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2024-05-19

教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精选8篇)

篇1:教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心得一:

通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对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三个方面的内容感受颇深,下面谈谈自己的心得。

当我读到的三章第二节爱岗敬业时。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就要热爱教育事业,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要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爱岗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安心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努力培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幸福感、荣誉感。敬业是指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关爱孩子,关心爱护全体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孩子们。对孩子们严慈相济,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保护孩子们的安全,关心孩子们的健康,维护孩子们的利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孩子,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

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作为一名教师,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孜孜不倦,积极进取。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涌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做一名“学习型”的优秀教师。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孩子们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思想,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孩子全面发展,努力争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心得二: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核心问题为师德问题,师德的核心问题是“爱”,这种“爱”必须是排除了私心和杂念的父母般温暖慈祥的爱,恩师般高尚纯洁的爱。它表现在:当学生受到挫折、处境困难的时候,给学生以同情、关怀、体贴和帮助;当学生生病的时候,主动嘘寒问暖,送药送饭;对待学生的提问,耐心细致,和蔼可亲地给予解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的统一起来。

热爱学生,就必须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一部分学生,而冷淡或歧视另一部分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的性格,这就要求我们做思想工作时应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来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为人师表,注重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事哲理、人生观点、道德境界、品德修养甚至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言教、身教,并且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上。教师的人格影响,不仅对学生在校起作用,甚至以后在社会上还会长时间起作用。所以,政治教师需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尺应当是这种人。“要学生刻苦学习,自己就必须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劳动,自己必须热爱劳动;要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必须谈吐文雅,远离粗俗。

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风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勿以恶不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育无小事,事事见真理,因此,政治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去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去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去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较强的综合能力是政治教师素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等等。这些能力与政治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工作效率息息相关。加强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即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政治教师完善自我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对学生的教育力量是巨大而深远的。所以,我们政治教师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学习,加强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人,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呼唤,更好地培?”四有"新人,不辜负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历史使命。

篇2:教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得体会

导语: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时刻铭记自己的职业道德,工作中履行职业道德,才真正称得起是一名教师。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心得体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再次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规范中明确提出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六点要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说明党和政府对我们教师行业的职业道德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素质的高度关注。通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进一步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作为一名教师是无尚光荣的。俗话讲:要干一行爱一行,其实只有爱一行,才能干好这一行。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要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要做好教师工作,首先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我们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我们每一个教师的道德行为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终生献身教育,并用自己智慧的钥匙,打开学生踏入科学知识的大门,用自己崇高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体现了师德的核心本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人们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因此教师这一职业是神圣的,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艰巨、繁重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是我们的天职。这段时间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XX年修订),规范的内容有六条,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六条规范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规范教师的育人行为,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具体表现。

一、爱教育。我们所从事的是教育事业。爱教育,就是要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教育事业需要的是我们教师实实在在的付出,不是在工作中投机取巧,更不是事事以报酬的多少来衡量自己的工作。因此只有拥有了对事业的一分热爱,才能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对学生负责、让家长满意。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育教学工作。

二、爱自己。教师爱自己就是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用自己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去影响学生、改造学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特别是在现在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各种思想相互碰撞,教师的人生取向不仅关系到自己是否拥有幸福的人生,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一个不爱自己的教师,是谈不上爱教育和爱学生的。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规范中要求教师“终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育人的同时,不要忘了自身的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做一名“学习型”的优秀教师。有了良好的素质、过硬的本领,才会在工作中自信,才会在生活中快乐,才会有积极的教育态度和人生观念,才会不迷失工作和前进的方向。

三、爱学生。这是教师所有“爱”的归宿点。教师对学生的“爱” 必须是排除了私心和杂念的父母般温暖慈祥的爱,恩师般高尚纯洁的爱。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新规范还规定:教师应保护学生生命安全。我想这是每位教师必须做到的,这也是一位教师应有的高尚道德。当学生生命受到威胁,受到伤害时,作为一名教师应在学生危急时挺身而出,应向汶川地震中的英雄们学习,学习他们生死关头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奋不顾身,拼死保护学生的英勇献身精神;学习他们危难时刻坚守岗位、忠于职守、不畏艰难险阻、奋力抢救学生拼搏奉献的精神。我想这正是教师爱学生的最高体现。

爱教育、爱自己、爱学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基本道德要求。只要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从民族和事业的大局出发,认认真真地学习,勤勤恳恳地钻研,扎扎实实地工作,就能无愧于教师这一光荣称号,就是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最好诠释。

