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案

2024-04-27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案(精选8篇)

篇1: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案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采用“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精心为学生安排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让学生运用“读、画、品、悟”的方法学习课文,引领学生抓住的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领会战士们对彭德怀深切爱戴之情。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用批注式阅读方法品读课文,在阅读、批注的过程中了解彭德怀杀大黑骡子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彭德怀虽深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的情怀,体会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领会战士们对彭德怀的爱戴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 师;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课文描述的就是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多媒体播放录像(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电影片断)02]

交流感受(预设)师:看完这段录像以后,同学们心中一定有不少的感受,能说一说吗 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红军在长征的途中,环境非常恶劣.生:让我想到了一句老古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红 军老前辈.生:让我感受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牢牢记住老一辈的革命传统.……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板书课题)

二、学生质疑,交流已知

1、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这恶劣的环境里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你能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吗?(抽生回答:主要是讲彭德怀忍痛命令杀掉大黑骡子的经过。)师:很好。这个内容体现在课文哪部分?快速浏览这部分,看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学生自由阅读,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可能会发现、提出“彭德怀为什么要杀掉大黑骡子?”、“他为什么不忍心杀掉大黑骡子?”、“杀大黑骡子的经过是怎样的?”、“读这段你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彭德怀最后命令杀掉大黑骡子表现了什么感情?”等问题)(已知问题引导学生及时解决)

三、自主合作,汇报交流

1、读书中,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这是非常宝贵的。接下来老师就向同学们提出一点质疑,好吗?我想留下的问题也会随之解答的.多媒体出示03:

从彭德怀忍痛杀掉大黑骡子的经过中你发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你从哪些地方发现、体会到的?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并做上批注。

2.师:我看大家都有很多自己的感悟,那我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落实以上两个重点要求。

要求:(1)每个人都来谈谈自己从所画句子中的感受

(2)小组成员共同商议,最后形成小组内的感受,并抓住重点词语记录下来

3.汇报交流、感情朗读

(1)每组推荐一人汇报,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抓重点引导,师生共同评价。

四、体会写法,加之运用

1.刚才大家从字里行间感悟到了浓浓的爱意,这里有彭德怀对骡子的爱,有……那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让我们感知的呢?

对照读过的句子发表看法,感悟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来展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写法。

(你真有一双智慧的眼睛,知道我们发现一个人的情感,往往抓住每一个动作、神态、语言来写。)

2.借此机会,大胆想象“这天晚上,草地篝火旁是什么样的情景?在这样的情景中,彭德怀在干什么?”

五、读中感悟,心灵滋润

1.选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可以自读喜欢的语句、片断,也可以小组合作进行分角色朗读,把自己所感悟的情感融进你的朗读中。教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深入体会第二段,深化理解,升华感情。)

2.展示朗读,尽情感受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爱吧!

六、再读结尾,怀念骡子

1.大黑骡子被杀掉了,从此以后,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它融进了北上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

2.“滚滚铁流”指什么?(红军队伍)作者为什么要把红军队伍说是“滚滚铁流”呢?

红军战士不怕饥饿,不怕死亡,意志如钢铁般坚强,对胜利充满了信心,所以说是“滚滚铁流”。

3.齐读引号里的句子。你从竹板声里听明白了什么?(充饥后的战士们得到了力量,继续坚定地迈步北上。)

再读,读出对大黑骡子的怀念。

七、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大黑骡子走了,悄无声息地走了,但它却永远地留在彭德怀和战士们的心中,激励着战士们奋勇向前,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学到这儿,你想说些什么?可以是对彭德怀将军说,也可以对大黑骡子说。

2.这节课上,我们和彭将军一起着急,一起悲痛,一起把对大黑骡子的爱,把对战

士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这爱是伟大的,这爱是感人至深的.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则长征故事,记住彭德怀的大黑骡子吧,因为它永远值得人们去缅怀,.长征途中像这样故事还有很多,如《丰碑》《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草地夜行》,课后请同学们上网或查资料搜集阅读。

板书设计: 14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爱大黑骡

彭德怀

更爱战 士

篇2: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爱战士的感情以及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3、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指黑板,齐读)

2、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体会到了哪些爱?(板书:爱)

把这样的一份“爱”融入课题中,再来读读。指读课题。

二、学习2至20小节

(一)学生注读

师:老师相信,对于这个“爱”字,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这是非常宝贵的。但是,对于学习课文,光有这点感受是不够的,请同学们再走近彭德怀和大黑骡子,看看你是从什么地方,哪些文字,哪些句子当中深切地体会和理解了这个“爱”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20小节,,用波浪线画出有关语句,把你的感受简要地写在旁边。

(二)交流

师:所有的同学都已将自己的理解转化成了一条条深深的波浪线,非常美丽的波浪线。老师想问一下,哪些同学已经找到了有关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的语句?

1 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

1)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师:哪些词触动了你,让你震动了?

评议: 能体会到流淌在细微之处的爱,真细心!

指导朗读:这份爱真挚而含蓄,谁能通过朗读把它表达出来?

小结:当时,每到宿营地,彭德怀总要牵着大黑骡子溜一溜,给它刷毛、掸土,喂些草料和自己的干粮,这头大黑骡子很通人性。只要彭德怀轻轻一拍它的脖子,它就会很乖地卧下,等着彭德怀骑上去再慢慢起来。打仗时,只要彭德怀一声令下,它就勇往直前,从不退缩,多少个日日夜夜,在荒芜人烟的草地上,都能看见彭德怀与大黑骡子相依相伴的身影啊!

师: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还流淌在我们课文的其他语句中,你们读到了吗?

