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高中英语新课标

2024-05-24

走进高中英语新课标(通用9篇)

篇1:走进高中英语新课标

走进新课标——解读英语新课标之我见

摘要:自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中学英语教学面临着一场变革。按新课标的要求制订教学目标和任务并按新课标的精神安排日常的英语教学已经成为当今英语教师的首要课题。而要更好地贯彻施行新课标的全新理念,英语教师就要透彻地解读新课程标准。本文拟就新课程标准的解读谈一点个人看法。

关键词:新课标;学习兴趣;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评价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36-02

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然我国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还是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课程改革已是大势所趋。《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苦楚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个人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就本人通过实践用《新课程标准》指导日常英语教学方面的一些粗浅的理解和体会,在这里和大家共享,希望得到各位教师和专家们的指导和斧正。通读《英语课程标准》,发现它的设计遵循了六个基本理念,这六个理念为新课程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也突出了新课程的特点。

一、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共提

新课标中,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在这种课程理念下,注重人的发展需求、人的情感需求、人的认知过程和特点,关注和承认人的差异,强调对人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各种发展潜力的培养。新课标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放在了课程任务的首位。课程从过去对学科知识的关注转向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

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新课程的设计通盘考虑小学、初中、高中的衔接问题,力求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根本,将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用英语做某事”具体描述不同级别的语言能力表现;同时对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方面的发展目标也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体现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分级目标之间的有机衔接,保证了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以便适应不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多种规格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也是英语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的实施要关注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的智能潜力、不同的兴趣和不同的学习风格。课程实施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炼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提倡启发性、发现式和探究式,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不是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参与活动,主动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讨论和探究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和总结新的知识。教学的模式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课本和课堂为中心,而是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思维,积极实践,学习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发展能力,提高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帮助学生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教师是导演,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四、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标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以知识为重点的终结式的评价方式,建立了能够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参与程度、学习能力发展和整体语言能力水平的全面评价。提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这样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五、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新课标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创造一个良好的和真实的语言环境,为培养语感、发展语言的交际能力提供条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以及教学的条件等,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生活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语言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学应以人为本,一方面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落实语言知识的教学以构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根基,抓好语言技能的训练以打好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重视情感态度的作用以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应从教材、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长短期目标;同时,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活化教材,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使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魏青,女,青海西宁市第十二中学。

篇2:走进高中英语新课标

20四川省各地市州文言文(诗词赏析)板块一览表 知识点

地区 篇目 题号 题量 分值 成都 《核舟记》(课内)、《菊》(诗词)、《项王军壁垓下》(课外) A4―5 B1―2 B3―5 3 2 3 9 4(25) 12(16.66%) 绵阳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内)、《长相思》(诗词) 6―9 10 4 2 17 6(23)(15.33%) 攀枝花 《义田记》(课外)、《竹里馆》(诗词) 5―7 9 3 2 15 4(19)(15.83%) 泸州 《襄邑道中》(诗词)、《隆中对》(课内) 2―3 4―7 2 4 8 16(24)(24%) 遂宁 《使至塞上》(诗词)、《隆中对》与《赵将括母》(比较) 7 22―24 1 3 3 10(13)(8.66%) 内江 《送东阳马生序》(课内)、《武陵春》(诗词、)《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课外) 5―8 加1―2 加3―5 4 2 3 12 8 11(31)(19.37%) 乐山 《秦巨伯》(课外)《过零丁洋》(诗词) 6―9 10 4 2 15 4(19)(12.66%) 宜宾 《过零丁洋》(诗词)、《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内) 16―21 6 15(12.5%) 南充 《相见欢》(诗词)、《岳阳楼记》与《范仲淹罢宴》(比较) 7 24―27 2 4 3 10(13)(13.%) 达州 《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词)、《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出师表》(比较) 17―22 7 16(16%) 雅安 《邹忌讽齐王纳谏》 28―33 6 12(10%) 凉山 《送东阳马生序》(课内)《丰乐亭春游》(诗词)《王冕字元章》(课外) 8―11 22 23―25 4 2 3 18 4(30) 8(20%) 广安 《登飞来峰》(诗词)《鱼我所欲》与《万事莫贵于义》(比较)、10 29―32 1 4 2 15(17)(11.33%)