在教育工作的诸多矛盾中,教和学是主要矛盾。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建立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是“快乐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和学的矛盾,主要方面是教师,有了教师“乐教”,才会有学生的“乐学”,尽管其他条件都具备,如果没有教师的“乐教”,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也快乐不起来,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热爱学生,全面育人,为人师表”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乐于其业,善于其业的基础是对学生的爱。爱的真谛是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学生,要把学生作为一个具有人格的人来对待。教师尊重和相信学生,才能培养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有了自尊、自信,才能形成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良好,才能促成集体的良好关系的形成。学生有安全感、宽松感、愉快感,就能有效地发挥教师在“快乐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促使学生生动、活动、主动地得到发展。

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原来的8条缩为6条,并在保留原来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些可操作性强、描述更为具体的条目,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更突出了对教师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时代诉求。

通过学习,我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理解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并将自觉用新《规范》来要求自己的言行,做新时期师德楷模。

只有抱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你对教育的执着、认真,你的这份热情会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学生,让他们多对学习投入一份认真,同时老师也会多赢得学生的一份尊重。在“爱岗敬业”一条中,倡导教师“志存高远”、“乐于奉献”,这在旧《规范》中是没有的。《规范》第二条“敬业奉献”,只有当教师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时,才可能默默奉献、甘为人梯,这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价值所在。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上。教师的人格影响,不公对学生在校起作用,甚至以后在社会上还会长时间起作用。所以,教师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

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新《规范》第三条“热爱学生”中,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

篇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体会

一、师德的内涵及其规定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 它涵盖了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守的各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可以说, 它是中小学教师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而制定这些规范与准则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 特别是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其显著特点主要表现为道德要求的全面性, 道德实践的示范性, 道德影响的广泛性。通过解读不同时期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新的变化和要求。

1991年8月31日, 原国家教委和全国总工会联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该规范共6条324字, 内容涉及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团结协作;仪表风度等六大方面。

1997年8月7日, 原国家教委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对原有《规范》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与1991年的《规范》相比, 新规范从内容上更加突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突出了对教师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行为要求。在形式上, 对每一条具体内容作了4个字的高度概括, 这样不但提纲挈领, 而且重点突出, 醒目好记。八条基本规范是: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2008年9月1日, 教育部和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根据现实需要, 特别是根据汶川大地震中教师舍身保护学生的感人事迹, 再一次修订了原有规范, 增加了保护学生安全, 关心学生健康,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等新的内容, 并提出了知荣明耻、终身学习、对学生严慈相济等具有时代特征的理念和要求, 相对弱化了教师与家长、与同事之间的原有规定。整体内容又恢复为六大条目, 依旧沿用4字一句的原有格式, 保持了原有规范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从师德规范看目前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关于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问题。

三次师德规范制订中, 都有相同的一条, 即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从理论层面来讲, 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重大伤害, 会导致师生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并使得教师在教育管理中行为粗暴, 方法单一。从实践层面来看, 我国中小学教师基数庞大, 来源复杂, 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和培训, 缺乏明确的理念引导, 容易产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情况。从基本层面的师德规范到相关法律法规, 都明确提出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这是必需的和正确的。但是,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老师如是说。2008年10月28日, 教育部也明确提出, 提倡对学生“适当惩戒”。这也体现了本次师德规范中所提倡的“对学生严慈相济”的理念。教育不能走向两个极端, 绝对的“赏识”会产生绝对的自私和任性, 而粗暴的体罚只会传播绝对的野蛮和暴力。而惩罚绝不等于体罚, 更不是伤害, 不是心理虐待、歧视, 让学生觉得难堪, 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我们要在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 适时、适度、正确地发挥“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2. 以罚代教和有偿辅导的问题。

当前, 有部分教师不是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而是巧立名目, 以罚代教, 以罚代管。更有甚者, 个别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缩水”, 热衷于搞“课外课”、“家中课”, 热衷于“创收”, 并且这种“创收”有向集团化和协作化发展的趋势。虽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许多相关规定, 但是, 有偿辅导、有偿家教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和约束。为解决这一问题, 一方面, 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更加有约束力的规定加以引导和制约, 另一方面, 教师需加强师德规范的学习和实践。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小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共同努力。一是教师要加强自我教育, 提高道德修养。二是要从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相关规章制度入手, 狠抓师德落实, 完善教师师德监督评价反馈机制。三是加强师德法制教育, 特别是要处理好体罚学生、有偿辅导等问题。四是抓好典型示范工作, 惩恶扬善, 以提升学校整体师德水平。

