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论文

2024-05-07

西安事变论文(通用8篇)

篇1:西安事变论文

500字西安事变读后感作文: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的事件。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久“一二·九”运动爆发,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进入新的高-潮,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厌恶内战,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和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两军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共-产-党及红军发生联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矗

蒋介石对张、杨很不放心,除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继续进攻红军外,并于1936年10月间,特飞西安进行催逼。12月 4日再飞西安,进一步要挟张、杨:如不实力“剿共”,即将张、杨两部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张、杨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蒋加以拒绝。两位爱国将领遂毅然决定实行兵谏。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的卫队交火。蒋闻qiang声,仓皇越后墙逃走,爬上山坡隐蔽。被张学良的卫队搜索发现后捕获。同时杨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高级党、政、军官员陈诚等十余人拘押,邵元冲在逃跑时被击身亡。张、杨于12日当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杨分任正、副委员长。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释放救国会领袖及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自由,实行孙中山遗嘱,召集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

篇2:西安事变论文

二、唐人李淳风在《推背图》中已预测出日军侵华、西安事变时间以及张学良以后的命运。编导杜撰这个牵强附会的情节实际上削弱了主题力度和深度,不知编导是出于宿命论、娱乐论还是真想八卦一番?《推背图》原文---“谶曰:鸟无足,山有月。旭初升,人都哭。颂曰:十二月中气不和,南山有雀北山罗。一朝听得金鸡叫,大海沉沉日已过。”

三、蒋介石官邸中居然高悬着红军书法家舒同的作品,这是道具师和编导对“舒体”失于了解所误。众所周知,舒体是首任中国书法协会主席舒同先生创立,舒体初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收录到国家标准电脑字库。

篇3:浅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日本实行全面抗战以来, 蒋介石实施“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致使军队对日作战部消极, 影响了全国抗日活动的开展。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不满蒋介石的内战政策, 为了“逼蒋抗日”, 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了震动内外的“西安事变”。

这次事变在中国共产党和多方努力的调解下得以和平解决。关于和平解决的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 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坚持, 国民党和其他民主党派的积极斡旋。这三者之间, 中国共产党的贡献是最大的。

1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决定因素

我党一直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西安事变发生后, 中共中央即独立自主地采取了对张杨的支持与保护政策。事变发生的第一时间, 在西安的中共中央立即发报表示拟派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去西安共商大计。17日中共代表团到西安。这说明中央的反应是迅速的、及时的和积极的, 把和平调解作为解决事变的基本方针。

西安事变期间, 中共领导工作的中心就是努力争取各方面力量, 营造一个有利的国内环境, 实现事变的和平解决。首先中共中央积极争取蒋介石和南京政府接受张杨的抗日救国主张, 坚决制止亲日派对西安的讨伐。在谈判期间, 周恩来曾单独与宋子文长谈, 还与宋美龄两次长谈。24日, 在中共的力争下, 蒋介石和南京政府基本上同意了张杨八项主张。

2 以张学良、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根本因素

张、杨二位将军自发动“兵谏”之日起就在争取和平解决的结局。这次兵变与以往的国民党内部矛盾和纷争性质截然不同, 绝不是为争个人利益和地盘, 而是争取“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 根本目的在于促蒋反省, 共同抗日。12月13日, 张杨二将军发表了以“八项主张”为内容的对时局通电, 并对蒋介石个人“保其安全, 促其反省”。14日下午, 张杨二将军将“抗日救国”八项主张交蒋, 并表示只要蒋采纳, 即可送其回南京。

为了表示诚意, 张杨二将军允许蒋介石的顾问澳大利亚人端纳持宋美龄信件与蒋会晤, 使蒋相信“兵谏”之举无加害之意。24日, 张杨将军、周恩来与宋氏兄妹三方就有关问题达成六项协议, 蒋介石以人格担保不再进行剿共的军事行动。

协议达成后, 张学良不顾个人安危亲自送蒋返回南京, 这一举措, 一方面在于维护蒋领袖的体面与威信, 另一方面亦有督促其实现诺言之意。正是张杨二将军以抗日救国为目的用“兵谏”的形式不加害蒋的生命, 在和谈结束后及时“释蒋”并由张学良送蒋会南京, 形成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完整过程。他们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根本因素。

3 以宋氏兄妹为首的国民党主和派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关键因素

西安事变当天, 南京政府立即发布《褫职严办张学良令》, 认为张劫持统帅, 为维护纲纪须兴兵讨伐。何应钦就任“讨逆军总司令”, 开始调兵谴将, 命令中央军开进潼关, 战事一触即发。得悉事变消息, 宋氏兄妹、孔祥熙奔走呼号, 陈说和平解决的主张和营救蒋介石的重要性。为事变的和平解决赢得了时间。

20日, 宋子文冲破“讨伐派”的阻扰, 以私人身份先行赴西安, 在蒋、张间做沟通与调解, 为蒋介石态度进一步变化起了催化作用, 也为日后和谈奠定了基础, 对事变的和平解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是多种因素形成合力的结果, 尽管各种因素的初衷和目的并不完全一致, 其结果却都加速或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其中, 既有张杨二将军与蒋介石相互妥协、达成一致, 中国共产党居间调停、顾全大局, 国民党主和派面对现实、多方斡旋, 国际国内舆论的广泛关注、强烈反应等等。这诸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 相辅相成, 共同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事变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为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傅虹霖.《张学良与西安事变》.台北: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 1989年, 第220页.

