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的抗战故事

2024-04-13

卢沟桥事变的抗战故事(通用4篇)

篇1:卢沟桥事变的抗战故事

纪念抗战七十周年诗歌《卢沟战歌》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个桥孔,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卢沟战歌》

永定河边移寇帜,宛平城外举狼烟。

全面驱邪从兹始,山河破碎赤县天。

热河关东俱沦陷,而今平津围三面。

西南燕台三十里,卢沟河上掀巨澜。

攻城夺地来势猛,欲将城桥以水漫。

更深夜静炮声隆,流血飘橹罪无边。

图谋控制平汉路,妄念华夏血脉断。

卢沟石狮方酣睡,饱阅兴亡心惊胆。

忍无可忍出兵抵,马革裹尸谈笑还。

全面抗战第一枪,从容如常宋哲元。

守军伟哉家国梦,晓战随鼓抱玉鞍。

寸步寸土不能让,弹雨枪林勇向前。

龙腾虎跃杀声震,刀光剑影敌胆寒。

守桥健儿力战死,义勇高歌响震天。

倚天亮剑豺狼群,燕赵悲歌血泪染。

一以当十十当百,有我无敌不共天。

扑天火龙吞残虏,战地号角凯歌还。

炮声暗,黎明现。屡仆屡起方殷战。

天已亮,晨星闪。城未毁,桥未散。

区区一营敌破胆,一夕丢尽大和魂。

一寸山河一寸血,纡筹哀兵操胜券。

晨曦初露照坤乾,雄鸡展翅傲桑田。

卢沟晓月今夕在,丹书史册绘河山。

烟波浩渺话轩辕,春回大地叹为观。

曾经笑问桑干水,如今波平河面宽。

弹指一去七十载,长看圆月满人间。

《卢沟桥》

我从历史的深处

爬上卢沟桥

手颤颤地

抚摸昨日的悲壮

烈士当年的热血

汹涌在我的.血脉

澎湃成激人的歌谣

桥头的石狮

不再咆哮 不再愤怒

肃穆地诉说--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的残夜

卢沟桥,历史的见证

不屈的中国人

用血与火,荣与辱

垫起中国抗日的高度

当我再次面对它

我的泪水

淌成了奔腾的黄河长江

卢沟桥呵

我该怎样怀念你

也许,我仅仅懂得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

具有的重量

篇2:卢沟桥事变的抗战故事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透过历史,思考

一、“九一八”事变概述

1930年, 日本陷入由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发的日益激化的国内阶级矛盾之中, 为转移矛盾, 减轻压力, 在其经济和军事力量都优于当时中国国民政府的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下, 日本逐步加快了蓄谋已久的武力侵华步伐。

9月18日, 日本关东军在距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 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后, 随之布置了一个摆上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士兵假现场, 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 史称“柳条湖事件”。当晚10时许, 日军以的“柳条湖事件”为借口, 突然袭击沈阳, 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起进攻, 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九一八”事变。

二、探析“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之所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吸引着一代代史学家不断地对其加以反复解读, 主要还是事件本身的质量所决定的。也只有当事件本身具备某种具有启迪意义的丰富性, 才可能召唤一代代史学家来加以研究, 并被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而纳入教科书中加以一代代地传授。笔者也正是因为意识到“九一八”事件所蕴含着的时间越久越能显示出重大意义的历史份量以及所引发的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后来人的教育意义, 并且学校每年这一天都要有铭记历史的活动, 所以笔者通过历史书来探析“九一八”事件。

(一)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典型表现。“九一八” 事变, 作为日本觊觎中国已久的一个事件, 我国东北三省均遭到破坏。 对于“九一八”事件, 综合高一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九一八”事件相关章节, 可做如下描述: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看, “九一八”事变, 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开始, 是它争夺亚洲霸权和走向发动世界战争的起点,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两个策源地之一-远东战争策源地的最早形成。因此, “九一八”事变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只有局部意义的中日两国间地区性的一般军事冲突, 而是把日本企图建立军事独裁法西斯专政, 实现其独占中国的大陆政策的第一步。