2)彭德怀深情地望着……平静地对……

能把你的目光再缩小一下,缩小到一个词来谈谈你的感受吗?你缩到了哪个词儿? 把“深情”这个词再放大了,你想到了什么?(爱大黑骡子)

此刻,大黑骡子已不仅仅出现在彭德怀的眼前,更留在了我们心中,让我们来读好这一句。齐读。 3)心中的悲痛彭德怀终于掩饰不住了,但是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不能让大家知道自己有多么不舍,所以他把心中积压的痛苦用别的方式宣泄出来,他有些不耐烦了,引读--

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

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引读--

“不耐烦”和“怒吼”的背后,我们读到的了什么?(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

4)师:六匹牲口还是集中到了一起,军令如山啊,彭德怀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老饲养员难过啊,他拍着大黑骡子的脖子又在轻轻絮语--引读

师:枪口对准了大黑骡子,彭德怀背过脸去。

此刻,你们是彭德怀身边的警卫员,你们从彭德怀转过来的脸上看到了什么?(表情)

体会彭德怀的心境,让我们来品味这个句子,齐--

5)范读

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

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我相信你说的话也是其他同学最想说的话。谁能把心中的体会表现出来?

6)过渡:这天晚上,草地上多了些生机,战士们终于可以吃真正意义上的食物了,可是彭德怀吃了吗?他是怎么做的?谁能把有关句子读一读?

G、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从彭德怀的语气中,你能读懂他的内心世界吗?(爱大黑骡子)

小结:彭德怀是绝对喝不下肉汤的,那碗肉汤里散发出的都是大黑骡子的气息啊!他深深的爱着大黑骡子,又怎么能喝下这碗肉汤呢?

1、战士们对大黑骡子的爱

过渡:同学们,对大黑骡子深深的爱仅仅体现在彭德怀身上吗?(战士们也很爱)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战士对大黑骡子的爱?

A、“什么?杀掉?……”老饲养员着急了。几个警卫员听说后也急忙围拢过来,大声说:“……”

好的,找得很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位同学的新发现。为什么“着急”?(爱大黑骡子,爱彭德怀:这是组织上派给彭德怀的坐骑,尽管他很少骑,但是彭德怀一路上不但要走路,还要指挥队伍前进,辛苦啊,战士们心疼他,希望大黑骡子能减轻他的负担。)

小结:是啊,长征以来,大黑骡子受尽了苦,一路上不是驮着粮食,就是驮器材,战士生病了,它驮着伤员一步步朝前走;过大江时,是它一次次将不会游泳的战士运过江;过雪山时,是它将奄奄一息的战士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战士们是多么地不忍心杀掉大黑骡子啊,我们听见那发自内心的请求声:B、老饲养员流着眼泪对彭德怀说……他为革命立过功

C 大家仍在请求……。

能读出请求的语气吗?

命令下了,而枪声 ,10分钟 ,20分钟 。这分分秒秒里凝聚的都是人们对大黑骡子的不舍啊!

练习朗读:同学们把这份真挚的感情体会的多好!是啊!此时此刻,每个爱大黑骡子的人都挣扎在爱与痛的边缘,这份深埋在心底的爱此刻又是那么地痛苦,让我们走进每个人的心里,读出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

分角色朗读3-12小节

评价:同学们出色的合作让老师仿佛置身在那艰苦的年代,那痛苦的时刻。

3)彭德怀对战士的爱

质疑: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战士们也是那么不舍得大黑骡子,那为什么还要杀大黑骡子?板书:(杀?)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第1、2小节。

读一两遍显然是不够的,再细细地读,不要放过一个字,一边读一边感受,你会发现,这一段话中突然有一个词语跳入了你的眼帘,把它抓住,不要放过了!(同学再齐读)告诉大家哪个词语突然跳入了你的眼帘?交流:最为艰苦为什么这个词语会突然跳入你的眼帘?(杀的原因)

你心里有什么感觉?带着这沉重、难受的心情读一读这一小节好吗?

出示图片;可以说草地一望无际如浩淼大海,沼泽遍布,荒无人烟,满目凄凉,正如诗中所说:

三十里草地二十里水,

荒无人迹鸟不飞,

如有行人误入内,

十有九个去难归。

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连一粒粮食都找不到,野菜、草根、马鞍、皮带都成了红军充饥的食物,很多人到达草地前身体已经很虚弱,有的倒在泥浆里永远也爬不起来了,有的小战士临死的时候,已经骨瘦如柴了,作为红三军的军团长,彭德怀看到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而牺牲,又怎么能舍得?他决定了“杀骡子”,(板书:杀!)从这决定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更爱战士们)板书:(更爱战士)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A、他眼见着……把目光盯在……

B、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

C、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4)同甘共苦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战士,看到彭德怀将军忍痛杀大黑骡子,你想到了什么?”

生谈,有没有同学找出相关语句?能读好吗?

A、你们能走,我也能走。

B、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

过渡:枪声响起的那一刻,铁骨铮铮的将军彭德怀此刻的内心是痛苦的,是挣扎的,是压制的,是哭泣着的,而这份交织在一起的情感也融在了这个省略号里,(出示第19小节),你能揣摩透这省略号里包含的话语吗?

[挖掘课文空白点,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像,练写彭德怀心理活动的片断]

练笔: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配乐谈感受 ,你们的眼神告诉了老师,有一份深深的感动在你的心中涌动!来,让我们来走进彭德怀的内心世界吧!生谈

同学们,陈老师完全有理由相信,让你感动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第十五小节等。指名读,谈

5)学习最后一小节

枪声响了,永远带走了大黑骡子,它永远消失在了大家的视线里,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它的身影,它--(引读最后一节)

师:如果我们把这篇课文当作一部电影来欣赏的话,那么,课文结尾则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请大家细细欣赏。(生读最后一段)师:这一段里,大家对“铁流”这个词理解吗?对于这个词,大家不要忙着查字典,求教人。只要你把这部分内容当电影来看,你就一定能读懂它。(生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师:如果说“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是个特写镜头,是个近景,那么,你说结尾是个什么镜头?师:说说你看到的远景?师:在崇山峻岭之中,在茫茫草地之间,你又看到了什么?师:联系你所看到的,你一定能理解“北进的滚滚铁流”。师:(引导)“北进”这个词,还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出现过? “红军指战员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向北挺进。” 师:联系这两句,并想象画面,你能理解“北进的滚滚铁流”吗?师:你看,你们不都看出来了吗?不过,为什么把“红军队伍”称作“铁流”呢?师:“铁流”就是指战斗力强的队伍。弄清了这个词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说说你对这一段的理解。(生边读边批注,随后交流)

师:同学们,这段文字还是音与像的绝妙结合,你看一个远镜头,再配上铿锵有力的画外音“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不就给人一种精神振奋的感觉吗?我们再一起读读这段,并背下来

在长征路上象这样作最后奉献的骡吗,实在难以计数!推荐同学们读一本书:《领袖将帅和他们的战马》

三、小结:

四、这节课上,我们和彭将军一起着急,一起悲痛,一起把对大黑骡子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但这爱是伟大的,这爱是感人至深的,这爱激励着战士们奋勇向前,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板书: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爱! 杀?

