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肿瘤

2024-04-14

腮腺肿瘤(共9篇)

篇1:腮腺肿瘤

腮腺肿瘤

腮腺肿瘤临床常见,绝大多数为上皮肿瘤,而且发病率高于其它涎腺。由于病理分类较多,解剖特殊,若处理不当,肿瘤可能复发,面神经可能损伤。因而着重强调第一次彻底手术是非常重要的。笔者30年来共收治腮腺肿瘤152例,并进行研究,在临床及病理方面加以总结,供同道参考。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腮腺肿瘤152例中发病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为82岁,以30~50岁间为最多,性别近似1∶1,瘤体最小的如蚕豆,最大似儿头。

1.2 病理分类 参照WHO1991年提出的肿瘤组织学分类特点,分为腺瘤和癌。腺瘤以多形性腺瘤多见,癌以混合瘤恶变居多,其次为腺样囊性癌和腺癌。并略加补充。如增入造釉细胞瘤样腺瘤1例。瘤样病变亦按腮腺肿瘤收治。以上所指的肿瘤均为原发于腮腺的,不包括转移肿瘤。

1.3 腮腺肿瘤的手术方式 共5种,其中瘤体及腺体浅叶例数居多,占57.6%;单纯瘤体摘除18例,占19.6%,应用此法术前或术中诊为腮腺淋巴结炎性肿物或非上皮性肿瘤时采用。在这些病例中我们对一些较小的良性肿块如脂肪瘤病例采用了瘤体及部分腺体摘除术,切除正常腺体约1.0~1.5cm范围,然后褥式缝合腺体,不结扎腮腺导管,以保持腮腺的正常分泌功能。

1.4 腮腺肿瘤手术时寻找面神经的方式 共采用5种方式,其中例数最多为寻找面神经颊支,占62%;其次为颈支、下颌缘支、面神经总干等。采用首先寻找解剖面神经其一支的方式,主要根据该手术的方便条件而定,如肿瘤位于尾叶部,便首先寻找颊支或下颌缘支,而不首先寻找面神经总干;如肿瘤位于腺体上方可先找下颌缘支;如肿瘤位于腮腺前方,可考虑先寻找面神经总干。在实践中认为首先寻找面神经颊支最为方便,而且便于从周边向近心端分离,层次清楚,容易识别面神经的各支形态和走行情况。讨论

腮腺肿瘤多为“临界瘤”。术后有复发和恶变的可能,临床上多形性腺瘤最为多见,其特点为慢性生长,早期无任何自觉症状。检查肿瘤时,一般界限清楚,质地较硬。肿物表面不光滑,多呈结节状,无面瘫,如恶变时可出现面瘫。低度恶性肿瘤是粘液表皮样癌为最多,其包膜常不完整,临床上复发率较高。腮腺癌亦不少见。本组病例中混合瘤恶变例数居多,其次是腺样囊性癌和腺癌。腺样囊性癌临床上的特点为肿物生长较快,因肿瘤压迫可早期出现面瘫,癌细胞可迅速侵犯面神经。腮腺瘤样病变少见。目前对腮腺肿瘤的认识,多有恶性倾向,趋于年轻化,一般可作出正确诊断,但对腺体内较小的肿瘤在诊断上仍存在困难,术前一般不主张活检,防止瘤细胞扩散和植入。多数人认为腺体内小型肿瘤,行腮腺碘油造影对其诊断亦无价值。目前实用的术前诊断性检查最佳为核磁,其次是CT和B超。腮腺肿瘤手术,要依据肿瘤的性质、大小、部位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单纯瘤体摘除因复发率很高,应废弃。目前多采用瘤体腺体一并摘除术,以防肿瘤复发,对腮腺恶性肿瘤已侵犯面神经并且

临床上出现面瘫者均应牺牲面神经。腮腺腺样囊性癌与面神经的亲和力较强,最易损伤面神经,早期出现面瘫。本组病例中牺牲面神经并扩大切除术,未见到颈结转移病例,故未行颈淋巴结清除。腮腺肿瘤切除绝大多数采用保留面神经瘤体及腺体部分和全部切除术。甚至混 合瘤复发的病例还可再次保留面神经行肿瘤摘除术,寻找面神经时要依肿块的位置大小而定。原则上以手术时方便为准。

本组病例首先寻找颊支例数最多占62%。采取从前向后,从周边向中心分离的方式,沿该支的水平面分别寻找其它诸支,另一方法在腮腺浅叶下极下颌骨后下方面后静脉的前方寻到下颌缘支,然后分别分离寻找其它各支。首先寻找面神经总干的原则是显出乳突标记,充分暴露外耳道轮骨并沿其达茎突孔附近,此法不易分断总干,但应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其体会是先寻找伴随腮腺导管的面神经颊支比较方便,且沿该神经的切面水平分离解剖面神经其它各支较安全。首先寻找下颌缘支也较方便。当然首先寻找总干应熟悉掌握解剖关系,应充分暴露术野,以防损伤总干或附近重要血管。临床上一般不首先寻找颞支和颧支。腮腺肿瘤术后观察和随访很有必要,应重视,通常术后易出现肿瘤复发或恶变,涎瘘,局部凹陷畸形和面瘫,有的可出现Frey′s综合征。临床实践认为腮腺肿瘤术后复发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第一次手术切除不彻底,使肿瘤部分残留,或瘤细胞的扩散与植入。在本组18例中就有3例因切除不彻底而复发或恶变的。1例混合瘤术后7年复发并恶变;1例粘液表皮样癌术后3个月复发;1例腺瘤术后10年复发并恶变为腺癌。上述3例表明,单纯瘤体切除术后的复发率和恶变率都是十分可观的。必须予以重视。本组病例中有个别出现涎瘘,为防止术后涎瘘,每手术后病人均应肌注阿托品,以消除瘘或缩短涎瘘的时间。凡保留面神经的瘤体及腺体切除者,无永久性面瘫的病例。出现暂时性面瘫的,绝大多数在2~3个月内自行恢复。对4例术后腮腺区凹陷畸形的年轻病人,手术时采用同侧胸锁乳突肌瓣充塞修补凹陷处,术后外形满意。本组术后仅有6例出现Frey′s综合征,未作特殊处理,半年后逐渐恢复。参考文献王翰辛,王棋堂,周岳城,等.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63.2 杨连甲,蒋维中.关于涎腺混合瘤生长方式的探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84,19:163.3 侯芝艳,吴丽更,尹凯.1878例涎腺肿瘤WHO组织病理新分类的统计分析.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9,13(2):119.朱声荣,汪秀丽.腮腺肿物手术前后对容貌美观的影响.口腔医学,1993,13:208.5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61.

