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程序司法解释

2024-04-13

执行程序司法解释(共6篇)

篇1:执行程序司法解释

关于民事执行程序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汇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篇执行程序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施行)》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事人对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的内容有争议提起诉讼人民法院是受理问题的批复》

6、《关于查询、冻结、扣划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银行存款的通知》

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

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

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设定抵押的房屋的规定》

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若干期限的规定》

1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正确适用暂缓执行措施若干问题的规定》

12、《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公开的若干规定》

1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能否对信用证开证保证金采取冻结和扣划措施问题的规定》

1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事人因对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裁定不服而申请再审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批复》

15、《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被执行人财产有关税收问题的复函》

16、《关于环保部门就环境行政处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期限有关问题的函》

1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对申请强制执行仲裁机构的调解书应如何处理的通知》

1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能否对信用证开证保证金采取冻结和扣划措施问题的规定》

19、《规范法院执行和国土房管部门协助执行若干问题的通知》

20、《民法院执行工作纪律处分办法(试行)》

篇2:执行程序司法解释

二是把司法拘留看成是检验被执行人履行能力的手段和标准。有些执行人员不采取对财产的强制执行措施,而是把被执行人一抓,从而判断出经拘留也未能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就是无履行能力的人,更有把是否已经采取强制措施作为可以中止结案的衡量标准。

三是把司法拘留作为安慰权利人的一种手段,对权利人的一个交待。实际执行工作中,有些执行人员片面强调保护权利人的权利,不保护被执行人的基本人权,特别是对那些确实没有履行义务能力的被执行人,纯粹为了安慰权利人,而拘留被执行人。实践中,甚至出现由权利人申请对被执行人进行司法拘留的怪事。

四是对司法拘留的批准程序不严格。司法拘留作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应属执行程序中的重大事项,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的规定,应由三名以上执行员讨论,并报院长批准。实际工作中,对某人是否适用司法拘留往往由案件承办人个人认定,法律规定的程序形同虚设。甚至有的承办人“先斩后奏”,已经宣布对被执行人的拘留,院长还没有批准的情况非常普遍,而领导为了不打击执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案情也不加以认真了解,事前一个电话,事后补办批准手续。

六是依法赋予被拘留人的法定权利执行的不好。对被司法拘留的人,根据民诉法第一百零五条的规定,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执行人员应明确告知被拘留人上述权利。另一方面虽然目前的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应通知被拘留人家属,但将被执行人拘留的原因和理由及关押的处所告之其家属,应有现实的意义。而这一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七是提前解除拘留随便。根据法律规定,提前解除拘留措施的前提应是被拘留人承认并改正错误。在实际执行中,可能被拘留人的亲戚、朋友代为履行了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是执行人员与其家人达成了“拿钱就放人”的默契,而被拘留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执行人员对被拘留人既不进行提审谈话,也不进行教育。一旦钱到手,立刻放人。

根据司法拘留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应该从同下几方面规范司法拘留:

第一,司法拘留必须根据程序法和适用条件作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一百零六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3条、第124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00条规定的情形是适用民事执行程序中司法拘留适用的依据,除此之外,不得适用司法拘留。特别的是,如果当事人如果确无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能力,更不能拘留。

第二,司法拘留要严格执行法定的程序和手续。作为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拘留,是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或惩罚措施,适用时应当严格报批程序,要由案件承办人将相关材料报请三名以上执行员讨论,讨论决定采取司法拘留措施的,报请院长(或分管院长)审批。对因哄闹、冲击法庭、用暴力、威胁等方法抗拒执行公务等紧急情况,必须立即采取拘留措施,又来不及请示院长或无法与院长联系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16条的规定,可以在拘留后,立即报告院长补办批准手续,院长认为拘留不当的,应当解除拘留。

篇3:执行程序司法解释

一、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审查机构的分析

(一) 立足法律层面,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审查主要是由审判庭担任, 突破审判和执行机构的限制。首先, 针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性质而言, 不管立足于何种理论, 它都是纠纷处理程序的类型, 甚至可以与诉讼程序实现平行地位。

(二) 其次, 对于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目标而言, 私权争议借助诉外调解实现解决, 各个相机构都希望通过司法实现对民事法律关系的确定, 避免争执的发生。

(三) 再次, 就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主要作用来看, 实现了对法院内外纠纷的有效处理形成机制, 有效减轻诉讼案件的压力。由此可见,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隶属于审判权的范围, 本质是终止纷争, 由此可见,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隶属于审判权运行的领域。执行权的本质是注重强制性, 以权利人的立场为前提。执行权与司法确认不存在共性。而立案工作, 是审判程序的一项, 本身不进行纠纷的处理。

