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2024-04-10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精选17篇)

篇1:《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 目标中的2、3,目标1中的造句。[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主要板书计划] 卢沟桥烽火 敌军 我军

7月7日深 全副武装 喝 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 举、冒

当天晚上 抱头鼠窜 悄悄 可耻下场 英勇顽强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1、抄写词语。

2、填写成语。

3、造句。

4、组词、多音字组词。[课外]

1、抄默词语

2、把课文复述给父母听

3、完成练习册。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2。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解决问题:

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抄写词语(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第一、第二段,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第二段。

3、能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一、复习

出示词语,指名读。

1、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3)这一段写了什么?(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2、学习第二段。

(1)读每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2)交流并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3、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关键词语。

按三个时间,分别交流圈画的词语,并说说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 我军 全副武装 喝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通过理解这些词语,让学生体会这显然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行为”

指导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计划的。第二天凌晨 日军 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 举、冒

通过理解“震耳欲聋”“吼叫”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的画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通过理解我军的表现,体会我国守军不怕强敌的英雄气概。

通过理解“人仰马翻”等词语来体会在我军面前,侵略者必然遭到的惨败的下场。当天晚上 日军 我军 抱头鼠窜 悄悄

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我军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及敌人的可耻下场。指导朗读

(5)换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听录音,加深印象 看板书,同桌互相复述 指名复述(6)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第三、第四段。

2、指导造句。

一、复习

1、指名说说“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局势及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2、指名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过渡:日寇岂肯就此罢休?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交流

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急之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及声援(3)指导朗读好这一自然段

2、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做上记号。(2)学生质疑、解疑。

(3)你们知道,中国军民是怎样英勇的抗击侵略者的呢?(4)讨论,引导学生体会抗击侵略者战斗的激烈。

三、指导造句

1、逐步

(1)指名读带有“逐步”的句子(2)这里的“逐步”是什么意思?(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么样?(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2、万籁俱寂

四、延伸作业

搜集一个战争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中体会军队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

教后感: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讲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一重点组织教学。而这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所以我重视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训练。实践证明,朗读确实是学习此类教材的好途径。

篇2:《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卢沟桥烽火》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由于本文是一篇和历史事件有关的课文,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此文有一大障碍——历史事件和现实世界的跨越较大,在教学本课时,一方面应补充必要的历史事实,使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前后的历史;另一方面,应紧紧抓住课文中的场面描写,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强烈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能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

3、能随事件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感受我国军民英勇爱国行为的可敬。教学重点:

课文的2—5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教学难点:

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确立主题。

1、(课前进行“和我同姓名人我来说活动),一座历经百年的桥,却经历了一场令国人刻骨铭心的战斗,一座历经沧桑的桥,却见证了一段令国人难忘的历史,它的名字就叫—卢沟桥,让我们翻开那厚厚的历史长卷,一起去看看那——卢沟桥的烽火。(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烽火”是什么意思?做什么用的?那卢沟桥的烽火报的是什么警,发出的什么信号呢?——那是日本鬼子全面侵华的信号。

3、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深夜那个不平常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吧!

二、精读理解、感悟文本。

1、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1)交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细读日寇与我军的有关句子谈感受。(3)指导读出日寇的不可一世、蛮横无理,我军的誓死为国、大义凛然。(4)守桥的中国士兵是如何判定日本军官是赤裸裸的挑衅而不是搜查失踪的士兵呢?(划划,想想)

(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日军到中国士兵的管辖范围来搜查,总该讲些基本礼节,可他们却是“全副武装”,还“气势汹汹”。

部队的纪律很严明,日军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失踪的只是个小士兵,应该没有必要这样连夜搜查。)是啊,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日寇故意挑起事端妄图侵略的险恶用心。

(5)1937年7月7日,趁着深夜,全副武装,想要占领卢沟桥,那卢沟桥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桥,使得日军不惜编造谎言来强占它呢?谁来介绍一下卢沟桥?仅仅是这样一座桥,日军有什么好占领的呢?(导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

2、齐读第一自然段

(1)卢沟桥确实重要。最后一句话我们再来一齐读一读,读出卢沟桥的重要(2)你是怎么读的?

为什么强调“咽喉”,直接说“要道”也可以啊?(病毒一旦进入咽喉,就会在全身蔓延)日军一旦强占了卢沟桥,他们的魔爪就会怎样? 再齐读第一句话。(3)卢沟桥重要吗?

驻守在桥头的中国士兵会让日军强占卢沟桥吗?

驻守在桥头的中国士兵会让日军的魔爪伸向全国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吗? 驻守在桥头的中国士兵会让他们的兄弟姐妹遭受日军的蹂躏吗?(4)、如果你是驻守在桥头的中国士兵,你会怎样做?

(5)、正像你们一样,1937年7月7日,驻守在桥头的中国士兵也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文章哪些自然段向我们描述了这些无名英雄的壮举(4-5)(6)、好,下面的时间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一部分,去感受我们中国守军的英勇、顽强。

3、朗读课文4、5自然段。

(1)先自由地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日寇地句子,用﹏﹏﹏画出描写我军的句子,谈体会。

(2)同桌两个人合作读,一个读日军,一个读我军。(3)讲一讲守城的经过(4)请同学们看文中插图,说说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又感觉到了什么?

