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执行的司法解释

2022-08-13

第一篇:关于执行的司法解释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执行监督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地方司法规范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执行监督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第一条 为加强对全省执行工作的统一管理,强化执行监督,规范执行行为,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执行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及《关于高级人民法院统一管理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等规定,结合我省执行工作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关联法规:全国人大法律(1)条立法、司法解释(1)条

第二条 省法院对全省各级法院办理的执行案件实施监督,中级人民法院对所属基层人民法院办理的执行案件实施监督,均适用本规定。

执行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案件是否存在违法执行、消极执行和超期执行的情形进行审查并依法提出处理意见、指令执行法院纠正执行错误或者直接裁定纠正。

第三条 各中级人民法院应当设立专门机构或合议庭,负责办理执行监督案件。基层法院执行局应设专人负责处理对违法执行、消极执行和超期执行的投诉。

第四条 省法院可以指令中级人民法院对所辖基层法院办理的执行个案进行监督。受指令的中级人民法院应当按照省法院的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报告督办结果。

第五条 省法院指令中级人民法院对其所辖基层法院的案件实施指定执行、联合执行或提级执行的,该中级人民法院应当裁定指定执行、联合执行或提级执行。

第六条 立案监督的执行案件,上级法院可以用信函、电传通知执行法院到上级法院汇报案件的执行情况。情况紧急的,也可以用电话通知。执行法院应当依时派人参加。

第七条 上级法院可以采取通知执行法院到上级法院汇报、实地调查取证、召开听证会、调卷审查、听取汇报等方式对案件进行审查。

省法院在对基层法院办理的执行案件实施监督过程中,需要中级法院派员参与调查的,中级人民法院应当派员参加。

第八条 上级法院调卷审查或指定执行、提级执行的案件,执行法院必须在收到上级法院调卷函之日起五日内将执行卷宗送(寄)交上级法院。

第九条 上级法院指令自行纠正违法执行和错误执行行为的案件,执行法院必须在上级法院限定的期限内纠正。

第十条 执行法院在上级法院规定的期限内未自行纠正错误的,上级法院可以直接裁定纠正或指定其他法院执行。

第十一条 对于消极执行的案件,上级法院可以指令执行法院限期执结。

执行法院必须在上级法院限定的期限内执结,如需要以其他方式结案或因客观原因不能执结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前将不能执结的原因报告上级法院。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第十二条 上级法院对下列案件可以裁定提级执行、联合执行或指定其他法院执行: (一)超过法定执行期限仍未执结的案件; (二)在上级法院规定的期限内未能执结的案件; (三)未能按上级法院规定自行纠正错误的案件;

(四)因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干扰而难以执行的案件;

(五)上级法院认为应当联合执行、提级执行和指定有关法院执行的其他案件。

第十三条 案件被指定或提级执行后,原执行法院有协助执行的义务。

第十四条 上级法院收到执行当事人、案外人的申诉,应当分别情况处理: (一)需要发函督办的,应当在立案之日起10日内发出督办函;

(二)需要提级执行、指定执行的,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一个月内作出裁定; 提级执行的裁定,由院长批准;指定执行的裁定,由执行局(庭)长批准。

(三)因情况紧急,需要对下级法院的执行案件立即采取暂缓执行措施的,由执行局(庭)长报院长批准。 暂缓执行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三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应报院长批准;二次暂缓执行的期限累计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十五条 执行法院收到上级法院的调卷函后或原执行法院收到上级法院指定执行或提级执行的裁定后,未在10日内将卷宗送(寄)交给上级法院,或在上级法院通知汇报的时间内未到上级法院汇报而事前又未与上级法院经办人另商汇报时间的,上级法院应对责任人批评教育,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六条 对当事人或案外人不服下级法院驳回异议的通知,继续向上级法院申诉,请求监督的案件,上级法院立案后,应当调卷审查,一般应当召开听证会。

召开听证会之前,应将申诉书、听证通知书等文书送达听证参加人,并告知会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以及听证的时间、地点、参加人的权利义务等。

