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erp操作手册

2024-04-28

普及erp操作手册(共6篇)

篇1:普及erp操作手册

对高校普及推广ERP教育的若干思考

北京农学院 沈文华

1、ERP教育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发展现状

ERP(Enterprise Resoruce Planing)是“企业资源计划”的英文缩写,虽然从MRP(物料需求计划)、到MRPⅡ(制造资源计划)直至现在的ERP,其发展进程已经经历了四十多年,但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在我国广泛传播却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作为一门完整的课程体系引进到国内,只有几年的时间。

十多年来,ERP的传播者和先行者通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已经在我国企业应用ERP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摆脱了ERP起步难、实施难、发展难的境地。目前,国内外有一大批ERP的著名厂商,如国际上的SAP、ORACLE、QAD、IFS、MICROSOFT、SCALA和INTENTIA、国内的用友、金蝶、浪潮等,活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其中SAP和ORACEL公司在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中占据了市场优势,而国内用友、金蝶公司则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ERP市场上独领风骚。ERP在管理软件市场上已经相对成熟,成为企业信息管理中的核心应用软件,但是,国内熟悉ERP的专家和各层次的应用操作人才匮乏,成为ERP发展的瓶颈制约。近年来,经过国内外著名软件公司与高校的广泛合作,ERP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对ERP各层次管理人才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ERP在国内综合性大学MBA、EMBA教育中受到重视,在清华、北大、浙大、上海交大、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著名院校的MBA和EMBA中都开设了与ERP相关的课程或专题讲座,一批高层管理人员已经熟悉并掌握ERP的原理,并投入实际管理和操作运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软件学院率先与SAP(中国)公司合作,以SAP的技术与产品作为工程硕士培养方向的项目,其培养方案、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实验环境、实训方式到就业通道,都是在SAP环境下,围绕ERP工作的各个环节予以配置,他们以熟悉SAP商务解决方案的ERP领域初级专家为该校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以SAP为主要研读内容,其课时占全部学时的50%以上,可谓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本科层次ERP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多数有管理学科的院校还没有设置独立的ERP课程,一般都在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运作、电算化会计等课程中讲授相关知识;部分院校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增设了“ERP理论与实践”类的课程,其中只有少数院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ERP教学体系,包括ERP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验课程体系。目前,ERP的教学主要通过第二课堂和实验课程在本科教育中进行普及和推广,特别是通过用友等国内著名的管理软件公司组织的校企合作、建立ERP实验室、推行沙盘决策模拟实训课程、组织沙盘决策模拟比赛,带动了普通高校对ERP教育研究和发展。各高等院校在建设文科实验中心、强化综合模拟实习中,已经把ERP的教学和研究放到重要地位予以思考,并围绕ERP教学不断加大对设备、软件、师资培养方面的投入力度,部分院校把ERP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验组织列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研究课题。除此之外,全国还有各种类似GMC的国际挑战赛、受跨国公司、外资企业资助的高校决策模拟比赛,这些符合ERP基本原理、以实现企业资源最佳综合利用为目的的决策模拟实战演练,极大地调动了本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ERP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由于涉及高校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的提高,提倡情景式、激励式、探究式、自主式、互动式、协作式的教学方法,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也由于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受到越来越多高校领导和老师们的重视,在探索性的教学改革中已经取得了一批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2、ERP教育在高校普及推广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ERP教育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有了快速发展,但与目前企业所亟需的ERP人才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即包括数量上的差距,也包含质量上差距。形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行教育体制中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和突破的制约因素。

2.1 传统教育体制阻碍ERP的普及推广

现行的高教管理体制至今仍保留比较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长期计划经济管理的思维方式严重束缚着高等教育改革、阻碍着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育。普通高校的招生完全是按计划指令进行的,不能轻易更改和突破;各院校本科专业设定,必须服从教育部的统一规定,除极少数经批准的综合性大学,一般院校新专业的建立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教育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没有办学特色的专业普遍存在各高等院校之中,由此决定了国内多数院校的专业设置相同、课程设置相同、教学大纲相同、教学内容相同、教学方法相同,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一统,给新学科、新专业、新课程预留的发展空间十分狭窄,对其他新型课程的发展如此,对ERP教育的发展也不例外。当新型课程处于探索性试验阶段时,很少有院校愿意主动介入,一旦教育部门承认了某个新的教育发展领域或探索性课程,大家又会蜂拥而上,照抄照搬,计划经济体制所固有的“唯上性”和“依赖性”,与ERP的推广应用必须因地制宜,必须保持鲜活的生命性背道而驰,影响着对ERP教学创造性地研究和发展。

2.2 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ERP课程的教学发展

传统的教学观念把老师赞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中既有对老师这个崇高职业的赞美,但同时也把老师比喻为是一个产品的设计者并兼作生产者,学生则是一种产品,得按照预定设计的“图纸”进行标准化的“定制生产”,这种带有强烈的“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教学观念,体现在教学及其管理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专业的设置、教学大纲的规定、学生思想道德言行的规范与管理,处处体现的是定制的标准,“要”你如何,你“必须”如何,“否则”就会如何,在这种“标准产品”的生产领域,缺少询问“为什么”和“如何做”的自由探索空间,更缺少不怕犯错、勇于创新的教育环境与激励机制。虽然我们以往的教育要求中也经常提到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贯彻中,往往将“分析问题”解读为用上级、权威理论、演说、或书本规定的要求来观察学生分析是否合理、是否越轨,将“解决问题”的能力局限为能否模仿性地重复应用书本知识。这种以“服从”作为学生学习标准的教育与“创新思维”为标准的教育区别,正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下培养目标的根本区别,而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狭隘理解,只能造成学生仅将衡量知识的标准限于卷面分数好坏和面面俱到、不求甚解的叙述,使我们培养的学生难以承担走上社会后改造社会的重任。对于很多老师来说,习惯于“我教你上、我讲你听、我灌你记、我考你背”的应试型、被动型的教育方式。与此相反,ERP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自主性、灵活性、探究性、体验性、协作性,它要求授课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摆脱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与固化的教学模式,需要跨课程的综合学识和丰富的实践能力,需要具备很强的概括总结能力、启发教育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很显然,我们目前极缺具有这样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教师。面对即将开展的像ERP这样要求生动、活泼、互动式的教学活动,一些老师感到不适应、不习惯,也缺乏深入研究和勇于探索、勇于投入的信心和勇气。