(5)课文中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中国守军的英勇无畏呢?那些词语又表现了敌军的可耻下场呢?

(6)战斗场面的描写: 敌我双方的对比,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生动描写。过渡: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虽然卢沟桥又回到了我军手中,但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代调集兵力,发动进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4、出示表示情况危急的语段

(1)、“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这三个词的顺序能对调吗?为什么?感叹号表示什么?指导读(2)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全国人民是怎么做的?

5、面对侵略者,面对共产党的大声疾呼,中国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一起打响了抗战的第一枪,所以说——

6、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了解“卢沟桥事变”的意义。

三、整合文本,指导复述。

1、如果不看书,你能把事变的经过将出来吗?有什么好办法?

2、生根据提示复述。

四、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引导写话小练笔

出示卢沟桥图片:经过岁月洗礼的卢沟桥,桥面坑坑洼洼,俨然是一位历经沧桑的长者,对我军,对敌军,对全国人民,它似乎在诉说什么呢?

2、小结:是啊,中华儿女永远也不会忘记中国的历史,不会忘记这个这个耻辱的日子——1937年7月7日,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3、出示一些大屠杀及抗战中的图片。

4、抗战胜利已经60多年了,今天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呢?

补充阅读《学者分析:日本为何再次篡改历史教科书》,《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整理资料》 5总结:落后就要挨打——牢记历史,振兴中华!

五、作业:

1、搜集抗战小故事。

2、写一份社会调查报告

(1)周围有多少人知道“卢沟桥事变”?

(2)他们如何看待日本侵华战争?

(3)从你的调查报告看,这些调查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认识? 板书设计:

卢沟桥烽火

篇3:大黄沟桥加固设计与施工

大黄沟桥是省道石阳线 (S214) 在阳泉市盂县境内K135+568处的一座中桥, 该桥为2孔10 m斜交10°的坡空心板桥+3孔16 m斜15°的坡石拱桥。拱桥部分长62 m, 上部采用等截面实腹式圆弧拱, 矢跨比1/3, 下部为石砌U形桥台和重力式墩, 桥面部分为10 cm沥青混凝土+22 cm混凝土面板。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部分长29.83 m, 下部结构为重力式墩, U形桥台, 桥面铺装为12 cm沥青混凝土。全桥长91.83 m, 桥面净宽为9 m+2×0.5 m, 设计荷载为汽—20、挂—100, 该桥于1993年7月建成通车。2003年阳泉公路分局对石阳线进行了改造, 该桥作为旧桥利用, 只是重做栏杆并加铺了沥青混凝土路面。

2 结构病害及产生的原因

2.1 主要病害

1) 桥面松散、露骨、壅包、开裂破损, 排水不畅。

2) 企口缝损坏, 大部分板处于单板受力。

板桥企口缝已全部损坏, 企口缝混凝土破裂、脱落, 大部分桥面板处呈单板受力状态, 特别是第四跨和第五跨右侧第5, 6块板, 在车辆通过时板跨中部明显下挠约3 cm。

3) 空心板产生横向裂缝, 且板边缘混凝土剥落、钢筋裸露。

全桥共计20块板, 其中有8块板板底不同程度地出现裂缝。

第四跨右起第2块板距桥台3.5 m, 4 m处各有裂缝1条, 最宽0.23 mm;右起第3块板距桥台3 m处有裂缝1条, 宽0.8 mm;右起第4块板靠近铰缝处出现两处混凝土保护层劈裂, 剥落露筋;右起第6块板在距桥台2.3 m处有裂缝1条, 宽0.5 mm;右起第7块板距桥台3 m, 4.5 m处各有裂缝1条, 最宽1 mm。

第五跨右起第2块板在距桥台2.5 m处有裂缝1条, 宽0.21 mm;右起第3块板跨中有裂缝1条, 宽1.2 mm;右起第6块板在距桥台2 m处有裂缝1条, 宽0.8 mm;右起第8块板在距桥台1 m处有裂缝1条, 宽0.23 mm;中间两块板有两处混凝土剥落、露筋, 分别为20 cm×10 cm和20 cm×5 cm。