篇2:腮腺肿瘤

参加人员:全体护理人员,实习生

护士长:今天我们学习一下腮腺肿瘤的护理查房,下面请王君护师汇报下病史

一般资料:

患者张鑫,性别:男 年龄:12岁 住院号:179366入院诊断:腮腺肿瘤

四史

现病史:患者半月前发现右耳垂下有一肿块,无明显不适,无疼痛及面神经症状,近期发现右面部隆起,面部左右不对称,来我院就诊,门诊检查后拟“右腮腺肿瘤”收住院手术治疗。病程中患者饮食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既往史:平素体健,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肝炎”及“结核”等病史,无手术外伤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4年前扁桃体手术史,术后恢复好、4年前 过敏性鼻炎病史。过敏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

五方面

饮食:平时以米饭为主,食欲正常。排泄:大小便正常。

睡眠:平时睡眠正常,每日8小时左右。自理能力:生活能够自理。烟酒嗜好:无。

六 心理和社会

心理状态:害怕手术。精神状态:一般。

对疾病的认识: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家庭情况:未婚,家庭和睦。经济情况:医保。

性格交往能力:平时性格较外向,擅长与人交往

体格检查

T:36.2℃

P:72次/分 R:18次/分 BP:131/84mmHg 神志清楚,精神正常,皮肤粘膜无黄染,无紫绀,无皮下结节和红斑,无水肿,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无畸形,鼻腔口腔未见明显异常;两鼻唇沟对称;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颈静脉不扩张;胸廓无畸形,两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律齐,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脊柱及四肢未见畸形,关节活动自如;生殖器未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专科检查 右耳垂下肿块,大小约2×2 cm,质中,无明显压痛,界清,腮腺导管口无红肿及分泌物异常,咽侧壁无隆起,无面瘫症状,颈部淋巴结阴性。胸片未见明显异常。

护理记录:

• 10-15 患者因“右耳垂下肿块半个月”入院,入院后给患者配戴腕带,测量生命体征,T:36.8℃

P:78次/分

R:18次/分

BP:93/58mmHg, 询问无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4年前扁桃体手术史,术后恢复好、4年前过敏性鼻炎病史。介绍病区环境、管床医生、护士,指导注意个人卫生(更换病员服、修剪指甲),完善血细胞分析、尿常规分析、生化组合、凝血常规、全胸片、心电图等检查.• 10-15 患者定于明日在全麻下行腮腺肿瘤切除术,予术前准备,指导患者禁食禁饮,做皮试,术前做好术区备皮,剃发至患者耳后4指,核对手术部位和腕带,取下金属挂饰,穿好病员服等,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术前,术后注意事项,患者家属担心手术及疾病预后,向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并给予适当的心理安慰,减轻其紧张恐惧的情绪,患者及家属理解并配合。

• 10-16 13:00 T:36.8℃ P:64次/分 R:19次/分 BP:112/76mmHg SPO2:98% • 患者今日09:00在全麻下行腮腺全切+腮腺肿瘤切除+面神经解剖+颈深上淋巴结清扫术,13:00术毕回室。医嘱心电监护,氧气吸入六小时,患者全麻已醒,术区敷料干燥,颈部胶管引流一根引流通畅,引出血性液5ml,妥善固定,协助患者取去平卧位休息,头偏向一侧,及时吐出口内分泌物,指导禁食禁饮六小时后予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疼痛评分为2分。遵医嘱予(三九新泰林,丰原,)抗炎消肿等对症治疗,静脉留置针一根,在位,输液畅,患者及家属理解并配合。

• 10-16 19:00六小时后遵医嘱停心电监护,氧气吸入,给予跌倒风险评分为2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为100分,指导患者半卧位休息,可进食温冷的半流质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可在家属陪同下起床如厕,注意安全,患者及家属表示理解 • 10-17 患者术后第一天,神志清 T36.7℃ Bp:95/59mmHg,P82次/分,术区敷料干燥,无明显渗血,颈部引流一根畅,引出暗红色液体40ml,妥善固定,按时更换负压球。继续遵医嘱予(丰原,三九新泰林,)等对症治疗,遵医嘱停病重,患者主诉术区轻微不适,查体:右口角歪斜,指导患者进食富含营养,易消化的半流质。避免刺激性食物,饭前饭后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指导卧床时半卧位休息,输液后可在家属陪同下适当病室内活动,告知活动量以病人耐受为宜。家属表示理解。• 10-18 患者术后第二天,生命体征平稳,T:36.0 ℃,术区轻微肿胀,敷料干燥,胶管引流一根在位畅,引出暗红色液体8ml,按时更换负压球,给予妥善固定,今查体:右口角歪斜,向家属讲解腮腺与面神经解剖上的密切联系。指导患者进食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半流质。勿食酸性刺激性食物,尽量减少咀嚼,少食多餐,饭后漱口,保持口腔卫生,下床活动动作宜慢,妥善固定引流管在身上,活动应由家属陪同,卧床时候继续半卧位休息。• 10-19 患者术后第三天,患者今日精神较前好转,无不适主诉,胶管引流今日拔出,给予术区绷带加压包扎,今查:右口角歪斜,鼓气试验阳性,眼睑可以闭合,患者面色,口唇无青紫。遵医嘱继续补液抗炎治疗,指导避免进食酸性,刺激性食物,进食温度不宜过烫,继续高蛋白,高维生素,丰富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饭前饭后漱口,保持口腔卫生,患者今日输液结束后能在家属陪同下病室活动。

• 10-21 患者术后第五天,神志清,精神好,术区敷料干燥,绷带加压包扎,无松动,医嘱定于明日出院,向家属讲解出院相关注意事项,指导出院后力欣奇一天两次,一次一粒,饭后服用,遵医嘱按时拆线,保持术区清洁干燥,门诊复查,患者家属表示理解。

护理问题:

• 2014-10-17 不舒适:于手术创口有关

• 护理目标:患者卧位舒适,无不适主诉。• 护理措施:

1.指导患者六小时后取半卧位休息,减轻头部充血、组织水肿。•

2.指导患者床上活动四肢,家属可给予按摩。

3.家属陪伴身边,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聊天,听音乐。• 10-19 护理评价:患者未无特殊不适。

• 10-16 有感染的危险,与手术及术区引流不畅涎液滞留有关 • 护理目标:患者住院期间感染症状及时发现。• 护理措施:

1、遵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

2、术区加压包扎,敷料有污染时及时汇报医生更换。

3.注意观察患者体温变化,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4.强调忌食酸冷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创口内残留腺胞分泌引起涎液滞留,不利于伤口愈合。

5、指导做好口腔护理,饭前饭后温水漱口。

• 2014-10-18 护理评价:患者体温正常,感染症状及时发现,局部创口愈合良好。• 10-16 有面瘫的危险 与术中面神经受刺激有关。• 护理目标:患者理解术后面瘫发生的原因。• 护理措施

1、术后护理人员及时和医生沟通,了解手术中面神经受损情的清况。

2、严密观察患者有无面瘫症状出现,如果发现立即通知医生采取对症处理,如面瘫所致的眼睑闭合不全,应该注意眼的保护。

3、做好患者家属的解释工作,告知术后出现暂时性的面瘫是术中器械牵拉所致,用B族维生素药物治疗或理疗等均有助与面神经的恢复。•

• 10-21 护理评价 患者家属了解面瘫发生的原因。• 10-15焦虑:与担心手术及疾病预后有关 • 护理目标:患者五日内焦虑情绪有所缓解。• 护理措施:

1.热情接待患者,介绍病区环境,规章制度,主诊医生及管床护士,消除陌生感。•

2.多接触病人,主动与病人交流,鼓励其讲述心中的感受,给予理解与安慰,以缓解其紧张情绪。

3.向病人家属讲解进行手术的必要性,帮助其正确对待疾病。•

4.鼓励家属,给予精神、心理上的支持。

5.安排明亮、舒适的病房增进病人的休息质量,避免一些不良刺激。• 护理评价:10-16患者家属焦虑程度减轻,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014-10-17 知识缺乏:患者和家属缺乏疾病相关知识。

护理目标:患者及家属能够了解疾病相关知识。• 护理措施: • 1.给患者讲解疾病术后注意事项,以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疾病的恢复。• 2.向患者介绍相关药物的作用以及注意事项。

• 3 给予出院指导:忌食酸冷刺激性食物;绷带加压包扎需1~2周或更长时间;拆线和拆除绷带后,切口处防晒,避免摩擦,尽量减少瘢痕增生和色素成着影响美观;嘱定期复诊,不适随诊。10-22 护理评价:患者及家属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且能遵从指导,积极配合治疗。• 2014-10-16 潜在并发症:出血

• 护理目标:患者术后能及时发现出血的相关指征。

护理措施:

1、遵医嘱合理应用止血药。

2、保持负压引流的通畅有效,严密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做好负压引流护理,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处理

3、保持术区敷料的干燥,观察敷料渗血情况。

护士长:下面请大家谈谈在护理方面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高梅:护理目标应该写多长时间能解决护理问题

汤船船:感染的那个护理问题里面评价应该写住院期间未发生感染 吴刚:护理问题的顺序应该按急、缓时间列出

篇3:75例腮腺肿瘤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4例, 女41例, 年龄20~84岁。从患者发现病变至就诊时间最长20年, 最短1周, 平均2.7年。术后组织病理诊断:良性肿瘤72例, 占96%, 其中腮腺多形性腺瘤52例, 腺淋巴瘤13例, 基底细胞瘤2例, 肌上皮瘤1例, 腮腺囊肿3例, 血管瘤1例;恶性肿瘤3例, 占4%, 其中粘液表皮样癌1例, 腺样囊性癌1例, 恶性混合瘤1例。

1.2 治疗方法

术前完善辅助检查行B超或CT明确肿瘤诊断。全身麻醉下, 采用解剖面神经分支法。对46例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及腮腺浅叶最大直径<2.5cm采用肿瘤加腮腺区域切除术, 即肿瘤及瘤体周围至少0.5~1.0cm正常腮腺组织内切除;对26例肿瘤直径2.5~4cm之间采用肿瘤加腮腺浅叶或部分深叶切除术;3例肿瘤直径>4cm行肿瘤加腮腺全叶切除术。术后颅颌绷带加压包扎2周, 7d拆线。恶性肿瘤术后均肿瘤专科放化疗。

2 结果

经6个月到5年的随访, 46例腮腺区域切除术患者面部基本对称, 术区无明显凹陷畸形。本组病例中, 6例出现暂时性面瘫, 3例发生于肿瘤加腮腺全叶切除术, 经营养神经治疗, 最长术后2个月恢复;涎瘘1例与皮下积液2例, 发生于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术, 经穿刺抽出积液及局部加压包扎, 2周后痊愈。恶性肿瘤3例, 获得随访2例, 随访期间未见复发。

3 讨论

腮腺肿瘤为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肿瘤之一, 多形性腺瘤是腮腺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肿瘤, 约占60%~70%[1]。本组病例多形性腺瘤占腮腺良性肿瘤72%, 与其他研究接近[2]。腮腺肿瘤一般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 结合B超或CT检查可作出初步诊断。B超对于腮腺区肿瘤的诊断率较高, 可以判断有无占位性病变以及肿瘤的大小, 并根据血流变化估计其性质, 相比CT检查节省医疗资源, 减轻患者负担, 无害并可重复。而CT检查可以确定肿瘤波及的范围及邻近组织是否破坏, 尤其对腮腺深叶来源的肿瘤, 应尽早做CT检查, 对明确诊断选择手术方案有较大作用。

