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推进基层依法行政的实践和思考

2024-05-03

新时期推进基层依法行政的实践和思考(精选8篇)

篇1:新时期推进基层依法行政的实践和思考

指导教师:

新时期推进基层依法行政的实践和思考

费守平

随着党的执政理念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乡镇人民政府作为国家政权体系中的最基层单位,同9亿农民群众接触最直接,联系最经常,是实践依法治国方略的最前沿阵地,问题也更繁杂、更具体,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就显得更加迫切和艰巨。

一、依法行政在基层行政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近几年,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层政府也在不断的调整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日照市五莲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基层依法行政工作,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部署,对乡镇基层依法行政作了一些积极探索,乡镇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执政手段更加规范化、法制化,逐步由行政命令转向依法行政,由依“权”办事转向依“法”办事。以街头镇为例。

街头镇是日照市和五莲县的传统经济强镇,尤其以石材业闻名国内外。近几年,该镇在深入推进石材业综合整治和省级示范镇建设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依法行政的作用,工作中力求把各项工作都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也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一)从依法行政的观念上看,基层人员法制观念普遍增强。近几年,该镇政府在石材业整治和示范镇建设中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和群体,为规范政府行为,确保石材业整治顺利实施,该镇通过大量的举行法制讲座、宣传等普法活动,在全镇干部群众中进行全覆盖法律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理念、石材业户和普通群众的守法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也是石材业综合整治能够顺利完成的有力保障。

(二)从依法行政的手段上看,行政的程序更加的合法、合理,方式更加公开透明。在拆除五莲石材产业园园外一千余家石材加工厂的时候,街头镇政

意见。有的对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得不够好,执行起来往往简单行事,以个人意见代替集体决定,信奉“三句话不如一耳光有效”。有的支部书记和“两委”干部,把自己的业务放在首位,把村里的工作放在次要位臵,疏于村里事务管理;有的对群众的所思所想无动于衷,拖而不决,等等。这些都是基层政府依法行政潜在的阻力和障碍。

(二)依法行政管理体制还有弊端

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氛围还不够浓厚。i一是依法办事的能力不够强。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传统的“命令式”的执政思维、方式,还没有彻底转变,主要表现在推动工作上有时搞行政命令、搞摊派。特别是在处理法律性、政策性、专业性比较强的事务时,由于法律知识学的不透,吃的不准,把握的不好,有时给工作造成很大的被动。二是部分基层政府重实体、轻程序。目前,多数基层政府在行政执法方面比较注重实体合法,而在程序合法方面研究不够。三是行政行为存有“越位”、“缺位”的现象。虽然《行政许可法》对政府职能做出了严格的限制,但管理的事项仍然过多,造成了力不从心,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的却管了许多,这限制了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造成了政府行政的低效率。

(三)公开透明执政的“土壤”还没有真正形成

一是公开透明的深度不够。一些基层政府对重大决策、重要规定、办事意图等公开宣传的不够深入,往往只有中层以上的干部清楚,普通干部群众不了解、不知情,这就给推进工作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像政府部门的职能是如何划分的、具体事项的办理程序又是如何规定的,对这些最基本的内容老百姓都不是很清楚。这就造成老百姓一有事情,就直接找政府,认为政府是全能的,什么事情都应由政府来解决、来负责,给政府工作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二是公开透明的渠道不畅。政府政务公开的渠道不畅、方式不活,多数政务公开形式呆板,仅仅局限于设臵公开栏、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等,造成群众想了解事情很不方便,甚至很难。三是公开透明缺乏有效的标准和规范。有些基层政府怕公开的内容多了,会制约政府权力,加大工作难度,给决策造成被动,

段去完成收费、收税任务。在明确乡镇政府工作内容后,部门可以规定乡镇工作的执法程序和执法依据。对出现的疑点难点问题给予解释和指导,协助乡镇政府调处各种纠纷和违法行为,并及时对相对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必要时,可将部分行政管理权依法委托给乡镇,使部门与乡镇上下联动、紧密配合,从而改变“看到管不到,管到看不到”的状况。另外,人民法院要加大行政案件的受理和执行力度,支持乡镇依法行政。二是要进一步用制度规范乡镇行政行为。乡镇政府要根据乡镇工作的特点和执法侧重点,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便于实际操作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土管、计生等方面的具体行政行为,应当有相应的制度来规范,避免滥行政、乱行政和不作为等情况出现。同时,要认真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执法岗位、每一个执法人员。对执法人员出现的违法执法和不作为等,按行政执法责任制要求严肃查处。三是加强普法,提高公民守法意识。民主法制要求公民不但要有较高民主意识与维权意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遵纪守法意识。可以通过新闻媒介、墙报宣传栏、典型案例剖析、召开执法现场会等形式宣传与农村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以实带虚,以虚促实,让群众知法懂法,进而守法。五莲县就印发了《2014年全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和《关于在全县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作为全县普法教育的行动指南。

(三)依法行政必须进一步完善执法机制

随着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乡镇政府行政工作日益繁重,乡镇的法定职权有限性与人民群众要求依法办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探讨加强乡镇执法职能,已成为当前推动乡镇依法行政的又一重要课题。v一是适当扩权。现有的很多法律规定执法主体是县以上的政府和部门,乡镇缺乏执法主体资格,要通过立法扩大乡镇职能或通过合法的形式向乡镇放权。二是试行综合执法。结合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相对整合执法力量,集中执法人员,由政法干部、乡镇司法员、法制员及专业人员等组成执法机构,开展综合执法。街头镇就有针对性的建设了综合执法平台。三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要通过机构改革,优化乡镇执法人员的结构,择优录用,严把“进口”,畅通

篇2:新时期推进基层依法行政的实践和思考

一、依法行政上升为基层行政管理的热门关键词

基层依法行政不仅要建立一种制度,形成岗位目标责任制,而且必须构建立市场经济形势下管理工作的良性配套运行机制。因此我们通过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建设,力求把基层政权、村民自治组织、农村经济、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移风易俗、计划生育、小城镇建设等工作,都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使政府行为有了具体的“框框”和抓手,有效地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在管理方式上,适应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的需要,从过去的事无巨细、包揽一切的微观控制向议大事、抓全局的宏观管理转变;

在服务方面,适应了农村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的需求,由过去的单纯管理向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的全面服务转变;

在工作手段方面,适应了农村的各种经济组织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的新情况,由过去单纯的行政手段向更多地或主要地运用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转变;

