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社会管理创新论坛

2022-11-21

第一篇:广东社会管理创新论坛

中国(广东)房地产金融创新论坛暨房地产国际融资峰会

中国(广东)房地产金融创新论坛

暨房地产国际融资峰会

主办单位: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省政府城乡住房建设厅 广东省地产商会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

时间:2009年12月18日(星期五)

地点: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白云大道南1039―1045号)

巨商云集 精英荟萃 群贤聚首 巅峰论道 2009年中国(广东)房地产金融创新盛会拉开帷幕

中国(广东)房地产金融创新论坛

由广东省地产商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09中国(广东)房地产金融创新论坛暨国际融资峰会年会,将于2009年12月18日在广州召开(地点:广州市白云大道南1039―1045号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会期一天,会议议题主要探讨国际金融后危机背景下,广东省政府提出的“开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试点工作”等房地产金融创新课题。

此次峰会,是一次举政府、地产、金融三方强势之力,规格很高,规模庞大,集我省相关政府部门、国内外著名的金融机构专家和各大房地产企业家的高端峰会。三方人杰将分别就当前国内金融背景下的房地产金融创新和融资等问题作专题演讲,并与房地产企业、银行家、金融理论专家等同台展开六方对话。同时,峰会还邀请广东省政府主管金融工作的宋海副省长作重要演讲;邀请中国银监会、广东省银监局、广东省金融服务办公室、广东省建设厅、广东省国土厅以及广东各大银行行长等相关部门领导亲临指导、对话。

这是广东地产界、金融界的高峰盛会。广东省地产商会各大地产商,包括富力地产、雅居乐地产、碧桂园地产、星河湾地产等及全国部分著名的地产企业的领军人物都将亲临,巨商云集,精英荟萃,巅峰论道。(会议议程请见《2009年中国(广东)房地产金融创新论坛暨国际融资峰会》方案) 现诚邀高峰论坛赞助合作企业,具体赞助合作方案如下: 钻石协办 RMB50万元

- 1

二、白金协办,回报如下: 现场回报:

1、安排赞助企业作为嘉宾参加六方对话;

2、优先为赞助企业介绍认识目标客户负责人;

3、赞助企业2人免费参加半年内由商会主办的重大活动;

4、获得4个免费参会名额(包括会务费、餐费,可赠送给客户或合作伙伴)。

宣传回报:

1、赞助企业“协办”的身份、企业名称和LOGO将完整出现在本次会议现场背景板以及所有涉及到本次论坛的对外宣传资料上;

2、获准在论坛现场放置2个易拉宝,由赞助企业自行制作,组委会统一摆放;

3、赞助企业获准在广东省地产商会网站广告(5个界面)宣传半年;

4、赞助企业获得在本届论坛会刊上刊登2个整版广告;

5、赞助企业获得《地产界》杂志2P彩色广告及1P软文;

6、赞助企业负责人获得《地产界》杂志人物专访一期;

7、获准在论坛资料袋里夹带企业宣传资料400份。

三、普通协办,回报如下: 现场回报:

1、为赞助企业介绍认识目标客户负责人;

2、赞助企业2人免费参加半年内由商会主办的重大活动;

3、获得3个免费参会名额(包括会务费、餐费,可赠送给客户或合作伙伴)。

宣传回报:

- 34 -

第二篇:广东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调查

强综治 创平安 促发展:

广东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调查

○建立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调处矛盾纠纷成功率达94%

○构建“五个一网”,公安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社会管理和服务

○实施居住证制度,3000万流动人口和谐融入广东城乡5月,南粤大地,苍翠葱茏。流动人口达3000多万,网民近5000万,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日益增多……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省经济转轨早,社会转型早,无论是社会矛盾还是治安问题暴露得更早、更充分,社会管理的新问题也来得早、来得多、来得快。

近年来,广东政法综治、公安和各有关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迎难而上,强综治,创平安,促发展,大胆进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重心下移 源头治理