二、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审查范围的介绍

司法确认制度的目的是给予调解协议以强制的执行能力, 立足司法确认程序的以及执行的相互衔接来分析, 需要对调解协议的可执行性进行全面审查。一旦有违法律或者不能显示自愿的原则, 就不具备可执行性。对于形式上的可执行性, 是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主要审查范围, 允许被修正和补充。对于不具备执行性的调解协议主要体现在:首先, 相关文书没有按照规范进行书写和制作。其次, 即使按照规范进行文书的制作, 但是, 在内容方面存在不明确性, 模糊概念存在。再次, 只是规定了调解的内容, 但是执行内容不清楚。第四, 规定了明确的调解内容, 到那时, 不具备执行的条件, 不应给予司法确认。

三、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执行依据的介绍

司法确认裁定是执行的主要依据, 地位更加恰当。首先, 司法确认裁定赋予调解协议以执行权, 调解协议不具备直接作为执行依据的能力。其次, 借助司法确认的程序, 实现调解的内容变为司法确认的内容, 其裁定书有权对其可执行性进行补充。第三, 调解协议作为执行依据的行为不具备法律根据。第四, 一旦在执行过程中要进行撤销, 那么, 撤销的是司法确认裁定。

四、对执行法院相关内容的分析

对于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管辖法院, 存在诸多解释和做法, 不尽一致。在新的民事诉讼法中, 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执行法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由调解组织所在的地基层人民法院进行管辖, 不进行协议管辖、级别和专属的问题。结合新的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定应当有出具裁定的基层法院抑或是被执行的地基层法院来执行, 不涉及协议、级别及专属管辖的问题。

五、对事后救济相关问题的探讨

(一) 对于执行程序中,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有误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违背自愿性的原则、调解尤为法律、当事人出现虚假、串通等情况, 违背相关机构的利益。在新的诉讼法中, 如果司法确认进入了执行的程序, 不执行救济的途径, 但是, 在执行中, 一旦发现错误, 没有明确的规定进行约束, 但是, 要探讨其与司法确认裁定的既判力具有一定的关系。

(二) 调解司法协议司法确认裁定不具有既判力。立足法理, 司法确认案件不存在审理、判断的实体法理关系, 也就是说, 司法确认裁定没有形成裁判的积极效力, 也不具有消极效力。立足现实, 司法确认程序利益对抗不明显。在新的民事诉讼法中规定, 司法确认申请之后, 一旦不合法规, 裁定驳回申请, 可以借助调解的方式进行协议的变更, 形成新的协议。

(三) 对于执行中发现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定错误的时候, 需要进行撤销, 主要发生在如下几种情况:法院发现确认出现错误, 进行主动撤销;但是人进行出具撤销申请;案外人进行撤销的申请;相关国家机构进行撤销的申请。

(四) 针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尚不具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 因此, 需要将其与救济途径进行相互协调。首先是与案外人异议制度进行有效协调;其次, 实现与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配合;再次, 无效制度协议、诉请履行、变更等协议制度进行配合应用。

六、结语

综上, 司法确认程序是进行调解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其程序的确认是实现调解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要对其法律性质进行分析, 全面探讨审查机构、审查范围和执行依据, 对执行的法院进行明确, 与相关救济制度进行有机结合。在具体调解执行过程中, 要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形成专业化的水准, 借助司法程序确认, 加固调解协议的效力, 为其有力执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微娜.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研究[D].浙江大学, 2014.

篇4:执行程序司法解释

【关键词】首封权 抵押权 优先受偿

一、司法实践中“首封权”存在的主要形式

关于担保物权执行程序中“首封权”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1}

(一)先序抵押权人申请的首封

先序抵押權人对抵押物申请了保全,且为首封,之后存在其他法院的轮候查封,抵押权如何实现问题。

(二)后序抵押权人申请的首封

先序抵押权人申请保全抵押物之前,后序抵押权人对抵押物申请了保全,其他法院对于抵押物进行了首次查封、轮候查封,抵押权如何得到实现问题。

我国《担保法》第35条第1款规定:“抵押人所担保的债权不得超出其抵押物的价值。”明确对重复抵押持否定态度。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时刻变化,即使不考虑折旧成本,价格变动也时有发生,尤其是对于单一抵押物而言,在抵押权成立时与抵押权实现时的价格可能已经很不一样;另外,按照物权法第173条的规定,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及于主债权之其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保管担保财产和实现担保物权的费用,抵押物担保的债权在抵押权成立与抵押权实现之间可能也会发生变化:这两种情况都消极地导致了抵押转变为实质上的重复抵押。此外,《物权法》虽取消了抵押物价值须大于债权额的限制性规定,但也未有明确态度和具体的规定,并未明确地禁止重复抵押。{2}

(三)其他债权人优先申请首封

抵押权人申请保全抵押物之前,抵押人的其他债权人也已对抵押物申请了保全,其他法院对于抵押物进行了首次查封、轮候查封,抵押权如何得到实现问题。

这一类是最为常见的情况。在实践中,抵押权人因有抵押债权,在诉讼中一般不会主动提出申请保全{3},但经常会出现该抵押财产因抵押人的其他债务诉讼而被他案查封保全的现象。{4}