更爱战士!! 杀!

篇3: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案

(课前播放歌曲《长征》)

师:听着歌曲,看着图片,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长征时期。脑海中有画面吗?

生:有。

师:我们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今天顾老师要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大草地。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图片,配乐深情讲述。)这就是大草地。大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横宽300余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草地软绵绵、水渍渍的,你经过长途跋涉,已经是疲惫不堪,过草地的那些日子,走路是深一脚浅一脚的,还有可能走进沼泽地里,你拼命挣扎,可越挣扎陷得越深。草地上的天气是风一阵雨一阵,你身上是干一阵湿一阵。早上,太阳出得晚,很冷;中午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你被晒得口干舌燥;下午突然黑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夜间气温会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冻得你瑟瑟发抖。在草地的那些日子,你的肚子是饱一顿饥一顿,干粮吃完了,就吃野菜、草根、树皮。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拉肚子,重则中毒死亡。前边的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煮着吃。饥寒交迫中,在战场上没有倒下去的同志却在草地里默默地死去。死亡的人越来越多,后边的人无须向导,顺着络绎不绝的尸体,就可以准确地找到行军路线。你被折磨得奄奄一息,此时此刻,你多想能吃上一点食物啊,哪怕只有几口,也能给你走出草地的信心!

师:再来看这一组数字。这是红军过草地时牺牲的人数。红一方面军过草地之前共有近2万人,过草地之后剩下1.3万人,损失约7000人。红二方面军过草地之前有1.6万人 , 走出草地 后剩下1.3万人,损失约3000人。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损失最大,仅以第三次过草地统计损失就有近7000人,如果加上第一次和第二次过草地损失的人数,估计翻一倍还要多。所以———(课件出示课文句子:“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生读。)

师:就在这样的大草地中,发生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要走进其中一个故事。

二、资料补充,识彭帅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吗?

生:彭德怀。

师:来,伸出手,我们一起写写他的名字。“彭”是生字,左上部分的士字头,注意上面一横长下面一横短。中间是一个“口”。右边三撇,最后一撇最长,穿插到左面提的下面。“德”字中间一横不要漏写,“怀”是怀念的“怀”。让我们一起读读他的名字。

生(齐):彭德怀。

师:读快一点,不拖调,再来一遍。

生(再读):彭德怀。

师:你们了解彭德怀吗?

生:彭德怀是中国十大元帅之一。

师:是十大元帅之一。

生:彭德怀也参加过抗美援朝战役。

师:(出示彭德怀的资料)彭德怀,湖南省湘潭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他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接下来谁往下读?

生(读):“重担子总得有人挑!”彭德怀第一次临危受命,率领红五军一部坚守井冈山,面对的是 近20倍敌人的 进攻。“别人不去,我去!”彭德怀最后一次临危受命,是统率志愿军抗美援朝,面对的是装备精良的强大美军。他骁勇善战,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和战士们同甘共苦。虽然他打的总是最艰苦、最困难的战役,但总能以弱胜强。因此,毛主席曾为他赋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 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师:我们把毛主席为彭德怀赋的这首诗再读一读。

生(齐):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师 :“重担子 总得有人挑!”“别人不去,我去!”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彭德怀?

生:我认识了勇敢无畏的彭德怀。

师:说得好!那么今天这篇课文讲了关于彭德怀的什么故事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全文。要求:读准生字、多音字,读通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自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知大意

师:读完一遍的把书平放在课桌上,可以继续读。

(师等待全体学生读完)

师:都读完了?我们先看几组词语。(出示第一组词语:饥寒交迫殿后燃眉之急)第一组,谁来把它们读正确?

(一生读)

师:非常正确,再请一位同学读。

(另一生读)

师:“饥寒交迫”如果用书上的一句话解释,该用哪一句呢?找一找。

(生浏览课文,寻找句子。)

师:提醒一下,这句话在课文后面。

生:身无御寒衣,肚内饥。

师:对,寒冷饥饿交织在一起就是“饥寒交迫”。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组词语。

(生齐读第一组词)

师:发现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了吗?

生 :这组词语 写出了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面临的情况。

师:面临的情况怎么样?

生:很危急。

师:哪个词语告诉你的?

生:燃眉之急。

师: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示情况危急的词语?

生:万分危急。

生:十万火急。

生:火烧眉毛。

生:千钧一发。

生:危在旦夕。

师:(课件出示: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十万火急、火烧眉毛、命悬一线)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当时的情况特别危急?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一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是红军过草地面临的整个情况,但是对红三军团来说他们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还可以挖野菜吃,走在后面的部队连野菜也吃不上了。

师:你怎么知道他们走在后面呢?

生:第二自然段一开始就说“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殿后”就是走在后面的意思。

(师课件出示: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

师:“殿后”是走在后面的意思,仅仅是走在后面这么简单吗?“殿后”意味着什么?

生:“殿后”意味着他们一边要侦查后面有没有敌人,一边要保护着大部队前进,一路往前走。

师 :一边行进 ,一边还要和敌人周旋。“殿后”还意味着什么?

