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解释”可以走多远?

2024-04-27

“司法解释”可以走多远?(精选14篇)

篇1:“司法解释”可以走多远?

“司法解释”可以走多远?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从六月一日开始施行了。就其内容而言,打算购买商品房的人毫无疑问在许多方面又踏实了许多。无论是对商品房买卖合同效力的不轻易否定,还是把商品房销售广告纳入合同内容,也无论是在房屋质量和面积误差的处理问题上,还是对商品房买卖合同解除条件和担保贷款合同解除条件的明确方面,可以说都突现了该《解释》对商品房买受人合法权益的倾向性保护,尤其是关于五种情形适用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内容,通过增加商品房出卖人的惩罚性责任,无疑能够使守约买受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充分的保障。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言:“《解释》的起草和制订,始终体现了在对双方当事人平等保护的前提下,注重对买受人这些处于弱势地位群体的合法权益的保护,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笔者相信,《解释》的公布和实施,对统一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审理中的法律适用,保护守约买受人的合法权益以及制裁有违诚实信用的违法经营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其突破制定法对商品房买卖合同那种普遍一般的规范,又不免使笔者产生了一些疑虑,甚至是担心,而且其中的一些突破已在经意与不经意间,给商品房买受人埋下了新的隐患。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1997年6月23日发布并于同年7月1日施行的《关于司法解释工作的若干规定》第九条规定:“对于如何应用某一法律或者对某一类案件、某一类问题如何适用法律所作的规定,采用‘解释’的形式。”由此可见,解释是有前提的,即相关法律和相关法律规定的存在。而之所以法律或法律规定需要解释,一是因为法律调整的对象在司法层面是具体的,法律规定的效力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事上;二是法律的发展要求它必须不断适应现实生活和人们认识的发展变化,法律规定不能成为疆死的教条;三是因为法律和法律规定的缺漏本身是难以避免的,司法还需要通过解释从法律的原则甚至立法精神出发,在法律适用上进行拾遗补缺。如公布实施的这一 《解释》,尽管其首先列出了民法通则、合同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但从条文体现的许多重要内容看,却已然脱离了解释上述相关法律和其中具体法律规定的范畴,而成为最高人民法院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对上述相关法律或法律规定的“修改”,具有了立法性质。如《解释》第二条规定:“出卖人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与买受人订立的商品房预售合同,应当认定无效,但是在起诉前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可以认定有效。”这一内容就具有“修改”的意味,对出卖人完全独立的后一个行为与前一个行为不加区分,使买受人因无效合同而可以行使的权利主张成为不可能。这条解释使得买受人对于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这一出卖人的适格要件变得难以把握,出卖人也尽可以不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混一天是一天,只要不打官司,也就没有谁来确认商品房预售合同的效力,如此给商品房预售管理带来混乱也就并非杞人忧天。又如《解释》第十一条规定:“对房屋的转移占有,视为房屋的交付使用,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房屋毁损、灭失的风险,在交付使用前由出卖人承担,交付使用后由买受人承担;买受人接到出卖人的书面交房通知,无正当理由拒绝接收的,房屋毁损、灭失的风险自书面交房通知确定的交付使用之日起由买受人承担,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这里显然已把标志所有权转移的房屋产权登记排除在了交付成立要件之外,取而代之以“转移占有”,而这被上述最高院领导明确表述为“交钥匙”。甚至连“书面交房通知”这样的拟制交付也被确认了效力,由此将《民法通则》第七十二条规定和《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的除外情形彻底忽略不计。如此伤至法律筋骨的“解释”,真不知最高法人民法院凭何下得了手。

规范市场经济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不能任意地打破交易人的预期。之所以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依赖于社会的法治化程度,就在于法律能给交易人以最稳定的预期,如果法律可以不按法定的程序去更改和变化,那么属于市场经济规律的那条“生物链”就会被打乱,焦虑和紧张感会使交易充满了不信任,从发展的眼光看这都是十分有害的。在一定程度上讲,类似最高人民法院这样的司法解释已远非裁判权的附属,而已在“中国特色”的语境中“被单列为一种权力,一种通过解释形成具有普遍法律效力的一般解释性规定的权力”(张志铭〈法律解释操作分析〉P238)。但这样一种可以打破交易人基于法律所预期的权力在合理性、正当性甚至合法性的道路上到底能够走多远?这个问题或许值得我们认真深入地去进行思索。在我们欣慰于最高人民法院这一《解释》给商品房买受人带来更多的安全感的时候,我们确有必要认真地考虑一下法律自身的安全,切不可因目的之追寻而迷失在眼前的快意之中,从而忽略法律成长中那些更接近本质的观照。

篇2:“司法解释”可以走多远?

三月的一个春雷将酣梦中的我激醒,醒来后,久久不能入眠,想到青浦写作协会五周年大庆暨青浦作家协会成立活动即将到来,我欣喜,我感慨。

问自己:我曾经当作家的那个梦想还在吗?

记得小学五年级的某一天,跟好友晓静、英子三个人逃学,集中到英子家里,说,我们要准备成为大作家,要集中精神写作品,不能在学校里上不喜欢的课。因为我们都有些偏科,只喜欢语文,害怕数学。那一天,我记得我拟定了一个童话故事,题目叫:小纸屑的旅程。英子要写诗,晓静要写散文。

这个可笑的想法,只坚持了半天,就被语文老师张勇武发现了,把我们找回去批评了一通,继续上学。成为专职作家的幼稚幻想立即搁浅了。

那时候,是谁想出了这个主意啊?现在回想,蛮好笑的,真的不记得了。

可是,喜欢阅读,倒是我们三个人的共同点,我们经常一起看书,交换书籍。

后来,晓静考上师范,成为了一名英语教师;英子做了居委干部;而我,成了一名上班族。各自都有了自己的活动圈子,结婚、育儿、工作、生活,便疏于了联系。读书的时间也变少了,我不知道她们有没有继续编织着文学梦。

1995年,我参加工作后,便全身投入,无暇再顾及阅读,写作的梦想,渐渐远去。直到2006年在工作受到重度打击、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的时候,才又想起文学,想要以书疗伤、养益身心。

我到青浦图书馆办理了图书借阅卡,开始了如痴如醉的阅读,渐渐忘却功名利禄、消化了曾不能承受的压力。

2011年初,我跟志同道合的书友一起筹建了读书会,志愿阅读推广,传承水乡文明,形成了每月一次固定交流的模式。读书会的雪球越滚越大,吸引、交往了一批文学爱好者,我们一起浸淫其中“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读书、交流、活动,不亦乐乎。后来我们的“野战军读书会”有幸被图书馆编入了“正规部队—清阅朴读读书沙龙”,更有幸的是,图书馆还帮我们请来了青浦报社副总编徐斌、青浦作协会长凌耕、诗人戴仁毅等老师做我们的阅读顾问,指导沙龙阅读。作家宋路霞、吉鸿盛、滕肖澜、扬之水、姜浩峰、《收获》副总编钟红明亦先后参加我们的沙龙活动,跟我们面对面交流,让我的视野开阔不少。

多读书,读好书。读的书多了,便有了感想,想用文字表达出来,渐渐的,又激起了我童年时代的写作梦想。

当听到青浦写作协会在五周年大庆之际将升格更名为青浦作家协会,并要发展一批新的作协会员,我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向协会提出了入会申请,希望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

期待着,能被协会宣布成为正式会员的那一刻,这是我梦想开始的第一站。

期待着,能在协会的文学大课堂里不断学习、熏陶、让我的写作梦想快快长出翅膀。

篇3:“司法解释”可以走多远?