2.3 传统的考核机制影响教师投入ERP教学的积极性

相对于其他各专业、各门比较成熟的课程,ERP是一门全新的、边缘性、综合性、探索性的课程,又由于其需要跨专业、跨课程的知识背景,需要老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重新学习,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潜心研究和课前准备。在教学环节中,它更侧重于实验与操作,适合于小班教学。但在传统的教学工作量及其考核体系中,各院校往往缺少对探索性、研究性课程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导向,习惯以教学数量为业绩考核的硬指标、以课堂理论教学为重点考评对象,即使在特别强调教学质量和课程评估的今天,也往往因为缺乏对文科类实验课程的研究,对ERP的教育缺少评判标准而被领导和老师们所忽视。虽然ERP的成功开设已经吸引越来越多老师的关注,但由于利益指挥棒的导向,只有一批勇于奉献的开拓者才愿意投入,在实际教学安排中ERP的教学仍有遭遇冷落、不受重视的现象出现。

3、解决ERP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若干思考

ERP作为一门极俱挑战性、有用性的课程,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从教学体制和教学管理的角度分析这些问题,目的是为了从更深的层面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笔者认为:

1、教学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是院校领导们不容回避但必须敢于面对的问题,认识和突破管理体制上的禁锢,正是各级领导需要做的事情。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流中,在人才市场的急切呼唤声中,加快改革的步伐、渐进地对带有根本性的体制问题进

行大胆实验、突破和变革,对教育管理层面的改革敢于进行大胆尝试,必须形成各级领导的共识。与昨天相比,体制中存在的一些坚冰已经打破,一批有胆识、有魄力的院校领导,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已经迈出越来越大的步伐。ERP要想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实验上得到快速发展,首先必须争取到领导层面的重视和支持,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讲过,“观念能改变历史的轨迹”,而领导们教育观念的变更,对ERP的根本认识,决定了ERP教育普及的速度和推广的覆盖面。一些ERP教育快速发展的院校,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获得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学校教改政策的大力促进,因此,如何促进和带动院系领导重视这门新兴课程的建设发展,是ERP教育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2、作为ERP教育承担者的高校教师,也需要重视和解决对ERP教育的观念更新问题。改革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个在ERP教学中获得成功的教师,一定是付出极大艰辛的教师,只有积极投入到学校的教学改革之中,才能享受到改革带来的丰硕成果。要想获得领导的支持和亲睐,也只有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敢于投入精力,肯于吃苦耐劳,不断取得成功,才能吸引院校领导的注意力。当前,老师们按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和教育教学改革所提倡的先进教学理念,来指导ERP课程的发展,这门深受学生欢迎的新兴课程可以获得更快发展,老师们也会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成功机遇的。

3、要抓住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良好契机,深入研究,推动ERP教育的发展。教育部正在高校全面推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这项国家级的评估极大地推动了各级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支持和软硬件设备经费投入。一般院校在评估过程中获得的资金总量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ERP教育所需的硬件设备,所依赖的软件投入,所需要的各级领导重视、对教学成果所需要的总结推广,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很多机遇使我们认识到,现在的教学环境与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有很多以前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现在都可以想和可以做了,很多推动教改的事情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支持不到位往往是由于我们的工作不到位、谋划不到位。围绕ERP精品课程的建设、围绕ERP教学方法的改革、围绕ERP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可以做到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4、以ERP教育为主题的校企合作应该有新的深入发展。毋庸置疑,国内外一大批著名的管理软件公司集团把合作的对象锁定普通高等院校是具有战略发展眼光的。校企合作,共谋ERP教育的发展,已经远远突破了本来意义上的院校依靠企业对ERP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支持与合作。ERP教育通过教学理念的传播、掀起了文科教育实验的新尝试,高校加快管理类学科实验教学的改革,企业支持和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ERP教育毕竟只是高校管理科学和文科实验中心重点建设的若干内容之一,不可能包打天下和游离于管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单打独斗。企业应在ERP人才培养的就业通道、ERP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与高校一起,做出更多的探索与合作。毋庸讳言,高等教育本身所具有公益性、知识财富的社会共享性,教学经费投入的有限性,与企业终极目标的排他性和维利性,是存在一定矛盾的,这就需要企业与高校有更多的联系和沟通,在ERP教育的发展方面形成更多的共识,从当务之急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师资,校企合作要为培养一大批合格的、能够把管理科学知识熟练应用于ERP教学的师资队伍制定更为紧密而又切实可行的合作计划和发展规划。

5、ERP的教育与培养目标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分层次进行。就多数一般性高等院校本科教育而言,目前ERP教育应聚焦在普及ERP知识、了解ERP作用,掌握ERP的原理和能胜任部门级ERP操作管理的应用方面;在软件工程类硕士和MBA硕士中培养工程师级的应用专家和培训专家;ERP高级人才的培养,应由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和EMBA学员来承担。这样才能各负其责,培养的人才各有所用。在普通高校管理学科的本科教学中,应围绕各自的培养目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如,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以沙盘模拟决策对抗性训练为代表的ERP认知性综合实验,在中年级中,可以开设比较复杂的以计算机决策模拟为主的验证性综合实验,在高年级可以结合企业创新计划的策划与制定,开展创新企业的风险投资为主、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品牌与无形资产建设等内容的综合性实验。