生:还意味着他们没有干粮,就没有力量和敌人打仗。

师:你的意思是说,他们消耗的体力更大,需要更多的粮食。可是,他们走在后面,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如果他们走不动了就不是殿后,而是落后了。

师:是掉队。

生:他们没有食物吃,只能饿死。

师:因为所有的食物,能吃的都吃完了,野菜都没有了。现在红三军团正面临着怎样的情况,他们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生:他们到了饥寒交迫的地步。

师:他们饥寒交迫,再没有东西可吃,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让我们再用心读读第一自然段,把我们的担忧、敬意统统读出来。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出示第二组词语:念叨命令絮语怒吼)请一位同学读正确。

(一生读)

师:轻声和后鼻音读得都非常好,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你们发现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了吗?

生 :这组词语 都和说话有关。

师:这些词语都是写人物说话的。让我们把它们放进句子里再读一读,体会一下意思有什么不同。

(师课件出示:

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

“好,全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一出口就是命令。

老饲养员拍着大黑骡子的脖子又在轻轻絮语:“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委屈你了,你为革命立大功吧!”

“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

师:第一句谁来读?

(一生读第一句)

师:念叨就是不停地说,谁会在你耳边不停地说?

生:爸爸妈妈。

师:那是他们对你的关爱呀。这里谁跟谁在不停地念叨?

生:彭德怀对他的坐骑大黑骡子念叨。

师:我们一起来念叨一下。

(生齐读第一句)

师:谁来读第二句?

(一生读第二句)

师:“命令”就是不容置疑,我们一起读。

(师指名读第三句)

师:猜猜“絮语”的意思。

生:可能是轻声说话的意思。

师:连续不断地轻轻说话就叫絮语。“絮语”前面还有“轻轻”二字,可见说话的声音小之又小。我们在说悄悄话、私密话时会轻轻絮语,两个最亲密的朋友之间会经常靠在一起轻轻絮语。这里是谁和谁在轻轻絮语?

生:老饲养员和大黑骡子在轻轻絮语。

师:我们一起来轻轻絮语一番。

(生齐读第三句话。师指名读第四句话,指导读正确、读流利。)

师:发怒时表情、动作是怎样的呢,谁再来读读?

(一生微笑着读)

师:打断一下,你的表情不对,愤怒该是怎样的表现?

(生愤怒地读)

师:这下对了,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第四句话)

师:你瞧,人物细腻的情感就藏在他们的语言当中。

(师出示第三组词语:塞进嘴里深情地望着背过脸去摘下军帽推开肉汤)

师:读了这组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描写彭德怀动作的词语。

师:每一个动作背后都饱含着一份情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起读!

(生齐读第三组词语)

师:第一遍课文已经读完,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如果你能用上“饥寒交迫”“燃眉之急”这两个成语那就更好了。

生: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负责殿后,断粮了,连野菜都吃完了。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彭德怀决定杀动物(师:牲口。)解决燃眉之急。

师:燃眉之急用了两次,后面一个删去。还不够简洁,谁能说得更简洁些?

生:彭德怀率领的军队过草地时断粮了,战士们饥寒交迫,彭德怀为了让战士们走出草地,杀牲口解决燃眉之急。

生:过草地时,红军断粮了,彭德怀命令杀牲口以解燃眉之急。

师:你说得最简洁。

四、再读课文,明关系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彭德怀,了解了课文大意。现在再回到课题,看看文中的另一个主人公。(板书:大黑骡子)

师:你们知道骡子吗?普普通通的骡子怎么会和堂堂大元帅相提并论呢?他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画出文中描写大黑骡子的有关语句,反复读一读,想想大黑骡子对于彭德怀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

(师课件出示: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______。生边浏览课文,边画出相关语句。)

师:谁先来说说?

生:我从“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看出了大黑骡子吃不上料,让彭德怀特别心疼。我的答案是: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亲人。

师:像亲人一样亲密无间。

生:“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黑骡子,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从这里我看出大黑骡子帮过很多战士,也是这些战士的亲人。

师:它驮了这么多东西,帮了这么多战士,更像是什么?

生:我认为大黑骡子更像是彭德怀最亲密的伙伴。

师:从哪里看出是最亲密的伙伴?

生:从江西出发时它就一直跟随彭德怀。

师:是形影不离、肝胆相照的伙伴。从这句话中你还能读出其他答案吗?

生:我觉得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得力助手。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可以看出。

师:任劳任怨的助手。

生:我觉得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亲密朋友。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彭德怀偷偷把自己的干粮给大黑骡子吃,已经断粮了,彭德怀自己舍不得吃却给大黑骡子吃。

师:亲密的朋友。

生:枪声响了,彭德怀看着倒下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我看出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亲戚。

师:摘下军帽就看出是亲戚了吗?谁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更像是兄弟。

师:什么情况下军人会摘下军帽?

生:我觉得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战友。

师:对,战友牺牲了要摘下军帽。

生:我觉得大黑骡子和战士们同甘共苦。

师:是的,大黑骡子一路相随,所以它是彭德怀的伙伴、朋友、助手、战友。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在彭德怀的眼中,大黑骡子是他的伙伴,是他的助手,是他的战友,是他的朋友。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关系真是非同一般。然而,彭德怀却下了命令要杀大黑骡子。

五、三读课文,理层次

师:请默读课文,找一找彭德怀一共下了几次命令杀大黑骡子,用波浪线画一画,再想一想这几次命令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生:第一处是:“‘好,全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一出口就是命令。”第二处是:“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第三处是:“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 卫员说 :‘邱南辉 ,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他第一处说的是对的,第二处应该是:“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第三处是:“‘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

师:正确。(课件出示正确答案)不对的请改正。我们一起把这三次命令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三次命令分别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下达的?

