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探究方案的能力

2024-05-03

制定探究方案的能力(精选四篇)

制定探究方案的能力 篇1

一、小组活动结合集体讨论的策略

小组活动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活动形式, 几乎各个环节都可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在设计方案环节中, 在这些目标相同、组员各异的小组活动中, 学生一方面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以使他人采纳自己的主张;另一方面, 他们也可以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见解, 借鉴他人的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再经集体讨论逐一分析比较设计出最佳方案。

二、角色扮演的策略

角色扮演是以表演的形式来表现某些场景或内容, 可以增强内容的直观性, 降低教材的难度;同时, 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表象, 打动学生的心灵, 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比如:“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的学习中, 如果让学生空洞地举出方法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给予企业家、普通市民、环保专家和市长的身份, 让他们分别收集资料, 做好准备。课上站在各自的角度去讨论、分析、提出方案, 课堂气氛一定会热烈, 学生思维也会非常活跃。

三、头脑风暴的策略

在制定探究方案或计划的多种策略中其重要的方法是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 (brain st orming) (又叫思潮冲击法) 。同一般的讨论相比, 头脑风暴更加自由、更加灵活。其主要规则是:当有人发言时, 其他人必须仔细地倾听, 任何人都不许对他人的发言作好坏、正误等评价, 只要没有其他人发言, 你可以随时发表任何见解。由于不必考虑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是否恰当, 因此可以保证每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完全自由的情境下, 一个人所提出的哪怕是很不成熟的观点也可能激发其他人的思维, 产生一系列新的想法。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学会倾听, 这也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

比如:在研究氨的喷泉实验时, 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如果去掉胶头滴管, 你还能用哪些方式引发喷泉?A生:可用冰水浸过的毛巾捂住烧瓶, 以降低瓶内气压, 让水进入烧瓶, 从而引发喷泉。B生讲:也可打开止水夹, 用手捂或用热毛巾捂住烧瓶, 使内部压强增大, 迫使氨与水接触从而引发喷泉。C生提出:将注射器中吸入水, 然后通过胶塞插入烧瓶内, 往瓶内注入少量水, 从而引发喷泉。D生接着说:用注射插入烧瓶内, 吸出部分气体, 使水进入引发喷泉。甚至有同学提出更有创意的:设计一个由HCl和NH3组成的双喷泉装置, 利用两者反应使烧瓶内压强降低形成喷泉等等。学生纷纷发言, 此起彼伏, 气氛极为热烈!

总之, 培养学生的制定探究方案的能力, 既是发展学生思维、智力、能力的重要途径, 又是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制定探究方案的能力方法有多种, 只要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 相信学生制定探究方案的能力在化学课堂上会逐渐形成, 使探究性学习真正进入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姚蕾、吴星、何永红、徐道宏.关于高一学生化学探究能力的调查及思考——高中化学课程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研究课题初报.化学教育.2004年.第7期

制定探究方案的能力 篇2

一、课题的提出

1、课程标准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的理念,是课改的重点,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容易把握的难点。我们认为这一学习方式,利于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结构,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让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传输,而是多边积极主动参与的全过程,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两年来,我校的“目标引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校积极推动和广大教师的努力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教师对模式的运用日臻成熟,也取得了一定的课堂教学的实效。但是,在课堂调研和教师的反应中,发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能力还有待于提高,这直接制约了我校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实效性的展现。因此,我们觉得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入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我校的课堂模式进一步完善,实现利用教学模式的创新来带动我校课堂教学实效的目的。

二、课题论证

(一)、课题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理念。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对知识的传授,忽视过程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理念下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以人为本,注重关注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3、21世纪教育的重点是终身学习,这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与他人协作、分享、共进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况与虚拟情况融会贯通的学习。知识被视为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知识体系处于变动状态,因而教学应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此次教学模式的改革和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应该关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中,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去诊断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发现教学问题的症结所在,因为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发现教学的问题,只有在研究过程中才能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理论价值:

(2)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运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研究进行课堂教学探究活动。(3)寻求新课程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培养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实践价值:

(1)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3)这个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教科研主导作用及社会价值;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教育教学潜力;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课题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1、课题的目标

(1)让教师具有问题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时刻督促自己去留意、去发现、去反思、去进步,抓住时机进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素质教育的践行人;使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活动更加深入人心,使其成为东沙河中心中学教科研的主旋律。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品味学习的乐趣,体验学习的快乐,由厌学变为愿学、乐学,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2、课题的主要内容

(1)、新课程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培养的内容:

(2)、新课程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方式、方法的探讨:(3)、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成果在教学课堂中的运用: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1、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总结。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边实践边思考提炼,及时总结,及时推广。研究过程中要对研究成果进行处理和组织,要撰写一定数量的论文等。

2、行动研究法: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实践,并围绕课题问题,在课题组内组织公开教学,集体备课、评课和理论主讲活动等等。根据研究目标,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变量作出分析和控制。对本学科、学生作跟踪研究,并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3、文献资料法:研读有关专著,收集有关先进教学思想和模式的资料及论文,与新课程理念融合,借助理论和经验,形成合力,指导课题实验研究,提高教学效果。(五)、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与措施

2、本课题研究侧重于课堂教学实践,在师资、生源、设施等方面无特殊要求,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和针对性,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人员,都是长期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充分认识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课堂改革的能力。

3、有我市教科所的领导的关爱、帮助和大力支持;有我校领导的监督和指导、关心和鼓励;有课题组成员的团结协作,合作探究、锲而不舍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优良品质;相信我们一定能完成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4、建立定期听课、评课制度,加强课堂案例分析研究。

5、加强有关资料的积累、收集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课题准备、开题阶段:理论讲座(2009年9月):做好课题开题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好人员分工,明确各自的研究任务和职责;力争研究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

2、课题研究阶段:(2009年10月—— 2010年5月):具体开展课题研究,定期进行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并适时调整研究方式方法。

(1)第一次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展示(2009年12月——教学案例)。(2)第二次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展示(2010年1月——展示课)(3)第三次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展示(2010年3月——论文)

3、课题结题阶段(2010年4月—5月):进行研究成果汇总,形成结题报告,并推广应用。

三、预期课题中期成果

1、初步完成新课程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

2、经过深入课堂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的期望和要求,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制作课件,逐步摆脱空洞、单调无味的传统教学方法,让“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近每一个学生,走进每一节课堂。

四、最终研究成果

1、最终成果

制定探究方案的能力 篇3

关键词:协同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方案 珠三角

在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职业教育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亮点。职业院校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基于珠三角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情况下,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研究“校校”、“校企”协同合作很有必要,这样做有利于满足区域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解决学生就业;有利于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1.珠江三角洲信息类产业发展情况

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主体,也是中国区域经济中最具生机活力的重要增长之一。珠三角经济区在20多年时间里,在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料等制造业方面成绩骄人,初步形成了现代的IT企业群和家电企业群。具体见表1。

表1 2000年珠三角主要IT产品和家电产品产量与全国比较(数据来源广东统计信息网)

珠三角

单位 产量 占全国比重%

珠三角

单位 产量 占全国比重%

IT类 家电类

数字程控交换机 线 35283204 50.7 彩电 部 14642620 34.8

电话单机 部 75622783 78.8 电冰箱 台 3206950 25.1

移动电话机 部 10013031 19.1 吸尘器 台 2518003 24.9

传真机 部 1095708 55.8 空调 台 6856693 37.5

微型电子计算机 部 1692924 23 电风扇 台 67559440 88.2

打印机 部 8672149 60.2 微波炉 台 9065111 72.1

彩色显象管 只 10786385 24.3 电饭锅 台 10707057 79

大规模半导体 集成电路 万块 74280 31.1 燃气热水器 台 1139215 58.4

录象机 部 3446151 43.6 组合音响 部 23445812 80.4

激光视盘机 台 6376853 35.5 照相机 万架 3543.9 64.3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的高职院校,需要根据珠三角區域的产业需求来调整、规划其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才能服务好地方经济。

