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教师行为规范心得体会

2024-04-19

j教师行为规范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1:j教师行为规范心得体会

2017—2018学年度暑期培训心得

盐场镇中心幼儿园

古金凤

2018年7月16日至17日,我有幸参加了由镇巴县教体局举办的暑期教师培训活动。本次活动经过精心筹备,全县中小学及幼儿园共计1700多名教师参加。大家齐聚县城共同聆听了来自西安和江苏通州教育专家的精彩演讲,其规模之大,前所仅有。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县领导对于全县教育事业的重视,也督促了全县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这仅有的两天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孩子观察生活,回归生活,在充满爱与活泼的氛围中,让孩子自由表达,逐步提高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下面就对本次培训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回归学生。

语文教育是记录生活、发现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是让孩子探索生活、热爱自然的,让孩子感知世界并且用自己的语言把所看、所想记录下来。所以语文教学要注重一个“真”。引导孩子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中表达真实的自己。

语文说的再明了不过就是语言汇成文,汇成一篇篇言辞生动、逻辑清晰、主旨明确的文章,是让谁,是让孩子把自己的言语组织成文。因此应该激发孩子本能中的言语欲求和言语天赋,唤醒他们的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潜能。老师应该做的就是创设轻松、自然的环境,恰当引导孩子,迸发思维的火花,鼓励他们大胆说,敢于说,而不是匆忙否定。

二、语文不是呆板的方块字,而是创造性的展现。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教学,所选文章大部分都是诗歌、故事等,这些并不是呆板的方块字,而是可以画出来的美丽图画,可以唱出来的美妙歌曲、可以跳出来的优美舞蹈。因此教师应该用多种方式展现文章,画一画、唱一唱、做一做、说一说,让孩子在活泼多样的课堂中学习,不仅孩子喜欢,也符合了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形象思维为主。比如小学低年级的看图说话,这个就真切表现出创造性特点,只要地点、人物、事件描述得当,其中具体发生什么,由孩子自由想象去。

语文的创造性还需要教师的幽默、风趣和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如果一个古板、老套的老师,他是不会在平时的教学中展现出语文的创造性,也就是创意语文。培训时很清楚记得学者说他的学生在作文中写了这么一段话:有一天我的br带着gf来到我家,特别会pmp,真是7456。当时我就非常赞叹孩子的创造力,把三种文字运用的如此自如,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孩子的情感。

三、关于习作上的问题与感悟

在一开始胡老师就向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怎么引导学生写作文?学生畅所欲言,还是按要求、主题、主旋律写?学生知道很多,但写不生动,怎么改变?这些问题都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困惑,我们不知道怎么解决。同时也指出了学生习作的通病:凑字数、胡编乱造、抄,教师害怕上作文课的原因:怕改、怕讲、不说不会写、说了千篇一律、上作文课没有情趣等。习作课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

首先要明白作文是写学生自己,因此要真实,要有真情,要给予他们表达自己的机会,这就是写作文。其次,要给予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努力创设活动让孩子参与,感受新事物,善于引导孩子借助体验、问题进行教学。同时理念要新,命题要新,要跟上孩子的节奏,这样孩子有话可说。最后,写作文是语言的运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很大进步的,老师应重视平时的点滴积累,不能对孩子要求过高,评价要多样化、具有发展性,这样学生写作的热情才不会消减。

作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平时的积累。每天的日记、每周的周记要坚持写,同时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书目,坚持阅读,有优美的语句要准备摘抄本进行摘抄,还可以进行有感情的朗诵,培养对语言的美感,持之以恒,这样作文书写一定会得到提高。

胡老师还给我们展示了她在作文教学中的诸多方法,我今后会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在实际教学中进行适当地运用,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教学专业素养。

作为一名新任教师,我在教师生涯中还有许多要学,许多要做,担任语文教师,我也是新手,我知道我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有愿望我能做好。语文以前也称国文,是文以载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