在对村级管理方面,适应了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按照法律确立的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由过去传统的领导指挥向依法指导帮助转变;

在发展经济方面,适应了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经济的要求,由过去的以行政命令统一服从为主向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为主转变;在政务管理方面,适应了基层干部群众民主与法制观念日益增强,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日趋完善的现实情况,由过去程度不同存在的随意行政,靠“土政策”发挥作用,向依法行政,民主监督转变。

通过这些转变、使镇政府依法完备并较好地履行了执行、决策、管理、保障、监督、协调、指导、服务等职能,有力促进了全镇整体工作协调、持续、健康地发展,实际成效日益明显。

一是党组织核心地位得到加强。乡镇工作头绪繁杂,过去由于种种因素,使得党委不得不过细、过多、过具体地抓事务,难以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调查研究、思考大事、研究思路,指导镇政府及各级组织开展工作,也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党的建设,既影响了决策水平,也弱化了统揽和指导全局工作的力度。通过加强规范化建设,理顺了党政群团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及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各自的职责、职能、职权及主要任务,促进了各级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党委和各基层党支部从繁琐的事务堆中解脱了出来,能够集中精力搞调研、出思路、抓党建,真正做到了“党要管党、党管干部、决策大事、统揽大局”。我镇邻城靠矿,区位优势独特,镇党委在发动、引导全镇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重视抓好党的建设工作,每年都在排查分类的基础上,对个别差班子、弱班子、后进村实施帮促转化,利用镇党校开办党员轮训班、支部书记培训班、干部学理论研讨班,使全镇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全镇78个党支部中,一类支部达到90%以上,基本没有三类支部班子,作用发挥好的党员达到95%以上。自1991年以来,镇党委连续5年被评为济宁市、邹城市“模范基层党组织”。

二是政府职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加强乡镇政府规范化建设,镇政府的行政首长位置进一步确立。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镇政府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实践“人民政府为人民”的宗旨,认真办好造福于民的大事、实事、难事,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经济奔小康的积极性,为满足广大农民走出家门,奔向市场,进入城镇,经商办厂的要求,镇政府狠抓了小城镇和矿驻地的开发建设,先后建成了两处农贸市场,完成了2000米中心大街、463间旧房旧楼改建、28幢二层以上新建楼房、35千伏配变电站,以及路灯绿化带、人行道硬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任务,为广大群众进城办二、三产业,开辟了更为广阔和优良的环境空间。近年来,广大农民积极发展蔬菜生产,形成了规模种植的新格局。镇政府在对农民进行资金扶持、技术服务、信息沟通、联系销售的同时,从镇财政拨出200万元在镇驻地建起了占地3O余亩,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蔬菜批发市场,及时解决了广大农民蔬菜销售的困难,广大农民乐在心里,夸在口上。许多人带上精选的上等蔬菜,到镇政府表示感谢,他们在感谢信中写道:“政府为俺们指富路、办实事、搞服务,想得周到,办得实在,俺们能致富,全靠好政府”。同时,镇政府在指导、支持、帮助村委会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村委会的职能作用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全镇45个村委会中有40个被评为市“村民自治示范村”。

三是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通过加强规范化建设,党委、政府与人大及部门、岗位之间的关系理顺,职责明确了,职能清晰了,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质量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农民负担、财务管理是农村工作的热点、难点,也是容易引发干群摩擦,影响社会稳定的焦点。通过建立工作规范,全镇健全了“村民代表会议”、“民主理财小组”及与之相配套的议事规则和制度,实行了“村务七公开”,使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减轻农民负担,镇政府坚持一手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手抓减负政策规定的落实,全镇有6个村创建成为“农民无负担村”,其他各村的农民负担始终控制在5%以下。在完成国家粮食定购任务方面,镇政府严格遵规守范,自觉接受党委、人大和群众的监督,在积极引导干部群众正确处理利益关系的同时,据实征购,该兑现的钱物及时兑现,连续多年夺得济宁市、邹城市征购工作第一名。1995年夏粮入库完成后,曹庄村村民自发地骑车20多里,将写着“感谢党委政府及时兑现”的镜匾送到了镇里。南屯村是我镇的富裕村,有的干部群众觉得村强民富,应该把村的办公设施进行改造,同时也有的群众提出了建村小学教学楼的建议。到底是先建村办公楼还是建教学楼,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了讨论,根据多数人的意见,作出了先建教学楼的决定,受到了全村干部群众的一致赞成。自1991年以来,全镇计划生育工作连续6年获得济宁市、邹城市一等奖;计划生育率、晚婚晚育率始终保持在100%,刑事案件发案率始终控制在万分之一点二以内。通过规范化建设的实践,各级组织和广大基层干部的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社会风气更加纯正,全镇出现了“三多三少”的可喜局面:即学政治、学英模、学科学技术和业务知识,积极上进的多了,不学无术,混日子的少了;扎实苦干,尽职尽责,积极工作,敬业爱岗的多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满足于工作一般化的少了;依法办事按规范、程序工作的多了,以言代法,以权压下,盲目蛮干的少了。

四是服务质量得到改进。各项工作规范的建立与实施,使政府的行政行为实现了由领导型、督促型向指导型、服务型的转变。在经济方面建立健全了农业机械、农副产品流通、畜牧饲养、村办企业、林果生产等八大服务中心;在农业生产上实现了作物布局、粮种调剂、生资供应、技术指导、机耕机肥、机播、机灌、防病治虫等八项统一服务,建起了商品粮、花生、棉花、大豆、蔬菜、香椿、林果、淡水养殖等九大专业生产基地和种、养、加工五大专业化示范服务基地,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始终保持在25%、27%、20%以上。

五是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工作规范实施后,工作任务层层分解,指标量化到位、到人,长远有目标,近期有安排,人人有职责,推倭扯皮现象彻底杜绝,效率大大提高。如在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方面,主办的积极办,协办的密切配合,使大量问题迎刃而解,来信来访明显减少,近三年没有出现一起信访案件,基本实现“信访三无”。镇机关各委办按照各自的规范,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对党委、政府部署的任务雷厉风行,快节奏、高效率地去完成,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干工作靠派,抓落实靠催,有困难就躲,遇矛盾就上交”的不良现象。在“吨粮镇”建设中,镇党委、政府计划三年达标,农业委员会的同志不等不靠,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搞好全方位服务,提前一年实现了“吨粮镇”的目标。民政办公室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地抓好社会保障事业建设,尽力为党和政府分忧,为百姓解愁。