手术切除是腮腺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解剖保存面神经作腮腺腺叶和肿瘤切除被认为是治疗腮腺肿瘤的标准术式, 但对腺叶切除范围目前尚有争议。由于腮腺肿瘤多发于腮腺浅叶, 大多数学者认为切除这部分范围已足够, 但也有学者认为为保证手术的彻底性, 减少肿瘤复发的可能性, 应作包括深叶在内的全腺叶切除。我们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腮腺肿瘤80%左右系良性且位置表浅, 因此作浅层腺叶切除范围已足够。现今由于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和肿瘤防治知识水平提高, 肿瘤发现较早较小, 有些仅1~2cm直径, 切除腺叶的范围值得探讨。目前肿瘤手术治疗原则是在根除肿瘤前提下尽可能保存功能。对于一些较小的肿瘤在明确面神经原则下, 在正常腺组织范围内切除, 我们称之为区域性切除[3]。

大多数腮腺肿瘤为临界瘤或良性肿瘤, 组织学上都呈良性组织学形态, 即使是多形性腺瘤其生物学行为多为包膜厚薄不均, 甚至无包膜, 因此单纯肿瘤挖除可导致肿瘤残留及复发。腮腺肿瘤手术治疗应保证第一次手术的彻底性。我们对直径<2.5cm的良性肿瘤采用瘤周正常腺体内切除的腮腺区域切除术。这一术式不增加术后复发率, 具有缩小手术范围, 缩短手术时间, 减轻面神经损伤可能及术后面部凹陷畸形的机会, 减少术后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 并能保存残留腺体的功能等优点[4]。对大多数直径>2.5cm的腮腺肿瘤应做解剖面神经的肿瘤加腮腺浅叶切除或肿瘤加腮腺全叶切除, 以提高疗效降低术后复发率。术后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 尤其恶性肿瘤可考虑颈淋巴清扫术, 必要时牺牲面神经并辅以放化疗, 以减少复发可能, 提高治愈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本组6例暂时性面瘫, 可能是术中牵拉或挤压、电凝止血创伤和术后创面炎性反应致面神经麻痹, 术后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最长术后2个月内恢复。因此应熟悉面神经在腺体内分布及其走行方向, 在术中分离面神经时尽量保留神经纤维包膜, 减少损伤, 多用缝扎止血, 少用电凝止血。术后涎瘘1例与皮下积液2例, 可能的原因是腺体残端结扎不牢靠, 残留腺泡分泌亢进和腺体导管破损致涎液潴留形成皮下积液, 如进一步破损则形成涎瘘。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要求术者每步切腮腺腺体都做结扎, 尽可能不切断或结扎腮腺主导管, 术后局部加压包扎2周。出现皮下积液, 可采取局部穿刺抽液, 加压包扎, 口服阿托品等对症治疗, 一般多在2周后痊愈。

参考文献

[1]王爱玲, 宋成, 刘英.腮腺混合瘤治疗99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6) :1122.

[2]俞光岩, 马大权.我国涎腺疾病研究现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3, 38 (1) :81.

[3]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758-759.

篇4:腮腺肿瘤113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 腮腺肿瘤;组织病理;手术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20-02

腮腺肿瘤是口腔领面部常见肿瘤,发病率高,约占涎腺肿瘤的80%[1]。了解熟悉腮腺区肿瘤的临床病例特点,对明确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非常重要。现对我院口腔科自2000年至2012年间收治的腮腺区肿瘤病人共113例进行总结,将其病例特点、临床表现、组织分型以及治疗结果回顾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全部113例腮腺肿瘤均送术中冰冻和术后病理,经由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良性肿瘤患者共92例,约占81.42%,男41例,女46例,平均年龄38.11岁(16-75岁);其中多形性腺瘤57例,占50.44%;腺淋巴瘤18例,占15.93%;单纯性腺瘤6例,占5.31%;良性淋巴上皮病变4例,占3.54%;基底细胞腺瘤3例,占2.66%;血管瘤2例,占1.77%;鳃裂囊肿2例,占1.77%。恶性肿瘤患者共21例,占15.58%,男15例,女11例,平均年龄55岁(31-62岁);其中黏液表皮样癌7例,占6.2%;腺样囊性癌5例,占4.42%;恶性多形性腺瘤3例,占2.66%;基底细胞腺癌3例,占2.66%;腺泡细胞癌2例,占1.77%;鳞癌1例,占0.89%。本组患者发病(或发现疾病)时间最短一个月,最长20年,平均2.78年。

1.2 临床表现 大多无自觉症状,无功能障碍。多是以缓慢生长、无疼痛不适的肿块为主诉就诊,专科检查可见局部膨隆形成面部畸形,表面皮肤颜色温度无异常,肿块呈球形或结节分叶状,质地較硬,周围界限清楚,活动度佳,与深部及浅表组织均无黏连。本组中4例出现疼痛,1例出现面神经麻痹,从临床表现上诊断为腮腺恶性肿瘤,与术后病理诊断相符合。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2.1 治疗方法 治疗腮腺肿瘤的主要手段是手术切除,本组病例中行区域性淋巴结+颈淋巴清扫术2例,行腮腺区肿瘤及腺体全叶切除不保留面神经3例,行腮腺区肿瘤及腺体全叶切除34例,行腮腺区肿瘤及腺体浅叶切除+面神经解剖的64例,单纯行区域性切除的10例。术后依据病理分型结果配合放、化疗13例。

2.2 结果 108例保留面神经者,合并暂时性面神经麻痹者8例,术后予维生素B1、B12等肌肉注射,6个月内恢复;合并涎瘘者5例,术后予阿托品或山莨菪碱片等口服以抑制腮腺腺体分泌同时局部抽出积液加压包扎2周-3周后痊愈;耳颞综合征3例。本组病例随访2年-5年,良性肿瘤复发4例,恶性肿瘤复发5例。

3 讨 论

涎腺肿瘤以腮腺区多发,其中又以良性肿瘤居多,约占80%,在本组资料统计中良性肿瘤占81.42%,该结果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在腮腺区的良性肿瘤中以又多形性腺瘤最为多见,占50.44%,腺淋巴瘤次之,占15.93%。其中多形性腺瘤的生物学特性与一般良性肿瘤有所不同,虽然其表面为结缔组织包膜所包绕,但并不完整,其外形大多呈现为结节状,可突出包膜,生长于肿瘤外的正常腮腺组织中。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率高,其原因主要是术中出现瘤体破裂或腺体组织残留,形成种植性复发。本组资料中复发率为7.02%,明显低于国内复发率约为20%-45%的报道,得益于我们术中采取了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次全切除或腮腺全切除术。