4) 石拱桥桥面损坏, 拱圈及拱顶渗水严重。

5) 伸缩缝损坏严重。

2.2 产生的原因

1) 该桥处于盂县运煤的主干线上, 近年来, 交通量不断增加, 大吨位超载车辆剧增, 超重荷载对桥的冲击力大, 桥梁超载服役现象十分严重, 大部分活载强度已超过设计规范规定的负荷要求, 桥面板的负荷强度在不断地增加。又因该桥临近阳泉市河波煤检站, 每天堵车, 超重荷载经常停滞在桥上, 车辆在停起步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冲击力, 使桥面板产生裂缝。2) 在超重荷载的作用下, 使板桥的企口缝混凝土破坏, 导致桥面横向分布削弱, 桥面板承受荷载增加, 形成单块板受力。3) 桥面松散、露骨是沥青混合料压实不足和用油量太少所致;桥面开裂主要是由沥青老化引起的;桥面壅包产生的原因是板面铺装沥青混凝土前潮湿或有水, 通车一段时间后, 刹车减速产生的水平力使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凸起呈波浪状的起伏。4) 伸缩缝损坏的原因如下:a.车辆荷载增大, 交通量增加。b.桥面铺装层老化。c.接缝处桥面凹凸不平。5) 板边缘混凝土剥落、钢筋裸露的原因是:a.施工质量不好。b.保护层太薄。c.结构出现裂缝。6) 关于渗水情况, 主要是桥面损坏, 排水不畅, 造成桥面集水, 由于桥面水下渗, 加大了拱上填料的含水量, 使拱圈出现渗水现象。

2.3 评定结论

该桥是阳泉市晋煤外运的主要通道, 担负着繁重的交通运输任务, 重车多, 交通量大。其主要病害是板桥桥面渗水, 企口缝损坏, 大部分板为单板受力, 空心板出现裂缝、伸缩缝损坏, 石拱桥拱圈及拱顶渗水、桥面破坏渗水严重。从结构耐久性的角度考虑, 应尽快对桥梁现有的病害进行针对性维修处理, 以防病害继续发展, 对桥梁承载力和运行安全造成更大的损伤。

3 加固方案

3.1 加固原则

1) 恢复桥梁的整体受力功能, 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 确保安全;2) 增强拱上填料的密实度, 改善填料性质;3) 封闭桥面, 加强桥面排水, 防止桥面水下渗;4) 最大限度地不影响交通, 减小社会影响;5) 施工技术简单易行, 经济合理;6) 缩短加固施工周期, 要求一次到位。

3.2 加固内容

保留利用板桥下部及基础部分, 将板桥上部即支座以上部分全部拆除, 设计荷载按公路—Ⅰ级重做;拱桥部分为防水层以上 (侧墙除外) 全部拆除重做。

3.2.1 板桥部分的加固

1) 将上部即支座以上部分全部拆除重做, 上部构造的设计荷载按公路—Ⅰ级标准, 桥面宽:净9 m+2×0.5 m防撞护栏, 空心板采用C30钢筋混凝土, 板厚50 cm。2) 桥面铺装采用16 cm厚双层钢纤维防水混凝土, 加铺4 cm沥青混凝土。3) 更新伸缩缝为D60毛勒缝。4) 桥墩采用圆形板式橡胶支座, 桥台采用圆形四氟滑板支座, 厚度为2.8 cm。

3.2.2 拱桥部分的加固

拱桥部分重做防水层、换填拱上填料;对桥面重新铺筑, 面层采用4 cm+6 cm沥青混凝土, 基层为20 cm水泥稳定碎石, 底基层为16 cm水泥稳定碎石。

3.2.3其他

全桥更换安装防撞护栏, 同时改造桥面排水。

4施工注意事项

1) 空心板桥下部构造仍利用原有桥梁墩台, 因此施工中首先拆除上部构造空心板和支座伸缩缝等, 保证墩台帽完整无损。2) 上部空心板施工采取预制空心板, 施工放线前应核对桥梁墩、台帽之间的宽度, 对底模应要求坚固, 不得有沉陷断板, 跨中处应设置预拱度。3) 为保证桥面混凝土和空心板的整体性, 应在空心板顶上增加门式钢筋。4) 拱腔填料采用砂砾, 在接近最佳含水量的情况下分层填筑和夯实, 每层压实厚度和密实度应达到路基施工规范的要求。5) 防水层采用沥青砂浆防水层, 厚2 cm, 应横桥向闭合铺设, 底层表面应平顺、干燥、干净, 不宜在雨天或低温下铺设。6) 关于本设计中的桥面标高问题, 由于历年的路面改建加铺, 原设计标高已有变化, 现以空心板桥桥面标高进行控制, 在桥头和拱桥部分按原路面的纵坡顺势连接, 使路面平顺衔接。

5结语

该加固方案充分体现了经济、适用、安全、美观的原则, 既节省投资, 减少人力、物力, 又提高了通行能力及荷载标准。该桥于2006年8月加固改造完成, 经加固后的观测、检查验证和两年的运营, 桥梁的技术状况良好, 达到了预期的加固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来君, 赵小星.桥梁加固设计与施工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篇4:《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关键词]词语 感情色彩 写作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62

一、缘起:书后习题的思考

明天要上《卢沟桥烽火》,读完课文后,我习惯性地又看了一下书后的习题。课后习题是编者精心设计的,仔细揣摩它就是和编者进行深度对话。习题不仅仅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和难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提供了一个思路。

本课书后习题2: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1)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黯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2)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两个句子都是写行军,第一句是写日军,用的是“偷偷地”“摸”;而第二句是写我军,用的是“悄悄地”“进发”。看着这个练习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六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课文《郑成功》。