关键词:新闻众筹,众筹网新闻平台,现状及发展

一、众筹和新闻联姻

众筹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互联网金融领域, 是众包的一种形式。2006年, 《连线》杂志主编杰夫·豪在《众包的崛起》一文中, 提出了众包 (crowd sourcing) 概念, 即企业利用互联网将工作分配出去、发现创意或解决技术问题。他区分了4种基本的众包应用类型, 即集体智慧、集体创造、集体投票及众筹。顾名思义, 众筹就是面向大众集资完成一个项目, 它“集资开发的是大众的钱包, 让人数众多的群体代替银行和其他机构, 成为资金的来源”。

2008年11月, 新闻众筹网站“Spot.us”在美国上线, 众筹和新闻联姻, 众筹新闻走进我们的视野。目前, 新闻众筹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依托众筹网站的新闻频道, 如美国的Kickstarter和我国的众筹网。另一种是专业性的新闻众筹网站, 如美国的Spot.us、专门为新闻摄影众筹的Emphas.is、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Wereport等。

众筹新闻 (crowd funding journalism) 也叫新闻众筹, 目前国内没有明确定义, 其实它是指记者、自媒体人及机构等通过公开报道计划, 向社会公众募集报道资金, 执行新闻报道并完成的项目。

之前, 传统媒体主要靠“二次售卖”盈利, 把内容提供给受众, 再把受众的注意力卖给广告商, 众筹新闻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和消费模式, 媒体人生产新闻, 受众成了新闻生产的“把关人”, 他们“用手投票”, 给自己认可的新闻选题资助, 一旦发起者成功募集到资金, 完成报道发布, 受众不仅可以看到自己定制的新闻, 还可以得到一些实物或虚拟回报。当然, 如果受众不认可某个新闻选题, 发起者的新闻报道计划也就实施不起来。可见, 在众筹新闻中, 新闻完全被当做商品, 有需求才有生产, 受众的投票直接决定新闻是否被生产, 媒体人直接和市场受众接轨。另外, 众筹新闻为公民新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资金平台, 这是互联网思维在新闻生产的应用。

二、众筹新闻在中国——以众筹网新闻平台为例

众筹新闻在中国的萌芽是有其滋养土壤的, 一方面, 传统媒体靠广告的单一盈利模式堪虞, 媒体削减开支, 记者的生存环境不佳, 渴望突破“体制”和“资本”的限制, 利用自己的“手艺”和名声集资, 探索将众筹模式引入新闻生产与消费之中。另一方面, 互联网时代, 信息纷繁芜杂、碎片化严重, 可信度低, 受众沉浸在信息洪流之中无所适从, 在这种情况下, 受众渐渐开始对优质深度报道有所渴求, 愿意为优质新闻或感兴趣的话题“买单”, 他们宁愿付钱让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正是如此, 众筹新闻成了市场倒逼新闻业的一个新的创新和尝试。

2013年11月29日, 众筹网的新闻平台成立, 媒体人可在此发布自己的报道计划、报道背景、报道价值, 而社区里的受众可以去资助他们喜欢的话题。2013年11月30日, 中国首条资讯众筹《成都创业者生存环境调查》在众筹网上发布, 发起人是《21世纪经济报道》高级记者侯继勇, 目标是11天3400元, 项目最终筹资3510元。经笔者统计, 截至目前为止, 众筹网新闻平台共发布14个新闻项目, 全部完成众筹目标。以这14个报道为案例, 笔者发现众筹网新闻平台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发起人为媒体人或自媒体人。

众筹网新闻平台上的14个项目均由个人发起, 作者都是媒体人、自媒体人。其中, 在媒体供职的专业记者有7位, 占50%的比例, 比如《21世纪经济报道》的高级记者侯继勇、《21世纪商业评论》资深记者罗东。另外7位为自媒体人, 比如《中国手游圈调查访谈》、《安卓手机垃圾泛滥问题微调查》均是由中国最早的互联网记者之一信海光“操刀”, “信海光微天下”就是其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2. 资助人均为匿名, 且会重复资助。

14个项目共有581位资助人, 均是匿名资助。其中, 一个项目最多的资助者为110个, 最少的为1个, 这581个资助人共筹48590元, 平均每人资助约84元。自媒体人赵楠和三联生活周刊记者黑麦发起的项目都由1个人完成资助目标, 资助者会重复资助, 1个人承担整个项目的费用。

3. 采用多层次回报机制。

发起人为资助者设计了多层次的回报方式, 以此来吸引资助者多捐助。资助者付款金额不同, 会得到不同的回报, 比如, 在《成都创业者生存环境调查》新闻众筹中, 资助100元的可以参加侯继勇读书会, 资助50元的可以和侯继勇一起打篮球一次, 资助20元的可以和侯继勇一起跑步一次, 资助10元的是在新浪微博发布公开感谢信。

4. 选题较集中, 避开硬新闻。

在14个众筹项目中, 选题涉及时尚、文化、科技领域的为9个, 约占64.3%, 选题多为非事件性的调查报道, 没有关乎公众利益的重大事件选题, 话题多为较为软新闻, 比如《奢侈品奠定, 时尚圈的新行当》《揭秘金钱左右的时尚圈》, 有趣而又吸引人, 时效性不强。

5. 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报道成果。

14位发起人的报道都通过自媒体发布, 即个人的微博、博客、微信等平台, 这种发布渠道方便, 成本低, 与受众互动性比较强, 也有4个发起人同时通过自己供职的媒体发布, 实现了众筹网与传统媒体的对接。

三、新闻革命还是昙花一现

众筹网新闻平台上线前, 网站创办人盛佳的一句话在微博上被热转了一阵子——“任何项目, 只要找对了结合的点, 都可以采用众筹模式……并不是任何你认为好的选题都可以见诸报端, 那些未见诸报端却闪烁着创意火花的选题, 或许能通过众筹的方式获得新生。新闻众筹为有想法有追求的媒体人提供一个新的玩法。”众筹新闻探索了一种调查报道生产的新方式, 给予记者更多选择和机会, 也赋予受众更多自由, 研究众筹新闻的学者Aitamurto认为, 在众筹新闻中, 媒体人像古时候国王派出的密使, 而受众成了渴求信息的国王, 这些信息可以满足国王的好奇心或帮助制定决策。实际上, 众筹新闻运用了长尾理论, 挖掘长尾新闻调查市场, 它不专注新闻热点, 让小众话题进入受众视野。

然而, 众筹网的新闻平台刚上线就遭遇“寒流”, 2013年12月初, 众筹网上“新闻”这个类目, 被谨慎地改为“资讯”, 之后“资讯”再度“降级”, 归到了“其他”, 打开众筹网, 频道分类有科技、艺术、设计、音乐、出版、其他等, 只有通过站内搜索, 才能搜出资讯众筹的14个项目, 且仅有14个。存在不足一月就似乎销声匿迹, 毋庸置疑, 新闻众筹的“出师不利”表明, 它并没有那么美好。新闻众筹在我国的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 它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运作模式不成熟, 前景不明。