2018年7月20日

篇2:j教师行为规范心得体会

我是一名师范生,目前在XX学校实习已经快两个月了。这两个月获得了许多的知识。也有很多对我思想上的触动。

已经做了十几年的学生了,对每天都要见到的老师当让有一定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但是做了老师之后对老师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目前觉得作重要的是从以前不愿意做一名老师到现在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老师,开始选专业的时候是因为受我妈的影响,她希望我能成为一个老师但是我却一点也不想成为一个老师。因为我很怕和学生打交道,觉得他们很不听话。我是一个怕孩子的人, 而且我觉得做老师很累,有需要很操心。顶岗培训的时候就有听说定岗会让我们对老师的想法发生变化,可能之前想做老师的人经过实习不想做老师了。也可能原来不想做老师的人经过实习爱上教师这个职业。当时我并没有相信或者说觉得我自己不会发生变化。但是仅仅经过两个月的实习,我的想法就变了,。我觉得我之前有一些想法是对的,尤其是做一个老师的确是很累,要备课,要讲课,还要判作业,担心他们的考试成绩。做老师还真的会的好多的职业病, 比如说嗓子,很容易变得又疼又哑,有一次连上了三节课,同学给我打电话我基本已经发不出声音了。还有因为我皮肤比较敏感上课又经常要用粉笔所以手就容易剥皮。这是我实习两个月所感受到的辛苦。其实肯定还有其他我现在还没有感受到的。不同的是我觉得孩子们原来都那么听话,那么可爱。渐渐地我越来越喜欢他们 ,由于他们的可爱让我觉得即使付出再多的辛哭,也是值得的。所以即使知道教师这个工作会很累还是爱上了,还是希望以后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

我对写字好看不好看也有了新的理解。小时候每个老师都告诉我们好好写字,但我从来都没当回事,也没觉得有多重要。所以到现在自己的字也没写好。但自从做了老师开始判作业判试卷的时候就是真的体会到了一定要把字写好。因为写字好看是真的会让自己有优点会让老师更加喜欢。还有字写得好的话是真的容易得高分。明明答案是一样的但字好的是真的可能的得分会比较高。而且现在自己成为了一个老师,自己的板书自己看着都不满意。还有自己的字不好会不好意思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评语。所以最近我正在努力的练字,为自己成为老师做准备。

两个月的实习给我最大的变化是我愿意做一个老师,而且愿意为了成为一名老师而不懈努力。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篇3:j教师行为规范心得体会

1.“特护老人”作为概念和现实

1.1 特护老人的所指

特护老人是国内养老设施中普遍采用的一个不太学术的术语。在我国由于缺少对老人足够精确和统一的分级评估制度,被称为特护老人的个体之间实际上差异很大,从基本生活无碍的到罹患重病卧床不起的都有。只要占用了足够多的护理资源的老人,就可以被称为特护,即“特别护理”。可见特护老人一词只是从护理和管理角度的便利出发,如此分类在根源上是把老人对象化,从而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老人需求的差异。

1.2 特护老人的生活实态

由于特护老人这一概念在所指上缺少明确的边界,因此在养老设施中,常见的情况是不同身心状况的老人混住在一起,而这样可能会造成许多问题。首先,不同身心状况的老人需求不同:比如对于健康的老人而言私密性通常较为重要,而对于失能和失智程度较高的老人,获得安全感可能会成为他们的优先考虑[1],这一差异会在决定采用几人间居室的时候成为依据。其次,不同身心状况的老人会互相影响,比如一位失智老人的异常行为就足以给他的室友带来压力或困扰等。这样一来,包裹在特护概念之下、不同身心状态的老人混居的现实也会给养老设施的设计者造成困难。

2. 特护老人的行为特点和场所偏好

2.1 研究目的、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以身心状态作为依据对特护老人进行分类,考察他们在混居的生活环境中不同的行为模式和空间偏好,揭示在设计养老设施时考虑特护老人身心差异的重要性和途径。

研究以杭州市J设施作为对象,它位于杭州市郊,特护区为其中6号楼的三楼部分,规模为912平方米,床位55个,其中现居住着48名特护老人。选择该设施是因为它是基督教会兴办的,在管理制度和人际关系上宽松友好,特护老人的行为很少受到人为的约束;同时,它的物质环境和国内常见的养老设施一样,混合了宾馆式和病房式布局、单侧廊与中廊结合、大部分居室是三人间和多人间等,因此具有一定代表性(图1)。特护老人根据身(Barthel量表评估的失能程度)和心(Berger量表评估的失智程度)两方面状态[2]的差异划分为四种类型,其中类型II的人数明显少于其他三种,部分印证了重度失智老人大多伴有失能这一普遍规律。