腮腺腺体组织的再生能力很强,保留了腮腺导管的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对残余腺体的组织再生非常有利,不仅使残余腮腺组织在手术后正常行使分泌功能,而且由于切除组织较少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面部凹陷畸形的发生[2],同时暂时性面瘫的发生率亦大大减少[3],这是由于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没有完全暴露面神经各分支,减少了面神经受到牵拉和误伤的可能。

在腮腺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是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本组资料此两类肿瘤占57.14%。腮腺恶性肿瘤根据生物学特征和细胞分化程度的高低分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治疗方法随临床期分类不同,也有所不同,所以术前应尽量明确诊断,此外,为减少误治同时术中要对肿瘤进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对于高分化者,因其较少发生转移及复发,故治疗上可以考虑面神经解剖后腮腺全切或次全切,而不必行颈淋巴清扫及术后放疗。对于组织分化较差、出现淋巴结肿大,疼痛,面神经麻痹症状等高度怀疑为恶性肿瘤者,必须行颈清,术后辅以放射治疗。本组资料中黏液表皮样癌7例,术后病理均报告为高分化型,我们均保留了面神经,术中注意将包绕于正常腮腺组织中肿瘤完整切除,术后彻底冲洗创面,该7例患者均未行颈淋巴清扫及术后放疗,术后随访2-3年未见复发。

综上所述,在面神经解剖术下行腮腺肿瘤及浅叶切除术或腮腺全切除术是手术治疗腮腺肿瘤的较好方法,根据不同病理分型,酌情考虑行颈淋巴清扫术及术后放疗可减少复发,有利于提高治愈率及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05-306.

[2] 俞光岩,马大权,柳晓冰,等.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在沃辛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6,31(6):372-374.

篇5:如何治疗腮腺炎

腮腺炎这种疾病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是伤害比较大的,所以我们建议大家在生活中可以对于文章介绍的腮腺炎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方便我们在生活中治疗腮腺炎这种疾病,了解一下吧。

中医治疗法夏枯草30克,用沸水沏,代茶频服。金银花30克,板蓝根30克,用沸水沏,代茶频服。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用沸水沏,代茶频服。生石膏50克,黄芩10克,连翘10克,夏枯草10克。生石膏先入药锅以文火煎煮10分钟,接着将他药同入药锅中,急火煎煮15分钟后滤出药液,内服。每日一次。

鲜蒲公英捣烂如泥,外敷患部。每日一次。青黛10克,用鸡蛋清调匀如糊状,外敷患部。每日一次。天花粉30克,绿豆30克,共研为细末,用鸡蛋清调匀如糊状,外敷患部。每日一次。吴茱萸9克,虎杖5克,紫花地丁6克,胆南星3克,共研为细末,贮瓶备用。每晚取6~15克药粉,加食醋调成糊状,外敷双侧涌泉穴,再以塑料薄膜外敷、医用胶布固定,次日晨起取掉。每日一次。

腮腺炎早期以药物治疗为主,|(有并发症可用抗菌素,)抗病毒可用“利巴韦林颗粒”;清热解毒可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外敷:在腮腺炎部位用“青黛粉加水调敷”,同时采用刺激分泌的方法以保持唾液分泌畅通。如果病程超过一周,进入化脓期,则应进行切开排脓手术。

篇6:预防腮腺炎教案

一年级(2)班 邹斯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流行腮腺炎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且多在冬、春季流行。

2.教育学生消除恐惧心理,认识腮腺炎并不可怕,只要认真预防,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就能达到防病的目的。

活动重点难点:

了解流行腮腺炎,知道各项防治措施。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了解腮腺炎的症状。

(1)讲故事:冬冬清晨起来就感觉自己的头昏昏的,耳底疼,腮帮子也疼,并且好像还有一点点发烧似的,他以为自己感冒了。一想到今天老师要讲新课,他一咬牙,对谁都没说自己不舒服,就坚持上学去了。谁知,到了第二天,他的一边腮部又红又肿,疼得什么东西都不能吃,因为嘴巴已张不开了。妈妈发现冬冬病了,急忙带他去医院。医生表扬了冬冬不怕苦、爱学习的精神,但也批评了他,因为得了这种流行性传染病,是不能到集体中去的,以免传染给别人。(2)提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冬冬患的这种流行性传染病是什么病吗?它对人体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治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活动过程,了解腮腺炎及其传播途径、危害、预防方法。

(1)讲述:腮腺炎就是人们常说的“痄腮”,腮腺炎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得了腮腺炎很痛苦,不仅腮部肿胀不能吃东西,而且会引起头痛、耳底疼痛等。哪位小朋友得过这种病?能说说当时的感受吗?(2)讲述:得过一次腮腺炎就可以终身免疫,也就是不会再患此病。腮腺炎是怎样传播的呢?它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腮腺炎病毒会藏在唾液里,唾液飞到哪儿,病毒就传播到哪儿,因此它传播的速度很快,范围也很大。

①腮腺炎病人→飞沫在空中飘荡→被健康人吸人→患病。

②在腮腺炎病人的家里→健康人去探视→吸人含有病毒的空气或触摸器具和吃东西→患病。

(3)讨沦:如果我们班里有一位同学得了腮腺炎,那么周围的同学会受到什么影响?为什么? 学生讲述:腮腺炎的危害。患了腮腺炎的小朋友除了两腮红肿一碰就疼外,同时还伴有发烧、头痛、不想吃东西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引起其他并发症。

(4)小结:腮腺炎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如果一个同学得了腮腺炎,那么其他同学也极容易患病。

三、班主任总结

加深对春季流行病的认识和了解,知道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教育并指导儿童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的侵害。患了腮腺炎(或其他流行病)虽然很痛苦,但不能惧怕它,而应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医生治疗,卧床休息,多喝开水,采用少吃多餐的方式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腮腺炎一般经过7一12天的治疗与休息就会好的。

篇7:中医腮腺炎外敷治疗

治疗方法 取黄柏、大黄各20g,生南星、雄黄各10g,生川乌、生草乌、冰片各5g,共研细末入于加热融化后的凡士林200g,搅拌均匀,调成软膏备用。每次使用前将中药膏加热融化,取适量均匀地涂于消毒纱布上,厚约2mm,范围稍超过肿胀面积,然后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