镇街建“综治信访维稳中心”

目前,广东全省1584个镇街和19个镇级农场(管理区)建立了“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同时,镇街中心开始上伸下延——在县区设中心,在社区、村和规模企业设“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

“社区排查的每一起矛盾纠纷,在网上都有记录,我们可以全程跟踪矛盾处理情况。”5月8日,在深圳市南山区招商

街道“中心”,党工委书记、中心主任黄立新指着电脑屏幕说。招商街道实行网格化管理,街道分80多个网格,配备管理员、协管员、督导员,“一格三员”全天候“扫街”、“扫屋”,排查处理矛盾纠纷和其他社会隐患。他们还研发出一套综治信息系统,全程跟进每一起问题隐患的处理。

有了镇街中心,“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有了体制机制保障。在广州市猎德街,川籍打工妹在中心帮助下拿到了3840元欠薪;在汕头市潮阳区文光街道,由于中心调解,579名职工领到补偿款253万元;广珠轻轨横穿中山市南头镇,中心提前介入做群众工作,190户居民顺利拆迁……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广东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骤然增加。针对多数社会矛盾产生在基层、原有镇街综治部门“综而不合,合而不力”的现象,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推行镇街中心建设。中心全面整合综治、信访、维稳、司法行政、公安、法庭、劳动、流动人口和出租屋服务管理等部门资源,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大手段,以“六联”机制为抓手,实施矛盾综合调处、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综合管理。镇街中心“一个窗口服务群众、一个平台受理反馈、一个流程调处到底、一个机制考核落实”。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镇街中心调研时认为,中心没有增加人员,没有增加编制,综合以后,实现了“1+1>2”的效果。他说:“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成果,也是转变作风、狠抓落实的结果。”“传统的管理体制重心在上面,镇街中心实现重心下移,

整合基层维稳力量,改变以往各自为政、孤军作战的局面。”在广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梁伟发看来,“整合”、“重心下移”、“体制转变”、“机制完善”是镇街中心创新的关键词。

基层稳则全局安。广东全省镇街中心建成以来,共受理各类信访和矛盾纠纷191325件,已调结180299件,调处成功率达94.24%。民转刑和民事案件下降,群体性事件数量逐步下降。2009年全省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同比下降25.1%,全省进京上访人数下降69.4%。

全警用网 服务群众

信息化引领公安创新

“感谢永安警务室,白燕街得救了!”

在佛山最具人气的C2000论坛上,你能看到这样一个网友帖子。去年3月,佛山市公安局禅城分局永安派出所在C2000论坛开设“永安警务室”。根据网友投诉反映,派出所及时整治“偷扒”活动比较严重的白燕街,受到网友称赞。2008年12月,广州番禺公安分局在互联网上首建了“华工警务室周sir博客”,发布警情提示,与大学城师生开展网上互动。博客开通以来,华工社区诈骗警情同比下降13%,入室盗窃警情同比下降67%。

治安、户籍、出入境、消防……公安机关承担大量社会管理工作。在互联网迅猛发展新形势下,广东公安通过信息化建设引领社会管理创新。从2007年开始,他们在全省构建包括公安指挥中心平台、警务综合信息系统在内的“一平台

三系统”,推行以视频监管一网控、办案办公一网通、情报信息一网综、服务措施一网办、工作执法一网考为内容的“五个一网”。

公安民警学网用网,运用信息手段进行社会管理,在广东逐步成为普遍现象。

5月7日,在广州市出入境管理服务大厅,市民黄佩娴在一台叫“办证易”的机器面前,不到2分钟,就自助办理了赴港澳再次签注申请。去年,广州市出入境办证量是350多万件,其中通过电话、上网等各种自助系统办理的超过80%。在东莞市,建设工程从消防设计审核、备案到消防竣工验收等11项消防审批项目,都可通过互联网办理来节约时间。广东省公安消防总队防火部副部长肖蓉介绍,以前是内网上办公,现在是互联网上办公。从去年5月至今,全省消防业务网上受理件数占到总数约78%。