总之,围绕市场这个企业经济运行的出发点与归结点,不断更新观念,大胆实践,不断补充ERP的教学内容,完善ERP的教学方法,强化实战训练,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笔的综合能力,ERP教育的普及推广将会在高等院校打开新的局面。

篇2:普及erp操作手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愈多的企业开始应用各种信息化技术武装自己,从五六十年代的EDP、七八十年代的MIS、MRPII到九十年代的CIMS和近期的ERP,企业信息化经历了从单纯的数据处理到信息管理、从闭环系统走向开环系统、从局部单项管理到全局综合管理的发展阶段。在当前的企业信息化工作中,ERP正成为应用中的热点。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IT厂商,都纷纷推出自己的ERP产品以及系列解决方案,企业该如何面对ERP的应用热潮呢?也许,在市场发热的时候,我们更有必要清醒头脑,深入理解ERP实施的条件以及手法,这样才能真正的将ERP用好、用透。

反思之一、切忌盲目追从、过分炒作

ERP的产生与发展具体一定的背景,发达国家企业随着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管理手段的不断完善、社会网络化、竞争全球化,迫使企业必须采用更先进的系统辅助管理,由此ERP得到迅速发展,同时许多软件厂商通过多年的MIS、MRP II系统的开发,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加速了ERP的发展。而在国内一些媒体和软件厂商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大肆宣染和炒作,一夜之间,许多企业都推出了自己所谓的ERP产品,生怕慢了一步丢了形象和市场,其效果是你炒你的ERP我做我的信息系统,加上目前许多企业效益欠佳,无暇顾及于此。目前国内的ERP大都是以财务软件为基础,扩展一些功能如进销存而构成,或是将过去开发的几个管理软件拼装起来,这样的系统难以让人置信,至少有几点疑惑:连一个企业的MIS都未建成有能力建立ERP吗?这样的ERP有自己的管理思想和管理风格吗?作为企业自己能用好自己的ERP吗?

反思之二、如何克服管理变革的阻力

俗话说:“江山易移、本性难改”,ERP的应用必然会影响企业现行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将会引起许多人利益的再分配,这些问题能否处理好将直接影响ERP应用的成功。

反思之三、ERP系统的核心仍是计划系统

ERP是在继承MRPII基础上形成的,MRP II在国内应用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计划系统未能真正实现其应有的功能,国内市场的不健全、企业内部基础数据不完整、不准确、工艺条件所限制,使得计划赶不上变化,从而导致整个系统不能发挥作用,

同样ERP主要增加或完善了与外部的接口,企业运作仍需综合平衡和协调,计划仍是关键。

反思之四、国内ERP厂商自身的信息化程度如何

除代理公司外,国内标榜有ERP的厂商至少有十几家,无论是否真实,这些厂商或多或少将面对下面的问题:

从专业型向综合型转变,这不是简单的1 1=2,其复杂度可能会呈指数增长,许多企业作为专业公司可能生命期很长,而一旦规模扩大反而加速死亡;横向联合势在必行,ERP涉及的范围大,仅靠少量的游击队难以做出令用户满意的产品;形成一套适合国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风格,这是软件的精髓,别想把一块蛋糕独吞;自身信息化建设,目前绝大都数厂商信息化程度很低,这样的状况能真正说服用户吗?

反思之五、对ERP实施企业各类人员的分析

最终用户一般可分为领导、管理业务人员和IT技术人员,在实施过程中他们围绕自己的利益或需要会采取不同的态度:

领导:希望投入后很快就能见到效益,但不愿牵涉过多的精力,更不希望进行体制的改革,对实施的复杂性未能充分考虑;

管理业务人员:希望能减轻自己的工作,但又不损害自己既得的利益,否则会想方设法进行阻挠;

IT技术人员:希望借此能提高在企业的地位

由ERP实施失败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实施ERP失败的企业,高层领导对ERP的认识往往不足,他们对整个实施未负起全责,而将其委让给信息部门或某个职能部门,结果因涉及到企业上层问题时难以解决。并且,实施人员的考虑过于简单,往往重点放在硬件(包括系统软件)环境的建设上,更关心的是选用何种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设备、技术上达到什么水平,对应用软件常一带而过、轻率从事,导致整个系统无法运转,这样,计算机的能力被过度夸大,生产自动化的思想被照搬过来,其结果措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篇3:普及erp操作手册

一、薪资管理系统和总账管理系统之间的关系

薪资管理系统与总账管理系统共享基础数据,薪资管理系统将工资分摊的结果生成转账凭证,传递到总账管理系统,最后由总账管理系统进行期末转账及后续处理。所以薪资管理系统操作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总账管理系统最后结果的准确性。

1. 薪资管理系统的启用。

薪资管理系统需在总账未结账的状态下进行启用。

例:2010年8月份总账已经结账,此时要启用2010年8月份的薪资管理系统,就会出现“薪资管理的启用必须大于等于总账的未结账月:9月!”的错误提示。所以应先在结账页面点击“Ctrl+Shift+F6”取消8月份的结账,再启用薪资管理系统。如果工资核算中涉及计件工资,还需要同时启用计件工资管理。

需注意的是:计件工资的启用根据用友软件的版本不同,操作也不一样,用友ERP-U8.61是不需要专门启用计件工资模块的,但是用友ERP-U8.72则必须进行计件工资的启用,否则计件工资相关业务在薪资管理中无法进行操作。

2. 总账管理系统的结账。

总账管理系统要进行结账,各个子系统必须先结账,所以薪资管理系统应先进行月末处理,总账管理系统才可以进行结账。否则会出现“××××年××月,未通过工作检查,不可以结账!”的错误提示。出现这种错误和薪资管理系统有关的原因为:薪资管理系统本月未结账。