[2]张魁堂.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制定[J].近代史研究, 1991, (2) .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401.

篇4:西安事变论文

1936年12月12日凌晨,驻扎甘肃省会兰州的东北军五十一军,军部参谋处二科中校参谋(有说科长)解方,突然接到张学良发给他的一封特急密电,大意是:“剿共”的西安军事会议决裂,经与杨(虎城)主任合作,已经扣留蒋介石及与会的中央将领……命令五十一军立即采取行动,解除驻兰州所有中央军的武装……当时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及其3个师长都奉命参加了西安军事会议,但兰州五十一军中还有参谋长刘忠干等高级将领,此时张学良何以将这样一封事关重大的绝密电报发给一个小小的军部参谋?原来,解方原是张学良胞弟张学铭的同学兼挚友,是五十一军中潜伏的中共地下党员,张学良很喜欢这位学绩优良,有报国救民之志的热血青年,他保荐解方与张学铭东渡日本到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930年冬,解方以优异的成绩学成回国,被张学良视为心腹,分派到于学忠部工作,他爱国抗日的热情和勤业谋事的干练,深得张学良爱重。

“兰州事变”之前,解方在东北军五十一军的公开身份是参谋处二科中校参谋,经常往来于兰州与西安之间,参与中枢机要,并曾多次代表张学良秘密出使上海、广西,联络沪、桂将领反蒋抗日。因而潜伏在五十一军内部的军统特务对他的秘密行踪比较注意,称他是“于学忠的亲信参谋”,但一直没弄清他其实是张学良派驻于学忠部的联络员,是张学良在我党抗日救国主张的影响下,由张学良亲任会长的“抗日同志会”兰州分会负责人。张学良为此还特地交给解方一部专用密电码,以便紧要时授以机密。这个使命只有于学忠和军部个别领导人有所了解。当然,他们都没有想到解方已经从一个爱国主义者踏上了共产主义者的道路。

却说解方收到张学良这封特急密电后,不敢怠慢,他急忙叫醒了五十一军参谋长刘忠干,出示了张学良将军的来电。刘忠干平素温良恭俭让,一见电文,大为愕然,在场的军参谋处长张熙光也犹豫地说:“军长、师长都不在,这么大的事,怎么干?”解方果断地说:“于军长已在西安参加张副司令发起的行动,他一向忠于张副总司令,现在3个师的参谋长均在,根据平素的考察,可以信任他们。”实际情况也正如解方所说,于学忠的五十一军原是吴佩孚旧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失败后,这支队伍走投无路而自愿编入了东北军,受到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厚待。后于学忠屡建战功,深得张学良信任和倚重,成了东北军中仅次于张学良的核心人物。

在解方的启发和动员下,刘忠干与甘肃省政府秘书长周从政(省政府主席为于学忠)召开了由各师参谋长及张学良派驻兰州的参谋姚荫庭等人参加的紧急军事会议,会上宣读了张学良的电令。结果很快到会者一致表示,坚决执行张副总司令的命令,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兰州事变”,以壮大“西安事变”的声威。随后大家紧张的制定了周密的计划。此时已近中午。

当天(12月12日)下午,驻兰州的蒋介石亲信,国民党甘肃绥靖公署(蒋介石在西北地区的最高统帅机构)主任朱绍良(此时已在西安被扣)的绥靖公署参谋长以下、处长以上的高级官员,兰州军警的督察处、警察总局、绥署特务团、骑兵团和中央空军等单位的负责人,突然都接到了五十一军军部的邀请函,请他们于当晚赴军部参加宴会。到了晚间近8时,“贵客”们已陆陆续续到齐,丰盛的宴席上,宾主互相敬酒,觥筹交错。当宴会进行到一半时,突然冲进一队全副武装的士兵,正当“贵客”们惊愕之际,刘忠干向他们宣布了对其实行“暂时隔离”的决定。甘肃绥靖公署参谋长章良琛及各机关头头们,顿时个个目瞪口呆,身不由己地被押了起来。随后,五十一军军部派出部队,按计划一起行动,接管了兰州的电台、报馆、银行、飞机场等要害部门。

顷刻之间,兰州城内外已是枪声骤起,在五十一军的突然进攻下,猝不及防的中央军各部及特务、警察机构,顿时陷入一片混乱状态,来不及进行有效抵抗,除了1个骑兵团仓皇逃走,在第二天被解决外,其余大都当场缴械投降。中央军第三炮兵团团长是解方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同学,经晓之以利害,该团放下了武器。邓宝珊新一军的部分部队则保持中立,并借道给五十一军攻打中央军。但在攻打绥靖公署时,遭到了守卫的顽固抵抗,解方与军通信营营长冯梦瑞、通信科科长李翔云率领“突击队”强攻,经过一番激战,最终冲进了公署主任朱绍良的办公室,缴获了许多重要档案。由于部署周密和行动神速,至13日早晨,枪声逐渐停止,兰州全市已为五十一军所控制,市民生活照常,没有受到多大惊扰。