本课书后也有这样一个练习:读读下面的词语,说说它们的感情色彩,选择其中的两个词语造句。

慷慨激昂 横行霸道 喜出望外

惊恐万状 载歌载舞 负隅顽抗

两篇课文一篇在六年级上册,一篇在六年级下册,恰恰体现了教科书编者的匠心独运。两篇文章课后练习的设计有“神似”之处,又体现了同年段里不同学期的提升:《郑成功》练习设计的训练重点在于让学生知道某些词除了基本意义之外,还带有人们主观评价的色彩:喜爱或憎恶;肯定或否定;赞许或贬斥。而《卢沟桥烽火》练习设计的训练重点则是引导学生向字词的纵深理解,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情味及表达效果。这样有层次的设计是很值得仔细玩味的,这是对课标的真正落实。

对于高年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能“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推敲重点词句,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我研读了近十篇《卢沟桥烽火》的教学设计,让我惊讶的是,在这些教学设计中,大多数教师都把“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作为课文的重点。仔细揣摩课标要求和本课书后习题的设计,我想,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如果过分停留在对这一历史事件梳理的层面,而没有从词语品析的层面去观照,那这样的教学一定是有缺陷的。文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双方战斗的场面,那些描写双方人物神态、动作的词语,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敌我双方的表现,更在浓浓的战斗氛围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如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品析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从而体会我军的英勇顽强和侵略者的蛮横狼狈,应成为本课教学的着力点。

二、细读:一字一词皆蕴情

《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再现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教学中,我重点关注了这样几个片断。

【片段一】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品析】

作者以叙述的口吻将我们带到了卢沟桥,带到了1937年7月7日的那个万籁俱寂的夜晚。作者没有当头一棒的控诉日本侵略军的丑恶嘴脸、险恶用心,而是借助“全副武装”“偷偷地”“蓄谋已久”“恼羞成怒”“首先”“气势汹汹”等词语的恰当运用,将侵略者的形象展现得一览无余,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同样,作者借助“大声喝问”“严词拒绝”“暂时”等词语的恰当运用,将我军的不畏强敌,奋勇抗击侵略者的英勇之举、英雄之气展示得淋漓尽致,而“暂时”这个词语尤其精妙:退守大桥东头只是我军的权宜之计。这样就丝毫没有损害我军的形象。课上,我让学生通读这部分内容,用笔画出描述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感悟的过程中注意对比描写敌我双方人物行为的语言,进一步看清日军的丑恶嘴脸和我军的坚贞不屈。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准确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本文对比鲜明、描写生动的写作特色。为了让学生学会在文字中去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我又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类似的描写手法。学生通过品读又发现了下面一个精彩片断。

【片段二】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呀呀”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品析】

这是一段精彩的战争场面的描写,笔墨不多,但形象可感。片断中,“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冒着”“冲出”“砍去”等词写出了中国守军势不可挡的气势,表现了中国守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而“人仰马翻”“‘呀呀’吼叫着”“疯狂”“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等词则写出了在威武不屈的正义面前日军的可耻下场。这一段的处理我还注重了知识的前后衔接。我出示了《郑成功》中的精彩战争片断。

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坚固的铁甲舰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隅顽抗。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舰队冲去。他们团团围住敌舰,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十几丈高的水柱。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了弹药库。那艘敌舰被炸成许多碎片,飞向天空。敌人惊恐万状,敌舰队乱作一团。郑军官兵乘势用钩子钩住敌舰,一个个跳了上去。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统统举手投降。

学生对比阅读着这两段战争场面的描写,发现了作者的遣词造句中鲜明的爱憎情感。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在品读中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并能在今后的作文中学以致用,从而真正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三、感悟:触摸词语的质感

苏联影片《难忘的一九一九年》中有一段对白:“有人报告斯大林:‘英国船撤退了。’斯大林笑着说:‘应该说是赶快逃跑了。’”把“撤退”换成“逃跑”,十分准确地表达了斯大林当时的自信和对敌军的嘲笑与蔑视的思想感情。可见对比鲜明、爱憎分明的词语可以大大增加语言的战斗作用。难怪爱默生说:“用刀解剖关键性的字,它会流血!”显然,当词语被我们当做抒发感情的工具的时候,它们就有了质感,有了棱角,你抻,你拉,你扯,你拽,只要往要害处用力,往节骨眼儿上使劲,就可以把你心里的感觉彻底地表达出来。因此,从词语的感情色彩这一角度介入到文章的情节中展开教学,就能为学生打开一扇词语品析之门。

篇5:《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卢沟桥烽火》教案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红河镇郭家埠小学 王维国

一、预习提示

北京西郊有一座桥名叫卢沟桥,它不仅因桥上的狮子多而闻名,还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人。它清清楚楚的记载着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它更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日的序幕。《卢沟桥烽火》一课就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究竟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呢?先认真读读课文,体会重点词语和句子蕴含的感情色彩,然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2、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四、课时安排 两 课 时

五、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1、揭题、导入: 揭题: 板书:卢沟桥烽火

审题:从题目看文章是写什么?(理解“烽火”)

——烽火:古代用来报警的烟火。现在常用来代指战争

百度百科,输入:烽火 http://baike.baidu.com/view/575362.htm 讨论:看了题目,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

在卢沟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板书)

为什么说卢沟桥燃起了“烽火”? 是什么样的“烽火”?