(四)抵押权人优先受偿权与“首封权”的冲突

抵押权人在债权已届清偿期后,和抵押人就抵押物折价达成协议,但抵押物已被多个法院保全,有首封、亦存在轮候查封,协议以及抵押权如何得到实现问题。

二、对“首封权”性质的法律分析

查封本质上是一种公法行为。“债务人逾期不履行其债务,法院运用法律赋予的国家强制力确认并封存执行债务人的财产以保证执行的顺利进行,使债务人的债权得到部分或全部清偿。”{5}“法院查封是执行法院对执行标的物确认封存,并剥夺执行债务人对执行标的物所有权的一种执行措施。”{6}由此可见,虽然公法行为可以暂时封存或剥夺某一自然人或法人的某项民事权利{7},但它并没有也无权将财产赋予其他人,被封存的财产归属与谁还是需要由民事法律来判定。

我们更可以根据物权法定原则肯定地指出,“首封权”不属于物权。“首封权”应属于一种财产保全性质的司法权力介入参与债权分配的制度,其自然不具备对抗担保物权的效力。

“首封权”不仅不具备对抗担保物权的效力,笔者认为,它也不具备对抗担保物权执行的效力,即不应因为某一抵押物被其他法院先行查封就阻碍抵押权实现的执行程序。

这就论及到了查封的效力问题。查封的目的与效力更关注于保存相应财产的现状和价值,至于其是否包含申请查封之人可优先受偿之意,学术上历来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为美德等国采用的“优先主义”,其依据为基于债权人努力行使其权利而应奖励的法律思想{8};第二种为“平均主义”;两者的折中就是“群团优先主义”{9}。而这些争论都是针对债权受偿是否优先的问题,执行标的物经查封,其占有权由执行法院享有,也即由执行法院占有执行标的物。{10}但占有的效力并不能对抗物权的效力。

笔者认为,查封的效力应仅及于民事主体对于该财产的处分,包括所有权人、债权人等的相关行为。而对于担保物权人通过人民法院在抵押权实现及破产清算中别除权实现的执行上并无效力{11}。

同样的推理也一样适用于抵押权人享有的优先受偿权。

因此,所谓的“首封权”并不能对抗担保物权的行使,执行查封的人民法院应当配合相应的执行人民法院实现抵押权人的抵押权。即使申请查封的当事人也为抵押权人,“首封权”也不当然地可以对抗其他抵押权,抵押权的受偿顺序应当依照物权法及担保法的相关规定执行。抵押物的拍卖和处分执行法院由各方协商决定,协商不成的由各法院共同的上级法院指定法院执行。{12}

注释

①这一分类为参考《金融担保类纠纷法律问题分析》一文三种分类基础上细化而来。

②《司法阶梯:审判前沿问题研究(第5辑)》,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编,法律出版社,2011年10月1日。

③新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实现担保物权特别程序,且新、旧《民事诉讼法》均末禁止财产保全适用于特别程序。但《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实现担保物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提及,“考虑到执行便利以及实践中确实存在财产被恶意转移的风险,应当允许在实现担保物权案件中依照《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对担保财产进行保全。”

④如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人民法院,于2012年1-11月期间受理了38件此类案件,抵押权人在诉讼阶段全部未申请财产保全,其中18件在执行阶段发现抵押物因被抵押人的其他债务诉讼而出现了他案查封保全,给抵押权人带来了不利影响。参见《担保物权的实现受他案查封的影响的思考》,龚永鹏、钟蕾。

⑤参见《浅论法院查封的效力》,孙著国。

⑥同上。

⑦对于查封的性质,有观点认为是对于债务人处分权能的限制,有观点认为是对于其处分权能的剥夺,但无论何种观点,查封其行为的对象都是指向债务人。

⑧张登科:《强制执行法》第231页,1996年印刷。

⑨骆永家:《民事法研究》第一册第295页;第二册第170~171页,1995年版。

⑩同注释④。

{11}现有的规定也并未与这一法理相冲突,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设定抵押的房屋的规定》第一条。

{12}参见《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实现担保物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15问对此问题的规定。

篇5:执行程序司法解释

探讨

摘 要:申请执行人赵某与被执行人某棉纺厂(以下简称棉纺厂)为民间借贷案件纠纷一案于2010年1月4日向法院申请执行并立案,要求被执行人归还本金人民币200万元及利息和诉讼费。申请执行人赵某对被执行人采取了诉前财产保全措施,查封了被执行人棉纺厂拥有的厂房及土地使用权,保全价值人民币230万元。经执行查明,被执行人棉纺厂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

关键词:民间借贷 案件纠纷

法院委托评估事务所对被执行人棉纺厂所有的厂房及土地使用权进行了司法评估,整体估价为人民币4282000元。执行过程中,恰逢道路改建工程需要拆迁被执行人棉纺部分厂房(01区块门卫室、02区块办公楼、03区块食堂、12区块仓库)并征用公路规划红线范围内土地。2011年3月7日,某镇人民政府、工程建设指挥部委托评估单位作出的《拆迁评估报告》对上述拆迁范围内厂房及土地合计补偿估价人民币824812元。而法院委托评估单位作出的《房地产估价报告》对上述拆迁范围内的房屋估价人民币211706元,土地估价人民币713664元,合计人民币925370元。两份估价报告差价近10万元。在法院得知被执行人棉纺厂即将面临部分厂房拆迁的情况下,及时将协助执行手续送达拆迁指挥部,要求协助扣留拆迁补偿款。对于本案,哪份评估报告应当作为解决查封财产处置与拆迁补偿问题的标准?