“九一八”作为日本所发动的侵华战争的一系列军事行动的开始, 包括南京大屠杀、攻陷上海等军事行动, 其目的只有一个——以征服中国作为发动更大战争的后方基地, 以便进而控制东南亚甚至是太平洋地区。尽管, 随着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以及后来国际形势所发生的变化, 日本全面控制中国的美梦随着法西斯的失败而失败, 但是其在有力的形势下所暴露出来的以扩张掠夺为主旨的军国主义倾向, 作为一项历史教训, 值得我们永远记取并深思。

(二) 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九一八”事变发生前, 日本人已经有意的制造事端, 战争迹象已然昭显。但是, 在此情此景下, 蒋介石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 我方应予不抵抗。”

事变发生后, 国民党政府又电告东北军:“日军此举不过寻常性质, 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 绝对抱不抵抗主义。”按照当时兵力来看, 日本关东军只有1万多人, 而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 国民党不是没有打仗的能力, 但是之所以实行不抵抗政策, 其核心是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政权的本质决定其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政治立场, 从而导致东北军部队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奋起抵抗外, 多数节节败退, 加速了东三省的沦陷.

(三) 落后就要挨打。“九一八”作为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 必须以多元的观点来看, 事实上, “九一八”事件, 反映出来了这样一个现实——“落后就要挨打”

日本之所以敢于发动侵华战争, 在于它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 在民族危亡关头, 各阶级、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 纷纷举起了抗日大旗, 他们的爱国之情, 英勇抗敌的精神值得后世人敬仰和学习, 但是也要承认, 虽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抗日救亡运动最终取得了胜利, 但是中国人民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反思“九一八”事件, “落后”、“贫穷”是制约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软肋, 只有自身强大了, 才是最好的防御。

三、透过历史的思考

“读史使人明智”, 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学到智慧是学习历史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 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学会思考, 是学习历史的一项重大收获。

当透过历史再次凝望“九一八”事变, 给予我们这些后来人最深刻的教训就是——“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历史留下来的教训历久弥新——一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经历了战争的人们, 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战争是一面镜子, 能够让人们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

振兴中华是作为中华民族的后来者的责任, 我们有责任绝不允许个别国家别有用心地扭曲历史, 绝不允许中华民族屈辱的旧梦再现。

“落后就要挨打, 发展才能自强”这是睿智的历史老人给予我们的警示, 对于我们这些中华民族的后继者来说, 就是要牢记历史、展望未来, 以我们的智慧和才华, 将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繁荣昌盛, 屹立于世界,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立足于当下, 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 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新一代青年。

参考文献

[1]王海晨.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反思[J].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11.05.

[2]郑大华.论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J].史学月刊, 2015.05.08.

篇3:卢沟桥抗战英雄谱

在卢沟桥抗战过程中,出现了大批精忠报国的英雄,他们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烈诗篇,真是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抗日英雄事迹讲不完。在纪念卢沟桥事变70周年的今天,我们缅怀在卢沟桥抗战中牺牲的英烈,将激励我们更加珍惜世界和平,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当中。

同仇敌忾 英勇战斗

卢沟桥的战斗打响后,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秦德纯指示二一九团守军:“保卫领土是军人的天职,对外战争是我军人的荣誉,务即晓喻全国官兵,牺牲奋斗坚守阵地,即以宛平城与卢沟桥为吾军坟墓,一尺一寸国土不可轻而让人。”第二十九军军部随即向部队发出命令:“卢沟桥为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第二十九军将士闻令后个个精神抖擞、同仇敌忾,抱定决心与日军决一死战,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英勇杀敌的壮丽诗篇。面对人数众多、武器精良的日军毫不畏惧,他们端起机关枪和步枪一齐向敌人扫射;当敌人冲上阵地时,战士们挥起大刀展开肉搏,一时间杀声震天,黑沉沉的夜色中,到处是刀枪碰撞出的火星在闪烁。身负重伤的排长易仲明与敌人拼作一团,不幸被日军的刺刀挑中,倒地牺牲。最后两个排的战士也全部为国捐躯。

守卫宛平城的兵力只有一个连,但战士们怀着与城共存亡的决心,面对几百名日军的数十次进攻,他们顽强抵抗、英勇作战。日军对中国守军顽强的战斗精神惊叹不已,说:“宛平虽小,守军太猛,数攻不下!”