3. 薪资管理系统凭证和总账管理系统凭证的不同操作。

薪资管理系统生成的凭证在总账管理系统模块中不能进行修改、删除等操作,这和财务分工相统一。那么此类凭证如果出现错误,如何进行修改和删除呢?需要在薪资管理系统中进行修改和删除时,具体操作是:人力资源——薪资管理——统计分析——账表——凭证查询,找到错误凭证进行删除,这时总账管理系统对该类凭证会显示“作废”字样,此时在“财务会计——总账——凭证——填制凭证”中通过整理凭证即可彻底删除,然后在薪资管理系统重新生成一张正确的转账凭证。

二、薪资管理系统模块的常见业务

1. 工资项目公式设置中的“应发合计”、“扣款合计”、“实发合计”。

“应发合计”、“扣款合计”、“实发合计”这三项的计算公式为系统固定的工资计算公式,系统根据工资项目设置的“增减项”自动给出。如果工资项目公式中这三项的公式有误,原因就是在设置工资项目时增减项设置错误。系统中有三种增减项供选择:增项、减项、其他。增项会自动加到“应发合计”公式里,减项会自动加到“扣款合计”公式里,实发合计=应发合计-扣款合计,所以修改相应工资项目的增减项,“应发合计”、“扣款合计”、“实发合计”这三项的公式便会自动变更。

需要注意的是,某一类别的工资项目只能从工资项目最初的设置中进行选择,也就是说,不能在打开某一类别工资下直接进行增加和修改,所以增减项的调整需要在关闭工资类别的情况下,在“薪资管理——设置——工资项目”中进行增加和修改,那么在打开某一工资类别时相应的工资项目便会随之自动更新。

2. 部门设置、人员档案、公式设置的顺序。

在薪资管理系统中,部门设置、人员档案、公式设置的顺序为:先进行部门设置,再进行人员档案的设置,最后进行公式设置,如果顺序颠倒会导致错误。最常见的错误为:

(1)人员档案不能增加。出现此种错误的原因可能为:①部门虽然进行了设置,可是只选中了一级部门,二级及其之后级次的部门没有选中,会导致人员不能增加。所以在进行部门设置时除选中一级部门之外,还应选中该部门下的二级及其所有下属级次的部门;②工资系统的人员不能在此处直接增加,只能从“基础设置——基础档案——机构人员——人员档案”中进行选择增加,所以凡是在基础设置中没有的人员需要先行在基础设置中进行增加,然后才可以在薪资管理系统中进行选择增加。

(2)工资项目设置中公式设置打不开,不能进行操作,原因是人员档案没有增加,只有增加了人员之后才可以进行公式的设置。所以应先进行部门设置,然后进行人员档案的增加,再进行公式设置,这三者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否则会出现错误提示。

3.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个人所得税在用友ERP软件中是系统自动计算的,个人所得税计算如果出现错误,常见的问题为:①人员档案中该人员是否为中方人员,因为如果为外方人员还有2 800元的附加费用,所以应正确选择人员为中方人员还是外方人员;②个人所得税申报表中“收入额合计”项所对应的工资项目默认是“实发合计”,而实发合计如前所述,是根据工资项目的增减项自动生成的,如有错误应修改工资项目,或者是构成实发合计的基础数据比如基本工资、奖励工资等金额输入错误。

4. 工资变动中替换显示“无满足条件的数据,请检查”。

工资变动中的某项工资项目需要按条件进行替换时,出现“无满足条件的数据,请检查”的错误提示,原因可能是:①输入的替换条件错误,替换公式中的标点符号要求在英文状态下输入,用友软件中很多需要符号的地方都是在英文状态下输入的;②工资变动中人员最前面的选择框没有选中,需要在选中人员的条件下进行替换的操作,即需要在替换的人员前面的“选择”框打上“”。需注意的是:此处根据用友软件的版本不同,操作也不一样,用友ERP-U8.61是不需要选中某人员的,但是用友ERP-U8.72则必须首先选中需要替换的人员,才可以进行工资的计算,否则会出现错误提示。

5. 不显示计件工资。

虽然启用了计件工资管理,但是在业务工作中找不到计件工资的菜单,原因是在薪资管理系统的设置中没有选中“是否核算计件工资”。修改方法为:将“人力资源——薪资管理——设置——选项”下“是否核算计件工资”复选框选中,即可进行计件工资的操作。

6. 计件工资操作步骤。

涉及计件工资的某一工资类别的操作,进行了“人力资源——薪资管理——设置”下有关工资项目、部门档案、人员档案等基础设置之后,需要在“人力资源——计件工资”下完成关于计件工资的操作,步骤为:人力资源——计件工资——计件要素设置→计件工价设置→计件工资录入(计算和审核)→计件工资汇总,然后在“人力资源——薪资管理——业务处理——工资变动”下计算和汇总,最后在“人力资源——薪资管理——业务处理——工资分摊”下生成分摊结果。该结果就是依据工资变动单生成的,如果工资变动结果未显示,原因就是由于缺少了操作步骤,尤其是计件工资的审核以及汇总这两步。此处是专门针对用友ERP-U8.72软件的操作,用友ERP-U8.61中计件工资由于不需要专门启用计件工资模块,所以操作没有这么复杂。

7. 工资分摊的设置。

工资管理系统最终要进行工资分摊的设置,生成工资、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的转账凭证。如果分摊的结果错误,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查找:①工资变动页面的数据是否正确,因为工资分摊是依据该工资变动生成的;②工资分摊设置中的工资项目、借贷方科目是否正确;③如果凭证的借贷方合计数正确,某几个借方科目数字不对,原因很可能是部门名称和人员类别不匹配,造成数据的分摊不正确,因为不同的部门计入的会计科目是不一样的,需要修改人员档案;④工资分摊中“明细到工资项目”复选框是否选中。当然相关的设置修改之后,要进行工资变动的重新计算,计算结果才会进行更新。

8. 反结账。

如果本月的薪资业务已进行过月末处理,之后发现业务有错误,需要进行修改,那么就需要进行反结账操作。反结账的操作方法为:以修改月的次月登录企业应用平台,进入“人力资源——薪资管理——业务处理——反结账”,进行本月的反结账操作。