二、基层依法行政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但是,政府违法行政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行政诉讼败诉率仍相当高,行政工作的内容和对象的广泛性与行政法定职权的有限性的矛盾相当突出。当前我国农村依法行政的制约因素剖析

要达到依法行政的要求,基层还存在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因素。

1、依法行政的思想基础不稳固,干部群众的思想素质不适应。

我国是世界上实行封建制度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封建人治思想的残余对农村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很深。一是部分农村领导干部人治思想严重,法制观念淡薄。有的奉行权大于法,他们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将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以致一些地方出现“黑头”(国家法律文件)不如“红头”(地方政策文件),“红头”不如“白头”(领导批示意见),“白头”不如“口头”(领导指示)的怪现象,严格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挫伤了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行政的积极性。有的干部法制观念淡薄,他们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经常超越法律、法规的规范,滥施行政权力,干扰行政执法。有的领导特权思想严重,他们担心依法行政可能会削弱自己的权力,损害自身的既得利益,因此,思想上存有抵触情绪,成为依法行政的阻力。二是农民群众封建思想严重,法律意识不强。首先,迷信、崇尚权力的心理普遍存在。长期的封建人治社会和中央集权体制,使农民养成了被动接受统治的传统习惯,对政府具有很大的依附性。在一些农民心目中,权力的威严胜于法律,他们常把政府及其官员的一些违法侵权行为视为当然,逆来顺受,不予抵制或不敢抵制,即便是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也不敢“对簿公堂”,寻求法律的保护,“一边倒”的情形从客观上助长了非法行政行为的扩张蔓延。其次,农民学法、用法的自觉性不高,法律素质偏低,有的农民认为,法律是国家和政府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他们既不关心国家的立法,也不主动学习出台的法律,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更不懂得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上一些基层组织,对农民的普法宣传教育缺乏应有的力度和广度,特别是少数对依法行政心存芥蒂的领导担心农民懂法会“影响”今后的工作,不敢大胆地宣传法律知识,从而使许多农民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由于农民不懂得运用法律来制约行政权力的扩张,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使行政权力失去群众的监督和法律制约。

2、依法行政的政治基础不成熟,管理体制还有明显弊端。

一是集权制的弊端,使乡镇政府相对独立的行政主体地位难以确立。农村依法行政要求乡镇政府成为相对独立的行政主体。然而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逐级集权制遗留的弊端,使我国乡镇政府目前还不可能真正成为推行依法行政的相对独立的行政主体。这在现实中,给依法行政带来了很大困难。一方面,乡镇政府行政管理自主权严重不足,一些地方县政府对乡镇的领导仍采用强迫命令的方式,常使决策脱离乡镇执行所应具备的客观条件,导致乡镇政府迫于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而产生行政违法行为。另一方面,乡镇政府对上级政府具有从属性和依附性,无法抵制上级“创优评先,达标考核”引发的一些不正之风,也无力抵制上级部门、领导延伸下来的干扰公正执法的腐败行径和违法行为。二是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使乡镇机构责、权、利脱节,依法行政缺乏监督主体。据调查,县级有关部门设在乡镇的派出机构多达十几、二十个。这些“七站八所“人、财、物三权都在县直部门,乡镇管不了,上级主管部门又鞭长莫及。乡镇行政区域内的各项工作,由县里直接向乡镇布置,任务、职责由乡镇承担。而乡镇却无权过问县属部门的工作。如征管税收的执法主体是税务部门,而各种税收任务又指令性地下达到乡镇政府,造成乡镇政府替税务部门收税的混乱局面。这种条块分割、责权利相脱节的管理体制,使乡镇政府在辖区内的管理出现漏洞,为非法行政行为的产生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是乡(镇)村组织内部关系不顺,职责不清,村级组织职能弱化。

一方面在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村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权。履行依法治村职责,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从乡(镇)村政治运行的实践看,乡镇政府仍对村委会实行习惯上的行政领导,继续控制村级机构的人财物权,村委会事实上成为乡镇政府的“附庸”,依法治村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在村级组织内部,又存在党支部核心地位与村民自治原则的矛盾,村委会的重大事项均要报经支部决定,村委会成了村支部的实质性执行机构,不能真正履行村民自治的职能,依法治村成为空谈。

四是依法行政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首先,乡镇机构中,缺少完备的监督系统。国家行政监督体系延伸到乡镇出现了“断层“。中央、省、地(市)、县都设有政府的监察机关,负责对同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到乡镇基层政府却没有设置监察机构。其次,监督机关独立性差,对政府行为监督无力。我国的权力监督机关一般实行双重领导制度。但由于人事由地方主管,经费主要是靠地方拔给,在双重领导中,起主要作用的实质上是同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实际运行情况往往成为当地党委、政府的一个工作机关,其权力来源和经济来源都会受到监督对象的影响制约,这种监督往往流于形式。

三、推进基层依法行政要紧扣四个重点

乡镇政权作为国家政权的基础,其执政能力的强弱,是否依法行政,事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大局,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乡镇要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关键是要把依法行政当作“第一责任”。

一要坚持民主行政。民主行政是行政为民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行政能力靠什么来行使呢?就是要靠党内民主,保证党员的民主权利。只有让广大党员参政议政,才能发挥每个人的作用。乡镇党组织要进一步增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意识,坚持民主行政与依法行政相统一,坚持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大众参与,保护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生活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二是坚持务实行政。务实行政是行政为民的具体体现,要把加强乡镇政府行政能力建设和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看乡镇政府或一个干部这方面的能力有没有提高,不是看说得怎么样,而是看做得怎么样,要看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有没有提高,要看在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实际工作中有没有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新局面。就当前形势需要而言,“务实”的根本内涵是务“三个代表”之实,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实,主要体现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百姓上。

三是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行政为民的客观要求,坚持依法行政,就是要坚持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并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奋斗目标。乡镇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都要确立依法行政的观念。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民治”和“吏治”的关系,切实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是由党的干部“为民作主”、“替民作主”,不能颠倒主人和公仆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治民”和“治吏”的关系,明确实行法治重在治权、治官,保证公共权力公共使用,保证在法律规范内掌好权用好权,最终还权于民。