第十七条 对于消极执行的案件,上级法院可以对执行法院及其案件经办人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审查处理。

第十八条 对于错误执行而拒不按照上级法院的要求在限期内纠正的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审查处理。

因执行错误而不能回转导致国家赔偿的案件,应当依照国家赔偿法第 二十四条、第 三十一条的规定,在执行法院赔偿损失后,向有关责任人员追偿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

关联法规:全国人大法律(1)条 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试行。

第二十条 本规定由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负责解释。 2002年6月7日

来源: http:///fg/detail255733.html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第二篇:公安部关于印发《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的通知(定稿)

公安部关于印发《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

的通知

(公通字[2006]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

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将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为确保该法的正确有效贯彻实施,现将《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部。

二○○六年一月二十三日

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的规定,现对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下简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问题解释如下:

一、关于治安案件的调解问题。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9条的规定,对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以及其他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应当本着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依法尽量予以调解处理。特别是对因家庭、邻里、同事之间纠纷引起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双方当事人愿意和解的,如制造噪声、发送信息、饲养动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放任动物恐吓他人、侮辱、诽谤、诬告陷害、侵犯隐私、偷开机动车等治安案件,公安机关都可以调解处理。同时,为确保调解取得良好效果,调解前应当及时依法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取证工作,以查明事实、收集证据、分清责任。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书,交双方当事人签字。

二、关于涉外治安案件的办理问题。《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0条第2款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对外国人需要依法适用限期出境、驱逐出境处罚的,由承办案件的公安机关逐级上报公安部或者公安部授权的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决定,由承办案件的公安机关执行。对外国人依法决定行政拘留的,由承办案件的县级以上(含县级,下同)公安机关决定,不再报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对外国人依法决定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并附加适用限期出境、驱逐出境处罚的,应当在警告、罚款、行政拘留执行完毕后,再执行限期出境、驱逐出境。

三、关于不予处罚问题。《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2条、第13条、第14条、第19条对不予处罚的情形作了明确规定,公安机关对依法不予处罚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违法所得的,应当依法予以追缴;有非法财物的,应当依法予以收缴。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2条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追究时效作了明确规定,公安机关对超过追究时效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不再处罚,但有违禁品的,应当依法予以收缴。

四、关于对单位违反治安管理的处罚问题。《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8条规定,“单位违反治安管理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法的规定处罚。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同一行为规定给予单位处罚的,依照其规定处罚”,并在第54条规定可以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对单位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章所规定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应当依法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治安管理处罚;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同一行为明确规定由公安机关给予单位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等处罚,或者采取责令其限期停业整顿、停业整顿、取缔等强制措施的,应当依照其规定办理。对被依法吊销许可证的单位,应当同时依法收缴非法财物、追缴违法所得。参照刑法的规定,单位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五、关于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问题。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1条的规定,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七十周岁以上的”,“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可以依法作出行政拘留处罚决定,但不投送拘留所执行。被处罚人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应当会同被处罚人所在单位、学校、家庭、居(村)民委员会、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和有关社会团体进行帮教。上述未成年人、老年人的年龄、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1周岁婴儿的妇女的情况,以其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或者正要执行行政拘留时的实际情况确定,即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在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时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或者执行行政拘留时符合上述情形之一的,均不再投送拘留所执行行政拘留。

六、关于取缔问题。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4条的规定,对未经许可,擅自经营按照国家规定需要由公安机关许可的行业的,予以取缔。这里的“按照国家规定需要由公安机关许可的行业”,是指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的有关规定,需要由公安机关许可的旅馆业、典当业、公章刻制业、保安培训业等行业。取缔应当由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作出决定,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责令停止相关经营活动、进入无证经营场所进行检查、扣押与案件有关的需要作为证据的物品等。在取缔的同时,应当依法收缴非法财物、追缴违法所得。