中医学认为,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感受风湿邪毒所致,其发病机理为:风热上攻,阻遏少阳;胆热犯胃,气血亏滞和亏损,痰瘀阻留;邪退正虚,气阴亏耗等。因足少阳之脉起于内眦,上底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故见耳下腮部漫肿,坚硬作痛。

方中黄柏清热泻火、解毒医疮、防腐消肿,生南星解毒消肿定痛,雄黄解毒杀虫。诸药合用共奏解毒逐瘀、通络散热、消肿定痛之功效,使局部疼痛消除。

篇8:腮腺区肿瘤30例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中,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20岁~76岁, 平均年龄50岁;发病部位:右侧19例, 左侧11例;颌后区13例, 耳垂区9例, 腮腺下极区5例, 耳屏前3例, 以颌后区多见, 约占43.3%。病程:患者发现肿块至就诊时间最短为1.5个月, 最长为6年, 平均病程为2.4年。

1.2 临床表现

患者均在无意中发现有肿块, 生长缓慢, 无自发疼痛感觉, 肿块大小不等, 多呈球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状, 边界多清楚, 表面尚光滑, 质中等, 其中2例肿块变为轻微疼痛不适而就诊, 触诊肿块边界不清, 质偏硬。

1.3 辅助检查

本组病例主要辅助检查为超声波、CT与术后病理学检查。

1.4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方法, 其中肿瘤、腮腺浅叶切除术加面神经解剖23例, 肿块连同周围部分腮腺及淋巴结区域性切除术3例, 单纯瘤体摘除术3例, 肿瘤加全腮腺切除术加面神经解剖术1例。

2 结果

2.1 病理学检查:

腮腺多形腺瘤19例, 腺淋巴瘤 (又称Warthin's瘤) 6例, 腮腺梭形细胞肌上皮瘤1例, 腮腺淋巴组织增生症1例, 腮腺囊肿1例, 腮腺淋巴上皮病1例, 腮腺黏液表皮样癌1例。

2.2 全组手术顺利完成, 治愈出院。

术后随访1年~5年, 出现面瘫者15例, 经维生素B1、B12及理疗治疗2个月~5个月后恢复正常14例, 1例为永久性面瘫, 系面神经被切断所致;术后出现涎瘘3例, 系患者对术后绷带加压包扎配合不当所致, 后经局部处理, 加压包扎, 饭前肌注或口服阿托品3 d~8 d后消失;出现Frey's症1例, 1例多形性腺瘤在术后3年复发。

3 讨论

3.1

腮腺区肿瘤中良性肿瘤约占80%, 恶性肿瘤占20%;良性肿瘤中又以多形性腺瘤为主, 约占64%, 其次为腺淋巴瘤, 约占10%;恶性肿瘤中以黏液表皮样癌居第一位[1]。本组病例中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与黏液表皮样癌所占比例基本与文献报告相接近[1、2]。

3.2 腮腺区肿瘤的诊断

可通过腮腺造影、超声波检查及CT检查作出诊断, 临床上一般较少做细针穿吸活检或局部切取活检, 以防肿瘤种植。近来, MRI在腮腺疾病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最新一项研究表明, MRI及CT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准确率为87%, 而细针穿吸活检为78%, 而且, MRI可用于鉴别多形性腺瘤及Warthin's瘤, 而CT不能[3]。据报告, 超声诊断颌面部肿块130例, 经与病理诊断对比, 其符合率为85.4%[4];超声对颌面部肿块的定位诊断效果勿容置疑, 在确定有无占位性病变方面优于CT等检查方法, 尤其是对腮腺浅叶肿块的定位诊断率达100%[5]。超声可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深度、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 且迅速、安全、价格适中, 易为患者接受, 可作为常规检查方法。传统的望、触诊仍为重要的诊断手段, 对皮肤的颜色、肿块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边界情况、咽旁有无膨隆, 颈部淋巴区域的望、触诊是腮腺肿块诊断、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也为治疗方案的设计及预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3 腮腺区肿瘤的治疗

主要是手术, 其手术方式与肿瘤的类型、良恶性程度以及与肿瘤在腮腺的特定解剖位置有关。一般腮腺多形性腺瘤多位于腮腺浅叶, 包膜不完整, 有浸润现象, 手术方式一般采取肿瘤+腮腺浅叶切除术+面神经解剖;如肿瘤位于深叶, 应做保留面神经的全腮腺切除术。而腺淋巴瘤由于颌后型及腮腺下极型多见, 包膜完整, 可做单纯瘤体摘除术 (即剜除术) 或连同周围组织部分切除术, 保留部分腮腺 (不必将面神经颞面干暴露解剖) , 也减少面神经损伤的机会, 减少面部凹陷畸形, 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 (Frey's症) 。但腺淋巴瘤多为中心起源, 浅叶切除可达到根治。腮腺恶性肿瘤如面神经未累及, 应做面神经解剖+腮腺浅叶切除, 如有颈部淋巴结转移, 应做颈部清扫术, 术后配合放疗[6]。

为了术后的美容, 术中应重视止血与缝合: (1) 止血:多用局麻药中加1∶100 000的盐酸肾上腺素, 以减少毛细血管的渗血, 明显的血管出血可用3-0丝线结扎, 尽量减少缝线结扎, 多用电凝止血, 以免缝线结扎后出现硬结。术后嘱患者用手压伤口半个小时左右, 可以起到止血的作用。 (2) 缝合:皮下缝线多用3-0丝线, 皮肤多用5-0或6-0无损伤缝线, 皮下打结多打在深面, 以免因线结的反应导致瘢痕的增生。缝线缝针愈细、愈小, 反应就小, 结扎过紧也易导致缝线反应, 从而加重瘢痕形成[7]。