长期以来,乡镇的主要工作就是收税催粮。现在,农业税取消了,不仅沿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取消了,国家还给予农民各种补贴,由“多取少予”变为“多予少取”,行政理念、行政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发展经济、稳定社会和服务社会三个方面已成为乡镇政府新时期的工作重心。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坚决防止和纠正滥用行政权力干扰和损害市场秩序的行政行为,坚决查处和打击凭借行政权力袒护和纵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使行政行为既符合法律法规,又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当前主要是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流通、土地流转等问题,尽量用市场而不是计划,引导而不是强迫的办法,把农民当作真正的市场主体来对待,搞好配套服务。在对待群众切身利益方面,把依法行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放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上,放在发展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上。在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方面,既加强对依法行政主体的行政执法监督,又重视对行政执法监督机关的监督,使一切行政权力和行政执法监督权力都处在有效的法律监督之下,实现依法行政方式和程序的规范化、法制化。必须在思想观念、执法环境、执法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变革。

(一)依法行政必须更新观念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基层政府的根本要求,只有做到依法行政,才能确保政令畅通,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保证,保证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无论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看,还是从当前乡镇政府依法行政状况和面临的新形势看,都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乡镇依法行政的认识,坚持全面地、努力地推进乡镇依法行政。

一是观念要更新。要正确认识依法行政的真实含义,摒弃依法行政就是设法找出法律依据来“治民”的错误认识;摒弃行政诉讼制度是削弱政府的领导,不利于乡镇开展工作和完成任务的错误思想;摒弃乡镇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工作量大,用法律手段不如用行政命令来得快的错误做法;摒弃“七法八法,搞得我没有办法”的错误观念。把依法行政的侧重点放在“治吏”上,确立依照法律授权开展行政行为的观念。

二是知识要更新。要进一步强化乡镇干部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实行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为此,要给乡镇干部创造法律学习的条件,必要的工具书发给每个干部,供其自学。以考促学,学用结合。培训不要停留在启蒙式,要结合乡镇工作实际,就其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尤其是环保、土管、水利、林业等实体法及行政处罚、复议、诉讼等程序法的培训。还要加强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法律文书的制作与审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等操作性强的实践技能培训,积极促使乡镇干部在思想上和具体工作中,从依行政命令办事向依法办事转变。

三是方法要更新。要善于运用法律、法规解决问题。乡镇干部是乡镇建设的领头雁,是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践者。对此,一是自己必须自觉守法,做遵纪守法的模范,为群众作出表率;二是要善于用各种法律、法规来引导群众的行为;三是在处理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时,必须善于用好各种法律法规。当前,尤其在处理村级财务管理、社会治安、群众上访、山林权属纠纷等问题时,乡镇干部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不仅要做到实体合法,而且要做到程序合法。

(二)依法行政必须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良好的执法环境是乡镇依法行政的前提和重要基础,而法制环境的建立,不但要求乡镇自身严格依法办事,而且需要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配合,需要司法机关特别是人民法院的支持。这也是当前推进乡镇依法行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制约乡镇依法行政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有些有行政执法权的部门在分解和布置任务时,为简便往往很少考虑法定程序和法律后果,对乡镇在行政执法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帮助解决少,业务指导不力,而乡镇因其法定职权非常有限,使乡镇政府陷于执法主体不合法、违法执法的境地,这样乡镇工作也就被迫或自觉不自觉地做着许多与依法行政相悖的工作。二是有的部门对其直接行使的管理权,缺少与乡镇沟通,其行政处罚行为与乡镇的行政管理相脱离,乡镇“看到的管不到”,部门“管到的看不到”。三是法院由于行政强制执行案件数量较大,一般也只能象征性地执行几个有代表性的案件,一部分案件久拖不决,这样不但影响了乡镇干部依法行政的信心,客观上也助长了违法行为的产生蔓延。为此,应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上下配合,支持乡镇依法行政。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在布置行政工作和分解任务时,应首先考虑其工作内容是否属于乡镇政府的法定职权,是否符合法定程序要求。执法主体不是乡镇的,不要让乡镇政府为难。不能以行政命令逼迫乡镇用违法的手段去完成收费、收税任务。上级政府部门在明确乡镇政府工作内容后,部门可以规定乡镇工作的执法程序和执法依据。对出现的疑点难点问题给予解释和指导,协助乡镇政府调处各种纠纷和违法行为,并及时对相对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以行动支持乡镇依法行政,必要时可将部分行政管理权依法委托给乡镇,使部门与乡镇上下联动、紧密配合,从而改变“看到管不到,管到看不到”的状况。另外,人民法院要加大行政案件的受理和执行力度,支持乡镇依法行政。

二是要建章立制,进一步规范乡镇行政行为。乡镇政府要根据乡镇工作的特点和执法侧重点,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便于实际操作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土管、计生等方面的具体行政行为,应当有相应的制度来规范,避免滥行政、乱行政和不作为等情况出现。同时,要认真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执法岗位、每一个执法人员,做到明确执法主体,明确执法范围与内容,明确执法责任,提高行政执法的透明度,完善整个执法程序、执法体制和监督检查机制。对执法人员出现的违法执法和不作为等,按行政执法责任制要求严肃查处。还要把乡镇依法行政工作列入考核项目,并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考核内容。考核办法要明确,项目要细化、量化,并具可操作性,做到考而有据,责、绩结合,以考核促提高,以考核促深化,使乡镇依法行政工作切实到位,既不“越位”,又不“缺位”,更不能“错位”。

三是加强普法,提高公民守法意识。民主法制要求公民不但要有较高民主意识与维权意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遵纪守法意识。可以通过新闻媒介、墙报宣传栏、典型案例剖析、召开执法现场会等形式宣传与农村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以实带虚,以虚促实,让群众知法懂法,进而守法。

(三)依法行政必须进一步完善执法机制

篇3:新时期推进基层依法行政的实践和思考

目前党员教育工作和党员的思想出现较多的薄弱环节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层党组织工作状况与党员教育需求的不适应

一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 少数党员头脑中的模糊认识迫切需要澄清。而一段时间里, 基层党支部党员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尚处于探索、适应状态, 没有可借鉴的新经验;教育内容上, 也不同程度上缺少“对症下药”的良好创新;相当一部分党支部书记缺少必备的党务工作知识和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 工作吃力, 效果不好。二是生产经营指标的完成状况, 是考核基层生产单位的重要依据, 一些单位把较多的精力投入于生产经营, 忽视、淡化党员的教育工作, 客观存在一手硬、一手软, 使党员教育工作没有很好地落一实处。三是个别党支部成员自身能力素质不高, 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形成教育滞后、措施不力、效果不明显的被动局面。