眉山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内)《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词)《鸣机夜课图记》(课外) 9―13 23―24 5 2 18 4(22)(18.33%) 资阳 《饮酒》(诗词)《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孙叔敖为楚令尹》(比较) 6 20―24 1 5 3 13(16)(13.33%) 从此表可以看出四川省15个地市州年中考试题有14套试题涉及对古诗文考点的考查,比例为93.33%,有15套试题涉及对文言文考点的考查,比例为100%,足以说明了各地希望借考查以强化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背诵、传承。考点以三种形式出现,即直接默写、理解默写、提示性默写等。考查方式以填空为主。预计古诗文考点的考查只会加强,希望老师和学生多注重平时的积累,记准字形,理解诗意。文言文考点的设题形式有五个形式,即实词的解释、虚词的运用、句子的翻译、概括文本内容、学生结合材料谈启示或体验等。考查的方式以选择和简答为主,选材以教材为主。20命题编者认为会出现较多的同类文的`对比阅读试题,教师要多给考生方法,考生要学会用课本知识解决课外试题。

⒊“作文”板块

2011年四川省各地市州作文板块一览表 类别 地区 作文题目 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 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 成都 《拥抱》 命题 绵阳 《收获快乐》 命题 攀枝花 《觉醒》 命题 泸州 自拟标题 材料 遂宁 《反省》 话题 内江 自拟题目 材料 乐山 自拟题目 材料 宜宾 《童年的游戏》

《达自己的梦想》 命题 话题 南充 《沟通》

《我和别人不一样》 命题 话题 达州 自拟题目

《远航》 命题 材料 雅安 《我很想 》 半命题 凉山 《欣赏》

《这是我对 的回报》 命题 话题 广安 《因为有 ,我更 》 半命题 眉山 《" 为 点亮一盏灯》

篇3:走进新课标优化数学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呢? 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体会: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巧妙地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很大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欲望,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创设的情境要有一定的趣味,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且带有悬念.

例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与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用多媒体播放) 某超市举办销售活动,最近推出两种方式优惠活动,方式一:先付款30元办理会员卡,成为会员后,购物消费按8折付款;方式二:所有购物消费按9.5折付款. 然后提问:选择哪种方式购物合算? 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于是带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 ,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就要把学生的“要我学”的学习态度转变为“我要学”,积极自觉地参与学习,解决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教学的组织、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为目的. 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合作交流.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完成探究活动,很好地掌握知识并顺利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教学中,这样设计:

一家超市将某种鞋子的成本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成本价的80%)优惠卖出 ,结果每双仍获利15元 ,这种鞋子的每双成本是多少元?

先提问学生:我们经常遇到商品的大放血跳楼价、让利大酬宾活动,谁是真正的赢家呢?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然后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本题有几个量? 哪些是已知量? 哪些是未知量? 题目给出了哪些条件? 题目中有何相等关系? 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怎样列出方程?

通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逐层深入,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主动状态,提出问题后,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展开热烈的讨论交流. 对于“相等关系”,学生会得出多种答案:有的是“利润 = 售价 - 成本”,有的是“成本 = 售价 - 利润”,有的是“售价 = 成本 + 利润”等等,面对学生,教师或是直接肯定,或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这样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了交流互动,前面的三个简单的问题解决了,后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然后,教师让各小组讨论,派代表在小黑板上写出解题过程,各小组互相“诊断”答案,此时学生参与的热情更加高涨;最后,教师再做总结归纳.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得到全面深刻的认识,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去解应用题的方法.