篇4:《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探

一、保障安全,关心学生健康

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第三条是“关爱学生”,对于它的具体要求,笔者认为可以分成三个层面。

1.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关爱学生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不要让我们的“爱之深”,都表现成“责之切”,更不能在出现恶果的时候用“出于好心”来推卸责任。教师的爱当是不计回报的,当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爱,就会自热而然地“亲其师,信其道”,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

2.关心。修订完成的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关心学生健康”写了进去,这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把学生看成“幼苗”“花朵”,给予细心的呵护、殷切的厚望,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發展的人才是每一个教师的心愿。但是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这种状况是由于一些学校一味地强调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健康造成的。这次修订,把“关心学生健康”正式写入师德规范,对改变目前状况是非常有用的。

3.爱护。不仅要保护学生安全,更要维护学生权益。这一点是“关爱学生”的创新之处,也是新规范的亮点之一。笔者认为,“保护学生生命安全”,是每位教师必须做到的,这也是一个教师应有的高尚道德。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差,当他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挺身而出。这是教师关爱学生的最高体现,也是教师职业情感的集中迸发,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所在。

二、争做人师,培养创新精神

提起教师,我们都会想起韩愈对教师的界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多数教师还是习惯认为自己就是一名“教书匠”,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了。但是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思想显然已经不够全面了。修订将“教书育人”纳入师德规范,就是用条文形式明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要务,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更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教书和育人是两个完全不同又密不可分的概念,二者在教育活动中,应该紧密结合。教书是育人的基本手段,育人才是教书的最终目的。所以,每个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做到教书和育人并举,知识和品德共存,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力争成为“人师”,真正做到既静心教书又潜心育人。

这条规范中另一个亮点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21世纪需要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的基础教育很扎实,学生学习刻苦,参加考试和学业竞赛成绩突出,但是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明显不足。面对这种状况,教师更应责无旁贷,自己要率先改变观念,锐意进取,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三、终身学习,适应时代要求

“终身学习”这条规范的提出,顺应了时代要求,也符合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对教师而言更是如此。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社会进入了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刺激着知识体系快速更新,加上网络媒体的普及应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大大增加。教师如果不学习,用不了多久,原来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思想等都会变得落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维护其地位、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仅仅依靠原有的“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那些原有的、陈旧的“死水”,只会加深师生之间的代沟,成为教书和育人的障碍。所以,教师应该自加压力,积极学习,及时充电,学为人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维持知识上的先进性,使自己成为一条有源头的活水,满足教学的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终身学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文化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科学文化素养;二是积极进行业务学习,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会出现职业倦怠,教学激情慢慢消失,进取心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老教师往往自恃经验和资历,不愿学习,消极怠工;年轻教师也总是把学习当做一项任务,当做一份苦差事,被动地寻求文化知识。这些情况都大大影响了教师的学习热情,使得很多教师的成长处于停滞状态。所以,教师要像苏霍姆林斯基呼吁的那样“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

篇5:教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具体

一、向外学习

向外学习主要包括加强理论学习,虚心向他人求教,学习行业楷模及从教育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等几个途径。

1、加强理论学习

通过读书来获取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修养方面的理论知识,是理论学习的主要开工和必要方法。

2、虚心向他人求教

通过听取他人传授、向他人请教、观察他人言行等,择善而从,能够使教师想到之间取长补短。

3、学习行业楷模

教育战线涌现出来的大批优秀教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楷模代表,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4、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积极投身教育实践

二、内在的自我剖析

内在的自我剖析的主要方法是内省和慎独。自我剖析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经常对自己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对不符合要求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严肃的自我批评,并及时予以纠正。

1、内省

①理论对照

②榜样对照

③实践对照

2、慎独

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中要达到这一崇高境界,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①要求教师注意把师德规范内化为内心信念,化作行为的品质,并予以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即使在独处和无人监督之时,也依然按照师德规范行事。

②要在“隐”和“微”处着手,狠下功夫。

③要重视在夫人监督时,自觉履行师德规范,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

篇6: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暑假里,我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平泉县教师十条禁令》和《城西小学教师十要十不要》这些文件。

透过学习,我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好处,理解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资料,并将自觉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平泉县教师十条禁令》和《城西小学教师十要十不要》来严格要求自我的言行,做新时期师德楷模。下方我就谈谈自我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要热爱自我的教育事业。