信息化建设为“情报主导警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日前,广州警方通过网上舆情分析发现,在迎亚运的“穿衣戴帽”外观装饰工程中,一些群众对工程质量、工期拖延和引发入室盗窃等问题不满,出现不稳定苗头。他们一边将舆情研判意见送到警情高发的公安分局,指导打防管控;一边将情况通报市建委等有关部门,改进工作,疏导群众情绪,避免了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

通过信息化建设,广东公安社会管理的基础信息的完整率、准确率不断提升,信息情报实现了共享。今年以来,通过“网上作战”,抓获逃犯7928名,同比上升55.5%。2009

年,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调查表明,广东省公众安全感达到87.9%,同比提升1.4%;公众治安满意度达到86.8%,同比提升0.5%。

告别暂住证 破解二元化

流动人口实现“一证通”

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是当前社会管理的一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流动人口不断增多。1982年广东暂住人口不足50万人,现有2749.5万人,实际超过3000万人,居全国各省份之首。流动人口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也给社会管理和社会治安带来压力。

去年7月30日,《广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广东实行近20年的暂住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全省通用的居住证。流动人口在省内流动,不用像过去那样每到一地就办一张暂住证,只要办理居住地址变更就可以了。从“暂住证”到“居住证”,一字之差,在理念和体制上却是变化巨大。

居住证“一证通”制度在深圳先行先试。5月8日,深圳中兴通讯公司的川籍员工罗亚琼告诉记者:“有了这个证,就有了一种归属感。孩子上学不再需要交纳借读费,在深圳直接办理港澳通行证,不用再回老家。”

“办了没好处,不办没坏处”,以前暂住证制度强调强制办证,一些流动人口抵触办证,办证率低,管理功能弱。现在,

政府为办理居住证的流动人口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公共就业服务、传染病防治等7大类公共服务。办理了居住证的流动人口还可以享有在居住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等4大类公共服务。

在广州市番禺区大龙街道办事处,前来办理居住证的人可以获赠一份保额为20万元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番禺区出租屋流动人员管理办公室主任黎梓华介绍说:“首次办证免费,提供配套服务,外来人员主动办证的积极性很高。”在提供服务的同时,管理水平也上去了。在每一张居住证上,都记录着该居民的详细住址。在记者所到的城乡,通过出租屋的登记管理,每间出租屋都有一个固定编号。广东省政法委副秘书长、综治办主任陈少波说,实行居住证制度,由过去单纯的“以证管人”向“人、屋、业、证”四位共管的格局转变,实现了“三实”(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就业)同管。管理机关对流动人口基本做到“情况明、底数清”。

目前,全省已经发放居住证近1300万张。从最初被称为“外来工”,到现在被称为“新市民”;从强制性办理暂住证,到引导办理居住证;从自我谋生存,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3000万流动人口正和谐融入广东城乡,共享发展成果、共建美好家园、共创平安和谐。

第三篇:2012广东继续教育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二)3答案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二)3

1.社会诉求表达强烈,即伴随着社会开放程度地深入,地域间流动、公民意识觉醒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判断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2.在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活动管理方面,要严格禁止。() 判断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3.科技进步引发了社会管理的危机。() 判断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4.当今国际关系、国际格局、国际秩序正处在新一轮调整变化之中。() 判断 正确 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5.现有的社会结构面临哪些剧烈变化的挑战?() 多选 A 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B 城乡结构的变化C 地区结构的变化D 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

正确答案: A B D

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 多选 A 维护社会秩序B 促进社会和谐C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D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正确答案: A B C D

7.社会建设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以及()。 多选 A 促进社会公正B 应对社会风险C 保持社会稳定D 提供社会保障 正确答案: A B C

8.在社会管理的精神卫生方面,要建立预测、预警、疏导、救助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社会成员的心理问题,防范和降低()。 单选 A 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B 做好事后解决C 做好事中调解D 做好事前防范