这次事件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要求:

同学们通过上网查寻有关的资料,看看卢沟桥到底曾经发生过什么事?

学生上网进行资料查询

百度百科 输入:卢沟桥事变

http://baike.baidu.com/view/10754.htm

每个资料要说明出处,以利交流。

查到资料后,可同桌或小组进行讨论,写出自己的书面调查。

查询结果总汇,诱发学生情感

——学生回答研究,讨论的结果,教师点拔,小结。A:通过资料可了解:

“七•七”卢沟桥抗战(介绍)——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B:总结:

通过同学们查找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卢沟桥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阴 谋侵占我国领土,而蓄意挑战的事端,它是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信号烽火事件。但中国人民不是好欺负的,自卢沟桥本变后,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同仇敌忾,英勇抗战,终于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C:过渡: 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卢沟桥烽火的呢?

初读课文,发展情感

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给课文分段。

指名读课文(分小节)

分段:第一段()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第二段()经过。

第三段()号召。第四段()历史地位。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说说为什么?

全课总结

延伸阅读:百度搜索 “二十九军激战卢沟桥” http:// 《看日本教科书原文:九一八事变缘起中国人挑衅》

http:// 教师小结: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六、课堂检测

七、社会调查实践:

周围有多少人知道“卢沟桥事变”?

他们如何看待日本侵华战争?

从你的调查结果看,这些调查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认识?

上交一份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八、收集有关抗战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卢沟桥烽火

敌军

我军

7月7日深夜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

喝问 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

首先开火 人仰马翻

还击 同仇敌忾

当天晚上

抱头鼠窜 可耻下场

篇6:卢沟桥烽火教学点滴

小学语文《卢沟桥烽火》的后面安排了复述“卢沟桥事变”经过的练习。教学中,我效仿于永正老师激励学生反复读课文的方法,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1.提出比赛,引发再读兴趣

师:现在,我们老师和学生之间来比试比试,进行一次“师生复述课文大赛”,好吗?大家要想赢我,可没有那么容易。请大家再好好读读课文。

2.交流遍数,激起反复阅读

师:(问几个学生)这篇课文你到现在一共读几遍了?

师:我已经读N(比学生说的遍数多2)遍了,大家怎么可能赢得了我呢?如果输了,同学们一定不服气。来,咱们再来读读课文,进行公平地竞争。

3.同桌互述,全体参与练习

4.推选代表,进行个别复述

5.委托参赛,再给练习机会

师:哎呀,A同学复述得真是太棒了,我都不敢参加比赛了。谁来帮帮老师,替老师应战?(实际上再给学生一次复述的机会)

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反复的读与说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会复述。

在实际教学中,前面三个环节完成得非常出色。学生在练习朗读时兴致勃勃,十分投入;同桌互述时专心致志,气氛热烈。因为课文比较长,所以教学进行到第四个阶段——进行比赛的时候,调整为两个学生同时参加比赛。一个学生复述,另一个学生在他不记得时进行提醒。

然而,最让我出乎意料的是第五个环节。学生们说什么也不同意我委托其他学生参加比赛。预设的教学计划被打乱了。可如果我再花五分钟来复述课文,岂不增大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成本?我灵机一动,便说:

“同学们,你们两个人互帮互助共同参加比赛,而我只有一个人,这对我太不公平了。我找张翔同学作我的帮手,行吗?”张翔是班上成绩最差的后进生。

“„„行。”学生们先是一愣,然后便欢呼开了。

“老师„„”张翔的表情很不自然。他有些受宠若惊——我也能做老师的帮手?同时,他又表现出十分胆怯的样子。

“张翔,要赢得这场比赛,我确实需要你的帮助。你好好准备一下,明天早读课上我们来露一手。”我把时间延迟到第二天早读课,让他有足够的准备时间。

第二天早读课,我在复述时故意在一些地方停下来,显出“破绽”,让张翔好好地表现了一番。复述之后,其他学生都惊诧于张翔的转变,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还不时传来“张翔好样的”、“张翔进步了”的赞叹声。

篇7: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

课前,教师对课堂教学作出充分的准备是十分必要的。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等设计出周全细致的教学步骤,有利于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但“预设”不是一成不变,再巧妙的设计也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设想。即使是别人取得成功的教学实例,也有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诸多不同。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允许与预设不一致的意外情况发生,并把这种意外当成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对原先的设计作出新的动态调整。上述案例中,当“委托参赛”难以实施时,我将计就计,顺势把再次练习复述的机会巧妙地转给一个后进生,让他间断地复述课文的一些部分,使这名学生得到锻炼提高,同时又营造了刻苦努力,不断进步的氛围。

