和分享办法。

2.企业博士后研究成果为职务研究成果,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按有关规定享受应有的权益。

第三十八条 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应按照国家规定和试点企业的有关要求对博士后研究成果中的技术秘密予以保密,违者按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十一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试行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本办法由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委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上一篇:双软认证申请流程下一篇:远安一高巧对脾气暴躁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