研究方法采用非参与式行为观察,连续2天采用快照法记录所有老人行为(每天8:00-17:00,每隔10分钟记录一次),结合个案追踪、对护工与老人访谈等手段进行三角互证,用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取2天数据的平均值),并描述结果和提出观点。

2.2 行为分类及特征

观察到的行为分类如表1所示,本案将休闲、交流和宗教行为视为积极行为,它们是判断老人生活品质的主要依据,也是本文的重点考察对象。根据图2中的排序可以看出,对于全体老人而言,在单项行为中睡觉占有的比例最大,这一点是设施内特护老人普遍高龄和体弱的结果;发呆和观望行为也很多,表明老人的体弱和生活乐趣的缺乏。这三项之和超过总行为数的一半,说明本设施中特护老人总体上不够活跃。近身照料行为极少、宗教行为较多是J设施的特殊现象,因为在宗教信仰下即使是特护老人也希望多参与集体生活。

对比四种类型的老人的行为构成可以发现,类型I的交流行为和宗教行为最多,而类型IV最少,证实了身心状况的下降对老人发生这类行为会产生负面影响。分别合并类型I、II和类型III、IV样本进行大类对比,可以看出随着失能加重老人各项积极行为变少;同理,合并类型I、III和类型II、IV对比可知,随着失智加重老人积极行为也变少了;而且失智因素相对于失能因素,对积极行为减少的影响更加显著。失智的加重还带来两个重要的后果:虽然积极行为显著变少,但是带来了异常行为的显著增加和移动量的少量增加,说明失智加重后老人行为更深刻的变化是内容上的转化而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减少,这一点特别值得注意。

2.3 场所偏好与分析

观察到的老人在不同地点的滞留时间比例如图3所示。床是特护老人使用最多的场所,占到了57.8%,并且远远超过图2中睡觉行为所占的34.2%,这说明老人在床上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没在睡觉。常见的情况是老人在床上聊天、吃饭、阅读或款待亲友等,所以在这里床是多功能的,这么说或许有一些无奈的意味。去设施外的比重占到8.9%之多,一方面是因为教会活动大部分在设施外的教堂举行(老人是自愿参加的),另一方面一些老人则因为整个楼层没有能令他们满意的公共空间,不惜使用轮椅也要前往别处。在停留率(排除了功能性使用)上,拥有优质茶山景观的半室外露台(0.8%)比起单调乏味的封闭走廊(4.1%),前者反而使用率更小是因为它总是受到天气和温度的巨大影响。

对比从I到IV四种类型老人的场所偏好,明显看出他们在床上度过的时间递增,在公共区域的停留递减。将四种类型交叉结合并对比可知,随着失能和失智的加重,老人越来越倾向于待在私密性较强的领域,说明身心的恶化导致老人可控制的个人领域缩小;而且失能因素相对于失智因素,对这种缩小的影响更加显著。其中失能较轻的老人使用卫生间的机会(5.0%)是失能较重的老人(2.1%)两倍多,是因为前者做家务使用卫生间频繁,而后者卧床较多、有时排泄行为不在卫生间内进行。

2.4 场所作为行为的载体

特护老人的三种积极行为和发生地点之间的关联如图4所示。行为和地点按关联频次大小连线[3],总体上休闲行为主要在床上和居室内进行,另有极少量发生在走廊上,这说明特护老人的休闲行为很少在公共领域发生;交流行为可在任何地方发生,但在床上和居室内最多,这是因为老人的主要交流对象是室友和来访者,而设施又缺少足够的公共空间;宗教行为除了发生在设施外的教堂里,几乎都在床上和走廊上进行,说明在设施内部没有考虑过为宗教行为预留空间。另外,可以看出当四种类型的老人每发动一次积极行为的时候,他们对地点的偏好也是不同的:休闲行为发生在何处似乎与特护老人身心状况无关,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各种爱好的特点;交流行为对于类型I和类型II老人而言,可选的地点较另外两类更加丰富,说明失能程度加重会导致老人失去部分交流机会;当宗教行为发生在设施内部时,类型III和类型IV老人常被迫选择在床上完成宗教活动,而失能程度较轻的老人宁愿选择走廊等场所。