1. 对发起者而言, 选题不好把握, 媒体人可能还不适应新闻众筹模式。

媒体记者都有自己固定的线口和报道方式, 已形成专业的操作流程。但在新闻众筹中, 媒体人必须要在网上发布自己的报道计划, 报道选题既要符合受众的兴趣, 适应市场, 又要避开敏感话题, 规避自身风险, 所以不好把握。毫无疑问, 关乎公共利益的调查报道肯定深受公众喜爱, 利于项目的募资, 但在目前, 如果发起者通过新闻众筹方式去搞揭露报道, 可能会涉嫌非法采访, 也会给众筹平台造成麻烦。在14个发起人里, 《新京报》记者巫倩姿、观潮记者月之海其实都是在好友建议下来众筹的, 所以笔者认为, 主动众筹的媒体人其实较少, 他们更多地可能是“被邀请”。

2. 从资助者来看, 习惯免费的受众有多少愿意为新闻买单值得思考。

互联网时代, 受众已习惯网上一切都是免费的, 尤其在信息过剩的今天, 究竟还有多少人肯为新闻付费, 此空间还有待考证。长尾市场是值得挖掘, 但如何让定制新闻付费成为一种机制, 众筹新闻还必须探索。另外, 项目中的581个资助者的动机也值得思考, 他们究竟是真心为新闻付费, 还是更多出于一种粉丝心态, 冲着回报来。一位90后资助者曾告诉记者, 她一直是侯继勇的读者及微博粉丝, 突然有这样的机会, 就去支持了20块钱, 她表示“最终目的就是跟他跑步一次……只是想看到更多真实的报道而已”。许多发起人是比较有影响力、知名度较高的媒体人, 那么资助者会冲着媒体人的个人魅力而来, 如果新闻众筹仅靠几个意见领袖唱主角, 那么终究撑不起整个市场, 势必走向衰弱。

3. 新闻众筹存在迎合资助人的倾向, 可能沦为“有偿新闻”。

既然新闻众筹中资金靠大众筹集, 那么发起者就会面临商业撰文的压力, 众筹新闻可能变成迎合资助者的新闻生产方式, 到时客观、公正的新闻专业主义将不复存在。Spot.us就对资助人的资金比例进行限制, 规定单一资助者提供资金数额不能超过20%, 但这也不能完全规避新闻众筹中商业软文的出现。因此, 如何避免新闻众筹和有偿新闻结合是新闻众筹的最大问题。

新闻众筹是新闻生产的新探索, 它是用集体的智慧和金钱来做新闻, 赋予媒体人和受众更多自由。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周如南曾表示, 众筹新闻通过“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探索新的新闻生产方式和内容, 这本质上是一场新闻革命。然而, 新闻众筹在我国的“首秀”并不顺利, 它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 新闻众筹要想从萌芽走向成熟, 必须要解决目前面临的困境, 比如公众新闻消费习惯的改变、有偿新闻的出现等问题。至于新闻众筹到底是场新闻革命, 还是只是昙花一现, 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美杰夫·豪.众包:群体力量驱动商业未来.牛文静,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1:196—197

[2]陈中小路, 刘韵珊.“众筹新闻”的中国实验[N/0L].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Y96452

[3]Aitamurto T.The impact of crowd funding on journal-ism:Case study of Spot.Us, a platform for community—fund-ed reporting[J].Journalism Practice。2011, 5 (4) :429—44 5

篇4:怜悯可以走多远

他的姐姐也看不起这个学习成绩平平、行为怪异的兄弟。他在家庭中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但是他的母亲怜悯他,她想如果孩子没有那些乐趣,不知道他的生活还会有什么色彩。她对丈夫说:“你这样对他不公平,让他慢慢学会改变吧。”

丈夫说:“你这是怜悯,不是教育,你会毁了他的一生。”但她却固执己见,他是她的孩子,需要她的安慰和鼓励。她支持孩子到花园中去,还让孩子的姐姐也去。母亲耍了一个小心机,她对孩子和他的姐姐说:“比一下吧,孩子,看谁从花瓣上先认出这是什么花?”孩子要比他的姐姐认得快,她就吻他一下。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一件事,他回答出了姐姐无法回答的问题。他开始整天研究花园的植物、蝴蝶,甚至观察到了蝴蝶翅膀上的斑点的数量。

篇5: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尊敬的各位评委 各位工友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我们转向架焊接车间的一名电焊工,我叫姜维,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首先,我ewing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从前有一位记者到大西北的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去采访,当他来到一个小山坡时,看见一个应该上小学年纪的娃在放羊。他就问娃:你为什么不上学而在这里放养啊。娃说:为什么要上学?记者又问:那你为什么要放羊啊?娃说:养长大可以卖钱,有了钱可以盖新房子。记着再问娃:那有了房子呢?娃有点不耐烦地说:娶媳妇生娃?记者最后问:生完娃那?娃说:放羊。

其实我讲述的这个故事很自然,思想决定着行为。而行为能够造就人的一生,就人的活动层面来讲是完全正确的,人的活动分为心理活动和机体活动两种。而心理活动反应的是一个人的思想,机体活动反映的是一个人的行为。

在我们身边就有着这样的一位杰出人物,他就是中华技术大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万军同志。在1987年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他,那时在他的字典里就没有一个“服”字。同年进厂的有20几位电焊工,而最终留在这个岗位上的却不到五个人,那时生活非常的艰苦但就凭一股不怕苦的精神,每天超额完成正常的工作量。也就是乐于吃苦的精神,他被公司选送参加了长春市电焊工比武大赛。他的表现非常出人意料,在场的评委都惊呆了。评委问他:你怎么焊的这么快这么好呢?李万军毫不谦虚地说:我就是来拿第一的。是的,当成绩发表时,李师傅荣获第一名。

篇6:“司法解释”可以走多远?

三联书店在今天书店屡屡关门的大环境下,高调宣布24小时不打烊,以温暖的态度对待读者,以诚恳的态度对待书籍,逆势飞扬,瞬间成为一股正能量。

三联书店既是出版公司,又有实体店,该书店多年安静地待在中国美术馆东侧的胡同口上。每次路过,只要时间允许,只要书店开门,我都要进入看看,买不买书都觉得书店最亲。实际上,逛三联书店我几乎没有空手的时候,里面的书籍的分类清晰有序,我今天许多还在读的书都是在三联书店买的。人与书的关系有时候就是人与书店的关系,亲切非常重要。三联书店在今天书店屡屡关门的大环境下,高调宣布24小时不打烊,以温暖的态度对待读者,以诚恳的态度对待书籍,逆势飞扬,瞬间成为一股正能量。

在网络时代,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纸媒。报刊书籍首当其冲,发行量下降成为大趋势而不可避免,以至有人悲观地认为纸媒已经穷途末路了,许多青年人已不再买书,什么事情都在网上解决,纸媒书对他们好像不再重要。于是各地书店渐渐不景气,关门之声不绝于耳。当电梯出现后,楼梯依然存在。尽管楼梯利用率下降,但你不能否定它的价值。传统书籍在未来会成为文化奢侈品,捧书阅读会比看电脑阅读多一份情趣,多一份感觉,多一份自我认识。

许多好心人仍然为三联书店担心,红旗究竟能打多久,24小时不打烊能走多远,这些天的火爆场面是否只是昙花一现?其实谁也无法回答这些具体问题,要让我说就是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反正我会选择一天夜里,悄没声地走进三联书店,选上几本心仪的书,体会一下青年时心跳的感觉。

篇7: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工友们大家:

下午好!