2.全国电子信息类专业需求情况

根据中华英才网社会对毕业生得调查发现,通信电子类人才需求占了15.32%,可见通信电子类人才需求总量很大,而且在珠三角地区,通信产业领跑全国。具体数据如下图1。

图1 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数据来源于中华英才网)

在通信行业方面,基站建设与维护、网络测试与优化、传输与接入网络建设与维护等移动通信工程类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据通信英才网研究数据显示,未来国内3G人才缺口预计将达100万人以上,移动通信工程人才50万人左右。如图2。

图2 通信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数据来源于通信英才网)

3.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是教学进程的设计和课程序列规划,是学校内部的基本教学文件。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专业名称、招生对象与学制、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安排表五个方面。

4.高职“校校”、“校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从珠三角的产业发展及全国对电子信息类专业需求来看,高职“校校”、“校企”有必要协同来探索基于珠三角区域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而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是学校重要的教学文件。

①、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现状:2002年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的调

研报告显示,我国信息化人才资源指数仅为23.43,信息化人才建设的压力很大。主要问题表现在人才数量、结构、培养模式及其培养机制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高校和企业及政府共同来解决,才能更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为企业为社会服务。

②、协同创新的内涵:“协同创新”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即 “要积极推进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协同创新就是由不同的微观主体协同合作进行共同创新,一般意义上就是指产学研相结合。协同创新不是把子系统和各要素的成果简单加和,而是要实现“化学反应”。

③、协同制定信息类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为地方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因此企业的需求就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其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需要统筹规划。区域内产业状况、企业的需求、学校人才培养三者进行互动,才能培养出基于区域的,符合企业要求的合格技能型人才。那么,区域内的高职“校校”、“校企”就有必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协同制度,培养合格人才。企业比较关心的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因此,高职“校校”、“校企”在人才培养方案合作的主要焦点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

区域内的校企合作:企业在乎培养的人才质量及其专业实用性。素质高的、技能型强的、专业知识又紧跟企业技术发展的,这样的人才一定是企业需要的。因此,校企合作关心点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及要求上。区域内的企业可以根据行业发展的要求,把人才培养要求下达给区域高职院校,然后他们进行实施,共同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区域内的校校合作:区域内的高职院校其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都是一致的,为区域内企业输送合格人才。但由于各个高职院校专业发展情况不一样,在师资、实训条件、课程建设等方面存在差距,因此在人才培养数量、课程设计、资源共享等多个方面需要进行联合设计,协同发展。

④、协同创新模式:

协同创新是政府、知识生产机构(高校、研究机构)、企业、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建立的创新组织模式。目前主要有四种协同创新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校际协同创新模式和校内协同创新模式,每种模式都有自身的特点和适用条件。作为高职院校,由于师资的培养目标是“双师型”,另外实训条件需要政府和企业投入,因此高职院校的协同创新模式有别于其他类型的高校或科研所。基于此,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高职院校的协同创新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政产学协同创新模式:基于区域环境下,区域内高职院校和企业在高职专业委员会、政府的主持下,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各项援建工作。政府给予企业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投入积极性,以增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校际协同创新模式:就是在区域内,由2所或2所以上高职院校以共同的理念、相同的目标和资源互补的特点作为基础,对相关专业就人才培養方案、实训条件等进行合作。比喻电子信息类教材统编、课程目标要求统一、电子类专业网络课程资源共享、课程学分互认、学生互派、实训设备共享等。