根据《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01条、《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44条的规定,任何其他单位、个人对人民法院查封、扣押的财产均不能擅自处分。对于本案,可以肯定的是未经查封法院的许可,被执行人无权处分查封财产如签署拆迁补偿协议,工程建设指挥部无权对被查封的各个区块房屋予以拆迁、发放拆迁补偿款给被执行人,否则将承担追回或者赔偿责任。

那么在工程建设指挥部需要推进工程进度、执行法院需要处置查封财产的情形下,须解决这么一个问题:适用哪份报告能既维护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又不影响工程拆迁进度。

1、应当由执行法院与工程指挥部共同委托房地产评估单位对拆迁范围内的房屋及土地使用权另行评估

如民事执行过程中评估单位的选择、仲裁案件中仲裁员的选择都允许双方共同选择评估单位、仲裁员,这体现了程序公正之精神。在出现估价偏离价值较为明显的情形下,应当共同委托评估单位,按照估价准则,遵循估价程序,以中立的角度重新鉴定,方显公允。实践中,被执行人对法院司法评估的价格有异议的,《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第六条也允许重新评估,给予救济的机会。本案中即便两份评估报告估价一致的情形下,如果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提出要求重新估价的申请,法院都应再给予重新估价的机会,从程序上予以充分保证。

2、应当适用法院司法估价报告作为补偿标准

在一定条件下,行政权配合司法权有利于解决民事纠纷。法院委托评估机构已经做出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司法估价报告,具有法律约束力,没有法定理由、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推翻该报告。如按照工程指挥部提供的评估报告为标准进行补偿,显而易见少了10万元赔偿款,损害了被执行人的利益,间接降低了申请执行人债权分配率。故工程建设指挥部应当按照司法评估报告的标准给予补偿。

3、适用工程建设指挥委托评估报告为妥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

3.1、被执行人棉纺厂未涉及拆迁部分的土地价值因公路拆迁改造不降反升。从房产估价考虑的诸因素来看,交通是否便利、区位优势也是影响房产价值的重要方面。棉纺厂所在的镇系红色革命老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县处于下游。棉纺厂通过道路改建工程,将有效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使该厂房和土地价值得到了大幅提升,足够弥补两份评估存在的10万元差价。因改建工程的启动,有意向竞拍棉纺厂厂房和土地而主动联系法院的单位和个人数量明显增加就是最好的证明。

3.2、对于重新评估问题。根据《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第六条第二项规定,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有证据证明评估机构、评估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评估资质或者评估程序严重违法而申请重新评估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该条规定说明评估单位或者评估人员存在资质不符合或者程序严重违法的情况下,法院应当允许重新评估,其他情况都不允许重新评估。即便重新评估,评估的时点不同,评估价可能浮动,且原评估报告未超过有效期,故重新评估不妥。

3.3、本案所涉拆迁房屋及征用土地系即将被拆迁,不宜再通过司法拍卖程序来处置。假设法院将本案查封的厂房和土地全部拍卖以受偿,由竞拍成功者与工程建设指挥部签署拆迁补偿协议,再进入拆迁程序,则不仅竞拍人为了避免麻烦而不愿竞拍致使流拍可能性增加,而且后续产证办理手续也更为繁琐,势必影响工程进度,工程建设指挥部曾表示工期紧张,希望法院考虑加快处置进度。考虑本案尚未开始拍卖程序,依照拆迁报告进行补偿,执行款马上能到位,是最便捷的选择,更能体现效率执行。

篇6:执行程序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2月23日发布•关于执行和解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执行和解规定‣)、•关于执行担保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执行担保规定‣)和•关于人民法院办理仲裁裁决执行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仲裁裁决执行规定‣)三个司法解释,并将于2018年3月1日开始施行。

•执行和解规定‣共20个条文,重点区分了执行和解与执行外和解;明确不得依据和解协议出具以物抵债裁定;明确指出申请执行人可以就执行和解协议提起诉讼;明确恢复执行的条件以及执行和解协议中担保条款的效力五个方面的问题。

•执行和解规定‣明确指出,当事人私下达成的和解协议,只要共同向人民法院提交或者一方提交另一方认可,就构成执行和解,人民法院可以据此中止执行。反之,如果双方没有将私下达成的和解协议提交给人民法院的意思,那么和解协议仅产生实体法效果,被执行人依据该协议要求中止执行的,需要另行提起执行异议。