篇4:用友再推ERP普及

本报讯(记者 何源)4月1日,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发布2006年ERP战略:在2005年推动中国企业ERP普及的基础上,2006年,用友将进一步倡导“标准、行业、个性”的ERP应用模式,再推ERP普及计划;战略性加强商业伙伴发展,打造ERP产业链;发展UAP平台优势,促进ERP普及。

用友董事长兼总裁王文京表示,ERP的成功应用,60%~70%取决于能否通过ERP产品实现基础管理的规范化,20%~30%是通过行业的最佳业务实践实现;剩下的10%~20%,则体现着企业自主创新的一些个性化应用。这种“标准、行业、个性”的“721”模式将成为用友2006年的重点战略之一。基于“721”模式,用友从1997年就开始研制的UAP平台,将成ERP产品的基础平台。UAP建立在标准的技术平台(J2EE和.net)上,面向SOA服务架构,“标准、行业、个性”的应用模式提供了技术基础,而ERP普及计划的继续深入,将为该应用模式打造完善的产业链。2006年,用友软件将在已经成立的ERP普及产业联盟基础上,继续大力发展并联合数百家ERP产业链上的技术平台厂商、管理咨询公司、系统集成商、增值服务商等合伙伙伴,组成ERP产业联盟,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又讯 近日,用友政务新任总经理王先臣在京宣布,未来3年内,用友政务将以公共财政信息化为主业,扎根财政领域,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专业化的财政一体化解决方案,以成为“金财工程”最具影响力的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用友政务此举是因为2006年是“金财工程”建设的关键一年,财政部的投资总额高达25.03亿元。而配合此次转型,用友政务也对公司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整合了服务和研发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更贴近客户和渠道。(吴)

篇5: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手册

(一)基础知识篇…………………………………1

(二)自我意识篇…………………………………4

(三)情绪调控篇…………………………………6

(四)人格发展篇…………………………………9

(五)人际关系篇…………………………………11

(六)压力应对篇…………………………………13

(七)危机干预篇…………………………………16

(一)基础知识篇

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它的一些标志包括:(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2、判断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1)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2)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

3、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2)人际关系和谐。(3)情绪积极稳定。(4)意志品质坚强。(5)自我意识正确。(6)个性结构完整。(7)环境适应良好。

4、心理健康的相对性

人的心理是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因而人的心理健康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过去心理健康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心理健康,并且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社会阶段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是不同的。在一些人看来是心理健康的行为,在另一些人看来可能就是病态的反应了。因此,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而言的。

5、心理健康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概念包括心理不健康、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由于他们存在一些紧密联系,常常为人们所不加区分的误用。心理正常与心理不正常是一组 1 相对应的概念。心理正常是指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或者说不包括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心理不正常是指“异常心理”,指有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含变态人格、确诊的神经症,其他各类精神障碍。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是一组相对应的概念。心理健康特指处于动态心理平衡的心理过程,涵盖了一切有利于个体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质量的心理活动。心理不健康是指处于一种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根据严重程度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部分可疑神经症。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心理不健康还是心理健康都属于心理正常的范围,与心理不正常的“病”态心理要严格区分。

6、心理健康的实现条件

(1)正视和接受现实,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2)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3)乐于交往,善于与人接触。(4)努力工作,学会休闲。(5)有意识的控制调整情绪,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7、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

(1)全面提高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2)增强多种心理能力,包括适应能力、承受能力、自控能力、社交能力、康复能力。(3)创设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包括树立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建立和谐友爱的内部关系、提供公平合理的成长环境、保持张弛有度的工作节奏、创造宽严相济的管理环境,营造丰富活跃的文化氛围。

8、常见心理问题(1)适应障碍问题。(2)自我意识问题。(3)人际关系问题。(4)工作压力问题。(5)个人情感问题。

9、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1)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2)理性对待并接纳自己。(3)及时宣泄心理压力。(4)积极参加社会交往活动。

10、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指心理工作者在心理方面给咨询对象帮助、劝告、指导、建议,以便解决求助者心理问题的过程。心理咨询的对象包括三类人:一是精神正常,但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二是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三是特殊对象,即临床治愈的精神病患者。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纠正个人心理上的不平衡,使个人对自己与环境重新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改变态度和行为,以达到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11、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指应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技术,对病人施加心理影响,进而改变病人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的过程。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具有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病人。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变病人的症状,减轻或消除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尽快恢复或实现身心健康。

1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

(1)实施者不同。心理治疗由具有任职资格专业的心理医生实施,心理咨询既可以由心理医生实施,也可以由具有心理知识和经过心理咨询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实施。(2)工作对象不同。心理治疗面对的是具有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病人,心理咨询的 3 主要对象是心理指导和帮助的正常人。(3)操作上的不同。心理治疗是标准化、规范化的,带有强制性的“矫正”解决问题,心理咨询相对来说不太标准化、不太规范化,是“协助”性质的解决问题。

(二)自我意识篇

1、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以及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

2、健全自我认识的标准(1)正确认识自己。(2)愉快地接纳自己。(3)自觉地控制自己。

3、影响自我意识的因素

(1)客观因素。包括时代背景、文化因素、人际环境。(2)自我因素。包括自我价值取向、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差距、主体我与现实我的矛盾、失败的认知、体验水平和归因方式、心理与人格特点。