7月8日深夜,中国军队为了夺回阵地,组织夜间袭击,指挥员带领突击队利用绳梯爬出城墙,沿永定河两岸向敌阵摸去。突击队员乘敌人不备,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拔刀向敌人砍去,惊慌失措的日军还没有弄清是怎么一回事,就命归西天了。

大刀队员 怒斩敌寇

在卢沟桥抗战中,大刀队员大展雄风,第二十九军的大刀队素有盛名。战士所持的“无极刀”经过精心设计,它的长短与宝剑相仿,长约1米,刀面不像传统的砍刀那么宽,而是比剑柄略宽;传统的刀是一面开刃,无极刀却是两面开刃,接近刀把的地方才是一面开刃。为了方便士兵使用时容易用力,无极刀的刀把长8寸至1尺,可以两只手同时握刀,砍向对方。无极刀的刀法特殊,出刀时刀身下垂,刀口朝向自己,一刀撩起来,刀背磕开步枪,同时刀锋向前画弧,正好砍对手脖子,因为劈、砍是一个动作,对方来不及回防就中刀了。大刀虽是杀敌的利器,但与敌人近战时要发挥它的威力,还要靠大无畏的勇气。

第二十九军的大刀队早在1933年6月喜峰口战役中就发挥了打击日寇的作用,到卢沟桥抗战中又大显身手。在7月8日晚的夜战中,一名19岁的士兵陈永德一个人就砍死日本侵略军13人、生擒1人,被生擒的日本兵魂飞魄散,连忙跪地求饶。据1937年7月13日《世界日报》报道:“日军二百余名被大刀队迎头痛击,被斩首者即占三分之一。”

振中营长 血战疆场

卢沟桥抗战中,指挥员都身先士卒、有勇有谋,第二十九军一一○旅二一九团三营营长金振中便是其中之一。他早在1933年的喜峰口战役中就因作战有功受过奖;1936年在抗击敌寇的战斗中他率全营官兵打先锋,冲入敌人阵地又立了战功。卢沟桥抗战爆发时,金振中率兵驻守宛平城,7月8日清晨日军公然攻城,他抱定与城共存亡的决心,奋起抗击日军进攻。这时,日军迫击炮将东西城楼炸毁大半,大队日军借青纱帐掩护向城门冲击,另一支日军正偷袭回龙庙,进攻卢沟桥铁路桥。见此情形,金振中登高而望,已有计谋,派出传令兵偷出西门,速到卢沟桥铁路桥,令守桥官兵依计而行。布置完毕,大队日军已到东门外,金营长命令士兵开火,自己一枪打倒了敌阵中一个带刀的指挥官。7月8日下午铁路桥失守后,金振中组织突击队对铁路桥进行夜袭。

11日凌晨,金营长率兵发起进攻,铁路桥收复,几乎全歼日军一个中队。在打扫战场时,一个隐匿的日兵向金振中投出一个手榴弹,炸断了他的右腿,紧接着另一发子弹又射中他的耳朵。这时,他遍身是血,但仍不下火线,率领士兵向前冲击。后来他被救护队强行救出,随即转到医院医治,在医院截去右腿。中国共产党曾派代表到医院慰问他,并赠送“抗日先锋”银盾一枚。1985年3月金振中去世,当年8月,其子根据他的遗愿,将骨灰埋葬在卢沟桥畔,河水长流,永伴英魂。