我们所从事的是教育事业。爱教育,就是要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教育事业需要的是我们教师实实在在的付出,不是在工作中投机取巧,更不是事事以报酬的多少来衡量自我的工作。因此只有拥有了对事业的一分热爱,才能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对学生负责、让家长满意。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要力求干好自我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育教学工作。只有抱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你对教育的执着、认真,你的这份热情会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学生,让他们多对学习投入一份认真,同时老师也会多赢得学生的一份尊重。在“爱岗敬业”一条中,倡导教师“志存高远”、“乐于奉献”,这在旧《规范》中是没有的。《规范》第二条“敬业奉献”,只有当教师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作为自我的人生追求时,才可能默默奉献、甘为人梯,这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就应坚守高尚的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参加赌博、邪教、传销、迷信等不利于礼貌建设的活动。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上。教师的人格影响,不仅仅对学生在校起作用,甚至以后在社会上还会长时间起作用。所以,教师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

三、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要有爱心。

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新《规范》第三条“热爱学生”中,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崇高的师爱表此刻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更不能歧视,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个性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个性的爱给个性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爱学生,还要保护学生的安全,我想这是每位教师务必做到的,这也是一位教师应有的高尚道德。当学生生命受到威胁,受到伤害时,作为一名教师应在学生危急时挺身而出,应向汶川地震中的英雄们学习,学习他们生死关头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奋不顾身,拼死保护学生的英勇献身精神;学习他们危难时刻坚守岗位、忠于职守、不畏艰难险阻、奋力抢救学生拼搏奉献的精神。我想这正是教师爱学生的最高体现。

四、做一名合格的人名教师务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新《规范》第四条“教书育人”中,明确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并首次将“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列入其中。实施素质教育,必然对教师有新的要求,也就必然要求教师“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相信随着教育改革、考试制度改革的深入,这一点会越来越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上得到体现。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规范》第六条中提出“终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遵守教师培训制度,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潜心钻研教育教学业务,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潜力水平。这个条目的提出,我觉得更有利于当前教师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在任何教育体制下,教师总是充当着引领者的主角,教师的品行、内涵,代表着社会的礼貌程度。

篇7:教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为了有效的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各种形式的校本研修工作正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当然,要达到真正的培训效果,我觉得还得靠教师自身严格要求,即严谨治学的态度。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这是韩愈的至理名言,也给我们阐述了学习、生活、工作需要严谨的态度的至理。一直以来,我把它引为我的座右铭,并时常用此严格要求自己,进而形成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促使自我在校本研修中收到实效,得以成长。

严谨治学之学而不厌。

夸美纽斯曾经指出:不学无术的教师,消极地指导别人的人,是没有躯体的人影,是无雨的云、无水的源、无光的灯、因而是空洞无物的。教师这一职业决定了教师一生将成为不断学习进取、学而不厌的一生。因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一缸水,甚至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也因而我潜心于阅读中并乐此不疲。我先后拜读过李镇西老师的《爱的教育》《做最好的班主任》,我也学习过《教育专业成长的途径》《不跪着教书》《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名书专着;对《班主任之友》《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博览》《小学教学》等业务杂志更是爱不释手。在班级学习中,我和孩子们竞赛读书,比比每周谁读的书多,谁读书后体会更深刻。为了进一步提升自我,将本已中断的自修本科又续上了弦。对于他人课堂教学,更是舍得花时间去研摩,以取“他山之石”。也许是“腹有书香气自华”吧,同事们总夸我“你说的话总觉很有哲理性”“我们都喜欢听你讲话、做报告!”“你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喜欢听你评课,你说的很在理!”等。也许同事的赞许有些奉承之意,但我确也觉得在书的世界里,我的心胸更宽阔,思维也更开阔了!撰写了《等待花开》《以学习促发展,为发展而学习》《班集体建设之我见》《为孩子的成长加油》等多篇文章在各级获奖。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成峻极。”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是靠勤学苦钻、学而不厌得来的。古今中外,凡是有建树的人,无一不是博学多才之士、勤奋好学之人。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前辈们勤学苦钻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人先进教学经验,取百家之长,才能在业务上做到源头有活水,汩汩而流,浇灌幼苗株株长大成材。

严谨治学之严于自律。

教育无小事,时时都育人。在孩子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既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问题,认识人与人关系的一面镜子,也是学生道德品质成长的最直观、最生动的榜样。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又具有“向师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他们往往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榜样。