4、自我意识偏差

(1)自卑。自卑是个体由于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所形成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例如认为自己其貌不扬,担心被人歧视;认为自己家境贫寒,被人看不起;认为自己天资愚笨,对未来缺乏信心等等。(2)虚荣。虚荣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关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行为。好虚荣者常常不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而是通过吹牛、撒谎、作假等非正常手段沽名钓誉。(3)从众。从众心理 4 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是指在群体舆论的压力之下,放弃个人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自我保护行为。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是过强的从众心理则导致缺乏主见,丧失自我。(4)逆反。逆反心理也称对抗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某些人的言行跟当事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一种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逆反心理的出现反映了一种不正常的独立意识,若不得以正常的引导则容易导致个人自由主义倾向,使其形成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脱离集体的后果。(5)盲目。盲目是一种失去目标,没有目的性进行活动的心理。表现为不假思索的模仿他人,不从现实和自身实际出发有目的性的做出规划,随意地采取行动等。(6)自负。自负是一种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一种情感体验和情绪表现。具有自负心理特征的人往往过于自信,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凡事认为自己完全正确,听不进他人的合理意见及劝告,一意孤行。(7)任性。任性是指不顾及他人的想法,一味按照自己的要求行事。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只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容易为自己本能的欲望和偶然的动机以及不良的情绪所左右,片面主张自己的要求,进而发展到以我为中心的境地。

5、自我意识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是人类自身内在的一种成功机制。对人的发展具有以下作用:(1)方向作用。自我意识为人的发展提供目标导航。(2)自控作用。自我意识使人发挥能动性根据目标及现实发展要求,调节和控制人的行动。(3)内省和归因作用。自 5 我意识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进行反省和审查,使其在现实发展中不断调整认识。

6、优化自我意识的途径

(1)全面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我。进行自我反省,通过自我比较,与他人比较,接受他人的评价,在综合体系中检验自己的表现。(2)欣然接受自我。正确对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正确对待自己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以积极的态度全面的接纳自我。(3)科学的塑造自我。确立明确的行动目标并培养坚强的自控能力。(4)增强自制力。培养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用好外在氛围的影响作用,养成辩证思维的科学认识方式。(5)塑造健全人格。加强心理调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情绪调控篇

1、情绪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体需要所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我们通常表现出的喜、怒、哀、惧等都属于情绪。情绪在生活中是人的心理状态的晴雨表,反映着每个人内在的心理状态。

2、情绪的要素

(1)内省的情绪体验。(2)外在的情绪表现。(3)情绪的生理变化。

3、情绪的功能

(1)自我防御功能,表现出自我保护倾向。(2)社会适应功能,对于不同刺激产生不同的社会适应性反应。(3)动力功能,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6(4)强化功能,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充分展示。(5)信号功能,传达信息、表达思想和愿望。

4、情绪对人的生理活动的影响

人的情绪通常伴有多种生理上的变化。情绪紧张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情绪抑郁时,心跳减慢、减弱,甚至不规律。情绪紧张时,呼吸加快,节律不规则。情绪发生障碍,不但对本身有影响,而且导致各系统器官的病理性改变,引起身心疾病。

5、良性情绪

良性情绪是在个体需要得到满足、使人产生肯定状态时产生的。在良性情绪下机体的心理与生理功能处于良好状态,可以充分发挥机体潜在的精力,调动一切生理功能,提高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能力,使机体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6、良性情绪的作用

(1)愉快而平稳的情绪,能使人的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保持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2)愉快的情绪能使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和体内化学物质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增强对疾病的免疫力。(3)达观快乐的积极情绪能使别人更喜欢亲近自己,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焦虑、忧愁、恐惧、愤怒等不愉快的情绪,只要适当,也是正常有益的。

7、不良情绪

不良情绪是指当个体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或者是与自己的意愿相悖的事物出现时,会使人产生否定的态度,产生不愉快或消极的心理感受,包括愤怒、恐惧、焦虑、悲伤、嫉妒等。

8、不良情绪的危害

(1)发生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时,心理处于极端状态,导致生理机能紊乱,干扰正常生理功能;(2)发生持久的情绪反应时,心理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导致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最终产生不可逆的躯体疾病。

9、情绪问题的表现

(1)焦虑。焦虑是人预感将要发生不良后果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反应和体验,通常被描述为紧张不安、心神不宁、恐惧忧虑等负性情绪体验,是应激时情绪反应的主要表征,其严重程度因刺激本身的性质及个体的耐受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2)抑郁。抑郁是指精神受压抑而产生的较持久的、消极的情绪状态。它是一种愁闷、悲观的心境,突出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态悲观、精力下降、自我感觉差、不愿交往、对事物失去兴趣、无快感体验。(3)愤怒。愤怒是正常人的一种基本情感成分,是当客观事物与我们的主观愿望相悖时,而习惯使用的一种情绪反应。愤怒的积极意义在于在战争状态,能激发人以最大的魄力和力量去打击敌人。但是在和平时期,愤怒除了能表达我们的某种抵抗意向和不满态度外,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和出现的问题常常是于事无补。(4)恐惧。恐惧心理是指人面对危险、或者回忆、想象、预感危险时所产生的一种担惊受怕的情绪。恐惧的产生源于主体自身缺乏处理危险情境的能力,所以恐惧发生时常有逃避的动作,并伴有焦虑情绪和异常激动的表现。

10、调控情绪的主要方法

(1)语义精确法。运用积极、合理、现实的语言 8 描述我们所面临的处境,进而有效进行心理调节的一种方法。(2)转移注意法。暂时转移注意使得心理状况得以恢复的方法。(3)宣泄法。通过情绪表达、言语倾诉、体育运动释放心理压力舒缓心理压力的方法。(4)升华法。舍弃现实中无法满足的需要,转向追求更能接受的现实目标,改善心理的方法。

(四)人格发展篇

1、人格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特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特性(1)独特性。(2)整体性。(3)稳定性。(4)功能性。(5)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3、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含着各种成分。主要指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其中前者具体需要和动机,后者具体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1)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2)动机。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3)能力。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4)气质。气质是指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相当于人们日常所说的脾 9 气、秉性或性情。典型的气质类型主要有四类: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其中胆汁质的人精力旺盛,直爽热情,行动敏捷,情绪易于激动,心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躁,难以自我克制;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注意力转移快,善于交际,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粘液质的人安静、稳重,反应缓慢,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做事踏实,循规蹈矩,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容易集中,不善交谈,善于忍耐,交际适度;抑郁质的人行动迟缓,内心体验深刻,做事仔细,善于察觉别人不易觉察到的事,孤僻、寡欢,爱独处,不善交往。(5)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通常在性格类型的划分上人们将人的性格简单的区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