13日下午,兰州全市秩序已完全恢复正常。14日,兰州的报纸正式发表了“西安事变”的消息,全文还刊登了西安方面所提出的“八项主张”: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七、确实遵行总理遗嘱;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全兰州城老百姓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有许多中下级军官把原来蒋介石的“安内攘外”政策,改为“按内让外”,有的则以讥讽的口气说:“这一下蒋介石想‘按内’也‘按’不住了。”

12月下旬,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共的斡旋和建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放蒋介石回南京后,甘肃省政府主席兼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乘飞机返回兰州,立即召集了甘肃省府和五十一军的高级文武官员开会,传达了“西安事变”的经过与和平解决及放蒋介石回南京等问题。到会人员一致表示拥护,接下去,于学忠又向大家表示:“万一和平谈判决裂,我们就只有上梁山,进草地了,希望各级将领作好思想准备,精诚团结,以争取和平的胜利。”

这次“兰州事变”使兰州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五十一军的果敢爱国行动,受到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兰州成立了抗日救亡联合会,群众性的救亡运动很快在兰州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篇5:参观西安事变作文

4月23日早10:00,建筑与艺术系团总支在西安事变纪念馆进行了第三次团课暨马列课,此次为实践课,课程主要内容为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继上次视频课观看《西安事变》后,本次实践课为的就是让同学们切身处地的感受并铭记这段历史。

当天早上按时在学院图书馆门口集合后,全体学员统一出发前往建国路西安事变纪念馆。到达目的地后,工作人员便一边带着学员们参观,一边讲解西安事变发生全过程。学员们认真聆听历史,仔细观看纪念馆里的展品。

西安事变纪念馆主要讲述了蒋介石于1936年12月初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二人开赴陕北“剿共”前线,12月12日凌晨,张、杨二人协同行动,扣留了蒋介石,并囚禁了陈诚、卫立煌等国民党军,随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的历史事件。各位学员认真参观的同时,身临其境的场景使学员们更加真实的感受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爱国热情高涨,达到了此次实践课的目的。

篇6:西安事变纪念馆

西安事变纪念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建国路,是在‚西安事变‛主要旧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86年12月建成开放。包括张学良将军公

西安事变指挥部——杨虎城公馆

馆、杨虎城将军止园别墅、西安事变指挥部、新城黄楼、高桂滋公馆、西京招待所、五间厅等处旧址,并举办有‚张学良将军生平展‛、‚杨虎城将军生平展‛和‚西安事变‛等基本陈列。共展出700余件历史照片、大量历史文件及几十件文物等。

本世纪30年代初,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面临着国破家亡的民族灾难。抗日民主救亡运动在全国风起云涌,而蒋介石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并于1936年12月4日亲自飞抵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率部进攻红军。长、杨反对内战,对蒋屡谏无效,被迫实行兵谏,于12月12日在林通华清池以武力扣留了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爆发后,张、杨发表对时局宣言,并电邀中共代表来西安共商救国大计。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人到达西安,经多次谈判,迫使蒋介石答应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张、杨两将军为促进国共合作、全民抗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王庄中学

2009年12月

西安事变纪念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阵地

2009年是西安事变73周年,近日记者来到 西安事变纪念馆了解到,西安事变纪念馆成为我省对广大党员干部和 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纪念馆开馆23年 来,共有近150万群众前来参观,其中70多万是大中小学生及未成年人。

西安事变纪念馆自1986年对外开放以来,先后举办了《张学良公 馆旧址复原陈列》、《西安事变史实展》、《杨虎城止园别墅旧址复原陈列》、《杨虎城将军生平事迹展》、《张学良将军生平展》等展 览。这些展览均以大量历史资料和实物为基础,以‚爱国主义历来是 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为主基调,再现了中国现代史具有转 折意义的西安事变和张、杨两将军赤诚的爱国情怀。展览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近几年来,在不断延伸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空间方面,纪念馆还到共建学校为学生们举办了多场专题报告会。同时还开展了具有特色的文化下乡活动。宣教人员携带着有关西安事变和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生平事迹的图板,前往一些偏远贫困山区的中学为万余名中学生进行以‚弘扬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宣讲活动,这种以物带史、图文结合、声情并茂的宣讲形式受到了当地广大师生的高度赞扬。纪念馆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载体,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他们相继开展了与大中小学校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纪念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义务讲解员活动;‚西安事变知识问答‛和有奖征文活动;定期召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座谈会等活动。同时建立了为未成年人参观服务的辅导员队伍,编辑出版了针对未成年人的各种书籍等,扩大了纪念馆的宣传力度、社会效益和知名度,使其真正成为广大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

据纪念馆负责人介绍,这里先后被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西安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19 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首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被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少工委、陕西省教育厅等部门授予首批‚陕西省红领巾实验教育基地‛,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国防教育基地‛,被陕西省政府评为‚陕西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先进单位‛。

王庄中学 2009年12月

西安事变纪念馆开馆23年社会教育成效显著

张学良公馆旧址

香港青少年参观团来馆参观

张学良之子张闾琳在父亲生平陈列展厅前留影 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73周年,今年也是西安事变纪念馆建成开馆20年。该馆自对外开放以来,一直成为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共接待群众参观近150万人次、其中大中小学生70多万人次。