生:第一次命令是在红三军团断粮的情况下下达的。第二次是在战士们和老饲养员的劝说下,彭德怀不耐烦了下达的。第三次是在没有人下得了狠心向牲口开枪的情况下下达的。

师:下面我们分三个大组来读一读这三次命令的前因后果。第一组读第一次命令的2 ~5自然段 ,第二组读 第二次命令的6~11自然段,第三组读第三次命令的12~20自然段。

(学生分组读课文)

师:漫漫征途———(生接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竹板的节奏该怎么读?(示范读)这样的节奏和战士们的步伐是一致的,给人前进的力量。大家一起读。

(生再读)

师:长征过草地,彭德怀毅然接受殿后的任务,舍生忘死,一身侠骨;他与大黑骡子朝夕相处,亲密无间,肝胆相照。他爱大黑骡子,但最后还是下了三次命令把它杀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接着探讨。

师:这篇课文中有两个生字比较难写,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教学生字“融、御”)

【教后所思】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主要讲述的是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另外五头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故事。特殊的战 争环境,激烈的矛盾冲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文章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描写细腻。人物性格的刻画尤其鲜明,既不乏彭德怀的似水柔情,又显示出他的英雄本色。

这是发生 在长征途 中的故事,离学生生活的距离非常遥远,而课文对于环境的背景介绍又只是寥寥几笔,所以,学生很难理解“最为艰苦”,以及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负责殿后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因此,教学时只有浓墨重彩地点透背景,才能为教学的顺利展开做好铺垫。为了让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当时情况的危急,我分了四步走。第一步,在学生预习课文时,让他们自己阅读长征的故事,拉近了学生和“长征”的距离。第二步,下发聚焦草地的阅读材料,把学生难以感受到的红军过草地之艰难呈现在他们面前。材料中详细介绍了红军长征时的“行路难”“饮食难”“御寒难”“宿营难”,旨在让学生对草地有全面的感知。第三步,课堂上通过图片、音乐的渲染,把学生带入故事情境,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在当时,红军战士的生存是最大的问题,为第二课时理解杀骡子做好铺垫。第四步,通过词串串联课文,进一步认识红三军团肩上的责任重大,生存危机也更大。

在前一稿的教学设计中,我把背景渲染放在了初读课文之后,用PPT直接呈现文字,让学生自己读,文字介绍用的是第三人称,教学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感受不深,无法进入情境。反思原因,发现有两点:第一,时机不对;第二,人称不对。本次教学开场就进行背景渲染,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情感基调,而且文字介绍换成了第二人称,学生会不知不觉把自己放到资料的描述中,再配上画面和悲壮的音乐,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因此,资料出示的时机、方式非常重要。

对于学生来说,彭德怀无疑也是“遥远”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快地认识他呢?出示彭德怀的有关资料进行介绍是最快捷的方法。但是,出示彭德怀的哪些信息资料也是很有讲究的。如果单是介绍姓名、出生时间、出生地点、地位荣誉等内容,学生是无法感知人物特点的,依然无法走近彭德怀,也无法为第二课时凸显人物形象打下基础。人物的语言往往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因此我出示了彭德怀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临危受命时说的话,突出了他的骁勇,又通过两次临危受命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取胜,说明了他的善战。接着总结了他领兵打仗的特点———“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和战士同甘共苦”,此时彭德怀铮铮铁骨的形象已初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学生通过第二课时的学习,还能体会到彭德怀“柔情”的一面,人物形象逐渐丰满。

第三环节初知课文大意,主要是通过理解三组词语来进行的。理解描写情况危急的词语,旨在让学生认识红三军团面临的严峻形势;体悟描写人物说话和动作的两组词语,旨在渗透本文的一个写作特点,即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凸显人物形象。我们教学生阅读,要通过关注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来学习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初步体会人物的情感。第四环节明确了大黑骡子和彭德怀之间的关系。通过“大黑 骡子是彭 德怀的________”这样一个句式填空,感受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情谊深厚,为第二课时彭德怀爱骡子却坚定地杀骡子这一矛盾的解读做好铺垫。第五环节,通过“三次命令”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

篇4: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案

一、 题目细细琢磨

读小说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题目,大黑骡子是彭德怀一人的坐骑,从江西出发到过草地陪伴他很多年,从“他的”一词,读懂由此表达出来的感情。透过“他的”二字,我们感受到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的深情,当然,矛盾与冲突也蕴含其间。课题和文章结构组成了一个整体,教会学生将课题的理解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联系在一起看,会整体感悟到其中特殊的味道。

二、 背景点点渲染

课文一开始便以极其凝练的语言在第1自然段,点出了其特殊环境和社会背景:“最为艰苦”突出战争形势的严峻,“后面的部队则连野菜也找不到了”,红军战士的生存成为最大的问题。第2自然段“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中“殿后”一词显示红三军团肩上的责任重大,生存危机也更大。第1自然段的关联词“连……也……”和第2自然段的“殿后”一词联系起来,渲染背景,更点出彭德怀杀大黑骡子是出于无奈、迫不得已。“一字未宜疏,语语悟真情”,课文对于环境的描写虽然只是寥寥几笔,教学时却需要浓墨重彩,只有点透背景,才能为小说的顺利展开做好铺垫。

三、 情感深深体现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相互依存、相依相伴、情谊深重。如何让学生感受呢?可让学生抓住人物的细节体会,关键时刻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动作、神态、心理是人物的细节。如第2自然段“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彭德怀的“抚摸”“念叨”“分出”“塞进”“看着”等一系列动作,都显示了他与大黑骡子老朋友一般的情谊。“塞进”前面的“悄悄”一词更要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悄悄”二字表示特定的情和义,彭德怀疼爱、怜爱、珍爱大黑骡子的感情一览无遗。动词和名词前面的修饰语都是表示情义的,只有在课堂上渗透给学生,他们才能学会阅读。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的情谊,透过“悄悄地塞进”这一典型细节描写深深体现了出来。

大黑骡子已经不是一匹普通的骡子,它是彭德怀的一位战友。在特殊的战争时期,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感情非同一般,因为大黑骡子立下了赫赫战功。“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黑骡子,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如今,彭德怀三次要杀大黑骡子,难道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态度不一样了吗?这样富有冲击力的问题设计,让学生读懂彭德怀杀大黑骡子的背后实乃忍痛割爱。