我是来自我们转向架焊接车间的一名电焊工,我叫姜维,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首先,我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从前有一位记者到大西北的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去采访,当他来到一个小山坡时,看见一个应该上小学年纪的娃在放羊。他就问娃:“你为什么不上学而在这里放养啊。”娃说:“为什么要上学?”记者又问:“那你为什么要放羊啊?”娃说:“养长大可以卖钱,有了钱可以盖新房子。”记着再问娃:“那有了房子呢?”娃有点不耐烦地说:“娶媳妇生娃?”记者最后问:“生完娃那?”娃说:“放羊。”

其实我讲述的这个故事很自然,思想决定着行为。而行为能够造就人的一生,就人的活动层面来讲是完全正确的,人的活动分为心理活动和机体活动两种。而心理活动反应的是一个人的思想,机体活动反映的是一个人的行为。

在我们身边就有着这样的一位杰出人物,他就是中华技术大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万军同志。在19xx年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他,那时在他的字典里就没有一个“服”字。同年进厂的有20几位电焊工,而最终留在这个岗位上的.却不到五个人,那时生活非常的艰苦但就凭一股不怕苦的精神,每天超额完成正常的工作量。也就是乐于吃苦的精神,他被公司选送参加了长春市电焊工比武大赛。他的表现非常出人意料,在场的评委都惊呆了。评委问他:“你怎么焊的这么快这么好呢?”李万军毫不谦虚地说:“我就是来拿第一的。”是的,当成绩发表时,李师傅荣获第一名。

在工作中他更有一种较真的紧,记得那是在动车组刚刚试制阶段,因为构架体环口部位焊接位置难控制,既影响质量有影响生产进度。李师傅为了打破这一瓶颈,吃饭时从没吃饱,喝水时从不干多喝。经过他的努力,研制出《环口焊接七步法》,他是现代工人的楷模,他是现代工人的亮点,他的事迹源远流长,可以让我们回味无穷。

篇8:“家电下乡”能走多远?

主办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

协办联商网

名誉社长王耀

Honorary President Wang Yao

社长/总编张萍

President Zhang Ping

总编室主任石幼方

Editorial department director Wei Jingxue Staff Editors Wang Weidong Luan Jie

审编石幼方韦精学

Examine weave Shi Youfang Wei Jingxue

编务杨文

Editorial Yang Wen美术总监曹俊富

Art and Design Director Cao Junfu

美术编辑孟丹宇

Art Editor Meng Danyu

发行部杨文

Distribution Department Yang Wen

广告部马建伟刘涛

网络主管孟丹宇

Network Director Meng Danyu

法律顾问蔡连生

Law advisor Cai Liansheng总编室 (010) 66095057

编辑部 (010) 66095629 E-mail ccibw@263.net

广告/发行部 (010) 66095629 E-mail mb@xiandaishangye.com

传真 (010) 66013611

南方办事处South Office副总编王跃林

Deputy Editor-in-chief Wang Yuelin

副主任诸振家

Deputy Director Zhu Zhengjia

Editor Li Yanjun

广告/发行部盛涛方献礼孙丽波Sheng Tao Fang Xianli Sun Libo

编辑部 (0571) 87015503-809 E-mail zhuzj@linkshop.com.cn

市场部 (0571) 87015503-822 E-mail shengtao@linkshop.com.cn

传真: (0571) 87015503-813 87015505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 (100801)

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

广告许可证京西工商广字第8006号 (1-1)

邮发代号80-522定价10.00元出版日期每月8日

国内总发行北京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国外发行代号M6947

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所) 本刊发行部印刷北京蓝迪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本刊内容未经同意, 不得转载。来稿文责自负, 不代表本刊观点, 本刊有权使用于本刊网站及合作网站电子版, 凡来稿者, 均被视为接受该约定。

由财政部和商务部联合发起的“家电下乡”试点活动即将在5月结束, 这项政策从发布到实施的过程, 争议颇多, “家电下乡”能否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使全国的农村百姓都能享受到政府补贴买家电的实惠?

毋庸置疑, “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 必将激活农民购买能力, 加快农村消费市场升级, 消化家电企业过剩产能, 缩小城乡家电消费差距, 还能减少国际贸易顺差与贸易摩擦问题。此外, 农村消费市场迟迟不能释放出来, “家电下乡”政策有效的激励企业开展“渠道下沉”战略, 加快了农村流通渠道的发展, 比单靠政府自己去建设更为有效, 对未来农村市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不过反对的声音也不小。此次“家电下乡”试点反应最激烈的是中小家电生产企业。由于招标时间短 (从公布到投标不到10天时间) , 招标门槛过高, 中小家电企业只能望门兴叹。这些企业避开大城市的激烈竞争, 一直在深耕农村市场, 有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 但仅一项政策, 市场一夜之间就“宣告失守”, 他们纷纷呼吁“家电下乡”应该停止。

在市场经济深入人心的今天, 由政府牵头的“家电下乡”政策被指“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被行政力量人为打破”。这种政府出钱补贴少数中标企业生产和销售的行为, 可能会人为造成被补贴的少数企业的垄断地位。而“家电下乡”过程中所实施的“限额招标、财政补贴”等行政手段, 不仅无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而且也不利于农村消费者的自主选择。

篇9:“丁宠”一族可以走多远?

★猫妈妈狗爸爸的丁宠生活

高丽参年龄/28岁性别/男

猫妈妈和狗爸爸,是我的两个同事。如果不是因为房子到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房子租住,暂住了他家半个月,我也不会了解猫妈妈和狗爸爸的丁宠生活。

那天,我拎着行李还没进门,就听见门里面有狗吠的声音,门打开后,就看一只腊肠犬堵在门口冲我狂吠,虽说腊肠犬体积不算大,却足以让我不敢前进半步。直到小沙嗔怒地冲它说,“佳佳,不许叫,这是爸爸的朋友”,它才算安静了下来,而我却在听到小沙说“爸爸”的时候,诧异地张大了嘴,做狗的爸爸啊!刚进门,屁股还没坐到沙发上,我就感觉脖子后面“嗖”一道凉风,一扭头,只见一只花猫从我脑后的沙发背上蹿了过去,飞快地钻进沙发后面的缝隙里。这时候,姜欣赶紧蹲在沙发侧面,冲沙发后的缝隙里叫,“凯蒂出来,凯蒂不怕,有妈妈在”,招呼了半天,小猫才探头探脑地爬了出来,姜欣赶紧把它抱在怀里,抚慰了半天,才小心翼翼地把它放进了沙发旁边的小窝里,然后给我沏茶去了。从那一天起我才知道,小沙夫妻有一对宝贝——狗“儿子”佳佳和猫“女儿”凯蒂,沙发旁边是凯蒂的小窝,茶几旁边是佳佳的卧毯,佳佳每晚就睡在夫妻俩的床边。

小沙夫妻对这对“儿女”悉心照顾,就连周末也差不多都消耗在这对“儿女”身上,他们要不是带着佳佳去宠物商店选购衣服,就是带着它到郊外去跑步减肥,小沙夫妻之间的感情仿佛都聚集在这对“儿女”身上。很多时候,他们守在家里,看一双“儿女”一起打闹,就像看自己的孩子玩耍一样,目光里充满了疼爱。

■情感分析

小沙心态:对于我们夫妻来说,宠物不仅仅是宠物,更是情感的寄托和纽带,结婚好几年的老夫老妻,彼此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有时难免会觉得生活乏味、婚姻枯燥。有了宠物之后,双方的注意力和爱心就有了适当的转移和分散,两个人的生活像个家了,不再冷清。