•执行和解规定‣明确人民法院不得依据和解协议作出以物抵债裁定。对于达成和解协议后,被执行人不履行义务的,申请执行人可以要求恢复执行。•执行和解规定‣明确赋予了申请执行人选择权,即在被执行人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时,申请执行人既可以申请恢复执行,也可以就履行执行和解协议提起诉讼。

•执行和解规定‣还明确规定了恢复执行的条件,首先,契约严守和诚实信用原则应当适用于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不应无故违反和解协议,如果被执行人正在依照和解协议的约定履行义务,或者执行和解协议约定的履行期限尚未届至、履行条件尚未成就,申请执行人就不能要求恢复执行。其次,如果债务人已经履行完毕和解协议确定的义务,即便存在迟延履行或者瑕疵履行的情况,申请执行人也不能要求恢复执行。迟延履行或瑕疵履行给申请执行人造成损害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另行提起诉讼,主张赔偿损失。最后,出于审执分离的考虑,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主张和解无效或可撤销的,应当通过诉讼程序认定,再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

•执行和解规定‣规定了执行和解协议中担保条款的效力,即如果担保人向人民法院承诺被执行人不履行和解协议时自愿接受强制执行,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后,人民法院可以依申请执行人的申请及担保条款的约定,直接执行担保财产或保证人的财产,不需要申请执行人另行提起诉讼。当然,如果申请执行人选择就履行和解协议提起诉讼,担保条款依然有效,申请执行人可以在诉讼中主张担保人承担责任。

•执行担保规定‣共16个条文,重点明确执行担保的担保事项、执行担保的实现方式、确立执行担保的担保期间以及明确执行担保的追偿权。

•执行担保规定‣将执行担保明确限定在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一条,即为被执行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提供的担保。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直接裁定执行担保财产或者保证人的财产,不得将担保人变更、追加为被执行人。•执行担保规定‣第十二条规定:“担保期间自暂缓执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担保书中没有记载担保期间或者记载不明的,担保期间为一年。” 第十三条规定:“担保期间届满后,申请执行人申请执行担保财产或者保证人财产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他人提供财产担保的,人民法院可以依其申请解除对担保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申请执行人应当在担保期间内对担保人主张权利,否则担保人的担保责任将得以免除。承担担保责任之后,担保人可以通过诉讼进行追偿。

•仲裁裁决执行规定‣共24个条文,主要涉及仲裁裁决执行案件的管辖;裁决执行内容不明确具体的认定标准及处理方法;拓展申请不予执行的主体范围,统一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案件的审查标准以及明确撤销仲裁裁决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司法审查的程序衔接五个方面的内容:

•仲裁裁决执行规定‣适当调整仲裁裁决执行案件的管辖明确规定,对不予执行申请的审查仍由中级人民法院负责,即使案件已指定基层法院管辖的,也应移送原执行法院另行立案审查处理。

•仲裁裁决执行规定‣明确裁决执行内容不明确具体的认定标准及处理方法:一是列举了实践中常见的仲裁裁决“不明确具体”的情形;二是为减轻当事人讼累,规定执行内容不明确具体的应首先通过补正等方式解决;三是经补正等方式仍无法明确执行内容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驳回执行申请;四是明确当事人对驳回执行申请不服的,可以直接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复议;五是对于仲裁裁决确定交付的特定物确已毁损或灭失的,人民法院可以通过终结执行等方式处理。

•仲裁裁决执行规定‣对申请不予执行的主体范围予以适当拓展,明确赋予了案外人申请不予执行的权利,案外人有证据证明仲裁案件当事人恶意仲裁或者虚假仲裁损害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或者仲裁调解书,人民法院将严格审查,确认其主张是否成立。而对于案外人申请不予执行的审查结果,同时赋予当事人、案外人进一步救济的权利,以充分保障其权益。•仲裁裁决执行规定‣对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事由进一步予以解释,明确了无权仲裁、违反法定程序、伪造证据及隐瞒证据的认定标准。

此外,为防止被执行人滥用程序权利阻碍仲裁裁决案件执行,•仲裁裁决执行规定‣还列举了若干明显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申请不予执行的情形,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对此类申请不予支持。

•仲裁裁决执行规定‣对撤销仲裁裁决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司法审查的程序的衔接进一步予以明确、简化。不予执行审查期间,当事人撤销仲裁裁决申请被受理的,法院应当裁定中止不予执行申请的审查;被执行人同时申请撤销仲裁裁决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时,其撤回撤裁申请的,应视为一并撤回不予执行申请。

附件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和解若干问题的规定 附件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担保若干问题的规定 附件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仲裁裁决执行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附件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和解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和解若干问题的规定

(2017年1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25次会议通过,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

法释„2018‟3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和解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17年11月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2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8年2月22日