七、关于强制性教育措施问题。《治安管理处罚法》第76条规定,对有“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制作、运输、复制、出售、出租淫秽的书刊、图片、影片、音像制品等淫秽物品或者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电话以及其他通讯工具传播淫秽信息”,“以营利为目的,为赌博提供条件的,或者参与赌博赌资较大的”行为,“屡教不改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这里的“强制性教育措施”目前是指劳动教养;“按照国家规定”是指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其他有关劳动教养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屡教不改”是指有上述行为被依法判处刑罚执行期满后五年内又实施前述行为之一,或者被依法予以罚款、行政拘留、收容教育、劳动教养执行期满后三年内实施前述行为之一,情节较重,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情形。

八、关于询问查证时间问题。《治安管理处罚法》第83条第1款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公安机关传唤后应当及时询问查证,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情况复杂,依照本法规定可能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这里的“依照本法规定可能适用行政拘留处罚”,是指本法第三章对行为人实施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设定了行政拘留处罚,且根据其行为的性质和情节轻重,可能依法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决定予以行政拘留的案件。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82条和第83条的规定,公安机关或者办案部门负责人在审批书面传唤时,可以一并审批询问查证时间。对经过询问查证,属于“情况复杂”,且“依照本法规定可能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案件,需要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适用超过8小时询问查证时间的,需口头或者书面报经公安机关或者其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对口头报批的,办案民警应当记录在案。

九、关于询问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问题。《治安管理处罚法》第84条、第85条规定,询问不满16周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应当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场。上述人员父母双亡,又没有其他监护人的,因种种原因无法找到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以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收到通知后拒不到场或者不能及时到场的,办案民警应当将有关情况在笔录中注明。为保证询问的合法性和证据的有效性,在被询问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能到场时,可以邀请办案地居(村)民委员会的人员,或者被询问人在办案地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亲友,或者所在学校的教师,或者其他见证人到场。询问笔录应当由办案民警、被询问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对询问过程进行录音、录像。

十、关于铁路、交通、民航、森林公安机关和海关侦查走私犯罪公安机构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的治安管理处罚权问题。《治安管理处罚法》第91条规定:“治安管理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决定;其中警告、五百元以下罚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决定。”根据有关法律,铁路、交通、民航、森林公安机关依法负责其管辖范围内的治安管理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6条赋予了海关侦查走私犯罪公安机构对阻碍海关缉私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治安案件的查处权。为有效维护社会治安,县级以上铁路、交通、民航、森林公安机关对其管辖的治安案件,可以依法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铁路、交通、民航、森林公安派出所可以作出警告、500元以下罚款的治安管理处罚决定;海关系统相当于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的侦查走私犯罪公安机构可以依法查处阻碍缉私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治安案件,并依法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系统的县级以上公安局应当视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可以依法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其所属的公安派出所可以依法作出警告、500元以下罚款的治安管理处罚决定。

一、关于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折抵行政拘留问题。《治安管理处罚法》第92条规定:“对决定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人,在处罚前已经采取强制措施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应当折抵。限制人身自由一日,折抵行政拘留一日。”这里的“强制措施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包括被行政拘留人在被行政拘留前因同一行为被依法刑事拘留、逮捕时间。如果被行政拘留人被刑事拘留、逮捕的时间已超过被行政拘留的时间的,则行政拘留不再执行,但办案部门必须将《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书》送达被处罚人。 十

二、关于办理治安案件期限问题。《治安管理处罚法》第99条规定:“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自受理之日起不得超过三十日;案情重大、复杂的,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为了查明案情进行鉴定的期间,不计入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这里的“鉴定期间”,是指公安机关提交鉴定之日起至鉴定机构作出鉴定结论并送达公安机关的期间。公安机关应当切实提高办案效率,保证在法定期限内办结治安案件。对因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逃跑等客观原因造成案件不能在法定期限内办结的,公安机关应当继续进行调查取证,及时依法作出处理决定,不能因已超过法定办案期限就不再调查取证。因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在逃,导致无法查清案件事实,无法收集足够证据而结不了案的,公安机关应当向被侵害人说明原因。对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不履行的治安案件的办案期限,应当从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不履行之日起开始计算。