西安事变纪念馆是在张学良将军公馆和杨虎城将军止园别墅旧址基础上建立的专题性遗址纪念馆,它深刻地浓缩了中国现代史上的历史性转折,以及国共两党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停止内战一致团结对外抗日的丰功伟绩。该馆先后举办过《张学良公馆旧址复原陈列》、《西安事变史实展》、《杨虎城止园别墅旧址复原陈列》、《杨虎城将军生平事迹展》、军生平陈列》等展览。这些展览以大量历史和实物资料为教材、以‚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为主题,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陈列再现了中国现代史具有转折意义的西安事变和张、杨两将军赤诚的爱国情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观众的好评。

近几年来,该馆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载体,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相继开展了与大中小学校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纪念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义务讲解员活动、‚西安事变知识问答‛有奖征文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座谈会等活动。他们还不断延伸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空间,与共建学校一起为学生们举办了多场爱国主义专题报告会。该馆的宣教人员携带着有关西安事变和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生平事迹的图板,前往一些偏远贫困山区的学校为万余名中学生进行以‚弘扬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开展独具特色的文化下乡活动,在边远山区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

该馆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不但扩大了宣传力度、社会效益和知名度,而且提高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使其真正成为广大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20年来,该馆先后被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指

教育基地‛;被中宣部命名为首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少工委、陕西省教育厅等部门授予首批‚陕西省红领巾实践教育基地‛、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国防教育基地‛、被陕西省政府评为‚陕西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先进单位‛。

目前,西安事变纪念馆是全国首批百个红色旅游精品景区之一,该馆将对张学良公馆和杨虎城止园别墅的参观环境、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这项工程是该馆自成立以来投资最大、改造面最广的项目,改造后以最佳状态将旧址及西安事变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呈献给观众。同时,采用新的展陈设施和手段重新制作《西安事变史实陈列》、《张学良将军生平陈列》和《杨虎城将军生平陈列》,全面反映西安事变及张、杨两将军的丰功伟绩,使展览更加准确地还原历史旧貌。还将用蜡像或高分子硅胶等材料制作人物塑像,配合影像、音响、灯光等再现当年的重要场景,更加直观、准确地反映历史原貌。

王庄中学 2009年12月

陕西省西安事变纪念馆在做好青少年的

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基地作用

西安市西安事变纪念馆积极发挥馆藏优势,面向社会,特别是面向广大青少年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明显成绩。该馆先后被西安市、陕西省和中宣部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红领巾实践教育基地‛、‚陕西省国防教育基地‛和‚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一、与中小学校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该馆与西安市的中小学校联系,开展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先后与西安市55所中小学校签订了‚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协议书‛,共同开展各种形式的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该馆编写出版适合中小学生不同年龄层次、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陈列讲解词,分发给不同的参观者,或进行不同的讲解,增强参观效果。还同学校共同组织中小学生进行‚西安事变知识问答‛比赛,让学生带着问题参观展览,听取讲解,寻找答案,学习历史知识,学习爱国主义精神。

结合实际,组织共建学校有计划地共同在馆内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以及‚双十二西安事变纪念

日‛等纪念日,学校的入队、入团宣誓活动都在纪念馆内举行,像该馆举办的张学良将军追悼大会、纪念西安事变六十五周年、纪念杨虎城将军诞辰110周年以及《张学良将军生平陈列》、《杨虎城将军生平陈列》、《一个中国——台湾历史与现实展》的开幕式,都邀请共建学校的师生参加。这样,真正把纪念馆共同建设成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举办主题报告会,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该馆在举办《侵华日军史实展》期间,为前来参观的一万多名学生进行了十几场主题报告会,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罪行,颂扬中华民族坚贞不屈、不畏强暴、团结抗战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全国少年儿童手拉手、星星火炬传递‛活动中,请老红军、老八路为参加传递仪式的近千名少先队员作关于革命传统和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爱国壮举的主题报告。在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日之际,多次组织共建学校的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宣讲活动。主题报告会和宣讲在普遍参观展览的基础上就某个专题集中讲解,更能深入分析某一专题的内容和意义,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具体历史人物爱国精神的理解。

三、送展览到农村中小学,扩展爱国主义教育 为了充分发挥革命纪念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不断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扩大爱国主义教育面,该馆主动送展览下乡,送到农村中小学。如将《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诞辰100

周年大型图片展》送到郊区县学校展出。在蓝田县城关中学展览期间,面对当地的四千多名师生,展览讲解员不顾劳累,在烈日下连续讲解十几场次,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赞扬。该馆宣教部人员携带专门制作的有关西安事变和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生平事迹的图版,先后赴华县高塘镇高塘中学、扶风县法门镇法门高级中学、山阳县中学等,为万余名中学生进行以‚弘扬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受到当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特别是在商洛地区最偏远的山阳县开展送展览活动时,该县主管文教的县委副书记亲自主持大会,县宣传部、教育局的领导以及全县十四所中学的教师代表和山阳中学的三千多名学生参加爱国主义宣讲活动。开展送展览下乡活动,让那些交通不便、远离大城市、远离纪念馆地区的中小学生也能和城里的孩子们一样受到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陕西省文明办)