篇8:卢沟桥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化管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卢沟桥社区地区的常住人口, 进行健康档案的建立, 截止2010年底, 共创建健康档案111241份, 其中4种慢性病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脑卒中) 患病病人68099人。对重点人群预防与治疗效果显著。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工作扎实, 深入。走在系统工作中的前列。

1.2 方法

社区健康档案的建立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基础工作, 其重要性众所周知, 他对社区重点人群的预防与管理, 特殊人群的预防保健工作起到重要作用。是记录居民健康信息的系统化文件, 对于实施系统、连续、高效的社区卫生服务具有重要作用。

2 结果

纸质文书查阅、保存不方便, 使用效率不高, 信息更新不方便。档案信息化的建立, 操作简单, 快捷, 上述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资源共享, 提高了工作效率。

3 讨论

(1) 提高了工作效率。我单位研发的这套卫生信息化管理系统, 是集健康档案、医疗功能、统计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管理系统, 实现了电子信息一条龙服务。建立规范化居民健康档案, 实现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一体化, 形成一套完整的健康信息系统, 实现档案的网络化管理, 是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效率的途径。减少了翻查等环节, 质控方便, 另外数据上传、完善质量评价模式, 建立严格, 科学的管理办法提高了工作质量。质量是服务效果的体现, 健康档案的合格率也标志着服务质量的提高[1]。

(2) 增加了社会效益。管理系统的使用, 使健康档案管理规范化, 提高了使用效率, 同时简化了患者就诊流程, 方便了就诊的病人及家属。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率上升。管理系统的使用也为将来能与上级医院在转会诊、信息共享方面打下了基础。这方面工作是我们将来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3) 提高了科研水平。管理系统具有强大的统计功能, 使我们可以从健康档案中了解我地区居民的各种与健康相关的统计数字, 如:年龄、性别、疾病顺位、死因顺位、医疗类型等等, 方便做出社区诊断, 从而指导我们制定慢病管理的方针, 也能及时了解我们在慢病管理中取得的效果与不足, 存在问题及时纠正。

(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 安全性:电子档案具有易修改, 复制, 删除, 及传输的特点, 在管理的过程中, 存在信息失控, 信息污染, 信息干扰, 信息过剩, 信息丢失, 病毒侵犯, 人为破坏等不安全因素[2]。虽然采取了很多技术防范措施。仍然任重道远。因此, 电子档案的安全问题是新时期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工作要面对的突出问题。

(2) 健康档案使用率不高:有研究表明居民健康档案利用率不高与社区医生的主动服务性不够有关[3]。此外, 有调查显示大部分社区居民都希望社区医生能够采取走访式或走访式和坐诊式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医疗保健服务[4]。社区医生作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在利用健康档案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和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时, 提高主动服务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 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着严重的经费不足与人手不足问题, 使“主动服务”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 搞好社区卫生服务, 是我们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的责任, 我中心开发的这套管理系统, 在信息采集、统计、医疗等方面, 使我们的服务更方便、快捷、准确。这套系统目前还有不少功能有待开发, 将来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摘要:目的 探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 信息化管理的作用。方法 自2007年开始在我中心开始进行社区卫生健康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至2010年系统逐渐完善。结果 健康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 使得社区健康档案的管理效率得到提高。结论 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 使得居民信息查询更加方便、快捷, 对慢性病患者的预防、保健更加具体, 减少了重复工作, 提高了工作效率, 增加了居民的满意度。

关键词:信息管理,社区健康档案

参考文献

[1]程晓斌.医院医疗质量监控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 2007, 27 (3) :47~49.

[2]黄广琴, 刘礼平.卫生检验实验室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探讨[J].华南预防医学, 2007, 33 (2) :64~66.

[3]刘小平, 潘继兵.加强社区医生培训提高健康档案的利用率[J].医院管理论坛, 2007, 17 (6) :63~64.

篇9:《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

一、介绍时代背景,为学生走进课文奠定感情基础。

结合《卢沟桥烽火》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我和学生一起交流了“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八年抗战”。这些沉重的历史同学讲得义愤填膺,听得津津有味,一下子把他们拉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初步感知了日本侵略者的狰狞面目,激发学生对日寇的憎恨,对抗击日寇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由此奠定了本课的教学基调。

二、以“时间”为抓手,理清“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在上第一课时时,我就让学生圈画出描写时间的词语,尔后利用这些词语,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理清“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在精读课文时,我以“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三个描写时间的词语为抓手,把“卢沟桥事变”化成三个激烈的战争画面,为学生复述课文做准备。

三、由词入手,感悟敌我双方的不同表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课堂上,我尽可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在教学2、3自然段时,这个问题颇具意义:“从哪看出这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从这一段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问题一出,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从文中找寻理论依据,然后用自己精彩的语言呈现给大家。“深夜”“星光暗淡”“全副武装”写出了这一行径是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的。“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径,带有鄙视唾弃的感情色彩;“气势汹汹”“首先开火”体现了日寇的凶残蛮横的狰狞面目。在教学4、5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把描写中国守军的句子划出来,关注重点词,体会感情。如通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冒着”“冲出”“砍去”等体会中国守军势不可挡的气势,感受中国守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让学生完全处于阅读的主体地位。