公安派出所承办的案情重大、复杂的案件,需要延长办案期限的,应当报所属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三、关于将被拘留人送达拘留所执行问题。《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03条规定:“对被决定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人,由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送达拘留所执行。”这里的“送达拘留所执行”,是指作出行政拘留决定的公安机关将被决定行政拘留的人送到拘留所并交付执行,拘留所依法办理入所手续后即为送达。

四、关于治安行政诉讼案件的出庭应诉问题。《治安管理处罚法》取消了行政复议前置程序。被处罚人对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不服的,既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对未经行政复议和经行政复议决定维持原处罚决定的行政诉讼案件,由作出处罚决定的公安机关负责人和原办案部门的承办民警出庭应诉;对经行政复议决定撤销、变更原处罚决定或者责令被申请人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诉讼案件,由行政复议机关负责人和行政复议机构的承办民警出庭应诉。

五、关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溯及力问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84条的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不溯及既往。《治安管理处罚法》施行后,对其施行前发生且尚未作出处罚决定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但是,如果《治安管理处罚法》不认为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或者处罚较轻的,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

发布部门:公安部 发布日期:2006年01月23日 实施日期:2006年01月23日 (中央法规)

第三篇:北京高法北京检察院北京公安局北京国家安全局司法局关于严格执行刑事案件办理期限的工作意见-地方司法规范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国家安全局、北京市司法局关于严格执行刑事案件办理期限的工作意见

(京高法发[2012]370号)

为保障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刑事案件久押不决、超期羁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结合办案工作实际,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国家安全局、北京市司法局联合制定了《关于严格执行刑事案件办理期限的工作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严格遵照执行。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北京市公安局 北京市国家安全局

北京市司法局 2012年12月6日

关于严格执行刑事案件办理期限的工作意见

为保障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刑事案件久押不决、超期羁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结合办案工作实际,就严格执行刑事案件办理期限,制定以下工作意见:

第一条 各办案机关应当切实树立人权保障意识,坚持公正与效率、实体与程序并重,在确保案件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诉讼流程,缩短办理期限,防止因超期羁押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条 各办案机关应当遵守《刑事诉讼法》关于侦查羁押期限、审查起诉期限、案件审理期限的相关规定,严格期限延长、重新计算的审批。符合法律规定的,必须在期限届满前办理完审批手续。期限的变化情况,应当及时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人,确保公开、透明。

第三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羁押的案件,各办案机关不能在法律规定的侦查羁押、审查起诉、一审、二审期限内办结的,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予以释放;需要继续查证、审理的,应当依法变更强制措施。公安机关应当确保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强制措施的执行。

第四条 各办案机关应当尽量缩短案件办理过程中的衔接时间,及时做好换押、案件移转、交付执行等工作,同时加强相互监督和制约,不得互借办理期限。

第五条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侦查羁押期限,除遵守《刑事诉讼法》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以外,还应当严格执行《公安机关适用刑事羁押期限规定》。国家安全机关办理刑事案件期限有特殊规定的,适用特殊规定。

第六条 侦查机关应当强化内部执法监督检查,实时掌握件办理进展情况,对各环节时限及时预警提示,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案件流转。

第七条 侦查机关应当强化证据意识,提高取证能力,规范取证行为,尽量避免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后退回补充侦查。案件退回补充侦查率及二次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应当纳入评查或考核。

第八条 对人民检察院要求补充证据、补充侦查的,侦查机关应当在人民检察院指定的时限内完成。 第九条 看守所应建立羁押人员科学动态管理机制,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时间超过二年的案件,定期向驻所检察部门报备,并通报案件承办单位。

看守所加强对办案机关的支持配合,依法保障办案机关及时提讯、提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第十条 人民检察院办理刑事案件的审查起诉期限,应当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刑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事诉讼规则》等规定。