3. 结论与建议

一、特护老人一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失能和失智的情况,但是即使如此,他们不同的身心机能依然造成了差异很大的行为方式和空间利用的习惯。设施应针对不同身心阶段老人的需求,提供给他们不同类型的居室和他们各自偏好的公共空间。

二、养老设施应鼓励老人运用自己的残存能力,包括自己吃饭,做家务和互助等。在J设施中护工的主要工作是保洁等,很少做近身照料(介助排泄、喂饭等),很多失能失智严重的老人仍然渴望保持独立。护工与老人关系平等,通常以教友和姐妹相称,老人既信任护工又不一味依赖护工,这一点对老人延续社会角色和延缓老化意义重大。

三、床复合了如此多的不同功能,使用频率如此之高,一方面说明特护老人体弱和对床的依赖,另一方面证明了空间层级的不合理,以及公共空间的缺失。特护老人身心脆弱,在为他们设计养老设施的时候更应该注意到不利天气的影响,避免出现半室外的敞廊和活动大厅等。

参考文献

[1]Kevin Charras,Colette Eynard,Geraldine Viatour.Use of Space and Human Rights:Planning Dementia Friendly Settings.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2016,Mar 30:1-24.[Epub ahead of print]

[2]井上由起子等.高齢者居住施設における入居者の個人的領域形成に関する考察:住まいとしての特別養護老人ホームのあり方に関する研究その1.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集第501号.1997::110

篇4:j教师行为规范心得体会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担负起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我是一名少数民主党派人士——中国民主建国会成员,应该密切配合执政党的决策,扎实学习国家方针、政策,正确分析和预测政策动向,理解政策的能力,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在新时期我市启动“师德师风教育整顿活动”中,一定要反反复复地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条例,通过摘录、记忆、做题,进行消化吸收,切实提高自己依法执教的水平。做到八字:知法学法,懂法用法。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实践能力的增强,本人的爱岗敬业的精神也在逐步提高,但在工作中尚缺乏一定的奉献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增强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上要狠下功夫,努力做好以上三个“认真”,要让人民满意,必须做到真正是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以科学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还应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研究,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和成果,并加以推广。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体会:自1994年毕业,在教学工作一线,有过体罚学生的现象,从2006年起课堂教学及管理过程中,没有体罚学生的事情发生,并努力改正脾气暴躁、缺乏耐心的等不良教育方法,逐步学会了宽容、理解、平等和尊重,严格管理方式方法较多。倘若自己偶尔批评了学生,要及时找学生谈心。我撰写的论文《“激趣、张驰、宽容、激励、严厉”五疗法》,《班级管理与工作初探》,《民办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探讨》,《浅谈全日制中小学学校的管理》,分别获得区级、国家级奖励。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体会:1、我所在的学校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劳动习惯,养成教育极为关键;初中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法律意识、社会公德;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相处、学会锻炼。2、我从事了两年的地理教学,我以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大好河山,了解自己的生存空间,关注人类的发展为己任;七年的语文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掌握自己祖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体会其精髓,学习和模仿,继承和发扬,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四年的历史教学,使我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与兴衰史,使我和学生一道为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跃跃欲试;三年的政治教学使我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使我特别关注新闻时事。如关心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战争与和平等大事。3、不以分数作为考察学生唯一的标准。近几年来做得比较好。我在考察学生成绩时,加入了“尊师”一项,对于平时的作业、上课配合方面加大了考察力度,还如个别同学“借分数”,在做人与求知的关系性上给学生以循循善诱地教导等都做了大量的尝试。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体会:这一条是对教师的严格而又具体的要求。1、重点讨论杜绝家教问题。纵观1991年考上大学到我参加工作近20年来,于1992年到1993年两年间为解决上学困难,从事两年的家教工作,不但为自己解决上学困难,而且以系学生会的名义成立“家教服务中心”为广大同学勤工俭学做出了贡献;在1994年至2003年参加工作九年期间,从事家教工作,在解决自己生活困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帮助作用。自2003年走上了领导工作岗位后,我不断接受党组织的教育,以及新时期对教师的新要求,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有违“为人师表”的光辉形象,不能看到别人在捞外快,自己也怦然心动,不能看到别人工资高,就寻找心理平衡,不能自己有困难,就借口用自己的知识来赚钱;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头脑更加清晰,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言行一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对群众提要求,对自己搞特殊,对组织隐瞒实情,自由主义,这些要坚决杜绝,坚决不再去做。2、重点反思自己的有无利用职务之便,从事商业活动。以前没有,现在没有,今后也不能有,说到做到。3、重点讨论团结同志、关心集体的问题。管理过程中还存在急于求成的情形,对同志批评过于直白,这些要及时向领导和群众道歉。不与领导斤斤计较,不与群众争名誉,不参与经济纠纷。4、在今后的学校管理过程中,要为家庭教育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自己在这方面要加强学习、研究、总结和推广。5、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于教师而言,生活与享受生活,上课与享受上课,教育与享受教育是完全不一样的。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点。教师的使命是教育,“在课堂上的一切,是对学生生命的影响”。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体会:要做到以上这五点大的要求,必须刻苦学习、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有“学而不厌”的精神品质。勤学习、勤实践、勤思考、勤总结。