中文导游词:西安事变纪念馆导游词

西安事变纪念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建国路69号(原金家巷1号张学良公馆内)。1982年,国务院将这里辟为西安事变旧址,并建立西安事变纪念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张学良公馆建于1932年,为东西排列三座三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四周筑砌青砖围墙,大门开在北墙正中。东楼是机关楼,中楼是客厅、会议室,西楼是张学良居室。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逮捕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蒋介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以粉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亲日派的阴谋,促成国共合作,团结抗日。12月17日,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托,率领中共代表团赴西安同张、杨协商,与蒋介石谈判,迫使他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实现了由内战到抗战的转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周恩来、叶剑英等到西安后,即住在张公馆的东楼,在中楼与张学良、杨虎城会谈,并和二人与南京政府代表宋子文等谈判。止园是杨虎城公馆所在地,位于西安市北大街青

年路北侧。建于1933年,主楼为传统宫殿式建筑。西安事变前夕,张、杨在这里密商发动兵谏,周恩来也曾亲临止园商谈,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 决。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的事件。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进入新的高潮,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厌恶内战,力主抗敌,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和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两军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共产党及红军发生联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础。

蒋介石于1936年12月4日飞抵西安,要挟张学良、杨虎城:如不加紧‚剿共‛,即将张学良、杨虎城两部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张学良、杨虎城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蒋加以拒绝。两位爱国将领遂毅然决定实行兵谏。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的卫队交火。蒋闻枪声,仓皇越后墙逃走,爬上山坡隐蔽,被张学良的卫队搜索发现后捕获。同时杨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高级党、政、军官员陈诚等10余人拘押。张学良、杨虎城于12日当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

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学良、杨虎城分任正、副委员长。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释放救国会领袖及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自由,实行孙中山遗嘱,召集救国会议等8项主张。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中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借机扩大事态,夺取蒋介石的统治权力,进一步与日本妥协。英、美帝国主义及亲英、美的宋子文、孔祥熙则希望事变和平解决,以维护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和英、美在华利益。宋子文、宋美龄委托英籍顾问端纳飞西安探视情况。16日,何应钦就任‚讨逆军‛总司令,并相应作了军事部署,派飞机轰炸西安临近地区。中共中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17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恳切会谈,并接见各方人士,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变。22日,宋子文、宋美龄飞抵西安开始与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共代表会谈。24日,达成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权利、联共抗日等项协议。周恩来曾会见蒋介石,蒋表示以人格担保,履行上述协议。25日下午,张学良护送蒋介石飞离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实现团结抗日,中国由此实现了从国内战争到

全国抗战的伟大转变。但蒋介石后来背信弃义,使张学良遭长期监禁,杨虎城惨遭杀害。

王庄中学 2009年12月

2010年陕西省红色旅游导游知识:西安事变纪念馆

陕西是全国红色旅游的重点。全省共有红色旅游资源500余处。二十世纪上半叶,党中央和毛主席曾经在延安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桩桩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一个个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在中华儿女心中树起了一座座不可磨灭的精神丰碑。今天,缅怀革命英烈,追忆红色历程,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已成为激励人们发扬革命传统,昂扬奋进向上的动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感受当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西安事变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后,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国的新高潮。1935年9月,张学良将军奉蒋介石之命率领东北军进驻陕西与杨虎城将军的17路军共同围剿陕北红军。

东北军入陕、甘后立即兵分两路向陕北红军进攻,通过崂山战役,榆林桥战役和直罗镇战役,使张学良连吃三个败仗,短短二个月损失近三个师。随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兴起,张学良、杨虎成逐渐认识到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错误的,要抗日必须联合共产党,于是,他们开始同中国共产党秘密联络,走上了联共抗日的道路。

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亲自到西安督师剿共。张学良、杨虎城多次来到临潼蒋介石的住所五间厅,向蒋介石苦苦争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断然拒绝,最后张、杨二人决定发动兵谏,逼蒋抗日。

1936年12月8日,张学良、杨虎城就扣蒋计划进行了具体分工,东北军负责临潼扣蒋,17路军则负责西安城内的军事行动。

12月9日,恰逢‚一二〃九学生运动‛一周年纪念日。西安的一万多名大、中、小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准备到临潼向蒋介石请愿,要求立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然而蒋介石却给张学良下了要对学生们‚格杀勿论‛的命令,张学良怕学生们吃亏,急忙驱车赶到通往临潼路上的东十里铺拦住他们,并答应一星期内以事实答复你们的要求‛,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加坚定了张学良实行兵谏的决心。

12月10日,张学良带领骑兵师师长白凤翔和刘桂伍团长到华清池以谒蒋为名查看地形,为兵谏做准备工作。

12月11日晚,蒋介石准备第二天发布围剿红军的命令,事态发展至此,张学良,杨虎城再也没有等待的余地了,当晚,张学良来到新城杨虎城公馆与杨虎城一起坐镇指挥兵谏行动。

1936年12月12日凌晨5时,随着临潼的第一声枪响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东北军在白凤翔、刘桂伍、王玉