为了进一步规范执行和解,维护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执行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当事人可以自愿协商达成和解协议,依法变更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义务主体、履行标的、期限、地点和方式等内容。

和解协议一般采用书面形式。

第二条 和解协议达成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中止执行:

(一)各方当事人共同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和解协议的;

(二)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和解协议,其他当事人予以认可的;

(三)当事人达成口头和解协议,执行人员将和解协议内容记入笔录,由各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的。

第三条 中止执行后,申请执行人申请解除查封、扣押、冻结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

第四条 委托代理人代为执行和解,应当有委托人的特别授权。

第五条 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执行和解协议,并向人民法院提交变更后的协议,或者由执行人员将变更后的内容记入笔录,并由各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六条 当事人达成以物抵债执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不得依据该协议作出以物抵债裁定。

第七条 执行和解协议履行过程中,符合合同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情形的,债务人可以依法向有关机构申请提存;执行和解协议约定给付金钱的,债务人也可以向执行法院申请提存。

第八条 执行和解协议履行完毕的,人民法院作执行结案处理。

第九条 被执行人一方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申请执行人可以申请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也可以就履行执行和解协议向执行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条 申请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适用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申请执行期间的规定。

当事人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申请恢复执行期间自执行和解协议约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

第十一条 申请执行人以被执行人一方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为由申请恢复执行,人民法院经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恢复执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裁定不予恢复执行:

(一)执行和解协议履行完毕后申请恢复执行的;

(二)执行和解协议约定的履行期限尚未届至或者履行条件尚未成就的,但符合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情形的除外;

(三)被执行人一方正在按照执行和解协议约定履行义务的;

(四)其他不符合恢复执行条件的情形。

第十二条 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恢复执行或者不予恢复执行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提出异议。

第十三条 恢复执行后,对申请执行人就履行执行和解协议提起的诉讼,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十四条 申请执行人就履行执行和解协议提起诉讼,执行法院受理后,可以裁定终结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执行中的查封、扣押、冻结措施,自动转为诉讼中的保全措施。

第十五条 执行和解协议履行完毕,申请执行人因被执行人迟延履行、瑕疵履行遭受损害的,可以向执行法院另行提起诉讼。

第十六条 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和解协议无效或者应予撤销的,可以向执行法院提起诉讼。执行和解协议被确认无效或者撤销后,申请执行人可以据此申请恢复执行。

被执行人以执行和解协议无效或者应予撤销为由提起诉讼的,不影响申请执行人申请恢复执行。

第十七条 恢复执行后,执行和解协议已经履行部分应当依法扣除。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人民法院的扣除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提出异议。

第十八条 执行和解协议中约定担保条款,且担保人向人民法院承诺在被执行人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时自愿接受直接强制执行的,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后,人民法院可以依申请执行人申请及担保条款的约定,直接裁定执行担保财产或者保证人的财产。

第十九条 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根据当事人自行达成但未提交人民法院的和解协议,或者一方当事人提交人民法院但其他当事人不予认可的和解协议,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和解协议履行完毕的,裁定终结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

(二)和解协议约定的履行期限尚未届至或者履行条件尚未成就的,裁定中止执行,但符合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情形的除外;

(三)被执行人一方正在按照和解协议约定履行义务的,裁定中止执行;

(四)被执行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裁定驳回异议;

(五)和解协议不成立、未生效或者无效的,裁定驳回异议。

第二十条 本规定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

本规定施行前本院公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附件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担保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担保若干问题的规定(2017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29次会议通过,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

法释„2018‟4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担保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17年12月1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29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8年2月22日

为了进一步规范执行担保,维护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执行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本规定所称执行担保,是指担保人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一条规定,为担保被执行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全部或者部分义务,向人民法院提供的担保。

第二条 执行担保可以由被执行人提供财产担保,也可以由他人提供财产担保或者保证。

第三条 被执行人或者他人提供执行担保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担保书,并将担保书副本送交申请执行人。

第四条 担保书中应当载明担保人的基本信息、暂缓执行期限、担保期间、被担保的债权种类及数额、担保范围、担保方式、被执行人于暂缓执行期限届满后仍不履行时担保人自愿接受直接强制执行的承诺等内容。

提供财产担保的,担保书中还应当载明担保财产的名称、数量、质量、状况、所在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归属等内容。

第五条 公司为被执行人提供执行担保的,应当提交符合公司法第十六条规定的公司章程、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

第六条 被执行人或者他人提供执行担保,申请执行人同意的,应当向人民法院出具书面同意意见,也可以由执行人员将其同意的内容记入笔录,并由申请执行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七条 被执行人或者他人提供财产担保,可以依照物权法、担保法规定办理登记等担保物权公示手续;已经办理公示手续的,申请执行人可以依法主张优先受偿权。

申请执行人申请人民法院查封、扣押、冻结担保财产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但担保书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八条 人民法院决定暂缓执行的,可以暂缓全部执行措施的实施,但担保书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九条 担保书内容与事实不符,且对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产生实质影响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申请执行人的申请恢复执行。