第十一条 对于在审查起诉阶段需要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严格执行《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补充侦查规则》的规定,加强审查和程序控制,确保退回补充侦查的必要性、针对性和全面性,逐步减少退补案件数量。

第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确保起诉案件的证据确实、充分。

案件起诉后,人民法院建议补查补证及缺少影响定罪量刑的重要证据的情况,应当纳入公诉部门案件质量考核。

第十三条 案件起诉后,人民检察院发现遗漏罪行或者同案犯罪嫌疑人,需要补充侦查或者补充提供证据的,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以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的有关规定建议法庭延期审理。在延期审理期限届满前,不能对遗漏的罪行或者同案犯罪嫌疑人补充或追加起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建议人民法院就指控的事实作出判决。

第十四条 案件起诉后,对于需要补充提供法庭审判所必需的证据或者补充侦查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按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和《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补充侦查规则》的规定,自行收集证据和进行侦查;必要时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也可以书面要求公安机关补充提供证据。人民检察院要求公安机关协助收集证据和进行侦查的,应当明确具体时限。

第十五条 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应当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关于审理期限的规定。

第十六条 人民法院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二条的规定,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延长审理期限的,应当经本院院长同意,并在审理期限届满十五日以前,向上级法院提交延长审理期限审表、起诉书副本各一份。上级人民法院应当在审理期限届满五日以前作出书面决定,并立即告知报请机关。但依法应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的,按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规定办理。

报请机关接到上级人民法院同意延长审理期限的决定后,应当及时将延长的理由和期限告知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十七条 法庭审理过程中,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应当同意并宣布延期审理;符合《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二条规定的,可以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延长审理期限。

第十八条 在审判过程中,人民法院建议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接到补充侦查建议五日以内、案件审理期限届满前向人民法院提交延期审理建议书。人民检察院不同意补充侦查的,应当书面告知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五条的规定作出判决。

第十九条 二审过程中,人民检察院查阅案卷的期限自人民法院通知查阅案卷之日起,不得超过一个月。人民法院建立严格的登记制度,对人民检察院查阅时间进行记录,明确责任。

人民检察院在查阅案卷过程中认为事实、证据存在问题,需要进行补充侦查的,可以向二审法院申请延期审理,但应当在延期审理的期限内补查并阅卷完毕。

第二十条 人民法院审理二审案件,应当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限制案件发回重审的次数。

第二十一条 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合议庭应当在开庭后尽快对案件进行评议,一般不得超过五个工作日,并且在合议庭评议或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后十个工作日内宣判。

第二十二条 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死刑缓期执行案件,一般应当在三个月内审结,原则上不得超过六个月。报最高人民法院复核的死刑案件,高级人民法院应当加强沟通,积极配合最高人民法院开展复核工作。

第二十三条 对于看守所通报的被告人已被羁押二年以上的案件,人民法院及时向看守所反馈案件审理期限变化情况,并建立动态管理台账,按定承办人、定审理方案、定结案时间、定督办领导的工作机制进行督办,确保审限内结案。

第二十四条 被害人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质损失的,或者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质损失的案件,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侦查、审查起诉阶段可以引导和解。

第二十五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应当告知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依法享有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权利。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在侦查、审查起诉阶段提交附带民事诉状及证据材料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应将附带民事诉状、证据材料与刑事案卷一并移送。

第二十六条 人民法院受理的刑事案件,符合《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九条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应当在受理案件之日起五日内通知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并确定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期限。逾期未提起的,人民法院可以先行开庭审理刑事部分。

第二十七条 在侦查、审查起诉阶段,被害人申请伤残鉴定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应当允许,并及时向鉴定机构出具伤残鉴定委托书,但不得因鉴定影响案件的侦查与审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案件移送审查起诉、提起公诉后收到鉴定意见的,应当及时移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

对于重伤案件,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应当告知被害人可以申请伤残鉴定。

第二十八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根据被害人申请向鉴定机构出具的伤残鉴定委托书应当明确有效期限。