三、科学“评价”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问题的答案有差异,随意肯定或任意否定,都不可取,这就要求教师对数学知识熟悉,经验丰富,思维敏捷,及时合理地评价学生,对于正确的,充分肯定;对于错误的,要不失尊重地指出;对于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要委婉地指出其中的错误,又要找出其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尤其是对于中、下层的学生更要如此. 事实表明,教师如能尊重学生,从学生的答案中找出哪怕极其微小的正确部分加以肯定, 学生弱小的求知火苗就有可能燃烧起来. 学生得到教师的肯定, 次数多了就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一次函数”的复习课时提问:“一次函数的哪种表示法较好? 为什么? ”有的说列表法,有的说图像法,有的说解析法. 因为理解的层次与所站的角度不同,意见极不统一,最后通过交流讨论,师生归纳结论,认为这几种表示法都各有优点和不足,一定的情况下都是不可相互替代的表示法. 这样不但学生都得到相应的肯定,而且对知识有了更充分全面的掌握,学习的兴趣和劲头越来越大. 又例如,某学生的作业写得很工整,但解答是错误的, 我知道是因为他上课不够专心认真的缘故,于是找其谈话,先表扬他的字体漂亮,再指出如果学数学也像写字那样认真,数学进步一定很大. 经过一段时间,果然,这名学生数学成绩比原来有了提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中肯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功体验,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与信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中肯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功体验,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与信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篇4:走进高中英语新课标

关键词:英语阅读能力培养

一、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训练

1充分利用好教科书,培养学生阅读时良好的思维习惯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效地利用45分钟时间,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开放的求知环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运用启发示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学会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把课文作为第一阅读材料,积极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线索、时代背景、作者的意图等多种角度去挖掘教材,鼓励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提高实践能力。由于阅读课文篇幅逐渐加大,短短的45分钟之内,对每一课进行听、说、读、写全面训练是不大可能的,容易造成顾此失彼。要抓好这个环节,关键要做好准备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同时,找出疑难点。授课时,教师还可根据课文材料,引导学生编织问题,进行回答或互相问难,也可由较好的学生提问题,其他人抢答,然后老师再进行归纳、评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侧重学生在思路、方法上的点拨与引导,而不是提供“标准答案”。因此,科学地使用教科书,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未来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它要求人们具有自主选择、吸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靠大量的阅读。有限的课本是难当此任的。因此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重视课文教学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适当加大他们语言材料的输入量。每周可增加一至两篇的同步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限时阅读训练。此外还可建议学生订购一些好的阅读材料,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则鼓励他们阅读一些简易的英文原著,通过这些阅读能快速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与思维能力,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风土人情及语言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一旦学生从阅读中尝到甜头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学习热情。使学习积极性长期保持下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

二、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掌握阅读的技能

要使学生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较快的阅读速度,另一个重要的环节是阅读技巧的训练。

1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

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快读、细读、复读”的技巧。“快读”即先浏览一下全文,初步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以及所涉及的主要方面,要学会运用“扫描式”快速阅读法,对无关紧要之处可一扫而过。而在关键处则适当放慢速度,略加思考。特别注意文章的标题、首尾段、每段的首尾句,这几部分常常是揭示整篇文章的主题中心。“细读”是有的放矢地带着问题去读,并格外留意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结论、人名、地名、时间、数据及某些关键的线索词和短语。“复读”时则应仔细推敲斟酌,领悟作者的思路、意图、文章的寓意隐义。并运用逻辑推理作出判断。这是阅读理解的高层次要求。它要求对于已知的事实作出合乎逻辑的联想,以已知的事实为依据,对作者的态度、立场、意图等进行正确的推理。这对于初具抽象思维能力的初中生来说无疑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训练学生推理的技巧尤为重要。

2指导学生对不同体裁的文章的理解

阅读时,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侧重点要有所不同。若为记叙文就着重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还要分析和把握作者对事件的基本态度。若为议论文或说明文。则应特别留意文章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因为首句点题,尾句属结论,这里往往为我们提供重要信息。有些重要的人名、地名、物名或数字、年代等。可用铅笔作个记号,一来醒目。二来便于核对。

3运用上下文及构词法处理生词

在阅读中如遇到没见过的生词,应避免逐字查字典,一般说有些生词的出现并不影响对全文的阅读与理解,应充分利用上下文,构词法,语言特征来猜测判断生词的相关词义如学了“short”这个词后,可利用这种方法来理解“shortage”的含义,阅读时碰到生词是正常的,不必惊慌,要注意阅读整体句子,更不必在生词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因此平时必须加强学生在这方面技巧的训练。

4教会学生善于在阅读中学习

在把阅读作为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其作为一种语言学习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大量的、广泛的阅读,可以巩固知识,扩大词汇量。了解英语背景知识,同时阅读还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各种文体特点,学会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使用,读得多了,书面表达也就得心应手了。

篇5:走进高中英语新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体会

刘志娟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选择,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观念。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严重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让新观念、新方法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应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体现哪些新的教学观念呢?