第十条 暂缓执行的期限应当与担保书约定一致,但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第十一条 暂缓执行期限届满后被执行人仍不履行义务,或者暂缓执行期间担保人有转移、隐藏、变卖、毁损担保财产等行为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申请执行人的申请恢复执行,并直接裁定执行担保财产或者保证人的财产,不得将担保人变更、追加为被执行人。

执行担保财产或者保证人的财产,以担保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为限。被执行人有便于执行的现金、银行存款的,应当优先执行该现金、银行存款。

第十二条 担保期间自暂缓执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担保书中没有记载担保期间或者记载不明的,担保期间为一年。

第十三条 担保期间届满后,申请执行人申请执行担保财产或者保证人财产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他人提供财产担保的,人民法院可以依其申请解除对担保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

第十四条 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后,提起诉讼向被执行人追偿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十五条 被执行人申请变更、解除全部或者部分执行措施,并担保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参照适用本规定。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

本规定施行前成立的执行担保,不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施行前本院公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附件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仲裁裁决执行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仲裁裁决执行案件若干

问题的规定

(2018年1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30次会议通过,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

法释„2018‟5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仲裁裁决执行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18年1月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30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8年2月22日

为了规范人民法院办理仲裁裁决执行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案外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等法律规定,结合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本规定所称的仲裁裁决执行案件,是指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执行仲裁机构依据仲裁法作出的仲裁裁决或者仲裁调解书的案件。

第二条 当事人对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或者仲裁调解书申请执行的,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符合下列条件的,经上级人民法院批准,中级人民法院可以参照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指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一)执行标的额符合基层人民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级别管辖受理范围;

(二)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在被指定的基层人民法院辖区内。

被执行人、案外人对仲裁裁决执行案件申请不予执行的,负责执行的中级人民法院应当另行立案审查处理;执行案件已指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应当于收到不予执行申请后三日内移送原执行法院另行立案审查处理。

第三条 仲裁裁决或者仲裁调解书执行内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无法执行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驳回执行申请;导致部分无法执行的,可以裁定驳回该部分的执行申请;导致部分无法执行且该部分与其他部分不可分的,可以裁定驳回执行申请。

(一)权利义务主体不明确;

(二)金钱给付具体数额不明确或者计算方法不明确导致无法计算出具体数额;

(三)交付的特定物不明确或者无法确定;

(四)行为履行的标准、对象、范围不明确。仲裁裁决或者仲裁调解书仅确定继续履行合同,但对继续履行的权利义务,以及履行的方式、期限等具体内容不明确,导致无法执行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理。

第四条 对仲裁裁决主文或者仲裁调解书中的文字、计算错误以及仲裁庭已经认定但在裁决主文中遗漏的事项,可以补正或说明的,人民法院应当书面告知仲裁庭补正或说明,或者向仲裁机构调阅仲裁案卷查明。仲裁庭不补正也不说明,且人民法院调阅仲裁案卷后执行内容仍然不明确具体无法执行的,可以裁定驳回执行申请。

第五条 申请执行人对人民法院依照本规定第三条、第四条作出的驳回执行申请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第六条 仲裁裁决或者仲裁调解书确定交付的特定物确已毁损或者灭失的,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四百九十四条的规定处理。

第七条 被执行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并已由人民法院受理的,或者被执行人、案外人对仲裁裁决执行案件提出不予执行申请并提供适当担保的,执行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中止执行期间,人民法院应当停止处分性措施,但申请执行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担保请求继续执行的除外;执行标的查封、扣押、冻结期限届满前,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申请或者依职权办理续行查封、扣押、冻结手续。

申请撤销仲裁裁决、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案件司法审查期间,当事人、案外人申请对已查封、扣押、冻结之外的财产采取保全措施的,负责审查的人民法院参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的规定处理。司法审查后仍需继续执行的,保全措施自动转为执行中的查封、扣押、冻结措施;采取保全措施的人民法院与执行法院不一致的,应当将保全手续移送执行法院,保全裁定视为执行法院作出的裁定。

第八条 被执行人向人民法院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应当在执行通知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书面申请;有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第二款第四、六项规定情形且执行程序尚未终结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有关事实或案件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书面申请。

本条前款规定期限届满前,被执行人已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且已被受理的,自人民法院驳回撤销仲裁裁决申请的裁判文书生效之日起重新计算期限。

第九条 案外人向人民法院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或者仲裁调解书的,应当提交申请书以及证明其请求成立的证据材料,并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证据证明仲裁案件当事人恶意申请仲裁或者虚假仲裁,损害其合法权益;

(二)案外人主张的合法权益所涉及的执行标的尚未执行终结;

(三)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人民法院对该标的采取执行措施之日起三十日内提出。

第十条 被执行人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对同一仲裁裁决的多个不予执行事由应当一并提出。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申请被裁定驳回后,再次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不予审查,但有新证据证明存在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第二款第四、六项规定情形的除外。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对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围绕被执行人申请的事由、案外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对被执行人没有申请的事由不予审查,但仲裁裁决可能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除外。