南宛激战 两将殉国

南宛位于北平南郊10公里处,是北平南面的咽喉要道。1937年7月28日晨,日军向北平市郊发动总攻,日军步兵在坦克和炮兵的掩护下,对南宛展开攻击,守军沉着应战,顽强抵抗,有些阵地失而复得。但由于日军飞机与大炮轮番轰炸,守军无法展开,加之通讯设施被炸毁,指挥失灵,官兵苦战。由晨至午,战斗激烈,双方都伤亡惨重。下午,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教导团团长佟麟阁和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率部2000多人,迎着敌密集炮火誓死坚守,后来奉命率部转移,中途被包围,但继续与敌回旋。

佟麟阁在指挥右翼部队向日军突击时,被敌机机枪射中腿部,部下劝他退下急治,他却不肯后退一步,依然奋勇向前,大义凛然地喊道:“情况紧急,抗敌事大,个人安危事小……”不久敌机又来疯狂轰炸,佟军长头部受重伤,不幸以身殉国,时年45岁。同日,在佟军长牺牲前,赵登禹在率部经过大红门时,被日军机枪射中,随即倒在农田中。当他被抬上担架,准备送往后方医院时,赵忙阻止道:“我不会好了,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只是老母年高受不了惊慌,请派人替我安排一下,此外我也没有什么事了!”说罢,壮烈牺牲,时年39岁。

佟、赵两将军此前曾参加过长城抗战,屡建战功,两位是全面抗战爆发后最早殉国的高级将领。国民政府于1937年7月31日发布褒恤令,追谥佟、赵两将军为陆军上将,生平事迹宣付史馆,以彰忠烈。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赵登禹为烈士,197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追认佟麟阁为烈士。

文艺作品 表彰英雄

在中国这个泱泱文明大国的历史上,每当国难当头之际,文坛往往活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也是如此,这时产生了一批歌颂抗日英雄、激励抗战意志的文艺作品。

七七事变爆发时,任宛平县长的王冷斋在与敌人谈判之暇、戎事倥偬之间,用笔蘸着血与火记录了当时发生的种种事件,写成《卢沟桥抗战纪事诗五十首》。纪事诗全景似地展现了全面抗击日寇的第一战,写出了中国人民“血肉长城筑更强”的英勇气概;面对武器精良、凶残成性的侵略军,大刀队员发挥了近战、夜战的战术,狠狠痛击敌人:“暗影沉沉夜战酣,大刀队里出奇勇。霜锋闪处寒倭胆,牧马胡儿不敢南。”

除王冷斋之外,还有很多诗人写下记录卢沟桥抗战的诗篇,下面再选录几首。

好事近·卢沟桥

叶恭绰

锁钥控京西,漫道关山难越,多少挡关战士,洒桥边战血。

风云转变不寻常,冷眼秦时月,奋起东方狮子,蹴踏幽燕雪。

七七事变

欧阳文

七七炮声响连天,卢沟桥头起狼烟。日寇大举侵华夏,兽蹄纷至践幽燕。消息传至军营里,全军愤慨怒冲天。官兵关注天下事,壮士决心发誓言。划破手指写血书,挥动毫笔把名签。赤胆忠心英雄汉,誓雪国耻挽危艰。请缨杀敌候令下,枕戈待旦上前线。

卢沟桥衅起

杜 衡

急鼓逢逢羽檄飞,卢沟桥下翻蛟螭。雄兵我欲轼蛙怒,勇士谁当呼虎痴?马蹴玄冰朝献馘,烽连紫塞夜分旗。关河百战终摧虏,指日扶桑会六师。

悲吊卢沟桥抗战死义诸烈

杨沧白

杀敌大刀头,男儿死即休。

凛然千古事,蠢尔百年仇。

白骨天阴湿,青燐野火流。

卢沟桥上月,凄照已如秋。

遥吊佟麟阁赵登禹两上将

马叙伦

援绝将军死战场,旁人漫道姓名香。

黄泉正是伤心地,不尽云台作国殇。

北门符钥遣谁分,第一关中敌骑纷。

二十九军无负国,一朝战死两将军。

除诗歌之外,反映卢沟桥抗战的文艺作品还有歌曲和剧作。年仅23岁的作曲家麦新在1937年7月写作了《大刀进行曲》(特加副标题:《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歌词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他们消灭,把他们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这首歌曲传唱至今(个别歌词有改动)。与《大刀进行曲》同时诞生的有《卢沟桥歌》,其歌词有三段:

卢沟桥!卢沟桥!