课文第15自然段的“十分钟过去了,没有谁下得了那个狠心。”和课文第16自然段的“二十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应让学生充分把握这二十分钟的时间空白,想象彭德怀回忆大黑骡子行军路上的一路表现。有了想象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可以自由驰骋,想象大黑骡子的任劳任怨、战场上不怕危险、宿营地上温馨和谐的画面,进一步感受彭德怀与大黑骡子之间像战友一般的深情厚谊。彭德怀一次次要杀大黑骡子,确实是形势逼人,不得已而为之。

四、 形象渐渐凸显

教学生学会阅读小说,让学生掌握通过描写环境、关注细节来体会人物形象的学习方法。《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落在“怎样表达”上,如彭德怀杀大黑骡子是怎样下命令的,下了哪三次命令,从而教会学生理清文章结构,感受彭德怀这一人物形象。

第一次:“好,全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一出口就是命令。第一次要杀大黑骡子,为什么用感叹号?这要让学生学习揣摩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感叹号表示这是一个命令,这句话只是一个命令。

彭德怀深情地望着大黑骡子,平静地说了一句话,彭德怀“平静”的背后是什么?他心里想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才能多一些红军战士走出草地。

第二次: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这次彭德怀为什么“不耐烦”?此时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联想和推想,从“不耐烦”一词中体会彭德怀的痛苦,但又不得不杀大黑骡子,晚杀大黑骡子一刻,战士就会多倒下一个。第二次命令与第一次相比,大黑骡子要方副官长亲自杀,足以说明杀大黑骡子这一任务的艰巨。

第三次:“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彭德怀是真“怒吼”吗?教师要让学生从彭德怀一反常态的言语中推敲矛盾、无奈、痛惜、忍痛割爱的复杂情感。教师将“平静”“不耐烦”“怒吼”这三个词语结合在一起出示,进行比较,彭德怀下令杀大黑骡子的言行举止和第2自然段中他爱大黑骡子的行动为什么截然不同,非常反常?只有这样一步步地深究,学生的理解才会层层深入。

彭德怀最后是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他发火的背后是什么?彭德怀心中无比难受,战争是残酷的,与战士的生命相比,自己珍爱的大黑骡子又算得了什么。彭德怀坚持要杀大黑骡子,是为了保住战士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大黑骡子的命运牵动着学生的心,透过坐骑的生杀纠缠,学生感受彭德怀平时不轻易表露出来的言行,感受英雄对他的爱骑似水柔情的一面。彭德怀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高大,人物性格特点刻画得丰满,教师要采取层层剥笋法,让学生走进彭德怀的内心世界。

五、 结尾久久回荡

课文结尾意味深长,“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通过诵读“见不到”一词,让学生体会红军战士对大黑骡子的怀念之情。两个“融进”词语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既不能太实,又不能太虚。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大黑骡子最后一次为革命立了大功,虽然死了,但还是活着,它融进了滚滚铁流。活着,是因为战士们忘不了它。第一个‘融进’是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了大功。第二个‘融进’很抽象,在最艰苦、最恶劣的生与死考验的环境中,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了功,战士们克服了饥寒交迫,一步一步走出草地,继续革命的征程。”两个“融进”的理解,学生可能读不懂,这就需要教师作必要的讲授,体现引导的作用。

课文首尾遥相呼应,在红军战士过草地的漫漫征程中,大黑骡子鼓舞着战士们走出草地,迎接胜利的到来。快板声声,铁流滚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含蓄凝练,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是一篇感人的小说,一段动人的佳话,一曲英雄的情怀。

篇5:《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教案

一、第一段教学(略)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出示自学要求;为了解决饥饿的问题,彭德怀竟然杀了跟随自己多年的大黑骡子,你认为他对大黑骡子的感情究竟怎样呢?(要求:读读、划划、想想、议议。)

2、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组织交流、汇报

以下语句中我们要读出彭德怀很爱自己的大黑骡子:

A“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来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B“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委屈你了,你为革命立大功吧!”彭德怀背过脸去。

C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

4、小结;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了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深情厚谊,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这份爱意传达出来吗?

5、讨论;既然彭德怀那么的爱他的大黑骡子,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杀他的大黑骡子呢?找出相关语句来回答。

从下面的语句中我们读懂了彭德怀更爱的是他的战士们,万般无奈,只能杀了大黑骡子。

A“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B“你们能走,我也能走。……”

6、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对战士们的爱。

错案诊断

初看这个.教案,似乎给人留下一气呵成的印象,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教者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教材,感受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的情感,然而仔细推敲,这一片断设计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未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环节已经深深束缚住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上都未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设计的`两个大问题“为了解决饥饿的问题,彭德怀杀了大黑骡子,你认为他对大黑骡子的感情怎样呢?”、“既然彭德怀那么的爱他的大黑骡子,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杀大黑骡子呢?”贯穿整节课。其实新课标中已经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着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我想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每一点微小的发现都是可贵的,星星之火却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进取欲望。也许正是有了今天课堂上的这些小发现,才会有以后生活中的大发明。

2、朗读指导未能尊重学生让他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例如教师指导朗读时,先后提出“要读出对大黑骡子的爱。”教师已经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应该由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自主对课文感情的体悟过程,使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受到束缚。我觉得课堂上应启迪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感悟到应该怎样读,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3、课堂上教师也试图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但流于形式。教者未能很好的进行指导,学生最后的汇报仍然是自己的理解,不能代表小组的意见。这样既浪费了时间,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成功设计

一、第一段教学(略)

一、学习第二段

1、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第二段主要是讲彭德怀忍痛命令杀掉大黑骡子的经过。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这一段,通过读,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进行学习讨论?估计老师会向同学们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自由阅读,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可能会发现、提出“彭德怀为什么要杀掉大黑骡子?”、“他为什么不忍心杀掉大黑骡子?”、“杀大黑骡子的经过是怎样的?”、“读这段你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彭德怀最后命令杀掉大黑骡子表现了什么感情?”等问题)

3、根据学生提问,梳理、生成出两个合作探究的重点议题(其他问题引导学生及时解决):(1)从彭德怀忍痛杀掉大黑骡子的经过你发现、体会到了什么?(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你从哪些地方发现、体会到的?画出有关句子。

(2)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使别人体会到你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4、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落实以上两个重点要求。

5、汇报交流、感情朗读

(1)每组推荐一人汇报,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引导,师生共同评价。

1交流第一思考题的探究情况和结果。交流后就合作学习的情况和结果评价。

2凭借第一思考题,引导学生感悟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展现人物思想感情的特点,并抓住情感线索,点拨学生,理清层次思路。

(2)凭借第二思考题,运用自主朗读、指名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有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深入体会第二段,深化理解,升华感情。

6、质疑、延伸:通过这段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没有问题要提出的?