正确答案:A

9.社会管理创新的最终目的是()。 单选 A 实现社会进步B 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C 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D 建设和谐社会,实现长治久安

正确答案:B

10.下面有关社会管理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单选 A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B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的一项管理活动C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的一项活动D 以上说法都不对

正确答案:A

第四篇: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第四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隆重举行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第四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隆重举行

2014年05月27日 16: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陈叶军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22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这为我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巨大理论发展空间和政策执行空间。

5月18日,第四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行。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国家行政学院原党委书记魏礼群主持开幕式,并发表“积极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主旨演讲。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本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共设五个分论坛,分论坛“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由北京市社会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张坚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朱光明教授分别主持上、下半场。

社会治理旨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将‘社会管理’改为‘社会治理’,标志着由传统的社会体制向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社会体制转变,也就是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魏礼群说。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必须遵循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指出,当前,社会治理缺乏顶层设计,社会治理各个部门以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导致社会政策碎片化。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必须理顺政府诚信与社会诚信之间的关系。政府首先要带头讲诚信,政府公共价值是社会公德的基础,也是社会治理的价值基础,仅仅依靠法律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

魏礼群表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社会的深刻社会变革,需要从多方面着力,特别应当把握好政府善治、合作共治、基层自治、社会法治、全民德治五个关键环节。政府善治就是要创新政府治理方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作共治就是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基层自治就是要重视基层社会自治,发挥群众参与的基础作用;社会法治,就是要推行法治社会建设,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全民德治,就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项极为复杂、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魏礼群强调,实现这个超大规模战略工程,需要我们牢牢把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根本要求,始终坚持社会治理创新正确方向;需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决破除各种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思想的束缚;需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既要从战略上谋划社会治理现代化,又要及时总结推广地方社会治理创新的新鲜经验;需要坚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高度重视继承我国传统社会治理优秀文明成果,同时又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善于学习借鉴人类治理社会文明一切优秀成果;需要坚持统筹推进全面改革,加强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与其它各方面改革的配合性、系统性、协调性,以利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崔亚东认为,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社会治理是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必须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他以在上海和贵州工作中亲历的实际问题为例,阐释了公众参与、源头治理和法治保障对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意义。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丁茂战教授认为,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面临六项任务:一是要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二是要从顶层设计开始;三是社会治理主体要多元化;四要促进二次现代化的实现;五要解决托底的问题;六是必须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

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司长邓文奎指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核心本质上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应该明确政府和社会的权责边界,更好地发挥公民、社会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作用,依法规范其行为,实现共治的格局。对于政府来说,法无授权不可为。所有政府行为必须依法有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春光教授围绕“社会转型与社区治理创新”问题发表演讲,他以在全国各地社会调研的第一手数据和研究为基础,指出了中国城乡社区建设普遍存在着社区服务能力弱化和社区团体虚化的问题。认为社会建设是五大建设的最关键切入点,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台湾在社区营造方面的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认为,恰恰是社会治理的力量让地方官员和专家学者们一起坐下来探讨问题。当前智库应该为高层领导决策提供三个方面的研究基础:第一是理念方面的创新,尤其是带有批判性的理念;二是研究方法和操作技术层面的创新;三是经典案例的整理和启迪。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教授认为,我国政府目前普遍还是采用传统治理理念和治理手段,但在一个国家和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传统模式一定会遭遇诸多困难和挑战。因此,研究治理问题必须要有全球视野,要放到一个全球公共事务和全球治理的国际框架中去考虑。“开放、包容、多方参与”应该是其必备的特征和要素。

广东省深圳市社会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陈东平以深圳市的社会建设工作为例,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用三个案例说明了当前政府工作程序的繁琐和制度建设的滞后。论证了深圳“织网工程”在以信息化手段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的重大意义。强调了深圳社会建设工作的四个着眼:着眼于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眼于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着眼于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着眼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电子政务云计算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连樟文认为,信息化对社会治理方式转变可以起到带动和引领的作用。可以用来作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一种技术路径,去催生管理革命和服务模式的创新。