篇5:j教师晋级述职报告(范文)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下午好!怀着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走上台前向大家专题汇报我的学习、工作经历,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激励、自我成长的过程。同时诚恳地请求大家对我的汇报给予关心和支持,并能给予批评指正。

我叫胡小红,2003年毕业于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并于同年7月进入五通镇中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这学期才调入九支中学,现承担初二、四班和五班的英语教学工作。转眼我从事教学工作已近10年了,也可算得上是一位年轻的老教师了吧。回顾走过的三千多个工作日,犹如昨天一般。下面我将从德、能、情、绩四个方面做个简单介绍,本人自任现职以来,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坚定不移地予以贯彻落实。同时,我还认真学习了《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九年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深入领会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政治合格的新时期教育工作者。

业务上,我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大意,在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同时,主动向校领导和老教师请教,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他们的指导。同时,我也经常和其他青年教师学习、探讨,以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我还积极参加学校和县教研室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加强校内和校际同行间的交流,从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任现职以来,我一直承担着双班且跨年级的英语教学任务,而且还连续承担了07级,08级,09级,11级,12级的初三英语教学工作,输送了一大批学生进入自己梦想中的高中学习;2006年——2009年以及2011年下期——2012年上期一直承担班主任工作,我感觉自己的业务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业务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间,我获得了2007年——2008年度县级“优秀教师”、2008年参加县上的英语说课比赛获县级“三等奖”等荣誉称号,2011年我 的论文《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在《中国教育科研与创新》杂志上发表,并获得“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同志们的帮助鼓励是分不开的,以后我将再接再厉,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决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在连续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四年时间里,我经常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动员各方面力量,争取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以期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我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加强思想沟通,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努力营造一种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我都不遗余力地予以帮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班级管理上,我把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互助协作习惯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争取全班同学整体进步的同时,也兼顾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几年来,我所带班级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2009年,我所带的毕业班在中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绝大多数同学都如愿踏入了自己理想的高中,2014级2班获县级“优秀班集体”。

业余时间,我利用一切机会和途径,广泛了解国内外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和自身特点,大胆地进行尝试和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我还深入地钻研本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我通过函授学习于2008年1月取得了成都学院英语教育专业的本科学历。我深知:作一个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只满足于现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假期新课程改革培训、计算机培训、知识产权法常识培训等,这一系列的学习培训都使我受益匪浅,达到了充实自己的目的。

任现职以来,我虽然取得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缺点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扬长避短,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加强与领导和同志们的沟通与协作,争取各方面工作能更上一层楼,做一名觉悟高、业务精、能力强的新时期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篇6:j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 2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①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② 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 ③ 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① 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② 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 ③ 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二、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阶级性(4)刻板性(2)道统性(5)象征性(3)专制性(6)宗教性

三、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4)教育的多元化(2)教育的全民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教育的民主化

四、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五、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六、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于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七、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八、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③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的政治功能)①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③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九、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① 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②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③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④ 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十、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指定其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十一、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十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坚持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十三、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注: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创新能力的培养