名师点评

篇6: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案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艰苦”、“燃眉之急”造句。

3、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4、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3、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你了解哪些红军长征的故事?(指名说)

2、师针对学生回答,简介一些红军长征的故事。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长征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

篇7: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案

一、复习导入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能否用一个字代替课题中的“和”,来概括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的感情。交流:板书 爱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学生品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一)理解句子,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彭德怀非常喜欢他的大黑骡子?板书:爱骡子。边默读边找出相关的语句。

(设计意图:高段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默读和圈画批注的能力。)

2、理解句子,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

①有时彭德怀抚摸着……一直看着它吃完。

生汇报;自由读;谈感受;师小结,有感情地朗读。

相机指导学生理解“悄悄地”含义,体会人物情感。

②彭德怀背过脸去。

想象说话

③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

生汇报、自由读、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理解省略号的用法,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④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我吃不下,端开。

(生汇报、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

3、学生自由练读这几句话。

(二)感悟彭德怀虽深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的情怀。

1、彭德怀既然那么喜爱他的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杀掉?

2、读课文,课文有一节已经告诉我们了,找找看。

3、齐读第三节。理解“燃眉之急”。近义词(迫在眉睫)。用“燃眉之急”造句。“燃眉之急”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

4、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读第一节)是啊,草地上断粮了,战士们的情况已迫在眉睫了,怎么办?

5、看录像,了解长征时过草地的艰险。

6、你从彭德怀杀骡子看出了什么?板书:更爱战士们

7、战士们同意彭德怀杀骡子吗?战士们在这个问题上是怎样的态度?师引读课文3――11节。

8、找出11――20节描写彭德怀在杀大黑骡子问题上有什么感情变化?找词语。

9、你能读懂彭德怀“不耐烦”的背后的原因吗?指导朗读。谁来读出“怒吼”背后的感情?引读13――19节

10、“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时的彭德怀又在想些什么?

(三)小结。彭德怀这种深沉的爱,多么感人啊!你们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段。

五、引读课文最后一节,为什么说:“它融进了……竹板声里”?

(这句话看来是写大黑骡子,实际暗含着彭德怀要和战士们一起徒步走出草地,后面路途将更加艰难。后面两个“融进了”告诉我们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了大功,更是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鼓舞了战士们奋勇前进。)

六、第二次先学后教: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读课文最后一节

2、你觉得彭德怀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说些什么?可以是对彭德怀将军说,也可以对大黑骡子说……(当堂训练)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

【作业设计】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完成课本后第3、4题。

3、课外阅读:读彭德怀的故事。

【板书设计】

22、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爱骡子

更爱战士

热爱革命事业

篇8: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案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课文记叙的是红三军团过草地时, 为了解决部队断粮的燃眉之急, 彭德怀将军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杀掉给战士们充饥的事。大黑骡子是彭德怀将军最钟爱的坐骑, 但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 彭德怀忍痛命令枪杀了它。文章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更爱战士的高贵品质, 赞扬了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故事感人肺腑, 催人泪下。

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本课教学我着眼整体,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和朗读与静思中深刻感悟,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 会认“骡、驮”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更爱战士的情感, 体会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同学们, 不久前我读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 今天我把这篇文章的片段带来和大家一同分享 (课件出示张爱萍写的《一个真正的人———深切怀念彭德怀同志》片段) 。为什么张爱萍在彭德怀逝世多年后仍然这样怀念他, 为什么我们读了这个片段后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动呢?今天, 就让我们借红军长征时的一个故事, 一起走近彭德怀。 (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放声读课文, 注意读准生字词。

2.这篇课文围绕彭德怀和大黑骡子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感悟

1.彭德怀和大黑骡子朝夕相处, 征战沙场, 深埋在他心里的是对大黑骡子的疼爱。这份爱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请你们认真读课文, 画出体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句子, 边读边在旁边简单地写上自己的体会。

2.抓关键语句, 品读彭德怀的“爱骡之情”。

(1) “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 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 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 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 一直看着它吃完。”你从这句话中的哪几个词语感受到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深爱之情? (抚摸、念叨、悄悄地塞进、看着它吃完。) 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这份真挚而含蓄的爱吗?

(2) “彭德怀背过脸去。”你从“背过脸去”读懂了什么? (这短短的七个字, 意味深长, 扣人心弦。“背过脸去”这一动作, 正是彭德怀深爱大黑骡子的体现!)

(3) “枪声响了, 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 缓缓地摘下军帽。”读了这个句子, 你有什么体会? (彭德怀与曾经出生入死、共同战斗的大黑骡子诀别, 内心充满了沉痛和敬意。) 谁能把这种深沉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 “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 发火道:‘我吃不下, 端开!’”你从他的“发火”体会到了什么? (他的火气越大, 越能看出他与大黑骡子的生死情谊。) 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 体会这份难以割舍的爱!