男儿坟墓在此桥!

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

飞机坦克来勿怕,大刀挥起敌人跑!

卢沟桥!卢沟桥!

国家存亡在此桥!

卢沟桥!卢沟桥!

男儿坟墓在此桥!

委屈忍痛和平保,无可避免上刺刀!

自卫应战理气壮,挺剑而起是今朝!

卢沟桥!卢沟桥!

为国争光在此桥!

卢沟桥!卢沟桥!

男儿坟墓在此桥!

豺狼入室露牙爪,南北隳突真逍遥!

快快拼起民族命,最后胜利是吾曹!

卢沟桥!卢沟桥!

立功报国在此桥!

1937年7月15日成立于上海的中国剧作家协会集体创作了3幕话剧《保卫卢沟桥》,由崔嵬等17人联合编剧、夏衍等3人整理、洗星海等3人作曲,7月17日公开演出,参加演出的有名演员100多人。演出时演员与观众的情感融为一体,不断高呼“抗日救亡,团结御侮,保卫祖国!”等口号。剧作方面还有田汉编剧、洪深导演的四幕话剧《卢沟桥》,此剧在南京举行劳军活动时上演,激发了军民的抗战意志。

关于反映卢沟桥抗战的文艺作品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一一评述,仅以下列诗句结束此文

已熄烽烟七十年,卢沟晓月尚依然。

篇4:卢沟桥事变的抗战故事

5月,在四川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四川省广播电视学会举办的2013-2014年度四川省广播电视节目评奖中获得优秀奖,是唯一获得电视长篇纪录片“优秀奖”的县级广播电视台。

8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国家档案局主办的“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纪录主题活动中获长篇三等奖,并被中国档案馆永久性收藏,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广播电视台。

10月,在第四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暨第二十一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佳十优盛典”上,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评为第21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片十优作品,是唯一获得“十佳十优作品”的县级广播电视台。

12月,在四川省文联承办的第八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中荣获电视类银奖,是唯一获得银奖以上奖励的县级广播电视台。

《九旬老兵重走抗战生命线》纪录的是95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戴锦华历时9天、行程4000多公里,重走他曾经战斗过的被誉为中国抗战“生命线”的滇黔公路的故事。

一家经费紧张、设备不足、人员有限的农业大县的广播电视台,花费一万多元拍摄的一部时长50多分钟的纪录片,何以在国内连获大奖?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背后,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1 选题·一决千里是关键

2014年初,安岳台专题部主任王平中、记者张天富在成都参加“全国纪录片业务培训”时受到启发,产生了创作灵感: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制作一部有关抗战老兵重走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的纪录片,向抗战胜利70周年献礼。

灵光一闪选择这个题材,其实与安岳县2012年“寻找抗战老兵”的活动有关。当时在安岳全县范围内共找到的抗战老兵18名,老兵的抗战故事深深地感动了记者们。当时在采访中,就有不少老兵有重新回到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去看看的强烈愿望,但因多种原因未能成行。近年来,记者不断听闻有老兵离世的噩耗,到2014年初,全县仅有13个抗战老兵尚健在。记者在为那些老兵惋惜的同时,就认为把这些老兵的故事纪录下来,作个历史性的纪念,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培训回台后,王平中将这一设想向台领导作了汇报,立即得到了台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成立了以台长蒋雪平为总制片人、副台长吴坤忠为制片人兼编导、王平中为编导兼撰稿、张天富为摄像兼制作的主创班子,尽管单位经费少、摄备旧,但对摄制组的创作活动都给予了优先保证。