充分发挥法治引领和保障作用,建设法治社会

第四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之分论坛“加强法治社会建设”由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叶静漪教授和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直属支部书记兼副院长赵秋雁教授分别主持上、下半场。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王东进强调“依法施保”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社会保障良好治理的根本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李林教授认为,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必须把握四点:一是把握法治文化建设的规律特征:导向上的政治性、内容上的法律性、背景上的文化性、过程上的长期性、受众上的实用性;二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三是推进全民守法;四是加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教授呼吁建立国家荣誉制度,认为国家荣誉制度体现国家意志与公民意志的统

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

一、品行肯定与贡献肯定的统

一、以精神奖励为主导的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统

一、时代需要与文化传承的统一。

著名刑法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暨法学院院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国际刑法学协会副主席暨中国分会主席赵秉志教授做精彩点评;他认为,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在当今国家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要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引领”要求社会管理者采取积极措施,正面引导社会的观念、文化等朝着法治的方向发展,引导民众自觉运用法治的思维、方法和手段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保障”则要求社会管理者针对法治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不断的夯实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为法治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论坛上,黑龙江省大庆市委常委、副市长、公安局局长曹力伟,黑龙江省哈尔滨政法委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锡东升,江苏省徐州市委市级机关工委书记、市作风办主任唐健,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主任宋庆华,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美容美发化妆品商会会长吴茜,先后分享了《以大庆市十年改革实践为范例——论公安改革对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大力推行“两种模式”,深化社会治理基层平台建设》、《“零障碍”工程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中的冲突管理》、《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与技能帮教》等实践经验。

知名社会学家、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谢志强教授做精彩点评。他认为这些实践探索体现了问题导向、前瞻性、创新性、规范性等共性,同时又具有鲜明个性。大庆实践在于“体制重建”,通过“扁平化管理、综合性执法”的改革,增强执法能力,提高警务效率,配套实施机制创新与流程再造,促进规范执法,保障司法公正。哈尔滨实践在于“全”,探索了城乡社区治理,尤其是抓住了基层这个核心。徐州实践是“通”,重在打通环节,实现“零障碍”,提高服务效能。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是“转”,体现民主协商的精神;北京工商联化妆品商会实践是“特”,关心、关爱、关注特殊人群的服务和管理。

新公益、新体制、新社会,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第四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之分论坛“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赵克斌教授和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学部副主任马庆钰教授分别主持上、下半场。

在上半场,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赵世洪、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司长王金华、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研究室主任岳金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秘书长姜再增、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社会工作部主任王长红等主要从社会组织实务层面依次做了演讲,并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部长葛延风和外交部涉外安全司副处长姚琳娜对嘉宾演讲做点评。随后,由赵克斌教授主持了讨论。

下半场在马庆钰教授的主持下开始,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王名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第三部门教研中心主任陈锦棠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徐家良教授、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副教授从学术层面分别做了精彩演讲。王名从“新公益、新体制、新社会”三个层面解读了公益、多元共治和社会体制的发展趋势;陈锦棠重点介绍了香港社会组织的发展沿革与社会组织创新;徐家良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角度分析社会组织发展;金锦萍做了关于社会组织立法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社会公益研究中心主任陶传进、上海仁德基金会副秘书长束鹏做点评人。在互动环节,现场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把此次论坛推向高潮。

“要把社会组织治理现代化摆在重要位置。”丁元竹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不仅要协调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政府与社会各部门的关系,并且后者将对决策的产出发挥决定性影响。尽管政府在公共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它仅仅是公共事务决策中的角色之一。问题越复杂,政府越需要与其他社会部门合作。当前各类志愿组织林立,缺乏内在合作,行政化趋势严重,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坚决取消和防止社会组织行政化,否则将损害志愿服务在中国的发展。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名教授表示,建设现代社会组织体制需要从新公益、新体制、新社会三个层面入手,新公益是超越现代慈善的新动向、新趋势,新体制是从社会管理走向多元共治的体制改革,新社会是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所展示的未来图景。