★宠物贝贝改变了我们丁克的念头

田恬年龄/35岁性别/女

贝贝刚进家时,我并不是很喜欢它,只是在卫生间的角落里给它放了狗粮和水,然后晚上睡觉的时候,把它关进卫生间,怕它到处乱跑,可它却在卫生间里狂叫了半宿,爱人半夜爬起来,把它放了出来,它竟然爬到了我们的床上。我大叫着把它赶下去,第二天早晨,醒来的时候,却发现它乖乖地伏在我的床头旁,心里突然就有了一种软软的心疼,抱起它,放进怀里,它把头使劲地往我的臂弯里拱。和贝贝朝夕相处的五年,从它依赖我到我依赖它,贝贝两岁时我已习惯和它在一张床上睡觉。最后贝贝成了我和爱人的心肝,贝贝激发了我的母性,更准确地说,如果没有贝贝,恐怕也不会有我的儿子京京。贝贝是被马路上飞驰过来的汽车撞倒的,贝贝走了之后,我和爱人抱头痛哭。我们相拥坐了一夜,最终决定放弃坚持了五年的丁克计划,从此,婚姻开始了新的篇章,人生有了新的憧憬和向往。

如果没有贝贝的存在,恐怕我们的婚姻早就如履薄冰了,而我们也终会因为丁克而感觉到婚姻的乏味甚至演变为分手。在我怀孕期间,丈夫一下子变了很多,他天天看我的肚子,看我身上发生的每一点新鲜的变化,我们都成了婚姻里重生的爱情之子,一天天期盼着孩子的降临。如今,我们和儿子京京幸福地生活着,不过我时常会想起贝贝,是它激发了我的母性,让我对孩子产生了向往。

■情感分析

宠物可以激发女性的母性,从而让其对孩子产生向往,这是宠物的正面效应。与此同时,宠物也有一些负面效应,对宠物的过分依赖会分散女性对家庭的注意力,在这个案例里,宠物狗的离去使得女主人有了对孩子的强烈向往,但是通常情况下,一只狗的寿命是十到二十年,如果在此期间,女主人始终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宠物身上,那么情感很有可能因此出现分歧和矛盾。

专家观点

从生理角度讲,适龄女子生育后,其患生殖类疾病,比如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盆腔炎和阴道炎的几率要比未生育女子小得多。丁宠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宠物,特别是猫,都携带弓形虫,这会给人类带来很多疾病,比如在饲养宠物的过程中,感染猫癣,或者被猫虱狗虱叮咬造成感染化脓。

本身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就是动物有动物的生存空间,人类有人类的生存空间,丁宠族人为地打破了这一法则,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然,养宠物也有它的好处,可以缓解情绪,丰富生活,但是对于女性健康来说,不做丁宠是应当的,在适当的年龄结婚,在适当的年龄生育,才符合人类健康生活的常规。

丁宠族如何改变?

1、丁宠夫妻出去旅行,脱离和宠物的亲密关系。

2、增添新的乐趣,比如夫妻共办健身卡,或者共同加入一些集体社团,比如驴友会、爱车族等,分散对宠物的情感依赖。

3、多引导丁宠族到一些有孩子的家庭去做客,让其充分体会到孩子给家庭气氛带来的好的变化,并尽力缓解生育孩子将带来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从而逐渐产生想要个孩子的打算。

宠物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境,甚至性格,从而改变一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因为你需要惦记它,需要为它操心,甚至需要从它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所以宠物其实是有助于夫妻情感和谐的,它甚至可以把一个青涩的以自我为主的女人变成一个有耐心、有爱心,温柔体贴的母亲。

篇10:一双鞋,能走多远

一双鞋,能走多远

亲情,是一幅完美无缺的拼图。如果少了一快,这幅拼图就变得不完美了。而你,就是我最不希望失去的那一块拼图~~~

别说我的眼泪你无所谓,你在我生命的旅程中画下第一个起点。伴随门前的小溪,一点点的流逝;我,也一点点地张大。一切的一切,却只是那么一点一滴地慢慢进行着。 而你,我的妈妈,却在不经意间,憔悴。

于是,自责的心在颤抖,对于妈妈的养育之恩显得自如平凡,一切理所当然。却从未发现妈妈眼角的泪正“蠢蠢欲动”,眼里的失望与日俱增。

正当懵懂的心慢慢醒悟过来,想给妈妈一个爱的京戏。妈妈却将我从头到尾地泼了一身冷水~~~

高高兴兴地回家,快快乐乐地把礼物交给妈妈,开开心心地向妈妈诉说自己的心事。

只是,一切并不都如我所愿。尽在我眼前的,是妈妈一脸惊异的表情,挥洒满床的信封,还有那不堪回首的日记本~~~

于是,大堤崩塌了,泪水如泉水般涌出眼眶。手捧水晶“LOVE MOTHER ”碎满一地。不顾一切的,我逃离了这个我生长15年的家。

我在公路上奔跑,头发随着狂风乱舞,泪水沉浸在我的眸子间,淹没在我的视线中。我只是不懂,为什么?我是那么爱妈妈,我可以把我心爱的小猪摔毁在地上;我可以把储蓄全都拿出来买个礼物表达我的爱意;我甚至想要在今晚跟妈妈说“悄悄话”。但是,妈妈为什么不等我?就这样私自撬开我的“秘密”~~~

我努力地跑,我只想跑,跑得远远的。我不要回头。我不想看到妈妈狼狈的身影,不想听到妈妈凄苦的喊叫声,更不想去回忆刚刚那段可怕的情景。

我长大了,也许~~可以独立了!现在的我已经是个15岁的大女孩了,是时候离开妈妈的怀抱了!虽然,我知道,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但我受不了,受不了妈妈如此的“自作主张”,为什么不告诉我?也许~~~我会敞开心怀答应她的要求啊?!

只是,我越跑越累,好想停下来歇口气,但刚刚的那一幕幕却复杂交织地在我脑中反复出现,我想甩掉它,甩掉这个包袱,却不能,不能!

好冷,我打了个寒颤!好想,回家!

不,不行!你别忘了,你是“逃”出来的`,再回去不羞愧死了吗?

是的,不行!我狠狠地甩了甩头,来到一棵大树旁。坐在树下,头靠在树枝上,迷迷糊糊,有一种――妈妈的感觉!

――

“孩子,对不起!是妈的不对,不该私自动你的东西!”

“妈,为什么?为什么你不告诉我,我~~可以给你看啊?为什么不等我!?”

“呜呜,我只是想了解你啊,孩子!你长大了,15岁的天空是多姿多彩的。你也有秘密了!可你,为什么不跟妈分享呢??妈妈想啊,想跟你‘粘’在一起,可你为什么不给我机会啊?!”

梦,这一切都是梦,只有在梦里,我才会说出真心话。

但是,为什么,我闪亮的泪珠有一种被人拭去的感觉,身上也有了温度,不冷了。耳边还时不时地传来几声哭声。

难道,是天亮了吗?我睁开惺忪的睡眼``````

“怎么是你,你来做什么?”一个自然而然的反应,我把妈妈推倒在地,径直向前跑,――尽管,我于心不忍,想跑过去扶她。

“给心安个家吧!不要刻意地问,阳光在哪?因为窗外有天空!只要你打开心里的那一扇窗,自信地向外看世界。你会发现,阳光已向你投怀入抱了!