主创班子成立后,拍何人、怎么拍是首先要确定的事情。摄制组最初计划选择三名老兵,从不同的侧面跟拍,来记录他们回到70年前抗战的烽火岁月战场的动人场景。但通过细致地走访了解,这批老兵年龄大多都在90岁以上,年事已高,受身体、记忆力、表达能力等因素影响,能够完成拍摄要求的人寥寥无几。唯有戴锦华老人身体健康,头脑清楚,语言表达清晰,善于交流,也有重返故地的强烈愿望,是参与制作这个节目的不二人选。但老人家已是95岁高龄了,能够经得住10来天的旅途折腾吗?他的家人能同意他去吗?

摄制组找到戴锦华进行面谈,听说电视台想纪录他重走抗战路的历程,老人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戴锦华的家人们却坚决反对,主要原因同摄制组的担心一样,怕他年纪大了,路上吃不消,万一出了事咋办呢?戴锦华老人重返出行的态度非常坚决,摄制组根据老人的情况作了很多预案,逐一与他家人反复商量、交流沟通,最终戴锦华的家人只能满足老人的愿望,并由其儿子戴作斌陪同前行。

选题有了,人选也有了,可要成功拍摄这样类型的一部纪录片,可不是说走就走那么简单的事情。

2 策划·有的放矢是重点

2014年4月,摄制组详细采访了戴锦华老人,了解他1942年到抗战胜利期间,在被称为“抗战生命线”的滇黔公路上从事战略物资运输的情况,对老人印象深刻的几个历史时间节点和事件进行了深入采访。

编导对老人在抗战生命线上的战斗情景渐渐地由模糊变清晰,对拍摄制作老人重走抗战生命线的创作思路也明晰了:即全程跟拍中有重点纪录,忠实记录中有策划组织。做到历史性和现实性交错,纪实性和编导性统一。

摄制组拟定出了拍摄的重点。首先是戴锦华老人去云南省安宁市寻找当年部队团部所在地。70年沧海桑田,安宁市一定变化很大,他能寻找他原来团部所在地吗?

其次,是贵州省晴隆县的“二十四道拐”。此处古称“鸦关”,雄、奇、险、峻,是整条抗战运输线最险要的地方,是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及国际援华物资的大动脉,戴锦华的一些战友就牺牲在这里,70年后,他亲临二十四道拐,祭奠长眠在这里的战友,老人会流露怎样的情感,怎样让这些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

第三,是云南惠通桥。1942年5月4日,日寇攻陷了龙陵县城,占据怒江西岸松山山头,我守桥部队不得不将东岸桥塔炸毁,将日军堵在怒江西岸,破灭了日军侵占昆明、重庆的企图。这个地方是戴锦华老人运送抗战物资和人员的最前线。戴锦华老人每每谈起这里,总是感概万千。

最后,是云南省南华县。这里是戴锦华得知日本鬼子投降的地方,时过境迁70载,老人在这里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另外,云南省腾冲县国殇园,这里掩埋着光复腾冲牺牲的8000多名抗日英烈。我们相信老人在这里一定会情感迸发,会有很多感人的场面。

编导的拍摄计划撰写完成后,感到照此拍摄这部纪录片虽然过得去,但如何让作品更好看动人,达到应有的艺术高度,心里还不是十分踏实。2014年4月中旬,安岳台邀请资阳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唐文汉来指导第一季度视听评议,编导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到宾馆找到他,向他介绍了摄制组的创作设想和困惑,共同就戴锦华老人重走抗战路的谋篇布局、情节设计、故事讲述,以及场面调度、拍摄角度、镜头技巧、景别运用等方面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入交流,受到了很多启发。

编导又在原来拍摄策划的基础上,同老人商量能否在沿途找到驻军,向部队官兵讲述他的抗战经历?能否在沿途找一所学校,为师生上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使他这次重走抗战路更有意义,增强节目的厚重感。