1.教学的民主性。语文教学的民主性是指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现代教学过程。体现在教学实践中的民主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由教学的中心和主宰变为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地位,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学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教学应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中要给学生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研究和发现的成果。要注意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课堂上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形式和内容,善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体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学的民主性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教学的开放性。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是指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教学的开放性应体现在:一是学习空间的开放。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教室的限制,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图书馆、因特网等也应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二是学习内容的开放。要打破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和教师都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对教材的内容可根据实际进行改换、增删,使学生从丰富的教学资源中获取语文知识。语文教学应注重课程的整合,有机渗透数学、音乐、美术、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学习方式的开放。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模仿、体验等,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语文素养。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开放性教学,是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关键。

3.教学的合作性。语文教学的合作性是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教学的合作性主要表现在: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已的学习行为。其他语文实践中的合作会更加充分和自由,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个伙伴可以是老师、同学、家长以及其他任何人,合作对象的广泛性,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学会与人相处。教学中的合作性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形式。

4.教学的探究性。探究是最能体现人之本性和人之力量的心智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语文教学的探究性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旨在在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捉问题,紧紧地追问、探索问题的结果。语文教学中探究的领域十分广泛,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学生感悟学习方法的过程,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学生产生疑问的,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具有独特的视角,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的孩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承认差异,不搞统一标准。另外,探究更重要的还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要探究的不仅有思想内容,更有方法、情感、态度等;这些探究都可以是深层次的,是更有探究价值、也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因此,教学中的探究性有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主要方式。

5.教学的体验性。体验是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的体验性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崇尚个性化的理解,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的活动过程。体验性学习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语文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丽风光,自然科学常识,童话寓言故事等,不仅有生动故事的感染,优美语言的欣赏,而且有人文品质的熏陶。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全程体验的程序,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现状。学生学习的真谛在于“自悟”。语文教学的体验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增强学生的态度、意识和观念,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关注。

6.教学的过程性。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策划一项活动,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品质的差异性、因此,反映在学习结果上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学生的差异有多大,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承认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教学过程中体现新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是对以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观念的挑战,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篇6:解读2012英语新课标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具体内容,其中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按照能力水平设为9级。今年秋季新学年,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式启用,中小学生将有望用上据此修订的新教材。此外,为配合新教材的使用,今年春季起,全国小学生和部分省份初、高中学生使用的外研社版传统英语教材也将正式翻新:传统英语教材将正式升级为数码有声点读教材,配合教材使用的外研通点读笔,可以更好的配合新课标进行英语学习。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分九级

在新课标中,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按照能力水平设为9个级别。设置分级课程目标借鉴了国际上通用的分级方式,力求体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按照设计,在义务教育六年级结束时要达到二级标准,可以用简单的英语做游戏,在老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短剧,认识600-700个单词等;五级为初中毕业时需要达到的标准,这时候可以独立起草短文、短信,认识1500-1600个单词等。七级为高中毕业时要求达到的基本要求,而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高中生设定的目标。

新课标指出,可以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和删减,要避免仅仅为满足考试需求而对教材进行取舍。对过去一味死记硬背的办法也不再提倡,要求积极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营造逼真语境,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和形式要更直观、生动、形象。针对新课标要更好的为学生营造逼真语境

篇7:我与高中物理新课标

答:新课程的理念 :强调课程的三维目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2.您认为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内容:指导思想新,结构体系新,教学过程新,规范教材新,评价体系新,三级管理政策新,课程改实施新。

3.您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哪些?难点是什么?

答:遇到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适应性问题

(2)新课标下课堂管理的问题。

(3)课标教学中如何评价师生的问题。

(4)知识的探究与知识的传承的地位问题。

(5)教学与高考的问题。

难点是:

(1)教学设计的立意上要有突破。

(2)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不断突破。

(3)在教学评价的制度使要有突破。

(4)师生地位的突破。

4.您在新课程实践中进行了哪些尝试?有何感受?