第二十九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严格执行超期羁押责任追究制度。凡故意违反《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切实纠防超期羁押的通知》的规定,造成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超期羁押的,对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依照有关规定予以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本意见与法律和司法解释不一致的,执行法律和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

来源: http:///fg/zdalsyb/detail526926.html

第四篇: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在执行清案过程中及时处理执行异议、复议的通知-地方司法规范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在执行清案过程中及时处理执行异议、复议

的通知

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广州海事法院、广州铁路运输两级法院:

目前,各级法院正在开展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在清案中,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对执行行为提出异议、复议,这些异议和复议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将会影响案件的执行,影响清案工作效率。为确保我省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顺利进行,建立清理积案中快速处理执行异议、复议的“绿色通道”,提高清案效率。现就如何及时审查执行异议和执行复议的问题通知如下:

一、对清理执行积案过程中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提出的执行异议和执行复议,各级法院应指定专人办理,优先审查、优先立案、优先办理,保证立案、审查和审批渠道畅通,处理及时。

二、对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提出的执行异议,执行法院应在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3日内办理立案手续;立案庭办理立案手续的,亦应于3日内移交执行部门审查;对于不属于执行异议的,应于3日内通知不予受理。

三、执行异议是针对执行行为提出的,属执行程序方面的问题,执行法院可以进行书面审查。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请求听证,执行法院可以组织听证。需要进行听证的执行异议,应于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15日内审查完毕,作出裁定;不需要进行听证的,则应于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10日内审查完毕,并作出裁定。

四、异议人请求听证后又无正当理由不到庭参加的,执行法院可取消听证,裁定按异议人撤回异议处理;对方当事人不到庭参加听证的,不影响听证的进行。

五、上级法院在收到复议申请后,应于当日立案并通知执行法院于5日内报送复议所需案卷材料。执行法院收到复议申请的,应于5日内将复议申请及所需案卷材料报送上级法院。

六、对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复议申请,需要进行听证的,上级法院应于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30日内审查完毕;不需要进行听证的,则应在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审查完毕。

七、对审查执行异议和执行复议所作出的有关法律文书,应尽可能采用直接送达的方式。受送达人下落不明的,除执行异议涉及其实体权利外,不适用公告送达程序。

八、被执行人、利害关系人提出执行异议和申请复议的,除其提供充分、有效的担保外,异议和复议期间不停止案件的执行。

以上通知,请遵照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报告本院执行局。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二○○九年一月九日

来源: http:///fg/detail367872.html

第五篇: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意见

2002年5月23日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令第36次会议讨论通过

为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 ,统一全省审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的司法尺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解释》的规定精神,制定以下意见,供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在审判实践中遵照执行。

一、人格权可分为精神性人格权和物质性人格权。非法侵害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隐私、遗体、遗骨,侵害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侵害监护权的,属于侵犯精神性人格权利。非法侵害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的,属于侵犯物质性人格权利。

在确定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具体数额标准时,应当充分考虑到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观状、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性质和精神损害赔偿的类别等因素。

二、关于“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认定

判断侵权行为是否对受害人的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应当从全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判。

(一) 侵犯他人物质性人格权利,凡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为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已造成严重后果:

1、侵权行为人侵害生命权造成他人死亡的;

2、侵权行为人侵害人健康权、身体权致人残疾已达到评残等级的,或者虽未达到评残程度但造成受害人永久性伤痕,严重影响其工作、生活的,.应认定为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已造成严重后果。

(二)侵犯他人精神性人格权利,凡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为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

1、造成受害人自杀自伤的;

2、造成受害人精神失常的;

3、严重影响受害人正常工作、生活的;

4、在公共场所公然侮辱、诽谤、贬损、丑化受害人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或者公开披露受害人的隐私,导致受害人社会评价降低的;

5、非法使被监护人脱离监护,导致亲子关系或者近亲属间的亲属关系破裂、恶化的;

6、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如祖传遗物、荣誉证书、功勋章等,因侵权行为而永久性灭失、毁损不能修复的;