3.抓关键语句, 品读彭德怀的“爱兵之情”。

学到这里, 老师有一个疑问:既然彭德怀如此深爱大黑骡子, 为什么还要杀了它呢?快速浏览课文第1~3自然段, 用一句话说明原因。

(屏幕显示: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 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 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 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学生朗读此段。

要杀大黑骡子了, 此时彭德怀的心情真的“平静”吗?谈谈你的体会。

是呀, 此时复杂的情感交织于彭德怀的内心, 爱兵如子的他, 眼见战士们没有牺牲在战场上, 而是每天近百人活活饿死在草地上, 这怎能不让他心痛呢?所以, 他深情地说——— (引读彭德怀对警卫员说的话。)

然而, 杀了大黑骡子, 他忍心吗?在多年的征战中, 彭德怀早已把大黑骡子看做是他出生入死、共同战斗的战友, 此刻, 却要在自己的命令之下, 让大黑骡子永远地离去, 他多么不舍啊。但是, 只要有食物吃, 就能多一颗革命的火种, 多一份胜利的希望。所以, 为了革命的胜利, 他深情地说——— (再次引读彭德怀对警卫员说的话。)

一边是心爱的大黑骡子, 一边是同生共死的战友, 舍去哪一边都如同割去自己的心头肉, 矛盾的情感撕扯着彭德怀的心。然而, 看着战士们一个个倒下, 他怎么忍心呢?所以, 他深情地说——— (第三次引读彭德怀对警卫员说的话。)

从看似平静的外表, 我们可以看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更爱战士们。

4.抓关键语句, 品读彭德怀与战士的“互爱之情”。

在多年的征战中, 大黑骡子只赢得了彭德怀对它的爱吗? (学生找到相关语句谈体会。)

同学们说得很好, 战士们对大黑骡子也充满了爱。他们多么不忍心杀掉大黑骡子啊, 让我们再次听一听那发自内心的请求。

(屏幕显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枪声没有响, 谁也不愿意开枪。

十分钟过去了, 没有谁下得了那个狠心。六头牲口都好像预感到了什么, 集体嘶叫了几声, 又都默默地低下了头。

二十分钟过去了, 仍然没有听到枪声。

这分分秒秒里凝聚着战士们对大黑骡子的爱, 更凝聚着战士们对彭德怀的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读这一部分课文。

5.走进人物内心, 感悟彭德怀的“痛苦之情”。

在生活中, 二十分钟只是一瞬间, 然而面对此情此景, 战士们却感到是那样漫长。彭德怀理解战士们的爱, 但多耽搁一分钟, 就会有许多战士倒下。所以, 他再也忍受不住矛盾的情感, 双手叉在腰间吼道——— (课件出示句子) “副官长, 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 我就要向你开枪!”

学生齐读后, 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句子) 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 缓缓地摘下军帽……

同学们, 一位驰骋沙场, 横刀立马的大将军, 竟对这头骡子脱帽致敬, 这是多么难以割舍的爱!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侠骨柔情。这么一段打动我们内心的文字, 怎能戛然而止?你认为这里的省略号省去了哪些内容, 此时此刻, 彭德怀会想些什么, 说些什么呢? (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6.观看课件, 品读彭德怀与战士的“同甘共苦之情”。

同学们, 在这篇文章里, 我们感受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爱得那样深情;爱战士们, 爱得那样坚定;战士们爱大黑骡子, 爱得那样依依不舍;爱彭德怀, 爱得那样真诚。在将军与士兵的这种互爱中, 我们体会到彭德怀和战士们之间有一种什么精神? (同甘共苦的精神。)

(课件播放红军艰难行走在草地上的镜头, 教师动情讲述) 正是因为有这样爱兵如子、和战士们生死与共的将军, 才让士兵有了钢铁般的意志;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支将军爱士兵, 士兵爱将军, 官兵团结, 同甘共苦的队伍, 才能翻过飞鸟难越的雪山, 才能走过被称为“死亡沼泽”的草地, 才能像钢铁一样坚不可摧, 取得一个个胜利!所以, 我们要骄傲地宣布: (课件出示句子)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呢?

全班齐读此句。

四、升华情感

同学们, 此时此刻, 这位爱兵如子, 与战士们同生共死的彭德怀将军就站在你面前,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屏幕显示彭德怀像。)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进一步认识了对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的彭德怀将军, 此时此刻, 你明白张爱萍为什么在彭德怀逝世多年后, 仍然这样深切怀念他了吧?的确, 正如张爱萍所说:彭德怀是一个真正的人, 是一个大写的人字的人!我们有这样一位元帅, 是国家之幸, 民族之幸!他的伟大人格和名将风范与天地共存, 与日月同辉!彭德怀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我是按这一理念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这篇课文记叙了红三军团过草地时, 为了解决部队断粮的燃眉之急, 彭德怀将军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杀掉给战士们充饥的事。课文分两个课时完成, 我着重反思第一课时的教学。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按照这三个维度, 这节课着力突出了以下几点。

第一,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突出语文的工具性。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着彭德怀将军爱与痛的矛盾心理, 他爱大黑骡子, 但不杀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就不能保住战士们的生命。其爱之真, 痛之切, 撼人心魄, 感人肺腑, 催人泪下。根据这一特点, 我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和生硬的道理说教, 让学生多读课文, 读中感悟,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交流内心感受, 特别是对“不耐烦”、“怒吼”、“发火”等词语的品读,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彭德怀复杂的内心, 感悟其复杂的矛盾心理。

第二, 在“过程与方法”上突出一个“引”字。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这节课, 我注意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课一开始, 读了张爱萍写的《一个真正的人——深切怀念彭德怀同志》一文片段后,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张爱萍在彭德怀同志逝世多年后仍然深深地怀念他?这一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紧接着, 以“爱”为线索, 提出:“他既然这么爱大黑骡子, 为什么还要杀了它呢?”引导学生带着这一问题与文本对话。接下来对课文的品读和对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感悟, 都注重一个“引”字。

第三,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注重思想教育的渗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特点。”语文教学应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 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培养健全人格。这一课的教学, 我注重通过理解语言文字,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感受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更爱战士的情感, 认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领会战士们对彭德怀的爱戴之情。抓重点词句的理解, 多种形式的朗读, 讨论和交流体会, 结课前设计问题:“这时, 你想对这位爱兵如子, 与士兵们同甘共苦的将军说些什么?”都体现“渗透性”原则。

上一篇: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下一篇:little修饰可数还是不可数?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