“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快社会组织培育与监管立法,是推进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内在要求。”北京物资学院劳动科学与法律学院法学教研室副主任吴长军说,发挥社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完善社会组织立法,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举,形成“法律规范、分工有序、管理有效、培育得当”的多元化社会组织治理体系。社会组织立法必须坚持社会本位,坚持培育与监管并重原则,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完善社会组织治理结构,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保障实现政府的行政职能与社会的自我管理职能分离,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利分离,以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观点对策的探讨,实务学术的交流,与会专家、领导们就如何更好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达成了部分共识。

搭建社会安全网,聚焦反恐与网络安全

第四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之分论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分别由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龚维彬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王宏新副教授主持上、下半场。

国务院参事闪淳昌作了《关于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的思考》主题演讲,他提出建设一个以人为本、依法应对、科技先进、军民融合、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李京教授认为,闪淳昌参事报告中提出了应该怎么做,特别重要的是讲到了要从全方位、全过程、全灾种、全社会来统筹安排。

清华大学彭宗超教授作了《中国社会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主题演讲。他聚焦于社会安全风险评估,与大家分享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框架研究成果。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安全与军控研究所所长李伟作了《中国反恐与国家安全体系》主题演讲。他就当前我国面临的反恐形势作了详细介绍,指出当前中国进入了反恐斗争的新阶段,反恐领导体制正在不断建设完善,民众反恐安全意识在不断提高。

范继跃书记、许利平教授、张胜军教授、吴福环教授分别对彭宗超教授、李伟教授等的演讲作了点评。互动环节中各演讲与点评嘉宾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与探讨,会场气氛十分热烈。

青年才俊共聚一堂,共议社保制度完善

中国社会治理论坛之分论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青年学者联盟论坛”,是为鼓励和支持青年才俊广泛交流、深入探讨而特设,是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青年学者联盟自2013年组建以来的首次活动。由郑功成和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青年学者联盟成员、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研究员谢琼分别主持上、下半场。

郑功成在主持会议时指出,社会保障肩负解除人民后顾之忧和提供稳定安全预期的重大职责,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社保制度还存在着制度性缺陷和体制性障碍,亟待通过优化制度安排和完善相关体制、机制走向成熟、定型,而慈善事业作为社会治理的有益且有效途径,亦需在法制化轨道上向前发展,青年学者们围绕这两大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不仅体现了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亦可以为正在推进的社保改革与慈善事业立法提供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郑秉文研究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研究员、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刘佑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教授对为本论坛做点评。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贸易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华北电力大学、西北大学、辽宁大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中国慈善联合会、中华慈善总会等单位的社会保障青年学者围绕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发展慈善事业与社会治理创新展开深入研讨。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北京市副市长戴均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科扬,上海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崔亚东,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王东进,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赵世洪,北京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方福康,全国人大常委郑功成,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宋贵伦,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蓬奇、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任珑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论坛。

来自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民政部等10多个国家机关部委,北京、上海、广东等近20个省区市地方政府,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巨人教育集团等30多家社会组织和企业,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澳大利亚南澳大学、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香港理工大学等50多家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新华社、中新社、人民出版社等40多家学术期刊和新闻媒体,约40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

第五篇: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 为建设幸福广东作出新贡献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 为建设幸福广东作出新贡献——省委书记汪洋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报告摘编

一、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新时期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建设幸福广东的重大历史使命