2. 党员教育工作与生产经营结合得不紧

随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思路的确立, 基层的经济指标逐步落实到人头, 这就客观要求党员不仅要有政治觉悟, 还要有生产经营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本领。而多年来, 党员教育形成了以党的性质、纲领为主要内容的惯性, 显得大而空, 不能把党员教育与本单位的经营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 存在党员教育与生产经营脱节的现象, 造成教育者说得乏味, 党员听了厌倦, 达不到教育的预期目的。

3. 一些党员能力素质不高, 不能很好地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

细化经营承包、三项制度改革等举措的进一步实施和完善, 向职工提出了文化素质、技术素质、思想素质的新要求, 而一线党员中, 普遍存在能力素质不高的情况, 也是基层单位党员教育难度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4. 个别党员理想、信念淡化, 忽视自我要求与约束

受社会上一些功利思想和不良风气的影响, 个别党员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不能认真履行党员义务, 向钱看的心理意识较强, 工作得过且过, 思想不求上进, 混同于普通群众, 甚至不如群众, 缺乏无私奉献精神, 在职工中威信不高。这是基层党员教育中的难点和重点。

二、抓住关键, 健全制度, 完善党员教育的基础工作

切实加强党员教育工作, 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而关键所在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创造前提条件, 把握中心环节。一是明确思想认识, 理顺工作思想。党员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做为一线生产单位, 无论生产经营主动与否, 都要持之以恒地做好党员教育工作, 不能抓抓停停、时紧时松, 要求党务工作者必须正确把握工作力度, 使两项工作协调发展。把党建工作做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理顺工作思路, 完善教育方案, 确定阶段性工作目标, 制订年度规则, 把党建工作尤其是党员教育工作形成系统工程, 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使党员教育的效果不断提高。二是调整班子, 选好带头人。抓好支部班子建设是抓好党员教育的关键, 而选配好党支部书记又是建设好班子的关键。要破除求全责备、论资排辈等陈旧的用人观念, 以“德才”兼备做为标准, 大力调整支部班子结构, 大胆地把思想作风过硬、政治素质较高、懂经营、会管理的同志放到支部书记岗位。三是完善规章制度, 强化党员教育工作的可操作性。党员教育工作中, 各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由于各单位的实际情况不同, 建立切实本单位实际的工作制度尤为重要。要在重新理顺以往规章制度的基础上, 针对生产一线支部党员少, 充实进“大党课”制度;针对党员居住相对集中, 充实进家访制度;针对一线生产经营任务重, 避免支部书记抓党员教育工作有疏漏, 充实进党务工作例会制度和党员教育责任制度, 定期专门探讨和布置党务工作, 使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加强, 政治核心作用更加突出。

三、丰富党员教育内容, 提高党员综合素质

1. 开展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主要内容, 以增强党员先进性为目标的党性教育。

同时, 把“我为党旗增光彩”、“共产党员工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激励、教育、约束党员, 时刻不忘共产党员的本色, 时刻以党性原则做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2. 开展以继承党的优良作风和石油企业光荣传统的主要内容, 以增强党员爱岗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的品德教育, 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使党员热爱岗位, 乐于艰苦工作, 把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化做为爱岗位、讲奉献的强大精神动力。

3. 开展以技术理论操作为主要内容, 以提高技术水平为目标的能力素质教育。

把提高党员的技术水平做为全员技术教育的先导, 把提高党员工作能力做为队伍建设和生产经营上水平的关键。

四、改变老面孔, 探索新方式, 使党员教育多样化

1. 注重普遍教育

加强党员教育最终目的是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因些我们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要突出普遍性, 在受教育范围上要体现全员性, 不允许存在把个别党员排除在受教育范围之个的现象。

2. 加强重点教育

重点教育就是我们常说的抓两头, 带中间的教育方法。基本做法就是在普遍教育的基础上, 党支部对素质好、能力强的党员和各方面表现一般的党员进行一对一的重点帮助教育, 做到因人而异, 因情况而异, 延伸普遍教育成果。

3. 开展感化教育

篇4:新时期推进基层依法行政的实践和思考

做好新时期基层工会工作,贵在用心。面对时代发展、社会变化和职工需求带来的新情况和新任务,基层工会干部需要适应新常态新变化,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履职能力,为作业区实现质量效益发展尽心竭力。近年来,我们通过采取微信学堂、职工讲堂、体会分享、现场观摩等方式,组织大家学习工会十六大精神和系统专业知识,同时注重在理论学习中谋求工作方法的创新,持续开展了“励志青春.建功金马”五大典型事迹报告会、“携手同心.共筑梦想”最美一线员工故事会、开展“我是战队当家人”的评选活动,涌现出来了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的地质工艺技术队、油田公司“铁人先锋号”洼3站、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单忠立、束滨霞式的班站长鲁鹏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总结提炼出了“四分一体”系统化对标管理模式、稠油井十二类循环管理法、硫化氢“三四五三六”管理机制、班站“一牌两卡三分钟”标准化管理等实用适用的管理方法。

做好新时期基层工会工作,重在用情。要发挥“职工之家”的作用,营造“家”的氛围,真情服务职工群众,感受“家”的温暖,为作业区实现质量效益发展凝心聚力。我们实施健康工程,对特殊岗位人员进行体检培训,因地制宜种植小菜地,制定科学营养配餐;开展春季、秋季及全员岗位健身系列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开展“释放工作压力”心理安全EAP知识讲座,提高职工的身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关注青年职工的成长成才,组织召开了“放飞青春梦想、乘势扬帆起航”大学生专题座谈会,帮助青年职工规划职业生涯、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综合素质,寻找企业发展与职工个人成长的契合点。工作中,我们坚持“尽职责履承诺、进家庭暖人心、进班站解疑难”的工作方式,采取察民情的小日记、知民意的小信箱、答民疑的小服务、解民难的小卡片、聚民心的小祝福等“五小”措施,积极构建“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的和谐团队。几年来,我们先后为一线班站解决各类问题85个,为职工提供各种咨询服务126

人次。

篇5:新时期推进基层依法行政的实践和思考

基层统战工作是整个统战工作的基石,是基层党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如果忽视基层统战工作,整个统一战线的基础必然不稳定、不扎实、不发展,并将影响到整个党的事业。当前,基层统战工作现状是统战对象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存在一些工作体制不够完善,统一战线两支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基层工作条件差,工作部门和地区差异性较大等问题。加强新时期基层统战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认真研究基层统战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针对基层统战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思想认识,努力提高党政领导对基层统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前提