瓒、孙铭九等人的率领下冲入华清池,住在五间厅内的蒋介石听到枪响,以为是红军打了进来,来不及穿外衣和带假牙便急忙翻窗跳墙逃往后山,在半山腰的‚虎斑石‛后躲藏起来,后来,被搜山的东北军发现送回西安。与此同时,杨虎城的17路军也在西京招待所扣留了随蒋同来的南京军政要员及其家眷,解除了西安城内国民党的所有武装。12日上午,张学良、杨虎城联名通电全国,提出了抗日救国的八项政治主张,同时电邀中共中央派代表到西安共商救国大计。消息传到南京,宋美龄派蒋介石的私人顾问端纳携她的两封亲笔信来到西安,张学良会见了端纳先生,从而沟通了事变后西安和南京的上层联系。

12月17日,中共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等到达西安,住进张公馆的东楼。当晚,周恩来就和张学良进行了彻夜长谈,达成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共识。南京方面以何应饮为首的讨伐派派飞机轰炸西安表示示威。12月22日,宋美龄、宋子文代表南京政府抵达西安。12月23、24日,在张公馆西二楼的会议室,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张学良、杨虎城代表西安方面,宋美龄,宋子文代表南京政府举行了三方会谈,终于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使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12月25日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后即被扣留,从此,失去自由长达半个多世纪。1946年11月,张学良被送

到台湾继续幽禁,直到1995年4月才移居到美国,2001年10月15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将军在夏威夷病逝,享年101岁。

1937年4月杨虎城将军被迫辞职出国考察。‚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救国心切的杨虎城不顾个人的生死安危毅然回国,当他到达香港时,便受到了特务的监视,从此杨虎城身陷囫囵,失去自由,1949年9月6日,蒋介石下令将杨虎城秘密杀害于重庆戴公祠。

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以满腔的爱国热忱,以大无畏的勇气,以自由和生命为代价,为我们树立起一座爱国主义精神的丰碑,他们的名字将化成我们民族不屈的脊梁,千古不朽,永垂青史。

王庄中学 2010年12月

西安事变纪念馆陈列设计方案

1月9日,全国红色旅游重点项目——西安事变纪念馆陈列改造设计方案通过专家评审,陕西文博界10余名专家充分肯定了方案的总体设计,对方案需要改进完善的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相关领导出席了评审会。

西安事变纪念馆包括西安建国路张学良公馆和青年路杨虎城止园别墅,是全国和省级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该馆列入全国100家重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项目包括馆区环境和基础设施改造、张学良和杨虎城两馆旧址维修及纪念馆陈列全面改造。通过对该馆

1986年建立以来首次全面进行陈列改造和提升,使其成为主题鲜明、设施配套、陈列优化和全面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这次陈列改造确定《历史的转折——西安事变史实陈列》为主题陈列、《赤诚爱国无悔情——张学良将军生平陈列》和《虎将雄风一世豪情——杨虎城将军生平陈列》为专题陈列及《张学良将军公馆旧址复原陈列》、《杨虎城将军止园别墅旧址复原陈列》两处旧址复原陈列,五个陈列与公馆旧址风貌共同构成西安事变纪念馆陈列展示的整体框架和反映西安事变所涵盖的历史内容。整个陈列改造将突出重点陈列、深化辅助陈列、完善复原陈列和营造旧址环境,全面提升旧址的服务展示能力,通过文献、图片、雕塑及现代声、光、电等多种陈列手段和表现形式增强陈列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评审中专家们对设计理念、主题雕塑、环境场景、建筑材料、多媒体等问题进行广泛讨论,认为西安事变纪念馆陈列改造充分利用旧址和展厅建筑的有限空间,围绕张、杨旧址特点和西安事变的重大历史事实,结合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的特殊要求和观众的不同需求,对陈列进行提升创新和个性化设计,采用多元化陈列语言和表现形式,在实用性、艺术性、科学性和观众互动、人

性化服务等方面达到了创新突破、雅俗共赏,体现了历史、艺术、科学、环保、安全的设计理念,一致同意通过设计方案。西安事变纪念馆新陈列改造完成后必将成为红色旅游和青少年爱国主义基地教育的重要场所。(陕西省文物局 屹夫)

王庄中学收集 2009年12月

倾心于历史的传承——访西安事变纪念馆研究型

讲解员张燕

【红色简介】西安事变纪念馆是以‚西安事变‛重要旧址——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为基础而建立的遗址性博物馆。这里见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见证了中国伟大的民族凝聚力与战斗力。1982年2月23日,该馆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0月,成立西安事变纪念馆筹建处。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馆址设在张学良公馆。为了更好地传承历史,传递民魂,有一群醉心研究、倾心历史的奉献者以纪念馆为平台,默默的付出着。

【采访时间】2009年1月25日(调研人员:丁

一、王雪姣、章侃)

初出茅庐,是字字珠玑的淬炼

采访当天,纪念馆里的参观者不算太多,因而一走进史实陈列大厅,我们就看到一个穿着朴素,扎着简单马尾的女孩正全神贯注地向身边的人讲述着墙上的照片和文字资料。她年纪不大,身上仿佛还带有清新的校园气息。