(一)加强社会建设,是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的根本要求。

从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看,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社会建设的要求就越高,社会管理就越复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敏锐地指出:“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现在看,发展起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这一精辟论断在今天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面临的社会挑战甚至比30年前更多。最近,北非和中东发生的社会动荡令人深思。这些发生社会动荡的国家,并不是经济穷国,相反,这些国家都相对比较富裕,之所以出现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一个重要原因是民生问题和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相当突出,群众的社会诉求得不到及时化解。可见,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社会政治参与、个人价值追求、精神生活需求等将会更加迫切。可以说,当今时代的社会建设任务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要艰巨复杂,推动起来需要更加高超的智慧和勇气。

(二)加强社会建设,是引领社会转型、化解社会突出矛盾的迫切要求。

从国际经验看,两条道路两种结果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在上世纪80年代,不同的国家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之后,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东亚的新加坡、韩国,既重视产业转型升级,更注重社会变革与建设,形成了中等收入人群占绝大多数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跨入了现代化国家的行列;而拉美一些国家既不重视产业转型升级,更不重视社会的建设与治理,社会结构呈现低收入人群占绝大多数的“金字塔型”,引发众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导致政局动荡,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这些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启示我们:没有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结构的优化调整就失去了基础;没有社会结构的优化调整,经济发展也难以持续。

(三)加强社会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幸福广东的必然要求。

社会建设与幸福广东相伴相生,与民生福祉如影相随,她们是一对“孪生姐妹”。如果把幸福比作一朵花儿,社会建设就是创造花儿生长的环境和条件。加强社会建设,就是要建设好社会软环境,提供适宜的阳光、空气、土壤,让幸福的花儿自由绽放。毫无疑问,社会建设必将在实现幸福广东的过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不加强社会建设,建设幸福广东也就失去了支撑和保障,成为好看但又难以企及的海市蜃楼。

二、明确要求、突出重点,全面扎实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

(一)坚持解放思想,切实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我们的思维观念要从过去“依靠群众打天下”向现在“依靠群众治天下”转变,从过去“对社会管理控制”向现在“为社会和群众服务”转变,党委、政府对社会建设要从过去的“撑船”向现在的“掌舵”转变。

社会建设是面向社会的,社会建设搞好了,人民群众是受益者;社会建设搞不好,人民群众就是受害者。

政府要广泛听取和采纳民意,做到科学决策,特别要重视协调好“官意”和“民意”,使两者一致起来,避免用“官意”代替“民意”,造成政府花了钱办了事还得不到群众认可、买不到一个“好”的情况。

要高度重视基层群众话语权,更多地倾听来自基层的“沉没的声音”,而不能把民主变成少数精英的事情。要进一步发挥我省干部和群众双方都具有较好的民主素养的优势,在不断提高公众民主素养的过程中,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二)大胆改革探索,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要推动“万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该放的权一定要创造条件,逐步下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一些职能转为由社会组织或其他机构承担。这需要一个过程,但必须明确这是一个方向。否则,经济总量愈来愈大,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作为上层建筑的政府,服务和管理方式不改革,将不堪重负,难以承受。

要做好社会管理创新的制度设计,建立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上世纪80年代,一些拉美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但是在如何提升城市化管理水平上却缺乏科学的制度设计,造成城市贫民急剧增加,“城市病”日益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阻碍了经济发展。所以说,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创新社会管理的制度设计和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三)大力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要搞好“基本民生”,加快建立人人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要保障“底线民生”,更加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要关注“热点民生”,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民生事业永无止境,需要长时间的不懈努力。我们不努力不行,但急于求成更不行。要注重建设可持续的民生,切忌“任期制民生”,搞政绩工程;更要防止“吊高胃口乱许诺”、“轰轰烈烈胡乱上”的倾向,造成“寅吃卯粮”、债台高筑,把好事办成坏事。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理念和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四)强化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夯实和谐社会基层基础。

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心在基层,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历史反复证明,谁掌握了基层,谁就掌握了执政话语权。

要适应我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大量农民变成市民的需要,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把城市社区的各种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延伸到广大农村。珠三角地区农村和粤东西北地区的城乡结合部要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其他农村地区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加快农村社区建设。