答:尝试: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教材和资料,把新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

中。

(2)在教学中注意教法的研究和学法的指导。改变单一的课程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直观演示要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抓住基础、放慢速度、面向全体。布置作业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

(3)探究教学模式是物理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因此,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将传统的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讲授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是我们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在合适的物理课堂教学上实施探究式教学。

(4)坚持集体备课,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让每个教师的聪明才智融汇到教案中。

(5)课堂实施分层教学。

篇8:走进高中英语新课标

语文课堂教学, 应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所孜孜追求的目标。而“人文性”基点就在于一个“情”字。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 不可能营造一个充满生机的课堂, 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更不可能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 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之中。因此, 语文教师就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尤其在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自我, 让这样的激情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时光”。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 注重以“情”激趣, 给他们创造一种“我要学”“我想学”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融情”, 即将教师和学生与课文、作者、情景融为一体, 使“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教学中, 教师应把“情”当作“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 让它“催”开学生的智慧, “催”放一朵朵祖国的“花儿”, 使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与诱导下渐入课文的“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儿童的特点是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一定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在教学中, 教师应采取多种新颖、生动的活动形式, 调动学生的每一个学习细胞, 让儿童的学习器官全方位开放——开放其脑, 让其自由思考;开放其手, 让其自由操作;开放其口, 让其自由发表。以这样的形式, 满足他们的需求, 保持他们的兴趣, 发展他们的个性。

1. 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竞赛。

比如, 朗读、演讲、绘画、成语接龙、编故事、猜谜语等, 可以个体为单位, 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这样的方式,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又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而且当这种方式与其荣誉感融为一体时, 这个外部的动力就能很快转化为个体的内部动力。于是, 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求知欲便大大增强了。

2. 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尝试。

比如,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尝试编儿歌、编手抄报、编课本剧等。这是一项很好的创新活动, 这样的活动顺应了学生喜欢自我表现的心理发展特点, 能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

3. 活动的形式可以是表演。

比如, 根据学生天性好动, 喜爱表演的特点, 将一些成语典故或寓言故事或课文, 与学生一道编成课本剧或小品, 让学生表演, 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 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演、制作等实践机会,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鲜明个性, 给学生身临其境的表演感, 理解并掌握知识, 提高语文能力。

4. 活动的形式还可以是游戏。

比如, 把活动的内容融入游戏之中, 或在活动课中穿插各种各样的游戏, 让学生在学中玩, 玩中学。

三、给学生一个“审美的课堂”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 大多是名家名作, 涉及古今中外, 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 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引人入胜的意境, 优美生动的词句, 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和纯洁高尚的审美理想, 这些丰富、广泛而深刻的美学内容, 其隐含着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形式。而这些形式恰恰就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 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例如, 《海上日出》《观潮》《桂林山水》《火烧云》《万里长城》《黄山奇石》《望庐山瀑布》等自然景观的文章, 还有“留恋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 它们或高山流水、或朝霞彩虹、或花鸟虫鱼, 都从自然景物的形、色、音不同的角度, 给学生带来了从多审美享受让人了大自然的无限之美。《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张海迪和她的妹妹》《飞夺泸定桥》《杏儿熟了》《养花》《你们想错了》等表现社会美的文章, 它们或渗透着真切的兄弟情, 或表现出长辈对晚辈的疼爱和晚辈对长辈的敬爱, 或展现了老一辈的人格节操之美。这些美好的人物形象, 包含着人的智慧美、情感美、人格美等, 集中体现了社会美的内涵。这种体现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品质人, 总是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思想主题, 善于引导, 就一定能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火龙出水》《会说话的灯》《意想不到的灾害》等透着科学美的小品, 通过文学的手段, 给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 让学生从人工创造的各种形体及自然现象、科学现象中体验科学的美。我们应该通过语文教学, 指导学生理解并学会欣赏科学美, 评价科学美, 从而运用美的动力推动接掌技术的学习和创造。除此之外, 还有艺术美。艺术美是一种综合的美, 它包括很多方面, 例如结构的美、语言的美、意境的美、选择的美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整体, 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

审美并不是自发的, 尤其是由于小学生学识、经验、阅历等方面的欠缺, 其审美能力较低, 这就需要教师揭示语文学科潜在的多种形态的美, 给他们一个审美的课堂, 诱导他们自觉地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