篇10: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的提炼和概括。导入新课时,我在课题“卢沟桥烽火”上略花功夫,为后来的精读文本埋下伏笔。板书课题后,我通过图片,向学生简介卢沟桥。对于“烽火”这个词,我故意没有公布答案,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了烽火的意思是“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敌人来侵犯时,守卫的人就点火报警。”接着提问学生,这篇课文中的敌人是指谁?烽火在这篇文章里指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了解了学情,做到以学定教。

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时,我主要采用了先读再品后感悟的步骤。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者的罪行,我军民的英勇无畏、捍卫国家安全强烈的爱国情怀。复述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点,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出每一自然段中表示时间的词句,总览课文的顺序。接着品读课文,让学生找出二到四自然段中写日本军队的词句,写我中国士兵的词句。在朗读中,体会日本侵略者的预谋已久和蛮横无理,体会中国士兵的不畏强敌和奋勇抗击。带着感悟到的感情再次读课文,学生的有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为复述课文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篇11: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描述的是卢沟桥事变的整个完整的经过,从7日深夜一直到9日凌晨,敌我双方如何激战的过程全部交代得清清楚楚。让学生完整流利有感情地复述出课文的内容,牢记卢沟桥事变显然是这篇课文反复训练的重点!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复述的要求和方法。平时课堂上我总舍不得花时间进行复述课文的训练,一直把它作为一项家庭作业让学生去完成。说实话,这项作业基本上是一纸空文,落不到实处的,这无疑阻碍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今天的课,陈老师借我们班上,她安排了对学生进行了复述的指导的练习,课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复述时她能逐步、深入地提出两个要求:首先要做到条理清楚,并且尽量用上给出的词组,这对于训练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很有帮助!从课堂效果来看,应该说有了这些提示,学生还是配合得很默契,声音也越来越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篇12:烽火寻找新版图

对于许多通信企业而言, “十二五”又是一个特殊的发展期,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以及行业自身的转向中, 这个时期似乎存在着巨大的机会, 有着更广阔的通信市场空间。

但机遇却并非唾手可得, 更加开放和融合的市场, 使得需求、竞争环境和竞争格局都在发生巨大变化, 新的选手不断进入, 跨域竞争、交叉竞争频繁发生。事实上可以说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对于烽火通信也不例外。过去五年, 这家中型企业实现了自身的快速成长, 他们寄望于今后五年能有更大的发展版图。而这版图的扩大, 需要烽火顺应潮流, 转型为信息通信网络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 进入更广阔的ICT领域;同时, 国际化也是这个企业的重要命题, 获得更广泛的海外认同, 将为烽火带来更大的空间。此外, 烽火还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 当他们向较大型企业规模走去之时, 他们自身应该进行何种改革。

篇13:《卢沟桥烽火》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知识方面: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关键词句感受敌我双方表现,激发对侵略者憎恨和对我军民打击侵略者行为的敬佩。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方面:

1、激发学生的爱国心。

2、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军的崇敬之情。

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材分析

《卢沟桥烽火》一课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们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从而激发同学们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

四、教学重难点及措施

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体会中国守军不怕牺牲、奋勇抗敌的英雄气概。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卢沟桥烽火》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

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中小学教程网找到课文的朗读录音和课文插图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和观看图片,给学生直觉上感受。

五、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浏览读、品味读、展示读、探究读,不难体会到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我国守军英勇顽强的敬佩之情,为此我花费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通过自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随后,再要求学生朗读本段,找出动词,加以体会,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百度音乐】歌曲《松花江上》

学生再听和想象

五、布置作业

1、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战事情况;收集抗日战争中其他的重要历史事件。

七、教学反思

《卢沟桥烽火》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它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课文叙写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点明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从此拉开了序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同学们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教学中,我采用“以述促读”方式,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并想想从中能体会到什么,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去领悟感情,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同时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最后从课堂效果反馈来看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八、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学校: 青州市东夏初中姓名:尹立英

职称: 中学二级教师电话:

电子邮件:wangshirufeng999@163.com

篇14:《卢沟桥烽火》教学案例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分层

本课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叙述了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课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师:本文重点写了什么?在课文的那一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生:(回答)第二至五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第二大段。分别写了三件事。

师:对了,这样分三件事来写就是分层写法。每一件事我们就把它划分为一层,这一大段我们就把它分为:(生:那么这段就可以分成三层。)文章的篇幅较长,为了更好的学习课文,我们需要把它分层次来学习。

对!你们没这个习惯,是不是。现在我们大家就来体会一下吧。相信大家很快就学会分层的方法的。请允许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把第第二大段读一下,好不好?