(五)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和法制建设,为社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说过,“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谐”,意思是以道德去教化民众,才能使民众和睦、合作,然后变成民众日常相处的习惯,慢慢就成为和谐的社会。这说明了道德教化在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前段时间,我推荐大家阅读《幸福的方法》这本书,书里提出“真正的持续的幸福,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瞎转。幸福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这说明,对幸福的追求应当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需要与可能的统一,目的与过程的统一。我们建设幸福广东,一方面要大力改善民生,为人民群众提供幸福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也要建立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幸福文化,培育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良好社会心态。鼓励知足常乐,不是说不再需要努力进取,而是希望社会中每一个人在进取中确立合理的“幸福期望值”,保持一份淡然的心境,在知足和平静中快乐工作、幸福生活,而不是在盲目攀比的浮躁和焦虑中迷失方向。另外,还要重视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

三、深刻认识社会建设的内在规律,把握和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

(一)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不是对立的,而是内在统

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当前,我们的一些干部对社会建设的认识还有偏差。有些干部错误地认为,搞经济建设是挣钱的,搞社会建设是花钱的,多做一点挣钱的事,少做一点花钱的事,表面上看好像是很好的“发展观”。其实他们没有认识到,如果社会矛盾和群众的社会诉求得不到有效解决,社会就会出问题,不做一些花钱的事,挣钱的事也干不下去!

(二)处理好继承借鉴与创新发展的关系。要善于继承中华民族历史上社会治理的优良传统。比如,我国各个朝代都十分倚重道德教化在规范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还有,我国古代基层乡村自治机制,县以下没有行政机关,主要靠乡绅、里甲自治,大多数社会矛盾在民间得到化解,在基层社会管理中发挥了有效作用。对于这些,我们要善于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

(三)处理好统筹兼顾与重点突破的关系。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是既要统筹兼顾,又要重点突破,二者有机统一,不可偏废。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在区域上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差距较大;城乡差距也不小,最发达的城市和最贫穷的乡村并存。面对这一现实问题,统筹兼顾对于我省社会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处理好明确方向与探索实践的关系。我们要干成一项事业,明确方向是前提,但更为重要的是,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探索实践。只有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

在社会建设领域,凡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的探索,我们都要大力支持,鼓励大胆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建设更加实事求是,更加符合规律性,更加体现以人为本,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社会建设新路子。

四、加强领导、真抓实干,努力开创社会建设新局面

第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政治方向。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党委、政府“一把手”是社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落实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制定社会建设的战略规划,花更大的力气,下更大的功夫,抓好社会建设工作。

一个只懂经济建设,不懂社会建设的领导,是不能谋全局的领导,是“跛脚”的领导,既跑不快,也走不远,甚至还可能会“栽跟斗”。今后,我们既要选拔善于搞经济建设的干部,又要注意选拔善于搞社会建设的干部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第二,要加强能力建设。社会工作人才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医生”,是社会建设的“工程师”,在社会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他们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要加大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力度,造就一支结构合理、服务民生、社会认同、与社会建设需要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要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相关政策,健全职业规范,拓宽服务领域,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待遇,形成优秀人才安心基层、服务基层、成长在基层的机制和氛围。

第三,要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安排财政支出时,特别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层的社会建设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其社会建设的基本财力需要。

第四,要营造良好氛围。社会建设是全省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动员全省上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搞好社会建设的强大合力。要分解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中的各项任务,发展改革、财政、税收、经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国土、建设、工商、金融等各级政府部门要把加强社会建设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发挥职能作用,在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出台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搞好服务,提供保障条件。省编办要为建立健全社会工作管理机构做好框架设计、编制安排等方面的工作。统计部门要建立健全社会建设统计指标体系,开展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统计发布工作。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社会建设的成果和先进经验,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和谐文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大胆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发挥凝聚群众、组织群众的积极作用,形成社会建设良好氛围。

上一篇:跟单员工作总结怎么写下一篇:供电公司转正自我鉴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