四、给学生一个“生活的课堂”

篇9:走进新课标 悟“人文”精神

【关键词】语文教学 渗透 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角度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同时也给广大语文教师一个信号: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追寻失落的“人文精神”。

最近读孙绍振教授《人文精神的落空与落实》一文颇受启发。什么是“人文精神”?孙绍振教授做了精彩的阐述:“‘人文精神’就是青少年的个性化的情感、想象、意志、独立思考和创造的精神,包括面对消极现实的勇气,简单地说,人文精神,就是个性和人格的建构。”“个性”和“人格”是无比丰富、无比生动、无限具体的,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程人文精神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具体性。在语文课堂上落实人文精神也是新课标给我们提出的严峻挑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切实落实“人文”,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本转变观念

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教学观念中引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学观念斗争的结果。因此,确立新的教学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试想,如果一个教师的观念已经改变,有了崇高的教育信仰,对教育事业就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就会了解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进而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此,面对旧的课程,照样可以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样的课堂中,一定是充满着教师的智慧,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它表现出教学不只是课堂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表现出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表现出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的过程;表现出教学关注学科更关注人的精髓:所有这一切都浸注着最先进的教育精华。

二、破传统树新风

多年来的工具论教条主义,客观化、标准化考试,已经窒息了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人文精神、情感感受和理性概括力。在目前文本的解读中,许多教师的知识已经陈旧,那变得一成不变的模式化的东西束缚着教师的思想,以致不能向学生提出更为深刻的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也不能把学生表面的思考引导到深层的、潜在的奥秘中去,致使学生在对事物进行理性判断的过程中,也缺乏较为深层次地分析,表现出头脑较为简单、看问题较为片面等诸多弊端。因此,要大胆地摒弃那些传统的模式化、程式化的旧的东西,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唤醒学生主体潜在的能量,以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诱导,使学生进入思考而不歪曲语文课的人文性质。

语文课堂教学最能够体现人文意识与语言文字之间浑然一体、相辅相成的特点。因为语言文字不仅表达意念,更是体验生命的场所。某些环节既是帮助学生体会人文意识的,同时又是针对语言文字进行的训练。人文意识与语言文字两方面必须相互促进,合理渗透人文意识于语言文字品析、感受之中,才能较好地避免填鸭式的说教和学生口号化的应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顺应作者人文意识引导语言文字这一规律,以把握作者内在的人文意识为骨架,打破传统,建构血肉丰满的课堂阅读教学。

三、更新和积累自身文化知识

孙绍振教授强调说:“观念的问题一旦解决,那么,我们面对的最严峻的问题就是教师的水平。”要把人文精神贯彻到底,实现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所有这一切都取决于语文教师自身的学养、自身的文化积淀。

如:《泰坦尼克号》给我们演绎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我们都为他们因爱情而表现出来的勇气——男主人公为爱情而勇敢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心爱的她,女主人公为报答他的爱而勇敢地活下去——而感到深深地震撼。课堂这样设计,教学的步骤未免单一,教学的结论没有任何的悬念。但是,教师若设计出这样的问题:“这两位主人公若没有遭遇沉船事件,现在都活在世上,那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会有什么结局?”那么可以想象课堂上将会出现一种怎样激烈的讨论,学生的个性化的情感和创新的精神得以充分的释放,当然,对教师的教育智慧、文学积淀甚至道德积淀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人格、反标准答案的多元理解、师生对话成为语文课程的主导思想,学生个性的张扬、心灵的自由、精神世界的丰富、创造力的解放都得以充分地体现,课堂上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洋溢着师生成功的喜悦。要达到这样的高度,教师必须正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地完善自己。教师的专业才能和教育智慧,决定着课程改革的质量和深度。试想如果一个教师没有一定的专业修养,就没有深入浅出的基础,你就是有了先进的理念,不管课本如何体现人文精神,最终人文精神还是要落空的,美好的理想也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任务就是重视学习,学习、学习、再学习,不仅从根本上提高自己,而且在水准方面提升自己,让自己在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本钱。在提升自己的同时,我们会对教育事业有了更高的追求,对自己也有了更高的期望,有了更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上一篇:监控设备使用及管理规定下一篇:小学生养成教育课题中期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