大的构思完成后,摄制组马上制定出详细的拍摄计划,调试好设备,准备充足的常规药品,又到县人武部开具采访介绍信,联系沿途亲朋好友协助,把能想到的都尽可能做得周全(尽管如此,摄制组在拍摄中还是遇到了很多意外)。

3 意外·临场善断抓亮点

2014年5月16日,摄制组完成了对戴锦华老人在安岳本地的一些活动的拍摄后,向云南出发了。当时摄制组人员想,我们策划细致、准备充分,拍摄应该不是难事了。事实上,拍摄时却旁枝横生、意外连连。而种种意外却让纪录片的素材更加丰富、情趣更加生动、主题更加深刻。

刚从安岳向云南出发,第一个意外出现了。摄制组人员在车上和戴锦华老人交谈时,由于他的听力有障碍,交流起来非常困难,你说东,他说西,你说是牛头,他说是马嘴,经常答非所问,无法准确理解编导的意图,摄制组一行人着急起来,如果这样下去,肯定是无法拍摄呀——原来戴锦华的助听器坏了,出行的激动让老人忽略了这个问题。抵达昆明的当天晚上,摄制组就陪同老人去买一个助听器,双方交流的障碍消除了,摄制人员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这一过程也产生出一组饶有生活情趣的镜头画面。

第二个意外是,原来老人请云南省楚雄那边的朋友帮助联系驻军和学校,开展向部队战士讲述他的抗战经历和向学生上爱国主义教育课的活动,那个朋友一直表示没问题,但摄制组在从昆明到楚雄的路上再打电话联系时,那个朋友告知这两件事一件都没有落实好。这两场活动是这部纪录片中策划的两个重点,如果没有了这些内容,纪录片肯定会大大逊色。摄制组马上集思广益,寻找弥补办法。编导王平中想起云南省德宏州组织部一位叫杨清舜的干部是他的文学朋友,几年前存有他的电话,就试着拨号过去,竟然打通了。当说明来意时,对方表示愿意联系学校,但无法联系驻军。过了一会儿,杨姓朋友打回电话,说有所学校非常欢迎老人去给师生上爱国主义教育课,并且还说他有一位朋友是云南省德宏州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团队的,如果戴锦华老人愿意,可以引荐老人与当地的抗战老兵见见面。这当然是戴锦华老人和摄制组求之不得的事。

戴锦华与德宏州芒市抗战老兵奎汝琼的见面约定在晚上9点钟。文友杨清瞬7点多钟热情邀请摄制组参观芒市市容,我们在广场看到景颇族目瑙纵歌节正在上演歌舞,年轻时非常活跃的戴锦华老人回忆起70年前因运输工作繁忙,一直没有机会同当地少数民族跳过舞。编导灵机一动,牵着戴锦华的手加入到舞蹈队伍中,随着欢快的音乐,跟着景颇族同胞手舞足蹈起来,老人虽然舞姿已不流畅,节奏也欠准确,却引来周围无数敬慕的目光。这一段别有风情的景颇族广场跳舞,不但圆了老人70年的梦,为这部纪录片又增加了亮点。

第三个意外是,一位在云南省楚雄市朋友,给摄制组介绍认识了楚(雄)安(岳)商会的企业家们,当他们得知戴锦华老人九十高龄重走抗战路时,非常感动,对老人的到来热烈欢迎。于是,摄制组立即策划纪录下了楚安商会举行欢迎会的场景,使戴锦华老人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延伸到企业界,又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虽然在楚雄市少了策划中老人到驻军、学校的内容,但这个情节的纪录,也是一大收获。

第四个意外是,在云南省保山潞江坝云南公路馆里,存放着许多美式的卡车、军用吉普、坦克、推土机等滇西抗战历史文物,这是做策划时没有掌握到的素材,摄制组非常兴奋。当然,更为激动的自然是曾经在这里战斗过、驾驶过美式卡车的戴锦华。他指着卡车说:“我当年开的就是这种车。”老人家忍不住摸摸这里,看看那里,抚摸着冰凉的汽车钢板,就是抚摸着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编导帮助激动的老人攀上一辆军用十轮大卡车,寻找他当年驾车的感觉。公路馆管理员在得知老人曾经是在这里参加过抗战的老兵时,默许了老人对珍贵历史文物的违规“侵犯”行为……这些,自然又尽收摄像师的镜头之中。