3.4 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1) 术后复发:可能为多形性腺瘤包膜不完整、肿瘤破碎、种植、多中心起源、异时多瘤发生、肿瘤细胞过多等原因, 切除不当尤其是剜除术可能与局部复发有关。 (2) 面瘫: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面瘫一般由于解剖面神经时切除切断或损伤其分支, 或术后组织肿胀压迫神经末梢所引起。暂时性面瘫在术后3个月~6个月内恢复, 永久性面瘫可做面神经吻合, 神经移植术。 (3) 涎瘘:通常在术后5 d~6 d出现, 主要是残存腺体处理不当所引起。其处理方法为抽吸过多积液, 局部加压包扎, 同时口服或肌注阿托品, 久治无效的涎瘘可给予小剂量放疗。 (4) Frey's症也是最常见并发症之一, 多在3个月~6 个月后发生, 也有1年后发生。对于Frey's症治疗可根据患者临床特点采取药物、放疗或手术治疗, 但效果尚不满意。此外, 术区麻木、皮肤、肌肉坏死, 伤口感染可偶尔出现, 只要术前、术中、术后设计合理, 处理得当, 可以预防, 一般可在1周~6个月内恢复[6]。

摘要:目的探讨腮腺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30例腮腺区肿瘤作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全组治愈出院后随访1年~5年, 出现面瘫15例, 14例为暂时性, 1例为永久性;涎瘘3例, Frey's症1例, 1例多形性腺瘤在术后3年复发。结论超声与CT检查对腮腺区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超声应作为常规首选。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依据不同的瘤体, 采用适当的手术方式, 术中操作轻柔, 减少刺激, 有助于减少并发症, 恰当的止血与缝合可提高术后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腮腺区肿瘤,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邱蔚久.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292

[2]王立强.腮腺局限性肿块的临床分析[J].口腔医学, 1998, 18 (4) :213~214

[3]马玉中.MRI在腮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1999, 9 (1) :63

[4]汉斌, 徐鲁勇, 李洁.超声检查在颌面部肿块诊断的价值[J].工企医刊, 2000, 13 (6) :34~35

[5]BradveyMJ, AlujaA, MetreweLiC.Sonography of the Parotid ducts:Its use in tumor localization[J].The British of Radiology, 1991, 64 (9) :1092

[6]张善珏, 桑庆南.腮腺区肿瘤69例的临床分析[J].工企医刊, 2000, 13 (4) :23~24

篇9:腮腺肿瘤的CT诊断价值

【关键词】 腮腺;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肿瘤

腮腺是人体内最大的唾液腺,腮腺区及周围间隙結构复杂,腮腺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繁多。本研究对65例腮腺肿瘤的CT 表现结合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 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2008年1月1日—2010年1月1日具有完整资料的腮腺肿瘤65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混合瘤37例,乳头状囊腺瘤15例,管状腺瘤1例,基底细胞腺瘤2例,嗜酸细胞腺瘤1例,淋巴上皮囊肿2例,脂肪瘤2例,癌5例,除3例仅行平扫检查外,其余病例均行平扫及平扫后增强扫描,其中22例行多期增强扫描。

1.2 方法 采用PHILPS公司的Brilliance16螺旋CT扫描仪,先行平扫,然后行增强扫描,增强对比剂为优维显(Ultravist),剂量约80—120ml或按1.5ml/kg体重计算,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对比剂,注射流率为3—4ml/s,层厚为5mm。

2 结 果

2.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39例,女26例,年龄4个月—76岁。64例为单侧发病,右侧33例,左侧31例,1例为双侧发病。其中有54例由于无意中发现的腮腺区无痛性肿块进行性增大而就医,有10病例有轻微的疼痛不适,临床症状大多不明显,仅1例面部疼痛明显并伴有进行性张口困难。

2.2 CT表现 ①平扫:37例混合瘤多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仅1例为稍高密度,密度可均匀亦可不均;乳头状囊腺瘤平扫呈略低密度或等密度,除1例外,中间均可见到低密度囊性区,边界清楚;1例管状腺瘤,平扫密度不均匀,可见囊变区,囊内见等密度区,囊壁厚薄欠均;2例基底细胞腺瘤,平扫呈等密度或与腮腺等密度而不易发现;1例嗜酸性细胞腺瘤,平扫为稍高密度,周围脂肪间隙略模糊;2例淋巴上皮囊肿平扫均成囊样低密度;脂肪瘤2例,呈典型的脂肪密度;5例腮腺癌,与正常腮腺结构分界不清,平扫呈等密度,3例颈部可见肿大淋巴结影。②增强:混合瘤增强后轻中度强化14例,明显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13例,均匀强化8例,其中有12例进行了多期的增强扫描,表现为渐进性的强化;乳头状囊腺瘤强化较为明显,强化不均匀8例,其中3例均为环形强化,仅1例为轻度均匀强化;管状腺瘤的实性部分及囊壁明显强化;基底细胞瘤2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嗜酸细胞腺瘤增强后呈环形强化;2例淋巴上皮囊肿增强后,呈环形强化,囊壁强化明显,较为均匀;2例脂肪瘤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5例癌增强后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同时,有3例伴有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

3 讨 论

腮腺是人体最大的唾液腺,位于面后耳前,下颌骨后,胸锁乳突肌前。临床上将腮腺分浅、深两叶及峡部。腺体的大部分和导管集中在浅叶。因此,肿瘤多见于浅叶1。

腮腺组织富有脂肪和唾液,与周围的肌肉、骨骼形成天然对比,通常CT平扫即可显示病变的存在2,3,因而尤其适合CT评价。正常腮腺CT衰减值在—20—20HU;随着年龄增长腺实质逐渐为纤维组织、脂肪组织替代,CT衰减值更趋减低,这是CT能敏感检出腮腺肿瘤的基础。