校内协同创新模式:就是指高职院校内部的跨学科协同创新。由于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在性别需求上存在差异性;还有,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上由于盲目性,入学后对某个专业的兴趣与实际存在差异等种种因素导致部分学生的培养存在问题。如电子信息类的女生相对男生而言,就业质量差和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因此学校可以根据女生的特点在本校内,系系或院院协同合作,将相关课程进行全校公开选修,以此拓展她们的就业渠道,提高她们的就业质量。

5.结论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中写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校和企业是一种互为因果关系:高校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为企业服务,解决就业;企业吸纳高校人才为企业所用,抢占市场制高点,学校和企业只有协同发展,才是完美结局。因此企业和高校是车轮,行业协会、专业委员会是车轴,经济市场是动力,政府是车手,要使得车跑得快需要各个构成因素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广东统计信息网http://www.gdstats.gov.cn/tjfx/t20040406_10097.htm.

[2]吴恺.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新探[J].重新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8):15-18.

[3]韩强.农业高校协同创新模式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3(5):15-19.

制定探究方案的能力 篇4

小 学 生 探 究 能 力 培 养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012.2

策武中心校本部

“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1、时代呼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其实质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探究能力。人类的进步在于不断地提出新的科学理念,发明创造新的生产工具,形成新的生产方式,而这一切无一不是人们不断探究的结果。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从适应时代需要出发,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2、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

新课程虽然实施了很多年,但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一些学校的课堂中,学生仍在被动地接受学习,很少有自主探究的机会。有些教师由于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不强,他们不知道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有些教师觉得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费时费力,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很少考查,不如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还有些教师则担心小学生不会探究,无法探究,在教学中不敢安排探究活动,或者虽然安排了探究活动,但学生是在教师的指令下一步一步机械被动地进行“探究”的,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探究,为什么这样探究,其探究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

3、国内外对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较为薄弱

从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的情况来看,专门针对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还很薄弱。英国伦敦大学亚瑟•莫里斯•路卡斯教授研究的“探索式”教学以及国内一些学校如华东师范大学教科所研究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等,研究的侧重点多放在中学理科;江苏省一些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研究,其研究则着眼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而针对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尤其是理科之外课程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课堂有限时间如何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以及集体教学与个体探究能力培养等方面,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课题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①心理学研究表明:探求未知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中获得的。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②“认知一发现”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所谓“发现”,当然不只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而是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依靠发现“。他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规律,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

③遵循了人的需要原则。罗杰斯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学习的动力,并能确定自己的学习需要,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们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探究学习”的核心就是“发现”和“建构”。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产生更多新的问题。④美国探究教学专家萨奇曼坚信:学生本能地对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这些新奇的事物的背后空间发生了什么,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指导他们如何提问、如何搜集资料,教给他们发现事物变化规律的一般的思维方式,教给他们探究的方法以及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

通过本课题研究,可充分验证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学习理念的正确性,坚定教师彻底转变教学方式的信心和决心。

2、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可以使我校教师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有效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掌握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实现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同时,通过研究活动的实施,可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为他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通过“大阅读活动与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可以有效促进我校“大阅读”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大大提升我校的办学内涵和品位。

三、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试图以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为切入口,通过研究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探寻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和策略;二是构建适应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各课程教学活动模式;三是探索有效促进小学生课外自主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发展的途径和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课题研究内容

1、各门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探究品质和能力形成策略的研究。

2、适应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各门课程教学活动模式研究。

3、集体教学环境下小学生个体探究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4、大阅读活动与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

5、促进小学生探究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评价策略研究。

五、课题研究预期创新点

1.摸索出适应 “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各门课程教学活动模式。

2.摸索出集体教学环境下小学生个体探究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3.摸索出在课堂教学有限时间内,有效培养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基本策略。

4.摸索出小学生课外活动中探究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六、课题实施思路、操作原则

1、实施思路

本校教师人人参与研究,先学习教学教研刊物、影像资料、网络上相关经验与理论,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上实践,发现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的办法,进行验证,得出自己的经验与理论。如此进行研究,做到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2、实施原则