各级党委对统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党政领导对该区域统战工作的领导与支持力度,要提高基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对统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就要把统战理论政策纳入领导干部培训规划,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党课教学课程;就要把统战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统战工作汇报,研究解决统战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就要把统战工作纳入各级检查考核内容,形成统战工作“抓领导、领导抓”的局面,党政领导班子不仅要过问统战工作,还要模范执行统战方针政策,要亲自参加统战活动,亲自做代表人士的工作,真正履行好对统战工作的领导职责。

二、抓宣传调研,努力夯实统战工作的群众基础和理论基础是保障

当前,统战工作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新世纪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指明了统战工作的方向,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大宣传调研力度,让全社会都充分认识到统战工作的重要性,都来关心和支持统战工作。要加大对统一战线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会议、新闻媒体、统战刊物,多层次、多渠道地积极宣传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普及统战知识,报道统战活动,推广先进典型,利用宣传部门、党校和统战队伍的阵地,大力宣传,动员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深入认识并亲自来做统战工作,为新时期基层统战工作的开展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针对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多样化趋势日益发展,统战工作的难点、热点和敏感问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要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深入研究基层统战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分析当地工作形势和工作现状,深入研究事关统一战线全局和未来发展的基层动态,不断以调查研究推动工作创新,为新世纪

新时期基层统战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抓培养选拔,努力提高统一战线两支队伍的综合素质是关键

在基层统战工作中,统战干部和统战成员两支统一战线队伍的素质高低,是做好统战工作的决定性因素。首先,要选派德才兼备、年富力强、能吃苦耐劳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各个基层统战工作岗位上去,并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对他们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其思想素质、统战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使他们成为具有“坚定的立场、民主的作风、广博的知识、创新的精神,”深受党内外朋友欢迎的合格统战干部。同时,还要加强对统战干部尤其是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交流、提拔和使用工作,使基层统战干部工作时有能力,工作见成效时有盼头,真正做到有“为”有“位”。其次,要针对统战对象的思想和素质复杂而又参差不齐的现象,健全机制,从长计议,有意识的物色一些素质相对较高、有一定威望和能力的代表人士,对他们加强培训,加强培养锻炼,选拔他们担任统一战线各个界别的有关负责人或牵头人,进而通过他们影响他们所代表的该一领域的广大统战对象,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顺利更快捷地帮助基层解决所有统战对象的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才能将基层统战工作做得扎实有效。

四、抓制度管理,努力完善基层统战工作新机制是保证基层统战工作的落实,必须用健全的制度去管理,必须创新和形成一套科学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各级大统战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党委统战部是主管统战工作的职能部门,是一个“口”,确立各级统战部对民族宗教、对台、外事侨务、工商联等工作部门的主管地位,从而使基层统战部能够真正有效地履行主管部门的职责,当好党委决策统战工作的参谋和助手。二是建立一体化的网络管理机制。配备乡镇(街道)统战委员和统战干事,落实村落社区统战工作责任人,落实三级网络(县、乡、村)两级责任制(乡对县负责、村对乡负责),实行基层统战工作网络化管理,并将统战工作纳入县对乡、乡对村的整体工作考评管理范围,从而使统战工作做到县、乡、村一个网络,三级联动。三是建立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各级党委要在经费预算、安排等问题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改变目前统战工作经费不足,办公条件差,干部待遇低的状况,保障各级统战工作正常运转。四是加强工作制度建设。要建立完善学习宣传调研制度,通报座谈谈心制度,走访联系服务制度,工作目标管理和岗位责任制度等,使各项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并产生良好的效应,从而推动基层统战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五、抓活动载体,努力创新基层统战工作新举措是着力

篇6:新时期推进依法行政之我见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时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政府纷纷实行行政改革,并已发展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为适应这一新形势,在这场竞争中争得有利的地位,我国政府正着手深化行政改革,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的创新,最终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公共行政体制。而

在这一场深刻的行政体制变革之中,笔者认为推进依法行政是我们需要把握的首要问题。

一、依法行政面临的新情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行政执法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阶段,行政体制能否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的保持和扩大。所以,只有正确地分析并把握我们所面临的形势,才能把依法行政工作引向深入。

(一)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情况。人是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力量,是开展依法行政的前提和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和社会格局的巨大变化,必然对行政执法人员思想道德产生巨大影响。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使原有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严竣挑战,统一思想的难度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广大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比如社会经济成份和物质利益的多样化,使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观念呈现多重性;社会思潮的多样化,使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观念呈现易变性。如何教育执法人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人民大众利益为至高目标,形成良好的从政道德,是新时期依法行政工作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二)行政执法对象的复杂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城乡利益主体多元化,经济和社会的运转方式日趋多样化,行政执法工作的内容不断增多,领域不断扩大。比如我国加入WTO以后,要求我们的方方面面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严格按照规则,公平参与竞争。又比如随着区域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开展,农村大批失土农民需要安置和保障,经济要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要保证。另外,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法制观念在不断增强,过去群众对政府行政执法“不敢问、不能问、不知问”的现象正在逐步改变。再加上政府行政监督渠道的增多,透明化程度的提高,都给依法行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制度创新与依法行政之间的矛盾。从改革创新的角度看,讲求实效,鼓励创新,什么方法有效就使用什么方法是理所当然的。但从法治的角度看,这种实用主义的做法就颇成问题了。比如为解决政府机关由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提高机关的工作效率,出台了“末位淘汰制”、“投诉下岗制”、“违章记分制”等办法。比如为征用农村土地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出台了一些青苗补偿、土地补偿和农村房屋拆迁补偿及安置办法。这些制度是由各地行政机关自己“创造”出来的,并且行之有效,但不一定每项措施都能找到相应法律依据,甚至与法律法规相违背,因此就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管用的制度往往找不到法律法规依据,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制度又不一定管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切把握制度创新和依法行政的关系便成了问题。

二、开展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施政方向。近几年来,国家对行政法制建设非常重视,相继颁布实施了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但在实施过程中又存在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行政执法主体的不合理。执法机关委托社会组织代为执法,是一个非常具有普遍性的执法现象。就目前的执法环境来讲,执法工作量大与各级政府部门执法资源短缺的矛盾长期存在,委托执法不可能完全避免。因此,执法委托者对被委托者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指导的责任同样不可避免,否则就是失职。