一双鞋,能走多远?你永远是我的女儿,我们永远相守在一起!你永远也离不开属于我们的家!”

``````

“妈妈,我最敬爱的妈妈。虽然一双鞋走的距离不长,但它却走过了我们隔着的那道墙,它拉近了我们彼此,心的距离!”

妈妈,I LOVE YOU!

篇11:春天走了多远作文

窗外,秋风扫落叶,各种万物早已准备适应冬天的严寒,偶尔一株小草从地上倔强地生长出。

春天走了多远?

有人说:春天没走。晨已起,一缕一缕的阳光披洒在我们的身上,偶尔的严寒已被驱赶,温暖包围着我们。晨光偶尔零星散落,偶尔一片倒下。这是的光并不耀眼,只会温柔地抚摸你的脸颊。路旁的树披上一层忽黄忽橘又忽绿的颜色,这是晨光送的礼物。

有人说:春天刚刚走。天色早已不晚,个个上学的小豆儿早已回家,偶尔只有一两个还在路边晃荡。村旁刚刚已是炊烟缕缕,烧饭的,择菜的,淘米的,玩耍的人啊差点把夕阳挤没了。大人们干的干,小孩玩的玩,什么斗鸡啊,捕蛐蛐啊,样样精通。小溪流哗啦啦的歌声,已被大人们的声音淹没了。那边一个“嘿,我家小孩可厉害了,次次考试的第一!”,那边一个“今儿我家大闺女回家看我啦!”。一串一串不管是自家的,不是自家的话连接得美妙。可现在,夕阳害羞了,躲进了山里头。

有人说:春天走了许久。夜幕来临,黑色笼罩整个城市。夜,谧静,路灯在昏暗中忽闪忽闪的亮着。夜晚的街道静得出奇,没有了早晨的温暖,换来得却是夜晚的严寒;没有了下午的嬉戏与喧哗,换来的却是宁静。夜的谧静衬托着车的发动声,有点宁人毛骨悚然的感觉。夜,就这样,安静了。

篇12:春天走了多远作文

那是开学的一个春天,书本卷走了假期的愉快,只留下永远也学不完的知识。当同学们满面春风地跨进学校大门时,那一抹微笑消失了,一脸地庄严,跨上沉重的书包走向教学楼。教室里人声鼎沸,同学们都在谈论自己的假期,然而那一抹微笑又浮现在他们的脸上。当老师步入教室时,同学们兴奋不已地想瞧瞧新老师的模样。当书本发下来时同学们都贪婪地吸收书的精华。当上语文课时,同学们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一篇篇作文。当上数学课时,同学们都开动脑筋去解决问题。当上美术课时,同学们都用自己的小手绘出一幅幅画。开学的日子多么快乐!

那是郊游的一个春天。习习春风带走了学习的疲倦,留下了给予他人的享受。同学们背上自己的包包,穿上自己最爱的衣服,踏上了旅途。这是一个茂密的森林,同学们在这里开始自己的生活,攀爬到树上摘树叶,各种奇形怪状的叶子都被夹在本子里观察蝴蝶和蜜蜂传花粉,把这一切记录下来。把美丽的景色描绘在纸上,让朋友们大开眼界。到山上拾下木材和枯叶,自己生火做饭。搬上几块砖头,把锅放上,开始生火。虽然烟熏得自己叫苦不迭,但成功使自己兴奋不已。吃上自己做的饭,即使不美味,但也很愉快!毕竟自己做饭成功。

篇13:我们能走多远

经是好经, 只怕有人把它念歪了。有教育思想, 似乎不成问题。几乎很少有教育工作者不能说出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或是对教育发一通宏论。但是在教育之路上能不能走到更远更好, 不单单取决于口若悬河般说一番新概念、新思维, 更取决于这种思想是否适合实际需要, 取决于是否把这样的教育思想真正付诸实践。

近年来, 有些学校在“不怕做不到, 就怕想不到”的观念支配下, 致力于学校的“创新”“特色”发展, 进行名目繁多的改革, 提出一些响亮美妙的口号, 认为只要去“改”, 只要求“新”, 就好, 至于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是否有利于教学发展, 是否有益于学生发展, 则关注甚少。

有的学校为了让教师和学生平起平坐, 就撤掉讲桌, 逼迫教师走进学生中间。但形式上有了, 教学观念还是老一套。而许多教师, 也常常情愿不情愿地迎合那些玄妙的理念, 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 做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

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种种乱象, 主要原因还是学校和教师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思想认识貌似深刻实则肤浅, 貌似全面实则偏激, 而且行与知严重脱节。这类“泡沫”远远看去五彩斑斓美丽多姿, 却没有实际效用, 且迟早要破灭。

华而不实, 贪大求全, 所行弗远。从学习借鉴的角度出发, 大量引入西方教育理论, 自有它的必要性, 但是切不可盲目追随。如果天真地认为人家的教育思想有多远, 我们的教育实践也就能走多远, 无异于自欺欺人。

曾经读到过沈致隆的《对话加德纳:“多元智能”我们不能简单理解》, 文中谈到不少人把多元智能理论当作教育的目标或教学的方法, 为多元智能而教, 用多元智能来教, 这是有悖于加德纳的初衷的。多元智能理论是由心理学理论发展来的教育哲学思想, 沈老师认为, 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对学科的理解, 但并不意味着教什么都要从八种智能入手, 更不要觉得“多元智能是个筐, 什么教育改革措施都能往里装”。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所有外来的思想理论都只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参照, 要想解决自己的问题只有把自己的事情搞清楚、弄明白才行。教育实践中, 不能无视甚至脱离教育实际, 只凭主观愿望和好恶去做事, 强人所难去做我们根本做不到的事, 或者把不切实际的舶来的理论当作指导我们行动的灵丹妙药。教育改革, 需要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启迪, 然而, 政策的制定, 教学的实施, 必须依托于本土的物质前提和精神状况。迷信盛行, 脱离实际, 注定不会走远。

许多美好的教育理想, 由来已久, 从散见于《论语》《理想国》中的教育见解到近现代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的辉煌巨著和躬身实践, 有志之士在为人类的发展孜孜以求。无论怎样去追问教育的终极目标, 教育的灵魂, 教育的过程与方法, 我们都无法绕开“教育的对象是人”这样一个命题。从人的成长与发展生发开去, 教育要做的事太多了。但是, 当教育的要义被撇开, 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读书、考试替代的时候, 教育理想也就黯然失色了。教育涉及千家万户, 谁都能对教育有见解, 社会上对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并不尽相同, 而且更多的人, 要达到的是一些切近的目标, 功利的目标。然而, 作为教育工作者, 却有引领全社会朝着高尚的教育理想努力的责任。

我们对教育理想, 对教育理念, 是真的坚信并坚守吗?论文里、公开课上、经验交流中充满了高尚的教育理想、先进的教育理念, 但是实践中, 是否也这样呢?教育工作者应当矢志不渝地从细微之处做起, 在课堂的每一处细节里, 在课间的每一项活动中, 在教育能够触摸到的每一个地方, 闪现教育理想的灵光, 让学生感受到温暖的师爱, 感受到身心成长的快乐……

篇14:中国慈善可以走多远?

于是有关慈善理念的、文化的、行动的,这些对中国慈善的探讨首次被推在了社会舆论的前沿。

运营六年的老牛基金会创始人牛根生认为:“充分认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现实格局,需要冷静地估量现实的不足与未来的前途,处于这个历史时期的中国慈善事业,有着自身的鲜明特点和所面临的特殊挑战。”