4、常见的不良人格表现 常见的不良人格表现为:(1)偏激。看待问题绝对化、片面化,根据个人好恶进行判断,缺乏客观标准。(2)自卑。经常性的悲观失望,总瞧不起自己,丧失信心,处事消极。(3)孤僻。不合群、不喜欢交往,疑心重,对于周围的人持有戒备心态。(4)依赖。对个人的自理能力缺乏信心,不愿意承担责任。

5、常见的人格障碍(1)回避型人格障碍。(2)自恋型人格障碍。(3)表演型人格障碍。(4)偏执型人格障碍。(5)暴发型人格障碍。

6、健康人格

健康的人格没有公认的定义。综合心理学家的不同 10 观点,健康人格的共有特点是对人性持有乐观的态度,认为人能够而且必须超越生物本性和环境特征,相信人自身有扩展、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潜能,而且这些潜能的实现就成为健康人格。我国学者提出了健康人格的参考标准:(1)具有远大而稳定的奋斗目标。(2)具有强烈的道德感责任感。(3)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4)具有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5)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6)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7)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8)具有健康、崇高的审美情绪。

7、健康人格的培养任务

(1)突出世界观、理想、信念教育。(2)强化主体自我意识。(3)进行心理调适。(4)积极参与社会实践。(5)加强道德教育。(6)开展审美教育。

8、健康人格的自我修养(1)自立意识的培养。(2)自信心的培养。(3)保持自尊。(4)有自制力。(5)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五)人际关系篇

1、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和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这种关系在一定社会角色的人之间产生,人际交往是其产生的基础,感情是其主要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及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2、人际关系的构成

人际关系的构成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1)外 11 部条件包括:①方对关系,它是人际关系构成的基础。②联系媒介,它是人际关系构成的桥梁。③活动,它是人际关系构成的桥梁。(2)内部因素包括:①认知因素,包括双方对人际关系的认知状况,它是人际关系构成的内在基础。②情感因素,指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程度,它是人际关系建立、维持、发展的纽带。③行为因素,指双方具体的交往行为,是人际关系建立发展的保证。

3、人际交往中应具备的心理品质(1)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2)要真诚待人。(3)要有正确的利益观。(4)要有良好的个性。(5)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4、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1)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差异。(2)语言理解差异。(3)个性上的差异。(4)社会角色差异。(5)个人认知评价因素。

5、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1)互利原则。(2)诚信原则。(3)尊重原则。(4)宽容原则。(5)适度原则。

6、人际交往的具体技巧(1)善意的赞美。(2)祥和的微笑。(3)耐心的聆听。(4)睿智的交谈。(5)适时的幽默。

7、避免和消除人际交往中障碍的方法

(1)注意是否具备了交往的条件,如对方有无交往的心理准备和意愿,交往过程自己的言行是否能为对方所正确理解。(2)从促进合作的角度出发。多去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惯,善意的与对方交流,沟通思想,增进感情。(3)掌握必备的交往知识和技巧。人际交往 12 有许多规则需要遵守,掌握交往习俗,掌握礼节知识,提高交往技巧,有利于顺畅的沟通交往。

8、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1)猜疑。猜疑是指无端的怀疑,对人对事做出的一些想象。(2)牢骚。牢骚是指由于不满情绪所发泄的言词,由不愉快的心情所引起,并导致新的不愉快。(3)盲目攀比。盲目攀比,相对于理性攀比而言,是指个体与那些和自己的目前情况及未来目标没有可比性的对象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心理失衡或者对正常的生活造成影响的心理模式。如不加以控制则会给自己及集体造成危害。(4)嫉妒。嫉妒是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怨恨、恼怒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5)冷漠。冷漠是指人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生活中的人和事都无动于衷。表现为:凡事漠不关心,冷淡、退让、逃避。

9、增强自身魅力的方法(1)保持良好的外部形象。(2)养成良好的性格特点。(3)培养良好的个人能力。

10、处理好战友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方法(1)友善的对待每一个人。(2)主动的关心他人。(3)给于理解和宽容。(4)给予他人鼓励与表扬。(5)与人分享与相互帮助。

(六)压力应对篇

1、压力

压力首先是物理学的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13 压力是由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心理压力的产生离不开压力源,然而,压力源要通过个人的个性和应对方式的调节和缓冲进一步转化为个人体现的压力。

2、压力源的种类

压力源按照性质可以分为三类:(1)生物性压力源。包括躯体创伤与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噪音、气温变化等。(2)精神性压力源。包括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以及长时间生活经历造成的个体不良心理特点。(3)社会环境性压力源。包括重大社会变革、人际关系破裂、家庭冲突、自身状况造成的社会适应等。

3、压力的内省体验

压力的内省体验表现为人的内心冲突。对于压力存在时人的内心冲突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四类:(1)双趋冲突,当两件都有强烈的吸引力,然而又不相容的事物出现在人面前时所体验的冲突。(2)趋避冲突,当想达到一定的目标,但达到目标又有一定风险时所体验的冲突。(3)双避冲突,面临两种不利的情景时所体验的冲突。(4)双重趋避冲突。面临复杂的局面,两种选择都有利有弊时所体验的冲突。

4、压力的分类

(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由日常生活事件引起。如工作任务、恋爱、婚姻、生病等。(2)叠加性压力。包括同时性叠加压力(若干压力事件同时发生)和继时性叠加压力(若干压力事件接连发生)。(3)破坏性压力。包括战争、灾难、遭受攻击等极端压力事件。

5、压力适应的阶段划分

(1)警觉阶段。发现事件并引起警觉,同时准备战斗,此阶段出现应激反应。(2)搏斗阶段。全力投入事件的应对,或消除压力,或适应压力,或退却,此阶段生理、心理资源大量消耗。(3)衰竭阶段。如果压力长期存在并且不能得到良好的适应,那么在消耗大量的生理和心理资源,身心将精疲力竭,此阶段将会导致疾病和危险。