十四、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制。这种学制以西欧国家为代表,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通、互不衔接的轨道,一轨是自上而下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普通教育学校;一轨是为普通劳动人名子女设立的职业教育学校。

(2)单轨制。这种学制以美国为代表,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 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

(3)分支制。这种学制以苏联为代表,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

十五、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十六、课程的作用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依据。(4)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十七、教材的作用

(1)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2)教材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3)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基本材料

十八、处理教材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什么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好奇心(3)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十九、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

二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综合课程观(3)内容联系观(4)学习方式观(5)发展评价观(6)校本发展观

二十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十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二十三、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 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二

十四、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十五、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十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二十七、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二十八、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和创造性(2)主体性和示范性

(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4)长期性和间接性

(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二十九、教师劳动的复杂性的表现

(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3)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三

十、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的表现

(1)因材施教

(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十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念。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

(2)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内容。

(3)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十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关注生存适应性,如“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2)关注情境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3)关注学生阶段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十三、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职前培训(2)入职培训(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

十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三

十五、《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的基本理念

(1)学生为本

①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② 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2)师德为先

①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② 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③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3)能力为重

①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② 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③ 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4)终身学习

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② 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

③ 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十六、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十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十八、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1)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2)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3)不断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 三

十九、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2)教育文献检索(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作出结论(7)撰写成文

十、教育文献检索步骤

(1)分析和准备阶段(2)搜索阶段

(3)加工阶段

十一、教育文献检索主要方法

(1)顺查法

(由远到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2)逆查法

(由近到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3)引文查找法

(以掌握文献中的引用文献、参考文献为线索查找)(4)综合查找法

十二、教育文献检索基本要求

(1)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内容客观全面(2)准确性,检索过程要认真细致

(3)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资料库(4)善于思考,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内容

十三、教育研究课题产生的途径(教育实践出发)

(1)从社会变革与发展需要中提出课题(2)从日常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课题(3)从教育实践的变革与发展中提出课题

十四、教育研究课题产生的途径(教育理论出发)

(1)承袭已有的研究成果来探究新的问题(2)在理论空白处挖掘问题(3)在理论观点的争议中寻找问题(4)以反其道而行之来开拓问题

(5)在阅读理论、审视理论的过程中构思研究问题

十五、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教育观察法(2)教育调查法(3)教育实验法(4)教育行动研究法(5)教育叙事研究法(6)个案法(7)历史法(8)比较法

十六、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2)拟定研究计划(3)实施行动研究(4)进行总结评价

十七、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十八、感觉的基本特征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4)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

(5)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四

十九、知觉的基本特征

(1)选择性。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2)理解性。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

(3)整体性。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一个过程。

(4)恒常性。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十、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注意。

十一、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3)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4)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十二、注意的发展特点

(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十三、记忆的发展特点

(1)有意记忆逐渐增强(2)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五

十四、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1)敏捷性(2)持久性(3)准确性(4)准备性

十五、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材料是指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以及意义性。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一般来说,材料越多,要平均诵读的次数和时间也多,不及时复习,就越容易遗忘。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识记。

(3)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于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延长,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则容易遗忘。

(4)识记的方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5)时间因素:根据遗忘规律,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6)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知识内容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影响。

十六、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十七、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7)掌握复习的量,坚持适度超额 五

十八、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和基本环节)(2)比较和分类(3)抽象和概括(4)具体化和系统化

十九、思维发展的特点

(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十、如何培养小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2)帮助学生进行丰富的表象储备(3)让学生有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4)用一些创造原型给学生启发(5)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十一、想象力的发展特点

(1)有意想象增强(2)想象更富有现实性(3)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十二、意志的基本特征

(1)意志有明确的目的性(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3)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质(4)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十三、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3)坚持性(2)果断性(4)自制性

十四、兴趣的品质

(1)广阔性(3)稳定性(2)倾向性(4)效能性

十五、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2)早期经验的影响(3)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4)其他个性因素的影响

十六、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2)稳定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3)整合性

(4)功能性

十七、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教养方式

① 权威型教养方式 ② 放纵型教养方式 ③ 民主型教养方式(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