王秋杨 “苹果”成熟缘于专业

在车水马龙的北京CBD商圈,有一处自然生态与现代艺术水乳交融的“苹果社区”,居住其中的都市人享受着原生态环境和艺术氛围所给予的幸福感,这是今典集团的房地产项目之一,而旗下的“苹果基金会”名称也来源于此。

用企业经验运营基金会

“只要在西藏阿里地区,提起‘苹果基金会’或者王秋杨,当地人都很熟悉,因为我们基金会的‘苹果助学工程’和‘苹果赤脚医生工程’两大慈善工程,确实帮助当地人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王秋杨女士很自豪地说。

的确,自从2003年苹果基金会成立以来,到目前,已在西藏投放6300万元,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要把钱花对地方,花得有效果,却是一门大学问。

今典集团做房地产项目前,总要看这个项目所在的地理位置是否适合,请专业机构评估能把项目做到什么程度,当然还要看选址地的政策环境等各方面因素;项目进入初始阶段,专业团队评估,需要预算、计划,并考虑项目的具体细节,甚至要有长远规划——怎样使项目长期、持续地进行下去。

做慈善活动非常类似于做企业,也要有选址、选项、了解当地政府环境、项目资金预算规划,以及长期持续发展计划等等流程,在每个流程中都需要多方考虑。

而对于基金会里的工作人员要求,当记者问:“您已经完成了‘7+2计划’(登顶七大洲最高峰,到达南北极点),平时也游泳锻炼,是否您要求员工也要有很棒的身体呢?”王秋杨微笑着说,“对于苹果基金会的成员,首要条件一定要很热爱慈善,需要把身心投入于慈善事业。我虽然经常锻炼,身体也不错,但是确实没要求员工一定要身体很好,各个都能去西藏的。我更希望基金会的人能用专业的方法来解决慈善推进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所谓以专业方法来解决慈善进程中的问题,王秋杨承认自己开始做慈善时,是很感性的。当初在西藏听到一个十岁男孩唱了一首歌,让王秋杨感动地流泪,并为无法帮他上学而感到内疚,于是“苹果基金会”诞生了,在西藏设立“苹果助学工程”和“苹果赤脚医生工程”两大首要慈善工程。而苹果基金会秘书长周行康称,“如果要将一个慈善项目做好,要持续时间长,要多少钱可能都不够,那么理性地评估项目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且要求项目有体系、用心地专业化运作。”

但是做企业和做慈善基金会有什么区别呢?王秋杨说:“企业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基金会是为了把钱花好,使更多的人受益,这是本质的区别。今典集团每年拿出至少500万元用于基金会项目,对于要捐助的广大对象,还远远不够。”据基金会统计,基金会在7年里一共捐助1.3亿元,除了用于西藏的6300万元外,还有用于“非常态”的捐助,如玉树地震的灾难救助1300万元和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1590万元等等。在玉树建立第一个救助中心“玉树州苹果急救中心”;而在汶川仅仅提供物资就花了 270万元,与当地六七个县政府机构对接好,快捷地把物资发送到灾民手里;并且为丰富灾民生活,下乡播放1万多场电影,至今机器设备都留在当地。

企业要取得进一步发展,就要不断创新,而基金会的发展也是如此,以前在西藏做教育、医疗慈善项目多些,现在致力于做西藏文化保护、神山圣湖环保的慈善项目,同时苹果基金会作为民间的NGO,将更多关注政府忽略的地方。王秋杨说,近期初具雏形的项目计划建立藏医学院,投资大概有一千多万元,培养藏医传人,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当地看病难及就业等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要把基金会当成事业用心做,可以做到很好,并且会逐步做到很大,收获也是自然而然的事。”王秋杨将做企业的经验完全用于经营基金会,这在当前看来无疑将会是成功的。

做慈善不能撒胡椒面

“做慈善是由感性到理性,从不专业到专业的过程。有善心是好的,但是不一定有能力将行动实现成好事。慈善项目需要理性的各种评估,还要非常好地结合当地资源,推进中更需要专业的团队。”

从2003年至今,苹果基金会除了重点做西藏的慈善项目外,还做了很多地域的慈善项目,而且每个慈善工程中都有不同的子项目,如由基金会提供岗拉梅朵计划,丽江的助学捐赠,西南地区“电影下乡”,资助在广西的北大潘文实教授进行白叶猴的研究,以及在边区建设村医务室,“一对一扶助”可以向受捐者提供持续援助等等。在苹果基金会不到10人的员工团队,有基金理事会和项目理事会,常常因繁多的项目忙得不可开交。

王秋杨打算下个月要去阿里出差一趟,至少要一个月,面对团队每个成员可能都要兼做好几个项目,她常常感叹基金会的成员太能干了,这么几个人却干了那么多事情,但再这么疯狂地运转,不禁也让她担心团队整体的执行力在削弱,项目持续发展的质量会下降。她经常在思索:做慈善不是“撒胡椒面”,目前的慈善项目是否应当有所收缩?毕竟慈善项目做得太多,就不能把每个项目都做好!

在苹果基金会慈善捐助中,企业和个人捐款比例相差很大。今年苹果基金会接受两个个人捐助者(占捐助总额比约为2.5%),其中一个是生意人,捐助30万元,他说自己经常在网上关注苹果基金会,觉得其慈善项目做得非常扎实有效,但由于自己平时没有时间和精力,也不知道怎么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把钱交给基金会,自己比较放心。目前基金会根据捐助人要求每年提供项目进程花费明细账,而提供透明严谨的财务账,仅仅是基金会给捐助者的汇报内容之一。她说,“扎实投入做慈善,而非企业的宣传活动,这才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慈善。”尽管捐助者认同慈善事业,自愿进行个人捐助,但基金会秘书长周行康说,“像苹果基金会这样的非公募基金会,对于个人募集资金采取谨慎态度,因为目前的法律法规对可能涉及‘公募’‘非公募’存在界定不清等问题,这些都是同行有待合理化解决的行业外部环境问题。”

王秋杨对现在慈善出现的负面效应也有自己的看法,“随着社会富裕度提高,政府和企业在对待慈善上虽然还存在问题,但这是基金会必经的成长阶段。事物发展规律怎么可能让坏事情越来越多?慈善是件好事情,终究会积极正面地发展。”她这种积极、开阔、豁达的精神塑造于多年企业经营管理的经历,也得益于多次命悬生死一线的登山经历。她作为国家级登山健将,是全球完成“7+2”的第一个华人女性,把在登山过程中,对忍耐力、毅力、细心和理性的考验,以及理性的专注和脚踏实地的作风都放在发展基金会这个机构中,从自身影响到整个团队。

让做不同领域慈善事情的基金会结合起来,或许是另一种形式上“最少人做最多事”的大型团队合作。“我只是一个发起人,每年捐助500万元资金只是杯水车薪,算是为这个无法向公众募捐的私募基金会提供了抵御寒流的后盾。希望大家能够结合起来,通过善心、善举来得到善果。”王秋杨希望更多的人来做善事。王秋杨亲历亲为,力求慈善项目的扎实有效,她相信,当梦想与现实存在差距时,细节化的管理使苹果基金会的慈善之路前进得更加稳健。

外国慈善管理

美国:任何公民都可以去慈善机构查阅账目,美国绝大多数州都规定,慈善机构必须向州首席检察官提交年度报告,首席检察官还可以代表公众对触犯公共利益的慈善机构提起公诉。

英国:法律明确规定,公众中的任何成员只要交付一定合理的费用,就有权获得慈善组织的年度账目和财务报告。对于那些公益性非营利组织来说,公众对其信息披露的要求不亚于上市公司。

德国:设有社会福利问题中央研究所(DZI)和天主教联盟两家独立机构,负责监督善款的使用情况。