6、压力中介系统对于压力的调节作用

压力中介系统对于压力的产生有增益或消减作用,有三个中介系统:(1)认知系统。认知系统对于压力的调节主要表现为感受和评估压力的存在,能动性的通过调适自己的行为、认知和改变环境来调控和适应压力。(2)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对于压力的调节主要表现为给予当事人具体的支持(物质上提供帮助)以及精神上的支持(帮助当事人认识、理解事件、与当事人一起策划应对方式,给予精神安慰和鼓励等)。(3)生物调节系统。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它们的功能在于防止和降低应激后果的躯体化症状。

7、压力管理

压力管理包括两部分:(1)针对压力源造成的问题本身去处理。具体要做到认清压力事件的性质,理性思考压力产生的原因,正确分析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咨询,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积极处理问题。(2)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即解释情绪、调和生理、调适行为。具体要做到认清并接受情绪经验的发生,适当的宣泄情绪,保持乐观的态度,进行放松训 15 练调和生理反应,进行运动、娱乐、休闲、参加公益活动等从正当的行为中进行调适。

8、面对压力的错误态度(1)畏惧。(2)回避。(3)自责。(4)幻想。(5)放任。

9、化解心理压力的途径

(1)正确的看待自己。客观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客观分析现实条件,然后进行准备的角色定位。设臵现实可行的目标,让自己在轻松愉快中,通过奋斗而获得进步。(2)从积极的态度看待压力。既然有些压力客观存在,那么就要坦然的接受。既要看到这些压力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也要看到其存在的积极意义,以正向乐观的态度对待压力,克服没有意义的困扰。(3)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知识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性进行积极地自我暗示,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的习惯,工作生活保持规律、张弛有度。(4)学会自我减压的方法。学会宣泄的方法释放压力,利用转移的方法暂时摆脱压力的持续影响,掌握放松训练的技巧进行精神减压。(5)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平台。加强人际交往,促进人际沟通,增进人际理解,融洽人际关系,努力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平台,为面对压力事件时从社会环境获得物质及精神上的支持创造有利条件。

(七)危机干预篇

1、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指当人们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境时,16 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等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确定有心理危机需具备三个条件:出现较大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出现一些不适感觉,但尚未达到精神病程度,不符合任何精神病诊断;依靠自身能力无法应付困境。

2、心理危机的反应

心理危机的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1)生理方面。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恶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梗塞感、肌肉紧张。(2)情绪方面。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担心家人健康、害怕染病、害怕死去等。(3)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4)行为方面。呈现反复洗手、反复消毒、社交退缩、逃避疏离、不敢出门、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

3、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引起心理危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1)丧失因素。例如财产、职业、躯体、爱情、地位、尊严等的丧失。(2)适应问题。例如新岗位的适应、新环境的适应等。(3)矛盾冲突。指面临各种急需解决的矛盾及长期的心理冲突。(4)人际纠纷。指长期或持续的人际间的纠纷。

4、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危机的心理反应通常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1)冲击期。发生在危机事件后不久或当时,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2)防御期。人们表现为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识功能。但不知如何做,会出现否认、合理化等。(3)解决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焦虑减轻,自信增加,社会功能恢复。(4)成长期。经历了危机变得更加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然而有些人,由于消极应对也会出现心理不健康的行为。

5、心理危机的表现

一般的心理危机表现为以下形态:(1)创伤后应激障碍。(2)自杀。(3)暴力。(4)物质滥用。(5)攻击性行为。

6、心理危机的后果

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经历危机,由于处理危机的方式不同,后果也不同。一般有四种后果:(1)顺利渡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2)渡过了危机但是留下了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3)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4)未能渡过危机而出现严重心理障碍。

7、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

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员个体的个性特点,对事件的认知和解释,社会支持状况,以前的危机经历,个人的健康状况,干预危机的信息获得渠道和可信程度,危机的可预期性和可控制性,个人适应能力,所处 18 的环境等。

8、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 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主要为:(1)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2)恢复心理动力平衡。

9、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环节(1)发现系统。(2)监控系统。(3)干预系统。(4)转介系统。(5)善后系统。

10、心理危机干预的程序

危机干预的步骤主要采取“六步法”。(1)确定问题。(2)保证安全。(3)给予支持。(4)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5)制定计划。(6)得到承诺。

11、心理危机干预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篇6:普及erp操作手册

货代是货物代理(freight forwarding agent)的简称,是指经营受他人委托,为其提供代办运输手续,代提、代发、代运货物服务的业务。

货物代理,有些是中间商就是自己没有船或者飞机的 或者船公司、航空公司,都是货代职责是,把委托者委托的货物,通过制定的运输途径,从一地运往另一地货运代理,为运输公司(海、陆、空)代理收运货物、揽货的公司。

货运代理行业在国际货运市场上,处于货主与承运人之间,接受货主委托,代办租船、订舱、配 载、缮制有关证件、报关、报验、保险、集装箱运输、拆装箱、签发提单、结算运杂费,乃至交单议付和结汇。

海运操作

(ocean freight operation)一般指货代公司里的海运业务的操作,工作主要对口客人也习惯称为客服操作,流程分进出口操作。以集装箱出口货物为例,流程大致为:托运受理—订舱—做箱—报关装箱—装船—卸载—通知提货—清关—换单—提货

船务操作

:一般指货代公司里跟船公司询价订舱的人员或船公司里的操作人员。

以货代公司为例,船务操作流程大致为:跟船公司询价—订舱(下Booking)—船公司发放订舱单(S/O)—货主拿S/O提柜装货—报关—提单补料—对单—付款—取提单

上一篇:高支撑标准施工方案下一篇:沙圪堵市场监督管理所2016年元旦春节节日食品安全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