7、非法肢解尸体,非法披露、利用死者的隐私,或者非法利用、损害死者的遗体(遗骨),或者以侮辱、诽谤、贬损、丑化等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造成其近亲属的社会评价降低、受到社会歧视或者不公正待遇的;

8、其他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确定精神损害抚慰金数额的具体标准

确定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数额,应根据精神损害赔偿具有抚慰性、补偿性的特点,并结合我省经济发展的现状综合考虑。同时,由于物质性人格权和精神性人格权本身存在一定区别,因此在确定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数额标准时还应当区别物质性人格权和精神性人格权两种不同情况而定。

l、因侵权行为致人死亡的,精神损害抚慰金为死亡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应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费计算二十年;对七十周岁以上的受害人,年龄每增力口一岁少计一年,但补偿年限最低不少于十年。

受诉法院所在地,是指受理案件的基层人民法院所在的县(区、市),平均生活费标准,应以政府有关部门统计公布的上一城镇居民早均生活水平为准,不应区分城市和农村。

2、因侵权行为致人残疾的,精神损害抚慰金为残疾赔偿金。残疾赔偿金的上限为100000元。其具体赔偿救额的计算公式为:残疾赔偿金=100000元×伤残等级系数×责任系数。计算残疾赔偿金不应考虑年限。

伤残等级系数,1级伤残为1;2级伤残为0.9;依此类推,10级伤残为0.1。

责任系数按照当事人过错责任的大小确定。如责任人承担全部责任的,责任系数为1;承担一半责任的,责任系数为0.5。

侵权行为手段、情节、方式特别恶劣的,残疾赔偿金的数额可适当高于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出的数额。

残疾人生活补助费与残疾赔偿金系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侵权人因侵权造成受害人精神损害严重后果的,除应当承担残疾赔偿金外,还应当依法支付残疾人生活补助费。

3、侵犯他人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监护权、隐私及其他人格利益等精神性人格权利的,其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数额标准原则上应掌握在500元至50000元的幅度内。鉴于我省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各地法院可在上述幅度内确定侵犯精神性人格权利的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具体标准,由审判人员按照《解释》第十条规定的六种因素综合确定侵权人应当承担的精神损害抚慰金数额。

4、因侵权行为导致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永久性毁损、灭失的,其精神损害抚慰金数额的确定标准适用上一条的规定。

5、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侵犯他人精神性人格权利的,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数额不受上述最高限额50000元规定的限制,其具体赔偿数额应根据侵权人获利的多少而定。

6、同一侵权行为分别侵害二个或二个以上自然人人格权利的,侵权人应当按照本意见确定的赔偿标准分别向各受害人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

7、在共同侵权案件中,无论被告人数的多少,作为多个被告共同所应当承担的精神损害抚慰金数额均不能超过上述最高限额。

8、侵权行为造成受害人死亡的,或者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遗体、遗骨、隐私的,无论主张精神损害抚慰金的人数的多少,

作为被告所应当承担的精神损害抚慰金数额均不能超过上述最高限额。

9、对一审法院声责任划分正确的情况下,按照本意见确定的精神损害抚慰金数额,二审及再审法院不应加以改变。

四、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主体的确定

1、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原则上应当是侵权行为的直接受害人。

2、自然人因侵权行为致死的,或者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遗体、遗骨、隐私的,由死者的配偶、父母、子女作为权利主体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没有配偶、父母、子女的:由死者的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作为权利主体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3、侵犯被监护人的人格权利,或者因侵权行为造成受害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由其监护人以被监护人的名义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五、法律、行政法规对精神损害抚慰金另有明确规定的,适用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六、本意见中的死亡赔偿金、残疾赔偿金与精神损害抚慰金属同一法律概念。

七、本意见由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负责解释。

八、本意见自2002年7月1日起执行。2002年7月1日后新受理

或者正在审理中的案件按本意见处理,之前已经审理终结的案件不适用本意见。

上一篇:高中班主任工作心得下一篇:关于作文面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