法国:法国一些大型慈善机构1989年联合制定的规范慈善机构行为的《宪章》以及法国政府对慈善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基本保证了慈善机构获得的善款得到善用。《宪章》确立了四项基本原则:不谋私利、严格管理、规范运作、财务透明。

对话王秋杨

钱经为什么选择在西藏做慈善项目呢?你们是怎么挑选项目呢?

王秋杨(神采飞扬地说):头上的发髻,脖子上挂着的蜜蜡,手机上的松石吊链,看到这些东西,我就觉得很安心,我虽然不相信前世今生,但是我认定我的前世是西藏人。每次一到西藏觉得像回家,所以我想在家里要干些对当地人有帮助的事情。

钱经您在慈善进程中,在不同地域和不同项目中,从感性到理性,从非专业到专业,是否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您是怎么解决的?后来结果如何?

王秋杨:在做企业或者慈善事业时,遇到问题都是正常的,这就像我曾经回答一个登山中的问题‘登山到了一定的海拔高度,身体上的不适会引出放弃的念头,可离登顶不远了,怎么办?’我的回答是‘只有坚持呗’。我相信,付出了,自然而然就会有回报。

钱经您认为目前中国的慈善机构各有什么特点呢?

王秋杨:政府、企业和草根这三者的并存是有道理的。政府的权威背景使其慈善机构有着很强的公信力,可以向公众大规模募捐;草根NGO做的慈善规模虽然小,但是那份真诚、热情和人气让人倍受感动;而企业能够为慈善机构提供资金保障,企业家的朋友也可随时提供帮助。总而言之,慈善事业的发展和慈善基金会的长期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专业的员工和政府的支持。

瓷娃娃关怀协会 还好,我们的爱不脆弱

在我们身边,有那么一群被称为“瓷娃娃”的人,一个拥抱,一个微笑都可能让他们骨折。万分之一到一万五千分之一的发病概率,瓷娃娃的痛苦遭遇来得那么不幸。然而幸运的是,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组织:“瓷娃娃关怀协会”。

背靠背,撑起脆弱的身体

在面积不到8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负责期刊编辑、医疗援助、宣传教育等工作的8名协会成员既忙碌又充实,平凡的工作中有沉甸甸的含义。就如关怀服务部主管魏瑞红说的,作为一个瓷娃娃病友,我常想到一句古语“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我是鱼,我知鱼的冷暖和苦乐。我是协会的受益者,也是工作人员,在这里我找到了心的归宿。

在这8名成员组成的协会就是一个大家庭,作为社工专业的实习生李雪春说,在瓷娃娃工作,自己收获的远比付出的多得多。在这里她学会很多,包括爱、坚守、感动、以及理想,在这个“瓷娃娃”群体里,有令人感动的家庭,可爱坚强的孩子,她始终舍不得离开他们。会长王奕鸥说,每天中午我们像一家人一样吃午饭,所有人分做饭组、洗碗组、吃饭组,这里虽然工作很忙,但是我们其乐融融的。

瓷娃娃的愿望对于很多正常人来说很容易达成,《瓷娃娃》杂志上常常刊登诸如这样的简单愿望——“十三年来,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去趟游乐园,能够自己走着逛,而不是被妈妈小心翼翼地抱在手中,担惊受怕地穿行在拥挤的人群中。”他们其中很多人是在父母的怀抱中完成基础教育的,对于深入学习只能靠自学,而随着社工、外语、法律、工商管理、医学等专业人士加入,使得这个协会可以更专业地为瓷娃娃服务。

但眼前这位除了身材矮小之外,与常人无异的“瓷娃娃”会长王奕鸥,她长发飘飘,玉指纤纤,手腕上的那块玉镯更衬托出她的温润、柔弱。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身患疾看似弱不禁风的女子,创立了瓷娃娃关怀协会。学过会计和法律专业的她说,同样是工作,为什么不做一项能帮助和自己有同样病痛经历的群体呢?她选择了辞职,2008年,与另外一位罕见病病友黄如方创办了“瓷娃娃关怀协会”,并定下规矩——核心团队中罕见病病友人数所占的比例不得少于一半。

说起自己创办之初的艰辛,王奕鸥不禁陷入沉思,我是学过法律的,希望自己做得事情也要合法,但是中国相关NGO的立法及政策还不健全,如没有合法慈善身份,就无法设立筹款账户,无法和企业、医院开展进一步合作,所以困难也都接踵而至。但现实是,中国民间慈善机构很难取得民政注册。

王奕鸥娇小的身躯,于是就在工商部门、残联和民政部门间来回奔波,难以想象公益创业的艰辛给她带去了多少身体以外的痛苦和烦恼。终于在2009年8月,“瓷娃娃罕见病关爱基金”在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名下成立了,这是中国第一项服务于罕见病群体的专项公募基金。

我不懈怠因为大家在身后

2008年瓷娃娃绘画巡展的作品,在半年多的巡回展出里,通过义卖筹集到一万多元善款,让更多的人了解“瓷娃娃”;2009年,瓷娃娃关怀协会四位员工和一些志愿者在北京举办“瓷娃娃全国病人大会”,近200名到场瓷娃娃,接受数位医学专家义诊和法律、社会专家的培训;2010年在山东省立医院设立了“瓷娃娃爱心病房”而在平时,他们还要解答病友来电咨询、开展医疗援助项目、为贫困病友联系“一对一”资助、还要做《瓷娃娃》《中国罕见病》两本期刊,为病友筹款等等,如果没有热情,没有团队合作,根本成就不了现在更专业化的瓷娃娃关怀协会,其中付出的辛劳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没有取得这些成绩,也不会有联想集团邀请会长王奕鸥在2010年青年公益创业计划活动上做公益创业讲座。也不断有病友或者好心人找到他们,有的希望能获得捐助,有的则是来帮助他们。“曾有病友家长帮我们找到办公室,并支付了一年的房租”,奕鸥面带满足地微笑说,那次他们才第一次有了自己一个稳定的办公场所,更说明协会的作为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其关注群体的支持和认可。

但是协会也面临很多困境,据会长王奕鸥介绍,2009年协会共收到捐款90余万元,其中70%来自个人,企业和政府的捐助所占比例较少。缺乏大笔的资助,诸如医疗援助这样的项目就无法稳定地长期开展。虽然政府对于慈善捐款者提供一定的减免税收优惠,但这微薄优惠得以实现的程序太繁琐,花费的时间过长。正如前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曾说,企业真到退税环节,更是步步被卡壳,如此效率,不单单消耗捐赠者的精力,更挫伤了公众参与慈善捐款的积极性。

对于这些问题,王奕鸥表示,我们期望有企业来给“瓷娃娃协会”捐助,但目前协会只能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尽可能地专业高效地帮助瓷娃娃才是当务之急。而慈善人力资源的匮乏,要求瓷娃娃关怀协会需要更规范更扎实更专业的发展顾问、法律顾问、募款顾问和管理顾问团队。

目前协会的运作已经更趋于专业化和规范化,协会的慈善活动更加透明公开,每一笔捐助的来源去脉都会在官方网站和杂志上刊登出来,每份财务报表也将各项收入支出详细列出,并由2008年和2009年的年度报表调整为2010年半年度报表,在2010年下半年,又进一步调整为一季度一报表。清楚透明的财务公开也是吸引那么多“个人”持续向协会提供捐助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创新创业理念下一篇:番禺区企业办理进出口备案所需部门以及相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