(二)行政体制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一方面执法力量过于分散,正常执法难以到位;另一方面执法部门之间执法职责交叉,相互牵制过多,往往缺乏有效的协调和配合,降低了执法管理的效率,难以形成合力,从而影响了行政管理的整体效能,出现“几顶大盖帽管不了一顶破草帽”现象。

(三)部分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还比较淡薄。有些执法人员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对依法行政认识不充分,甚至错误地认为依法行政就是行政部门用法律手段去管理老百姓。行政管理中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执法人员随意处罚,甚至滥用职权,执法犯法,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政府的形象。

三、推进依法行政的对策

篇7:大力推进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陈振超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活动内容方式,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这反映了我们党对时代进步要求和中国发展变化的正确把握。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坚持用新的理念和思路来谋划党建和组织工作,使党建和组织工作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创新党建工作理念,夯实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基础

创新是党建工作的活力之源,也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必由之路。新时期做好党建工作,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党建理念,开拓进取,切实推进党建和组织工作上新水平。

一是树立开放党建理念。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就告诉我们,开放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之路,也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的党建工作不能关起门来干,必须打破党建和组织工作自我循环的工作格局,破除党建和组织工作的神秘感,跳出“就党建抓党建”的思维模式,以广阔的眼光、广阔的思维、广阔的胸襟来推进党建工作,加强与其它地方的交流,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大胆探索开放的党建工作机制,畅通党员群众参与党建工作渠道,倾听群众的心声,扩大群众对党建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使党建工作更加体现群众的意愿,提高党建工作的满意度。

二是树立全局党建理念。党建工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只有坚持系统的整体的观点,统揽全局、整体规划,才能使各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为此,党建工作不再是哪一个部门或哪个单位能够独立完成的,必须由多个部门和单位协调完成。因此,要打破县委部门与政府部门之分,机关部门与企事业单位之分,增强“整合”意识,积极整合资源,提高整合资源的自觉性,运用全面系统的观点来思考新时期党建和组织工作,发挥其他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推动工作的整体合力。同时,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推进党建工作。在服务大局中寻找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拓宽党建工作领域、搭建党建工作平台、整合党建工作资源,确保党建工作与社会发展同步,达到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目的。

三是树立和谐党建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组织的和谐,党内生活的和谐,党员干部自身的内在和谐,对于社会和谐要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建设,说到底是人的建设,党建和谐说到底也就是人的和谐。我们要自觉地坚持以人为主体,把激活人的思想,作为当前党建工作的最高价值追求。要坚持以人为本贯穿于党建工作的始终,进一步使党建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在指导思想上相统一,相一致,在重大部署上相协调。要深入推进城乡结对互帮互助活动,通过工作互帮、学习互促、活动互联,把党建融入具体的活动之中,不断激发机关党建工作的活力,促进和谐党建的形成。

二、创新工作载体,激发新时期基层党建的内在活力

要创新新时期党建工作,必须要创新一系列的工作载体,才能使党建工作更加富有时代特色,才能使党建工作更加贴近群众,不断激发党建工作活力。

一是创新党员服务群众载体。要适应新时期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立足本地实际,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以“亲民、为民、助民、惠民”为主旨,创新工作方法,畅通信息渠道,积极搭建党员联系群众的平台,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人民群众的有效载体。通过建设好各级党员活动中心和流动党员服务站,广泛组织开展党员服务承诺制、结对帮扶和党员志愿者等活动,创新服务载体,充分激发党员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构筑全方位的党员服务群众新格局。党员通过创新载体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办民事,在真心服务群众、真情帮助群众中实践党的先进性,把为群众办实事变为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二是创新引导群众科学发展载体。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创新引导群众科学发展载体,组织开展科学发展观进村庄、进社区、进课堂、进工厂活动,广泛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宣讲活动,让广大民众知道科学发展观,关心科学发展,增强群众自主发展、服务发展、科学发展意识,并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建设。通过创新载体,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集民智,聚民心,凝合力,在全县上下形成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努力开创“党员干部干事业、经济能人办企业、人民群众创家业”科学发展的生动局面。

三是创新党员教育管理载体。我们党作为一个先进的党,如果党员素质不高,党的建设将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因此,首先大胆创新党员教育管理载体,从思想上着手,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学习型党员。在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中,要努力做到学习内容实用、学习形式灵活、学习手段丰富,不断增强理论学习效果,大力提高党员素质;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的头脑,使他们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其次,创新党员学习制度,认真精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党的相关理论知识,以支部会、组织生活会、上辅导课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集中学习,不断丰富科学发展理论。再次是加强群众对学习的监督,通过定期汇报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发挥作用情况,加强自我约束,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党员不受时间、空间和个体差异的限制,时时处处接受党的教育管理,使党性意识化为个人素质的一部分。

三、创新工作机制,增强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实效

创新新时期党建工作,是各级党委的重要职责,我们各级党委部门要大胆创新机制,以高效的工作机制为保证,促进党建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确保党建和组织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创新责任管理机制。创新党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创新责任管理机制。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党委(组)书记及其它领导成员的具体责任,党委(组)书记要亲自抓好党建工作,班子成员按分工抓

好职责范围内的党建工作。要加强对责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考评,每年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要有督查,下级党组织要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履行党建工作职责情况。每年对领导抓党建责任落实情况要有真实考评,考核和述职述廉必须报告本单位抓党建责任的情况,在制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实绩考核和干部政绩考核办法时,要把党委及“一把手”抓党建的情况作为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进行考核,通过考核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二是创新工作协调机制。新的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领域、新情况、新问题比较多,单靠组织部门抓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要由党委统一领导,发挥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的资源优势,形成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工作协调机制。要建立各级党委对党建工作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的领导体系,克服部门行为模式,改变单纯依靠组织部门抓党建的传统模式,要把纪委、宣传、统战、党校、群团组织以及政府、人大、政协的党建责任部门,纳入党建工作体系,确定党建工作职责,形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形成全党抓党建的良好局面。各级党委要充分重视发挥党群职能部门的作用,充分信任、热情帮助、大力支持组织部门开展党建工作。同时,我们还要明确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和有关部门的具体职责,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经常性的工作协调联系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及时交流沟通,切实增强党建工作的整体效能。