这次的讲解似乎有些不同,因为她总在过程中讲讲停停,不时低头思考着什么,不时又和身边几个抱着资料的女

孩小声交谈着……这样的讲解形式究竟意欲何在?出于好奇,我们又探上前去。原来她是在试讲——讲的刚好是‚一二九运动‛:‚1936年12月9日,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西安的爱国学生纷纷走上街头,参加抗日游行,因为特务军警开枪打死了一名学生……‛‚不对,不是‘学生’,是‘小学生’。‛旁边一位拿着资料的女孩纠正着她。‚哦对,是‘小学生’。群众们非常激愤,决定到蒋介石所在的临潼区请愿……‛这样类似的停顿修改不时地发生着。就这样,她从最开始的学生请愿讲到张学良苦谏,从捉蒋讲到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把展厅里的图片和文物表面及背后的故事细细地捋了一遍,虽然其中也有一些小错误,但每遇到一个错误,她都会将错误前的好几段话重讲一遍,让自己心中记下正确的信息。短短的一个介绍却要用上一两个小时的斟酌与体味。这时我才知道,为了能在参观者面前流利的陈述,讲解员需要付出无数的努力。

醉心研究,将青春献给讲解

在她休息的间隙,笔者走上前表示了采访一下她的意愿。她先是有些错愕,连忙解释自己还没正式上岗,要采访的话可以找其他资格更老的讲解员。笔者表明来意,要在这里做社会实践,通过诚恳的交流后,她终于欣然同意,并简单地介绍了自己。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她叫张燕,是西安某大学刚毕业的学生,作为一名历史系毕业的学生,她希望

自己能亲身接触历史,所以选择了在纪念馆做一名研究型的讲解员。当说到为什么会特别选择在西安事变纪念馆当讲解员时,她聊起了自己的爷爷,一名参加过西安事变的老兵。同时在被问及是否会觉得讲解员的工作枯燥乏味时,她表示,自己对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在这里工作,可以让她把自己的兴趣和工作结合在一起,让醉心研究的她可以在这更加静心地阅读和研究。另外,她还开心地告诉我们张学良是她自小起崇拜的偶像,能在偶像生活过的地方讲解偶像也是一种幸运。

倾心工作,肩负历史的传承

当谈到自己的工作时,张燕显得兴奋起来,虽然还没有正式上岗,但她对自己的工作却是了然于胸。每天早上八点准时到岗,然后进行半个小时的身体锻炼,这样才能在参观者面前有一个抖擞的精神状态。再来是按时间排班,一般是每人半个小时。平时来参观的人员主要是两种,一种是领导,一种是中小学生。‚其实做讲解很注重因人而异,虽然历史事实不会变,但面对不同的参观者,讲解者的讲解方式却会有很大不同‛,张燕总结了自己的‚工作经验‛,‚要是面对领导官员,就要以严肃的语气,侧重于大环境和前因后果;如果是给小学生讲,就应该多加一些趣闻轶事,不指望他们了解多少知识,只希望他们能对历史更有兴趣。‛当笔者询问刚才试讲中的几个错误时,她笑了笑,也开始诉起苦来,‚几百上千张照片,那么多的历史文物,每一张照片和每一件历史文物后面都是一个长长的故事,但却不能像讲故事讲得随意,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经过反复推敲,要不一晃神自己竟篡改了历史,那罪过不就大了。虽然工作很辛苦,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历史的真相,这点苦还是值得的。‛

在采访的最后,张燕表达了自己对西安事变的看法:‚张、杨将军都是国家的英雄,虽然是‘时势造英雄’,但他们二人牺牲小我,拯救国家的气概足以让后世高山仰止,那么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历史的承载者,将这种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传播给更多人。‛

【采访札记】

采访中,笔者注意到讲解员有着非常严格的纪律要求,而正是这种严格的要求成就了一次次成功的讲解。而且在平时进行讲解的同时,为了应对更多外国友人的来访,不少讲解员都在学外语,提高着自己的职业水平。

张燕虽然是一位没有多少工作经验的普通讲解员,但在与她的交流中笔者已经感受到,作为历史的传承者和播撒者,无数位红色文化传播者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功底和奉献精神!

王庄中学 2009年12月

Ⅲ-41-

西安事变纪念馆

篇7:西安事变观后感

以“大历史”观来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蒋介石有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有“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中共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过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有“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己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蒋介石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他显然是过于自信了。由此可以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这“合理性”既包括他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历史”操纵的结果。

周恩来说:“政治是无情的。”的确,张学良、蒋介石金兰之交,座上宾、阶下囚转瞬间,令人叹息和扼腕。张学良和杨虎城当时的悲壮和后来的命运又使人伤感,但我总以为,我们通过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客观研究,以史鉴今,从而对现在和将来的社会发展方向有所思索,这却是十分必要的西安事变也教训了蒋介石。事变的成功发动使蒋介石认识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挡,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势,择善而从,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所以他离开西安后,虽然违背诺言,扣押张将军,陈兵潼关,但并不敢再发动内战。而是以军事为后盾进行政治分化。最后蒋介石在南京和周恩来多次谈判,终于于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而这一切变化都与西安事变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一直评价很高,认为是挽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