为保证该研究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自主性原则

教师应根据课题方案和自身实际自主选择研究内容,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

(2)差异性原则

受教育者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造成的原因有先天条件差异,有环境影响的不同,也有教育条件的不同。这些差异决定了教育工作不能只是要求有差异的个体都要达到统一的教育目标,而应当按照这种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受教育者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师生合作原则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4)整体发展原则

要把课堂教学与学生身心素质各方面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发展整体,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形成一个相互协同的整体。教学力求面向学生整体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5)反思性原则

反思是回顾已经做过的工作,把握既定的目标、进展,提出改进的方案,应用从教学中或从他人身上所学到的知识的一种能力。实验中,教师要具备反思的意识,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研究行为。

七、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研究前制定计划,研究中实践计划,观察学生反应,研究后观察效果,反思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活动。

2、案例研究法

教师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

3、经验筛选法。搜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筛选有用的,剔除无用的,然后把有用的材料集中起来进行总结、提炼。

4、调查法

运用采访、座谈、问卷、一般统计等方法了解、掌握课题研究情况。此外还可用“文献学习法”、“课堂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测验法”、“ 统计分析法”等。

八、实施的步骤

1、成立组织机构(2012.2~2012.3)

成立校本部课题研究实施领导小组与指导小组: 组长:丘春仁

副组长:梁水金、黄生科、黄启豹 组员:黄建荣、蒋小梅、林玲

实施小组:

语文组:组长梁水金,组员王秀荣、张六荣、陈雪琴、范秀红、林传辉、黄金凤、黄建荣。

数学组:组长黄启豹,组员黄冬华、黄和玲、钟观福、黄马木生、黄生科、包建桥、蒋小梅。

综合组:由音乐教师林玲任组长,组员英语教师兰丽丽、体育教师谢家炳、刘银燕、美术教师江树永、科学教师黄则尧等。

以上人员如遇工作调动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制订实施方案(2012.3)(1)撰写校本部课题研究实施方案(2)各小组选择确定研究的子课题

文科组:子课题为“小学语文教学暨大阅读活动中探究能力研究”

理科组:子课题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能力研究”

综合科组:各教师根据自己所任学科进行个人专科探究能力研究(3)制订各小组课题研究实施计划(4)制订个人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3、开展研究活动(2012.3~2014.5)

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开展各项课题实验,剖析典型课例,进行经验交流,并进行定性分析,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在阶段小结中不断调控、修正研究思路,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

(1)、本课题研究过程分四个阶段,每学期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研究的重点如下:

第一阶段:(2012.3~2012.6)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模式

第二阶段:(2012.9~2013.1)在课堂教学有限时间内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 第三阶段:(2013.2~2013.6)集体教学与个体探究能力培养的策略的研究

第四阶段:(2013.9~2014.1)对前三个阶段的成果进行提炼、深化、升华

(2)、每个阶段的研究活动可按以下步骤循环进行 ①.课题研究专项学习:

A.集中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他人已有的经验,信息,科研方法,组内布置每月工作重点,提出有关要求每月至少一次,用专用本记录,搜集,编辑学习资料 B.个人自学:同上内容,专用本记录

②.尝试构建自己的方法、模式:提出自己的观点

③.个人实践:按自己学习后构建的方法模式设计教学方案,写说课稿,实施课堂教学,进行课后反思

④.小组交流:定期定人上课题研究交流课,观摩课(注意区别于常规公开课),开展说课听课反思评课活动

⑤.阶段小结:汇报实验情况,提出问题,研究解决方法

⑥.按上面①~⑤的步骤进入下一个循环(每学期进行2~3次循环)⑦.学期小结:课题组工作总结,个人小结,撰写教学论文

4、总结阶段(2014.6)

上一篇:创新上海菜下一篇:农产品物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