篇8:新时期推进基层依法行政的实践和思考

一、以先进思想为指导, 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基层党组织要想提升工作效能, 首先应当确立正确的思想导向, 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开展教育实践工作, 避免出现方向性的偏差。认真学习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 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入职工群众中去, 了解其思想上的困惑和工作中的瓶颈, 有的放矢的组织教育实践活动, 帮助其解决问题与疑惑。党组织开开展教育工作时, 本身应当切实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并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 让职工群众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 及单位的中心任务、宏观规划, 使其明确自身工作的意义所在, 确立努力的方向。

二、强化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 夯实保持先进性的基础

1. 党员和积极分子在思想上、行动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和实践者, 要想让职工群众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首先需要党员干部和积极分子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吃苦耐劳, 创先争优, 为身边的职工群众树立榜样。另外, 党员和积极分子还应自觉学习专业知识, 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并将与本单位相关的信息汇总, 传递给其他员工, 定期组织开展技能学习活动, 不断提升工作效率, 使单位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当单位的发展面临困境时, 党员队伍要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做到冲锋在前、忘我工作、无私奉献, 以自身的行动提升单位整体的士气, 共同寻找工作的创新点, 困难的突破口。总之, 党员和积极分子要践行自己的誓言, 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 以自身的行动来影响带动周围的职工群众, 提升单位的整体竞争力。

2. 加强单位文化建设, 提高单位向心力

单位文化具有延续性和感染性, 对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基层党组织要自觉承担起单位文化建设者的义务, 通过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和思想教育工作, 提高单位的整体凝聚力。例如, 可以通过开展趣味运动会、节前座谈会、春游等活动, 让单位领导和普通职工加强沟通, 增进彼此间的了解, 丰富单位员工的业余生活。当职工遇到疾病、灾害时, 组织全单位的捐款活动, 让捐者感受到单位的关怀, 让捐赠者强化单位自豪感, 愿意与单位同进退。思想教育工作要做到定期化、常态化, 通过党员同志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和职工群众相互间的交流学习, 使每位员工的素质都能得到提升, 团队精神得到培养。当思想教育活动得到单位全体员工的认可后, 自觉查缺补漏, 端正工作态度, 提高工作效能, 就成为了单位的常态, 单位的向心力自然就会得到加强。

3. 加强党总支、党支部两级组织的建设

强化党总支与党支部两级组织之间的沟通, 除定期的汇报工作外, 不定期交流对国家政策和指导思想的理解, 以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实现共同进步;增强党支部领头羊的作用, 根据单位人员变动和新近入党员工情况, 及时补充支委, 夯实组织基础。党总支要密切关心支部建设情况, 经常性的召开支部书记会议, 确立支部发展方向, 组织学习领会上级文件精神, 研究下一阶段的工作部署;做好党员的发展工作。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组织在单位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基础,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一般说来, 单位一线员工思想上较为朴素, 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比较真挚, 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也很坚定。但是, 也存在一些职工申请入党的目的不纯正, 无法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组织纪律不强, 工作态度不端正。这就要求党组织严格坚持党的作风, 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 强化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查, 组织思想政治学习工作, 着力把思想、工作、道德优秀的先进分子和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 为组织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对于思想认识上出现了偏差的职工, 则要通过谈话、学习讨论、案件剖析等活动, 将其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保护其积极性, 共同为单位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组织公正公开的党员干部先进性测评。让每一位职工群众成为党员干部工作成效的评委, 从工作态度、思想觉悟、道德建设、廉政奉公等多个角度对党员干部和积极分子展开评价, 促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改进方法, 提高绩效, 端正态度, 从而实现党组织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战斗力的增强, 使其能够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为单位建设分忧;丰富开展教育工作的方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人们的思想更为活跃, 原有的单纯工作会议已经不能满足党政工作开展的需求, 党组织需要了解单位员工的需求, 丰富工作的方法, 通过到一线送温暖、对困难职工提供物质帮助等方式让单位职工感受到组织的真切关怀。

4.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建设高水平的职工队伍

基层职工是单位发展的生力军, 其素质影响着单位的工作绩效。党组织在开展工作中, 要关心单位团建的情况, 了解青年职工的思想动态, 引导其向党组织靠拢。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制度, 实现对职工工作的全过程考核, 促使其学习专业知识, 改进工作方法, 激发工作热情。此外, 在制度建设方面, 要不断的改进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政务公开方面的制度, 对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跟踪检查、监督整改, 避免不合理的制度成为职工队伍建设的桎梏, 使各项制度都能够为单位的快速、健康发展服务。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 对于一线员工的合理诉求, 要耐心听取、细心分析并真实的反映到单位管理层, 为全体员工谋福祉, 同时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使职工树立“主人翁”意识, 提高整体素质, 为单位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于一些“有情绪”的职工, 要深化与之的交流, 了解其不满情绪产生的原因, 并有针对性的解决他们的疑惑, 促使其重拾工作的热情与信心。此外,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结果还应进行真实的反馈, 了解工作的成效, 并对不尽人意的地方进行整改, 确保后续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加强干部职工思想教育, 提高职工廉洁从事的意识

廉洁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单位健康发展的保障。基层党组织开展的思想教育工作中, 必须着重提高干部职工的廉洁意识。具体工作方面, 可以通过学习中央的讲话精神、开展廉政建设知识测试、观看廉洁教育警示片等方式, 在干部职工的心中构建起思想防线, 自觉抵制“送礼”等行为。在重要节日前夕, 对单位管理层开展教育工作和座谈会等, 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公司内部设立廉政意见箱, 使每位员工成为单位廉政工作的监督者。对于采买工作, 建立起多重监督制度, 保证费用的支取、消费、结余都有据可查, 减少并消除“吃回扣”的问题。最终, 要在单位内营造出“依照规定做事, 凭借能力升迁”的氛围, 确保不出现违纪事件和政治事件。

在新的形势下, 社会结构更为复杂, 面临的问题更为多样化, 为保证单位内部的和谐稳定, 基层党组织必须做到深入职工队伍, 及时的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策略, 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更好的为单位的长远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赵琮, 刘辉.对当前加强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0 (02) :4-5.

[2]梁荣宁.新时期加强基层公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单位科技与发展, 2010 (14) :227-229.

[3]陈建国.新时期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3 (12) :34-35+38.

上一篇:奉送从兄宰晋陵,奉送从兄宰晋陵韦应物,奉送从兄宰晋陵的意思,奉送从兄宰晋下一篇:家长请假条怎么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