西安事变的硝烟早已散尽,这段历史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巨大,我们不能忘记。若没有这次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后多少年。若没有这次事变,还会发生什么……

班级:酒管102

篇8:西安事变论文

面对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和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中共在1935年12月中旬召开了“瓦窑堡会议”, 对国内形势和阶级关系的新的变动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和估量, 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作出了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的重大决策。

在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蒋介石集团却并未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继续镇压抗日救亡运动并命令张学良率东北军、杨虎城率十七路军“围剿”已到达陕北的红军。张、杨在“围剿”红军的过程中一再失利, 感到继续“围剿”红军毫无出路, 并逐渐看清蒋介石利用“剿共”来消灭杂牌军的真实目的。在东北军士兵强烈要求打回老家去的愿望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 张、杨接受了中共“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的主张, 走上了“联共抗日”的道路。蒋介石对此深感不安, “两广事件”刚刚结束他就匆匆赶到西安, 调集部队, 部署“剿共”, 并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张学良多次劝说蒋介石改变内战政策并痛哭陈词, 但蒋表示他的“剿共”政策至死不变。至此, 张学良准备实行“兵谏”, 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杨虎城将蒋介石扣留, 并控制了西安, 拘捕了陈诚等十几名军政大员。

西安事变的突然爆发, 举世震惊。国内外局势一度极为复杂。

日本对此特别关注, 竭力挑拨南京和西安的关系, 力图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 乘机侵华。英、美担心蒋介石被杀, 亲日派掌权, 损害他们在华利益, 主张蒋向张、杨妥协, 反对讨伐张、杨, 并一再声明愿意调解。苏联表示坚决支持中国抗日, 希望“和平解决事变”。苏美英三大国都希望利用中国的力量牵制日本, 维护自己的利益, 都不愿中国陷于内战, 都赞同和支持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到南京, 南京政府陷入一片混乱。以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力主“讨伐”, 想借机置蒋介石于死地, 以便取而代之。大规模内战一触即发。以宋子文、孔祥熙为首的亲英美派为了自己的利益坚决反对“讨伐”, 主张和平解决。中间派大多数人赞成张杨的“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的主张, 同时又担心事变引发更大的内乱, 要求和平解决。而广大人民深受国民党的压制和军阀混战带来的痛苦, 强烈要求严惩蒋介石。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 张、杨急切盼望中共协调解决事变危机。

由于西安事变是突然爆发的, 中共对事变本身以及解决办法有一个认识过程。在对事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之后, 中共很快否决了杀蒋的主张, 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正确方针。根据国内外的形势, 指出:事变有两种前途, 一种前途是爆发大规模内战, 削弱抗日力量, 推迟全国抗战的发动;另一种前途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抗日大局出发, 选择第二个前途, 和平解决, 反对新的内战, 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同时, 在政治上、军事上积极援助张、杨, 并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去西安与蒋介石谈判。中共代表团在东北军、西北军和西北人民中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经过艰苦努力, 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主张, 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把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推向高潮, 团结抗日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包括国民党营垒内部也要求实现团结抗日。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表明了共产党团结抗日的诚意。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实现团结抗日顺应了抗日形势的发展, 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是国民党转变的关键, 使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和平, 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结束了十年内战局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补充资料

中国共产党方面的评价

由于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 最终结束了十年内战, 实现了国内和平, 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发动了全民的抗日战争, 并坚持八年直至胜利。

周恩来对张学良的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张学良自我评价

在事变之后几十年间, 张学良一直坚持:“作为一个军人, 我是应该被枪毙;但是依我的良心, 我没有做错!”

在张学良90岁生日的晚宴里, 国民党多位重要大员, 带着当时国民党主席李登辉的贺信, 前去给张贺寿。张学良在宴会的致词里, 效法使徒保罗, 谦虚又兼客套地说:“我真是虚度了90, 对国家社会人民毫无建树, 正如圣经上所讲, 保罗所说的‘我是罪人中的罪魁’, 我张学良自己感觉是万分的惭愧, 我张学良何德, 能够蒙诸位亲友的贺寿, 我有什么寿啊……”

其他方面的评价

胡适曾指出:中国形成一个领袖不容易, 如果蒋中正出现不幸, 中国将倒退20年, 并明确定性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名为抗敌, 实则自坏长城”, 是“国家民族之罪人”。胡适曾经说:“没有西安事变, 共产党很快就可以消灭了……西安事变对我们国家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近代一些历史学家根据最新的史料, 包括战后日本公开出来的秘密档案研判, 蒋中正对日态度并非姑息求和, 实在是中日国力悬殊的缘故。而蒋介石首先想做的事情是消灭中共和地方军割据势力, 统一长城以南的中国地区。史学家唐德刚认为, 抗战固然非打不可, 可是它在1937年7月7号开打, 却是西安事变的直接后果, 并且不排除在中国民族统一战线没有迅速形成的情况下, 日军不侵略中原地区, 转而直接北上苏联的可能性。

宋美龄对张学良的评价非常正面, 称张学良的西安事变:“他 (张学良) 不要地盘, 也不要钱, 他要牺牲。”

上一篇:爱国励志作文800字下一篇:2016统计员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