被执行人、案外人对仲裁裁决执行案件申请不予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进行询问;被执行人在询问终结前提出其他不予执行事由的,应当一并审查。人民法院审查时,认为必要的,可以要求仲裁庭作出说明,或者向仲裁机构调阅仲裁案卷。

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对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案件的审查,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两个月内审查完毕并作出裁定;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一个月。

第十三条 下列情形经人民法院审查属实的,应当认定为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第二款第二项规定的“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情形:

(一)裁决的事项超出仲裁协议约定的范围;

(二)裁决的事项属于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选择的仲裁规则规定的不可仲裁事项;

(三)裁决内容超出当事人仲裁请求的范围;

(四)作出裁决的仲裁机构非仲裁协议所约定。

第十四条 违反仲裁法规定的仲裁程序、当事人选择的仲裁规则或者当事人对仲裁程序的特别约定,可能影响案件公正裁决,经人民法院审查属实的,应当认定为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的“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情形。

当事人主张未按照仲裁法或仲裁规则规定的方式送达法律文书导致其未能参与仲裁,或者仲裁员根据仲裁法或仲裁规则的规定应当回避而未回避,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经审查属实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仲裁庭按照仲裁法或仲裁规则以及当事人约定的方式送达仲裁法律文书,当事人主张不符合民事诉讼法有关送达规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适用的仲裁程序或仲裁规则经特别提示,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法定仲裁程序或选择的仲裁规则未被遵守,但仍然参加或者继续参加仲裁程序且未提出异议,在仲裁裁决作出之后以违反法定程序为由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五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为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第二款第四项规定的“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情形:

(一)该证据已被仲裁裁决采信;

(二)该证据属于认定案件基本事实的主要证据;

(三)该证据经查明确属通过捏造、变造、提供虚假证明等非法方式形成或者获取,违反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要求。

第十六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为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第二款第五项规定的“对方当事人向仲裁机构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情形:

(一)该证据属于认定案件基本事实的主要证据;

(二)该证据仅为对方当事人掌握,但未向仲裁庭提交;

(三)仲裁过程中知悉存在该证据,且要求对方当事人出示或者请求仲裁庭责令其提交,但对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未予出示或者提交。

当事人一方在仲裁过程中隐瞒己方掌握的证据,仲裁裁决作出后以己方所隐瞒的证据足以影响公正裁决为由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七条 被执行人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调解书或者根据当事人之间的和解协议、调解协议作出的仲裁裁决,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该仲裁调解书或者仲裁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除外。

第十八条 案外人根据本规定第九条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或者仲裁调解书,符合下列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

(一)案外人系权利或者利益的主体;

(二)案外人主张的权利或者利益合法、真实;

(三)仲裁案件当事人之间存在虚构法律关系,捏造案件事实的情形;

(四)仲裁裁决主文或者仲裁调解书处理当事人民事权利义务的结果部分或者全部错误,损害案外人合法权益。

第十九条 被执行人、案外人对仲裁裁决执行案件逾期申请不予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应当裁定驳回不予执行申请。

被执行人、案外人对仲裁裁决执行案件申请不予执行,经审查理由成立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不予执行;理由不成立的,应当裁定驳回不予执行申请。

第二十条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被驳回后,又在执行程序中以相同事由提出不予执行申请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不予执行被驳回后,又以相同事由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在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案件审查期间,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撤销仲裁裁决申请并被受理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对不予执行申请的审查;仲裁裁决被撤销或者决定重新仲裁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结执行,并终结对不予执行申请的审查;撤销仲裁裁决申请被驳回或者申请执行人撤回撤销仲裁裁决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恢复对不予执行申请的审查;被执行人撤回撤销仲裁裁决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结对不予执行申请的审查,但案外人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 人民法院裁定驳回撤销仲裁裁决申请或者驳回不予执行仲裁裁决、仲裁调解书申请的,执行法院应当恢复执行。

人民法院裁定撤销仲裁裁决或者基于被执行人申请裁定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原被执行人申请执行回转或者解除强制执行措施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原申请执行人对已履行或者被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款物申请保全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准许;原申请执行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根据双方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重新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解除保全。

人民法院基于案外人申请裁定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或者仲裁调解书,案外人申请执行回转或者解除强制执行措施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

第二十二条 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仲裁裁决、驳回或者不予受理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申请后,当事人对该裁定提出执行异议或者申请复议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以根据双方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重新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人民法院基于案外人申请裁定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或者仲裁调解书,当事人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人民法院裁定驳回或者不予受理案外人提出的不予执行仲裁裁决、仲裁调解书申请,案外人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第八条、第九条关于对仲裁裁决执行案件申请不予执行的期限自本规定施行之日起重新计算。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本院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上一篇:个性张扬的雏鹰中队下一篇:捕鸟的优秀作文