师引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读一读课本的第二、三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自读课文)

生:一直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借着暗淡的星光,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企图趁中国守桥士兵不备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县城。

生:日本军队要入如宛平城搜查失踪的士兵,遭到中国守桥军士兵的严词拒绝。

生:日本军队的阴谋诡计在守桥士兵面前未得逞,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师: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呢?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生:我从“全副武装”、“气势汹汹”、“恼羞成怒”可以看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是有备而来的,他们仗着人多势众,蓄意向中国士兵挑衅,气焰十分嚣张,嘴脸十分丑陋。

生:我从“‘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这句话中读出敌人心狠手辣,一心想置我守桥军队于死地,真是狼子野心啊!

生:从“大声喝问”、“当即严词拒绝”、“立即开枪还击”中,我体会到中国守军正义凛然、誓死卫国的崇高精神。

师:同学们的感受真丰富啊!能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体会到这么多东西,真值得称赞。文中还有一句话让老师产生了疑问,文中还有一句话让老师产生了疑问,文中写到“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能判定日军军官是蓄意挑衅,而非“搜查”失踪的士兵呢?你愿意帮帮我吗?

(学生小声议论起来,兴致很高的样子)

生: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

生:日军无权在中国的领土上搜查,可他们却是“全副武装”,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

生:部队的纪律很严明,日军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

生:“显然”一词充分表现出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一眼看穿了日本侵略者的狰狞面目。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谈得不错,真正做到了读有所思,读有所想!能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请同学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的第4-8小节,看看第三层写了什么?(自由读)

有的同学别读,有的同学小组合作,情感共鸣;有的则激情昂扬,更有甚者有声有色地朗诵,使人震撼

(学生自由朗读、探究着每一层的含义)„„

反思:

本文是一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还有明显的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好文章。我在课堂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书、深入的体会课文内容,在熟读的情况下进行指导分段、分层。教给学生分层的方法。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朗读首先成为学生的“兴趣”时,他们大胆尝试,敢于思索,通过自己独特的朗读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也许读得不够流利,但那份认真却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许还不够深入,但自信却可见一班„„随着感悟的深入,理解得透彻,学生对于课文读得更多,对于课文内容也“懂”得更多。于是再次“朗读”便成为了学生表达情感的“需要”。他们通过朗读演绎着内心深处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对侵略者的痛恨、对我军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篇15:《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的提炼和概括。导入新课时,我在课题“卢沟桥烽火”上略花功夫,为后来的精读文本埋下伏笔。板书课题后,我通过图片,向学生简介卢沟桥。对于“烽火”这个词,我故意没有公布答案,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了烽火的意思是“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敌人来侵犯时,守卫的人就点火报警。”接着提问学生,这篇课文中的敌人是指谁?烽火在这篇文章里指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了解了学情,做到以学定教。

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时,我主要采用了先读再品后感悟的步骤。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者的罪行,我军民的英勇无畏、捍卫国家安全强烈的爱国情怀。复述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点,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出每一自然段中表示时间的词句,总览课文的顺序。接着品读课文,让学生找出二到四自然段中写日本军队的词句,写我中国士兵的词句。在朗读中,体会日本侵略者的预谋已久和蛮横无理,体会中国士兵的不畏强敌和奋勇抗击。带着感悟到的感情再次读课文,学生的有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为复述课文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篇16:烽火,新征程

过去一年, 烽火通信在国内光通信市场斩获颇丰, 100G核心技术的突破, 使其迅速跻身三大运营商100G核心供应商行列, 市场份额快速扩张, 通信系统设备全年销售收入增长10.26%;光纤光缆市场始终保持行业领先优势, 同时低损耗光纤、室内光缆新产品在国内市场得到广泛应用, 光纤及线缆全年销售收入增长12.79%;数据通信产品更是规模突破国家电网、多个省广电市场, 实现对全国广电、电力90%以上区域的覆盖, 数据网络产品全年销售收入增长18.15%。

常年来在光通信市场的深耕, 使得烽火通信“光通信专家”企业形象在国内市场根深蒂固。然而伴随国内光通信市场的逐步饱和, 各系统设备商的市场份额扩张空间已经十分有限, 主流厂商已纷纷寻求出路, 走出去以及产品线的横向延展成为各厂商进一步扩大市场、提高营收的关键。而烽火通信在这一征程上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2013年, 烽火通信海外市场实现营收12.45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51.23%, 占全年营收的13.67%, 海外市场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烽火通信相关高层透露, 2014年, 烽火通信将调配更多资源以支撑海外市场的拓展。除此之外, 烽火通信也在积极探索信息消费时代的新型商业模式, 开拓实体运营商、虚拟运营商、行业大数据市场。

篇17:《卢沟桥的烽火》公开课教学反思

读完这篇文章,脑海中的浮现出两篇以前教过的文章:《爱因斯坦和小女孩》、《郑成功收复台湾》。

之所以想到《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基于对文章的概述和复述。两者都是以时间为轴,去记述发生的事情的。理清楚时间,也就理清楚了事情的大致经过,这就为概述和复述做好了铺垫。在教学时,学生也能够及时进行迁移,比较敏锐地发现了两者之间的共通处。剩下的问题就简单了,只要说清楚每次战斗的大致经过即可,课堂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上一篇:学素描培训班下一篇:美白针有什么坏处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