十八、良好性格的培养

(1)树立效仿的榜样(2)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3)及时进行个别指导(4)创设优良的集体气氛(5)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十九、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3)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十、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2)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十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2)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十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 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② 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2)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十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能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2)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展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困难,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因此,培养信心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十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 从个体的角度看,个体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② 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在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2)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十六、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十七、学习动机发展的特点

(1)社会性动机日益明显

(2)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向间接的远景性动机转变(3)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发展(4)认识兴趣不断发展

十八、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十九、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知道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十、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1)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2)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3)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十一、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 八

十二、桑代克三条学习定律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十三、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十四、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1)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

(2)学习是对完形的认识,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十五、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

(1)学习观

①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②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

①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 提倡发现学习

③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原则)

十六、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1)实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2)条件:

① 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 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于新知识进行联系八

十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此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在9-12个月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的视野中消失的时候,儿童知道客体并非不存在。此阶段的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

(2)前运算阶段(2-7岁)

① 泛灵性。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生命。

② 自我中心。认为事物都为他而存在。“我走月亮走,我停月亮停。” ③ 思维不可逆性。只能从一个方向推理,但不能逆推。

④ 思维刻板性。在考虑问题时只能从一个方面考虑,而忽视其他。(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① 思维中形成守恒的概念。

② 思维开始可逆。去中心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③ 思维还要借助一定熟悉的事物或场景进行理解。

④ 能理解原则和规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只能刻板地遵守规则,不敢改变。(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① 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 ②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③ 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④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十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 学习的情境性八

十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

(1)探究学习(2)支架式教学(3)情境教学(4)合作学习

十、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十一、小学生学习习惯的主要特点

(1)广泛性(2)实践性(3)阶段性(4)模仿性

十二、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十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2)定势与功能固着(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4)原型启发(5)情绪与动机

十四、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规则对于儿童而言不具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5-8岁):服从外部规则,认为规定的准则不可变更,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3)可逆性阶段(8-10岁):把规则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4)公正阶段(10-12岁)

十五、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阶段2:相对功利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看重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十六、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十七、小学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知行统一原则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十八、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6)班主任工作

十九、小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4)指导实践法(5)品德评价法(6)品德修养指导法

一百、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心理辅导课程(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3)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4)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5)小组辅导

一百零

一、心理辅导的行为疗法

(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暂时隔离法(6)自我控制法(7)惩罚法(8)系统脱敏法(9)厌恶疗法(10)放松疗法

一百零

二、班集体的形成阶段

(1)组建阶段

(2)核心初步形成阶段(3)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一百零

三、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一百零

四、形成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1)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2)发挥舆论阵地的宣传作用(3)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4)发挥任课教师和家长的作用

一百零

五、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一百零

六、班级管理的模式

(1)常规管理。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2)平行管理。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3)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4)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一百零

七、班级管理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2)全面管理原则(3)自主参与原则(4)教管结合原则(5)全员激励原则(6)平行管理原则

一百零

八、班级管理的方法

(1)调查研究方法(2)目标管理法(3)情境感染法(4)规范制约法(5)舆论影响法(6)心理疏导法(7)行为训练法

一百零

九、班级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3)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一百一

十、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有效性原则(4)可接受原则(5)冷处理原则

一百一

十一、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

(1)沉着冷静面对(2)机智果断应对(3)公平民主处理(4)善于总结引导(5)保证教学进度

一百一

十二、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1)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3)班主任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一百一

十三、班主任的基本素养

(1)责任意识与移情能力(2)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3)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一百一

十四、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工作(5)开展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一百一

十五、班级活动的功能

(1)满足交往功能(2)学习发展功能(3)个性发展功能(4)班集体建设功能(5)班主任专业提升功能

一百一

十六、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一百一

十七、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一百一

十八、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1)优越性

①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 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④ 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2)局限性

① 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 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一百一

十九、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需要系统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共七个层次。其中,前四个层次属于匮乏性需要,后三个层次属于成长性需要。

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多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一百

二十、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目的是获得成功,他们最可能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一百二

十一、成败归因理论的教育意义

归因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归因理论来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一百二

十二、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感

一百二

十三、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一百二

十四、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措施

(1)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2)合理运用惩罚(3)进行心理辅导

一百二

十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一百二

十六、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上一篇:电是什么教案沪下一篇:宋店乡申报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