75%的腮腺肿瘤为良性,良性肿瘤绝大多数均为腺瘤,其中混合瘤腮腺肿瘤的60%—70%4,其中90%为良性,10%为恶性。恶性肿瘤中以粘液上皮癌为多,其他为腺癌。

腮腺混合瘤又名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呈膨胀性生长,包膜完整,早期一般无症状,在腮腺区发现无痛性肿块、活动、生长缓慢,与皮肤无黏连,为其临床表现,若突然生长加快或出现疼痛应考虑恶变之可能,一般女性略多于男性,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平扫时,混合瘤多数为低密度,当肿瘤较小时密度一般较均匀(图1a),肿瘤较大时密度欠均匀,边界一般较为清楚,可有囊变,钙化出血极少见,本组病例中未见到。强化一般为轻中度强化(图1b),当肿瘤较大时强化一般不均匀,本组病例中有13例呈不均匀强化,肿块直径大于2cm。当肿块边缘模糊不清时,则提示有恶性的可能。本组1例恶性混合瘤,包膜欠完整,肿瘤与正常腮腺分界不清,均提示为恶性征象。本组病例中,有12例进行了多期增强扫描,笔者观察到混合瘤在增强早期为轻度强化,随着时间延迟可以呈明显强化,比较有特点,在其他几组病例中并未观察到这个现象,笔者认为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鉴别点,由于多期增强病例数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乳头状淋巴囊腺瘤又称Warthin瘤,多见于50岁以上,男女之比为6:15。病程较长,可时大时小,为其特征性改变,生长缓慢,瘤体一般不大,极少有直径超过10cm者,本组病例中最大者长径为3.5cm。CT平扫其密度较混合瘤密度低,但仍高于正常腮腺组织,此为二者的鉴别点,边界清,形态规则。笔者观察到,本组病例增强后可有环形强化(3例),中间部分易囊变,囊变部分无强化,囊壁强化明显,较有特征(图2a及2b),而混合瘤比较少出现这个征象,部分病例也可有轻度比较均匀的强化(3例)。此外,有10例囊腺瘤进行了多期增强扫描,在动脉早期就可以呈明显强化,随时间延迟并未观察到延迟强化,这与混合瘤不同,也可以作为鉴别要点。

管状腺瘤为腮腺区少见的良性肿瘤,文献报道不多,本组病例中的管状腺瘤,CT表现以囊性为主,增强后实性部分及囊壁强化明显,有时与乳头状淋巴囊腺瘤鉴别较困难,组织学上肿瘤由密集的腺管构成,未见有淋巴滤泡形成。

基底细胞腺瘤是涎腺中少见的上皮性良性肿瘤,1967年由Kleinsasser和Klein确认为一种独立的由基底细胞组成的良性肿瘤,是单形性腺瘤中的一种亚型,缺乏多形性肿瘤特征性的黏液—软骨样成分。单形性腺瘤约80%发生于大涎腺,绝大部分发生于腮腺,分为实性、小梁状、管状和膜性型,以实性型多见7。一般小于3cm,虽不呈浸润性生长,但常为多灶性或多结节性,术后复发常见。常有较完整的包膜,平扫密度高于正常腮腺组织。文献报道基底细胞腺瘤有65%发生囊变7—10,本组病例中有1例出现小囊变。肿瘤血管丰富,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嗜酸细胞腺瘤十分罕见,国内报道很少。嗜酸细胞腺瘤生长缓慢,瘤体积较小,直径一般为1.0—2.0cm,表面光滑,界限清楚。本组仅搜集到1例嗜酸细胞腺瘤,直径约1.0cm,符合文献报道,平扫为稍高信号,增强后呈环形明显强化。

淋巴上皮囊肿和脂肪瘤较为有特点,不是起源于腺组织的肿瘤。淋巴上皮囊肿呈特征性的囊性密度,增强后包膜呈明显强化,内部囊性密度未见明显强化。脂肪瘤起源于腮腺内的脂肪组织,平扫呈特征性的脂肪密度,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与其他部位的脂肪瘤的CT表现相同。

腮腺恶性肿瘤包括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腺癌、腺泡细胞癌、转移瘤,本组病例中包括2例粘液表皮样癌,1例淋巴上皮癌,1例腺泡细胞癌,1例腺样囊性癌,均生长迅速,肿块形态不规则,质硬、不活动、边界不清。肿块疼痛甚至皮肤破溃,侵犯周围肌肉血管、神经。CT上肿块一般较大,呈分叶状,包膜不完整,对周围组织除了推压移位外,还会有侵犯,增强后一般为明显不均匀强化(图3a及3b),因为肿瘤生长迅速,肿瘤内部易缺血坏死,坏死灶与良性肿瘤的囊变部分不同,形态较为不规则,颈部可有肿大淋巴结(图4a),具备恶性肿瘤的征象。

腮腺內病变不同生长方式为良恶性的主要区别点。良性肿瘤一般无侵蚀性,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有钙化、囊变、坏死。恶性肿瘤具有不同程度侵蚀性,多呈分叶状,不规则或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本组病例中,良性肿瘤,除1例嗜酸细胞腺瘤周围脂肪层次欠清外,59例良性肿瘤CT上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结节样病变,增强后强化程度不一,无向周围浸润的征象;5例癌,肿块相对较大,占位效应比较显著,与周围的正常组织分界不清,其中有3例伴有同侧颈部淋巴结的肿大,是有力的恶性转移征象的证据。

综上,多层螺旋CT的出现,可以对病变进行矢状及冠状面的重建,更能清楚地显示病变的解剖定位(图4a及4b)。CT扫描对于鉴别良恶性肿瘤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报道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所见鉴别腮腺良、恶性的准确率可达90%11。腮腺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繁多,良性肿瘤不像其他良性肿瘤具有完全的良性性质,带有一种不稳定的倾向,而恶性肿瘤与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比较,恶性程度较低。因此,腮腺肿瘤手术切除效果好,手术后生存时间相对较长,所以清楚的CT解剖定位,可以直接影响术前处理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杨文雅.腮腺肿瘤的CT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杂志,2009,7(2):20—2.

[2] 胡建妙.腮腺肿瘤的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06):639—40.

[3] 沈宣文.腮腺病变的CT征象探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7,8(06):352—4.

[4] 杨文雅.腮腺肿瘤的CT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09,7(02):20—3.

[5] 陈祖华,周任务,姚渭土,et al.腮腺腺淋巴瘤的CT、MRI表现[J].放射学实践,2007,22(01):31—33.

[6] 全宏卫,曾鹏.多层螺旋CT对腮腺Warthin瘤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2008,18(8):842—4.

[7] 陈杰云,林晓莹,陈向荣,et al.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腮腺基底细胞腺瘤[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05):990—1.

[8] 胡祥华,纪建松,卢陈英,et al.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05):651—3.

[9] Tohru T,Hiroko T,Arimi H,et al.CT and MR findings of basal cell ade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Radiat Med,2004,22(4):260—264.

[10] Jang M,Park D,Lee SR,et al.Basal cell adenoma in the parotid gland:CT and MR findings.AJNR Am J Neuroradiol,2004,25(4):631—635.

上一篇:草鞋人和皮鞋人阅读答案下一篇:如何解决沟通中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