第五个意外是,5月24日凌晨4点50分,德宏州盈江县发生5.6级地震,摄制组住地腾冲离盈江只有几十里,震感剧烈。摄制组人员从睡梦中惊醒,立即保护着戴老紧急撤往安全地带。随行人员怕还有地震发生出现意外,劝戴锦华返程,但老人义无反顾,坚持要完成这次行程,去国殇园拜祭英灵……随行人员的担心、关爱,老人家的坦然、淡定,摄像师当然都没有会放过。

国殇园位于腾冲县来凤山下,占地80余亩,是全国建立最早、规模宏大的抗日烈士陵园,长眠着抗日远征军的八千英灵。戴锦华在儿子的搀扶下,缓慢拾级而上,每到一处,向英灵名单鞠躬默哀,向烈士墓碑敬献鲜花,70年前那战火纷飞的一幕幕仿佛出现在眼前……老人五味杂陈,热泪盈眶,编导和摄像师的眼睛也湿润着。

其实,像这样的意外还有很多。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很多不可预见性,必须要有敏锐的眼光才能及时抓拍。摄制组在制定拍摄策划方案时,就设置了处置突发事件的预案,以应对未可预料的实际变化,所以每当遇到意外时,我们都能临场随机应变,抓拍到精彩情节和片段,成为编剧的新素材,为全片增色添彩。

4 协作·团队合作出佳品

九天行程拍摄《九旬老兵重走抗战生命线》,一切都看似自然而然地发生、发展。其实,此中无招胜有招,每一个细节背后,都彰显出摄制组团队的精诚合作、追求完美的精神。

我们摄制组名义上对编导、撰稿、摄像、制作进行了职责分工,其实作为一个县级台,怎么分得到那么清楚呢,很多时候,策划一个情节都是摄制组三个人一起商量,有时为了一个细节设计,大家会争执得面红耳赤。记得在楚雄时,两位编导因意见不统一,各不相让,弄得大眼瞪小眼。当然,争吵的目的不是为了争个输赢,是为了把情节想得更周全些,把情感纪录得更真挚些,把节目做得完美些,是心底的那份对事业的热爱和认真。争论后,大家思想得到了统一,工作上更加有成效。

吴坤忠副台长作为领队兼编导,每天都要对当天和次日的工作进行统筹安排。

王平中作为编导兼撰稿者,每天对拍摄的内容与摄像师进行沟通,并随时同拍摄师在一起,一旦感觉有没拍到的画面,立即提醒补拍,同时把拍摄的每个情节、人物的每句对话都要记在本子上,便于后期撰稿查阅。

应该说,摄制组最辛苦的人是摄像兼后期制作张天富。他每天扛着摄像机大运动量拍摄,把编导的意图用适当的镜头语言表现出来,经常是别人休息了,他还在拍摄一些外景空镜头,作为后期编辑的素材,每天睡前还必须给摄像机电池充电和将当天拍摄的影像资料分别存入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硬盘,以确保万无一失(9天拍摄的素材多达160个GB)。

在后期制作中,第一次撰稿有5000多字,但剪辑出来的80分钟毛片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于是,摄制组反复讨论,决定不要旁白配音,而采用现场同期声、气氛音效声、字幕、资料图像和音乐等有效电视元素进行编辑。第二稿编下来,效果好了很多,但整个情节还是有些平淡。摄制组又多次多方征求意见,大刀阔斧的进行了第三次、第四次修改,将片长精编为50多分钟,使画面更加精美,气韵更加流畅,情感更加真挚。

上一篇:三槐九棘下一篇:心中的秋天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