篇8:教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道德是指由一定经济关系决定的, 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伦理习惯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 表现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学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 是同人们教育活动的发展直接相联系的, 它对形成教师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理想, 形成教师特有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传统起重要作用。它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品德的总和, 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接待人接物, 处理问题, 做好工作, 为社会尽职尽责;它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 是调整教师与教师, 教师与学生, 教师与学校领导, 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 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作为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 教师的职业道德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关注的焦点。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高校承担着不同于中小学校的特殊教育使命, 高校教师的道德要求也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责任和义务。这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职业要求, 例如, 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 同时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 国家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各级部门的重视。对照两个不同类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当前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 所有教师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我们也必须清晰认识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与中小学教师相比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 分析如下:

1.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中小学的重点侧重于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 因此老师对于师德的理解和教育的基本功掌握扎实。但对于高校, 本身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就过于注重教师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 而忽视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训, 无形中助长了部分教师重业务轻政治、重科研轻教学。多数高校教师热衷于科研仅是为了评职称所用, 而不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甚至有的高校教师为了评上职称出现请人代笔, 一稿多发等学术不良行为。所以近年来学术浮躁、学位造假令人忧虑, 特别是粗制滥造已经成为高校的通病:例如, 几个教师一两个星期就编成一本书、有的老师一年发表十几篇文章等。这些现象严重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 更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前沿发展。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信念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相对中小学教师接受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师德专业培训而言, 高校中的大部分人刚从学校毕业就很快走上讲台。他们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太快, 没有受过专门系统的师德培训, 阅历浅、经验不丰富、抗干扰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弱。正因为这些条件的不成熟, 部分高校教师的价值本位往往容易发生偏离, 把教与学变成买卖关系, 不顾社会效益, 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开始热衷于第二职业, 重科研轻教学。还有的老师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 备课不认真、上课无激情、教学方法单调、或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谈、没有开拓和创新意识, 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甚者, 个别教师经不起物质的诱惑, 对学生不公正, 为一己之利泄题、阅人情卷、送人情分, 在学生中造成极坏影响, 有损师德师风。

3.高校教师爱生敬业精神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对于学生年龄偏小的中小学, 老师更多注重的是“育人”, 关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对于高校教师很多只注重于业务知识的传授,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有的教师片面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教书、思想教育工作是学生辅导员的事, 与自己无关;有的教师本身上课就自由散漫, 迟到早退;有的教师仪表不整, 举止粗俗, 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不良的印象;个别青年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 观点偏激, 在讲台上任意发泄不满情绪;还有的教师经常用语言和行为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正是因为这部分高校教师教育服务意识淡薄, 缺乏爱岗敬业精神, 忽视学生的崇高理想和自我价值认同感, 导致师生距离感越来越强烈, 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 长此以往将对大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精神的培育产生负面效应。

现今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诸多师德问题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揭示其原因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是四大成长因素差异;二是三大成长困惑影响。

三、高校教师成长因素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1.发展观的差异

中小学教师的成功是通过所带学生的成功而表现出来的协同发展, 并且目标清晰, 途径明确。但高校教师的发展观是建构在个人发展之上, 其成功评定的标准不是依靠每个学生的成长来体现。

2.教育背景的差异

中小学教师几乎百分之百都接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 具有教师教育背景。但是高校教师大概1/3的人接受过短期的师范教育, 尤其在综合类院校或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里这种情况很普遍。正由于高校教师缺乏针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统一培训, 所以他们的教育效能感、自我评价水平、职业倦怠感等都比中小学教师相对较低。

3.发展路径的差异

中小学老师的发展路径遵循着整体和个人共同成长的路径, 他们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外部驱动, 所采用的措施是多元化的形式:例如, 听课制、教研活动制、家长和学生共同评价制等;而高校教师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内发型, 采取的措施单一化, 主要通过个人总结和年终考核相结合方式促进教师成长。

4.成长倾向的差异

高校教师的发展是以科研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心, 主要是希望自己成为研究教学型教师, 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教学能力次之。而中小学教师主要以教育教学工作为重心, 他们是希望自己成为教学研究型教师, 教书育人是重中之重, 兼具提高科研能力。

四、高校教师成长困惑与中小学教师之比较

1.成长标准的困惑

中小学教师评价指标具体详细:例如, 中高考升学率、各级评优课、考试通过或优秀率等。相对而言, 目前针对高校教师的评价界限模糊, 并且欠缺一个相对客观、可以量化的系统, 只是笼统地以教学督导评估、发表论文或参加课题的数量与质量等来作为考核重点, 学生对老师授课水平的评价往往次之。

2.成长条件的困惑

在实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中, 大多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及方法的职业培训, 同时采用优秀教师和年青教师建立的师徒制、教研室的共同备课制、公开课形式的观摩教学制等;而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依靠个人的成长, 没有系统理论的培训, 尤其对于青年教师上岗任教后所面临的教育心理不成熟和教学技能缺乏的两难问题, 学校或院系缺乏相应的正确引导, 因此就出现一个教法、一个教态长期沿用的状况, 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本科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

3.成长适应性困惑

正常高校教师的培养程序是从助教开始, 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辅助教学的工作, 加强对教学规律与方法的了解与掌握, 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但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虽然教师学历的逐年提升使其最低始于讲师, 但是他们并不具有相应的教育理论水平, 无形中增加其焦虑感和无助感, 教学效果因此降低。中小学教师的成长相比而言是一条稳中求进的道路, 他们具备绝对的知识优势和教材教法共同研究的优势,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成长适应困扰。

五、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基于对上述高校教师成长差异和困惑的分析, 我们认为促进高校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提高们的职业道德修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育理念提升

首先,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科学的自我发展观是建立在正确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之上的师生共同发展。因此, 高校教师应该把成功定义为个人成功和教师共同成功的结合。其次, 要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高校师德教育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再者, 高校教师要建立协同发展观, 只有把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协调发展, 才能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创造条件。最后, 高校需建立教师定期政治学习制度, 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帮助其调整心理并将安贫乐教作为最基本的素质, 将廉洁从教作为其根本贯彻始终, 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专业工作者和促进社会风气净化的传导者功能。

2.知识结构优化

作为高校教师承担的首要角色是知识传播者, 其次是对学生将来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引导者, 最后才是科研人员的角色。为了完成这些使命和职责, 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资源储备, 必须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例如,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深入挖掘专业知识内涵, 掌握过硬的本领, 认真备课授课评课, 将与之相关的前沿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在科研活动中, 教师必须尊重学术、不抄袭剽窃、不弄虚作假, 不粗制滥造, 力求学有所得、劳有所获, 做出可喜的项目成果。另外, 当教学或科研出现死角或冲突的时候, 更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攻坚克难, 不虚置国家社会资源。

3.标准导向明确

高校的教学管理机构对于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教育教学能力标准等的制定和完善有助于教师理清自己的工作思路, 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 强化教育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例如, 高校要建立常规的检查制度和评价系统, 一旦发现教师在教学或育人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应当即时纠正和解决, 对于那些爱岗敬业、坚守本职、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 每年评选出职业道德标兵, 并将其先进事迹向全校推广并给予职称评审和继续聘任的优先权;而对于那些教育教学水平低下、人品低劣的教师, 坚决清除教师队伍予以淘汰。只有通过教师自身严于律己的要求和高校相关部门严格的监督和检查, 才能有效地预防师德缺失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才能不断优化和提高高校教师整体道德素质并使其保持一定的高水平。

4.有利条件保证

政策和制度是高校教师成长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织保障。促使高校教师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必须在政策和制度方面进行规范。例如, 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开展教师思想道德与教育理论职中培训、各级优秀教师培养选拔制度、校内 (外) 或国内 (外) 学术交流、教研室活动制、教学反思制等。规范高校教师发展的方向, 逐步提高其科学文化和教育理论水平, 发扬其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精神, 促使更多的高校教师掌握高超的教书技艺;提升专业知识素养和开拓创新品质;思想上从敬业、爱业转向乐业、守业。

5.优秀人才流动

正常的人才流动, 有助于激励高校教师自我成长的动机, 推动高校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 避免长期困扰影响其成长的近亲繁殖倾向。在合理有序的流动中, 应将教师的个人评价和他人推荐相结合, 特别要以教师职业理想、思想品德状况作为重点考察内容。

明确高校教师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 对加强高等学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一方面, 高校教师的发展关系着我国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发展, 而这部分人正是国家未来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栋梁;另一方面,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决定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 也决定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成败。因此, 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特征及现状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分析其背后产生的原因, 提出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新途径与具体措施, 多个维度着手注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省”反思, 促使他们对自我师德作出客观的评价, 精进提高。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刘春节.新世纪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J].大连干部学刊, 2007, 23 (3) .

[3]饶咬成, 刘吉成, 饶丹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特点、现状与重建[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9 (2) .

[4]王芳.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下滑的原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煤炭高等教育, 2011, 29 (3) .

上一篇:xx镇人民政府招商引资工作办法下一篇:关于印发《中央补助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201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